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策略(精选8篇)
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1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 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入性材料对 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 对新学期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 上面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中的第一个变量“可利用性”,即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 中存在可利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根据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的三类关系,先行组织者有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 列组织者三类。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步骤包括
a.选 择材料 出新信息 下载文档 收藏 b.设想学习过程 c.呈 现预备性材料 或新材料 d.抽 象
e.运用活动强化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2005-10-28 14:28:12 就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内容本身而言,它 先行组织者策略 并不要求其一定是某种形式图式知识 或具有形式图式功能,然而,事实上,在所有的规范 的先行组织者应用实践过程中,它都必然地是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从某一种意义 上对新学习内容起组织作 用。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先行组织者都典型地概 括了一类事物或非 同类事物的某一个角度、某一种意义或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至于是否所 有的先行组 织者都一定是形式图式,应该说文科知识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总是相对而言 的,只要其所概括的这方面的特征不是或不包括其它更多方面的或主要的内容,那么,它 就可以被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形式特征。某些先行组织者知识内容的形式特 征使得它 与文科学习中的知识整体内容有所区别,于是,它便有了形式图式的功能 和意义。因此,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比较规范的先行组织者都具有形式图式的特 征、性质和功能。由于 先行组织者和形式图式原理同样具有促进深入探讨文科学习与文科思维规 律的功能,本编 主要以阅读和作文能力形成规律、障碍诊断与教学辅导为例,以形 式图式先行组织者及其 策略的应用为突破口,继续探讨文科学习与思维障碍及其诊 断辅导的规律与方法。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在我们的关于作文能力图式同化训练法研究中所用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就已经作为一种训练特殊能力的一般性技术。它比当年美国著名 心理学家奥苏伯
尔提出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更具有广义性。在这里,让我们先从奥苏 伯尔的一般性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说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起,逐步接近特殊能力的形式图式同化训练法。1960 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 尔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他把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
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 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 时至今日,先行组织者的方法模式和应用范围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 我国近年来将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 者策略应用于中小学特殊能力发展的教学训练,早已把先行 组织者策略的设计、应用和方 者策略 法等进行了革新性的改造。如果把我们为了获得某种 能力而学习的“组织者”知识作为一种 知识内容图式进行总结的话,它也具有许多 方面的特征、性质、功能等。为了满足本书研 究人类学科能力的需要,特别是研究 文科学习能力与思维的需要,只从 4 个方面对先行组 织者进行总结、研究。即: 1960 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第一篇证明先行组 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他把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定义为:“在正式 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 抽 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
二、先行组织者与课堂导语设计 先行组织者 策略的第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先行呈现。而凡是一节课的导语、引子、绪言等也都是呈现在 策略 正课之前的,即先行的。但是,先行组织者只是多种导语中的一种,即为本课所学的内容 提供上位知识 的,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知识固定点的那种先导性知识。平时教师很难自 发地运 用这种导语,除非受过一定的认知学习理论培训。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日常设计的 课 堂导语,多为:(1)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进行的“学习动员”或“鼓动”;(2)介绍与新知识 有关的某种旧知识,以便引出学习新知识的话题;(3)为新知识介绍有 关背景知识;(4)概要 介绍新知识,为新知识学习进行垫铺等。先行组织者虽然也是导语,但它是另一种导语。它必须满足以下特点:(1)仅仅为本课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供固定点知识;(2)该固定点 知识是新知识内容的上位知识;(3)它能促进学生对本次学习内容与其它以往旧知识之间 的意义联系。⑷ 它只是从一个角度、一种特征、一个方面,对各种类型的知识学习起组织 作用的知识组块。某教师在
讲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时,试图运用先行组织者教 学策略 设计两个导语。其中的一个符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标准; 另一个则不符合。试分 析 鉴别这两个导语设计实例: 导语设计实例(一)从前在西湖边上有一座砖塔,取名叫雷锋塔。传说塔的下边镇压着关于《白蛇 传》传说中的白娘子。据说这座塔的每一块砖都可以降妖。后来这座塔倒掉了,在 人们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雷锋塔是西湖边上十景之一,少了岂不可惜; 有人认为雷锋塔是国宝……这时鲁迅写了《论雷锋塔的倒掉》这篇杂文,发表了自 己的看法。鲁迅先生对雷锋塔的倒掉有什么看法呢?请看课文…… 导语设计实例(二)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封建社会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吗? 谁能举 些具体实例来说明?(学生纷纷举例:如给妇女缠足;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禁止自由 恋爱;禁 止寡妇再嫁等现象,还举出祥林嫂和《红楼梦》故事等具体事例。)教师归纳: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封建社会是黑暗而残酷的。由于劳动人民痛恨封 建社会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本质,所以创造了白娘子和雷锋塔的故事。1924 年 9 月 25 日这一天,西湖上的雷锋塔倒掉了,社会上对此事议论纷纷。鲁迅借 题发挥,夹叙夹议地阐明了封建 势力必然灭亡和人民必胜的道理。借题发挥,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是杂文的一般特征。同学们都看过哪些杂文? 这些杂文都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学生举出鲁迅作品和从报纸上 看到的杂文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了 这些杂文。)最后指出今天学习的《论雷 锋塔的倒掉》是一篇杂文,让我们看一看它 是怎样夹叙夹议,借题发挥的? 上述第一个导 语介绍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它不是课文的上位知识,也没有明 显的形式图式组织作用,当然也就不是本课的先行组织者。第二个导语提供了关于 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两 个上位知识,也就是说它也是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进行影响的形式图式功能: 第一个上位知识是,封建势力一般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使 学生获得或 是强化了封建社会一般特征的知识。这种一般特征在包容性上可以包括 《红楼梦》《祥林、嫂》中封建势力罪恶特征,也可以包括《白蛇传》中法海所代 表的封建势力的特征。因此,它是一个上位知识,是本课文思想性内容的一个上位 观念。它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鲁迅
