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在磨课中成长

2024-08-01

让自己在磨课中成长(精选5篇)

让自己在磨课中成长 篇1

让自己在磨课中成长

----磨课总结与反思

接到磨课通知后,我们组的几位老师立刻认真学习有关磨课的要求,课题确定后,我们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为磨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轮磨课结束,我们都坐到一起交流课后的感悟,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确保后一节课比前一节课有新的突破。“本次磨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揭开教材的高度。我们的收获:

1、磨课让我们的教学水平得以很大的提高。

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研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通过磨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研修的过程就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2、磨课让我们不断地审视自我,反思不足。

磨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潜能。在磨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对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缺乏,好多问题可说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等等。用这样的流程进行磨课操作,虽然这个过程需要牵扯我们太多的精力,虽然我们要克服很多困难去完成每个任务,但是,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太多太多:我们用心思考后的非常有价值的备课研讨;根据自己的观课纬度用心记录、认真分析积极思考的态度;课后评议的真知灼见等。这对于教师的锤炼,对于教师的成长,无疑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

总之,磨课活动的开展,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我们紧张、忙碌。但我们一路走来,收获颇丰。它像一缕春风,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像一股清泉,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让自己在磨课中成长 篇2

磨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绿色通道。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 教师对新理念的把握更准确, 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 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 同时课堂的引导点拨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 教学实践不断丰富, 教学智慧得以发展, 教学素养得以提高。

磨课磨出了课改信心, 磨出了团队精神。多次的磨课, 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 磨出了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 磨出了教研组团队创新思维的火花, 磨出了实践“乐学课堂”的信心, 磨出了优秀团队的凝聚精神。

下面, 笔者就以我们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城市的标识》的磨课之路为例, 谈谈有效磨课的途径。

一、研读文本, 确定“教什么”, 这是磨课的前提

1.选定课题。

磨课之初是选定课题, 即从全册教材中确定“教什么”。课题的选取要因人而异, 往往要选取适合执教者的教学风格、体现执教者教学优势的课文来教。

2.研读教材。

确定了所要教的课文, 接下来就要深入研读教材了。具体来讲, 研读教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读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 二读读透教材的知识体系, 三读读活教材的思想内涵。

以研读《城市的标识》为例, 课文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写的一篇散文, 语言优美, 内涵丰富。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城市的雷同现象, 又用多种表现手法赞美了不同城市树的风采, 可挖掘的信息非常丰富。到底教什么?

我们沉下心来研读课文, 尝试去触摸课文的主旨, 惊喜地发现, 课文似乎说的也是树, 但却独具风韵。以前写树的文章, 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 表现的是爱树、护树、种树的主题, 而本文则是借树写树象征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 表达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惜。这就成了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导航。

3.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正确的教材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准确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读活了教材的思想内涵, 读懂了教材的语言形式, 教学目标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树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生命, 有了色彩, 感受不同城市树的风采就成了学习本文的重点。

考虑到学生理解“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比较困难, 我们以学定教, 把这个课后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预设策略, 确定“怎么教”, 这是磨课的核心

教学策略的选择, 要依据课标, 整合教材, 结合学情, 体现本组研究课题的新理念。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立足于课标, 考虑到学情, 结合六年级组的研究课题———《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我们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策略:读中感悟, 读写结合, 诵读积累。

1.读中感悟的预设。

课文篇幅较长, 如何划分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为了突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也为了呈现一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我们大胆舍去了课文第一部分 (第1耀6自然段) , 将它放在第一课时处理, 又将第二部分 (第7耀17自然段) 根据文本的详略进行了主次处理。如, 重点品读课文第8自然段关于香樟树的描写 (目的是在领略香樟树风采的同时, 学习本段的表达方法, 为后面的小练笔做好铺垫) , 次重点是品读第10耀11自然段关于法国梧桐的描写 (体会比喻手法的妙用) , 略读其他城市的标志———榕树、油松、圆冠榆等, 体现了详略有别。在品读各种树的风采时, 体会作者对城市的标识———树的独特情感。

2.读写结合的预设。

本文可供学习的表达方法多样, 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也就成了值得推敲的问题。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写状物文章的实际情况, 最终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 也一定有许多有特点的树, 请你仿照第8自然段, 写出你喜欢的一种树的特点。

3.诵读积累的预设。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背诵文中描写树的优美片段。

三、课堂实践, 验证教学策略, 这是磨课的关键

课堂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途径。《城市的标识》的磨课有如抽丝剥茧, 一共经历了四次。

1.第一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 读的形式单调, 只是个别读和齐读。

(2) 学生对“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这一难点理解不到位。

调整策略:

(1) 设计多样的读书形式, 如读描写“香樟树”一段采用评价读, 读描写“法国梧桐”一段采用挑战读, 读描写不同城市的树一段采用接力读, 读描写“树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一段采用引读等。读书形式多样, 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也保障了读书的效果。

