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群众获得感

2024-06-27

增进群众获得感(共6篇)

增进群众获得感 篇1

增进和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作者:江应中《光明日报》(2016年07月31日 06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并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在新的征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断增进和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供了科学纲领和行动指南。

本质论:发展为了给人民带来获得感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下,借鉴和吸收人类有关发展理论的先进成果、探索和总结中华民族发展实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

在我们党的发展思想中,发展的本质问题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党无论是在成立初期还是在政治和自身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时期,无论是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时期还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如一地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没有动摇过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因如此,这个根本宗旨成为党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当下呈现新的形式和内涵,这就是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发展是解决全部问题的重要基础。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作为先导的发展理念的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我们党对发展本质认识和把握的新飞跃。从沧桑历史中一路走来,中华民族深谙贫穷就要受苦、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如果没有发展,何来三倍于全球同期水平的经济增速,何来超越“10万亿美元”大关、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何来直面并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勇气和定力!如果没有发展,何以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最大贸易国,何以实现从一般商品出口到成套技术和项目出口的跨越,何以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和重要力量!如果没有发展,何谈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何谈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诺言,何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如果没有发展,凭什么、拿什么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共享发展是发展的最高价值和根本旨归,是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实现形式和汲取路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注重民本的优良传统,在为民、惠民的政策设计下,催化了人民群众对“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转化为党和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

动力论:发展离不开人民释放获得感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至今,尽管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规律如同生命之树常青。

人的行为规律告诉我们: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向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实现,原有需要满足,新的需要得以刺激产生。人有生存、交往、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这些需要有层次高低之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别,但它们毫无例外地体现了人们对获得感的追求,由此引起的动机和导向的行为,不仅指向获得的具体对象,而且指向由获得引起的自我效能情感体验——满足获得感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愉悦、成就感等。

由此可见,人们追求获得感的过程伴随着导向获得感的行为,正是这种导向并追求获得感的行为,生成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获得感越多,释放出来的推动力量便越强。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利民惠民,尊重人的尊严和自由,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合存在”的价值观,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着力解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课题中,更加注重人心向背,更加倚重人民主体地位,更加看重民意民情,更加尊重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愿景。

把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作为党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人民群众便会将自己的人生出彩寄托在党的全部工作中,也会将自己的出彩人生投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党执政的牢固阶级基础和坚强群众基础,客观展现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书写辉煌历史、开创崭新局面的画卷,生动诠释了党的执政意志与人民选择意愿的高度契合,最终转化成了人民群众释放获得感的巨大能量。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实践有力印证了毛泽东同志的那句话:“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价值论:发展成果用人民的获得感检验

价值的关系属性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价值取向:能够增进人民获得感的发展是有价值的发展。总书记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同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检验和评价改革发展的成效更加丰富、更加实在。

获得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百姓感受到的是更加殷实的“钱袋子”;按照国际标准分解并落实节能减排的指标,让“蔚蓝色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从儿时的记忆回到现实;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红利呈现“普惠”的新局面;“老虎”“苍蝇”一起打,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到坚决纠正和有效遏制;精准扶贫、户籍改革、异地高考、救助创新,一系列新政更加便民利民惠民,给人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获得感不仅包括物质获得,还包括精神获得。今天,我们增进和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要更加凸显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关注人的价值和权益,关注人的生活质量、需要满足、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善和睦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的和合存在,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增进和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要切实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照进现实,就是要努力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转化为幸福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

增进群众获得感 篇2

“未来5年我国市场的连接数有望突破100亿, 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量级。做好连接服务、提升连接价值、扩大连接规模是电信运营企业优势所在。”在近日召开的2016年中国移动工作会议上, 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如是说。

会议提出, 中国移动要牢固树立和贯彻发展新理念, 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新常态, 更好地支撑服务网络强国建设和“互联网+”行动。具体包括着力提升用户价值、继续保持4G领先优势、打造高品质的宽带业务。

