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现代教育(共10篇)
成长现代教育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与科技的产物,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方式, 引发了整个教育观念的巨大变化。随着电子技术、传播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 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中心已经成为现代化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 我园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把现代化教育技术引入校园, 在幼儿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义语,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就是教师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提升理论的过程。因此, 我园以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为突破口,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围绕《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研究》的科研课题积极推广信息技术教育, 使教师们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感受学习电教理论的必要性, 努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每学期我园都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观摩研讨活动, 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研究、锻炼、提高的机会,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观摩活动结束之后, 召开专题的研讨会, 开展分析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 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
实践证明, 通过信息技术的课题研究, 开发了教师的潜能, 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 培养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使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并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从而真正成为课程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教育科研激发教师自主寻求发展, 促进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 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网络学习中成长
传统的知识流通主要是通过教育、书籍、广播及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进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信息化进程, 使知识传播达到了空前的高速度、大范围、高效率。传统的学习以经验学习为主, 是以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学习, 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是有限和狭小的, 而网络学习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网络不仅是一种学习途径, 也是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它使学习时空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现在教师对网络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性的功能, 而是需要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 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 以及和教育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等。另外, 我园建设了网络教研平台, 如网上评课系统、教育论坛、班级网页、教师博客等, 教师可以在“教学反思”、“精彩案例”、“共享资源”等的版块中互相学习。
为教师搭建一种开放的、心理相容的合作学习交流平台, 使教师在彼此的交流、碰撞中得到启示, 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和新的理念,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 我们在创设丰富的教学资料库的前提下, 努力为教师创造交流、切磋、分享的环境氛围, 搭建交流的平台, 使教师在交流、共享中协同发展, 引领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 更扎实。
●在带教体系中成长
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园年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从整体上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我园倡导以点带面的带教体系。首先抓骨干教师的培养。挑选一部分对教育科研工作有热情并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教师, 集中在一个阶段进行理论学习和培训, 培养一批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带头人。然后组织她们在园内上展示课, 让全体教师从中感受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在充分展示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请骨干教师介绍课件制作的方法、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方法等实用知识和技术, 在手把手的培训中, 教师们很快就学会使用电脑或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个全员参与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 专业水平在不断地实践应用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教作用, 她们丰富的教育经验作为幼儿园教育研究的独特资源, 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 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了教育经验的横向流动。同时通过互教互学, 共同促进, 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从而实现教师成长的变革。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包括知识更新、能力提高、专业心理品质形成的内涵丰富、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它建立在教师自主寻求发展的基础上, 其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有利于教师打开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和模式, 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行为也会随之得到最优化。因此, 我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 以教科研为突破口, 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吸收其教育精髓, 并开展扎实有效的带教活动, 做到教学相长, 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一个快捷的平台, 从而造就了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提高了幼儿园整体的教育质量, 促进了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成长现代教育 篇2
一、家庭教育中的种种矛盾表现
1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2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3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这些矛盾是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它,不能回避它。正视和不回避这些矛盾,就需要我们去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二、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及途径
1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很强,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是纯洁的。因此,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特别是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在生活上,对孩子要有所节制,使其懂得珍惜。在生活上对孩子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由此看来,要满足孩子的欲望,是有条件、有节制的,应该把这种欲望变成他前进的动力,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使孩子向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
3要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教育。比如,有的学生逃学、厌学,作为家长应该在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上使孩子明确:上学为了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应该怎样做,从而使孩子尽快改掉逃学、厌学的毛病;有的孩子胆小怕事,作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使其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的孩子争强好胜,作为家长应该有意压制孩子,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养成谦虚谨慎的习惯……
4学会赏识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1)赏识和鼓励,是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有人说:“给镜子一屡阳光,它能映射出一片天空;给心灵一屡阳光,他能反映出一个美丽的天堂。”孩子的上进心是宝贵的,是脆弱的。作为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上进心,正确引导,使其不断前进。(2)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想不通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和家长沟通,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作为家长,应该放下自己的权威地位,蹲下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孩子才能把心里话告诉家长,达到沟通的目的。
5智育固然重要,德育更不能轻视。也就是说,重智更要重德。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认为品德问题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其实不然,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有才而无德的现象常常被我们所唾弃。
6尊重个性,任其发展。现在的家长,渴望孩子成长,往往用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参加各类的补习班,结果孩子累得疲惫不堪,收效甚微。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发现孩子身上的特长爱好,及时捕捉,借助外力,加以培养, 使其在自由發展中有所成就。
