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喜洋洋(共3篇)
太阳出来喜洋洋 篇1
摘要:本文结合本尼特的文化治理观和福柯的治理术, 以重庆坝坝舞《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例, 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治理与现代化城市公共服务创新的角度来探讨广场舞的治理。
关键词:城市空间文化治理,城市公共服务的创新,坝坝舞,巴渝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8月14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表示, 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 首次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伴随着城市化率不断增长,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协同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提上日程。同时, 我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201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12亿, 占全国总人口比例16%及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3%。到202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中国老龄化高峰将出现在2055年左右, 届时老年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38亿, 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龄人口。在中国最受中老年人欢迎的休闲活动是广场舞。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以高密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紧凑的城市功能形态等为特征的城市格局, 与广场舞的规模化、空间占用性和空间利用就近性特征等属性构成巨大的冲突。[1,2]
《中国城市管理蓝皮书 (2015—2016) 》指出中国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 要以人为本, 寓治理于服务。着眼于从维护城镇居民的合理合法权益, 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城市设计大师杨·盖尔 (Jan Gehl) 专门探讨城市空间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其中有一条就是人可以从空间、建筑物和城市中得到愉悦, 能与人见面和聚会。[3]也有学者从传播的角度提出“可沟通城市”的概念, 使城市生活的各个面向, 以更综合、包容的方式理解和规范城市, 使其为不同年龄层次生活的人提供空间, 更符合人性化的城市本质。[4]
广场舞为中国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放松平台, 他们在个人生活中结交新朋友, 但年轻人却认为这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广场舞蹈作为城市公众的自发性活动, 一直处于“自由生长”状态, 由于噪音扰民。“大妈”正在被妖魔化, 广场舞也被污名化的现状。自2015年全国四部委倡导对广场舞蹈立下规矩、留下空间。很多地方政府把营造“广场文化”提上议事日程, 创意地运用城市的文化元素, 辅以政策的支持、市民群众的动员, 充分发挥广场舞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和城市形象建构的积极作用。
随着全国对精品广场舞蹈的选拔,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和重庆市群众文化艺术馆承担起重庆坝坝舞蹈规范化、特色化的推广活动, 首推的第一个坝坝舞蹈就是《太阳出来喜洋洋》。广场舞在重庆又称为坝坝舞, 在本文二者通用。本文以重庆坝坝舞《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例, 结合问卷和访谈的方式, 从决策者、民族舞蹈的推广者与受众三维角度来探讨坝坝舞蹈对城市空间文化治理和重庆城市形象建构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创新
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和信息的策略, 并对相关的劳动权利和责任进行培训, 可以把“低质量”移民改造为主动和富有成效的公民, 也就是农民市民化的路径。这种转变符合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善治”的策略。中国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和统计学家和国际组织都表明没有改善劳动培训和社会服务, 城市为基础的农村移民可能成为未来不可接受的社会风险。如果一味强调权利而忽略个人的义务, 则会陷入个体公共责任、义务在公共秩序治理中的缺席的困境。[5]广场舞扰民现象即为实例, “广场舞”这种集体文化活动带来精神愉悦, 丰富中老年群体的生活的同时, 也导致“抢夺地盘”、噪音扰民和群体隔阂等城市治理难题。
