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数学教学

2024-12-02

实施分层数学教学(共12篇)

实施分层数学教学 篇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 即人人数学观, 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 教师只有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 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才能, 获得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初中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 它能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 我们对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 存在着个体差异

1. 智力差异。

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 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 有的人愚钝, 有的人形象思维强, 有的人逻辑思维强, 有的人记忆力超人, 但推理能力较差, 有的人记忆力较差, 但推理能力强。

2. 学习基础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 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十分优秀, 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 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 学习品质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 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得轻松愉快;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 学得十分艰难, 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 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 课堂上要求太高后进生跟不上, 要求太低优等生又吃不饱, 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我们实施的数学分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班内分层, 而是打破行政班的限制, 跨越班级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我们每三个班分成一个实验组, 每个组将学生分成三层:提高层为C层、中间层为B层、基础层为A层, 各层自成一个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同时在指定的不同教室上数学课。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1. 学生分层原则。

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分层自愿。教师首先按学生成绩给所有学生排序, 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 然后每个学生都填写分层自愿, 并说出理由, 理论分层与自愿不相符的学生, 要征求原科任教师意见, 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 教师要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 及时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

2. 分层教学动机。

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各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 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 进而都有进步。对A层学生突出一个“扶”字, 让他们学会学数学, 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 推他一把, 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 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

3. 教师配备原则。

分层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快慢班办学理念, 即用最优秀的教师教最好的学生, 最“差”的教师教最“差”的学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 他们在数学上求进步的要求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因此, 我们根据三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以及实验组三个教师的优势进行配备。一般安排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师任教A层学生, 安排对课本知识研究较深且善于带优生的教师任教C层学生, 二者兼而有之的教师任教B层学生。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又可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4. 课堂标高设置。

因为学生层次不同, 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 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 每个教师都应悉心研究所教层次学生的状况 (即层情) , 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对A层学生教师应主攻基础, 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 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B层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C层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 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论哪个层次教师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 是课堂的最高追求。

5. 动态管理原则。

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 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 我们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 由学生申请, 每个实验组三个教师协商, 对学生所在的层次随时进行调整。其目的有二:一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 把学生尽量调整到他比较满意的层次;二是在实验中形成竞争机制, 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 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 教师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 每个学生就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 每个学生都有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 可以把不同类型的教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 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实施分层数学教学 篇2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欣赏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分层次有效递进,让每个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来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游乐场的门票原来每张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张门票能省多少元?教学中,首先弄清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把什么看做单位“1”,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先求出节省的百分率,再求节省了多少钱?这样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讨论,让各层学生各抒己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助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大家交流展示,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分层实施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五、分层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成效的一个基准,这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层次达标学生给予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努力。让所有学生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数学;差异性;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所普遍采取的教学形式是以班级整体为单位,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然而,从另一方面上看,这种统一无差别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性和能动性地充分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十分必要。然而,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师生配合协调度不高

师生的融洽配合是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良好,互动融洽,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小学生认真投入课堂,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也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身水平,上好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然而,从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正是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不高阻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不够顺畅,并且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直接影响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阻碍分层教学的顺利完成。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

(二)教师教学观念创新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仍然有不少的小学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旧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要负责认真听讲就足够了。在这种错误且片面的观念引导下,他们在实施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按照老经验的那一套,生搬硬套。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师创新性不足的体现,更是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漠视,既违背了当前小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衷,又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不强

除了教师层面的问题之外,作为数学学习主体的学生身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上不够主动,不够积极。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主导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再加之生活化应用不足,导致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因而所产生的学习态度消极的问题,影响了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基础设施健全度不够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观念创新、师生配合协调度提升等“软件”支持,也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包括配备足够的桌椅、足够的教学用具等,用以支撑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如果这种“硬件”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实现有效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据能力实施分组,构建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指三长两短”,学生与学生间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作为教师,要把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间有别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各类教育。为此,教师要通过充分而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标准可以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因素占主要部分,具体可以包括了“数学兴趣、数学情感、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基础、数学智商”等多个方面。根据这些参考条件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再以划分数学小组的方式将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机搭配,一般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为 1:3:1 的比例构建。其中,

