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成长

2024-09-24

在体验中成长(共12篇)

在体验中成长 篇1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教学中, 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全去重复人类发现知识的过程, 但在学生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 可以结合数学特有知识结果和知识系统,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情景再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 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教师要找准切入点, 精心准备。

一、巧妙引入, 体验知识的形成

传统的导入对新知只起了铺垫的作用, 即把学习道路上的“坑洼”填平了, 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之路”, 教师再沿着这条路进行新课教学。这样, 往往会遏制学生思维的拓展, 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来得太突然, 不利于接受。所以在新知引入时, 教师有必要先设置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体验到学新知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创设不太合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冲突, 即用旧知识不能解决的冲突或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的冲突, 使他们觉得知识不够用,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置情景时要把握的是, 目的明确, 情景必须为目的服务。

二、精心组织,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强调师生交流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若能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印象才会深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 同时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有些教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 笔者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越多, 教师“教”的时间虽越少, 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 能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重复练习就没有必要了, 同样节省了时间。

三、理解教材, 体验知识的继承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不仅是使学生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旧知识“继承”到新知识的过程。而解决“继承”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理解教材, 特别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现行数学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 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 而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及不同认知水平进行编排 (如对实数、函数、统计初步等知识点的安排) , 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知识结构的空间。另一个特点就是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 而许多“合作学习”环节都体现了“继承”的思想, 有些“合作学习”安排在新课前。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旧知“继承”到新知。给出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笔者认为其目的是为了体验新知应用的同时, 为下面的新课提供“继承”的空间。

具体到在课堂教学时, 要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笔者认为应该从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等方面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体验中成长 篇2

从小到大,一直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中成长,无忧无虑,生活中似乎充满了快乐和温馨,没有什么让自己担心和紧张的。直到那天晚上--初三的下半学期我转了校,这就意味着,我的生活将与以前截然不同。

最起码,晚上增加了一直到十点才下课的晚自习。

大人们怕我在学校身体吃不消,让我每天晚上回家睡,可我一个女孩子,他们又不放心。于是,晚上妈妈就开三盏灯,一盏胡同里的,一盏院子里的,还有一盏是我卧室里的。每天我都从开着灯的胡同里走过,带着一份安然,这种温馨让我充满了快乐。

每天如此,我渐渐对走读生活习惯了,不再害怕深夜回家。

一天下晚自习后,胡同里竟没有亮灯,我的心里顿时有了一种莫名的害怕与恐慌。我飞快地向家里跑去,等到跑到家门口,却见爸爸妈妈站在门口,正焦急地望着。他们一见到我,立刻露出笑容。妈妈拍拍我的肩说:“今晚,停电了。”不知为什么,我猛地抱住妈妈。进屋后,我一如平素吃下了妈妈为我做的点心,但是觉得那晚的点心分外的甜。

就在那一瞬间,我真正地懂得了什么是父母之爱。那是一种无言的关怀,是一种默默的关注,是一种深情的守护,是一种深沉的担忧„„还记得有一天,爸爸临时加夜班,他忘了对妈妈说。晚上妈妈很着急,坐立不安,一直守在电话边。那天晚自习回家时,家里只亮了一盏灯--妈妈卧室里的。我看着妈妈憔悴的脸庞,不禁为爸爸犯起愁来。于是,我打开了那三盏灯,迎接爸爸回来。

果真,夜里爸爸回来了。他对妈妈说,他在灯光中嗅到了“家”的味道。也就在那一瞬间,我才真正明白:家,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个人点着灯,在等你。你在外,家里的人为你担忧,为你祈祷;你成功,家里的人为你庆贺,为你骄傲;你失败,家里的人为你惋惜,更为你加油„„就在那一夜,我感觉自己长大了。

范例二在体验中成长

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过去的种种。我喜欢这种带点甜蜜又带点苦涩的回忆——有爱,有泪,有痛。就在这些许的爱、泪、痛的回忆中,我会感觉到自己的成长。

曾经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在我眼里,奶奶就是我的“天”,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会尽全力来保护我。那时我从来没想过她会生病,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她会离我而去。

记得奶奶病倒的时候我在学校,那时的我竟然不知道珍惜这一切,即使回到家,也不愿多陪奶奶一会儿。有些时候,我甚至很烦她,因为她总是叫我陪她说话,可我坐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又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

清晰地记得,她要走的那个晚上,夜静得出奇。我捂着被子突然觉着很难过,我那么强烈地害怕她会离去。我开始在心里默默祈祷,只要奶奶不离开,以后无论她想要听什么说什么,我都好好陪她。可我的祈祷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奶奶走了。

时间无情,带走了属于奶奶的一切。但她的笑,她说过的话,像烙在我心上一样,一触动,心就好痛。

奶奶,您是否知道,有那么多的夜晚,每当想起您,我总在恨自己。如果当初我没有那么心狠,现在也不会觉得这么内疚吧。有几次,在梦中见到了您,我哭着醒来后被妹妹取笑,唉,我又该如何向她说呢?

痛过之后,我突然发现,怎么人总是这样,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无论轻重,都显露出一种不在乎的神情。只有在失去后,才会发现,原来它对自己那么重要。

梦里,又回到小时候,我坐在田埂上玩石子,偶尔也回头看一眼田间劳作的奶奶。但也只能在梦里才能看到奶奶,醒来后还要忍受着思念奶奶的痛苦。回想起以前奶奶对自己的种种关爱,一种深深的自责弥漫心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忽然长大了。

从一个懵懂的顽童成长为一个有爱、有泪、有痛的少年,我在奶奶的疼爱中长大,我也从这酸甜苦辣的回忆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爱。

范例三在体验中成长

阳光掠过了时间的长河,在贝壳上刻下道道印痕。——题记

体验让我们逐渐长大,在体验中我们逐渐成熟,一次偶然的插秧体验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

那年夏天,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老家,那时正值插秧季节。来到田埂上,望着父辈们都弯着腰,左手拿着一把碧绿的秧苗,右手不停地在和好的水田里井然有序地地插着秧,动作十分娴熟。见此之后,我心生好奇,原来插秧是如此简单有趣。于是我就缠着爸爸,想要争取一次插秧的机会。

经过了一番“甜言蜜语”后,爸爸终于答应我和大人们一起下田插秧了。走到田边,我兴奋地捋起衣袖、卷起裤脚,光着脚丫子进入和好的水田里。

起初,泥土软软的,我差点陷进去,不能行动自如。幸好我的平衡能力较强,没能让区区软泥把我撂倒。然后我学着大人的模样,左手拿一把秧苗,右手将秧苗插入泥巴里。然而,这股热劲儿没有持续多久就消失了。为了比速度,我开始随便插插就算完事。当回首观看我的“杰作”时,发现大多数秧苗竟然都漂浮在浑浊的水面上,与别人的一比犹如“溃兵”。怎么办?退出!这可不符合我的性格。我再次卷起裤脚踏进了“不堪入目 ”的浑水中。这一次,我格外地认真,我将每一棵碧绿的秧苗都用力地插进水下的泥土里。经过一番努力,秧苗们终于能够“巍然”伫立于广袤的水田里了,如同威武雄壮的士兵在向我致敬。

休息的时候,我想了很多,如果每个人都体验一下在烈日下耕田劳作,还会有人浪费粮食吗?

