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让孩子在体验中

2024-05-09

成长让孩子在体验中(共12篇)

成长让孩子在体验中 篇1

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是发展的规律, 是时代的选择。少先队组织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实践育人是少先队的优良传统和基本途径。全国第四次少代会明确提出了体验教育这一崭新的课题, 成为少先队教育的新发展。近年来,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以开展探究性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 努力构建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新模式, 促进了少先队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发挥了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生活:体验教育的重要领域

家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 是少先队员生活的又一领域。少先队员在家庭中开展体验教育活动,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加强亲子两代的相互沟通, 使少先队员们更加孝敬父母, 热爱生活。我校少先队组织低年级少先队员开展“学洗一双袜”、“学擦一次地板”等体验活动, 中年级少先队员开展“我为妈妈洗洗脚”、“学烧一样菜”等体验活动, 高年级少先队员开展“今天我当家”、“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等体验活动, 让他们与父母换角色, 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学会与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

二、学校生活:体验教育的主阵地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就是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体验。通过校园生活的实践, 引导少先队员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共处, 学会自主学习, 自我管理的本领, 体验老师、教工的辛苦, 明白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劳动的道理, 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美化校园环境, 体验“学校是我家”的责任感。

为了增强队员们的环保意识, 进一步培养少先队员的自身责任感, 我们开展了“放飞绿色希望”、“把废弃物送回它们的家”等主题系列活动, 从认养一棵小树到征集“绿色格言”, 各中队为绿色工程献计献策。花坛里, 出现了由学生设计的文明标语牌;花坛边, 出现了一个个“小小监督员”;课余时间, 出现了一群群捡废弃物、拔枯草的红领巾。队员们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参与学校管理和用自己的汗水美化了校园, 成了一个个“护校天使”, 体验着“我为校园出份力”的成功喜悦及“我是校园小主人”的主人翁责任感。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应把教室变成净土、乐土和美的家园。因此, 开学初各中队带领学生布置自己的教室, “夺红旗”比赛, “识字真快乐”, “我在成长”, “我进步了”, “我知道”等栏目丰富多彩, 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墙壁本是毫无感情的物质环境, 但如果花点心思, 融教育和美的规律来构造, 就能使“墙壁说话”, 从而产生耳濡目染、养性怡情的积极作用。

(二) 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体验, 培养少先队员高尚的品德。

1. 主题活动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在“文明小天使, 妙眼看校园”主题摄影活动中, 由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并拍摄下来的校园行为图片, 制作成展板摆放在校园, 引得师生们驻足观看, 规范了同学们的言行。

学校坚持开展“我读书、我快乐, 我读书、我收获”主题活动。中队图书角由队员自愿赠书, 凡参与活动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份由校长亲笔书写谢言的谢赠卡。同时, “图书漂流”常看常新。与此同时, 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的出发, 学校组织开展了废品分类义卖活动, 同学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大家会主动把喝过的汽水瓶、饮料瓶放进可回收废品箱内, 将义卖所得存入学校的“环保基金”当中, 用于更新班级图书角, 队员们体验着收获的快乐。

在“图书贸易节”体验教育活动中, 队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图书、玩具和生活、学习用品, 组成一个学生们自己的“跳蚤市场”。在大家各自摆摊和“寻宝”过程中, 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平时在使用零花钱方面过于“大方”。同时在物品交换和拍卖中, 大家头一次体会到“碰壁”的滋味, 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辛, 从而意识到应该学会规划和使用好父母给的每一分零花钱。

学校的“红领巾”种植园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学校把校园空地开辟成学生种植的乐园, 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播种、护养、收获、制作佳肴, 正可谓有苦有乐, 劳动与收获此时画上了等号。

2. 外出社会实践考察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以“走进名校, 放飞理想”体验教育活动为例, 活动充分发挥队员们的主体作用, 各中队自主确定考察活动方案, 队员人人都来设计考察方案, 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宣传活动, 以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此基础上, 我们把这些优秀方案推荐给各中队辅导员, 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中队的方案加以完善。正因为这些方案来自队员, 所以队员们对活动的积极性就特别高。在接下来以中队形式开展的社会考察活动中, 每一个队员的参与热情都无比高昂, 对活动的体会就更深刻。

(三) 通过自主的班级管理, 让少先队员体验参与和合作精神。

在班集体内, 我们改革少先队任职制度, 除了设置正规的班队干部以外, 在班级内还尝试设置值日班长,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 从而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繁琐性与艰辛。班队干部与值日班长的管理采用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的双线推进形式, 班队干部管长期、管单线, 而值日班长管一天、管全面, 既使得双方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了监管, 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当班干部的辛苦, 提高了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

(四) 在健康的艺术教育中体验, 培养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

培养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 我校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未来, 着力于素质, 努力培养志向远大、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学生。学校先后成立了小记者站、广播站、校园讲解员培训班、国旗班、鼓号队、美术班、书法班、舞蹈队、合唱队等各种学生社团, 形成了规范的学生社团活动制度。在迎六一校园艺术节活动中, 以各种形式进行中队主题活动汇报展示, 把舞台彻底开放给了队员, 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 邀请老师、家长参与节目。通过一张张笑容绽开的小脸, 一声声感人肺腑的话语, 串联起了老师、学生、家长之间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三、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的大舞台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它给少先队员提供了最广阔的体验领域, 让队员们获得最丰富的人生感受。同时, 大自然也是队员们体验家园美好, 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好去处。