对雷锋塔的倒掉持如此态度。第二个上位知识,是关于杂文写作特点的上位知识。即杂文 的借题发挥,夹叙 夹议,以议为
主的一般特征。这是促进学生获得杂文写作方法知识的上 位知识。这 一上位知识比较单薄。这是因为学生平时接触杂文比较少,没有一定感性知识 作原 有知识固定点,所以也不易介绍过多。如果学生对某方面知识内容有较多的初步认识,那么,把上位知识固定在学生 已有的初步感性认识之上,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正是前面 提到的扩充下位知识利 于获得上位知识的道理。以《夜走灵官峡》一课的先行组织者设计 与运用为例:该 教师试图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于是设计了 这样一 个先行组织者: 导语设计实例(三)教师提问:前不久我们学习了《小桔灯》一课,它在表现主题思想时用了一个 什么样的事件?(学生复述了《小桔灯》一文的事件梗概。)教师问:这篇文章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相比较,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之点? 先行组织 者并不是针对所有新课内容的,它只是针对新课内容中最重要部分、最关键知识或是最难 点的知识。这些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难的知识可能是概念,也可能是命题,也可能是 一组或一块知识经验或理论等等。有的设计起来比较容易 一些,有的就要难一些。下边举 一些典型的实例供读者参考。
三、典型的先行组织者不应该是文章提要或概要 自奥苏伯尔 提出比较性先行组织者以后,人们对先行组织者设计方面已经不再 那么严格遵守当年的规 范了,比如设计的内容是不是上位知识等因素往往被忽略。人们有时把先行“组织者”的标 准降低到只要能够对后来的材料学习起促进作用,就是先行组织者的程度。这样一来先行 组织者就包括先输入的同位知识在内的所有 对后来新知识学习起比较、同化作用的知识点 了。于是,我们把先行组织者分为三 种基本类型: 一 促进概念学习的先行组织者 例如在 给儿童讲“鲸”以前,先通过对“人”“马”“牛”等动物特点的归纳,使其懂得什么是“哺乳动物” 及其特征。当正式讲到“鲸不是鱼”这一知识的时候,儿童们理解“鲸”的“悟性”就特别高。像这种给学生提供上位知识的组织者就设 计得比较容易。二 促进命题学习的先行组织者 许多重要科学命题的学习掌握需要先行组织者的辅助。在应用过程中,某一学科 命题的先 行组织者的寻找、设计和实施也比较容易,只要找到与该命题对应的上位 知识就可以了。例如某初中政治课教师在教《社会发展简史》最后一章之前,担心 学生对这样一个命题掌 握不好,即:“人类社会总是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的,逐步到达共产主义社会。这是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
观规律。”(初中二年级课本《社会 发展简史》)这个命题是全书的上位 知识,学生掌握理解如何,事关重要。而根据 以往历届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来看,关键是 对“规律”这一概念自身所包含的“客 观必然性”的理解远远不够。于是,在上这一课的前一 天午后的某个时间里,教师 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大脑里装入一个上位知识:什么是客观规 律?教师通过和学生 讨论日出日落;摩擦生热;酸碱中和;水往低处流等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效 应,使学生懂得怎样理解规律是客观的,为什么是客观的。第二天,当学生 在课堂上学习到“我们应当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认清历 史发展的方向,………”“做一 个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人,………”等重要命题时,便能够较深入地讨论“社会历史发展规 律”与“客观规律”是什么关系;“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什么关系,进而理解为什 么要“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 求”“做一个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人”。其理解程度很深入也很 广泛。这对学生深 入理解和把握全书内容的精神有重要促进作用。三 促进对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项活动等内容理解的先行组织者 促进对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项活动更深 刻理解的先行组织者,一般是比较 难以掌握和设计的。例如我们要研究一个单位的工作,调查一个事件,如何把握它 的性质和更深刻意义?研究者头脑中需要有相应的上位知识才 行。这个上位知识可 以是一种学说;可以是这类单位工作的一般情况的概括经验等。比如 一位教学研究 人员听完一位中学教师的课以后,如何评价这位教师的课的水平和其中某一 方法的 意义?他们就要运用自己在多年实践中(主要是听各种各样教师的各种类型的课的 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最一般化概括化的知识经验。这种最一般化的经验便是这次评课 的上
位知识。假如市长来听课,那么,教学研究人员就把自己的概括化经验设计成 为一个上位 知识输入到市长大脑中去。这个上位知识就是一个帮助市长理解一节课 讲得好不好的先行 组织者,它促进听课人对这节课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评价。在美国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些 心理学家和医生认为,精神病院里许多病人的 过激行为(如打架、逃跑、毁坏物品、自杀等),并不一定都是病人本身一定有的行 为,往往是精神病院那种不人道的环境而引起的。他们 搞了一项模拟实验,发表了 一篇《实验研究报告》。作为非精神病学界的外界人士,怎么能 够知道这篇《研究 报告》写得如何呢?这时就需要设计一个组织者材料来帮助这些非精神 病学
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2
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包括了两层含义:“组织者”和“先行”。他认为, 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 是教师利用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并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它被称为组织者。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 目的是通过它们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大班幼儿创意绘画中“先行组织者”的界定和表现
笔者认为, 大班幼儿创意绘画中“先行组织者”即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幼儿创意绘画领域中, 这一“组织者”不仅可以是简单的语言文字或者是媒体呈现, 也可以包含事先作为铺垫的现实场景中的实践体验, 也就是事先获得的一些生活经验。
先行组织者在活动中可表现为: (1) 呈现“先行组织者”, 即阐明教学目标呈现组织者唤起学习者对有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如以指导幼儿绘画向日葵为例:“今天我们要来画一幅关于向日葵的画, 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去种植园观察向日葵, 去看一看、认一认、摸一摸美丽的向日葵。” (2) 呈现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 即分层次地呈现学习材料, 教师举例, 幼儿提问。揭示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通过有层次的提问使幼儿对向日葵的了解越来越清晰。如向日葵花是什么颜色的?整个植物有哪些部分?分别长得怎么样?它是怎么往上长的?向日葵茎的表面看上去怎么样, 摸一摸后又感觉怎么样, 花盘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什么? (3) 增强认知结构的组织, 促使结构层次的综合贯通, 进一步探究概念。可再次呈现观察时的照片, 请幼儿讲述向日葵的各部分特点, 并引导幼儿讲述可以有些什么方式表现向日葵的花盘, 引导幼儿找寻画面视角。
三大班幼儿创意绘画中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1. 实物写生准备“先行组织者”
