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学分层心得

2024-07-16

五数学分层心得(共11篇)

五数学分层心得 篇1

《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探索使用,我所教的五(6)班数学科目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回顾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一学期以来的历程,感触颇多,收益更是匪浅。明白什么叫分层,真正理解“分层教学、分层评价”的意义以及使用测试卡的目的。通过对《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探索使用,我所教的五(6)班数学科目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现结合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实际,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巧用分层测试卡,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前在班上,我制定作业鼓励机制,每获得10个100分就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品,但是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全对一次都不容易,更何况10次,他们都很沮丧,成绩不错的同学说:“奖品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家有好多。”这样的状况,不仅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自从有了《数学分层测试卡》,这种现象便有了好转,因为它能进行分层评价。这样就能树立每个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学困生。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如今变得活跃无比,学困生知道只要认真听了当堂课就很容易在基本练习环节得到100分,为了能做好《数学分层测试卡》,多得几个100分,获得老师的表扬与同学们的赞赏,课堂上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思考了、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做题的速度变快了、正确率提高了,每个人都陶醉在学习数学的快乐热烈的氛围之中。

二、善用激励性语言,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光有100分还是不够的,100分多了就觉得不珍贵,要让学生长久喜欢《数学分层测试卡》必须正确地评价学生练习的结果,我采用了激励性的评语,如:“再接再厉!”“向拓展练习挑战一下!”“小小数学家!”„„学生非常重视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老师对他的充分肯定往往可以激励他向更高层次迈进;老师的一次赏识,也许就能引发出学生创造的源泉;老师的一句鼓励,足可以唤起他“抬起头来走路”的自尊;老师的一句赞扬,可以点燃他内心要求上进的火花。

三、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探求空间。《数学分层测试卡》上,有些较难的题,对于做题速度慢的学生,仅凭课堂上的一些时间是很难做完。于是,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做《数学分层测试卡》。当他们听到还可以继续做时非常高兴。有的课间马上做,有的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做,他们做完后就拿给我判。有些很难的题,如果他们认真独立思考后还是做不出来,我就鼓励他们共同讨论,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应用改变了过去对学生“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更要尊重这种差异,更在差异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成了我和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我将会继续积极的探索与总结,不断地改进方法争取挖掘分层测试卡的深层内涵。充分利用它改善师生间的关系,使测试卡成为沟通我们师生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成为通往知识彼岸的桥梁。

五数学分层心得 篇2

微课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备“时间短、容量小、针对性强”的特点。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任何移动终端、任何时间进行多次重复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习更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一年来,笔者进行了基于微课的数学分层教学研究,并对此有了一定的收获与心得。

一、学生自学阶段:学生与资源分层

此阶段是学生自学阶段,主要指课前预习,也包括课后复习。此阶段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与课堂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初步将学生分为A(学优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在分层时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定量分析的数学学业水平(主要根据四年级的单元及综合测验水平);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毅力、耐心)等。

微课作为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学习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进行分层设计,力求做到资源的“准确投递”,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学。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复习”这节微课中,先按照教材的思路,将本单元中出现的多边形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进行梳理,至此,基础部分学习即完成。接着,微课展示了另一种动态几何的推导方法,将梯形通过动态变换变为长方形、三角形等。

以上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所有学生学习到基础内容之余,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了思维的拓展。而在看完视频后的学习任务报告单中,教师也对此进行了预告:“在此微课的4分18秒后,将是与书本不同的进阶推导方法,如果你对书本的方法已经非常了解,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可以学习到与自身程度相匹配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报告单的指导下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学习报告单上分层次的自我检测,为参与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课堂学习阶段:教学与练习分层

学生完成了对微课的自学后,带着收获与问题来到课堂。此时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于部分新知识,学生不再陌生。而且由于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出现了比以往更大的差异。此时学生会出现三种不同情况:A层学生由于基础较好,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对知识一般都可以达到理解,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应用的程度。B层学生如果家长有一定的辅助学习,对知识也一般可以达到理解的程度。而C层学生由于基础较弱,在家长重视的情况下,一般可以达到识记的程度。

通过学生课前上交的学习报告单,了解学生课前自学的情况。再根据情况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不同目标要求的知识点,让A层生多教,B层生多练、C层生多问。教师从旁起到辅助和点拨的作用。

