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装饰的误区

2024-09-29

现代家庭装饰的误区(共12篇)

现代家庭装饰的误区 篇1

现今社会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 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因此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很多家庭条件好的父母都为了孩子操碎心———花费很多金钱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帮助孩子辅导作业, 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帮孩子报课外辅导班, 请家教……所能做的一切都做了, 可是效果并不显著。而经济条件差和多儿女家庭的父母除了送孩子上学外, 很少为孩子做课外辅导, 也很少为孩子创造很好的学习环境, 但这些父母照样可以培养出出色的孩子, 为什么?也有些家庭, 虽然家庭条件不好, 但父母省吃俭用, 目的就是为孩子创造很好的学习条件, 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要求, 要孩子学这学那, 并三番四次地在孩子耳边叮嘱他 (她) 要好好学习, 不要辜负他们的希望。久而久之, 孩子不但没有好好学习, 学习成绩更差, 反而产生叛逆心理, 父母叫他 (她) 往东, 而 (她) 就往西……出现这样的情况, 家长们是否要反思, 教育方式到底对不对?哪方面出错了?当然,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所有为孩子提供很好的条件教育都会出现, 只是出现在那些没有用对方法的家庭。

在中国家庭里,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都会犯以下错误。

一、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用科学和真理解答, 而不是用神话和迷信解答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对孩子提出有关科学知识的问题大人要用科学和真理解答, 才能使孩子跟上时代的步伐。相反, 用那些神话和迷信的故事误导孩子, 只能使孩子愚昧无知, 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在中秋佳节赏月的晚上, 有些孩子会问:“月亮上有些黑点的东西是什么?”很多老人都会给孩子讲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故事, 并用这个故事解答孩子的问题。这个故事虽然美丽动听, 能给孩子带来一时的快乐, 但可能会误导那些天真无知的孩子。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鬼故事, 最好少给孩子讲, 讲得太多了, 孩子就会真的相信天上有神、世上有鬼, 不但会产生恐惧心理, 还会产生迷信思想, 影响他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快乐只是影响孩子的一时, 误导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为了给他一时的快乐, 使他失去一生的前途, 值得吗?在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夜晚,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 为了使孩子过得更开心, 调节气氛,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当然可以讲。但是, 给孩子讲完嫦娥奔月的故事之后, 不要忘记告诉孩子, 这只是神话, 不是真实的。为了不误导孩子, 最好用简单的方法和语言给孩子讲解一些关于日月星系的天文知识, 让他了解后再给他讲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的登月故事。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才能使孩子在神话故事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用科学知识破除迷信而不会被这些故事误导。明天的社会发展要靠今天的孩子, 而明天的社会能否很好地发展, 要看今天有没有好好地教育孩子。

二、喜欢听话乖巧的孩子。

在大多数中国父母亲心目中都认为听话乖巧的孩子是好孩子。听话乖巧的孩子在家里比较让大人放心, 生活受父母安排, 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很少做;在学校乖巧听话的孩子比较受老师喜欢, 他们上课专心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很少违反学校纪律。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管理。那些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通常被认为是坏孩子。在家里, 调皮的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比听话的孩子要重, 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天为什么会下雨?镜子为什么会照出自己来?妈妈是怎么把我生下来的?……这些问题使大人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孩子还会因好奇心比较重把家里的手机、电风扇、收音机拆得乱七八糟, 使父母非常生气, 不知如何管教他们。调皮捣蛋的孩子也非常让人担心, 喜欢爬山、打球、爬树捉知了、下河捉鱼……专门做那些比较冒险的事情, 把衣服弄脏了还不算, 有时候还带着累累伤痕回家。在学校里, 调皮的孩子比较容易对老师教育的知识产生怀疑, 喜欢给老师出难题, 最好是让老师回答不出来的问题, 还时常违反学校纪律, 经常惹老师生气。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 都比较喜欢听话乖巧的孩子。

其实认为乖巧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 调皮捣蛋的孩子是坏孩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上面讲道, 听话乖巧的孩子生活上大部分事情都是听家人和老师的安排, 很少让父母头痛和烦恼。这样的孩子是比较容易管理, 但是, 也会因太过听话而缺乏主见和好奇心。有主见和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 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为什么, 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在中国家庭里, 如果一个孩子很好奇, 想知道风扇为什么通电后会转, 把家里的风扇拆开来看个究竟, 很多父母就会因孩子破坏家里的东西而责骂他, 而不会问他为什么要拆掉风扇。相反, 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问清楚拆掉风扇的原因, 并解释风扇为什么会转, 然后教他如何把风扇装好, 再告诉孩子以后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 先向大人请教再拆东西来看个研究, 就会避免破坏家里的东西或遇到危险。只有这样的好父母才不会因为孩子的调皮而烦恼, 还会因为有个调皮、好奇、好学、有求知和探索精神的聪明孩子而感到骄傲。可惜, 这样的父母太少了。有主见和好奇心的孩子通常比较聪明。当然, 调皮的孩子要比听话的孩子多花更多心思和时间好好教育、管理、引导, 如果没有人很好地教育, 那么调皮的孩子是很容易学坏的。

三、用暴力的方法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在教育儿女时, 如果不听话就用暴力行为, 不是打就是骂。有些父母在发火的时候常常骂孩子是“混账东西、畜生、笨蛋、没头脑……”也有些父母自己有本事, 恨铁不成钢, 对孩子的要求很高, 如果子女学习成绩不好, 就会经常责骂子女。有的孩子不服气, 跟父母顶嘴, 他们更是恼火。还有些父母甚至经常动起了武力, 只要孩子犯错就拿起棍子打。

我曾经见过一位母亲, 她在帮儿子辅导功课时, 手里经常拿着一条木棍, 如果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 她就拿起棍子往孩子的身上打, 还非常气愤地破口大骂:“你这木头、猪头, 这么简单的题目你也不会做。”可是那位母亲怎么也没有想到, 她不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效果要比她辅导强得多, 她这样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心思和时间不算, 还使孩子成绩更差。这是为什么?因为母亲拿着棍子在他后面, 使他产生恐惧心理, 他怕骂、怕打, 哪里会有心思思考难题?

其实,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很多父母都是宁愿自己吃苦, 也想要让自己的儿女过得好一点。可是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错得有多离谱, 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但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试想,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 小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你常骂他们笨蛋、没头脑、没用的东西……时间长了, 他们被骂习惯了, 就会麻木, 真的以为自己很笨, 对学习没有信心, 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什么都不如别人, 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许, 有些孩子自尊心可能会强一些, 你骂他们不行, 他们就会加倍努力学习证明给父母看, 为了以后超越父母, 不被父母骂, 学习成绩变得更好。但是, 他们会把自己的父母当仇人一样看待, 这样父母和儿女之间就会变得无话可说、无法沟通, 家庭的气氛变得冷冰冰的。试想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会幸福吗?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只要你们好好地、耐心地跟他们讲解, 让他们理解、感动、明白道理, 这样的效果比打和骂的效果要好得多。总之, 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明白事理, 而不是让他们服从和听话。

四、过于溺爱孩子。

与暴力教育方法相反的就是过于溺爱孩子。

由于现在社会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较多, 有的家庭甚至还是4+2+1式成员分配现象, 也就是不仅孩子独生的, 孩子的父母本身也是独生子女, 这就形成了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再加上一个孩子的家庭形式。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 很多父母和老人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掌上明珠, 放在手上怕摔, 含在嘴里怕化, 把孩子宠坏了。