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采取单独交谈的方式,告诉他们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保证他们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

(二)据层次确定目标,确立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

教与学是互动的,但在课前教师应该确立好自己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在备课的环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分层教学的本义在于,遵循“下保底,上扩顶”的基本原则,以“指导性、指令性、拓展性”为教学方式,一是对同一学习活动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二是对同一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条形统计图”一章教学为例,后进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懂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会完成简单的图表;中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制作统计图表,并能提出一定的问题,总结统计图的特点;优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中等生的基础上总结出身边运用条形统计图的案例。

(三)据层次进行提问,改变分层教学的引导方式

在分层教学中,提问是一大难点,因为同一个问题,一下子要提出适合三个层次的要求,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一问多式”的方法,设置层层衔接、逐层推进的方式,既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又使问题形成一种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的方式;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 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了一系列的例子后,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否根据特点总结出什么叫倒数?根据自己总结的方法,你能否将例题下面的几道题目做出来?”一連三个问题,由学生选择回答。由此,每名学生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当然,如果总结一下分层教学提问规律的话,简单点说就是:优等生重创造、中等生重掌握、后进生重认识。

(四)据层次进行作业,变换分层教学的练习形式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每一层次学生获得最多的信息,得到最佳训练的手段。在分层教学中,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具体地说,练习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并列选择式的练习。也就是像“试题超市”一样,把各种难易程度相近的题目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准确的程度为指导,对学生进行评定。第二种是区分式练习。

结束语

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4

如何使“分层教学”的构想进入实践领域, 以提高教学质量,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心和正在探讨的课题。

一、依据差异, 班内学生分层次

一个班级的学生, 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如有意注意的时间有长有短, 学习热情有高有低, 学习习惯有好有坏等等, 但不管如何, 我们不难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才能和聪明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金矿脉”, 依据差异, 我把一个班学生分为三层:

A层: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 学习吃力, 成绩不理性;

B层:智力因素好成绩忽上忽下, 但有一定的潜力;

C层:学习兴趣浓厚, 爱好广泛, 求知欲强, 学习成绩稳定。

上述分层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实行动态分层。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这三个层次,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提出不同的要求。即使A层学生大佬基础知识, 充分发挥B层学生的潜力, 也使C层学生有扩展延伸知识的机会。

二、精心设计, 教学目标分层次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态度的差异, 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避免C层学生“吃不饱”, A层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学生的差异, 下能保“底”, 上不封“顶”, 要是学生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那样的快乐。例如在讲授“酸、碱、盐”这一章时, 对知识掌握我制定了三个目标。初级目标:了解酸、碱、盐的基本概念, 了解其用途。良好目标:能通过我的讲授和实验操作, 掌握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理解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优秀目标:根据酸、碱的通性和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一些相关的化学计算、物质推断;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某些盐的特性, 进行集中试剂的区分 (如NaNO3、AgNO3、Na2CO3三种无色试剂的区分) 。这样一来, A层的学生通过了解基本概念, 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他们因此产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并且跃跃欲试, 努力完成上一级目标。B层学生则逐步掌握知识的迁延规律, 知道只有在牢牢掌握前面的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知识。C层学生则可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 解决一些综合性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 根据教学大纲, 分清主次, 很专关键。

三、因人而异, 教学方法分层次

课堂教学中, 我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A层学生主要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有较多的练习巩固机会。也就是要做到三多三优先:多关心、多鼓励、多巡视;优先扮演、优先面批、优先提问。对B层学生则给予适当点拨, 多采用自学指导、尝试练习, 做到加强基础, 加强比较, 触类旁通。对C层学生放手让他们学, 让他们学会自学, 做大气哦三超:超前、超纲、超标。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我们教学真正实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合乎逻辑, 教学内容分层次

教学要合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 教学前制定周密计划, 一般可以分为阶段。

第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阶段, 这阶段面向全体学生, 但在具体要求上略有区分。要注意低起点, 以适应A层学生的知识水平, 使之感到“我能学”。

