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心得总结:在师大中成长

2024-09-20

教师培训心得总结:在师大中成长(精选15篇)

教师培训心得总结:在师大中成长 篇1

10月13日应上级要求,来河南师范大学学习,开始带着几许不情愿,两个月的时间,我的孩子怎么办?我们班的孩子怎么办?到这能学到点啥?……一个个问题缠绕在我的心头。但我终究还是按时来了,短短的十多天,便让我改变了看法,此次国培置换学习,真的是不虚此行!

师大的老师们为我们精心准备的课程,聘请的一个个专家,他们新的教育理念,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从专家讲座,到作文指导;从教育叙事到微型课的讲授;从修身养性到教师礼仪,再到师德素养……我如一棵干旱的幼苗,喜遇及时雨的到来,我贪婪的吮吸着,这些精神食粮,让我如此的满足!

茶话会

10月20日晚七点,文学院报告厅里,我们国培置换语文组要开茶话会,主要是想让大家交流一下,互相认识,也或许是老师们怕我们想家,让我们调节一下气氛,一热闹,就把想家的事抛到九霄云外了。

晚上七点茶话会准时开始了,负责语文组的三位河师大老师,按时来到报告厅,还给大家带来了水果、坚果、零食等。

主持人是滑县的张翠敏老师和封丘县的李文秀老师。班主任许相全老师的讲话,为茶话会拉开了序幕,他关心的话语如一股暖流,让离开家一周的我们,倍感温暖,他关心的话语如雪中送炭……

茶话会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滑县老师自编自演的“三句半”,由张秋丽老师编写,她和李玉娟、董素霞、苏元威几位老师表演。他们淳朴地道的滑县话,诙谐幽默的表演,让教室里沸腾起来,大家笑得前俯后仰,看!那几个女老师,笑得眼泪都流出来啦!

吴银霞老师的半原创歌曲《大约在夏季》,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期盼明年夏天的到来,因为明年夏天,我们还会相聚在文学院;张翠敏老师的豫剧也唱起来了,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滑县的老师真是多才多艺呀!

修炼成淡淡的女子

10月24日下午,她走入我的眼帘,一个看似刚毕业的女孩子,圆圆的脸蛋儿,白里透红,长长的黑发随意地扎在脑后,上穿休闲毛衣,里配格子衬衫,下身一条阔腿牛仔裤,脚上一双白色球鞋。如此装束,靓丽清新,很难把她和大学教授联系起来,不过单对于她个人来说,我喜欢这样的老师。

她给我们上的课是《传统文化与教师礼仪》,怎么想,也该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奶奶级别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这节课呀,大学生般的刘安娜,我对她的课没抱多大希望。

然而,她温馨的话语,独到的教育理念,逐渐吸引了我的眼球,她从古今中外的教育之礼到人际交往;从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到教师必备,她侃侃而谈,时而图片比较,时而事例说明,讲解清晰,语言幽默……就这样被她征服,她的思想融入我的心里,正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课下,我们围着她不舍得离去,一交谈,我更是大吃一惊,如大学生般的刘安娜老师,居然是78年生(我在这里说出老师的年龄,我想她绝不会怪我的)天哪!一个比我还大一岁的老师,竟然如此年轻,如此坦然。她如三毛一样,有丰富的知识,有自由洒脱的心境,她超凡脱俗,与世无争……我要修炼成像她一样,淡淡的女子!

师大的盛宴精彩纷呈,我也从中明白了,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幸福。努力修炼,做一个合格的培训者,汲取营养,在师大中健康成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会把最美的自己展现在滑县的讲坛!

作者|滑县王庄镇新集中心小学 邓振英

教师培训心得总结:在师大中成长 篇2

那么,反思“思”什么? 笔者结合实践工作谈几点浅见。

一、思“得”

“得”即指教学中成功的地方。一节课结束后, 回顾教学过程, 体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 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 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我们提倡反思的时候先思“得”是因为我们相信一个人自信的力量是伟大的,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从自己课堂的优点中找到自信, 那成长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每个新学年到来时, 学校都会组织开展新教师“亮相课”。看着那些刚上班的年轻人站在讲台前一个比一个紧张, 听着他们满是瑕疵的课堂教学, 我们总是发扬“鸡蛋里面挑骨头”的 精神 ,搜寻新上岗教师的“星星”优 点 ,用“他人评价”引导“教师自我评价———看到自身的优点。

二、思“失”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课, 也有进一步塑造的空间。如,对教材的一些细节处理是否可以更好; 对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处理得是否周全; 对某个与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阐述是否有偏颇; 甚至对某个学生的评价没有用发展性的眼光, 只是就评价而评价……这些问题的思考需要教师对整个课堂环节进行再回顾、梳理、罗列 ,并对其作 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为借鉴的教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了落实反思的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我们还提 倡教师写“连续性反思 ”, 即就教学中的一个困惑、一个疑难、一个空白进行连续的探究,直到找到方法。

有一次, 我校一年轻教师在出外赛课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以示范课的名义展示完毕后,本学科的教师评价语都是溢美之词, 似乎没有任何缺憾, 完美至极。当其他学科的老师评价时,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一语文老师说:“老师的语言还可以再准确、再简洁一些。”比如一美术老师评价“简 笔画很形 象地突破 了教学难点,但从我们美术的角度来说,老师画得不够美观、不够规范,建议老师空闲的时候多练练简笔画。音乐老师也有好建议:“一开始的导课用到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 一下就引出了孙悟空的故事, 可是就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说,用动画片《猴哥猴 哥 ,你真了不起》这首歌 ,是否更合 适、更能激起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

评课结束, 授课的老师感慨良多:“真是旁观者清啊! 老师们的一席话让我有了重上这节课的想法 , 对这节课 有了更好 的设计。”

失败是成功之母, 只有一次次寻找到失败之处, 总结出失败的原因, 我们的教师才会得到成长。

三、思“改”

“思”的 最终目的 是“改”, 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 案 , 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

比如, 低年级学生生字的回生率较高,孩子们一节课认得多,也忘得多, 如何克服生字回生现象就成了一个很实际的反思小课题。我校二年级的王会荣老师就这一小课题利用课后反思进行了连续性探究, 发现让孩子们自做生字卡片, 然后利用一些间隙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当小老师认读卡片、巩固生字,结果问题解决了,教学技能随之提高。

