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千呼万唤始出来

2024-09-29

4G千呼万唤始出来(共9篇)

4G千呼万唤始出来 篇1

苹果于9月21日正式发售新款的iPhone 5, 一如既往地裹夹着高科技的风暴, 带来了未来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iPhone 5其中一项重要的新功能, 就是加入了4G LTE。而苹果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星在其推出的新型智能手机中也把4G通讯技术作为一个卖点, 全球主流智能手机厂商都在积极推广4G通讯技术, 极力渲染这种未来的感触。而令“果粉”失望的是, 我国现阶段还暂不支持这一通讯技术。电信业权威咨询公司Ovum认为, TD-LT E将逐渐成为通讯技术的主流, 预计到2016年, 全球TD-LTE连接数将占LTE市场的四分之一, 4G将逐渐成为新的主流通信技术。

通向未来的4G

虽然全球各地区4G通讯技术的发展程度和方式异同, 但都已经认识到4 G是未来通讯技术的方向。现阶段移动通讯技术是GSM、WCDMA、LTE三代同堂, 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任务已经达成, 而现阶段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时代, 今后一段时间会是3 G移动通信系统正兴的时期, 或许到了十年以后会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天下。

4 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 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通信技术是继第三代以后的又一次无线通信技术演进。相比较于2G、3G通信对于人类通信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4G通信将带给人们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自由, 并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

4G通信相比较前面的通信技术具有下面的特征:通信速度更快。由于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 因此4G通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莫过于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专家则预估, 这种速度会相当于2009年最新手机的传输速度的1万倍左右;网络频谱更宽。估计每个4G信道会占有100MHz的频谱, 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通信更加灵活。未来的4G通信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信, 更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 当然更可以和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网上联线对打游戏;兼容性能更平滑。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具备全球漫游, 接口开放, 能跟多种网络互联, 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第二代平稳过渡等特点;实现高质量通信。可以容纳市场庞大的用户数、改善现有通信品质不良, 以及达到高速数据传输的要求;以及智能性能更高, 可以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通信费用更加便宜等优势。

广阔的发展前景

8月1日,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亲赴杭州, 调研中移动TD-LTE实验网建设情况, 并表示, TD-LTE对扩大内需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下一步要加大力度完善政策, 进一步健全产业链, 大力推动TD-LTE发展。这一表态被视为工信部的“大转身”, 一度困扰中国4G (第四代移动通信) 标准TD-LTE (分时长期演进) 发展的最后政策阻碍已被打破, 发展窗口已经徐徐打开。此前7月上旬, 工信部副部长尚冰也在杭州调研TD-LTE期间表示, 要加快扩大规模试验步伐, 扩展试验参与城市及其网络规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苗圩表态后工信部将加大力度推动TD-LTE, 意味着中移动的3G向4G平滑升级思路已得到主管部委肯定。工信部官员一直强调, 要在大力发展3G网络的基础上, 统筹3G与TD-LTE的协调发展, 希望有可能在两至三年后才发放4G牌照。而现在, 随着政策形势的进一步明朗, TD-LTE的市场化已全面加快。

9月中国移动正式全面启动4G网络建设。据悉, 到2012年底, 中国移动将按计划完成建设TD-LTE基站2万个左右。2013年开始在国内100个城市进行TD-LTE (我国4G技术标准) 设备采购, 以及2013年建成TD-LTE基站规模超过20万个, 投资总额将达到约1800亿元。

随着中国移动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成功开通第一个TD-LTE基站, 备受关注的中国移动4G网络终于在成都落地开花, 成都也由此成为中西部地区率先迈入4G时代的城市。随着成都地区TD-LTE基站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通信传播速度将大幅提高, 进一步改善成都的基础投资环境。预计到2012年底, 中国移动将建设超过2万个TD-LTE基站, 覆盖1亿用户, 并计划在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启动TD-LTE试商用。目前, 除了中国移动外,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已表态, 将加快推进4G网络的商用进程, 并宣布在上海等地进行4G网络规模测试, 和各项试商用测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将会体验到真正未来的速度——4G。

