体育教学 德育先行(通用9篇)
体育教学 德育先行 篇1
谈如何在体
育陈课意上进如行
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全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新课程改革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 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本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合格的教师, 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体质, 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 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
但现实情况却不令人乐观。学生畏难情绪很严重, 只要是耗费比较大体力的运动, 只要是难度比较高的运动, 学生的抵触情绪就比较大, 逃避的思想就比较严重。有人会认为这并不重要, 教学质量评估中难以对这些内容实行评估, 甚至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任务。笔者则认为, 体育教学也应使学生在了解体育基础知识、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以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培养素质高、体能强的有用人才。
如何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带着一颗爱心, 面对学生, 以爱传爱
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我们都知道, “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 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情感是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 是教学活动产生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 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 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经常要手把手传授学生动作, 这样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较其他科目而言就显得更为直接。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信息, 而这些都极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巨大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融洽和谐,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学其道”。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把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传递给学生, 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师生情感更为融洽, 相互之间更加信任, 从而让教学气氛更为活跃, 使教学任务更快完成, 教学目标更好实现。
同时, 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完成体育动作。正如前文所说, 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 教师除了要亲自教学生技能, 给学生以示范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相互合作。就现有的情况, 一般学校的体育课条件都是有限的, 器材也比较缺乏, 有时几个班同时上课, 特别是上活动课, 场地、器材就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 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 还包括班级与班级之间, 授课老师能将关爱之心像播撒种子一样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那学生也一定是对同学充满爱心的。久而久之, 在各项体育活动中, 学生就可能懂得了相互谦让, 相互包容, 更加明白了做任何事都应该团结合作。
二、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的毅力
体育教育如果仅仅理解为体能体质的训练, 那就只要在操场上追追打打、跑跑跳跳就可以了, 如果把它的多形式教学看成是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方式, 那它的目标价值也就非同一般了。目前, 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 在温室长大的他们意志力往往比较薄弱, 做事没有耐心, 缺乏恒心。体育课堂上,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变化, 那么就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推迟疲乏、厌倦情绪的出现, 是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的。比如队列课比较枯燥乏味, 体育教师就可将它与军训结合起来, 尽自己努力做出“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等标准动作, 尽量让动作保持久点, 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上垒球投掷课, 如果单一地投掷, 学生会兴致不高, 可以设计成有目标的投掷比赛, 学生们兴趣盎然, 互不示弱, 长时间做一项运动的意识也就培养出来了。
众所周知, 体育课不可能都坐在舒服的教室里, 它常常要求在酷暑中、严寒里活动, 所以教师要抓住机会, 培养学生“夏不怕晒, 冬不怕冻, 累不叫苦, 输不怨人”的精神。
三、教师要利用各种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教师要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 因势利导, 及时点评, 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如球类运动、田径项目等教学内容, 蕴涵着极好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契机,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安排体育竞技活动的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使学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懂得团结合作的作用。同时, 教育学生在竞赛中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应以集体主义利益为重, 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 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任务, 教师可适时地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作用, 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也可适当穿插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 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感人故事等,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更好地珍惜时间, 增强体魄, 努力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四、帮助学生提早树立“锻炼身体, 奉献一生”的信念
“为健康而运动”“运动有益于健康”这是我们现在广为流行的体育锻炼的口号。而健康的身体更是工作所必需的, 这也已为人们所重视。所以, 我们的体育课在培养学生有爱心、有信心、有吃苦精神、有集体荣誉感的同时, 切不可忘了《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各个要求。因为把握好了课程标准也就是理解了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课, 它是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的, 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拥有一个好的体魄, 一个好的身材, 一个合适的体育锻炼习惯, 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 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 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则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 遵循自然规律, 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 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 保证能以充沛的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所以, 我们的体育教师如能真正把思想品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那么, 我们的体育教学就不只是培养“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的运动者, 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教育, 体育课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集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课。