第二, 归类阶段:在几章几节内容讲完后, 我们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分类, 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吧知识进行清理和组合, 使知识能纵横交错, 形成知识网, 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能认识到整体系统知识的结果, 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 综合训练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综合训练。辅助学生理顺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提高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 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要求, 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层次, 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我在教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这一节中, 要求学生了解宏观与微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离子等的关系, 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相互联系;要求学生能用分子、原子观点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能掌握有关分子、原子计算的基本公式并进行计算;再补充适当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循序渐进, 练习巩固分层次

在授课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分层, 还应该注意到立体和课堂巩固练习的层次性、典型性。例如:在《水》的巩固练习中, 题例“阳离子A核外有10个电子, 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阴离子B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氩原子相同, 核内有18个中子。则A、B两种原子形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给出后提出下列问题:①什么叫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公式是多少②在原子及离子中质子、电子的关系怎样?③A、B两种原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什么?④怎样确定A、B两种原子的相对质量从而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其中①作为一个层次, 让A层学生回答并及时表扬, 是他们没有自卑感。②③作为一个层次, 让B层学生回答。④作为一个稍难层次, 让C层学生回答, 进行提高。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 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精选精编, 作业分层次

作业是学生消化知识, 巩固知识的过程, 题太难太多, A层学生便会产生畏难情绪, 容易挫伤其积极性, 导致厌学;相反, 题太多太易, 很难调动B层学生的兴趣, 易滋生他们的惰性, 难以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也抑制了C层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 布置作业, 都要精心选题, 精心编排, 难度适中, 题量适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档次的题目。一般可分为:①简单的基本题 (少做题) , 考查“双基”, 让每一个同学都能顺利完成;②稍有难度的选做题, 考察一般能力, 让B层以上的学生完成, A层学生能基本完成大部分;③较难的思考题, 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C层学生去钻研。同时, 为防止A层学生遇难而退, 我们要及时辅导, 帮助他们补差, 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这样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使他们各有所获, 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

七、确定目标, 教学过程环环分层次

A、B、C三层学生通过分层复习, 分层教授, 分层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优化, 最后进行分层评估, 评估时使每层学生在原有目标基础上稍有提高。其实许多学校都已经试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结果老师们发现复习引新, 新授, 巩固练习, 评估四个环节中由于采用了教学过程分层, 学生的能力提高了, 所以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有劲, 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都能到位。

八、鼓励为主, 考查和评价分层次

在以往的评价中, 统一测试, 统一评分是一贯的做法。这种评价方法, 会使一部分学生遭受挫伤。为了改变这一良好现象, 我则采用了“分层考查, 分层评价”的激励机制。

(一) 分层考查

采用“A、B、C”三种水平的试卷进行平时的考查。A水平:大纲所规定的一般水平,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其题目相当于课本练习, 例题内容;B水平:大纲所规定的中等要求, 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 其题目相当于课本习题, 复习题的内容;C水平:超过大纲的要求, 为有特殊天赋的学生而设。过一阶段学生可以变更选择。当然, 也可以采用同一试卷, 但试卷上设有A档题 (必做题) 、B档题 (选做题) 、C档题 (思考题) , 让学生自己选取相应的试题解答。

(二) 分层评价

同一层次的学生评分也有“优”“良”等各个等级。对进步大的学生, 能完成他们层次的试题也打“优”。对于答题有正确的独特解法的同学加分表扬, 以增强他们学好知识的信心。对学习有进步的A层学生及时表扬, 因为一个好的评价能成为学生终身奋斗的精神力量, 从而使考查转化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同时也强化了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意识, 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更少一层楼。

通过实际操作, 分层考查好评价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例如:我让学生复习“溶液”这一章后, 将A、B、C三档试卷分别让A、B、C三层学生完成。结果, A层学生大多数较好的完成A卷, 其中还有学生主动向我申请下次做B卷, 此时我也不失时机的表扬他们, 之后我就发现他们学习热情高了, 学起来更加起劲了。

