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

2024-11-19

先行组织(共12篇)

先行组织 篇1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提倡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仍不失为一种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他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中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 奥苏泊尔认为, 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 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材料, 这种引导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 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 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下面就从引入类、探求类、巩固类三个方面谈谈在中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一、引入类

在学习具体的数学概念前, 设计相关的现行组织者, 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更能从不同方面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为接纳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1. 以故事作为先行组织者。

例如,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三视图的概念时, 可先讲述一个关于杨桃的小故事:在美术课上, 老师拿了一个杨桃让同学们画自己看到的样子, 一位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地画完后, 却立即招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原来他画的是一个五角星。老师走到他的位置看了看讲台上的杨桃, 然后让同学们都到他的位子看了看, 同学们都明白了, 在这个同学的位子看到的杨桃就是五角星。

通过这个有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学生对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 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会有更深的感受, 会促使学生对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理解以及去认真观察的积极性。在这里, 这则小故事应是起到了下位组织者的作用。

2. 以游戏作为先行组织者。

学生在学习概率这一章时, 可先组织一个摸奖游戏, 用以模仿商场的有奖促销活动。在一个纸箱里放入10个乒乓球, 其中一个上面写数字1代表一等奖, 写数字2代表二等奖, 写数字3代表三等奖, 其余的没有奖。找同学来摸奖, 并纪录中奖次数。根据游戏结果教师提出相关问题, 以进行概率的学习。

象这类先行组织者,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未知的概率的概念建立联系, 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接纳新的概念。当然这个游戏可在课上进行, 也可在课下进行, 既能使学生感觉有趣, 又能使学生巩固新学习的概念。

3. 以数学史料作为先行组织者。

对无理数概念的学习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 显然也不适合设计上位组织者, 可是如果先介绍给学生无理数的真实的发现过程, 会让学生对数的产生及扩充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 从而会对新学习的数有充分的认知准备和去探求的欲望, 因此可用这段数学史料作为学习无理数的先行组织者。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人物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万物皆数”, 既“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 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有理数去描述。公元前5世纪,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成员希伯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却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 引起了信徒们的恐慌, 而希伯索斯也因此被投入大海。但真理却不会因希伯索斯生命的消失而不存在, 后人接受了他的发现并给出了证明, 这一类数被称为无理数, 它们和有理数一样, 都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量的反应。

4. 以数学概念的系统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

数学概念因其较强的系统性, 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 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的系统机构。在这种结构中, 若先前的概念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不够清晰, 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这样先前的概念实际上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而后续概念实际上也对先前概念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 只不过不是先行组织者, 而是后置组织者了。因此, 在一个新的学习单元的开始, 设计一个相关的数学概念结构的先行组织者, 可使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概念结构从宏观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

比方说在学习有理数时, 先给学生出示下表:

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这个图表的同时, 提示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数, 如自然数、分数, 并在这个图表中找到相对应的部分, 既帮助了学生进行新旧联系, 又使学生对要接触到的新数有一个总的认识。

二、探求类

这类先行组织者针对性强, 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与思考中接触到新概念的本质特征, 从而将新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相联系, 增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1. 以实际问题为先行组织者。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不妨先给学生讲述下面这个古代的案例:古时侯, 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感谢大臣, 国王答应这个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第一格放1粒米, 第二格放2粒米, 第三格放4粒米, 然后是8粒、15粒、32粒……一直到64格。”“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却说:“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那么多的米!”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具有如此威力, 区区小棋盘上的米粒竟能超越国王国库的米粒数!这无疑能引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而在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学习到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 对其特性也会有所感悟。

2. 以问题串为行组织者。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设问, 引导学生由已知逐步探索到未知, 由简单思索到复杂。如学生在学习代数式的概念时, 可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问题一:让学生用火柴按一定的格式搭, 并填写好下表:

问题二:有一些矩形, 长是宽的3倍, 请填写下表: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 让学生初步体会“同类意义”的数表示的各种关系。

问题三:

(1) 问题一中3n+1, 与具体的数有怎么样的关系?

(2) 把各具体字母表示的式子作为一个整体, 具有怎么样的特征和意义?

问题四:这一阶段还包括列代数式和对代数式求值, 可设计下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代数式的特征:

(1) 每包书有12册, 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 温度由t度下降2度后是_________度?

(3)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 那么它的面积是______?

(4) 如果买x平方米的地毯 (每平方米a元) , 又付y立方米自来水费 (每立方米b元) , 共花去___________元钱?

3. 以师生的操作活动为先行组织者。

这里的操作活动可以是数学实验、折叠活动、模型制作等。这样的行组织者并不一定拘泥于课堂时间, 可以安排为学生的家庭作业, 也可以是学小组的活动内容, 当然既可在新学习的内容前, 也可以在新学习的内容后进行操作, 这要看情况而定的。

如通过等腰三角形 (图一) 的剪拼来作为理解三角形全等SAS判定法的先行组织者:沿经过等腰△ABC的顶点A任作一直线, 将△ABC一分为二, 显然△ABD和△ACD满足两边一角对应相等, 但不全等。又如 (图二) , 通过对两个边长比为1:2正方形的截割、平移、旋转等变换, 拼出一个一个1:3的三角形, 作为理解“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的后置组织者。通过对图形的简单操作, 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和理解。

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 用橡皮泥、萝卜、苹果等制作出相应的模型, 再用刀去截, 让学生亲眼看到被截的过程, 以及被截面的形状。在这种边操作边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会慢慢得到提高。

4. 类比型先行组织者。

这类先行组织者可帮助学生由已知推未知, 并可猜测数学结论, 既可明确新旧概念的异同, 又可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时, 教师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作为先行组织者。又如, 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猜测扇形的面积公式, 既有助于学生理解, 又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三、巩固类

在学生已经学完新概念后, 为了增强和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以及完善认知结构, 这时可安排一些组织者进行巩固, 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数学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使得组织者不是“先行”, 而属于“后置”了。

1. 以变式作为先行者。

学生在学习了新的概念后,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质特征, 往往会变其非本质特征, 以利于学生更为准确地明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常用的是图形变式。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时, 学生能很快明确三角形的高的涵义, 但是三角形本身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分, 三角形的高线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中表现形式都有一定区别, 这时应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类三角形的高, 以更深刻地体会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2. 以反例作为先行者。

学生一般是通过正例接触新概念, 最后再设计适当的反例作为后置组织者,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析。比如学生在学习同类项合并时, 让学生把貌似同类项的代数式当成同类项进行合并, 可先设计下面的组织者:试比较下列代数式是否是同类项? (a与b;x2 yz与xy 2z;p 3与q 3;m 2n与mn)

3. 以概念的逻辑结构为组织者。

在引入类先行组织者中, 已经介绍了这种形式的组织者。这种形式的组织者既可放在新内容前使用, 也可放在新内容后使用。只不过所起的作用有所区别。比如前图所示的有理数的概念图, 作为先行组织者, 它的作用有两个:明确要学习内容的框架, 对新内容有所感知;已经学习过的数在这个框架中所处的位置。而作为后置组织者, 它的作用仍然有两个:从整体上明确有理数的结构;将有理数的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先行组织 篇2

1.1.1.1.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天鹅的故事天鹅的故事》

第一课时————————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识字教学

1、呈现先行组织者(老师在正式进行本课识字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回忆,在之前生字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强调应注意哪些方面,总结的一般学习方法是什么?

