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2024-09-28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共12篇)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1

摘要: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把学生的评价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效果。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积极设置阶梯问题,结合实例,注重课堂趣味性和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良好气氛,引学生主动学习,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渗透数学思想。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

当下,新课改在不断地深入进行,为适应时代发展节奏,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在不断革新。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求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法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努力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充分实现教学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的个人价值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基于人的本性,只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透过事物外在而发现其存在的内在性质。因此,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就是重在让学生亲自参与,突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而教师则做好辅助的工作,通过课程设计吸引学生参与实践,并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掌握课本理论。教师在开展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为了较好的践行体验式的教学,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学,营造活泼、轻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遇到挫折时能够科学引导和开解,保证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暴露了不少的问题。首先,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新课改不断地融入到当下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管理模式以及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了时代性的变化。而部分教师则因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心中已根深蒂固,使得这些教师一时间还不能完全转变过来,在教学中仍以自己讲解为主,而对学生的个性化以及主体性不够重视;其次,教学模式生硬而缺乏灵活性。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新教学模式的外在形式,不能够结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的教学;最后,盲目追求课堂趣味性,对体验式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课程往往存在枯燥的问题,教师只是讲解课本的理论知识,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则每一节课都开展体验式教学,往往因课程多而准备不充分使得教学质量不高。

三、体验式教学应用

1.创良好气氛,引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数学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是让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准确定位整堂课的教学氛围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合理设置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知和喜爱的卡通人物进行体验式的教学,通过学生的参与,用一些学生喜爱的漫画人物作为奖品进行鼓励,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与学的热情,让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应加强对学生情感变化的关注,通过谈话聊天对学生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喜好,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2.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渗透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体验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作用,切实做好引导辅助的作用,重点放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课本上的数学思维,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最终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例如,在体验式的教学中,可以与小组讨论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大显神威,在小学数学的体验式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一些Flash动画以及3D几何图片等加深学生的感受,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与此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手工作业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拆解一个盒子,以及用一张平面图纸折叠出立体盒子。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惊喜和发现,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有探知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领会了数学思想。

总之,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顺利实践,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配合和努力。与此同时还要教师通过参加培训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等途径,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与时代教学模式同步,提升教学效率。教师们应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2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有的学生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历亲为的体验生活,对学习效果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体验学习,感悟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谈谈笔者的看法.

作 者:郭晓琳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源市凌河小学 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 

浅谈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3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 摆、拆一 拆、拼一 拼、折一 折、剪一 剪、画一 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体验學习的实施

(一 )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1前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2课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 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 种方式

三、对“体验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3加强合作交流,重视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4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 力求以不同形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上, 这也表明了新课程已将如识别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等这些难以用言辞文字表达的, 只能通过意会方式传递的隐性知识的教学也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正是使隐性知识得到体验、将隐性知识逐渐显化的最好途径;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 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什么是体验性学习?如何更好地实施体验性学习?本文将以2007年印刷的沪教版高一数学第3章第4节第1课时《函数的奇偶性》为例, 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并恳望大家批评指教.

1体验性学习的含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学生讲“要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这是“接受性学习”;如果先让学生扮演成盲人走一段坎坷路, 或坐在轮椅上驱车爬坡, 这就是“体验性学习”, 显然在体验中更能了解残疾人的艰辛, 更能懂得尊重和帮助残疾人的重要, 取得的学习效果会更明显.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 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 从而获得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并生成学习意义的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 不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信息, 而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学习是学习者用自己的心智去感受、体验, 从而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对象变为认知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感悟.