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篇5

一、“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

为了让学生公平享受现有教育资源,解决新生入学择班、择师的问题,江川县在2013年秋季推行 “阳光分班”方案。“阳光分班”重点考虑的是班级学生的性别均衡,而不是传统的考试分班模式,保证了各个班级学生的质量均衡,体现了阳光教育的理念,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这种分班模式所带来的客观现实是:每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在教学中不去认真思考应对措施,势必会产生好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正是考虑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学校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设想,研究探讨如何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信心,看到希望,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实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从而大面积提高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主张“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1、发展优等生:

这一层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因此主要目标是培养提高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2、提高中等生:

分层教学的重点是中等生,他们的进步与否决定了一个班级分层教学是否成功。这部分学生一般在学习习惯上有欠缺,不少都有懒惰思想,学习缺少恒心和毅力,不愿意做更深入的思考,人数在班级所占比例也最大。因此主要目标就是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探究能力,最终使学习成绩更上一个新台阶。

3、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不仅表现为基础差,成绩不理想,而且缺少必要的学习信心与向上的动力。因此,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心理疏通,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主要目标。

四、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认真调查研究,实施科学分组。

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差生。这一工作可以放在期中考试后,结合考试分数进行。

分组原则: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着学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二)、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

1、备课。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2、课堂教学。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对优生以鼓励创新为主;对中等生以激发兴趣为主,对后进生以增强信心为主。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学生作业分必做、选做两类。必做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较基础的题。选做作业主要指拔尖提高题,根据优等生和中等生学习水平设计,要求优等生必做,并要求一题多解。鼓励中等生都能去做,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做的多,谁做的好。对后进生一般只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4评价:在作业批改,学期总评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主要是表扬,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5、辅导:对优生的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注重思维的培养。并提供一些课外思考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中等生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困生辅导重点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以打好基础为目标。在辅导形式上,除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等,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

四、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始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特别是做到不排挤、歧视后进生。

2、标准性原则

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但绝不是要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最终还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发展性原则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篇6

关键字: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分层教育是指按照某一标准,如: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将教学主体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对不同的层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相比,尊重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承认教学对象之间的客观差异,强调因材施教,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

1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重要意义

1.1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采用僵化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方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重视,面对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优等生和后进生都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而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接受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满足了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需求。而且分层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要求。

1.2分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高中阶段作为学生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符合素质教学理念的客观要求。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把学生进行分组,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每个目标对于不同级层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实现的,在不断实现阶段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摆脱掉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教学主体分层。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学生分层要切合实际,合情合理。(1)分層依据的多元性: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潜能和性格特点;(2)分层的动态性: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做到“有进有出”。其目的是对学生即时准确定位,始终把学生置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3)分层的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层次,具体做法是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经过协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对应的层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分层的保密性:对学生分层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具体操作时应该不向学生公布,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且不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2.2教学目标分层。要进行良好的分层施教,应该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在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基础层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知识能直接运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中间层教学目标:具备基本数学素养和一般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最高层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总之,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的原则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2.3教学内容分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1)对于概念性知识,教师要帮助基础层学生突破理解关,为中间层学生创设激发思考的问题情境,培养最高层学生的发散和求异思维。(2)对于命题类的知识,教师要训练基础层学生见已知条件想性质的能力,培养中间层学生熟练掌握命题的推出关系,强化最高层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3)在解题教学中,教师根据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分层启发,分层练习,展示数学思维逐层深化的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向求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开拓各层次学生的求新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变式应用,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题基础上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4)在课堂提问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层次差异,采取合理的设问方式。

2.4评价分层。在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鼓励原则。(1)过程化评价:根据学生的预习、课堂表现、作业完成、阶段性考试等方面分析目标完成情况,教师给予学生经常性、动态性、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明白当前的学习状况;(2)阶段性评价:教师根据阶段性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再结合过程化评价的结果对学生做出阶段性的综合评价,让学生明确本阶段自己的定位和今后的努力方向;(3)个别性评价:对于有明显创新意识和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和鼓励;对于学习状态不佳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观察,通过沟通交流,对其进行鼓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总之,评价对学生个人应有差异性、可比性,让他们即看到学习上的不足,又能体会到不断进步的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综上所述,通过“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师较深入地探讨了教学规律,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教学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开拓创新,力求激发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长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张锦清.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10)

[2] 朱红燕. 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J]. 教学与管理. 2015(24)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篇7