创意画作为一种开发幼儿思维, 培养幼儿大胆想象的绘画方式, 需要一种真实的体验, 掌握一种展现物体的技能, 写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指导幼儿开展创意画前开展写生活动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可帮助幼儿对所要描绘的物体有感性的认识。
教师可提供实物观察, 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并提供不同造型的视频。让幼儿有一种真实的体验, 将绘画物体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组织幼儿画葫芦, 在绘画前先指出活动目的, 并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中的种植地中的葫芦, 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葫芦的叶子、茎蔓、葫芦藤以及葫芦, 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然后经过教师帮助孩子们进行梳理, 启发并且提高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2. 生活体验“先行组织者”
将“先行组织者”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 如在大班孩子中开展“游乐场之旅”创意绘画活动, A班教师通过让家长配合带孩子亲临游乐场, 说一说游乐场中有些什么娱乐设施, 看一看游戏中的人物特点, 包括表情、动作等, 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 让幼儿充分感受在游乐场游玩的愉悦情绪, 并将孩子在游戏中的情境拍摄成照片带回幼儿园分享, 通过这一活动大大丰富了孩子们头脑中的游乐场的形象, 形成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概念。同时, 在幼儿园的区域中有意投放有关的材料, 通过一系列围绕“游乐场”的活动, 逐步加深孩子对游乐场的印象, 启发他们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3. 趣味引导“先行组织者”
在创意绘画活动前, 开展趣味性的活动, 为幼儿的创作添加创意成分, 从而产生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形象, 即“先行组织者”趣味化。如开展“美味的糖果”创意画活动, 活动前, 教师给每位幼儿提供一粒小小的糖果, 让幼儿一边感受糖果的甜美, 一边想象美味的糖果可以如何来表现?通过语言和糖果甜美的巧妙融合, 很快将孩子们带入梦幻王国, 孩子们语言表述的积极性很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象, 老师请幼儿边讲述边表演, 并及时用相机拍摄, 在多媒体中展现出来, 这一有趣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 教师及时引导孩子将这些创作灵感表现在纸上, 孩子们的创意由此打开了, 由于有了感性的认识, 创作这样的画也就不难了。
4. 故事引导“先行组织者”
创意绘画中, 故事题材的绘画方式能够很好地启发幼儿想象, 故事引导“先行组织者”首先利用活动前讲述故事, 能够使幼儿将故事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讲述完故事请幼儿讨论, 故事中可以把哪些场景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幼儿讲述的同时, 进行动作表演, 请大家观察动作要领, 并比较不同动作的差别, 最后稍作示范主要角色的表现技法。经过这几个步骤之后, 幼儿对角色动作场景等就在脑中有了轮廓, 画起来就比较方便。
四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 “先行组织者”教育模式是一种充分显示教师的创意造境能力, 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幼儿在教师诱导下以发现及解决问题, 并以发展幼儿视觉感受能力、形象识别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发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所以需要教师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并不断地摸索“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摘要:在幼儿创意画中, 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探讨“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在幼儿创意画中的应用效应, 归纳出这种教学技术在幼儿创意绘画的操作要领, 并提出相关策略, 为提高幼儿绘画能力奠定基础。
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教学 篇3
一、教材分析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的本内容,第一部分为光能的色素与结构,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在学习这一小节内容时,我们要重视对光合作用的探究立场,将光合作用的发现阐述的更加完整。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不仅考察学生在初中光合作用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熟练的运用初中所学知识来融汇贯通新知识。在学习这一小节时,我们采用先行组织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先行组织教学策略是利用学生之前了解过的相关材料或者知识作为引导,然后结合目前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融合,使得前后学习的知识内容能够融汇贯通的教学方法。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够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进行学习,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和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策略,通过利用这个策略,能够让学生加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不会太过于迷茫,能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够帮助学生稳固已有的知识,同时使得新的知识点和旧的知识能够进行链接,使得学生的知识脉络更加的清晰稳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叶绿素的种类及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如何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4)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提取、分离叶绿素的方法。
(2)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来之不易。
(2)通过對叶绿体结构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内部的微观现象,学生难以通过直接感知进行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该知识点,我拟采用并行组织者策略进行教学,通过利用学习过的“呼吸作用”对“光合作用”进行逆向并行教学。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呼吸作用”的知识点,然后指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基本相反的生理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实施程序
1.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老师提出问题1、为什么白化苗很快就会死亡?2、为什么没有色素,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学生能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并对学习新课程有一定的导入作用。这是利用先行组织策略中的下位组织者策略进行导入,其目的使学生减少对新课程的陌生感。
(2)光合色素的种类
探究绿叶中的色素中究竟有哪些种类,他们的颜色是什么,以及在色素中的含量是否相同,让我们一起来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得出结果。这种做法优势在于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创新。
(3)叶绿体
根据之前学习光合作用的种类及作用分析叶绿体的功能及结构;探计恩格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这有助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也能够观察到叶绿体中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先行组织中的上位组织者策略导入到叶绿体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叶绿体的基本结构。
