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在故事中的运用

2024-06-04

音色在故事中的运用(共8篇)

音色在故事中的运用 篇1

语音技巧在讲故事中的使用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时教学,让学生学会在讲故事中运用音量调节、语气、音色、重音、节奏变化等技能,增强口语表达效果,做到表达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教学重点:音色、语气的使用 教学难点:

1、重音的选择和处理

2、音色的自如调控

教学准备:

1、同课时内容的课件。

2、故事磁带和录音机。

教学时间:2 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言:为了放松,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同学们,你们在入睡前都会做些什么呢?------看书、听音乐、聊天什么的

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幼儿在睡觉前最喜欢做什么吗?

-----听故事因为幼儿对知识的接受主要靠的是听力接受,所以幼儿对听故事有一种特别的喜爱之情,《龟兔赛 同样我们的幼儿时期也几乎是伴随着生动有趣的故事 长大的。跑》中那坚持不懈的小乌龟,《白雪公主》中那七个善良的小矮人等众多故事中的形象,都 存储在我们的记忆里,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今天,我想让大家重新聆听我们听过的幼儿故事,唤起大家对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2、播放故事录音,同学们除了要听故事情节外,还要注意认真听声音的变化。

3、导入:刚我们听到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紧凑,扣人心弦。尤其是讲述人的声音清脆悦耳、变化自然、表意准确,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讲述人,即便再好的故事也会变得平淡无奇。而讲故事是幼儿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们幼儿教师说、弹、唱、画、跳这五项基本技能非 常重要的技能之一,是每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且对幼儿富有吸引力呢?(想)其实只要大家掌握讲故事的一些必要技巧,我们在 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到。今。天,我首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语音技巧在讲故事中的使用》(教师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理论讲授

1、用声音塑造形象。

讲故事,顾名思义就是把故事给讲述出来,所以我们讲述人一定要根据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和环境变化,应选择恰当的音量、语速、语调等角色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一般说来,把握语调时要抓住所刻画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骄傲的人说话盛气凌人,谦虚的人说话平稳;奉承拍马屁的人说话低三下四,病危的人说话断断续续;强健的人说话铿锵有力等等。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就是要求讲述人抓住人物的个性心理,尽可能符合生活真实,活灵活现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孩子面前。例如故事《狐狸和乌鸦》中:它卷起尾巴,目不转睛地瞅着,它那么柔和的说话,一个字儿一个字儿都是细声细气的,“你是多么美丽啊,甜蜜的鸟。那脖子,哟,那眼睛,美丽得像个天堂的梦。而且,怎样的羽毛,怎样的嘴啊。只有你开口,一定是天使的声音,唱吧,亲爱的,别害臊。啊,小妹妹,说实话,你出落得这样美丽 动人,要是唱得同样美丽动人,那么在鸟类之中,你是令人拜倒的皇后了。”(奉承拍马屁、谄媚)2.重音

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重音及其处理方法,同时举例说明。重音是一个句子中着重强调的词和词组。重音不一定就是重读,它可 以重读,也可以轻读;可以高读,也可以低读;可以用实声读,也可以用虚 声读。总之,它主要是通过声音的对比来突出那个需要强调的词和词组,重 音选择不同,处理方法不同,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就会有所不同。故事中的重 音是从教学目的出发而确定的重音,叫目的重音。例如: 我是浙江人。(把重音分别放在“我”“是”“浙江”上,并用 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

②出示示例 3,学生练读若干遍,由学生判断确定目的重音,同时要求 尽可能处理好所有的重音。示例 故事《拔萝卜》:老公公种了个萝卜,他对萝卜说: “长吧,长吧,萝卜啊,长得甜甜的!长吧,长吧,萝卜啊,长得大大的!萝卜越长越大,大得不得了。

③ 例子《勇敢的小公鸡》中:可田鼠一点儿都不怕,还冷笑一声反问他,“你为什么偷吃人家的青菜呢?”小公鸡一听,脸一红,不敢吱声了,田鼠可得意了,它拔了只大萝卜,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③请 2—3 名学生讲述示例,听后评价其重音的处理是否恰当。

3、语气

①教师复习语气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语气是在思想感情支配下的声音形式。也就是说,我们用不同的语气说话,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有很大的不同。

举例: “这是你画的画儿!?” 请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分别表示内心高兴、内心怀疑、内心惊讶、内心惋惜、内心责备等感情。让学生明白:内心的情感不同,说话的语气就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②所以人物的语气要根据事情,场景的不同而有所调节。也就是说,同样的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可能说话的语气就完全不同。

例如《狼和小羊》——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狼不想在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故事《两只小羊》

——小白羊生气了,瞪着眼睛说:“是我先上桥的,你退回去,退回去,退回去----”(任性)③教师出示示例 4《狐狸和葡萄》片段:

这儿什么时候有葡萄树的呢,小狐狸突然想起了妈妈的话:“你等着,妈妈这就去给你找吃的。”于是,小狐狸放开嗓子,对着不知在什么地方的妈妈喊道:“妈妈,您在哪儿啊?妈妈,你快回来吧!” 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及归纳语气运用的特点和要求,并指导学生练习讲述。⑤点两名学生试讲,教师评价其语气运用情况。⑥教师示范讲述。

(二)实践运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1、学生们阅读故事《两只笨狗熊 》全文,熟悉内容。