一、据能力实施分组, 构建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指三长两短”, 学生与学生间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作为教师, 要把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间有别的基础上, 要尽可能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各类教育。为此, 教师要通过充分而细致的调查研究, 依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标准可以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其中内在因素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因素占主要部分, 具体可以包括了“数学兴趣、数学情感、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基础、数学智商”等多个方面。根据这些参考条件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再以划分数学小组的方式将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机搭配, 一般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为1:3:1的比例构建。其中, 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采取单独交谈的方式, 告诉他们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 保证他们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

二、据层次确定目标, 确立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

教与学是互动的, 但在课前教师应该确立好自己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在备课的环节上, 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 分层次备课。分层教学的本义在于, 遵循“下保底, 上扩顶”的基本原则, 以“指导性、指令性、拓展性”为教学方式, 一是对同一学习活动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 二是对同一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条形统计图”一章教学为例, 后进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懂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会完成简单的图表;中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会制作统计图表, 并能提出一定的问题, 总结统计图的特点;优等生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中等生的基础上总结出身边运用条形统计图的案例。

三、据层次进行提问, 改变分层教学的引导方式

在分层教学中, 提问是一大难点, 因为同一个问题, 一下子要提出适合三个层次的要求, 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一问多式”的方法, 设置层层衔接、逐层推进的方式, 既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 又使问题形成一种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的方式;如在教学“求一个数 (0除外) 的倒数的方法”时, 教师出示了一系列的例子后, 可以提出这样一组问题:“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否根据特点总结出什么叫倒数?根据自己总结的方法, 你能否将例题下面的几道题目做出来?”一连三个问题, 由学生选择回答。由此, 每名学生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当然, 如果总结一下分层教学提问规律的话, 简单点说就是:优等生重创造、中等生重掌握、后进生重认识。

四、据层次进行作业, 变换分层教学的练习形式

分层练习, 是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每一层次学生获得最多的信息, 得到最佳训练的手段。在分层教学中, 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 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具体地说, 练习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并列选择式的练习。也就是像“试题超市”一样, 把各种难易程度相近的题目同时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选择, 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准确的程度为指导, 对学生进行评定。第二种是区分式练习。也就是明确到每一类学生, 在进行解题的时候,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各自的练习。比如简便运算题目, 后进生只要求比普通算法简便一点就算合格, 中等生要求熟练运用老师讲授的方法, 优等生要求用最简便或创新的方法进行运算。第三种是阶梯式练习, 也就是教师在题目的设计上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题目, 一般可包括“基本题、提高题、拓展题、思考题”等几个层次。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基本题”必须做, 其他三类题目选择做, 以此实现分层练习。

五、据层次进行评价, 创新分层教学的学业评定

学业评价是教学阶段的终点, 更是下一阶段学业的起点。对于实施分层教学的班级来说, 评定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味, 因为既然已经实施了分层, 就人人都渴望通过分层实现层次的提升。为此, 分层教学的评价应该更具有综合性, 要以个体的纵向比较和层次内的横向比较为基础, 最大限度地放大评价具有的矫正功能和激励功能。为此, 在评价的时候, 要让评价的指标更具弹性化, 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100分标准;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引入师评、生评、家长评、自评的评价主体;评价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如评语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等。而且, 与其他评价不同的是,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具体地说:对后进生应采用多表扬的评价策略, 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后进生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进步;对中等生应多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 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而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我。同时, 学生的层次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学业状况及时调整。

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篇8

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为学优生(A层)、中等生(B层)、学困生(C层)三个不同层次。学生分层后,在教学中若能因材施教,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对A层学生主要是:“望着他们走”,即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需过多指导;对B层学生主要是:“指着他们走”,即重在点拨,适时指导;对C层学生主要是:“扶着他们走”,即重点辅导,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耐心、细致地辅导。

二、分层制订学习目标

在设计一堂课时,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把教学难点分成几个小知识点,然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要求他们理解和熟记所学的内容,熟练解答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并能说出算理,会做相关的思考题;对大多数中等生,要求理解和熟记所学的内容,掌握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能说出算理,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变式题;对于学困生,只要求他们学好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能解答基本的、单一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