(4)光合作用的探究
教师引导光合作用是一项与呼吸作用基本相反的生理过程,分析光反应的场所及条件,让学生尝试学出反应式中物质的变化,这样做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光合作用的含义。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中的并行策略,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探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5)化能的合成作用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化能课程的知识,并思考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是怎样的;硝化细菌为什么与植物一样,也属于自养生物;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对化能的合成作用有清晰的认识。
(6)总结与反思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自主完成对课程的总结并完成相应的练习,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五、教学反思
1.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但如果所有课程都要通过这种策略进行教学,教学容量过大,而且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使用并行教学策略可能会取得相反的教学成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效果会更好。
2.探究试验中,教师指导的“度”特别关键,如果教师指导过多,则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如果指导较少,则学生很难进入到实验当中,进行创新。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好度数。
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4
生物教学论文:“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李景林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354000)
摘要:“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与学习者的旧知识有联系的引导性材料,它具有包罗性广、概括性强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搭建一座从旧知识通往新知识的“桥梁”,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先行组织者”主要以模型、实验、文字资料、概念图、问题探究等形式呈现。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概念内涵呈现方式
如何帮助学生搭建一条从旧知识通向新知识的“快车道”,构建有意义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这样一条“快车道”。那么,什么是“先行组织者”?它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如何呈现?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探析。
一、“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内涵
“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心理学术语,是指在学习任务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包罗性,并且能清晰地将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它可以是一段文字资料,一个概念、公式或定律,也可以是一个实验、图形或模型等。提供“先行组织者”,是为了实现用先前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新知识,使原有概念对新概念、新知识起到固定、吸收作用,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吸收、同化,或者把新知识嵌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奥苏贝尔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储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学生能否理解掌握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协同作用会导致新知识被同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使之发生改变,进而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
二、“先行组织者”在生物教学中的呈现方式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校特色、学生特点、课程要求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 以模型的形式呈现
生物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知识”,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详细的规定。模型建构不仅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需要。高中生物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调节模型)、数学模型(如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等。例如,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之后,许多学生对教材中“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这句话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判断什么情况下是“低浓度”,什么情况又属于“高浓度”。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把数学模型――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坐标图(如图1)――作为“先行组织者”呈现出来:由图可知,b点为生长素的最适宜浓度,促进生长作用最强,植物生长速度最快。曲线abc段对植物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属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低浓度”。其中,曲线ab段,生长素的促进作用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教学论文 )ab段生长素浓度为适宜浓度范围内的低浓度;曲线bc段,生长素的促进作用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bc段生长素浓度为适宜浓度范围内的高浓度。c点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无影响,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在曲线cd段,生长素完全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可见,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高浓度”。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呈现该数学模型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数学“坐标”知识,轻松地解决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这一知识难点。
(二) 以实验的形式呈现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生物现象要通过实验才能作出解释,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理解,生物学的许多理论也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通过实验得到的知识更加真实可靠,让人信服。因此,用生物实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还原糖的鉴定,细胞中的糖类以及红糖、白糖、冰糖都是由蔗糖加工成的等知识。课堂上,我以“渗透现象演示实验”(如图2)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展示“问题探讨”中的渗透实验装置,说明烧杯中是清水,漏斗中是蔗糖(白糖)溶液,请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生烧杯中的清水变甜了。
师如何检验?
生用舌头舔。
师不卫生,更不科学。再说,蔗糖分子也透不过半透膜啊!