体验既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也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说是过程, 因为它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背景和被认知的对象;说是结果, 因为学习者可以从中形成相应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具有过程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其重要的价值不仅在通过体验生成明确的显性知识, 更在于获得某种缄默性的知识和在过程中的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它们是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 是对生活世界和生命意义进行表达和阐释的原动力.对于抽象程度较高的数学学习, 开展体验性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回归有着更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2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2.1在阅读中体验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教师的教学习惯, 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 但由于各类考核制度的影响, 以及新教材内容的增多, 赶进度、满堂灌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重视不够, 缺乏对阅读的有效指导, 使学生丧失了体验教材的机会, 造成了学生普遍存在概念不清、公式不明、生搬硬套、解题不规范、书写词不达意等不良现象.其实, 阅读是最好的老师, 是最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真正有效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方法的美妙, 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数学思想;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悟能力, 使之体悟到数学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 从语言的气势、转折、停顿上体悟到数学语言的节奏和简洁, 从而提高数学的表达水平, 进一步领悟其中蕴藉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函数奇偶性的产生过程中, 如果引领学生进行阅读, 可以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一般性的数学研究方法, 以及概念用词的凝炼, 可谓“增一分嫌肥, 减一分嫌瘦”.特别是学生易忘的定义域的对称性, 许多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 没有让学生在实例与概念的阅读对比中获得, 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事实上, 定义已经强调了f (x) , f (-x) 都有意义, 必定x, -x都在定义域中, 故而定义域也必定关于原点对称.让学生对比阅读一定能够发现, 印象自然深刻.在例题的阅读中, 可以感受到解题步骤的条理性, 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都先写出定义域, 并辅以适当的文字链接, 然后才去比较f (-x) , ±f (x) 的关系和下结论, 格式极为规范, 示范性明显.在例题的解答过程中也明显地体验出不同的方法, 如定义法、反例法, 在例2证明之后还不经意地提到了数形结合法, 只要细心阅读都不难把握, 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 收效显著.

2.2在情境中体验

数学是抽象的艺术, 思维的科学.她需要学习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性思维.教师的教学有必要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 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告诉”, 而应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教师要善于创设新颖、有趣、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沉淀的知识, 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 让知识经历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感受到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策略, 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在函数奇偶性的教学中, 教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1) 由学生观察熟悉的函数f (x) =x2, f (x) =1-|x|图像对称性上的共同特征, 引出研究对象——偶函数.

2) 以问题“你能从自变量和函数值关系上重新认识上述对称性吗?”激起学生深入思考, 根据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的情况, 引领学生体验“特殊—猜想—验证”的合情推理过程, 以及由轴对称定义直接展开的逻辑思维过程.

3) 由学生发现偶函数的定义, 并以两个问题:

“对于定义在R上的函数f (x) , 下列判断是否正确?

f (-2) =f (2) , 则函数f (x) 是偶函数;

f (-2) ≠f (2) , 则函数f (x) 不是偶函数.”

“函数f (x) =x2, x∈ (-1, 2]是偶函数吗?你是如何判断的?你能得到偶函数定义域的一般特征吗?”

进行纠偏深化, 加强学生的反思体验, 将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4) 再类比偶函数发现和研究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完成奇函数概念的建构.

这样设计, 既有观察、实验、猜想等真实的情境体验, 又有深层的理性思维推动和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类比等学习策略的即时应用, 容易激起学生的思维共鸣, 使概念的形成自然亲切、流畅大方.

2.3在实践中体验

数学只有在“做中学”.我们经常发现, 学生的解题能力不强, 对一个在新情境下略微变化或引申的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这主要因为, 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提供给学生封闭的问题和固定的思路, 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 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问题的产生环节, 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习成了高耗低效行为.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去变化一些基本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编新题, 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设计中来, 那么学生既能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化理解, 又能了解一些问题产生的方法、命题翻新的手段, 不致一遇新题就惊慌失措、斗志全无.

在函数奇偶性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者设计了:“当你看到这个标题时, 你想我们将会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能提出许多问题, 教者在此基础上适当归类形成:“什么是函数的奇偶性?如何判断?有哪些性质?如何应用?”这些有一般指导意义的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研究的一般方向.处理完例2“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 (x) , 且当x≥0时f (x) 的图像如图1, 请画全f (x) 的图像, 并求f (x) 在R上的表达式”后, 教者又提出:“你能提出与本题相关或相似的问题吗?”引导学生通过引入参数、数形互换等手段提出许多新的问题, 如:

“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 (x) , 且当x>0时f (x) 的图像如图2 (图1剔除点 (0, 1) , 不再画出) , 请画全f (x) 的图像, 并求f (x) 在R上的表达式.”

“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 (x) , 且当x≥0时f (x) =x2-2x+1, 并求f (x) 在R上的表达式.”