三、分层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对C层学生,应以教师的教为主,引导他们通过模仿教材中判断推理的方法做习题,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改变他们以往在课堂上“陪读”的角色;对于B层学生,要引导他们学会多观察、勤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刻苦钻研上下工夫,通过练习,诱导他们上升到A层次;对于A层学生,应放手让他们自学,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加深所学知识的深度。

四、分层设计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引导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1. 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一般来说,每节课的习题是由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组成。基本练习是学生应全部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每个学生都做;综合练习要求A层学生必须做,B层学生和C层学生可以选择做;拓展练习着重突出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要求,可以让A层学生进行思考、练习。

2. 同一练习分层要求。

有些习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C层学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大纲要求,对B层和A层的学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

3. 分层设计作业题。

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A层和B层学生要求他们独立完成,C层学生要通过教师指导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考题等只要求A层学生做。

五、分层评价学生

分层化教学的实施 篇9

教师在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 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等差异进行分层, 分层是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手段, 不是以给学生划分不同等级为目的。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分层是潜在进行的, 不能让学生明显感到教师进行了分层。另外,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分层应是动态的, 不能长期不变动, 否则,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分层教学主要通过制定分层化教学目标, 设计分层化教学内容、运用分层化评价和布置分层化作业得以实施,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制定分层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导向、激励和调控的功能。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根据班级整体学生的中等水平设计统一的教学目标, 结果造成后进生“吃不了”, 优等生“吃不饱”的状况。所以, 教师应在尽量了解每个学生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确定分层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真正发挥其激励功能, 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发展水平, 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由于每个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那么, 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 设计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统一性和层次性的结合。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着眼于全体学生设计共同的教学目标, 体现教学的统一要求。随后, 教师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 并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分层化要求, 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为优等生设计提高目标。由于他们学习基础较为扎实, 学习能力较强, 他们既要达到基础目标, 还要完成提高目标, 为提升优等生的能力创设发展空间;为中等生设计基础目标。由于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 针对他们的水平设定目标, 不仅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注重培养他们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困难学生 (即学困生) 设计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的目标。由于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 针对他们的能力、水平确定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教学目标,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分层化的教学目标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需要, 使学困生有所进步, 中等生得以提高, 优等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做到心中有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选择分层化教学内容

传统班级授课制因面对不同的学生讲授统一的内容备受非议。要真正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应该有可供学生选择的、适合其水平的教学内容。否则,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的效果就较难保证。教师应设计多样化、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供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

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的内容, 教师针对一个学习要点, 往往采用不同的具体呈现方式。如:在四年级数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中, 教师采用三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要学习的内容:

内容一:猜一猜,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0除外) , 商会有什么变化?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内容二:先填好前四个商, 你有什么发现?

内容三:先填好, 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有什么发现?

教师为了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这一学习要点,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不同的内容, “内容一”是用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没有具体的例证, 这是一个需要学生抽象出数学规律的过程, 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适合优等生学习的内容;“内容二”用表格呈现被除数与被除数、除数与除数的变化, 但变化的规律不是明显看出的, 需要学生去探索、发现才能得知。而且后面两列表格需要学生根据变化的规律填写, 这又是对规律的具体应用, 这个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是面向中等学生设计的;“内容三”中的表格清晰地展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变化, 学生只要计算出商, 得出表格中的商是一样的, 初步感知商不变的规律,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内容, 是针对学困生而呈现的。三个不同层次内容的呈现, 是教师针对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不同水平而组织的, 体现了教学内容从具体到抽象, 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三、运用分层化评价

传统的评价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主要采用同样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 这样可能造成优等生学习动机不强, 而学困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所以, 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 确定差异性的评价标准。

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是不同的, 那么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应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能达到的不同程度等因素。不仅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关键是考查学生纵向的发展历程, 发现学生比过去的进步,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以真正实现每一个的发展。如在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时, 对于优等生要达到优秀, 不仅要求文章立意新颖, 语言流畅且富有感染力, 而且文章结构逻辑性强, 书面工整规范;而对于学困生, 只要文章对题, 语言通顺, 结构完整, 书写没有错别字, 就可评为优秀。通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 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拥有学习的自信心, 以发挥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布置分层化作业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要求所有学生以同样的时间做同样内容的作业, 这显然与教育应适应学生差异的理念相违背。所以, 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 设计的作业要灵活多样, 要有梯度与区别, 以有效发挥作业的功能。