摘要: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此, 新《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要让德育在体育教学中落到实处, 既要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 又要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 还要将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渗透其中, 达到健康锻炼与品德教育相统一。
关键词:健康,情感,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礼仪先行 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礼仪缺失;重要性;途径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所谓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还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曾提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对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职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礼仪教育,对中职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思想道德素质和求职能力的提高、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礼仪教育的紧迫性
目前中职学校由于招生政策的放宽,所以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校德育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口号式的东西较多,抽象的大道理较多,而实质性、基础性、实践性的教育则太少,特别是文明礼仪等的基础道德教育则更少;加之家庭教育中只注意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日常生活,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另外,社会的消极因素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污染力,如拜金主义、懒惰沉溺、网络传媒,垃圾文化等等。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中职生礼仪缺失,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
比如,一些学生缺乏社会公德,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集体活动、社交方面不懂礼仪规矩。师生间最基本的礼节在逐渐消失;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随手乱丢东西、在行为上不拘小节,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出口成“脏”等等。
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职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中职生礼仪缺失失,反映出中等职校德育教育的缺失或是不完整,这不仅影响到学校日常管理,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更将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二、中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它是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中职学生。
2.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
在现代生活中,交往越来越频繁,而礼仪是人们交往规范的集中体现,任何社会的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日常生活越社会化,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更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加强礼仪教育,能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在校中职学生来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而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加强对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4.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教会他们关于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由此,校园将不会出现随手丢的垃圾,也不会出现各种争执与不文明现象,学生精神面貌也将大大提升。文明之花会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整个校园将将充满和谐与温馨。
5.加强礼仪教育,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通常是指这个国家、民族的言谈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群体公民素质与面貌。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有利于培养文明道德风尚,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强中职礼仪教育的途径
1.礼仪教育应与思想道德修养结合起来
礼仪是一种既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展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利益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要相互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利益的外在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如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它强调了礼节,仪表在个人修养中的辩证关系。所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应与思想道德修养结合,坚持标本兼治。
2.进一步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在引导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同时,应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各种规章制度,将礼仪要求纳入其中,如制定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还可以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学生在校必修的一门课程,规定必须要达到的学分标准等。这对于规范中职学生自身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营造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氛围
在礼仪修养过程中,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中职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发挥中职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 不断积累交往经验, 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中职学生的风范。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4.加强教师自身礼仪修养,塑造教师文明形象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不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所以,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教书育人,以身示教,注重个人仪表,从细节入手,表现教师高尚的人格和优雅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去影晌、带动、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以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5.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