(给学生一分钟思考)学生甲:字形 学生乙:书写、读音

老师:也就是说注意“字形”和“字音”。那有什么具体方法吗?

学生齐答:①形近字②易错字③组词④多音字四方面。)

2、呈现教学内容(接下来教师按此顺序进行识字教学,)

3、运用教学策略(并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找出形近字和易错字,与同桌交流完毕之后,进行当堂汇报,)

4、巩固与迁移新知识(老师给予补充和适当强调)。

先行组织 篇3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概念及国内外研究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教学理念、方法及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前的指导及引导材料的显示让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师为提高教学的效率而对教学内容采取的一种策略。其是由奥苏泊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在实践教学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英语学习经验及知识,积极主动的对阅读材料不断去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国外对于先行组织者在课堂中的应用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奥苏泊尔、巴恩斯等学者通过对学生实验实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教学方法,研究得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即学生信息的输入时期,有较好的认识知识结构及增加学习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较好地学习新知识,能清晰、可辨地掌握知识的构架。国内对于先行组织者策略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在不同的年龄段及不同的学科上都有实践教学研究,学前教育中教师通过游戏或绘画等教学过程结合先行组织者策略,分析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在初中、高中、高校等各个阶层都有教学策略的应用,同时在高数、医学以及计算机等专业方向都有涉及。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英语的阅读教学相对其他语言教学来说,具有一定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总是对阅读知识的空洞讲解,学生只是机械学习,而英语阅读的学习是对英语文章的记忆、理解、推理以及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得来的。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学生以记忆或已学习知识为基础,对阅读材料及阅读的相关背景、结构及内容等有一个全方位了解,确定学生的阅读理解方向,增加对材料的理解力及注意力,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知识结构中阅读能应用到的内容,让阅读变得更易懂,内容及结构更好把握。从而逐渐让学生形成阅读的方法及策略,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效率。

通过结合英语阅读与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对英语阅读教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策略的应用需要根据一定的步骤,先准备现行组织者,之后确定先行组织者的类型,最后呈现先行组织者。

1. 准备先行组织者

对于学生来说,先行组织者是已有知识同新知识连接的桥梁,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课前导语。需要根据初中学生年龄段特征、所教学英语阅读内容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对先行组织者进行充分准备。不同学生在英语知识结构及知识储备上都有不同,在应用先行组织者时,对学生英语水平要充分了解,可以采取测验、调查以及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初中学生英语水平。在组织者准备中,尽量采用学生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学生平时生活的经验及成长过程接触过的信息资料是学生切身体验过的,把其作为先行组织者辅助英语教学能取得更佳效果。比如,在英语内容Basketball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NBA明星照片、视频以及内容介绍等作为先行组织者,能激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参与到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中也是一个较好的准备方法,通过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观念,增加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在Good Food and Food Court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英文美食内容当成先行组织者,通过课堂交流及学生介绍,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学习。

2. 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根据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分成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和陈述性的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设计先行组织者过程中,结合英语阅读材料及英语阅读教学确定合适的先行组织者较为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先行组织者的方式有重点段落式、主题背景式以及语篇文体式。重点段落式先行组织者针对英语阅读中较为重点、难懂以及全文重要作用的段落来设计先行组织者,对初中学生一些英文阅读材料可能比较难懂,通过重点段落的提出,有效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理解把握,能促进学生对全文的了解。例如,英语阅读文章Money makes me indisposed,有部分初中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教师要把文中关键段落提出先行组织者,让学生能理解更为快捷。

3. 呈现先行组织者

最后一个步骤是把先行组织者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比如,幻灯片、多媒体、语言文字以及实物模型等。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教学技巧把先行组织者呈现出来,例如用设问法、比较法以及解释法等,这对学生理解先行组织者能更清晰、通透。

先行组织 篇4

一、“物质的量”教学难点分析

1. 教材特点

(1) 概念多。本处教材概念有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 而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与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属于组合关系, 易混淆, 所以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2) 理论性强。如气体摩尔体积学习中的“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理论及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得出等。

(3) 内容抽象。本处教材主要解决微观粒子数目与可称量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涉及大量微粒知识, 如:微粒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物质的体积大小与构成这种物质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距离的关系;气体体积和温度压强的关系;等等, 所以内容抽象。

(4) 符号杂。本处教材出现了大量的符号, 有n、mol、NA、N、M、g/mol、m、V、ρ、Vm、L/mol、ω、c、mol/L, 除m、V、ρ外, 共有十多种符号是第一次出现, 机械学习的成分多, 易造成死记硬背结果, 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5) 计算难。本处教材光计算公式就有8个之多, 计算常游离于微观粒子与宏观物理量之间, 且许多计算还要考虑适用条件等外部因素, 所以极易犯错误。

2. 教材分析

虽然本处教材知识存在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符号杂、计算难等问题, 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难度, 然而笔者发现“物质的量”知识与初中《科学》中的化学相关性有密切关系, 大多内容是在初中微观粒子的基础上构建而成, 初、高中知识联系较其他章节来得明显而丰富。如学生明确: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此初中知识, 即可类推出1mol H2由2mol H构成, 就不会出现有些学生提出的“1mol怎么会变成2mol”的疑问。同理, 物质的量浓度是在初中溶质质量分数基础上演变而来, 气体摩尔体积与初中分子运动论紧密相连等, 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上、下位及组合关系。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学生初中知识贮备的有效再现, 帮助学生度过学习难关。

3. 突破思路

微观粒子的知识是初中科学八年级所学, 内容已逐渐生疏, 因此要借助于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来突破, 采用先行组织者设计的方法进行教学实为上策。

二、先行组织者设计的意义

戴维·奥苏贝尔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他曾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 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 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 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 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 奥苏贝尔提出了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 给学生呈现一个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材料。这个概括性或引导性的说明材料用简洁、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 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 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种引导性材料, 就是先行组织者。[2]

三、先行组织者设计构想

在“物质的量”教学中, 教师要对初中物质结构理论这一先行组织者采用网络化呈现方式进行复习, 再辅以相关练习, 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1个水分子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C.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1个水分子由2个氢1个氧构成

E.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

F.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G.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H.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练习2.填空

(1) 1个2氧化碳分子由构成; (2) 10个二氧化碳分子由构成; (3) 二氧化碳由组成; (4) 二氧化碳由构成。

练习3.填空

(1) 1个水分子中含有个原子, 含有个电子, 6.02×1023个水分子中含有个电子, 含有个氢原子; (2) 1个SO2分子与1个SO3分子中的原子数比为; (3) 1个OH-含有个质子, 个电子, 同理, 1个SO42-含有个质子, 个电子; (4) 1个镁原子失去个电子变成镁离子, 在此变化中, 质子数从个变成个, 电子数从个变成个。

练习4.填空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它们有无单位?

另外要学生会背诵1~18号元素, 并能按顺序默写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

在“气体摩尔体积”教学中, 教师应先对初中的“分子运动论”, 密度、质量、体积三者的关系, 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大约相差多少数量级等先行组织者用设疑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在讲解“物质体积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因素”时, 用夏天的中午挤公交车时来了2个胖子与2个瘦子以及在空旷的运动场上来了2个胖子与2个瘦子的想象方式来教学, 学生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先行组织者。

练习1.填空

(1) 分子的大小为很; (2) 分子的轻重是很; (3) 分子是否在运动?分子; (4) 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分子之间; (5) 分子之间有无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着力和力。

练习2.在标准状态 (0℃、1标准大气压) 下, 2克氢气的体积为22.4L, 2克水的体积为1mL, 2克铁的体积为0.2564 mL, 求氢气、水、铁的密度?

