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层教学之体验

2024-10-22

数学分层教学之体验(精选11篇)

数学分层教学之体验 篇1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老师正是由于习惯化了的工作态度而不愿去正视他们的差异, 产生急躁和埋怨情绪。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 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找方法, 想措施, 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提高学生成绩。于是在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 把全班学生分为优秀生 (C组) 、中间生 (B组) 、后进生 (A组) , 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一、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效果

分层教学是按学生的接受层次, 承认差异, 主张照顾学生的特点, 给予额外的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知识, 形成差异所得, 人人有收获的局面。同时, 分层教学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加了学生的内驱力, 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知识的主人。总结两年多来的分层教学实践, 更使我深深知道:实施分层教学, 不能流于形式更需注重师生之间内在的情感沟通, 交流与合作, 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有转化, 有提高。

(一) 优秀生 (C组) ———信心百倍, 成绩更优

在A、B、C三层次学生中, 优秀生可谓是佼佼者, 我既要保证他们成绩上的拔尖优势, 又不能让他们滋长骄傲情绪。在课堂教学中, 我一般给予恰当的点拨指引, 充分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组内之间的交流探讨寻求答案。在完成基本题目后, 再做能力题, 培养较高的解题水平。当他们情绪低落时, 我会用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坚强起来,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良好思维, 完成任务。同时树立“只有不断努力, 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无形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并且锻炼和培养了坚强的性格。因而优秀率逐年提高。

(二) 中间生 (B组) ———充满信心, 不甘示弱

中间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群体, 方法得当可使之转化为优秀生。分层教学针对的就是大多数中间生, 这是集体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 而且只有抓中间, 才可能为抓两头准备了时间和空间, 而抓好两头就能给促中间带来广泛持久的影响。

在引导中间生时, 我注意了他们情绪的调动, 积极性的提高。比如, 他们在完成习题后, 我会送上一句“老师对你们充满了信心, 只要多动脑、勤思考, 不但可以做的对, 还可以做的快。”这些话让他们感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信任, 增强了自信心, 并敢于向C组挑战, 逐步步入优秀生的行列。

(三) 后进生 (A组) ———激发兴趣, 取得进步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尤其是后进生负责。他们成绩的暂时落后, 并不是智力上的差距, 而且习惯和意志的差距, 只要引导得当, 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1) 用爱心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正确的教育方法离不开教育情感的投入。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动人于外, ”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真诚的, 学生才会喜爱老师, 愿意跟老师去学,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如此。 (2) 创设成就感激发兴趣。对他们的教学要从低起点出发, 通过简单题目让他们感受成功, 哪怕是很小的成功, 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渴望感, 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小到大, 稳步提高。 (3) 树立信心, 不断进步。后进生产生了兴趣之后更渴望进步, 我不断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并适当给予额外帮助, 他们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有很多已跨入B组和C组。

二、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分层教学是成功的尝试。

数学分层教学之体验 篇2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 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并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不间断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差等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二、钻研教材,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而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人人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力的提高性教学目标。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要求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并能正确列式。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跟不上,优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

三、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有优等生,也要有差等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才能的目的,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对优等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中等生可先出示自学提示:

(1)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倒数;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对差等生则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同样,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同,因此练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有差异地布置练习。一般地讲,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做这类题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差等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以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 考题等发展题只要求优生去理解。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解答:“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12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面积”。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然后出示变式题:求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1)(2)这两题只要求优等生去思考、去解答,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既增大了学生思维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四、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 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篇3

一、合理分层,动态管理,让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桃子”

分层的合理性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新接手一個班,我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验、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A组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B组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学习情绪不够稳定,学习品质不够好;C组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能力强。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我尽量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在分组时我便对学生讲,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这样学生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自卑。更重要的是这种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由A组调到B组,或由B组调到C组,但前提条件是他自己认为自己能胜任该组的学习任务(一般是半个学期为一次),最终达到A组逐步解体,B组、C组不断壮大的目的。这样可以使大多数学生都有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主动性。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困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

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数学思维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与目标,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基础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梯级,使提高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竞赛组学生“吃得饱”。

