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获得自主发展

2024-10-13

在体验中获得自主发展(共5篇)

在体验中获得自主发展 篇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在具体情境中, 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获得一些体验。”“关注学生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 课程设计将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将数学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再创造”的过程。为此, 教师应创设开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 感性认识丰富, 易于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也容易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 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上, 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 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 少一些暗示、干预,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 并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在体验“再创造”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例如, 教学《确定位置》时, 我创设情境, 以召开家长会为契机引入,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向家长介绍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同学们是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有的画图, 有的文字介绍……在汇报交流中, 学生发现, 只有“第几组, 第几个”这种方法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 并且比较清楚、简洁。当老师设疑, 能否只用5秒就可以写出一个人的位置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 在讨论探究中发现了“数对”。这样教学, 因为问题接近学生生活,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出来的, 所以,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知识的“再创造”。

二、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俗话说得好:“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可见, 动手操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每当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都应充分运用直观手段, 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让他们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的活动当中, 进而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 我只提供了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和一张白纸, 让学生借助合适的材料自主探究, 想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然后汇报、展示成果。他们有的在白纸上剪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画出了一个相应的长方形, 找到长方形与三角之间的关系, 推导出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验证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任意三角形时, 有的把一个任意三角形沿高剪开与另一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给三角形画了一条高, 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把每一个小三角形分别看成相应长方形的一半, 最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 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很少, 学生少了一份依赖, 多了一份思考, 思维强度非常高。

三、联系生活, 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并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二) 》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老师带领25人乘车去春游, 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 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怎样派车最合理?请在小组内商讨派车方案。解答这样的题, 学生的兴趣十足, 情绪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 学生学得轻松, 会在学习活动中不时地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月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所以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数学, 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在体验中获得自主发展 篇2

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人际关系策略

江西省高安市城南幼儿园(3308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要注重让孩子“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性原则。”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已经越来越认同了“体验”是引导孩子社会领域主动学习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体验;人际关系策略;换位思考

在幼儿园的人际交往中,孩子们发生争执与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他们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与人共同生活的。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教师都会选择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动认同,约定行为规则。但应该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什么,怎样做能够促进孩子们体验的深入,却是教师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要注重让孩子“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性原则。”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已经越来越认同了“体验”是引导孩子社会领域主动学习的基本策略。

今天孩子们角区活动玩的都非常投入,我也在各个角区高兴的欣赏着孩子们的作品。突然,从建筑区传了激烈的争吵声。只见千千不停的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又不是故意的。”帆帆却还是大声的说着:“你碰都碰倒了,对不起就行了?不行!”我赶紧让两孩子出角区到我身边来,其他的孩子也收完玩具坐好了。

为了培养大班孩子分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全班展开了讨论。我首先请两个当事人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千千委屈的流着泪说:“我在建筑区要走过去拿木板,是不小心把他搭的房子碰倒的,我跟他说对不起了,可是他还是用力的捶我后背了。”说完又忍不住哭了。这时帆帆特别生气的说:“她把我房子碰倒光说对不起可以了?”接着我请幼儿对事情的是非对错进行分析,并出主意、想办法。我们怎样做就变错为对了,怎样做就更好了?

幼儿认为千千做的对,她不是故意的,并且主动道歉了,不过以后要小心点,玩的时候不要碰了别人搭好的房子。大家认为帆帆打人不对,原谅别人,接受别人的道歉就对了。

这时候,我看到帆帆眼皮一耷,嘴里嘀咕说着什么,显得很不服气。于是,我请帆帆谈谈自己的看法,帆帆不说话了,只是生气。我告诉他怎样想的就怎样说,说错了也没有关系。他说:“ 噢,他把我的房子碰倒就白碰倒了,说对不起也碰倒了。”

我问大家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园园说:“房子倒了可以再搭,可你打别人了,人家可是会疼的。”彤彤接着说:“是啊,你使劲打她,打坏了怎么办啊?那还要上医院呢。”我马上加了一句:“千千前几天还感冒的`厉害呢,都打针、吃药来着。”

孩子们一听千千感冒刚好就说开了,这个说,千千感冒刚好,感冒发烧多难受啊,打针多疼啊。那个说,如果打的她又生病了可怎么办啊?又要上医院去啊……

我看帆帆刚才那股不服气的劲儿在逐渐消失,马上说:“帆帆都难受了,知道自己刚才打人太不应该了,都后悔了,你现在有什么要说的吗?”

