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教育中成长(通用12篇)
在体验教育中成长 篇1
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是发展的规律, 是时代的选择。少先队组织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实践育人是少先队的优良传统和基本途径。全国第四次少代会明确提出了体验教育这一崭新的课题, 成为少先队教育的新发展。近年来,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以开展探究性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 努力构建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新模式, 促进了少先队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发挥了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生活:体验教育的重要领域
家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 是少先队员生活的又一领域。少先队员在家庭中开展体验教育活动,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加强亲子两代的相互沟通, 使少先队员们更加孝敬父母, 热爱生活。我校少先队组织低年级少先队员开展“学洗一双袜”、“学擦一次地板”等体验活动, 中年级少先队员开展“我为妈妈洗洗脚”、“学烧一样菜”等体验活动, 高年级少先队员开展“今天我当家”、“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等体验活动, 让他们与父母换角色, 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学会与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
二、学校生活:体验教育的主阵地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就是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体验。通过校园生活的实践, 引导少先队员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共处, 学会自主学习, 自我管理的本领, 体验老师、教工的辛苦, 明白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劳动的道理, 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美化校园环境, 体验“学校是我家”的责任感。
为了增强队员们的环保意识, 进一步培养少先队员的自身责任感, 我们开展了“放飞绿色希望”、“把废弃物送回它们的家”等主题系列活动, 从认养一棵小树到征集“绿色格言”, 各中队为绿色工程献计献策。花坛里, 出现了由学生设计的文明标语牌;花坛边, 出现了一个个“小小监督员”;课余时间, 出现了一群群捡废弃物、拔枯草的红领巾。队员们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参与学校管理和用自己的汗水美化了校园, 成了一个个“护校天使”, 体验着“我为校园出份力”的成功喜悦及“我是校园小主人”的主人翁责任感。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应把教室变成净土、乐土和美的家园。因此, 开学初各中队带领学生布置自己的教室, “夺红旗”比赛, “识字真快乐”, “我在成长”, “我进步了”, “我知道”等栏目丰富多彩, 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墙壁本是毫无感情的物质环境, 但如果花点心思, 融教育和美的规律来构造, 就能使“墙壁说话”, 从而产生耳濡目染、养性怡情的积极作用。
(二) 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体验, 培养少先队员高尚的品德。
1. 主题活动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在“文明小天使, 妙眼看校园”主题摄影活动中, 由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并拍摄下来的校园行为图片, 制作成展板摆放在校园, 引得师生们驻足观看, 规范了同学们的言行。
学校坚持开展“我读书、我快乐, 我读书、我收获”主题活动。中队图书角由队员自愿赠书, 凡参与活动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份由校长亲笔书写谢言的谢赠卡。同时, “图书漂流”常看常新。与此同时, 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的出发, 学校组织开展了废品分类义卖活动, 同学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大家会主动把喝过的汽水瓶、饮料瓶放进可回收废品箱内, 将义卖所得存入学校的“环保基金”当中, 用于更新班级图书角, 队员们体验着收获的快乐。
在“图书贸易节”体验教育活动中, 队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图书、玩具和生活、学习用品, 组成一个学生们自己的“跳蚤市场”。在大家各自摆摊和“寻宝”过程中, 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平时在使用零花钱方面过于“大方”。同时在物品交换和拍卖中, 大家头一次体会到“碰壁”的滋味, 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辛, 从而意识到应该学会规划和使用好父母给的每一分零花钱。
学校的“红领巾”种植园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学校把校园空地开辟成学生种植的乐园, 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播种、护养、收获、制作佳肴, 正可谓有苦有乐, 劳动与收获此时画上了等号。
2. 外出社会实践考察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以“走进名校, 放飞理想”体验教育活动为例, 活动充分发挥队员们的主体作用, 各中队自主确定考察活动方案, 队员人人都来设计考察方案, 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宣传活动, 以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此基础上, 我们把这些优秀方案推荐给各中队辅导员, 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中队的方案加以完善。正因为这些方案来自队员, 所以队员们对活动的积极性就特别高。在接下来以中队形式开展的社会考察活动中, 每一个队员的参与热情都无比高昂, 对活动的体会就更深刻。
(三) 通过自主的班级管理, 让少先队员体验参与和合作精神。
在班集体内, 我们改革少先队任职制度, 除了设置正规的班队干部以外, 在班级内还尝试设置值日班长,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 从而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繁琐性与艰辛。班队干部与值日班长的管理采用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的双线推进形式, 班队干部管长期、管单线, 而值日班长管一天、管全面, 既使得双方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了监管, 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当班干部的辛苦, 提高了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
(四) 在健康的艺术教育中体验, 培养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
培养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 我校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未来, 着力于素质, 努力培养志向远大、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学生。学校先后成立了小记者站、广播站、校园讲解员培训班、国旗班、鼓号队、美术班、书法班、舞蹈队、合唱队等各种学生社团, 形成了规范的学生社团活动制度。在迎六一校园艺术节活动中, 以各种形式进行中队主题活动汇报展示, 把舞台彻底开放给了队员, 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 邀请老师、家长参与节目。通过一张张笑容绽开的小脸, 一声声感人肺腑的话语, 串联起了老师、学生、家长之间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三、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的大舞台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它给少先队员提供了最广阔的体验领域, 让队员们获得最丰富的人生感受。同时, 大自然也是队员们体验家园美好, 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好去处。
队员们除了在家庭中、校园内进行实践体验外, 还自发地在生活中、在假期里开展自我实践、体验活动。如在社区开展的体验活动中, 他们走进敬老院, 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不易, 树立敬老助残之风。他们以假日小队为单位, 活跃在各个劳动基地, 在劳动与体验的过程中, 一边用双手美化环境, 用劳动创造美好的家园, 一边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为自己喝彩, 为红领巾自豪, 体验着“小手办大事”的成功喜悦。“少年军警校”、“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都充分体现了体验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对队员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网络生活:体验教育的新内容
