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调解制度

2024-09-29

先行调解制度(精选11篇)

先行调解制度 篇1

《社会保险法》首次确定了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原则, 但是对如何开展却没有明确说明。而《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也没有具体规定。为了便于《社会保险法》的有效实施, 2011年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保险法》对工伤赔偿基金先行支付规范的不足和《工伤保险条例》没有相应规定的弊端。但因为工伤保险涉及用人单位、职工、第三人等主体, 使得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在具体实施、制度设计等方面有很大难度。基于此, 本文主要结合《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 探讨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价值和缺陷, 并从法律实践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一、先行支付制度的基本概念

工伤赔偿先行支付是指在导致个人伤病并认定为工伤的第三人不能或不支付医疗费用时, 或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且不向其工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时, 由工伤基金先行支付职工有关待遇, 再由社保经办机构向第三人或用人单位追偿的制度。

《社会保险法》41条、42条和《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对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相关规定。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 工伤赔偿先行支付的类型有二:一是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型。二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型。《暂行办法》第四条至第八条对这两种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 都有明确的规定。

依《暂行办法》可知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先行支付条件有二:⒈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但此处第三人的范围立法中并没有给予明确。⒉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无法确定第三人。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先行支付的条件有三:⒈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⒉发生工伤事故;⒊用人单位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直接效果是用人单位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或者侵权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时, 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 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用人单位或者第三人追偿。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能够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的救治, 充分享受工伤待遇。

二、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价值分析

工伤保险制度具有广覆盖、低保障的特点。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基于此特点产生, 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制度的人性化和共济性。同时也体现了政府责任, 在用人单位不参加保险又拒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工伤保险基金有先行支付的义务;因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工伤, 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无法确定第三人的, 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医疗费用。《社会保险法》实施前, 受到工伤伤害的职工工伤待遇要由用人单位承担。而一些用人单位既不履行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义务, 又有意逃避救助工伤职工的责任, 最终导致工伤职工因经济原因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而导致伤情恶化, 甚至危及生命。先行支付制度能够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充分享受到工伤待遇, 对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同时将追偿基金的权利赋予经办机构。相比工伤职工, 经办机构的追偿能力显然要高的多。

三、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缺陷分析

(一) 经办机构追偿难, 基金安全面临挑战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社会保险基金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由《工伤保险条例》可知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而工伤保险基金除了支付正常的工伤医疗费用和待遇外, 还需承担没有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职工的工伤医疗费和相关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已经缴纳工伤保险的职工权利的限制。社保经办机构在基金先行支付后从用人单位手中追偿回基金同样面临很大的挑战。虽然《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详细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偿还工伤保险待遇的处理措施, 但是整个过程涉及到社保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保行政部门, 多方的协调势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而《暂行办法》第六条第二款列举了用人单位不支付相关待遇情形共有四条。第一条是用人单位不复存在, 没有追偿主体;第三条是法院出具了中止执行文书,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即便追偿手段再有效, 也无法发挥效力。仅此两种情况, 就足以导致基金漏洞。长此以往, 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必将引发基金安全问题。

(二) 细则缺位致人社部门消极, 先行支付停滞不前

民间公益组织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调研显示, 在190个不能申请工伤赔偿先行支付的城市中, 其中80个城市以“没有实施细则”拒绝工伤保险先行支付申请。相似的理由还有:“所在省份尚未开始实施” (21个城市) , “未接到上级通知” (64个城市) ……配套的实施细则缺位是各地人社部门消极对待先行支付制度的重要原因。调研人员通过访谈了解到, 细则的缺位, 尤其是财务、审计上配套措施的缺位, 一方面让工作人员对具体情况无法操作, 另一方面也让工作人员的潜在风险增加。例如“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应该怎样证明。如果追偿失败, 在财务上如何核销审计。义联中心黄乐平主任认为, 社保机构对于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的认识不足与认同欠缺, 也是导致该制度该制度停滞不前的原因。

(三) 工伤认定是前提, 耽误受伤职工及时治疗

《暂行办法》的第四条和第六条明确工伤认定是工伤赔偿先行支付的前提。工伤认定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或者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时, 工伤职工又没有足够的钱财就医势必会耽误最佳的救治时间。

四、完善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政府责任保证基金安全

⒈设立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基金专项核算

在工伤保险基金下设专门的先行支付基金, 按照一定比例, 由财政拨款、工伤保险基金、违法单位的赔偿和罚款等构成这部分基金。这样有利于明确先行支付的收入和支出, 避免对原有工伤保险基金的过度利用。既保障基金的安全运作, 又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基金对未参保工伤劳动者的保障功能。我国宪法规定政府有提供社会保障的义务, 建议各级政府在每年财政预算中按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资金纳入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基金中, 保障先行支付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⒉细化追偿权限, 落实追缴责任

社保经办机构已依法征缴工伤保险费和及时足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为主要职责, 人力物力财力有限, 不可能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追偿。故建议在经办机构增设专门的追偿部门, 并适当放大经办机构的追偿权限。经办机构与劳动监察等相关机构建立联动机制, 节约行政成本和司法成本。

