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分层

2025-01-02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精选10篇)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 篇1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论文

一、如何将学生进行分层布置不同的作业

我们在作业分层方面的做法是,把所教班级的学生分成两个或三个层次,作业也进行相应的分层。

1、硬性分层:即老师只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分层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将全班学生分成:A层次为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B层次为成绩中等的学生,而C层次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人数也较少(不在班级公布学生所处的层次,但学生知道自己的层次)。这种分层相对比较公平,因为分数是硬性的。但也有很大的弊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其他因素,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和学习潜力的差异等。教学时,学生则按上课时的分层布置不同的作业,并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2、软性分层:即老师给出分层题目,比如说同一节课后,布置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选愿意做的层次完成就可以了,同时鼓励A层学生挑战B层题目,B层学生挑战C层题目,C层学生挑战课外资料。或者布置好对于绝大部分中等层次学生适当的作业后,可对层次好的学生布置几道加大难度的附加题,当然也可鼓励中等生尝试去解决难题,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软性分层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在自愿的基础之上进行自主选择,满足不同的需要。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惰性强的学生养成更大的惰性。

3、多样化分层:即老师不拘于常规,而是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分层方式,以完成不同时期对学生训练的要求。

二、分层布置数学作业的好处

这种做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尊重个体差异,面向有差异的全体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也响应了“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口号。是优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1、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挖掘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每次上完课,我都针对全班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必做题与选做题或定量不定时作业。例如:在布置课外阅读杂志《数学报》就是属定量不定时。我给这样不同要求,学生们都能愉快地完成自己力所能的作业。

2、评价方式随之改变。因作业的布置是因生而异,即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被评价者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学生都能受到老师不同地鼓励性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例如:我班有两个学生,一个叫侯鞠,一个叫陆张杜。刚进入我班时,他们俩均很差。针对这种特殊学生,我给他俩布置的作业是每天坚持练习口算20条,适当练习新课教学中的基础题;班级或年级小测试时也给他删去一些难题,并且将这些难题的分数加到其他基础题中让他们进行测试。这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他们取得进步时,教师不断给以赞扬、鼓励。他们的学习就很愉悦,学习的干劲就很足。期末测试他俩与大家相同的试卷,也分别取得了62分和65分的好成绩,比以前有极大进步。

3、师生心情皆愉悦了。学生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所以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具有个性化,而分层布置作业正是这种个性化教学的体现,并且它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现象,避免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现象,现在他们各取所需,各有所得。饿的吃饱,饱的吃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了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学生高兴了,老师也就愉悦了,因为“以学论教”,“教”就是为了促“学”。

三、实施分层作业的思考

由于进行分层次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致使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增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熟悉整个教学年段的内容、熟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熟悉所教班级这三项基本功,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教学的方式;要改变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充分关注学生: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学情分析,从而进行教案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正是这些改变,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布置作业,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老师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创设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真正能起到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目的。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 篇2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划分层次

在分层布置作业之前,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把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A组是优等生,B组是中等生,C组是“学困生”。编排座位时,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教师时刻提点,故而让C组学生坐在教师的视线经常关注的地方。并让其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的优等生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教师只有清楚、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在施教时才能有的放矢。为消除分层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可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的好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二、尊重个体差异,作业体现层次性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较强的作业,以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时,笔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了以下的作业。

C组作业 :

1. 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小时打 3.6 千字,5 小时完成。如果每小时打 4.5 千字,几小时能打完这部书稿?

2. 小丁开车走一段山路,去时每小时行驶80千米,2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用了2.5小时,返回时小丁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 一辆汽车 3 小时可行驶 270 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车几小时可行驶 630 千米?

B组作业 :

1. 制作一批零件,甲单独完成要8小时,已知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4:3,那么乙单独完成要多长时间?

2. 解放军某部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天走35千米,12天到达目的地,实际每天多走5千米,实际几天到达目的地?A组作业 :

1. 发电厂运来一批煤,计划每天用30吨,12天用完,实际每天节约5吨煤,实际比计划多用多少天?

2. 一段木料,锯3段需要9分钟,如果锯6段需要多少分钟?