树林边的小路上啊不知道是谁掉了一块鲜嫩的肉,两只狗熊正在树林里玩儿,你追过来我跑过去,玩得多开心啊。忽然他们发现了这块肉,两只狗熊一起冲了上去,同时按住了那块肉,一个抓住肉的这一端,另一个抓住了另一端,都在用力往自己这边拽。其中一只狗熊大声叫到: “放开,这肉是我的。”另一只狗熊毫不示弱,” ” “笑话,明明是我捡到的,这肉该归我。“是我先发现的。“不对,明明是我先发现的。”两只狗熊越吵越凶,面红耳赤,眼看就要打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一只狐狸走过来了,两只狗熊很高兴,就请狐狸为他们评理,狐狸见这块肉又大又肥,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她眼珠一转就对两只狗熊说,“恩,这好办,把这块肉分成大小相同的两份,你们俩每人一份不就行了吗?”两只狗熊都很赞成,狐狸就拿起肉,故意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分别递给两只狗熊。拿到少的那块肉的狗熊立刻抗议,“它的那块比我的大。”狐狸笑眯眯的说,“恩,好吧,那 ”我就给你们分得平均一点儿。狐狸一边说着一边狠狠的把另外一块肉啃了一口,另一只狗熊马上叫了起来,“不行,它的那块肉又比我的大了。”狐狸点点头说,“是啊,是啊,这样分是不公平的,”又在大的那块肉上咬了一大口,这样一来 就 最两块肉大小又不一样了。这 样狐狸不停的啃来啃去,后 终于把肉分成了相等的两份。可是这两份肉加在一起还没有黄豆大呢。狐狸把两份肉递给两只狗熊说,“这下就公平了,拿去吧。”说完抹了抹嘴巴,摸了摸肚皮,摇摇摆摆的走了。两只狗熊看着小得不能再小的两块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2、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口头回答,师生共同研究主要语音技巧的运用

(1)你认为狐狸和狗熊这两类不同的形象适合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来塑 造?(音色、语调的运用)(狐狸:声音高而细长,力度不大,语气语调多曲折,扬的语势多,且起伏较大,以突出她的狡猾; 狗熊:声音低而较短,力度较 大,语势起伏不大,且末尾语调多为落势,吐字略显含混,以突出他们的笨。)(2)你读完了故事,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词语作为重音,符合教学的目的?(重音的运用,教师说出参考重音,并依次用黑体字显示重音词语。)(3)语音技巧实践运用

①教师示范讲述《两只笨狗熊》,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语音技巧运用的 作用。

②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练习人物语言的语音技巧的运用,帮助学生把握人物 的性格和语言特征(反复领着学生讲述人物的语言,尤其是狐狸最后得意的话语 的语气。)

③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练习故事讲述,注意上述语音技巧的使用教师巡视中重点指导一组学生讲述。④课堂检测学生语音技巧的运用情况:

请四个学生分角色讲述一遍,《两只笨狗熊》 师生听评他们语音技巧的 运用情况,提出建议。请一位学生完整地讲述一遍,《两只笨狗熊》 师生听评他的语音技巧的 运用情况,提出建议。

三、课堂小结

1、出示板书设计的内容,教师强调语音技巧的运用方法和要求。

2、今天,我们学习了语音技巧在讲故事中的使用。从今天的教学中大家已经 认识到并且深深感受到,语音技巧是提高我们教师口语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熟练地掌握音量调节、音色、重音、语 语气、调、节奏等基本技能,并能够在自己的口语表达实践中(不仅仅只在讲故事中)自如的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口语表达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但是光掌握语音 技巧还不够,要想使自己的口语表达生动、具体、形象,还必须掌握修辞技巧在 口语表达中的运用。关于修辞方法的运用,我们将在下次课学习。

四、布置作业

1、理解记忆四种语音技巧的运用原则和要求。

2、运用语音技巧反复完整地讲述《两只笨狗熊》,力求做到:语音规范,清 晰流畅,音量适中,音色自然,抑扬有致,节奏控制有节,使技巧运用自然熟练,表达效果好。

音色在故事中的运用 篇2

关键词:音色,声乐演唱,表现,运用,声调

对于声乐的通俗理解, 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唱歌。而歌唱只是声乐的绝大部分, 声乐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 我们定义的声乐, 是由人的发声器官相互配合, 振动产生的有规律的、动听的声音。这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声音的一种审美。一个人如果拥有独特的嗓音音色, 那么他在声乐演唱中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我们要对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加以研究。

一、音色概述

人类以声音传递信息和情感, 是人们所有信息传递方式中最基本的一种方式。人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具有相似之处, 通过音色的区别, 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类型。通常, 音的高度和音的强度不同, 音的色彩则不相同。音色和声部是对人声的两个主要分类。声部指人的声音所采用的高低不同的声域, 而音色则看不见、摸不着, 需要通过人们用听觉去感知。由于音色的特殊性, 它无法被量化评价, 对其进行定义就显得有点困难。于是, 对于音色, 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定义, 主要集中于三点。第一种将其定义为声音的波形和泛音属性。第二种定义为由不同强度的泛音导致的音质的变化, 并认为其不传递色彩。第三种定义为两种相同音高、音长以及音强的音在其他品质特征方面能被区别的属性。

对于音色, 人们多用柔和、铿锵、洪亮、高亢等情感术语表述。在现有的音乐理论中, 一般用“乐音”的四种特性加以规定。有的学者将音色表述为由发音体的振动方式、成分、形状以及发音体品质等所决定的音的色彩。有的学者将音色表述为由声波的波形所决定的声音的品质和色彩特性。从这两种表述可以看出, 人们对音色的理解是大体相同的。首先, 音色被普遍认为是声音的一种属性, 即能够被人们区别不同声音的那种特性。其次, 人的耳朵之所以听到声音, 是由于发音体振动产生的声波传入耳中引起耳膜振动, 不同的发音体发出的声音的振动幅度和频率不同。这使得人们认为音色的不同是发音体不同所导致的, 忽略了其他因素对音色的影响。然而, 如果发音体的外力或者内力有所变化的话, 音色也是不同的。