2015年10月履新担任工信部副部长的陈肇雄, 现身中国移动的工作会议, 与前任原副部长尚冰观点高度一致的是, 其多次提及“提速降费”, 并对中国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陈肇雄:深入推进“提速降费”工作

陈肇雄在明确中国移动2016年工作要求中指出, 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提速降费”工作, 增强群众“获得感”。积极采用载波聚合、Vo LTE、多天线等新技术, 加快网络升级, 积极开展5G研发和标准化工作;加快推出数据流量资费优惠和配套服务, 强化流量消费提醒,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 消除客户疑虑, 增强服务能力, 多措并举实现网络资费合理下降;积极推进普遍服务, 提升信息惠民水平。

另外, 陈肇雄深入分析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针对加快TD-LTE发展、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强化依法经营等做出具体要求。

中国移动将进一步围绕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 助力“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 推出一批行之有效的政企信息化和行业信息化应用;推动“互联网+城市”发展, 按照建设“智慧城市”要求, 全面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据了解, 中国移动积极推动“宽带中国”建设, 有效提升了网络传输能力, 2015年1~11月手机上网流量平均资费同比降幅达42%, 为完成行业“提速降费”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新增4G用户数超过2亿, 总数超3亿, 4G用户的月均流量已达820MB, 是3G用户的3倍多, 有力地提振了产业信心。就全球来看, 中国移动是4G/TD-LTE标准的主要推动者, 因此中国移动在4G方面的领先, 带动了TD-LTE的国际化发展。

尚冰:以“移动梦”助力实现“中国梦”

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中, 通信业整体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同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对通信业造成持续冲击。针对中国移动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 尚冰表示, “要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 找准‘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方向, 支撑服务建设网络强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战略实施, 以‘移动梦’助力实现‘中国梦’。”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信息通信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据悉, 中国移动将着力做好3方面工作:第一, 注重提升用户价值, 巩固良好发展态势, 加快4G发展, 更加注重保持优势;第二, 切实加强企业管理, 更好地激发改革活力, 夯实管理基础, 提高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深入推进企业改革, 提高工作效率, 推动重点任务落地;第三,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以改革的新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 篇3

杨晶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两年多来简政放权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改革过程中还存在放权含金量不高、工作推进不协调、监管服务跟不上等问题,需要下大力气攻坚解决。

杨晶强调,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在简政放权改革上提高协同性、系统性,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转变观念、强化责任,在优化政府服务上拓展内涵、创新方式。政府部门要自加压力、带头作为,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献计献策,齐心协力把简政放权推向纵深,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

如何增进亲密感 篇4

然而,那些我们最渴望的事物,也带给我们最多的恐惧。在亲密关系中,尤其如此。“亲密”意味着卸下我们在外人面前戴着的面具;放下那为了避免伤痛、被拒绝而承载着的防备。最后,我们却发现自己陷在关系的迷宫里,一面渴望联结,一面拒绝亲密。

抛却这些让人矛盾的情感,我们依然可以拥有更深层的“亲密”。在某些情况下,你能感到彼此的“亲密感”增强了。

这些情况是:

1. 足够的安全感

当我们彼此信任,并且相信对方无条件的支持我们,希望我们幸福。我们就会更愿意敞开自己,而不需要通过压抑自己的方式来获得所谓的“安全”。

2.责任感

当一方感到需要更多的亲密,最好的方法是他们自己采取主动,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默默相信应该由对方来采取主动。而当一方表达了TA的需求后,另一方的应对应该是不带评价与指责的全然接受。

3. 全然的关注

双方要达成一定的共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彼此共享一些深层的情感体验、达到彼此更深刻的联结。很重要的是,在这个时间短里,你们要将时间完全交给对方。这意味着关掉会让你分心的一切事物:电视、手机、房门。

4. 诚实

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亲密关系不只代表着一味向对方表达爱和奉献。它还包含着一种表达欲――想要表达“此刻”的所有感觉。促进亲密联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诚实,这份诚实包含着尊重、敏感而非责难和评价。也许听上去简单,但真要做起来是很难的。