在教学活动中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内容做到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了德育教育目标。如英语课上,根据“购物”教学内容,进行节约、艰苦奋斗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进行职业礼仪的教育等等……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种阶梯。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有理由也有义务把这项工作做好,让礼仪之花开满校园,开满全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玉.现代礼仪规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海荣,阮开军.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德育的实效性[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体育教学 德育先行 篇3
一、挖掘德育因素, 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语文与思想品德学科虽然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 但语文课堂教学也担负着育人的功能, 尤其是新教材精选的几百篇古今中外名家名作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 不管是情景交融的诗歌, 还是诗意盎然的散文, 不管是引人入胜的小说, 还是催人泪下的剧作, 都适合渗透德育,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诸如朱自清的《背影》叙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 凸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歌德的《最后一课》用浓墨渲染了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 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有利于学生陶冶爱国情操;《中国石拱桥》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这一令人赞叹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不仅反映了我国飞跃发展的桥梁事业, 而且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对比中, 认清我国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并投入到发奋学习的行动上。因此, 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类似题材德育因素, 努力探寻文本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 使两者融一体。
二、鼓励质疑创新,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寓德于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 其自我创新意识受到了扼制;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大胆质疑。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营造质疑情境, 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譬如:我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 有一个男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愚公缺乏灵活机动, 他带领全家移山是愚蠢行为, 为什么不走搬家的捷径呢?”针对如此挑战性的质疑, 我就以此为契机, 要求各学习小组围绕“愚公移山还是搬家”这个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总结, 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1《愚公移山》的文体属于寓言, 作品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其精神是永恒的, 值得我们发扬光大;2愚公假如采取搬家的策略, 那虽然体现了灵活机动的观点, 但在实践中也不一定可取的。这个教学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真谛: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有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 才能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才能实现“寓德于教”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乃是至理名言, 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 有些学生法纪观念淡薄, 平时心浮气躁, 迷恋电子游戏, 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难以辨别真伪。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譬如:我在引导学生鉴赏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时, 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 大家争先恐后的道出了各自的理想。其中, 有一个学生说:“因为电子游戏太神奇了, 所以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设计电子游戏软件的工程师。”话音刚落, 教室里爆发出了此起彼伏的讥笑声。原来, 这个学生学生平时特别喜欢玩电子游戏,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此时, 我立即阻止了其他学生的不礼貌行为, 并语重心长的说:“制作电子游戏软件的科技含量很高的,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轻松的设计出电子游戏软件的, 希望这位学生扬长避短, 认真学习, 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接着, 我简要讲述了《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的故事, 当讲到他在身体高度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 还能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时, 许多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此时, 全体学生齐声朗读:“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 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 在你临死的时候, 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半争。”下课铃声虽然响了, 但许多学生还沉浸在激动的氛围中, 为实现人生理想更坚定了必胜信念, 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 而在于质量, 在于为人类多做贡献。
四、以情感为主线, 锤炼学生的道德情愫
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乐园, 教师只有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途径, 才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 从而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 应以情感为主线,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愫。诸如:我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 就在导入阶段让学生讨论:怎样看待父爱与母爱?许多学生在列举了父爱与母爱的事例后发出感慨:谁言寸草心, 难报三春晖。其中, 有一位女生感慨的说:“世上最纯洁、最伟大的是母爱, 妈妈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 假如学会关爱别人, 那应该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体育教学 德育先行 篇4
