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误区例谈

2024-07-10

现代家庭教育误区例谈(共9篇)

现代家庭教育误区例谈 篇1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 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促进教学环境等的跨越式发展, 不仅是地理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 也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欠缺对理论和技术的实际掌握能力, 使用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思想观念滞后, 使用目的不正确;未与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效整合;制作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从而阻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使用的积极性不高

有些教师对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彻底, 因而对教育技术概念、新理论、新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使用教育技术上课只是一种噱头, 在当前追求分数的考核制度下, 花费大量时间去制作课件是“得不偿失”;有的教师是由于受年龄、学历等限制,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存在恐惧感, 所以, 使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案例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教学片段。

教师在黑板上方画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和二分二至日光照图, 并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直射点移动与全球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 (1) 段:北半球昼长夜短, 并且昼渐长, 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2) 段:北半球昼长夜短, 并且昼渐短, 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3) 段: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昼渐短, 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4) 段: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昼渐长, 夜渐短;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全球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属于变化类知识, 而变化类问题比较抽象, 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最好通过模拟来使知识点变得“可视化”, 教师仅靠使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来进行教学, 不利于学生理解。对于这部分内容, 有的教师选择使用多媒体来展示《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动态图组, 这一图组为昼夜长短随直射点移动变化图, 设置有随时可以暂停的程序, 便于教师讲解, 也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教学效果更好。

二、使用的动机不正确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现代化、课堂现代化, 显示自己的“档次”, 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为了减少甚至不写板书, 恨不得每节课都用多媒体, 每一个知识点都用多媒体;还有些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使用仅仅是为了“教学观摩课”获奖、拿证、评职称、晋级等。这些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内部动机不足, 外部功利色彩比较重。殊不知, 这种行为完全是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 根本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案例二:《田纳西河综合开发的效果》教学片段。

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 (主要表现在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 , 边逐一进行讲授, 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田纳西河通过梯级开发后实现的效益主要表现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和土地利用这几个方面。课件中展示的图片和文字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服务的, 而这些图片和文字并不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教学内容, 教师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甚至舍去;另外, 作为高二的学生, 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并不是很高, 可以让学生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 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 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 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

所以,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应立足于教学需要, 切忌为了个人爱好、学校规定、应付检查或参加示范课而用, 出现乱用、滥用等现象。

三、未与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效整合

案例三:《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当中, 直射点、晨昏线、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等知识点是地球运动部分的难点, 这些地理事物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理解其变化规律。许多教师认为仅靠传统的地球仪演示和图片资料的展示, 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律并记住它。所以, 教师一般会选择二维动画甚至是“虚拟三维地球仪”, 边播放演示边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可事实证明, 效果还是未达到预期。

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未将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有效整合, 学生不清楚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所以思路不清晰。

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板书作为一种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手段, 其不仅能展现知识结构, 还能有效地弥补地理课堂生成与预设的差距。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预先列入多媒体中, 适当的板书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 而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因为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特点, 每一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利弊,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 有些教学内容根本也不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 特别是那些一目了然或使用黑板、投影、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就能解决的问题, 采用多媒体来教学反而画蛇添足。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难易来确定多媒体技术使用的程度和范围。

四、制作质量不高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常彩图、视频、音频、动画相结合, 图文并茂, 声像共鸣, 能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高效、多元的视听环境, 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体验,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直观。但是目前, 大多数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 只是图像、文字、动画和声音的简单叠加, 没有交互, 没有情境设置, 只是纯粹的演示性课件。这些制作质量不高的多媒体课件, 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还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 浪费教学时间。

案例四:《西气东输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影响》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课件 (如下) :

在本案例中, 教师选取了大量文字通过表格方式进行总结, 学生阅读量太大, 且教师要逐个描述, 用时较长。应将文字适当精简, 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背景信息, 突出主要内容,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此外, 重复选取大量图像;安排过多活动项目;同一页面字体大小、颜色搭配和图文组合没有层次性;为了过度追求课件界面的美观或结构的新颖而添加很多不必要的修饰等都是造成学生注意力转移、抓不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要原因。

教育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教育的最优化。优化的课堂教学, 应重视从教学整体进行系统分析, 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 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并注意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协调, 从而发挥系统最优的整体功能。

综上, 要做到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除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 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信息素养, 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践的整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使用动机;加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等的研究;树立以学习者为本的服务意识, 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

摘要: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促进教学环境等的跨越式发展, 不仅是地理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 也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教师欠缺对理论和技术的实际掌握能力, 使用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思想观念滞后, 使用目的不正确;未与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效整合;制作质量不高四个方面, 举例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京鸿.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美学赏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2, (11) .