“若f (x) =2x2+ax+1是偶函数, 求a的值.”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是体验性学习的主要途径, 学生经历类似于数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能学习到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验数学问题的产生和探究过程的艰辛, 学习数学研究方法, 领悟数学思想.同时, 探究过程也必然会引发情感体验, 遇到困难的困惑、发现问题的兴奋、解决问题的愉悦等等, 这些体验都有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4在反思中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 但如不加以反思调控、听之任之, 那就危险了.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激疑促使学生反思, 使之意识到自身认知的缺失, 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认识体验, 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促使知识不断改进、完善.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 具有较强的内隐性, 只能在学生的长期实践中获得, 是千百次的思维活动中正反两方面体验对人脑作用的结果.

为了促进学生的反思, 体验概念的内涵, 教者在偶函数定义引出之后, 又以问题:“函数f (x) =x2, x∈ (-1, 2]是偶函数吗?你是如何判断的?你能得到偶函数定义域的一般特征吗?”加深了对定义域的理解.为了促进对函数奇偶性类型的理解, 学生练习完“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f (x) =3x4-2x2;

(2) f (x) =4x3-5x;

(3) f (x) =x3+2x, x∈ (-3, 3];

(4) f (x) =3x4-2x

之后, 教者提出:“有没有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呢?”通过画图, 大多数学生认为图像如在第一象限, 则必在第二、三象限同时有图像, 从而造成一个x值对应2个y值的现象, 违背了函数定义, 因此不存在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也有凭直觉画出了y=0的图像, 但缺乏代数追求.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有反思的机会, 教者提出:“有没有函数不经过任何象限的?”进行点拨, 经过自省、讨论, 学生画出y=0的图像之后, 教者追问:“你能否从代数定义上做出相应证明?”激发学生进一步反思, 在代数证明f (x) =0后, 又追问:“这样的函数有几个?”大部分学生先说只有一个, 旋即想到定义域的可变性, 又坚定的认为有无数个.整个反思从形到数、从直觉到理性、从解析式到定义域, 不断加深对函数奇偶性图像和定义的理解.又如在例2的自编题中, 学生大部分编制了:“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 (x) , 且当x≥0时f (x) 的图像如图1, 请画出f (x) 的图像, 并求f (x) 在R上的表达式.”有些学生通过画图发现, x=0时对应两个函数值±1, 与函数的定义矛盾, 经过反思后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更深刻了, 这些学生挖去了x=0, 将题目改为:“定义在 (-∞, 0) ∪ (0, +∞) 上的奇函数f (x) , 且当x>0时f (x) 的图像如图1, 请画全f (x) 的图像, 并求f (x) 在定义域上的表达式.”在全体学生肯定要挖去y轴上点 (0, 1) 之后, 为了强化对奇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教者又提出:“定义域R不改变, 如何编制一个奇函数并解答?”学生从x=0时为y轴上的点, 又关于原点对称, 因此只能是原点, 故f (0) =0;也有学生通过定义f (-0) =-f (0) 肯定f (0) =0的.通过反思学生发现了奇函数的性质:若奇函数在x=0处有定义, 则f (0) =0.并一致通过将命题可改为:“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 (x) , 且当x>0时f (x) 的图像如图1, 请画全f (x) 的图像, 并求f (x) 在R上的表达式.”这些反思都来自学生的经验、困惑、感受, 都以学生的自省与讨论为基础, 在体验中学生自己产生了问题, 自己去探索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 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整个反思场面都生动活泼、深刻热烈.这个体验过程得到的不仅是精确的结论, 更有火热的思考、美妙的情感;这种思维风格, 也许会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埋下创新的种子;这种形式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最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袁震东.数学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64-66.

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篇5

在学校课堂教学比武的初赛上有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写加法算式:

师:3个4相加

生:4+4+4

师:5个10相加

生:10+10+10+10+10

师:9个8相加

生:8+8+8+8+8+8+8+8+8+8

师:写得累不累?