溺爱孩子主要分以下几种。

1. 有什么好吃首先让给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顺, 要什么给什么。

久而久之, 使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成为家中的小霸王, 对父母和老人付出的一切都视而不见, 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家人不能满足他 (她) 的要求, 则会冲着家人发脾气, 甚至拿家里的东西乱砸、乱丢, 直到得到满足为止。这种孩子如果再不好好管教, 那么长大后轻则目中无人, 缺乏社交能力, 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或者成为无孝子女;重则危害社会, 遇到不服从他的人, 就会加以迫害, 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2. 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 认为孩子应该以学业为重。

有的孩子十几岁了, 还是饭要别人帮打、衣服要别人帮洗, 家里总是要有一个人做他的“保姆”, 更不用说帮家里做家务了。悲哀的是, 在这种情况下, 大人还总是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 其他什么事都不用你担心。”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富有, 还为孩子请专门保姆, 帮孩子打理日常生活事务, 目的只是使孩子不用操心其他事情, 一心一意地学习。其实这是没必要的,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不要认为不让孩子做家务就可以让他好好学习, 书本的知识是死的, 有很多书本的知识可以通过做家务让孩子加深了解和探究。这并不是胡说, 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 (1) 经常帮父母买东西的孩子口算能力非常好。 (2) 在家里喜欢修理电器的孩子的头脑思维比较发达, 一般理科都比较好。 (3) 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就是在帮奶奶烧开水时对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推动锅盖而产生好奇心后进行研究发明蒸汽机的。当然, 不可能每样家务都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 但至少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也可以让孩子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3. 出门总是要陪伴在孩子身边, 怕孩子过马路遇到危险、

怕被人骗走, 直到小学五六年级还要接送他 (她) 上学和放学。在父母这种直升机式保护情况下, 只会使孩子失去培养独立自理能力的机会, 缺乏生活和社会经验, 步入社会辨别是非能力差, 容易上当受骗。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 只会害了孩子。这样的孩子离开父母后又怎么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呢?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他 (她) 的, 父母只能保护一时, 不能保护一世。社会上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小时候都是比较独立的孩子, 要想孩子长大后有能力、有本事, 首先父母就要适当地放手, 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精神, 使孩子尽快适应社会, 能在社会的复杂环境独立生存。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然一下子实现是不可能的, 比如要让孩子自己上学, 首先教会孩子认路和怎么过马路才安全, 再教孩子不要随便听陌生人的话和吃陌生的东西, 之后让孩子先一个人上学, 刚开始不放心, 可以在后面跟随, 在暗中保护他, 直到他能上学为止。

4. 有些父母对于孩子在外面和别的孩子产生矛盾:

争吵或打架, 第一间不是先了解谁对谁错, 而是首先为自己的孩子袒护, 责骂别的孩子。在父母这样袒护下会使孩子不分是非、知错不改、不讲道理、受人讨厌。没有道德的人往往就是被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

五、填鸭式强制教育

在独生子女家庭里, 一家人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很多父母为了使孩子长大后变成有用的人才, 过早地对孩子实行填鸭式强制教育, 使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活泼和快乐。填鸭式强制性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由于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

长, 都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聪明的学生, 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愚蠢的学生。而学习成绩好不好, 就看你考试的分数高不高。于是, 很多家长为了使孩子学习成绩好, 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 一放学就为孩子布置一大堆家庭作业———什么时候练字、什么时候背书、什么时候默写、什么时候做题……把孩子课后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使孩子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 如果孩子偷偷地出去玩, 就会受到家人的严厉批评。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 他们美好的童年时光就被这样强迫性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光靠学习成绩判定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是不正确的。一个学生就算考试每科都考满分, 而不会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那他也是个愚蠢的书呆子;一个学生就算他考试每科都不合格, 而他能把学到的一些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那他也比考试得满分的书呆子强。

2. 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盲目地要求孩子根据

自己的意愿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 希望孩子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 这也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很多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说:“我小时候××成绩非常好, 并有一个理想就是成为××学家, 可是因为××原因, 使我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是我的孩子, 现在我什么条件都可以满足你, 只要你好好学习, 不要有负我的希望, 长大后就一定要成为××学家。”也有些家长为了想让孩子长大后赚到更多的钱, 对孩子说:“你不要再学××知识了, 你学得再好也没有用, 出到社会后会找不到好工作的, 如果你不听讲, 以后就不要叫我给钱你上学。你应该去学××知识, 现在这××行业很有前途, 工资很高, 到时候你要买车买房都不用担忧了。”其实这样的家长是很自私的, 只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 要求孩子为他做什么, 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理想与她刚好是一致的话, 可能就会成功, 但这样的情况很少。一个人因为对某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 喜欢追根究、学而不厌, 并希望在这方面取得成就, 这就是他的理想。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 他有权决定自己的理想和命运。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命运被他人掌控了, 这个人的思想就会被奴役和控制, 形同行尸走肉, 他的一生将会过得非常痛苦。

3. 父母好胜心强, 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 什么都比别人的孩子强。

于是, 他们往往看到别人的孩子唱歌唱得好, 就要求孩子学唱歌;看到别人的孩子毛笔字写得非常好, 又要求孩子学书法;看到别人的孩子弹得一道好曲, 又要求孩子学弹琴……这样的孩子三心二意、增加压力、一事无成, 情节严重的还会走上绝路。要求一个孩子多才多艺, 什么都比别人出色, 那是不可能的, 只会让孩子变得平平庸庸, 什么都不如别人。每个孩子都有他擅长的方面, 不必在意别人的孩子如何, 要细心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比较出色, 并在那方面好好地培养他, 才能让孩子将来会变成一个出色的人才。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条件和环境, 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让孩子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这个出发点是不错, 关键要看运用的教育方法。好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对学习感兴趣, 并且学而不厌, 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不好的教育方法只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感到厌烦, 并且会增加孩子的压力, 会使孩子变成书呆子, 也会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 逃避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好方法?这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每个孩子的性格与爱好都不相同, 因而用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方法也不一样, 要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 就要先了解他的性格与爱好, 根据他的性格与爱好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和辅导, 才能使他学到更多文化知识, 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道理德、有才华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摘要:家庭是孩子出生以来的第一所学校, 家里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习到的文化知识、素质培养和性格形成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常见错误,教育方法

现代家庭装饰的误区 篇2

“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个观念在多数父母心目中早已是天经地义;可我们却发现它恰恰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为什么?在这种观念的笼罩下,父母和孩子都很“怕”。恐惧最容易把人摧毁,极度的恐惧会使人疯狂——上帝要让谁灭亡,先让它疯狂。“怕”造成恐惧。结果是:“父母恐惧造成孩子恐惧,父母疯狂逼着孩子也疯狂。多少父母变得惶惶不可终日,看见孩子读书就安,发现孩子玩耍就慌。“怕”造成父母管孩子更紧。结果是:“越管,问题愈多;越骂,脾气愈大;越打,愈不像话;越逼,愈加对立”。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对无言,默默无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怕”造成父母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结果是:“父母挑毛病,孩子好伤心;后果太严重,失去自信心”。“怕”造成父母总逼着孩子学习。结果是:“只问分数高不高,不管心情好不好。多少孩子‘披星戴月’学习,灵性渐渐窒息——好太累,易崩溃”。“怕”造成父母只重分数而忽略了爱。结果是:“孩子缺爱,脾气就坏,久而久之,肯定变态”。绝望中,有的孩子甚至离家出走。其实,离家出走的孩子最想家,渴望心灵有个家啊!听听一个孩子的心声吧:“妈妈,你别总说我不好,我不好是你没教好;孩子生下来都一样好,我将来肯定说我孩子好”。“怕”的结果是:“多少家庭,孩子一上学,幸福的家庭就没有了,不幸的家庭却诞生了”。“怕”的结果是:“多少父母对待孩子,爱过头、恨过头、稀里糊涂白了头”。“怕”的结果是:“多少孩子上学前欢天喜地,上学后却垂头丧气;上学前眼睛闪