[2]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EB/OL].http://sytvu.ln.cninfo.net/media_file/jyjs/two/2_4.HTM.

现代家庭教育误区例谈 篇2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够产生良性的效果。

溺爱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爱。现在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小皇帝式的家庭位置和几代亲长的溺爱方式是很出名的事情了。这样的爱对孩子的心理、性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没有害处?很多家长已经有感觉了。

但是,我们现在不应该只是一般地意识到溺爱的有害,应该把各种各样的爱分析一下。正确的爱、对孩子有益的爱、父母负责任的爱应该是怎样的?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哪些是正确的爱,哪些是错误的、对孩子有害的爱?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父母对子女的爱,出发点和爱的方式都很得体,都很中肯,它所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反之,如果爱的出发点、方式方法不妥当,副作用也相当可怕。

家庭教育的第八个误区是,忽视心理暗示的`运用。

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内容属于心理暗示范畴。

一个孩子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某件事情的影响,并成为终生的烙印。比如父母这段时间因为生活中有些不顺,成天愁眉苦脸,孩子情绪也会受影响,健康状态更不会好。因为家长的情绪、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叫做心理暗示。

一个正准备考大学的女孩很苦恼,她在信中告诉我,在她上小学的时候,表妹到家里来玩,母亲对她说,你看,你就不如表妹长得漂亮,学习就不如表妹好。这也许是家长无心之举,并不懂得这样的暗示对女孩的成长造成多大伤害。母亲这样的说法后来重复过几次,在孩子心中成了恶性的心理暗示,使她对外界环境产生某种排斥和敌视心理。久而久之,女孩得了心理疾病。她的症状严重到什么程度?她常常只能用目光盯视自己的鼻尖,不敢看别人的面孔,更不敢同学们交流。这种行为障碍使她不能正常学习和正常生活。

父母对孩子讲的某些话可能自己看来无所谓,但是对孩子的影响却可能是很深刻的。

父母要学会的,是如何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不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有些时候家长对自己日常言行中反复重复的东西不自觉,一次两次没事,多了以后,就在孩子心中输入一个程序了。就像电脑一样,一旦输入了某个程序,到时候就要按程序反应。很多成功人士谈到童年,都提到父母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影响能使他具备好的素质,好的性格,并获得终生奋斗的力量。要把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和各方面有益的东西引进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输入好的程序,不输入不好的程序。

现代家庭教育的第九个误区是,许多父母忽略了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塑造。

一方面对孩子是宠爱、溺爱;另一方面,在爱孩子的时候,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时间、健康。

我认为,一味地对孩子溺爱、宠爱,同时牺牲了自己的人生这样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和父母本人都不好。你教育孩子要有信心,教育孩子要有竞争意识,教育孩子要敢想敢做、有创造性,要知道,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你的身教而不是你的言教。如果你教育孩子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有承受能力的人,有种种社会应变能力的人,可你自己的生活很消极,很颓废,没有理想和事业,那么,你的生活方式本身对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别不好的身教。

正确的观念是,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不但不应该觉得人生已经无所追求,恰恰要有一个概念,孩子的出生与成长使自己更年轻了,从现在开始要和孩子一起重新活一遍。

就因为你想培养孩子懂音乐,你可以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始,使自己真正喜欢音乐。就是因为你要培养孩子学好外语,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这门知识。就因为你要培养孩子微笑乐观的好性格,你自己就不应该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你想让孩子有创造性,有远大的目标和追求,你的生活就要不断地创造和争取。这样做的结果,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误区分析 篇3

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一)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忽视教学过程