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既能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等生和“学困生”,同时还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作业质量的提高。

三、定期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对于学生,按照知识结构的不同分层后,并不是永恒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业,通过几次的评价,及时了解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以及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尝试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流动。对于已经达标的学生,让他们升入高一层,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寻求更大的发展;对于退步较大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降级处理,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他们帮助和辅导,使之达标。

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 探究

一、数学作业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一)作业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以往,我们教书育人、授业解惑一般以“分数”为中心,分数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好坏的重要尺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基本都会围绕着课本知识,以巩固课本知识为目的,所以习题往往只是从各种考试所用试卷中选出的一些典型题目,区别只是个别数据不同而已。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主要是计算题和解决问题。计算类题目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速度要求高,是纯粹的数学题。解决问题往往以生活中实际问题为载体出现,但实质上学生简单地套用数学公式或数学模型即可解决,对于提高其实际生活能力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实际问题。但任何知识都需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因此教师在给学生留作业时应选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从多个角度考察锻炼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习题不能总是围绕教材知识做文章,而是要注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合理的科学数学观,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二)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

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分析不够,搞“一刀切”的留作业方式。对于基础扎实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样缺乏挑战性的作业会逐渐消磨其做题激情;而对那些基础差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作业解答起来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进而使其对做作业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产生恶性循环,对数学完全放弃。

二、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作业中获得提高,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将学生按照他们的实际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分成三个层次:A层次、B层次和C层次。A层次的学生一般具备较高的智商、迅捷的反应、较快的解题速度、能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等特点。B层次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起伏大、思维能力不稳定,其根源不在学生智力水平上,而主要受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学习的劲头不足、缺乏理想信念的指引等。C层次的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较上两层次学生低,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来说也较差。在此基础上,更能体现作业的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解题能力,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及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练习可以设置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必做题。这种练习与教材上的典型例题相近,比较简单,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已经精讲,因此易于模仿。学生通过练习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此种题目适合全体学生,对C层次学生板演最合适,也可以晋级到A、B层次。

第二种是选做题。这种习题只需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较小改进即可,和教材相比,只做简单的拔高,多角度的思维,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同时考核其夯实程度和运用水平,主要是看其“夯实”的程度,此种题目最好组织A、B层次的学生完成并展示。

第三种是创新题。该习题的设计主要是锻炼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看其是否真的理解了新知识,达到“变通”运用的目的,具有探究性。这种题型主要由A层次学生完成。

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设置好教学内容和作业习题,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特别是对C层次学生,要加强指导,提高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进步。对于黑板展示的不同题型,教师要当堂讲解,点出不足,更正错误,整理科学的解题方法,促进所有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设计三种题型供不同水平学生选择。

必做题目:61÷7=( )……( ) 49÷4=( )……( )

选做题目:( )÷5=6……4 55÷( )=13……( )

创新题目:76÷( )=8……( )

必做的练习可以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选做的题目稍微提高难度,让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除数、商和余数得到被除数。创新题目的难度则更大,需要依据所给的被除数和商,得出除数及余数。各层次学生自主选择题目,每对一题,根据题目难度在标记卡上记好自己到达的能力。

三、科学批改作业保证分层作业的实效

作业的批改是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作业批改中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高效性。

1.随堂批改作业。当堂批改,即时反馈,这样教师可以当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还可以避免作业抄袭现象。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是真实的,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可反馈辅导,在批改时对学生解题中的错误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及时订正,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规范订正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错题旁边写上订正两字,但不要擦掉错误过程,订正后让教师批改。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主探究学习。

2.作业进行归类。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白习题的重要性,可以分好题集和错题集。主要记录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错误,记录学生的典型错误,并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是知识性的,还是非知识性的),为即将进行的作业讲评积累宝贵的素材。同时,要指导学生判断习题的典型性,可以记录在好题集中。

总之,分层次的习题设计,让之前的被动教学逐渐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习效率高的同学可以只做创新的习题,效率低的学生可以做必做题和选做题,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个别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作业设计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更自信,学习更积极、主动,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课堂教学后的巩固达到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简文.浅析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3(08).

