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过程

2024-09-29

教育教学过程(精选12篇)

教育教学过程 篇1

新课程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 而要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及其关系, 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设计和过程教学, 实现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内在的联系是切实推行新课改的前提。知识与技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技能, 所以我们说在教学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既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更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过程和方法二者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正确的结论, 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 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 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 结论就很难获得, 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过程、方法与结论相比, 过程、方法更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关系中, 情感决定并形成态度, 而态度体现情感, 往往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 消极的情感形成错误的态度。而情感、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价值观是情感态度的升华, 没有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就不会有科学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躬行实践三维目标, 是落实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关键。把握三维目标及其关系的好坏直接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过程教学中。把握三维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 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与技能, 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没有过程支撑的结果是不踏实的。

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码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自主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具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学习中让学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 享受成功的快乐。

力求三维目标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后, 产生乐于学习的情感、良好的学习态度、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二、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和过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要从以人为本的立场上认识课堂教学。它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 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 课堂教学的质量除了着眼于师生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之外, 更要着眼于他们个体自身价值的有效体现。他们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价值体现的过程既有统一性, 又有差异性。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师生的发展过程, 关注融入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积极互动和由此而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是学生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重要阵地。因此, 课堂教育首先要关注和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经验;要使师生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要使每个学生积极地融入集体, 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 承担责任, 享受权利。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 努力把社会要求内化为自己应具备的素质。

教学过程是课程目标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 是有时空和各种条件制约的。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提倡效能观, 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 教学状态的不断改善和效能的优化, 实现有效的教学。为此, 教师应通过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 整合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积极合作, 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运用的能力,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同时掌握学习方法, 进行积极的情感经验,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加强过程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加强过程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能够把过程教学落实到位的载体和模式。下面是我们的探索和尝试 (图1) 。

四、过程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问题是创设学习情景

创设学习情景是过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要有效进行过程教学, 就必须把握情境、问题、活动的关系;问题必须和情景有内在联系, 情景是问题的基础, 缺乏情景的问题, 不能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思维。问题和情景能给学生的活动指出方向指导推动学生的活动。活动的目的要通过学生的感悟体验真正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2]崔允漷.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的解读, 全球教育展望, 2001年第8期

[3]蒋清, 基于创新教育的启发式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教育教学过程 篇2

我实习所在的学校是xx的一所xx学校。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完成教案数为五份,试讲次数为五次,上课节数为五节。

2.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调查报告。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xxx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也使得我对班上的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班上有几个同学家庭相当困难,于是有人向我提议:在主题班会上为这些同学献爱心——为他们捐款。可是,经过我的再四考虑,我还是把他否定了。因为,为贫困生捐款献爱心动机非常好,可是这样做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没有了自尊,也就很难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了。

为了办好这个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跳舞等应有尽有,而且还组织一次辩论会。

最近,我还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这样的句子:“除夕之夜,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除夕之夜,天空中又怎么可能出现一轮金黄色的圆月呢?严重失真,近乎荒谬。其实,这仅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了:不懂得这些常识的学生,又怎能拥有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教育能被称作素质教育吗?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首先,教师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弄虚作假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从教师的高尚责任来看教师都不应该弄虚作假。而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富于魅力.其次,针对学生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应该科学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很有必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低一些。

教育教学过程 篇3

【摘要】目的:研究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对照班进行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对实验班进行教学,对两个班学生的理论成绩、实际护理操作成绩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教学完成后,实验班学生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结论: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进行护理实训教学,能够提高护理实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护理 实训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26-02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人们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专业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我校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逐渐引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并融入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2-3]。本次研究选取我校2013及护理专业2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分别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对两个班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研究资料与教学方法

1.1研究资料

在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中选择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为方便对比和研究,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共63名学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共62名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次研究所选的两个班学生教学内容、学时、学习要求均以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为主,研究前对两个班学生的理论成绩、护理操作成绩进行比较,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教学方法

1.2.1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教学

实验班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进行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互相成为评委组,各组推选出组长,让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相关管理。随后把学生安排到医院见习,让学生认真观察医院护士的护理流程及方法。(2)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始的一周之前,给学生出示包含着综合护理知识的案例,让学生认真分析,通过相互讨论、查询资料等方法,自主讨论出针对案例的解决方法。(3)采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分配角色,确定出护士长、护士、患者等,让学生模拟护理场景。(4)教师与护理专家合作备课,共同确定教学内容,用角色扮演、观察视频、实际操作练习、小组讨论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入院护理、术前准备、重症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护理、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熟练操作各项护理技能,为学生以后参与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对照班进行教学