教师针对学生的层次设计不同的作业。对于基础较弱的学困生, 作业侧重于巩固课堂知识;对于班内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 在夯实基础知识, 强化基本技能的同时, 可以适当设计侧重灵活应用的作业,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理解能力较强、学习比较突出的优等生, 可以设计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以综合拓展为主、操作灵活、体现对知识创新性运用的作业, 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教师也可通过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形式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必做题一般是用以促进知识内化和巩固的一些简单、基础性的题目;而选做题主要是针对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设计, 一般是综合性应用的题目, 有的还是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

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多样, 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实践作业等;作业的目的多样, 有注重基础知识巩固、提高能力, 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总之, 不论教师布置何种作业, 只要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的不同层次的作业, 就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力争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总之, 分层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促进每个学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班化”教育编写组.“小班化”教育[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121.

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篇10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的客观性决定了数学教学不能要求有差异的个体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活动不能一刀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不能单一化,而应当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这是新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现有的水平为第一水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为第二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而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发展潜能,以“量身定做”的不同要求,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使处于不同发展区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来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数学成就动机,调动各层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二、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分层教学提供了更多空间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时间、精力相同的情况下给每个学生以更多的关心与个别化的辅导,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个体学习机会,分层教学的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更加的展示。个性的发展是创造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而,现代教育呼唤着“分层教学”这一反映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分层教学是班级授课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是当代新课程下初中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分层教学意味着每个学生所占额单位空间有所扩大。同时,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分层教学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也避免了传统的人数多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教育弊端。分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分层教学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分层教学的构建模式

(1)根据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分成A、B、C三个层次,设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A层目标的学生多放手,严要求;B层目标的学生多启发,重思维;C层目标的学生多引导,勤鼓励。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辅导材料,组织不同层次的数学检测,以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得到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和数学学习积极性。

(2)改变传统数学授课形式,实施“分合相扣”的数学教学环节:①以多层次的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各层次的数学思考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理解教材内容,分层提出质疑。②教师整体讲授、整体归纳,分层释疑。③分层指导,分层练习。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按不同目标精选习题进行训练,布置作业和检测,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鼓励、肯定或指导修正,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学有所得,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新课标和教材所规定的数学学习任务。

(3)组织学习互助小组。每班分成10个小组,安排A层生指导B层生练习,B层生帮助C层生学习,通过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既让C层学生能学到知识,又使A、B层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推进整体的提高。

(4)加强课后辅导。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辅导:A层侧重综合运用,B层侧重理解分析,C层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为尖子生“加小灶”、C层生补基础,解决了A层生“吃不饱”、C层生“吃不消”的矛盾。

四、分层教学的进行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教师应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设计教学目标,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选取可以通过努力、并且必须通过努力才能掌握的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取得课堂学习的成功创造基本条件。同时,教师必须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和调控教学过程,以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2)递进性原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实际出发,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特别是教学评价要及时、准确,多采用鼓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激励学生不断向上的效果。

(3)反馈性原则:教师必须采用多种途径及时获取信息反馈,及时为学生补缺补漏,矫正和巩固所学知识,以促使学习效果的提高。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要做好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工作,多关心、鼓励学生,防止优生自傲、差生自卑,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数学教学

一、分层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获取一切知识的来源和根本,也是孩子天性的一种表现,是学好数学一个基本的动力。只有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学习兴趣并有想要取得好成绩的欲望,才能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针对性,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师要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让小学生学习好数学。