在“物质的量浓度”教学中, 应通过对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回忆, 并对如何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操作开展讨论, 从实验步骤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实验注意事项 (天平、量筒的使用及读数、溶解搅拌的方法等) 、实验误差分析等方面全面设计先行组织者。

练习1.10%NaCl溶液的含义。

练习2.实验室如何配制100克5%的NaOH溶液?写出操作步骤与所用仪器。

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机械学习的迁移量最小, 有时可能是零。在本章总复习时, 要将符号的机械学习通过“关系式”[3]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内容, 使机械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 具体如图1。

网络化、关系式教学及练习的目的:使初中知识贮备得到有效再现的同时, 为新知识的有意义学习提供讲述性先行组织者, 比如高中常见练习“1mol Mg失去mol e-变成1molMg2+”就是上述这节练习3中 (4) 题的类推。连续不断地用练习为新知识意义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 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迁移。笔者通过几年的摸索, 在重视初中知识有效再现的基础上, 使用“先行组织者”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上述是课堂教学的一例, 谨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建林.高一化学教学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已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 (8-9) :24-26.

[2]魏建方.“先行组织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化学教学, 2005 (11) :12-14.

先行组织 篇5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论文摘要]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于20世纪末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它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由于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因此它成为导人新课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主要从语文课堂的导入新课入手,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主 题 词] 先行组织者 语文课堂 导入新课

一、先行组织者的阐述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于20世纪末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组织者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相联系,提供一个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一般观念,为学习新观念提供一个“观念固定点”,使新知识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有效地促进演绎教学,帮助学习者组织要学习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学习的方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

简单来讲,先行组织者是用来引出一个主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并且帮助他们储存、分类和整理学习的内容,以便他们记住和未来使用。

二、先行组织者的分类

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

陈述性组织者是指可以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的引导性材料,一般在不太熟悉学习材料的情况下使用,它是可以帮助学生同化新知识的引导性材料。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老师考虑到开国大典离现在已经有五十几年了,理解上可能回出现偏差,于是在课前向学生介绍大量有关开国大典的背景资料。通过这些组织者,把同学们带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仿佛身临起境,成为了广场中的一员,亲眼目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睹了这一盛况,感受到了新中国人民的无限自豪。因而这个组织者为学生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提供了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有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比较性组织者是指可以帮助学生辨析新旧知识异同的引导性材料,一般用于学习材料比较熟悉的情况。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林海》时有这样的这样开场:“同学们,以前你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课文先概括地写小兴安岭树木成林,几百里连成一片的壮美景致,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中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而且对春天的绿叶、河水,夏天的晨雾、野花,秋天森林中的物产,冬天的风雪、动物,作了具体的描写。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林海》一课,也基本上是这样写的,但它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得更具体细致,更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加以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组织者既有对旧课知识的复习,又有新课教学目的之明确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辨析新旧知识异同的认知框架,同样有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由于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因此它成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有效工具。导入新课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门语文课的导言课、一个语文教学单元的引言部分、一堂语文新课的导入与课堂内先后内容的衔接与过渡。本文主要从语文课堂的导入新课入手,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导入新课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

将先行组织者原理运用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从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如教师在执教《金色的脚印》一课时,通过师生交流对话引出话题:“狐狸是不是狡猾的代名词?”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小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探知答案的欲望。

第二,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学生由课前玩的状态到真正去接受知识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导入语,把握好这个时间差的过渡,就能迅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例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散文《春》时,讲了这样一段话:”一提到春啊,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政,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用浓墨重新描绘过春,歌颂过春,现在想一想,我们学习过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哪些描绘春的诗句?当学生们回忆诗词以后,她接着引导:“我们现在就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但我们自己往往会面不知春。那么我们来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这样的组织者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引入到了新课《春》的学习上,调动了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需求,从而更迅速的集中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生长,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行组织者将学生“已经知道的”和“将要知道的”衔接起来,帮助学生在以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先行组织者的运用,能够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建立有利于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的框架,实现语文认知行为或技能的有效改变,因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任务”。

例如:执教《比尾巴》这一课。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组各种动物尾巴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今天我们再来认一认,这些又是谁的尾巴?

生:壁虎、牛、鱼、燕子------(板书:尾巴)

师:这些动物的尾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尾巴的作用)

师:同学们,今天一大早,老师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森林的信,你们想知道内容吗?让我们打开信看一看。(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是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比尾巴”比赛,为了这场比赛,我们小动物都准备了好久,谁都说自己的尾巴美,都想参加。我们知道,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我们动物尾巴的功能可了解了,所以,想请你们来做裁判,不知道你们愿意吗?)揭示课题。

教师用一封来自大森林的信把新旧知识巧妙的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运用适当的导入语,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所谓的“适当的导入语”是指“导语要导到新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上,导到学生心坎上。这样,才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哗众取宠,天南地北,离题万里的导入语,不仅起不到导入新课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氛围,阻碍教学任务完成,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学习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掌握新课导入的技能显得犹为重要。

四、语文课堂中常见的新课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则处于这门艺术的聚焦之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般说来,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在上课前总会有一段导入语,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新课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学习的兴趣与注意,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实现预期变化。以下笔者将结合本次教育见习例举一些常见的、名师们常用的几种新课导入方法:

1、故事传情

乐意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如在教授《赠汪沦》一诗时,将与本诗相关的资料整理成一个动人的小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有个叫汪伦的人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

精彩的故事作为开场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这首诗的学习状态,而且干劲十足!

2、插图导入

插图把文字信息转化作可观、可感的图像,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运用插图导入课文,使用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插图导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也可以利用精心选取的,或者自己专意创作的画图来进行课堂导入。这种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广泛使用。

3、审题导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第一步。透过标题,可以看到课文精巧的构思。审题导入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标题的讲解分析,理清线索,摸清思路,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4、温故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前所举的《林海》就属于这种方式。

5、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教师在课堂中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或者借助于声像技术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6、引用导入

语文教师恰当地引用与课文相关、学生可以接受的诗词、对联、名言警句,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文德路小学的Y老师在上《匆匆》一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出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学生通过这句名言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时间的匆匆。

7、设置悬念

孩子们天生就好奇,如能够通过设置悬念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对新课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使楚》时,就是用这样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开头的:“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外交官,名叫晏子。他个子很矮。一天,齐王派他到势力强大的楚国去。楚王想污辱他,叫人把城门关了在城门旁边挖了个洞,让晏子从洞中进去。晏子一听,冷笑一声,说了几句话。楚王听说以后,面红耳赤,只得开了城门。晏子说的是什么话?请翻到第18页„„”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当然,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经常使用的导入方法还有好多,比如音乐激趣、简介导入、描摹景物、板书引路、猜谜激趣、背景导入、作业导入,等等。但是,任何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课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与教学的主要内容紧密相联。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二概括性要高,语言和形式应恰当、准确;三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五、结束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并能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大胆地应用先行组织者,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先行组织 篇6

【摘要】“先行组织者”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旨在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它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是学习成功迁移的纽带。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和探讨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 认知结构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47-02

1.引言

“先行组织者”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这项策略自20世纪末传入我国后,广受数学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人们对于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这项策略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优点也显而易见:恰当的“组织者”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强烈欲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为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提供导向目标。

2.“先行組织者”策略及其理论依据

2.1“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缘由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我们所说的“先行组织者”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经知道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与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内在的关联。