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给学生讲解护理知识,辅以必要的操作练习,教学时间与实验班一致。

1.3评价指标

以教学大纲、职业护士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主,给学生设置理论考试试卷,试卷满分为100分。以护理实训教学大纲、职业护理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点为主,给学生设置两个项目的实践技能测试,每个实践项目测试满分均为100分。自制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进行教学,了解实验班对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的认同度。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表示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班理论、操作成绩

完成教学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实验班学生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详见表一。

表一 两班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比较(分,x±s)

2.2对实验班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如表二所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扎实的护理知识与熟练的护理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对此种教学法认同度较高。

表二 实验班63名学生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n/%)

3.讨论

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护理技能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4]。实训教学是学生由学校转向临床实习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关键时期,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以就业为向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因此,护理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对护理实训教学进行改革,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综合使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实际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训训练中[5-6]。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应用小组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讨论、探究问题,自主得出答案,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整个救治及护理过程中,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与临床医师、其他护理人员等相互配合,才能及时为患者确定有效的护理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7]。最后,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练习的次数,让学生练习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的护理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的印象,让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提高学生应用护理理论知识的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实验班,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对照班,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认为该教学法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在护理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辅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实际性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理想的实训目标,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出合格的临床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树淼.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护理程序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7):72-73.

[2]刘义成,贺晓莲,张惠玲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J].医药前沿,2013,7(29):24-25.

[3]沈曙红,祝睿.基于工作过程的《成人护理》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与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259-263.

[4]陈璇.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20-221.

[5]冯蓉,夏立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教学法在护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12):4595-4596.

[6]李晓梅.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3):1443.

教育教学过程 篇4

二、课程内容改革

按照新的教学要求, 重新修订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教学大纲, 去除了原有教学大纲中过时的、重复的内容, 适当增加了顺应学科和专业发展特点的新教学内容。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第七版) 药物分析各论中对药物的分类按照药物结构与药理作用相结合进行分类, 改变了以往的按药物结构分类, 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强化各类药物的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但缺点是有时在同一章介绍的药物因结构差异太大而导致分析方法没有任何关系, 如第十章中巴比妥类药物和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各不相同。第七版教材在第六版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体内药物分析”和“合成抗菌素类药物分析”, 强化了药物稳定性试验的内容。此外第七版教材中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 对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做了修改, 并有意识地将Ch P2010版与2005版的内容进行比较, 如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测定, 既介绍了2005版的两步滴定法, 又介绍了2010版中采用的HPLC法。很多药物的杂质检查增加了有关物质检查, 对映体纯度的检查和立体选择性分析的例子, 高效液相色谱在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 液/质联用在体内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都得到了加强。

按照药学专业中各个专业方向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昆明医科大学现设三个药学专业: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以临床药学专业为例:临床药学专业主要为各大医院培养能够为用药提供指导的临床药师, 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是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 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结合临床用药, 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等。因此应该侧重体内药物分析的讲解, 尤其各种新的分析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工作者依赖以开展工作的技术平台, 是构成体内药物分析学科的支柱。例如近年体内药物分析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技术主要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该技术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仪检测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于一体, 已成为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三、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是药学的灵魂与精髓所在, 加强药学实验教学既是提高药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实验教学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国高等教育实施高校扩招政策, 各个高校趁“东风”开设英语专业, 培养英语人才以解决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直到

部分, 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更重要的是人才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规范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培养目标, 我们根据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原料药和制剂进行实验, 其中所涉及的分析方法包括各种容量分析法、光谱法以及色谱法。2010版药典做了很多改进, 特别是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都由原来的容量分析法改为色谱法, 因此我们的实验内容现在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逐渐增加了色谱法的实验比重。为了能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我们还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 涉及阿司匹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体内分析。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从根本上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自己要熟读教材, 了解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通过强调药物的特殊性和药物分析在控制药品质量, 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方面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教师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争取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立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 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多媒体、CAI、网络教学进行授课。以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学习。到目前为止, 100%课程都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立体化, 提高了授课效果。通过本校药物分析教师团队的不断努力, 现在药物分析课程已经成为本校精品课程之一。

新时代为药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更提出了挑战,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接受挑战, 快速发展, 积极改革, 为新时代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具备为提高药品质量所需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创新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溢, 郝敦玲, 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 2007, 23, (5) :40-41.