德育工作的先行性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应该“全面发展”,“德育”为首,“为首”不应该只是说话时把它“说”在前面,写文章时把它“写”在前面,而应该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把它“做”在前面。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如开学典礼时校长的希望与鼓励、上课前的老师要求与引导、考试前纪律要求与约束等,学期结束及时总结,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都体现了德育工作的先行性。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贯穿全程,持一恒之。如果把智育比喻为种子,那么德育就是土壤。一个学校如果没有适合种子生长条件的土壤,它是很难生根发芽的,即使它勉强钻出了土壤,它也不可能茁壮成长。因为一个学校没有德育做先导,就没有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智育工作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要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比智育因素培养更重要的位置,同时要有的放矢,贯彻始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德育教材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的学校还有校本教材。如果学校德育的内容只限于这些书本知识,并且只是通过集会、班会和思品课的形式进行宣导,其结果学生只能停留在书本上或口头上,作用与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通过人自身的体验和实践使其感悟、觉醒、认同,最后转化为自内向外驱动的自觉行为,是最好的德育形式之一。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说教,而不是在快乐的参与和自身体验中学识明理,往往收效甚微。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观“知行合一”,不仅适用于智育,更适用于德育。教育学生要有感恩之心,就是要通过问候父母和为父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乱花钱等具体生活小事来体现,通过家校互动方式来进行。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就是从爱护班级、爱护学校做起,人人都是环保员、人人都是监督员,奖励环保优秀者,惩罚乱扔垃圾者;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使其从心理上厌恶不讲卫生的行为,也能自觉地体会到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应该具有的文明行为。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就要在特定环境和具体活动中设置困难与障碍,让他经受挫折与失败,再鼓励他勇往直前,最后自然地把这个过程迁移到学习的教育过程之中。教育学生关心同学,就是要在别人有困难时,自己想办法,亲自动手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教育学生怎样预防地震和火灾,要进行模拟演练。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条件方便的学校应该把学生拉到马路上现场指导“红灯停,绿灯行”的做法,教育学生交通违规的危险性在什么地方,没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乱闯红灯的交通事故视频。德育实践性的特点还表现在经常性和连续性,绝不能一蹴而就。
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所谓渗透就是比喻一种物质或一种思想逐渐进入到其它方面或其他人的思想之中。在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很多,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但“口号式”“标签式”“一次性”的德育现象也大量存在,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夸美纽斯的“教育生长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犹如植物的生长过程,除了必要的生长条件外,它还有渐进生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不能离开土壤,还有阳光的照射、雨水的滋润。但不是一暴十寒的“暴晒”或“暴灌”,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学校除了主题德育活动以外,每个老师、每节课、每件事都要利用已有的信息和条件因势利导地把健康向上的思想、正确的处事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做到“学校无盲点,处处有德育”。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渗透发力。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我们的任何工作都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奋斗,因此,追求工作的实效性和工作效率的最大化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为什么有的学生越来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越来越来缺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越来越贪图享乐,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分析其原因,除了当下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外,也有学校德育工作做得不细致、不到位、效率低的原因。低效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说德育的形式呈现“口号式”“标签式”“一次性”外,还有内容上的“大”而“空”。因此,教育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必须先教育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家庭、热爱家乡开始,“遵守国家法律”先从遵守班规、校规、家规开始,“保护环境”先从保护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学生常去的公共场所环境教育开始。如果我们的德育总是一步登天,不着边际,就很难收到实效。德育的实效性还体现在老师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善于改进,坚持不懈。当我们发现一种德育方法或措施出现实效性很差的时候,要及时研究内容是否恰当,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式是否为学生喜闻乐见,是否为学生内心所接受,是否愿意自觉地转化为行动。
体育教学 德育先行 篇5
一、加强学生道德修养, 提高意志品格
毋庸置疑, 加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 必须先从加强学生道德修养, 提高意志品格着手。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 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在教育中, 因为施教者忽略了对被教者的心理了解, 往往会出现反向努力的现象, 急于以某种方式向被教育者灌输某种东西, 而忽略每个学生的意志、情感、独立人格。学生就会感到这是侮辱甚至是伤害, 就可能引起相反的心理效应, 使受教育者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为了保护自己, 被教育者会紧紧地关上自己的心扉, 拒绝接受教育。再加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 更强调民主、自由, 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 都要积极探索与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学校德育, 正确认识道德与人、道德与生活、道德与情感的关系。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满足合理需求
我们常常忽视了道德需要, 而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 其实人的道德行为来源于道德需要, 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起的。因此,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我表现欲望增强, 有的想当班干部, 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 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会跳舞, 想展示自己的舞蹈才能;有的会唱歌, 想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等。这时, 教师就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借助情感体验平台, 提升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是促进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在这些构成因素中, 道德情感对其他因素的生成、发展和相互间的联通、合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性只有偏爱、信仰某些道德规范, 只有将自己的热情、身心融入进去, 才能认同道德规则, 才能把它化为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 才能在不被监督和无外在压力的条件下自觉地遵循。所以, 从道德与情感的关系看, 德育必须注重情感体验。例如, 有一次, 我发现两个学生正在打架, 立刻上前制止了他们的打架行为, 然后请他们到办公室谈话。进了办公室, 我拿出纸巾帮他们擦汗、整理衣服, 接着轻声说:“老师最喜欢那些又聪明又勇敢的孩子了!聪明的孩子在做错事之后能检讨自己做得不妥当的地方, 勇敢的孩子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学生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一份真挚之情, 也就把打架之事和盘托出, 还各自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对这次打架之事该怎样处理呢?我让他俩到办公室外面商量处理的办法。不一会儿, 他们就笑眯眯地走进来把处理的办法告诉我。事后他们很快又一起开开心心地玩了。这就是情感教育的魅力。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 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 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 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 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 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德育应把培养学生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越来越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不断积极进取作为其既定的目标因子。因此, 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把人在道德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作为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 德育先行 篇6