(1)老师要让小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结合课本联系生活实际问题,举出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让小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2)要多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从而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好奇心。小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老师要用分层教学的策略来保持住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保持一致的教学态度,要一视同仁,不能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要多留心学习不好的学生,要加以辅导和强化练习,消除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和压迫感,保持住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分层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这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所以说分层教学占据关键性地位。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上课的时候有事情做,而不是无所事事,不要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感到紧张,这样会事倍功半,并且告诉学生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不然在考试的过程中好多学生就会因为紧张而书写不认真白白丢分,让学生有打草稿的习惯可以大大地减少书写上的错误,现在有好多学困生书写錯误导致成绩下降,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告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分层教学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行,简单明了地重点突出,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者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的时候,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找到答案,这样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再者,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时候,老师不应该一口否定,应该慢慢将学生向正确的思路上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老师在课后备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开创设各种与数学有关的游戏,比如图形游戏、智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老师应该在课堂中为学生留出一部分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学生当然高兴,如果没有,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面回答。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新鲜感,由于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感到新鲜,就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听课,可是这种新鲜感难以长久,整节课下来,好多学生就会感觉到乏味,所以,老师在讲课中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数学与现实生活更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教育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生活中,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小学生眼中的数学从枯燥乏味变成喜爱有用,让小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发挥出教育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冬女.新课标下的小学分层教学[J].祖国(建设版),2014(4).

[2]董爱民.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10).

基于学生视界实施分层教学 篇12

目前, 有很多教师都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分层教学方法, 但效果却大不一样。要让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体现, 就应从学生视界出发,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优化, 切实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中的关注点是:

一、开放问题的设置与实施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离不开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分层提问。问题的计划性和高效性体现在做好问题分层设计和问题分层实施两个方面。

(一) 目标设定科学分层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 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 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目标设定符合分层要求。一般采用三层法: (1) 最低限度的课程标准, 教材要求的基础目标。基础目标是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 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识记、理解和初步应用; (2) 课程标准、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的中层目标。中层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的较简单的综合应用; (3) 对课程标准、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才能掌握的较复杂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起点, 鼓励学生充满自信, 发奋努力, 保证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目标, 取得一个层次上的成功, 然后再向更高的下一个目标递进。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 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防止优生骄傲自满, 中等生得过且过, 后进生心灰意懒等不良情绪的出现,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 问题设计合理分层

在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具体可行的基础上, 进行问题的计划性分层设计。需要分清哪些是基础性开放问题 (用“是什么”“怎么样”的直接式提问) , 关注一般学生;哪些是拓展性开放问题 (用“你是怎么想的”的思考式提问) , 发展中等学生;哪些是探究性开放问题 (用“大家是怎么想的”的讨论式提问) , 提升各种层次的学生。

(三) 学生群体动态分层

全面了解学生, 针对学生的动态变化, 把握问题难易, 提升问题效度。要不断了解全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学习情感、学习能力、阶段成长的变化需求, 了解把握对要学习的内容, 不同层次学生可能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动态化解的策略。教师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层次, 学生也明白自己努力追求的方向, 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层次提问, 让提问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 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 使提问更加有效。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关注重点

分层教学更强调把握准机会, 捕捉闪光点, 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后进生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但他们各自也有某方面的特长和优势, 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发掘其身上的潜能, 充分肯定, 热情激励, 大胆启用, 让他们找回自信, 积极要求进步,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力量。

没有学生不在意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期望除了语言渠道外,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潜意识的途径:教师的心理往往会不自觉地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等传递给学生。比如同是注视学生, 对优秀的学生教师的目光往往流露出赞赏和期待, 对潜能生则往往包含着警告、批评。教师的体态语言背后的心理都会被学生觉察到。因此, 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怀有真诚的期望, 让学生真正觉得, 教师是最值得信赖的。提倡以一个个充满赞赏的眼神, 一个个包含爱意的动作, 一句句透着期盼的话语, 去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动态管理

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 学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绝不可以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学实践中, 是否需要分层或怎样分层, 必须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分层并不是分而不变的, 应随着教学进程, 不断调整层次结构。如有的A层次学生因某种原因成绩大幅度下滑, 有的B、C层次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学习成绩有大幅度上升, 就应该让他们及时实现角色转换, 既保证学生实际分层的目的得到落实, 又可以鞭策先进, 激励后进, 进一步形成互帮互学, 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使分层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讲求实效。

上一篇:抗裂机理下一篇:网上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