生:不累;和平常一样……

老师只好自己说加法比较麻烦,我们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案例2:

第九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写法》的其中一个片段:

1、写出下面各题的算式。

(1)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6.05元,10本数学书需要多少元?(6.05×10)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6.5千米,t小时行驶多少千米?(86.5×t)

(3)电视机厂每天生产a台电视机,2天生产多少台?(a×2)

(4)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v千米, t小时飞行多少千米(v×t)?

(5)一种奶糖每千克是b元,买c千克应付多少元?(b×c)

(6)小红每天吃1个苹果,n天吃几个苹果?(1×n)

2、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乘法式子中因数的特点分类。

6.05×10           86.5×t            v×t

a×2                b×c

1×n

4、谈话出示课题:第2类和第3类还有简便的写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5、学生尝试:用简便方法写出第2、3类的式子。

86.5×t = 86.5t     a×2 = a2     1×n=1n     v×t= vt     b×c= bc

86.5×t = 86.5・t   a×2 = a ・2  1×n=1・n   v×t= v・t   b×c= b・c

a×2 = 2 a

6、问:这样简写对吗?请看书第91页。

7、看书后学生自我纠正刚才的写法,并说明理由。

a×2 = a2,因为数和字母相乘,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1×n=1n,1与任何字母相乘,1省略不写。

8、四人小组讨论简写的条件和规则。

9、反馈

简写的条件: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才可以简写。

简写的规则:(1)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

(2)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3)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10、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你更喜欢用哪种简写方法为什么?

生:我更喜欢省略不写,因为这种方法更简单,记做“・”会和小数点搞错。

反思: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6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体验式教学主张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实践将习得的知识加以巩固与反思,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出发,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展开观察、交流与分析等活动,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注意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发现现实生活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生进行百分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饮料标签上的含量百分比,从而有助于学生熟悉百分比的概念。

二、借助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越是新奇的事物越容易吸引其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趣味性的小游戏组织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游戏的同时获得学习知识的乐趣。游戏的形式有许多种,关键在于其趣味性以及对于课程的贴合度,否则小学生只顾玩游戏而未掌握相关知识,那游戏的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在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识数最多的小组获胜,借助小游戏,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实践对于学习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无论是老师怎样的讲解演示,都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印象更深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通过实践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乐趣的同时,深入体会知识的运用方法。

总之,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实践、注重情感以及学生的兴趣体验,其可以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缪培培.试论“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4(02).

[2]苏光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6).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7

一、“体验学习”必须完成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回归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教师虽然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 看似课堂气氛活跃, 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效果。学生就犹如教师手中的木偶, 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压抑、被控制状态。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 把课堂真正交还学生手中,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轻松的课堂氛围接触学生, 达到心境的融合。教师要让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境中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放飞思绪, 想思考, 敢思考。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妙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现实原型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小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经历, 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 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背景, 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 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每人设计一个自己想象中的长方体。学生用纸壳、泥巴、橡皮泥等材料, 制作了多种多样的长方体。课堂中, 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学具研究长方体的面、棱等的特点。学生有了亲身体验, 思路打开了, 不仅在头脑中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 而且记住了长方体的特征。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动手”的乐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直接体验, 强调知识的获得、真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例如, 在“角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折角, 指角, 了解角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通过自己做角, 并想办法把角变大变小, 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 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在一年级“立体图形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 首先展示大量的立体图形的实物, 让同学们观察。安排第一个操作活动:利用你手中的各种实物亲自摸一摸、玩一玩, 看有什么发现?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感知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动手分一分。把它们分类, 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 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 (不同) 形状。第二个操作活动: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 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 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两个活动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 参与观察、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动口”的优势

体验是一个内省的过程, 不可能在瞬间完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激励学生自主体验的关键。课堂上在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宽裕空间,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 学习“能被2、3和5整除的数”, 首先让学生把能被2整除的数一个个列出来, 若紧接着教师便带领学生一起去寻找特点, 然后展示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 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 效果又能如何呢?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哪些数能被2整除, 有什么样的特点?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个位上是0的数能被2整除”;马上有学生反驳:“个位上是4的数也能被2整除”;另有学生说:“个位上是6、8的数同样能被2整除”老师说:“同学们说得都不错, 我们能不能全面地说一说?”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动口”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留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和足够活动的时间,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实践求发展”。