队员们除了在家庭中、校园内进行实践体验外, 还自发地在生活中、在假期里开展自我实践、体验活动。如在社区开展的体验活动中, 他们走进敬老院, 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不易, 树立敬老助残之风。他们以假日小队为单位, 活跃在各个劳动基地, 在劳动与体验的过程中, 一边用双手美化环境, 用劳动创造美好的家园, 一边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为自己喝彩, 为红领巾自豪, 体验着“小手办大事”的成功喜悦。“少年军警校”、“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都充分体现了体验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对队员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网络生活:体验教育的新内容

当前, 网络已经进入少先队员的生活中, 而且与他们越来越密切。网络的出现, 为体验教育注入了新内容和新生命。网络将世界变得更小, 世间万物尽收网中, 这有利于队员们形成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网络增加了队员们接触外界的机会, 开拓了队员们的知识视野, 使队员们见识到许多新的事物、新的东西。有意识地组织少先队员进行网上体验教育, 向队员们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浏览学习, 让队员们到网上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通过观看有关图片和资料, 体验到祖国秀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 激发队员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组织少先队员在自己的校园网里学习聊天, 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发送到网上, 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在校园网中与老师、同学交流, 通过网络与同学沟通, 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 如博客、QQ群等, 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 还可以使少先队员了解更多信息, 体验信息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 少先队体验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 它是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重要途径。我校把体验教育作为少先队员活动的有效途径,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使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增长了知识, 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在潜移默化中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孩子们插上了成长的翅膀, 为素质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成长让孩子在体验中 篇2

烟台市芝罘区塔山小学孙小华 高金芝

内容提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综合型课程。生活化、活动化是其主要特征。它以活动为课程的主要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会,使孩子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从而,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因此,正确处理好生活与活动的关系,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是品德与生活课实施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与生活的主人

《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有着自己的发展需要、学习方式、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成长类型和进度的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儿童都有学习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参与的权利、游戏的权利等等。随着《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基础教育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如何实现儿童的权利上,尊重并保障每个儿童的权利成为教育的重要职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顾问吉姆·欧文载文指出,过去对儿童的支持“侧重于提供机会,而较少注意质量和可持续性”;过去是“从需要着眼的方针”,而现在是“从权利着眼的方针”,前者中“儿童是被动的接受者”,后者中“儿童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针对儿童去做(doing to children)”,而不是“给儿童做(doing for children)”,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新课程,要求新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设 计控制,学生被动接受,而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彼此向对方开放自己的世界,在相互开放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成长的关系。在教育交往活动中,教师应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具有平等地位的独立人格的人,创设民主、宽松的交往气氛,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意见,尊重学生真实体验。从学生生活出发,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健康成长。

首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发生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小学生的各种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展开都是建立在充分的理性和感性准备基础之上的。只有主动参与活动过程的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体验,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因此,我们在教师中开展“和孩子交朋友”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观察,仔细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为每个孩子建立个性发展档案,争取在每次活动中,让每个孩子们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得到锻炼。同时,加强学科整和,注意开展生活化活动,品德与生活课同少先队活动密切结合。学校委任大队辅导员老师亲自任教低年纪小同学的品德与生活课。每一学期都按计划确定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主题。例如:“春来了,找春天去”、“我和小树一起长”、“我为妈妈洗洗脚”、找找“幸福在哪里”、“雏鹰假日展翅飞”探索活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品德与生活课也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更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的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导致体验也是多元的、各具个性的。学生生活的多元化产生的富有个性的体验,进而必将做出独特的选择。2 教育者不能武断地拿学生的选择与心中的标准比较,来衡量学生德性的优劣,而应理性地了解分析学生在选择过程中的思考,并加以引导,自始至终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体验,让每一名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他应该面对与解决的自我问题或社会问题时,才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才能充分调动每一分子,使其活动起来,让学生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因此活动体验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在全体学生的生活中,使全体学生的生活快乐。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去游玩》时,正值“五﹒一”节前夕,教师组织学生学生围绕“我爱美丽的大自然”这个话题展开活动:做好旅行前准备,画出旅行路线图,确定游览景点,旅行前准备。节后,进行旅行收获汇报。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些学生甚至还带来了旅游胜地的VCD光盘,放给大家观看。但有几个孩子一直沉默不语,原来,他们的父母工作太忙,或者受经济条件限制,不能带孩子出门旅游,只能回农村老家过节。教师发现后,及时地调整了课堂结构,插入一个家乡的话题:谁最美?说说家乡的山和水。请大家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美景?你回到老家准备怎样游玩?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所有的孩子都举起手来。有的孩子说想去爬山,有的说想去小河里摸鱼,有的说想和爷爷一起种花生,还有的孩子说想去放羊。这些都是学生真实的心理活动,展示的是他们真实的生活。我们充分肯定学生自己的见解,同时提醒学生,外出要注意安全,守秩序,亲近大自然,做到安全、健康的生活,《我们去游玩》一课成功地取得了实 3 效。从中,我们得到启示:品德教育必须源于多彩生活,注意学生丰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使学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真正享有学习自主权,成为活动的主人,才能为活动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课堂,为学生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活动平台

体验是一个情感触动且生成意义的过程。积极的情感来自于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构建充满生命力课堂教学体系的观点:“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不具有生成性;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孩子喜欢的活动方式,精心设计活动,设计出使学生“动心”的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不仅要有表面上的热闹,有学生开心的笑声,还要有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有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善于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地方,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活动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让孩子在活动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1、情景模拟、创新活动 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补充一些鲜活的素材,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放投影片,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情景模拟活动,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开放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例如:教学《合理饮食》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开展模拟购物、做早餐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份比较合理的营养早餐,请大家品尝。教学《风儿在哪里》 4 一课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感受风、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引导孩子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教材中的儿歌《风儿在哪里》写得生动、富有想象力,孩子们很喜欢。教师就和孩子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儿歌、续编儿歌。使孩子们的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有的学生写道“当小花点头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还有的写“当红领巾飘动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当湖水微笑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充满幻想的优美诗句源源不断地从一年级学生的心里流淌出来。心随情动,放飞梦想,智慧的火花在闪现,一切皆在自然中。