我们认为, 音质与音色是有一定区别的。音质往往说的是音的质量, 而音色说的音的种类。发音体音质不同可以会有不同的音色, 但同一音质的发音体也可能存在不同的音色。以钢琴为例, 在击键方式不同、击键力度大小不一的情况下, 同一琴键发出的声音是有一定区别的。再以人声为例, 无论一个人属于什么样的声部, 不论他是女声还是男声, 也不论他表现的是戏曲、民歌演唱类型, 在其拥有高水平演唱技术的前提下, 他可以根据角色的需要, 调节自己的音色。然而, 听众往往能感受到音色的明暗变化、声调变化, 音高和音量的变化, 而对由这些变化导致的音色的变化却难以察觉。恰恰是音色的变化, 引起了人们对音乐的感受。除了演唱者个人声音的本来色彩之外, 通过对气息和共鸣腔体进行控制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 也被称为表情音色。它是歌唱者通过专业训练所具备的在声音的轻虚实轻重方面的控制能力。

二、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

(一) 音色与声部。讨论交响乐队的音色, 要从乐队和乐器的编制入手, 考察人声的音色则要从人声的声部分类出发。因为人的声带有着宽和窄、长和短、厚和薄等区别, 所以每一个人的声音有每一个人的特殊音色。女性与男性相比, 声带更加窄、更加短、更加薄, 故女性声高通常比男性高。根据男女性声带的宽窄、长短、厚薄, 人的声部被划分为六大种, 分别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女低音。根据个体声带的差异, 这几种声部在内部还可以继续细分, 例如男高音可以分为花腔男高音、戏剧男高音、抒情男高音, 还有接近于两者之间的诸如抒情花腔男高音、抒情戏剧男高音、戏剧花腔男高音等等;男低音有明亮和深沉之分。女高音还会细分为戏剧声部和抒情声部等;女中音有高低两种声部, 女低音有诙谐和庄重的女低音等。这几种声部就是按照音色和音质分类所得的。如抒情男高音的音色较为柔美、舒缓, 在独唱艺术歌曲和浪漫曲等的表现上较为适合。戏剧男高音, 音色浑厚, 振聋发聩, 通常由歌剧中的男高音演唱。音色柔和细腻的男高音, 演唱花腔。对人声的分类是远不如音色丰富的, 因为情绪、年龄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音色, 产生新的音种。

(二) 音色与角色。由于每个人的声音的色彩不同, 这为声乐演唱中演唱角色的塑造提供了基础。在一些戏剧手抄本上, 甚至将演唱者必须具备的音质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扮演耶稣角色的演唱者的声音要相对温柔一些, 扮演犹大角色的声音要显得尖刻一些, 扮演天使角色的声音要孩童一些, 扮演妇女的声音要温暖一些。由此可见, 角色的塑造中, 音色是必备条件。利用音色进行演唱角色的刻画, 已经是无数歌唱者在声乐表演中的不懈追求。角色与音色的关系, 既是声乐演唱中的客观存在, 又是无数歌唱者在长期的声乐演唱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歌唱角色的地位在艺术表现中越重要, 音色与角色的关系表现的就愈加突出。譬如, 男高音在歌剧中一般扮演男青年, 戏剧男高音扮演英雄一类的角色。男中音扮演中年男性的角色, 沙哑男低音扮演丑角、老人等。女高音适合表现女青年, 女中音表演妇女。诸如此类通过区别音色进行角色分类的方式不是绝对的。在戏曲艺术里, 对于人物的音色的要求是更加严格的。这里我们以京剧为例, 京剧里对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有着固定的划分, 而这五种角色内部对唱腔的音色又有更专业的划分, 如旦角和小生用小嗓, 老旦和老生用本嗓。

(三) 音色与情感。人类是一种感情动物, 需要借助各种形式表达感情。声音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主要的工具。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当语言不能充分表达情感时, 人们就会用歌唱甚至舞蹈的形式表达。而情感的色彩和强烈程度又是通过音色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自己的耳朵用听觉感受到音的色彩, 然后将这种色彩借由语言词汇形容情感。反过来, 歌唱者在演唱中又通过变换音色来实现对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日常中, 人们高兴会发出笑声, 人们悲伤会发出哭声, 人们忧郁会懒言懒语……这都表现了情感对音色自然而然的影响。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歌唱和日常语言又有区别之处, 歌唱是具有起承转合等规律的形式的, 而语言则较为随意, 除了基本语法, 不必拘泥于一定的程式。这种不同的歌唱形式, 需要歌唱者有不同的音色与之对应, 从而充分表现出各种形式的歌唱情感。例如, 中国声乐作品中有十八韵和十三辙, 这种多样而各异的韵辙所需要的音色也多样而各异。声乐演唱充分展现了音色和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声乐演唱中, 有的歌曲要求欢快、明亮, 有的歌曲要求沉郁、哀婉, 这些不同的情感要求需要通过歌唱者对音色的把控得以实现。总而言之, 音色是表达声乐演唱情感的重要技巧之一。歌唱者只有具备了对音色的掌控能力, 才能在自己的声乐演唱中充分地表达出歌曲的思想感情。

