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先行教学法(精选10篇)
实验先行教学法 篇1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招生人数大幅增加, 然而生源质量却逐年下滑, 多为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针对这种变化, 我们必须调整心态, 针对学生特点, 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探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分析化学是自然科学, 属理科性质, 需要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等。但高职学生数理化基础薄弱, 令教授该课程的教师无从下手。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几十年,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其中“实验先行”就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1 传统教学法的特点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科学, 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1], 是一门以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学科。
分析化学传统教学法是以每一种分析方法为主线, 先讲授该方法的原理, 再让学生做实验, 即先理论后实践。如化学分析法中的酸碱滴定法, 传统教学法是先讲授酸碱滴定法的原理, 滴定曲线,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 之后再安排实验课。
对于本科生, 这或许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但对接受能力较差的高职生来说, 传统教学法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其理解和掌握知识。为此, 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使之适合高职生的认知水平。
2“实验先行”教学法的优势
“实验先行”是指先做实验, 后学习理论。即先进行相关实验,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再探究原理, 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可使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如配位滴定法的指示剂铬黑T, 溶于水时是蓝色, 加入到被测样品中变为红色, 滴定终点时又变为蓝色。为什么一会儿蓝色, 一会儿红色, 学生也很想弄清楚,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兴趣, 使其自觉、主动地在理论课上寻找答案, 教师讲课时也不必花费过多时间描述实验, 提高了理论课教学效果。“实验先行”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文化基础差而课程难度大的矛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学会思考, 进而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种教学法的结合
绪论、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等教学内容很难根据实验现象讲授, 此时, 教师可采用传统教学法集中讲授抽象、复杂、难懂的知识。
化学分析法中的每种方法, 如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各种滴定法等都可先做实验, 再讲原理,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仪器分析法的各种分析方法较适合采用先理论、后实验、再理论的教学方法, 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就应先讲述光的基本原理, 再做一些实验, 之后讲授该分析法在分析物质时的应用。
滴定分析法概论是有关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的内容, 该章只有理论教学, 无实验教学, 但可以简单的滴定实验为引导, 如氢氧化钠滴定盐酸, 用酚酞做指示剂, 做完实验后再讲概念、原理和计算,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不同教学内容难度不同、要求不同, 教学方法也要相应改变。对于高职分析化学教学, 可以“实验先行”教学法为主, 把传统教学法与“实验先行”教学法相结合, 集多种教学法之所长,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庆娟, 杨其绛.分析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阅读教学导语先行 篇2
【关键词】导语 单元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33-01
在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精彩的单元导语。单元导语作为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于一个单元教材而言,它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和学习导航的重要功能。正确解读单元导语,无疑是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之一,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
一、依“导”而学,领异标新
导语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排在单元之首,用以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一般是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导入,提示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另一部分是提示学习准备,提出学习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通过阅读使学生在单元学习时更快地了解和确立该单元的主题、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如:我执教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导语是: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导语的第一部分向我们提示了学习本单元的主题“父母的爱”。第二部分规定、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两项:一是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二是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感受父母的爱。其中第二项是本组教学的重点、关键。另外,第二部分还为我们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先通读本组教材所有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基础,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这一点,然后再学习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达抒发情感,这是关键。
二、视“导”而定,删繁就简
这就是要求学生們把握这个单元的重难点完成导语中的第二个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写表达对父母的爱,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做到我们语文学科的最好标准就是拓展阅读,积累语言。在我们班上这节课之前,我让每个孩子准备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课外读物,在交流的时候孩子们都自然而然的做到了推荐阅读,这是我很欣慰的,也是我继续这样做下去的根本动力。再推荐阅读的时候,我常常也是以身作则,我和他们同步阅读,和他们同时交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也和他们有共同的交流点,这样他们就更乐于阅读了。
三、顺“导”而教,点面结合
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的爱好和兴趣。讲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纪连海老师就是用故事来吸引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感情。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进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给人以入迷之感。教师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变成故事的主角,加上自己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就好像唱歌一样,加上节奏使故事具有可听性,语言亲切,又有变化。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象声词,各种动物的叫声的模拟词,把角色的对白进行扩充,适当重复,适当提问,让孩子们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老师的,自然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堂了。以讲故事为契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要比说一些大道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讲故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因“导”而动,锦上添花
将枯燥的课本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教学中,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自参加,亲自体验,寓教于乐,寓学于玩。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为了认识一个事物而去主动观察,而是由于情绪的激动,兴趣的导引不由自主地去观察,使学生入情入境入理。绕口令游戏,造句接力游戏,指令游戏,传话游戏,猜字游戏,听音辨音游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中游戏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从而勤思考,大胆说。这种活动化的教学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从做中学,从玩中学。既增强了教学情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小游戏在大教育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我觉得单元感受课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只要把单元感受课上的很成功,那后面的阅读课就会很轻松的完成,因为学生们已经打好基础了,再盖房子就会轻而易举。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得要潜心钻研教材,定准单元目标,设计出围绕单元目标的简单、低入深出、指向性明确,有层次的先学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知识掌握更加系统和完善。这样单元感受课就会像灯塔一样起到指引和领航整单元学习的重要作用。
英语教学情感先行 篇3
众所周知, 在中国学习英语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积极的情感相伴, 英语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而富有成效, 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获得全面发展。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态度, 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新性, 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一、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 也是社会的需要, 时代的需要, 国家的需要。这种客观要求一旦被学生意识到, 就会以学习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相伴而生。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和“乐”是愿意学、喜欢学, 就是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1) 为学生创造乐于用英语交流的物质空间。英语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地接触英语、感受英语、传播英语, 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欲望。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兴趣。好奇产生问题, 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产生动机。
(3) 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以激发学习兴趣。除了传统的录音机、投影仪外, 我们还把多媒体广泛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栩栩如生的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的多种信息集合使学生从实景中领略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学习英语的乐趣悄然而生。