4G千呼万唤始出来 篇2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千呼万唤始出来 篇3

此次捷达轿车的内饰改型是在其不断技术升级,应用世界先进的5气阀、2气阀多点电喷技术和5挡手动变速箱、自动变速箱、安全气囊、ABS等先进的技术,外观造型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的。捷达轿车自然、流畅的动感曲线与刚柔相济、颇具动感的弧线型仪表板、动力澎湃的发动机等系统形成了和谐有机的整体。

全新内饰的捷达轿车蕴含着对人的关怀,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人文设计理念,把对生命激情的深刻理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在强烈的运动感上,代表了国内现代轿车的发展方向。

捷达轿车新内饰的设计从大环节到小细节,处处都体现了为人的思想,是人体工程学应用的成功典型。它把乘坐的舒适性、自然性、实用性、操作的方便性、可视性、安全性巧妙地融为一体,既具家居化的舒适、温馨,又具有方便办公的特点。全新仪表板具有赛车的风格,独特的立体感与动感构造出了它的现代品位。全新设计的门护板在动感中散发出柔漫的气息,恰好体现了动中有静的特点。组合式仪表、组合式电动开关、组合式音响集中体现了现代科技的集成概念。具有当代时尚感的金属钴颜色组合式仪表由里程表、转速表、显示屏组成,其中显示屏可显示里程总数、里程累计数据和时间,还可显示自动变速箱挡位,其赛车的风格和强烈的动感呼之欲出。组合式电动开关合理、简便、美观,集中于司机侧内扶手处,4个车窗由司机进行有效、集中操控组合式音响的6个扬声器分布在前仪表板、左右前车门和后座椅上方,其中2个低音炮和4个扬声器形成了美妙悦耳的高低混合立体声音响。

司机座椅前后、上下可调,座椅靠背增强了对架乘人员腰部的支撑,增大了后部人员的膝部空间。前后座椅装备了杯架和后座椅可调中间扶手,使乘坐人员于自然中享受方便和舒适带来的快乐,增添了一份旅行的悠闲。与之相辅相成可双边调节的电动后视镜,于方便、随意中透射出安全的韵律。

全新设计的空调系统,保持了原有风量大、快捷等优势,由于出风口设计更为合适。还具有灰尘、花粉过滤的功能,有效保证了长途旅行中车厢内春天般清新的气息。

一汽大众在尊重用户的视觉、感觉的同时,更进一步尊重了用户的嗅觉。捷达轿车的全新内饰材料在摄氏零上40度高温条件下进行了24小时的气味检测,从而保证了捷达轿车在高温下无异味,视觉、感觉、嗅觉更趋自然、完美。

全新内饰捷达轿车装备了德国大众全新版本的安全气囊、ABS系统、14英寸大刹车盘、宽轮胎等安全装备,形成了捷达轿车有效的安全保障系统,对驾乘人员起到精心的呵护。

为了保证内饰改型捷达轿车的产品质量,按照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在德国先后进行了门护板、副仪表板等内饰件造型设计和开发试验。在国内进行了多轮共6万公里的除霜试验,12000公里的跑坏路可靠性试验,从用户角度出发的连续6万公里抗疲劳性试验。并在海南进行了长时间的整车、仪表板等内饰件、零部件的暴晒试验和氙光老化试验,均达到了德国大众集体严格的质量标准。

把技术作为产品的灵魂,不断跟踪并应用国际先进的前沿技术,不断增加技术含量,不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是捷达轿车不断增值的关键所在。

为了构筑与未来产品相适应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的竞争,一汽大众在加速加快完善资讯平台打造,加快生产、销售、用户、服务、改进、开发等方面信息传递的基础上,把单纯的销售功能向多功能的服务营销上转变,实现销售和服务功能的整合。