当前, 网络已经进入少先队员的生活中, 而且与他们越来越密切。网络的出现, 为体验教育注入了新内容和新生命。网络将世界变得更小, 世间万物尽收网中, 这有利于队员们形成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网络增加了队员们接触外界的机会, 开拓了队员们的知识视野, 使队员们见识到许多新的事物、新的东西。有意识地组织少先队员进行网上体验教育, 向队员们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浏览学习, 让队员们到网上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通过观看有关图片和资料, 体验到祖国秀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 激发队员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组织少先队员在自己的校园网里学习聊天, 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发送到网上, 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在校园网中与老师、同学交流, 通过网络与同学沟通, 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 如博客、QQ群等, 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 还可以使少先队员了解更多信息, 体验信息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 少先队体验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 它是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重要途径。我校把体验教育作为少先队员活动的有效途径,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使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增长了知识, 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在潜移默化中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孩子们插上了成长的翅膀, 为素质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体验教育中成长 篇2
体验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发展变化过程,通过体验,能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感悟,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的个体参与,主动学习、积累经验、激发情感、获得发展。
二期课改背景下的幼儿教学,把注重传统的“要我学”这一教学方式变成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我要学”“我会学”。那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如何去调动孩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灵活思维?在“我要学”和“我会学”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引导孩子亲身感受和体验,”就成了一条良好的途径。在体验中,少了老师的“教”,多了孩子的“想、看、做”,不仅促使他们“爱学”,更让他们“会学”。
一、创设情境,促进幼儿的主动体验,学会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主动体验的意识,乐于学习
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关注点,引导和扩散他们的思维,并能激发他们为了寻求正确答案而积极主动探索的意识,然后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学习,获得发展。例如,在主题“玩具总动员”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性能、玩法各不相同的玩具。在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往往会因为对玩具操作方法不当而使玩具损坏。为了激发孩子爱护玩具的意识,提高他们对玩具性能更深的了解,我们开展了一次集体性活动“玩具大家玩”。当 “玩具屋”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些玩具动起来?这些玩具动起来的方法不一样在哪里?”带着老师的问题,孩子们积极地探索、体验、发现。在反复操作与比较中,他们总结出了几种最基本的玩具特性:电动玩具、惯性玩具、发条玩具,同时也掌握了正确操作这些玩具的方法。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教师设臵的问题情境中,带着找到答案的心理在体验、在探索,不仅从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习得了相关的知识,更是获得了解疑的乐趣与能力,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比答案本身更为宝贵的东西。
主题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老师的预设与孩子的自发生成结合而成,但活动的进行,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的探索活动搁浅而失去兴趣时,就需要老师用挑战性的语言来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提高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主题“寒冷的冬天”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对“结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了结冰的小实验,成功了,他们欢呼雀跃。我问:“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我们都成功了!”他们因为成功而失去了继续挑战的兴趣。“可是,我有个问题,你们能帮我解决吗?”听说老师有问题需要他们帮忙,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又高了,急切地问:“什么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能结出彩色的冰块呢?”“一时激起千层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忙着收集、运用各种材料和物品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
也许,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也 许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帮助,但值得鼓励和欣喜的是:孩子们在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大胆尝试的态度和品质得到了发展,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2、创设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主动体验的途径,积极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游戏化的学习少了老师过多的约束,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更能发挥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主动地发展。
在主题“我爱我家”中,我们开展了集体性活动“亲热的一家”。在活动中,我们把孩子分成了几个小组,组成了几个“临时家庭”,并指导孩子分配好角色。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把真实生活中的大部分生活情景迁移到了游戏活动中:爸爸忙着买菜、妈妈忙着整理、宝宝则认真地看着书……在愉快的游戏中,孩子们体验到的不仅是做爸爸、妈妈的辛苦,更体验到了一份浓浓的亲情,一份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感。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一名策划者与观察者,孩子们才是活动真正的主人;活动中,每个孩子的积极参与,使他们积累了个性化的经验,提升了个性化的情感。
3、创设真实情境,为幼儿主动体验搭建平台,学会学习
教育活动是一个对话、体验的过程。幼儿的体验从何而来?从现实存在和生活中来。如果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世界疏离,将教育内容抽离具体而丰富的真实生活,那么,孩子将是带着服从的心情被动接受知识,从而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效果。反之,孩子的主动性加强,会在活动中有意想不到的发展。主题“秋天的童话”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园地处农村的自然优势,预设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就有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 “挖红薯”。当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走进满地红薯的农庄时,他们就有了动手的欲望,于是,利用各种小工具,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老师,你看,我挖了一个好大的红薯”“是呀,本领真大,怎么这么快呀?”我故作惊奇地问。孩子摇了摇手中的小铲子,高兴地说:“我的刀很快的!”真的,比起其他孩子手中的工具,他的小铲子是最锋利的。“老师,这里有好多红薯,可是挖不出来”那边传来了一片叫声。我走过去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挖出来呢?”孩子们东张西望,寻找可以帮忙的资源。这时,几个孩子看到了农民手里的锄头,说:“叫农民伯伯用那个东西(锄头)把泥土挖挖松吧”。得到了大家的同意,他们自己请来了“救兵”,于是,他们成功了。一上午的体验活动,孩子们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他们也随时都会发现问题,而作为教师,我们把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权利给了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去解决,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探索的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更是学会思考与学习的过程,探索的结果也就给予了他们富有个性化的经验。所有的这一切,是我们在封闭的课堂教学中无法想象和替代的。
二、提供材料,在互动中主动体验,学会学习
1、根据活动热点,提供可比较的材料,在主动体验中学习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欲望需要得到答案时,教师应适时地为他们提供 所需的材料,这不仅能继续孩子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而且,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会更强,同时关注度也会更高,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能从中自主地发现答案,延续活动的积极性。