这件事,不仅让我懂得了劳动的艰辛与付出的重要,更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端正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成果。那一次插秧的经历,让我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范例四在体验中成长

暗淡的台灯下,我瞩目着这一杯茶,沸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我认为了茶的幽喷鼻。那苦涩中稍微含着的一点甜美,也被我贪婪的嘴给占有了,眼的朦胧,勾画出朦胧的回忆,可回忆却已不再朦胧。

功课之多“难为”了玩耍之少,师长教员之严厉“阻抑”了欢笑之渺,压力之沉重,“培育”了在梦境中的咱们——生长的懊终点。翻开厚重的回想之书,那思路点点,也许是不倦回眸的一些旧事。

“初”来乍到,一个软弱的我,被“仇人”对准了“缺点”猛开了一炮,那个一触即溃的我,在“血”场上牺牲了,可一个“睡里挑灯看卷,梦回铃响背诗”的我又一次站了起来。那段年月,正在黑忧郁苍茫的我,进修之余,有时我也找一席没有枯黄的草地,有时也会是书桌前、窗台边,看鹄立在远处的一排排树正在奋斗,为的仅仅能宣布最终的一丝艳绿。那些是什么树?我无从得知,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需它们是树,就足够了。当我看着它们发愣时,心里就会思路万千,当我的眼睛重新回到树的时辰,心境恍然大悟,压力化为乌有,转而投身于忙碌的进修之中。

好像茶的幽喷鼻已漫溢了“国际”,我的心境也随之欢腾起来。

我的奋斗,克服了懊终点,克服了全部,让那好像是最终一丝艳绿,相同放出等同于盛夏的光荣。“少年不知‘烦’味道”,可在这“山重水复” 的转弯处时,有谁若是放松下来,等候你的就是“池沼千里,棘丛万丈”。反之,若若是奋斗和意志,等候你的就是“山穷水尽,青山绿水”了。难道你还真要让懊终点化作青烟一缕,盘绕羁绊你的灵魂,让你郁闷,让你忧?

若生长是一篇着作,那么懊终点就是藏在阶段深处的错字;假设生长是一张白纸,那么懊终

点就是附在后头的一个瑕疵。这些藐小的器械好像是似曾知道,好像是一贯打搅着咱们,在生长的大年夜天然中,曾经那似轻风抚面般的进修,现已被暴风雨般的进修和压力的攻逼吹散在回忆的深处了。

双手现已感到不到茶的温度了,漫溢在房子里的清雾也悄然消掉。加倍居心肠咀嚼那“苦中有乐”的水,去咀嚼生长的懊终点,“烦着烦着”,韶光也“走着走着”,阅历也“多着多着”,再一次去咀嚼那茶,那“苦涩 ”好像已跟着温度、跟着居心灵丈量的韶光而化为乌有......范例五在尝试中成长

人生有无数次尝试。尝试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自己做菜,正是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与这个世界的规则所在。然而我要写的尝试,在别人的眼中也许是平淡无味,而对我来说却是一次蜕变。

幼时母亲严厉,要求不断。我从小就是循规蹈矩的乖宝宝,一路成长,虽斩获很多成绩,很多荣誉,内心深处却始终恪守冷暖自知的守则。然而支撑至今,不是没有过挣脱的念头,它们只是被我偷偷藏在左心房的某一处角落,蠢蠢欲动。我本以为自己能守住那些无数次在耳边呼啸而过的念头,不让它们生根发芽,然而我却真的做了这般尝试。

彼时正是叛逆期。心里的疯狂和不甘像毒素般一点点累积,偕同那些四面八方接踵而来的压力一起扼住了理智的咽喉。似乎是刚和母亲吵完,平生第一次拎起书包夺门而出。我知道我必定让她伤了心。只是我被自由的快乐蒙了双眼,不管不顾不听不想,人生难得按自己的意愿做什么。一路走走停停,背包沉重硕大,肩膀酸疼,只是内心清明皎洁,好像刚刚诞生于这世间。路人的眼光异样。我只是不停地启动双脚出发听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在路上的时候从来不用思忖过去未来。所以我如此迷恋行路的感觉。风尘仆仆,精神奕奕,像个莽撞的旅人。

一路行至天黑,终于不舍地回家。我不知这能不能称得上离家出走,它顶多算是对日复一日生活的小小背叛,是个戛然而止的断章。至今想来我悲悯自己,如此幼稚,换取的却是不到半日连快乐都无法彻底的出逃。回家已经很晚。灯还亮着,桌上的碗筷纹丝未动。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着我,眉间有一闪而过的欣喜,很快恢复成一潭死水般的平静,没有大发雷霆。我释然般转过身,却听见身后传来微弱的抽噎声„„母亲如释重负一般瘫坐地上,崩溃地捂住脸,眼泪像泉水一样顺着手指的缝隙往外涌,衣襟濡湿了一片。我从未见过母亲如此失控,这太叫人心疼。她努力不发出声音,整个人像经历过一场浩劫般无力,无言。我太不懂事了。

这是注定失败的尝试。可是我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成长的滋味。它教我懂得照顾他人感受,懂得学会接受,最重要的是,懂得把不甘心的梦藏起来,并坚信有一天它们会大放异彩,懂得忍耐。

范例六在尝试中成长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爷爷写毛笔字。爷爷在兴致勃勃地写字,我总是痴痴地看着,那时候觉得所有的“字”都像是很伟大的杰作似的。

到了七八岁时,在爷爷的指导下,我也正式地握起了毛笔,写下了第一个 “字”,那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我蹑手蹑脚地挪挪本子,磨磨砚墨,心情总安定不下来,又搔搔耳朵,蘸蘸墨汁好不容易用那微微颤抖的手,写下了第一个“字”。喔!看着这一个笔画倾斜而且墨又化开的字,再看看爷爷充满笑意的脸,我是多么高兴啊!

渐渐地写的多了,也知道分辨字的好坏。看到爷爷的一手好字,我真是羡慕极了。因此,我也就更加努力地不断地写,想要磨练出一手好字来。在练字之余,我总喜欢呆呆地望着天空,看看天上的云朵,空中的飞鸟,看看身边的小草,花上的昆虫。因为我听爷爷说过,伏羲氏看到龙而作“龙书”,神农氏看到精禾而作“八穂书”,仓颌看到云朵而作“卿云书”,帝尧看到神龟而作“龟书”,说不定有一天,一只蟋蟀也能引起我的灵感,让我作一个“蟋蟀书 ”,那该多有趣啊!

唐代盛行的楷书,我从小就喜欢写,也喜欢看。唐代的书法名家个个争奇斗艳,像万紫千红的花儿一般。如褚遂良的字秀媚,温雅,像是刚出水面的芙蓉一样。他的《雁塔圣教序》写得非常好,包世臣曾评之为“从左观至右,字字相迎;从右看到左,则笔笔相背。” 可见他的笔下功夫是多么深厚。欧阳询的字笔力劲险,有着龙争虎斗的景象,云雾笼罩的气势,尖峻高绝为其特色。颜真卿的字更是一绝,他的字和他的为人极为相似,刚健圆熟,向来就被看成端庄强韧的象征。他的《多宝塔碑》是他传世最早的一幅碑帖,其字起止转,顿挫都很显着,方整严谨,很适合初学的人练习。柳公权的字劲挺秀美,与颜书并称,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欣赏这些名家的字,真的其乐无穷。

通过多年的练习,写字已成为我的一种趣味,一种享受,特别是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心情烦躁不安时,只要一铺开纸,一提起笔,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异常平静,整个人如同置身于世外,有清风,有鸟语,也有花香„„由于我越来越爱好书法,只要一有空就陶醉其中,所以进步非常快。特别是在去年,我顺利地通过了书法的等级考试。

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篇3

一、有效开展小学品德教育的四大前提因素

1、教学内容要贴进学生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进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课堂体现实效性。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2、课堂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利用他们的情感态度,使他们更加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同学,形成公正、正义、善良、勤劳、有责任心和良好的价值观;利用学生良好情绪的特征,使他们有积极的生活目的,形成愉快、开朗的心境,积极地对待生活和社会;利用学生意志特征,使他们的行为符合学校的规范和社会公德,更好地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的关系,在学习中持之以恒;利用学生理智个性,发挥他们在智能方面的长处,使他们在分析问题、独立处理问题的思维得到发扬,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多用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活动化教学指教师在课堂中模拟创设场境,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去进行体验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如在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这一课时,课中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情感。一是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中草药,让学生认一认,猜一猜,增强趣味性,摸一摸,闻一闻,亲身感受一番。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采集的中草药名称及其作用。二是试一试,当一回小小中医师,体验中医的疗法。三是抢答,有老师出题,学生抢答,看谁知识丰富。通过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自豪情感,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良好。在情境化的课堂中,学生感受自然深刻。