一、德育课现状
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生主要的德育教育课, 通过教师系统地讲解思想道德的理论与例子, 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中发现自己在道德上的不足, 完善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在过去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 理论占很大的比例, 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社会实践的时间明显不足, 并且, 开设思想品德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完成考试, 取得良好的成绩, 这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 学校应该改变这种德育的方式, 开展一定的德育活动, 增加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的机会。
作为一名班主任, 除了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针对德育课实践环节薄弱这一环节, 笔者与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了一定的沟通, 说明了想要让学生更多参与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想法, 得到思想品德教师的赞同。并且,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活动计划, 在每一个学期分不同的阶段, 通过展开不同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 全方位地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水平。
例如, 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的时候, 笔者同思想品德教师及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雷锋在我心中”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首先, 我们在实践之前进行了一次有关“雷锋纪念日”的演讲。然后, 笔者到学校附近的一些社区看望孤寡老人, 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活。并且, 我们还对校园进行了一次大扫除。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更进一层, 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道德境界。
二、德育应融入各学科
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 由于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 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让道德教育无处不在, 渐渐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无论是历史课, 还是英语课, 都可以进行道德教育。当学生沉浸在道德教育课堂当中, 教师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 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的这段时期, 同所有的教师进行了一次交流、探讨, 讨论如何将道德教育应用于平常的教学当中。在笔者的提议下, 许多教师都提出了一些讲课融入道德教育的好方法。最终, 我们制定了将德育应用于课堂的具体方案并进行了实践。通过不同科目课堂道德教育的方式, 学生对于道德的了解更为深入, 道德意识也得到很大提高, 道德这个词已经深深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
三、德育奖惩制度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 应该制定一套德育奖惩制度, 实行学生德育分管理体系。如果学生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应该及时给予批评、教育, 同时扣除一定的德育分。如果学生有良好的表现, 应该实行加分奖励。通过制定奖惩制度, 提高道德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改变学生心中成绩是第一的观念, 让学生意识到“学为本, 德先行”的教育理念。这样, 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都会越来越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规范, 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学期开始的阶段, 笔者同学生进行了一次以制定班级道德规范的班会。通过结合学校的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 再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笔者之间的相互探讨, 我们制定了一个属于自己班级的道德考核规范。例如, 1.在班级中随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者扣除德育分5分。2.上课无故迟到、不尊敬老师者扣5分。3.在班级举行的大扫除活动中劳动积极者加5分。4.顶撞老师、不尊敬师长者扣10分等。每学期期末笔者的班级都会进行一次德育分比拼, 通过比拼竞争, 反过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
四、学生、老师、家长互通的德育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中, 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除了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 学生互相之间同样也可以进行道德。作为一名班主任, 为了加强我班的道德教育, 增强学生之互相之间的道德教育, 我班开展了定期的道德教育班会。班会的主要内容是由学生来讲述这段时期, 在学习中、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道德事件, 或者学生之间不和谐的事件, 由全班学生来想办法解决。这样,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都会尽力地互帮互助, 展现自己的良好道德素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除了学校的道德教育, 家庭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很深刻。因此, 笔者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通过老师与家长共同分析学生在道德、性格、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 笔者同每一位学生及学生的家长一起行了一次“学为本, 德先行”的道德教育交流会。最终, 笔者和家长制定了学生在家、在学校的道德教育策略。这样, 在学校、家庭双方的努力下, 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得到完善。并且, 每一个学期笔者还定期组织家长召开一次家长会。通过家长会, 集中了解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进展情况。
总结:初中是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 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课程、道德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其他课程的道德教育、道德奖惩制度、学生、老师及家长相互合作的道德教育这些策略, 可以从理论、从行动、从家庭、从学校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以学习为本的情况下, 必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 确保学生道德品质优秀。
参考文献
[1]郑双双.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2) .