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广场舞的治理, 本文结合本尼特的文化治理观和福柯的治理术, 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治理与现代化城市公共服务创新的角度来探讨。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托尼·本尼特 (Tony Bennett) 认为文化既被视为治理的对象, 又是治理的工具。前者指的是下层社会阶层的道德、举止与生活方式;而后者是指在意义上更为严谨的文化-艺术与知识活动, 并成为对道德、举止行为领域进行治理干预与文化管制的手段。本尼特的文化治理理念深受福柯治理术的影响。福柯是20世纪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 他将这种由制度、程序、分析、反思、计算和策略所构成的总体, 将这种特殊复杂的权利形式得以实施的技术称为“治理术” (governmentality) 。治理术主要描绘了现代国家治理与传统的规训社会的区别。规训典型存在于军队或者监狱中。行使规训权力的方式主要是发布规章与命令, 目的在于使一切都能井然有序, 控制秩序。但是规训和控制体系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现代社会发展治理的艺术对于统治者来说不可或缺。治理是福柯对司法权力、规训权力之外又一新的权力关系的发现, 它有效地将微观层面的自我技术和宏观的统治主题结合起来。治理意指“行为实施” (the conduct of conduct) , 是一组被反思、计算过的用于形塑、引导或者影响个体、他人行为的活动, 政府必须努力实现社区的个体能够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最终实现自治。
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物质形态, 聚集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广场的存在是坝坝舞产生的客观条件。坝坝舞的发展多以社区、街道为单位, 从“点”的集聚到“面”的辐射, 有利于城市睦邻友好、和谐共处的形象建设。在重庆这座充满时代气息的山城, 人们充分利用这些公共的舞蹈空间实现信息互换、精神沟通, 打破城市文化空间壁垒, 体现公共娱乐性的群众文化特色, 实现重庆开放、和谐、融合的城市形象。
体现公共娱乐性的城市文化。坝坝舞通过公共的广场空间所形成人口的集聚, 在这个集聚的过程中不仅包括参与者, 也包含大量驻足观看的公众。通过调查问卷获知, 有63%的公众会在平时的闲暇时候逗留广场观望, 当作休闲娱乐的形式, 增强城市活力。在这种带有围观性的公共活动中, 坝坝舞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产品, 也可以是“寓教于乐”的舞蹈艺术。例如, 重庆酉阳县每年举办关于摆手舞的坝坝舞大赛, 人们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感知到了土家族民族舞蹈的魅力, 即使是驻足观望者, 亦会对此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与了解, 使民族文化在城市空间内产生效应, 达到城市形象建构的积极作用。
二、重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管理与创新服务实践案例
(一) 坝坝舞对巴渝文化的传承中的自我治理
坝坝舞对地域文化传承中的自我治理。地域文化通常带有传统性与民族性, 重庆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发展的城市, 而巴渝文化不仅仅是山歌民谣、川剧变脸、吆喝的麻糖、路口的黄葛树、铺着青褐色石板的古巷、老茶馆或吊脚楼, 这些体现巴渝文化的“味道”元素还可以体现在大众娱乐坝坝舞中。在问及如何想到用坝坝舞去推广巴渝文化的, 重庆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的负责人称:
一提到重庆, 大家会想到美食、重庆人的性格等, 但很少人, 包括当地人对重庆的文化艺术都不是很了解。借助巴渝文化这块体现重庆文化特色的名牌, 也就是所谓的“寻根”。借助这个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去建设重庆的文化形象。坝坝舞蹈作为比较接地气的文化形式, 离群众很近, 又能够形成很好的、广泛的传播, 因此我们就选择它进行全市的推广。
继承巴渝文化, 传播重庆经典。坝坝舞对巴渝文化的体现主要在于从民间艺术中素材的提取及应用, 对于打造区域性特色的重庆坝坝舞蹈文化, 从决策者的角度是重拾民族文化经典, 唤醒人们对重庆历史文化的回顾, 其中包括对于《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等经典民族歌曲的关注, 使公众能够由心而发产生对民族舞蹈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借助对典型传统文化的追本溯源来表达当代文化的风格特色, 用土家族的民族歌舞形式来展现城市的文化风貌, 从根本上达到文化继承和自治的目的。同时, 也展现城市沉稳厚重的文化底蕴, 使城市的符号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重庆的外在认知, 也体现重庆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城市气质。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田间地头的舞蹈, 应用于生产、劳作、战争等, 把它融入广场舞, 是一个“小众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的过程, 也是广场舞在传承中自治升华的过程。在问及坝坝舞对巴渝文化的推广能起到哪些作用, 专业舞蹈编创者兼推广人回应:
首先这些来源于民间的舞蹈素材, 它本身就具有特色和价值, 在研究的同时又能够进行大众的推广, 本身就是对一种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土家族摆手舞是较简单易学、富有特色, 且具备健身性的民族舞蹈, 这些都是在巴渝文化的传承下进行的, 其中也包括秀山花灯、肉莲霄等, 都是来源于民间的民族舞蹈进行大众的推广。
坝坝舞对民族舞蹈的不断加工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坝坝舞是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群众舞蹈, 而土家族摆手舞属于地方文化的传统民族艺术, 是具有历史性的文化叙事。当这种带有深厚积淀的文化形式被坝坝舞这一介质所传播并被接收, 就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包容性。它是一种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形式承载, 是地方小众文化逐步大众化的表现形式, 而这种继承与传播势必要基于公众的积极参与。