4、激励评价是促进个性发展的好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多表扬,少批评,对于他们的点滴成功与进步,教师都要及时肯定、评价,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向更高境界攀登。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经常受到鼓励表扬的学生,进步都比较快,反之则影响进步,会产生对立情绪。教师与学生间增加无形障碍,当然会阻其进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鼓励性、鉴赏式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的关键因素

1、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主动积极性,培养有利的学习情绪。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倡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他们自己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参与性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目标的实现,更是确保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是学习参与教学经验即产生的行为变化。”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研究理论,而另一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强调了,对于学生的学习,绝对不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参与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認知结构中。思想品德课的“动手动脑”尤为重要,根据理论提出小学生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参与,比如“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等,他们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学会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内容的允许下,设计一些比赛,让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参与、主持、评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起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2、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观察捕捉生活,培养理性认知能力。

目前,教材的设计也是比较生活化,就比如学习《火热的季节》中“互相提个醒”这一活动主题时,不是直接跟孩子们说炎热夏天是怎么样,我们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只能是硬性强加给学生,老师应当是引导孩子们观察夏天来临,我们生活有哪些变化,自己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联系生活环境去思考。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孩子们再发展下一步的观察和思考,夏天容易遇到哪些不安全问题,怎样解决好?老师在这个环节上应当突出引导师的作用,让其从自身实际生活出发,学会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去看待生活遇到的种种问题。总之,从这个课例出发,教师应当为学生服务,树立一个尊重学生的理念。

3、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面对生活各种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思想品德的教育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种种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首当其冲要让学生学会面对各种最基本的问题,尊重学生的生活,引领、鼓励、指导他们在生活中勇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可以提出来探讨的问题、现象,为学生创造一个特定的情景,使学习情景生活化、实际化。说到底,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是要将知识和技能,引用到真实的生活情景和环境中来,让学生在实际的调查、访问、体验、研究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品德。

总之,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体验中感悟,从感悟中逐渐认知、成长,并学会怎样正确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当课前自觉深刻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内容、方式,并积极引导学生从书本上转变到社会实践中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培养出全能发展的优秀学生。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4

一、以活动体验的亲历性激发数学情感

亲历是活动体验的本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学习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 就能强化学习动机, 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我国民间剪纸艺术, 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了学生。然后我问:“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学生在动手剪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过程中, 学会了对折后再剪这种剪纸艺术, 然后再观察自己的作品, 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 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 厌学情绪消失, 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数学”中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学习。

二、以活动体验的个体性强化交流共享

体验具有鲜明的个体特点, 是学生的自主活动。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各有特点, 在体验过程中,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 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判断和自主内化。这种个体化的体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 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如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 在创设的情境下, 学生依据个人不同的生活体验累积的经验, 对解决“如果有140个橘子, 按照3∶2分给大班和小班, 每班分多少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用累加来分, 或画图的方法:

有的学生用算式:3+2=5, 140×3/5 =84 (个) , 140×2/5 =56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小班看作单位“1”, 大班就是3÷2=1.5, 1+1.5=2.5, 140÷1.5=56 (个) , 56×1.5=84 (个) , 还有的学生把大班看作单位“1”, 小班就是2÷3=2/3, 1+2/3 =5/3, 140÷5/3 =84 (个) , 84×2/3 =56 (个) 。同样一道题, 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因为学生各自的体验方式不同, 所以在交流时给全体学生开阔了思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 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育活动中, 应创造条件尽量留给学生时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亲历, 都能感受和领悟, 以取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的交换, 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 就能得到两种思想。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经过交往和沟通就可以实现视界的融合, 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三、以活动体验的合作性建立良好心理

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 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 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 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 统计五分钟内经过某个路口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播放录像前, 师生共同商讨了统计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有意识地没有提醒学生间的互相合作。统计工作开始了, 该段录像的前半部分, 各种车辆来速缓慢, 间隔时间长, 每个学生的统计都没问题;而后半部分, 车速明显加快, 种类与辆数也增多了,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应接不暇, 无法正确统计。结果, 录像播放完后, 只有一个四人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让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 他们很自豪地说:录像播放前, 他们四人已经商量好分工合作。因此, 当别人手忙脚乱时, 他们却有条不紊。教师适时地赞扬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而其他学生也从中悟到了新的东西。于是, 第二次播放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教学环节, 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甜美, 融洽了相互关系, 从而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理解掌握数学,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

四、以活动体验的行为性强化数学实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搭尔从数学教育学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数学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源于实践, 在经历了知、情、意统一之后, 又必须回到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强化体验。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要倾心追求体验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 学习《圆的认识》一课后, 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 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 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例尺》后, 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 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现象的习惯, 从而强化体验, 实现学习的实际意义。

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 篇5

2010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交流会发言稿

通州区第六中学 执笔:金志刚

在各种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课堂上说教式、校园里灌输式的德育不应该再充当德育的主流形式,因为它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文件还进一步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中央八号文将“实践教育” 放在了比课堂教育更重要的位置,把“体验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一条基本途径,常规性途径确定下来,为新时期的德育手段和方式,指出了明确方向。如何在德育过程中落实中央八号文件精神呢?我们着手了“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探索,提出了“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新思路。我们认为,活动是一个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在自我实践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感受,在感受中去思考,通过自我思考不断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作出评判、作出修正,从而使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我们觉得,这是生活的德育,贴近学生的德育。为促进“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思路的落实和有效实施,我们加强了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围绕德育工作逐步构建起了五个体系:

一、构建德育工作体系

(一)、构建全员参与德育体系,实现全员育人格局。

我校建立了四级德育管理网络,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第一级是由校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这当中包括总务领导、教学领导、工会领导,形成全部门参与德育的局面。第二级由年级及班主任、政治教师构成的德育骨干队伍。第三级,以教研组长为首的全体任课教师组成的学科德育队伍。第四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组织。

(二)、整合德育资源,构建社会共建体系。

学校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初步实施了社区共建、军民共建、法制共建、文化共建、社会综合实践、家校合作六大工程,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构建特色活动平台,促学生个性发展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搭建起四个平台,即,自我教育平台、体育文化平台、科技创造平台、艺术教育平台。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四)、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全面落实德育大纲。

1、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

3、贯彻落实“双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

5、加强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确保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

6、开展环境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

7、开展人格教育,塑造良好的中学生形象。

8、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9、开展人际教育,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10、国际意识教育。

内容体系由十个方面组成。为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把内容加以分解,根据学生年龄年级特点,将教育内容细化,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

(五)、构建学生活动体系,创新教育形式。活动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上划分为如下系列。

1、校园系列: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先后成立了:环境卫生志愿小组、文明监督志愿小组等八个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了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学科类等十几个学科实践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开展活动,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校外系列:参与社区建设、文化体验、军营生活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心里拓展、综合体验等活动。

3、节日系列:利用传统节日,开掘节日的教育元素,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组织摄影、电子报展评、征文、主题班会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4、假期系列:安排读书活动、主题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活动。社会调查:围绕一定的问题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展社会调查。包 2 括:社会问题、感恩主题、创业就业、公德问题等。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教育主导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五个体系的构建,为我校“活动育人”思路的广泛实施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二、在活动中育人

在活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各部门,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各种具有部门特色的德育活动。

(一)后勤管理有德育

后勤在服务育人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特点,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活动。遵循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教育规律,通过开展多种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形成良好的节俭意识。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开展节能减排和创建资源节约型校园的宣传活动的必要性,使广大师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的国情、校情,能够自觉强化节约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人人心中都树立“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自觉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人人争当节能减排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养成自觉节能、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为营造崇尚节约、保护环境的校园文化氛围作出贡献。教育内容包括:环境意识教育、节俭意识教育等,鼓励学生从爱护、净化身边的环境做起。班级之间开展教室环境、清洁区环境、班级公物完好率的自查与互查,在自查的基础上,学校有普查,将普查结果纳入班级常规管理。根据学校制定的评价标准,适时对公物管理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公物管理员进行表彰、奖励。