[2]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 2005, 21, (1) :39-41.

[3]金月红, 唐婷, 郑威等.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2) :302-304.

目2009年, 世界金融危机开始暴露高校现行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缺陷。短暂的阵痛之后, 高校开始反思, 着手进行改革。至此, 英语人才的培养已由量的积累转向了质的变化。在这些改革中, 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改革是最具特色的, 其培养的具备高职教育职业性特色的英语人才开始在人才市场中崭露头角。但市场的“火眼金睛”, 还是透视出了这些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教学体系的缺陷。

一、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相比, 高职院校的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现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高职院校快速定位其教育的职业性优势, 完善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体系, 改革在许多专业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是对于高职英语专业来讲, 这样的改革成效并未充分体现在毕业生上, 而是出现不少“问题”学生。

1.“眼高手低”式毕业生。

“眼高手低”式毕业生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最典型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但实际上, 学生的能力与其心仪的岗位要求并不匹配, 甚至达不到基本的能力标准。过高的期望、虚涨的自信心但较低能力让这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 成为企业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2.“眼低手高”式毕业生。

“眼低手高”式毕业生也是存在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刻苦, 毕业时的专业技能符合标准。但是在就业的时候, 虽然十分满意这个岗位, 却显得畏首畏尾, 瞻前顾后, 不敢施展自己的才华, 最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3.“无特色”式毕业生。

在人才招聘会上, 我们总会看到一类毕业生简历上一清二白, 经过招聘人员的轻轻一瞥就过滤掉, 这些学生就是“无特色”式毕业生, 是最普遍存在的英语专业的问题毕业生。这类学生的特点就是“大家会的我都会, 大家不会的我也不会”, 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核心能力, 在就业市场中无竞争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对教学进行改革的意义

上述的三类毕业生存在问题都可以通过“工学对接”来解决。这里的工学对接指的是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工作过程, 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工作指导过程, 对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都有重大的意义。

1.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增加专业的就业质量。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优良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两个参数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 可直接有效地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受到企业的青睐,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增加专业的就业质量。

2.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工学对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工作场景, 设置工作项目让学生完成, 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外语的经验, 并且这些知识和实践经验需定时更新以便应对新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意识, 不断努力完善自己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相对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使学生实现与岗位的“零接触”, 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工作过程中因合作而产生的人际交往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 让学生了解到工作岗位的人际关系。这些能力的提高无疑会给毕业生增加成功的有力筹码。

4.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模拟的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都是以地方经济实体为模版, 所有的资源都是来自企业的第一手资料, 依托企业真实的“岗位群”, 并由行业专家协助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 已经具备相关行业的专业技能, 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自然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改革意见

对于问题学生, 无论是“眼”还是“手”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知”的问题。“眼高”、“眼低”是因为学生不知道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 而“手高”、“手低”则是因为学生不知晓企业对岗位技能素质的要求。要解决“知”的问题, 高校就要创造认“知”的环境, 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过程要与工作过程实现对接, 改革迫在眉睫。

1.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新人才培养模式下, 高职英语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需要加入更多的实践元素, 以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 将抽象的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现实职场的职业能力。改革高职英语专业公共课程, 使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非专业技能, 包括计算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改革的方向应着眼于实用课程的设置、适度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辅助证书的培训。而改革高职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 则应从课程设计、细化课程标准以及教材选取上下功夫, 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教学模式 (实训、设备更新) 。“工学对接”要求日常教学模式要向实践靠拢, 将英语课堂教学的“讲天下”独裁统治变成“实训顶起半边天”两分格局。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 构建实践教学实施环节体系, 形成了课内实训、模拟仿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 分别在课堂、实训室和实习企业来完成。基于对工作过程的模拟, 实行渗透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 分学期逐层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3.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大多大力扶持理工科类专业, 文科类专业在学校的地位较为尴尬:设备资源落后, 甚至没有实训室。要实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对接,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就势在必行。短期内, 院校可以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 借用其优势资源为自身教学资源的建设做参考和过渡。

4.教师队伍更新升级。高职英语教师入职前几乎没有任何行业经验, 故而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势在必行。首先各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 组织教师参加行业培训, 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在行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范围和程度, 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不足。另外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也很重要, 教师应该到一线体验, 这样才可以给学生带来第一线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工学对接”的教学改革摒弃了高等教育不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以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要求, 针对高职英语专业的人才特点设计了新的教学体系。这种改革无论是对国家的人才储备、学校的未来发展、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升级还是学生的前途命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也依赖于社会各个方面的通力配合。

参考文献

[1]贺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五个对接”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2) .