闪发光,上学后却暗淡无光;上学前有无数个为什么要问,上学后却一个为什么都问不出来了„„”。“怕”的结果是:“有的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有的孩子被‘吓死’在起跑线上,有的甚至是全家‘崩溃’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报道早已司空见惯,令人心酸„„”!求知本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多数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场无尽的苦难。上天给我们一个宝,我们却还上天一根草。愧对苍天,如何是好?!如此后果谁之过?都是错误观念惹的祸!正确的观念是什么?教育的规律又是什么?

学会赏识,找回真爱:当孩子生病时,我们做家长的都知道该怎么办。我们一边自责没照顾好孩子,一边以多于平时十倍百倍的耐心来呵护着宝贝。当孩子写作业粗心时,当孩子没考好时,当孩子犯倔时,当孩子不想学习时,当孩子顶撞父母时,当„„.我们往往就没了那些耐心,少了一些爱心,有的只是恨铁不成钢的“恨”心!

其实,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实属正常,是我们没照料好孩子,孩子的心灵受伤了。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便也少了一些脾气,心也静了许多。人不安心不静,静能生慧啊!心静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说出的话就不至于伤人伤己。气氛好了,情绪也好了,事情也就更容易想通。想通了,就不会恼怒,孩子也就有了一个良好“养病”的环境,再加上我们关心,爱护,宝贝们个个都会很棒。

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关于举办阳光家庭教育报告会的说明

一、报告会讲学纲要:讲述生命的故事、领悟人生的智慧、化解学生的心结、消除家教的烦恼、走进孩子的心灵、发掘生命的潜能、体验成长的欢乐、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沟通。

二、讲学达成目标:加强学校、家庭与政府、教育局之间的联系,增加家长对教育的信任和理解程度;能够协助广大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学习动力、情绪不稳、网瘾等问题;增加家庭文化氛围,活跃家庭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使家庭生活更和谐;增强政府、教育局美誉度,在当地形成一个特色的家长学校服务项目。

三、报告会简案:

A.讲学目的:向各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分享赏识教育,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b.讲学时间:根据讲学方需求安排,包括讲学与现场咨询互动; c.讲学地点:根据讲学方需求安排;

d.讲学组织: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e.参加对象:各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

四、讲学要求:

1、由学校向家长发放邀请函;

2、在学校门口和会场书写有关标语;

3、检查会场的灯光和音响;

4、家长进场,由老师组织签到;

5、要求家长写好听后感,由学生带来交与班主任。

家庭用药的常见误区 篇3

1.不辨原因用止痛药

头疼或者肚子疼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常有一些人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疼痛一律以止痛药解决。殊不知,长期乱吃止痛药存在潜在危险。比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药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严重的胃肠反应,诱发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及穿孔。

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剧烈疼痛,特别是头、胸、胃、腹部疼痛等,要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千万不可自行吃止痛药。轻微的头痛、牙痛、全身酸痛等,明确原因后,可以买相应的解热镇痛药。但如果连续服用三天后还没有效果,就要去医院检查。最重要的是,自行服用止痛药不要超过说明书规定的最大剂量,也不可自行增加次数。服用过程中,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重要的是,不辨原因使用止痛药会影响诊断,容易贻误病情。

2.把润喉片当零食用

有一些人把润喉片当零食,时不时含一片。润喉片主要分两类,一类含西药成分,常用的有华素片、溶菌酶含片等;另一类含中药成分,常用的有银黄含片、草珊瑚含片等。但如果在口腔没有炎症,或炎症原因不明确的情况下服用,容易抑制和杀灭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反而可能引发口腔溃疡、扁桃体炎等疾病。另外,不少润喉片中含有刺激性成分冰片,它的性质寒凉,可能加重脾胃虚寒,引起腹泻,还容易造成孕妇流产。

确实需要含润喉片的人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千万不要过量服用。含服时要将润喉片放于舌根部,尽量贴近咽喉部位。同时不要咀嚼、吞咽,尽量少说话。含完药片后30分钟内最好别吃东西、喝水、漱口。胃肠消化不好的人不要长期服用含有冰片的润喉片。

3.维生素当必备品

虽然维生素是身体需要的,但是超量应用也有危害。常见一些人随身带着各种维生素保健品,补充维生素超过人体上限的剂量,就会出现副作用。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从体内排出的过程比较慢,摄入过多会增加中毒风险。维生素D过量不但不能促进骨骼生长,还可能让儿童的骨骺过早闭合,影响骨骼发育。

饮食规律的健康人一般不需要补充,已确诊为维生素缺乏的人、偏食或减肥的人、孕妇、消化吸收差的老人和特殊疾病群体,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三餐不规律、常年在高温、寒冷环境中工作、有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的人,也可适当服用维生素补充剂。补充任何一种维生素都要看清剂量,而且最好不要连续服用5天以上。如果幼儿经过检查发现需要补充维生素D,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应剂量。

4.乱用创可贴引感染

创可贴的基本作用是止血,不能完全做到抗菌消毒,再加上其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一旦使用不当,会使伤口感染。创可贴不是万能的,出血较多的伤口,小而深的伤口,动物咬伤、蜇伤,皮肤疖肿,污染较重的伤口,发生感染的伤口,较重或者创面较宽的皮肤擦伤,烧伤或者烫伤的创面,都不宜使用创可贴。

创可贴只适用于没有伤到肌肉层、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缝合的小伤口。使用时还应及时更换。伤口没有被水浸湿或受到污染,否则24小时内需更换创可贴。

5. 贴膏药需对症治疗

冬季是风湿病的高发季节,因贴膏药过敏的人非常多见,尤其是有过敏历史的人。绝大多数人认为贴膏药是小事一桩,殊不知其中的学问可不少。由于贴剂的种类繁多,功效各不相同,所以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选择。每种膏药都有独特的组成与药理作用,比如因受风寒引起的慢性腰痛和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以散寒祛风、舒筋活血;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成不溃者,可用拔毒膏拔毒消肿、去腐生肌,千万不能不辨证就用。橡皮膏类贴剂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有一定的疗效。

贴敷膏药应注意下列三种情况:一是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贴(除拔毒膏外),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二是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淤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建议先冷敷伤处,再行贴敷。三是孕妇应禁用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药。特别是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贴膏药,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6.补钙过量影响孩子发育

单纯补钙并不能让孩子长得更高,多数家长存在给孩子补钙越多越好的误区。给婴儿和青春期少年补钙是必要的,但过量补钙、重复补钙、大量服用维生素D,不但影响孩子胃口,还容易出现厌食、便秘及胀气,甚至可能患上肾脏结石、膀胱结石等。同时,高钙摄入还会影响铁、锌、镁等元素的吸收。