⒊加大基金征缴和惩罚力度

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是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主要原因。对不依法参保的用人单位仅做出数额不大的罚款处置, 起不到震慑作用。因此应在强制性、惩戒性上下功夫。首先建立执法联动机制, 建议将参加社保作为企业注册准入的条件, 设立社保风险抵押金, 将企业注册资金的一定比例冻结在专门的账户中, 用于支付欠缴的社保费用或相关的罚款。其次对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加大处罚力度, 增强社保征缴的强制性。将罚款的金额和上限大幅提高, 将罚款纳入工伤保险先行支付专项基金。建议引入刑事处罚, 逃避缴费金额较大或拒不参保情节恶劣的用人单位, 其法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最后引入先行支付处罚机制, 加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用人单位既要全额赔偿工伤保险待遇, 还要按照先行支付基金数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罚款, 罚款纳入先行支付基金。

(二) 尽快制定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实施细则

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本应成为劳动人民的保护伞, 但因没有配套细则, 停滞不前。所以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加快调研, 制定细则, 明确权责, 让基层社保经办机构有章可循。各省人社部可根据已经执行的先行支付案例, 发布指导性意见, 增强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操作性。

(三) 建立绿色通道, 解决工伤认定延缓治疗的问题

工伤认定是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必要前提, 在制度规定上这毋庸置疑, 但在实际操作中, 必然会阻挡一批经济有困难而又亟待救治的人。为了解决工伤认定时间过长, 延缓救治的问题, 我们可以建立绿色通道。通过一定的担保制度使一些亟待救治的人在工伤认定前就能够得到治疗。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信用, 即使最终申请先行支付失败, 或向用人单位或第三人追偿失败, 也可以由担保人承担责任, 这样也不会使工伤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最重要的是绿色通道可以反映我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情怀。

摘要: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包括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先行支付和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的先行支付。该制度在社保强制性不足的背景下, 存在基金安全、缺乏实施细则、工伤鉴定延缓救治等诸多不足。但因为该制度的有着鲜明的人性化和共济性, 不应懈怠工伤赔偿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 而该通过加强社保强制性, 加大违法成本和强化惩戒措施, 明确实施细则, 建立绿色通道等措施来保证该制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工伤赔偿,先行支付,以人为本,强制性,缺陷

参考文献

[1]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立法反思[J].中国社会保障, 2011 (09) .

[2]工伤救济先行给付与代位求偿制度探微——兼评《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得与失[J].现代法学, 2011 (02) .

[3]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浅析[J].天津社会保障, 2012 (01) .

[4]浅析社会保险基金的先行支付制度[J].天津社会保障, 2012 (03) .

先行调解制度 篇2

今年是传输发射序列安全播出管理年,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台组织了全台职工围绕相关议题展开大讨论。作为主要的媒体类型,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对于我们传输发射人,安全播出是第一生命线,做好安全播出工作,自然也就尤为重要。

安全播出,与相关从业人员对安全播出的认识、态度、要求及方法息息相关,具体体现为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员工对安全播出的思维及相应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安全播出文化更离不开符合要求的工作环境与秩序、健全的安全播出管理体制及安全播出制度体系建设等。它沉淀于台站员工的安全播出意识、知识、技能、应急能力,对安全播出制度的深刻理解、对安全播出法规的自觉执行,安全播出思维方式、安全播出行为准则、安全播出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及安全播出的群体效应等。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具有覆盖面积广、受众广、影响大、政治性较强、等特点,传输发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因此,做好安全播出管理工作,势在必行。那么如何保证安全播出呢,结合一年来的工作经验,在我看来,安全播出,需制度先行。当然,这里的制度不单止于日常规范,还应包括行之有效的人员保障以及应急监管体系。

(一)、完善各项安全播出规章制度

1.加强值班机房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安全播出管理制度。确保播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

2.规范播出设备检修工作,确保播出设备安全运行。对播出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建立设备档案,制定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维修管理制度。

3.切实抓好各项制度落实工作,建立规章制度监督机制,并落到实处,消除事故隐患。

4.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安全播出奖惩机制。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设备的管理使用需要人;设备的维护保养需要人;安全播出工作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广播电视技术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过硬的业务能力。

1.加强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为完成安全播出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出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性很强,没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一切无从谈起,因此,加强业务知识培训迫在眉急。

3.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安全播出应急处置预案,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应急方案,遇到突发状况能立即进行处置。

(三)、全面加强安全播出保障和技术监管能力建设

坚持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工作的生命,按照技术先进、政令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和应急机制,加强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监测监管和调度指挥体系,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安全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保证广播电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全播出、安全传输。

(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播出系统是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故障的准备尤为重要

播出工作是广播电视传递党的声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最后一关,我们只有以强烈的安全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熟练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安全优质播出。建设安全播出管理年,就是让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传输发射工作,将安全播出不放松、天天都是保障期”变为一种理念,成为所有人员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自觉行动。我也坚信,在台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全台职工都会加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的安全播出管理年建设中去,以领跑者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导师入校,制度先行 篇3

高中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同时也伴随着学分管理和选课走班制的实施,学生可以跨班级、甚至可以跨年级选课,这样就给原有的单一、固定的行政班模式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山东济宁市第一中学“为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科学指导学生选课走班,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提高学习效率,营造良好健康的教育氛围”,制订了如下方案,里面的诸多细节可供有志于开展导师制的学校参考。

导师的确定

根据《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和《济宁一中2008级走班教学管理规定》关于学生成长和选课指导的相关要求,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合理规划人生,我校决定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导师制是配合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有效实施的辅助制度,它将成为连接教师、课程与学生的纽带,协调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与课程的关系,从而有效保障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我校实行本年级教师指导本年级学生的方法。