1.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对于基础组的学生,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多关心、多鼓励、多提问、多板演、多巡视,让他们有足够的理解时间及练习时间,力争在基本概念以及运算方面都能过关;对于竞赛组的学生,要加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可能的情况下,适时适度地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配合教师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帮一辅导;对于提高组的学生,要求他们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互相合作,主动探究。

2.利用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分层教学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堂课45分钟时间会显得紧张,利用投影设备、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使教学过程紧凑、有效。

3.分层练习,分层辅导

练习、作业的设置要分层次、有梯度,对基础组学生布置概念、公式的简单应用题,对提高组学生可布置一些概念、公式的变式题,对竞赛组学生可布置一些综合应用题或探究题,以解决“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问题,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各类学生经过努力或辅导,都能独立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三、分类过关,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对基础组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提高组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竞赛组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做心理辅导,解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中所存在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教学中,针对阶段教学效果及时作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主要是在分层施教这一环节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使“教”适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表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普通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自觉性更强,教学效果更明显。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宝山初级中学)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之初探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全民参与

实践告诉我:高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对数学的喜好, 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存在客观差异的。尤其是我目前所带的高中生, 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不同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的相差很大, 这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一刀切”, 不顾学生的差异性, 还是把学生聚在一起沿用传统教法同一要求, 同一授课, 那么会造成“好学生严重吃不饱, 落后生严重吃不了”的现象。这样, 是班级成绩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甚至有些学不会的学生会破罐子破摔。这不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我的“分层教学”应运而生。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实践情况。

一、学生学习目标分层次。

这就需要我充分备课, 我不仅要备教纲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兼顾两头, 我依据教材知识和学生的认识能力, 合理地定制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 大致分五个层次:A、了解。B、领会。C、简单的应用。D、简单的综合应用。E、较复杂的综合应用。对不同学生, 目标要求不一样:基础很薄弱的学生达到前三个要就;一般学生达到前四个要求;优秀的学生全部掌握。比如, 在讲授“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时候, 我要求后进生牢记公式, 能直接套公式计算简单的三角函数题, 要求一般的学生能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能熟练用公式计算较综合的问题, 要求优秀的学生会灵活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题目。

二、学生课前预习分层次。

高中生的理解能力相对提高, 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我就根据大纲的教学目标, 给我的学生提出各中层次的预习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这样就会让学生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我要求后进生主动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能看懂新的内容, 尝试着完成简单的习题, 不明白时主动问自己的学习伙伴, 带着问题听课。一般的学生要初步理解预习内容, 会套公式简单的计算、理解例题的推演, 遇到不明白的题时时, 能自觉主动求教。优秀的学生能深刻理解预习内容, 定理、公式会推导, 能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60%的习题, 并能自觉主动的帮助不明白的同学。

三、我的课堂讲授分层次。

课堂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交流地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达成分层教学的关键, 课堂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 又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确保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听有所得。因此我在安排课程时, 主要以一般学生为基础, 同时兼顾优秀学生和后进生, 时刻注意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 不至于让某些学生受冷落。我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题目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稳步提升, 我对学生要求不会太高, 。要保证优秀生在听课时不等待, 后进生能多数听懂, 并能得到及时辅导, 即后进生“能懂”, 一般学生“能理解”, 好学生“能综合应用”。比如, 高一“函数”的教学中, 要学生复习对应的旧知识后, 可设计一组问题:

a、什么叫函数?什么叫映射?

b、自变量x为什么说有一定取值范围?

c、函数y为什么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d、x、y的取值范围有何特点与关系?

e、同学们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f、函数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较薄弱的学生回答前两题, 一般化的学生回答中间两个题, 好的学生回答后两个题。通过提问,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充分提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还可以调动不同程度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上全民参与, 哪个程度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因此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关。

四、课后作业布置分层次。

在学习完一个概念、一堂课后, 学生要通过习题巩固和提升, 所以我的课后作业是不可少的但是不同难易的习题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课后作业不分难易, 往往使好学生几分钟做完起不到提升能力的作用, 薄弱的学生却愁眉苦脸。为此根据不同程度学生, 我布置的课后作业, 一般可分为三个梯度:一种是基础性作业 (导学案) 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 一种是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导学案) 适合一般程度的学生, 一种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 (导学案) 。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 一般学生在30-45分钟内完成。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课后作业, 布置如下:

1)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 求a的值:

2)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 求a的值;

我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做前4题, 做完可以尝试5、6题, 一般化的学生可以做前7个题目, 好的学生全做。这样让每个学生的都处于“跳一跳, 能够得着”, 可以充分调动了每一程度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也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没有过大压力, 减少抄作业的现象, 减轻他们课业负担, 提高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单元测试分层次。

当每一单元学习完后, 我都会均安排一次过关测试, 以课本习题为主, 着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实际情况, 同一份试卷设置不同难度的试题, 提出不同的要求, 供不同程度学生按要求完成。而且每次考试后, 学生程度划分作适当的变动, 这样一来, 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找到奋斗的目标, 程度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松懈。

数学分层教学之体验 篇5

一、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夯实教学分层基础

学生分层是做好教学分层的基础,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为准确、合理地分层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是根据调查的情况,將学生按照学习情况分为三个等级,即A层优等生、B层中等生、C层学困生。每层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二是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根据不同的层次,分别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整式》时,要求A层优等生不仅懂得整式基本的概念,会用整式表示数,还应该安排一些拓展性的题目,以满足优等生“吃饱”的需要。对于B层中等生,教师应该要求其完成中等程度的教学任务,达到中等目标即可。对于C层学困生,应该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以扬起追求进步的风帆。

二、进行教学任务分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课堂练习应由易到难。对于B层、C层的学生,练习以基础把关、掌握和运用为主线来设置,要求这两个层次成绩较好的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独立完成基础把关的练习题,运用层次的练习题力争独立完成,对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在巡视时做适当的提示或者向附近的已完成的学生请教,得到启示后自主完成。对于A层的练习,可以以能力训练和拔高性练习为主,以掌握知识为主线来设置。

三、学生评价分层策略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学生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能及时得知所开展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能很好地诊断自身和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层评价作为分层教学策略主要部分之一,作为数学教师,应对学生采取激励与表扬为主的基本原则,严防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可以结合学生的月考、期中和期末测试成绩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但评价必须具备阶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评价时注重对学习成绩和能力提升的学生的肯定,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观察和谈心的方式对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出现明显下降的学生进行评价,但在观察和谈心过程中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其敢于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积极引导的情况下一一陈述,在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困难以及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原因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当代初中生大都为“95后”甚至“00”后,他(她)们具有与以往任何时代学生不同的特点,导致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因而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先进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实施分层评价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现代化、新型化和多样化的数学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以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篇6

分层教学, 顾名思义, 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智力因素、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 分层教学关注的是如何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 发挥他们的长处与优势, 实现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要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必须区别对待每名学生, 根据每名学生的自身状况因材施教,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布置不一样的课后作业, 给予不同的考查标准和评价. 对待同一个班的学生, 要根据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的客观事实, 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合讲分练, 区别对待, 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收获, 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难度较小学数学有了很大的提高,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容易拉大, 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分层教学的作用

1. 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力, 提高学习积极性

由于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采用统一的教材、 教参, 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顾此失彼, 照顾了优等生, 就忽略了差等生, 这种矛盾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看客, 没有参与感, 学生的潜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有的学生对知识保持着饥饿感, 教师的普通教学进度和节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要, 有的学生觉得教师的教学步伐太快了, 还没想明白为什么就匆匆进入到下一个议题, 还没来得及消化就又开始接触新知识, 无法跟随教学步伐. 长期下去, 成绩优秀,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成绩一般, 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疲于应对, 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疲惫的心理;成绩差, 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对数学产生了绝望恐惧的心理, 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

初中数学教育是针对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 我们既要确保基础教育到位, 又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 实施分层教学已经刻不容缓. 分层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让所有的学生都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 无论是教师、学生, 还是家长, 甚至整个社会, 评价学生的好坏往往都只看分数, 只要考试成绩好、课本知识掌握牢固, 就受到大家的一致表扬, 而那些考试分数低的学生总是感觉在他人眼中抬不起头, 老师不重视自己, 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找不到学习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甚至破罐子破摔, 觉得自己压根就不是念书的材料. 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教师要按照分层教学的原则, 充分发掘每名学生的潜力, 找出他们的特长和优势, 张扬学生的个性, 为社会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2.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达到教学目标

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要事先做好备课, 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切忌一刀切, 要在课堂上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感受到成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活跃课堂氛围, 优化学习环境, 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分层教学的指导原则, 在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 预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找出相对应的措施和办法;另一方面, 要明确教学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值, 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 就可以设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鼓励差等生来积极回答, 提高课堂参与度,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还要设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课后思考, 开阔他们的知识面, 发散他们的思维.