2、开展辨析、讨论活动 生活时时处在矛盾的冲突、解决和发展中,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是非好坏的理解,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生活经验,加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情况、确定合理行为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热点问题,引导他们参与评价活动,从而明辨是非,深化生活认识,提高生活能力。例如:教师教学《正确的姿势》一课时,围绕正反两大类问题来进行:什么是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有什么好处?怎样养成正确的姿势?什么是不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有什么危害?怎样纠正不良的姿势?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讨论对比,并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当堂辩论,自己寻求答案。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课堂效果明显,而且学生获得的印象深,收获也是多方面的。

2、动手操作、展评活动 5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心灵手巧,相辅相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也强调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本实验教材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倡导动手带动动脑,协调发展。如《我有一双小小手》、《风儿在哪里》、《制作小名片》、《我的事情我来做》等很多课中都把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动手活动一定要认真做,而且通过展评、比赛等形式多做、做实,把动手活动做出效果来。例如举办“小巧手作品展”、“风车王擂台赛”、“劳动小能手竞技表演” 等,创设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孩子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投入学习、生,让课堂成为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

4、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视从活动中体验感悟,加强合作与互动是本实验教材编写的又一特点。本套教科书注重于学生生活的实践,小至生活习惯的养成,大至体验地球村多元不同文化情怀的培养,都包含在教科书之中。为此,我们十分注意课内外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于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如,教学《我和小树交朋友》一课后,我们带领孩子们到学校附近的居民小区调查小区植绿、护绿的情况,调查结果对他们触动很大,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孩子当场行动起来,有的将歪倒的小树扶正,有的给小树浇水,6 有的清除小树周围的杂物,还纷纷自发地组成了护绿小队,每人认领一棵小树,开展了“我和小树一起长大”护绿活动,倡议“栽下一棵树,留住一份情,铭记一片爱,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共同描绘塔山绚丽的春天。”

成长让孩子在体验中 篇3

8个月的小娃娃差点让妈妈蹲监狱

我和乔亚在2001年2月办理了赴澳洲的技术移民。2003年6月26日,我们的儿子呱呱坠地,老公给他取名乔桑。乔桑8个月大时,我带他去附近逛超市,经过奶瓶柜台时,乔桑被刺激起喝奶的欲望,我忘记带奶瓶了,便一个劲地安抚他,可他仍然哭个不停,还不断撕扯我的头发。我重重地照他的屁股打了几下,摁住他的手把他弄进汽车带回了家。

我正准备给他洗澡时,门铃突然响了,一开门,两个全副武装的警察站在我的面前,一个示意我不要动,另一个则进入房间四处查看。原来,有3位市民在超市里目睹了我对乔桑的“暴行”,他们记下了我的车牌号并报了警。任凭我怎么解释,警察坚持要我证明和乔桑的关系,我只好翻箱倒柜找出乔桑的出生证明,并掏出护照和居留证件来洗清“人贩子”的嫌疑。半个小时后,警察走了,临走前警告我以后要小心行事。我精疲力竭地回到浴室,此刻的乔桑却像个无辜的小天使,张开双臂,嘟囔着“妈妈”,我的心一下子软了,抱着他感叹道:“小冤家,妈妈今天可差点被你送进监狱!”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2004年圣诞节前夕,我们带着乔桑去墨尔本玩。车刚开出市区没多久,尖锐的警笛声就在我们车后响起,乔亚一头雾水地把车停靠在路边。两个警察走过来仔细检查车内。我心想,这次肯定逮不住什么“把柄”了,因为我和乔亚早已为乔桑安装了婴儿安全座椅。哪知,他们把乔桑从安全座椅中抱了出来,放到警车里的体重秤上称了下,然后撕给我一张罚单:500澳元,还要扣分。我简直要气晕了:“我们哪里违规了?”警察耸耸肩说:“太太,你们没给孩子使用正确的座椅。”我用力拍拍座椅,咆哮着问:“请你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我的不礼貌态度惹恼了警察,他翻开《儿童交通安全守则》,念道:“澳洲法律规定,开车带儿童外出,体重9公斤以内的婴儿必须使用面朝后的婴儿座椅,9公斤~18公斤处在学步阶段的儿童必须使用面朝前的儿童安全座椅。如果车辆前排座位有安全气囊,13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坐在后排座位。”

原来,乔桑的体重已接近10公斤,但我们还在给他使用面朝后的座椅。这让我哭笑不得,乔亚安慰我:“算了,他们都是为了咱们乔桑的安全着想。”我当时不太理解,难道我们不是把儿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吗?凭什么让这些和乔桑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来监督我们?