在“春天里”主题实施过程中,正巧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午饭后散步,发现他们对小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抛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什么地方小蚂蚁最多呢?蚂蚁是怎么搬东西的呢?……”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在校园里开展了一次“找蚂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孩子们对“蚂蚁最喜欢吃什么”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小蚂蚁喜欢吃甜的东西”,有的则认为“小蚂蚁喜欢吃有香味的东西”,他们为不同的意见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这时,没有对孩子的争论妄下结论,也没有坐视不管,而是以鼓励的语言说:“这个问题老师也很想知道,那现在我们就准备甜的东西和香的东西放在地上,看看小蚂蚁最喜欢吃什么,好吗?”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放了糖、饼干、蛋糕屑等。果然,一会儿就引来了好多蚂蚁,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都朝着糖果那边爬去。认为“蚂蚁喜欢吃糖”的孩子正高兴地拍手时,却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饼干和蛋糕屑旁边的蚂蚁越来越多,到后来,糖果旁边的蚂蚁居然也去搬有香味的食物了。此时,争论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应该说,正是适时地提供了适宜的、可比较的材料,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寻求答案,不同的材料引发了孩子高度的关注,主动参与的意识大大提高,让他们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2、根据活动的进展,提供可以合作的材料,在主动体验中学习
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桥梁,在活动中,又是教师虽然为诱饵提供了材料,但他们往往会因为材料的单一性而没有主动体验的热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对材料的摆弄情况,根据他们的能力水平需要,适当适时地提供可合作探究的材料,让他们对材料充满好奇,从而激发他们主动体验的意识和热情。
在主题“炎热的夏天”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对各种防暑用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制作活动成了主要内容之一。区域中,我们投放了剪好的鞋底和制作鞋面用的各种彩条手工纸。可是,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材料时说:“小班时都做过了,太简单了。”几天过去了,这些材料无人问津。关注到孩子们的表现、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能力水平,我们对材料做了调整:把彩条手工纸换成了粗细不同的绒线和宽度不同的皱纸长条。绒线太细,不易黏贴;皱纸太薄,容易烂掉。怎么办呢?新材料的投放激发了孩子的挑战热情。“怎样才能让这些绒线和皱纸变得粗一些、结实一些呢?”我们用问题启发他们,同时,投放了一根用皱纸编织成的“辫子”。“咦!怎么才能变成这样呢?”几个女孩围在一起不停地看、不停地讨论。不需要老师的强求,几个尝试着合作进行:两个拉着绒线的两头不停地转;两个用两根绒线不停地打结;还有两个则合作着用双面胶粘贴绒线……虽然开始时,孩子们的探索很难获得成功,但却在此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激发了强烈的操作热情,提高了合作的 意识和能力,这就是真正的学习。
3、根据活动的需要,提供可再创造的材料,在主动体验中学习
材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渐稳定,对于材料的选择和操作也会有较强的目的性,因此,我们可在孩子体验过程中投放一些低结构的材料(如半成品的盒子、丝带等),给予孩子足够的想象、创造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从而获得知识、能力、情感上的多方提高。
在主题“快乐的新年”开展中,又恰逢“三八”节,孩子们都觉得:新年里收到了各种各样的礼物很开心,现在,妈妈过节了,应该送些礼物给她们,让她们能和自己一样开心。可是,准备的礼物放在哪里呢?经过讨论,孩子们一致决定“把礼物装在礼盒里,这样既神秘又漂亮”。可是,没钱买礼盒,怎么办呢?自然而然“制作礼盒”的活动生成了。于是,孩子们忙着收集各种盒子、瓶子、装饰物等,我们也帮忙着找到了几个现成的礼品盒。经过自由活动中的观察与交流,孩子们找到了礼盒的几个“小秘密”:结实、美观。制作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了不同的材料开始设计、剪裁、制作……虽然,在这过程中,不断有孩子说:“哎呀,粘不住”、“老师,这里怎么弄呀?”“老师,这里放什么更漂亮呀?”……但无可非议,全班孩子都在积极地、主动地探索着、体验着、学习着、发展着,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怎样,每件礼盒中都蕴含着孩子那份浓浓的爱意。想必,妈妈们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一定会感动至 极。
在体验中成长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 活动体验 主题班会 成长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74-02
班会是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教育和班集体活动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农村中学的班会课存在着缺乏主题、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形式单调等问题,使班级管理和班级教育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提高班会课的活动性、参与性、趣味性、愉悦性等,是班会课实现班级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所任教的农村中学多次开展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对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提升认识能力都有一定的成效,下面就笔者在班会课的实践中谈谈开展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一些有效做法。
一、农村中学主题班会课开展的现状
从小学到中学,每周都有一次班会课,每次1学时,主要用于学校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等。好的班会课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加油站,是心灵的绿草地,是智慧的解码器,对中小学生的人生和健康成长有鼓舞、激励和引导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德育工作的不到位和对班主任工作重要性认识上的偏差,班会课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班会课徒有虚名、可有可无,经常被挪作他用。班会课经常被班主任老师用作补课、自习课等其他用途,没有做到专课专用。
(2)班会课缺乏主题。班主任事先没准备,上台“信天游”,天南海北,东拉西扯,应付了事,没有起到主题班会和班级教育的作用。
(3)班会课成为班主任的“一言堂”、“独角戏”。班会课没有吸引力,缺乏活动性,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师生互动作用。
(4)班会课的形式单调,缺少新意。每周的班会课只是总结班级情况的常规例会,学生参与投入性不高。
二、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界定
主题班会以“以主题为灵魂,以教育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为基本原则。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属于主题班会中的一种,与其他形式的主题班会一样,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而组织的班集体全体成员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不同的是,这种主题班会更强调学生在班会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感悟、分享交流、辨析,从而促使学生对一个主题达到较深入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农村中学开展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能有效改善农村中学班会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三、改善农村中学主题班会课现状的具体措施
(一)设计情景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班会活动,其班会设计参与空间大、能够吸引众多学生参与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感染、触动、感悟道理,受到教育。这些情景活动的开展能争取到每个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班级活动,避免少数人在动在忙,大多数人成为“看客”、置身其外的不良局面,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由科目少、知识简单直接过渡到科目多、知识深奥的紧张学习中,有极大部分同学还是按照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导致小学时成绩很好、一到初中就经常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发现,在第一次中段考试成绩出来后,很多同学出现了不知所措、失望、气馁等情绪,借这次契机,笔者及时开展了“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以期达到鼓励学生和教会学生中学如何学习的目的。班会课上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体验:“观察20秒”和“鼓掌20秒”。通过这两个活动体验,学生感悟到上课“集中注意力”(活动案例1)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案例2)的重要性。具体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案例1:
(1)展示图片,请认真观察该图,时间20秒
(2)20秒钟后,闪过图片,问:图中你能看到多少只鸭脚?多少只鸭眼睛?
结果预设:绝大部分同学无法给出正确答案。
(3)重新展示图片,20秒钟后,闪过图片,再问:图中你能看到多少只鸭脚?多少只鸭眼睛?结果预设:几乎所有同学可以给出正确答案。
(4)思考:两次观察图片,为什么第一次几乎没有同学给出正确答案,而第二次几乎所有同学可以给出正确答案?