教然后而知不足,我们可以从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科学、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更浓、作业的布置能否更具有实际意义、我是否了解任何一个学生等几个方面下手。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可以在学中教教中思、思中改。对一个教师来说, 其专业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 经常性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对专业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 及时记录,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篇3

关键词:反思;教师;专业素养;教学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化学教学反思是指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化学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的思考,且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积极的反思是完善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地发现化学知识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解决困惑,从而不断地提高,不断地走向成熟,让自己的化学教学不断完善并最终趋向于完美。

本文主要从课后反思的内容以及教学反思中的注意点两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一、课后反思的主要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有无达成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时,要重点对化学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反思。

在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同时,我们更应深入反思目标达成与否的原因。这样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进行教学强化或补救、调整。

2.反思教学内容

(1)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印发,打破了化学教材单一的格局,鼓励各地方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的顺序作适当的调整。比如,沪教版第四章第一节,教材安排的顺序是: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防火与灭火。但是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学完燃烧的条件之后,可以很自然地进入防火与灭火的学习中,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因此安排的教学内容顺序为: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防火与灭火—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相适应,知识才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建构。因此,我们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顺序进行反思。

(2)对教学内容深度的反思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重难点是什么,怎样处理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等,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例如,初三化学沪教版教材对离子这块内容的安排,要求学生知道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而“核外电子排布”内容安排在“拓展视野”这一栏中,教师可以不讲解。可是我每讲到离子的内容时,学生会有很多疑惑:原子为什么会得失电子?怎样得失电子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上:该内容处理比较简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疑惑较多,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把“核外电子排布”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我认为这里为学生拓展一下视野,并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便于学生理解。从此以后,每年讲到这个内容时,我都会把“核外电子排布”内容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发现学生的疑惑大大减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反思问题背后的原因。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目的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教学反思应注意的问题

为使课后反思能够合理、深刻地进行,并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力求全面系统地进行反思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为了能做到反思的全面性,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行为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一定的阶段,按照阶段性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比如,从课堂行为到课后作业的反思,或者一个单元从开始到结束,对教材把握的反思,或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反思等。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后全面而细微地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日益更进。

2.教后反思的及时性

一节课结束后要及时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若不马上回忆、反思、记录,所得的灵感马上就会遗忘,也就不会有提高。我们每年使用教学案,明年的教学案可能会用到今年的内容,若今年使用教学案的时候发现了不足甚至错误,不及时更正,明年用到相同的内容时还会遇到相同的尴尬。又如,实验演示失败了,若不及时反思,以后还可能会失败,因此必须及时找出原因并记录下来,防止以后的实验再次失败。

参考文献:

李幼芹.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9(3).

教师培训心得总结:在师大中成长 篇4

在本次活动中,可以感受到老师们备课时的认真和辛苦,领略了老师们课堂上的风采,也感悟到了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渗透出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本次活动的亮点

比较优秀的课:

10节课,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众星璀璨。10位老师展示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可以说,每位教师在课堂都展现着自己的亮点。结合老师们的评价及打分情况,评出高年级组的一等奖李俊平老师,低年级组的王军老师;高年级的二等奖魏晓娜老师,低年级组的赵燕老师,其他各位老师均为三等奖。

李俊平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虽然比较抽象但李老师利用让孩子找出“标准量”的方法让孩子们知道了“谁是谁的多少倍”,从而让学生认识“倍”以及数量关系,学生在活泼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地自学,小组密切合作,组织有序,动而不乱。

王军老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用激情四射的语言和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令人折服,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如行云流水,层层深入,凸显课堂实效。

魏晓娜老师执教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一课,教师沉稳老练、循循善诱,整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的自主课堂。

赵燕老师执教的《乘加乘减》一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语言富有感染力,学生参与度高,教师掌控整个课堂,稳重而大气。

李朝玲老师的《可能性》更是给孩子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能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史丽娜老师用优美动听的嗓音以及温柔的语言,和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

接下来的张晓聪老师、刘丁娟老师、张亚坤老师、李梦璠老师虽然刚刚踏入教育工作经验不足,但她们认真负责积极学习的态度也让老师们为之赞叹。

二、本次活动的不足

本次赛课,虽然成效显著、优点较多,但不得不说,某些课堂和老师,对角色的定位、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法的选择、对内容的取舍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善待课堂上的“生成”,合理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了的,课堂上不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会有资源的生成,又会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是鲜活的课。这样的课堂也就是“生成性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是师生的思想和心灵在教学活动中碰撞产生的火花,从中获益的不单是学生,还有教师。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2.一堂课的目标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高度、深度,这应是我们上课首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目标已定,就应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一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使其达到既定要求。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个别老师只顾完成自己事先预设好的教学内容,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些做法可以说是高耗低效,也可以说是劳而无功。

3.让数学课能多一点拓展。最好的数学课堂,不是课上完了,就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其实,数学课也可以来一点拓展和拓宽。学数学,还要懂得用数学,现实生活才是一个更加宽广的大学堂。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有意设计一点有意义的拓展延伸,那么,我们的数学课或许在课结束的时候将会是别一番模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4、我们教师经常看到而自己并没有觉察到的,每个人都经常犯的错误:“不敢放手学生”,就怕学生学不会,孩子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确实不断的重复。新教育不是有句话吗?要无限相信学生的能力。

三、就我们的课堂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1.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主动性?

要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建立合理有效地评价机制是关键。首先是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其次是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和异组同号的对抗评价。再次是实施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变成了师生共同进行,每个小组在上周表现好的同学来记录对抗组的分数。最后是建立数学班会制度及时反馈总结。为了避免学生对学分积累产生倦怠,教师每周要进行总结,并根据制定的奖励措施,对取得更高学分的同学和小组给予奖励。

2.怎样训练学生讲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代替教师讲题,是这一课改课题的特色,而学生得讲题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讲题能力呢?