我校节能减排工作成绩喜人、硕果累累:学校先后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示范学校”、“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实验校”。(图片)

(二)挖掘潜力,让学科德育动起来

教学部门从学科特点出发,有效利用显性德育内容,合理开发隐性的德育因素。结合学校德育计划,开展学科德育活动。手工教师张晶把学生带进生存岛,利用教育基地的物质条件,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活动,洪芳老师利用教育基地,结合历史课组织“重温长征路”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孙彩虹、王玉荣结合政治课,组织时事政治小组,开展时政教育活动,杨淑艳等老师,把生物知识编成科普剧,组织学生排演,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热爱生命的精神。许启红、张玉清等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组织读经典 3 学做人读书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林双老师把书本中的地理与身边的地理加以整合,组织 “走进母亲河的”环保考察活动,引导学生知通州,爱家乡,为国际新城建设做贡献。

为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我校地理学科组,在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地理课外小组积极参加了北京市 “留住一桶水”主题实践活动。学校成立了由二年级8班为骨干的“绿之队”,参与污水治理实践活动。

聘请北运河管理处方升华工程师为我校“留住一桶水”项目的校外辅导员,组织带领师生们搜集北运河发展、演变历史。学生们针对北运河现状,通过参观、专家讲解等途径,了解到水泥硬化的城市河道的弊端,开始了对自然生态河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通过参观通州区不同淡水河道,观测不同地点、不同水位、不同水质情况下水生植物生长态势,认知了水生植物根系对污水的过滤作用,学生们对淡水水在管理处方升华工程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电脑网络、专业书籍、走访专业人士等途径,搜集到了很多耐污能力强、适宜北方生长的淡水水生植物资料。在实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们亲自动手,利用专业仪器测量北运河水质,完成了对通惠河的水质采样、检测等工作,调查河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完成了《通州六中关于通惠河水质鉴定的报告》。

学生们根据水生植物根系对污水有过滤作用这一特点,开始了利用水生植物改善通惠河污水的实验,他们利用培养箱分别试种了30余类单种水生植物,进行比较试验,完成了“栽种本土水生植物,改善通惠河水质”试验项目,向北运河管理处提交了《通州六中本土水生植物改善通惠河水质实验报告》。提出了利用水生植物改善通惠河水质的科学性建议。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北运河管理处方升华工程师:通州六中的试验项目带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他们对节约水资源的方式进行了有效尝试,这给我们专业部门、专业工作人员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思路。

教科院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钱丽霞主任:通州六中的项目让我眼前一亮,他们师生这种创新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学科德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忧患意识以及环境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作用。

(三)以体育节为载体,渗透体育文化

我校将一年一度的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逐步打造成了现在的大型综合性体育文化节。我们提出了:体育运动、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三大功能,试图把体育文化节作为一个器具、作为一个载体,让它承载体育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挫折教育、环境教育以及人格教育。

1、展示班级风采:各班的入场式引导牌是绘制的每个班的班徽,通过主席台,呼喊的是班训,身上穿的是具有本班特色的班服,全面展示的是班级的精神风貌。

2、倡导体育道德:对运动员提出了“参与比赛,享受过程;学会坚持,体验挫折;尊重对手,遵守规则”二十四字准则,鼓励运动员展示体育道德风尚。

3、灌输环境意识:每个班级设立环境志愿服务小组,对本班级参观场地环境进行管理,随时清理参观场地的废弃物,时刻保持参观场地的干净、清洁。

4、引导文明观看:我们把营造热烈的赛场气氛作为文明观众评选的重要内容,鼓励参观班级创新形式,热情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以积极的心态享受体育文化带来的快乐。

5、运动与知识并举。我们把体育文化列入径赛项目,纳入团体总分。通过体育知识竞赛,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体育文化,了解体育知识,吸纳体育精神,从而提升体育文化素养。

6、田径项目与非田径项目结合。从纸上五子棋的厮杀到篮球场上的蛇形运球过障碍,从肩背、手提重物的往返跑到竞争激烈的手持接力棒的接力跑,从单杠上的引导向上,到垫上的仰卧起坐,学生的参赛率由过去的70%上接近现在的100%,几乎人人有项目,没有项目的参与大会服务或裁判工作。这些改革融“参与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锻炼性”于一身,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涵,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性活动,有力的促进了班集体建设,对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7、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文化节上,我们设立了教师4X300接力赛、篮球运球投篮接力赛等项目,与学生同享快乐;我们还设立了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绑腿跑项目,一方面拓宽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渠道,同时,密切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

(四)拓宽德育思路,丰富德育途径

青少年是在校学生的同时,也是一名多维接触社会的“社会人”,我们的德 育要将眼光和触角延展到他们的可视、可听、可感、可想的各角度、各领域,全面占领学生思想空间,这样,学生信仰的大厦会牢固稳健,理想的光环会五光十色,我们的德育才做到了主动适应德育宏观环境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多方位的去经历生活,去体验生活,我们不断拓宽德育思路,积极拓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途径。

1、到军营上纪律教育课

新初一入学的第一课,我们把学生带进军营,让学生们住在军营、吃在军营,训练在军营。短短几天的军营生活,帮助很快地学生建立了纪律观念,形成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为中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开端。

2、电视直播贯双规

《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每个六中学生必须通过的课程。为了使枯燥乏味变得丰富有趣,我们开展‘双规班级对抗赛’活动。由学生设计比赛内容,学生担当主持人,采取电视直播的形式,通过抢答、必答、集体共答、情景表演等学生们感兴趣的形式,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们了解了中学生的基本规范要求。

3、去公共场所上公德课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公园参观旅览,这不光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综合教育过程来对待的,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什么是公共道德,怎样自觉遵守公共道德。每次组织校外活动我们都会提出明确的社会公德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践行文明礼仪,践行社会公德。

4、把升旗仪式交给学生

我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完全交给学生担纲。采取班级轮流制,从主持指挥到国歌伴奏、演唱国歌,从出旗、升旗到旗下讲话,都教给学生完成。每个班级都十分珍惜自身的机会,他们会把主持升国旗仪式作为展示班级风貌的过程,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反复操练出旗、升旗程序,一遍遍演练国歌,一遍遍修改国旗下讲话稿件。把升旗仪式教给学生,让每一个同学都获得一次神圣的感受,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次庄严的时刻,受到一次爱国情感的洗礼。

5、读经典,学做人

我校紧紧抓住“红领巾读书”活动这一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育人活动,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为提高“红领巾读书”活动的实效性,我们坚持“红领巾读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校主题教育相结合。一年来围绕读书活动先后开展了“读经典,学做人”“走进图书馆”等主题读书活动,举办了“中华经典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组织了“我是读书小状元”评比活动、暑假读书征文活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6、参与社区文明建设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人,社会意识的形成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完成。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并依托临近学校的中仓小区开展活动。我们在小区设立了“中仓小区共青团花园”,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小区参与环境治理。组织团员青年参与文化宣传,问慰孤寡老人活动。为引导学生参与到和谐社区建设与国际新城建设当中,2010年四月,我们和中仓办事处一起共同开展“中仓杯·争当小小楼门文化人”中小学生楼门文化作品征集活动。

学生们通过书法、绘画、摄影、诗歌、散文追忆古运河、古通州往事,描绘现今社区和谐景象,宣传文明礼仪、绿色环保社区理念。

学生们的获奖作品被署名作为楼门文化作品在社区楼门中进行集中展示。他们为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7、自我管理,培养文明习惯

我们在学生中倡导“做现代文明中学生”,并在学生中征集中学生文明形象标准,经过总结归纳,确定了“中学生十个文明形象”,然后由每个班级的班长牵头,组成校级、班级文明行为自我监督小组,对不文明的现象及时加以疏导、矫正并记录在案,每周利用国旗下讲话由学生会干部反馈点评一次。每学月在全校范围内评学一次“六中文明之星”,树立文明典型。“中学生十个文明形象”创优活动,促进了校园文明建设,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参与能力、管理能力。