成长现代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旅游地理,多媒体,应用,成才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在日常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技术手段之一。以多媒体教学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为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条极佳的途径。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把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象化, 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 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 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旅游地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与学上到底有哪些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呢?
一、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 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经常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的疲劳感和厌烦情绪, 学生要么不听课, 做自己的事情, 要么和老师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每一节课。例如:在讲《旅游资源》课的课前5分钟,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由郑绪岚老师演唱的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牧羊曲》作为导入, 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中间讲到旅游资源主要类型时, 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美丽的景观旅游画面, 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 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述就能使学生明白怎样区分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和自然、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在讲课结束时, 让同学们看我们信阳的一些旅游资源景观图片, 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判断各属于哪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既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 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紧紧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需要反复讲解、多次强调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很难把握, 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轻松地解决此类难题。当讲到重点和难点时, 配以多媒体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到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时, 对各种不同的旅游景观有不同的欣赏方法。比如对于奇峰峻岭,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庐山的峰峦景观:峰奇水秀, 雾漫云飞的画面, 同时配上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很容易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峰峦的雄伟俊秀, 唯俯瞰或远眺可得。庐山五老峰峰峦重叠, 形态不一, 对于这种地貌的酷似造型, 通过图片欣赏再配以解说, 很容易让学生发现:在特定的观赏点, 充分发挥想象力, 才能体会到五老峰有的像神人吟咏, 有的像勇士高歌, 有的像渔翁垂钓, 有的像僧人盘坐等不同的形象。如果仅凭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 学生很难领会这节课的重难点。但是, 如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恰当地配以图片和动态的画面, 这样能很方便地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联想的方法记住景观的欣赏方法。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迪学生的思维
由于诸多原因, 让学生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看一看是不可能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仅凭教师口头讲解, 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和认识。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被称为“岷山明珠”“人间仙境”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的美丽图片:神妙奇幻雪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情;欣赏以唐宋时期雕塑艺术风格为主的佛教石窟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大佛雕塑, 然后让学生比较四川九寨沟与河南龙门石窟在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价值和旅游功能上有何不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激发求知欲, 启迪了他们的思维。
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是为了“用”, “教”是为了“不教”。中职旅游地理教学, 是为饭店、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培养人才的一门基础课程。所以, 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例如, 我在讲解旅游路线设计时, 要求学生根据我们信阳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特点 (山水景观旅游资源和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 , 结合所学知识, 让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最后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创新:试着做做看,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或者项目经理, 你将怎样为外来的游客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这样不仅变换了课程形式, 锻炼了学生学习自主性, 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性与合作的意识, 让他们学以致用。
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上教师对教学信息的传授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听, 二是看。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无阻, 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应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和高效性。例如在讲述旅游资源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要花较多时间板书、画图, 有时虽然有挂图, 但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由于要指出所讲地点, 身体会遮挡大部分挂图, 效果不是很理想。例如, 在讲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时, 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从网上搜索“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和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 再利用多媒体在各个不同民族旁边配上人物插图、民歌插曲和民族风情介绍做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 把传统的课堂变成一节欣赏课。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不同民族的衣着、头饰和建筑布局, 对各类民族的不同文化也能有很深的了解,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由于它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 既方便了教师的“教”, 也帮助了学生的“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中职旅游地理教学, 能够创设层面丰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这对于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于2021现代成长故事 篇4
有一天,我在操场上和一群同学踢足球。当我把球传给小丁时,他飞起一脚,谁知用力过猛,他把球踢歪了,正好把校长室的玻璃打碎了。当时校长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他看了看屋内的足球,又看了看面目全非的农历,顿时火冒三丈,脸上的皱纹都聚在了一起,活像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校长朝操场怒吼道:“谁干的?”那些同学听了,吓得魂飞魄散,特别是小丁,吓得脸色苍白,魂都不知道飞哪去了。小丁顿时变成了“百米飞人——刘翔”,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同学也各自逃之夭夭,就剩我一个人在那呆呆地站着。
校长看见我,以为是我做的,下了楼,一把抓住我,对我吼道:“你竟敢打碎玻璃,我要罚你打扫教室一个月!”我一听,才缓过神来,对校长说:“不是我干的,是小丁干的。”校长让我把小丁叫来,我飞快地跑到教室,把小丁带来。校长严厉地说:“快点说,是谁打碎了玻璃!”小丁诬陷我说:“是小王干的。”校长抓起我说:“快点去打扫教室!”就这样,我打扫了一个月的教室。
成长现代教育 篇5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急骤转型的时期,农村有近1.2亿人口涌向城市务工,出现了约8千万农村“留守儿童”;内地和欠发达地区约3600万城镇人口涌向沿海和发达地区,异地择业谋发展,约有2千万远离父母的城镇“留守儿童”。许多家长忽略了自己作为家庭教育和保护主体的法定监护人角色,取而代之的主要是隔代或亲属委托监管和教养。
监护人的不称职和远离监护而导致的“监护权的缺失”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危机。长期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出现道德意识淡漠、行为失范,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同时,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恶性案件频见报端。多数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与其父母的监管疏忽和缺失有关,单亲、流动、留守等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14岁以下的女孩占多数,85%以上的儿童性侵犯发生在邻居、朋友、老师、亲戚甚至是父母等熟人当中。一宗宗触目惊心的案例,一次又一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为什么犯罪分子屡屡得逞?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漏洞究竟何在?
严峻的社会现实,迫使我们尽快完善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度,出台一部有关未成年人成长监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详尽地规范未成年人监护的各个重要方面,从而实现对我国未成年人最基本、最有效的保護。只有借助现代法律,去强制规范每一个家庭中监护人与所监护的未成年人之间共同的日常生活,才有可能对每一个未成年人提供最大程度的切实保护。
基本观点
所有人在其未成年期间,都有依法寻求成长监护的权利,这应是每个未成年人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它受到我国宪法的保护。成人手中的监护权,对于被其监护的未成年人,常常意味着生命权、生存权、健康权等自由成长权。《未成年人成长监护法》的制定,将是我国日益完善的人权保护制度的重要一环。
监护资格
在《未成年人成长监护法》中应明确规定:父母不应是子女的当然监护人,而应对其监护资格进行审查。作为监护人,应是具有一定较稳定的经济收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且具有一定行为能力的成人。如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应不能成为未成年人法定的成长监护人:
1.未成年人生育子女的;
2.家庭中没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长时间(如两年以上)生活在当地贫困线以下的;
3.年纪老迈、行为能力受限的;
4.患精神病,或长期(如两年以上)患重病,重度残疾等行为能力明显受限的;
5.品行不端、经常违法犯罪的;
6.曾经履行监护权严重不称职、虐待被监护人或严重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而被强制进行过监护权变更的;
7.生育四胎以上,第四胎(含第四胎)以后所生的子女与其父母的监护关系应依法强制脱离;
8.其它法律另有规定不宜担当监护人的。
成长监护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的“家庭保护”中已有的大致性规定外,应进一步细化,尽量规范监护人与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重要方面,并努力减少监护过程中的随意性。重点规定如下:
1.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置被监护的未成年人于脱离监护的状态下,不得让监护对象长时间独处(其具体时限根据未成年人的不同年龄而作相应规定),也不得以“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远送被监护的未成年人至异地(如本县区以外)读书上学。置被监护的未成年人于脱离监护状态,是生活中相当常见的现象,也是多数儿童易受伤害的危险时刻。对未成年人监护状态的监督,尽管它是有相当难度的,然而也恰恰因为如此,它更需要以法律进行相当的强制约束。
2.监护人应尊重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监护中应尽可能耐心地向未成年人讲解道理,采取必要的防范和强制措施,但不得体罚未成年人或以体罚相威胁,不得侮辱未成年人,更不能虐待未成年人。
3.成长监护法中应明确规定:生活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经常与被监护的未成年人保持交流沟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抽出一定时间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倾诉,成为孩子的情感依靠。与监护对象保持经常的交流沟通,这也是监护人正常有效地开展监护的基本保证之一。
4.监护人应对被监护的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性教育。随年龄增长,父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逐步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对异性保持必要的警惕。向孩子说明哪些部位是个人隐私区,不能让任何人随意接触。教会孩子们识别危险信号,学会拒绝性侵害的技能,并努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孩子一旦遇到骚扰应立即报警,应寻求司法保护和解决。
其它相关制度
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未成年人成长监护的监督制度、未成年人监护权的委托代理和监护权的转移制度、法定监护人履行监护权不称职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和监护权的强制变更制度、监护权恢复制度、监护权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1.国家应建立未成年人成长监护的监督制度。发现未成年人脱离监护、监护人不履行监护权或履行不称职、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等,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有依法举报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监护督查责任的各级民政部门或委托授权的组织,应对辖区内所有未成年人的监护状况依法进行督查,并对辖区内所有未成年人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和家庭氛围进行必要的依法监控。根据监护督查结果,及时进行监护状况危险警告、训戒或依法提请人民法院进行监护权的强制变更。在没有明确的自然监护人时,代表国家承担未成年人的监护代理或另行委托监护。对民政部门等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政府职能、工作原则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应有进一步的明确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和接纳未成年人入学的学校,应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协助做好未成年学生的监护督查。
2.应建立更为完善的未成年人监护权的委托代理和监护权的转移制度。
3.关于不履行监护权或履行不称职的法律责任,必须进行细化加以明确,使其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和必要的强制力。
4.有关监护权的强制变更。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应失去继续监护资格,可以依法提请人民法院依法进行监护权的强制变更判决:
(1)家庭中没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长时间(如两年以上)生活在当地贫困线以下;
(2)监护人患上精神疾病,或长期(如两年以上)患重病、重度残疾等行为能力明显受限的;
(3)不履行监护权或履行不称职,经政府有关部门多次警告、训诫后仍没有明显改变的;
(4)履行监护权不称职而致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受到严重伤害的(因不履行监护权或履行不称职而致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失踪或死亡的,应同时剥夺其对其他未成年人的监护权);
(5)监护人品行不端,经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教育后仍屡教不改的;
(6)虐待被监护人或严重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7)监护人因犯罪被判入狱服刑的;
(8)其它法律另有规定应强制变更监护权的。
此外,还应规定,被人民法院强制变更监护权的子女,对其亲生父母的财产仍享有继承权,并在财产继承时优先分割。
5.关于监护权恢复。当年属未成年生育、现已成人且具有稳定经济收入的人员,当年被强制改变监护权现已刑满释放(因虐待或严重侵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而入狱的除外),重病康复或重新具有相当稳定的经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改善的人员等,如果希望恢复对仍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可以向民政部门提出监护权恢复申请,经与未成年子女的当前法定监护人协商,由民政部门提请人民法院作出是否恢复监护的决定。
6.关于监护权保障制度,我想着重说明以下两点:
(1)法定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受法律保护。任何阻挠监护人对其未成年监护对象履行监护的行为,应受到法律追究。明知其阻挠行为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却仍然继续阻挠,致未成年人因失去监护而发生受伤害或死亡的,应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同惩;致使未成年人失踪的,以故意致使儿童失踪罪重处。司法机关在依法限制监护人人身自由时,必须同时对由其监护的未成年人采取必要的防范保护措施。明知其监护的未成年人可能因失去监护发生不良后果而未采取必要的防范保护措施的,应以玩忽职守罪惩处。
(2)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各项政策法规制订过程中,都应确保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便利监护。未成年人寻求成长监护的权利,高于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安全始终为第一,成长自应优先。接受有效的成长监护,是每个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在未成年人接受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和保护,不能也不应替代其法定监护人的监护。换句话说,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包括义务教育期间,都应始终遵循“有效的成长监护”的原则。没有有效的成长监护权的支撑和配合,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顺利行使和实施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建国以来,我国未成年学生的基础教育,基本采取“按户籍就近入学”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为适龄儿童尤其是农村适龄儿童无法顺利接受义务教育的障碍。
《未成年人成长监护法》必须明确规定:我国未成年儿童和少年应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地或实际居住地就近接受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非法律另有规定,任何法定监护人不得让其不满14周岁的监护对象在脱离其有效监护的地方(如该县区以外)上学。原则上不允许各类学校异地(如跨县区)远招少年班,跨县区异地招收14周岁以上少年的学校,必须在当地民政部门的监督下,与未成年人监护人签订相关监管代理协议,并由民政部门负责进行经常的监护督察。我国所有接受未成年人入学的学校,除必须执行一般的学生管理和学生保护制度外,都应有协助未成年人监护的相关措施,在学校管理中推行未成年学生成长导师制。
通过《中国未成年人成长监护法》的制定和不断完善,能为我国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头顶擎起一重自由成长的天空。愿《中国未成年人成长监护法》的阳光,从此照亮中国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
成长现代教育 篇6
幼儿园应为教师创设利用现代化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 (存储、检索、下载等) 的信息技术环境,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 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教师的“终身学习”观, 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成长。
一、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构建教师成长的物质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载体, 首先要有较完备的设施设备作为物质基础。我园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投入, 软硬件并举, 创设信息化的物质环境。增设了常规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建设了覆盖全园各班级的幼儿园局域网、教师办公网, 初步构成幼儿园现代教育和信息技术物质环境。
硬件设备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机、彩色激光打印机、扫描仪、各班配备2台计算机、1台液晶电视、1台数码相机, 计算机摄像头、手写板等硬件设备;每位教师配有2G的U盘。
在强大的硬件支撑下, 软件的配置十分必要, 幼儿园积极购置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软件, 例如, 《哇哇丫丫》《神气龟》《波奇鼠》游戏软件以及《科学探索》《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课件光盘。教师也可以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购买软件或通过网络下载适宜的软件和游戏。
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
1.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教师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学前教育工作
在教育改革中, 教师如果不更新教育观念, 那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 信息技术环境不仅不能促进教师成长, 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师, 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2.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信息素养是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跨入新世纪, 我们看见人类文明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它的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无处不在, 无孔不入, 信息素养也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 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作为教师, 具有信息素养更是必备的素质之一。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 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