[2]陈永东.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的思想道德[J].才智, 2009 (5) .
英语教学情感先行 篇7
众所周知, 在中国学习英语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积极的情感相伴, 英语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而富有成效, 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获得全面发展。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态度, 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新性, 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一、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 也是社会的需要, 时代的需要, 国家的需要。这种客观要求一旦被学生意识到, 就会以学习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相伴而生。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和“乐”是愿意学、喜欢学, 就是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1) 为学生创造乐于用英语交流的物质空间。英语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地接触英语、感受英语、传播英语, 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欲望。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兴趣。好奇产生问题, 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产生动机。
(3) 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以激发学习兴趣。除了传统的录音机、投影仪外, 我们还把多媒体广泛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栩栩如生的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的多种信息集合使学生从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学习英语的乐趣悄然而生。
三、培养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理想一定能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让学生拥有自信是成功的关键。那么, 如何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每个小小的成功都予以表扬, 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交流,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2) 给学生合理的期望。人的潜力很大,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一生只用了人的潜力的10%。所以, 只要充满自信, 努力奋斗, 就一定能学好英语。但如果我们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 并且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 就会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对他们的要求太低, 又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他们合理、可实现的期望, 建立学生们的自信心和雄心。
(3) 使用励志人物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故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和英勇的革命家的事迹, 让我们的学生深受感动。在学习他们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
四、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决定了英语学习效果。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英语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生只有有了这种内在的英语学习的需求,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英语, 也才能学好英语。
教师的积极态度对英语教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也要关爱自己的学生, 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才会被你的真诚所感动, 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积极向上。教师也要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 教师也要注重表扬和鼓励的方法。适度的表扬能激励学生勇往直前, 更加积极和努力地学习英语。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 渴求得到赞扬, 而激励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 从而增强自信心, 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学研究必先行 篇8
关键词:中职教研,三结合,三注重
搞好中职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 就能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 使教师成为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科研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那么, 如何抓好中职学校的教研工作呢?笔者谈谈对中职学校教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抓好教研工作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要结合教师实际
教研教改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认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研教改的成败。有些教师认为, 教研教改是高等院校教师、专业研究人员的事, 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子, 对教研教改产生一种“神秘感”, 敬而远之。为了消除对教研教改的“神秘感”, 明确教研工作的重要性, 教研组应针对不同的教师分析其原因: (1) 要端正对教学、教研、教改等活动的正确认识, 彻底改变那种认为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是搞花架子的错误认识, 从周边实际出发提高自身技能、知识, 端正态度。 (2) 要增强信心, 锐意进取, 从多渠道、多角度借助有益力量, 来提高自己工作绩效。 (3) 有的教师想搞教研不是怕失败受挫就是怕被人讥讽, 举步维艰。 (4) 有的教师对进行教研工作的时间缺少“挤”劲, 教研工作要求教师更多的抽出时间, 搞教研、做总结, 多读书、多做笔记, 多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针对这些原因, 教研组就应做到因人而异、帮助教师克服重重困难, 明确教研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二要结合教材、行业实际