在巩固练习阶段,采取分层练习的方式,将练习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层次,要求A层学生完成三层或后两层,B层学生完成前两层,C层学生完成第一层,同时也鼓励学生“超层”完成任务。分层次的练习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也实现了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知识巩固阶段:辅导与反馈分层

采用小组合作、生对生、师生一对一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其分为同质小组(由同层次学生组成)与异质分组(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在不同类小组中进行学习。

上课开始,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对提前自学的微课进行讨论,包括微课所讲授的知识、自我测评的反馈以及困惑等。在此过程中,A层学生可提供更广的思路给B层学生,B层学生也可以对C层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困惑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师答疑、讲授完新知后,学生进入巩固练习阶段。此阶段,学生可分成同质小组。由于大家层次接近,可以触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完成进阶练习有促进的作用。将同质学生放在一组,也方便教师进行小组辅导或个别辅导,提高辅导的效率。

在巩固练习结束后,可进行测评。在测评完成后学生再回到异质小组进行互相批改和订正。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次进行辅导交流,答疑解惑。

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充分地展示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能得到帮助和提升。互相提问解疑、交流想法的学习过程符合“学习金字塔”底层要求,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生对生”辅导,一般在课后进行。本人通常指定某A层生做“师傅”,带一名或两名C层生“徒弟”,也可以不同层次学生自由结对。对学生的练习、作业等进行检查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共同回看微视频,进行“教”与“学”的学习。当然,这样的学习一定要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展开,并与对学生的评价挂钩。

对于基础特别弱,或是学习习惯极差的学生,采取“师生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由于这样的学生人数较少,我就可以较细致地对其个案进行研究,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的收效也比较明显。

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作业,通过批改学习报告单、作业、观察法及访谈法等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选择面批、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要求,为后续微课设计提供参考。

将微课应用到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分化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学业水平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微课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微课这种学习形式,也很认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持续性学习兴趣。相信随着微课设计及应用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分层教学可以开展得更加有效。

摘要:由于五年级数学知识的特点及学情等,导致这个时期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出现较大差异。微课作为新兴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习更具有个性和针对性。将微课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对有关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分层微课设计等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了实施的建议及方法。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剑.谈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体会[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8).

[2]李玮.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五数学分层心得 篇3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五年级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加,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习惯、能力较之以前有较高的要求。导致这个时期学生的数学成绩出现波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始分化,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限于大班制的现实,和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师往往难以顾及各个层次的学生。

微课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备“时间短、容量小、针对性强”的特点。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任何移动终端、任何时间进行多次重复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习更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一年来,笔者进行了基于微课的数学分层教学研究,并对此有了一定的收获与心得。

一、学生自学阶段:学生与资源分层

此阶段是学生自学阶段,主要指课前预习,也包括课后复习。此阶段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与课堂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初步将学生分为A(学优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在分层时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定量分析的数学学业水平(主要根据四年级的单元及综合测验水平);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毅力、耐心)等。

微课作为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学习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进行分层设计,力求做到资源的“准确投递”,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学。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复习”这节微课中,先按照教材的思路,将本单元中出现的多边形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进行梳理,至此,基础部分学习即完成。接着,微课展示了另一种动态几何的推导方法,将梯形通过动态变换变为长方形、三角形等。

以上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所有学生学习到基础内容之余,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了思维的拓展。而在看完视频后的学习任务报告单中,教师也对此进行了预告:“在此微课的4分18秒后,将是与书本不同的进阶推导方法,如果你对书本的方法已经非常了解,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可以学习到与自身程度相匹配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报告单的指导下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学习报告单上分层次的自我检测,为参与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课堂学习阶段:教学与练习分层

学生完成了对微课的自学后,带着收获与问题来到课堂。此时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于部分新知识,学生不再陌生。而且由于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出现了比以往更大的差异。此时学生会出现三种不同情况:A层学生由于基础较好,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对知识一般都可以达到理解,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应用的程度。B层学生如果家长有一定的辅助学习,对知识也一般可以达到理解的程度。而C层学生由于基础较弱,在家长重视的情况下,一般可以达到识记的程度。

通过学生课前上交的学习报告单,了解学生课前自学的情况。再根据情况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不同目标要求的知识点,让A层生多教,B层生多练、C层生多问。教师从旁起到辅助和点拨的作用。

在巩固练习阶段,采取分层练习的方式,将练习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层次,要求A层学生完成三层或后两层,B层学生完成前两层,C层学生完成第一层,同时也鼓励学生“超层”完成任务。分层次的练习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也实现了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知识巩固阶段:辅导与反馈分层