[2]张秀丽.注重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J].人民教育,2013(06).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布置策略与方案 篇4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不同程度的学生的作业要求一个样,期望达到同一教学目标,这么做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由于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都存在差异,我们实施“一刀切”的作业方式,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如果长期这样布置作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适宜的锻炼,两极分化会更为严重。

一、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习题单调,内容陈旧

作业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习题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

(二)时间要求一刀切

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程度好的学生而言,作业缺乏挑战性,对学困生来说,作业出现太多的盲点,使学生普遍对练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这类作业中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了。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作业的研究是很有必要性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基本教学理念,因而,为了尽量更好地培养每一名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和作业效率,教师必须擅长从多个角度方面权衡考虑,这也是对教师因材施教能力的考验。

二、分层作业的理论依据与落实

教学中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解决教育中的普及和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

2.个性差异原则。重视学生的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3.素质教育理论。实现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即:基础性,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就课内作业如何分层设置,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并完成作业,教师与家长如何对学生进行督促与评价等内容进行探讨。

以下是分层设计的几点策略:

1.学生的分层。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每一名学生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给学生分层次:基础一般的分为A组,A层为基础类,也是必做类,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分为B组,我们主要设计一些模仿性习题,他们通过套用公式来尽快巩固学过的公式;基础好的学生分为C组,要让他们进行综合性练习,锻炼他们综合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对于各层次的学生,老师都应该注意对他们进行发展性学习的指导,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2.作业的分层。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把作业设计成自选形式,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学生在作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性完成作业内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只完成A类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选择B类中的两道题目。B层为拓展类,是选做类,适当地增加了难度,拓宽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讲评时,A层内容重在点拨教学的重点、难点,B层内容以理思路、讲方法为重点,从而保证各类学生学有所获。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的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们的进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课内综合部分同样应注意分层设置。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税率》课堂作业设计中B层作业:

(1)妈妈在邮局给奶奶汇2000元,需要交1%的汇费,汇费是多少元?

(2)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人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是多少元?

(3)李老师为某杂志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而A层作业的设计:

(1)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率的,其余部分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2)小丽家买了一套售价32万元的普通商品房。他们选择一次性付清房款,可以按九六折优惠价付款。打折后房子的总价是多少元?买这套房子还要按照实际房价的1.5%缴纳契税,契税是多少元?

以上作业中A类是基础题,B类是发展性题,是综合性练习,有一定思维难度。

作业的分层设置,可以有效地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放归”作业自主权,从而推动作业内容能够和学生具体现状保持一致。

(1)“放归”后进生基础性作业权:我满意。通常提到的基础性作业,即为从教材内能够轻松找到,难度比较低的作业。

(2)“放归”中等生发展性作业权:我挑战。通常提到的发展性作业,即为将基本知识当作基础,不过应当展示自身观点的作业。

(3)“放归”优等生创造性作业权:不断超越。通常提到的创造性作业,即为将基础知识当作前提,呈现了非常突出的整体性还有创新性的作业。

另外,注意各层作业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层次作业所需时间的科学设置,确保学生完成所选作业总量时间不超过规定要求。

三、分层作业的指导与评价

对分层作业的评价既要考虑到评价的内容,也要考虑到恰当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①作业中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将从作业书写要求、整洁度,作业时间来评价学生的作业习惯。

②作业中的错误。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作为教师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真地分析、对待,评价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利资源。于此同时进行分层式的后置处理,也就是让学生做练习中发生错误的习题及其变化题,谁错了谁做,错得多,做得多,错的少,做的少,不错不做,这相当于“病人吃药”,不同的病人吃不同的药,无病不吃药。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的方式,主要指批改学生作业的方式,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的先决条件。从评价主体考虑,我们主要将从教育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三方面研究与实践。

(三)评价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在学生作业评价表现上我们常见的主要有等级式等几种,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评语式、谈话式、提示语式等评价表现形式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从而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 篇5

阶段性总结

李家沟小学张素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布置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性,实践性的数学作业,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活动,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然而,对如何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确很少关注。学生仍长期处在机械训练的作业模式中,这种单一的、封闭的作业,已消钝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我们日常的布置作业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布置数学作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做数学作业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

经过快一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

在实践过程当中,我和学生一起努力创造出了许多落实新理念的作业方式。比如制作、游戏、调查、实验、数学短文或日记、小课题研究等。

制作作业:绘制各种美丽的图案。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圆的知识自己动手绘制作一幅美丽的图案。(这项作业已经完成)我们以“中秋月儿圆”为主题,学生自己画一幅富有一定意义的图案,在教室外的板报上展示,同时我们评出等级,将其记作第一单元的动作做的成绩。学生们很喜欢完成的很棒。

