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故事中成长

2024-06-20

教师在故事中成长(精选12篇)

教师在故事中成长 篇1

日志是一种对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 是作者有意识的生动的叙述和表达。教师撰写研究日志, 是指教师在基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 对相关事件及其所思所想的叙述和记录, 通过撰写研究日志, 教师以一种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式理解课程及教学, 记录研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一) 与文献对话“优化”成为可能

长期进行教育实践的教师们, 往往需要借鉴其他研究者的智慧, 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 将自己的实践问题进行准确的界定, 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同时在文献的启迪下找到自己的研究空间, 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准。

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都在自己进行研究中使用了文献研究法。他们的研究问题都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界定的。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 他们也大都一次次地回到文献中, 以获得研究的灵感和深入研究的方法。

H在研究日志中详细记录了她所查阅到的相关文献对她的启迪:

2010年6月3日周四

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ilkins (Wilkins, 1983) 说:“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 然而, 如果没有词汇, 则什么也传达不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第一道坎儿就是TOEFL、GMAT、SAT、GRE等语言考试, 而这类考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大量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词汇。可见, 英语国家公认的判断英语语言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考查词汇量。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英语水平, 并直接影响听、说、读、写、译诸方面能力的提高。所以,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词汇学习也离不开词汇教授。

通过前几个星期的相关书目阅读, 我了解到如今的国外词汇教学侧重研究的内容有两块, 即学习单词的什么方面以及针对这些方面采取哪些教学行为。如, Virginia French Allen所撰写的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一书中就提到了许多词汇教学的方法。而国内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呈现利用已有词汇进行新词汇扩展和结合语境进行词汇教学的趋势, 但高中英语教师常常反映学生记单词的效率低、遗忘混淆速度快、不会念单词等情况。其实, 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同障碍的现实, 对他们千篇一律地“教”, 往往只会事倍功半。

《基于学情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 就要求我先对学情有全面透彻的分析, 并针对不同的学生, 对他们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那么, 怎样分析学情, 才能既高效又精确呢?另外, 前人有没有已经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呢?继续看书吧。

(洪娟娟:研究日志)

ZM则在研究进行近半时, 总结了文献研读在她的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半年来, 我主要致力于《通过随文练笔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其间有观察、有思考、有读书、有实践、有总结, 有几多收获亦有几多遗憾。这里就自己在理论方面的学习做一个小结。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 我为自己列了如下书目, 并进行了细致研读。我重点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参考《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等书籍, 收集了近年来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 另外还大量阅读了网络上的有关资料。

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是他几十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作为全国特级语文教师, 丁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 吸收了国内外各种教材教法的优点, 改革了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旧观念和方法, 创立了读写结合的教材教法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教育观念, 对于教材体系的创新, 以及他倡导改革的教学方法, 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的《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虽然成书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但是书中的很多观点还是很值得学习。网络时代, 求购这样的老书也不是很困难。汪教授从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 鼓励老师要充分研读教材, 循序渐进地设计和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 真正让随文练笔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这两本专著, 书店里还可以找到不少涉及随文练笔理论的书籍, 觉得有用了就回家网上买打折的。

叶圣陶先生早就阐述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巧。”“阅读得其方, 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老师们在教学中也充分认识了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 坚持在教学中渗透读写的训练, 因此相关期刊上的论文和案例也不少。作为学校科研室的成员, 更能方便地收集阅读, 学习一线教师的先进经验。

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 而且实用性强, 比如这个名叫“语林漫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gxinfu2008 (见2010年及以前的相关博文) , 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两位老师都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采用了文献研读法。从她们的研究日志中, 我们可以看到, 文献的研读在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有关研究问题的“经典”文献, 往往能赋予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全新视角和方法上的指引。

(二) 与同行对话“优化”可以分享

从同伴那里获得对研究问题的新视角, 通过讨论丰富彼此对同一研究内容的理解, 是一线教师们改善自己教学行为的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同行对话需要较高程度的团队合作, 在X老师的教学研究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由于X老师副校长的身份, 他的课题承担起了带领整个数学教研组进行教学研究的使命。

W老师是X老师团队中的一个年轻教师。她的说课, 有全校的数学教研组老师旁听。他们倾心聆听, 认真思索, 片刻后会议室内就掀起了激烈的“头脑风暴”。

X校长建议,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时, 教学重点往往在于平均数的求法上, 然而新教材同样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一个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一个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 后者属于数学方法。从统计的角度出发, 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 根据教材特点, 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 其次才是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是啊, 意义与计算,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细细品味都包含着浓浓的数学味道, 我想要一节课里讲清讲透两个方面, 就像想一口吃成大胖子, 囫囵吞枣可能会适得其反, 反而找不到课堂的着力点, 模糊了重点。

这时J老师提出, 既然明确了教学重点, 那么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 首先要从学生方面考虑, 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对于平均数的意义这类问题而言更是如此。

如何达成这一点呢, L老师认为还得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并能灵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同事们建议我在基础练习环节注重结合生活实际, 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开放性的问题, 多放手, 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辩论,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碰撞出火花, 在交流中去伪存真, 使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 精彩在这一过程中生成, 也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有更深的体验。

你一言我一语, 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集体的智慧给了我新的启发和方向。会后, 结合大家的建议与意见, 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精心的修改、补充。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统计概念。同伴们的建议给了W老师许多启发, 让她对如何将统计的这一概念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的经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仅仅是W老师, 事实上, 参与研讨的每一位老师, 都在彼此的评议中丰富了对“平均数”教学的理解, 增进了对学生“统计”素养培养的认知。

(三) 与自己对话“优化”日积月累

无论是从文献中得到的启发, 还是从同行那里得到的灵感, 最终都需要通过教师自己的反思、体悟才能触发教学理念的变化和教学行为的优化。

研究日志是教师最常使用的“自我对话”的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 研究日志生动地表达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记载着教师点点滴滴的改变与“优化”。通过撰写日志, 研究者以一种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式理解课程及教学。以下就是Z老师的一篇研究日志, 在研究日志中, 她记录下了当天所上的随文练笔课的设计与反思:

5月20日

《将相和》随文练笔设计及反思

设计意图:

根据本单元目标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了解名人的故事, 体会他们的品质”的要求, 结合第三十五课《将相和》的课文内容, 确定让学生编写相关剧本。这是学生第二次编写剧本, 所以可以参考第三单元中提供的格式、时间、地点、人物等, 并且根据文本展开想象, 除了为剧本补上人物的对话外, 还要求有一些背景的提示。初稿完成后让学生演一演, 然后对剧本进行再修改。有了实践的感受, 写出的剧本一定引人入胜。两个剧本中, 《渑池之会》由于文本中提供的语言对话信息较多, 作为分层一的要求;《负荆请罪》直接对话信息不多, 需要结合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展开想象, 所以作为第二层次。

练习设计:

分层要求一

请根据《将相和》的第一则故事《渑池之会》编写剧本。写完后演一演。

评价提示:

语句通顺, 格式正确。对话、动作、神态等符合故事情境和人物性格。

分层要求二

请根据《将相和》的第二则故事《负荆请罪》编写剧本。要求格式正确, 对话、动作、神态等符合故事情境和人物性格。写完后演一演。

评价提示:

语句通顺, 格式正确。对话、动作、神态等符合故事情境和人物性格。

情况反馈:

这是这个学期第二次写剧本了。在第三单元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时候, 要求学生根据《晏子使楚》的文本, 结合课后的提示, 改编成剧本的形式, 并自由组合表演。整个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学得非常投入, 不但写得声情并茂, 演得也很惟妙惟肖。这个单元中有一篇《将相和》, 学课文时, 很多学生对蔺相如的聪明才智、大义凛然和廉颇的勇猛善战、知错就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他们对此文有浓厚的兴趣, 课文类型上又和《晏子使楚》相似, 我就决定此次个性化作业也是剧本创作。

作业一写到黑板上, 班上平时烦写作文的几个孩子竟然没露出苦瓜脸, 也没大声哀叹。我让孩子们先分小组讨论了一会儿, 然后各自开始写草稿。他们思索了片刻, 便开始动笔。一个中午的时间, 差不多都完成了, 真是出乎意料。而且上交的作业想象颇为丰富, 有几个还很有点“剧作家”味道, 更让我喜出望外, 看来学生们真是没少花心思。