1. 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们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前需要查找有关资料, 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 教师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 例如, 大班教师在预设“太空漫游”主题网络时, 利用网络搜索到大量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经过筛选, 选择适合儿童的内容, 从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一点展开、延伸。使主题活动的设计更具系统性、层次性。
2. 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制
教师们先后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多媒体素材和课件的制作技术等。
教师利用从网络中下载的各种图片、音像资料和动画、视频资料剪辑等, 直接运用到教育活动中, 或作为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制作和PPT课件制作活动中,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潜力按需施教的原则。教师们利用晚上以及业余时间, 互帮互教, 勤学好问, 持之以恒, 坚持练习。尤其是几位老教师不甘落后, 学习劲头十足。各位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掀起了学电脑用电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热潮。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 教师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培养了教师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
计算机课件具有明显的快捷、便利和丰富、生动等诸多优点, 不但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 还能解决活动中的重点难点, 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得以提升的过程。
3. 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反思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了问题, 他们不仅能获得其他教师处理同一问题的方法, 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从名师甚至专家处获得更专业的处理教学问题的技巧, 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使教师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逐步从经验型教师转化成为反思型教师。信息技术环境还为教师的反思型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地支持。我们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实录上传到教师办公网上, 然后邀请教师们参与视频听课, 与执教教师利用QQ进行沟通, 交流心得、发表看法。这种新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让教师都可以参与活动, 帮助教师更快地成长。在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每一次教研活动的成果, 使教研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不断超越自我
身处21世纪的人们,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生存。而学习是“生存”的有力保证。那种“一朝学成而终身受用”的观点已经落后, 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或几年大学的集中学习, 获得一辈子享用不尽的知识。学习化的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应该立足于新科技、新知识的前沿, 传播应用新知识, 更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1.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培养教师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环境能够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增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交流和学习的意识。
教师的成长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完善、更新和积淀, 靠书本学习容量太小、速度太慢, 靠专家指导, 教师外出, 学习面和范围太窄, 人力和财力都有困难, 而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是最佳切入点, 利用网络省时、省力、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为支点, 教师不仅可通过知识系统、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电子图书馆、光盘课件、电视、录音等方式获取信息, 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网上交流 (BBS、论坛等) 与知名教师或教育专家共同探讨问题。体现教师学习主体性, 调动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广阔的信息天地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 融入教育教学和工作学习之中, 使专业知识得到不断地更新, 能力也不断提高。
2. 网络化资源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师自我学习效果
(1) “教师网络办公平台”上增添了新内容“下载板块”, 该板块提供了教学软件及资源的上传与下载。使教师能够及时、快捷地得到适宜的软件和游戏课件, 同时教师可以上传自己好的软件、课件, 为教师共享资源提供了空间。幼儿园充分发挥网络速度快、信息发布及时、透明度、参与面与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 积极开展网络教研。在这些教研中, 教师们体会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活跃, 视野越来越开阔, 驾驭课堂的能力逐步增强。
(2) 内网资源库,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文字材料 (例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育叙事、专题论文、教学案例等) ;另一方面是课件资源, 这其中又分为成品课件和基件两种类型。
基件做为制作课件所需的素材资源, 包括声音、图片图案、视频、动画标识等。成品课件是教师每学期制作出的教育活动和游戏课件, 根据五大领域和年龄班有序的归类。
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的备课、教研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提高了教师自我学习的效果。
3.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学习、工作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了多方面自学的可能。教师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自定步调地学到任何想要学习的知识, 了解当今教育改革发展动向, 了解学科最新前沿成果动态, 掌握最新的课程理念。信息时代的学前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的幼教机构和每一位幼儿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 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 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才能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春梅, 李燕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导刊) , 2007, 2
[2]唐德金.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师的发展沈北新区教育网[EB/OL].http://www.xczedu.com/news.asp?id=1164
成长现代教育 篇7
一、建立共同的愿景
学校的共同愿景, 就是学校的一种精神追求, 有了这种精神追求, 学校才有一种凝聚力。因此, 创立愿景是比建立制度更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一方面, 建立学校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实现学校愿景的保障。事实表明, 是学校文化而不是外在制度, 在真正地决定着一所学校的行为选择和发展结果。学校竞争力和制胜的秘密, 往往不在于其外在的环境、器物和技术, 而在于其文化的基因和价值观的导向。美国学者有一个著名的论断, 即“文化为制度之母”。哈佛大学戴维兰德斯写过一本著作, 书中有一个重要观点, 就是文化至关重要。他说, 如果我们从现代经济发展当中弄懂了什么的话, 那就是一切差异的根源都在于文化, 文化是制度诞生之源。
另一方面, 建立共同愿景和建设学习型学校是实现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育弥漫于整个学校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创造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柔性的、和谐的、平等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学习型学校中, 管理者是设计师, 管理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学校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它不只是设计学校的组织结构和学校的政策、策略, 更重要的是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 设计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当管理者的办学目标、规章制度与教职员工的行为相一致而表现出行为特质时, 学校才真正走向“无为而治”的文化管理境界。
二、引领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
学校是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应该对组织内所有成员负责, 学校不仅“应该对学生的成长负完全和完整的责任”, 还“应该对教师团体在学校中的生活负责, 应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责, 更应该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我们将学校发展愿景确定为:“让师生个性和潜能得到有效发挥, 让学校成为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将教师成长愿景确定为:“使每一位教师成为有包容情怀和反思意识, 有责任担当和合作精神, 有职业幸福感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研究型教师”。怀揣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期盼, 我们搭建了以人本、开放、生态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平台, 逐步实现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一) 满足教师需要的激励制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 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 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 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因此, 学校应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建立多项激励制度。
1.满足教师物质生活需要的激励制度
物质生活需要包括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这是维持教师生存的基本要求, 也是让教师保持职业安全感的需要。