一些教师认为要在课堂中应用教育技术就是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技术手段,产生了一种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倾向,忽视了教学过程。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堂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课,任课教师是一位青年教师,他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来上这一堂。在课堂中,他利用了网络教室控制软件的各种功能来开展教学。如:将扫描教材上的图片放在PPT中用来导课,PPT课件代替板书、呈现例题及解法,用电脑习题取代书面作业,小组合作交流必须用耳麦和留言板……功能用了很多,却忽视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来感受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只体会到了计算机的各种新功能,津津乐道于能上网了、老师转播我的屏幕了……学生的注意力根本没有在怎样解决问题上。

产生误区的原因:产生该误区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应用教育技术的目的不清楚,不知道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到底是为了什么。

(二)媒体滥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大量应用各种媒体,就可以达到声像并茂,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却不知道,在课堂中媒体也是要有选择、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应适时适当使用的。

如:一堂物理课主要内容是讲安全用电,任课教师在一开篇利用一段介绍“不怕电的神奇人”新闻来进行导课。在这段新闻视频中主要介绍这个人不怕电,徒手接电线、摸电闸的神奇事迹。那这样一段新闻是会吸引学生,但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干扰:是不是我也有这样的能力呢?这与安全用电存在着悖论。

产生误区的原因:产生该误区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应用教育技术的方法不清楚,不清楚在教学中怎样应用教育技术。

(三)教育技术应用只辅教不辅学

现在很多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时只设计怎样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以利于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为出发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辅“教”,而不是辅“学”,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制作的教学课件中大多扮演“播放者”的角色,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上课时只能按课件流程和教师的指定好的思路被动接受地学习。

如;在《平行线的性质》一课中,任课教师设计了很漂亮的课件,还使用到了几何画板,但只是局限在教师的展示上,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尝试、体验如何探究平行线的各个性质。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经历数学经验、体验数学规律的形成。那么,在这一课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来上这一堂课,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探究,得出平行线的性质,这样自己探究得到的比任何人传授得来的都容易掌握和理解,印象更深刻不易遗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产生误区的原因:产生该误区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不明确,不清楚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起什么样的作用。

走出误区的对策与思考

要想让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避免误区,促进教学三效的提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适当的教育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有趣、变传授为探究,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锻炼学生思维和操作能力。

其次,要注意教育技术的应用应适时、适当、适量。教学中应该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环境下适量地运用教育技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讨论,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第三,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要注意运用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所支持的相关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如: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提供有意义的资源环境,呈现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突破书本限制,开拓学生视野和思路,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资源背景;创设真实的或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相关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探究和体验,发现知识,提高技能,促进理解;利用实际任务,让学生在技术的帮助下思考、表达、交流和应用,在对信息的提取、分析、重组、加工、应用的过程中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等。

总之,所有教学技术手段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我们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此外,我们在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哪些内容适合用,哪些内容不适合用,使用的效果好还是不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地尝试,并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摸索出一套适合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辽宁盘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现代家庭教育误区例谈 篇4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其中更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 有的描写山川景物等自然风光, 抒发作者的赞颂之情;有的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反映社会的风貌, 从而激发人们的同情、赞美或憎恶之情。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体验、欣赏、鉴别作品的情感和艺术形象, 使其语言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步提高。如, 学习《风景谈》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制作六幅画面, 借助声、像的巧妙结合, 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沙漠驼铃”一幅画面, 先推出自然风光———辽阔、平坦、空旷、寂静、燥热、单调的沙漠;然后, 推出人的活动———驼队出现, 声色俱备, 顿时使荒原充满生机, 从而突出“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又如, 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 学生只能从电视上简单地了解海洋, 却从未实际了解海底世界, 教师无法通过空洞说教让学生领会海底世界的神奇, 任凭教师极力“渲染”和“描绘”, 学生听后还是停留在想象的程度。无奈, 只能感叹“教学手段”的落后和“教学资源”的匮乏。但如今在教学这一课时, 简直就是奇迹, 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DVD光盘, 让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音像效果让学生领悟了用语言无法解说的“海底世界”之神奇。通过这一课的教学, 让从没了解过海底世界的学生也第一次进行了“海底世界之旅”, 感受了一次奇妙之旅!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口语表达范例, 如相声、小品、演讲、辩论、朗诵、讲故事、求职面试、脱口秀表演等。这些将声音、形体、动作综合记录在一起的音视频信息, 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能随意控制播放, 为学生提供了最直观的模仿对象, 供学生研究、切磋, 从中汲取经验。在学生口语表达实训的过程中, 我还利用手中的DV录制下来, 反馈给学生, 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教学效果。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恰恰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总而言之, 只要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积极恰当地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过程整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的心灵, 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使语文教学在教育改革的天空中飞得更高, 飞得更远。