(四) 音色与语言。声乐演唱中, 歌唱者通过控制歌唱语言, 发出不同的音。一般情况下, 歌唱者对所歌唱的内容和情感已经有所了解, 凭借着歌唱的要求, 在歌唱过程中, 歌唱者会调节发音, 音高和音强也因此变化, 最终导致音色的各种变化, 情感随歌唱流露出来。歌唱语言的音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个是歌唱者咬字发音的方式, 一个是歌唱内容的韵辙自身的特点。歌唱内容的韵辙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歌唱者咬字发音的方式是可以掌控的, 是可以主观调节的。通过咬字、吐字以及发音, 歌唱者可以调节歌唱语言, 歌唱语言的变化影响音色的变化。歌唱语言具有诗歌性和文学性的特色, 与生活中的日常语言有所不同, 歌词的韵律是有迹可循的。声乐演唱中, 通过对歌唱语言的驾驭达到对音色的驾驭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歌唱语言会引起三个方面的音色变化。首先, 发音器官因人而异, 音色则不相同, 这是人们在音色方面的先天条件。其次, 是歌唱者在歌唱时采用的歌唱方法和发声习惯不一样等后天因素导致的音色多变。第二种音色变化的因素是歌唱者经过训练得来的能力。总之, 歌唱语言影响音色, 最终影响艺术的表现。

(五) 音色与风格。在声乐演唱中, 有时我们即使并不清楚演唱者演唱的曲目, 但也可以通过耳听来辨别其演唱的风格属于哪一种。这就是音色对声乐的风格产生的影响。音色与风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歌唱者通过变换音色展现不同的声乐演唱风格, 不同的声乐演唱风格又展现出不同的音色。此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决定, 相互促进。无论以什么样的标准划分演唱风格, 这些演唱风格都具有较大差异的音色。这就要求演唱者探索研究用各种各样的音色表现各种各样的风格的问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 还可能会有一些例外。在声乐演唱中, 无论在哪个声部, 美声歌曲都有着统一的共鸣、强弱等技术规范, 并且此种歌曲听起来非常优美和流畅。在歌剧的选曲上, 通常需要情感色彩浓烈、戏剧性强的音色。而艺术歌曲则需要有控制力更高, 更加含蓄的音色。艺术歌曲相较于歌剧更加内敛, 着重创造意境之美。传统民歌多用真声演唱为主, 假声演唱为辅的音色表现形式。其音色具有非常丰富的特性, 或尖锐, 或柔和, 或明亮, 或低婉等等。通俗的声乐演唱, 一般接近人在说话时的状态, 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 音色的运用和表现对声乐演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歌唱者, 要首先研究歌曲的内容、情感、风格和语言, 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情感、风格和语言对音色加以训练, 训练之后加以灵活地运用。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功用, 使音乐作品富有感染力, 动人心弦。

参考文献

[1]黄桂娟.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民族艺术研究, 2012, 03:38-44.

[2]郑璐.试论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美学特质[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06:122-125.

[3]陈岚.探讨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黄河之声, 2014, 02:110-111.

[4]杨湛.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大舞台, 2012, 04:93-94.

[5]平丽华.浅议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通俗歌曲, 2013, 12:57-58.

[6]吴丽芬.略论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J].戏剧之家 (上半月) , 2013, 03:63-65.

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音色;声乐演唱;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32-01

声乐演唱为目前常见表演形式,它是以声音为主的一种表现方式,其包含戏曲、唱歌及口技等[1]。因此,声乐演唱着重关注于音色的表现。音色指人自身的声色与声音频率的变化产生的扩音。音色可较好的区别及展现出声乐演唱中的人物,体现出更好的舞台演唱效果,因此需加强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声乐演唱中的音色应用进行探究。

一、声部与音色

人的声音发声是依靠于声带器官与人体喉部,因每个人的声音频率与响度大小各异,所以呈现出的音色也不同,因此,可借助音色识别人物与表演形式。乐队演唱中音色的运用不同于声乐演唱,乐队除了关注人体声音外,还需将其与乐器声音进行结合,与之相反,声乐演唱仅集中于人体声音[2]。声音借助声带振动而产生,加之每個人声带长短、宽窄不一,因此女生声音常表现出尖且细的特点,男生声音则表现为低沉。按照男女声的特点,可将人声声部划分为六类基本声部,即男高、中、低音与女高、中、低音。然后,再根据各人的声音特质与特色差异作出细化,将细化后的声部按声音质地与色彩差异合理应用于声乐演唱中,可提高演唱效果。

例如,男高音可分为花腔、戏剧及抒情三类,由于抒情男高音音色具舒缓、柔和等特点,通常在艺术独唱歌曲与浪漫歌曲中采用男高音演唱,与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较为符合。戏剧男高音音色较为浑厚,通常在歌剧演唱中采用男高音演唱,可强烈表达出歌剧的效果,而音色细腻且柔和的男高音,则用于演唱花腔。

二、角色与音色

声乐演唱中包含演出表演形式,它涉及故事的构架与人物的设置。在真实生活中,不同音色代表不同人物,在声音演出中,各个人物均有各自的语言风格与语言特点,此时需借助音色展现出其角色特征,用以塑造不同人物,从而说明了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3]。通常女性声音轻细温柔,男性声音低沉,且有磁性,小孩声音天真稚嫩,老人声音缓慢沧桑等。因此,音色运用于塑造声乐演唱中的角色具重要作用,可较好的诠释声音,使表演效果较好的得以体现,并伴随音乐声调的转变引起听众心理变化,加强舞台的氛围。