三、培养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愿望或理想一定能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让学生拥有自信是成功的关键。那么, 如何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每个小小的成功都予以表扬, 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交流,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2) 给学生合理的期望。人的潜力很大,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一生只用了人的潜力的10%。所以, 只要充满自信, 努力奋斗, 就一定能学好英语。但如果我们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 并且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 就会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对他们的要求太低, 又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他们合理、可实现的期望, 建立学生们的自信心和雄心。
(3) 使用励志人物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故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和英勇的革命家的事迹, 让我们的学生深受感动。在学习他们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
四、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决定了英语学习效果。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英语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生只有有了这种内在的英语学习的需求,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英语, 也才能学好英语。
教师的积极态度对英语教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也要关爱自己的学生, 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才会被你的真诚所感动, 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积极向上。教师也要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 教师也要注重表扬和鼓励的方法。适度的表扬能激励学生勇往直前, 更加积极和努力地学习英语。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 渴求得到赞扬, 而激励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 从而增强自信心, 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英语教学听力先行 篇4
关键词:听力;方法;技巧;训练
小学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水平。“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要求,也符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实际。但“听”位居四者之首,教学中,应遵循《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方针,“授之以渔”,让其去听、会听、想听,让听先行,让听成为一种习惯,提高听的方法和技能。
一、明确听力目标,使教学有的放矢
“走路无方向,好比瞎子摸溪滩。”这句名言道出了“目标”对行动的重要性和指向性。听力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师生不知道听力的目标要求,教学便会事倍功半。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听力应达到以下要求:
1.听懂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
2.根据听到的单词、短语而识别人或者物;能借助于图片、肢体语言等听懂语言材料或者小故事
明确了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听力要求和目标,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使听力训练减少盲点和盲目性,使听力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将听力训练落到实处、落到点上。
二、了解听力难的因素,使教学有针对性
1.词汇原因
能接收、理解并反应听到的信息,拥有一定量的词汇是首要条件。小学生词汇困乏、加上一词多义、同音异义等的困扰,给听力造成了困难。
2.语音因素
英语中的爆破、失爆、连读等,给学生听力造成困扰,如goodbye中的d在这个单词中要失去爆破。而由于不良发音习惯,造成在听力时的束手无策。
3.语速问题
平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听懂、听清楚,范读、带读容易拉长音,语速过缓,而听力材料、教材的配音朗读磁带语速要快得多,所以很多学生不能适应。
除此之外,心理因素、英汉句法的不同、文化差异等也是听力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时应渗透英汉文化的不同、渗透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三、掌握听力技巧,形成听力技能
1.用英语组织教学,增大听的密度
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认为学生连基本的单词、短语都不会几个,用英语组织教学会“对牛弹琴”。其实,用英语组织教学也就是讲练的出发点、听力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开始时由简单的日常会话Nice to meet you!到Where are you going?等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开始辅之以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或者用熟悉的词汇解释新的单词、短语的用法,如wonderful means very good等,给学生增加听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并且,用英语组织教学,可以快速把学生吸引到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做事的好习惯。
2.加大语音、语调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为了迁就学生的听力,教师故意放慢速度,语速也过缓,甚至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往外“蹦”,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地发音、拼读,导致地道的英语发音、正常的语速的流失。因此,平时教学中,应加大语音、语调的训练,失爆、连读、连缀等更应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学生习惯把“一个苹果”an apple读为先发an,再读apple而忽略了连读,致使听力训练中出现类似的an egg,an orange等时,学生就认为录音读得不标准,听不懂等现象。
3.充分利用教材,听说领先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教材是练习听力的最好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个板块,合理设计听说任务,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听、说训练也到位。
(1)“听、说、做”合一
在学习单词或者语法句型时,开展Listen and do/act游戏,为学生提供听的机会、做的平台。如学习身体部位的名词时,一个学生说出身体部位的单词,如nose,另一个学生边说nose,边用右手指向鼻子,也可以一个学生说出名词nose,小组其他学生听到nose后,重复nose,并指向nose。学习体育运动的名词,如run,climb,jump等时,老师或者一位学生说出这些单词,学生重复这些单词,并作出相应的跑、爬、跳等的动作。
这样,力避了单纯教知识的弊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2)“听、找、答”同步
所谓“听、找、答”同步,是指对于对话、课文而言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内容或课外听力材料而言,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听录音材料,再根据听所获取的信息而找到问题答案的方式,这是听力训练常用的方法。如,学习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时,改变讲读法,先提出问题,如What can the goldilocks see in the forest?How is the bed?等问题,让学生合上课本听2~3遍,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再回答这些问题。这样,未读课文,先闻其声,先知其意,为阅读打下基础。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不能忽视听力的训练和培养,听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贯彻到教学的始终,让孩子们听一听、练一练、说一说,让“听”和“兴趣”联系起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从而提高听的技巧和听力水平,让学生“听”出佳绩、“听”出高效。
参考文献:
[1]徐丽.小学英语如何做到“耳听八方”[J].小学科学:教师,2011(8).
[2]赵红梅.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培养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2).
Scratch教学的先行者 篇5
与传统的LOGO语言相比, Scratch操作更为灵活、简单, 无需学生记住复杂的编程代码, 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但新的尝试总是艰难的, 学生学什么、如何来学?老师教什么、如何来教……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凭着自己对Scratch的好奇, 我从模仿范例开始研习Scratch, 因为自己有过LOGO教学的经验, 很快就发现Scratch和LOGO相比, 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用Scratch语言可以轻松创作包含舞蹈、音乐、故事、游戏、交互、模拟实验等的不同领域的作品。因此, 我就想学生能否从模仿范例开始学习呢?于是, 我从Scratch内建的范例中挑选了一些典型案例作为学生课堂学习Scratch的开始, 有了学习内容, 接下来又面临学生如何来学、老师如何来教的问题。记得我的第一节Scratch课《校园一角》上下来, 学生创作的作品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 他们的模仿和领悟能力太棒了!随后, 我采用了一节课学一个范例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提出创作主题、自主研习、模范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五个环节的学习过程, 一点一滴地积累学习Scratch的经验, 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编程的乐趣, 就这样, 用范例教学和基于设计的学习开始了我的Scratch教学旅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总结了这样一些经验:①要避开程序设计中的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 而是把算法思想融入到作品创作中, 让学生在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程序设计。②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尝试、体验时间, 教师不要过多讲解, 要让学生研习范例, 在研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同学交流探究或老师展示讲解。③教给学生研习范例脚本的方法, 如单步脚本调试法、分离脚本模块尝试法、多次改变模块参数尝试发现法等学习方法, 调试、控制角色在舞台上的表现, 从而去发现各个模块的概念和用法以及脚本的设计, 从模仿范例和修改范例体验Scratch创作的特点。④教师要研习范例中的脚本, 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 让学生在用自然语言描述问题支架的过程中发现和尝试脚本的搭建和设计, 从而逐步理解Scratch程序的设计方法, 并进入到自由创作阶段。⑤小学生好奇心很强, 尝试探究的欲望极高, 教师要启发学生, 引导他们搭建脚本, 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成就感, 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在创作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 如图片的处理、声音格式的转换和视频的导入等。我通过制作学习小帮手, 让他们自己根据图文并茂的操作步骤尝试做, 并邀请会的学生演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老师演示讲解。
学生还会遇到角色设计的问题。我采用了四种方法:一种是拿来主义, 将范例中的角色导出, 再导入自己的文件中;二是创新主义, 修改内建的角色, 创作自己的角色;三是上网下载图片, 为我所用;四是请班上绘画能力强的学生代劳。
有些学生会感到主题剧本编写困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共同构思剧本, 也可以在课堂上由学生说想法和故事梗概, 互相启发。
有时会遇到学生有想法不会搭建脚本的情况, 如果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跨过障碍, 他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我主要是利用学生资源, 请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设计, 或是给一些范例中的脚本让他们自己去应用和探究。
我的教育生涯就是从程序设计 (BASIC语言的教学) 开始的, 它曾经给我带来了许多幸福的花朵。Scratch的出现, 让我又一次重温了信息技术教师所拥有的幸福。当我看到一批又一批Scratch创作团队的学生创作出一件件五彩缤纷的作品, 看到他们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 我为他们骄傲。我庆幸我的Scratch教学是成功的, 这些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 养成自主探究学习和创新意识的习惯, 他们的学习能力一定会胜人一筹, 因为他们在我的课堂上更多的是锻炼并提高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对话: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现在您的Scratch课是每周一课时, 如果给您增加课时, 您会如何来做?