一是明确要求。

凡是上台讲题的同学做到:声音响亮,自然大方,身体不能遮挡黑板。讲解时充分利用学具演示、板书、提问等方式把问题讲清楚明白。

二是示范观摩。

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条理的讲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讲题情况,即时点评,亲身示范。也可开展讲题比赛,从而带动和提高全班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是专项训练。

磨刀不误砍柴工。每天坚持五分钟的讲题训练,先在组内出生讲,组员补充完善,然后抽号上台讲题。督促大家做好充足的准备。

3.如何指导学生在组内有效地交流?

把组织形式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变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课堂,在小组内交流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学生在交流前要充分自学,只有对交流的知识有了充分的感知,有了独立的想法,才能在交流时有话和可说。

交流过程要做到有序。及时指导小组长组织调控组内交流活动。教师要深入小组内总结好的经验,发现错在的问题,及时更正。交流时要认真倾听。所有成员都要集中精力倾听别人的发言,从而及时质疑、补充,使小组交流落到实处。

教师培训心得总结:在师大中成长 篇5

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8年12月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让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总结:让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许多孩子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好高骛远,缺乏毅力,精神寂寞,甚至个别出现逃学、吸毒、自杀等现象。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呢?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追根溯源,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社会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改革。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儿童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一般说,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环境等渠道来实现的。

一、家庭方面。

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儿童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人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或交给别人看管,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父母在外面经受了更大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引起孩子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在物质上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在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通过每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作用。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儿童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如何克服孩子的个性弱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实践中又存在着很多问题,困难虽然存在,但我们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够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而是要考虑,如何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

贵师大培训学习心得 篇6

学习心得

大关一小

张正婷

5月26—27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赴贵阳参加了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这是一次语文教学的盛会,我带着敬仰的心态目睹了大师们的风采,聆听了教育名师的讲课,领略着专家的教学风采,同时也领略到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

26日早上,我聆听了来自于江苏的张学伟老师的古诗教学《问刘十九》和讲座《把语文教交到学生手上》。26日下午,我目睹了来自浙江湖州的盛新凤老师的精彩课堂《最想做的事》和聆听讲座《教学走向和美》。27日早上来自浙江的张祖庆老师给我们带来精彩的作文讲评教学《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和讲座《教材作文的二度开发策略》等为期一天半的学习。听了这些课和讲座后心里非常激动,因为小学语文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这次有机会学习真是不枉此行。

首先,作为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如今的学生知识面也很广,如果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怎么能上好语文课?怎么能吸引学生?张学伟老师的讲座和教学都实在的体现了这点。如:在教学中张老师以一个“猜”字贯穿全堂课。引导学生猜“雪”“火炉”就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教学中。再结合猜的内容说故事。学生大胆开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知道整首诗的意思。再如:张老师用“勾引”一词,把学生读诗的积极性调动出来。学生争着读、抢着读、读中悟。就把诗人、诗的背景、写诗的目的读出来了。这种教学真叫绝,让学生进入教学设计的圈套。

其次老师要把鼓励学生和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结合起来。如:盛老师在教学《最想做的事》时,她先出示造句:书是——

引导学生造句。鼓励学生造好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成了自己读书名言。这样鼓励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得到老师的肯定,就争先恐后的说了起来。在随着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被挖掘出来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再次,老师要抓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兴趣爱好。都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把这一点恰如其分用到教学中,教学的收益是相当大了不起的。如:是张祖庆老师作文教学一开始就用学生喜欢的QQ话题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开始谈论,随后张老师出示班上几个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赏析。又出示学生身边熟悉的中国达人秀的一些事列,让学生感受明星一度风采。随后就在班上找身边的小达人,让学生结合情景去演去练。这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满足,同时在学习中不枯燥乏味,还能圆自己小小的明星梦。这种教学何而不为呢?

总之,听课听讲座,听得让我们热血沸腾!听得我们激情洋溢!这些大家们各有风格,但我们如果简单模仿则会弄巧成拙,搞不好就是东施效颦。只有我们深入的学习,把它们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才会适合我们的学生,才适合我们自己!只有在读书时会消化,会吸收,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

在这次研讨会中,上课的几位名师无不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找回了自信,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极具亲和力、人性化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一切正是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的重要前提。

同课异教——让教师在研讨中成长 篇7

下面是每节课的案例分析:

课题名称:蒙氏数学之《平均分配》

从第一节课上老师就发现了问题,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只了解到把物品分成两份不同数量的分法, 因为教师本身并没有完全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所谓平均分配, 是把一堆物品平均分成几份一样多的现象。这是个概念理解的问题。从而也反映出教师对目标、对概念的理解自身存在不全面性, 虽然孩子看似好教, 但若自己没有一碗水, 那给予幼儿的能有几滴水呢?教师自身在听了观摩教师的反馈后对其他的老师感叹道:“幸亏我试教了, 不然也发现不了这个问题!”由此现象可以看出, 课前的准备是多么的重要, 课前不仅要对教材内容深入了解, 经验缺乏的教师更要通过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以及试教才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上课的内容, 并融会贯通, 使其烂熟于胸。就是在这节课上有个孩子提到把一个分成半个的问题, 由于教师经验缺乏, 没有及时捕捉到平均分配的这个现象, 因此也谈不上拓展对平均分配的理解了。

第二节课上教师避免了第一节课上的最大问题, 即有了把物品分成三份的设计。使得幼儿对概念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平均分配不仅是把物品分成两份一样多, 而且可以分成三份或者四份一样多。但这节课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阻碍幼儿思维发展的比较严重的教学问题, 即教师把分配的方法以示范的方式教给幼儿, 这是一个比较死的灌输。由于教师缺乏对幼儿的了解或者说是教学观念陈旧, 对幼儿的自主学习缺乏信心, 因此才会担心幼儿在数量多的时候不会分配。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这节课上, 这也是教师的一个通病, 许多教师总是担心幼儿不会, 于是就手把手、不厌其烦地给幼儿灌输, 结果培养的孩子自信心不足, 更谈不上有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也就无法实现了。

在这节课上我们还发现了教师自身的一些语言规范问题, 而教师自己却未察觉, 导致幼儿在着手操作时出现一种不清楚、不明白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看出, 幼儿的平均分配是教师设计的幼儿探索发现的一个过程, 但安排在这个环节是否合适?安排在哪个环节或者哪个活动中更能让幼儿充分探索?另外, 即使是探索发现是否也要给幼儿一个比较明确的探索发现的目标呢?教师还是需要更细致的考虑的。带着以上问题, 教师们感到同课异教活动确实非常有意义, 可以给我们每位教师带来深刻的反省!