例如,舒伯特创作的《魔王》这一作品充分体现了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独特作用。在《魔王》这个作品中包含了四个人物角色:魔王——狡猾恶毒,孩子——内心惊恐,父亲——慈爱悲痛,旁白者——外表冷静、内心澎湃。因此,演唱者需采用代表各个人物角色相符的音色去演唱,通过音色的转变来呈现出作品中的四个人物。魔王的声音本该带有生硬且沉闷的感觉,但是他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需表现出一种装腔作势,靠花言巧语以获得孩子喜爱,所以在歌唱音色的处理上需表现出魔王极为残暴、恶毒及狡猾的面孔;孩子则需用清脆柔和的音色表达,同时声音还需伴有恐惧的情感成分,因此在音色上可赋予刚性感,或直接通过平直的声音将孩子的惊恐与惊叫表达出来。

三、语言与音色

声乐演唱的语言音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咬字发音的方法,二是歌曲内容自身韵辙的特征,其中歌曲韵辙通常为固定模式,仅依靠演唱者通过咬字发音的主观调节以掌控语言音色[4]。演唱者在发音、咬字及吐字等方面的调控,可改变歌唱语言,从而影响音色发生变化。歌唱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其具文学及诗歌色彩,且歌词韵律是有规律性。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熟练掌握歌唱语言的技巧,可有助于提高音色在演唱中的作用。

例如,《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e”与“uo”为此歌曲中心韵母,因此演唱者的发音咬字是该首歌的声音色彩主色调,若要将这首歌演唱好,演唱者应着重注意中心韵母的处理,其他字音在色调及咬字方面则需辅助中心韵母声音色彩,再对歌曲中需加强的色调重点突出。

综上所述,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演唱者在演绎一首歌曲钱,应先理解歌曲内容、语言、风格与情感的表达,再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对音色进行适当训练,再将各音色合理运用在歌曲演唱中,借助音色以发挥其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加强歌曲演唱效果,使作品更具感染力,感动听众。

音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征,由发声器官的不同而产生区别,有着十分显著的个体差异,通过声音就可以辨别出个人,这就是音色的魅力所在。在进行声乐训练后,人的音色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不但可以使本来嗓音的优势得以发挥,在音域上也会有很大提升。不同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音色差异,正是音色的丰富性成就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使得听众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音乐体验。对于演唱者来说,成熟自如地运用音色来演绎作品可以跟好的表达神韵,展现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 杨 湛.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大舞台,2012,(4):93-94.

[2] 陈 岚.探讨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黄河之声,2014,(2):110-111.

[3] 吴丽芬.略论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J].戏剧之家,2013,(3):63-65.

音色在故事中的运用 篇4

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注重表达,多角度考查学生写作水平,这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作文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而将上述要求体现得最充分的莫过于话题作文。话题作文限制极少,十分开放,尤其在取材方面,鉴今通古,包罗万象,给学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能很好地将视角贯注到古典文化当中,用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去生发或挖掘古典文化的巨大张力,这对于用例的典型,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意境的深远,包括对文句的意蕴,都有极好的效果。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的普遍存在:认为古典诗词佳句只简单地引用则可,历史故事只是简单搬用。这些的想法做法不是不对,只是笔者认为还应加以“推敲”,方能使古典文化“出采”。如何对待古典文化呢?笔者不揣简陋,试从自己的教学体会,结合历年中高考部分佳作,就历史故事的改用,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变换角度,写出新意。

写这类文章,最忌原原本本照搬历史,因为这类故事很多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甚至前因后果都耳熟能详,再复述一遍,既无意义又招人厌倦。再者,阅卷老师之所以想读你的文章,并不是看你写了什么事,而是看你怎样写——从哪个角度写,用什么语言,有无新内容或新观点等等,从而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因此,我们的目光不能紧紧盯着历史不放,我们的思维不能被生硬的历史所束缚,而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变换角度,在历史的骨架上展开大胆、丰富的联想或想像,增添一些史书上没有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细节,从而使历史这具骨架血肉丰满、情思灵动。可以说,“想像”是历史故事类文章的生命,没有了想像,这种文章便成了干瘪的“死史”。

1、续写故事,移接现实。《孔融让梨之后》这篇文章,借用“孔融让梨”这个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巧妙地把典故作为一个引子,把文章的主体放在之后发生的情节上,通过想像,把故事拼接到现实生活中,虚构出令人啼笑不得的“黑色幽默”。孔融让梨之后成为名人而被炒作,引发了新闻、广告、出版、影视等方面的看好,用漫画式笔法状写“炒作成风”的浮躁世态;这些事情一环扣一环,因为合乎生活逻辑而显得真实。为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小说扣住“炒作”这一线索,采用了当今的术语、场景,以加强真实感,如“狗仔队”、保险、记者等,读来不禁让人感叹不已。这种方法尤其适用讽刺文章,多见于杂文,如《阿Q也上网》、《武大郎炊饼涨价听证会》等,不妨引导学生多作练笔,定能有所受益。当然,写作时要符合人物性格,不能作太大的改动。

2、变换形式,别具一格。可根据话题既定的中心,围绕故事材料进行直接改用,即直接依托故事本身的典型性,形成自己作文的优势,只是将故事材料的形式做必要的改用。如《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以访谈手记的形式来演绎话题,摹拟现场来访,便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内容的铺展和话题的深入,请看:

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惨遭庞涓毒手,被剜双髌,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膑(沉默片刻):我与庞涓,同师鬼谷,同习兵法,拜为兄弟,情同手足。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谙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相信他,从不怀疑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信任的庞涓师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信任,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

孙膑(缓慢点头):灾萌于不疑啊„„

3、变换情节,演绎成文。在充分领会话题中心及故事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作文中心的需要,对故事材料的情节进行重新审视,包括对情节的虚设等。情节的虚拟需要有绝对的勇中国编导网