(5)感悟分享: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做事,就会对这个“目标”倾注极大的注意力。因此,在上课之前就做好听课的准备,带着问题去听课,更易于我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效果会更好。
活动案例2:
(1)请全体同学鼓掌20秒。(学生鼓掌时,老师统计,20秒基本能完成40次鼓掌)
(2)请全体同学鼓掌40次。(学生鼓掌时,老师计时,40次鼓掌基本需要20秒钟)
(3)请全体同学在20秒内鼓掌60次。
(4)思考:三次鼓掌,哪一次你的速度最快、状态最投入?为什么?
(5)感悟分享:第三次鼓掌的速度最快、状态最投入,因为第三次鼓掌不仅有明确的目标(60次),而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20秒),这在无形中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明确的内容;第二,明确的时间限制,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班会课上,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活动一,全班有20多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虽然没有人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但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活动二,全班51个同学都把双手握在胸前,积极参与鼓掌20秒、鼓掌40次、在20秒内鼓掌60次的活动,学生们从中也感受到了每一次鼓掌时的情感,并与大家分享、交流,得到感悟。学生从这两个活动中得到的感悟远比班主任苦口婆心地直接强调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要合理安排时间”有效果得多。
(二)参与活动体验,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班级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体验式活动尤其需要体验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班主任准备、组织、指导的活动体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当然,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要想办法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地参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的认知交流和辨析。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等形式参与活动。虽然有些同学不能亲自参加活动,但他们会为本组同学呐喊助威,这样一来,虽然身体上没有参与,但是精神上已经是高度投入了。例如:当代的中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讲付出、不谈贡献,没有集体荣誉感,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搞得整个班集体像一盘散沙,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笔者又开展了“人心齐,泰山移”的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具体操作如下:
活动案例3:
(1)8张椅子围圈放好(班委成员完成场地布置)
(2)每个小组选出一队代表(本班共有三大组,每组18人左右),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女混合一组。每组8位队友脚朝顺时针方向围圈坐在凳子上,仅将自己的头部靠在后面一个队友的腿上,同时用自己的腿支撑起前一位队友的头。
(3)8名工作人员按指挥撤走凳子时开始计时,看看哪组能坚持最久。
(4)思考:胜出的那一组之所以胜出,原因是什么?参与者和观看者能说说你此刻的心情和体会吗?
(5)感悟分享:整个团队的挑战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放弃而失败,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坚持,直到最后。团队每一个人都要朝着同一的目标努力,才能成功。
活动中,虽然每组8名同学的腿和头都在发颤,但是他们仍旧紧握双手、闭着眼睛坚持着,直到坚持到最后才放弃。无论是否赢得挑战,每组都赢来了同学们热烈的加油声和掌声。因为这样的一次主题班会,后来班里涌现出了一股“团结就是力量”的正能量,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先后获得了学前军训第一名、《弟子规》诵读比赛二等奖、《班徽班歌班训》大赛一等奖等集体荣誉。
(三)畅谈活动感悟,提升学生认识能力
在每一次体验活动中,班主任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分享个人感悟,让学生主动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及真实的成长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以学生展现出来的感悟为教育资源,让同学们联系现实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势必会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如在学校学生会开展的“我要做主席”竞选活动中,很多同学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胜出,不是因为我们不优秀,而是因为我们不足够优秀”,由此确立了班级追求“卓越”的奋斗目标。但是,也有同学提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没可能成为最优秀的一个,那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这也许是很多教育者不希望看到的答案,但这恰恰是学生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他们成长中发自内心的困惑。针对这种看法,我组织同学们开展更深入的讨论,在激烈的辩驳中,逐渐形成了同一的认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许,这个世界上注定会有人比我们更强,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最优秀的一个,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奔跑,放弃成长,因为只有奔跑才能促进我们更好地成长,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就算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别人,那也一定要超越昨天的自己。
以上体验活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体验式活动“通过活动营造合作、互动、有趣的德育课堂,既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参与、又强调参与者共同生成活动的结果,用活动中的德育资源教育学生”,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可见,体验式活动以其形式的新颖、活动的有趣、过程的活泼、感悟的内发、价值选择的自愿等一系列优势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但丰富了班会课的课堂,也打破了原有班会课的无趣、沉闷、无效,提高了农村班会课的质量,实现了班级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贾高见.小活动 大德育——体验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班主任之友,2014(6).
[2]梁刚慧.用活动体验点亮学生智慧[J].人民教育,2010(3).
在体验教育中成长 篇4
8月10日至14日, 组委会邀请了97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终评评审委员会。在为期5天的评审工作中, 评委会专家分别完成了学生版块和科技辅导员版块的材料审阅、现场问辩、素质测试、技能测试等多个环节的测评, 共评出优秀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一等奖27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94项以及10项十佳科技辅导员奖;青少年创新项目一等奖64项、二等奖140项、三等奖182项;评选出由组委会、高校、基金会等单位设立的25类专项奖。颁发了“中国科协主席奖”、“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奖”、“英特尔英才奖”、“优秀志愿者奖”、“组织工作特别贡献奖”。
闭幕式上,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权从主办单位代表手中接过大赛会旗, 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将于2013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
从开幕式到闭幕式, 几天的时间, 我亲历了整个大赛的始末, 对科技创新大比赛有了更为全面和真实的感悟, 对其规模和深层次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从1979年开始举办到现在, 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 使大赛能够紧扣时代脉搏, 体现时代精神, 在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成为我国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大赛的举办对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蓬勃开展,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靠教育。”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 关键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培养, 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生活中, 我们时时刻刻感受着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巨大变化, 坚信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至理名言, 享受着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的巨大成果, 与时代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深知, 作为教师, 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 而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 创新教育应结合进行。我从事物理教育工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教育正在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教师在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 组织学生开展物理科技创新活动, 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逐渐成为现在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出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有两个显著标志:其一, 思维的产物是新颖的, 有价值的;其二, 思维的过程也是新颖的。而今, 我已能将创新理念, 与我们的教材内容相结合, 大胆实践新教法, 努力另辟新径, 使我们的教学不仅是教书, 更注重育人, 尤其是育创新型的人。带领同学们体验创新思维魅力,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做到在体验中努力创新, 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常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精心设计许多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硬币过桥”、“纸锅烧水”、“覆杯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物理实验中,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是被证实了的真理。让知识改变命运, 让科技敲开致富的大门, 这已经成为我们摆脱贫困落后面貌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科技是实实在在的, 也是“立竿见影”的。漫步街头、市场, 曾几何时, 我们还在冬天里向往新鲜水果的甘甜和时令瓜菜的爽口, 而现在四季不缺的水果品种不断更新, 新鲜优质的蔬菜到处飘香, 鱼虾在灯光映射的水族箱活跃蹦跳, 鸡鸭鹅亦令购买者目不暇接。科技不仅给种、养殖户带来实惠, 也给市场带来真正的繁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子白板的出现使教师上课时不再尘土飞扬, 它不仅消除了粉尘, 各种色彩变换的标示也带给了同学们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动画具体了抽象的想象, 视频完善了知识的拓展, 网络减小的不仅是城乡差距, 也进行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实现着资源共享的神话……
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创新 篇5
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差别,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差别,而创新能力恰恰处于重要之地,而制定创新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差异性的教育。
