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

2024-09-26

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共5篇)

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 篇1

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

---砖井镇中学磨课教研构建高效课堂

开学以来,我校为了继续深入推进“136”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教师尽快掌握“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理念,学校成立了以刘建军校长为组长的督课领导小组。教务处对本次活动做了具体安排,每周以学科为单位举行校级公开课,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六个教研组全员参与,各授课教师围绕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备课、上课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刘校长走进课堂一线,全程参与教师们备课、磨课过程,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课前授课教师积极准备,课堂上教师进行精彩的展示,课后听课教师认真、仔细地评课,努力地打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同时学校实行督课领导小组推门听课制度,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 篇2

磨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绿色通道。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 教师对新理念的把握更准确, 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 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 同时课堂的引导点拨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 教学实践不断丰富, 教学智慧得以发展, 教学素养得以提高。

磨课磨出了课改信心, 磨出了团队精神。多次的磨课, 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 磨出了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 磨出了教研组团队创新思维的火花, 磨出了实践“乐学课堂”的信心, 磨出了优秀团队的凝聚精神。

下面, 笔者就以我们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城市的标识》的磨课之路为例, 谈谈有效磨课的途径。

一、研读文本, 确定“教什么”, 这是磨课的前提

1.选定课题。

磨课之初是选定课题, 即从全册教材中确定“教什么”。课题的选取要因人而异, 往往要选取适合执教者的教学风格、体现执教者教学优势的课文来教。

2.研读教材。

确定了所要教的课文, 接下来就要深入研读教材了。具体来讲, 研读教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读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 二读读透教材的知识体系, 三读读活教材的思想内涵。

以研读《城市的标识》为例, 课文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写的一篇散文, 语言优美, 内涵丰富。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城市的雷同现象, 又用多种表现手法赞美了不同城市树的风采, 可挖掘的信息非常丰富。到底教什么?

我们沉下心来研读课文, 尝试去触摸课文的主旨, 惊喜地发现, 课文似乎说的也是树, 但却独具风韵。以前写树的文章, 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 表现的是爱树、护树、种树的主题, 而本文则是借树写树象征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 表达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惜。这就成了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导航。

3.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正确的教材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准确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读活了教材的思想内涵, 读懂了教材的语言形式, 教学目标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树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生命, 有了色彩, 感受不同城市树的风采就成了学习本文的重点。

考虑到学生理解“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比较困难, 我们以学定教, 把这个课后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预设策略, 确定“怎么教”, 这是磨课的核心

教学策略的选择, 要依据课标, 整合教材, 结合学情, 体现本组研究课题的新理念。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立足于课标, 考虑到学情, 结合六年级组的研究课题———《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我们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策略:读中感悟, 读写结合, 诵读积累。

1.读中感悟的预设。

课文篇幅较长, 如何划分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为了突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也为了呈现一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我们大胆舍去了课文第一部分 (第1耀6自然段) , 将它放在第一课时处理, 又将第二部分 (第7耀17自然段) 根据文本的详略进行了主次处理。如, 重点品读课文第8自然段关于香樟树的描写 (目的是在领略香樟树风采的同时, 学习本段的表达方法, 为后面的小练笔做好铺垫) , 次重点是品读第10耀11自然段关于法国梧桐的描写 (体会比喻手法的妙用) , 略读其他城市的标志———榕树、油松、圆冠榆等, 体现了详略有别。在品读各种树的风采时, 体会作者对城市的标识———树的独特情感。

2.读写结合的预设。

本文可供学习的表达方法多样, 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也就成了值得推敲的问题。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写状物文章的实际情况, 最终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 也一定有许多有特点的树, 请你仿照第8自然段, 写出你喜欢的一种树的特点。

3.诵读积累的预设。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背诵文中描写树的优美片段。

三、课堂实践, 验证教学策略, 这是磨课的关键

课堂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途径。《城市的标识》的磨课有如抽丝剥茧, 一共经历了四次。

1.第一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 读的形式单调, 只是个别读和齐读。

(2) 学生对“树为什么是城市的标识?”这一难点理解不到位。

调整策略:

(1) 设计多样的读书形式, 如读描写“香樟树”一段采用评价读, 读描写“法国梧桐”一段采用挑战读, 读描写不同城市的树一段采用接力读, 读描写“树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一段采用引读等。读书形式多样, 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也保障了读书的效果。

(2) 教师点拨, 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文章第15自然段运用了排比句的形式揭示了“树是城市的标志”的原因, 由于语句比较深奥, 我们建议执教教师从三个方面进行点拨:第1句抓“忠心耿耿”体会树的忠诚、固守;第2句运用对比手法体会树保持个性的品格;第3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树能滋润心灵。这样有效的点拨, 挖掘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

2.第二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汇报各个城市树的特点时比较费力、费时。

(2) 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 合作不充分。

调整策略:

(1) 设计表格, 使学生的汇报一目了然。

(2) 建议将自学内容用分块推进法教学。

3.第三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采用分块推进法较费时, 而且师生的情绪、课堂节奏受影响。

调整策略:

依然采用一次给出学习任务的方法, 但调整了合作的时间和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难点时进行合作, 充分交流观点, 增强合作的有效性。

4.第四次磨课。

存在的问题:

执教教师在随堂练笔时提供的词语太多太杂。

调整策略:

建议执教教师将所给词语按描写树木的角度 (如外形、花、果、香气等) 分类, 增强实用性。

经历了这一系列蜕变, 这节课终于破茧成蝶了!执教教师代表六年级语文组参赛, 得到了教学专家的肯定与赞赏。

其实, 磨课中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 有时还需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但磨课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 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撰写磨课反思, 感悟教学真谛, 这是磨课的升华

磨课, 艰辛与快乐并存。回顾我们的磨课之路, 有以下体会:从确定课题开始, 一定要静下心来研读文本, 研读作者, 研读学生;在预设了教学策略后, 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做到匠心独运, 彰显个性;教学设计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 预设越充分, 课堂就越灵动, 但这种预设要“活”, 要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这样, 才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教给学生不会的, 教给学生有用的, 这才是一节精彩的课!

在磨课中真实成长 篇3

正是抱着对课堂的憧憬,学校开展“一课三磨”教研活动时,我就毅然报名参加了。

上课,是自我的真实展现

磨课的内容是《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课时。一接到任务,我便着急地准备起来:细读教材、思考教学流程、上网参考经典教案、请教其他教师的教学思路等,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工作。为了第一课时的课堂效果看起来能够更活跃些,我还特地向六年级的老师询问了各班级的情况,选择了一个有着广泛好评的班级上课,我甚至还在磨课之前,进班和学生对文本进行了交流,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学生能够在公开课上给我争点光。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才稍稍松了口气,心里感觉才踏实了些:这样,课堂总能一帆风顺了吧?

第一轮磨课后,我自身感觉不错,因为整个课堂都按照我事先排演的流程进行:学生会怎么说,我又怎么评价;学生怎么表现,我又怎么引导……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我事先都和学生交流过,也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似乎比较配合,课堂氛围不错。我的自我感觉也不错。

课堂一结束,沈校长就立马询问起我的上课感受来。

“我觉得课堂还挺顺畅的吧。”虽说是这样,但在她面前,我心里总觉得有点虚。

“嗯,你的课堂整体感觉不错,但是有时候课堂太顺畅往往就是问题。”沈校长意味深长地说,“你首先要学会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课堂,看清自己的不足。”

细细想想沈校长的话,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做作”的课堂是一眼就能被看穿的。如果我事先没有和学生对好词,那么我的课堂会是怎样呢?如果我没有让学生做那么多的准备工作,学生又会是怎样的表现呢?

再回味自己的课堂,从备课到上课,准备的东西太多,我似乎过多地想隐藏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磨课的初衷。平时怎么上课,磨课的时候就怎么上。能从磨课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解决,这才能对教师有提高,这样的磨课才有价值。如果一味地掩盖自己的不足,为了课堂上那点稍纵即逝的光环和虚荣,最后连自己也会被课堂上的假象所蒙蔽。

磨课,就要真实!让自己的课堂透明化,真实地展现问题,深层地思考问题,妥善地处理问题,这才会有进步!