没等我布置表演的任务, 下课同学们已经三三两两地排练起来。有了剧本的打底, 他们的神态、动作, 都能充分配合语言环境。你言我语, 举手投足, 将主人公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叶澜教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进入四年级下, 平时的小练笔、默写、背诵等学习任务, 一个也不能少, 时间越发的捉襟见肘。偏偏有的学生就是磨磨蹭蹭, 我总是暗暗感叹他们怎么就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呢?怎么就不能抓紧呢?现在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工作, 是不是太过于注重结果, 而不注重过程了?是不是忘记关注学生学得是不是快乐, 是不是真正收获了知识和方法了呢?……本次的习作, 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动和骄傲。如果每次都这样就好了。如果每次作业都能像这次这样, 让学生有兴趣做, 对胃口, 有时间做, 有把握做,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Z老师的研究日志分为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两部分。在描述性记录部分, Z老师不但如实记录了课前的设计, 还生动地捕捉到了该课的上课过程中, 学生们的语言、表情、动作和神态。而在解释性记录部分, Z老师写下了这节课的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 以及对自己以前教学行为的反思。这篇研究日志, 让Z老师一节课的成功变为教学探索中的一步, 使她得以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着自己教学行为和提升着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故事中成长 篇2

单位:槐荫区实验幼儿园

教师:徐海燕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幼儿园都将幼儿故事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在故事欣赏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幼儿故事还能为幼儿提供生动优美规范的语言材料,促使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故事中的“非真实世界”带给幼儿的真实力量,也是我们成人无法揣度的。小班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尤其爱听故事。然而,由于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单向多于互动、倾听多于想象,且教学模式非常单一,造成了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的情况,也使幼儿对故事兴趣和热情大减。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结合有关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尝试优化幼儿园的故事教学活动:从分享不同类型图书感受故事的多样性、创新故事教学形式、让幼儿和故事进行积极的互动活动,使幼儿能在故事的世界里自由想象,充分的感受故事带给他们的启迪和快乐

关键词 : 趣味多样

创新故事活动

积极互动

活动进行中我对于传统的故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尝试:从陪伴幼儿聆听故事开始,接着寻找故事、探究故事世界里各种好听好玩的事情。再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如讲故事、画故事、体验故事,甚至是表演故事等,丰富幼儿对各类故事的经验,增加对各种人、事、物的认识,优化幼儿园故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主题发布获得家长有力支持,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关键词:

主题发布单

主题树

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园密切配合,因此活动初就通过“主题发布单”、“主题树”的形式全面、直观的介绍现阶段班内进行的活动内容。并且主题进行中,随时在家园联系栏中公布“主题协助”、“请您帮助”、“家园共育”等,让家长及时了解班中的教学活动以及需要协助孩子做的事情。由于准备充分,得到了家长的充分支持,使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二、运用“故事聚宝盒”分享不同类型图书,感受故事的趣味与多样

关键词:故事聚宝盒、不同类型的图书(立体书、触摸书、等)

为了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我制作了一个漂亮的“故事聚宝盆”,选择不同类型的故事放进去,增加故事的多样性、趣味性,由于3岁的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形象简单,不喜欢太复杂的东西。同时好动,理解能力差。因此,在选择图书时,我选择那些画面形象清晰、主体突出、色彩鲜艳的图书。同时选择单页单幅,整本书页码在5~6页左右的图书。如:与众不同的小鸡卡梅拉、谦让的孔融、自信的矮子一寸丁„„并且告诉幼儿这个盒子里会跑出来很多好听的故事,孩子们很好奇都想来摸摸、找找,老师就很“神秘”的从盒中“变”出一本本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觉得奇妙极了,总是缠着老师给他们“变”故事、讲故事。在听故事的同时不但培养了专心倾听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了故事的丰富和多样。同时我还将阅读的一些常规贯彻其中,如认识图书: 学会看书:首先引导幼儿认识图书各部分的名称:封面、封底、书页。由于小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便可以将其叫为:封面妈妈、封底爸爸、书页宝宝,使其人性化。一则便于在开展教学时,幼儿能迅速按指令打开书、合书、收书;二则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幼儿爱护书、不撕书、不折书,不能让“书的一家人”哭了等等。故事讲完后,我又将“故事聚宝盒”放到了语言角,让有兴趣的孩子可以继续在语言区自由探索。

分享不同类型的书也让孩子不在仅仅只是一个“倾听者”的身份而是与故事真正的互动起来:孩子们通过触摸、发现、感受参与其中,充分的体会了阅读的乐趣、分享的快乐。我们举办了“个人藏书博览会”。请幼儿每人从家中带来图书开放一个月给全班小朋友自由翻阅,丰富孩子阅读经验。彭玉哲小朋友是“小海豚”书社小会员,妈妈给他买了许多造型独特的立体书、布艺书,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触摸书《我不想生气》就是他带来的,在这本书里,孩子们可以摸小兔子软软的毛,摸爸爸粗粗的胡须,凹凸的火山,还懂得了象火山爆发、踏破地球那样发火生气是多麽可笑的事情;我们还通过此途径向“小海豚”书社借阅部分翻翻书、立体书给孩子们阅读:翻翻书《你好》里藏了许多“机关“,翻页下面弹出部分很有戏剧性,孩子可以翻开小沙盘找到里面藏的小火车、打开大树干找到小鸟、翻开滑梯看看谁在滑梯上,《小熊猫的一天》布艺书,软软的很有质感特别适合小班孩子,记录了熊猫宝宝的一天,孩子可以亲自动手把可爱的小熊猫放在车子上和妈妈去散步、送它去暖暖的被子里睡觉;“立体书”象个魔术盒带给孩子惊喜,瞧孩子们发现了掉在井里的爱丽斯,快帮她想想办法呀,-----在和书有效的互动中,幼儿边玩边讲,很好的发展了表达能力。每次打开这些书,孩子就雀跃不已。在整个阅读中,孩子一直都不闲着,一会儿摸摸,一会儿翻翻,一会儿把小手指头放到鲨鱼嘴巴里,一会拉动小鸟飞一飞,一会儿兴致勃勃地参与到阅读过程当中,在加上老师讲述的时候夸张的表情和语气,真是乐此不疲。读书,成了我们班一件活跃的、快乐的事情,孩子怎么会不喜欢呢?

三、利用“故事大家讲”,激发幼儿听故事、讲故事热情 关键词:“讲故事高手”——家长、中大班幼儿、小朋友

故事大王表格

以往孩子都是听老师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讲故事,其实不同的人讲出的故事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更能激发他们听故事、讲故事的热情。因此我们通过“邀请卡”的形式,向家长、向中、大班的小朋友发出邀请:告知班上要进行“故事妙妙秀”的活动,请他们来为孩子们讲故事。并协助一起准备:选择故事(考虑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年龄、兴趣)以什么方式讲故事,并全权负责提供故事用的道具等。没想到家长、小朋友十分踊跃,孩子觉得自己家长来讲故事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都拉着爸爸妈妈来报名。冉冉妈妈带来了《彩色的乌鸦》;郭锦楷妈妈讲的是《米菲在海边》、杨宇涵的妈妈本身是教师准备特别充分,制作课件讲述了《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讲述、有趣的问答深深吸引了孩子------我们将活动的照片发到了班级网上更激发了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此外,中、大班的“故事高手”也来给弟弟妹妹带来了汇声汇色的故事,让孩子们听的掌声连连,有效激发了对故事的热情。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我们设计了“故事大王表格”每天安排自己班的孩子学讲一个短小的故事、儿歌,增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通过“故事大家演”,促进活动丰富、深入开展

关键词: 录音故事、表演故事、故事后的活动(美工、体游、音游)

现代心理学家表明:不断变化和有新异性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就能保持思维的持久性。尽管幼儿好奇好问,但如果教师习惯单

一、机械、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老调重弹,幼儿好奇、乐问的天性就会被磨灭,因此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的时候要本着从“趣”入手的原则,创设“激情昂扬”的情景,运用引人入胜的场景设置、实景体验、角色扮演等不断的给孩子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让幼儿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不亦乐乎的情感从事学习与思考,让阅读活动变的富有“趣味“,因此活动中,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表现图书内容,多方位激“趣”。

1、百种语言: 小班幼儿在阅读图书过程中由于受年龄限制,往往会看,能懂,但不会表达。传统的以语言符号为判断标志的观点,阻碍了幼儿的表达和沟通,使孩子不知怎样表达,也没有信心去表达他们有能力表达的内容。所以,针对小班幼儿特点,应以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结合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等其他表达方式,启发和鼓励幼儿用“百种语言”来表达表现,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以支持他们的图书阅读行为。

2、故事表演: 幼儿是好动、好模仿的,因此每当阅读内容中出现有趣的角色或动作时,应鼓励孩子们学学样子,孩子们对此会乐而不疲。活动后,也应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让幼儿表演游戏,当孩子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表演故事时,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幼儿对这些游戏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中能有效地促进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因此我们带领孩子一起学习自制故事录音带:在讲故事《大雨哗啦啦》时,让孩子自选角色、乐器录制了配有音响效果的故事,大雨——摇动瓶里的豆子、打雷——敲锸、太阳——敲木鱼、白云擦脸——鞋子摩擦的声音等,老师讲故事,每讲到一个角色,扮演该角色的幼儿便以各种音响效果出现,并说重复的台词,随情节发出各种声音;录《迷路的小花鸭》时请幼儿配合故事发出各种动物的叫声,当他们从录音机中听到模仿的音响效果时兴奋极了觉得新奇又有趣,嚷着还要录、真好玩!孩子们还表演了《拔萝卜》看孩子们的笑脸就知道他们有多快乐!