搞教学研究离不开教材, 各教研组一定要加强集体备课研究, 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特别是中职学校更注重对学生动手实作能力的训练, 教师必须对实作对象内容、实作内容的行业要求、实作时间、实作地点、实训设备、实作方式方法和实作评价有明确的把握, 才能教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要求教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综合, 在知识结构上走综合型人才、跨学科发展之路, 深入行业调研, 在自己的弱势领域不断“充电”,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科领域内才能引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才能给学生自主操作、钻研提供机会和空间。根据中职教育现状, 只有教师对教材和行业要求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亲历实作, 才能确保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
三要结合教改实际
学校进行教学改革, 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实验既能保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又能为深化教改指明方向, 实验项目的确定既要立足当前, 克服教育、教学弊端, 解决实际困难, 又要着眼未末, 使改革不断纵深发展, 保持实验的超前性。在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除贯彻实施相应教改策略外, 还注意了教改工作中的细节, 注意收集平时教育教学的疑难杂症, 选择一些小的研究专题, 在取得“点”上的经验外, 力争在“面”上推广应用, 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推进提高。
二、抓好教研工作应做到“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实效
注重实际效果, 力戒形式主义, 不为教研而教研。教研活动每开展一次都应有新的收获。应适当改变形式, 采用多种样式如优质课、达标课、说明、专题讨论等活动, 充分调用教师的积极性, 每次活动的开展, 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题的选定, 二是中心发言人的选定, 三是教研活动的设计。应改变那种片面性、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浮而不实的弊端。另外, 教研活动不仅限于校内, 应“走出去”、“请进来”, 请专家或优秀教师献课、办讲座等, 以此形成教学研究之风气。
二要注重实用
每次教研活动的开展应对教师有促进作用, 对教师有指导作用。 (1) 学习交流。组织教师学习新标准、新观念、新教法, 让教师把握教学的指南, 弄清各阶段的教学任务, 各章节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做到每一章节、每一课时、每一作业都有针对性、实用性, 并能依据学生特点和差异的不同, 而选用不同的方式指导, 提出不同的要求, 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 以达到相应的水平。 (2) 钻研教材教法。各教研组通过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以不同的形式对教材作深入研究分析, 让每位教师对章节内容、重难点及突破、实作方法和要求、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这样, 既可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又可以减少教学教法中的盲目性。 (3) 专题研究。各教研组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各年级学生特点, 开展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 集中每个人的智慧, 从而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疑难。如在一次教研会上, 有教师提出“普遍中职学生对所讲述的内容不感兴趣, 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激情?”则对教法改进、教学情景的创设等提出了新课题, 大家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最终改变现状。
三要注重创新
搞教育科研放一枪换一个地方是不可取的, 但是不知道变换也不行。社会、环境、形势、要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学校也根据研究的结果和实际情况以及碰到的新问题或新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甚至根本性的转换, 重新定位研究目标及方向, 以便形成新的学术兴奋点和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
三、抓好教研工作应实现“三个提高”
一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学校应千方百计创造机会, 为教师搭台唱戏, 促其成长。一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既要学习掌握教育理论和实作方法, 又要不断地了解教改信息;既要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 又要学习同行的成功做法。二是努力提高教师调查研究能力。要善于发现教学领域内的新问题, 及时进行研究, 这样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就能常搞常新。三是提供机会让教师走进行业调研。走进行业掌握实际用工情况、掌握生产线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 掌握生产操作规范和安全, 是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生命线, 这样教研活动内容才不会凭空意造, 才能明确的指示航标。四是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以及开展教研活动后的经验体会要善于总结, 要掌握写作的一般知识, 更要在实践中反复练笔, 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又为学校工作留下了印记。五是提供一定的教研活动经费。对教研活动的评价、教研课题和教研开展及成果应用才会有活力, 一定程度提高教师教研竞争和参与热情。