3. 有利于创新教学方法, 推进教学改革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 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以往的教育资源已经严重匮乏, 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满堂灌”、“万人一面”的教学方法已为人诟病已久, 全社会都在呼吁推进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小学生毕业了就会全部成为一名初中生, 不分成绩好坏, 这就造成了初中生从一开始入学就有着不小的差距, 每个人的教育背景、学习状况、智力都不同. 但是, 班级授课制造成了教师教课的内容往往都是一样的, 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相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 实施分层教学就成了重中之重.

教师要实现分层教学, 就必须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查、分类评价, 找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理念, 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探索推进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摘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对于教师而言, 要实践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就必须要根据每名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数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接纳能力等,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突出每名学生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双良.借助分层教学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学周刊, 2014年11期.

[2]程文.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数学通报, 2001年07期.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篇7

一、尊重个体差异,科学进行分层

“知其心,然后能救起失也”。“分层”不是盲目乱分,而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水平,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来分。可将学生依上、中、下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拓展题;

B层: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

C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这个分层是动态的,可以根据他们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学生的层次只是从教学的某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成绩的大致定位,它只能作为教师个人的执教秘密,不能告诉学生,以免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

二、依据分层理念,实施分层备课

分层教学的理念更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做扎实的工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能推导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记住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在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情况下,设置合理的认知梯度: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阶,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梯阶,使B层学生“吃得透”;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阶,使A层学生“吃得饱”。

三、灵活驾驭课堂,兼顾层次差异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的难度和坡度的基础上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分层次选编基础巩固性练习,拓展延伸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对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基础巩固性练习,鼓励选做书中章节习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基础巩固性练习,和书中章节习题,选做拓展延伸性练习,A层学生另外增加综合运用性练习。这样配制练习,有利于C层学生巩固基础,B层学生略有提高,A层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四、勤于跟踪辅导,缩小层次差异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A层更优,B、C层变优,尽量缩小层次差异。所以尤其要注重加强对C层学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有所进步的学生,要适时肯定。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耐心地指导他们,以便使他们逐步提高。当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通过对C层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获得较高分数,让他们有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努力向上,从而缩小层次差异。

五、测评内容要有层次性

1. 分层考查。

过关考查是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的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中档题和较难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中档题供C层学生选做,A、B层学生必做;较难题供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必做。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中档题占10%,较难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数学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平时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2. 分层评价。

考查之后,要对学生适当地评价。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

总之,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有待于我们去研究、解决,但我们一定会持之以恒。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摘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分层次教学, 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而能较好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中职数学分层递进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中职,教改,数学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 即“因材施教”。也就是说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就采用了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模式。什么是分层递进教学呢?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而学生是有差异的, 所以, 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 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递进,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渐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初步基础。

1 分层递进教学的必要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性的人;毛主席也曾说过:人的能力有大小。这些都分层递进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即使是同卵孪生的双胞胎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形成原因很多, 有先天因素, 有后天因素, 而后天因素导致的差异最大。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具有独立的、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个体, 培养学生尽可能广泛的兴趣爱好, 而不象工蜂、工蚁那样没有丝毫个性特征。当然教育也承担着缩小因个体习惯等原因造成的差异。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低年级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不大, 越到高年级, 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越大。这是因为学生随着年级升高, 学习内容加深, 个体之间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导致学习成绩差距扩大。如何破解这一教学实践上的难题?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的教学按中等生的水平授课, 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一部分学生“吃不了”, 优等生学习没劲头, 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 给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这样一来, 我们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是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2 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

“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层次化

学生层次化是分层教学的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采取谈心、测试等方法, 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态度、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可能水平, 再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课标所达到的基本目标、中等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 座位搭配, 以好带差、帮差, 使学困生能达到基本目标。