现代家庭教育误区例谈 篇5

一、巧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更谈不上“班班通”、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教育技术现代化步伐在不断加快, 学校已经装备了新型的现代化教育资源, 这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使原本抽象的数学教学更加趣味化、形象化、实用化。尤其是flash课件以及电子白板的使用,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那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原理、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等数学知识进行直观化、简单化, 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揭示数学本质, 对数学的过程学习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 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只是被动地接受新知, 基本靠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掌握知识点, 缺乏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下, 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圆柱、圆锥和球”的相关知识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圆锥和球的形成过程, 学生很容易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有效解决了教学难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生的空间立体感相对较差, 很难想象出这些立体图形就是从那些常见的、简单的平面图形转变而来的。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flash课件, 动画演示长方形围绕某一个边旋转一周得到圆柱体;直角三角形围绕某一个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锥;一个半圆围绕一个直径旋转一周得到一个球的过程。这样教学, 把抽象的、看不到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出来,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让学生在大脑中很快就形成表象,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突破教学难关,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二) 巧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同步教学, 突出数学学科特色教学

数学是比较抽象, 知识点比较繁杂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数学图形的变化、图像的定格、线条的闪烁、色彩的变化等手段来制作课件,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对称的图形或物体, 课上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 使学生轻松理解对称的特点和含义。这种教学方式, 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比传统的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突出了数学学科特色。

(三) 巧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手段的限制, 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 很难理解那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 致使教学活动成了教师的展示课堂。如果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可以留意学生的反馈,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 从中发现数学的规律, 体会数学本质,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体系的展示, 提高教学实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点多数是较为抽象的, 知识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课上进行视频或者网页展示,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 引导学生深入浅出, 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的效果, 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方法法。。

例如:在进行“圆”的教学中, 对圆的概念、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系列知识进行整合, 用flash课件进行展示,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有效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反馈练习的设计,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能承载很大的信息量, 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方式展示出来,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利用ppt课件展示有梯度、有层次的习题, 进行针对性的反馈训练, 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得到发挥, 做到因材施教。这种练习效果高效、科学合理,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反馈练习中设计多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 通过软件可以检测学生的解答是否正确, 根据练习的情况, 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来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灵活学生的思维, 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使数学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提高了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向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师应灵活应对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 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现数学新理念, 优化教学环节, 解决教学难点, 灵动学生思维, 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情境设计误区例谈 篇6

在我国, 江苏南通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通过三十年的实践和研究, 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意境说”的营养, 形成了“形真、情切, 意远、理蕴”的情境教学思想,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这和建构主义“知识是情境化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所以, 情境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然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的情境设计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意, 或流于形式, 或偏离目标, 使情境教学走入误区。现就笔者接触到的语文教学中情境设计的个案进行简单的分析。

其一, 影视情境, 遏制想象。一位教师教学《林黛玉进贾府》, 分析黛玉见到迎、探、惜的性格时。

师:“第一个肌肤微丰, 合中身材, 腮凝新荔, 鼻腻鹅脂, 温柔沉默, 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 长挑身材, 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 文彩精华, 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 形容尚小。”

师:分别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

生:迎春, 温柔和气;探春, 精干聪慧;惜春, 柔弱幼小

师:“那迎春、探春、惜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看电视剧《红楼梦》给我们展示的人物形象。”

接着就展示电视剧中迎、探、惜的形象截图。

师:这就是电视剧中展示给我们的形象, 同学们看像不像?