故事讲完了,我们并没有把它作为活动的终结,而是根据不同的情节延伸了更加丰富的游戏活动:如故事《小红帽》后开展的体育游戏《大灰狼》;《不倒的娃娃》后进行美工涂色“不倒翁“;《调皮的小汽车》进行的科学小探索;《贪吃的变色龙》进行的泥工活动等,都使故事活动的开展更加丰富、深入、有趣、充满吸引力和趣味性。

(四)运用自己动手制作画书形式,培养幼儿对书的喜爱与爱护

关键词:图书制作

现成的图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因而,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者利用破旧的图书,把不同的人物、背景剪下来,通过粘贴添画制作图书,由幼儿自编故事情节,讲给同伴听;或者自制图书,加上封面、封底,制成大图书,可以弥补小图书内容、形式上的不足,同时便于示范教学。在自制图书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大胆的想象,提供富有创意的构思,完全由孩子自己设计和制作。在亲历制作一本图书的过程后,孩子们会知道一本图书的结构和封面封底的一般设计原则,知道图书是怎样“诞生”的。既增强了对图书的兴趣,也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

因此,让孩子爱上故事的一个极佳的方式就是——自己动手制图书再讲出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构思,选择最熟悉的内容,最喜欢的色彩、图案,融入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在爸爸妈妈们的帮助下动手做成一本最简单而又最珍贵的书。

帮助孩子自己亲自制作图书,不仅能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使他们知道一本书的结构,了解封面、封底的设计原则,学习编故事和粘贴、组合等能力,激发孩子对书的喜爱和爱护之情。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几种自制图书的类型:有小的可以放在口袋里的袖珍书、连页书,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和孩子很有智慧和创意:不但用绘画和文字,还尝试用照片、图片剪贴等不同形式来表现充实图书内容。我们还提供了一些重复较多、有一定规律的故事让家人借鉴和选择:比如故事《贪吃的毛毛虫》,这个故事每一页代表一天,有一个序数包含在里面,每一天毛毛虫都吃一种不同颜色的食物,一天换一种,非常有规律,也很符合小班孩子阅读和制作,结果每个宝宝都做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毛毛虫》书,喜欢的不得了。当然也有很有创意的爸爸妈妈和宝宝的合作作品:看,这是高鸣扬和妈妈合作剪贴的一本安全的“小画书“还有凯凯的“奥运福娃”书;这本叶子造型的书中孩子画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这本名字叫”我自己“的小画书中用绘画、照片介绍了宝宝的成长:有的宝宝的脚印、手印,宝宝小时侯的照片等。家长细节的处理特别趣味化,瞧书主编是妈妈、副编辑是孩子、场外指导姥姥和爸爸,出版社:幸福家庭出版社,定价:无价,多麽温馨呀,充分体现了全家人共同创作的乐趣。孩子也对自己做的”小画书“情有独钟,阅读时间总爱翻翻自己和伙伴的“小画书”:孩子们在阅读自己制作的图书时,是那样充满感情,备感亲切。自制图书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创意阅读、编构故事的万花筒,孩子充分的发挥着自己创造性的想象,变化出无穷的花样。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两周时间里,孩子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感受着故事的神奇、有趣,也收获着故事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越来越喜欢听故事,更愿意自己尝试着讲故事,虽然讲的还不那麽流畅、完整,但从故事世界里获得的快乐却是实实在在的。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幼儿的天性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根据故事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等,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鼓励、引导幼儿敢想敢说、能说会说,最后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倘若我们把世界比作是一颗参天大树,那么我们给幼儿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这棵大树的枝、芽、叶、花、果,因此,一个出色的幼儿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故事大王、故事作家,他应该能够擅于用一个个故事把世界之树栽植到幼儿的心田上,让它萌芽,直至花繁叶茂、花艳果硕。

在故事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篇3

很多次,女儿看完动画片后,我都会启发她说出感悟和收获。每当这个时候,我想我是帮助她在幼小的心田种下信念的种子。我相信,伴随着她的成长,这些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繁茂的大树。

第一颗种子:成长、突破和合作

一年级的时候,有时我会问她:“今天的动画又有什么好看的了?”她会叽叽喳喳地说一些小故事给我,我也会把偶尔在电视上看到的“大耳朵图图”的故事和她分享。这个时候,两个人的笑声中充满了温暖。

有一天,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你以前去出差讲课的时候,总说你‘虽然身体离开我了,但是你的爱和我在一起’,我不能理解。昨天我看的《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最后要离开它的朋友时,在天空中对它的朋友说‘我要走了,但是我的爱和你们永远在一起’,我突然就明白了你对我说的话!妈妈,我明白了你给我的爱!谢谢你,我的好妈妈。”

在那一刻,我心中无比感动,感谢那个看似小小的动画片,陪着宝贝整理了她内心纠结和困惑的情感,同时也替我减轻了一些对女儿的愧疚。

那个暑假,我向女儿申请和她一起看动画。我们从网上下载了她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抽出时间好好陪女儿看了其中的二十多集。

每集结束都有一个小停顿,然后讨论一下这个剧情:谁和谁怎么了?谁在哪个问题上为什么成功了?最让我感动的是什么?

最后我对女儿说:“宝贝,原来这部片子里面有这么多好的内容,你的理解力真的是棒极了。这个小团体之间的相互关爱、合作,从爱出风头的调皮捣蛋鬼到最后的共同面对敌人,以及这个过程中他们克服自己的困难,终于完成之前他们自己都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从普通的小孩成长为英雄,真的是很多地方都让我非常感动和佩服!”

女儿特别开心,她知道妈妈在用心了解她的喜好,我也会从那些小故事中找到我的感动。她也回应我说:“是的,妈妈,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很勇敢,虽然像小胖子长的不好看,胆子还很小,经常临阵脱逃,但最后也可以成为英雄;还有男主角,他虽然很调皮,但是很热心,为了朋友敢于受伤;女主角不爱开玩笑,但其实心里充满很多爱……最后,他们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击败最大的坏蛋!”

听着女儿的话,我心里特别的慰藉。我想,有一些关于成长、突破和合作的种子已经开始在女儿的心中发芽了。

第二颗种子:勇气、爱、温暖、诚实、智慧

二年级,女儿最爱的动画片和漫画变成了芭比娃娃和巴拉拉小魔仙。连续几天,女儿在家里头顶着几本书来回走,我一看这不是礼仪培训中的内容吗?她在做什么呢?女儿回答我说:“芭比公主就是要这样训练的,以保持她们的身体挺直、姿势端庄”。

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花了一些时间,和女儿一起探讨“公主是怎么炼成的”这个话题。

最后总结时,我问:“那公主还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女儿说:“勇气,爱,温暖,诚实,智慧。”

“那你想不想成为和她们一样的公主呢?”

“想!”

我知道又有一粒关于“勇气,爱,温暖,诚实,智慧”的种子种在了女儿的心中。

第三颗种子:我行

三年级,女儿开始看侦探书和动漫书。那个暑假,我和女儿在西餐厅里单独约会时交流了一下。“宝贝,你这么喜欢动漫书,你从中获得了什么,让你这么喜欢它?”女儿回答说:“它里面有些话说得特别好!”

我问:“那你愿不愿意把最有感觉的一些话和妈妈也说说?”