2.2理论依据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将学习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发生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他认为,“先行组织者”策略是能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的策略,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从而使学习者能更好地固定、吸收新学习内容。[1]

3.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探析

中学数学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既不能抹去具体的活动或操作,也不能放弃对数学“抽象”之美的追求,但大量课堂观察发现: 学生经不起“抽象”的考验——不会数学地思维,导致“抽象”阶段思维停滞或迷失前进的方向。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先行组织者”来提高数学学习的学习效能,且其对促进学生在“抽象”阶段“互动生成”有积极的作用。[2]

其实,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学会的内容,所以教师最好在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因此,要使学生有效地接纳新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原有观念。因此,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当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了全面而又细致的认识之后,可以设计合适的“先行组织者”使学生将“适当的原有观念”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以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并提高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3.1“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在对“先行组织者”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不同形式,例如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游戏、师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亦可以是一个具体形象化的模型等,尽管“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形式可以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易于同化新材料。其中常见的形式有以下两类:

3.1.1导入类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导课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好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具体的数学概念前,设计相关的“先行组织者”,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认同与强化,从而进一步优化其认知结构,促使其学习与保持的效果得到提高。

以具体模型作为“先行组织者”。例如:老师在讲有关三视图的概念前,可先拿八个正方块摆一个不规则的模型,然后找四个同学,让其分别站在它的前后左右,让他们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画出模型形状。最后把他们所画展示给同学们看,同学们会发现,这四个同学所画图形不尽相同,于是老师让其他同学分别站在模型四边进行观察,同学们观察后便明白了,原来在不同位置看这个模型,其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这一举动,同学们会对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有更透彻的理解。

3.1.2探索类

若所设计的“先行组织者”能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使其在不断地探索与思考中逐渐接触到新知识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那么,称这类“先行组织者”为探索类“先行组织者”亦可称其为引导类“先行组织者”。这类“先行组织者”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以师生的动手操作为“先行组织者”。例如在上椭圆这一节的内容前,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椭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可以先叫一个学生上来协助自己的操作: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根绳子的两端固定在黑板的两个点上,然后教师拿一根粉笔沿着这根线画一周,所得到的图形便是椭圆。通过这个操作学生便能理解椭圆的概念及a=b+c这个基本特性。

3.2具体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当前数学教学“先行组织者”的设计过程中,时常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例如单单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等。这样的“先行组织者”肯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肯定不能较好的促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先行组织者”的时候,需要对上述问题加以注意,设计时将即将传授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联系起来,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与其相应的形式设计成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只有这样的“先行组织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否则,设计出的“先行组织者”将会是不合格的“先行组织者”,例如以下这则案例。

在上等比数列求和这节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商人B由于资金周转不灵需向商人A借钱,商人A对商人B说:“我可以立马借给你10万元钱,但你得答应我个条件,从即日起每一天你都要按这样的方法给我一些回扣,即第一天你要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此后每一天回扣都是前一天的2倍。一个月期满后你我两清,你若愿意,我们马上立字据。”商人B听后想也没想一口答应。然后老师让同学们算一下这两个商人谁能得利?于是学生开始算:1+2+4+8……。很显然,想知道谁获利,只需算出上面这个等比数列的前三十项和,再将之与30×100000的大小进行比较就清楚了。但是,同学们会发现这个数列一项一项求和很费时间,于是老师就试着启发学生:“如果能先导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于是學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始对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推导。

不难看出,上述“先行组织者”的设计显然不太符合要求。“先行组织者”应有助于学习者把当前学习材料同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的方面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有意义地学习的发生。须知,“先行组织者”的重心不在设置疑问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以后开展教学。其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唤起学习者的记忆,激活习者原来认知结构中的相关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以便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建立良好认知结构。由此,教师在当前数学教学中设计“先行组织者”策略时,应注意对“先行组织者”的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抓住其本质特点,再将其与传统教学中的“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将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中”策略区别开来。虽然“先行组织者”有时也有引发学生兴趣的功能,但其主要的作用还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发生。教师只有明白这一点后,才有可能真正设计出合理的、切实能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先行组织者”。

3.3“先行组织者”策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拓展”

一般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基本上都应用在新知识的教学之前。其实“先行组织者”的应用不一定非要如此,曾有学者指出:“先行组织者”这个概念中的“先行”二字其实并非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先行,其本义应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先行。“先行组织者”不仅可以用在新知识的教学之前,而且也可以用在教学之后,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即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将其具体用在什么环节上。

强化理论理论表明,适当的强化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转化,因此用在教学之前的“先行组织者”有时可以在教学之后再次使用,这样可以使学习者知道新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可以称此类“先行组织者”为巩固类“先行组织者”,即在学生已经学完新知识后,为了增强和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完善认知结构,可将一开始已使用过的“先行组织者”再次使用,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新学知识。

这类“先行组织者”,将其放在新知识讲授之前其作用有两个:一是明确要学习内容的框架,对新内容有所感知;二是明确已经学习过的数在这个框架中所处的位置。而将其放在所学内容之后,它的作用同样有两个:一是从整体上明确所学新知识的结构;二是将所学新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例如以下案例。

教师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之前,先给学生总结概括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分析一下其相等的条件和性质和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与此同时,还帮助学生回忆了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等学生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对前面的“先行组织者”进行了再一次的陈述,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一元二次不等式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原来学习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教师当前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善于使用巩固类“先行组织者”,以促进学生对前后知识的理解和关联。

4.结语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可以在学生的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之间成功地搭建起桥梁,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重点。它并非人们所批评的“填鸭式”教学,它有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合理主动建构知识,然而前提是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科学合理地设计“先行组织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2-235.

先行组织 篇7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明确规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 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帮助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文化差异, 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但是通过问卷调查, 中职英语教学现状是学生基础薄弱, 对英语缺乏兴趣, 学习动机严重不足, 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好, 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对学好英语没有信心。 这些都使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相当多的教师对此束手无策,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现象, 有些听不懂的学生则索性睡大觉、玩手机, 甚至讲话。 因此, 作为有责任心的教师, 探索、寻求一条适合于中职英语教学的可行之路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先行组织者理论及其对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先行组织者是由奥苏贝尔 (D.PAusubel) ,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过程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相关观念, 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着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 最后找新旧知识的不同, 使两者能清晰划分, 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 即先求同, 后求异。 他认为, 传统教学使得学生对教材进行机械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由于在学生还没有具备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之前, 教师就要求学生学习某种新内容。 由于学生认知结构中还没有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 使得教材内容失去了意义。 因此, 在进行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应该分析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该内容所需要的先前知识。 当学生缺少有关的先前知识背景时, 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先向学生呈现准备性的引导性的学习材料。 奥苏贝尔把这种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 (advanced organizer) , 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先行组织者可以在学习者与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使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先行组织者适合于几乎所有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对于中职英语教学而言, 先行组织者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 因为中职学生基础薄弱, 知识面狭窄, 没能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等特征, 使得学生很少具备起固定作用的背景知识或者不能自发唤醒相应的背景知识。 所以, 教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起引导性的、 准备性的先行组织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行组织者的使用, 可以确定学习者的心向, 引导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可以使学习者注意到自己认知已有的那些起固定作用的知识, 并把新知识建立在这样的知识之上, 使学习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讲, 可以减少认知加工量, 减轻大脑负担;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 变复杂为简单, 变抽象为具体, 加快知识的理解,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的迁移,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 促进知识的保持。