一般而言, 4个月以内的婴儿,每天母乳所产生的钙就完全可以满足其生理需要;1岁以后每天500毫升奶加上其他食物中所摄取的钙,就可满足钙需求量了。孩子缺钙,其实大多是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补钙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2岁以上的儿童,只要多晒太阳、膳食合理,不偏食,就不用额外补钙。若被确诊缺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晒太阳和户外运动是最佳天然钙剂,多带孩子去户外玩耍比吃钙片有效得多。

7.服药调整月经期

不少女性为了工作、学业的需要,服用药物调整“大姨妈”的来去时间。服用激素类药物虽可推迟或提前月经来潮,但是打破原来的生理规律,可引起内分泌失调,容易导致月经紊乱。

青春少女不要经常服药来改变月经周期,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偶尔为之,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买药随意服用。

现代家庭装饰的误区 篇4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家庭的一般情况。

家长的学历普遍不高, 高中或初中的占67%, 大专学历的占29%,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73%。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为主, 还有一部分是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

2. 家庭教育观念。

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很高, 但指导不当。有89%的家长认为, 抓好孩子的学习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只有11%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调查显示, 孩子在家心情好的占6%, 心情一般的占26%, 心情不好的占68%。

3. 家庭教育方式。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 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有85%的孩子更愿意与好朋友进行交流沟通, 只有13%的孩子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

二是对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变化把握不够。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听家长的话, 但很多高中学生希望自己能独立处事, 不希望家长管得太多。在孩子犯了错误后, 有55%的家长认为应该坚持说服教育, 而45%的家长选择从侧面暗示和提醒。

三是对孩子溺爱严重。父母要求孩子做家务的只占到17%, 认为孩子学习负担重, 不让做家务的占68%;在给零花钱上, 孩子每月的零花钱在20~50元的占63%;50~100元的占21%。另外, 孩子上学家长负责接送的占18%, 坐公交车的占73%。

四是家长示范作用差。在业余时间, 有62%的家长在家经常看电视, 只有23%的家长偶尔看小说、杂志等。有2%的家长上网只限于聊天、打游戏, 有个别家长经常打扑克、打麻将。

五是家长与老师缺少真诚沟通。调查显示, 有77%的家长不和老师沟通, 只有17%的家长打电话向老师简单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

二、思考与对策

1. 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 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学校要借助班级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全面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使教育形成合力。中央教科所理论研究部王中荃教授认为, 家庭教育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家长的认识上。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 向家长就新时期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家庭教育方法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 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

2. 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及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通过经验交流, 可让家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有利于家庭教育方法的形成, 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重视和睦家庭及学习型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 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中。以情感为桥梁, 以亲情为纽带, 适时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使孩子学会理解父母、孝顺长辈,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外,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同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和性格。俗话说, 欲教子者先正其身, 这是告诫做父母的要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到示范作用, 给孩子做好榜样。

5. 施以有原则的爱。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要想使家庭教育卓有成效, 就必须遵循教育原则,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既要有爱, 又要严格要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应该把感情和道理融合起来, 做到爱中有教, 教中有爱。”

购置家庭音响的四大误区 篇5

好品质等于好效果,这是绝大部分用户的认识,但对于家庭影院来说,这并不适用,好的效果不仅需要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安装、调试。

误区二:迷信名牌的所有产品都是好的。

不可否认很多名牌的产品确实有其独到的地方和技术优势,然而每个品牌都有一定的技术限制,也就是说某些名牌的某款产品很好,但也有些产品一般,因此搭配不同品牌的优势产品是组建家庭影院的关键。

误区三:忽略环境对效果的影响。

一套高质量的家庭影院设备放在一个不合适的环境里面,效果不如一套质量一般的家庭影院设备放在一个合适的环,所以整体的环境布局与位置摆放对于家庭影院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误区四:不重视安装与调试。

浅谈家居装饰的误区 篇6

[关键词]家居装修装饰材料时尚

现在家居装饰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从简单的基本装修到目前的“时装化”、“个性化”的趋势已日益显著,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装饰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追求家居装饰的“个性化”、“时尚化”,设计师也在设计风格上求新、求变,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好事,但是不得要领的似是而非的设计造成各式各样的文化墙、主题墙、客厅、餐厅、起居室,造型吊顶变成了木质天花,假梁、假柱、地砖、复合木地板、竹地板、石才地面层出不穷。总之,不把房间六个面装满绝不罢休。而且,这种设计却常常被看好,屡屡得奖。媒体更是大呼小叫,在电视、报纸的误导下,仿佛只有这样做,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装修和室内设计。我想,作为一名设计师,在看名目繁多的时尚装饰杂志、电视报道时,不要盲目地认同和追求,不要被一些纯粹商业化的设计形式误导,进入设计误区。应有选择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实际上,家居装修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设计手段和装饰材料,给人创造一个舒适、实用、安全、健康、优美的室内环境,所以,设计初期,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另外,还要满足视觉、听觉、触觉等生理和心理享受,这就需要设计师把握分寸,处理好实用与美观的关系,假如我们装修完的房间只是好看,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那就成了布景而形同虚设,失去了装修的本意和使用这一本质。

再有一点是避免过度的装修。过度地使用高档材料,一味的追求富丽堂皇,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也给人带来视觉污染,所以作为设计师,在这方面应给消费者以正确的引导。我们提倡适度的装修。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多,六个界面的装修只是其中一部分,其目的是为室内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背景环境,用它来衬托m家具、陈设、绿化装饰等,而真正的主角应是居住其中的人,所有装饰、家具、陈设都是为居住者服务的,是以人为本的,不要喧宾夺主,进入过度装饰的设计误区。

还有一点,好的居室装修设计与高额费用并不成正比,如何根据低造价营造具有个性化,又具实用性的居室环境则是衡量一个好的设计师的设计功底、设计水平的标准,因此我们设计师应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多运用低价位的装饰材料,新颖的设计手法,大胆的色彩关系变化去营造温馨、大方的居室风格,这是设计创作的难点,也是设计师应关注的重点。

营造一个“时尚化”、“个性化”的居室环境,重点不仅在于六面体的装修,主要应放在与装修风格相配套的家具、陈设、软装饰的设计上。

首先,家具的选择要与设计风格有机的融合为一体,相互烘托。

其次,创意陈设,泛指各种供观赏的艺术品。如国画、油画、铜版画、装饰画、雕塑小品、各类摆设、艺术插花等,陈设品的选择受人的不同个性所左右,针对不同风格的居室环境应配饰不同的陈设品,怎样才能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地布置其中的物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体现一种品味和文化,这是设计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家居软装饰,一般通过装饰织物来表现。装饰织物泛指地毯、挂毯、壁挂、帘幕织物及床上织物、靠垫等等,材料上有棉、毛、麻、化纤等,其具有吸湿、隔音、温暖柔和、富于弹性等特性。装饰织物作为一种能体现文化内涵的特殊装饰材料,应充分发挥其在居室空间中的视觉美、触觉美、功能美的作用,来充分体现家居装饰的“个性化”和舒适性,并符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同时这也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室内设计师虽然接触到多种装饰材料,但设计作品绝不能成为各种材料的堆砌,不尽其穷不成为设计的理念是一种没落的消极设计,设计师应合理而巧妙的利用不同材料,来体现自己的设计,并且要经常注意材料的变化,可能的条件下,争取使用最新的环保材料和地方材料,作为创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室内生活空间的基本保障。