实验先行教学法 篇6
观念, 在此文中主要指对绘画的一种基本认识观以及在这种认识观上所形成的创作观点和理念。而观念先行就是指在个体认识差异上所具有的不同观点、视角作为在风景写生中的主要因素即:在写生前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和喜好暂定选择一种学生个体接受的理论认识以及绘画方式方法。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告诉我们,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头脑中所能想象出的东西, 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的参照物, 包括绘画观念以及绘画样式, 我们不可能忽略同时代艺观念格对我们绘画风格的影响。学习和借鉴已有名家绘画优点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绘画认识理解和经验不足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色彩风景写生对训练学生色彩感觉、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认识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被许多高校艺术课程教育广泛接受并推广为一门专业课开设, 在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中, 教师多倾向于写实技巧—造型、色彩、空间、构图—等技术层面的传授, 缺少对学生艺术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片面追求对自然的简单描摹, 缺少面对自然时主体意识对自然景物的个人体悟, 或过于追求个性, 过于放任自流, 缺少深层思考, 写生缺少目的性。
分析造成学生表现手法过于雷同单一, 缺乏活泼以及个性放任所造成的目的模糊的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 对以往风景写生的认识理解上, 大多学生的理解是片面、残缺的认识, 这种认识往往局限在对某几个风景画家的作品的认识理解上, 对于作品背后的创作观念绘画思路知之甚少, 更多的是停留在对绘画感官视觉上的认识。对于中外风景画流派的历史演变缺少较明晰的认识。正是对各风景画流派绘画背后的知识储备不足 (主要是视觉和观念的) 才造成学生面对自然或形似神失, 视角单一老套或空有满腔情感却不知如何表达而归于放任。
观念先行, 就是在进行色彩风景写生前, 尽可能多的了解古今中外各美术流派艺术观点及画风, 结合美术史给学生讲授相关
——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初探
技巧理论知识和艺术思想流变, 并根据个体差异有目的选择个案参照学习。
观念先行风景写生教学要求我们充分了解美术史, 特别是风景方面以及和风景相关的美术知识, 美术史的每次演变, 无不是人类视觉思想史的变革!视觉思想的转变、审美趣味也随之改变, 使得人们对美的视角也发生了改变, 从而促成并推动了美术流派的更迭。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念先行风景教学时应强调两点:首先, 对景物观察视角背后观念文化的思考分析;面对同样风景, 在塞尚眼中是有待重组排序的几何体块, 在莫奈眼中是斑斓的光和色, 在八大眼中则褪去光色体感, 阐释为黑白的澄明。同样都致力于自己眼中认为是美的本真的探求, 思维方式的不同, 绘画理念的不一样呈现出来的结果大相径庭!另外, 对景物不同的视角切入导致并形成的绘画样式及方式方法不同;不同的绘画观点和理念都需寻找一种更有利于表现其观念的手法来传达表现, 梵高对自然超乎寻常的狂热情感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安格尔那样用古典方法传达, 只有用他那颇具动感的线性笔触和浓重色彩才能和他心中的真实感受相吻合, 反之亦反。理解观念先行, 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对图式的简单摹仿, 在学习名家优秀成果时, 不流于表面。在具体的风景写生中, 做到心中有“底”, 如何去认知表达所见?这就得靠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做为表现个人情感的方式, 也是艺术主体看待世界的认识方式, 绘画语言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通过引入观念先行的教学方式, 在对各个风景画流派及个案画家的绘画语言进行介绍分析, 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对绘画技巧形式与内容更具认识, 在形式语言借鉴、内容切入点择取和自我创新探索上更具有条理性和目的性, 这样在色彩风景写生中, 技法的择取与运用变得更主动。
当然, 观念先行, 只是画好色彩风景画的有效手段之一, 风景写生是心、眼、手三者的有机协调统一, 除了做好绘画“观念”的学习认识体悟外, 还得结合大量的实际绘画训练, 并在练习实践中反复验证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绘画语言。
注释:
(1) 百度知道
参考文献
[1][美]安·达勒瓦《艺术史方法与理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2月第1次印刷
[2]段炼《跨文化美术批判》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次印刷
实验先行教学法 篇7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篮球进攻传统技术教学顺序进行重新编排, 进行教学训练;并与传统的技术教学顺序进行的训练结果进行对比, 以此证明“难点先行”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现代篮球进攻技术教学的一般顺序
这样的篮球进攻技术教学顺序内部有严密的内在联系, 总的来说前者的联系是为后者做铺垫。球性是篮球运动基础的基础, 无论是运球中的各种变向、见缝插针的传球和随意的接球、还是飘逸的上篮或是精准的投篮都需要有良好的球性和手感。
运球是持球队员在原地或行进中, 用单手连续按拍由地面反弹起来的球的一类动作方法, 是篮球比赛个人进攻的重要技术。这种课程安排是按照篮球技术的内在联系层层递进进行安排。每节课都是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上再进行新的内容的教学, 内容安排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的。
这样的课程安排的最大优点是基本技术牢固, 不利之处在于基本技术 (球性和运球) 练习比较枯燥, 进步缓慢, 不易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篮球技术特点。
二、篮球进攻技术教学顺序的设想
上图篮球进攻技术的顺序打破原来的技术联系重视基础的理念, 但是又不完全的脱离。
根据技术学习难点先行的要求, 通过学习篮球技术的跳跃式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越高, 追求学习动机就越强,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逆向教学法改变了常规的教学顺序, 以兴趣为先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地促进了其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三、实验
1) 实验目的:比较上述两种篮球进攻技术学习顺序的优越性。
2) 实验对象:篮球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40人 (年龄:18~21岁) 。
3) 实验条件:合格教师一名、相同的学习上述五种技术教学的篮球教案 (教案上课时新内容颠倒顺序) 、一个学期15个学时的安排 (每节课2个学时, 一个学时45分钟) 。
4) 实验步骤:a.对80名同学进行半场对角线往返投篮篮技术和以球篮中心垂直投影点位圆心, 以4.23米距离为半径的弧线外, 进行为时一分钟的连续跳起投篮测试。记录成绩。b.把80名学生分成2个班每班20人, 其中1个班进行一般顺序的篮球进攻技术教学, 另1个班进行设想顺序的篮球进攻技术教学训练。c.进行一个学期30个学时的篮球教学训练后进行步骤a.一样的成绩评价记录。
四、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对上面两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设想组教学顺序比一般教学顺序效果要好。从图一可以得出训练前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值为37.4, 训练后的平均值为70.5, 前后训练平均成绩差值为33.1。
图二训练前学生平均成绩为37.1, 一个学期训练后的成绩为75.2, 其前后训练平均成绩差值为38.1.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设想教学顺序要优于一般教学顺序。既篮球教学中运用难点先行是成功的。逆向教学法可以缩短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时间, 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结论
难点先行在篮球技术教学中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并且能够利与学生形成特长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篮球分工的理解。但是难点先行绝不等于是不要基本技术, 它只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技术训练程序。