三、“先行组织者”的设计案例

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 组织者分为两类: 一类是陈述性 (expository) 组织者, 用它的目的在于为新的知识提供最为适当的类属者, 它与新的知识形成一种上位关系。 另一类是比较性 (comparative) 组织者, 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 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 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组织者类型不同, 它在改变认知结构变量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笔者结合中职英语教材内容, 对不同类型组织者的设计进行案例探究, 与同行分享。

(一) 陈述性组织者

1.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 可以设计一个陈述性组织者, 即在学习新材料之前, 先给学生呈现一个抽象、概括程度和包容性比较高的上位知识, 用它同化具体的、下位的学习材料。 比如在教学外研社《基础模块》第二册第七单元Reading and Writing :A Car Running on Vegetable Oil这篇阅读文章时, 考虑到这是一篇科普文章, 主要内容是如何将小车改造成为一款用废弃植物油驱动的小车, 详细介绍这种车的工作原理。 仔细分析这篇文章及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学生存在三点困难:第一点是有关汽车的专业词汇;第二点是对植物油在汽车内的流动过程的工作原理不了解; 第三点是本节课的复合句较多, 增加理解难度。 笔者是这样设计先行组织者的:首先导入本节课的话题:当今世界, 汽车越来越多, 空气污染日益严重。 人们开始思考怎样减少汽油的使用而代之以其他能源, 于是有人想到地沟油。 可以用地沟油代替汽油吗? 引起学生的讨论。 之后用PPT展示2014年8月14日“环球网综合报道”的一篇文章:澳大利亚一妇女将自己1986年的丰田Land Cruiser汽车改装成了使用植物油的动力车。 这样处理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抛出另一问题:你知道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呢? 在学生讲出发动机这个词语之后, 又问发动机如何工作。 很自然, 就开始播放四冲程汔油机工作原理的视频, 讲解如何把热能转化为动能。 再次比较两种汽车工作过程的区别, 用流程图的方式将植油物净化的过程讲解清楚, 同时呈现重要单词和词组。 最后转入课文的学习。 这样设计先行组织者就是先给学生呈现一个抽象、概括程度和包容性比较高的上位知识 (靠汽油驱动的洗车的工作原理) , 用它来同化具体的、下位的学习材料 (依靠废弃的植物油驱动的洗车) 。 这样设计的上位知识, 提供了起固定作用的背景知识, 一方面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再感到陌生, 而有了亲切感, 另一方面极大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学习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让学生相信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当新学习是一个抽象、 概括程度和包容性比较高的材料时, 教师可以多呈现一些具体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以教学外研社《基础模块》第二册第三单元I am a volunteer.这篇阅读文章为例, 这篇阅读理解在第一段就引入“志愿者”这个名词。 学生都知道志愿者这个工作, 但是准确定义志愿者相当困难。 在教学文章之前, 教师有意识地询问学生是否做过志愿者, 让班上有做过志愿者工作的学生讲述他们当志愿者的亲身经历;然后通过视频片断播放2008年汶川大地震、世博会、奥运会等地出现的大量志愿者, 并由学生总结这些志愿者所从事的志愿工作;最后通过多媒体直接百度“志愿者”的定义。教师不断呈现具体材料给学生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 “志愿者”这一个概括性较高的定义, 为继续学习文章扫清障碍, 降低学习难度,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 比较性组织者

当新学习的材料既不类属于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观念, 又不能总括原有的观念, 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 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个比较组织者, 帮助学生理清所学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异同, 更好地同化所学知识。

例如外研社 《基础模块 》 第二册第十单元Reading and Writing:HALLOWEEN这篇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万圣节的时间, 人们如何庆祝万圣节, 小孩如何向邻居要糖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由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并没有这样的节日,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在教学之前设计一个与之相关的“先行组织者”, 即清明节和中元节。 可以先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他们课前准备的有关清明节和中原节的知识进行陈述。接着问学生:“外国人是否也悼念祖先呢? 他们以怎样的方式悼念祖先呢? ”然后播放有关万圣节的视频, 并欣赏英文歌曲trick or treat, 之后由学生对比总结中西节日异同。 这样, 学生对西文这一传统节日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样设计的“先行组织者”, 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 让他们有话可说, 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 因为在英语课上不但可以听听故事, 唱唱歌曲, 看看视频, 而且可以学到西文的文化和习俗。

“先行组织者”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帮助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的旧知识, 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以作为有责任感的中职英语教师, 我们应该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精心设计“先行组织者”, 让每一节课都具有吸引力, 一步步扫清学生英语学习障碍,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从而为中职英语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升了英语教学质量。本文阐述了“先行组织者”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并结合中职英语教材就如何设计“先行组织者”作了探究。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先行组织者,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先行组织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学习策略,改革

用“同化学习观点” (对大脑中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知识之间建立相似性关系的利用) 分析学生几何难的问题, 主要着眼于以下因素:学生大脑中是否缺乏原有经验固定点或上位观念;缺少哪种观念就会导致学习能力上怎样的缺陷;如何通过埋伏原有知识固定点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试验中, 引用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创立的同化学习策略原理, 把塑造学生合理认知结构作为教学任务的中心任务, 侧重检查知识结构指标。综合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策略途径之一。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其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 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 ……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像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学习资料”。仅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教学为例。在这一章的诸多知识点教学中综合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全章有全章教学的固定点, 每一节有每一节的固定点, 每一节教学内容的内部也充满了种种彼此同化的接合点。使得一个系统庞大、内容复杂的知识系统变得简单明了, 易学易记, 易于迁移到解决问题中, 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寻找全章的总固定点

从特殊到一般, 这是我国大多数教学方法的传统思路。而“先行组织者”策略则恰恰相反, 它要求内有上位性质的知识要“先行”, 也就是说:在前面讲, 使这些知识先入为主, 成为学生头脑中居高临下的原有知识的固定点, 对后来具体知识的输入、理解、记忆、迁移起组织作用。奥苏伯尔等前辈的试验表明:上位性质知识放在后边, 即“后行”组织者也有对已学知识的一次性组织作用。但它还远不如放在前面, 先输入学生大脑, 在大脑中等待一个个下位性知识的到来, 来一个同化一个。这样便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讲第十二章之前, 先讲第十二章小结中的内容, 来一个“首尾倒置”。让学生获得八种四边形的定义和相互关系的知识之后再进行后来的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 用这一课的知识作为今后每一节课的“先行组织者”———同化每一节课的内容, 就这样改变了以前从前一课时只学一个概念或性质的方法, 而是在一节课内并列学习几个概念或性质。主要通过了一连串的问题少许激活学生头脑中旧知识重现, 作为“先行组织者”;又借助“先行组织者”不但使课前提问不攻自破而且更重要的是同化新课———即几个概念性质的学习。待几个概念性质学习完毕, 经历了方法和内容上的若干次同化, 因此说, 组织者“先行”, 将会产生多次同化, “后行”, 只产生总结复习时的一次同化。

二、利用生活经验对几何概念进行同化

开门见山地把小结中的内容一下子教给学生似乎突然了一些。不学内容, 先学结论, 从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但从认知结构同化原理的角度看都是行得通的, 因为学生大脑中对四边形知识并不是空白, 而是有大量的生活经验可用做固定点。所以在第一课时中引入“小结”中的内容, 便是从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入手的。但完全依靠它并不牢固, 于是教师又带领学生获得新的下位观念来做下位固定点。这时学生认知结构中有了较足够的固定点知识———生活经验和图形, 便能初步总结各种概念的定义。