采用小组合作、生对生、师生一对一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其分为同质小组(由同层次学生组成)与异质分组(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学生在不同类小组中进行学习。

上课开始,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对提前自学的微课进行讨论,包括微课所讲授的知识、自我测评的反馈以及困惑等。在此过程中,A层学生可提供更广的思路给B层学生,B层学生也可以对C层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困惑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师答疑、讲授完新知后,学生进入巩固练习阶段。此阶段,学生可分成同质小组。由于大家层次接近,可以触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完成进阶练习有促进的作用。将同质学生放在一组,也方便教师进行小组辅导或个别辅导,提高辅导的效率。

在巩固练习结束后,可进行测评。在测评完成后学生再回到异质小组进行互相批改和订正。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次进行辅导交流,答疑解惑。

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充分地展示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能得到帮助和提升。互相提问解疑、交流想法的学习过程符合“学习金字塔”底层要求,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生对生”辅导,一般在课后进行。本人通常指定某A层生做“师傅”,带一名或两名C层生“徒弟”,也可以不同层次学生自由结对。对学生的练习、作业等进行检查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共同回看微视频,进行“教”与“学”的学习。当然,这样的学习一定要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展开,并与对学生的评价挂钩。

对于基础特别弱,或是学习习惯极差的学生,采取“师生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由于这样的学生人数较少,我就可以较细致地对其个案进行研究,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的收效也比较明显。

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作业,通过批改学习报告单、作业、观察法及访谈法等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选择面批、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要求,为后续微课设计提供参考。

将微课应用到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分化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学业水平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微课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微课这种学习形式,也很认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持续性学习兴趣。相信随着微课设计及应用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分层教学可以开展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郭剑.谈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体会[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8).

[2]李玮.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赵国栋.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操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09.

五数学分层心得 篇4

希望小学 黄艳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一个班的人数动辄五、六十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分层”教学法进行了大胆尝试。

做数学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对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书面作业,如果容易吧,基础好的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而且由于这种作业对他们讲太“小儿科”了,所以他们没有什么兴趣去多动脑筋和检验,总是相互之间比谁先做好,谁先给老师批,至于说错个个把题目也只是一笑而过——我只是粗心而已吗!而不良后果不仅是这些学生错了个把题目,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这种不讲质量只求速度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后面学生的解题心理,也想着快点完成,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基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求快不求质的浮躁解题习惯,作业质量无法保证,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如果作业难度大点吧,基础好,有能力的学生是感兴趣了,肯花心思了,就会比谁能正确解答了,但这种题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特别是班中的学困生来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错,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成绩肯定一蹶不振,这样肯定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层教学首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可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假如在分层中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你的分层教学将注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优、中、差来分层,我在我们班实行的是“雄鹰计划”。让学生明白经过努力就会成功以及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才能形成一个快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刚开始我对每一位学生还不了解时都定位于小鹰,要想成为老鹰与雄鹰,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和开动自己的小脑筋。经过一个月左右的了解,对照标准,对符合要求的学生提升为老鹰,再过一个月后,对一批最优秀的学生提升为雄鹰,“雄鹰计划”初具雏形。并宣布这是一个荣誉称号,是靠你的智慧与努力去争取的,得到后并不是终生制的,对不符合的将被降级。从而形成了一个可进可退的竞争机制,实际中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动了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益的表现,其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既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目标具有方向作用,会给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像一盏灯塔,起着方向性的照明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好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没有罗盘一样。我让学生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后,请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是老鹰还是雄鹰。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小鹰、老鹰、雄鹰的标准:

1、学习方面:小鹰:会做基础题;老鹰:会做基础题并理解;雄鹰:会做题、理解并会讲思路。

2、发言和提问方面:小鹰:一节课能举一、二次手;老鹰:一节课能举三、五次手;雄鹰:一节课能举五次以上的手。

3、成绩测试方面:小鹰:能及格;老鹰:良好;雄鹰:优秀。

4、帮助别人方面:老鹰:能经常帮助小鹰;雄鹰:能带小鹰,并经常帮助别人。

5、遵守纪律方面:能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雄鹰计划就是由雄鹰带领老鹰、小鹰,一起成长的过程,所以为了学习的需要还应分成四人小组。搭配类型通常是:一名雄鹰、一名小鹰,加两名老鹰。先确定雄鹰组长,再优先让小鹰申请喜欢加入哪一小组,以感情为主线,使每只鹰找到合适的小组。最后根据身高与性别再微调一下,从而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总之,数学作业应由单一书面机械重复的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自主性的方向转变。作业过程要真正体现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数学五段式的培训心得 篇5