作为设计师,首先应有自己的品味和风格,然后帮助业主找到真正适合他的品味和风格,追赶时尚和效仿他人本身并不是错误,但应在自己确实喜爱的基础上,由设计师来完善与发展,引导业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味,同时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身素质,体现自身价值,走出盲目追赶时尚的误区。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篇7

关键词:宠爱,小学化,辅导班,攀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孩子是否成才可以说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是目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方法上出现了不少误区, 如果不加以改正, 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过分宠爱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可以说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当然这是与中国的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 中国的独生子女较多, 孩子自然而然在父母心目中地位非常高, 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理所当然的事, 但过分溺爱、过分宠爱将会使父母的爱变得扭曲, 会使孩子的心理变得脆弱, 使孩子变成温室中的花朵, 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洗礼。但是父母却不能永远做孩子的保护伞, 孩子总要长大, 长期在父母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将来难以适应社会。

一些家长过度宠爱孩子, 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 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 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 对孩子百依百顺。专家提醒:家长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很差, 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一些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打架去找老师, 当然打人者的家长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去找的。在孩子吃亏后家长往往会教孩子怎样去对付别的小朋友。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怎样立足社会?这样的孩子会与别人好好相处吗?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来越严重, 孩子的游戏少了, 作业多了, 考试更频繁了, 升学压力越来越大。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父母要求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 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我的一个侄女从三岁时就背唐诗三百首, 甚至高中的一些诗词也能背上来。但上学后小时候背过的诗词想起来的很少, 更不要说理解诗中含义了。在日常的生活中, 父母应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左右幼儿的成长,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做某件事情, 当他半途而废时父母给予督促、鼓励, 使他们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做好。还要让幼儿多参加一些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 使幼儿的智力得以充分发挥, 使幼儿的潜力得以挖掘。

三、盲目进行素质教育

一位送女儿来学电子琴的母亲说, 除了电子琴, 她还为5岁的孩子报了另外三个辅导班, 每周二晚学舞蹈、周四晚学英语、周六上午学画画, 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像这样的家长并不少, 他们深深体会到了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为了能让孩子步入社会后脱颖而出, 少承受一些父母承受过的压力,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可谓“万死不辞”:收入不高, 宁愿自己吃少点、穿差点也要将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 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内到外, 用知识全面武装小孩。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 许多家长不惜花大量的金钱让孩子去上辅导班, 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 今天送去舞蹈班, 明天又送去书法班, 再送绘画班、电子琴班、钢琴班……家长在选班的时候, 往往又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 甚至不注意孩子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 致使孩子学习负担过重, 失去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 发现孩子的兴趣, 要随孩子的兴趣参加辅导班, 当然, 家长的引导启发也是需要的, 甚至是必要的。

四、盲目攀比心理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这作为一种教育策略, 如果使用得当, 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 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 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 随意选择评价标准, 盲目攀比, 错位比较, 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 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 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 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你看××, 做得多好!多听话呀!”之类的话, 本意是想激发一下孩子, 但是孩子收到的信息却是家长对他的否定。被认可和接纳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心理需求, 当这种内在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时, 孩子会开始向外寻求认可。

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 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 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果家长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 把他们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 将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 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 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 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管别的孩子怎样, 都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去跟别的孩子比较, 这种比较不但没有激励的作用, 对孩子也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会让孩子有自卑感。

浅谈家庭居室装修的误区 篇8

现在家居装饰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 从简单的基本装修到目前的“时装化”“个性化”的趋势已日益显著,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装饰的误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追求家居装饰的“个性化”“时尚化”, 设计师也在设计风格上求新、求变,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好事, 但是不得要领的似是而非的设计造成各式各样的文化墙、主题墙、客厅、餐厅、起居室, 造型吊顶变成了木质天花, 假梁、假柱、地砖、复合木地板、竹地板、石才地面层出不穷。总之, 不把房间六个面装满绝不罢休。而且, 这种设计却常常被看好, 屡屡得奖。媒体更是大呼小叫, 在电视、报纸的误导下, 仿佛只有这样做,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装修和室内设计。做为一名设计师, 在看名目繁多的时尚装饰杂志、电视报道时, 不要盲目地认同和追求, 不要被一些纯粹商业化的设计形式误导, 进入设计误区。应有选择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实际上, 家居装修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设计手段和装饰材料, 给人创造一个舒适、实用、安全、健康、优美的室内环境, 所以, 设计初期, 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另外, 还要满足视觉、听觉、触觉等生理和心理享受, 这就需要设计师把握

分寸, 处理好实用与美观的关系, 假如我们装修完的房间只是好看, 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那就成了布景而形同虚设, 失去了装修的本意和使用这一本质。

再有一点是避免过度的装修。过度地使用高档材料, 一味的追求富丽堂皇, 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也给人带来视觉污染, 所以做为设计师, 在这方面应给消费者以正确的引导。我们提倡适度的装修。室内设计做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涉及的内容很多, 六个界面的装修只是其中一部分, 其目的是为室内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背景环境, 用它来衬托出家具、陈设、绿化装饰等, 而真正的主角应是居住其中的人, 所有装饰、家具、陈设都是为居住者服务的, 是以人为本的, 不要喧宾夺主, 进入过度装饰的设计误区。

准, 因此设计师应在这方面多动脑筋, 多运用低价位的装饰材料, 新颖的设计手法, 大胆的色彩关系变化去营造温馨、大方的居室风格, 这是设计创作的难点, 也是设计师应关注的重点。

营造一个“时尚化”“个性化”的居室环境, 重点不仅在于六面体的装修, 主要应放在与装修风格相配套的家具、陈设、软装饰的设计上。

首先, 家具的选择要与设计风格有机的融合为一体, 相互烘托。

其次, 创意陈设———泛指各种供观赏的艺术品, 如国画、油画、铜版画、装饰画、雕塑小品、各类摆设、艺术插花等, 陈设品的选择受人的不同个性所左右, 针对不同风格的居室环境应配饰不同的陈设品, 怎样才能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 合理地布置其中的物品,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体现一种品味和文化, 这是设计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家居软装饰, 一般通过装饰织物来表现。装饰织物泛指地毯、挂毯、壁挂、帘幕织物及床上织物、靠垫等等, 材料上有棉、毛、麻、化纤等, 其具有吸湿、隔音、温暖柔和、富于弹性等特性。装饰织物作为一种能体现文化内涵的特殊装饰材料, 应充分发挥其在居室空间中的视觉美、触觉美、功能美的作用, 来充分体现家居装饰的“个性化”和舒适性, 并符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同时这也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室内设计师虽然接触到多种装饰材料, 但设计作品绝不能成为各种材料的堆砌, 不尽其穷不成为设计的理念是一种没落的消极设计, 设计师应合理而巧妙的利用不同材料, 来体现自己的设计, 并且要经常注意材料的变化, 可能的条件下, 争取使用最新的环保材料和地方材料, 作为创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室内生活空间的基本保障。

做为设计师, 首先应有自己的品味和风格, 然后帮助业主找到真正适合他的品味和风格, 追赶时尚和效仿他人本身并不是错误, 但应在自己确实喜爱的基础上, 由设计师来完善与发展, 引导业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味, 同时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身素质, 体现自身价值, 走出盲目追赶时尚的误区。