三、教科书知识内部同化关系的利用

把“小结”一课作为全章的“组织者”———全章第一课, 除了利用好学生生活经验以外, 还有一个有利条件, 就是利用好七个四边形要领和要领之间的内部同化关系, 促使其相互同化, 在大脑中化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个整体认知结构的塑造, 是依据构成整体的各个概念之间如何排列, 怎样建立同化关系, 以形成牢固坚实的整体结构, 这就必须对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在概念定义教学上多做文章, 而且也尽可能地和其他每个概念寻找、建立同化联系, 用“种概念”将其固定, 进行概念间的同化, 便于把教学知识有效地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各个可能部位, 以增强记忆和迁移效果。

1. 一个同化多个。

如第十二章的知识结构图中的八种图形均是四边形。其中只有一个是一般形的, 除此之外, 其余七个特殊四边形都能用“四边形”一个概念固定住。因为不论关系远近, 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如有四个边, 四个角, 两条对角线, 内角和均为360°等, 也就是说四边形性质可同化其他四边形的性质。象这样的把定义的每个概念都先固定在四边形上以后, 只要你找出相应的图形特征, 就很容易得出定义了。

2. 多个同化一个。

前边说到的七种四边形可看成是特殊四边形, 正方形既然是矩形、菱形, 当然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了, 更是四边形了。所以仅正方形定义就可以被同化出四个。如, 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正方形;或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正方形;还可说,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正方形。这三个等价而貌似不同的定义分别是用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这三个概念来固定的。可见, 选取多个固定点同化正方形定义以及和其他概念间的关系, 效果是很好的。

四、各节内容之间固定点的确定

先行组织 篇9

一、先行组织理论在教学中的研究应用

1. 先行组织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国外关于先行组织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早且多, 1960年奥苏泊尔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学生的学习效率, 发现先行组织者相对另一种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旧知识转移及应用能力。1961年奥苏泊尔和约瑟夫又对比研究了人们对佛教学习的效果, 发现比较性组织者指导的学生能有效辨别新旧知识, 且新知识吸收快。1972年巴恩斯通过相关实践证明陈述性组织者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等等。

2. 先行组织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国内外关于先行组织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很多, 且经多次实践证明, 先行组织策略可明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夏喜安在利用先行组织策略设计英语阅读教学研究过程中, 先简单介绍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然后根据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特点, 分析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策略应用的原则、方法及重要性, 最后经由实验设计证实先行组织策略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先行组织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做好先行组织者准备工作

第一, 根据学生英语学习实际能力设计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策略实施的基础是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及知识掌握能力。为此英语老师在进行先行组织者设计之前, 应该通过问卷调查、交流、阅读测试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当下英语能力及知识掌握程度, 并以此为依据准备先行组织者。

第二, 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英语教材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依据, 可作为先行组织策略实施的学习材料。为此英语老师要仔细研究英语教材, 有效发现和整合教材中的组织者, 并根据英语阅读教学难易程度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组织者, 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第三, 从生活中找寻先行组织者。灵感来源于生活, 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英语教材知识是有限的, 且有些内容难以吸引学生, 为此英语老师要学会从生活中找寻先行组织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欲望。具体来说, 英语老师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 了解学生喜好, 并根据学生需求利用网络、广播、电视、书籍等扩大英语阅读学习内容。

2. 根据英语阅读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类型

先行组织者具有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主题背景式组织者、重点段落式组织者等多种类型。根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情况及学生英语知识选择相应的先行组织者。

3.采取多元化方式呈现先行组织者

在完成先行组织者设计工作后, 老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 如多媒体教学、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分层次教学等。

总之, 先行组织策略重点在于把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有效连接, 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 又可以使其学习新知识, 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先行组织策略时, 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特点选择合理的先行组织者, 并通过多媒体、提问、分层次教学等形式展现, 充分发挥先行组织策略的作用,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祖国霞.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3) .

先行组织 篇10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策略,运动技能教学,运用

有意义学习是奥苏泊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是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即知识的同化过程。有意义学习强调新旧知识之间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以及新旧知识迁移过程中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组织者”是为了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呈现在教学内容之前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念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体育技能教学规律不谋而合,又为体育技能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可行性的技术支持。

1“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1体育技能教学是典型的有意义学习

体育教学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每一项运动技能都是一种复杂的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的肌肉所感觉的运动条件反射的总和,属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体育教学不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学习,同时渗透德育、美育,学生在锻炼过程中遭遇挑战,体验成功,学会坚持,获得自信,满足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属于典型的有意义学习范畴。

1.2运动技能教学循序渐进原则是“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模式的生动体现

运动技能教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训练水平出发,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安排,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原则以学生的已有知识、运动水平与运动经验为出发点,重视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与“先行组织者策略”不谋而合。运动技能教学包含复杂的身心变化过程,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科学设置教学进度与教学模式,以完整而有序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推进教学,才能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实现高效学习。

1.3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提高运动技能教学效率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接收有关新技能的抽象描述与瞬间影像信息,经过大脑整合、神经传达,并协调运动器官用具体的身体动作表达所获得的新信息,这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体验,经历反复的练习—反馈—纠正—提高才能获得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挑战智慧的教学过程。技能教学必需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与教学有关的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先行组织者”充当新旧知识的桥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实现运动技能学习从语言到动作,从抽象到具体的复杂转化,有效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率。所选择的“组织者”传达的信息越丰富,学生能接受的信息越完善,对新知识的学习越有利,所以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媒介(组织者)的选择、运用是运动技能教学的关键所在。

2“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了解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提出先行组织者;其次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最后运用先行组织者展开教学,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快速建立新的知识架构。

2.1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与运动技能水平,提出“先行组织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运动技能传授的直接受体,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目标设置都与学生学情相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运动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新技能的学习。学情的判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年龄入手,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与心理特征,提出合适的先行组织者。高中学生身体、心理发育日趋成熟,知识广播博,理解能力较强,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先行组织者可以是理论概括式,可以是相关运动技能的迁移,也可以是多学科知识的联系与转化。

例如排球垫球技术教学,教师通过示范展示,结合相关力学知识分析垫球动作技术结构,传达给学生动作形态(示范)与动作理论(力学分析)两方面的信息,使学生明白做什么(动作),怎么做(力学原理)。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把以上所获得的信息经过大脑调节、神经传输传达给身体各运动组织,用以引导身体动作练习。通过身体实践、运动效果分析得出:伸肘、夹紧手臂是学好垫球技术的关键,在这种结论的引导下经过反复巩固练习,大脑-运动神经-运动组织之间就形成新的稳定的排球垫球技术动力定型,排球垫球技术教学目实现。

(2)结合教学过程表现,判断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水平,提出先行组织者。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的差异会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素质好,运动体验丰富的学生在新技能的学习中更能适应新技能的身体要求,并自觉结合以往的运动经验快速掌握新技能,所以先行组织者可以直接明了简单带过。而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低的学生在新技能的学习中,往往存在畏难情绪,需要通过低难度、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来充当先行组织者,适当降低技术难度,以大量的辅助练习逐步过渡到新技能教学。

例如排球传球技术教学,男生、对球类运动感兴趣的学生对传球技术的学习感觉自信且简单,先行组织者可以选择比赛的视频简单呈现即可。但对于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不高的大部分女生来说,传球技术很难,传球手型、传球站位、传球点等等都是困难,先行组织者的选择可以是与传球技术相关联的图片展示,辅助练习,通过丰富的视、听、练体验,逐步构建传球技术的立体结构,最后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2.2“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