二.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不能“一刀切”,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作业“套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根据每天的教学情况,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如:国庆放假时,我利用网络在我的博客给学生留“三星级”和“五星级”两种不同层次作业题,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考虑选择设计你会做的题,进行挑战比赛。其中第一个要求是针对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每个学生只要经过一定的思考都能够完成。而第二个要求是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不强求一致,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与能力来主动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再达到不同要求中共同获得成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此在作业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在实践中老师们设计出了不少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以及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策略多的题目。

这类开放性作业,内容形式新颖,问题解决具有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另外,开放性作业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

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的思想。

四.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做知识的建构者。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必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

比如: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阶梯练习,分为三个阶梯:一级——基本题,可参照例题编写;二级——变化题;三级——开放、实践题。并建议喜欢自己做的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小组合作完成。

三、初步成效:

(1)数学分层作业的实施,使学生满意程度提高,慢慢形成了乐学、爱学的情绪。

(2)通过较长时期的主体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能思会说,运用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有更浓的兴趣。

四、存在不足

1、由于家长包办代替的较多,学生的数学生活实践很少能独立操作,甚至有些根本没去操作。

2、教师、学生收集资料相对有困难。

总之,通过这样的自主性作业,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增强了主人意识。自主性作业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微 篇6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微

 

文/张俊忠

摘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理念,实施初中数学作业分层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如何实施初中数学作业分层,首先要理解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性,其次要弄清作业分层设计的各种类型,最后要掌握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和意义。以人为本的作业分层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

关键词:数学教育;作业分层设计;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业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数学课程这一基本理念?为了实现数学课程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其中实施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有利于贯彻这一基本理念。“作业分层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练习)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按照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一、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不一定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学习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才有效率。分层布置作业就是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来布置作业,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练习。

其次,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即孔子教人,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学认为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的基础等具体情况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就说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

二、作业分层设计的类型

1.书写型:这类作业的选取内容:(1)教科书;(2)配套练习册。

2.体验型:数学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课堂,还可以将学习范围延伸到学生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作业不要求规范,重在感受和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拓展型:拓展型作业是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业,是教师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产生不同答案的作业,它具有多样性、启发性、挑战性、完美性及适应性的特点。

4.主题型:主题型作业就是根据学习进度和内容,每一单元布置一次主题型作业,这样可使数学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这样的作业既富有针对性,又具有挑战性。

5.情境型:情境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生活化。通过情境,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情境的设计,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自学型:新授课前,要求学生针对所学单元的数学内容,设计自学提纲,自学课本,记下感兴趣或有疑问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新知识。

7.日记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很好的念头,这些思想非常有用,但转瞬即逝。如不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便留不下什么痕迹。只有记录下来并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这些思想变得明确。

三、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

首先,明确对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界定。根据初中阶段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进行课内例题、课内练习、课后作业分层布置。不仅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其作业的内容与要求也各有不同,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作业要求。

其次,理清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思路和方法。在分层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该具体分析班级的具体情况,精选练习题。然后将练习题分为不同的类别: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这部分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重在技能训练,提高速度;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讨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可以以I、II、III表示这几个层次的练习。

将班级学生按照数学成绩分成三个小组。数学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分到优异组;数学成绩中等、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分到争先组;数学成绩较差、能力弱的学生分到奋进组。然后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作业的要求:三个小组的学生都必须做I组题,争先组的学生还必做II组题,可选做III组题;优异组的学生须完成III组题。

最后,确定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基本内容:(1)作业的设计,避免重复雷同的内容,避免题海战术,避免单一过旧的形式,打破书面作业单一的形式,注重作业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课内练习分层,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础训练,综合应用,拓展升华练习,尽量设计一些适合各个层次需要的开放性题目和变式训练;(3)课后作业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课后作业布置设计要有弹性。

分层作业的评价:在评价或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应该采取分类评价的方法,也就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对基础差的学生适当放松,对优生适当从严。让优生之间展开竞争,让优生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通过这种分类评价的方法,能够合理评价各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激励,进一步提高分层作业设计的效率。