在第三节课上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游戏设计, 使得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但由于教师本身的不严谨, 使得游戏的作用偏离平均分配的含义。另外游戏的设计很好, 但在引用时并没有衍生到平均分配上, 使得游戏作用没有更深入。在这节课上我们更多地发现了教师本身的一些问题:教师本身有创意但欠细致, 在听过两节课后, 仍对教学问题没有重视, 重复了第一节课出现过的问题, 经过提醒后通过说教的方式传达给幼儿, 也足以说明教师在课堂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除此之外, 从教具的准备上, 我们也能看出教师非常注重幼儿喜爱、形象、直观物品的特点, 准备了众多的动物图卡, 在一个黑板上演示平均分配, 但教师是否注意到一个问题:幼儿的注意力是在动物图卡上呢?还是平均分配的实物上?过多的教具摆放使得黑板上拥挤不堪, 再加上这位教师犯了上面谈到的教师严重的通病, 在所有的分配完成后, 仍然从头到尾又给幼儿解释一遍, 就怕幼儿不明白, 直到指导教师多次喊停。对于最后的幼儿操作设计, 教师考虑欠佳, 只提供给幼儿分成四份一样多的操作, 是不是会限制幼儿思维的拓展呢?

大班组一共上了九节平均分配的课, 最后的两节仍然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学层次的递进问题, 教学语言的不准确, 判断平均分配的设计模糊, 等等。可以看出, 即使是在上过很多节后, 观摩教师们仍然发现了课的问题或者教师自身的问题等。

课后我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同课异教让教师明确了: (1) 只有对教材的分析理解透彻, 才能较好地给幼儿传达正确的知识; (2) 只有充分地把握教材内容, 才能有层次地突出重点、难点; (3) 只有准确把握目标, 才能有较好的教学设计; (4) 教师自身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 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5) 教师自身要相互取长补短, 才能让课堂精彩纷呈; (6) 教师语言的精确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对教材熟悉到了一定程度, 才能够比较精确、简练地输出; (7) 对于年轻教师, 要通过试教的指导才能确保教材内容的基本达成; (8) 教师通过同课异教发现、了解到自己对教材的轻视, 更深刻感悟到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此同时, 教师们还对教材有着更深层的谈论: (1) 是否可以把半个的分配也放在课堂上?若放在课堂上和等分的概念如何区分? (2) 等分是平均分配里包含的一个内容?还是平均分配只给幼儿讲整数?

“双师型”教师在探索中成长 篇8

关键词:双师型;一体化教学;项目法构架;过程性评价

“双师型”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具备相应实践经验,通过专业授课、实训,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整合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必将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一、探索“一体化”教学,发展“双师型”教师

根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探索理论与实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将专业课程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训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由同一名教师担任理论与实训教学任务,使理论与实训的重点、难点、疑点得以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先讲解理论后实训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先实训后讲理论或一边讲理论一边实训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讲课要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问题。例如讲授“游标卡尺”这一课,以往的理论教学讲解游卡尺的结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使用与维护等,部分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处于一知半解。间隔一定时间上实训课,造成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遗忘,实训教师又重新进行讲解,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可能存在讲授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理解层面的不同。而“一体化”教学中,采用一边讲理论一边实训的方式进行教学,把理论与实训课进行了整合。在上理论课时,将游标卡尺发给每一位学生,教师结合实物进行手把手讲解,讲清读数原理并引导学生用这个原理来识读其他类型的游标量具。讲了外径千分尺的读数原理,就引导学生识读其他的测微螺旋量具。这种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同步教学方式,增强了理论学习的记忆,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实训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锉配凹凸体是钳工的典型课题,教材中没有详细讲解各加工面的尺寸计算推导过程,而理论课还没讲到“尺寸链计算”这一节。因此,教师有必要提前讲授这一节内容,然后再讲锉配凹凸体中的尺寸计算及推导。锉配凹凸体的尺寸计算和控制一旦掌握,所有锉配零件的加工计算都可以此类推。再如两孔中心距尺寸精度的控制,将找正与借料运用于实践。这种先讲解理论后实训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学好理论的动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体化”教学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将课堂搬进实训场地,将实训课题搬进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交替进行,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在时间空间的安排上可自由配置,形成理论与实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营造一种“乐之”的学习氛围。

采用“一体化”教学,符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应用”转换。将理论与实训相互穿插融合渗透,有利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二、探索“项目法”构架,丰富“双师型”内涵

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技能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发展。因此,日常教学必须体现知识、技能、素质三者的协调统一。知识、技能、素质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尺度,注重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实训教学,促进全面素质的提升。

1.建立三大实训项目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钳工实训内容划分为基本项目、综合项目、提高项目三大块。结合项目要求确定实训课题,将实训内容分为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子项目。子项目在实训中需要分阶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且不同子项目培养的能力也不同,阶段性目标明确。

基本项目以保证满足各类实训要求为依据,是实训中的一些最基础的功底,是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教师从理论到实践要手把手的精讲细教,使学生彻底掌握从事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懂得安全文明生产常识,让学生感到我能行,从而满足后继实训的需要。

基本项目的子项目包含安全文明生产的相关知识,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扩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等。

综合项目的实训内容根据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而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它主要体现在专业性上,使学生对实训的结果感到自信和自豪,感到我能做得好。

综合项目的子项目包含常用量具、量仪的结构、原理、使用及保养方法,钳工常用刀具的几何形状、刃磨方法、使用与维护等,使学生具有国家中级钳工技能水平。

提高项目的内容是为有专业特长并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设定的,要求学生追求更高的专业精度,掌握设备的装配与修理技能,介绍一些前沿的课题研究内容,以促进他们日后的发展。

提高项目的子项目包含车床、钻床等设备的装配与维修等,使学生具有国家高级钳工技能水平。

2.“项目法”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

实训教学的考核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果。建立一套实训教学过程性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全以学生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定成绩,更注重学习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可以更公正地评价一个职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