总之, 我们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主动去操作, 主动去体验, 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殷伟康.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体验”的有效教学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 2011 (4) .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8

一、数学情境体验式教学

小学生年龄较小,数学思维尚未完全形成,有时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既影响到了学习效果,也影响到了教师教学。除此之外,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存在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正视以上问题,积极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营建自由活跃的学习环境,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当中,让学生在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体验式学习过程,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则运算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有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模拟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安排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超市销售员,模拟超市中的购买交易行为,使学生对数学有更为清晰、直观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掌握运算方法,准确理解四则运算知识。教师在为学生设置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数学探究体验式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课堂成为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重点。这也要求教师在对数学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进行设定过程中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小学生年龄较小,而且不具备完善的思维,分析能力比较欠缺,因而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进行独立思考。因此,为了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到探究式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体验的数学学习活动当中,深入学习和理解知识,拓展学习内容和视野,同时进一步凸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学生进行不同分组,进而为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正方形相关知识时,可以将剪好的正方形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正方形的折叠,鼓励学生找出折叠后图形的规律。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答案与同组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在小组内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对于正方形的性质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教师讲授正方形面积、周长计算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数学实践体验式教学

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进行不断的实践操作,不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进行检验。理论知识完善和巩固的前提条件,是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环节,数学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教师就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搭建实践操作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同时也用实践来巩固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更多的实践学习活动,并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到实践式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环节,有效掌握数学重难点理论知识,并掌握知识应用的具体场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当中。例如,在讲解圆的知识时,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剪下一个标准的圆形,接下来让学生对圆进行多次的对折操作,之后将圆打开。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所有折线都会经过圆的正中心位置,而且经过这一中心的折线长度是相等的。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圆的圆心、直径等概念的教学,并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

四、结束语

体验式学习将数学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够在数学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数学教师要灵活地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到情境教学、探究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数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数学探究体验式教学、数学实践体验式教学三方面研究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情境,探究,实践

参考文献

[1]陈丽春.刍议小学高年级数学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9

一、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和意义

1. 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体验式学习有四个特点: 第一, 情景性。情景性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造一个真实且丰富的教学情景, 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 第二, 亲历性。亲历性就是指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亲自参加, 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 实践性。实践性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来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检验;第四, 情感性。情感性就是指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 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2. 体验式学习的意义。体验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了解周围的事物。第一,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在体验式学习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化抽象为形象。小学数学的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一般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 体验式学习却可以充分地把抽象知识化为形象知识, 进而让学生能有自己的学习感悟和理解; 第三,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正处在迅速成长的时期, 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 而体验式学习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并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妙,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 创造教学情景。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 还没有到有自己坚定想法的时期, 因而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小学数学本身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 不像语文和思想品德等学科有故事性和生活性, 可以很好地提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常常由于知识难度比较大而无法掌握。因此, 根据小学生受到环境影响比较大的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出一个和生活贴近的情景去导入知识, 通过模拟情景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第一, 创造生活场景。例如, 在学习“认识数字”时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超市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商品不同价钱的特性来引导学生对于数字大小的认识, 如常见的辣条一包5 角、一根雪糕1 元、一只铅笔2 元、一个本子3 元等。由于学生对于此类生活物品非常熟悉, 因而可以很好地接受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举例必须和生活相关、和学生相关, 才能让学生参与学习, 像以上例子如果教师是列举苹果一个多少钱或猪肉一斤多少钱, 学生们会因不知道而冷场, 致使教师无法顺利地进行教学。第二, 创造故事情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把数学知识融入一个故事中, 以此增加课堂的活跃性。例如, 在学习“圆面积”时可利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引入教学: 在一个草原上, 一个老人在临终前, 把三个儿子叫到了床前, 对他们说:我把我的土地分给你们三个, 但是我的土地有丰饶和贫瘠的, 我一样的疼爱你们三个, 所以无法做出选择, 我这有三根一样长度的绳子, 我分给你们三个, 你们用这根绳子圈出一块土地, 按照圈出土地的多少来分配, 谁圈出的土地最多, 谁就获得最丰饶的土地, 老大圈出一个正方形, 老二圈出一个三角形, 老三圈出一个圆形……同学们, 你们知道谁最后获得丰饶的土地了吗? 这样, 故事的有趣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最后的疑问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进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活跃课堂的氛围。