导师制将按照师生双向自愿选择、学校适当调控的原则,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导师通过谈话、辅导、写信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制订发展计划、合理选课,监督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

为确保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学生为自己选择的导师,应是自己的学科任课教师。每位学生只能选择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每位教师最多辅导20名学生。年级部、教务处根据学生成绩、日常表现及男、女生比例等,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适当调配确定学生名单。指导老师和学生一经确定,应保持其稳定性,即从确定之日起到毕业,原则上教师不再增加学生。

导师的职责

1、热爱学生,熟悉学生,多方面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特长、家庭背景等情况。

2、有强烈的育人意识,保持与学生的经常性接触,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在求学中沿着健康、科学的道路不断前进。

3、熟悉学校三年课程安排和每学段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以及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根据学时最多可选的门数,帮助学生合理选择修习课程,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

4、熟悉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素养考核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5、熟悉学生高中毕业必须修得的最低总学分。其中必修学分是多少,最低选修学分是多少,有多少是从选修I中获得,多少必须从选修II中获得。要树立三年整体规划的大课程观。让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不能让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也不能出现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的现象。

6、导师对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动向、考试形式、命题范围必须清楚。要使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还必须修哪些模块,不同专业又有什么要求等,要随时和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以便调整原选择。

7、指导和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上的指导,又要对学生思想发展,人格形成作指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

8、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心理健康辅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导师指导学生的主要方式

1、信息收集与发布。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主动收集各方面关于学生的信息。如与同学交谈,从其他同学的评价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查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了解学生学业成绩、奖惩记录、参加活动情况等;定期向学生家长、班主任了解学生过去的经历,平时表现和最新趋向,听取家长和班主任意见。收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课改、社会发展动向、社会就业状况、高考制度改革情况、高校招生政策变化情况等,及时将这些信息整理后向学生及其家长发布,以便更好指导学生。

2、集中辅导与个别交谈相结合。教师可以将所指导的学生召集起来,集中指导他们了解学校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制度、选课方法等,介绍各种有用信息,并给出制订学习计划的初步建议。此后积极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建立谈话档案,深入了解学生,指导学生逐步把握学校课程。

3、定期答疑。教师应定期为学生答疑,为学生解答关于课程选择、课程修习过程、学习方法、心理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4、协调与反馈。导师除了要与家长、班主任等之间的及时沟通、信息交流之外,更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及时协调与反馈,使学生对导师有信任感,能将导师做为知心朋友看待,有什么问题愿意和导师谈。

对导师工作的管理

1、 学校对导师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看是否履行了导师职责,并按要求认真指导学生。

2、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看导师是否有服务意识和育人意识,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对学生的指导是否有理有据,制订计划能否因人而异,并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耐心解答,直至学生满意。

3、通过检查导师的书面材料,看对所指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选课情况是否有详细记录

4、相关人员对导师的评价。级部主任和班主任、所指导的学生对导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进行评价;教务处、年级部对其是否按规定时间上交各种表册进行考查。

编辑 张 良

先行调解制度 篇4

一、未来五年社保制度建设所处的环境变化

社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与每一时期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越发达, 社会越进步, 社保制度建设的需求也更明显, 条件也更成熟, 制度也更完善。

1. 经济实力将更加雄厚。

“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大步向前推进的重要时期, 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福建省经济增长将保持在年均12%水平, 经济总量将在目前1.2万亿基础上进一步跃升, 财政收入也将较大幅度提高, 人均水平2015年将达到或接近东部平均水平。这就为健全社保制度奠定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将更接近完成。

原定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好多省市都有可能提前完成。福建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提前3年实现, 即在2017年实现, 甚至有可能更早一些实现。这就要求社保制度建设必须加快, 尤其是城乡社保制度一体化建设要加快。因为,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关系到小康社会的进程,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提前实现, 即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任务也要提前完成。

3. 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建设任务更为紧迫。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是未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城乡统筹的内容较多, 从社保范畴来讲, 就是要统筹城乡社保制度, 使农村与城市在社保方面享受一样的待遇。未来,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城镇的转移,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加快, 城乡二元结构肯定是要不断缩小差距的。因此, 就要将城乡社保制度统筹考虑, 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 才能适应变化着的城乡关系。未来城乡关系的调整变化, 客观上要求城乡社保制度要尽快接轨、并轨, 解决现有的城乡两套社会保障体系不匹配的问题。

二、福建城乡社保制度建设先行先试的设想

就全国而言, 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就是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现在已经明确2015年实现这个目标任务。作为海西建设的福建来说, 有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 有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助力, 城乡社保制度建设的条件应该是不错的。问题是在城乡社保制度建设方面, 要不要强调先行先试, 强调跨越发展, 还是和全国同步进行就可以了。如果想紧跟福建跨越发展的步伐, 想利用海西建设的有利时机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建设, 那就需要解放思想, 勇于探索, 先行先试, 为全国城乡社保统筹提供有益经验。福建省省委提出跨越发展时, 要求我们做到“先行先试, 加快转变, 民生优先, 党建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先行先试, 城乡社保当然也可以而且需要先行先试;民生优先, 也可以体现为城乡社保统筹优先。只要思路是正确的, 措施是有力的, 城乡社保制度建设就能够通过先行先试来实现跨越发展。