(二) 政府与群众共建“可沟通,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协商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的新思路, 新路径。[6]中老年城镇居民选择利用广场进行群众性、公共性、自发性的强身健体、消遣娱乐, 形成了如今“风靡国际”的坝坝舞。[7]热情四溢的坝坝舞与重庆火辣的性格相映, 不仅体现了重庆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也是城市和谐文明的形象构建。
坝坝舞强大的群众动员力量能够提升市民风貌。坝坝舞最大的魅力在于从封闭的环境中将人们带到一个完全开放、自娱、平等和谐的氛围下, 使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中健康、积极、向上的群众状态。这种全民性的参与, 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体现, 是市民享受文化、陶醉艺术的尽情展现, 它是过去以打麻将为主的公众休闲模式的重要补充, 但是广场舞的健身因素更为突出。[8]文化陶冶的氛围能够进一步提升群众整体素质, 使公众在娱乐中得以放松身心、强健体魄, 在舞蹈中感知身体、浸润文化, 是动员群众参与城市形象建设的有效途径。
政府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来加强对重庆坝坝舞的管理, 国家发布的《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开展通知》是坝坝舞发展的新的理论导向。重庆市文化工作者也据此提出了关于坝坝舞的倡议书, 建议“场地远一点, 文明多一点;声音轻一点, 尊重多一点”等, 使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和谐化。据重庆市文化馆负责人所言:
政府作为引导者, 让群众作为参与者、主体,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坝坝舞的观赏性、健身性、娱乐性的群众艺术。坝坝舞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引导, 引导得好可以促使坝坝舞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构建更加和谐有品质的重庆城市形象。
本研究分别对重庆市区、重庆彭水县的市民朋友进行了走访与跟踪调查, 90%的坝坝舞参与者都认为《太阳出来喜洋洋》摆手舞动作及音乐都富有美感。本文对彭水公众的采访中发现, 他们认为《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好听, 舞蹈比较好看, 跳完以后心情愉悦。公众对于舞蹈《太阳出来喜洋洋》感知度较高, 但是对其舞蹈文化方面的知识有所偏差。对于重庆市区的市民朋友, 尤其是类似重庆大学等高校的坝坝舞参与者, 普遍都知晓该舞蹈所呈现的民族性与民族特征。而彭水的部分市民来说, 更容易感知舞蹈本体叙事, 而非舞蹈的民族性与传承性或巴渝文化。这可能与坝坝舞在传播内容过程中受个别推广人文化背景的局限或是政府在做此类宣传工作时缺乏对舞蹈文化背景的讲解, 这会不会影响公众的参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结语
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 广场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空间, 广场舞作为一个开放的活动, 不仅能增强城市活力, 也是一道人文城市景观, 是未来衡量城市形象的另一个人性化的维度。新形势下重庆的坝坝舞趋于规范、专业, 但也出现了种种问题, 包括公众责任心不强、文化感知度低等。要缓解高密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紧凑的城市功能形态等为特征的城市格局与广场舞的规模化、空间占用性和空间利用就近性特征等属性构成巨大的冲突, 促进公共空间文化自治和公共服务的创新融合是一条值得探讨和尝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史晓平, 陈海松.我国城市噪声扰民的历史渊源及破局之道——以公园舞广场舞的群己权界争议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 2015 (2) :72-77.
[2]吴淼, 夏建军, 吴锋.集体性娱乐与城市空间紧张下的冲突及其解决对策——以广场舞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21-26.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 (第四版) [M].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55.
[4]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 谢) 静.可沟通城市:网络社会的新城市主张[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7) :16-24.
[5]夏国锋.从权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话语转向[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5) :30-34.
[6]陈剩勇, 于兰兰.网络化治理: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J].政治学研究, 2012 (2) :108-119.
[7]代迅.坝坝舞:意识形态、审美文化与公共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5 (11) :178-184.
[8]李虎, 李袁圆.论川渝地区的坝坝舞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 (4) :29-33.