她说:“比如,‘光虽然很弱小,却可以撕破无尽的黑暗’。”

我心里暗暗一惊,这是一句绝对有力量的话语,这么大的孩子面对社会还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信心的时候,这绝对是内心有力量的一句呐喊——“我现在是微弱的,但我一定可以,一定会慢慢让你们看到我的‘行’!”

四年级刚开学不久,学校展开梦想舞台,女儿成为第一个主动报名并成功登上大舞台的学生。被选中的时候,女儿对我说:“妈妈,书上说‘我要把每个第一次都当作最后一次来对待’,我也觉得要这样。如果以后没有机会了,我会遗憾的。”

一个为展现“我行”的种子在女儿心中慢慢生根了。

第四颗种子:梦想和成功

四年级,我被邀请到女儿的学校,给孩子们讲解关于“梦想”的话题。我问女儿:“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好建议给我的呢?你们这个年龄,想听一些关于梦想的什么样的话题呢?”

“我觉得,可以从梦想成功的三个阶段来说:第一,不要以为上了补习班,梦想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有不断地练习和努力;第二,如果一时没有成功,失败以后还要有继续努力的决心,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赢家;第三,在有机会成功之后,最难的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之后,还要不断地成功,然后变得更加坚强,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宝贝,这是你自己总结的?”

“是我在动漫书上看到,自己也感觉是这样的!”

“那么这个想法对于你的生活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第一,我喜欢画画,所以我要坚持练习、反复练习,别人说我画得不好,我也要努力画,总有一天我能画得更好;第二,我有的功课好,要保持继续好,有的功课像英语要背单词对我有些难,但我一定要不断练习……”

我为女儿的感悟而感动,又有一些关于梦想和行动的种子开始在女儿的世界中发芽。

陪孩子看懂她的故事,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长,还有亲子时光里共同的幸福。

让幼儿在“画故事”中成长 篇4

那么, 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呢?笔者认为, “画故事”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激活幼儿的创造力。所谓“画故事”是指让幼儿对一个故事内容进行创作绘画或者通过绘画的形式来续编故事。它可以让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再现不同的故事情节或意境, 并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 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画故事”, 将孩子喜爱的“绘画”与“故事”这两种形式进行有效结合, 既能抓住孩子的兴趣与需要, 又能充分发挥幼儿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选择“画故事”的内容

《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以生活为基础, 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 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因此, 教师在选择绘画创作题材时, 要从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故事入手, 使美术教育生活化。为此, 我们在实践中大致归纳出了以下九类“画故事”内容。

1.画静物故事:如水果、盆景、乐器、铅笔、茶杯……

2.画动物故事:如金鱼、小狗、蝴蝶、蚂蚁、猫咪……

3.画景物故事:如花草树木、房屋、汽车、商场……

4.画环境动景故事:如下雨、下雪、日出……

5.画人物静景故事:如老师同学、父母长辈、兄弟姐妹……

6.画人物动景故事:如拔河比赛、游园活动、文艺演出……

7.画大自然故事:如春游、秋游、放风筝、钓鱼捉蟹……

8.画想象故事:如未来世界、月亮上的花园、丰收的晚会……

9.画绘本故事:《好饿的毛毛虫》《下雨了》《蚂蚁和西瓜》……

二、营造“画故事”活动氛围

《纲要》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在“画故事”活动展开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让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 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创作。

1.设置“画故事区”。幼儿园各班的教室里常常会根据主题活动设计各种功能区域, 其中美术区是每个班必备的。我们将普通的美术区改造成“画故事区”, 幼儿在这个区域里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材料, 自由地编故事并进行绘画。如小班的玩色活动, 中班的剪贴、折叠、搭建等艺术创作活动, 大班的写生、手工制作等活动, 都可以在这一区域内展开, 而教师则可定期从这些故事画中选择一些有意思的作品, 在这一区域张贴展示, 营造更浓厚的画故事氛围。班级画故事区为幼儿的这种自编自画的创造活动提供了场地与展示的平台,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2.渗透到教学中。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 教材中一个个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 引导幼儿学会去体验与探究生活。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对话、故事、儿歌, 或者是一些引导性的探究活动, 然后用绘本的形式进行了呈现。这正与我们所倡导的“画故事”不谋而合。因此适时地将“画故事”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让幼儿在绘本形式的教材内容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探索, 并最终学会将自己的想法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3.结合到活动中。对幼儿而言, 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许多幼儿画画的内容比较局限、单一, 故事性自然也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把“画故事”结合到了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 尽可能通过活动让幼儿更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 学会观察和体验身边的事物。如春游踏青、六一游园、趣味运动会等。在活动结束后, 让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几幅画连贯成一个事件。因为有了亲身的参与体验, 孩子的画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结构与内容, 变得更加活泼生动。

4.延伸到家庭中。家庭是一个巨大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家庭资源, 让家长和幼儿一起说, 一起画, 把幼儿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如在关于“城市风景”的主题活动中, 我们组织了一次旅行, 并布置了家庭作业, 要求每位幼儿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城市风景画下来, 然后用故事的形式把这一次旅行的见闻说给父母听, 让父母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画画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也带动了亲子间的交流, 获得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三、实施适度的有效指导

1.引导观察生活。在“画故事”当中, 让幼儿学会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观察时, 往往只会注意某些能吸引他们的个别事物, 而忽略了整体。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适度的引导, 让幼儿逐步掌握从整体到局部, 再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学会运用各种感官, 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 用心来感受身边的一切, 并在观察过程中让幼儿了解有关的知识。对事物观察得越精细, 了解得越深入, 幼儿画的故事就会越生动, 他们的创作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2.分阶段选择故事。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 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各有不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分阶段进行“画故事”。小班的幼儿可以对画面中已有的故事内容进行添画, 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添画一些小蝌蚪或水泡来丰富整个画面;中班幼儿, 教师可以先给他们讲一些简单的生活故事。如《龟兔赛跑》, 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用画画来反映故事情节。到了大班, 可以要求幼儿画一些人物相对较多的故事, 如《小猪变干净了》等。

3.启发幼儿想象。幼儿因为没有思维的定势, 因而想象力丰富, 但是也存在着想象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的特点。因此, 教师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对幼儿进行启发。启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问题形式引发联想。如“发生在什么地方?”以帮助幼儿构思较好的绘画背景;“有哪些人物?”帮助幼儿提炼出故事角色, 让他们对画面有初步的了解, 在构图上有初步的轮廓;“说的是什么事情?”帮助幼儿在绘画时尽可能地表现出故事内容。二是以游戏引发联想。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在“画故事”活动中, 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故事表演和情境游戏的形式, 启发他们产生联想。

关于在逆境中成长的励志故事 篇5

19岁的王硕曾是新疆昌吉一所重点中学高二尖子班学生。由于同学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让王硕感到很不适应,性格也变得怪异,撕书、不交作业、经常发呆……经医院诊断,王硕患上抑郁症。“这个世界一点也不美好。活着为了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患病后,王硕常常这样自言自语。5月4日,举国青年都在庆祝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王硕却选择了跳楼这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悲痛的母亲在整理儿子的遗物时,发现笔记本里面让她心酸的一页。这页纸被王硕用一根竖线分成左右两栏。左边是“死的理由”,有6条,包括:得病、高考、休学、退学、高中乐悲参半,最后一条是“没有追喜欢的女孩,只会偶尔揪她的辫子”。右边是“活的理由”,如燕(我猜应该是他喜欢的女孩名字吧?)、NBA、伦敦奥运会、动漫、棋、武林外传、历届票房电影……总共有23条之多。让人难过的是,23条“活的理由”终究在内心的天平上没有压倒6条“死的理由”。

也许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想象中的纯洁和完美。1911月初,梁济60岁生日前夕,为准备给他祝寿,家人进行大扫除。他因此到朋友家小住,说生日那天回来。11月7日,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在北京大学当哲学讲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三天后,即民国七年十一月十日,梁济自沉于别墅附近的“净业湖”,即今天的积水潭。

父亲的自杀对经年进行人生思考也想自杀的梁漱溟是一个启示。他开始用一生研究“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样一个深奥的人生哲学课题。“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关系。首先是,人和物的关系;再次是,人和人的关系;最后是,人和内心的关系。”这是他得出的结论。懂得担当的梁漱溟用95岁的高寿完成了当年对父亲所言 “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的行为证明。1983年,美国学者艾恺教授对梁漱溟进行连续十余次访谈。后来,30多小时的录音被整理成一本书,名字就叫《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书中有这样一段易懂却引人深思的话: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去相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1995年,37岁的几米遇到人生一个重大事件,罹患血癌,凭借对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内心强大的力量,他最终战胜病魔,在生命的长河中逆流而上,成为台湾最著名绘本作家。几米在自己的作品《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里写下这样的话:落入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求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上面的诗句是诗人食指写给自己的内心,也是写给世界上每一个追问人生意义的人。