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如果将终结性评价看作一条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工艺品,那么过程性评价是这条流水线上的每一道工序,只有这条流水线的每一道工序都达标,才能制造出合格的工艺品。

过程性评价其结果反映了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反映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不论学生个体基础如何,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较高的成绩,只要认真就能学有所获。因此,过程性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有利于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感受到考试不是最终目的,学会才是最重要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才是最实在的。

实训教学要结合学生特点,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过程性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简单做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强调以学生为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学习方式,学习意志,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培养,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实训潜能,逐步掌握实训内容,从而达到实训要求。教师是学生的技术指导者,是学生的素质培育者,正确的导向不仅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风貌。

总之,“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勇于探索教学模式的勇气。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训,再从实训到书本”的循环技能提升之路。使教学理论知识的内涵得到丰富,使教学实训能力得到升华,培养出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 胡亚军《“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钳工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教学参考 2012年32期

2.朱伟红,刘鲲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钳工工艺》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才智 2011年19期

3. 黎世俊 浅谈钳工实训教学改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7期

北师大培训心得 篇9

8月11日早晨10:30,火车缓缓驶入北京西站,大家很是兴奋,来到北京的感觉的确不一样。进入北师大校园,启功先生题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心想:这或许就是对“为师者”最好的诠释吧。

怀着“学习”的心态,老师们走进了北师大“英东318”,开始了为期6天的培训学习。

首先,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邓涛副教授和我们一起分享了《优质教育与优质教学》的先进理念,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教学更有效。针对一线教师,邓教授还向我们讲解了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几个关键环节,最后,邓教授就教学方法选择的指导思想向我们作了解释性地说明。

下午,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向蓓莉博士就《经验与社会改造》这一话题现身说法并通俗易懂地在笑声中向我们作了培训,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努力“学习”必能创造佳迹,改变自我!

周建华老师的《课程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虽然讲得有些玄乎,但让我们深深知道,课程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教师的专业发展伴随着课程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另外,周老师的一个观点很是经典,那就是:教学理念是气场,要顶天;教学基本功是细节,要立地!我很赞同。

对品牌学校创建有借鉴意义的讲座,那就是北师大教育学部徐志勇博士带来的《构建持续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此讲座以徐教授帮建品牌学校打造的经验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结构以及一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校底蕴,学校环境等要素),打造品牌学校的依据和理念,让我们听了以后不觉豁然开朗。

15日上午,在笑声和掌声中,我们聆听了张东娇导师的讲座——《学生本位的沟通情境与教师语言的适应性》,向我们阐释了与学生沟通的情境创设和为师者科学的教学语言,使我们大受启发。下午北京京源学校的王珏老师关于《如何设计班级活动》的讲座很是精彩,她结合她们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向我们展示了班级活动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的的魅力和源泉所在,但欣喜之余,乡镇中小学的老师们也深感压力,我们有这么先进的设备吗,我们有这样优质的资源吗?没有。所以这好像只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啊。

16日杜霞老师的《感受阅读的魅力》、余凯老师的《课堂提问的策略》紧扣先进的理念和一线老师的实际,让我们在三个小时内感觉到了阅读对学生和老师的催化作用,清清楚楚地讲解了“阅读,是什么”;“阅读,读什么”;“阅读,怎么读”的问题;让我闪知道了课堂提问要想有效,必须注意“两个维度和三个基本概念”以及维持高阶思维的七个要素和防止高阶思维水平下降的六个因素,那么,新课程下如何评价一节好课呢,余教授建议我们可以借鉴叶澜老师的“五实”,可以借鉴孙元清的“五有”,可以借鉴朱永新的“六度”,让我们获益匪浅。

北师大研修培训心得 篇10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北师大教学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有幸听取了北师大专家们的报告,感觉收获很多。帮助我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并且指明了以后努力方向

一、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数学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钱志亮专家的讲座让我感受颇深,我明白了教书育人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教书育人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把学习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这也是我在教学方面最大的感悟。语文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独特的个性,这就是语文的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本,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传统教学中可取的东西。

倾听是十分重要的。有专家指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成功有八成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让别人倾听。一名成功的教师也是如此。面对学生的诉说。教师一定要认真,耐心地倾听,这本身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记得有一次上课时,发现平时一直很乖巧的同学趴在桌子上睡觉,我当时很气愤,很想把他批评一顿,可又一想不对,是什么原因才会睡觉呢?仔细问了才知道原来那天晚上他妈妈生病住院他陪了整整一个晚上。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冲动去批评他,他是个内向的孩子,如果这样批评他,也许在我的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孩子。通过倾听,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让他感受他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小学英语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篇11

关键词:教学;反思;指导思想

反思是自己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反思不仅要重视基础伦理的学习,更要特别掌握“论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教师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成长,应该是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线路图。

一、在反思中激发隐藏的“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地注意某种教学行为。只有在反思过程中,才能激发其隐藏在心中的教学思想。比如很简单的新授课,一开始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带他们读,但是最多4遍之后,学生就疲倦了,就没什么兴趣了,通过反思之后,我想了各种方法来带读单词,以“吹气球”“小猴子爬树”“spell in teams”的方法来读,我发现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还能让他们更快地记住单词,课堂气氛也变得非常的活泼。可见,学生在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既养成了良好的反思习惯,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套反思方法。

二、在过程中探索新的航行“路线”

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在反思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最后的验证阶段,教师应把以上所形成的假设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验证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经验,从而回到了开始发现问题的阶段,从而又形成了一种循环。

比如,我在教授4B unit 4时,遇到单词“西瓜(watermelon)”,我认为这个词比较难,就放到最后教,为了使教授过程更生动,我做了很多水果的头饰,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授课,我问学生:“什么东西吃前是绿色、吃进去是红色、吐出来是黑色?”聪明的学生一下就猜到了“西瓜”。我先引出“水(water)”这个单词,反复操练了几遍,就开始了我事先想好的“水果蹲”游戏。我以前看过许多教师玩这个游戏,总结了那样的经验,我自信满满地开始了这个游戏,但游戏还没进行的时候,我不得不叫停,因为没有人愿意当“watermelon”,我很困惑,最后只能指定某个学生来当“watermelon”,一节课就这样在混乱中度过,事后反思了一下,由于“watermelon”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个很难很长的单词,所以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我就开始了游戏,导致没有人愿意当“watermelon”,在第二天的课上,我仔细把“watermelon”教了好几遍,再玩游戏时,终于达到了我预期中的效果。