听了郑元云老师的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是近段时间比较关心的问题,郑老师以朴素的语言谈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小学数学思想的问题。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

郑老师着重介绍了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以及如何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这些数学思想的渗透。

函数与方程思想是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生所学的“加法”、“九九乘法表”、“试商”就包含了“变量”与函数的思想。而方程本质上是函数的逆运算。加法看成函数,减法是解对应的方程;乘法看成函数,除法就是解对应的方程。函数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当然不用给小学生讲函数概念,但教师有了函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这种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数学要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实际上就应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而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数的时候就讲数,到了学几何的`时候就讲几何,缺少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在数学当中,几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最初都是从几何中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教学,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还有一种思想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寓理于算的思想。小学里主要学计算,不讲推理,但是计算和推理是相通的。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和推理的关系,从计算发展到推理,是很重要的。

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能被广泛应用、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都属于好的数学。这些思想是可以早期渗透的。早期渗透是引而不发,是通过具体问题来体现这些思想。

好的数学就是指的这些数学思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都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你受益终生。

五年级数学应用题学习心得 篇6

这学期一直带5年级数学培训,其中应用题在5年的课本内容上占到很大的比例,正好托管的班上也有2个5年级的学生,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觉得还是有很大问题 的,对此,我认为要做好应用题,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去学习、做题:

1、读懂题意,把不相关的语言精简掉,现在应用题考得不是数学,而是语文的阅读能力,还要有转化问题的能力。

2、巧设未知数。一道应用题中可以把几个量都设为未知数,但是哪一个更为简便,要仔细斟酌。例如:甲乙二人速度之比为3:2,在求甲乙的速度时,我们可以设甲 的速度为a千米/小时,乙为b千米/小时,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或者设甲的速度为a千米/小时,则乙为2/3a千米/小时,这样虽然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有分数;或者设甲的速度为3a千米/

小时,乙的速度为2a千米/小时 可见最后的设法最好。根据不同的题目设出未知数。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此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二个未知数,而只能列出一个方程,我们就要看看是不

是还有隐含条件,比如人数、物体的个数,都要是正整数,这就是隐含条件,尤其在不等式方

程中要用到。还有就是分式方程要验根

5、写清单位和答话。这一步往往被忽视,其实这一步恰恰反映出你是否读懂了题目,是否知道题目要求的是什么,在考试中是要站分数的。

6、勤加练习,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d)学数学小窍门

发布时间:2011-11-9 学数学没有捷径可走,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1、如何保证数量?

①选准一本与教材同步的辅导书或练习册。

②做完一节的全部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批改。千万别做一道对一道的答案,因为这样会造成思维中断和对答案的依赖心理;先易后难,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先跳过去,以平稳的速度过一遍所有题目,先彻底解决会做的题;不会的题过多时,千万别急躁、泄气,其实你认为困难的题,对其他人来讲也是如此,只不过需要点时间和耐心;对于例题,有两种处理方式:“先做后看”与“先看后测”。③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题,与同学、老师交流,并把心得记在自习本上。④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

2、如何保证质量?

①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学会“解剖麻雀”。充分理解题意,注意对整个问题的转译,深化对题中某个条件的认识;看看与哪些数学基础知识相联系,有没有出现一些新的功能或用途?再现思维活动经过,分析想法的产生及错因的由来,要求用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地叙述自己的做题经过和感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便挖掘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元归一。②落实:不仅要落实思维过程,而且要落实解答过程。

五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心得 篇7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奥运会竞赛成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劳丽诗和李婷的竞赛成绩,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分析数据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五数学分层心得 篇8

秀水镇中心小学校 孙岩

通过新教材分析研讨会的培训,使我知道了本册教材的新的编写意图,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给我以后的教学起到了指明灯的作用。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解读和具体体会:

教材的解读

一、小数乘除法的分析。

第一、二单元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村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并采用单位问的转化等方法得出结果,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关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教材分为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样的教学体系。

“小数乘整数”中例题1通过买风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未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数的运算的教学,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上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回顾乘、除法的意义,无论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算式,还是初步探索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对于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以小数乘整数为例,在没有得出竖式计算方法之前,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得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如利用单位问的换算等角度探索出积。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例题中进行归纳,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这正是小数乘法的关键。