要创新,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凭空想象,是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的。所有的一切想法都要靠动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一、实践活动发挥课程效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学会使用视听媒体,收看有益节目,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也许增知,以劳辅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如何来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教育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欢喜地走出校园,领略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目赌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了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让学生走向社会,在体验中成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是学生与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展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是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通过各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
在实践体验中成长 篇6
基地式校外活动补充了学校教育的缺失
1.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分别在1897年和1938年撰写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条》及《经验与教育》中,分别提出他的教育主张,即“从做中学”,也就是今天讲的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教育模式中,许多学生是带着一种放松的心情,在活动中,我们有许多精心准备的游戏课,比如说“老虎、猎人、枪”这个游戏,在基地教官的组织下,学生们有的装作猎人、有的扮作枪、有的担任老虎的角色。不管哪种角色,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喜欢做游戏,同时在游戏中,孩子们把自己融入进去了。游戏中,各个小组同学之间认真配合,从而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这个过程不是我们强加给孩子的,这就是体验式教育在教学当中的精彩体现。
2.赏识教育理论自形成以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校外活动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的成长中存在的不足着重加以引导。例如,在上高空逃生课的时候,有的孩子生性胆小,即使在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也不敢轻易去攀爬逃生云梯。对此,我们除了给予他话语上的安慰,还给他打气和鼓励,让他有信心去完成科目。事实上,在我们的鼓励下,很多这样的孩子,最后都取得了成功。赏识教育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会,同时也是给学生搭建了完善自我、证明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必经的过程。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挫折和不如意,如何正确应对各种压力,在困难面前能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就需要我们为之提供磨砺和锻炼的机会。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难度,让孩子在体验中感知挫折,明白生活的真谛,在经历挫折中磨练意志,变得更加顽强,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的人。
3.目前学校教育中广泛提倡生本教育,但是固定的45分钟内,要完成既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上完全由学生主导还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基地式校外活动的流程中,我们教师只是需要在活动前把活动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解清楚,而在活动中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做到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最后,在活动结束后再进行分享总结,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共同分享他的活动心得,思想在这里交融、碰撞,经由我们的指引,学生间的讨论逐渐上升到对于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在活动方法上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自身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合作和自主能力。要以人为本,尊重了青少年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强调平等、尊重的原则,就是要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其发展潜能,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保证各种教育措施产生整合效应。
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了学生
综合素质的培养
十堰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是典型的基地式校外活动场所,其活动设计的思路是:以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成长为重点,品格成长为目标。这些活动又分为场地活动、户外活动、室内活动、社会活动。场地活动即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设施,展开攀登、跳跃、下降、通过等活动;户外活动包括远足宿营、野外定向、登山攀岩、户外生存技能等活动;室内活动包括蛋糕制作、磨豆花、陶艺、风筝制作、雕版印刷等项目;社会活动主要是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瞻仰烈士陵园等活动。这种模式较之传统课堂教学更容易让广大青少年所接受。
通过上述各类活动,学生不仅在体能、心智和生存技巧方面有了明显长进,而且在健全人格上收获颇丰。通过活动,不少青少年身心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学员的习惯养成、道德品质、意志力、人生态度等方面集中体现出来。
1.习惯养成。十堰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采用半军事化封闭式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从学生进入活动中心的那一刻起,活动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就开始发挥作用。以下是每期活动开始之前,学生的宣誓誓词:
以我的名誉起誓,我将尽我所能:
为了成就自己的意志和顽强,我完全服从中心的各项活动安排,不轻言放弃;时刻帮助他人;始终保持自己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和正直的品质;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保护环境。
从誓词的内容可看出该中心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协作精神,环保等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让学生在严格的管理中理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养成早睡早起、独立完成内务卫生整理、礼貌待人、团队合作等良好的习惯,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分享中感悟成长。基地式校外活动场所并非只是让学生完成单纯的活动,分享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将活动升华为教育的点睛之笔,就是每项活动结束后的分享过程。
在分享中,每个人都把自己认知中最精彩的部分讲出来和别人分享,受益的不只是别人,更是自己。因为分享的人挖掘了、升华了自己认知中最精彩的东西,他的思想或者精神在那一刻是深邃的,甚至是庄严而神圣的。就像一场脑力风暴一样,无形中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自我成长、锻炼的环境。
3.“变食指为拇指”——在成长中体验成功。在十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有些活动的完成过程可能会很艰苦,但是这里不仅磨练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学会了乐观勇敢、理解了付出与收获,对老师、对社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时,给了孩子们很多尽情展示自己的空间与机会,很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优点长处,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并尽力去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格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挖掘潜能、形成心理经验。十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设置了高空溜索、攀岩、室内模拟逃生等一系列挖掘个人潜能的活动。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情景,使许多青少年通过参与而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能,突破了自我设限,同时形成了部分正确的应对通突发事件的经验。
【舒磊,湖北省十堰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刘钊,湖北省十堰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校长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齐 欣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7
一、以活动体验的亲历性激发数学情感
亲历是活动体验的本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学习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 就能强化学习动机, 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我国民间剪纸艺术, 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学生。然后我问:“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学生在动手剪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过程中, 学会了对折后再剪这种剪纸艺术, 然后再观察自己的作品, 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 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 厌学情绪消失, 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数学”中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学习。
二、以活动体验的个体性强化交流共享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体特点, 是学生的自主活动。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各有特点, 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 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判断和自主内化。这种个体化的体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 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如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 在创设的情境下, 学生依据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累积的经验, 对解决“如果有140个橘子, 按照3∶2分给大班和小班, 每班分多少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用累加来分, 或画图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算式:3+2=5, 140×3/5 =84 (个) , 140×2/5 =56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小班看作单位“1”, 大班就是3÷2=1.5, 1+1.5=2.5, 140÷1.5=56 (个) , 56×1.5=84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大班看作单位“1”, 小班就是2÷3=2/3, 1+2/3 =5/3, 140÷5/3 =84 (个) , 84×2/3 =56 (个) 。同样一道题, 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因为学生各自的体验方式不同, 所以在交流时给全体学生开阔了思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 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育活动中, 应创造条件尽量留给学生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亲历, 都能感受和领悟, 以取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 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 就能得到两种思想。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经过交往和沟通就可以实现视界的融合, 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三、以活动体验的合作性建立良好心理