在分析王熙凤出场时“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这句话时。

师:电视剧《红楼梦》也描绘了王熙凤的形象, 那么电视中是如何表现的呢?

接着反复播放电视剧中王熙凤出场讲这句话的场面。

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怎样建立, 我们知道这形象只能建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体会建构起来, 而且每个人心中建构的形象是千差万别的,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如果以影视形象代替人物分析, 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 破坏了在学生心目中建构的人物形象, 影响了学生感悟、赏析的整体氛围。

其二, 图画情景, 喧宾夺主。在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 教师首先展示江南的烟雨迷蒙、小桥流水的图画意境, 为的是将学生引入江南冬景的意境。在讲解“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的“悠闲境界”这一段时。

师: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

师:这冬霖景象有什么特点?

生:悠闲, 迷人。 (文本中词语)

师:这幅图景有哪些意象?

生:门对长桥, 窗临远阜, 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 乌蓬小船, 喧哗的酒客, 灯光的月晕。

师:这幅图景给你怎样的的感觉? (讨论)

生:素朴淡雅, 意境深远, 富有诗意。

师:这真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那么我们能把这幅图景画出来吗?

(师让两名学生上黑板画这幅图景, 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完成, 然后加以点评。)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想象勾画出冬日江南寒村里的冬霖景象, 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现在找了一幅图画, 大家与之相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接着进行比较, 请学生回答。)

分析:作者郁达夫在文中营造的“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完全是自己的想象之境, 为的是突出江南冬天的悠闲、迷人, 这种意境也只能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去体认、感受、分享作者的独特感受, 而不能把散文中的景、物当做实景实物。至于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也指的是特定的诗, 有的诗意是能画出来的, 有的是画不出来的, 本文所要营造的意境也不是画所能完全表现出来的。“因为诗中之画, 画中之画, 是静态的、刹那的, 而诗以语言为媒介, 是历时的、持续的。”“绝对地用画的优越来赞美诗的优越是一种盲从。……诗和画由于借助的工具不同,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这样大, 又这样容易被人忽视, 很值得思考。”

其三, 音乐情境, 形神分离。

教师在教学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时, 最后进行总结。

我们通过学习张若虚的诗, 作者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意象的描绘, 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 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深远的意境。那么, 我国有一首著名的古典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我们欣赏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想象, 这首乐曲所体现的意境究竟是怎样的, 请大家欣赏以后把感想写出来。

分析:古典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我们当然可能产生这样的想象: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把春天静谧的夜晚, 月亮从东山升起, 小舟在江面荡漾, 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 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但由音乐产生的想象和由语言文字产生的想象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 只注重其形似, 而忽略其本质区别,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 我们的许多教师认为, 语文课堂引进了现代教学手段, 运用了影音手段就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就给了学生美的感受和体验, 果真是这样吗?语文课堂当然是离不开情境的, 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但如果运用不当, 不但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反而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把语文教学引入了误区。所以,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围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国家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对高中阶段学生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两大方面。“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 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而语言素养是其中的核心。在语言素养中, 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等, 都只能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 除此别无他途。语文“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

举凡大师或者名师, 他们也讲究情境, 也善于营造情境, 但都没有离开语文的内容, 也不一定非得有影视、图画、音乐等手段。梁启超开讲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个字, 经他一朗诵, 再经他一解释, 活画出一出悲剧, 其中有起承转合, 有背景, 有人物, 有情感。”由此可见, 只有真正紧扣语言教学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才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情景, 才是启发学生心智、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的情境。

第二, 要注意文学与影视、绘画、音乐的区别。影视是运用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等视听艺术来表达的综合艺术, 绘画是用线条、色彩来反映世界, 音乐是用旋律来反映世界。在情境设计中, 我们要注意到影视、绘画、音乐等与文学作品在表达手段方面的本质区别, 决不能以影视、绘画、音乐代替语言教学。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影视、绘画、音乐等媒介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要明确这些情境是辅助性的, 要适时、恰当, 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进而达到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技能、提升素养的目的。