3、鼓励学生运用小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运算的重要目标。教师应提供样决日常生活中的问是学生学习运算的重要目标。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运算的含义运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

二、解方程和数学广角的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它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一样都是以四则计算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的,但在解题思路上有所不同。在算术解法中,“未如数”(问题的解)始终作为一个“目标”,不参与列式运算,为了求“未知数”,需要根据已如条件与未知条件之的关系,直接用已如数与运算符号组成算式,由于数量关系的多样性或叙述方式上的不同,解法往往变化繁多,思考起来有时比较困难。

然而,由于学生在一至四年级的应用题学习中,已经养成用算术方法解题的习惯,同时由于代数方法相对抽象的特点,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时,会有不习惯的感觉。因此,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以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方程来描述等量关系为重点,同时配以用方程方法比算术方法更“顺”的例子,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利用等量关系分析实际应用问题的优越性。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认识及梯形的面积。考虑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将这些内容编排在一起。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强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以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直接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也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

这次集体备课活动犹如及时春雨洒在我的心田,使我在迷惑彷徨的教学路上,学到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运用新学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心得教学方法,认真学习,灵活运用。结合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贴近生活,经历知识、能力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做一个智慧型的好老师。

分层教学五年 篇9

(一)一、填空。

1、正方体是由()个完全相同的()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条棱,它们的长度都(),正方体有()个顶点。

2、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5、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

二、应用题。

1、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米的正方体,它所有的棱长的和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铁丝刚好焊成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如果用这根铁丝焊成一个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它的高应该是多少厘米?

3、天天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深1.6米,在游泳池的四周和池底砌瓷砖,如果瓷砖的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那么至少需要这种瓷砖多少块?

4、把棱长12厘米的正方体切割成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切割成多少块?

长方体和正方体专题练习

(二)一、填空题

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长1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厘米。

2、至少需要()厘米长的铁丝,才能做一个底面周长是18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就()。

4、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有()个面是正方形,最多可以有()条棱长度相等。

5、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1.5分米,高3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二、应用题

1、一种长方体硬纸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有2平方米的硬纸板210张,可以做这样的硬纸盒多少个?(不计接口)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72厘米,它的长是9厘米,宽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4、用36厘米的铁丝折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棱长是多少?如果用纸糊满框架的表面,至少需要纸多少平方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专题练习

(三)一、填空。

1、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叫做它的表面积。

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长方体的()。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0.5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4、一个长4分米、宽2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表面积是()。

二、应用题

1、两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做20个棱长为30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硬纸?

3、、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现在要用涂料粉刷它的四壁和顶棚。如果扣除门、窗和黑板24平方米,求要粉刷的面积有多大?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15千克,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涂料?

4、、水泥厂要制作10根长方体铁皮通风管,管口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管子长2米。共需多少平方米铁皮?

长方体和正方体专题练习

(四)一、填空

1.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叫做它的表面积。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3.一个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4.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60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5.用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尽可能小的正方体,这个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应用题

1、一个房间长5米,宽3米,高2.8米,现需油漆四壁和天花板,扣除门窗的面积4.5平方米,求油漆的总面积有多大?

2、要做一种管口周长40厘米的通气管子10根,管子长2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3、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54平方分米,这个正方体所有棱长之和是多少?

4、有一个长方体木箱,长0.7米,宽0.5米,高0.3米。怎样放,这个木箱占地面积最小?最小是多少平方米?

长方体与正方体专题练习

(五)一、填空

1、长方体或正方体()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2、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用()×()×()的方法计算。这是因为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而且()都相等。

3、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6平方厘米,把它放在桌子上占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形,有()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5、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它的表面积就扩大()倍。

二、应用题

1、做一个不带盖的长方体铁盒,长0.6米,宽0.35米,高0,4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2、把一个正方体锯成两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6平方厘米,那么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有一个长方体的糖盒长和宽都是12厘米,高10厘米,在盒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是多少?

4、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20米,宽15米,深2米,现要将它的每个面先抹上水泥,再贴上边长4分米瓷砖,需要这样的瓷砖多少块?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5千克,要用去多少水泥?

长方体与正方体专题练习

(六)一.填空。

1.长方体()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2.一个长方体,它的上下两个面的面积=()×()×(); 它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它的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3.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上表面的面积是(),表面积是()。4.长、宽、高分别是6分米、5分米、4分米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平方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米。二.选择。

1.是一个长方体,它的下底面的面积是()。

A 12㎝?