而这种程序必须同常用程序有机结合, 才能相得益彰。在难点先行时, 学生会不断的找自己的不足, 从而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形成他们终生体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松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实验先行教学法 篇8
从阅读基础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了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从阅读心理期待而言,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独立自主的阅读。
但是,在日常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经典教学中,却常常沿袭一种固化的课堂模式,即在接触一篇新作品的时候往往要强调“知人论世”,要介绍作者、介绍背景。这种“背景先行”的教学,无形中给学生的阅读以一种暗示、一种预设,规定了思考的方向、解读的纬度、评述的时代语境,最终将学生拉回到教参的“定论”中,钻入专家和教师合谋的“套子”之中。
如果不先给学生补充所谓的“知人论世”材料等背景,在“零背景”或“背景”后置的情况下,文学经典教学课堂会有怎样的变化呢?笔者进行了多次尝试,获得了深切的感受,也总结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策略。试以《祝福》教学为例言之。
一、尊重阅读体验,初探文本
教学《祝福》时,笔者没有先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而是直接要求打开文本读。文学经典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而不能简单阅读一下后粗暴地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会。完成文本阅读过程后,师生进行了初步交流:
片段一:
师:读过文本,同学们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是可怜而悲惨的一生。因为她嫁了两个丈夫都年纪轻轻就死了,唯一的儿子阿毛也被狼吃了。
生2:我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是封建的、不幸的一生。说她封建体现在她和柳妈的交往过程中,她轻信柳妈的话,以为自己死后会被阎王锯成两半分给两个死去的丈夫,于是拿出所有积蓄来捐门槛,想要洗脱自己的罪过等作为。这种做法是封建可笑的,不幸的是她这么做还只是一厢情愿,最终还是没有得到鲁四老爷一家的谅解。
生3:我也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哀的一生。比如她嫁人、找工作、过世等,都是一点不顺,充满了悲哀。
师:你能否说得具体点?
生3:嫁人,祥林嫂嫁了两次,一次是个小丈夫(大家笑),而且死的早,另一次也是个短命鬼(又笑),找工作时,又遇到一个吝啬而封建的东家,至于过世时,又偏偏在大家都充满喜悦的祝福时节死去,让别人都觉得不吉利,所以说她的一生真是悲哀。但究其本质,我觉得她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是社会的不公平的等级制度、封建的礼制等造成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还有吗?
生4:我觉得祥林嫂的一生尽管是不幸、悲哀、凄惨的一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她也有过幸福时刻。课文有一部分就是写祥林嫂“交了好运了”,从这部分看,祥林嫂在那个时段是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完全认为祥林嫂的一生就是悲哀不幸或者封建落后的一生。毕竟祥林嫂也是有过幸福生活的。
生5:我同意刚才同学的意见,我甚至觉得祥林嫂的悲剧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的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生6:祥林嫂有段时间是“交了好运了”,但是她是否真的交了好运吗?我觉得她的这种好运更是她悲剧性的一生的体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教室里就有了不同的声音,有支持生4和生5的,也有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大家各抒己见,讨论逐渐分成两种意见,学生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此时,不设限制的自主阅读充分激发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积极性,教师在这时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思维不断碰撞,而不是任由学生无原则无方向地瞎读文本,更不是诱导学生必须进入自己的预设。当老师发现全新的能激起全体学生思维火花的有价值的阅读感悟时,要适时引导学生针对这种新感悟进行深入挖掘。
二、挖掘深度意蕴,对话文本
自主阅读的指向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感悟。当学生的阅读体验趋向一致时,教师应当分析这种趋同性的价值所在。当然,这时的学生阅读体验有可能是来自文本表象的较为肤浅并且容易获得的体验。而当学生中出现更有价值的值得我们深挖的不同阅读体验时,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个能擦出学生思维新火花的导线,引导学生对这种新体验进行探究,这样就有可能获得经典文本背后蕴含着的全新的文本意义。
片段二:
师:刚才同学们对祥林嫂的命运有了不同的看法,我根据同学们的发言,简单归结为两种观点:1.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哀的不幸的一生,造成其悲哀与不幸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封建礼制等的毒害。2.祥林嫂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造成这种不幸的根本是生活中种种偶然的因素,因为一旦她“交了好运”,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的。可见大家对祥林嫂的不幸是观点一致的,但是对造成祥林嫂不幸的原因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我们要厘清这个问题,首先得从祥林嫂的“交了好运了”的幸福生活开始分析。请大家细读文本“祥林嫂被逼改嫁”部分,再联系全文,各自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再度细读文本)
生1:我赞成观点1。我们无论从文本整体来看,还是从“交了好运”了的祥林嫂的经历来看,祥林嫂都是没有幸福可言的。首先是她的的改嫁,显然出于被迫,是没有经过她自己同意的,“她婆婆来抓她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说明了她自身是毫无自由的,哪怕是基本的人身的自由也是无法自己掌控的。
师:那么赞成观点1的同学们如何看待卫老婆子反复说祥林嫂是“交了好运了”,难道她是假情假意地这样认为?
生2:我也是赞成观点1的。我觉得卫老婆子的话恰恰说明了封建礼教害人的本质。一个连人身自由都没有的人被卖掉后过上了一个“人”的生活,却被看成是“交了好运了”,这不是很可悲吗?
生3:就是。我也是认为祥林嫂一生是不幸而可悲的,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就拿她交了好运后的生活来说,有个丈夫,有间房子,有个儿子,这不是一个女人生存生活最基本的要素吗?却被认为是交了好运!最为可悲的是,连没有婆婆也是她交了好运的条件之一,可见当时封建礼教“夫权”对女人的压迫有多深啊。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有些同学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祥林嫂的婆婆这么厉害,好像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生活中婆媳关系不一样啊。老师给大家说个事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了。老师村上有个有个老太太曾经在跟村里人聊天时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真是命苦啊,旧社会时做媳妇,到了新社会却成了婆婆!”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旧社会时,女人一切都属于丈夫,子女又都属于父母,所以婆婆也是“夫权”的象征,儿媳妇的言行都受婆婆的控制,生活中处处受婆婆的压制;而新社会里,婆媳是一种平等关系,甚至有时婆婆为了宠儿媳妇,反而时时来照顾儿媳妇,婆婆的地位往往不如媳妇了。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她的婆婆就成了她丈夫的代表,祥林嫂改嫁后上面没有婆婆,对她而言就成了幸运的事了。(限于篇幅,其他赞成观点1的学生发言就不一一记录。)
师:如此看来,祥林嫂一生还真是可悲的一生啊!赞成观点2的同学怎么说?