总之,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師在不断的反思中能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篇12

第一, 校本教研可以帮助教师自我反思, 了解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才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存在问题, 是不是有效, 符不符合教学规律, 需不需要改进;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询, 才有可能理解学生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的反思和研究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做到自觉和有效, 而开展校本教研, 可以促使和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反思, 了解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得与失、成与败, 进而取得改进的可能性。

第二, 校本教研可以将教师获得的隐性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理性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不一、言传和模仿的特点, 它深置于教师个人的行为和经验之中, 包括融解于教育教学中的非正式的、难以明确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在校本教研中, 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总结实践经验等过程, 可以使这种隐性的知识技能发声和现形, 这就是将隐性专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是使教育教学由经验阶段上升到理论阶段, 由本能状态上升到自觉状态, 由潜意识行为上升到有意识行为, 由实践经验转化为显性化、理性化自觉行为的过程, 这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校本教研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

第三, 校本教研可以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校本教研, 教师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 从而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此外, 从教育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看, 参与校本教研还可以使教师反思国家的教育方针、地方的教育政策、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教师的社会职能、学生学习的本质等问题, 进而提出具有社会改造意义的教育改革建议。

北师大培训心得(范文模版) 篇13

--北师大培训心得

西峰区团结小学 刘欢

2018年7月20日至26日,我有幸与40多位同行一起,参加了在北师大举办的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这次培训内容丰富,专家各具风格。他们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一周的培训让我收获了很多,每一天都能让人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击与迸发,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同时又仿佛是一剂“兴奋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

专家们的讲座润物无声却令人深思,疾风骤雨却令人豁然开朗。心理学泰斗郑日昌教授,站在心理学研究的最前沿,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压力的来源、表现及危害,压力应对的方式方法以及情绪的管理、放松和调节的主要途径,同时带领大家进行了短暂的催眠放松,在语言描述的美妙意境中让大家体会到了身心放松的舒畅感觉。他告诉我们要坚持“三论”,记住三句话:相对论,“不好中有好”;全面论,“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发展论,“现在不好将来好”。郑教授年逾古稀,手持话筒,漫步舞台,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没喝一口水,没停一分钟,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这是体力,更是魅力;是学识,更是智慧。

最让我感动的是郑丹娜老师,她为我们做了题为《全接纳,慢引导-建构生命成长共同体》的报告,郑老师从“接纳”一词出发阐述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思路。郑老师指出:“全接纳”即①接纳所有孩子②无条件接纳③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要给孩子以公平;“慢引导”即要接受孩子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要在引导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性上升到理性,感情上升到理念,耐心细致;“培养孩子好习惯”,即让孩子在接纳的环境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每个

孩子不排他,寻找他人的闪光点。在报告中,郑老师还特别提到了她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心情晴雨表”策略,她和每个孩子建立的“悄悄话小本本”,每天和孩子们写“心语”,孩子们在小本里把心底的小秘密、生活中的小苦恼告诉老师,她在自己的回话中帮助解决,加以引导。小小的本子使她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得在学生边写边思、老师及时关注的过程中,架设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这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要给予学生阳光,更重要的是在全接纳、慢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发现阳光的眼睛和心态。让孩子在接纳的环境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成绩如何,纪律如何,甚至品质如何,不管他是成绩优等生或是学习困难生,我们都应该不抛弃、不放弃,关心教育他们,一个也不能少,每一朵都有开放的权利!

晏辉,集智慧和幽默于一身的教授,更令我折服。他将枯燥的辩证哲学讲的妙趣横生,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悟博学善思的无穷魅力。我想,一个受学生们喜爱的老师一定就是晏教授这样的。

全国优秀班主任——陈延军老师,他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育人先育己,是他留给我们最深的教诲。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留给我的思考和成长的空间却是无限的。

一、教师要有阳光的心态,快乐的教学。

郑日昌教授在报告中讲到:老师的学识、老师的人品、老师的态度,直接决定老师的事业的成败,直接决定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成败。所以我们老师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对待任何事都要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在教学中更要静下心来做好每一项工作,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其实,现在的我们需要有这样一股静气,一股干劲,才能成就自我。杨秀治老师在报告中也讲到:作为教师,要自主发展,即奋斗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健康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选对目标,自己去奋斗、体验,按新理念去摸索,做一个学习型的、研究型的、反思型的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有一个阳光的心态,为自己创造快乐,体验自己的人生价值,快乐的教学,你快乐,学生也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自己的修养。

一位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和提高,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不懈地自觉学习,把生活中的一切空间都作为学习的课堂。否则就无法面对每天纷纷涌来的信息,无法适应当今教育工作,更不能轻松地生活。“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原来说老师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流动的水,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找水”。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懂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了解其他各领域的非专业知识。因为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吸引力是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面对今天的孩子,你必须储备知识,别无选择。所以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我,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三、学会反思,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本次培训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讲座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因此,今后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2)在教学中反思。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是重要的工作阵地。教师不能只是课堂的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节课下来,我们不要只关注自己的课堂怎么设计的,自己怎么教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一定要反思教学生什么,学生发展了没有,改变了没有,学生走出教室与走进教室有无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仅是在备教材,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是否发展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教学要采用更多的学习方法。只有学会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教师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郑丹娜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孩子是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愿望。作为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问题;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允许孩子犯错误,不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关爱和接纳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不断感受到和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

一个人能走得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有几位好的同伴将会成就你的一生。感谢这次北师大培训班的各位专家、学者,为我们

指点迷津,感谢这次与我们一起学习的老师,从他们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同行的优秀和自己的不足,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北京培训的机会。

华东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安徽省阜南一中

数学教研室(徐和丰)