在向国际标准的品牌专营化道路迈进上,充分利用国际标准的多功能销售展厅,深入打造服务平台,把其构建成连接市场与用户的纽带。

在服务功能上,以方便用户为宗旨,发挥资讯平台、服务平台的网络作用,进一步做好产品的宣传和咨询服务,缩短用户购车、保养、维修的时间,让用户得到满意的服务。

“道德产品”:千呼万唤始出来 篇4

那么,这些不良的商家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生产这样的产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资本的逐利性,二是监管缺位。马克思认为,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就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会践踏世间的一切。而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系统中,制约资本逐利性的关键,是社会层面各种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制约。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国规范企业行为的法律体系还欠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配套制度也不成熟。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监管过程中对败德行为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商家为其不良行为付出的代价过低,进一步诱发了其更大的趋利动机和败德动机,甚至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我们知道,资本的逐利性不可能消解,而外部的制度约束也有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那么,在这一时期内,我们的商业败德行为就无法阻止了吗?其实不然,奥的斯电梯公司的商业伦理管理体系告诉我们,在外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内部的良好价值取向指导及建立健全自我监督制度,是防止企业败德行为的又一关键所在。

企业强化内部的伦理建设,是不是在自缚手脚?是不是仅仅为了担负社会责任?当然不是。因为企业建立优秀的伦理管理,强化对商业活动的监督,不仅仅为了短期内的社会责任,更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持续成长。“毒奶粉事件”使“三鹿”一落千丈,“瘦肉精”使双汇陷入危机,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足以警醒世人。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说:“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我们的企业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见利忘义,把自己挣的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甚至生命上,那是可悲的,也是法律不允许的。”其实,早在100多年以前,近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就提出了有道德的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其著名的《道德情操论》中,他认为,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个本性,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而且这种道德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恒。正如他提到的:“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无论是从利己还是利他的角度看,坚守有道德的商业行为,是有理想、有作为的企业家的必然选择。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许多跨国企业纷纷建立了约束企业行为的伦理规范,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也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经营成果。而“道德产品”的出现,更为摆脱目前的商业败德困境提供了一种思路。

所谓“道德产品”,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道德”,而是消费市场意义的道德产品, 即企业的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必须是道德的,必须进行道德规范,否则消费者将自己建立NGO(非政府组织)在购买环节团结起来,以对抗制造商或销售商的强势或欺诈,由NGO对销售的产品进行认证,然后消费者拒绝非认证产品,或者提倡购买认证产品。目前,道德产品已得到很多西方企业的认可并逐渐得到推广普及。比如“道德牛仔裤”,这种牛仔裤并不新颖名贵,但具有“正义价值”,第一不污染环境,是环保产品;第二不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当这种牛仔裤上架销售时,无形中对某些靠剥削别国廉价劳动力生产的所谓名牌产品发生责问:你的产品除了牌子响亮之外,是不是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在生产过程中,有没有伤害社会公德?反面的例子,则有2004年沃尔玛因生产“非道德产品”遭到起诉、2007年麦当劳“道德产品”咖啡等等。

千呼万唤始出来 篇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里,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考题解读]

从形式上来说,2009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终于完成了由话题作文向新命题作文的过渡。2007年山东是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2008年是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这两年包括全国卷在内的高考作文题纷纷向新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过渡。山东作为课改省份,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却一直不做弄潮儿,是求稳,是保守,是防猜题,还是兼而有之?但不管怎么说,2009年山东与全国大多数试卷在作文命题方面的理念终于同步了。

实事求是地说,“见证”是一个不错的作文题。这是因为这道作文题具有:

时代性。北京奥运、汶川重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世界金融危机、成都公交车燃烧死伤近百人、法国客航在大西洋失事等等,我们或耳闻,或目睹,或亲身经历,也就是说,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写“见证”这个题目时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见证”是一个时代性非常强的题目。

开放性。我们可以给“见证”加主语,主语可以是“我”、“我们”,也可以是“他”、“他们”,还可以是“你”、“你们”;我们可以给“见证”加宾语,宾语可以是人生的悲伤,可以是人生的喜悦,可以是民族的灾难,可以是民族的振兴,等等。其中,“我”可以是现实中的自己,也可以不是,比如,“我”可以是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朱德元帅的一把手枪,这把手枪见证了朱德戎马倥偬的峥嵘岁月。命题人将题目的主语、宾语省略了,实际上是赋予了题目写作极大的开放性。另外,我们说这个题目富有时代性,并不是说题目与时代直接挂钩,而是说是在暗合时代内容,这样,也就保证了这个题目可以写其他内容,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4G千呼万唤始出来 篇6