城乡社保制度建设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行先试:

1. 在提高社保统筹层次上先行先试。

城乡社保统筹层次高低, 造成城乡社保水平的高低。城乡社保制度建设, 就是要置全省城乡社保在一个水平线上, 不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 都能享受大体一样的社保待遇。目前, 福建只有养老保险是全省统筹的, 其他几个险种, 有的是设区市统筹, 有的还是县统筹, 统筹能力较低, 不利于城乡社保一体化建设。目前, 这种统筹层次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处于统筹层次越低的地方和人员, 社保待遇上越不合算。设区市统筹, 不如省统筹实惠;县统筹, 不如设区市统筹力度大, 更不用说与省统筹去比了。因此, 在现有的社保统筹问题上, 县是最不利的, 根本无能力去做城乡社保统筹的工作。只有做到省统筹了, 才能运用全省的财力来实现城乡社保的一体化发展。福建省财政收入近年来上升较快, 2009年已达1700亿元,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800多亿元。2010年财政收入状况更好, 地方级财政收入有可能突破千亿元大关, 原定2012年的目标2010年就可以实现。因此, 我们要抓紧时机, 克服困难, 加大全省社保统筹进程。

2. 在“五险合一”管理机构合并及建立统一税种上先行先试。

“五险合一”的探索, 福建省进行较早, 最初是从征收角度提的, 要求做到“五险合一、地税统征”, 目前这项工作虽然没有完全完成, 但进展较快, 不是大的问题。现在要讨论的;一是现有这些社保管理机构能否合并为统一的社保机构。二是能否真正做到五险合一为一个统一的社保税种问题。现在各种社保管理机构较多, 光社保局就好几个, 有管职工养老保险, 有管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建省能否做到同类险种的管理机构先行合并, 然后进一步探索将五个社保险种管理机构直接并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 要大胆探索社保税的课题, 就是面向社会直接征收社保税, 而不是五个社保险种分头征收。这个问题虽然早有讨论, 但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 从发展趋势看, 是迟早的事。福建可以先行探索, 为全国提供经验。

3. 在筹集社保基金上先行先试。

福建省好几个设区市处在内陆山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就是沿海城市也有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建设, 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 资金是个大的制约因素。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制度建设, 是高投入的事业, 前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为此, 福建要在筹集更多社保基金上进行探索, 只要有利于解决城乡社保制度建设的资金方案就要先行先试。除了原来的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筹基金的筹资渠道外, 还可探索其他的筹集渠道, 如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保基金办法, 即境内新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 均按照融资额的10%将国有股权划拨给社保基金持有。也可鼓励企业家以慈善事业的方式, 将资金投向社保基金, 为大众服务。

4. 在城乡社保制度对接上先行先试。

目前, 城乡各有各的社保模式, 缴纳的费用和享受社保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大量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到城市, 他们的社保关系处于城乡结合部地带, 不像单纯的城市居民社保, 也不像还在农村的农民的社保, 他们既可以将社保留在农村, 也可以到城市去参与企业的社保, 但到具体问题时, 就会觉得好多问题不好解决。城乡社保统筹, 应该理顺城市与农村的社保模式的关系问题, 尽可能用统一的社保模式, 以体现社保的公平性。目前, 要理顺的就是, 将城乡社保规范化起来, 最好是一种社保模式, 但有多种投保层次, 多种参保份额, 或者多种参保版本, 由参保人根据自己的实力与需求进行选择。即一种社保模式下, 分别有高中低三种参保方案, 权利与义务挂钩,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参保人, 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保方案。

5. 在城乡社保技术设施配备上先行先试。

目前, 城乡社保统筹层次低, 也直接反映到技术层面不相适应上, 城乡社保机构在电脑网络设施配备上相差较大, 直接影响到大社保的建立。不同社保管理系统, 都有各自的网络, 这些网络相对分散, 层次不高, 没有形成统一性的标准和网络系统, 阻碍了当前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制约了社会保障的服务效率和管理质量。要从福建全省角度统一考虑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技术重塑社会保障网络, 用先进的网格技术造就全省通畅的社保网络系统。

三、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建设, 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 必须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

1. 把社保当作最大的民生。

不管哪种社保, 保障的对象是人民大众, 社保是服务人民而存在与发展着的事业。要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作最大的民生来抓, 当作民生工程来做, 当作为人民办实事来落实。要带着感情做, 带着责任做。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 曾经出现过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的问题。其中有一些企业是因为社会保险意识淡漠, 有意规避或者逃避缴纳保险费。现在从民生角度考虑, 就不能允许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而要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 强化社会保险强制手段。即当用人单位没有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而且没有提供担保的, 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 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2. 要与全省城乡统筹进程部署相协调。

城乡社保制度建设, 要放在城乡统筹这个大背景下进行, 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来抓。因此, 设计方案时, 就要注意到城乡社保制度建设与城乡统筹的工作安排之间衔接的问题, 尽可能一致起来。福建省已经对城乡统筹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布署, 厦门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第一层次, 福州、莆田和泉州作为第二层次, 其他设区市作为第三层次。福建要将城乡社保制度建设的工作嵌入城乡统筹大格局中去, 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建设。在条件最好的第一层次尽快完成任务, 在条件相对好的第二层次取得突破, 在条件较差的第三层次打下好的基础。