生用斐林试剂检测。
生不行,蔗糖不是还原性糖。
生把蔗糖换成淀粉溶液进行实验,用碘液就能鉴定。
师很好!还有更好的实验方法吗?让大家都能清晰看见漏斗内液面的变化!
生用红糖,因为它也是蔗糖。
师说得很好!漏斗颈液面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生水分子的运动。
师怎样运动?
生蔗糖溶液从清水中吸收水分。
师很好!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清水,蔗糖溶液通过半透膜从清水中吸收了水分。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和讨论,一方面暴露了学生已有知识的缺陷,教师把学生的“错误”当做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机智用“错”,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完善了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认识了半透膜的作用,为本节讲述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都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三) 以文字资料的形式呈现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在正文之外,穿插了许多相关的文字资料。如模块首页的“科学家访谈”,每章首页的“引言”、“名言”以及每节教材中插入的“相关信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识链接”、“想象空间”、“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等小栏目。这些文字资料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习注意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的作用。例如,教学“能量之源――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我把该节教材中的“与社会的联系”作为“先行组织者”:
师同学们,见过种植蔬菜的大棚吗?
生(齐)见过。
师大棚都是用些什么材料做的?
生玻璃、塑料薄膜。
师什么颜色的玻璃、塑料薄膜?
生无色的。
师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茫然,议论纷纷。)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首先探究的是: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文字资料形式的“先行组织者”最早出现在奥苏贝尔的实验中,主要是在学习新知识前采用概括性的文字表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当然,所用的文字资料不是孤立事件,必须要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相关联,才能达到吸收新知识、改造旧知识、强化认知结构的目的`。可用于课前,也可在课中或课后总结中使用。
(四) 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
概念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诺瓦克教授根据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开发出来的一种教与学的认知工具,包括节点、命题、连线和层级结构等要素。它通常是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概念图中的概念是按照层级结构展现、依次排列的,含义最广、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在最上端。例如,复习“光合作用”专题时,我以概念图(如图3)作为“先行组织者”。通过对概念图的解读,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来源、产物形成、条件和场所”等知识有了清晰的认
识,深刻理解了光合作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了认识结构。
(五) 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
以问题探究作为“先行组织者”,应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精心设计课堂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例如,完成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之后,我给全班学生展示了一盆植物,并告诉学生:植物体部分叶片的上下表面事先被透明胶带粘住,经过3天暗处理后,在太阳光下接受两小时光照。然后请学生预测实验检测结果。
生(齐)变蓝。
(许多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太简单了。)
师为什么?
生透明胶带透光,叶片会光合作用啊!
(演示实验表明,叶片并没有变蓝。)
师透明胶带是透光的,粘住的叶片为什么就不会变蓝呢?
(学生感到困惑,议论纷纷。)
师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之外,还需要什么?
生我明白了,透明胶带把叶片上的气孔给挡住了,二氧化碳无法进入叶片内部,叶片不能发生光合作用。
师很好!
(师生共同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条件。)
恰当呈现“先行组织者”,有利于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除上述呈现形式外,科学史、思维导图、示意图、模式图、生物标本等也都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
参考文献:
[1] 赵占良。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生物学,(3)
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5
——疫情防控党组织事迹材料
新春佳节,本应是家人团聚的幸福日子,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破了这个温馨的场面。为了不让疫情传入家乡,防控一切输入性病源,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xx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全力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把保障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放到首要位置上,用实际行动筑牢疫情防控的城墙,为打赢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根木柴燃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的源泉,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xx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积极落实,第一时间召开疫情防控的专题部署会,立即组织轮班值守的党员们迎难而上,发挥“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冲锋陷阵的身影”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xx乡党委政府为统领,乡卫生所和乡派出所民警,还有各村农牧民党员立即行动,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由乡政府负责人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积极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乡上设立疫情防控点,24小时值班轮
守,对外来返乡人员进行登记报备、体温检测、跟踪管理,实行了动态监管措施,努力掌握一切返乡人员的情况。党员干部们扮演着很多角色,有“逆行者”、有“宣传员”、也有“组织员”,他们在一线动员群众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返乡人员实时进行体温检测,认真排查,进行跟踪,努力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全乡大力倡导手机和电子办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工作群、朋友圈、宣传标语等载体,向广大农牧民宣传防疫知识,并认真组织各包点干部,及时组织各村领导上报粮食需求量,为农牧民群众群众及时储备粮食,保证需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基础。
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xx乡党委政府统领,乡卫生院召集全体党员干部,在鲜红的党旗下郑重宣誓,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为农牧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并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每天在全乡开展一次大消毒,清理卫生死角,阻断疫情,在带头做好个人家庭卫生保洁的同时,发动街坊四邻做好防疫保洁工作。对于每日我乡返乡人员,建立体温“一日一检测”工作机制,建立返乡人员体温日报微信群,对返乡人员进行了跟踪动态管理,掌握他们每日的身体状况,为疫情防护筑牢战斗堡垒。其中,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彰显了卫生工作者的风采。在全县吹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角后,他们主动放弃休假的时间回到工作岗位上,并及时组织卫生院