在现代化商品经济大潮中, 美化家居、美化人的生存环境已成为改善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家居装饰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设计师的观念要更新, 工作要创新, 不断提高家居装饰艺术鉴赏能力, 正确引导消费者, 走出装饰误区, 创造美化家居新理念。

摘要:介绍了现代家居装修装饰的几个误区, 提出了营造一个“时尚化”“个性化”的居室环境, 重点不仅在于六面体的装修, 主要应放在与装修风格相配套的家具、陈设、软装饰的设计上。

浅谈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 篇9

一、有条件地爱孩子

我们抚养自己的下一代, 也给他们制造压力, 让他们去承受我们承受过的一切, 为的是他们将来能有幸福的生活。好像他们不承受这些我们给他们制造的压力和痛苦, 就无法得到幸福。为什么要先苦后甜?谁说没有苦就没有甜?那反过来讲又该怎么解释呢?既然没有苦就没有甜, 那没有甜也就没有苦了。这样看来要想不吃苦也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就不要想吃甜的就好了。

我们为了爱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很多的压力去承受, 而很少问自己的孩子快不快乐。很多孩子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父母做的, 因为父母爱他们, 他们就必须这样做。等他们长大了, 又同样地用自己痛恨过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父母们什么时候能改变一下爱孩子的方式呢?

爱孩子不要有条件, 不要因为想让孩子成为律师、医生、教授, 而给他们压力。想成为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给孩子自由和空间, 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有条件的爱后果是孩子不会感恩, 学不会自律, 无法确立自己的价值, 以后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有所交换才去实施。

二、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孩子

几十年前, 著名文学家冰心针对我国当时教育中的弊端曾指出:“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她的意思并非是否定成人对儿童的教育, 而是强调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早在20世纪之初,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有过类似的阐述。她认为, 儿童本来就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计划, 成人的工作就是要“援助幼小心灵的发育”, 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儿童。她将儿童比喻成“自我生长力的植物”, 认为教育者应保证每个儿童的生命都能够得到开花的“自由”。然而, 上述重要的儿童观、教育观至今还未能被所有教育者 (特别是儿童的父母) 认识。我们还需要为此呐喊, 因为它关系到儿童的幸福和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 “爱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天性。

三、认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

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衣食冷暖, 远远超过关心孩子的心灵。他们弄不清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爱, 什么时候需要关怀。当孩子犯有错误或考试成绩不好时, 他们常常把对孩子的爱转化成对孩子的恨, 这时候, 孩子得到的往往是打骂, 他们认为是为了孩子好, 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殊不知, 这种“恨铁不成钢”的爱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斥责和打骂是无益的, 因为它把孩子推向了你的对立面, 往往使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想方设法找借口, 甚至奋起反抗, 从而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丢到了一边, 结果是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斥责和打骂也是很危险的, 因为这样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打击了孩子可贵的自尊心, 也很容易摧毁孩子脆弱的自信心,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个无能的人, 甚至“破罐子破摔”, 一蹶不振。

教育孩子, 家长要克服斥责和打骂的倾向。孩子出现问题时, 不要一味地抱怨孩子。教育的真谛在于将孩子不适当的行为, 以适当的心情和方式传达给孩子, 让他不至于再犯。人都是自我塑造的, 要想改变孩子, 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他自己改变自己。你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优点, 就需要怎样去欣赏他、引导他和赞美他。以鼓励代替批评, 以引导代替训导, 以赞美启迪孩子的心灵, 调动起他的内动力, 让他自觉自愿地去克服不足, 改正错误, 这比你去斥责、埋怨甚至打骂有效得多。

四、认为表扬会让孩子变得骄傲

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误区,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供氧者”, 作为孩子, 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认可、表扬和鼓励, 一旦缺乏这些, 孩子的自我价值就难以建立。

孩子的天性是要讨父母喜欢, 对于孩子的真实行为父母正面确认, 并加以鼓励和表扬, 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自尊的关键。

当孩子所犯的错误没有达到相应程度的时候, 而父母却自以为是地对其批评, 让孩子对自己的真实程度不了解, 从而对事情失去信心。时间长了, 孩子对父母就会不信任了。

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关键是怎么表扬, 用什么方式去表扬。

五、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孩子就该好好学习了

现在很多的家庭经济条件都好了起来, 于是那么多爱孩子的家长就一味地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 并且认为如果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孩子吃得好、穿得好, 就肯定会好好学习了。

其实, 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与孩子好好学习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因为孩子的理性思维还不发达, 完全是凭潜意识做事, 他们做事的根本原因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如果他认为学习是痛苦的、是不快乐的, 那么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能促使孩子好好学习, 所以父母更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着手。

六、认为成绩是评判好与坏的标准

现在, 家长普遍认为“成绩至上”, 对孩子其他方面却关注不足。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65%的家长是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仅有35%的家长最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 而对孩子行为习惯、个性特长、心理素质、交往能力等的关注少之又少。大部分家长认为“好孩子”的首选标准是“学习好”。而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 把孩子往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里塞, 也并非正确的教育。教育专家指出, 家长们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背离。家长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 并不能如家长所愿让孩子更快成才。

七、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 于是家长便把孩子的种种问题的根源追溯到学校, 认为是学校没有管好, 认为是老师没有教好。不可否认, 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如果一个孩子发生了问题, 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家长可能对此不认同,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如果孩子是一棵树, 那么树冠则是孩子的智能系统, 是所有有形能力的集合, 如数学、语文、历史、电脑知识等, 这一部分毫无疑问是学校负责教给学生的;而树干则是上帝给他的, 只要你按人的规律给他吃东西, 他就会生长;树根是他的生命之本, 是他的素质系统, 包括自信、自尊、进取、好习惯等, 而这一切99%是需要父母给的, 他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信任、鼓励、表扬、平等才能成长。

试想, 如果一棵树发生问题, 是树冠、树干还是树根发生了问题呢?一个孩子如果充满自信, 有着坚定的意志、极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良好的学习习惯, 会学习不好, 会不听话吗?

八、用别人的成绩同自己孩子的成绩做比较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行为, 往往用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的孩子取得的好成绩与自己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 进而激励孩子, 让孩子赶快超过这些对象。其实, 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我曾在朋友家见到他的小孩子总是没精打采的, 我问他怎么了, 他说他不是他爸的儿子, 我说谁说的, 他说:“我自己想的, 爸爸天天拿对面的哥哥同我比, 说哥哥比我听话, 考试每次都前三名, 每次都是三好学生, 好不容易有一次考试我考了第八名, 我回来告诉爸爸, 爸爸又拿楼下的小玲同我比, 说小玲比我听话, 比我懂事, 还会弹钢琴。我现在都懒得理他, 我想, 等我长大了去找我的亲爸爸。”

亲爱的家长, 你在一次一次的比较中, 一次又一次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 让孩子永远感觉技不如人, 他们没有了自我价值, 这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的可怕呀!