帆帆走到千千的面前鞠了一躬,真诚的说:“千千,我错了,我不该打你,请你原谅我吧。你哪儿疼我给你揉揉,我们还是好朋友。”千千赶紧说:“我不疼了我不疼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们握握手还做好朋友吧。”

看着千千和帆帆又做了好朋友,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想帆帆之所以内疚,是因为上述一事一议的过程使这个在家里倍受宠爱的孩子跳出了遇事只从自己角度出发的习惯,同伴们的发言使他开始站在别人的位置想问题,感受他人的感受,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他人,从而发自内心的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同伴研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幼儿对问题的反思,利用对事不对人的讨论,引导帆帆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使他知道自己的不适宜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伤害,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比如自责、内疚等,从而引发孩子发自内心的道歉。全班的孩子也在这样的过程中约定了自己的行为规范。

总之,要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才能解开他心中的疙瘩。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幼儿的反应,尤其在孩子开始有了感悟、有了变化的时候,教师要适可而止。把调整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教师要把握同伴的发言朝着善意的,帮助他出主意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使有错的孩子感到真诚和温暖。

真的很庆幸自己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和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一起成长,快乐!让我们用一颗童真的心去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们与孩子心相通,手相连,使他们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在体验中获得自主发展 篇3

广汉市雒城镇第一小学校近80年风雨沧桑,赋予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办学水平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信赖。现有小学教学班28个,学前班5个,学生1500余名,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城镇家庭。他们大多具有知识面广、活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等优点,但受社会环境、家庭等影响,在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个性。如:祖、父辈的关爱集于一身,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不懂感恩;生活、学习条件优越,为学习成长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但同时部分学生也养成了铺张浪费、懒于动手,怕吃苦受累等习惯,缺乏坚强的意志;家长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耐挫力不强等。因此,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在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主要做法

1.走进农村学校体验学习生活,学会自我管理。我校体验学生与农村学校学生结成互助对子,“同上一堂课,同读一本书,同吃食堂饭,同睡硬板床”。参与农村学校、班级的课内外活动及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写体验日记,将心得感悟随时记录下来。在班级里,既表现出城市学生的风采和素质,更是虚心请教,去发现乡村同学的闪光点,主动与乡村学生交谈,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学会自我管理:自己整理床铺、打扫宿舍卫生;早晨学会自己按时起床;学习到食堂排队就餐,逐步适应食堂饭菜;当想家、想父母时,能学会自我调节控制……。

2.走进农家,感受农家生活。体验学生走进与之结对学生家庭,一道帮助家里干活,减轻家庭负担,不能奢侈浪费,要有礼貌。通过与家人的沟通交流,既能纵向地了解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又能与自己的城市做横向的比较和分析,从而感受到乡村的变化和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与结对学生的接触和共同学习生活,使城里孩子学习到乡村孩子的朴实无华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3.走进自然课堂,参与农业劳动。在农村同学的指引下走进田地、菜园、果园,认识农作物和劳动工具,参与简单的农业劳动,体会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勤俭节约。

三、情景再现

1.踏入新校园,结识新伙伴。2012年4月9日早上,雒城一小在四、五年级选派的30名学生,身背铺盖卷,手提学习、生活用品,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前往双泉小学,开始为期五天的体验学习生活。天空虽然有些阴沉,车厢内却是笑语欢声、喜气洋洋,同学们描绘着心目中的双泉小学、憧憬着新的学习生活……

到达双泉小学,同学们带着十分好奇、十二分兴奋的心情走进了陌生而新奇的环境。在生活老师的指导下,30名同学将自己的床位铺整好后参加了双泉小学周一的升旗活动和学校、班级举行的隆重简短的欢迎仪式。“ 祝愿活动圆满成功,祝愿两校友谊常青!”两校校长的手紧紧握到一起;两校30对学生手拉手结为队子,自我介绍,相互认识。上课铃响了,全新的体验学习生活正式开始……

这一天,同学们新奇、兴奋、快乐。

2.融入新集体,同生活共成长。经过第一天的新奇和兴奋,孩子们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逐步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规律,与新的校园、新的班级、新的伙伴融为一体。

3.依依惜别,难忘款款情谊。2013年4月13日下午,为期五天的“城乡互动体验教育活动”就要结束了,在分别的欢送会上,两校学生依依惜别,互赠纪念品,留下知心话、相互祝愿,那感人的画面、动人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

四、实效综述

自2008年起,广汉市雒城一小每年选派部分学生前往双泉小学,开展“城乡互动体验教育活动”,每次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五天,但他为城乡孩子们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在这扇窗户里,孩子们看到了自己原来不曾见到过的风景。在这里,他们逐步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在这里,他们更懂得了知礼互助、团结友爱、勇敢与坚强、宽容与谅解;在这里,他们收获了属于他们的那份纯真的情谊。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高度赞扬。许多家长反映,下乡体验之后,往日的“小皇帝”不见了,热爱劳动的小主人多了,学习也更刻苦了。