一是建立和完善教职工的工资体系。我校的工资体系与国家政策相配套, 按照“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多劳多得, 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 将工资体系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基本工资由国家政策中的“薪级工资+岗位工资”组成, 以满足教职工的基本物质需求, 体现“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绩效工资由“工作量绩效工资+考评绩效工资+奖励绩效工资”组成, 是教职工工作任务和工作质量的体现, 按“多劳多得, 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二是建立教职工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体系, 使我校教职工的职业安全有了切实的保障。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 针对学校体制的特殊性, 加强了教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除按国家社保保障体系的要求购买“五险一金”外, 还为教职员工购买了如补充医疗保险等商业保险, 使教职工在患病时没有后顾之忧, 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甚至还能得到经济补偿。又如, 学校在经济条件好转的情况下, 每年拨付一定的金额作为退休教师的养老储备金, 为教职工弥补社会养老金的不足等。øA
2.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激励制度
精神需要包括同事之间友情的需要与学校群体的归属感, 还包括自尊与受到别人尊重、信赖的需要等。我校在不断创造和改善物质条件, 为教职员工提供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 非常注重满足教职员工的精神需求, 重视用激励制度来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为此, 学校制定了《教职员工评优评先工作条例》《教师教育教学教研业绩奖励办法》《教职工旅游奖励办法》《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办法》《教师继续教育奖励办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 等等。
每年评选的“十佳”教师是我校教师最高荣誉。学校每年将“十佳”教师候选人的事迹制作成录像片, 在教职工大会上播放, 宣传教师的优秀事迹。这批教师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他们在教育教学教研方面成绩突出, 在学科教学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他们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 业绩非常突出。受表彰的教师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相互学习、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文化氛围。每年教师节, 学校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 会上大力表彰优秀个人和集体, 除“十佳”教师外, 学校还从行政、党务和工会等系列中评优评先, 对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和认定, 既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评定, 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在制定和实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的过程中, 我们反复听取意见, 使评审办法尽可能地公平公正, 促进教师之间良性竞争, 以此激励教师, 发展教师。
(二) 多维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我校《教师绩效考核试行办法》建立了“三维评价指标”的科学体系, 每期期末学校组织教师绩效考核, 从“现实表现”“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常规教学”三个方面, 由学生及家长、同事和部门负责人三级问卷调查, 以“等级 (A、B、C三级) +评语 (温馨提示) ”的形式呈现给每位教师, 给予教师客观、全面的综合评价, 引领教师发展。
“现实表现”“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常规教学”三类评价结果分别用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后, 对量化结果的呈现和认定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为此, 我们对相关结果采取了以下三种呈现方式:
1.分类评定
我们没有采取将三类分值直接相加后排名得评价结果的方式, 而是将三类分值分别排名。这样, 有利于教师能够很明显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也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不足, 不至于某类优势被某类劣势所弱化。同时, 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诊断性和鉴定性作用。
2.等第呈现
为打消教师对排名的顾虑, 保护绝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 对各个类别的结果均采用等第的方式呈现, 每个类别分为A、B、C三个等第。对A等的认定, 采取分值与比例相结合的方式, 如第一、二类确定A等的方式是:总分95分以上 (含95分) , 且不低于年级组 (二类为教研组) 排名前30%, 不高于排名前50%, 以确保A等的人数。而对C等的认定, 不给比例, 根据得分情况与年级组总分排名情况, 由学校校务会集体讨论决定, 拟在对C等教师认定采取慎重的态度。处于A、C之间的为B等。而对于第三类的等第评定, 除C等直接由分值决定外, 对A、B等第的认定, 与第一、二类相似, 也采取了分值与比例相结合的方式。
3.综合评价
为使绩效考评发挥有效作用, 对于教师绩效考评结果, 除分类评定和等第呈现外, 部门负责人还会结合教师平时工作表现给出综合评价, 用评语 (温馨提示) 的方式将在第一时间给被考评教师予以反馈, 以达到及时促进被考评者反思和调控自身行为的目的。得出评价等第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们希望学校考核评价制度能激励教师, 改进教师, 完善教师, 指引教师发展的方向。
(三) 促进教师成长的研训制度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人本性”理念指导下, 我们尽可能寻找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优点, 立足于教师本身, 引导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建立从问题入手的研训机制, 将研究与培训有机结合。
1.课题研究, 让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为了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 促进教师由“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转变, 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校坚持“生态型”理念的科研机制。我校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 开展教师研训。如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EEPO方式”应用推广及研究》在我校实施六年后, 教师从观念到行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对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教研水平, 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建设学习型学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校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是:课题研究理论培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问题选题→教研组开题论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研究→课题中期检查评估→教研组内汇报结题 (详见案例1) →全校分组汇报, 呈现研究成果。学校还将教师所取得的微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发放给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
2.专题研修, 让教师在体验中成长
变专家讲、教师听的外控理论型教师培训为将教师作为研究者平等参与其中的校本专题研修, 是我校教师研修制度创新成果之一。这种专题研修“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参与者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 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产生新的思想, 提高新的认识, 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并能够采取行动改善现状”。
在研修方式上, 学校创新性地采用“团队合作+自主体验”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这种研修方式是通过组建学习团队, 设计交互平台, 全员参与, 实现自主体验。在实施过程中, 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互换,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体验和感知;其次教师通过在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 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反思、总结, 提升为共享成果, 最后将其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的研修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的就是让教师自己去感悟, 去认识, 去提高, 研修过程也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过程, 并使其在体验中自觉地改变行为方式, 使老师们进入到一种“互动—主动—能动”的研究性状态, 即一种共同参与、自主探究、创造性发展的体验状态。
实践表明, 要消除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 必须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 以问题为中心, 使用贴近现实的方法, 使培训情境与他们的工作情况相似, 使教师的专业学习是“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入手”“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要求、愿望、经验相关的学习”, 让教师实质性地参与到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和交流的过程中, 在“教学田野”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3.主题研讨, 让教师在合作中成长
主题研讨已成为我校教师研修的重要方式。学校分层级和职能, 每年固定开展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研讨会, 教育组长课程开发或有效教学研讨会, 行政干部管理创新研究研讨会等主题研讨活动。活动中, 我们进行严密组织, 要求全员参与, 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 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开展研讨, 让教师在学习型团队中快乐成长。
以《组建班级合作小组, 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主题研讨为例, 2009年12月, 我校以年级组为团队, 召开第九届德育研讨会。德育研讨会的具体步骤:前两周向每个年级全体班主任收集问题→学生处整理和归类问题→年级组抽签选择问题→班主任独立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年级组集体讨论和交流 (第一次合作) →年级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呈现讨论结果。
每年的德育研讨会是教师的一次提升, 既包括了教师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包括了教师独立思考和合作研讨的不同阶段, 同时活动组织严谨、环节紧扣, 活动要求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所有问题来自于教师工作中的困惑, 通过集思广益, 解决了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对教师成长、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 引领教师自我完善的学习制度
我校虽是封闭式管理的学校, 但以开放的姿态办学。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自身学习, 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 培养研究性教师。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积极建立教师“开放性”的学习制度, 要求教师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挤出时间自主学习。学校搭建各种平台, 立足于教师自主内化与专业成长, 建立了全员参与、分项实施的学习制度。