[2]郝关彦, 郑洁.基于工作过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 .

[3]蒋宏.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3 (1) .

采薇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篇5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中华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采薇》是《诗经· 小雅》中的名篇。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这首诗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劳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现行役之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同学间的相互合作,读懂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想象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3)赏析本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篇6

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对于教学过程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它的存在保证了教学过程是有意义的;其二,它控制着教学过程,预先规定了教学过程的大致进程——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展开;游离于目标之外的教学活动,无异于“南辕北辙”;其三,它是一种精神标杆,可以给予“教”与“学”的动力,使之产生达到目标的迫切愿望。譬如,教学小学英语Holidays Part E一课,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①浏览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单词、词组或句子;②仔细阅读短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单词、词组或句子的意思;③质疑问难:说说不理解的单词、词组或句子;④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进行适当讲授,并在读音方面予以指导;⑤再读文章,完成练习;⑥小组合作,介绍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其他节日,并把介绍写在作业本上。本课教学,笔者心里始终装着目标,能够“咬定文本不放松”,以短文为中心,围绕着新单词、新句型和描述节日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安排学生初读,找到了新单词、词组和句型;通过第二次阅读,完成对部分新单词、词组和句型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了新的语言知识点,扫除了障碍;最后,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仿说和仿写,掌握了如何描述节日这一语言技能,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热情与动力之源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努力优化教学策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情。英语课堂,不能只是反复地听、读、写,还可以引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尽情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创设“说”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充满自信地开展交际活动,不断提升语用能力。譬如,教学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中的相关内容,笔者开展了如下的教学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圣诞节画面,引出Christmas card.What shape is it?(板书)Teach:shape,shapes,rectangle以及句型What shape is the…?It's a…接着,课件呈现圣诞树,利用圣诞树的树干和树枝引出单词:rectangle,triangle 然后是“Say a chant”;最后完成三个小任务:①Look and guess.(课件展示)T:出示图形的一部分,生猜图形: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Is this a triangle/rectangle?Let's have a look.变换图形,引出diamond和square的教学;②师出示彩色纸分别剪出圆形和星形——首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将它折叠,剪出圆。Teach:circle;再将刚才剪出的圆形折叠,剪出星形。Teach:star;③Look and say.出示一幅用各种形状拼成的房子图片,进行问答,操练所学过的形状名称。T:How many circles/…can you see?Ss:I can see…circles/…上述案例中,笔者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教学形状类单词。一种是利用圣诞节中常用的贺卡和圣诞树来进行教学,由于多姿多彩的贺卡有不同的形状,因而在符合教学情境的同时,可以自然地教学新单词。另外,圣诞树的形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由此教学新单词rectangle,triangle,因为有了教师的启发,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现实中各种各样物品的形状,这种形状跟他们的生活又是那么紧密和相关,所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挖掘,教学活动也走向有效。

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理想的课堂学习氛围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精神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实现思想碰撞与共同进步。在主体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放在眼里,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进行无情地“灌输”;相反,要优化教学策略,讲究教育艺术,最大限度地点燃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主体”,真正获得发展。如笔者曾教学小学英语4A Unit 4 I 1ike…这一单元中的对话部分,是这样开展教学活动的:首先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着背诵课文。借助生动的教学挂图,利用大约和分钟的时间,好多学生就已经能够将课文中的对话背诵出来了。在学生进行一番“自主先学”之后,笔者要求各组推荐学生,面向全班展示,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指点。课外作业布置的是进行“对话创编”,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创编成果展示,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发音的错误,语言都十分流畅,这让笔者感到非常高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利用挂图指导背诵,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创编等方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示。这样做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参考文献:

从教学片段反思教学过程 篇7

片段1:教学内容———七年级《规律探索专题》

教学片段:

师:都说数学是美的, 在你心中你觉得数学是怎样的呢?