全体干部召开会议,分配工作任务,不折不扣带领卫生所工作人员奋战在一线,充当了疫情防控战线的“逆行者”,帮助在全乡筑牢了防控城墙,并认真做好返乡人员体质检测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优势,利用农牧民群众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科学防护的常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贏得了口碑和尊重。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xx乡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要求,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动员部署各村发挥好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各个党员冲锋陷阵、率先垂范,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党员干部主动请战,奋战一线,带领大家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对疫情防控点进行检查指导,对值守的工作人员进行自我防护的叮嘱,并深入各村进行防护宣传,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乡政府党员干部表示“我是一名党龄较短的青年干部,在大灾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显得非常渺小,但是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家乡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他们向组织请战时所说的。他们本着“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工作信念做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党员,他们在一线上传下达,充当了一名“宣传员”的角色,帮助农牧民群众讲解政策法规。并联系乡直各部门、各村社做好外来人员及本地人员外出情况登记,协同乡派出所和卫生所走村入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们的一言一行体现着他们做人的基准,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发挥
铁路春运客运组织及策略研究 篇6
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满足广大旅客旅行的需求,铁道部于2004年4月18日实施了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而2007年的4月18日,铁道部实施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战略已经全面展开,这使部分线路的某些区段旅客列车的最高时速达到160km/h,甚至200 km/h。历年春运期间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铁路一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春运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管理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安全预防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高度重视春运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突出了以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机构,统一指挥、协调春运工作,在客流预测、调配运力、值班制度、应急预案、安全管理、信息报送以及春运快报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春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春运工作顺利进行。春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全国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旅客高峰运输,全路各客运站在春节前后40天,日均发送旅客数量是日常旅客发送量的数倍,铁路客运设施超负荷运转,人员超极限工作。因此,春运既是铁路创收的黄金季节,又是旅客运输安全极易发生问题的时期。
随着铁路旅客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使铁路站段在旅客运输的安全组织方面加大了难度,尤其面对着五一、十一、春运等季节性客运组织高峰期,铁路车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设备、时间和人员等方面的难题,只有及时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适应旅客的乘车要求,才能适应大提速后春运组织的各项要求,才能促进铁路事业的健康发展。1 当前春运客运组织工作的诸多不适应
根据2004年春运期间,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武汉、西安三城市的900位常住居民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29.5%的人对目前铁路春运客运服务满意,56.7%的人基本满意,满意者合计86.2%;13.8%的人表示不满意。调查显示29.3%的人认为购票难,这是中国铁路一直存在的问题。虽然通过增开旅客列车、停货保客、推广铁路客票发售及预订系统等诸多措施后有所缓解,但仍未能达到社会的满意,有27.3%的人认为服务态度还应该再提高;27.3%的人认为某些路线乘车环境差强人意。此外 36.3%的人认为铁路设施落后是服务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22.9% 的人认为铁路人员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1.1 不能满足旅客人身安全的需求
(1)列车停站时间短。旅客列车提速后,列车在车站的停站时间有较大幅度压缩,有些列车仅有2分钟的停站时间,给车站旅客的乘降组织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中间站,列车停站有时靠不上站台,有些站台上的雨棚短,遇雨、雪天气旅客不能过早在站台等候。尤其在春运及“五一”、“十一”黄金周旅客运输高峰期客流量大的情况下,旅客上下车较拥挤,影响旅客的人身安全,还易造成旅客列车的晚点。(2)临时变更列车的停靠站台,使检票时机难以掌握。按照客运规章规定,中间站需要提前20分钟检票,因受列车密度、运行速度、线路质量和调度指挥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临时改变列车的停靠站台,这使得对旅客的检票时机难以掌握,有时满足不了提前20分钟的要求,由于旅客从候车点到站台上车的时间紧张,使旅客进站上车匆忙,极易发生事故。
(3)站台与股道的高度差不足,旅客列车的上车踏板过高,影响旅客的上下车安全。铁路线路为了提速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抬高了路基,致使许多地方钢轨顶面与站台处于同一平面上,甚至有的地方还高于站台,旅客列车在站台停车后造成最低一层的踏板距站台过高,旅客上下车困难,易造成旅客摔伤等意外事故。
(4)旅客站台破损较多。为适应列车提速的需要,许多铁路设施、设备都进行了更新,在施工中因各部门缺乏统一部署,在旅客站台上任意挖沟、挖洞,造成站台高低不平,给旅客在站台上行走、拖拉行李车等造成不便。
(5)站台雨棚过短。列车提速后,列车编组不断扩大,许多车站站台的雨棚长度不能适应旅客乘降的需要,特别是遇到烈日、暴风雨雪等天气,旅客只能在雨棚下候车,若列车停站后大部分车厢,特别是上车人数较多的硬席车厢离雨棚较远,容易使旅客在靠有雨棚处的车厢一拥而上,造成旅客乘降的混乱局面,带来安全隐患。
(6)中间站台的宽度已不适应要求。不少车站的正线都靠近站台,若站台一侧有直达特快、特快旅客列车通过,站台另一侧有旅客上下车的列车停靠时,则原来规定的二等站及县城所在地车站,中间站台宽度应不少于10m,其他站应不少于4m的限制,已不能适应要求。这将给站台上的旅客流动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特别是在设计时因地理环境等限制没有满足上述要求的车站,更易造成安全隐患。
(7)站台售货车、邮政车、行李车的影响。因站台宽度不够、列车速度提高已经给旅客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影响,而站台售货车的来回穿梭售货,邮政车、行李车在站台上运行装卸货物,又可能给站台上行走的旅客带来其他伤害。(8)中小站的进出口四通八达,为旅客跨越股道提供了条件。许多中小车站的站场封闭条件差,进出站通道多,工作人员少,对一些环境熟、经常乘车的旅客,包括一些通勤铁路职工不走进出站口和天桥、地道,而跨越股道走近路进出站。易出现跨越股道的旅客避车不及时,造成伤亡事故。(9)货物列车装载加固的影响。列车提速不仅提高了旅客列车速度,也提高了货物列车的速度,这样对一些货物装载加固不良的列车,在通过紧靠站台的线路时,会由于货物掉落而伤及旅客。
1.2 不能满足客运高峰期出行的需求
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7
如何有效的结合现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成果,将网络教学资源合理有效的进行规划,使之更高效的应用与教学,更好的发展网络教育形式,使网络教育担负起我国教育的大众化和学习社会化的重任,以成为众多学者努力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在学习者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一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规划。
1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1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涵义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策略是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学习的方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简单来讲,先行组织者就是用来引出一个主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帮助他们存储、分类和整理学习的内容。在某中程度上,先行组织者就像是一个带分枝的树状结构,这些分枝点将成为要长出来的枝条的支撑点如图1所示。
1.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作用