职工养老保险2010年起可跨省转移

会议决定, 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 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在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同时, 还转移部分单位缴费;参保人员在各地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 对农民工一视同仁。

焦点:

发行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

为避免参保人员因办理转续关系而在两地往返奔波, 《暂行办法》规定了统一的办理流程:参保人员离开就业地, 由社保经办机构发给参保缴费凭证;在新就业地参保, 只需提出转续关系的书面申请, 转入和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协调办理审核、确认和跨地区转续手续。国家还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机构信息库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 发行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

操作:

全国通用没有技术障碍

今后全部参保人员人人都有社会保障卡, 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其本人全国通用、终身不变的社会保障号码, 配合密码使用, 在全国各个社保经办机构都能随时查询。国家人社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有点儿像银行的定期储蓄, 虽然不能在达到领取条件之前提取, 但随时能了解自己存了多少钱, 让大家放心。”

解读:

有利提高养老保险的参保率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德文表示, 缺乏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政策安排, 是制约劳动力流动的老大难问题, 新政意味着中国朝着整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迈出了一大步。由于解决了参保人员的后顾之忧, 新政还将有助于提高养老保险的参保率。

延续:

退休前养老险未缴满15年的可补缴

目前, 职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最低缴费年限为连续累计15年, 不符规定者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 其个人账户储存一次支付给本人, 这个门槛有望被降低。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二次会议第三次审议社会保险法草案, 草案规定, 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 可以补缴至满15年后,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评论:

中国养老金制度需要结构性改革个人账户全民化

4G千呼万唤始出来 篇7

一、通过课堂提问挖掘文本中的美

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许多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名文佳作, 有的文章为历代人们所传诵,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些文章形象、生动, 学生爱看, 又能寓教于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但是教材中审美因素有其自身的特点, 文学作品具有符号性、主观性、间接性, 可能会造成学生理解的难度。[3]通过语文课堂中的提问可以深度挖掘文本, 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本的美感。

语文教材的符号性、主观性、间接性造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障碍, 文学作品不能像视觉艺术 (如绘画、塑雕) 那样直接展示出现实美的形状、色彩、运动形态, 或者像电影那样直接展现出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是要用通过语言符号的形式表现, 这样, 文学作品就缺乏形象的鲜明性、确定性以及直观性。例如我们在看话剧《雷雨》时, 周萍、繁漪、四凤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是鲜明和确定的, 但是在读《雷雨》作品时, 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人物形象就不是那么明确,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 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深度挖掘课本, 让学生体会教材中的美。例如, 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 因为文章表现的父爱比较含蓄和深沉, 而且文学作品本身不像电影那样更具有表现力, 这对于生活经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文中父亲去给儿子买橘子时, 作者描写到“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表现了父爱的细节的部分提问学生, “为什么作者要细笔勾画、描绘父亲爬月台的情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注意到“父亲”上了年纪, 加上穿得很臃肿所以行动起来不便,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 “儿子看到上了年纪父亲的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已不单单是买橘背影的再现, 更是晚年父亲凄凉的缩影, 这个背影既体现了父亲的仁慈挚爱, 又寄托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父子之情在这里交融汇合, 回旋盘桓, 如余音绕梁, 不绝于耳。至此, 学生对父亲的人格形象也了然于心。学生进而从文本中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温暖的亲情的美。

又如《故都的秋》中, 作者在文中所要极力渲染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之美, 从而抒发郁积于内心深处的孤独冷落之情。要深切理解作家的这种感受, 就要引导学生体会秋景、体味秋的悲凉之美。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一个具体的景观入手去分析、讨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譬如, 北京的秋景很多, 为什么要在“一椽破屋”之下, “从槐树叶底”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为什么要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而且是“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紫黑色次之, 淡红者最下”, 为什么会想到“北国的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通过讨论, 使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去领略作者笔下的“悲凉之美”。