顽强地或者,在失望处希望,相信终究寻得见天空那颗属于自己的星星。

2.蜗牛男孩”的坚强与梦想

他的确像只蜗牛,向右侧弯的脊柱让他的整个身体蜷缩成一团,像极了蜗牛的壳。那不屈从于命运的倔强脸庞,那对未来的渴求,又像极了蜗牛的韧性。他叫王颖龙,12月出生于简阳市灵仙乡马庙村,一生下来就被确认为右下肢骨折,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得到的结果是只能等到18岁时截肢。这是最近网络上一个男孩的遭遇。(3月12日《华西都市报》)。

“蜗牛男孩”王颖龙的故事让笔者看到很感动,他没有因为身有残缺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的学习,靠自己的毅力和信心支撑自己活下去。他的坚强和努力让同学们和老师们刮目相看。

王颖龙的梦想是上大学,一个看似简单、平凡的梦想,在他的身上却显得艰难,他的病魔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但他依然很乐观。

“蜗牛男孩”的乐观和坚强,就像比喻的蜗牛一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蜗牛》。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幸,而幸福的人却在抱怨不满。我们要学习“蜗牛男孩”的蜗牛精神,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生存的意义。

3.感悟人生苍茫,有多少辉煌鲜亮与沧桑沉浮

那是1985年的夏天,我刚刚毕业分配到机关里。机关里有几十位新来的学生,大家都是单身,一到晚上便齐聚到一楼的值班室里,下象棋、看电视、读报纸、打扑克,各取所好。

这中间,常常有一位50多岁的人,或指点着青年人一两步妙棋,或看电视,或读报,或独处一隅,亦或默默地注视着这些无拘无束的年轻人,默默地打发着时光。后来我知道他是能源办的一个老干部,单身一人在这个大院里工作了很多年了。他满脸皱纹,像久经风雨的老榆树皮。个子不高,有点儿驼背,瘦瘦的,像个农民老大爷。衣着总是很随便,头发也很凌乱,胡子拉碴的,大家都没有那种对长者的尊敬,一口一个老陈地开他的玩笑。有时,搞得他很难堪,很狼狈,但他也不怨怒,只是漠然地笑笑就罢了。

机关大院里的老干部很多,但大家在家属院里有自己成套的单元房,只有老陈几十年一贯制,一直住在机关最里面的一片红瓦房里。那是青年单身们的住地,老陈自然也成了这个区域里的调味品。见了面,张口老陈,闭口老陈,玩笑戏谑,不当回事儿。

有时,我也见到机关里一些与老陈同龄的人也开他玩笑,而老陈依然像对付年轻人一样一笑置之。

一天傍晚,我吃过晚饭散步到老陈的门口。门没有关,老陈正独自在那张小方桌吃着饭。一种好奇心促使我走进了他的门。尽管,我分明感觉到了老陈并不欢迎我,但也许是平时与老陈玩笑开得多了,就没有那种世俗的礼貌。我坐在他那零乱不整的床沿上。唯一的家俱是一张三屉桌,其他全是纸箱子,整整一排,足有20多个。

老陈依然吃着他的饭,似乎我并不存在。我也不客气,很随便地翻他的东西。桌上有一本老式相册,我愣住了,一页页几乎全是海军军舰和海军军官的合影照片。更多的是一位海军军官站在军舰上乘风破浪的英姿。还有几张照片,是那位海军军官与一位漂亮小姐的合影。“老陈,这个军官是谁?”我问。良久,老陈说:“在我这里放着,还能有谁?”照片都已泛黄。我仔细辨认,尽管岁月的沧桑几乎使老陈变了一个人,但老陈的脸上依然还是那海军军官的影子。

那一天,我在老陈的家里坐了四个小时。老陈曾是一个舰队的中校舰长,那时他只有34岁。““””初年,他被发配到这个并不是他故乡的地方,在10个乡镇工作过,后来被调到这个大院里。在朦胧的灯光中,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离奇。从那以后,我见到老陈不再开玩笑,表情也难有往日的自如与轻松。

我们对于身边一个个普通的人,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茫茫人间,能了解多少呢?人生苍茫,一个看起来十分落魄的人,我们却不知道他的人生曾经这样鲜亮过!每个人都有过他的辉煌与荣耀,只不过我们总是轻易地忽略了。我们更多地关注着自身,从自身去品评他人,也正因为这样才使我们轻易地伤害了许多不应伤害的人们。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篇6

关键词:反思;教师;专业素养;教学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化学教学反思是指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化学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的思考,且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积极的反思是完善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地发现化学知识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解决困惑,从而不断地提高,不断地走向成熟,让自己的化学教学不断完善并最终趋向于完美。

本文主要从课后反思的内容以及教学反思中的注意点两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一、课后反思的主要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有无达成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时,要重点对化学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反思。

在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同时,我们更应深入反思目标达成与否的原因。这样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进行教学强化或补救、调整。

2.反思教学内容

(1)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印发,打破了化学教材单一的格局,鼓励各地方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的顺序作适当的调整。比如,沪教版第四章第一节,教材安排的顺序是: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防火与灭火。但是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学完燃烧的条件之后,可以很自然地进入防火与灭火的学习中,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因此安排的教学内容顺序为: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防火与灭火—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相适应,知识才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建构。因此,我们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顺序进行反思。

(2)对教学内容深度的反思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重难点是什么,怎样处理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等,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例如,初三化学沪教版教材对离子这块内容的安排,要求学生知道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而“核外电子排布”内容安排在“拓展视野”这一栏中,教师可以不讲解。可是我每讲到离子的内容时,学生会有很多疑惑:原子为什么会得失电子?怎样得失电子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上:该内容处理比较简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疑惑较多,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把“核外电子排布”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我认为这里为学生拓展一下视野,并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便于学生理解。从此以后,每年讲到这个内容时,我都会把“核外电子排布”内容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发现学生的疑惑大大减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反思问题背后的原因。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目的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教学反思应注意的问题

为使课后反思能够合理、深刻地进行,并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力求全面系统地进行反思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为了能做到反思的全面性,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行为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一定的阶段,按照阶段性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比如,从课堂行为到课后作业的反思,或者一个单元从开始到结束,对教材把握的反思,或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反思等。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后全面而细微地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日益更进。

2.教后反思的及时性

一节课结束后要及时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若不马上回忆、反思、记录,所得的灵感马上就会遗忘,也就不会有提高。我们每年使用教学案,明年的教学案可能会用到今年的内容,若今年使用教学案的时候发现了不足甚至错误,不及时更正,明年用到相同的内容时还会遇到相同的尴尬。又如,实验演示失败了,若不及时反思,以后还可能会失败,因此必须及时找出原因并记录下来,防止以后的实验再次失败。

参考文献:

李幼芹.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9(3).

让教师在听课中成长 篇7

关键词:教师,听课,成长

听课是教学“六认真”工作中的一项内容, 是教师教学研究和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各类听课活动已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而已, 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觉得听课对青年教师而言应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剂, 对中老年教师而言则是其经久不衰的法宝。下面谈谈我对听课的一些感想。

一、现状

1. 教育主管部门既重视又有所疏忽

重视表现为一方面在对“六认真”的常规要求中规定“经常开展教师互相听课和相应的评课活动, 每学期听课应不少于20节”, 并强调不能完成听课数量的视为“六认真”工作不合格。另一方面在教师每年的继续教育任务中有明确规定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听课。疏忽表现在除了规定量以外, 没有质的要求。

2. 教师很不重视

他们认为备课、上课才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功, 听课可有可无。所以大部分老师就把听课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 只为完成学校布置的数量而去听课。听课时非常不专心, 讲话、批作业、玩手机的应有尽有, 更有甚者, 学校安排听课不参加而采用抄的办法。长此以往养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风气, 对教师的成长没有任何推动作用。由于长期的不重视, 所以我们有些教师不会听课, 且不说是本校教师的互相听课, 就是市级骨干教师的展示课、示范课也觉得没什么好听, 不过如此而已。我觉得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二、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主要是因为对听课所能起到的作用没有正确认识。从学校的教务处来说也没能很好地领会上级主管部门的精神, 开学时对听课作一规定, 期中或学期结束时检查一下是否完成了规定的量, 这样教师们就只从量上来完成。所以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思考如何来转变教师的观念, 要让教师认识到听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要让教师认识到听课对于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都会有很大帮助。事实上会不会听课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它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好的话, 听课应成为教师们争相参加的一项活动, 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一定很好, 其教育教学质量也一定是上乘的。