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 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 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 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 统计五分钟内经过某个路口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播放录像前, 师生共同商讨了统计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有意识地没有提醒学生间的互相合作。统计工作开始了, 该段录像的前半部分, 各种车辆来速缓慢, 间隔时间长, 每个学生的统计都没问题;而后半部分, 车速明显加快, 种类与辆数也增多了,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应接不暇, 无法正确统计。结果, 录像播放完后, 只有一个四人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让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 他们很自豪地说:录像播放前, 他们四人已经商量好分工合作。因此, 当别人手忙脚乱时, 他们却有条不紊。教师适时地赞扬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而其他学生也从中悟到了新的东西。于是, 第二次播放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教学环节, 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甜美, 融洽了相互关系, 从而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理解掌握数学,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
四、以活动体验的行为性强化数学实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搭尔从数学教育学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数学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源于实践, 在经历了知、情、意统一之后, 又必须回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强化体验。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要倾心追求体验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 学习《圆的认识》一课后, 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例尺》后, 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 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现象的习惯, 从而强化体验, 实现学习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8
既然把学生的成长作为历史教学的着眼点, 那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只注意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应把历史学科知识作为发展学生各种能力、智慧和情感的载体。而这一过程就是发动学生去体验历史的过程。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以下途径, 让学生能够在真切的体验中, 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功能。
一、通过角色体验, 让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学生虽然还没有走进社会, 但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体验了许多人生的喜怒哀乐, 教师可利用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化远为近, 引导学生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 使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 在学习“商鞅变法”一目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当时的地主阶级会对商鞅变法有怎样的看法?当时的旧奴隶主贵族将会有什么态度, 为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 请你谈一下商鞅变法后你的感受?这些问题新颖独特, 很能吸引学生进入历史角色, 如地主、奴隶主贵族、农民。他们能把历史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将自己融入历史角色, 去体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意义和变法中的艰辛。
通过这种角色体验, 使学生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历史”, 而是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 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如此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人的价值和行为的分析, 获得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价值的信息, 又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得人格的发展。
二、通过情境体验, 让学生走进历史
要使学生获得某一历史认识, 发展创造力,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还原历史情境, 使学生置身其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我们不可能还原真实历史情景, 但是可以虚拟历史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获得历史能力的提高。
如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 可以先从我国申办“世博会”为切入口, 创设情境:如果我们参加1904年纽约博览会, 你认为展馆应设立几个展区?可能看到哪些展品?这些展品有什么特点?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 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并积极查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既能在“做”中学, 又能在“发现”中学。
虚拟教学情境, 可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人的智慧、潜能,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 可以体验到学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乐趣, 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变, 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通过活动体验, 让学生感受生动的“历史”
活动是学生体验的重要方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活动之中, 才能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历史的内涵所在。
如学习“百家争鸣”后, 笔者开展了“如何遏制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的活动, 将学生按其所欣赏的派别分为儒、道、法三组, 用各派的学术观点讨论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 通过讨论, 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儒、道、法、学派观点的认识。学生运用自己的观点与对方辩论, 既养成了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又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相互吸收才能使本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精神。
历史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的, 如主题辩论会、历史剧表演、历史考察等。通过以上这些历史活动, 使课本上的枯燥叙述成为生动的“现实版”历史,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直接性, 增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切身体验, 从而产生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联系现实, 体验身边的“历史”
老师必须启发学生, 使他们学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难题, 并能有效地处理那些较生疏的问题, 也就是要求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所学历史概念或原理应用到现实的问题中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提高新获得的知识。
如在学习“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时, 笔者布置了一个调查任务:我镇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哪些因素?请你为我镇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由于调查贴近生活, 并且是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学生乐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通过调查既印证了课本的观点, 又能解决现实问题, 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如由“863计划”联系到中国的登月计划, 由美国经济大危机联想到当今的金融危机, 由“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联想到当今的欧美各国注资救市等, 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就有历史的影子, 从而达到学史明知、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生活体验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 历史课不应仅仅作用于学生的知识储备, 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的体验,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 要深入到学生的情意层面,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体验感知历史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心理、思维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汉国, 刘军.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朱汉国, 刘军.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让学生在体验中茁壮成长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众所周知,体验到的东西能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学习有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学会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为有效.
一、追本溯源,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如果仅仅依靠学生反复的机械记忆,而不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学生很快就会遗忘.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多边形面积时,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注重面积公式的记忆,更要让学生知道每个公式是如何得到的,要充分利用割补、拼、平移、旋转等实际操作,引导、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把所研究的图转化成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完梯形的面积时在书上会遇到这样的一题:“小明参观钢铁厂时看到许多钢管堆在一起(形如梯形),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6根,一共有8层,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如果我们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由来有很好的体验的话,学生就很容易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来解答: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用这样两堆钢管也可以倒过来拼一下,这样钢管每一层的根数相等,都可以用最上层的根数加最下层的根数,是25根,有8层就表示有8个25根,共200根;而实际钢管的根数是这样的一半,所以是100根.学生只有对梯形面积公式的形成有充分的认识和体验,才能如此轻松地解答,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的指令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钢管的根数.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推理、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更为有效,变得更聪明.