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借助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固着点”,并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先行组织者的陈述包含的信息广泛,文字材料,形、声材料;性质属性多样,概念定义、推理、概括总结等。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三种情况。体育技能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理论知识、身体动作练习来学习与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学生的基础知识、运动经验都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息息相关,选择与运用适当的先行组织者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良好开端。

(1)“渐进分化”策略,“渐进分化”策略,是指知识传授从最普遍、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开始,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顺序逐渐将教学内容步步分化,逐渐具体的教学策略。它遵循着人类认识实物从一般到个例,从抽象到具体的规律。选择的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性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组织者为上位观念的上位组织者。常见的徒手运动技能教学,技巧性强,每一项技能都有一套科学、固定的规范技术动作结构,技能教学目标明确,但单纯依赖教师的动作示范与技术要领的理论讲解,学生往往比较难体会到身体练习时的动作转换与用力技巧,使得技能学习进展缓慢。以快速跑的加速跑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给学生建立初步的技术动作印象。然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相关力学知识分析快速跑运动中存在的技术要求与运动力学现象,最后针对加速跑的技术结构具体分析下肢动作、身体姿势及上肢摆臂与加速效果的力学现象,让学生在后续的身体练习中避免单纯机械的模仿,利用所学的力学知识有目的地支配调节身体练习,提高动作的规范性,有助于正确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提高学习效率。

(2)“整合协调”策略,“整合协调”策略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前教学内容的类似性或共同属性,区别二者的相异性,帮助学习者利用有关要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协调,并把获得的新知识结构纳入到认知结构的相应层次之中的教学策略。选择的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性和当前教学内容是并列关系的并列组织者。操作性运动技能包括投掷、抓球、踢、运球、传球、击打、截击等动作,每一项操作性运动技能由多种相关技术动作组成,因器械不同而具备各自高度分化特异性,需要练习者敏锐的感知分化反映,如球类运动员的“球感”,体操运动员的“器械感”。操作技能教学一般从感觉培养开始,如排球传球技术,技术难度大,技巧性强,直接模仿技术教学学生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导致技术学习夹生饭。传球技术教学采用分解教学模式,从传球手型教学开始,教师通过示范给学生直观的动作印象,然后讲解动作要领给与学生理论引导,接着通过展示柚子采摘图片让学生明白:五指自然分开,成弧形贴于水果表面,可以形成稳定的抓握姿势;再通过传球手型技术要领语言引导学生以传球手型双手持排球,仔细观察并记住手型;最后指导学生单手上抛排球,双手在额头上方以传球手型接停排球,并自查手型的准确度,抛接停球练习需要重复多次,籍以培养球感,掌握程度较好后可以在抛球接停的基础上加上慢传动作,使静止动作过渡到运动状态。通过与排球传球手型有关的示范讲解、生活经历,相似性练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大量关于传球手型的认知信息并通过大脑重新整合运用到身体动作练习体验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建立稳定的手与球的接触模式技能。

(3)“逐级归纳”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教学从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低的知识开始,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步展开教学,步步归纳,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逐级提升,与“渐进分化”策略互为逆向教学策略。选择的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性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为下位组织者。艺术体育技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艺术化地展示运动技能,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对练习者的运动技能与舞台表现力有较高要求,俗话说“台上1min,台下10年功”,一项艺术体育技能的形成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磨练。如健身操教学,粗糙地模仿动作容易,准确的把握动作定位与恰如其分地展示动作风格很难。所以教学初期大量安排身体姿态练习、柔韧性练习、力量及协调性练习必不可少。以身体姿态练习为例,通过简单的姿态练习,认识基本方位与相应位置身体姿势的动作名称,能快速掌握肢体上、下、前、后等基本动作定位,在后续的套路动作学习中能准确听懂教师的动作讲解并迅速完成相应动作。艺术体育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基础性练习,全面发展相关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才能逐步达到运动技能与艺术展示的完美结合,水到渠成完成艺术体育技能的学习。

3收获与不足

(1)先行组织者策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通过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与相互作用,实现经济、快速、有效的学习,有利于短时间大量学习,增加了知识的储备量,是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2)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能否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是否合理组织教材和控制教学进程,极大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堂应急技巧,所以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教学实践的积累与研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3)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新技能的形成需要多次的动作反馈,进行反复的尝试与改进,直到建立正确的神经—肌肉运动控制传导机制。在技术教学重难、点部分灵活运用“组织者”充当化解角色,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促成技能目标的实现。

(4)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开展需要,为传授新知识、新技能而设置的传播媒介,教师个人的认知水平、执教经验直接关系到“先行组织者”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使先行组织者测策略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受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M].余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李莉.体育教学技能与时间操作指导[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先行组织 篇11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54-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1.021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 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呈现出喜人的研究局面。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已被教师普遍关注,并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对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认识不够到位,突出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先行组织者”在导课环节可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和课堂小结中不提倡使用;二是课型的选择问题上,“先行组织者”适合新课,在复习课中意义不大。因此,新课标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探索物质的变化”复习课为例,总结了一些本人在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当代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立足于学校实际,把认知心理学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的提出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认知结构是按层次加以组织的,学习者关于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在认知结构中遵循不断分化的认识组织原则。具体来讲,当新材料进入认知领域时,即同认知结构中原有较高包摄性的观念相互作用,并类属于它们之下。如新知识能与认知结构中稳定的原有观念相联系,材料就有可类属性,学习者就理解新知识,同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如学习新材料不具可类属性,学习者就倾向于机械地记忆材料内容。

奥苏贝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这些内容在抽象、概括和包摄水平上普遍高于新知识,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这些引进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奥苏贝尔称之为“组织者”(organizer)。由于这些引进的内容是在学生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故又称之为“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先行组织者”能根据先前的经验抽出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的联系,能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的联结点,以便在学习初期易于同已有的知识结构相整合,使学生能从借助“组织者”将学习内容的本质部分渗透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舍弃非本质的内容。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在三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首先,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习者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的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其之上;其次, 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 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最后, 这种稳定和清晰的组织, 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他认为, 先行组织者有两类: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 用于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 它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知识的异同, 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 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探索物质的变化”内容的复习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试图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理论,作为科学复习课设计的理论指导,以寻求突破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阐述为“在学习的新材料前,给学习者以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如:(1)一组简短的文字或图解的资料;(2)包含一个例子,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它与将学习内容的类属关系;(3)提供学习教材的内容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4)能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记忆编码的过程;(5)比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包容性与概括性等等。

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复习过程中知识点再现及问题解决之间呈现的先行组织者,这两个引领性材料中包含物质变化的实例,提供学习内容之间、问题解决背景之间相互关系,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与包容性,其中“图解资料”从引课部分的“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到最后演变为问题解决的新情境,可以首尾呼应;而“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这一问题情境则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复习归纳酸碱盐、金属、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以达到知识概括与思维发展循序渐进的目的。在媒体设计方面结合“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等先行组织者背景资料的运用,选择以PPT课件形式呈现图片与文字背景,并在问题解决环节运用实验媒体,设计学生两人分组实验对三种物质进行鉴别,体现学生能力的运用。

1.导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一:化学小魔术(如下四幅图)。

问题设计:你能描述图示中变化发生时的现象吗?这些小魔术主要表现了哪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先行组织者以一幅简单图画的形式出现,以读图方式唤起学生视觉上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前认知,通过现象的再现,给学生提供了复习归纳碱的共性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重温碱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现象的分析比较抽象出物质化学性质,并为下一环节物质间反应现象的文字描述做好铺垫。

2.教学过程中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二: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

问题设计:以下哪几点描述表现了酸的性质?从中找出哪些属于酸的共性,哪些表现出某些酸的个性?