(2) 教师点拨, 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文章第15自然段运用了排比句的形式揭示了“树是城市的标志”的原因, 由于语句比较深奥, 我们建议执教教师从三个方面进行点拨:第1句抓“忠心耿耿”体会树的忠诚、固守;第2句运用对比手法体会树保持个性的品格;第3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树能滋润心灵。这样有效的点拨, 挖掘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

2.第二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汇报各个城市树的特点时比较费力、费时。

(2) 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 合作不充分。

调整策略:

(1) 设计表格, 使学生的汇报一目了然。

(2) 建议将自学内容用分块推进法教学。

3.第三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采用分块推进法较费时, 而且师生的情绪、课堂节奏受影响。

调整策略:

依然采用一次给出学习任务的方法, 但调整了合作的时间和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难点时进行合作, 充分交流观点, 增强合作的有效性。

4.第四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执教教师在随堂练笔时提供的词语太多太杂。

调整策略:

建议执教教师将所给词语按描写树木的角度 (如外形、花、果、香气等) 分类, 增强实用性。

经历了这一系列蜕变, 这节课终于破茧成蝶了!执教教师代表六年级语文组参赛, 得到了教学专家的肯定与赞赏。

其实, 磨课中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 有时还需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但磨课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 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撰写磨课反思, 感悟教学真谛, 这是磨课的升华

磨课, 艰辛与快乐并存。回顾我们的磨课之路, 有以下体会:从确定课题开始, 一定要静下心来研读文本, 研读作者, 研读学生;在预设了教学策略后, 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做到匠心独运, 彰显个性;教学设计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 预设越充分, 课堂就越灵动, 但这种预设要“活”, 要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这样, 才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教给学生不会的, 教给学生有用的, 这才是一节精彩的课!

在磨课中真实成长 篇3

正是抱着对课堂的憧憬,学校开展“一课三磨”教研活动时,我就毅然报名参加了。

上课,是自我的真实展现

磨课的内容是《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课时。一接到任务,我便着急地准备起来:细读教材、思考教学流程、上网参考经典教案、请教其他教师的教学思路等,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工作。为了第一课时的课堂效果看起来能够更活跃些,我还特地向六年级的老师询问了各班级的情况,选择了一个有着广泛好评的班级上课,我甚至还在磨课之前,进班和学生对文本进行了交流,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学生能够在公开课上给我争点光。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才稍稍松了口气,心里感觉才踏实了些:这样,课堂总能一帆风顺了吧?

第一轮磨课后,我自身感觉不错,因为整个课堂都按照我事先排演的流程进行:学生会怎么说,我又怎么评价;学生怎么表现,我又怎么引导……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我事先都和学生交流过,也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似乎比较配合,课堂氛围不错。我的自我感觉也不错。

课堂一结束,沈校长就立马询问起我的上课感受来。

“我觉得课堂还挺顺畅的吧。”虽说是这样,但在她面前,我心里总觉得有点虚。

“嗯,你的课堂整体感觉不错,但是有时候课堂太顺畅往往就是问题。”沈校长意味深长地说,“你首先要学会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课堂,看清自己的不足。”

细细想想沈校长的话,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做作”的课堂是一眼就能被看穿的。如果我事先没有和学生对好词,那么我的课堂会是怎样呢?如果我没有让学生做那么多的准备工作,学生又会是怎样的表现呢?

再回味自己的课堂,从备课到上课,准备的东西太多,我似乎过多地想隐藏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磨课的初衷。平时怎么上课,磨课的时候就怎么上。能从磨课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解决,这才能对教师有提高,这样的磨课才有价值。如果一味地掩盖自己的不足,为了课堂上那点稍纵即逝的光环和虚荣,最后连自己也会被课堂上的假象所蒙蔽。

磨课,就要真实!让自己的课堂透明化,真实地展现问题,深层地思考问题,妥善地处理问题,这才会有进步!

研讨,是同伴的真实对话

于是,我重新调整好心态,认真地钻研教材,等待第二次磨课的到来。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回,我希望学生能够有他们真实的表现,在课堂中有真实的收获,而不是陪着老师“演”一堂课。

但第二轮磨课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我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或者说不清楚的问题时,我总是不知道该怎样引导,我很着急,于是我几乎都是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在我的课堂中好像没有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后有一个自我领悟的过程。这次的课堂虽然很真实,但课堂却显得呆板、无效。

上完课,大家又聚在一起评课,我惴惴不安:其他老师会怎样评价我的课堂呢?这次真的是上砸了!