热心华人保姆险遭驱逐出境

有了前几次的教训,我和乔亚对乔桑的照顾越来越谨慎,每次带他出门,我们都如履薄冰,生怕哪里做得不好。

2006年6月,乔桑3周岁了,我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所在小区的托儿所价格很高,在悉尼找一个满意的保姆也非常不容易,一连试用了四五个,都不合适。我正在发愁的时候,同小区的邻居、来自福建省的李阿姨提出愿意帮我们带乔桑。李阿姨60多岁,不久前刚随女儿来到悉尼。女儿白天要上班,她一个人整天待在家里,喜欢孩子的她乐意帮我们照顾乔桑,我们自然千恩万谢,郑重地把乔桑托付给她。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家,刚走进小区就被隔壁的达兰老太太拦住了,她神秘兮兮地对我说,要注意一下保姆的举动。说一连几天在家里都能清楚地听到乔桑的哭声,怀疑李阿姨有“虐童”行为。我苦笑一声,这一年多来我们怕招来警察,对乔桑简直是百依百顺,导致这小家伙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哭得震天响,这绝对和李阿姨没关系。像她这把年纪的老人要对付乔桑这个“混世魔王”,还真是不容易。我和老公都很感激她,主动提高了她的报酬。

一天,李阿姨在家里煮好饺子,哄乔桑吃饭,乔桑不但不领情,还把刚盛出来的饺子汤浇到了李阿姨手上,老人疼得大喊:“气死我了,不揍你不行了!”乔桑一看不妙,连忙逃跑,李阿姨怕他摔着,就去追赶。这一情形,恰被一直密切注意这边动静的达兰老太太看见,她感觉乔桑处境有些危险,赶紧报了警。结果,李阿姨被警察带走了,由于受到惊吓,加上英语有限,在审问过程中,警察问她是不是说过要“打死乔桑”,她不断地点头。既然她供认不讳,又加上邻居达兰老太太的明确供词,她很快被以“虐童”罪名关押起诉。最糟糕的是由于李阿姨的探亲签证即将续签,这个节骨眼上发生这样的大事,很可能会遭到“驱逐出境”的处罚。

我们赶紧为李阿姨请了一名刘姓的华裔律师。刘律师一听案情就笑了,他说已经经手此类案件30多起,案情都差不多,说到底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惹的祸。在法庭上,刘律师侃侃而谈,极力为李阿姨辩护,并提请法官批准让3岁半的乔桑出庭。顽皮的小家伙一看到好多天没见的李阿姨,就特别亲热,主动跑到被告席上搂住她的腿说:“李奶奶,我好想你。”李阿姨热泪盈眶,抱着这个“罪魁祸首”哭得一塌糊涂,这一幕给审理此案的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因为证据不足,李阿姨当庭获释,逃过一劫。

可麻烦还远远没有结束,由于我们在法庭上为李阿姨作了有利于她的证词,认为她只是言语过激,这就意味着我们可能会认可打孩子这种行为并心存打孩子的动机。所以,李阿姨的官司结束后,我和老公被要求去接受心理辅导。

主治医师是位心理学博士。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我觉得你们的问题很严重,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请问你小时候挨过打吗?挨打好受吗?挨打就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了吗?你们没尝试过其他的办法吗?”本来我是带着一肚子怨气来应付了事的,博士连珠炮似的问题居然让我开始反省思考。其实,以澳洲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以后也许可以试试转换一下角色和观念。

婆婆的探孙之旅在监狱终结

自从乔桑出生后,我们一直没时间带他回国探亲,双方老人都挂念得不得了。最后,爷爷奶奶决定来悉尼探望素未谋面的孙子。2009年8月21日,公公婆婆来到了悉尼,我们嘱咐乔桑要多和爷爷奶奶待在一起。可从小在澳洲长大的乔桑无论从语言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悉尼孩子”,别看他只有6岁,对很多事情却都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常常因为小事和爷爷奶奶发生矛盾。

9月初的一天,外面下起了小雨,乔桑仍旧和几个小伙伴在草地上玩足球。婆婆在走廊上大声喊乔桑回家,小家伙不理会,婆婆就过去强行拉他回家。她一边帮他换下淋湿的衣服,一边抱怨他不懂事:“只顾玩,淋感冒了怎么办?”乔桑则说:“他们都不怕雨淋,我为什么要怕?奶奶这样做让人很扫兴,真是‘野蛮’!”“野蛮”两个字让婆婆大为光火,她顺手便在乔桑的屁股上拍了两下。

那天,我们下班回家后见婆婆和乔桑还在为此事拌嘴,弄清事情的原委后,老公连忙安慰婆婆,我则赶紧要求乔桑向奶奶道歉。“我没有错,为什么要道歉?谁打人谁道歉!”乔桑态度很强硬。中国人的“孝道”,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对乔桑解释清楚呢?任我再三解说,乔桑也无动于衷。婆婆数落我们没有做父母的威严。我和乔亚对视了一眼,真是有苦说不出。在澳大利亚,中国父母想用强势保持自己的“威严”是不现实的。

类似的小冲突时有发生,我们跟公婆详细地解释了在澳大利亚养孩子和国内的不同之处,并把以往发生的事情告诉他们,他们始终将信将疑,不过他们答应不打乔桑,尤其是在外人面前。

祖孙二人这样“斗”了两个月,有一天,乔桑终于不堪忍受,主动拨打了“911”,控诉奶奶整天对他指责谩骂,有时还殴打他。婆婆很快被“请”到警察局,等我们惊慌失措地赶过去时,审讯已经结束,警察将乔桑“控诉”奶奶的话都录了音,婆婆当即被宣布拘留,以虐待儿童罪论处。乔亚赶紧聘请了最好的律师,婆婆最终还是被判有罪,关押3天后,提前离境回国。漂洋过海来看孙子,结果却在异国身陷牢狱,这对于婆婆来说是极大的打击。机场送别时,乔桑出人意料地送给婆婆一幅自己画的全家福,小大人似的说:“奶奶,别难过了,我原谅你了。如果我有无礼的地方,也请你原谅我。”婆婆颤抖着手接过了乔桑的礼物,说不出一句话来。后来,我邀请我的母亲来悉尼旅行,老人则实话实说:“还是你们经常回国探探亲吧,我不敢去,担心被那小家伙送进监狱啊!”母亲的话让我感慨万千。