二、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创造并从中体会到快乐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只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寻找规律, 使之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一)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 可以给学生发挥创造潜能以必要的外部刺激, 使学生的创造需要得到满足。因为光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不够的, 还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刺激。就好比“投石激水”, 创造性思维的一潭清水被激活了, 满足创造需要的快乐情绪也就会油然而生。例如, 教《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时, 课文中有一句话:“狐狸和老虎, 一前一后, 朝森林深处走去。”课文没有明确告诉读者谁在前, 谁在后, 但这“一前一后”却贯穿全文, 对表达课文含意很为重要。从字面来看, 学生是很易理解的, 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过去。为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这样问:“你们想一想, 这一前一后, 是谁在前?谁在后?你们的根据是什么?”学生纷纷举手, 一个学生回答说:“狐狸在前, 老虎在后, 因为我看书中的插图是这样画的。”一个学生说:“前一节课文里说是狐狸带着老虎, 不是老虎带着狐狸, 所以狐狸在前, 老虎在后。”另一个学生说:“这一句话写的是‘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 也可以看出狐狸在前, 老虎在后。”还有一个学生说:“后面课文里讲到百兽先看见狐狸, 后看见老虎, 所以狐狸在前, 老虎在后。”学生的回答言之有据, 言之成理, 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课文教完后, 忽然有个学生发表意见说:“狐狸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如果说成‘我跟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 ’把‘带’说成‘跟’, 说错一个字, 它的诡计就可能被老虎戳穿了。”这个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多么深刻!这充分说明, 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 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二) 让学生在发现和创造中体会到美和快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 学生的快乐情绪并不总是由求知需要的满足来激发的, 通过成功需要的满足来引发快乐情绪, 也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4]教师在这方面所采取措施的关键在于, 为学生尽可能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发现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惊喜和激动, 在这心灵的惊喜和激动中, 发现者感受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感受到了一种情感、思想、智沼的愉悦、满足和升华, 因而体会到了美。因此教师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一发”, 指具体细微之处, “全身”, 指不仅能让学生体会一番发现的喜悦, 而且要能在这发现的过程中,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产生情感、思想或智力的升华, 收到“熔知识、能力、情感陶冶为一炉”的综合效益, 这样的发现才是有意义的。

例如,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 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 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 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 顿悟“且”为“将近”意, 愚公还没到九十岁, 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 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 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 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 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 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 通过它, 产生了“错综见意, 曲折生姿”的功效。

综上可以看出, 课堂中的提问艺术是渗透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 从提问中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美体会美, 感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摘要:本文从“利用课堂提问挖掘文本中的美”以及“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创造并从中体会到快乐”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提问中渗透审美教育, 并阐述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期能为语文审美教育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课堂提问,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3]杨斌.语文美育叙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5.

4G千呼万唤始出来 篇8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自然和社会中选取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我在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转变观念入手转变教学思维

1. 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研究性学习汲取了新课程理论,与传统课程相比特色鲜明:不同于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课程的内容不是专家编写的教材,而是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所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过程。这是一种注重知识自主建构过程的课程。教学离不开学生、教师和教材这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能动地决定着教学的思维。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思维的主要参与者。

2. 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间接知识;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则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

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计算机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那种教师“对”学生的师生关系将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甚至可能是“伙伴—伙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经历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二、注重教学流程的创设

1. 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规划准备—组织实施—成果展示—评价反思。

规划准备阶段,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若干个小组,推选出负责人,并与指导教师共同研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确定研究课题及制订实施方案。在学生探索问题之前,教师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如指导学生从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保护环境和生态问题入手,选定核心知识元“人与自然”。

组织实施阶段,可采取边学习边实施的做法。请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实施过程及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施,待实施过程结束后,共同开展研究工作。问题的设计必须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需要迫切解决,但不能轻易就知道结论;要大小适度,即问题既不能一步就解决,又不能过于笼统,涉及面过大。

成果评价阶段,可由学校统一安排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分类、分层次进行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评价反思阶段,可与其他解释进行比较,总结学习结果及相关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可利用Word、PPT、网页、概念关系图等表述学习结果。

2. 注重过程的检查和督促。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督促检查不同于作业和课外练习的检查,其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定期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2) 定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间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3) 进行组间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启发。

(4) 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三、自主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导航作用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我选择了一个学生感兴趣同时又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主题后,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知识的获取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

为解决好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师首先要充分备课。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发展,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2.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作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要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网络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

3. 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行动在学生的前面:不仅要在知识与心理两方面都备好课,而且要提前搜索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当好学生的导航者。

研究性学习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柳栋, 王天蓉, 汪佳敏, 陆爱民, 张来春.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形象.