生1:我赞成观点2。我认为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都是种种生活偶然因素造成的,我们不能随意给扣一个封建礼教害人的帽子给她。我们来看看祥林嫂的一生:嫁个小她十来岁的丈夫,打柴为生,如果她的丈夫不死,按照她的能干,她也能活下去;改嫁后如果贺老六没得伤寒病死,他们的生活就很幸福;阿毛没有被狼叼走,祥林嫂也能凭她的勤劳和能干和阿毛生活下去。造成不幸的前提都是祥林嫂的生活中有了太多的偶发因素,使得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生2:我赞成观点2。我也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就是她太背运了。我们拿她交了好运这部分文本来看,我认为她是真正交了好运了的。我们不知道当时祥林嫂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旁人的言谈中知道当时的祥林嫂自己内心也应该是满足而幸福的。首先看卫老婆子“高兴地说”,喝得醉醺醺的卫老婆子是酒后吐真言,她肯定是认为祥林嫂是交了好运的。再看当时人对祥林嫂被卖一事的看法:“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最后看结果: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由此可见,祥林嫂当时是交了好运了的,她是很满足于当时这种生活的,我们也可以推断,当时的祥林嫂们都是对这种生活感到满意的,所以说如果没有生活中后来偶发的不幸,祥林嫂会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祥林嫂们也是可以“交好运的”。
生3:我也觉得如果没有偶发的不幸,祥林嫂是真正交了好运了的。我们看文本“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大家要注意,“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说明闹过后的祥林嫂早已经接受了贺老六,还有,作者这里不是说“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男孩”,这种不同句式的表达,是在强调祥林嫂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生了个男孩,她内心是骄傲的,别人(尤其是她丈夫及其他女人)也是为她生了个男孩感到骄傲和祝福的。她是幸福的,于是,祥林嫂罕见地胖了。
生4:我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我们还是看文本:“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上头没有婆婆对祥林嫂而言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她遭受过一个严厉婆婆给她带来的痛苦,现在终于不用受婆婆的欺压了,她是幸福的;一个身强力壮的丈夫,对一个30多岁的女人而言肯定也是一种幸福。(学生有点笑声)房子是自家的,有家有亲人,我想祥林嫂是真正体会到家的感觉了。
师:刚才赞成观点2的同学们似乎说的也都很有道理,老师有个疑问:文本说祥林嫂对被逼改嫁时是“闹得利害”的,甚至闹得“真出格”,这个该怎么理解呢?
生1:我觉得这个只能说明祥林嫂对被逼改嫁后的生活是怀有恐惧的。她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但是她还是有一定反抗意识,所以逃出来打工。在鲁四老爷家里,祥林嫂尽管干活很累,报酬很少,但她是满足的,所以她宁可在鲁四老爷家一直干活也不愿意被卖到一个她毫不知情的家里。
生2:我觉得祥林嫂的出格反抗,正是从侧面说明了封建制度的害人之处。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丈夫宁可在外打工也不愿嫁人,这很不正常。但是我们知道,祥林嫂的选择是有道理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选择嫁怎样的人的权利,她的未来不可知的幸福操纵在她的婆婆手里。所以她选择了外逃打工。被逼无奈而嫁人时她甚至选择死来逃避和反抗,可见她是多么害怕接下来的未知生活啊!如果不是“夫权”统治下的封建家长制婚姻而是自由恋爱,我想祥林嫂就不会这样出格地反抗了。
生3:我觉得祥林嫂出格的反抗,根本原因是出于对“好女不嫁二夫”的名声的考虑,也可以理解为对将来幸福生活追求的表现。
师:怎么理解这是祥林嫂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的表现?
生3:因为祥林嫂前期在鲁四老爷家打工,她是满足于打工生活现状的,这是她近期追求的幸福生活,所以文本中说“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被抓要改嫁人,而对方又是深山墺了的人家(这个她是知道的,所以才逃出来打工),她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她不想被随意的当成牲畜一样的卖掉,所以她反抗的有些出格。这出格的反抗不是表明她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吗?而一旦她和贺老六接触后,得知了贺老六的底细后,她就接受了这个安排,过上了她所要的幸福生活了。否则,如果真的她抱定必死之心的话,随时都可以死去的。
讨论至此,笔者非常欣喜地看到学生对自己有独特感悟的问题时能从文本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探究,设法寻找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可贵的是这证据来自文本而不是臆造,哪怕是引证的材料也是和文本有紧密联系的材料。文学经典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经典不只是作者想表达的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有限内涵,更是穿透时空给不同时同人以不同感悟的载体。但是文本意义的指向对学生而言应该得到明确,这样自由阅读的最终目的才会得到真正实现。
三、把握价值取向,回归文本
经过对文本的深挖,学生对文本的解构到了一定的层次,不同的感悟在学生中经历不断碰撞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明晰。然而,这样碰撞后的个体体验毕竟还是个性化的,有些还是很浅层性的,甚至有些相对阅读文本而言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对学生对文本负责,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做一个较为明确的定向,在尊重学生不同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结合阅读文本和教学目标,再适时介绍文本创作背景,明确文本的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让所有学生均读有所得。
片段三:
师:同学们对祥林嫂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进行了有效的探讨,大家说得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知道,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时肯定有他的意图所在,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师简介《祝福》背景),我们再通过全文来确定一下鲁迅先生创作祥林嫂的意图是什么?
生1:结合刚才的背景介绍,我注意到了文本几处环境描写,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给人整体感受就是压抑、守旧、落后。比如文章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一句,我想这句似乎有点罗嗦的话,其实很有鲁迅味,跟鲁迅先生“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异曲同工,它其实就在强调故事发生在一个“旧”的社会里,是反映旧世界发生的故事的,所以说鲁迅先生应该就是要揭露那个旧时代里人们的思想以及旧时代思想对当时人的影响或者某种损害。
生2:我认为小说特意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祝福”这个特定点上,这也是有深意的。“祝福”就相当于我们这里“过年”、请“年菩萨、拜祭祖宗”。这个喜庆而隆重的时间点上发生了和祥林嫂有关的事,尤其是祥林嫂更是死在“祝福”之夜,这是否就是作者在暗示旧习俗旧思想旧礼教害人。
生3:刚才我们也讨论过祥林嫂的一生,尽管说她的一生有过痛苦、不幸,也有过短暂的幸福生活,但是纵观小说始终,我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注定是悲哀的一生,这悲哀是由这个社会造成的。
师:为什么是由社会造成的,你的理由在哪里?