创建“平安先行学校”会议制度 篇5

为了加强对创建“平安校园”的领导工作,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做好学校的创建工作,使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工作会议,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及工作要求,认真分析学校安全形势, 研究防范措施,部署工作要点,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如有特殊情况,随时召开。

一、会议的主要任务

1、沟通创建情况,交流创建信息,总结重要安全工作完成情况。

2、讨论研究需要共同决定的创建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3、研究安排安全重要工作。

二、议事规则

1、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集体领导制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不得越权决定重大问题。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会议时,行政领导成员可临时处置,事后及时向会议报告。

2、要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既要坚持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又要认真实行个人分工负责制。领导成员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敢于负责,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一般工作由分管同志负责处理,重要事项听取校长意见后再处理,如有必要即提交会议或相应会议讨论决定。

3、对于需要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分管领导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具体的方案,有的问题应提出两个以上可供比较的方案。业务性强的重要事项,应事前组织进行分析论证,做出评估。

4、决定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人要在认真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努力在认识上达到一致,再由集体讨论决定。

5、会议决定重要问题,应该经过认真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对复杂情况和问题要反复比较鉴别。要注意听取分管领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决策时应以校长的意见为准。如发生重大分歧,可暂缓做出决议,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校长的意见执行。

三、决策实施的要求

1、学校领导必须维护和执行会议的决策,不得在言论和行动上与之相悖。会议决定重大事项,要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和部门应积极配合,通力协作,确保落到实处。

2、会议的重大决策一经做出,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随意变更。确需对决策进行重大调整或变更时,经校长同意,由会议决定。

先行调解制度 篇6

一、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效果明显

(一)狠抓档案法制宣传

1、宣传形式别具特色

海淀区档案局通过制作展板和《认识<档案法>了解档案》的宣传页、《海之澜淀之沜》典藏扑克、《海淀历史上的今天》台历、档案局(馆)法治宣传放大镜等多种宣传实物,上街宣传,网上宣传,设立档案法规宣传橱窗、触摸屏等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法制宣传。

2、受众范围不断扩大

海淀区档案局借助中国档案报社举办的“飞狐灵通杯”全国档案法制知识有奖竞赛之机,努力扩大档案法制宣传的受众范围。支出经费7万余元,组织全区各单位干部及群众达万人参加竞赛,荣获北京市档案系统参加2012年全国档案法制知识有奖竞赛特等组织奖。

3、特定时间集中宣传

“12.4 ”全国法治宣传日和“档案馆日”等特定时间是开展较大规模的档案宣传活动的好时机。海淀区档案局将此时的宣传作为常态化工作,每年集中开展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分别选择了时代金源购物中心广场、当代商城门前广场、翠微大厦门前广场、翠微牡丹园店门前、上地嘉华大厦、海淀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地点作为宣传《档案法》和档案知识的阵地,向广大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和宣传品。几届“档案馆日”活动中,我局也坚持向参观人群宣传档案法治知识,共发出宣传材料万余份。

4、特定机构及组织着重关注

海淀区档案局结合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较多的特点,今年利用政府OA网专门为民营企业增设了服务板块,向民营企业宣传相关档案法律知识,及时公布档案管理相关文件,帮助企业规范自身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广泛好评。同时,将社区、农村的档案宣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每年适时开展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并主动介入社区建设的工作,在社区中积极宣传《档案法》,为家庭档案示范点举办专题培训、开展交流观摩会。海淀区档案局还与部分街道联合开展了“法律聊聊透”、海淀义工在行动,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进社区系列活动,为居民们解决疑难问题,使更多居民知晓《档案法》,掌握了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益的能力。今年还专门制作了三套档案法律、法规知识展览,展板将长期在我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区流动展出,提高全社会档案法治意识。

5、单位宣传纳入评估

海淀区档案局将档案法治宣传工作纳入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标准》之中,要求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档案法制宣传活动。在宣传形式上要充分利用举办档案法制知识竞赛、自办刊物、局域网等形式开展宣传。在宣传范围上,不仅积极开展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宣传,还着重加强对来本单位办事群众的宣传,为依法治档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局获得了海淀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授予的“海淀区2006-2010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档案培训教育

1、加强对各单位领导的培训教育

各单位依法开展档案工作的水平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向各单位领导宣传档案法制知识一直是档案法制宣传工作的难点。今年,借助“六五”普法推进之年的有利时机,海淀区档案局利用两天时间将档案法制宣传工作会与档案工作会合并召开。利用各单位主管领导参会之机,专门请来了国家档案局的专家在会前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对参会领导进行档案法制培训,有效提高了各单位领导的档案法制意识。

2、加强对全区档案执法联络员和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法制培训

海淀区档案局坚持每年邀请区法制办专家对全区的档案执法联络员和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包括《档案法》在内的法制培训,并在培训之后组织档案人员进行分组讨论,切实提高了全区档案执法联络员和档案工作人员的依法工作水平。

3、加强局内人员的培训

今年,局党组专门将法制培训纳入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安排法制科的人员为全局副科级以上干部讲解档案法治知识和依法行政知识,提高了全局领导的法制意识。

二、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不断规范,取得实效

海淀区的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主要包括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以及档案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具体内容:

(一)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有特点

1、档案执法检查与日常指导工作相结合

海淀区档案局每年根据指导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档案工作执法检查考核细则》提前下发各单位。并将档案局各相关科室的意见统一纳入对各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综合评估之中。