体验德育让孩子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篇4

一、创建“体验德育”品 牌, 明确工作目标

德育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任务、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多年来, 我们一直把“树立德育新理念”“推出德育工作新品牌”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学校领导经过认真思考, 反复论证, 认为学校的德育品牌要以学校发展战略为根本, 学校德育也应该有明确定位。为此, 我们提出了创立具有我校特点, 符合时代要求的“体验德育, 润物无声”德育品牌, 确立了“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科学引导、全面发展”的德育新理念。我们希望从家庭、学校、社会 中借助学生能做、乐做的小事设计活动, 把学校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好的情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创造, 激励他们内在的主动性, 最后内化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由此, 我校成立了“体验德育, 润物无声”德育品牌, 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一整套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 的舞台

成长中的孩子们渴望成功, 渴望成为主人, 渴望成为展示才华的主角。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完善学生人格, 促其体验成功, 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德育活动。

(一) “四大节”特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 展示

“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四大传统节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最难忘的, 我们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 面向全体, 全员参与,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张扬个性、自信发挥, 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体育节里重体验, 艺术节里绽奇葩, 科技节里乐创造, 读书节里好读书。正是在这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历练中, 孩子们找到了下一个目标, 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更找到了自信心。

(二) “五大五小”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体 验中创新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还需要通过各种延伸活动加以巩固、深化, 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获得基本的生活体验。我们开展了“五大五小”实践活动:

1.“小目标大人生。

学校制定了“小目标促成长”计划, 用细化的标准约束孩子每天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以每周的升旗仪式为契机, 引导学生追逐梦想, 树立远大抱负, 每周一升旗仪式实行班级申报制,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主持人、升旗手、护旗手、国旗下讲话等角色, 同时倡导班级和学生在升旗仪式上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班级文化品牌的建设等, 丰富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内涵, 升旗仪式由此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我教育的大课堂。

2.“小社团大实践”活动。

把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第二课堂, 通过多种社团, 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如小天使合唱团、文学社团、绘画社团以及各种体育社团等, 每班也是一个社团, 创建自己班级的特色文化, 如“达人班”“孝心社团”,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和成功。

3.“小作业大课堂”活动。

分年级、分层次设计作业, 低年级设计养成性作业、中年级设计实践性作业、高年级设计调查作业等等。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和学校生活更为广阔的社会场域中, 把学生的视野从校园拓展到社会, 在尽可能丰富和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小镜头, 大视野”“我帮父母购年货”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并通过作品展评, 榜样示范, 辩论明理、反馈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从中学会发现、探究、创造。

4.“小案例大启迪”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特定的时间, 结合不同的内容, 邀请校外辅导员做专题讲座, 利用红领巾广播宣传正能量、摒弃恶习。通过鲜活的事例, 让学生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将身边的案例与实际相结合, 用身边的小事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警醒, 引导学生在小案例中获得大启迪。

5.“小主题大阅读”活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底蕴之一, 为此, 我们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学校各项活动中, 通过开展晨读、午读、暮读等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欣赏美文佳作、诵读名家名著, 以诵经典为学生成长奠基, 用读名著为学生的人生打底, 以大阅读开阔视野, 从中获取智慧人生。

这些鲜活的实情施教, 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创新和丰富活动内容, 拓展活动内涵, 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融入生活的德育, 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生活的教育价值。

(三) 特殊节日的传统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

传统的特殊节日是德育的切入点, 我们将学校倡导的“六感恩”教育理念有机渗透在特殊节日之中。利用“母亲节”“教师节”“学雷锋日”等传统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 设计实施“制作感恩卡”“鲜花义卖”“我与环卫工人的一天”等实践活动, 将传统的说教变成触及心灵的感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如何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书籍的滋养之恩、教师的培育之恩、同伴的互助之恩、祖国的关怀之恩和自然的赐予之恩。

(四) “课堂生成”引领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实现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的关键。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实践主体作用, 发挥课堂是德育主阵地的功能, 因此, 我们紧紧结合学校的各科教学特点, 给学生充分表现、实践、体验、创造的机会, 无论是品社学科、班队会、综合实践课, 还是语文、数学等学科都能围绕学校每次活动的主题, 坚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 扩大实践的范围, 发展实践的能力。如学校开展感恩主题活动时, 阅读课上让学生阅读感恩故事, 综合实践课开展“我是小厨师”体验活动, 美术课进行感恩卡的设计和制作, 音乐课学唱感恩歌曲, 数学课制作父母为我的付出统计表, 班队会上让学生讲感恩故事等, 这样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点拨升华, 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开发、自我教育, 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培养。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引领“体验德育”不断深化 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成就感来自学校和教师对他的肯定与激励。同时, 评价体系也是引领学生价值取向的关键。我们完善各项活动的评价, 使学生对我们的体验德育的各项活动“好之”“乐之”, 也使“体验德育”持久深入, 不断取得好的效果。

一是活动后的激励。每一次的主题德育活动之后, 我们都要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奖, 以此激励师生, 让师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班级里的小组评价。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师生合作学习共同体”, 各班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特长情况等, 将学生科学地划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关爱, 互相鼓励、互相合作, 共同进步,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比学赶帮中共同进步。

三是测试中的合作提升。学校改革了考试形式,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 采取全员参与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书面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的形式, 每个小组要代表班级参加一项测试, 这样的评价形式加强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升了团队意识。