三、对策

1. 听课与反思相结合

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一个观念, 即听课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听, 而是为取他人之长而听。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 是抱着学习的心理走进教室听课的, 不管是听本校教师还是外校教师、普通教师还是骨干教师、同学科还是其他学科教师的课, 一定会有所得的, 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取之处, 所谓“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问题在于你能否发现别人身上的可取之处。所以我觉得教师听课应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身心投入, 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我们走进教室要既听且看, 仔细捕捉教者的语言表情, 记下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同学科的教师可详细记录其教法学法的设计、对重难点的突破、对知识点讲解的切入、对章节知识框架的构建、对细节的处理等等。不同学科的课许多教师认为听不懂, 其实不然, 听不懂的可能是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 而课堂教学的要求大体是相通的, 尽管我们不能从内容上去深入学习, 但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课堂氛围的营造、课堂节奏的控制等, 还是有很多可学之处的。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较为复杂、漫长的过程, 而在此过程中具有反思意识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反思, 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理性地认识, 从而帮助他们形成个性化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善于在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 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种种途径, 使自己在这种不断反思中得到发展。每一个教师要善于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听课, 对于开课教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去探究, 从而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最后找出更好的策略来解决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反思是从观察开始的, 没有观察反思就无从谈起, 教师要善于细致、敏锐地观察教学现象, 特别要善于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找到闪光点。反思别人的教学行为和借助别人的思考和判断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作为学校主管教学的教务处在开学时就应明确教师听课的具体要求, 在“六认真”检查时, 应着重检查听课的反思, 以听课反思的质量作为完成听课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样能很好地督促教师去认真的听课和反思。

2. 听课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校内听课后必评。参与评课能引导教师从多角度看一节课, 某种程度上可以讲评课比听课更重要。许多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 听课后还不会评课, 我觉得他们首先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学习教育专著或教育专刊上关于好课的标准, 了解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一节好课, 二是多参加评课交流活动, 学习其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评课活动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作为青年教师参加这样的评课活动更多地应成为不同观点的倾听者、各种信息的捕捉者, 最后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 成为众多信息的整合者, 听课往往会成为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上的一条捷径。在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 网络教研也为我们教师营造了一种新的学习平台。它包括官方网站的论坛讨论、课例交流、教育博客等, 我觉得最实用的还是我们市级同学科教师的QQ交流群, 它是一个很好的区域教学教研活动的平台, 解决了教师因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不能进行教研活动的难题, 达到跨区域资源共享和互补的功效。

富有经验的教师会觉得课听来听去就是这样, 有的教师说自己学校的教师每年都开课听课, 不听也知道是什么样子。其实不然, 我觉得每堂课都有每堂课的精彩。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不会因为自己是老教师而忽视听课, 在听课过程中能学到许多与时俱进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年纪不大就会被学生淘汰而有些年纪较大的教师依然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

现在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培训很重视, 各级各类的培训较多, 但不是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 所以选派教师时学校就应明确要求, 要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带回来共享。许多培训往往是有专家讲座同时配有骨干教师的示范课, 这样的安排意在使受培训教师能学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外出学习回来后要把听到的新的理念传达到自己教研组, 做到资源共享, 那么在培训期间教师必定会在学习听课的过程中用心去记、去思考。

3. 听课与提高课堂效率相结合

在每次听课后要把听到的精彩之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并把它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才是学以致用, 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好途径。现在我们要求构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特别要求教师聚集课堂, 听课是聚集别人的课堂, 结果是要在此后再聚集自己的课堂。同学科的教师在听课前自己先对课的内容进行研究, 听课时关注课堂的结构、重难点的突破, 听课时找差距, 找自己的不足, 在自己上课时加以改进。对于有机会到外面去听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展示课, 那么一定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 要相信“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骨干教师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听课时全神贯注地捕捉有用的信息, 记下每个教学环节和方法, 学习其课堂语言的组织、教学细节的处理、学生能力的调动培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课堂驾驭的能力。教师的生命、精彩都体现在课堂上, 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习先辈、带头人他们是如何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精彩的。学习后结合自己的学生和课堂教学加以运用, 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一个教育者, 听课视野不应只局限于一节课, 而应超越课堂。将课堂上的所听所思整理成文, 我想教师们所得到的收获不仅是一篇反思的论文而更多的应是课堂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精神的理性回归[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引领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篇8

那么,反思“思”什么? 笔者结合实践工作谈几点浅见。

一、思“得”

“得”即指教学中成功的地方。一节课结束后, 回顾教学过程, 体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 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 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我们提倡反思的时候先思“得”是因为我们相信一个人自信的力量是伟大的,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从自己课堂的优点中找到自信, 那成长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每个新学年到来时, 学校都会组织开展新教师“亮相课”。看着那些刚上班的年轻人站在讲台前一个比一个紧张, 听着他们满是瑕疵的课堂教学, 我们总是发扬“鸡蛋里面挑骨头”的 精神 ,搜寻新上岗教师的“星星”优 点 ,用“他人评价”引导“教师自我评价———看到自身的优点。

二、思“失”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课, 也有进一步塑造的空间。如,对教材的一些细节处理是否可以更好; 对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处理得是否周全; 对某个与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阐述是否有偏颇; 甚至对某个学生的评价没有用发展性的眼光, 只是就评价而评价……这些问题的思考需要教师对整个课堂环节进行再回顾、梳理、罗列 ,并对其作 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为借鉴的教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了落实反思的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我们还提 倡教师写“连续性反思 ”, 即就教学中的一个困惑、一个疑难、一个空白进行连续的探究,直到找到方法。

有一次, 我校一年轻教师在出外赛课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以示范课的名义展示完毕后,本学科的教师评价语都是溢美之词, 似乎没有任何缺憾, 完美至极。当其他学科的老师评价时,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一语文老师说:“老师的语言还可以再准确、再简洁一些。”比如一美术老师评价“简 笔画很形 象地突破 了教学难点,但从我们美术的角度来说,老师画得不够美观、不够规范,建议老师空闲的时候多练练简笔画。音乐老师也有好建议:“一开始的导课用到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 一下就引出了孙悟空的故事, 可是就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说,用动画片《猴哥猴 哥 ,你真了不起》这首歌 ,是否更合 适、更能激起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

评课结束, 授课的老师感慨良多:“真是旁观者清啊! 老师们的一席话让我有了重上这节课的想法 , 对这节课 有了更好 的设计。”

失败是成功之母, 只有一次次寻找到失败之处, 总结出失败的原因, 我们的教师才会得到成长。

三、思“改”

“思”的 最终目的 是“改”, 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 案 , 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

比如, 低年级学生生字的回生率较高,孩子们一节课认得多,也忘得多, 如何克服生字回生现象就成了一个很实际的反思小课题。我校二年级的王会荣老师就这一小课题利用课后反思进行了连续性探究, 发现让孩子们自做生字卡片, 然后利用一些间隙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当小老师认读卡片、巩固生字,结果问题解决了,教学技能随之提高。

教然后而知不足,我们可以从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科学、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更浓、作业的布置能否更具有实际意义、我是否了解任何一个学生等几个方面下手。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可以在学中教教中思、思中改。对一个教师来说, 其专业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 经常性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对专业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 及时记录,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师在故事中成长 篇9

一、会享受寂寞

寂寞就像一杯白开水, 索然无味, 但它却是人体所必需的。青年教师从走上三尺讲台那一天起, 就要学会享受寂寞, 仔细地品味这杯白开水。教师的工作很辛苦, 收入也不高。在工作之余, 有些教师就耐不住寂寞, 会打打麻将或上上网, 以此娱乐自己、消除寂寞。在工作之余进行娱乐本无可厚非, 但有些教师过于沉迷, 这就不对了。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 就应该遵守这个职业的规章制度, 就应该为这个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青年教师, 面对压力和诱惑, 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 青年教师要学会缓解压力、抵制诱惑, 学会享受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会在工作之余维护教师的形象, 利用宝贵的时间给自己多充充电, 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呢?青年教师应该会享受寂寞, 在寂寞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寂寞中让自己美丽无限。