师父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评课前就悄悄对我说:“别紧张,课堂上遇到问题在所难免的。哪有青年教师一下子就能把课上得和薛校长一样好的?认真听听其他老师的建议,自己再好好想想。”

听师父这样一说,我紧张的心情稍稍有些平复。对呀,遇到问题是难免的,关键是找到解决的办法。而我现在最大的疑惑是:在学生不懂时我该如何引导?于是,在交流时,我立马把我的疑惑提了出来,希望能够听听大伙的想法。

“学生在回答你的问题时你要认真听,在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些过于着急了,有时候你要学会等待,让学生理理思绪。”

“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备课的问题,你的备课备得还是不够细致。备课不仅仅是备文本,你还要备学生,也就是说,在备课时你要预设学生的回答,在预设的基础上再去想好你怎么引导。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备学生决定着你课堂的成败。”

“你要想想,你的教学内容是否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后可触及到的知识,是不是教学内容过难了。”

……

评课时,教师们纷纷直白而透彻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师的话语,似乎都像利剑一样正中我课堂中的不足,让我直视自己课堂。我静静地记下老师们的话语……

我细细回想着老师们的话,努力地领会着其中的精髓。他们的话语虽很直白,但却朴素而真挚,从他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我听到了众多教师的智慧,它们确实能够让我对我的课堂有新的思考。

作为教师不能怕其他老师提建议,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直视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真实的研讨中,得到启发,积淀教学智慧。研讨,就是在真实的对话中领会教学的本质!

磨砺,是成长的真实历程

第三次磨课的日期渐渐近了。原本应该开心才对,但是我却倍感压力。由于第二次磨课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我的教学内容要重构。虽然,参加磨课的老师帮我重新理了思绪,但是,我一时半刻却不能完全领会。

走出研讨的办公室,我很沮丧:前面的思考付诸东流,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重新构建,关键还不知道怎么把各个板块串联起来!

感觉很累!一大堆的抱怨如骤雨倾泻而下:直接告诉我该怎么上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把这个大难题抛给我呢?为什么要重构呢?

最后一次磨课,我想过随便上上应付过去,但一想到自己之前的付出和努力,一想到那么多老师花了大把的时间和心血陪着我一起磨课,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抱怨归抱怨,既然参加了,就得坚持,就必须有成效。

静谧的夜晚似乎更能够让人潜心思考。台灯下,我翻着之前两次研讨时的笔记,突然感觉很多东西似乎渐渐清晰起来:

不是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一读就懂的我们不教,学生已经会的我们不教,教了学生都不会的不用教。

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特定的课程内容,研制出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集中,教学活动要板块化,一堂课一般集中在一个核心内容上,再有两到三个活动板块即可。

……

终于,很快又迎来了第三次磨课。由于前两次的磨课都以失败告终,强烈的好胜心作祟,我心里不禁有些紧张。自己告诉自己:尽力就好!平复了心情,进入了课堂。

由于学生的回答在备课时我都有预设,所以每次我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再加上每个教学板块我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新设计,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很活跃。自我感觉这堂课上得比较成功。令我更欣慰的是在随后的评课中,听课老师们虽然也给我提出了建议,但更多的是对我的褒奖。

但我觉得我的课堂中凝聚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众多教师的智慧。作为执教教师的我来说,我应该是受益最多的,因为通过这几次磨课,我确实有了明显和扎实的成长。当然,我的成长不是仅仅靠师父或者骨干教师告诉就能得到的,而是必须靠自己在一次次的重构和思索中才能慢慢领悟的。自己内心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次的磨课,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群众的力量以及自我努力后收获的喜悦,让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热情和期待。每一次磨砺,都会是一次进步。只有在真实的磨课中,引发真实的探讨,产生真实的思索,才能获得真实的成长!

在磨课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 篇4

我们研修组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题对“如何提高双自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专题研究,一路走来收获颇多。我们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课例打磨,几易其稿。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开放度,从核心知识点的确定,每一个课堂练习的目的,我们都细细琢磨。而我们就在这一遍遍的改变中,收获着,快乐着!我们对教材的挖掘,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对课堂多角度的观察,以点带面,跳出课堂看教学,我们各抒己见,也在剖析自己反思自己,也更坚定了自己“丰富理论,加强实践反思”的信念。

我们磨课组的老师对黄老师的第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了备课研讨后,提出了几条改进建议:情境引入、课前预习、练习多样等,从后面的黄老师的教学设计看,黄老师采纳了我们研修小组的修改建议,修改后的教案师生活动预设具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重视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的培养。设计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磨课中感悟 篇5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但是,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为了这个“完美”,使公开课变成“无懈可击”的表演。然而真正的好课的确需要“精雕细刻”、“千锤百炼”,期望教师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地“磨”出一堂又一堂好课。此次参与磨课,我感触良深,收获颇多。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当然,这次活动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磨课,而这次集体磨课的形式也较为特别,由于一个研修组的成员不在同一学校,我们不方便集中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和讨论,集体磨课只能在网络上进行。首先,由出课的老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放到网上;接着,研修组的各位老师对执教老师原始的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集体磨课,参加磨课的每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缺失,向执教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再接下来,执教老师根据反馈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修改;然后进行第一次试教,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大家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方面挖掘课堂的亮点,另一方面亮出听课教师的观点和招数,促使上课的老师开拓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就在这近乎苛刻的三次磨课、三次修改教案和两次课堂实践中过程中,虽然我不是执教者,但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同样积极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并吸收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历了凤凰涅槃的升华。

上一篇:科技馆一日游日记250字下一篇:公共管理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