2.2 教学目标层次化

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是一个整体, 紧密结合, 互相支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应该是一致的。

学生由于先天、环境、习惯、教育等方面条件的不同, 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 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 而且在计算和解题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 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时, 要有弹性, 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备课时要精心制定每一节课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层次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各个层次的目标, 教师围绕三个层次目标进行教学。例如, “等差数列的概念”的教学目标可以分四个层次:

(1) 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2) 使学生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通过知识迁移和在计算中寻找规律,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类比推理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4)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爱思考的教育。

很显然, (1) 、 (2) 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 (3) 是针对较好学生提出的; (4) 则是各层次学生不同程度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 教师要在吃透教材、课程标准的情况下,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 哪些属于层次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因此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2.3 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可能高的水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生回答, 满足他们拓展的欲望;适中的问题让B层生回答, 促进他们上进的欲望;简单的问题让C层生回答, 让他们有成就感, 品赏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逐渐缩小差距。

2.4 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 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 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也是反馈, 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练习内容可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编排, 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 或重新选编不用层次的练习, 使所有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很好完成练习。

2.5 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 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 作业布置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题量, 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题型应由易到难有坡度。C组做基础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有提高的题目;A组除做B组题外, 适当增加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 摘到桃子”。从而实现调动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 达到全面丰收的效果。

2.6 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测试题的编制要保证基础题占80%, 层次题占20%, 还可以适当增加附加题。以保证经过测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满意, 都有成功感。千万不能因测试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7 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步进步, 唤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我。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应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 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 分层递进教学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在快乐的学习中进步, 从而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正如宋朝教育理学家朱熹所说:“圣贤施教, 各因其才,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 无弃人也。”虽然分层递进教学给我们教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但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每当我们看到学困生向前迈进一步, 优等生表现更加出色优秀时, 成功的喜悦不禁油然而生。但愿我们的每一堂数学课都能给每一个学生插上一双翅膀, 让他们遨游在数学的蓝天上。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6.37.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数学分层教学之体验 篇9

一、“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但学生是有差异的, 所以教学中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 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加以区别对待, 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 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 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 进行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以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人的认识, 都是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 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因此必须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要从实际出发, 逐步提高.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 探究“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 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人本理念下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 优化师生关系为分层教学提供教学环境

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重要一条是优化师生关系, 有一个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分层教学既不是降低要求, 也不是放弃对差生的教学, 而是有意识地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 逐渐走向整体优化.首先, 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 启发学生的觉悟, 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性, 争做知识的主人.其次,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性, 积极创设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 注意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还必须具备民主的教学作风, 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 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有些学习上很用功, 但成绩一直不够理想的学生, 要尊重他们, 并单独找他们分析原因, 多表扬鼓励他们, 让他们找回自信;对有时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 也要很快让他们坐下, 以免他们难堪.教师还应经常真诚地征求学生的意见, 让师生感情融洽.

2. 创设优化的教学环境

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重要的一条是优化师生关系, 这就要求师生有一个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分层教学既不是降低要求, 也不是放弃对差生的教学, 而是有意识地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 使其逐渐走向整体优化.当今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 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学生个性明显, 好胜心强, 爱面子, 因而不愿意接受低层次教学, 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抵触.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往往有多多益善的错误心理, 不愿意分出作业的层次, 不了解数学底子差的学生的痛苦心理, 强其所不能.我们应克服分层教学中的不健康心理, 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 启发学生的觉悟, 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性, 不做分数的奴隶, 争做知识的主人.其次,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性, 要注意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要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知识, 要积极创设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 注意师生情感交流, 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具备民主的教学作风, 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 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有些学习上很用功, 但成绩一直不够理想的学生, 要尊重他们, 并单独找他们分析原因, 多表扬鼓励他们, 让他们找回自信.

3. 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

分层教学采取以班集体教学为主, 小群体教学为辅的组织形式, 在小组成员的组成名单上, 采取“模糊学”的方法, 不严格划分学生智力的高低, 也不指名道姓点出哪些学生是低层次的, 哪些学生是高层次的,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师生感情的优化.以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来分层组织小群体教学, 目的是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如对个性强成绩又不理想的男生, 可提早个别辅导, 解除他们对“补差”的抗衡心理;对爱面子胆怯的女生, 可采取几个人找一个避人耳目的环境进行面教面改;对学习兴趣高的学生, 定期组织讲座, 充实和满足他们的需求.由于分层时注意爱护师生的感情, 避免给差生带来冷漠和压抑, 所以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都充满着热情和欢乐.