研讨,是同伴的真实对话

于是,我重新调整好心态,认真地钻研教材,等待第二次磨课的到来。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回,我希望学生能够有他们真实的表现,在课堂中有真实的收获,而不是陪着老师“演”一堂课。

但第二轮磨课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我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或者说不清楚的问题时,我总是不知道该怎样引导,我很着急,于是我几乎都是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在我的课堂中好像没有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后有一个自我领悟的过程。这次的课堂虽然很真实,但课堂却显得呆板、无效。

上完课,大家又聚在一起评课,我惴惴不安:其他老师会怎样评价我的课堂呢?这次真的是上砸了!

师父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评课前就悄悄对我说:“别紧张,课堂上遇到问题在所难免的。哪有青年教师一下子就能把课上得和薛校长一样好的?认真听听其他老师的建议,自己再好好想想。”

听师父这样一说,我紧张的心情稍稍有些平复。对呀,遇到问题是难免的,关键是找到解决的办法。而我现在最大的疑惑是:在学生不懂时我该如何引导?于是,在交流时,我立马把我的疑惑提了出来,希望能够听听大伙的想法。

“学生在回答你的问题时你要认真听,在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些过于着急了,有时候你要学会等待,让学生理理思绪。”

“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备课的问题,你的备课备得还是不够细致。备课不仅仅是备文本,你还要备学生,也就是说,在备课时你要预设学生的回答,在预设的基础上再去想好你怎么引导。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备学生决定着你课堂的成败。”

“你要想想,你的教学内容是否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后可触及到的知识,是不是教学内容过难了。”

……

评课时,教师们纷纷直白而透彻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师的话语,似乎都像利剑一样正中我课堂中的不足,让我直视自己课堂。我静静地记下老师们的话语……

我细细回想着老师们的话,努力地领会着其中的精髓。他们的话语虽很直白,但却朴素而真挚,从他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我听到了众多教师的智慧,它们确实能够让我对我的课堂有新的思考。

作为教师不能怕其他老师提建议,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直视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真实的研讨中,得到启发,积淀教学智慧。研讨,就是在真实的对话中领会教学的本质!

磨砺,是成长的真实历程

第三次磨课的日期渐渐近了。原本应该开心才对,但是我却倍感压力。由于第二次磨课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我的教学内容要重构。虽然,参加磨课的老师帮我重新理了思绪,但是,我一时半刻却不能完全领会。

走出研讨的办公室,我很沮丧:前面的思考付诸东流,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重新构建,关键还不知道怎么把各个板块串联起来!

感觉很累!一大堆的抱怨如骤雨倾泻而下:直接告诉我该怎么上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把这个大难题抛给我呢?为什么要重构呢?

最后一次磨课,我想过随便上上应付过去,但一想到自己之前的付出和努力,一想到那么多老师花了大把的时间和心血陪着我一起磨课,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抱怨归抱怨,既然参加了,就得坚持,就必须有成效。

静谧的夜晚似乎更能够让人潜心思考。台灯下,我翻着之前两次研讨时的笔记,突然感觉很多东西似乎渐渐清晰起来:

不是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一读就懂的我们不教,学生已经会的我们不教,教了学生都不会的不用教。

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特定的课程内容,研制出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集中,教学活动要板块化,一堂课一般集中在一个核心内容上,再有两到三个活动板块即可。

……

终于,很快又迎来了第三次磨课。由于前两次的磨课都以失败告终,强烈的好胜心作祟,我心里不禁有些紧张。自己告诉自己:尽力就好!平复了心情,进入了课堂。

由于学生的回答在备课时我都有预设,所以每次我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再加上每个教学板块我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新设计,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很活跃。自我感觉这堂课上得比较成功。令我更欣慰的是在随后的评课中,听课老师们虽然也给我提出了建议,但更多的是对我的褒奖。

但我觉得我的课堂中凝聚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众多教师的智慧。作为执教教师的我来说,我应该是受益最多的,因为通过这几次磨课,我确实有了明显和扎实的成长。当然,我的成长不是仅仅靠师父或者骨干教师告诉就能得到的,而是必须靠自己在一次次的重构和思索中才能慢慢领悟的。自己内心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次的磨课,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群众的力量以及自我努力后收获的喜悦,让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热情和期待。每一次磨砺,都会是一次进步。只有在真实的磨课中,引发真实的探讨,产生真实的思索,才能获得真实的成长!