奥苏贝尔强调,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习者学习新内容之间,在其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而这种功能促使学习者对将要学习的较细节性和较分化性的内容加以更稳固地结合与保持。环节二的设计充分关注复习课中知识结构的再现与构建方式,采用“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先行组织者”,从前一环节的读图过渡到阅读文字材料,从碱的性质的复习到酸碱盐及金属、有机物之间反应现象的综合呈现,学生在进行阅读分析与分类比较中,归纳出酸的共性与个性(浓H2SO4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浓盐酸的挥发性等),体现科学方法的运用,从另一个角度给学生提供知识归类与方法运用的平台,避免知识点复习“炒冷饭”现象的出现。

3.结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三: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如下四幅图)。

问题设计:现将情景一的“化学小魔术”做一些变化,请同学们根据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填写出相应的反应物。同学们互相比较看看答案是否唯一的?

情境一中“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已作为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点复习的先行组织者,已在导课中发挥了作用。此处将该情境变式为知识归纳与问题解决的综合性要求的先行组织者,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内容,分类归纳物质变化规律,同时又创设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解决情境变式题,为学生思维发展营造了低起点、高落点、循序渐进的问题台阶,体现尽可能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设计思想。由于涉及的问题情境伸缩性较强,为教师把握教学时间提供了相对的灵活性。

三、效果与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上的突破点有四个,一是“先行组织者”设计思想的运用,比较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在复习课中的思维主动性,为复习课中的知识再现寻找到新的教学点,体现了复习方法的创新性;二是将问题解决与知识构建有机结合,通过情境二“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的递进性问题设计与情境三“化学小魔术”的运用与变式,突出了运用问题解决构建知识结构、在问题解决中体现方法迁移的思想;三是问题情境的学习要求层次明显,能兼顾以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出发点,为复习课中的学生分层学习搭建了比较合适的平台;四是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突出学科方法的运用,没有采用学生习以为常的演绎方法进行复习,而是通过实例切入,引导学生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回归知识点,使知识再现富有生机和活力。

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出发,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设计,应充分重视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已有认知水平及相应的生活经验,本节复习课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一、二章教学之后,学生对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具有了物质变化规律与方法之间的基本构架,已熟悉了科学方法的类型及应用,对物质鉴别的实验也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同时,本章内容生活化倾向明显,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的感性认知,因而本节课的深广度定位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在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教学应答行为,作好铺垫与教师理答的预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施展时间与空间,教师自己也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尽量使得整节课比较流畅从容,既不显得仓促也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与发展性,为整节课的顺利施教奠定基础。

为了有利于对本节课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评价设计以课程目标为准绳,考虑具有可操作性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方式,所以情景四(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的设计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现场诊断,通过学生现场应答表现,反应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层次性效果,并给教师提供教学补救的依据,从而有机会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步骤,有利于教学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反思与修正。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2]D. P. 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陈华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 ].青海师专学报, 2002(2)

[4]王洪玉.试析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极其启示[J].教学研究,2005(4) .

先行组织 篇12

如何有效的结合现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成果,将网络教学资源合理有效的进行规划,使之更高效的应用与教学,更好的发展网络教育形式,使网络教育担负起我国教育的大众化和学习社会化的重任,以成为众多学者努力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在学习者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一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规划。

1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1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涵义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策略是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学习的方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简单来讲,先行组织者就是用来引出一个主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帮助他们存储、分类和整理学习的内容。在某中程度上,先行组织者就像是一个带分枝的树状结构,这些分枝点将成为要长出来的枝条的支撑点如图1所示。

1.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作用

首先,先行组织者可以使学习者认识并搜索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那些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的知识建立其上,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习者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的获得新的知识。其次,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的定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吸收。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头脑中画出了一副地图,引导他们清晰的到达目的地,帮助他们了解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三,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习者可以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2 网络教学资源中先行组织者的策略应用研究

在网络教学中,应结合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加以改进和应用。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现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分析。

(1)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阐明的概念的属性并给出实例,提供上下文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先行组织者一般由教师通过提问题、举例子等口头呈现或通过幻灯片、黑板等平面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的感知范围。网络教学资源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可充分体现网络的优势。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和技术,创设一个听觉、视觉等多感官通道的教学情境,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和属性融入学习情景中,让学习者在情景交融的多感觉通道的刺激下接触先行组织者,使学习者对作为引导者的先行组织者有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好的启发学习者对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回忆。在此基础上,可以创设一系列基于问题的实例,并且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让学习者以探究的形式回顾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可以和相关领域的人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从而既实现了原有知识的重新构建,又为构建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大多数情况下是处在异时异地,不能象传统的课堂那样保持随时随地的沟通和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始前,既要自己做好准备,也要引导协调学习者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可以给出结构图,提供寻找相应知识材料的网址或网站范围,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查询和准备,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可以使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预备知识技能提前得到调动和发挥,另外,学习者的网络定位感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使之能够根据学习目标的需求及时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因为使用网络资源的学习者一般是处于异时异地,且大多数是处于工作岗位的成人学习者,因此很难实现师生间及时有效的双向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学习任务脉络清晰的分为一系列的专题发布到网上,使学习者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调动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有效的同化接受新知识。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之间可以组成小组,并利用BBS、email、专题网站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

(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使用整体协调的原则,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并使学习者掌握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接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协调整合新旧知识,巩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3 先行组织者对网络教学资源规划的影响

3.1 先行组织者使网络资源的规划更加结构化和人性化

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网络定位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网络定位感是指学习者对其自身在网络学习中所处的系统位置和心理位置的理解,以及对获得所需资源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活动的理解。低定位感的学生在缺乏控制和指导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常常丧失目标导向,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缺乏调节能力。他们面对如同汪洋大海的网络信息资源通常不能有效地根据最终学习目标的需要而选择有建设性的资源,甚至因为信息的过量而感到困惑、紧张。因此,我们应该在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中增加类似于先行组织者的导航信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之前对知识的脉络和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2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要求精心布置网络学习资源中的内容

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焦虑涉及对网络环境的焦虑和对学习内容的焦虑。对网络环境的焦虑是学习者由于丧失了对学习媒介和学习环境的控制感而显得比在传统学习环境具有更多的焦虑倾向。因而缺乏适应网络课程的能力。因此,我们应精心布置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内容,使信息简要明了,并使之最大可能是对学习者有用的信息。

3.3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更加注重网络学习资源的交互性

由于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应用先行组织者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需要及时有效的交流。这就要求用于网络环境中的学习程序应尽量设计的有交互性,使学生参与互动并能提供反馈,而不仅是简单的向学生展示信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在学习者、学习方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应该遵循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中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师生可及时地双向互动,而网络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资源多而庞杂,并且资源间的联结是非线形的,因而,借助于先行组织者,提供预先的知识结构图和相关材料的链接地址,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注意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原有知识技能,强化原有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另外,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促使网络资源的规划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祁小梅.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5) .

[2]刘义鹃.网络学习环境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7) .

[3]张丽冰.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3) .

[4]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James D.Russell、Sharon E.Smaldino.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5]胡秀威.一种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研究——先行组织者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3) .

上一篇:汉字教学重要性下一篇: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