咨询QQ 905001818

编导网博客

咨询QQ 905001818

编导网博客

咨询QQ 905001818

音色在故事中的运用 篇5

浦东新区 高南小学 顾晓萍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使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趣,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在最近几年的小学英语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并实践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发现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教学法便是戏剧故事表演。戏剧故事教学法定义:戏剧故事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把词、句情景化、戏剧化、卡通化、故事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量去创造“真实生活”的情境、并让学生藉由扮演戏剧故事中的假想人物角色,来进入浩瀚的故事世界当中,重点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的情况中,让他们在其中去检视与学习更多相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戏剧故事教学法优势分析:它结合了故事教学和戏剧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了空间,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创作戏剧故事时,教材不是惟一的剧本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剧本资源。它不仅本身是剧本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剧本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一.戏剧故事教学法探究

1.挖深挖透教材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大多是在非目的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教材是信息输入的主渠道。教师在设计教案、创设语言情境时常受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呈现的顺序的影响。《牛津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故事、对话,信息量大,牵涉面广,非常适宜改编成戏剧故事剧本。因而教师在创编戏剧故事剧本前,首先一定要注意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或创编语言材料。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出发,选择或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现有的语言水平、理解力的剧本作为教学资源。剧本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剧本的长短、情节的发展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安排。最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多,他们通过剧本学习的是语言,教师要尽量做到逻辑清晰、思路明了。

2.活用学习素材 戏剧故事剧本是否引人入胜直接决定了孩子探索新知的兴趣,所以活用学习素材尤为重要。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去加工,教师手上有多种教材,,把它们消化吸收,寻找以支持教材的资源,如:图片、影视资料、flash动画等,同样的话题和内容可以融会贯通,补充到戏剧故事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3.课外合理选材 英语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联系紧密。新课标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渗透,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以及创设学生“习得”环境,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各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拓展延伸戏剧故事剧本,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增删、整合、重组,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戏剧故事情景创设:

1.精心设计台词,创设矛盾冲突。戏剧故事中要有矛盾冲突或出人意料的转折变化,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戏剧故事之所以具有惊人的魅力就是这种随时发生的矛盾时时紧扣着学生的灵魂。剧本总是通过冲突的提出、展开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由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题。而台词便是体现冲突的基本手段。所以,在创设矛盾冲突时,需要精心锤炼台词,使每个人物的台词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首先,台词必须具有动作性。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其次,台词必须性格化。它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等条件,掌握人物的语言特征。再次,台词要精练、含蓄,力求用最简洁、最浓缩的词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深远的意境。最后,台词要口语化,要浅显,通俗易懂,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

2.运用人物对白 体会语言是表达人物情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语言行动是根据角色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并受其支配的。黑格尔说:“行动起源于心灵”。而“言为心声”的道理是通俗易懂的。所谓“言为心声”,很显然是指人的语言是心理行动的直现外观,也就是心里想说的。所以语言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是剧本中角色间相互的对话,也是台词的主要形式。戏剧故事的主体只能依靠他们的对白,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学生才能体会戏剧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学生在老师提供的人物对白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以组长为导演在组内分配角色,模仿戏剧的念白方式,运用合适的音色、语调和变化的语言节奏去刻画剧中人物,再配以简单的动态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3.合理利用资源,搭设戏剧情境 生动形象化的课堂情境能促进师生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信息交流过程。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发学生充分训练,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音乐创设戏剧情境。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当故事教学与戏剧结合在一起时,就直接与间接的和音乐发生了关系。在戏剧故事的教学中,课前、课中、教学过程的衔接过渡、尾声都需要音乐。音乐能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教师也可以通过歌曲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唱唱跳跳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其次,道具创设戏剧情境。道具作为表演中的辅助工具,如果用的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戏剧故事,还能让学生在表演中有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尽快的进入角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桌椅创设戏剧情境。教室的巧妙布置,座位的合理编排等都能给学生以美感。教师应通过潜心营造美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佳境。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桌椅创设情境。

4.设计教学主题,丰富戏剧内涵 在“二期课改”新的课程标准中,既向我们的教学提出了知识能力目标,又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任何剧本中的情景都是生活的缩影,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把构想好的情景融入一个教学主题,在不知不觉中让听者、看者自然领略其寓意,达到渗透情感目标的目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的品格,外化为文明的言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丰富戏剧故事活动教学的内涵。

三.戏剧技巧运用:

目前最常应用于教学的戏剧技巧,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老师入戏:教师扮演某一种情况中的角色,推动剧情发展,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②说故事:叙述某件事情的原因,发展与结果。③戏剧游戏:进行具有戏剧元素的游戏。④静像:以照相或影格的方式呈现一个情况。⑤角色扮演: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即时发挥来解决问题。英语戏剧故事活动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通过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获得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动态式的戏剧故事教学情景,运用合理的戏剧技巧,引导学生开展大量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利用戏剧游戏,创设协作情境,激发合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活动的动力”,一旦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没有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或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课堂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根据学生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的特点,课堂中应该创设新颖多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戏剧游戏,激励学生协作参与情境。生动、形象的戏剧游戏是学生孕育合作学习的土壤。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需要利用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戏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合作的兴趣。

2.合理扮演角色,激发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相互启发 当学生在模拟一个情境或扮演一个角色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群组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他们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为了尽快尽好地完成表演任务,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都会希望自己能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运用学过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来帮助组员,他们会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相互讲述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机会,用更多层面,更多角度来理解问题,进而也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牢固地掌握新知识,从而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表演任务。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个体,而是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此时,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提升,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得到了培养。