B 20㎝?

C 15㎝?

D 94㎝? 2.是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它的表面积是()(单位:分米)

A 200平方分米

B 520平方分米

C 700平方分米

D 1400平方分米

3.如果一个正方体,把它的棱长都缩小4倍,它的表面积将缩小()倍。

A 2

B 4

C 8

D 16

三、应用题

1、一种长方体铁皮烟囱,底面是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高4米,制这样一节烟囱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米?

2、一个正方体木块,若把它切成3个完全相等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80平方厘米,这个正方本木块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72厘米,它的长是9厘米,宽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长方体与正方体专题练习

(七)一、填空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5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上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前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右面的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有()个面是正方形,最多可以有()条棱长度相等。

4、把一根长80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长都是40厘米的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平方厘米。

5、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厘米。

二、应用题

1、张大爷制作了一种卖苹果用的长方体木箱(无盖),它的长是6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做这种箱子至少用多少木板至少平方米?

2、一个卫生间长2.4米,宽1.8米,高2米。

(1)如果在四壁贴上 花墙砖,贴墙砖的面积为多少平方米?

(2)用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花墙砖贴墙,需要多少块?

3.用铁皮焊15个底面是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高4分米的长方体无盖水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

长方体与正方体专题练习

(八)一、填空题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分米,宽和高都是4分米,在这个长方体中,长度为4分米的棱有()条,面积是20平方分米的面有()个。

3、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个面是边长()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5、至少需要()厘米长的铁丝,才能做一个底面周长是18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二、应用题

1.一个小食堂长10米,宽8米,高5米,要粉刷四壁和顶棚。扣除门窗面积18.4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用石灰0.2千克,一共用石灰多少千克?

2. 用三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棱长之和是多少?

3.做一个长5厘米,宽5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至少要面积是多少的硬纸板?如果分别用a、b、h表示长、宽、高,请你总结一个计算公式。

4.制作一个棱长为4分米的正方体玻璃鱼缸(无盖),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长方体与正方体专题练习

(九)一、填空

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cm,宽是2cm,长是宽的2倍,它的表面积是()。

2、一个长方体方木,长2m,宽和厚都是30cm,把它的长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

3、长方体中最多可以有()条棱的长度相等,最少有()条棱的长度相等。

4、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长10cm,宽7cm,高4cm,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后,表面积是(),比原来减少了();如果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表面积是(),比原来减少了()。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二、应用题

1.一根长方体钢材,已知它的表面积是78㎝²,底面积(长方形)是15㎝²,求它的正方形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用一根铁丝刚好焊成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如果用这根铁丝焊成一个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它的高应该是多少厘米?

3、天天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深1.6米,在游泳池的四周和池底砌瓷砖,如果瓷砖的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那么至少需要这种瓷砖多少块?

4、一个通风管的横截面是边长是0.5米的正方形,长2.5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的通风管50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长方体与正方体专题练习

(十)一、选择

1、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横截成三个体积相等的小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A、2平方分米

B、4平方分米

C、6平方分米

2、大正方体棱长是小正方体棱长的3倍,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小正方体表面积的()倍。A、3

B、6

C、9

3、一个正方体表面积是150平方厘米,把它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A、75平方厘米 B、100平方厘米 C、90平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有四个面的面积相等,则其余两个面是()

A、长方形

B、正方形

C、不一定

5、挖一个长8米、宽6米、深4.5米的长方体水池,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至少是()A、48平方米

B、44平方米

C、36平方米

D、222平方米

二、应用题

1、一种长方体硬纸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有2平方米的硬纸板210张,可以做这样的硬纸盒多少个?(不计接口)

2、一个房间的长6米,宽3.5米,高3米,门窗面积是8平方米。现在要把这个房间的四壁和顶面粉刷水泥,粉刷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水泥4千克,一共要水泥多少千克?

3、在一节长120厘米,宽和高都是10厘米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做12节这样的通风管呢?

4、一盒饼干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0厘米,现在要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如果商标纸的接头处是4厘米,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长方体与正方体专题练习

(十一)1、把一根长20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料沿横截面锯成2段,表面积增加多少?

2、一个长方体底面是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高为40厘米,如果把它的高增加5厘米,它的表面积会增加多少?