8、培养劳动观念、从做值日开始

近年来,独生子女现象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在城镇地区,家庭劳动,这个最初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职能,渐渐地为多数家长所忽略,原本应该由学生们承担的家务劳动,更多的被家长所包办,致使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断消退。很多孩子不会劳动,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学校面前。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劳动,已经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列入学校教育议程,以学校、班级为基地,以自我服务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技能教育。(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2)在班级建立岗位责任制,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局面。(3)从学会扫地入手,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5)建立完善的组织系统,如:室内环境小组、楼道环境小组、室外环境小组等等,以班主任、政教处教师为基干,为每个小组配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6)健全反馈评优制度,每学月每班评选一名环境小卫士,每月评选环境标兵班。(7)倡导学生每人承担一两样家务劳动,学期末评选家务劳动小能手。

三、在体验中成长

把学生当作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下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同认识,这一认识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塑造论”和“工具论”,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主体性以养成师生的主体人格,形成自觉、自律,勇于创造、科学文明的良好校风为核心。

我们提倡在活动中育人,就是运用人本主义的方法于德育工作中。试图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之中,在多方面支持帮助下,在自我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

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场景一:2009年11月,大兴航天教育基地。

400余名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兴致勃勃来到位于大兴区的北京市航天教育基地,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参观实践活动。

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是参观航天科普展览,展厅里展出了古代航天先驱们向往天空,大胆实践的探索历程。展出了现代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看着一张张图片,抚摸着一个个实物,学生们不由得发出啧啧的慨叹。他们为探索者不折不挠的科学的精神所折服,为人类伟大梦想的实现而倍受鼓舞。

为了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火箭发射的场面,组织者在现场安排了模拟发射表演,推举一名同学来为发射点火。顿时,场面沸腾了,同学们欢呼雀跃,纷纷举起手中的照相机,保留下瞬间的精彩。

师生们对拓展活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怀着一个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心理,克服身体上、心理上的困难,战胜了翻山越岭、自过晃桥、进退两难等一个个挑战项目,增强了勇气、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结束了,师生们还在央求教官:“再来一次吧”。“教官,如果再给一次机会,我一定能过关。”老师们也纷纷提出建议:“过年,还应该让其他年级的学生来这里,太有意义了。”

最后一项活动是采摘,学生们来到红薯地,教官一声令下,“采摘开始。”学生们蜂拥而上,一扫过去的扭捏,什么脏呀、土呀,全然剖在脑后,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比别人多挖到一块红薯,尽情享受劳动的快乐。结束时间已经到了,学生们依依不舍,“老师,下次还带我们来这里吧!”

活动结束后,我们征求个方面反馈上来的意见

班主任说:

1、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对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直到结束还余兴未尽,流连忘返。

2、团队精神得到放大。体验现场,到处可以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学生们相互之间没有埋怨,只有鼓励,实践让他们体悟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

学生们说:我们看到了自身不折不挠,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活动中,不少攀越项目极具挑战性,积极考验胆量,又考验身体能力,多数同学都不服输,失败了,不气馁,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直至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之前,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公德教育、环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学生们带着德育任务,在真正意义的社会场所,有意识实践自己的道德行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工作人员说:你们的学生没有乱扔废弃物的,很遵守秩序。司机们说:乘车很讲秩序,没有大声喧哗的,下车以后车上很干净。

场景二:图书交易活动。

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从2004年开始举办图书交易,我们参加了所有的交易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图书交易过程中学会表达,体验交往,敢于交流、展示,学 会珍惜劳动成果,在付出的喜悦中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经粗略统计,在十余次图书交易过程中,我校学生共交易图书6700余(套、册)本,交易金额近3万元。在跟踪回访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将卖书的钱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的占56.3%,买学习用品的占28.4%,交给家长的占7%,捐班费的占4.4%,助贫帮困的占2.8%,买零食的占1.1%,上网吧的0%,请客的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学生正确利用劳动价值的人数比例已接近99%。

场景三:军训活动

军训是我校坚持多年的一项传统教育活动,每届新初一入学,我们都会把学生带进军营,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在军营里,塑造良好的中学生文明形象。(仪表、坐姿、站姿,见到老师打招呼)培养自理能力、良好的纪律作风。(宿舍、吃饭、队列)培育勇于吃苦,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烈日下训练、雨中训练、受伤坚持)。短短几天的军训生活,让学生体验了什么是艰苦,什么是铁的纪律,什么叫服从,什么叫坚持。

学生在军训日记中写道:“今天是军训的第二天,经历一上午的磨练,我深深感受到了军训所带来的痛苦。的确,军训是枯燥而又乏味的,整整一个上午,我们只是在教官的带领下,练习了稍息、立正、跨列和原地转弯等基本要领,但军训又是快乐的,它会在酷暑、骄阳之中,让你感受到清风般的慰藉。”

“军训是短暂的,而“坚持”的品质是要与我们共度三年的中学时光的。相信我们能一如既往的沿袭“坚持”的作风,不仅是在军训中,更是要落实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唯有懂得坚持的人,才能用热情和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

军训活动让学生的精神面貌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根本改变,很快进入了中学生的角色,为紧张的中学生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透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亲耳聆听到了学生们前行的脚步声,亲眼目睹了学生们成长的足迹,亲身感受到了学生们身心的日渐发展、日渐成熟。学生们的成长让我们欣慰:侯校长曾经自豪的说:六中没有厕所文化,六中把鱼缸放在教学楼的门厅,一年之久,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往里面投放杂物。六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在一步步提高。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6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学生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编成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 “商不变规律”时,教师创设童话故事:树林里,松鼠妈妈带了一群小松鼠,其中一只名叫圆圆的小松鼠既贪吃又自作聪明。一天,松鼠妈妈分别给每只小松鼠12个松果,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其他小松鼠都拍手表示满意,只有圆圆大叫着“12个松果太少了,不够吃。”妈妈说:“那好,我给你24个松果平均分4天吃完。”圆圆又叫又跳:“不够,不够。”妈妈说:“那我给你36个松果,平均分6天吃完,怎样?”这下圆圆满意了。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而圆圆却莫名其妙。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呢?同学们听了都笑圆圆笨,争着说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一些数学家刻苦研究的名人轶事,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身难忘,他们会追踪数学家的思维,去体验研究成功的境界。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能激励学生,陶冶性情,鼓舞斗志,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正是通过已有的“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即“数学现实”)出发,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数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

如:儿童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不少买东西的经验了,在教学“认识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模拟文具店(里面摆有各种文具卡,并分别标上单价),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3元钱来买文具,必需用完这3元,看你们组能买些什么文具?并试着“买一买”。学生们一下子被这熟悉的情景吸引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高高兴兴地“去买一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要多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如生活中的一些调查统计、实际小测量、制作几何形体或数学学习用具等,还要鼓励学生多看有关数学的课外书,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还能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探索意识,开阔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三、创造“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的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反映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如:讲解一道应用题:有一批煤要一次运完,如果每车运27吨,要30辆卡车。现在只有27辆卡车,平均每辆卡车多运多少吨煤?老师先让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后进行交流。生1 :27×30÷27-27=3(吨);生2 :27×(30-27)÷27=3(吨);生3 :30-27=3(吨)。生3 的话音刚落,便招来同学们的一片反驳声。生3 也一时说不出理由。师:孩子们,说说你们的意见吧。生4 :我认为他是知道计算结果后在凑答案。生5 :30辆减27吨,单位不同,不能相减,这式子没有意义。其他同学表示赞同。师:生3 的列式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分组好好讨论讨论,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展(下转第80页)

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过了几分钟,有些小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生6: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他的算式可以这样理解。因为煤的总重量不变,一共是(27×30)吨,一次运完,如果用30辆卡车,平均每车运27吨,如果用27辆卡车,平均每车运30吨,这样一比较就知道每车多运(30-27)吨。

以上案例中,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合作交流机会,“化腐朽为神奇”,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种更为简单的解题方法,更鼓励了学生有创见的思维,保护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四、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地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通过应用,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学了“时分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份作业:“设计一次春游活动方案”,要求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和程序等在活动方案中体现得当。由于“春游活动方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一开放性的作业由时间知识为线索,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7