四、作业分层设计的意义

1.实施分层作业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布置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学困生少而适当降低难度”的原则,具体要求:学困生完成优生的二分之一,即完成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中等生完成优等生的三分之二,即完成全部的基础知识部分和综合应用,优等生则要完成全部的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和拓展提升。这样全部的学生步调一致地完成作业,有利于教师统一调控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实施分层作业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例题中设置变式题和开放性题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优秀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困生得到有效的转化,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展示风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通过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设计,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加注重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更加精心选择例题与作业,这就促使教师认真地对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深钻教材,从而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探索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教育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教学追求千人一面,这不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教育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相悖。而以人为本的分层作业设计,在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按照学生的数学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实施作业分层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希望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实施分层作业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这种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马复,陈怡,程燕云。初中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林。数学教与思[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章飞,凌晓牧。初中数学研究与教学指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 篇7

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同时教学中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 包括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学习速度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 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兴趣经验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等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智力发展和学习态度. 因此,统一的作业设计会让“学困生”无所适从,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又会因较长期简单而机械的操练,失去学习的热情. 而“分层作业设计” 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并对学习数学充满热情,在学校中快乐学习,体验成功.

分层作业是一种具有针对每个学生特点,涵盖基础性知识、拓展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模式[1]. 实践中,我们将学生的分层作业分为三个板块,即积分制作业、 欣赏型作业和实践型作业. 积分制作业、欣赏型作业和实践型作业三者在分层作业中有不同的侧重.

二、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

近年来,教师们在数学作业设计中不断创新,除考虑数学作业的趣味型、开放型等方面外,还在数学作业的合作型、实践型、 教育型、综合型等设计方面,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习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2].

( 一) 积分制作业

“积分制作业”就是以数学教材中的“基础性知识”为核心, 从时间节点和知识节点两个纬度进行作业的设计. 在完成这样作业时,采取“积分”的形式,就是难度低的基础题为第一层次习题,难度中等的为第二层次,难度较大的为第三层次. 第一层次的习题每题积分为1分、每二层次的习题为2分、第三层次的习题为3分. 如果当天的作业积分为10分,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这三个层次中的题目,每日达到规定的积分即可. 积分制作业旨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主要可分为识记类作业和练习类作业.

1. 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 1) 适量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设计积分制作业时,对学生可选择的题量进行科学的控制,既能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知识,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 2) 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设计积分制作时,不能随意拔高作业难度,而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进行作业设计. ( 3) 坡度性原则.“坡度性原则” 是指为了满足同一年级、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在同一份作业单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设计的积分制作业题,应该随着积分的上升,难度逐渐增加,从而形成坡度. ( 4) 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数学水平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对积分制作业的类型和难度进行调整,使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让它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发挥积极作用. ( 5) 丰富性原则.“丰富性原则”是指积分制作业的内容涉及面广, 不再是单一机械的练习,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在完成作业时,应注意时段性原则.“时段性原则”是指教师适当延缓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节点,使学生在完成最低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更多时间,去完成更高要求的作业.“数学教学中下限目标是课堂教学中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全员目标,上限目标是使学生尽可能一展才智的发展目标”.

3. 在分析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 1 ) 激励性原则. 教师在分析评价学生作业时,应通过一套科学、系统、可行的评价模式,激励学生向更高难度的作业发起挑战,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 2) 差异评价原则. 教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应根据积分制作业的完成情况,有效地做出具有激励性或鼓励性的评价.

( 二) 欣赏型作业

“欣赏型作业”就是以课本知识为出发点,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影像资料、组织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认识、了解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数学王国的千古之谜、生活中存在的趣味数学知识等. 目的是把学生引向课外的广阔世界,激发求知欲. 欣赏型作业内容的提供者不仅是教师,它还鼓励学生也参与进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以语言表述、作品展示等方式来表达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科学性的魅力.

1. 确定内容———师生共想. 确定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内容,在欣赏型作业的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欣赏型作业设计,并在此过程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让做作业成为学生乐意做的事.

2. 实验亲历———自主体验. 我国语言学家刘旬描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学要则中所提到的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师为主导的关系,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 因而,在完成欣赏型作业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要在此过程中,担当引导者,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3. 交流展示———互动合作,形式多样. 基于低、中、高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数学能力等有着较大的差别,以及不同作业类型对人数的要求不一样. 欣赏型作业的交流展示,既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展示,也可以是互助式的团队展示. 同时,欣赏型作业还能让表演等不同于传统作业的表现形式成为可能. 学生通过欣赏作业的实践活动,将其作业成果以朗诵、小报制作、小品表演、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4. 评价总结———透射亮点,多维评价. 研究所希望的作业评价能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深入细致而又有效地适时评价. 因此,欣赏型作业可以采用“等缓打分”结合“鼓励性或指导性评语”的方式,对这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当然,还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有所得.