3、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切成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切成的5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长方表面积多了200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4、一个长方体侧面积是360平方厘米,高是9厘米,长是宽的1.5倍,求它的表面积。

5、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84平方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

稍复杂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1)

1、一个长方体的12条棱长总和是64厘米,侧面是一个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多少?

2、粮店售米用的长方体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米,宽0.6米,高0.8米,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3、把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这个新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80平方厘米,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4、一个长方体的木块,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正方体。两个正方体棱长之和比原来长方体棱长之和增加40厘米,求原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5、用三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小的大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稍复杂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2)

1、一个小食堂长10米,宽8米,高5米,要粉刷四壁和顶棚。扣除门窗面积18.4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用石灰0.2千克,一共用石灰多少千克?

2、用一根长36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框架,在框架外面全部糊上白纸,需要白纸多少平方厘米?

3、把一个正方体和一个等底面积的长方体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50平方厘米。原俩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根长80厘米,宽和高都是12厘米的长方体钢材,从钢材的一端锯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5、把4块棱长都是2分米的正方体粘成一个长方体,它们的表面积会减少多少平方分米?

稍复杂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3)

1、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如果把它锯成棱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2、把27块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堆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所有的小正方体的面积之和少多少平方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木块,如果把它锯成相等的8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4、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红色,然后把它锯两次锯成4个同样大的小长方体,没有涂颜色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求涂上红色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厘米?

5、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涂满了红色,然后切成大小相同的27个小正方体。⑴、三个面有红色的有几个?⑵二个面有红色的有几个?⑶一个面有红色的有几个?⑷六个面都没有红色的有几个?

稍复杂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4)

1、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5、4厘米,若把它切割成三个体积相等的小长方体,这三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

2、有三块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木块,每块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要把它们粘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最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3、把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已知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72平方厘米,拼成的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7、6、5厘米的长方体截成两个小长方体,使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求它们的表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厘米?

5、有一个正方体,棱长是3分米。如果把它切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多少?

稍复杂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5)

1、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如果要摆成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有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如果把它锯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共可锯多少个?这些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是多少?

3、把24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4、把若干个体积相同的小正方体堆成一个大正方体,然后在大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已知两面被涂上颜色的小正方体有24个,那么,这些小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

分层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我们将高一年级分成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于基础最弱的第二单元A层次,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编写了A层次学生用书。通过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和辅导分层,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常找学生谈心。在同A层同学谈话时,他们告诉我,分层教学中,自己感到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老师降低了学习的起点,善于化解难点,使他们对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学习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克服了对数学的恐惧感。他们感受到了被关注、被尊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动手实践,积极发表见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运算能力和语言能力也提高了,他们感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自己也能独立完成作业了。

C层同学告诉我,以前,有时感觉老师进度有点慢,有时练的题太简单了。分层教学中,老师在抓好基础的同时,经常训练一些测水平拔高题,更有利于激发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一名女生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以前,我对数学很厌烦,一看数字就头痛,几次考试中数学都得了很难堪的70分,正当我苦恼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实施了二三四分层教学。我开始喜欢数学,也适应了这种模式,老师上课幽默而高效的的方式总会使我听得入迷,我喜欢做题,更喜欢去问老师问题,我的运算能力和审题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次考试我的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19分这个足以使我激动的分数,使我更加坚定了下次取得更好成绩的.信心。

我们同组老师的体会是,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都有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待优生成绩明显提高,也培养了一批尖子生和特长生,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有的家长在电话中告诉老师:“通过分层教学,孩子能坐住板凳了,回家能主动完成作业和复习功课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

初三数学分层教学 篇11

荷叶宝农学校刘贵华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而且各个年级的分层教学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几年在初三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的数学分层教学。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因为初三面临中考,各个学生的目标也不一样,我通常把学生分成三层。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三层。一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二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三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一 目标策略的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一层 数学基础要扎实,培养数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二层 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他们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数学基本技能。三层 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一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对二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三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二 课堂备课的分层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解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同要求:一层:能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与不等式、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二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三层: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课堂教学的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高、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一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三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二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二三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与“学困生”交朋友,使他们抛弃胆怯和怕错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包括错误),增强自信心。变要我学又不知道怎么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学。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集中先讲或小组讲,再模仿练。总之,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对于一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一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的授课形式是多样的。全体参与的课占主导,既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不能让A层学生知识有人为的断层。复式课的授课是一个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同时练习不同层次的练习,评讲与练习交错进行。既不浪费时间又可各取所需,一举三得。这种形式在复习巩固课和初三的二、三轮复习中我们常用。老师讲综合题能掌握的人不多,但几个问题又有不同的层次,学生能听做到那一层就到哪一层,讲下面的你就复习基础题。充分发挥了45分钟的效益。