第三, 要明确情境教学的适用对象。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主要实验对象是儿童, 针对儿童的特点, 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 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 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她把情境主要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认为“小学儿童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必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推理情境的创设会促进这种过渡。”所以, 对初高中学生来说应该更多使用想象情境和推理情境。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 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 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推理情境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去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如特级教师韩军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 探究“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一句中“紫色”的含义时, 引导学生讨论紫色的含义:痛苦的、压抑的颜色, 或者是高贵的颜色。再让学生比较白色、绿色、蓝色的象征意义, 介绍艾青诗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 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 最后归纳出:紫色的灵魂, 就是痛苦的灵魂, 灵魂因“痛苦”而“高贵”。这里就是运用推理情景, 当然在许多时候想象情境、推理情境是综合运用的, 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例谈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篇7

由于随文练笔好处较多, 于是每堂课进行随文练笔便成了一种时髦。许多教师不分清红皂白, 每堂课都设计随文练笔, 课堂练笔俨然成了课堂的一种形式、一种负担, 这种变了“味”的练笔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一、本末倒置——阅读课成了作文课

一位教师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

师:同学们, “到处是鸟声, 到处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那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 我们来欣赏欣赏。 (师播放早晨大榕树的热闹情景, 生入情地欣赏。)

师:刚才你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许多鸟儿在不停地飞, 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

生2:一只鸟正展翅从水面飞过, 嘴里还叼着一尾鱼呢!那架势好像是在向别的鸟儿炫耀自己的战果。

生3:……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那你能把刚才从图片上看到的写下来吗?

生 (不情愿地) :能。 (师巡回指导)

二十五分钟后, 师请学生读自己的创作, 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

[反思]这位教师前一部分引导得比较好, 学生们也具有较浓的说的兴趣, 但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时间太长了, 完全将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作文训练课, 这样一来, 不仅扭曲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而且长此以往, 也会让学生因繁而生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 教师却腾出了这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 将随文练笔当成了消耗课堂时间的一种无聊的模式, 完全违反了随文练笔的目的及意义。

[对策]作为对阅读教学起推波助澜作用的随文练笔, 教师要准确把握好火候, 要适时, 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作文课。同时, 随文练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穿插于阅读教学的趣味之中, 以淡化小学生对“作文”的概念,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趣味仿写或创新练习。所以, 教师在设置随文练笔时, 一定要考虑到时间的紧凑性, 并提出分层次的要求, 让每一位学生在练笔的同时, 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无病呻吟——脱离文本为练而练

《自然之道》一文中曾写道:“向导抱走幼龟不久, 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一位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时候, 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同学们, 那成群的幼龟是怎样从巢口鱼贯而出的?请拿出笔来写一写。

[反思]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 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 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 课文的理解是随文练笔的基础, 同时, 随文练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例中的随文练笔是否已起到了以上所说的作用呢?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对策]“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地球。”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 以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为立足点, 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所以, 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时, 一定要找准引爆点, 否则只能做一些“无病呻吟”的徒劳之事。

三、拔苗助长——难度令人望而生畏

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七颗钻石》后, 布置了以下的随文练笔作业:

写一段话, 用上以下的词:焦渴、喜出望外。此外, 读了本文后, 你有什么感想, 请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想象和感受, 注意表现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对于刚刚起步练习作文的三年级小学生来说, 第二个随文练笔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学生的练写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之上, 反之就成了一种负担, 我们提倡随文练笔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减轻学生作文的负担, 可没想到, 这位教师的随文练笔却只能起到反作用。

[对策]教学完一篇课文, 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随文练笔具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之前, 应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如学了这篇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 写一篇读后感?教师不应规定字数, 作文的本身就是学生内心的有感而发, 可长可短。所以, 我们在进行随文练笔时,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遍地开花——泛滥成灾无精彩点

一位教师在执教《中彩那天》时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 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时, 我想:________。

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 他神情严肃, 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想________:。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 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 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 说:_______。