2、档案执法检查形式多样

先行调解制度 篇7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针对吉安县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和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实际情况, 吉安县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对夫妻投靠、老年父母投靠子女, 购买商品房, 组织、劳动、人事部门批准的干部、职工调动等事由在吉安县落户的, 取消县公安局审批程序, 当事人持所需材料在落户地派出所即可申报登记, 准迁证由县公安局委托派出所签发。

二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未应聘就业的, 根据本人意愿, 可以将其户口挂靠在城镇亲属处。

三是在吉安县城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 (含租赁) 的人员, 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不受年龄限制, 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四是因其他原因务工、经商、求学等要求落户吉安县吉泰走廊区域城镇户口的, 本人书面申请, 凭本人户口和被投靠人户口均可落户 (出生上户除外) , 务工人员没有可挂靠的亲属, 可落务工单位集体户口, 但应遵循一址一户原则。

五是全面落实人口《居住证》服务管理制度, 进一步放宽《居住证》申领条件。截至目前, 吉安县公安机关共办理《居住证》1万余张。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户口仍与各种利益挂钩, 存在“非转农”反流现象。由于目前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会福利、税费缴纳、事故理赔、医疗、就业、教育优惠等政策仍紧密依附在户口上, 特别是国家加大新农村建设, 取消“农业税”后, 农民土地享受粮食直补政策, 可以拿到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补贴。同时, 农村户口又与集体资产收益、福利保障、土地征用、拆迁赔偿、宅基地分配、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更为紧密, 农村户口开始吃香。为了利益, 使得一部分从“农门”走出去的城里人试图跳回“农门”, 影响了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程。

二是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合力效益。据调查, 一是低保方面。根据相关规定, 城镇居民每月最低保障标准高于农村居民最低保障标准。二是生育政策。农业人口可生育二胎, 非农业则不享受此政策。三是医疗保险。目前, 在吉安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高于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四是农业方面。农业人口可以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五是住房保障。保障房、廉租房等主要对象是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 农业人口无权申请。

金庐阁夜景

三、下一步加快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取消与户口管理和利益有关的相关规定,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户籍、金融、教育、文化、卫生、计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取消原来与户口有关利益相挂钩的所有规定, 大力推进劳动、工资、人事、教育、社会福利、医保、低保、社保等相关领域的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逐渐剥离依附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 让户口与利益分配脱钩。尤其要尽快出台一个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政策, 力求消除相关政策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间的待遇差别,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体化”格局。

二是加快县城区域经济发展,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通过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 鼓励、引导一批企业、产业转移至城镇发展, 以加快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提高城镇的吸引力以及吸纳就业创业、引导人口集聚的能力, 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口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来城镇务工、经商, 并愿意在此落户和长期居住生活下去。对原户口在农村且通过公开招考招录为公务员、机关事业编制的人员, 要先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再办理招录手续, 防止其既享受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 又在农村享受拆迁安置补偿待遇。

先行调解制度 篇8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下简称“惩防体系”),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体系是一张严密的“天网”,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来,中央先后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和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 年工作规划》,勾画了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天网”的蓝图及阶段性目标任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落实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问卷调查设计、组织与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5 道单项选择题,旨在了解各单位或各部门落实惩防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问卷调查于2013 年6 月7 日在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2013 年春季直属班(国土资源部党校)教室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69份,收回调查问卷55 份。

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来看,第一,单位情况,来自事业单位的占大多数(70.9%),来自部委机关的占23.6%,来自其他机构的占5.5%(见图1)。第二,是否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情况,有92.7%的被调查者从事非纪检监察工作,仅有7.3%的人从事纪检监察工作。

二、惩防体系建设落实情况

惩防体系建设在各个单位的落实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组织动员

(1)是否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与部署。落实好惩防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文件,需要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与部署。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或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占64.4%,比例还不够高(见图2)。

(2)是否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惩防体系建设是一个新事物,需要进行广泛宣传动员。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或部门对惩防体系建设做了广泛宣传动员的占60%,没有进行该项工作的占25.5%(见图3)。

(3)落实方面做的最多的工作。落实好惩防体系建设可以做的工作很多,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或部门惩防体系建设中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宣传教育(占34.8%)和层层签订责任状(占30.4%);其次是出台了系列反腐制度(占17.4%)和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占17.4%)(见图4)。

图2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或部门专门会议部署落实惩防体系建设情况

图3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或部门对惩防体系建设作广泛宣传动员情况

图4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或部门惩防体系建设中做的最多的工作

2、实际效果

落实惩防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可以从被调查者对惩防体系建设的认识程度以及惩防体系建设各个要素的进展来评价。

(1)被调查人员对惩防体系建设的认识程度。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被调查者对于惩防体系建设的知悉程度是,很清楚的占9.1%,比较清楚的占38.2%,只是知道的占47.3%,根本不知道的占5.5%(见图5)。可见,很多的被调查者还只是停留在仅仅知道惩防体系建设这个事物的程度。

(2)反腐倡廉教育中最为不足的情况。对于当前落实惩防体系建设中的反腐倡廉教育,被调查者认为最为不足的是流于表面(占54.5%),其次是形式单一(占20.0%)、作用不大(占14.5%)(见图6)。