既然把学生的成长作为历史教学的着眼点, 那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只注意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应把历史学科知识作为发展学生各种能力、智慧和情感的载体。而这一过程就是发动学生去体验历史的过程。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以下途径, 让学生能够在真切的体验中, 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功能。

一、通过角色体验, 让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学生虽然还没有走进社会, 但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体验了许多人生的喜怒哀乐, 教师可利用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化远为近, 引导学生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 使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 在学习“商鞅变法”一目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当时的地主阶级会对商鞅变法有怎样的看法?当时的旧奴隶主贵族将会有什么态度, 为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 请你谈一下商鞅变法后你的感受?这些问题新颖独特, 很能吸引学生进入历史角色, 如地主、奴隶主贵族、农民。他们能把历史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将自己融入历史角色, 去体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意义和变法中的艰辛。

通过这种角色体验, 使学生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历史”, 而是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 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如此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人的价值和行为的分析, 获得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价值的信息, 又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得人格的发展。

二、通过情境体验, 让学生走进历史

要使学生获得某一历史认识, 发展创造力,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还原历史情境, 使学生置身其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我们不可能还原真实历史情景, 但是可以虚拟历史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获得历史能力的提高。

如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 可以先从我国申办“世博会”为切入口, 创设情境:如果我们参加1904年纽约博览会, 你认为展馆应设立几个展区?可能看到哪些展品?这些展品有什么特点?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 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并积极查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既能在“做”中学, 又能在“发现”中学。

虚拟教学情境, 可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人的智慧、潜能,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 可以体验到学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乐趣, 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变, 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通过活动体验, 让学生感受生动的“历史”

活动是学生体验的重要方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活动之中, 才能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历史的内涵所在。

如学习“百家争鸣”后, 笔者开展了“如何遏制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的活动, 将学生按其所欣赏的派别分为儒、道、法三组, 用各派的学术观点讨论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 通过讨论, 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儒、道、法、学派观点的认识。学生运用自己的观点与对方辩论, 既养成了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又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相互吸收才能使本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精神。

历史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的, 如主题辩论会、历史剧表演、历史考察等。通过以上这些历史活动, 使课本上的枯燥叙述成为生动的“现实版”历史,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直接性, 增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切身体验, 从而产生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联系现实, 体验身边的“历史”

老师必须启发学生, 使他们学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难题, 并能有效地处理那些较生疏的问题, 也就是要求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所学历史概念或原理应用到现实的问题中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提高新获得的知识。

如在学习“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时, 笔者布置了一个调查任务:我镇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哪些因素?请你为我镇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由于调查贴近生活, 并且是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学生乐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通过调查既印证了课本的观点, 又能解决现实问题, 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如由“863计划”联系到中国的登月计划, 由美国经济大危机联想到当今的金融危机, 由“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联想到当今的欧美各国注资救市等, 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就有历史的影子, 从而达到学史明知、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生活体验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 历史课不应仅仅作用于学生的知识储备, 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的体验,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 要深入到学生的情意层面,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体验感知历史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心理、思维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汉国, 刘军.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朱汉国, 刘军.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放手——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篇8

的确, 我们的教育包办的东西太多了, 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主掌控未来, 父母师长作为引导者只需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为迷茫的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乌鸦妈妈的故事应该值得每个教育者反思, 正因为乌鸦妈妈在自己孩子幼儿的时候让它们练就了飞翔的本领, 所以它们才能在大火中逃生;反之燕子妈妈的溺爱结果是小燕子们根本学不会飞, 森林的大火夺去了小燕子的生命。去年地震期间有的学生跳楼失去生命让人痛惜, 看到商学院的学生因为公寓楼大火集体跳楼事件让人震惊, 一切的应变灾难的能力我们的家庭和学校都没有教。因为这些祖国娇嫩的花朵是在温室中长大的, 一切都有父母和师长的呵护, 以至于在灾难面前显得盲目错乱最终做了错误的判断。这就是教育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学到了什么?

上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 有两个高二的学生看完试场去黑河游泳溺水身亡, 花一样的年纪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听到这样的消息让人无不伤痛。为什么我们整天耳提面命, 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虽然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但是我相信他们的老师肯定在安全知识方面做了强调, 可是我们的学生呢, 还是选择忽视。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 不要说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似乎都已经退化了, 不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以成绩为最终的考核点, 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是看成绩的好坏, 以致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国家进行课改就是想扭转这种形式主义, 使我们的教育避免陷入曾经的“八股套子”, 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是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思维已经成了定式, 要在一朝一夕转变过来是很难的。

素质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 我们的教育应该首先交给学生生存技能, 其次才是知识技能。这些不能只靠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管也是必需的。一个人首先得学会在灾难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 不做一些危害生命安全的事, 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将你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造福社会。

在体验中成长 篇9

关键词:小学,德育,体验,实践,研究

“我听,我忘;我看,我记;我做,我学。”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德育教学这种以感化心灵的教育课程,则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说教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德育感悟,从心灵最深处得到成长。“体验式教育”所突显的是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帮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从而体现德育的优质功能和效果。

一、德育体验式教育之方式探究

1. 依托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素养

依托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体验式德育教学,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其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笔者以兴趣小组为载体,深入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为了让活动不是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笔者提早布置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在活动前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遗迹,做到对要去参观的地方心中有数。活动时引导学生们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拍照的拍照,记录的记录,忙着收集资料;回来时,有的撰写调查报告,有的撰写活动感言,效果显而易见。

比如,在“北管音乐进校园”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活动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分工协作,深入乡村、剧团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拜访北管音乐工作者,了解现阶段北管音乐发展现状,写好访问日记和调查报告。学生们有的请教音乐老师,有的邀请专家现场表演,有的进行模仿秀比赛。学生们进一步亲近地方传统戏曲,将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注入精神世界。

2. 结合地域资源,树立规范观念

教师可以充分与当地地域资源相结合,通过各方联系,在正能量的熏陶中全面形成行为规范。其一,以“爱国教育”为主题,寻找当地革命根据地,带领学生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其二,以“环保”为主题,带领学生前往当地公园或污水处理厂等地参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意识到环保的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其三,可以带领学生搭建小型的生态农场,让学生自主进行果蔬种植,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获,以培养学生勤奋劳动的观念。

通过不同的德育教育活动,可实现德育教育与地域资源的结合,在不同的德育活动中不仅了解社会,同时也灌输了相应的德育知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

3. 进行公益活动,培育公民公德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局限在课堂,在课外也一样能够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与同社区的同学组成爱心伙伴,帮助做一些打扫卫生,维持交通秩序、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在体验中认知社会,实践中回报社会。

还可以组织开展“为树木整衣裳”的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亲近校园,以小组为单位修剪树木花草。学生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进一步认识树木的品种,还能够激发学生“花草树木”是我们生活小伙伴的想法,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同时组织学生设计人性化的标语,在校园、社区合理位置放置,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活动将传统德育教育中单板的说教转化为实践,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4. 融入历史脉络,培养爱乡情怀

学校可以与学生家长相结合,通过社区等各方面的帮助,组织“寻找同姓宗亲”的活动,在班级中建立同姓氏名人小组,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家和爱乡情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向家长进行询问,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包括其中经历过的迁徙,后来分散的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调查家族分支中的各个名人,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掌握。或者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自己家族中并没有名人,那么可以搜集自古至今同姓氏的名人,将其生平事迹进行收集与整理。学生在调查与整理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我国一些名人事迹,同时也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在课堂上学生将所调查的同姓名人进行展示,在其展示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自身形成深刻的影响。

通过组织“寻找同姓宗亲”可以收获一定的体验,也可以组织其他类似的探究历史的活动,例如“了解传统节日”“村名的由来”等,学生在进行调查的同时,能够对其发展来源、存在意义等进行了解,由此提高爱乡情怀和民族自信。

5. 组织当家活动,提高独立能力

社会上“娇生惯养”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组织“小当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可以以周为单位,设置“每周班长”,采取轮流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在负责管理的那一周,要负者组织升旗、出操、课上纪律、值日等班级中的日常活动。学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班级管理的不容易,从而真正意识到要从我做起,维护班级秩序;在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独立性。

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管理,跟家长交换一日管理身份,定期选择一天跟着家长买菜、做家务,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难处,同时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二、德育体验式教育之实践反思

1. 突显知行合一的持续发展

体验式德育要立足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养成适合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所具有的完整、健康、独立的人格。在思想品德构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受到深远影响,发展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 强调德育主体的真实体验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突出学生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独立的体验、感悟和自我的内化;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体验式活动。体验是最真实的、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探索体验性德育课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的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

3. 强化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验式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适合社会的德育,使德育生活化,让德育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讲究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师生共同立足这块热土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加强德育教育力度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教学体验获得感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体验式德育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鲜活内容。教师要善于借力使力,结合周边的活动进行实践,也要善于创新形式,创造性开展活动进行体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J].教育研究,2010(12).