首先,先行组织者可以使学习者认识并搜索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那些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的知识建立其上,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习者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的获得新的知识。其次,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的定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吸收。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头脑中画出了一副地图,引导他们清晰的到达目的地,帮助他们了解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三,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习者可以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2 网络教学资源中先行组织者的策略应用研究
在网络教学中,应结合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加以改进和应用。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现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分析。
(1)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阐明的概念的属性并给出实例,提供上下文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先行组织者一般由教师通过提问题、举例子等口头呈现或通过幻灯片、黑板等平面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的感知范围。网络教学资源中先行组织者的呈现可充分体现网络的优势。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和技术,创设一个听觉、视觉等多感官通道的教学情境,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和属性融入学习情景中,让学习者在情景交融的多感觉通道的刺激下接触先行组织者,使学习者对作为引导者的先行组织者有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好的启发学习者对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回忆。在此基础上,可以创设一系列基于问题的实例,并且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让学习者以探究的形式回顾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可以和相关领域的人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从而既实现了原有知识的重新构建,又为构建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大多数情况下是处在异时异地,不能象传统的课堂那样保持随时随地的沟通和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始前,既要自己做好准备,也要引导协调学习者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可以给出结构图,提供寻找相应知识材料的网址或网站范围,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查询和准备,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可以使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预备知识技能提前得到调动和发挥,另外,学习者的网络定位感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使之能够根据学习目标的需求及时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因为使用网络资源的学习者一般是处于异时异地,且大多数是处于工作岗位的成人学习者,因此很难实现师生间及时有效的双向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学习任务脉络清晰的分为一系列的专题发布到网上,使学习者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调动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有效的同化接受新知识。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之间可以组成小组,并利用BBS、email、专题网站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
(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使用整体协调的原则,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并使学习者掌握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接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协调整合新旧知识,巩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3 先行组织者对网络教学资源规划的影响
3.1 先行组织者使网络资源的规划更加结构化和人性化
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网络定位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网络定位感是指学习者对其自身在网络学习中所处的系统位置和心理位置的理解,以及对获得所需资源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活动的理解。低定位感的学生在缺乏控制和指导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常常丧失目标导向,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缺乏调节能力。他们面对如同汪洋大海的网络信息资源通常不能有效地根据最终学习目标的需要而选择有建设性的资源,甚至因为信息的过量而感到困惑、紧张。因此,我们应该在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中增加类似于先行组织者的导航信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之前对知识的脉络和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2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要求精心布置网络学习资源中的内容
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焦虑涉及对网络环境的焦虑和对学习内容的焦虑。对网络环境的焦虑是学习者由于丧失了对学习媒介和学习环境的控制感而显得比在传统学习环境具有更多的焦虑倾向。因而缺乏适应网络课程的能力。因此,我们应精心布置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内容,使信息简要明了,并使之最大可能是对学习者有用的信息。
3.3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更加注重网络学习资源的交互性
由于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应用先行组织者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需要及时有效的交流。这就要求用于网络环境中的学习程序应尽量设计的有交互性,使学生参与互动并能提供反馈,而不仅是简单的向学生展示信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在学习者、学习方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应该遵循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中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师生可及时地双向互动,而网络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资源多而庞杂,并且资源间的联结是非线形的,因而,借助于先行组织者,提供预先的知识结构图和相关材料的链接地址,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注意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原有知识技能,强化原有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另外,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也可促使网络资源的规划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祁小梅.奥苏贝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5) .
[2]刘义鹃.网络学习环境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7) .
[3]张丽冰.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3) .
[4]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James D.Russell、Sharon E.Smaldino.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5]胡秀威.一种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研究——先行组织者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3) .