四是家校间的教育沟通。学校通过教育开放周、致家长一封信、教育方法咨询, 班级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教师通过建立博客群, 拓展家校交流的空间。

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篇5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读来颇有道理。

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长城的模型,士兵戴的小帽子等。有一次,矿矿要做的是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经过妈妈的指点,他们开始用蜡来做雕像。母子俩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做模子、浇筑、定型,矿矿跟着妈妈边学边干,可是到了雕像阶段,母子俩开始不断发生争论。卷入太深的妈妈,好像是忘了谁最终对这个项目“负责”,她担心矿矿前功尽弃,所以关键的地方就不让矿矿动手了。矿矿毫不客气地争取自己的主导地位。最终妈妈妥协了。孩子终于赶在交“货”期间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虽然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为什么少了一块,脸部一边大些一边小些,两条前腿从根部断了下来,不过还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侧面是看不到断痕的。

这是一个带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败也好,总之是孩子自己做的。还好,矿矿的老师对矿矿的“有缺陷”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矿矿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读完这个故事,我得到很多启发。在我多年的幼儿教育生涯里,接触过众多的家长,也曾经为孩子们布置过形形色色的家庭作业,但是令我失望的是,很多的家长在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协助”,而是“越俎代庖”。从根源上来看,家长是为了支持孩子们完成家庭作业,配合老师的工作,但是往深里追究,家长的这些行为,剥夺了孩子们尝试的机会,让孩子们在爱的名义下,丧失了感受失败的权利。

目前,很多孩子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接受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而坠楼、离家出走等,此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多的给了孩子不恰当的赞美,让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不能承担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

鲁迅先生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长大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大多时候,孩子们的知识、技能等,的确不如我们成年人,甚至与成年人相差甚远,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包办代替的理由,因为这就是孩子们的成长,孩子必须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成长起来。

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常常容易摔跟头,很多睿智的家长就在孩子摔倒之后,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摔倒,告诉孩子走路要慢,要看脚底;而很多心软的家长,就急三火四地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嘘寒问暖,还埋怨地面错了,让宝宝摔跤了。这两种态度中成长起来的宝宝,面对失败的时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自己爬起来的孩子会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然后继续努力争取成功;被家长抱起来的孩子则会为自己寻找借口,用客观的原因为自己解脱,然后心安理得的放弃,甚至怨天尤人,自此消沉下去。去年,我的孩子参加全国计算机表演赛,开始练习的时候,她字母还认不全。幸好她能认识小写字母,我就对应键盘顺序把大小写字母放在一起。三分钟的英文输入,她从0分打到5分,再到十几分,慢慢地练习。当她看到我噼里啪啦输入的时候,羡慕加嫉妒的对我说:“妈妈,我什么时候能跟你一样快啊?我快愁死了!”六岁的孩子,说自己“愁死了”,当妈的心里很疼,但是我又不想让孩子放弃这次机会。每个傍晚,我都陪她练习,给她讲妈妈当初接触计算机时付出的努力。看着她的速度有一点点进步,就赶紧给予鼓励;速度有所减慢时,和她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杀进了山东赛区复赛。要去潍坊比赛了,孩子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心,她说:“如果我比不好,你会不会生气啊?”我告诉她:“只要你尽力了,不管成绩如何,妈妈都替你高兴。”没想到她获得了山东赛区一等奖第一名。进军全国总决赛之前,我感冒了,打了五天针都没好,但是我们按时起程。一路上娘俩吐了个稀里哗啦,到了北京水土不服,上吐下泻,仅仅拿了个三等奖。回来的路上闺女撅着嘴相当不高兴,因为她给奶奶夸了口,要拿个一等奖回来。全国总决赛,高手如云,要拿一等奖谈何容易?我安慰她:“虽然只拿了个三等奖,也是很好的。对你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比赛,还是一次历练,很多小朋友根本没有机会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你没有紧张,没有怯场,很顺利地完成了比赛,已经很棒了。成绩不如别的小朋友,因为你练习的还不如别人熟练,回家以后继续努力,明年咱们争取再来!”现在闺女的三分钟英文输入能打到九十多分。教育家陈鹤琴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我的孩子自己会缝衣服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把蝴蝶结缝在裤子上,虽然我只要一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她自己足足忙活了一个小时,从纫针开始,一遍一遍地试,我就在她的旁边教她要点,顺便给她拍照。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她成功地把针纫上了,缝的针脚乱七八糟,但她自己很高兴,因为是她自己做的。

毫无疑问,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家长会心疼,会着急,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他要从中汲取积极的经验,总结教训,才能一步一步的成长,我们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在失败中成长的权利。

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生命成长 篇6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体验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它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觉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让学生把这个物体放到台秤上称一称。然后再请同学从书包中拿出学习用品(如课本、练习本等),猜一猜多少本数学书重1千克,多少本练习本重1千克等等,再放在台秤上称一称。这样,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学习“可能性”时,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红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讨论“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些操作实践活动同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体验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例如在“最小公倍数”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元旦那天乐乐的爸爸妈妈同时休息在家,然后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二天休息一天,再过多少天,他们又可以同时休息?乐乐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野外郊游,选哪些日子比较合适?学生们对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备感亲切,因而兴趣大增,纷纷主动去寻求答案。同学们把爸爸、妈妈的休息日涂上不同的颜色。在涂色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日子涂上了两种颜色,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继续去思考和探索。通过观察,学生很快找出原因所在,这些特殊的日子是他们其中两个人或三个人的共同休息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公倍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体验过程