[2]何远清.活动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教育导刊,2009(09).

体验德育让孩子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篇10

一、创建“体验德育”品 牌, 明确工作目标

德育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做好小学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任务、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多年来, 我们一直把“树立德育新理念”“推出德育工作新品牌”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学校领导经过认真思考, 反复论证, 认为学校的德育品牌要以学校发展战略为根本, 学校德育也应该有明确定位。为此, 我们提出了创立具有我校特点, 符合时代要求的“体验德育, 润物无声”德育品牌, 确立了“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科学引导、全面发展”的德育新理念。我们希望从家庭、学校、社会 中借助学生能做、乐做的小事设计活动, 把学校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好的情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创造, 激励他们内在的主动性, 最后内化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由此, 我校成立了“体验德育, 润物无声”德育品牌, 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一整套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 的舞台

成长中的孩子们渴望成功, 渴望成为主人, 渴望成为展示才华的主角。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完善学生人格, 促其体验成功, 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德育活动。

(一) “四大节”特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 展示

“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四大传统节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最难忘的, 我们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 面向全体, 全员参与,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张扬个性、自信发挥, 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体育节里重体验, 艺术节里绽奇葩, 科技节里乐创造, 读书节里好读书。正是在这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历练中, 孩子们找到了下一个目标, 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更找到了自信心。

(二) “五大五小”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体 验中创新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还需要通过各种延伸活动加以巩固、深化, 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获得基本的生活体验。我们开展了“五大五小”实践活动:

1.“小目标大人生。

学校制定了“小目标促成长”计划, 用细化的标准约束孩子每天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以每周的升旗仪式为契机, 引导学生追逐梦想, 树立远大抱负, 每周一升旗仪式实行班级申报制,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主持人、升旗手、护旗手、国旗下讲话等角色, 同时倡导班级和学生在升旗仪式上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班级文化品牌的建设等, 丰富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内涵, 升旗仪式由此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我教育的大课堂。

2.“小社团大实践”活动。

把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第二课堂, 通过多种社团, 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如小天使合唱团、文学社团、绘画社团以及各种体育社团等, 每班也是一个社团, 创建自己班级的特色文化, 如“达人班”“孝心社团”,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和成功。

3.“小作业大课堂”活动。

分年级、分层次设计作业, 低年级设计养成性作业、中年级设计实践性作业、高年级设计调查作业等等。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和学校生活更为广阔的社会场域中, 把学生的视野从校园拓展到社会, 在尽可能丰富和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小镜头, 大视野”“我帮父母购年货”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并通过作品展评, 榜样示范, 辩论明理、反馈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从中学会发现、探究、创造。

4.“小案例大启迪”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特定的时间, 结合不同的内容, 邀请校外辅导员做专题讲座, 利用红领巾广播宣传正能量、摒弃恶习。通过鲜活的事例, 让学生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将身边的案例与实际相结合, 用身边的小事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警醒, 引导学生在小案例中获得大启迪。

5.“小主题大阅读”活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底蕴之一, 为此, 我们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学校各项活动中, 通过开展晨读、午读、暮读等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欣赏美文佳作、诵读名家名著, 以诵经典为学生成长奠基, 用读名著为学生的人生打底, 以大阅读开阔视野, 从中获取智慧人生。

这些鲜活的实情施教, 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创新和丰富活动内容, 拓展活动内涵, 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融入生活的德育, 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生活的教育价值。

(三) 特殊节日的传统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

传统的特殊节日是德育的切入点, 我们将学校倡导的“六感恩”教育理念有机渗透在特殊节日之中。利用“母亲节”“教师节”“学雷锋日”等传统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 设计实施“制作感恩卡”“鲜花义卖”“我与环卫工人的一天”等实践活动, 将传统的说教变成触及心灵的感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如何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书籍的滋养之恩、教师的培育之恩、同伴的互助之恩、祖国的关怀之恩和自然的赐予之恩。

(四) “课堂生成”引领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实现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的关键。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实践主体作用, 发挥课堂是德育主阵地的功能, 因此, 我们紧紧结合学校的各科教学特点, 给学生充分表现、实践、体验、创造的机会, 无论是品社学科、班队会、综合实践课, 还是语文、数学等学科都能围绕学校每次活动的主题, 坚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 扩大实践的范围, 发展实践的能力。如学校开展感恩主题活动时, 阅读课上让学生阅读感恩故事, 综合实践课开展“我是小厨师”体验活动, 美术课进行感恩卡的设计和制作, 音乐课学唱感恩歌曲, 数学课制作父母为我的付出统计表, 班队会上让学生讲感恩故事等, 这样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点拨升华, 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开发、自我教育, 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培养。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引领“体验德育”不断深化 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成就感来自学校和教师对他的肯定与激励。同时, 评价体系也是引领学生价值取向的关键。我们完善各项活动的评价, 使学生对我们的体验德育的各项活动“好之”“乐之”, 也使“体验德育”持久深入, 不断取得好的效果。

一是活动后的激励。每一次的主题德育活动之后, 我们都要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奖, 以此激励师生, 让师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班级里的小组评价。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师生合作学习共同体”, 各班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特长情况等, 将学生科学地划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关爱, 互相鼓励、互相合作, 共同进步,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比学赶帮中共同进步。

三是测试中的合作提升。学校改革了考试形式,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 采取全员参与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书面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的形式, 每个小组要代表班级参加一项测试, 这样的评价形式加强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升了团队意识。

四是家校间的教育沟通。学校通过教育开放周、致家长一封信、教育方法咨询, 班级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家校联系卡、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教师通过建立博客群, 拓展家校交流的空间。

在快乐中学习 在体验中成长 篇11

一、用优美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导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的开始部分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假设自己去美化城市,绿化校园,那么你认为最不能少的是什么?同学们自然的就会想到花、草、树、木。随后,我再用优美的语言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可以想象一下,清晨当你背起书包,踏进校园时,映入眼帘的是含苞待放的鲜花和绿油油的青草地,我想每一位同学都会陶醉的,那种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享受鲜花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心情(播放各种鲜花竞相怒放的画面)。”学生欣赏完画面,我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美丽的画朵给人以无限的享受,无论人们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它,都会禁不住驻足端详,甚至要凑上去闻一闻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但是当你陶醉在花的海洋中的时候,你想过没有,花朵那美丽的色彩和四溢的芳香,对于植物体本身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开花和结果》。”

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我认为引言部分是很重要的。它是使学生对本节课感兴趣的关键。因此,在《开花和结果》的引言部分,我用优美的语言和美丽生动的鲜花怒放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欣赏着美丽的鲜花画面,再听着美妙的音乐,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和珍爱生命的态度。

二、让探究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我将书中的观察与思考转变成一个探究活动。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各种鲜花做探究材料,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的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共同探究,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辦、雌蕊和雄蕊,并能够交流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学生通过对鲜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了技能目标。