生1:做出一个很难的题时, 就非常兴奋。总想把这种感觉与别人分享……

生2:数学能锻炼我们的思维, 使我们变得聪明……

生3:我不觉得, 我不喜欢数学, 因为我每次都考得不好, 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很差的学生, 我体会不到数学有多么的美……

师:生3请坐, 在座的其他同学可能也有这样的观点, 也许我们是应该好好找一找它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寻找。生3你相信自己今天能找到那种美吗?

生3:也许……

师: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反思:这是本节课的开头, 我们见过情境引入的好例子特别多, 相比而言这个引入并不算特别漂亮。没有收集很多资料, 也没有涉及知识点, 然而它却使得师生关系融洽起来, 增加了老师的亲和力, 给整个一节课的效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细细咀嚼这个引入真是恰到好处, 它里面包含很多人文的关怀和鼓励, “相信你”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希望, 潜移默化中营造出的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同时, 也为进一步探究设下悬念, “寻找”美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真正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其实, 我们在教学中, 情境引入的方式非常多。常见的引入形式如:问题驱动式、归纳发现式、欣赏式、游戏式等。但不管怎样的情境, 或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应以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前提, 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学习探索与创新动机, 产生一些无意识的自然反应 (比如说突然想动动手, 想试一试, 想看看下面会怎样, 等等) 。新课标下的课堂引入应该别具一格, 我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学习、多积累, 寻找到适当、巧妙的引入方法, 一定能让学生喜欢去探究、去学习。

片段2:教学内容———八年级《设计轴对称图案》

教学片段: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案欣赏, 同时, 让学生谈感受。

师:欣赏完这么多美丽的图案, 你可曾想过怎么去画这样的图形? (略停) 让我们来探索一下这其中的奥秘吧!

(学生讨论、交流, 发现了很多好的方法) ……

师:选择我们共认的好方法, 发挥你的想象力, 和同组的伙伴一同设计吧, 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

(学生设计)

师:展示一下我们的作品吧 (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投影) , 请给你的作品作一个点评。

师:我们设计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案, 想一想, 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设计出轴对称图案吗?大家讨论讨论。

生:可以用纸折出对称轴, 用剪刀剪出起始的图案, 再展开就能得到一个轴对称图案……

反思:

以往数学教育无外乎在课堂上解决一些问题, 无论是进行简单计算还是解答一道综合题, 都注重最终的结果, 其实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死教书本知识, 应该能让学生学会思考, 能产生出一些想法, 但并不强求是别人想到的还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思维飞跃”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通过互相讨论, 合作交流, 让每个人的大脑得到解脱, 想其所想来解决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自发组织讨论, 学生自然会自问:对呀, 还可以怎么办呢?于是便有了强烈的探索意识, 从心理产生想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进行有效的合作。课堂上对于本课知识点———设计轴对称图案的关键及方法———探索是开放的。学生在一种急切心情中相互的讨论场面让人记忆犹新, 而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百花齐放, 让老师们赞叹不已, 也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学生的思维尽会如此的宽广!事实也证明, 学生的参与率很高, 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 是有收获的。开放度高, 合作交流得多, 自然会让学生有别出心裁的想法, 也自然能让知识在此处得到升华。

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篇8

一、从新教材的编排风格和编排内容进行反思

新教材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 在增加新知识的同时, 展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部分, 如同把一台机器拆散, 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 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 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究, 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填鸭式”接受的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

同时, 新教材另一个独特面就是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 编排一些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教材内容.例如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 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 学学玩玩、玩玩学学的24点计算, 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数学, 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 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能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

如一次我在上“单项式、多项式”这一课时的过程中发现, 在课堂上一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几名同学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 课堂纪律也有些松散, 下课后经过和个别同学交流、反复思考这节的教学内容, 才知道原来由于课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不够精细, 使得学生在个别知识点理解上有较大难度, 另外本节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偏多, 而且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造成这种现象.

从生活中找情景,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代数式”这节课时, 我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 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 (5n+2) , 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 我强调:“其实, 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 老师说几个事实, 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 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 一名男生举手发言:“一本书p元, 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和激励, 每名学生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实例, 大家通过这节课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 “身边处处有数学”.从生活出发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不仅要认真地钻研教材, 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 还要寻找相关教学资源, 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如在教“日历中的方程”时,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日历表,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小丽在假期中外出旅游一周, 这一周各天日期之和是84, 问小丽几号回家.问题一出, 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 这时课堂热闹非凡, 讨论的场面不言而喻, 然后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日历, 找日历中的规律, 竖列中的数字关系, 横列中的数字关系, 紧接着玩日历中的数学游戏, 自然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中玩, 玩中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做”数学的理念.