二、融会贯通,关注数学内容内在联系的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认识、理解知识本质及相互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教学就是要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沟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为可以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缩短成为一点时,则其形状变为三角形,相应的面积公式为S=(a+0)×h÷2,就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而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变得一样长时,其形状变为平行四边形,相应的面积公式为S=(a+a)×h÷2,这样就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h.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知道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的面积,而且进一步沟通了各种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
三、触类旁通,强化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到知识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用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提升.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创设小明上学的情境:小明家和学校、商店、邮局形成两个三角形,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小明走中间这条路上学是最近的,引起学生探究其原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4根小棒(3 cm、4 cm、5 cm、8 cm)中任选三根摆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能摆成三角形的是:3 cm、4 cm、5 cm和4 cm、5 cm、8 cm,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是:3 cm、4 cm、8 cm和3 cm、5 cm、8 cm.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注重学生对归纳的数学思想的体验,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中,要强化学生对类比的思想方法的体验,明确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类比沟通;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中,要强化学生对化归的思想方法的体验,让学生明确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要强化学生对归纳的思想方法的体验……我们要力争做到即使在以后学生具体的知识忘了,但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还常存于脑中.因为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观念、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等才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
在体验教育中成长 篇10
关键词:小学,德育,体验,实践,研究
“我听,我忘;我看,我记;我做,我学。”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德育教学这种以感化心灵的教育课程,则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说教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德育感悟,从心灵最深处得到成长。“体验式教育”所突显的是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帮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从而体现德育的优质功能和效果。
一、德育体验式教育之方式探究
1. 依托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素养
依托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体验式德育教学,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其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笔者以兴趣小组为载体,深入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为了让活动不是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笔者提早布置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在活动前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遗迹,做到对要去参观的地方心中有数。活动时引导学生们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拍照的拍照,记录的记录,忙着收集资料;回来时,有的撰写调查报告,有的撰写活动感言,效果显而易见。
比如,在“北管音乐进校园”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活动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分工协作,深入乡村、剧团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拜访北管音乐工作者,了解现阶段北管音乐发展现状,写好访问日记和调查报告。学生们有的请教音乐老师,有的邀请专家现场表演,有的进行模仿秀比赛。学生们进一步亲近地方传统戏曲,将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注入精神世界。
2. 结合地域资源,树立规范观念
教师可以充分与当地地域资源相结合,通过各方联系,在正能量的熏陶中全面形成行为规范。其一,以“爱国教育”为主题,寻找当地革命根据地,带领学生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其二,以“环保”为主题,带领学生前往当地公园或污水处理厂等地参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意识到环保的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其三,可以带领学生搭建小型的生态农场,让学生自主进行果蔬种植,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获,以培养学生勤奋劳动的观念。
通过不同的德育教育活动,可实现德育教育与地域资源的结合,在不同的德育活动中不仅了解社会,同时也灌输了相应的德育知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
3. 进行公益活动,培育公民公德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局限在课堂,在课外也一样能够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与同社区的同学组成爱心伙伴,帮助做一些打扫卫生,维持交通秩序、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在体验中认知社会,实践中回报社会。
还可以组织开展“为树木整衣裳”的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亲近校园,以小组为单位修剪树木花草。学生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进一步认识树木的品种,还能够激发学生“花草树木”是我们生活小伙伴的想法,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同时组织学生设计人性化的标语,在校园、社区合理位置放置,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活动将传统德育教育中单板的说教转化为实践,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4. 融入历史脉络,培养爱乡情怀
学校可以与学生家长相结合,通过社区等各方面的帮助,组织“寻找同姓宗亲”的活动,在班级中建立同姓氏名人小组,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家和爱乡情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向家长进行询问,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包括其中经历过的迁徙,后来分散的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调查家族分支中的各个名人,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掌握。或者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自己家族中并没有名人,那么可以搜集自古至今同姓氏的名人,将其生平事迹进行收集与整理。学生在调查与整理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我国一些名人事迹,同时也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在课堂上学生将所调查的同姓名人进行展示,在其展示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自身形成深刻的影响。
通过组织“寻找同姓宗亲”可以收获一定的体验,也可以组织其他类似的探究历史的活动,例如“了解传统节日”“村名的由来”等,学生在进行调查的同时,能够对其发展来源、存在意义等进行了解,由此提高爱乡情怀和民族自信。
5. 组织当家活动,提高独立能力
社会上“娇生惯养”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组织“小当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可以以周为单位,设置“每周班长”,采取轮流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在负责管理的那一周,要负者组织升旗、出操、课上纪律、值日等班级中的日常活动。学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班级管理的不容易,从而真正意识到要从我做起,维护班级秩序;在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独立性。
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管理,跟家长交换一日管理身份,定期选择一天跟着家长买菜、做家务,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难处,同时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二、德育体验式教育之实践反思
1. 突显知行合一的持续发展
体验式德育要立足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养成适合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所具有的完整、健康、独立的人格。在思想品德构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受到深远影响,发展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 强调德育主体的真实体验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突出学生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独立的体验、感悟和自我的内化;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体验式活动。体验是最真实的、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探索体验性德育课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的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
3. 强化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验式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适合社会的德育,使德育生活化,让德育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讲究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师生共同立足这块热土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加强德育教育力度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教学体验获得感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体验式德育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鲜活内容。教师要善于借力使力,结合周边的活动进行实践,也要善于创新形式,创造性开展活动进行体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J].教育研究,2010(12).
[2]何远清.活动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教育导刊,2009(09).
成长让孩子在体验中 篇11
他们一会儿爬来爬去,搬运东西,一会儿扮演角色,温馨对话。小姐姐喜欢玩过家家,就假装做点东西,要小蚂蚁回来吃。点点这个小蚂蚁也应声叫道:“大蚂蚁,我回来啦!”然后两个人吃饭。吃完饭后又开始睡觉,就那么在地上躺着。如果我严令禁止,这个活动就没有意义了,而地上又很凉,我故意提醒到:“小蚂蚁是最勤劳的,怎么会吃过就睡觉呢,他们吃完饭后肯定要出去工作,搬运东西的呀!你们到那个房间去看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两个人听了我的话,立即起身爬到了另一个房间。
爷爷看见了,大声叫道:“地上凉,你们怎么在地上呆着。”尤其是看到10岁的姐姐也在地上趴着,更是生气。
奶奶也无法忍受:“谁叫你们都在地上爬的?地上那么脏,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快起来,再不起来我就要打了!”