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世纪的到来,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新理论、新学科不断涌现, 反映到教育中来, 因此, 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才能不被落伍、淘汰。然而, 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 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跟不上、组织能力差的问题。所以各教研组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朴实的教研活动, 统筹安排工作时间, 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 又要看到长远需要, 有计划、有目的吸纳新知识、新理念,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向中职教师能力标准看齐。
三要努力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都是为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服务的。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发展, 也应该落脚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策略层面上, 故教研组必须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树立科研提质、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有了质量, 才有效益;有了效益, 学校才兴旺发达。
体育教学 德育先行 篇9
观念, 在此文中主要指对绘画的一种基本认识观以及在这种认识观上所形成的创作观点和理念。而观念先行就是指在个体认识差异上所具有的不同观点、视角作为在风景写生中的主要因素即:在写生前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和喜好暂定选择一种学生个体接受的理论认识以及绘画方式方法。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告诉我们,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头脑中所能想象出的东西, 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的参照物, 包括绘画观念以及绘画样式, 我们不可能忽略同时代艺观念格对我们绘画风格的影响。学习和借鉴已有名家绘画优点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绘画认识理解和经验不足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色彩风景写生对训练学生色彩感觉、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认识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被许多高校艺术课程教育广泛接受并推广为一门专业课开设, 在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中, 教师多倾向于写实技巧—造型、色彩、空间、构图—等技术层面的传授, 缺少对学生艺术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片面追求对自然的简单描摹, 缺少面对自然时主体意识对自然景物的个人体悟, 或过于追求个性, 过于放任自流, 缺少深层思考, 写生缺少目的性。
分析造成学生表现手法过于雷同单一, 缺乏活泼以及个性放任所造成的目的模糊的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 对以往风景写生的认识理解上, 大多学生的理解是片面、残缺的认识, 这种认识往往局限在对某几个风景画家的作品的认识理解上, 对于作品背后的创作观念绘画思路知之甚少, 更多的是停留在对绘画感官视觉上的认识。对于中外风景画流派的历史演变缺少较明晰的认识。正是对各风景画流派绘画背后的知识储备不足 (主要是视觉和观念的) 才造成学生面对自然或形似神失, 视角单一老套或空有满腔情感却不知如何表达而归于放任。
观念先行, 就是在进行色彩风景写生前, 尽可能多的了解古今中外各美术流派艺术观点及画风, 结合美术史给学生讲授相关
——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初探
技巧理论知识和艺术思想流变, 并根据个体差异有目的选择个案参照学习。
观念先行风景写生教学要求我们充分了解美术史, 特别是风景方面以及和风景相关的美术知识, 美术史的每次演变, 无不是人类视觉思想史的变革!视觉思想的转变、审美趣味也随之改变, 使得人们对美的视角也发生了改变, 从而促成并推动了美术流派的更迭。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念先行风景教学时应强调两点:首先, 对景物观察视角背后观念文化的思考分析;面对同样风景, 在塞尚眼中是有待重组排序的几何体块, 在莫奈眼中是斑斓的光和色, 在八大眼中则褪去光色体感, 阐释为黑白的澄明。同样都致力于自己眼中认为是美的本真的探求, 思维方式的不同, 绘画理念的不一样呈现出来的结果大相径庭!另外, 对景物不同的视角切入导致并形成的绘画样式及方式方法不同;不同的绘画观点和理念都需寻找一种更有利于表现其观念的手法来传达表现, 梵高对自然超乎寻常的狂热情感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安格尔那样用古典方法传达, 只有用他那颇具动感的线性笔触和浓重色彩才能和他心中的真实感受相吻合, 反之亦反。理解观念先行, 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对图式的简单摹仿, 在学习名家优秀成果时, 不流于表面。在具体的风景写生中, 做到心中有“底”, 如何去认知表达所见?这就得靠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做为表现个人情感的方式, 也是艺术主体看待世界的认识方式, 绘画语言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通过引入观念先行的教学方式, 在对各个风景画流派及个案画家的绘画语言进行介绍分析, 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对绘画技巧形式与内容更具认识, 在形式语言借鉴、内容切入点择取和自我创新探索上更具有条理性和目的性, 这样在色彩风景写生中, 技法的择取与运用变得更主动。
当然, 观念先行, 只是画好色彩风景画的有效手段之一, 风景写生是心、眼、手三者的有机协调统一, 除了做好绘画“观念”的学习认识体悟外, 还得结合大量的实际绘画训练, 并在练习实践中反复验证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绘画语言。
注释:
(1) 百度知道
参考文献
[1][美]安·达勒瓦《艺术史方法与理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2月第1次印刷
[2]段炼《跨文化美术批判》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次印刷
【体育教学 德育先行】推荐阅读:
体育德育教学10-24
体育教学与德育10-14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06-22
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08-07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09-2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06-0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06-06
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06-29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09-30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