5. 身体的接触

在这里的接触是刨去“性”的意味的。它指的是任何一种能传达关爱、呵护、欣赏或其他积极情绪的举动。

6. 活在当下

我们和另一半的联结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和身体保持了怎样的此在感;以及我们对于外界进入我们感觉、大脑和直觉的敏感度。如果,我们此刻不能完全活在当下,我们也很难和对方有深刻的联结。

7. 感激

没有什么比感激更能强化我们的体验了。我们应该感谢伴侣愿意付出时间陪伴我们,并且愿意在我们的关系中投注时间和精力。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篇5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申论热点: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背景链接】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5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发展需要改革添动力,群众期盼改革出实效,我们要努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2015年5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会议上总理指出,我们要把主要由政府部门“端菜”变为更多由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深化改革的重点、措施和路径,更为精准、更加精细地清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监管服务的“盲点”。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习近平

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习近平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群众对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最有发言权。

——李克强

群众和企业满意不满意,实践效果如何,是检验简政放权成效的根本标准。

——李克强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原因分析]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对人民的最大尊重。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民生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一切工作也必须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从实践中得出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各项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只有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群众在“获得感”上的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不仅创造了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使作为改革发展主体的广大群众获得了能够感受得到的实惠。但需要看到,与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相比,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普通群众在增加“获得感”上还有一些期待:

一是在享受发展愿景、目标性成果基础上对享受实际可见、可得性成果的期待;

二是在享受发展数量性成果基础上对享受发展质量性成果的期待;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三是在某些方面、领域发展成果享受过程中对享受更广泛发展成果的期待;

四是在政策性、机遇性、偶发性享受发展成果进程中对公正性、规制性、法治性享受发展成果的期待。

[意义]

一是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

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既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人民诉求与时俱进。民之所望理应是执政者所思。强调增强人民获得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具体化,突出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观感受,是我们党伴随时代命题转换对民意的积极呼应,也标志着要使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面对更严苛的审视、听取更广泛的声音、积聚更坚实的民意基础、寻找更深厚的动力源泉。

二是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对各项改革平均用力,要求各项改革齐头并进,如果聚焦不准、分不清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走神散光、顾此失彼、事倍功半。强调增强人民获得感,为我们明确改革重点、找准改革突破口指明了方向:必须把增强人民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获得感作为改革选题的基本依据,坚持问题导向,从具体问题抓起,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

三是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节点。

当前,个别改革举措推出后,人民群众感受不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方案没有落到实处。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的干部为官不为、尸位素餐,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有的部门和地方囿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大局,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有的改革压力向下传导不畅,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现象。这些形形色色的“中梗阻”是影响改革举措落实的顽障痼疾。强调增强人民获得感,剑指“中梗阻”,进一步强化了抓落实在改革推进中的重要位置,彰显了我们党推进改革举措落地、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

四是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实践中最有发言权的是人民群众。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是否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了人民福祉,说到底,还要在实践中检验、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强调增强人民获得感,为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民心标准”。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验证标准]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第一,是否具有实际的获得。让普通群众不仅具有目标设定、前景展望和发展预期意义上可能的“获得”,而且必须具有现实可见、可拥有和可支配的,并且在今后发展中还会不断充实的实在“获得”,这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基础要求。目标和愿景意义上的“获得”,也能给普通群众以某种“获得感”,但前提是群众对发展愿景持有的坚定信心,而这种信心通常又是建立在实践中提出的目标与愿景都能成为现实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本质上需要有真实可见的“获得”作支撑。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群众习惯于在预期截止时,常常对政府早前承诺要办的几件“好事”、“实事”进行验证的原因。

第二,是否具有内在的获得。必须让普通群众既能够从自己“获得”过程的纵向比较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也能够从与具有可比性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横向比较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群众的获得感常常是从横向比较中形成的,因此在最大可能地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同时,既要防止绝对的平均主义观念的消极影响,更要注重树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实现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统一的“更多获得感”。