二、会享受上课

上课是教师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很多青年教师充满激情, 他们为了上好一节课而花一晚上的时间进行备课, 为了给课堂增添亮点而去查阅大量的资料, 为了掌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花的时间而把一块手表放在讲台上。但是慢慢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 很多教师的教学激情在慢慢退去, 直至把上课当成是一项任务, 直至让自己变成一个平庸无奇的人。青年教师应该找回当初的教学激情, 把每一堂课都当成是自己的一个作品, 把每一堂课都上好。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多听课, 多研究如何上课, 多动脑筋思考上好每一堂课。只要用心, 在教学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上出一堂经得起推敲的好课来。慢慢地, 青年教师的课上得好了, 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了, 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了, 自己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就会在上课中获得愉悦感, 就会去学会享受上课、享受自己的工作。

三、会享受与学生交流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教师应该学会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性格, 有着丰富的情感。所以, 青年教师应该要仔细研究自己的学生, 对学生的各种特点做到心中有数。青年教师还应该多学习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让自己与学生的交流做到有章可循。在课堂上, 青年教师要学会用眼神、用手势、用言语与学生进行交流, 要学会如何获取课堂的一些信息, 就课堂本身与学生进行巧妙地交流。在课堂上, 青年教师要学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把这堂课完美地上下去, 要学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要学会在与学生交流中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在课余, 青年教师也应该学会与学生进行交流, 与学生拉拉家常、与学生聊聊烦恼、与学生谈谈理想等。青年教师应该学会享受与学生的交流过程, 让这样的交流变成心灵的一次次沟通, 让这样的交流变成一次次美丽的对话。

四、会享受问题的处理过程

教师在平时做了大量的工作, 忙忙碌碌, 有时却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 苦闷来了, 厌倦情绪来了。如果让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下去的话, 问题得不到解决, 自己反倒感到身心疲惫。所以,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 教师不应该回避或者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处理, 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思考, 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直至找到处理问题的良方。比如说, 自己在课堂的导入方面为什么会一直处理不好, 自己花了很多时间讲解的内容为什么学生还不能掌握, 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等。青年教师如果会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总结的话, 肯定会找到教育的规律, 让自己得到成长。而且, 在问题的处理过程当中, 青年教师应该享受这个过程, 让自己痛并快乐着, 让这一次次的经历成为自己美丽的回忆。

教师在故事中成长 篇10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育中采用的一种“积集体智慧,拓教学思路,促教师成长,提课堂效率”的备课活动。[1]它比传统的备课活动涉及面更广,时间更长,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进行实践验证,总结提高。简而言之就是“确定任务,个体实施———集中研讨,达成共识———教学实践,验证方案———组织评定,总结提高———实践推广,反思拓展”的五步走流程。[2]

集体备课能够激发教师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培养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准确地吃透教材、把握课堂,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良好的专业心理、完善的知识结构、灵活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这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在集体备课中可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心理。

专业心理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专业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称。良好的教师专业心理是青年教师热爱教育工作、追求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实现健康的心理需求的必要条件。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其中趋向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都能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对于新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感到陌生,往往拘束、胆怯。具有常规性特点的集体备课活动汇集了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的教师,形成了集中老年教师的稳健与睿智、青年教师的朝气与活力于一体的“气场”,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新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这个“气场”中,青年教师能够近距离接受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感受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找到最真实的榜样,从而能够建立良好的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师职业认同感。在集体备课中,中老年教师往往对青年教师关爱有加,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对青年教师的困难给予帮助,失败时给予宽容,成功时给予赞赏。一个优秀的备课集体往往善于借用罗森塔尔效应,增强青年教师的内驱力,有利于强化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2.有利于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先决条件。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精深,也要求知识面的广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历史、地理都要有所知晓,做到“博”“专”“杂”。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教材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情境(教育目的)的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等七个部分。[3]这个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青年教师在上岗前都深入学习过专业知识,但是上岗后作为实践者,因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分析、学科横向联系的研究,青年教师在面临复杂的实际情况时,常常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感到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教师会将这些困惑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并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不同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青年教师更容易发现他人的长处,检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有助于形成多元而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3.有利于发展灵活的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是落实教学理念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它包括组织教学技能、导课与结课技能、运用教学语言技能、设疑与提问技能、板书技能、讲授技能等。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是一个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呈螺旋状不断提高的过程。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尽管本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存在许多不足。许多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或是沿用自己求学时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新意;或是盲目照搬他人的新经验,又常常出现“水土不服”。新教师往往缺少对现行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深入研究,板书、教学语言表达等教学基本功和驾驭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孤军作战显然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在自主实践反思和专家教师与同伴的临床指导切磋的互动中,青年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技能。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验证教学预案,然后总结、反思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备课集体会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诊断,提出改进意见,青年教师也会结合自己的体验,参考他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4.有利于培养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每个教师要有教科研课题,在教研过程中主动接触事物,积极探索,善于总结。教师要以科研为先,教学为主。只会教学、不会科研的教师不利于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科研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青年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青年教师思想活跃,追求工作卓越和专业成熟,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接纳新的教学思想的迫切愿望,他们往往有一些教改创新的火花闪现,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这点点的星星之火会受到其他教师的发现与关注,从而点燃青年教师的科研激情。学校的科研课题通常是以集体单位为承担者进行的,科研课题的实施往往也渗透在教学活动中。集体备课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教学科研内容,青年教师就会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参与到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价值、目标、内容、方法、创新关键、成果形式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中,并逐渐明确课题研究的价值,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意识,从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到成长为科研课题的领军者和科研课题的提出者,从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青年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逐渐成长起来,体现出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常规性的集体备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的平台,能够让青年教师与其他教师充分接触,交流探讨,共同提高。在这个活动中,每个教师都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良性的专业成长过程应该是不断学习、批判地吸收,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日趋完美的过程,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学校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让他们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汲取集体智慧的力量,发挥个人的主体创造性,从教学新手走向骨干教师,再迈向专家型教师,不断创造人生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密.实施“五步”集体备课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7, (1) :40.

[2]王建强.有效集体备课[J].四川教育.2007, (2) :50.

教师在故事中成长 篇11

将学着适应这里的一切。

突破交流障碍

到了一个纯英语环境里,你会突然发现听不懂别人说话了。即使你的雅思听力考了9分,也会在这里被带有各种异国口音的英语弄得晕头转向;即使你平时看美剧一点听力障碍都没有,但在英国的电影院里对着没有字幕的电影,你还是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尽管你平时听BBC或VOA都能听懂,但当你给银行客服打电话咨询问题时,伴着电话的杂音,你和一个不知道放慢语速的银行职员聊银行业务,就觉得异常费力。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在异国待的时间长了以后,这些交流障碍自然就会消除。真正的障碍其实是我们自身不够主动开放。记得我在英国参加过一个chamber choir (室内合唱团),团里的成员几乎都是欧洲人,而且很多都是比我小几岁的大一新生。刚开始时,我总是不知道和他们聊些什么。第一次演出彩排完后,我准备一个人出去“觅食”,这时有三个高大帅气的男生友好地邀请我和他们同行。其实我心里挺想和这几位帅哥一起吃饭,但考虑再三,我还是婉拒了他们的邀请:“你们去吃吧,我想去麦当劳买点吃

的。”因为语言的关系,我担心如果他们聊到感

兴趣的话题而我又插不上话,那场面就太尴尬了。如果聊到音乐和电影,我还能说上几句,但是对于足球,我可是个球盲,关于足球的词汇和表达,我知之甚少,如果他们谈到足球,我就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所以,我拒绝了他们的好意,把自己孤立了起来。这不仅让我错失了一个融入周围环境的大好机会,也让自己错失了一次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机会。想到自己留学的初衷,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于是,我下决心要打破思维障碍,要敢于表达,要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流。所以,自那以后我便有意识地积累各种话题的相关词语和表达,并留意机会主动和别人聊天。

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在第一次演出结束后回程的大巴车上,我周围的人都在兴奋地聊天。我旁边坐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男生,他和前面的同学聊得热火朝天。我在他们说话的空档对他说:“你刚才忽视我了。”他马上说:“哦?你好啊。”我说:“你的头发真好看,是自然颜色吗?”他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赶紧跟前后的同学说:“听见了吗?听见了吗?她说我的头发好看!”然后大家就都注意到我了,纷纷开始和我聊起来。我刻意想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中国的教科书里写,英国人每次出门都要带把伞,我信以为真,结果到英国才发现,原来英国下雨天风大得根本没法撑伞。这些同学听了后哈哈大笑,他们反过来问我“中国的天气是什么样的”,话题就这样展开了。之后,我还主动问他们业余时间都喜欢做些什么活动,如果我们有共同爱好,可以一起去看电影、打球、野炊等等。就这样,我开始主动找话题和别人聊天,渐渐地交到了很多意气相投的朋友。