太阳出来喜洋洋 篇2
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重庆(四川)的山民们砍柴时唱的山歌,形式朴实简洁,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音乐清新质朴,旋律比较自由,全曲音调高亢,音域只有六度。全曲10小节,以二二三三分逗。节奏明快,大多一字一音;句中与结尾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跨小节的切分与颤音的结合别具特色。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对唤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的模仿,流露出歌者悠然自得的情绪,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山歌独特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透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止。能准确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谱和歌词。
3、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高民歌演唱潜力。
【教学重点】
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难点】
以旋律中的波音、夸小节切分节奏及衬词等元素为切入点,感受歌曲浓烈的民歌风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发声练习
1=C2/4
5342123453421—
ninoninoninoni
二、乐句连接
1.认唱旋律短句
二、乐句连接
1、认唱旋律短句
(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
(3)把排列好的乐句来唱一唱。
三、新授课
1.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听过了各种民歌,也学唱过一些民歌,大家都明白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我们听过的《落水天》、《对鸟》都属于山歌。这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山歌,请你们听一听,想一想,这首山歌是人们在什么时候演唱的?
2.听音乐:先感受黑鸭子版本的演唱,说说演唱形式,再跟着一齐边律动边演唱吧!
指导学生边听边轻声哼唱
3.讨论分析歌曲
生:是人们上山打柴时唱的。
师:是啊,你听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样的?
生:很神气,很高兴的(乐观的)
再次听音乐,注意旋律
师:你发现什么?
生:有“”记号。
老师解释“波音”:从本音出发向上波动一个音再回到本音。
举例:2——2学生唱一唱;老师指出跨小节切分音,请学生来想一想这个音唱几拍?并划拍唱一唱
4.学唱乐谱
1)根据音高来模唱旋律。
2)齐声划拍轻声唱旋律。
3)师生接口唱乐谱;注意:波音的演唱,跨小节切分音的节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准确演唱乐谱。
4)分小组来演唱歌谱,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唱得最好!
5.学唱歌词
1)先听音乐
2)再跟琴轻声演唱歌词。注意:衬词的演唱。
3)学生来排练这首乐曲,能够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演唱。
提示:可采用齐唱、领唱、分组唱、轮唱等形式。
4)请学生自己选取演唱形式来试一试,看看表演效果如何。
5)再在歌曲前加上引子:“23212—”太阳出来罗
学生自己进行排练,并进行表演。
四、巩固练习。
教师说明要求
1、请学生自己选取演唱形式来试一试,看看表演效果如何。
2、再在歌曲前加上引子:“23212—”太阳出来罗。小结
太阳出来喜洋洋串词 篇3
B:我当然明白啦.这是流行在我们重庆一带的民歌,它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
A:好啦好啦,就你明白的多.还是别说了,有请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相关阅读]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民歌,词曲出自于诗人、剧作家、音乐家金鼓先生之笔。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歌曲旋律自由,音域只有六度,歌曲中超多使用衬词“罗儿”“朗朗扯光扯”等是模拟打击乐器锣鼓的声音,流露出歌者的愉悦自得的情绪,也使这首歌更加的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歌曲旋律自由,音域只有六度,使低、中、高音都能演唱。便于传唱。歌词资料贴近生活,起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起源
1942年春,金鼓先生在重庆从事我党地下工作期间,因长期孤生在外,怀着对家乡梁平的父母和相邻们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民歌。歌词表达家乡父老乡亲们憨厚、朴实、勤劳的精神面貌和渴望获得丰收的情绪,曲调是是以家乡民间小调为基础改编而成。
发展
发展至今,《太阳出来喜洋洋》已蜚声于海外,多次登上央视舞台。被列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和我国声乐考级(民族唱法)曲目,还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经典民歌”。
歌词
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哦/朗罗
挑起扁担朗朗扯/光扯/上山岗吆
手里拿把罗儿/开山斧罗/朗罗
不怕虎豹朗朗扯/光扯/和豺狼吆
悬岩陡坎罗儿/不稀罕罗/朗罗
唱起歌儿朗朗扯/光扯/忙砍柴吆
走了一山罗儿/又一山罗/朗罗
这山去了朗朗扯/光扯/那山来吆
只要我们罗儿/多勤快罗/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