在磨课中历练成长 篇4

平原师范附属小学王金英2012年11月23日 16:56浏览:37评论:2

指导教师 肖凡于12-11-24 23:42推荐磨课活动促进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个人业务水平!磨课活动历练、完善了每一位参与的教师!

省专家 王爱萍于12-11-25 22:04推荐从理念的转变,到课堂的落实,从有效的教法,到深刻的反思,磨课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今后日常教学也要研磨与雕刻。

伴随着远程研修学习的深入,我们进入了最后环节的冲刺——研修课例打磨。在这次活动中,大家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

首先,磨课能促进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对于磨课教师来说,磨课过程中,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其实也就是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的过程,参与磨课的教师对同教材的不同理解,执教者可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益。

其次,磨课能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磨课活动的开展,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锻炼成长的机会,办公室里,磨课成了教师的话题。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只有思维的碰撞才能闪出明亮的火花。课前与学生的谈话,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导入,才能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重难点的突破,该用哪种方法更合理有效;教师的语言如何做到精炼适度;拓展的环节该如何深入……这些都是我们磨课时所要考虑的问题。

再次,磨课,“磨”出了教师关注细节的意识。这次活动,我们最大的收获是通过磨课,教师更关注细节了。磨课中,教师由原先对教材整体粗枝大叶的把握,到后来关注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细到教师的每一次引导,细到教师的评价语言。我想,教师这一意识的形成是本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通过磨课活动的开展,我认为磨课应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历炼。

1、重“磨”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将两者相互配合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在磨课中,把握这个理念是前提,是我们磨好每一节课的准绳。因此,在平时的磨课中,首先我们要吃透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哪些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该放手就放手,尽量的不多讲。

2、重“磨”教法

在磨课的时候,磨课的教师分别阐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参与教师站在自己和学生两个角度上进行商量与补充,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如果我是学生,我该会说怎样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我认为,在磨课中教师已经经过了自己的充分备课,整个的教学流程无须再进一步的深入雕琢,重点应放在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对于重点难点的问题如何去教,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师可以利用很少的时间进行切磋,找到得以解决的办法。

3、重“磨”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磨完一节课后,参与磨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上的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我认为,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前磨课时产生的思考,课堂上教师使用的方法,课堂上及时生成的问题等及时的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改进以后的课堂教学。

在磨课中蜕变 在合作中成长 篇5

安徽省蚌埠第二实验小学 罗 娜

秋天是五彩缤纷,硕果累累的季节。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即将参加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录像课)评比活动,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与教育界专家面对面,聆听他们的精彩发言,还能观摩到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小学语文教师那一节节别开生面的教学展示课,对我来说一定是一次精神盛宴。在这个过程中,从选课、备课、试讲、磨课、定稿,直到录制成功,这一短暂、艰辛而又快乐的过程,不仅使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更懂得了一位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我与备课团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感受磨课、辩课带给我们的困惑与喜悦。一路走来,我收获了成长,更收获了感动„„

今年四月中旬有幸参加了安徽省第五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所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课以新颖的课堂设计、和谐的教学氛围受到了专家老师的好评,并在专家评委的一致肯定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许久的压力得到释放,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心里自是无法形容的高兴。当我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又一项重大的考验摆在了我的面前。由于在上次的省级教学观摩活动中表现突出,省小语会决定由我来承担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录像课的上课任务。接到通知的我既激动又不安。激动的全国比赛呀!这样高级别的赛事我还是头一回参与呢!这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提高自己、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不安的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唯恐辜负领导的厚望。刚刚放松的心顿时又忐忑起来,就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我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按照要求录制一节低年级识字课,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深知,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拓宽识字渠道,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但如果在教学中处理不好学文与识字的关系,定会失去识字课的韵味。最终在一次次的讨论后,上课内容被定为一年下册第四单元《识字4》。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儿歌写的是6种小动物在夏天里活动的情形。这些小动物大都是昆虫。因此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也大多是虫字旁的字。一切尘埃落定,唉!终于松了一口气。