创业板:千呼万唤始出来 篇9

创业板市场(Growth Enterprise Market),又称为“二板市场”(the Second Board),作为对证券市场特定创新形式和组成部分的称谓,是一个与主板市场(the Main Board)相对的概念,而且都是在主板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达到相当成熟度之后才出现的。对于创业板市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尽一致的稱谓,如另类投资市场(AIM)、新市场(NM)、技术股市场(Teehnlark)等,但它们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创业板市场主要是专为高成长性中小型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以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主要宗旨的创新股票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美国的Nasdaq,欧洲的Easdaq,新加坡的sesdaq以及我国香港创业板市场(GEM)和台湾店头市场(OTC)等。

打破金融资源垄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成长迅速。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全国GDP的贡献率为50%以上。资料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GDP的58.5%,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2%,吸纳了7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75%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此外,中小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发明专利占全国总数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部分。

然而,世界银行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相比印度,中国有80.21%的企业把融资作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印度只有52.1%。中国银行业向本国企业提供了2倍于印度的贷款,但中国的中小企业却面临着多得多的融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束缚主要是来自于金融体制。以证券市场为例,我国证券市场建立的初衷,就是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尝试。为了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与资金困难问题、降低国有银行体系积累的信用风险,政府沿用了计划经济的行政审批制度,先后通过证券配额制和审核制的形式,抑制中小企业上市,确保资金流向国有大中型上市公司。而且,主板上市标准太高,成长型企业根本无法进入,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与国有及大中型企业同等的融资待遇。

尽管2004年5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向创业板过渡的中小企业板,理论上作为分步设立创业板的第一步,但其定位原则是“两个不变、四个独立”。所谓“两个不变”是指遵循现有法律环境不变、发行上市标准不变;“四个独立”是指与目前的深圳主板市场保持距离,即“独立挂盘、独立交易、独立披露信息、独立设立指数”。中小企业板的这种制度安排与主板市场非常接近,门槛较高,不能给中小企业带来发行上市的筹资便利。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就要进行金融创新,而这种金融创新,不仅仅是指金融技术、金融观念和金融机构的创新,更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在世界金融史上,“创业板”就是以创新的形象出现在金融舞台上的。更积极的意义则在于,创业板推出,将使中国的金融资源不再由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垄断性使用。

将大大拉动民间投资

从1998年提出,到2009年第一批企业入市,我国创业板市场千呼万唤始出来,历经十余年的波折。一直以来,对创业板推出的时机一直是各方争论的主要焦点。2000年创业板之所以被搁置,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泡沫破灭、纳斯达克神话不再。现在,金融危机似乎并没有完全过去,时机成熟吗?比如,有人认为,目前市场行情不好,并非是创业板推出的好时机。但其实,市场不景气不能作为阻碍创业板推出的理由,恰恰相反,熊市更有利于创业板的推出。如果在A股6000多点的时候推出创业板,创业板肯定也会火一阵,但之后也一定会受到大盘的连累而被“腰斩”。在市场低迷时推创业板风险是较低的,因为这个时候,被“爆炒”风险大大减少。也有人把创业板推出会分流市场资金作为阻碍其推出的理由。实际上,因为创业板公司发行融资规模一般较小,对主板市场影响非常有限。

这让我们想起了纳斯达克市场的成立背景。纳斯达克设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石油危机爆发、传统产业升级挑战造成的实体经济恶化与股市低迷的时期,但美国创业板的开设,却变被动为主动,直接以信息技术发动了新经济,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此外,韩国也是一例,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正是创业板为很多企业融来了发展的资金,使韩国的高科技在之后发展迅猛,不但弥补了1997年大企业带来的损失,而且帮助韩国经济走出低谷。韩国在近十年中,电子、汽车、网络技术和游戏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创业板功不可没。