1.创造机会, 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
没有开阔视野的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开阔视野的学生。学校每年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外出参观和学习, 全体教师也是分批次按项目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学校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 闭门造车, 将学习纳入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1) 他山之石, 学以致用。我校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 均要求有计划、有实施、有总结。从2004年至今, 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已经成为我校每年的制度化安排。在实施和总结的过程中, 将所学经验和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结合学校实际, 注重生态性, 付诸实践, 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 以“扬弃”的思想学以致用。如2004年, 全体行政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回校后, 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改进, 在实施以班级为单位的轮流值周后, 将“最难”做的事情交给学生做, 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制度;2009年, 学校中层干部赴北京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高中国际课程研讨会后, 学校从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入手, 梳理和完善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学校每年分批分次组织行政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已常态化。学习考察回校后, 认真开展研讨活动, 分析、借鉴外来成功经验, 为我所用, 已成为学校及所有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学习方式和途径。
(2) 行千里路, 开阔视野。我校每年利用寒暑假, 分批组织教师参加夏令营活动, 组织教师到国内各地旅游考察。每年组织近十名教师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地学习参观。每年选送优秀英语教师到美国或英国短期留学。我们相信, 走出校门, 走出国门就能开阔教师的眼界, 就能培养具有国际眼光, 包容、自信、合作、有责任感等素养的教师。
2010年中国迎来上海世博会, 我校将全体教师分成11个团队, 将每个团队按四人一组分成多个小组, 以“走进世博会, 放眼看未来”为活动主题, 组织参观学习。为使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还组织开展了“世博摄影”“世博征文”评比活动, 教师们写下了《上海世博, 我们看什么》《“以旅游的心态去学习、用学习的要求去旅游”——世博观后感》《世博, 见证文明的平台》《世博排队有感》《世博, 玩的就是心态》《变与不变之间》《城市, 为什么能让生活更美好》《盛世中国》《观世博, 看世界, 思教学》《深情相拥2010——为世博会而歌》《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生活未来与道德反思》等近百篇观后感。从这样的文字中,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在游历世博会的过程中其认识的提高, 视野的开阔, 民族自信心和作为世界公民责任感的增强, 其国际理解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3) 读万卷书, 自主提高。学校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 将人类所积累的各种知识代代相传的稳定型组织和保守性组织。教师在这种组织中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思想, 容易将自己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表出现在学生面前。然而, 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在带来极大物质繁荣与生活便利的同时,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的信息来源和学习渠道越来越多元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和信息的唯一传播者。这种社会转型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教师若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将会被社会和学生淘汰。为此, 我们努力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 引领教师自主提高, 让教师的知识更新, 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每年为每位教师提供定额的专业书籍征订费, 要求教师必须订阅学科专业杂志, 自主学习;为教师发放教育理论书籍, 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学习, 写出学习心得, 纳入绩效考核;为每位教师免费配备手提电脑, 免费开通学科专业网站, 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在校园网站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专业网页和“教研视窗”, 为教师相互学习提供交流平台, 等等。这些工作, 都是为了将教师“读书”的方式拓`Ÿ展和延伸, 使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发生改变, 顺应时代的发展。
2.设计主题, 让教师在榜样的影响中提高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灵魂震撼灵魂的高尚活动。优秀的学校离不开优秀的教师, 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 只有道德品质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
近年来, 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以相关活动为载体, 通过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表彰、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创建“优秀党员示范岗”等系列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表彰先进, 树立榜样, 激励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 努力工作。如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学校积极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 师德规范我带头”主题思想教育“四个一”活动:组织每位党员观看一部美国教育影片《热血教师》, 召开一次主题组织生活会, 签好一份师德规范承诺书, 写好一篇观后感。号召全体教师以《热血教师》主人翁克拉克为榜样, 用心教育学生, 用爱感化学生。
3.心理调适, 让教师在认识自我中完善
由于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时间长, 任务重, 要求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健康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 更体现在心理上。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状态, 才有可能主动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为调适教师心理,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活动的目的:一是发现教师的心理疑惑和心理问题, 引导教师重视自身的心理变化, 促使教师关心自己的心理品质;二是帮助教师解决心理问题, 为教师提供有效的调适办法;三是促使学校在管理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达到心理教育的最高境界“助人自助”的目的。
相关活动以“人本性”管理理念为基础, 采取全员参与的合作方式, 不仅在交流互动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有效的调适策略, 而且在小组合作中, 加深教师之间的了解, 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 使得这类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心理调适过程。相关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职业操守,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 苏霍姆林斯基.与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 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成长现代教育 篇8
一、我国传媒业发展状况及其对青年成长的影响
人们公认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新兴媒体——第四媒体互联网和第五媒体手机[3]。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媒业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1979年以前全国报纸总数约为250家,2012年底全国报纸总数超过2000家;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电视频道,如今全国已有超过2300个电视频道,2013年全年播出718.82万小时的电视节目,全国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51%和98.20%[4]。自本世纪初,网络媒体开始崛起,成为传媒业的革命性事件。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2.3亿,在总体网民中占比45.1%;另一方面3G、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和无线应用的多样化极大推动了手机网民的增加,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5]。《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蓝皮书)认为,新媒体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交功能进一步强化。二是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功能提升明显。三是新媒体的商务应用发展迅猛。四是新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稳定拓展[6]。
当前,信息传播手段凸显多样化、迅速化和全球化三大特征,电视、广播、报纸、电脑、多媒体、光纤通讯、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传媒工具高度发达,现代传媒培育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了。正如媒体专家指出:今天的青年在接受、收集、交流信息的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传媒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许多信息交流的平台,青年的价值取向和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年来,由青年个体根据休闲、娱乐、交友、体育、旅游、车迷等多种兴趣,通过互联网络交流成立了许多的青年社会民间组织;还有许多青年通过网络博客、社区论坛、BBS等途径号召组成环保、慈善、维权、公益事业、义务贡献等活动组织,此外还有许多自发组织社团、新型协会不断涌现。
青年大学生是青年中接触和使用现代传媒比较频繁、稳定的群体,笔者以福州大学学生为对象,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相关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采取系统抽样的调查方式,随机选取在校的各年级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进行匿名、抽样问卷调查。调查一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62份,其中有效问卷415份,受访者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本科阶段的学生以及部分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以下特点:
(1) 从选择传媒的角度来看(如图1所示),9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两种以上的传媒获取新闻和信息,其中互联网以75%的比例高居榜首,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传媒,选择电视传媒的人数占12%,选择手机传媒的人数占8%,选择报刊杂志的人数占5%。
(2) 从接触传媒的动机来看,19%是为了娱乐,40%是为获得资讯,32%是为了学习,为打发时间或仅仅出于习惯接触的人数占9%(如图2所示)。
从利用传媒的频率时间来看,平均每天3小时以上接触传媒的占40%,平均每天1~3小时的占33%,平均每天0. 5~1小时的占21%, 平均每天0.5小时以下并有接触的占6%,基本不使用媒体的为0%(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在接触传媒过程中呈现出主动、积极的状态,媒体的使用已成为青年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青睐现代媒体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原因在于现代媒体独特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青年成长的特点(好奇心强、富有探险精神、接受新事物快,等等)。而现代媒体对于青年的成长是把双刃剑,具体体现在:现代媒体传播中的信息既浩如烟海,丰富多彩,提供青年广阔的交流学习空间;同时也存在很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社会价值取向偏失、网络成瘾、不良道德观念滋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对青年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共青团工作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挑战和优势
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等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青年接受信息的方式。这一发展过程中,现代传媒传播的良莠不齐也给共青团运用现代传媒引导青年成长带来很大挑战。
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既为青年获取信息提供先进技术,又给青年提供极大自由空间,使青年既成为信息的获取者,又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冲破时间空间、文化层次、年龄地位、社会角色等传统信息传播的限制。现代传媒下的信息非常丰富生动,获取非常便捷,交流也是全方位的,但对信息的筛选赶不上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得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呼啸而来,日益扩大对青年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影响的广度与深度[7]。比如,网络青年自发组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值得共青团高度关注。许多通过现代传媒交流平台形成的大量自发组织,或凭着兴趣、热情,或寻求经济甚至政治目的,各自为阵、良莠不齐地开展活动。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不得不承认,共青团并未能有效介入到这些重要的青年活动之中,这也正是共青团组织完全履行职能作用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同时,虽然互联网上呈现出社会思潮汹涌奔流的局面,但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这里面还有着长期不变的主线,那就是爱国行动和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这无疑与共青团组织的职能作用产生天然的共鸣,成为了共青团组织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最大优势。从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撞机事件,到2008年藏独暴乱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干扰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从1998年抗洪救灾、2002年抗击非典到5.12汶川大地震、8.8台湾风灾……无数的青年通过网络迅速自发组织起来,以强大的爱国心、凝聚力形成了声势浩大、感人肺腑的青年爱国行动。
另外,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优势是独一无二的。纵览反对藏独、疆独、自发护卫奥运火炬传递和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新时期的青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互联网对新一代青年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网络青年自发组织社团普遍对社会上免费提供的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体资源和其他资源抱欢迎态度,而在这些方面共青团的各种资源优势则是压倒性的[8]。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抓住现代媒体带来的机会,更好地引导服务青年成长。
在现代媒体环境下,共青团组织引导青年成长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有着极大的优势。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说的那样,挑战与优势并存。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共青团的职能、资源等多方面优势,化挑战为机遇,切实地引导服务青年成长。
三、科学运用现代传媒切实引导服务青年成长
开放包容的现代传媒为青年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是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阵地。要想占领并运用好这个阵地,就必须对现代传媒及其市场规则有深刻的认识,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特点,贴近青年的现实生活和关注点,更大程度地吸引和凝集青年,提升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一)遵循市场规则,坚持受众本位,增强共青团传媒的亲和力
随着现代传媒平台的极大丰富,传媒产业已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传媒受众主体意识普遍增强和选择余地空前增大,人们用更加挑剔的眼光选择、评判媒体,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共青团在运用传媒开展工作时应该更新观念,放低姿态,坚持以受众即广大青年的主体意识为本位。坚持受众本位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把“以青年为本”从政治口号转变成经营理念,关注青年的媒介话语诉求,吸收“草根文化”的活力,减少说教,重在引导,淡化广大受众对共青团组织的“官方印象”,把共青团传媒阵地打造成真正的群众性平台。
(二)发挥资源优势,开放提供平台,增强共青团传媒的吸引力
共青团具有强大的组织网络与软硬件实力,更与广大社会媒体有着长期的良好合作,这无疑是共青团开展传媒建设的巨大资源优势。而许多青年个体和青年民间自发组织正缺乏这样的资源,并普遍对社会上免费提供的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体资源和其他人力资源抱欢迎态度。而在诉求层面,绝大部分青年个体或青年民间自发组织与共青团组织是有共鸣的。因此,共青团组如果能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设开放、灵活、辅以适当准入机制的传媒平台,为有正面诉求的广大青年和青年自发组织提供传媒空间,并为其联络、宣传、组织给予智力支持,那么在加强对青年个体或青年自发组织的联系、帮助和引导的同时,也为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提供丰富的传媒产品,吸引广大青年利用共青团传媒表达诉求、伸张权利。
(三)加大公益投入,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共青团传媒的公信力
伴随着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传媒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各种利益趋势的传媒计策百出以拉拢受众。在同一时空的传媒服务不断增加而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实施媒介品牌管理无疑成为传媒在赢取受众的“零和”游戏中所必须采取的战略[9]。对于传媒而言,品牌建构的核心就是传媒公信力的建立,媒体如果降低了公信力,势必最终失去受众的信任,共青团传媒也不例外。共青团工作要发挥引导、组织和动员青年的功能,关键是要开发、推出和巩固一系列青年自觉热情参与的活动。如前所述,爱国行动和社会公益是吸引青年的两大主要内容。共青团可扩大寻求健康形象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规避成本包袱,实现加大对公益广告和青年关注并热情参与的公益活动的经济投入,为青年的爱国行动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提供舆论支持,打造服务青年成长的传媒品牌,提高共青团传媒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并积极创设传播议题,让青年切身感受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值得肯定和仿效的主流内容,在实现共青团传媒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
(四)敏锐把握形势,主动介入焦点,增强共青团传媒的号召力
近年来,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有所增加,例如自发护卫境外奥运火炬传递、自发投身抗震救灾、“俯卧撑”事件、“躲猫猫”事件、“欺实马”事件,等等。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积极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通过传媒系统事先主动介入、广泛沟通,耐心疏导青年的积愤情绪,帮助青年人群的诉求准确表达的同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力求将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有效防止青年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凸显共青团组织对这些热血青年的有效引导,极大地增强共青团传媒在青年中的号召力,并增进共青团传媒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五)关心弱势群体,注重维权监督,增强共青团传媒的凝聚力
关心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以及正当权利受侵犯或无法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主动深入弱势群体最底层去聆听他们的声音[10]。共青团传媒要充当好弱势群体特别是青年弱势群体的公共利益主张人这一角色,在社会转型期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青年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抓住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提供就业培训、信息服务、舆论支持等方式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注重维护弱势群体,特别是青年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既要关注个案,也要关注普遍性的权益问题,既要积极反映普遍性的利益诉求,也要努力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强化社会救助网络和维权监督网络,增强共青团传媒的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共青团传媒引导、服务青年成长的作用。
成长现代教育 篇9
2013创刊十周年是( (现代零部件》的大事、喜事,也是我们与大家共同分享的重要节日。为此,《现 代零部件》特举办“喜迎《现代零部件》创刊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诚邀您参与其中,把您的所思.所 想、所感、所悟与我们一起分享,您的每一句祝福,毎一个建议,毎一篇稿件都是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前 进的源源动力!
征文内容及要求:在关注《现代零部件》不断成长的这十年,您的感想、体会和收获;汽车零部件的 制造装备或加工工艺十年来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汽车制造业十年来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方面的重大 突破,以及给汽车产业带来的变化。来稿将刊登于每期杂志的“十周年专栏”。
您的参予。
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投稿文体不限,字数不限。来稿请发至inmcworld_ed@126.com.