“问题解决”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获得和应用的全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在活动中解决问题。例如“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学片段: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要求他们动手“搭积木”,并明确:用几块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来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然后让他们自己取“积木”,自己搭长方体,并作好实验记录,如下表:

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从你刚才的操作以及记录表中,你能发现什么?有学生发现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为我们摆出的三个长方体的体积正好与他们长、宽、高的乘积相等。在其他各组发表意见后,教师追问:“你们摆成的长方体体积都可以用‘长×宽×高’来计算,那么其他长方体的体积是否可以这样计算呢?你能进一步说明理由吗?”各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一小组的一个学生,拿出他画的长方体说:“我画了一个长方体5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我用公式计算得出它的体积是20立方厘米。然后我把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里都分割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了一下小正方体正好是20个,就是20立方厘米,所以我认为这个公式是正确的。”另一小组的学生说:“不管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长可以看成一排里小长方体的个数,宽可以看成有这样的几排,长乘宽就可以算出这样的一层有多少个?高是几厘米,就可以放几层,再乘以高,同样算出它的体积,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公式是正确的。”……这一片段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教师的教完全顺应了学生的学路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知识,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现和创造。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创造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数学是一种活动,就象要在游泳池中学习游泳一样,学生必须在亲身体验和创造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7

一、巧妙引入, 体验知识的形成

传统的导入对新知只起了铺垫的作用, 即把学习道路上的“坑洼”填平了, 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之路”, 教师再沿着这条路进行新课教学。这样, 往往会遏制学生思维的拓展, 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来得太突然, 不利于接受。所以在新知引入时, 教师有必要先设置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体验到学新知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创设不太合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冲突, 即用旧知识不能解决的冲突或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的冲突, 使他们觉得知识不够用,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置情景时要把握的是, 目的明确, 情景必须为目的服务。

二、精心组织,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强调师生交流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若能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印象才会深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 同时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 笔者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越多, 教师“教”的时间虽越少, 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 能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重复练习就没有必要了, 同样节省了时间。

三、理解教材, 体验知识的继承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不仅是使学生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旧知识“继承”到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继承”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理解教材, 特别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现行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 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 而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及不同认知水平进行编排 (如对实数、函数、统计初步等知识点的安排) , 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知识结构的空间。另一个特点就是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 而许多“合作学习”环节都体现了“继承”的思想, 有些“合作学习”安排在新课前。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旧知“继承”到新知。给出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笔者认为其目的是为了体验新知应用的同时, 为下面的新课提供“继承”的空间。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8

一、以活动体验的亲历性激发数学情感

亲历是活动体验的本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学习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 就能强化学习动机, 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我国民间剪纸艺术, 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学生。然后我问:“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学生在动手剪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过程中, 学会了对折后再剪这种剪纸艺术, 然后再观察自己的作品, 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 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 厌学情绪消失, 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数学”中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学习。

二、以活动体验的个体性强化交流共享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体特点, 是学生的自主活动。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各有特点, 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 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判断和自主内化。这种个体化的体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 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如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 在创设的情境下, 学生依据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累积的经验, 对解决“如果有140个橘子, 按照3∶2分给大班和小班, 每班分多少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用累加来分, 或画图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算式:3+2=5, 140×3/5 =84 (个) , 140×2/5 =56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小班看作单位“1”, 大班就是3÷2=1.5, 1+1.5=2.5, 140÷1.5=56 (个) , 56×1.5=84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大班看作单位“1”, 小班就是2÷3=2/3, 1+2/3 =5/3, 140÷5/3 =84 (个) , 84×2/3 =56 (个) 。同样一道题, 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因为学生各自的体验方式不同, 所以在交流时给全体学生开阔了思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 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育活动中, 应创造条件尽量留给学生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亲历, 都能感受和领悟, 以取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 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 就能得到两种思想。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经过交往和沟通就可以实现视界的融合, 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三、以活动体验的合作性建立良好心理

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 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 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 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 统计五分钟内经过某个路口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播放录像前, 师生共同商讨了统计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有意识地没有提醒学生间的互相合作。统计工作开始了, 该段录像的前半部分, 各种车辆来速缓慢, 间隔时间长, 每个学生的统计都没问题;而后半部分, 车速明显加快, 种类与辆数也增多了,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应接不暇, 无法正确统计。结果, 录像播放完后, 只有一个四人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让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 他们很自豪地说:录像播放前, 他们四人已经商量好分工合作。因此, 当别人手忙脚乱时, 他们却有条不紊。教师适时地赞扬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而其他学生也从中悟到了新的东西。于是, 第二次播放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教学环节, 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甜美, 融洽了相互关系, 从而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理解掌握数学,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

四、以活动体验的行为性强化数学实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搭尔从数学教育学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数学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源于实践, 在经历了知、情、意统一之后, 又必须回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强化体验。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要倾心追求体验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 学习《圆的认识》一课后, 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例尺》后, 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 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现象的习惯, 从而强化体验, 实现学习的实际意义。

放手——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9

的确, 我们的教育包办的东西太多了, 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主掌控未来, 父母师长作为引导者只需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为迷茫的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乌鸦妈妈的故事应该值得每个教育者反思, 正因为乌鸦妈妈在自己孩子幼儿的时候让它们练就了飞翔的本领, 所以它们才能在大火中逃生;反之燕子妈妈的溺爱结果是小燕子们根本学不会飞, 森林的大火夺去了小燕子的生命。去年地震期间有的学生跳楼失去生命让人痛惜, 看到商学院的学生因为公寓楼大火集体跳楼事件让人震惊, 一切的应变灾难的能力我们的家庭和学校都没有教。因为这些祖国娇嫩的花朵是在温室中长大的, 一切都有父母和师长的呵护, 以至于在灾难面前显得盲目错乱最终做了错误的判断。这就是教育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学到了什么?