五、案例反思

“知心姐姐”卢勤曾建议所有的父母:既要让孩子学历史,也要让孩子去体验,因为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校历届学生、家长期待到农村学校的学习体验活动,我们在为活动的成功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引发了我们对体验教育价值的再思考。

1.主体性价值。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并强调受教育者既是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受教育者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他的自我作用,只有通过主观状态的建构,才能形成自身内在的精神财富和发展源泉。因此,在活动中让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感受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是体验教育最基本的方法,而这一方法,有赖于情感作为凝聚力,没有主体的情感体验,主体意识就将是苍白的、空洞的。在与农村小伙伴的相处中,他们的吃苦耐劳使城里的孩子自惭形秽;在与农家人的相处中,他们的热情纯朴使城里的孩子学会了尊重;在参与田间劳动中,城里的孩子知道了什么叫“粒粒皆辛苦”。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它对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都起着推动作用。我们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因素,并正确引导,以形成正确的态度。

在体验中获得自主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119-02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过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侧重认知而忽视实践体验和情感渗透,常常导致教学空洞苍白,缺乏实效。笔者认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关键在于重视和开展体验学习,促成感悟内化。“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及的核心理念之一,“课标”将其列为应予重视的四种学习方式之首(见课标“实施建议”(五))。因此,教师应将体验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一、对直觉情感体验的认识

丰富的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许多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忠诚正直等),总是伴随着情感体验而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对其产生了一种积极的认同倾向,才会自觉接受。道德情感体验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直觉情感体验、想象性情感体验和伦理性情感体验三种类型。本文拟从“直觉情感体验”这一角度,探究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体验学习的规律,以便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在情感体验中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实现对道德准绳的感悟认同和内化,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

直觉,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直接的情绪反映。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这是直觉体验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过不少的直觉体验的经历,尽管这样的体验难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暂时性、情景性,但它是学生内在情感的真实体验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学主题,认真研究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和教材的德育目标,寻找二者的情感连接点(触动点),紧扣连接点创设情境,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将学生的体验学习引入对道德信念、价值观念的领悟、认同和内化之中。

二、寻找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直觉情感体验的连接点

我们不妨以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案例)为基础,梳理、提炼出直觉情感体验连接点的特征及其作用规律。笔者试从对其他教师的大量经验材料的分析中选择几种较为典型的直觉性情感体验连接点,简析于下,以便求教于同行。

(一)感动

感动,是指人的情感受到外界事物或情境的影响而激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强烈触动人的情绪的某种因素进入人的内心,直接获得人的赞许、认同、喜爱、尊崇等。因此,感动无疑是催生直觉情感体验的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让我们同行》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以下材料: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当消防官兵们在严重损毁的北川县曲山小学进行救援时,一个队员听到废墟的一角传来微弱的求救声。他立刻大声呼唤队友们赶来抢救。救援队员们带着撬棍、铁锹、大锤、液压组合破拆器等工具赶到传出声音的废墟前,好不容易在重重紧压的预制板和残砖乱石中撑开了一条缝隙。他们发现,一名男孩浑身淌血,躺在几具孩子的尸体上。救援队长大声喊道:“孩子,你不要害怕。你要沉住气,我们来救你了!”然而,没想到孩子却说:“叔叔,我不要紧,先救他们吧。”队长说:“我们先把你弄出去吧!”孩子坚持说:“他们就在旁边的,请先救他们吧!我坚持得住!”孩子的话让救援队员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救援队员们果然在旁边的隔层中发现了十多个被困的孩子。几个小时后,直到其余孩子全部获救,男孩才最后一个被救出废墟。

深深的感动令孩子们哽咽,课堂一时间陷入静默之中。危急时刻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孩子们的心田留下了不灭的火种。

这一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展示足以感动学生、激起学生内心波澜的典型材料,是引发学生直觉情感体验的关键。

(二)震撼

震撼,是指人的情感受到外界事物或情境的强烈冲击而发生的心灵上的震动。震撼的心理效应是持久的,难以忘怀的,因此它对人的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念等有深刻而有力的影响。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退一步海阔天空》时,用多媒体展示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故事: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人们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在关押曼德拉的27年中,白人统治者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和迫害。他的妻子和孩子被驱逐到一个荒凉的地方,孩子们常常只能在地上睡觉,有3个孩子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后来,曼德拉在国际声援下获释出狱。1994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在总统就职典礼上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后,曼德拉说他为这么多尊贵客人的到来而感到荣幸,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年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3名狱方人员的到场。看着76岁的曼德拉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名看守致敬,人们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曼德拉宽宏博大的胸襟,让那些实施了残酷的种族隔离制度的白人无地自容。当时,白人非常惊恐,担心会遭受黑人的无情报复。所以,当曼德拉宣布将把南非建设成为不同种族和平共处的“彩虹之国”时,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曼德拉的事迹极大地震撼了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也同样震撼了听闻这个故事的每一个学生。他的博大胸怀和宽容精神将成为良好品德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孕育。在这里,我们看到本课的德育目标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交融相织,极大地强化了本课的教育效果。