2. 加强动手操作。医学证明, 动手操作有利于锻炼思维, 体验式学习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因此, 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 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使用折纸折出不同的长方形, 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让他们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另外, 动手操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动手的习惯。

3. 分组合作研究。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 给予每个小组不同的研究课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和学习,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很强的时候, 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使他们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 也可以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 进而共同进步。例如, 在学习完形状图形之后, 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研究不同的图形, 如第一组研究长方形, 第二组研究正方形, 第三组研究圆形, 第四组研究三角形, 让每个小组去研究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计算知识, 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这样有利于师生共同总结出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10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 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尚未发育成熟, 因此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感觉非常吃力, 久而久之会对数学学科产生一种莫名的畏惧心理,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教师可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体验数学的魅力。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1.体验式学习的概述

Experiential Learning, 中文意思就是体验式学习, 从表面意义上来看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利用一切教学媒体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 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觉, 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完成学习任务, 达成学习目标。体验式学习中最为强调的一点就是实践性。在体验式学习中,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刻起到指点和引导的作用。

体验式学习首先将学生摆在了主体地位, 这与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 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 在情感和语言上, 不断与教师交流、沟通, 有效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跃程度, 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2.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学生的体验感更强;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情境, 打消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 使学生逐渐走入数学世界, 并运用自身在生活中积累的情感体验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 解决数学问题,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 在教学“百以内进位加法”时, 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编排成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 国王很喜欢这个游戏, 便想要给发明国际象棋的大臣一些赏赐, 这位大臣希望国王能够赏给他粮食, 但是国王赏给大臣粮食的方式却与众不同, 国王命人在国际象棋棋盘中的第一个格子中放上1斗米, 第二个格子中放上2斗米, 第三个格子中放上3斗米……以此类推一直放到最后一个格子当中, 那么请问这位大臣最后能收到多少斗米?学生一边听数学小故事, 一边思考其中蕴含着的数学问题……教师用数学故事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 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同时还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2]

(2) 融入数学游戏, 寓学于乐。喜欢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游戏当中, 让小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玩数学游戏, 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 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能够快乐学习。

例如, 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玩“抱团”游戏, 即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内围成一个大圆圈, 并且要求学生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方向绕圈走, 边走边回忆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在教师喊到数字几的时候, 便有几个学生抱在一起, 学生“抱团”的数量, 要与教师喊出的数字相一致, 多出来的学生则视为游戏失败, 直接被淘汰。首先, 充满趣味的数学游戏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的距离, 使得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亲近感, 缓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其次, 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思考, 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 学生不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而且还能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并且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也符合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的特性。

(3) 预设探究实践, 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体验式学习非常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的环节, 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如在讲解图形的稳固性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两张卡纸, 让学生自行设计, 通过粘贴剪裁的方式, 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型, 然后在学生设计出来的模型上放上几本数学书, 看一看谁设计的模型既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 又能够保持一定的时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会对图形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3]

(4) 优化小组讨论,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验式学习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便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自主求解圆的面积,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集思广益, 教师不直接干预学生的讨论, 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 小学数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继续探索和研究体验式学习的实践途径, 努力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与数学产生一种熟悉感、亲近感。

参考文献

[1]周新闻.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杨帮武.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综合, 2013 (12Z) .

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策略

从目前来看,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提出合理的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策略,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任务中,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数学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明确的认识到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对于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概述

所谓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主要是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老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来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指导和组织,让学生参与一种特定的数学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了解和认识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的一个过程,让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在生活中积极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最终让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制定出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简而言之,小学数学体验是学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营造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数学的知识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单一的采取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肯定会影响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导致小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以小学生为中心,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標,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来进行数学体验式学习促使的实行。数学老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来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指导和组织,让学生参与一种特定的数学教学活动,从而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