2016-8-8

华东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2016年8月1日到6日,我有幸参加我们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暑期教师研修班。虽然本次学习天气是炽热的,但抵挡不住我们高昂的学习的热情。在整个培训中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专家教授们每一次的讲座总是把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用朴实风趣的话语分析一个个典型案例的同时,每一次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专家教授们对教育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独特的感悟、深厚的教育素养令人折服。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本次培训学习本人产生了颇多感悟。本次学习的特点是:时间紧——六天听了十场报告;水平高——主讲人全是教授博士学历;实效性强——绝大多数报告的主旨都指向具体的教学实践。特别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报告重点探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比如:朱益明教授的课题 《新形式下的高考改革》的报告;沈章明教授的课题《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报告;邓志伟教授的课题《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黄向阳教授的课题《班主任工作---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报告;彭正梅教授的课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生涯发展》的报告;郑太年教授的课题《学习科学与教学变革》的报告;等等,无不高度关注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之前,2014年我参加过安徽省骨干教师培训,当时是由安徽省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承办的,记得那次培训对我影响很大。经过那次培训我增长了很大见识,扩展了视野,使我的教育理念上升的一个新的台阶,本来我带的那个班成绩不太理想,在年级排到二十多名,自从参加了那次培训,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的班级成绩突飞猛进的,已跃排名年级前列,今年高考一本达线二十五,二本十六的好成绩,其中985、211院校七人,在普通班位居第一。我觉得这些都归功于2014年我参加的安徽省骨干班主任培训。因此,参加这次华师大培训,我内心觉得我的教育教学又会再一次得到飞跃,通过这次培训,又激发了我的豪情壮志,相信新学期我的教学成绩会再一次飞跃。

下面,我来谈谈我本次学习心得体会,从三个方面介绍。

一、做个会学习的教师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今天的教育工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今天的教师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发展的实际影响力巨大,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提升教师。所以,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永恒的,教师有时候也是学生,教师也要学习,特别是暑假要参加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平时要外出学习和学术交流。相对这一点,我做的不太好,我以前总以为只要自己把课上好就行了,现在看远远不够,因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在教育改革的年代,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模式是必要的。希望学校以后多给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多出去看看,长长见识。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习和提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丰富自己,才能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才能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压力和竞争;“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培训后,我觉得“教师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奔流不息的溪流”。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钻研业务,更新教学理念,做一个专家型的教师,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得到提升和发展。

第二、注重素质教育

华东师大二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华东师大副教授李志聪,介绍二中学校创建近60年来,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精神。二附中长期坚持“以质量立校,以科研兴校,以改革创新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按照“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的办学思想和“优秀加特长”的目标要求,二附中深入开展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世纪之交在全国首创“首席教师制”,逐步构建了“六个百分百”素质教育育人模式,实现了创建德育金牌学校的目的。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推出了以提升中学国际竞争能力为目标的学校课程,建立了“卓越学院”,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二附中的教育改革始终走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前列,素质教育硕果累累,英才辈出。据中国科协统计,二附中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总共获25枚金牌,4枚银牌和1枚铜牌,金牌总数名列全国前茅;二附中学生连续参加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共荣获20多个奖项位居全国第一,顾宇洲、白雪霏两位同学为此还获得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荣,学校获评“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特别“六个百分百”素质教育育人模式,一、100个研究课题;

二、100个实验(90个指定的,10个自主的);

三、选修课(300多个,学生一般选有80多个);

四、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社团;

五、游泳课必选;

六、做100个学时志愿者。

澳大利亚教育理念,就是让每一个人尽可能成为一个人。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天天喊素质教育,但真正素质教育在哪?湖北教育局长因为教育改革,群众不支持,迫于压力自己辞职了。我觉得李志聪校长说的对,好成绩都到外面发展了,留下的都在本地发展,本地的经济水平就有他们决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多关注班级中成绩靠后的同学。

三、做个会反思的教师。

叶澜语录: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难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邓志伟教授引用著名教育家洛克《人类理解论》,反思是人们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应自照,在这种反观自照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学会反思。教师反思是通过一种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能力发展及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师反思是为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为了教学品味与境界的提升。可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一些教师不知道要反思些什么?在一本杂志中我看到一位著名教授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思维观、学生观、教学方法观。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呢?方法一:学会写课后记,课后记应该包括学生和自己在教学中各自的表现;方法二:观摩教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听课;方法三:观看优秀课的录像,可以自我观看,同事共看,专家帮看;方法四:记录上课中的关键事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最成功的做法及其背后的道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学会反思也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

现在,从上到下普遍公认,“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不断的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种模式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

而博客又可以成为教师“反思”的一种最佳平台,“博客这个平台不仅能够将教师的潜能发挥出来,更能够让教师充分享受团队合作给自己带来的学习和工作上的愉悦心情和无穷动力。博客让我们变化最大的是思想的火花不再一闪而过,而是可以和无数的火花一起碰撞出绚烂的火焰,从而改变我们的思想、生活,甚至生存观念。”即便是将实践叙事化、智慧显现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提炼和升华。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若教学效果比预期的好或差就可以进行反思;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原来设计的流程也可以进行反思;还可以在存在的不足、让人不安的现象、最失败的经历、值得关注的(重要的)事实、至今无法确定对与错的行动等方面进行反思。

青年教师怎样在研究课例中成长 篇15

活动展评的44节课公开课都是作课教师和他们背后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成果,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亮点。大部分教师对教法的研究比较重视,创设了适合学生的低起点、层层递进的带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提问后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的时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学生自己辨析和反思的机会。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角度、多种方法的提炼,基础扎实的学生,一种方法保证正确;基础弱、程度差的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分析和思考。

那么一堂好课标准是什么,我们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关注学生

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感受和体验,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以选修2~2《变化率与导数》为例。

学生对变化率的理解并不是一张白纸,因为高一物理必修1教材已经明确提出变化率的概念,描述变化快慢的量就是变化率,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率就是运动速度,物理上的速度是一个相对量,即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移在单位时间内变化的快慢。

一些符号的表达形式在物理的必修1教材中也均有体现:(14页)物体在t1时刻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那么x2-x1就代表物体的“位移”,记为△x=x2-x1。