先行组织者策略 篇8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由奥苏伯尔于1960年先行提出的,即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先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储备,并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能借助“组织者”将学习内容的本质部分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舍弃非本质的内容。这些引进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策略”就是基于此概念提出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它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立足于小学生身心及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一定的教学原则。以下阐述的就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的一些尝试。
一、“先行组织策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学习新知识引路搭桥、奠定基础
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些“先行”材料,具有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比新学习材料更概括,更能使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清楚明了,这就便于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在两者之间找到适当的连接点,进行有机整合,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认知桥梁”。这样不仅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而且以“先行组织策略”导入新课的方式,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有利于在新旧知识联系中,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特创意
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奋发进取精神动力和自我完善提升能力。运用“先行组织策略”,正是在利用“先行”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先行”材料的启发下产生顿悟,启迪智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既五彩斑斓、妙趣横生,又与众不同、卓越超群。
3.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有意义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先行组织策略”的运用打破了“单边主义”教学观,破除“灌输式”的教学法,始终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借助 “先行组织者”,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个性张扬和潜能激发。
二、“先行组织策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
具体运用
为合理运用“先行组织策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1.民俗传统故事——激发学生创造力
教师利用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将体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小故事作为先行材料,发展儿童思维,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在故事中学生可以找到与本课有关的知识,教师再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
【案例】三年级第二学期《火红的春节》
在激活旧知环节采用故事为先行材料。
①出示团花。(PPT)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窗花、团花)
这幅团花通常用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于春节,寓意“福到了”)
②说说春节。(教师讲述关于春节贴红窗花、燃放爆竹的民间故事)
在激活旧知环节,以有关春节传统的故事作为“先行者”向学生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让学生知道春节家家贴红窗花、燃放爆竹的由来,以促进学生激活原有对春节的认识,建立与新授知识剪团花(窗花)的关联,为剪好窗花做铺垫。
用故事作为引导性先行材料来启发学生时,要注意故事中的主要内容与新授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贯通融合。先行组织策略强调为学生提供一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如果新的学习内容不能与故事中提示的部分有明显的关联,那故事就失去先行组织的意义了。
2.生动有趣的图像——聚焦学生注意力
生动有趣的图像对学生的绘画创作有着独特的作用,图像对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说,可以聚拢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升华对美的认识,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增强主动性,发挥创造性,以达到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
【案例】三年级第一学期《盛开的菊花》
在激活旧知和求证新知两个环节分别采用图片为先行材料。
导入新课。
①欣赏图片导入。
师:(出示菊花图片),前一段时间森林公园举办了菊花展,你们看……
②揭示课题:盛开的菊花。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盛开的菊花,找找它的特点。
讲授新课。
分析菊花造型特点(出示菊花近景特写图片)。
菊花的造型呈放射状,向四周散开。
花瓣特征:细长型,数量非常多,层层叠叠,并且有些弯曲。
以菊花图像作为先行材料,引导学生欣赏菊花,感受菊花形状、色彩的美。为了把握先行组织者的稳定性,在第一次菊花图像作为先行材料,学生要认知菊花形态,进而提高对菊花精神的理解。教师再次出示描写菊花的古诗画图像,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诗人对菊花的无比喜爱之情,感受菊花蕴藏的深刻含义,唤起学生对表现菊花造型的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固定点。在求证新知环节,教师设计让学生欣赏菊花近景特写图像来分析菊花造型特点,在稳定原有对菊花概念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提高原有知识的清晰度,拓宽表现菊花的各种技法式样。
使用图像聚拢学生注意力时要注意图片的选择要适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出示的图像引导与新授内容之间的关系。
3.细致入微的观察——提高学生描绘能力
美术课需要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以提高细节描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提供学生实物时,可以指导他们开展实际观察,通过视觉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变抽象事物为具象。
如,透视教学就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要使小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变抽象为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
【案例】四年级第一学期《画画立体物——易拉罐》
在求证新知采用观察实物为先行材料。
①仔细观察,了解圆柱体的直立透视图。(出示实物教具)
师: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道具,帮助大家了解圆柱体。现在每一小组由一个小朋友慢慢向上移动桌子中间的易拉罐,看看易拉罐上下两个的圆面有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小,越来越扁……
②仔细观察,了解圆柱体的测卧透视图。
师:现在你们把易拉罐横放,前后移动易拉罐,看看它的两个圆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小,越来越窄……
课中,教师用易拉罐制作成方便学生观察的教具,将“观察”作为先行组织者,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圆柱体的透视。学生在观察不同视角的实物时,教师仔细解释这些现象为透视这一新的概念,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圆柱体的透视变化,并且将易拉罐上的图案等细节描绘出来,为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做好铺垫。课堂作业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反映出他们已经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把握先行材料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彰显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观察提高学生细节描绘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观察对象的选择,以及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对观察对象有个完整的认识。
三、运用“先行组织策略”需要注意点
一是作为引导性“先行”材料要保持与新授学习内容之间的融合贯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要依据教学内容确定选用的“先行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在“先行”材料与准备教学的新知识之间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提示,让学生从知识点的前后关系、横向同位关系中把握“先行”材料,获得启示。
二是在运用“先行组织策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不可或缺。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当前学习内容与自身认知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具有某种相关性,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相关性,把当前所学的新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进行创新实践、活化运用。
三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该策略运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帮助学生善于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先行材料可能带来的思想束缚。
四是运用“先行组织策略”需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选择,不能一刀切。“先行组织策略”能否有效运用,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状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确定、适切的先行材料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