利用双休日,我开始精心进行了教案设计。我先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反复琢磨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接着找来了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查看了教育专家对识字教学的新解读,瞬间,这些能辅助教学的资料统统充斥于我的大脑中,然后又细细地整理串联,再将以往自己上过的识字课做一梳理,最后提炼出好的方法和值得借鉴的地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将初步的教学思路定了下来: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游戏巩固──拓展识字──指导写字。首稿的设计一气呵成,虽然完成这一切已经是深夜两点多了,两只眼睛熬得红肿,脑袋也昏昏沉沉的,但心里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星期一上午,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学生是一(1)班的,虽然我们是第一次接触,但是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孩子们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我也环环相扣,挥洒自如,课堂上不时有新的火花产生,40分钟非常轻松快乐地结束了。评课时,领导和老师们也都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但对具体的环节提出了一些修改的建议,抑制不住兴奋的我,哪里还在意那些建议,只是沉浸在第一次试讲的成功中,我仿佛看到胜利的曙光!但好景不长,晚上回家细细回味评课时老师们提出的建议,环节比重不合理,拓展性内容太深,学生消化不了,应适当删减,写字指导还不够细致。带着一系列困惑,我又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一上班,便立即去找备课组的吴敏主任,她看见我,开玩笑地说:“熊猫眼怎么又出来了?”于是,下班后大家坐下来一起从研读教材开始,一遍遍翻阅教参,一环环梳理思路,一步步深入思考,各抒己见,宝贵意见跃然纸上。晚上八点,终于将基本环节敲定下来,加强学词环节的趣味性,以看图贴词的形式带出所需掌握的词语,在读准的基础上提炼出要学习的生字,并通过学生的探究发现他们都是虫字旁的特点,随即揭示形声字的规律,加深对虫字旁的表意特点的理解。原来融在这部分中的“生活中识字”放在最后作为拓展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生活中识字的能力。“成语中识字”这一环节教师不能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词汇量中去提取并鼓励多积累四字词语和成语的好习惯,拓展自己的识字量。这样的处理一下就解决了“环节比重不合理”的问题。重要问题已解决,只剩下回家慢慢琢磨写字指导的方法了!细想第一次试讲中在写字的指导上我是注重了范写与评价的运用,但学生仅能做到写对,却不能达到写好、写规范。如果我能在如何写好方面细致指导,将具体的方法教给他们,相信学生一定能有所收获的。翻阅了相关书籍,请教了书法老师,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紧接着修改课件、教具,一遍遍熟悉改动后的教案,窗外已夜深人静,皎洁的月光照射着小屋。

我信心十足地开始了第二次试教,这次试讲在一年级六班,课堂气氛活跃,过程环节处理得很顺畅,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特别是指导写字环节,教师范写并讲解,学生练习之后,利用实物投影仪从学生当堂练写的作业中随机挑选两份,引导学生“对照”。直观的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哪个字结构写得紧凑,哪一笔没写规范,孩子们的火眼金金都看得一清二楚。顿时,教室里沸腾了,个个都相当小老师帮别人指出问题,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学习的热情真让我感动!课文学完后,为了使学生能活学活用,我设计了创编儿歌,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诗歌的句式规律,每句话都写了谁在哪里干什么,接着从示范开始,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而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激发了他们的创编欲望,使学生从文本中走了出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听完课后,老师们对这次试讲表示了肯定,给出了“总体良好,细节应加强“的评价。这次可不敢掉以轻心,打铁趁热,下班后,立即对着电脑把教学环节的每一个细节细细梳理,虽然不需要大改动,但面对这修改了无数次后却令我倍感陌生的教案,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接下来的工作更是煎熬:要把教案一遍遍地内化,一遍遍地呆在无人的教室里试讲,一遍遍地预设问题。就这样,修改教案,制作课件,打印教具,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学校的两栋楼之间。终于迎来了拍摄的日子。我给自己挑了一套称心的衣服,信心十足的登上了讲台,终于上出了一节比较精彩的识字课。

上一篇:物业火灾事故处理办法下一篇:硅片切割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