3.采用竞争机制,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使人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映,求胜动机强烈,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恰当的利用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这样的竞争中,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使每一位组员都有事可做。以小组为胜利者,使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易于成功,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信心大增,小组成员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它能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友好和合作的气氛,为学生者提供大量英语的实践机会,巩固合作效果,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4.完善的全程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让我们从多个侧面看到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则更能反映出一位学生的英语的综合技能。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期或学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特定时间内教学成效的检验,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整合 一个学期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每一位同学总是盼着拿到自己的成绩单,因为学业成绩单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各方面表现行为的一个综合性评定。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每个学生都有多个评价记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我结合了两种评价,以星级+评语的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打造富有个性的成绩单。

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美学特质 篇6

一、音色的基本内涵

所谓音色按照直接的意思指的是声音的颜色。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与一个人的声音能与他人相区别的一个重要声音属性。与音调, 音强、音长不同, 音色是区别人的声音的主要手段。人的嗓音都是具有独一无二的音色的。在声乐演唱中每个人的演唱所表现出来的音色是不同的。高水平的声乐演唱主要是演唱者通过科学的方法把自己的音色调节到最佳状态, 从而表达出最和谐的声音, 实现与声乐作品的强烈共鸣的。说白了音色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声乐演唱正是凭借着音色才表现出它强大的艺术魅力。

音色本身是声音的一个特征, 是声音的基本属性, 但同时它也是决定发生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音色这个概念从词语本身来讲要涉及到大量的美学理念, 它本身体现出了强烈的美学特质。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音色。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不同的表演者通过不同的音色可以向观众传达出风格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是慷慨悲壮的, 有的则是清脆圆润的。音色的不同正体现出了声乐演唱之美。

二、音色美在声乐演唱中的体现

声乐美主要是通过音色美体现出来的, 音色美在声乐演唱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音色实现了对表演者形象的展现;二是音色展现出了作品风格;三是音色提升了表演水平;四是音色表达出了作品的真实情感。

音色展现了表演者的形象。在声乐演唱中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声乐演唱的效果。在声乐演唱中表演者主要是通过音色来实现形象塑造的。人们通过音色就可以在脑海里产生某种形象。纯洁特征的音色表现的是清脆圆润的形象;激动的音色则展现的是一种热情奔放的形象;坚定的音色则表现了刚劲明亮的形象。通过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向观众表达出了不同的形象。

音色展现出了作品风格。声乐作品具有不同风格, 这些风格的体现主要是通过音色来表达出来的。音色可以说是演绎作品风格的有效手段。对于那些歌颂题材的声乐作品, 表演者可以选择明朗、激情的音色来进行表现;对于那些乡土气息浓厚的作品, 表演者可以通过明亮高亢的音色来进行表现, 这样就可以展现出作品中热爱生活的情感;对于那些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在选择过程中可以通过柔和亲切的的音色来进行表现, 通过这种音色可以有效地表达出恋人之间的甜蜜。在声乐演唱中表演者通过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表达出不同风格的作品。科学协调音色, 可以使得音乐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 声乐演唱的效果也将能够得到最佳效果。在今后的声乐演唱中音乐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具有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的研究。

音色提升了表演水平。人声嗓音器官中所表达出来的音色丰富多彩, 音色与其他乐器相比更具有优势。音色的丰富性不仅仅体现在它能够体现声乐作品艺术风格, 还在于即便是同一种音色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人在不同时期的音色是不同的。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不同也会使得音色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就是音色具有可塑性, 对于声乐表演者而言虽然先天条件非常重要, 但是音色本身是可以后天再塑造的。通过不同方法的塑造可以不断提升表演水平。

音色表达了作品的真实情感。音色本身在表演者演唱过程中会随着表演者自身情绪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音色来表现出不同形象。对于音色表现力丰富的表演者, 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来表现出作品不同的情感。

音色本身具有不同的美学特质, 在声乐演唱中表演者可以通过不同美学特质的音色表达出声乐作品的不同风格, 不同情感。音色在声乐表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声乐表演中音乐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音色的美学特质, 然后根据声乐作品的不同风格来进行表现。本文详细分析了音色的概念, 音色的美学特质, 最后详细分析了音色美学特质在声乐演唱中的表现。音色的美学特质在声乐演唱中的四个表现值得我们今后大加研究。高度重视这几个方面能够不断提升声乐演唱水平。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种以人的嗓音为表演形式的艺术的。声乐演唱的美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音色。表演者通过音色可以向观众表达出强烈的内心情感。音色在声乐表演中具有重要作用。声乐演唱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音色来实现的。因此充分研究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美学特征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围绕着音色的基本概念来探讨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音色,声乐表演,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黄汉华.言之乐与无言之乐——声乐与器乐之联系与转化的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 2002, 4:46.

[2]岳光.浅析声乐演唱中的美感意识——从我所演唱的作品谈起[D].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 2010.