三、让教学中充满美,让学习中充满爱

由于鲜花被用于教学,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还要告诉学生要爱护花草,于是我便问学生们:“美丽的鲜花让我们解剖了,可是没有办法,为了研究它,鲜花只好做出了牺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见到最漂亮的鲜花,也应该做到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此乃君子之行为也。那么,哪位同学有好的建议来挽救鲜花呢?”这样,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提出很多的想法。有的同学说将鲜花制作成贺卡、有的同学说将各种花辦用香水浸泡后晒干送给老师、有的同学要用诗句来赞美它,有的甚至还要将它在黑板上画下来等等。此时的教学可以说达到了高潮部分。

粘花和谈花的这一过程设计主要是为了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充满美、充满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要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成语的妙用

一节课的成功,不但要有激发兴趣的开始,还要有发人深思、值得回味的结局。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只有雄蕊,是不是不能结果实呢?然后由问题引出“花而不实”与“华而不实”来启发教育学生,

从“花而不实”到成语“华而不实”,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能够很好的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我们知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知识的教学只能作为我们讲授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手段。如果将学习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在探求生命科学知识和结果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好处,同时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乐趣。这也是生物科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最佳境地和最高宗旨。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在体验中成长 篇12

小说的叙述跨越了主人公“我” (孙光林) 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漫长岁月, 讲述了一位江南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小说以一个主人公在多年后作为成年人的回忆组织细节, 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并用, 自由的往来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空之中, 具体描述用孩童般的视角观察世界, 交叉之中呈现了一个少年独特的成长世界的感受。

一、年少者的成长世界

1、亲情伦理关系的冷漠残酷

在小说中是以主人公“我” (一个孩子) 的心理动态和思维模式来进行表述的, 它有着强烈的心理暗示性。“主人公作为孩童的无知天真, 却也因为生活在一个畸形的家庭关系中而敏感纯粹, 儿童欢乐与恐惧的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从一个儿童“我”的角度观察在扭曲年代的情愫, 对爱的极度敏感与渴望, 完成了对当时儿童现实生存状态的批判与反思。

在大多成长小说中, 父亲通常是扮演孩子成长指引者的角色。而在这部小说中, 余华恰恰在这一点上对此进行了颠覆重构。对于作为父亲的孙光才的形象, 贫穷与愚昧将他与父亲的神圣使命完全剥离。他对自己的父亲除了谩骂就是训斥, 甚至当他确信父亲已经死去时竟连声说:“我的娘啊, 总算死了。”可以说是连起码的人性都丧失了。对父亲没有儿子的样子, 对儿子更是进行施虐般的教育, 把“我”这个亲生儿子推向了连陌生人都不如的尴尬境地。自己更是毫无廉耻地和寡妇偷情, 调戏未过门的儿媳妇, 对“我”进行残暴的抽打, 联合全家乃至全村人排斥“我”, 直至我们都已遗忘本应作为引路人的父亲孙广才, 竟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卑琐的父亲。

小说以童年回忆的方式加上儿童视角的体验, 突显出自己对世事的看法和感受。在这个孩子被亲生父母送人的时候却以为“前往的地方是一次有趣的游玩”, 甚至还有些得意洋洋, 在这种强烈反差之下更反衬出“我”不幸被遗弃的命运。更为细致深刻的是对孤独心理的刻画, 当“我”的养父王立强自杀, 养母李秀英抛弃我后再回到南门时, 主人公的心理感受是:“仿佛又开始了被人领养的生活, 那些日子里, 我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感觉, 似乎王立强和李秀英才是我亲生父母, 而南门这个家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施舍而已”。

小说故事的推进就是以“我”的心理体验为推动小说情节的中介, 那种孤独无助、不被理解、被亲朋遗弃的境地就是作品精神的内核。令读者记忆犹新的一个场景就是当“我”被父亲绑在树上殴打时, 村里的孩子兴致勃勃地围观, 而“我”的两个兄弟则神气十足地站在一旁维持秩序。因为蛮横暴力、冷酷无情的父亲, 还有孩子世界里的阴谋、冷漠和以观赏痛苦为乐的爱好, 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心理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阴影。所以造成之后我小小年纪学会记仇, 在作业本上记下殴打的标记, 而在“时隔多年后, 我依然保存着这本作业簿, 可陈旧的作业簿所能发出来的霉味, 让我难以清晰地感受当初的立誓偿还的心情, 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惊讶。”

2、绝望与幸福纠缠的艰难成长史

“从童年起就被幸福和绝望这两个事实纠缠不清了”, 这句话不仅指“我”还有“我”的同伴们在绝望的处境中总能找到微不足道的快乐。“我”在孙荡的玩伴国庆在遭遇母亲病逝、被亲生父亲抛弃, 国庆从十三岁被迫要真正开始独立的生活, 通过卖煤来养活自己。而“我”虽然有看似完整的家庭, 却仅能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求那种在绝望间歇的片刻中顽强生存下去的力量, 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 扭曲到连对待朋友的方式都是那么的极端, “我”威胁国庆要告知他爹他因为我多拿五分钱的事而重获友谊。也以近似的方式在我不小心打碎杯子时威胁如果他打“我”, 我就告知李秀英他和那个阿姨的事。如此拙劣的自卫手段显然在我们眼里是可笑的, 可这不正说明孙光林, 这个不幸的孩子不就只能向绝望的生活来掠夺幸福吗?

同样青春期和性是个体成长过程必然要接触到的话题, 在余华的笔下也尽量地还原了生活的真实。由于缺少引路人的孙光林的世界充满了成长的焦虑与恐惧, 在各种性事件面前无能为力。因为青春期性本能的骚乱与冒险, 苏宇是孙光林的偶像, 但他竟然去强奸一位老太太而被处以劳教, 可想而知他的困惑非但没有得到解答反而加剧;象征父权的孙光才更是浑身蓄满了流气, 寡妇甚至自己的儿媳都是他下手的对象;病恹恹的养母李秀英导致了养父王立强的婚外情, 但又被人跟踪事情败露不得不选择自杀导致了家庭的解体;音乐老师与学生曹敏发生关系, 从此毁灭了自己并落魄一生;因为没有受到该有的生理教育, 孙光林和同学们整日因为手淫而惶惶不可终日, 这些都表明了社会伦理与道德尊严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严重丧失, 导致人们沦为一种悲剧的存在, 使少年成长道路变得尤为艰难。

3、生命苦难的体悟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进一步将探究儿童成长心灵史的精神持续下去。和他初期那些偏执、尖锐、极端的叙述相比, 这部作品显得平静、深沉。”它采用回忆的方式结构组织全文, 让人置身于过去和现在的双重的时间中。“在细雨中呼喊”这一意象, 更是揭示出了人的孤独、无助的真实生存状态,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孤独的旅行, 在这条路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 沉浸在自身或对世界的冥想中, 孤独的心灵无所依托, 充满恐惧和焦虑, 孤独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人真实的生命历程。与此同时, 尽可能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的天性, 哪怕有时是以死亡的形式。

二、结语

余华在讲述这些令人悲痛的事情时, 却经常将它们变得感人至深, 在绝望中总透着希望。当养父王立强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自杀身亡时, 疾病缠身的养母也选择抛弃了他, 十二岁的“我”突然变成了孤儿, 留下的唯一财富就是养母的那个小凳子。“我”把凳子重新扛到肩上, 然后哭泣着走出码头回到那个在六岁抛弃我的南门。在“我”幼年生活中那些令人绝望的生活事实里, 还突出了“我”对绝望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不单是源于童年幼稚的烂漫, 更多来自对父亲和家庭的反抗, 对这个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 从令人绝望的生活挫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摘要:《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在其前后期小说创作中更有着界碑的意义。这部小说贯穿着对人性的呼喊和应答, 它主要通过年少者的成长世界表现出来。本文试通过这种对人性的思索和探究, 来阐释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质及意义, 并兼及其间余华创作的转型及其后的流变。

关键词:余华,呼喊,生命,人性,悲悯

参考文献

[1]余华.余华精品集[M].北京:世界文学出版社, 2007.

[2]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3.

[3]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 1989 (5) .

上一篇:中考数学的有效复习论文下一篇:闲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