父亲拿起橡皮要擦掉“K”字时, 想:_________。

……

细数这位教师课上随文设计的练笔, 加上续写结尾 (库伯派人来将车开走后我们一家人的心情) 及读后感的练习, 竟足足有十处。

[反思]“懒婆娘的裹脚布, 又臭又长”, 该教师设计的这一课的随文练笔便有了这一番味道。任何东西只有适量才是最美的, 多了便会“泛滥成灾”, 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随文练笔是为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而设的, 只有设在课文的精典处,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对策]进行高效的读写结合, 必须选择恰当的练习时机。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考虑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落脚点, 可引导学生练在文本空白点, 练在拓展延伸点, 练在语言训练点, 练在思辨争议点,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放任自流——虎头蛇尾空忙碌

公开课上, 某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鸟的天堂》一课, 下课铃已响, 该教师马上出示今天的随文练笔作业:

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广告词,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这本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作业, 可惜教师将它放在了课外, 后来, 教师疏于对这次作业进行反馈交流, 学生们都空忙碌一场。

[反思]现在的公开课, 有许多的作业是教师用来作秀的, 本课例也不例外。长此以往, 学生也会渐渐懂得上公开课时布置的作业是无须认真完成的。既然布置了学生进行作业, 就应给学生一个交流评议的空间。

[对策]评价对学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进行随文练笔时一定不要疏忽了评议这一环节。其实评议的方式完全可以灵活一点, 可在课堂上进行, 也可在课后进行。同时我们把批改与讲评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以便于学生“我手写我心, 我语表我情”,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 从中体验到乐趣。如可以让自己欣赏, 写好后, 让自己的耳朵当小老师, 轻轻地读一读自己的小练笔, 给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做上记号;也可以组织学生互赏互评, 同学之间互相欣赏,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或者让学生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想学生一定会自得其乐的。

例谈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篇8

一、目中无人, 揠苗助长

案例:一位三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 布置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阅读教学要“意言兼得”, 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 这项要求只有到了小学高年段才是合适的, 这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阶段性要求。中低年段就布置学生进行写读后感的训练, 实在是目中无人、揠苗助长。

对策:遵循年段特点, 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应依据不同的年段特点提出适当的要求:在低年段, 重在模仿, 以句子训练为主;中年段, 以段的训练为主, 仍然是重在仿写;高年段, 才能从整体的表达顺序和方法上进行迁移、训练, 引导学生仿中有创。只有遵循年段特点, 循序渐进, 才能使随文练笔的训练落到实处。

二、喧宾夺主, 顾此失彼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 粗浅理解课文后, 就要求学生花二十多分钟时间以儿子的口吻给高尔基写回信。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而不能只是以写作为核心目标。一篇文章还没有读熟读透, 还没有赏析感悟, 就让学生“写回信”, 这不但不能写好“回信”, 还会导致阅读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对策:读写相长, 适时适度。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是汉语教学的传统经验, 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的“写”不是单纯为写而写, 以读导写, 以写促读, 读写相长才是其主旨所在。作为随文练笔, 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好火候, 要适时适度, 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习作课。一定要在学生读好读深读透之后再练笔。同时, 随文练笔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趣味仿写或创新, 一节课中的练习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

三、遍地开花, 泛滥成灾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一文时, 一节课设计随文练笔三次:

教学完第一小节:20年的努力, 5年的等待, 15天的航程, 当他踏上祖国的那一刹那, 内心一定感慨万千。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写。

在课接近尾声时:读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颁奖词, 读后模仿着写一写。

下课铃响后: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还有李四光、华罗庚等, 请收集这些著名科学家的资料, 仿照“作家卡片———巴金”, 为你喜欢的科学家制作一张卡片。

任何东西只有适量才是最佳的, 多了便会“泛滥成灾”, 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教学现场来看, 由于课堂容量过多, 三次练笔都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 显得仓促, 更没有有效的指导与评点, 练笔的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适量训练, 当堂评改。随文练笔只有少而精,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效的读写结合, 必须选择恰当的练习时机。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考虑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落脚点, 更要给学生留足时间, 让学生安安心心地写, 写好后认认真真地自改和互改, 然后教师最好还应当场展示学生的练笔, 当堂评改, 小到文字与标点, 大到内容与主题, 都可以根据学段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修改后特别优秀的, 还可以在班级板报上展示, 这样的练笔才是扎实有效的。