(三)困境

学生身处某种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困境中,会自然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意识到朋友、友谊和真诚的帮助的可贵。据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组织对抗性的拔河比赛、接力赛跑等,让学生亲历某种程度的“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学会珍视亲情、友情、同学之情、同伴之情、战友之情等,珍视每一份真实的感情和帮助。也可以选用典型材料,带领学生进入虚拟困境之中,触动他们对亲情、友情、同学之情、同伴之情、战友之情的渴望。

案例3:一位教师教学四上三单元《你是我的好朋友》,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在沙漠中一位孤独的行者默默跋涉的图片。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以下情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在沙漠中行走,一天、两天、三天,茫茫沙海,渺无人烟。目的地是那么遥远,没有可以说话的人,看不见任何一个活动的生物。也不知道携带的水和粮食是否能够支撑他到达终点。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此刻,这个旅行者最希望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大家讨论后认为,孤独旅行者最渴望的是朋友,有了朋友他便不会那样孤独、寂寞和无助。接着,伴随着《找朋友》的歌声,教师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并与他同桌。学生由此产生了两种情感体验(没有朋友的孤独感和拥有朋友的愉悦感),并自发地产生了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需求: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建立真正的友谊?

在学生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最后再进行拓展,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天,此刻坐在你身边的你的朋友就像图片中的旅行者那样,在沙漠中孤独前行,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办才能帮助他顺利到达终点?请你们相互把对方看作沙漠中的孤独旅行者,讨论一下各自最需要什么,以及各自能够做到的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交谈和和讨论,学生加深了对“朋友”的内涵和友谊的认识,增加了同学、朋友之间的信赖。这样,师生一步一步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看到,要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直觉情感体验,还依赖于具体、真实、富有刺激感的生活情境,教师应想方设法获取典型材料,并依靠这些材料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获得直觉情感体验。

在体验中获得自主发展 篇5

一、情境:幼儿兴趣的助燃剂

兰大出版社主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地球妈妈的烦恼》,一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小猫不幸染上了“病毒”,它被送进了医院,正在接受治疗。它给小朋友寄来了一封信,内容如下:原来小猫的家乡,山青、天蓝、草绿……现在,天灰、河脏,还漂着油和死鱼……

这样的情境设置,也许能更快地点燃幼儿的兴趣之火。学校教育之所以常常显得“别扭、拧巴”,是因为把“根”扎到了政治、教化等成人的需要中,成为儿童的“异己力量”。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充分地打开自己?我想,多创设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情境,可能不失为一条好路子。引导幼儿在情境中玩耍、体验,幼儿心中的那盏灯就不容易熄灭,头脑中的画面、经验、情感就容易被激发。

二、体验:幼儿情感的润滑剂

实践证明,纯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已经是一条死胡同。美国教育家帕克·帕默尔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的确,离开了情感的体验,知识和技能将是“僵死”的。唯有和幼儿的生命律动合拍的活动,才能实现个体生命的真实与完美。

注重体验,至少应该在以下五方面有所突破:

(1)反对灌输和强制,提倡体验和陶冶;

(2)确立新型师生关系,彼此双方有“方期拾瑶草”的伙伴感;

(3)贴近学生的生活,让道德规范“活”起来,融进孩子的灵魂和行动里;

(4)从纯技能训练转向重视唤起学生审美的需要与体验;

(5)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培植幼儿健全的人格。

三、自主:幼儿能力的助推器

由扶到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在当前安全呼声愈来愈急迫的幼儿教育中,教师总是舍不得放开学生。儿童被动地听,被动地说,单纯地动手,机械地操作……这样的“好心”换来的就是教育的残损、家长的无奈和幼儿的“单薄和脆弱”。因此,提倡自主,实践自主,需要教师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例如,仍然以兰大出版社主编的幼儿园教材为例,在《變废为宝》这个活动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提供材料,创设环境,引导幼儿动手尝试解决难题。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儿童的灵魂不是一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实际上,儿童的灵魂是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激情、改造和创造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说,“扶”得越少,“放”得越早越好,如此,儿童才不是“无生命的建筑材料”。

参考文献:

[美]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上一篇:糖尿病大鼠肾病下一篇:10kV继电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