四 各类作业的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我们平时的练习要求:A层学生基础题全做全练,中档题选做;B层学生基础题大部分做,中档题必做,难题选做;C层学生基础、中档题选做,难题必做。有效的调控了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

课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我们平时的练习要求:一层学生基础、中档题选做,难题必做;二层学生基础题大部分做,中档题必做,难题选做;三层学生基础题全做全练,中档题选做。有效的调控了作业量和完成的可能性。

课堂作业我们是使用活页作业纸的形式,目的是使选题符合需要。为此我们要求A、B、C三层作业都要有,题量一般为6:3:1,题前标示级别便于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完自己层次内的题和以下层次的题。同时对二三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基础题完成时间和质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确率高。作业全批全改。

课外我们主要使用补充习题。补充作业难度教低为二三层学生作业。同步导学为二三层学生的主要作业。批改上对三层学生尽可能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集体讲评,反复训练。

五 表扬与批评的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三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二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一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囚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个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

上传: 廖洪峰

更新时间:2012-5-29 9:06:58 中学数学教学行为反思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 沙河中学——廖洪峰

内容摘要: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抽象能力都要求极高的科学。而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尊重这一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的放矢,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 键 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依据学习情况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适应学校要求,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强调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学生具有个性差异。由于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第一、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第二、自愿性原则:分层教学的一个前提在于对学生进行评估,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在此之前,应征得学生的同意,在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之后,使他们理解并自愿接受分层;在分层过程中,老师的评估应得到学生的自我认可,自愿将自己归于某一个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则,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适得其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三、公开性原则:在自愿性原则的基础上,如果老师暗箱操作、将自己的分层结果强加给学生,势必导致学生的不满,他们或认为老师有所不公和偏袒,或者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反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性,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也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分层过程公开,陈述清楚自己的意见和原则,再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会有利于这一事件的推进。转

第四、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动态管理原则:分层之后,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有所转变、更加努力获得了成绩的进步;一是教学中方法得当,有利于某一类学生的进步,使得其成绩大幅度提升;也有可能是某些学生不思进去,骄傲自大,反而导致成绩下降等。在这些情况下,原先的,已有的分层就要及时调整变更,将进步的学生放进好的层次里,将落后的学生放入差一点的层次里,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动态教学中,及时掌握各类学生的情况,对其展开针对性的、适合其目前状况的教学。动态管理,一是老师要主动发现变化,另一则是要允许学生自我建议调整层次。

第六、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第七、评价激励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比较、表扬为主,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对学生进行分层,建立分层档案

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是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高层学生、b层为中层学生、c层为低层学生)目的是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成绩和能力,跟踪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

2、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帮扶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3、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如“二次函数”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能从二次函数的图象推导性质,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推导过程,记住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4、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方法上的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该采用不同的实现手段及教学方式。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对其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而对于依靠努力取得成绩的这一类稍差一点的学生,则不妨通过各类题型的讲解以及拔高题目的训练,开拓其视野,使其掌握相对较深的解题思路;对于又差一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显得十分重要。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讲,都是有益的。

5、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6、辅导上的分层:也即在课余时间或自主学习时间,老师对学生采取的辅导方式上的分层。这种分层辅导,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对于优秀的学生,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辅导,这类学生往往提出的都是较深的、思维要求较高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大家都能受益;同时将层次稍差点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辅导,以此类推。二是在辅导上发挥学生的作用,毕竟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多、彼此关系更亲密。其做法是,优秀的学生辅导稍次一点的学生,稍次一点的学生又辅导更差一点的学生,以此类推。这种辅导既可以是问题式的,有问即答,也可以是配对式的,一对一的责任辅导。总之都是有益于学生进步的。

7、课外作业上的分层: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途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用,才能避免差生在难题面前的受挫和无奈,也能避免优等生对大量基础题的趣味索然,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巩固还是提高,都能给以满足。

此外,在分层教学的实施中,还有基于学习者生物钟的考虑产生的时间上的分层、基于心里状况的辅导分层等等。总之,应该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觉到了诸多的不足,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的心目中还是主要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c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最终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上一篇:闫桂珍事迹学习心得下一篇:县委专项巡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