三、敢于解剖自我, 努力完善教学理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敢于解剖自我, 深刻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 紧抓日常每一项教学细节, 积极主动地捕捉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机会.

通过反思和解剖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分析原因, 及时寻求对策, 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用理论武装自己;拓宽与充实学科知识;注重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 加强对外交流, 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四、借助外力, 反思和提升自我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经常邀请同事听评我的教学活动, 借助“外力”寻找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同时, 我也经常参与同事的教学活动, 从中汲取新鲜知识和闪光点, 并将之吸收和融合到我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和同事之间教学活动的相互交流, 不仅使我的教学理念得以快速提升, 同时也促进我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习教育教学文献,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知识、新观点, 同时可以把别人好的经验和案例吸收和融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促进自我提升.

转变教育行为优化教学过程 篇9

一﹑用爱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情感需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 良好的师生感情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情感是心灵的钥匙,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意建立师生感情, 在教学中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 要针对不同学生以情动情, 使其在宽松﹑自由﹑舒畅的环境下学习, 即使学生在学习或讨论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甚至有错误的观点, 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更不能轻易批评、挖苦学生, 对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热情和思维“灵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引导学生克服困难, 使物理知识在认知情感上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地运用手﹑眼﹑鼻等多种感觉器官, 在全面感知实验现象的基础上, 通过思维加工, 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界的奥秘, 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和巩固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根据探究教学模式来看, 实验探究法的教学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究——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四个阶段是运用归纳法学习自然科学的典型途径, 实际上也是探索学生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三﹑以现代技术手段的动感, 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多媒体的形象性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多媒体的语言材料能伴随相应的图像﹑动画和生动的过程演示在初中物理课堂上, 能迅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判断﹑推理的能力,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参与者, 从而避免了抽象的解说和枯燥的练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多媒体的直观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交流﹑有时间﹑有活力﹑有实效的初中物理学习环境。多媒体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强得多, 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 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

3.多媒体可以使抽象内容形象化。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 在某些方面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不易表现物理学的“动”和“变”的特点, 在物理教学中, 有许多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 单凭语言不易讲清楚, 还有一些无法实现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4.多媒体可以快速处理实验数据, 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时间保障。

总之, 现行教育要向素质教育并轨, 就要将“教师滔滔讲, 学生默默听”的单一的注入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转化, 变教为诱, 变学为思, 以诱达思,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篇10

一、更新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 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 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而其前提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 教学“相遇问题”时, 为了扫除学习障碍, 上课一开始, 我就创设情境:先让两个学生分别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 然后提问: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行走的结果如何?通过直观演示, 学生很快就能正确理解“相向”、“相遇”、“和距”、“同时”等抽象概念, 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更新观念, 构建教学环境, 激励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教师不应简单地把数学课堂当做学生“接收”知识的地方, 而应把它当成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 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因而, 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 使之具有愉快感、充实感, 从而主动地学习, 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如, 教学“质数和合数”时, 我是这样进行的:l创设情境。师:今天, 我们来当一回小侦察员, 如何?课件展示:在一次行动中, 我方侦察员劫获了敌人的密码, 第一个数字是10以内的最大质数;第二个数字既有约数3, 又是6的倍数;第三个数字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第四个数字既是质数, 又是偶数;第五个数字是10以内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 谁能破译密码?2.新授课。师:按照每个数约数的多少, l到12这些数能分成几种情况?然后,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 在小组内交流。之后, 让三个小组汇报并到黑板上分别填写结果。写出有一个约数的、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分别有哪些。接下来, 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 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最后, 班内交流质数、合数的概念, 教师课件出示质数、合数的概念。3.帮助破译密码。通过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破译出密码。

三、更新观念, 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 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

首先, 开放题的结论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 但这些不唯一的结论或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其次, 学生解题时也具有广阔性, 即不是利用从本单元或本册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解题。再次,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 利用猜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于猜想, 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 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学生一旦表示出基本设想, 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 就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 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 关心课堂的进展, 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从波利亚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小学生而言, 并非要出现像科学家那样的猜想, 凡是能促进学生学习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猜想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可以让他们在猜想中更好地获取知识, 展示他们的创新才能, 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如, 教学“分数化小数”时, 我是这样进行的:1提出猜想。教师让学生把一些分数化成小数, 并寻找在一般的分数化小数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提出如下猜想:“一个分数, 如果分母中含有2或5而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 那么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2.检验猜想。教师出示例8, 然后提问:这些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可先让学生根据以上猜想做出判断、检验、修改。3.修改猜想。学生分类比较, 得出结论:再增加一个条件———最简分数。4.论证猜想。分母只含质因数2或5的最简分数, 可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十进分数) 。而分母中含有2或5以外的质因数的最简分数, 则不能化成十进分数。