(3)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最为不足的方面。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最为不足的是政务公开制度(占47.6%)、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占33.3%),其次是工程建设有关制度(占9.5%)、政府采购有关制度(占4.8%)以及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占4.8%)(见图7)。

(4)反腐监督最为不足的方面。在反腐监督方面,存在的最大不足是监督执行难(占47.9%),其次是监督制度不健全(占25.0%)、监督力度不够(占20.8%)、监督人员素质低(占6.3%)(见图8)。

(5)纠风工作最为不足的方面。在纠风工作方面,被调查者认为,最为不足的是查处不良作风不够(占35.4%)和没有职业道德规范(占29.2%),其次是缺少公开承诺(占18.8%)和缺乏专项治理(占16.7%)(见图9)。

(6)改革方面最为不足的情况。在改革方面,被调查者认为最为不足的是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占79.6%),其次是运行科技手段监督(占14.3%)、开展改革专项研究(占4.1%)和廉政风险点查找(占2.0%)(见图10)。

(7)查处方面最为不足的方面。在查处方面,被调查者认为惩防体系建设最为不足的是案件发现的机制(占38.8%),其次是涉案人员处理的力度(占22.4%)、办案的规范性(占20.4%)和查案的及时性(占18.4%)(见图11)。

3、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首先应该了解腐败现象易发之处,其次是采取综合措施。

(1)了解被调查者单位或部门容易出现腐败现象之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和部门易出现腐败现象的重点是工程招投标及建设承包(占40.0%),其次是干部提拔与任用(占17.5%),违规使用公车、公物、公款等(占17.5%),政府采购(占10.0%),其他工资外违规收入(占10.0%)和计划资金的使用(占5.0%)(见图12)。

(2)采取最为有效的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措施。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被调查者认为,最为有效的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措施是领导重视带头示范(占42.6%)和制度先行明确责任(占31.9%),其次是督促整改力求实效(占17.0%)和结合业务协调推进(占8.5%)(见图13)。

(3)开展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必须非常重视宣传教育,调查结果表明,最为有效的反腐倡廉教育形式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占35.3%),其次是开展主题教育(占29.4%)、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教育(占23.5%)和组织集中教育(占11.8%)(见图14)。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1)惩防体系建设在各个单位或各部门的落实情况不理想。尽管将近三分之二的单位(或部门)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与部署并做了广泛宣传动员,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调查者对这项工作只是知道或者根本不知道;各单位或各部门在落实这项工作中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宣传教育和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还不够。

(2)惩防体系建设的六大要素落实情况不理想。在教育方面最为不足的是流于表面;在制度建设方面,最为不足的是政务公开制度以及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在监督方面,最大不足的是监督执行难;在纠风工作方面,最为不足的是查处不良作风不够和没有职业道德规范;在改革方面,最为不足的是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在查处方面,最为不足的是案件发现的机制不够健全。

(3)纠风工作着力查处不良作风不够。各单位(或各部门)容易出现腐败现象的重点是工程招投标及建设承包、干部提拔与任用以及违规使用公车、公物、公款等。

(4)反腐倡廉教育形成单一。最为有效的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措施是领导重视带头示范和制度先行明确责任。反腐倡廉教育应该形式多样化,最为有效的反腐倡廉教育形式依次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主题教育、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教育和组织集中教育。

2、政策建议

为切实落实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等中央文件,本文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深入宣传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着力提高干部群众对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而增强落实此项工作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2)惩防体系建设必须全面、系统地推进。教育方面不能流于表面而要讲究实效;制度建设突出抓好政务公开制度以及人事和干部管理制度;监督工作重点克服监督执行难问题;纠风工作着力查处不良作风不够和建设职业道德规范;改革方面重点规范权力运行程序;查处方面重点健全案件发现机制。

(3)做好风险排查工作,找出廉政风险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做好风险排查,找出廉政风险点,特别注重领导重视带头示范和制度先行明确责任,以此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的真正落实。

摘要:当前惩防体系建设在各个单位或各部门的落实情况不是很理想,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宣传教育和层层签订责任状。各单位(或各部门)容易出现腐败现象的重点是工程招投标及建设承包、干部提拔与任用以及违规使用公车、公物、公款等。落实好惩预体系建设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突破各个要素的薄弱环节;做好风险排查,注重领导重视带头示范和制度先行明确责任。

先行调解制度 篇9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 对于先行行为的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阐述, 刑法学界的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行为人的某种行为致使刑法保护的法益处于危险状态, 行为人有排除危险或者防止结果发生的义务, 因没有履行这种义务构成犯罪的, 导致刑法法益遭受危险的事前行为。①例如甲在公路上开车, 不小心撞伤了乙, 而之后甲驾车离去, 导致乙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此处, 甲驾车撞伤乙的行为就属于先行行为。

那么何为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呢, 首先, 我们要了解不作为犯与先行行为的关系, 陈兴良教授认为:“不作为犯罪是指相对于作为而言的, 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 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②目前我国刑法学界认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主要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 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以及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但是我国现行刑法典中未明文规定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的具体形态。

笔者认为, 前文提到先行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那么理所当然, 犯罪行为应当被认为属于先行行为的一种, 应当肯定犯罪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因为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引起了危险, 那么行为人对自己造成的危险就应当具有救助的义务, 但对于犯罪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范围需要进行限制。