两个孩子吓得一骨碌站了起来,悻悻地回到我这边。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还想玩这个游戏,尤其是小姐姐干脆就又跪了下来,还试探性地看了看我的脸色,我说没事,接着玩吧。然后我大声跟爷爷奶奶解释说:“没事,他们在扮演小蚂蚁,让他们玩吧!”回应我的是一阵沉默。
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在地上爬了起来。
不一会儿姐姐要出去拿东西,她知道外面是一个不被允许的世界,就爬到门边,“噌”一下站起来,口中念道:“这扇门是通向人类世界的”,然后还给自己的站立配上了“刺刺啦啦”的变身的声音,俨然是小蚂蚁向人的世界的转变。不一会儿,东西拿好,继续装扮蚂蚁,将刚才的变身程序再来一遍,逗得我哈哈大笑。
孩子在这种看似“荒唐”的行为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对孩子的某些“荒唐”行为我们应该更宽容。“荒唐”是对事情不靠谱的一种表述,本是一个负面词汇,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应该放宽“荒唐”的尺度,允许孩子的“荒唐”。如果将孩子的行为标准按照成人的规则来分析,自然是荒唐之至。看看家长们普遍指责的孩子的荒唐行为吧!
他总是喜欢踩水,把鞋子弄湿也在所不惜!
他总是喜欢在地上爬行,喜欢玩脏兮兮的沙子。
……
其实,在孩子成长中,这些“荒唐”行为恰恰具有莫大的价值。
他喜欢踩水是在体验水,喜欢玩雪是在体验雪,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他喜欢爬行是因为他的四肢比较短,比较适合爬行,爬行也是他喜欢的一种运动方式。
家长阻止孩子的“荒唐”行为就是阻断孩子的发展,从根基上搞错了孩子发展的根本要义,试想一个没有“荒唐”行为的童年怎可能成为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体验教育中成长 篇12
一、突出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一)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 学数学难, 但又必须学, 在他们眼中, 数学就是一个个符号、公式、定理, 是习题的堆积, 它们是如此的抽象、遥远、不可捉摸。这是数学本身的原因, 还是数学教学的原因?我想,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火热, 享受数学的生动。让我们来看一段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教学:
教师:现在最让中国人骄傲的篮球运动员是谁?
学生:姚明
教师:他有多高?
学生:2.26米
教师:他生来就这么高吗?
学生:不是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姚明部分年龄阶段身高的直方图)
教师:我们以姚明年龄为自变量, 身高为函数值, 能否建立这样的函数关系:他的身高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
在这个情境导入环节中, 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也是学生理解函数增减性的现实背景。接下来, 教师让学生观察具体函数y=2x的动态变化效果直接进入本节课课题。
当函数增减性的规律得出后, 教师又提出问题:姚明的身高始终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吗?引出描述函数增减性时应说清楚自变量在哪个范围内, 从而使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图象增减性的理解从直观的图象体验向数学的严格性迈进了一步。如果我们的课堂都这样把数学的逻辑与数学的生动联系起来, 学生们何尝没有学习兴趣呢?
(二) 体现新课标理念, 适当突出数学应用题的例、习题的比例
这一点, 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 切实理解和执行好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适当突出数学应用题的例、习题的比例, 让学生通过应用题的求解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不能为了贪图省时省力, 掐头去尾, 降低对应用题的要求, 影响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求解和掌握。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一) 借助语言艺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教师是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 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艺术性, 以便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如:一位教师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开场白是:“我的‘法’力无边, 能不过河而测河宽, 不爬山而知山高, 不接近敌阵地而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学生被这些话深深吸引, 都紧紧盯着教师, 当听到老师说“我的‘法’是数学方法, ‘宝’是解直角三角形”后大笑, 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 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
数学教学事实证明, 高效课堂是抓住并尊重学生的需要, 突出学生思维训练, 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课堂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数学教学要以思维的教学为中心。如:教学“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我出示例题:解方程组时, 先由学生思考并解释说明, 然后教师设疑:
(1) 若把 (2) 式y=-3改成y=x呢?
(2) 若把 (2) 式改为y=1-x呢?
(3) 若把 (2) 式改为y=x-y呢?
之后请学生写出解答过程。这里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解答, 让他们观察、分析、比较四个方程组的解法, 在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时由学生概括“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已水到渠成。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逻辑方法, 让他们自主操作、自由探究,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抓住学生自身特点, 培养学习兴趣
1.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诱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探求未知世界的动力, 是兴趣的源泉, 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应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 使学生“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问题的难易要适度, 必须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 才会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才会因兴趣而学。当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 会心情愉快的向新的高峰冲击, 久而久之, 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去寻找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无拘无束的展开想象的翅膀, 创新的兴趣也就无形的培养出来。如讲乘方的时候, 首先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 对折五十次后与珠峰哪个高?”这样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 对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针对学生好玩的天性, 化枯燥为有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有时是抽象和枯燥的, 它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 我们可用扑克代替正负数玩游戏, 红色为正数, 黑色为负数, 让两个学生一组来抽扑克, 每人抽两张, 然后把他们相加, 谁的结果大谁就胜, 这样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一种游戏, 使学生兴趣大增, 自然而然全神贯注的参与学习了。
3. 结合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他们动手操作, 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在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决了困惑, 在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中开阔了思路, 互相取长补短, 增进了友谊, 激发了兴趣,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与独到之处, 期待他人的肯定, 产生动力, 强化兴趣。如:在“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教学中, 同学们事先准备好足够的正方体纸盒, 课堂上编成小组对正方体一一展开, 边展开边记录, 找到不同的展开方法, 各组之间比时间, 比质量, 各自尽可能多的找到不同的展开图。最后, 通过归纳或教师的点拨得出结论。这样, 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使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 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适当引入数学史, 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 具备一定的数学史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它可以增加我们的数学素养,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文化层次。对学生来说, 适当接受数学史, 不仅可以学到一些数学知识、还可以极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针对教材中出现的数学大师欧拉, 我在课堂上就作了简短的数学史介绍,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被欧拉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打动, 最后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显然, 本节课的数学史引入不仅使课堂充满激情和趣味, 还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理念教育, 这种效果是单凭我们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
当然,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 比如, 可以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信息技术的介入, 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 课堂授课方式的多样性, 习题的精选等等。
总之,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老师长期努力探索, 坚持实践。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就能使课堂变得鲜活生动, 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 激发学生兴趣已成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作为教与学的主阵地, 我们可以从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 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有效的数学体验, 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培养兴趣,有效体验,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珍联.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9, (2) .
【在体验教育中成长】推荐阅读:
在体验中成长09-24
在体验和探索中成长08-26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10-16
成长让孩子在体验中05-09
在体验中成长 台湾交流心得10-28
实践与体验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与研究05-19
在体验中增效05-17
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09-22
在体验中快乐作文12-18
在体验中获得自主发展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