比如,在进行《直角和锐角》的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向小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学们知道角可以分为几种吗?同学们了解直角和锐角的特点吗?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那些东西是直角和锐角的?数学老师提出的这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再第一时间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沉浸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时,数学老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对小学生进行直角和锐角的相关介绍,这样小学生可以通过图形对直角和锐角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积极主动的联系生活、采取具有生活化的体验教学模式。有一句名言:数学来源于现实、数学存在于现实、数学应用于现实。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再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使数学教学课堂更具有生活化,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进行《测量长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教室中的任何教学器材来向小学生发出提问:粉笔有多长?你们的课桌有多长?凳子有多长? 让每一个小学生来进行估算,然后再让1-2个小学生来到讲台上,让他们亲自来测量讲桌、粉笔等的实际长度,并将最后的测量结果告知老师和同学。采取这种具有游戏化、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小学生把课堂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不断增强小学生再学习过程中的生活性体验,让每一个小学生切实感受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最终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取具有游戏化的数学体验学习模式。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处去7-1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处于一个爱动好玩的阶段,对一些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强力的好奇心心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再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多采取游戏性教学的模式,来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比如,在进行《7的认识》时,老师可以开展抢喜洋洋的游戏来进行教学,老师在7个喜洋洋玩具上贴上1~7的数字,然后在设置6个具有1~6数字的小板凳。让7个小学生去抢喜洋洋玩具,并让小学生按照抢到喜洋洋玩具上的数字,去找对应的小板凳。这样以来,最后只有6个小学生会找到相应的小板凳,有一个小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小板凳。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指导教学,让小学生理解7的基数含义:7是一个比6多1的数。由此可见,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具有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每一个小学生沉浸在教学中,更是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之,从我国小学生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现状来看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加强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大量的教学实践也都证明,采取合理的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策略,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营造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联系生活、采取具有生活化的体验教学模式;采取具有游戏化的数学体验学习模式等方面来进行阐述,希望从根本上可以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等。

参考文献

[1] 曾燕红.小学数学课堂“体验性学习”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4,(03):43-44.

[2] 董夫奏.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14):94-95.

[3] 黃激云.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探微[J].学苑教育,2016,02(07):48.

注重学习方式体验数学学习 篇12

一、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想数学”

布鲁姆曾经说过:人的潜意识中, 只有他认为是安全、平等的环境下, 他的创新欲望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内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 才能体会到研究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并主动探究规律, 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 笔者是这样做的: (1) 说一说你已经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识。 (2) 仔细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片,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现的规律。对学生来说, “年月日”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积累, 所以学生们很快得出:一年有12个月, 哪些月份是31天, 哪些月份是30天。对于学生回答的精彩之处, 都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 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又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这样做, 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强化了主体意识。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再研究, 模糊的、有争议的认识有待讨论, 未知的内容需要重点研究, 确立了目标。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感受到师生间的互相平等, 活跃了课堂气氛, 能愉快地学习。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主动思考问题, 并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既完成了任务, 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 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在学习《相遇问题》时, 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 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 要求他们按照老师指令实际走一走, 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 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 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教学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 一只杯子里放入大石块, 另一杯里放入小石子, 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 大石块占据空间大, 水平面就上升得高, 小石子占据空间小, 水面就上升得少, 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 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 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 敢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积极争议。既有小组讨论, 又有集体评议。这样不仅使一些平时胆小、害羞、怕错的学生能在小组中展示自己, 而且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人人都有发言的欲望,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在交流后, 综合了小组的乃至全班的不同思路, 这样的效果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如在讲授低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口算“36-2”时,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1) 36=30+6 6-2=4 30+4=34

(2) 36=34+2 2-2=0 34+0=34

(3) 36=30+6 30-2=28 28+6=34

……

学生答出多种口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虽然走了一些弯路, 花费了一些时间, 磕磕碰碰才到达目的地, 甚至还可能迟到了, 但学生的收获可远不止1+1=2。这样做, 在民主、平等氛围中, 解放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探究与交流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 笔者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 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笔者也来到他们中间, 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 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 都发生了争论, 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 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 原来呀, 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 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 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 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 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 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笔者感到很欣慰, 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 再及时解决问题, 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 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 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 笔者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 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 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 而大小不同, 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 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能促使学生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上一篇:视频协议下一篇:计算机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