4.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提出的.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方面, 通过了解和平时观摩, 发现学生碰到运算复杂一点时就要借助计算器, 我就向学生说明不动手运算会造成的后果, 并且坚决不允许学生带计算器进教室, 另外我寻找一些运算较繁的问题, 让学生多练习.有些学生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从下手, 课堂上听教师讲是懂的, 但自己做时就无从下手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 特别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 学生一遍没听懂, 我就分析两遍甚至三遍, 并要学生当场分析, 把解题过程写出来.课堂上由于学生经常参加活动, 并能获得成功, 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

摘要:在我国, 分层教学改革最早在上海提出, 并进行了相关实验教学.该方法更好地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 克服一律化教学的弊端, 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 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主要探讨人本理念下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

数学分层教学之体验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体验式教学;情境;激励;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数学,构建知识模型,适时地激励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数学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的生活情愫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生能不能用数学眼光去解决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和年龄实际,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体系中,在课堂上要积极创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尝试着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二、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这样的探索中,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教师直接把学生带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小组讨论,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集体交流中,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这是一种由“面”到“点”的研究体验,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发现、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

三、激励评价,体验数学的成功滋味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积极、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能让他们从评价中感到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时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疑惑中带有信任的表情,一个温柔而又夸张的动作,都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的修正,提高学习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中突现的切入点,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例如,“你的想法真是独特,已经超出了老师的预设,你真的很棒!”“你的回答让我感到你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学逻辑性。”……这些评价性语言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教师应该要毫不吝啬地向每一个学生送出鼓励性的评价话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滋味,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教学需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内在的动力,驱动着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促使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施勤,柴林喜.小学数學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A].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C].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06.

数学分层教学之体验 篇11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但是, 通过对我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由于受小学数学学习基础以及自身学习能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使得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 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教学, 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让学生组建学习兴趣小组, 进行合作学习, 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而且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使得个体教育与整体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切实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应用效果

(一) 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层是首要环节之一。一般而言, 教师在多元性、隐蔽性及动态性等分层原则的指导下,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 能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从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方法, 这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2]。首先, 教师通过综合运用调查、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情况进行了解, 就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并且能够在调查过程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消除教师身份的神秘感, 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教师当成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主动求教。其次, 教师通过运用隐蔽性的分层方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建成合作学习小组,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优等生产生虚荣心理, 还能避免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 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并够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从而加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最后, 教师通过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各个层次学生的变化, 并建立各层次间的流动机制, 对不适应本层次学习的学生及时予以调整, 不仅能够使分层教学得到最优化的应用, 而且能够使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争先争优的良性竞争, 提高他们互帮互助、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分层是其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而言, 教师往往需要通过采取分层备课、分层授课以及分层布置课外作业等方式来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3]。首先,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并依据教学大纲中的学习目标要求来进行分层备课, 编写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学案, 能够有效改变传统过程中教师“一刀切”的备课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采取分层授课, 将教学任务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引申型三个层面, 使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中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从而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提高课堂授课的效率。最后, 采取分层布置课外作业,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课外作业, 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学困生为了完成课外作业而进行抄袭的现象, 而且能够使优等生和中等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查漏补缺, 扩展自身的知识面,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完成课外作业, 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三)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 使他们能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 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 分层教学的开展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基础之上的, 这将有效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困生不被重视和不被关注的现象, 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兴趣小组的各项讨论活动, 并在讨论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 培养他们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4]。其次, 分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格局, 班级里的部分尖子生将不会再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 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应用于帮助提高小组其他成员学习成绩以及拓展自身知识面的方面, 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中“人人数学观”全新数学教学理念的提出, 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作为因材施教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在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当充分重视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探讨,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 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从而促使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以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要性为着手点, 围绕“在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课题, 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以期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及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重要性,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郭幼华.对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初步探究与研究[J].教师, 2011 (4) :44-45.

上一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下一篇: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