九、认为孩子的天职就是学习, 其他等长大了就会了

现在很多家长的普遍认识是孩子只需要学习, 其他的事别管, 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其实, 这是对教育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如果孩子从小不被引导去理解别人, 关爱别人, 长大后会成为生活的旁观者, 我行我素, 极易与周边人无法和谐相处。

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否则孩子往往是知识没学会, 人也没做好, 成为家长永远的痛。

十、认为什么事孩子一次就应该学会

持这种观点的家长, 大部分是高级白领或职业经理人, 他们的工作让他们觉得错只能犯一次, 进而用这样的心态去要求孩子, 孩子是没有发展成熟的个体, 如果认为说一次孩子就应该记住, 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 孩子们往往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才能把生活技能记住。

我们常常看到母亲教孩子算数, 教了三遍孩子还是算错的时候, 母亲便大吼:“你怎么这么笨, 都教你几遍了, 不知道你长的什么脑袋!”试想这时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会想“我笨, 我笨”, 最后你教他十遍可能也教不会了。

所以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有耐心, 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十一、认为孩子天生就该听自己的话

“孩子根本不听我的”, 这是很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我们要求孩子听我们话的理由只有一个, 那就是“我是你爸, 我是你妈, 你必须听我的”。

如果一个家长强行让孩子听他的, 就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产生一种被奴役的心理, 这时候他如果听你的, 是因为你比他强, 他需要你养着——导致支配;另一种是孩子认为家长拥有自己的身体, 甚至自己的精神, 所以自己是家长的财产, 这样在孩子成年后会产生两种根本性的性格特征:要么支配别人, 奴役别人, 要么被人支配, 被人奴役, 就是无法拥有平等的观念和独立的人格。

如果你想让孩子听你的话, 可以给他两个理由: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好必须按规则办事。

十二、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累的事

目前, 我们的教育是被动的, 是“填鸭式”、强迫式的教育。我们的家长也这样做, 使孩子觉得自己越来越累, 如果我们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快乐地学, 主动地学, 那么学习就应该是很轻松的事。

人脑的潜能是无限的, 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没有用到自己所有脑力的百分之几, 所以让孩子感到累是心灵疲惫, 而不是大脑不够用了。

所以, 作为家长, 应该积极地去寻找让孩子快乐学习的方法, 让孩子学习起来更轻松有效。

十三、认为打了孩子哄好就没事了

打骂孩子是父母教育中最恶劣的一种方法。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 认为孩子是自己的, 打一下、骂一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且认为孩子小, 打完后孩子就忘记了, 其实打完孩子后哄一哄, 表面上孩子是没事了, 但是他被打骂的感觉会永远存留在潜意识里, 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仇视父母, 这样只能致使亲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美国有句很著名的话:“孩子是通过父母来到世界上的, 但他不是为父母来的。”因此, 父母从来就不应该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 而应将孩子当做独立于父母的社会人。所以父母首要的一件事, 就是改变对亲子关系的认识。

十四、认为自己所有的牺牲孩子都看在了眼里, 应该感恩

在这里我讲一个故事:一个单亲妈妈, 在儿子三岁时失去了爱人, 虽然条件优秀, 但为了孩子不受气, 便没有再婚, 而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 把一切能代孩子做的事都做了, 甚至孩子上高中离开县城, 母亲把原来很好的工作辞了, 到孩子上学的学校附近修鞋, 天天看着儿子, 怕他学坏, 怕他在需要自己的时候找不着自己。高中毕业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这位“可敬”的母亲又跟随来到儿子上大学的学校当了一名清洁工, 最后的结果是儿子犯罪被判了刑, 进了监狱的孩子拒绝母亲的探视, 而是传来一张纸条:“我觉得现在是我活得最轻松的时刻, 我终于不用天天面对你了。”

这位母亲不爱他的孩子吗?问题就出在母亲太不会爱孩子了。

十五、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作为父母当然得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给孩子提供衣食的同时也必须提供教育条件。但是我认为我们的父母大多都走入了一种误区, 那就是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让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思想和人生, 父母的这种期望无疑有些自私。对待孩子不必强加很多东西给他, 在我们周围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父母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钢琴、书法、舞蹈等, 成“全才”还是“专才”, 有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文艺全才”?

家庭节电误区(上) 篇10

误区一电器没开机就不耗电

在许多家庭里, 彩电、电脑、DVD、VCD、音响功放、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的插头一直通着电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普遍认为, 电器没开机就不消耗电能。因此, 他们的电器停止使用后从来都不拔掉电源插头, 只是关掉电器上的电源开关。其实, 不关掉接线板的开关或不拔下电器插头, 电器处于“待机”状态, 同样在消耗电能。

误区二用慢档启动电扇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用慢档启动电扇可以节电, 因此常常用慢档启动。其实, 用慢档启动电风扇, 不但浪费电能, 而且还缩短电风扇的使用寿命。因为电扇从接通电源到达到正常转速这一段时间, 所需电流要比正常运转时大几倍, 启动时间越长, 耗电越多, 电机越易发热, 对电机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电扇启动时应用快挡。

误区三频繁开关电器

有些人认为“人走电器停”可以节电。实际上一些电器频繁关停, 不但不能节电, 而且还会缩短使用寿命。例如荧光灯, 如果频繁开关, 会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因为荧光时计算的, 若每开一次只工作1小时, 则其寿命将减少1/3。荧光灯本身是一种节能灯具, 如果停用的时间不长, 没必要频繁开关。建议家庭需要频繁开关或照明时间短的场所, 选用白炽灯泡, 可采用“人走灯灭”的节电方法。再如电视机, 特别是彩电, 如果在短时间内多次开关, 不仅不节电, 还会缩短显像管的使用寿命。所以当电视机开着时, 若在15~30分钟内暂时不看, 不要关机, 可以降低音量和亮度。

误区四保留冰箱内的霜层能节电

走出误区,引导正确的家庭教育 篇11

关键词:误区 引导 正确 家庭教育

【分类号】G78

今天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在子女身上倾注了相当的心力,他们在培养自己后代的同时,正为中华民族创造未来。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如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他们的道德教育,重成才、轻做人,不注重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在教育观念、态度上的不一致等等,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这些误区,我就此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家庭的内部环境

诺尔蒂曾经用极为精炼的语言,写过一篇哲理 永的小诗,揭示孩子成长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许多国家广为流传:“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斗争、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质问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责,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寻找关爱”。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日本学者宅摩武俊等许多专家就这个问题作过研究,结论是趋同的,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已成为人民的共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中人的环境是较为重要的,父母与孩子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家庭环境的营造,那么该去怎样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呢?

(1)不宠不溺,施以正爱

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和终生的教师。在孩子幼小时,父母一般都以完全、无私的爱对子女实施教育,正是这种爱被视作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现代社会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关注和爱心往往超出了友益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自觉地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不易把握自己的爱,有意无意的把孩子教育成自私,任性的

“小皇帝”、“小公主”。如何爱孩子是当前家庭中最尖锐、最迫切的问题“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心血。”然而“中国的孩子没有像今天这样面对如此多的批评:自私、没有理想…..。”因此溺爱孩子百害无一利。我们“提醒”家长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不能隨意迁就,要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并非可以为所欲为,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理智的爱,为孩子的幸福,做家长的要施以这种爱。

(2)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体

许多家长人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无独立能力,因而高兴了把孩子捧到头上,不高兴了就拿孩子当出气筒。鲁迅曾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所以家长在实施教育时,应改变对孩子的看法,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思考,造成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有时侯有大人看来很可笑,很幼稚的事孩子都非常感兴趣,一直说个不停,这时父母所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孩子的告知,这样做不仅是孩子有说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小孩子感受到在父母面前的价值和地位,有利建立家长、孩子良好的沟通方式。

(3)信任和尊重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尊重是一种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通心理。它对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鼓励作用。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子女共同的生活中,通过语言、情感交流进行的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信任、尊重是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对父母有特殊依赖的孩子,仅仅把父母看成学习的蒙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认为这意味着理解、鼓励、重视,这是真正触动人心灵的动力。从而对父母更加信任、更乐于把心理话向父母倾吐。