生3:这个应该有多种因素,包括:落后迂腐的思想,比如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守旧思想;冷漠无情的人际关系,比如鲁镇上得知阿毛被狼叼走后爱看人不幸爱凑热闹的人;还有封建的伪善者,比如柳妈,看似善良,实则害人不浅。
师:所以说如果单纯从文本来说,我们还是认为鲁迅先生刻画一系列的场景和人物的目的还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的现实。表面来看,我们确实也认为祥林嫂有过短暂而真实的幸福生活,但是这种幸福生活是处在那个时代里的人才会觉得的幸福,是一种抛开精神追求的低要求的幸福,甚至是一种无知的幸福。当然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可能会对祥林嫂的一生的幸福与不幸有我们独特的理解,那是因为我们在不了解或者抛弃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了解,这种了解本身没有对错,当我们知道了本文创作的那个特殊背景,我们对祥林嫂、对《祝福》就有了更为深入和透彻的理解,也许这就是《祝福》作为经典带给我们的财富吧。
通过这个“零背景”先行教学课例,我们知道阅读经典,我们不但要了解文本创作时作者的意图,我们还要读出抛开文本创作背景后文学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感悟,而后者往往是读者获得的最为真实的个性思考,是真正进入文本后的独特感悟,也真正了体现经典文本的价值所在。
注释
实验先行教学法 篇9
从阅读基础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了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从阅读心理期待而言,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独立自主的阅读。
但是,在日常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经典教学中,却常常沿袭一种固化的课堂模式,即在接触一篇新作品的时候往往要强调“知人论世”,要介绍作者、介绍背景。这种“背景先行”的教学,无形中给学生的阅读以一种暗示、一种预设,规定了思考的方向、解读的纬度、评述的时代语境,最终将学生拉回到教参的“定论”中,钻入专家和教师合谋的“套子”之中。
如果不先给学生补充所谓的“知人论世”材料等背景,在“零背景”或“背景”后置的情况下,文学经典教学课堂会有怎样的变化呢?笔者进行了多次尝试,获得了深切的感受,也总结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策略。试以《祝福》教学为例言之。
一、尊重阅读体验。初探文本
教学《祝福》时,笔者没有先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而是直接要求打开文本读。文学经典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而不能简单阅读一下后粗暴地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会。完成文本阅读过程后,师生进行了初步交流:
片段一:
师:读过文本,同学们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是可怜而悲惨的一生。因为她嫁了两个丈夫都年纪轻轻就死了,唯一的儿子阿毛也被狼吃了。
生2:我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是封建的、不幸的一生。说她封建体现在她和柳妈的交往过程中,她轻信柳妈的话,以为自己死后会被阎王锯成两半分给两个死去的丈夫,于是拿出所有积蓄来捐门槛,想要洗脱自己的罪过等作为。这种做法是封建可笑的,不幸的是她这么做还只是一厢情愿,最终还是没有得到鲁四老爷一家的谅解。
生3:我也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哀的一生。比如她嫁人、找工作、过世等,都是一点不顺,充满了悲哀。
师:你能否说得具体点?
生3:嫁人,祥林嫂嫁了两次,一次是个小丈夫(大家笑),而且死的早,另一次也是个短命鬼(又笑),找工作时,又遇到一个吝啬而封建的东家,至于过世时,又偏偏在大家都充满喜悦的祝福时节死去,让别人都觉得不吉利,所以说她的一生真是悲哀。但究其本质,我觉得她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是社会的不公平的等级制度、封建的礼制等造成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还有吗?
生4:我觉得祥林嫂的一生尽管是不幸、悲哀、凄惨的一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她也有过幸福时刻。课文有一部分就是写祥林嫂“交了好运了”,从这部分看,祥林嫂在那个时段是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完全认为祥林嫂的一生就是悲哀不幸或者封建落后的一生。毕竟祥林嫂也是有过幸福生活的。
生5:我同意刚才同学的意见,我甚至觉得祥林嫂的悲剧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的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生6:祥林嫂有段时间是“交了好运了”,但是她是否真的交了好运吗?我觉得她的这种好运更是她悲剧性的一生的体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時,教室里就有了不同的声音,有支持生4和生5的,也有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大家各抒己见,讨论逐渐分成两种意见,学生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此时,不设限制的自主阅读充分激发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积极性,教师在这时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思维不断碰撞,而不是任由学生无原则无方向地瞎读文本,更不是诱导学生必须进入自己的预设。当老师发现全新的能激起全体学生思维火花的有价值的阅读感悟时,要适时引导学生针对这种新感悟进行深入挖掘。
二、挖掘深度意蕴,对话文本
自主阅读的指向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感悟。当学生的阅读体验趋向一致时,教师应当分析这种趋同性的价值所在。当然,这时的学生阅读体验有可能是来自文本表象的较为肤浅并且容易获得的体验。而当学生中出现更有价值的值得我们深挖的不同阅读体验时,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个能擦出学生思维新火花的导线,引导学生对这种新体验进行探究,这样就有可能获得经典文本背后蕴含着的全新的文本意义。
片段二:
师:刚才同学们对祥林嫂的命运有了不同的看法,我根据同学们的发言,简单归结为两种观点:1.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哀的不幸的一生,造成其悲哀与不幸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封建礼制等的毒害。2.祥林嫂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造成这种不幸的根本是生活中种种偶然的因素,因为一旦她“交了好运”,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的。可见大家对祥林嫂的不幸是观点一致的,但是对造成祥林嫂不幸的原因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我们要厘清这个问题,首先得从祥林嫂的“交了好运了”的幸福生活开始分析。请大家细读文本“祥林嫂被逼改嫁”部分,再联系全文,各自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再度细读文本)
生1:我赞成观点1。我们无论从文本整体来看,还是从“交了好运”了的祥林嫂的经历来看,祥林嫂都是没有幸福可言的。首先是她的的改嫁,显然出于被迫,是没有经过她自己同意的,“她婆婆来抓她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说明了她自身是毫无自由的,哪怕是基本的人身的自由也是无法自己掌控的。
师:那么赞成观点1的同学们如何看待卫老婆子反复说祥林嫂是“交了好运了”,难道她是假情假意地这样认为?
生2:我也是赞成观点1的。我觉得卫老婆子的话恰恰说明了封建礼教害人的本质。一个连人身自由都没有的人被卖掉后过上了一个“人”的生活,却被看成是“交了好运了”,这不是很可悲吗?