故事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篇7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这是莫言在瑞典学院所作演讲《讲故事的人》的结语部分。故事在文明传承与人类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讲故事成就了莫言,如何让讲故事成就学生和课堂呢?受此启发,我在历史课堂中大胆采用故事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故事的曲折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真切感受到历史与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学生在这边,历史在那边,学生并不能真正走到墙的那一边去,所以他们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该要有勇气推倒这堵墙,跟学生彼此真心面对、真诚对话。连接学生和历史之间最好的介质就是故事。这是因为故事有很强的代入感,使人不自觉地进入到主人公的情境中去;故事通常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迅速抓住人的内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往往比书本上的结论更吸引人。一段好的历史,一定要有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善于讲好的故事;一个有好故事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课堂。

第二,故事的代入感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能体验历史课程,而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一维性、不在场性和不可变更性,这些特点制约了体验的实现。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历史课程?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很好的尝试,它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一种主人公的代人感,与历史人物同悲、同喜,通过体验当事人的经历与心情,达到“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效果。

第三,故事的细节性能填补历史的“空档”。历史是人们记载下来的,人们对各种历史事件的记载各有取舍,详略不一。多少年之后,当我们再去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历史时,会不无遗憾地发现历史记载中存在着许多的“空档”,那些最精彩的细节已经被湮没了,这时就需要通过想象,重新架构起历史的网络体系。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故事想象和经验掺入,在证据支持下,构建一种将历史空间、时间和人物整合为一的故事情境,把分散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把孤立的证据联系起来,从而还原整个鲜活、生动、丰盈的历史给学生。

运用故事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优化历史课堂,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尊重历史真实。历史故事虽然含有想象创作的成分,但虚构绝不等于虚假,完全脱离史实胡编乱造的做法断不可取。近几年穿越题材影视剧蔚然成风,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有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在运用故事教学时以史料为依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加工。

第二,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环节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故事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学情、课时等有侧重地选择故事,不能漫无目的地说故事,一味追求刺激学生兴奋点而偏离了教学知识点,那样的课堂也许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但同时又可能会失去历史课的教学价值。

第三,设计有效的提问。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由故事引出的提问要指向明确,紧扣主题,简单明了;要具有思考性,使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还要有发展性,从一个问题开始而引发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教学做法。

第四,掌握语言艺术。讲故事,既然是“讲”,必然要依靠教师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来呈现。阿尔伯特·麦拉宾的研究表明,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7%来自于语言文字(仅指文字),38%来自于声音,55%来自于肢体语言。因此,会讲故事的历史教师一定是一位优秀的“编剧”,他能捕捉到那些典型的人物、生动的事例、感人的情节,将它们活生生地带到听众面前。他还是一位天才的“演员”,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声音和肢体语言,从听觉、视觉、感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从他的口中讲出的历史能够入耳、入脑、人心。

音色在故事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故事教学;研究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作为教育大国强国,在经济不断加速发展的今天,中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那么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绊脚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需要一一解决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关于故事教学

把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里面的精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见其本质的东西。学生听故事,不只是在听一个故事而已,他还必须知道,为什么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与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没有。这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都是有效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互动性

故事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自己分析选择、设计或者改进引用合适自己的故事进行讲授。当然,在实施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注意把握方向,不要偏离课堂,控制节奏,组织大家讲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发言。这样一来,老师就起了主导作用,而学生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状态,相反来说,学生还是一个积极的群体,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大家一起合作讨论来逐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结果就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互助、统一起了相互的作用,时间久了,学生也就越来越喜欢这种氛围了。

(二)真实灵活性

与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故事教学在设计和组织上,都显得要灵活实际得多。老师不在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想方案,学生也不用凭空去想象理论概念。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老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故事也是源于生活中的,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课堂上,共同思考探索。这样一来,产生的效果相信也是最佳的。

(三)不同的故事

故事首先是要源于生活的。每一个不同的小故事背后都隐藏着不一样的答案。把故事引入中职语文课堂,因为故事教学中不存在固定答案这一说,所以就解决办法来说,都是随着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故事教学运用于中职语文课堂中,其效果往往是过程重要于结果的,学生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的除了氛围和故事本身,还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故事教学的作用

传统教学很多都要求死记硬背,提倡的也是“学而优则仕”,老师观念的落后,本来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老师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可是很多老师为了在各种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或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教学,教学目标模糊,对大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吃透,对学生也不够注重以人为本,只管自己的教学,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

故事的教学方法就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帮助,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之所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不高,学生没有什么积极主动性,其主要原因还是和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模式息息相关,应试教育统治中国很多年,其实至今为止,还是有很多地方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的创新和新意可言。应试教育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的,他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东西,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甚至是看作一种想死的心态。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对这种方式免疫了。在他们的认为中,学习就是不断地去死记硬背,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却对思考和研究之类的词语很淡漠。

二、故事教学的局限性

虽然说故事教学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在感性的同时一定要加入理性的元素。故事教学对于现今中职语文课堂来说,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故事教学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要想故事教学灵活、成功地运用于课堂上,那么老师就必须要在常规的备课上面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去寻找选择和设计故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把故事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思考怎样做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怎样做好课堂上学生有组织地讨论和适时地引导。故事教学对于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来说,也是相当高的,老师的应变、组织、引导等等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教学的成果,这是需要长期积累的。[1]

在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中,现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很不明确,对于学生自己所提出的标准和评价内容也有着一体性,因而就不能很好地表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2]故事教学针对于学生班级人数过多来说,也是一个负担。这会导致学生出现参差不齐。故事教学在其效果方面来说,评价难度还是挺高的,怎样对故事教学成果进行准确、有效地评价,是一个很难操作的问题。还有就是故事教学并不是说适合每一个人的,也不是适合每一个学科的,因为像一些研究型基础性的课程是不太适宜的。[3]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确实是存在着很多不好的现象和不足,这也导致中职语文的吸引力下降。故事教学对于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来说,是创新的标志。怎样让中职语文教学大大提高其教学的效果,让故事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得以很好的诠释,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优秀的地方,摒弃守旧、固执的地方,共同推进中职语文教学课程的发展。因此,只有观念转变了,素质提高了,觉悟升华了,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才有希望为祖国、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高素质劳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教育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2.

[2]郭威.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

[3]余红杨.基于中职学生语文现实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车前子简介下一篇:马树中学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