四、缺乏支点, 游离文本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时, 安排了一次随文练笔, 她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 课文学完了, 假如你就是菲格雷特总统, 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请写下来。结果学生一个个面露难色, 每个人都只写了干巴巴的几句敷衍话。

此处的练笔,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铺垫, 训练显得机械, 由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写出来的东西就只会停留在口号式的话语中, 语言空洞、苍白, 甚至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 读写成了两张皮。

高中生政治学习思维误区例谈 篇9

一、从思维层次看, 轻逻辑重形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网络技术更多地运用于教学, 从而使得 教学内容 的呈现逼 真、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感性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 从一定意义上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扣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但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现实: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多样, 一般都设置一定的情境, 从问题探究入手引出相关知识, 有名人名 言、图画等载 体, 形象而新颖;特别是每单元的综合探究, 都让学生通过翔实的材料得出已学的结论。这样的学习, 学生思维质 量不高, 因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就停留在阅读材料本身, 没有以结论、定义、定理等为依托, 以排除、选择、抽象等思维去探究。过于形象直观的教学, 那学生的排除、选择、抽象的空间又在何?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如果受到过多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 那逻辑思维的习惯和思辨能力则只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长此以往,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会成为他们的软肋, 成为政治课程学习的瓶颈。

二、从思维特征看, 少主动多被动

在教学活动中, 受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思维惯性的影响, 师生角色未能正确转换, 教师包办课堂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彰显, 于是教师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成为教师思维下的被动思维者, 久而久之学生成为教师思维的复制者和模仿者, 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教师的思维往往受到其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的影响, 业已形成的结论性的答案往往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此外, 学生的认知态度也有重要影响。在课堂上学生不能预习和积极思维, 思维处于惰性状态, 主动思维就无从谈起。而在练习过程中, 部分学生对参考答案有一定的依赖心理, 往往急于知晓答案是什么, 很少思考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也往往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抽象、深奥 的知识, 很难调动 学生的思 维。如在讲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时, 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课桌、黑板等具体的物质形态上, 不懂得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其实是对万事万物的共性的抽象与概括。很多哲学概念的讲解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逻辑思维, 而一些学生由于不能颠覆原有的感官思维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思维。在政治学 习中, 很少有学 生会形成 思维“危机感”, 不思考同样可以学习, 这种学习状态很可能是一种“伪学习”或者“亚学习”状态。

三、从思维过程看, 轻演绎重归纳

演绎思维是根据一般性原则解决具体问题的思 维活动, 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认知顺序, 表现为综合到分析的思维过程。归纳思维是根据已有材料调动和运用已学知识的过程, 是从实际到理论的认知顺序, 表现为从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过程。受中国人传统的整体的思维特点的影响, 学生习惯于从宏观上思考和分析问题。现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考试特别重视学生提取材料有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试题不注重考查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学生只需要激活已有知识即可。教材的编制和教者教学内容的组织往往也是从感性到理性。在应试教育之瓶颈还无法完全突破的前提下, 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 也必须去做出这方面的探求和实践, 尤其必须注意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现象, 去演绎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乃至于结束的所有过程。如哲学第三单元的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 上学”, 是哲学中 最晦涩的 内容, 但教材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素材, 使学生从理论评析中找到答案只需简单的归纳思维即可。

四、从思维结果看, 少创新多常规

西方人的思维更注重系统性、技术性, 求异求变, 东方更注重经验性、谋略性, 重视领导性思想。中国 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 遵循循规蹈矩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从某种角度看, 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 特别是教 育方式,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权威和传统的教育思想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力, 学生迷信于权威和书本, 缺乏己见, 胆小而不够自信。创新思维一般从问 题开始。如果教者的问题设计随意而单一, 缺乏深度和启发性, 就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引领作用。很多情况下, 参考答案成为唯一标准答案, 学生创新性的思维或想法因成为另类而被否定, 学生的创新火花常常被无情扼杀。部分学生缺乏内在的探究动机, 不能利用已学知识对现有问题展开推导、联想和逆向性思维, 久而久之, 学生的创新潜能被埋没。

上一篇:高等专科医学院校下一篇:加工过程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