生3:就是。我也是认为祥林嫂一生是不幸而可悲的,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就拿她交了好运后的生活来说,有个丈夫,有间房子,有个儿子,这不是一个女人生存生活最基本的要素吗?却被认为是交了好运!最为可悲的是,连没有婆婆也是她交了好运的条件之一,可见当时封建礼教“夫权”对女人的压迫有多深啊。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有些同学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祥林嫂的婆婆这么厉害,好像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生活中婆媳关系不一样啊。老师给大家说个事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了。老师村上有个有个老太太曾经在跟村里人聊天时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真是命苦啊,旧社会时做媳妇,到了新社会却成了婆婆!”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旧社会时,女人一切都属于丈夫,子女又都属于父母,所以婆婆也是“夫权”的象征,儿媳妇的言行都受婆婆的控制,生活中处处受婆婆的压制;而新社会里,婆媳是一种平等关系,甚至有时婆婆为了宠儿媳妇,反而时时来照顾儿媳妇,婆婆的地位往往不如媳妇了。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她的婆婆就成了她丈夫的代表,祥林嫂改嫁后上面没有婆婆,对她而言就成了幸运的事了。(限于篇幅,其他赞成观点1的学生发言就不一一记录。)
师:如此看来,祥林嫂一生还真是可悲的一生啊!贾成观点2的同学怎么说?
生1:我赞成观点2。我认为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都是种种生活偶然因素造成的,我们不能随意给扣一个封建礼教害人的帽子给她。我们来看看祥林嫂的一生:嫁个小她十来岁的丈夫,打柴为生,如果她的丈夫不死,按照她的能干,她也能活下去;改嫁后如果贺老六没得伤寒病死,他们的生活就很幸福;阿毛没有被狼叼走,祥林嫂也能凭她的勤劳和能干和阿毛生活下去。造成不幸的前提都是祥林嫂的生活中有了太多的偶发因素,使得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生2:我赞成观点2。我也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就是她太背运了。我们拿她交了好运这部分文本来看,我认为她是真正交了好运了的。我们不知道当时祥林嫂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旁人的言谈中知道当时的祥林嫂自己内心也应该是满足而幸福的。首先看卫老婆子“高兴地说”,喝得醉醺醺的卫老婆子是酒后吐真言,她肯定是认为祥林嫂是交了好运的。再看当时人对祥林嫂被卖一事的看法:“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最后看结果: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由此可见,祥林嫂当时是交了好运了的,她是很满足于当时这种生活的,我们也可以推断,当时的祥林嫂们都是对这种生活感到满意的,所以说如果没有生活中后来偶发的不幸,祥林嫂会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祥林嫂们也是可以“交好运的”。
生3:我也觉得如果没有偶发的不幸,祥林嫂是真正交了好运了的。我们看文本“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大家要注意,“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说明闹过后的祥林嫂早已经接受了贺老六,还有,作者这里不是说“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男孩”,这种不同句式的表达,是在强调祥林嫂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生了个男孩,她内心是骄傲的,别人(尤其是她丈夫及其他女人)也是为她生了个男孩感到骄傲和祝福的。她是幸福的,于是,祥林嫂罕见地胖了。
生4:我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我们还是看文本:“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上头没有婆婆对祥林嫂而言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她遭受过一个严厉婆婆给她带来的痛苦,现在终于不用受婆婆的欺压了,她是幸福的;一个身强力壮的丈夫,对一个30多岁的女人而言肯定也是一种幸福。(学生有点笑声)房子是自家的,有家有亲人,我想祥林嫂是真正体会到家的感觉了。
师:刚才赞成观点2的同学们似乎说的也都很有道理,老师有个疑问:文本说祥林嫂对被逼改嫁时是“闹得利害”的,甚至闹得“真出格”,这个该怎么理解呢?
生1:我觉得这个只能说明祥林嫂对被逼改嫁后的生活是怀有恐惧的。她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但是她还是有一定反抗意识,所以逃出来打工。在鲁四老爷家里,祥林嫂尽管干活很累,报酬很少,但她是满足的,所以她宁可在鲁四老爷家一直干活也不愿意被卖到一个她毫不知情的家里。
生2:我觉得祥林嫂的出格反抗,正是從侧面说明了封建制度的害人之处。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丈夫宁可在外打工也不愿嫁人,这很不正常。但是我们知道,祥林嫂的选择是有道理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选择嫁怎样的人的权利,她的未来不可知的幸福操纵在她的婆婆手里。所以她选择了外逃打工。被逼无奈而嫁人时她甚至选择死来逃避和反抗,可见她是多么害怕接下来的未知生活啊!如果不是“夫权”统治下的封建家长制婚姻而是自由恋爱,我想祥林嫂就不会这样出格地反抗了。
生3:我觉得祥林嫂出格的反抗,根本原因是出于对“好女不嫁二夫”的名声的考虑,也可以理解为对将来幸福生活追求的表现。
师:怎么理解这是祥林嫂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的表现?
生3:因为祥林嫂前期在鲁四老爷家打工,她是满足于打工生活现状的,这是她近期追求的幸福生活,所以文本中说“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被抓要改嫁人,而对方又是深山墺了的人家(这个她是知道的,所以才逃出来打工),她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她不想被随意的当成牲畜一样的卖掉,所以她反抗的有些出格。这出格的反抗不是表明她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吗?而一旦她和贺老六接触后,得知了贺老六的底细后,她就接受了这个安排,过上了她所要的幸福生活了。否则,如果真的她抱定必死之心的话,随时都可以死去的。
讨论至此,笔者非常欣喜地看到学生对自己有独特感悟的问题时能从文本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探究,设法寻找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可贵的是这证据来自文本而不是臆造,哪怕是引证的材料也是和文本有紧密联系的材料。文学经典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经典不只是作者想表达的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有限内涵,更是穿透时空给不同时同人以不同感悟的载体。但是文本意义的指向对学生而言应该得到明确,这样自由阅读的最终目的才会得到真正实现。
三、把握价值取向。回归文本
经过对文本的深挖,学生对文本的解构到了一定的层次,不同的感悟在学生中经历不断碰撞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明晰。然而,这样碰撞后的个体体验毕竟还是个性化的,有些还是很浅层性的,甚至有些相对阅读文本而言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对学生对文本负责,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做一个较为明确的定向,在尊重学生不同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结合阅读文本和教学目标,再适时介绍文本创作背景,明确文本的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让所有学生均读有所得。
片段三:
师:同学们对祥林嫂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进行了有效的探讨,大家说得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知道,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时肯定有他的意图所在,先给大家简单介紹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师简介《祝福》背景),我们再通过全文来确定一下鲁迅先生创作祥林嫂的意图是什么?