自然界中某量D的变化记为△D,发生这个变化所用的时间间隔记为△t,变化量△D与△t的比值△△tD,就是这个量的变化率,对瞬时速度也有描述性定义。

只有了解了学生这样的认知基础,才能够真正预设出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数学问题情境,提出适于的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再比如,导数的概念这节课的引言是直接呈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知道平均变化率是刻画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变化快慢程度的量,并不能刻画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变化快慢程度,那么用一个什么量来刻画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变化快慢程度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导数。

而好多老师重新讲了高台跳水例子后面的探究问题:

探究:

计算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 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

2. 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这样的设计有待商榷,一方面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物理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个探究是上节课的知识,再次引入不仅低估了学生的认知,不能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二、关注教材

关注教材一方面是研究数学知识本身,另一方面是研究数学的呈现方式,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 新课标教材特别强调章引言的作用,突出数学的整体思想。

知全体才能洞悉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本章节要解决的问题、基本过程和基本思想方法等纳入教学中。章引言的呈现形式也应该因内容而定,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可以将这一章要讲的内容分列出来,也可以加上教师的理解生动自然地给学生呈现。

比如三角函数的一个章引言:

放一段月亮绕着地球周而复始的运动,地球绕着太阳周而复始的运动的视频后,师说:这是一首曾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童谣,它阐述了地球和月亮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放跳水视频后,师说:这是跳水健将秦凯的一个精彩片段,翻转的动作也表现出了周而复始的变化特点。在我们身边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这些变化规律呢?本章我们要共同研究的三角函数就是刻画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那么为什么三角函数能够刻画呢?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三角函数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角。

老师的语言凝练,通俗自然,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很清晰的明了这一章要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2. 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要想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首先需要深刻的理解教材。

以导数概念为例:

在大纲教材中,导数学习的起点是极限,即从数列,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导数。这种建立概念的方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就高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很难理解极限的形式化定义,由此产生的困难也影响了对导数本质的理解。

课标教材直接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导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导数本质的理解。

同时,教师用书中明确的指出本节的中心任务是形成导数的概念,概念形成划分为两个层次:(1)借助高台跳水问题,明确瞬时速度的含义。(2)以速度模型为出发点,结合其他实例抽象出导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导数就是瞬时变化率,了解导数内涵。

人教A版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挖掘导数概念的内涵,要求安排2课时。我们知道概念教学是从例子出发的,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更需要不同的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来归纳和提升。所以除了书中高台跳水的例子,还要再加两个例子比如瞬时变化率,瞬时加速度,要让数学的抽象性化解于问题的感悟中。

许多教学专家都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形式化的定义,而是获得数学研究的对象,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方法,因为其中蕴含了用数学的观点,刻画和研究现实事物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带有本源性质的过程。

三、关注教学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的发挥,的确是一门艺术,但其根本应该建立在教学设计的预设上。

1. 教学设计。

以导数的几何意义为例:

教科书在1.1.1设置的思考揭示了平均变化率与割线斜率之间的关系,而建立导数概念是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因此从形的角度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时,一个想法就是从割线入手。通过当自变量的改变量逐渐趋近于零时,割线趋近于一个固定的位置 (命名为切线) ,割线的斜率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值,就是导数,那么导数的几何意义即切线的斜率。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顺理成章。

那么,我们看另外一种呈现形式:先复习导数的概念和求解步骤,然后呈现一道例题:

例.如图,它表示人体血管中药物浓度c=f (t)(单位:mg/mL)随时间t(单位:min)变化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估计t=0.8min时,血管中药物浓度的瞬时变化率(精确到0.1), t=0.2, 0.4, 0.6min时呢?

同学们发现这道题没有办法用导数的定义解决,这时教师解释:从“数”的角度我们可以求得导数,但是一旦只给出“形”,我们又该如何求导数呢?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几何的角度研究一下导数的意义。请你结合导数的定义研究一下: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如果前面的教学方法是顺理成章的话,那么后者的引入应该是追根溯源,其实变化率,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是理解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不同角度,即从实际意义,数值意义,几何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诠释和深化。从导数的概念出发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研究的能力,这种认识问题的角度值得大家研究。

2. 教师的教学引领。

的确,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概括和引领,教师要给予学生无形的帮助,而关键时刻的概括和引领尤为重要。

以任意角为例:

在概念的引入上,很多教师都能注意情景化,利用钟表的校准问题,亚运会体操运动员的转体运动引发认知矛盾:角的概念需要推广,需要用旋转量和旋转方向两个量来刻画,但在挖掘概念的内涵方面教师还需再深刻,再明了。

比如:判断-30°的角是不是锐角。

生答:-30°是锐角,因为负号只代表方向。

师:锐角是0°到90°的角,-30°不在这个范围内,所以-30°不是锐角。

老师的解释,学生真的听明白了吗?这位学生错误的知识根源我们应该追溯:他认为-30度的负号代表方向,它是锐角,那么另一层意思就是说锐角只刻画大小。

这样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的联系,任意角的概念是在初中的角的概念的基础上推广得到的,初中学过的角均是正角,这一点应该给同学归纳的机会。

或者阐述清楚,正角在形上是逆时针得到的,负角在形上是顺时针得到的,正角在数值上对应正号,负角在数值上对应负号,如果教师在此概括提升了,就不会出现-30°和30°的混淆。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很好解释清楚。

还有就是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课件的合理使用问题,教学环节的衔接自然,要求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教师语言的自然过渡。比如:要研究弧度与角度的换算关系这样衔接就比较自然:弧度制、角度制都是角的度量值,同一个数学对象用不同方式表示时,他们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一定可以换算,下面我们研究这种关系。

44节课,很多课件的合理使用,帮助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但并不是多用课件就比少用课件和不用课件好,课件的使用要恰如其分,比如在导数概念这节课的开始,因为上节课已经展示了跳水的视频,再次加入高台跳水的视频必要性不大。再如:分析这些角和角在数量上存在些什么样的关系,是先展示后思考还是先思考后展示都应该在教师的研究之列。

总之,对课的理解,尤其是对教材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更需要有研究教学的经验和心态,希望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的研究中不断成长。

摘要: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法的研究,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 关注教材, 关注教学过程, 学会在教学课例研究中不断成长。

上一篇:夜访吸血鬼英文影评下一篇:山东省贯彻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