有些中国学生抱怨英国人有种族歧视,说英国人不愿理中国人,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有时可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见过英国的收银员和很多顾客开心地聊天,可是碰到内敛的中国人总是聊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学着外向些,要试着主动和别人聊天,不能什么事都等着别人主动来找你,文化隔阂需要自己去打破。

转变学习方式

西方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我刚入学时,学校里就有很多workshop (讲习班)让我们参加,这些workshop主要教授一些实用技能,例如写作、速读、演讲的技巧等。我兴奋地带着笔记本跑去上速读课,想学学外国人的先进方法。上课时,我充满期待地看着老师,结果他张口就说:“其实,我对速读也没有太多研究。”我一听顿时就懵了:如果对课程内容没有太多研究,怎么配当老师呢?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每组发一张白纸,让每个人在纸上写下自己在速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互相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困难。20分钟后,老师让我们每组派一名代表把白纸贴在黑板上,并阐述一下小组讨论的结果。等小组代表一一阐述完后,老师总结说:“今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收获很多。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几本书……”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学到什么了?要是在中国,这位老师肯定会被学生投诉!”但是,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或若有所思,或仍在激烈地讨论,或已经准备去图书馆借老师推荐的书了。西方的课堂经常给人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会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刚开始时,我对于这种授课方式感觉很不习惯。课堂讨论的时候,我一般都是静静地坐着听同学们侃侃而谈,自己偶尔会插上一两句话。所以,每天上课我除了听别的同学发言,就是记笔记,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一点也没得到锻炼。我心里很担心,如果每天就这样学下去,我来英国留学就算白来了。我感到十分苦恼,心里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已经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记笔记这种学习方式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我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够流利,怕发言时被同学耻笑,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实在无话可说。后来有一天,我们的一位讲师Bob上课时点名让我发言,当我硬着头皮详细地表达了自己对某个话题的一些看法后,他笑着说:“Bamboo, can you tell me why your English is better than me?”虽然我知道老师的话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听了之后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从那天起,我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起来。通常,我会在课下提前翻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积极为课堂讨论和发言作准备,上课时也不再有语言方面的心理负担,总是主动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在英国主修教育管理,在表达观点时,我经常结合自己在新东方的工作经历,举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班上有来自各个国家教育界的相关人员,他们都想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现状,所以对我的发言很感兴趣,在互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情况也多了一份了解。渐渐地,我习惯并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

在学期快结束时,各科都会有非强制的个人陈述。对于这些个人陈述,我总是主动报名参加,不再像最初上课那样做课堂上的“沉默者”。虽然准备演讲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这些锻炼自己、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都不能错过。做个人陈述的时候,我会在PPT上放有趣的图片,设计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并经常向台下的老师、同学提出问题,以期达到交流互动的目的,我从来不躲在讲台后面机械地读PPT。

其实,在西方求学是一个好机会,让我们转换一下思路,借鉴一下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积极适应和改变,就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

正是这一次次从迷茫、失落、不适到自省、适应、进步的过程,让我的留学生活变得刻骨铭心。在英国,我留下了一段美丽的青春岁月:在那里,我抛开各种顾虑,学着主动与别人交流,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在那里,我转变学习方式,践行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同学雄辩课堂,畅谈中西,憧憬未来。

同课异教——让教师在研讨中成长 篇12

下面是每节课的案例分析:

课题名称:蒙氏数学之《平均分配》

从第一节课上老师就发现了问题,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只了解到把物品分成两份不同数量的分法, 因为教师本身并没有完全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所谓平均分配, 是把一堆物品平均分成几份一样多的现象。这是个概念理解的问题。从而也反映出教师对目标、对概念的理解自身存在不全面性, 虽然孩子看似好教, 但若自己没有一碗水, 那给予幼儿的能有几滴水呢?教师自身在听了观摩教师的反馈后对其他的老师感叹道:“幸亏我试教了, 不然也发现不了这个问题!”由此现象可以看出, 课前的准备是多么的重要, 课前不仅要对教材内容深入了解, 经验缺乏的教师更要通过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以及试教才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上课的内容, 并融会贯通, 使其烂熟于胸。就是在这节课上有个孩子提到把一个分成半个的问题, 由于教师经验缺乏, 没有及时捕捉到平均分配的这个现象, 因此也谈不上拓展对平均分配的理解了。

第二节课上教师避免了第一节课上的最大问题, 即有了把物品分成三份的设计。使得幼儿对概念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平均分配不仅是把物品分成两份一样多, 而且可以分成三份或者四份一样多。但这节课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阻碍幼儿思维发展的比较严重的教学问题, 即教师把分配的方法以示范的方式教给幼儿, 这是一个比较死的灌输。由于教师缺乏对幼儿的了解或者说是教学观念陈旧, 对幼儿的自主学习缺乏信心, 因此才会担心幼儿在数量多的时候不会分配。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这节课上, 这也是教师的一个通病, 许多教师总是担心幼儿不会, 于是就手把手、不厌其烦地给幼儿灌输, 结果培养的孩子自信心不足, 更谈不上有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也就无法实现了。

在这节课上我们还发现了教师自身的一些语言规范问题, 而教师自己却未察觉, 导致幼儿在着手操作时出现一种不清楚、不明白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看出, 幼儿的平均分配是教师设计的幼儿探索发现的一个过程, 但安排在这个环节是否合适?安排在哪个环节或者哪个活动中更能让幼儿充分探索?另外, 即使是探索发现是否也要给幼儿一个比较明确的探索发现的目标呢?教师还是需要更细致的考虑的。带着以上问题, 教师们感到同课异教活动确实非常有意义, 可以给我们每位教师带来深刻的反省!

在第三节课上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游戏设计, 使得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但由于教师本身的不严谨, 使得游戏的作用偏离平均分配的含义。另外游戏的设计很好, 但在引用时并没有衍生到平均分配上, 使得游戏作用没有更深入。在这节课上我们更多地发现了教师本身的一些问题:教师本身有创意但欠细致, 在听过两节课后, 仍对教学问题没有重视, 重复了第一节课出现过的问题, 经过提醒后通过说教的方式传达给幼儿, 也足以说明教师在课堂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除此之外, 从教具的准备上, 我们也能看出教师非常注重幼儿喜爱、形象、直观物品的特点, 准备了众多的动物图卡, 在一个黑板上演示平均分配, 但教师是否注意到一个问题:幼儿的注意力是在动物图卡上呢?还是平均分配的实物上?过多的教具摆放使得黑板上拥挤不堪, 再加上这位教师犯了上面谈到的教师严重的通病, 在所有的分配完成后, 仍然从头到尾又给幼儿解释一遍, 就怕幼儿不明白, 直到指导教师多次喊停。对于最后的幼儿操作设计, 教师考虑欠佳, 只提供给幼儿分成四份一样多的操作, 是不是会限制幼儿思维的拓展呢?

大班组一共上了九节平均分配的课, 最后的两节仍然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学层次的递进问题, 教学语言的不准确, 判断平均分配的设计模糊, 等等。可以看出, 即使是在上过很多节后, 观摩教师们仍然发现了课的问题或者教师自身的问题等。

课后我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同课异教让教师明确了: (1) 只有对教材的分析理解透彻, 才能较好地给幼儿传达正确的知识; (2) 只有充分地把握教材内容, 才能有层次地突出重点、难点; (3) 只有准确把握目标, 才能有较好的教学设计; (4) 教师自身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 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5) 教师自身要相互取长补短, 才能让课堂精彩纷呈; (6) 教师语言的精确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对教材熟悉到了一定程度, 才能够比较精确、简练地输出; (7) 对于年轻教师, 要通过试教的指导才能确保教材内容的基本达成; (8) 教师通过同课异教发现、了解到自己对教材的轻视, 更深刻感悟到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此同时, 教师们还对教材有着更深层的谈论: (1) 是否可以把半个的分配也放在课堂上?若放在课堂上和等分的概念如何区分? (2) 等分是平均分配里包含的一个内容?还是平均分配只给幼儿讲整数?

上一篇:粉尘问题下一篇:健脾益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