生1:结合刚才的背景介绍,我注意到了文本几处环境描写,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给人整体感受就是压抑、守旧、落后。比如文章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一句,我想这句似乎有点啰嗦的话,其实很有鲁迅味,跟鲁迅先生“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异曲同工,它其实就在强调故事发生在一个“旧”的社会里,是反映旧世界发生的故事的,所以说鲁迅先生应该就是要揭露那个旧时代里人们的思想以及旧时代思想对当时人的影响或者某种损害。
生2:我认为小说特意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祝福”这个特定点上,这也是有深意的。“祝福”就相当于我们这里“过年”、请“年菩萨、拜祭祖宗”。这个喜庆而隆重的时间点上发生了和祥林嫂有关的事,尤其是祥林嫂更是死在“祝福”之夜,这是否就是作者在暗示旧习俗旧思想旧礼教害人。
生3:刚才我们也讨论过祥林嫂的一生,尽管说她的一生有过痛苦、不幸,也有过短暂的幸福生活,但是纵观小说始终,我觉得祥林嫂的一生注定是悲哀的一生,这悲哀是由这个社会造成的。
师:为什么是由社会造成的,你的理由在哪里?
生3:这个应该有多种因素,包括:落后迂腐的思想,比如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守旧思想;冷漠无情的人际关系,比如鲁镇上得知阿毛被狼叼走后爱看人不幸爱凑热闹的人;还有封建的伪善者,比如柳妈,看似善良,实则害人不浅。
师:所以说如果单纯从文本来说,我们还是认为鲁迅先生刻画一系列的场景和人物的目的还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的现实。表面来看,我们确实也认为祥林嫂有过短暂而真实的幸福生活,但是这种幸福生活是处在那个时代里的人才会觉得的幸福,是一种抛开精神追求的低要求的幸福,甚至是一种无知的幸福。当然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可能会对祥林嫂的一生的幸福与不幸有我们独特的理解,那是因为我们在不了解或者抛弃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了解,这种了解本身没有对错,当我们知道了本文创作的那个特殊背景,我们对祥林嫂、对《祝福》就有了更为深入和透彻的理解,也许这就是《祝福》作为经典带给我们的财富吧。
实验先行教学法 篇10
一、“物质的量”教学难点分析
1. 教材特点
(1) 概念多。本处教材概念有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 而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与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属于组合关系, 易混淆, 所以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2) 理论性强。如气体摩尔体积学习中的“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理论及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得出等。
(3) 内容抽象。本处教材主要解决微观粒子数目与可称量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涉及大量微粒知识, 如:微粒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物质的体积大小与构成这种物质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距离的关系;气体体积和温度压强的关系;等等, 所以内容抽象。
(4) 符号杂。本处教材出现了大量的符号, 有n、mol、NA、N、M、g/mol、m、V、ρ、Vm、L/mol、ω、c、mol/L, 除m、V、ρ外, 共有十多种符号是第一次出现, 机械学习的成分多, 易造成死记硬背结果, 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5) 计算难。本处教材光计算公式就有8个之多, 计算常游离于微观粒子与宏观物理量之间, 且许多计算还要考虑适用条件等外部因素, 所以极易犯错误。
2. 教材分析
虽然本处教材知识存在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符号杂、计算难等问题, 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难度, 然而笔者发现“物质的量”知识与初中《科学》中的化学相关性有密切关系, 大多内容是在初中微观粒子的基础上构建而成, 初、高中知识联系较其他章节来得明显而丰富。如学生明确: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此初中知识, 即可类推出1mol H2由2mol H构成, 就不会出现有些学生提出的“1mol怎么会变成2mol”的疑问。同理, 物质的量浓度是在初中溶质质量分数基础上演变而来, 气体摩尔体积与初中分子运动论紧密相连等, 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上、下位及组合关系。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学生初中知识贮备的有效再现, 帮助学生度过学习难关。
3. 突破思路
微观粒子的知识是初中科学八年级所学, 内容已逐渐生疏, 因此要借助于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来突破, 采用先行组织者设计的方法进行教学实为上策。
二、先行组织者设计的意义
戴维·奥苏贝尔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他曾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 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 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 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 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 奥苏贝尔提出了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 给学生呈现一个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材料。这个概括性或引导性的说明材料用简洁、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 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 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种引导性材料, 就是先行组织者。[2]
三、先行组织者设计构想
在“物质的量”教学中, 教师要对初中物质结构理论这一先行组织者采用网络化呈现方式进行复习, 再辅以相关练习, 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1个水分子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C.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1个水分子由2个氢1个氧构成
E.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
F.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G.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H.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练习2.填空
(1) 1个2氧化碳分子由构成; (2) 10个二氧化碳分子由构成; (3) 二氧化碳由组成; (4) 二氧化碳由构成。
练习3.填空
(1) 1个水分子中含有个原子, 含有个电子, 6.02×1023个水分子中含有个电子, 含有个氢原子; (2) 1个SO2分子与1个SO3分子中的原子数比为; (3) 1个OH-含有个质子, 个电子, 同理, 1个SO42-含有个质子, 个电子; (4) 1个镁原子失去个电子变成镁离子, 在此变化中, 质子数从个变成个, 电子数从个变成个。
练习4.填空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它们有无单位?
另外要学生会背诵1~18号元素, 并能按顺序默写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
在“气体摩尔体积”教学中, 教师应先对初中的“分子运动论”, 密度、质量、体积三者的关系, 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大约相差多少数量级等先行组织者用设疑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在讲解“物质体积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因素”时, 用夏天的中午挤公交车时来了2个胖子与2个瘦子以及在空旷的运动场上来了2个胖子与2个瘦子的想象方式来教学, 学生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先行组织者。
练习1.填空
(1) 分子的大小为很; (2) 分子的轻重是很; (3) 分子是否在运动?分子; (4) 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分子之间; (5) 分子之间有无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着力和力。
练习2.在标准状态 (0℃、1标准大气压) 下, 2克氢气的体积为22.4L, 2克水的体积为1mL, 2克铁的体积为0.2564 mL, 求氢气、水、铁的密度?
在“物质的量浓度”教学中, 应通过对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回忆, 并对如何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操作开展讨论, 从实验步骤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实验注意事项 (天平、量筒的使用及读数、溶解搅拌的方法等) 、实验误差分析等方面全面设计先行组织者。
练习1.10%NaCl溶液的含义。
练习2.实验室如何配制100克5%的NaOH溶液?写出操作步骤与所用仪器。
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机械学习的迁移量最小, 有时可能是零。在本章总复习时, 要将符号的机械学习通过“关系式”[3]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内容, 使机械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 具体如图1。
网络化、关系式教学及练习的目的:使初中知识贮备得到有效再现的同时, 为新知识的有意义学习提供讲述性先行组织者, 比如高中常见练习“1mol Mg失去mol e-变成1molMg2+”就是上述这节练习3中 (4) 题的类推。连续不断地用练习为新知识意义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 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迁移。笔者通过几年的摸索, 在重视初中知识有效再现的基础上, 使用“先行组织者”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上述是课堂教学的一例, 谨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建林.高一化学教学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已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 (8-9) :24-26.
[2]魏建方.“先行组织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化学教学, 2005 (11)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