上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 有两个高二的学生看完试场去黑河游泳溺水身亡, 花一样的年纪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听到这样的消息让人无不伤痛。为什么我们整天耳提面命, 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虽然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但是我相信他们的老师肯定在安全知识方面做了强调, 可是我们的学生呢, 还是选择忽视。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 不要说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似乎都已经退化了, 不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以成绩为最终的考核点, 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是看成绩的好坏, 以致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国家进行课改就是想扭转这种形式主义, 使我们的教育避免陷入曾经的“八股套子”, 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是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思维已经成了定式, 要在一朝一夕转变过来是很难的。

素质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 我们的教育应该首先交给学生生存技能, 其次才是知识技能。这些不能只靠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管也是必需的。一个人首先得学会在灾难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 不做一些危害生命安全的事, 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将你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造福社会。

让孩子在体验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篇10

一、学习材料的“生活化”是体验学习的前提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数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数学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因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当前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进而设计有结构的学习材料。

二、“实践操作”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体验学习。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给予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的是数学交流。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当学生理解掌握某一新知后,为了强化巩固,并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优化和重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练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成长让孩子在体验中 篇11

一、亲历体验,主动探索

主动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正如著名学者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保证学生亲历感受的深刻程度,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思考,进行多角度地分析、比较,从而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VB的选择结构讲解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三种运算符的符号,试分析三种运算符的运算结果,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简单的电路图。

这三个电路图是同学们在物理学过的最简单的电路,大家都能分析出结果,A图当两个电键同时闭合时,灯泡才亮;B图当有一个电键闭合时,灯泡就能亮;C图因为有一个电阻,所以当电键闭合时,灯泡不亮。同学们非常熟练地把三者的位置相应地改变,发现了灯泡的变化情况,由此得出逻辑运算符的三种运算结果,这三个图正好完全说明三种运算符的执行情况,简单的操作使同学们很快就能掌握知识要点,不用过多的语言叙述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学生的体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也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也更有利于正确地掌握信息技术的思想和内涵。

二、启发引导,深入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任何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促使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仅激发了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主学习中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使部分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挫折”、“磨难”的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信息技术课上,每当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操作、表达见解时,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完成探索,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不断地深入探索,不断地体验成功。

如在Word中讲到文档内容的移动时,先给学生示范第一种方法:选取要移动的文字,将鼠标指针移动到被选取的文字上,按住左键拖动鼠标,把要移动的文字拖到新的位置,释放鼠标左键。然后问学生:另外还有哪几种方法可以实现文档内容的移动?哪一种方法操作最方便?我们看看哪一个同学的方法最好。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适时提示学生可以参考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另外几种方法,而且掌握的效果也很好。

三、合作交流,积极探索

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形象的操作接受快,在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思维有时出现“受阻”现象,甚至会出现“中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更重要的是绝对不能把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称为放任自流的过程,而是应该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思考等,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不断探索和完善探究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表格数据的图形化》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Excel工作表中所表达的信息,由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接着教师展示利用数据形成的图表,引导学生比较数据、图表在表达信息上的优缺点,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图表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制作图表。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不仅学会了制作图表的方法,而且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时,教师将学生制作的图表进行合理地点评,学生在“有规可查、有章可循”的情况下更加积极地探索,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把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使学生在逐步的思考过程中培养起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使我们的课堂多一份朴实,多一份真实和精彩。

参考文献:

1.程志荣.《研究性学习探索与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4

2.盛群力.个体优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36—137.

3.王国章.吴永玲:《合作学习及其尝试》、《教育改革》.1995年第1期

4.祝智庭.顾小清: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年Z1期

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 篇12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孩子有效地进行阅读,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要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树立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教师要转变父母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大的今天,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和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 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 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熏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上完一天的课,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玩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保证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固定阅读时间。

有这样一则案例,让我很受感动: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盖特威区中学,早在1978年全校就确定了持续阅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为25分钟。一到这个时间,整个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拿起什么就读一读。受此启发,我也在班级内部进行了尝试:将每天中午原定的提优补差的30分钟时间,改为“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必须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采取强制手段,每天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很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 倡导利用“三余”时间。

汉代学者董遇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形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

三、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尊重孩子的喜好,让孩子自主阅读,这一点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很多老师喜欢给孩子选择阅读书目,我认为,此举很不得当。因为成年人的阅读标准与孩子间有很大的差异,虽说我们可以从多种媒介和自我阅读过程中对书目进行评判,但这一切都不能代表孩子的心理愿望。作为阅读第一受益人,他们自身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被动读书不可能达到主动阅读的效果,自主阅读会让孩子更快乐。老师可以给孩子推荐书目,但不能逼迫孩子接受。我选择的方式是在孩子选购喜爱的书目时将自己的推荐书目作为附赠送给他,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法。我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对推荐书目产生兴趣,让他开始自主阅读。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将阅读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

四、肯定孩子的阅读收获,激发持续阅读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那么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在实践中,我就开辟了各种阵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开展课本剧的排演活动,让他们将书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表演诠释自己独特的理解等。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在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1)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小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2)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在国旗下讲话,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额外增加借书的次数和数量等;(3)奖给一些物质性的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本漂亮的本子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隐性的评价手段,它们代表了教师对这些爱好读书的孩子们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良性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

上一篇:无缝隙健康教育下一篇:综采支架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