2、家庭的周围环境

家庭不是单一的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注重家庭环境时,孩子成长的影响时,不能不去考虑家庭以外的各类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以外的各类环境正以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于幼儿的成长。家庭环境、家庭周围环境的创设也变得愈来愈复杂,苹果手机登、在家庭中的渗透,既给孩子们带来了正面教育,又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随着孩子在家庭中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各种观念和心态也给孩子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时,应将它放在周围环境中去考虑。

二、 注重教育的一致性

1、家庭中对孩子教育的不一致性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由于个人在生活经历、所受教育、社会影响不同。因此在教育态度方法上就有差异,教育的一致性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则,这种一致性要求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要求能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教育不一致,教育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使孩子无所适从,存在言行上的两面性。例如,在培养孩子不

随便吃零食的习惯上,妈妈坚持比让孩子吃,而奶奶却偷偷地给孩子吃,并叮咛“不要告诉妈妈”,这样做的后果,并不能培养孩子不吃零食的习惯,反而使孩子学会看人行事,养成不诚实的品德,对孩子的发展规律极为不利,因此在家庭中应贯彻教育一致性的原则。

2、与此同时,家、园教育也是一致的,老师要求幼儿必须做到的事情,在家里父母也应让幼儿做到,但是家园的不一致性,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一大问题,幼儿园老师煞费苦心所取得的成果往往被家长不经意的一言一行所否定,陈鹤琴先生曾一再强调,“幼儿教育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家园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效果。”教育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不能各唱各的调,必须同唱一台戏,无论是家长和老师在教育上必须贯彻教育的一致性的原则。

现代家庭装饰的误区 篇12

一、初三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 重智轻德的误区

1.重视智育, 忽视其它。

初三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便是过分重视智育, 把学习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 认为学习好是最重要的, 关系到升学和今后的前途。为此, 做父母的给孩子请家教, 让孩子上无休止的补习班, 到学校与教师交流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对表现出来的自私、任性等问题, 许多家长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 轻视德育。初三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 家长忽视对其进行必要的劳动知识的传授与劳动技能的培养, 使之丧失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体验, 家长忽视劳动教育。

2.重视主课, 忽视其它学科。

初三家长为让孩子升入一个好高中, 对孩子的数理化、外语等特别重视。家长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是搞好升学考试, 不重要的学科, 尽管孩子愿意, 家长也不同意, 如地理、历史、电脑兴趣班等, 当上这些“杂课”时学生就请假回家补文化课, 这在中考前一两个月更为明显。孩子兴趣得不到发展, 动手动脑能力差, 影响全面发展。

(二) 重身轻心的误区

绝大多数初三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异常关注, 经常补锌补钙防生病, 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孩子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 过高的父母期望, 心理压力很大, 家长却不予重视, 还时常讽刺、打击学生, 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早恋、网瘾等大多是由于抑郁、焦虑、过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因素造成的。

(三) 过度教育的误区

1.生活上过度关心和照顾。

父母总怕初三孩子学习累, 吃不好、穿不好, 经常单独为他们改善生活, 卖补品, 上学车接车送。甚至有家长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代价, 在学校附近租房, 对孩子百般伺候, 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不懂得也不会考虑别人, 缺乏责任感, 社会适应能力也差。许多孩子自私、依赖的坏习性便是在父母这些“最好”的动机下养成的。

2.学习上过岢要求和期望。

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 父母深感学习、学历的重要性, 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重点上名校。学习只重结果, 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了初三学生的惟一目标。晚上做作业至十二点是家常便饭, 初三一年中也没有几天休息, 为了节省时间吃饭还得加快速度。有的家长规定:“考试学科必须90分以上, 80分为不及格!”一位东北育才学生的家长曾对我说:“孩子现在考的是初三年组第一, 但还不是十分满意, 因为第二名就差他5分, 回去把孩子数落了一顿”。学习上过分要求, 与其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如说是家长的无知与自私, 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3.评价上过于消极和过度打击。

初三学生很好面子, 当成绩不理想时, 失败感会和自责、自卑一齐压向心头, 这时家长的肯定、信任几乎就成为他们失败后信念的支撑, 动力的源泉。然而现在父母望子成龙心切, 表现在言行上, 轻则“你就考这点分, 你还能干啥吧?”重则“你这也不行, 那也比别人差, 干脆不如死了得了, 就当我们没养你”。为此, 众多学生感叹, 在父母眼中, 他们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被发现。

(四) 其它教育误区

1.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方面, 家长往往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 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中考时如何好学上进, 自己如何懂事, 进而责备孩子“不思进取”等等。横向比较方面, 家长往往拿同事的、邻居的孩子对其说教:“你看人家, 这次又比你考得高, 什么都比不过人家, 哎!”

2.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

据某市家庭教师事务所统计, 在一些学校初三毕业班学生有70%左右接受各种类型的家教辅导, 有的家长甚至还请陪读。初三家长忙于工作或学习, 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便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 既辅导孩子学习, 又负责接送照管孩子, 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家庭教师, 孩子缺少了血缘亲情的关爱。

二、主要误区的应对策略

以上是当前初三阶段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在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又如何逐步扭转所存在的误区呢?我认为至少可以采取以下四点策略。

(一) 淡化考试分数, 注重素质全面发展

首先, 家庭教育不是应试教育, 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 影响孩子终生发展的因素中, 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 是做人的学问, 中考的分数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一切;其次, 不和其他孩子进行盲目攀比, 淡化过高的期望, 家长要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认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培养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强化心灵沟通, 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初三阶段, 很多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凡事都不与孩子商量, 用父母的权威扼杀子女的思想, 上不上补习班、上什么补习班、考什么高中都是父母说的算!这样, 不仅让子女失去进取之心, 萌生逆反心理, 还往往产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信任危机。因此, 作为家长要学会倾听、懂得倾听, 与叛逆的孩子进行书信交往, 重视亲情之间的情感沟通, 避免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的误区。简单命令以至挖苦打击只能消极影响孩子, 平等沟通、循循善诱才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

(三) 遵循初三特点,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 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初三阶段, 家长应多一点忧患意识, 坚定让孩子吃苦的决心。生活上过度照顾, 越俎代庖地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环境, 是无法让他们独立自主, 成为一个真正成功者的; (2) 见微知著, 优化心理品质, 家庭中孩子最容易无意识地展露自己真实的思想, 家长应该对其只言片语加以重视, 见微知著, 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 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荣辱和升学, 使孩子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 (3) 进行赏识教育, 防止心理伤害, 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表示肯定, 避免消极评价和过度打击, 培养其自信。

(四) 开展咨询服务, 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

(1) 大力普及家长学校, 提升家长素质, 初三阶段比较理想的作法是:在中学附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 系统地向家长介绍初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 帮助家庭树立与主流文化相协调的教育观; (2) 引它山之石, 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 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 要吸收其他家长的成功经验, 共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3) 建立和完善家教咨询服务体系, 在现有基础上, 以研究、咨询机构为主体, 逐步实现融诊断、治疗、咨询、指导、救助功能为一体的家教服务体系, 为提高家教科学化水平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3]郭红玲.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4]陈克仁.深圳市家庭教育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6, (4) :74-78.

上一篇:4G千呼万唤始出来下一篇:资产评估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