在您的帮助下,注明“十周年专栏“,并附上您的近照及联系方式。
成长现代教育 篇10
一、现代中学生的阅读特征
随着全民阅读、书香校园等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阅读能力被演绎为人们处理生活、社会信息的能力,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笔者在多年的学校图书馆工作中,对现代中学生的阅读特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1. 人均阅读量逐年增加
中学生人均阅读量的高低是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图书馆资源的质量和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首先,由于阅读活动的开展,教育部门加大了学校图书馆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其次,阅读课堂的开设和阅读指导的深入,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下是我校图书馆近五年的使用情况统计 (见表1) :
数据表明,五年间学校图书馆的各项使用指标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2012年读者到馆率达100%,较2008年提高了31.87%,实现了校内“全民阅读”;五年间,全校借出图书总数增加了27 407册,增幅达74.98%,年均增长近15%。
2. 阅读目标多元化
现代中学生个性鲜明,学习、生活自主性强。在阅读课堂和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结合学习和自我爱好,阅读目标趋向多元化,主要分为目标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两种。目标性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些学生大都能较好地完成学业任务,阅读一些对自己学习和成长有利的图书,如文学经典、名人传记类图书;也有的学生看一些趣味性书刊,如旅游、生活类图书,以缓解学习压力,这也是目标性读书的一种。目标性阅读是学生社会需要的内化,是课堂教育、学生个性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产物。消遣性阅读是指部分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只是对图书进行浅阅读,对书中的语言、写作技巧和主体思想等不进行思考,对阅读没有自我的思想意识。消遣性阅读只是为了消磨时间,不能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思想还不成熟,阅读具有阶段性,阅读的目标具有相对性,目标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经常相互转化,甚至相互依存。
3. 阅读方式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日益信息化,现代中学生的阅读方式较传统阅读有了很大变化。首先,阅读资源获取途径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借阅和购买外,网络成了现代中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从我校图书馆2012年读者到馆率达100%的结果可推断,学生办证率肯定也达到了100%。但从日常生活观察得知,现代高中学生90%以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加上他们拥有的iPad、手提电脑等移动阅读设备,生均拥有的现代阅读设备完全有可能超过了100%。因此,他们不再局限于阅读传统纸质资源,转而更喜欢借助现代阅读设备进行阅读;他们不仅阅读文字,更喜欢绘本阅读、视屏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学生阅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校园阅读发展的方向。
二、现代中学生的阅读成效
推广阅读的同时,中学生的阅读成效如何,如何对他们的阅读进行科学指导等问题又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阅读固然有益,但如果一味地沉溺阅读或阅读内容太过自我与片面,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这也是推广校园阅读的主要障碍。学校图书馆作为资源的建设管理者和校园文化发展的引领者,努力提高办馆效益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成效和校园阅读的质量,以探索出更为科学的阅读指导策略。
1. 阅读总量与学业成绩
本文所指的阅读总量是指学生在某一固定时间段内利用学校图书馆进行阅读的图书册数总和,如学生高中三年到学校图书馆所借图书的总量;学业成绩则是指学生在某一特定的学习阶段内最终所取得的成绩,如中考、高考成绩。科学、合理的阅读促进人的成长,反之,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利。正因为如此,一些家长和教师存在课外阅读耽误学习、荒废学业的片面认识。推广阅读时,如何做到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是校园阅读推广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学校图书馆在把好资源质量关的基础上,要做好学生的阅读跟踪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探索出更为科学的阅读指导策略。
为了探讨学生阅读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在实践工作中,笔者从2008年开始,对我校学生的阅读与学业成绩进行跟踪调查,并对2010年、2011年、2012年毕业的高中毕业生中三年借阅量分别位居该年级前100名、110名、150名的学生的阅读总量与高考成绩之间进行了调查比较 (见表2) 。数据表明: (1) 2010届调查的高中三年阅读量前100名学生中,5人缺席高考,参考95人,其中文、理两科的学生分数上重点线的比例均远远高出全校相应科别平均水平。 (2) 2011届调查的高中三年阅读量前110名学生中,7人缺席高考,参考103人,文科上重点线的比全校文科重点率高出7.92%,理科则高出2.29%。 (3) 2012届调查的高中三年借阅量年级前150名的学生,有效调查对象132人,文、理两科上重点线比例均高于全校相应科别平均水平,其中文科调查对象超出全校文科平均水平18.45%。事实证明,那些阅读量较多的学生群体,不但学业成绩没有受到影响,相反还取得了比其他学生更为优异的成绩。这也说明了合理的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只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2. 阅读内容与自我成长
关注群体阅读的同时,如何更好掌握个体的阅读规律,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阅读观,是阅读指导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了解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的阅读详情,给大家传递更多的阅读“正能量”,图书馆分别从2010年、2011年、2012年的高三毕业生中,选取一位图书馆的“常客”进行了调查分析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三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每学年40个星期计算,三年时间里,同为理科的A学生和B学生,大约每周阅读2册图书,而文科的C学生,其阅读量每周达3册以上。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22大类图书中,他们各自的部分阅读类别见表4。
分析得知:三位学生所看图书的题材较广,内容既有相同之处,又因所选学科和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首先,他们都比较注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对文化教育G类图书不是那么关注,特别是A学生,三年中只借了1册该类书籍;第二,文科的C学生所看的文学类图书明显多于读理科的A、B学生,而理科的A、B学生对自然科学图书的阅读量明显高过文科的C学生;第三,同为女生的B、C学生均比男学生A更喜欢看文学类书籍,注重艺术类图书的阅读,男学生A对哲学、史地图书的兴趣明显高于女学生。作为学习与阅读的“双”领军人物,他们对语言文字、技术类图书都有一定的阅读需求。
3. 阅读与课堂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处理好目前的阅读与当前的考试,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我校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中,曾出了一道“请推荐一种你最喜欢看的报刊,并写出推荐辞”的主观题,900多位学生的答题结果显示,日常的报刊阅读和学生的课堂学习,特别是语文课堂的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学生列举的排前十名的报刊阅读人数及他们的当次语文考试成绩及作文成绩对比 (见表5) 。
结果显示,大家耳熟能详的《读者》《看天下》位居前列,关注度较高的《意林》《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也都排在前十位。是不是大家喜欢看的都有利于课堂学习呢?《读者》《青年文摘》是综合性的杂文刊物,内容多为一些片段性的东西,适合于短时间的浅阅读、碎阅读,看后给人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并不需要读者太多的思考,也许正因如此,它们的读者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看天下》《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都是时政性的报刊,内容新颖、独特,需要人静下心来细阅读,并进行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对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数据表明,它们的读者中总成绩处于高分段人数均达到了25%以上,高分段作文的人数比例也全部超过了5%,《看天下》的读者还是本次作文高分段比例最高的。
能力因人而异,阅读爱好、阅读需求更是各自迥异。正如规律在众生中体现一样,整个年级900多人的群体,在不设任何限制的前提下,学生的主观倾向也许就是阅读与课堂学习的规律。
三、结束语
倡导全民阅读之际,作为当地的一所名校,从推广校园阅读的角度出发,以学校图书馆为阵地,对现代中学生的阅读和成长规律进行了探讨,局限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结论未必绝对科学,但却是现代中学阅读与成长的现实缩影。文学大师余秋雨说:要读一流的好书;阅读要读得少而精,不要贪多。作为国家与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未来国家公民社会能力的重要标志,他们的阅读素质将决定国家与民族未来的素质,他们读什么、怎么读和要他们读一样重要,因为只有对学习和成长有利的阅读才是“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高淑莲.中学生阅读分析及引导[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3) :90-91.
[2]谢晗.中学生阅读推广探究[J].图书馆论坛, 2011 (2) :123-125.
[3]卓毓荣.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存在问题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广州市调研实证数据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6)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