每次经济危机都引发新技术新产业革命,而我国既面临金融危机,又面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处于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改变依赖外国技术局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完成这些战略任务,都必须依靠创新,而且必须是自主创新。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考虑,创业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助推器。我国证券市场并没有完全复活,根源于实力经济活力不够,在此刻推出创业板,旗帜鲜明地鼓励自主创新企业,为中国资本市场引入新能源、下一代信息网络、重大新医药创新、高端通用电子器件等以技术为基础的新增长概念,无疑会为中国实体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不仅如此,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将大大的拉动民间投资,使得资本得以合理的优化配置。正如有人所言,创业板的推出丰富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满足不同投资者多元化的股权投资需求,使得更多的民间资本通过创业板流入中小企业。甚至,“从长远来看,创业板推出的长期意义甚至不亚于4万亿方案——不但能带动民间投资,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创业板的启航,对保就业,保增长,促进经济转型与复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海外“创业板”之鉴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在欧美国家,早在19世纪就有了创业板市场的萌芽。英国和美国早期的柜台交易市场与众多的地方性交易所,可以看作是创业板市场的原始形态。1962年,为了实现业务多元化,美国的纽约商品交易所设立全国证券交易,这是全球第一个真正的二板市场。但该交易所的运作并不成功,上市公司数量少、知名度不高,声誉也欠佳,不久后被迫关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诞生了另一个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有赖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以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公司如微软、思科、英特尔的快速成长。但是,作为全球创业板标杆的纳斯达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纳斯达克在建立之初也发展得十分艰难,股价偏低,上市公司退市概率高,从100基点上涨到200点足足用了10年时间,1991年4月12日,纳斯达克市场建立20年之后,纳指才上涨到500点,直到20世纪80、90年代微软、戴尔、思科、雅虎等公司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纳斯达克才真正取得成功。可随着泡沫的吹大和破裂,纳斯达克一度又陷入低潮。

欧洲市场却远没有这么幸运,在经过短暂繁荣后,大多数都遇到了信息不灵、价格不透明和流动性较差等问题。二板市场沦为实际上的“二等市场”。英国咨询公司Graham Bannock & Partners在1994年8月向欧盟提交的一份咨询报告认为,欧洲各国建立第二板市场的努力已经失败。以英国的非挂牌证券市场(Unlisted Securities Market, USN)为例,1989年底,USM共有上市公司448家,总市值为89.75亿英镑,但到1996年关闭时只有12家公司和8.39亿英镑市值。同样的例子还有德国的新市场(Neuer Market)。德国新市场创立于1997年3月, 但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德国新市场指数持续走低,上市公司造假丑闻开始暴露,市场形象严重受损。基于创业板市场的低迷和德国证券交易所的整体战略调整,德国新市场于2003年6月5日被正式关闭。有统计显示,自1962年全球第一家创业板市场——美国全国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46年来,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了75家创业板市场。截至2007年末,全球创业板市场共有41家,另外34家已经先后被“关停并转”。

可以说,创业板市场的独特定位,决定其市场本身的高风险性。创业板市场较低的上市门槛,在为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进入和风险投资退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加大了投资者决策和有关部门对市场监管的难度。风险无处不在,我国创业板同样可能面临着挫折。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创业板市场投资风险揭示书必备条款时,列举了五大风险。1.规则风险,即创业板发行上市、信息披露、退市规则与主板存在差异,可能带来风险。2.退市风险,创业板不像主板退市时可以退到三板进行过渡,而是实行直接退市制度,并建立多元标准和快速退市机制。3.公司经营风险,创业板公司一般处在发展初期,规模小,稳定性差,抵御风险能力差。4.股价大幅波动风险,创业板公司流通股本小,盲目炒作会加大股价波动,股价也容易被操纵。5.技术风险,高新技术如何转化成产品,存在技术失败风险。

然而,不管风险有多大,以后的路有多长,有一点可以肯定,创业板的有效运作和健康发展有赖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上海财经大学惠琦指出,创业板市场的有效运作,关键在于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不仅要充分吸收海外创业板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更应设计完善的制度并加强监管,才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充分发挥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支持功能。这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制度设计方面比主板市场应更为严格、更加市场化,实施适应创业板创新特征的保荐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制度和退出制度。■

上一篇:教育教学过程下一篇:现代家庭装饰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