第三,是否具有整体的获得。必须既让普通群众中某部分群体、成员享受发展成果而形成“更多获得感”,也让其中大多数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实际“获得”中产生“更多获得感”,这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根本要求。这就是说,如果出现了部分社会群体、社会成员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成员的情况,大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多数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就可能出现在“人均”、“平均”意义上“被获得”的情形,这是难于使广大群众产生“更多获得感”的。在这个问题上,特别要防止由于制度性、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利益固化问题,后者造成的获益者总是获益、受损者不断受损的“马太效应”,必然会使许多群众失却对“有更多获得感”的信心而滋生失望情绪。

第四,是否具有持续的获得。必须让普通群众的“更多获得感”具有不断增加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包括在数量上“获得”的逐步增加,即要让他们真实地感到社会的发展与自己的实际所获具有同步性,从而增强其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包括在质量上“获得”的稳步提升,要让普通群众不断提升生活品位、生存质量和“获得”档次的需求在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中达到体现,促进他们真实地感到社会发展与自己的发展需求具有的共进性。在这样两方面意义上形成的“更多获得感”,能够使广大群众不再把自己的实际“获得”等同于一次性或几次性的瞬间或机遇所得,而是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更多获得”,这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核心要求。

第五,是否具有可靠的获得。必须让普通群众具有为法律制度与体制机制保障的、体现公正、公平要求的“更多获得感”。换言之,普通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获得”,是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的,即便都是合理、合法的劳动所得,也可区分为劳动与创造所得、某种政策调整所得或某些偶然机遇所得等具体情形。在所有的这些“获得”中,只有使大多数人享受并感到自己的“获得”不仅仅带有偶发性、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巧合性,而是为制度所要求、为法律所保障的,其“更多获得感”才可能是建立于稳定的和牢靠的基础之上的,这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关键要求。

[对策措施]

对此,专家建议:

第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险”和“难”,我们必须在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把时不我待的干劲与静水流深的稳劲结合起来,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结合起来,涵养好后劲和耐力,在深水区中流击水,在攻坚期迎难而上,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这样,才能推进改革航船驶向更宽阔的水域,才能使改革发展的成果尽快凸显出来,让人民看到希望。

第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优化民生制度。

改革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基本生活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因此,必须着力推进民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比如,实现城乡并轨,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基本养老保障;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缓解群众看病难的矛盾;以增加城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为重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等。通过优化民生制度,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使改革红利送到社会最基层。

第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自觉简政放权。

建立“公平、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任务。政府只有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错装在自己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审批手续,为企业转型提供“源头活水”,为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扫清障碍,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广就业门路、更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这也就是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从而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让人民更多地感受到改革的实惠。

学昊考公

增进群众获得感 篇6

全国“两会”已经成为中国的窗口,也是呈现热点关切、彰显政策民意的一个重要平台。从减税降费如何推进到如何调控房地产,从实体经济如何转型升级到脱贫攻坚有哪些新要求,如何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到如何提高就业率,今年全国两会对“群众反映强烈、期待迫切”的诸多热点问题的回应,体现了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提升老百姓“获得感”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的理念,落脚点就是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几年,国内人民得到了许多发展的实惠,获得更多前进的动力。经济发展基础逐渐夯实,农村脱贫步伐坚定而又有力,一件件老百姓的“小民生”,都与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情怀”息息相关。就连国人在国外遇到什么困难,也有大使馆冲峰在前,带着祖国的关怀不约而至。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推手。总书记所讲的“关键少数”,与人民群众一道,正在有力地践行着责任、使命和担当,“中国梦”也在有力的迈着发展向前的步伐!

今日的发展,人们积极创新图强谋变,这种局面的产生就是一个国家最好的发展空间和生态的呈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世界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这几年,世界变化显著,中国梦也如强大的春日暖流,温暖海上丝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及整个世界。世界人民逐渐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世界发展的正能量,中华力量、中华声音正在凝聚,世界各国越来越看好中国。

上一篇:青年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思考论文下一篇:六单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