与此相反, 许多学者认为不应将犯罪行为认定为先行行为, 因为行为人对于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 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不应当期待其对于危险具有防止危害的义务, 否则何谈完成犯罪呢, 行为人在防止危害时, 如果使得危害避免发生, 就发生了刑法上规定的犯罪中止了, 这样会造成犯罪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与犯罪中止两个概念的混淆交叉。

同时如果将犯罪行为引起的危害作为一种义务来源的话, 有可能导致“重复评价”的发生, 这是违背刑法原则的, 将会导致一种犯罪行为的既遂结果变成了另一不作为犯罪的既遂结果。例如甲谋杀在乙, 并导致乙死亡, 如果认为甲在乙濒临死亡时有救助义务的话, 甲就会犯故意杀人罪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两个罪名, 而第二个罪名的既遂结果其实已经被第一个罪名评价了。

但是, 笔者认为此次不存在重复评价的问题, 因为刑法上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是指“任何人不因同一犯罪行为再次受罚”, 此处行为人由于犯罪行为引起了作为义务, 行为人不履行义务造成危害结果构成不作为犯罪时, 刑法第二次评价的是不履行作为义务的不作为行为, 而非犯罪行为。同时, 将犯罪行为纳入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中, 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更好的遵守罪刑相适应原则, 例如盗窃废品时不小心将烟头掉在废纸堆里, 导致火灾, 行为人明明应该及时扑灭火, 但是置之不理导致周围的居民住宅受到损害, 如果此处法律不将行为人之前的犯罪行为规定为先行行为, 那么行为人就没有救助的义务, 同时如果盗窃废品的价值很小的话, 定罪也是较轻的, 很明显对于行为人的行为做不到罪刑相适应。

另一方面, 也可以更好的规制犯罪行为人的行为, 使得行为人能够及时主动的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 减少犯罪的发生, 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但是, 笔者认为虽然犯罪行为可以作为不作为犯里的先行行为, 对于它的范围需要加以限制, 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可以被纳为先行行为的, 可以作为不作为犯中先行行为的犯罪行为应当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 这些犯罪行为不能够属于法律上有规定的结果加重犯或者法律规定行为人实施某一犯罪行为导致严重结果而转化为其他类型的犯罪。

其次, 对于行为人出于过失造成的犯罪, 应当直接认定为不作为一罪, 而不存在犯罪行为为先行行为的情况, 例如甲不小心把乙撞到水池中, 甲明知乙不熟悉水性, 而不去救助乙导致乙死亡的, 甲直接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因为甲将乙过失撞到水池中的行为仅是一个过失行为, 而非过失犯罪, 所以不存在作为先行行为的过失犯罪行为。

再次, 如果行为人出于故意的心理, 要看故意犯罪行为与不作为犯罪行为是否侵犯同一法益, 如果侵犯不同的法益, 应当对行为人数罪并罚, 例如先前的盗窃废品行为与放火行为, 一个侵犯他人的财产权益一个侵害公共安全, 为了达到罪刑相适应, 就要对这两个罪数罪并罚;如果故意犯罪行为与不作为行为侵犯的为同一法益, 则要看哪个行为侵害法益的程度严重, 如果故意犯罪行为侵害的法益程度重的话, 就以故意犯罪的罪名定罪量刑, 如果不作为行为侵害的法益程度重, 就以不作为行为构成的犯罪罪名定罪量刑。

综上所述, 犯罪行为能否作为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 目前还是在刑法学界存在较大争议, 虽然笔者赞同肯定的观点, 但是对于否定说学者的看法, 我们也要思考, 要严格谨慎的斟酌具体的犯罪行为能否作为先行行为, 不能全盘适用, 在分析时, 既要结合犯罪行为人的主观心理, 也要结合客观行为, 做到全面、正确的定罪量刑。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成都: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68.

惠农兴农政务先行 篇10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和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2007-2015) 》要求。遵循"政府部门主导, 社会力量参与, 完善运行机制, 实现多方共赢, 服务亿万农民"的基本原则, 中农兴业工程组委会现面向全国县级以上各级党政涉农部门, 免费开放全方位的三农资讯信息网络发布平台 (www.znxy.org.cn) , 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搭建一个传播交流信息和开展电子商务的社会公共网络资源。详情请致电010-68026787或登陆znxy.org.cn中农兴业网

智慧武汉规划先行 篇11

2011年武汉以700万招标预算在全球征集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曾轰动一时,引发各种讨论与关注,2012年《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形成,该规划明确了智慧市政设施、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水务、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社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物流等13个重点应用领域,成为指导武汉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宝典。在规划中描绘出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之一:5年后,在智慧社区里,武汉市民可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居家养老、就医就学、出行旅游等智能化服务内容,节省居民出行成本。而且武汉市将在全国率先建成“智慧城市”的先进示范城市,让市民从“智慧城市”中获得科技带来的便利。

而武汉“市民之家”是联系市民最密切的服务功能区,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功能单元之一。采用云计算技术,千台电脑共一个主机,楼层之间网速万兆,桌面电脑网速千兆,且无线网络全覆盖,其信息系统还与全市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162个街乡镇、3000多个社区网络连通,成为武汉建设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除了现有的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等业务,还在向无线WiFi、视频、监控、会商等方面拓展,为前来办事的广大市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服务,真正让市民享受到了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便捷与实惠。

上一篇:一线服务法下一篇:教育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