转变教育行为 优化教学过程 篇11

一、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广阔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在设计《春天的盛会》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公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中的乐趣。继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教师通过改變教学方法才能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才能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因此,改变原来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是这场教学改革的亮点。

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其显著变化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基于此,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我更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境表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知世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拓展空间,整合教材

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流作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应仅仅把目光局限于课内及教材,而应转向课外,转向生活,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例如,在设计《祖国真美丽》活动时,与学校组织的班队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本地区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扮演小导游,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介绍本地的旅游景点,并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及发展的愿望。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四、探索评价行为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性,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

评价有时在游戏中,有时在小组讨论中,有时在家里。评价多了几把尺子,不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逐步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的认同。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篇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当学生把学习自觉地当作一种享受、乐趣时, 就会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创设充满乐趣和能引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有利于认识发展、情感、意志的激发上, 进而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热烈追求。

教师通过贴近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创造性处理教材, 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 一是要挖掘教材蕴含的积极因素,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联系生产生活实例, 把书本上的知识加于“活化”, 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展现知识产生过程尽可能充分丰富的背景材料, 拓宽思维空间。二是选择适当时机, 提出一些开放性、自由度大、答案不唯一的问题;鼓励学生打破常规, 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对有独到见解和独到解法的学生给予表扬, 促取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 培养创新能力。如在进行“圆周长计算”练习课教学时, 设计这样一道“变式题”。 (如下图)

师:“上图是我们所处的县城到乡下某风景区的线路图, 下周我们将到该风景区去野游, 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 我们应该选择走哪条路?”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出现三种意见:

一是走大路;二是走小路;三是应走另外一条路。走大路的理由:县城到风景区, 大路是大圆周长的一半, 小路是两个小圆周长的一半。因为大圆的直径与两个小圆的直径之和相等, 大圆周长与两个小圆周长之和也相等, 既然大路和小路路程相等, 应该选择走大路。走小路的理由是:小路荫凉无车辆、无灰尘更为安全。第三种意见的理由是:大路小路都是弯路, 设计不合理, 应该走一条两地之间更为直线的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三个意见都应给予肯定, 通过再讨论以大多数人的意见最后确定行走路线。

以上的练习设计, 既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是否将新知识转化形成技能, 又可去启迪学生的思维, 调动创新激情。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授人于渔”优过“授人于鱼”。教学生学会打鱼的方法, 使其什么时候想“吃鱼”就什么时候去打。终身受用。为此注意帮助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 自己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的学习方法。教师无需包办代替排除学习上的一切困难, 相反有意识地留下一些困难。让学生去思考解决。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可作如下方法指导。

四、营造宽松和谐氛围, 把住师生合作契机

教师只能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 要通过和学生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来进行。不能以教师的表情语气去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在解答问题出现的一些错误不该指责、嘲笑;对有争论的问题, 要留给学生思考余地, 要鼓励学生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他人, 以获得“思维无限、言语无拘”和“心灵自由”及“心安理全”的权利。如:某乡下教师到县城参加优质课赛讲, 从乡下带来用野花编的圆形大花环。在进行“圆的认识”教学时, 课前引言是这样的:“同学们, 我叫黄老师, 在很远的乡下教书,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来一起共同学习。我特意从乡下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样东西, 作为给同学们的‘见面礼’, 谁猜对了, 就归谁, 是什么东西呢?它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板课题“圆的认识”。

教师坦率和亲切的开关语, 一下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同时让学生猜一猜, 活跃了课堂, 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联系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与圆有关的物体形状;为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作了最佳的准备。

总之, 教学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双边”实践活动, 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在教学实践中, 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 优化其过程, 才使我们的教学艺术得到升华。

摘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方法,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柴秀敏, 朱燕.论教学过程优化的实现[J].教育探索.2007 (06) .

上一篇:先行调解制度下一篇:4G千呼万唤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