( 三) 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就是让学生带着数学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从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型作业大致可分为四类: 调查类实践作业,操作类实践作业、探究类实践作业和应用类实践作业.

1. 完成任务———互动合作. 与积分制作业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同,实践型作业更依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尤其是对于难度较大,时间跨越较长的作业,往往学生单人当天完成不了,可以设计为能各尽所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团队合作作业. 如“我校一至六年级近视调查统计”,“统计城市街道通过机动车的种类和车次”等实践型作业. 通过分组合作,把学习内容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提高了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及实践的能力.

2. 在为学生分组时,教师要打破稳定的学习小组,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学习小组. 交错的互助学习小组不仅可以由优秀生、 普通生和“学困生”组成,还可以是优秀生与优秀生,优秀生与普通生,普通生与“学困生”组成的多层次的学习小组.

3. 指导评价———抓大放小. 分层评价. 在作业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达到不同目标的情况,进而进行分层评价. 这种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以不同标准来衡量各层次学生.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下达的目标的完成情况和递进情况. 对每个学生全面了解、分析、定位的基础上, 对优秀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对普通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指导作业,分析点拨; 对“学困生”采用鼓励评价, 努力寻找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帮助其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 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表彰先进,促进后进,从而带动中间. 全面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分层作业主要有积分制作业、欣赏型作业和实践型作业,分层作业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之我见 篇8

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各类学生得到适合其发展需要的作业训练呢?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作业分层设计的理论依据

分层次教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施教的“材”有清楚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增加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二、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也为了分层作业的顺利实施,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是智力因素较高,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C层为,接受能力差,作业困难的学生。

三、作业分层设计的具体要求

“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材而练”,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使之完成为其“量身定做”的作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计算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计算教学中,要求C层同学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计算定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计算能力;A层同学计算C层作业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问题解决”教学中的作业分层

在学习“问题解决”这部分内容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C层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并把线段图画在作业本上,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解答开放性题目时,提倡解法创新,要做到举一反三。

如我在教学《利用定律计算简便》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改变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 必做题

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题

207×15 75×299+75 88×102 24×25 125×72

B组

利用规律,计算下列各题

7×36+64×7 (700+9)×11 (125×25)×4

C组

同样利用规律,计算下列各题

25×19×4 6×18×5 4×125×8×25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优等的学生要求完成C组、B组、A组的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论。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 篇9

体会

在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中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作业。如果再“一刀切”的布置的确存在种种问题这样会使学困生因“吃不了”而感到自卑、害怕、厌烦,优等生因“吃不饱”而感到没有动力,这一情况下,发起了我对数学作业布置的深思。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人性化、个性化、发展化、创新化的作业。所以分层作业构思一提出分层作业,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共鸣。

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作业

所谓分层作业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自己的作业来完成。这不仅关系到作业“量”的多少,以及作业“质”的高低更关系到学生自己能力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作业完成,及其将来的继续持续化发展。

二、针对数学内容进行分层作业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作业分成三个类型A、类作业“基础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概念和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学生通过复习回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较简单的层次。B、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c、类作业“提高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能进行“挖掘”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三、针对分层作业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批改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 篇10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

一、本学期研究任务

本学期属于课题研究第二个阶段-------实施实施阶段

1、主要研究任务

(1)深化、细化分层批改的策略实践研究。

(2)进行分层作业有效纠错策略的实践研究

2、已完成任务

(1)改进、完善作业有效分层的策略实践研究(2)深化、细化分层批改的策略实践研究。(3)进行分层作业有效纠错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完成情况

(一)已完成内容

1、召开课题组会议及工作安排2次

会议一:学期初召开课题研究第一次专题会议,主要内容:

(1)明确本学期研究内容及任务、下发学期工作安排。(2)征求完善分层作业有效布置、分层策略。(3)按计划进行分层作业有效批改、纠错策略实践。

会议二:11月底召开课题研究第二次专题会议,主要内容:

(1)反馈分层作业有效有效布置、分层策略实践情况。

(2)反馈分层作业有效设计、批改预设策略实践情况。

(3)过程性资料收集要求。

(4)上交实践心得体会 2,实践研究

(1)改进、完善后作业有效分层策略的实践研究(2)深化、细化分层批改策略的实践研究(3)分层作业有效纠错策略的实践研究

(4)整理阶段性成果

①补充、完善、形成作业分层、批改、纠错策略

(后附:完善后分层批改纠错策略,具体详见实践报告)

②完成七、八年级各班期中成绩追踪分析 ③完成七、八年级部分分层作业电子稿

④青年教师分层作业分层、批改、纠错心得体会集

三、取得效果

本学年对补充完善预设策略环节做得比较到位,尤其满意以下两点:

1、作业分层设计预设策略:终于从最初的模糊混乱,各自为政,尝试分层,统一过渡到到后期的原则统领,深入有序,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作业批改形式由最初预设的单一教条,逐步完善形成了大策略下的多样化,形式多元,具体操作方法凸显不同个人班级特色,令人欣慰。

3、作业纠错方式目前还不够成熟,尚在探索中,下学期还需进一步重点深化研究。

本学年课题研究,整体取得效果,总结如下:

(一)教师层面:

1、态度认识:教师分层作业意识形成,绝大多数教学内容能够体现分层作业设计、批改。

2、作业分层设计:

(1)教师分层作业设计相对成熟,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对数量、难度进行把控设计,而且能够紧扣四点(即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中考考点及学生实际)做到准确把脉分层作业数量、梯度及意图的递进设计。

(2)教师作业布置策略得当,能够做到胸中有数,且层次增减有序。保障了A、B、C三层作业的系统性、一体化,且有机体现了作业层级一体化下的增减性分层。

3、作业分层批改:

(1)批改模式多样化,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充分发挥了教师教与学生学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也有了更多时间对那些学习态度反复变化或不端正与成绩波动起伏较大的学生给予沟通与辅导,还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后反思,促进后续教学的良性循环。

(3)小组批改效果显著。组长作为本小组的“班主任”,负责本组的学习等工作。这就像把一个大班分成了若干个小班,老师就有若干个助手来管理其他学生,不但井井有条,而且能够落到实处,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

(二)学生层面:

1、进一步改变了学生不愿意做作业的被动局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有余力、中等生和基础薄弱的学生都各得其所,有效减少了抄袭现象。

3、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相应地提高。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主观原因:课题主持人、教师、学生三方面依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推进问题,实践跟进还需进一步细致深入。

1、主持人层面:

存在问题1:,课题主持人对作业分层整体预设缺乏相应深入的思路与想法,预设层面站的高度不够,思路过于逼仄,不够开阔。改进措施:多方查阅资料,多方结合学生需要,多方听取教师建议,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智慧的力量,发挥团队的优势,进行科学合理既具前瞻性,又具操作性的策略预设。

存在问题2:本学期重点完成作业分层设计、批改的预设策略完善,对教师分层作业设计、批改仍需进一步的培训强化。

改进措施:下学期继续加强分层作业设计、批改的强化培训,作业分层一是引导教师紧扣四点,即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中考考点及学生实际科学合理设计分层,二是以B层作业为基础,增减设计,完成A与C层作业的设计。作业批改最好能进一步强化批改形式及流程操作的实效性。

存在问题3:纠错策略研究不够深入,流于表面,有成型,但不够成熟。

改进措施:下学期继续加强纠错策略的研究,补充提炼好的做法,进一步加以改进完善。

存在问题4:本学期只召开会议两次,中期工作安排不到位,有些松懈,后期跟进、督促、指导力度也不够。

比如:

1、本学期原计划工作重心是分层作业纠错策略的研究,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有新的想法与发奎,研究方向偏重于作业分层与批改的深化与细化,导致纠错策略研究不够深入;

2、自己对纠错策略的约社也有一定局限性,思维不够开放,也没能及时组织课题组开会,商讨出更好的做法,提炼为策略。

3、研究成果收集不够全面,如:自己也纠结于学生的成绩追踪分析还有无继续的必要。

改进措施:课题主持人加强学习,加大跟进力度,加强资料留存,加强阶段性工作总结反馈与改进完善。

2、教师层面:

存在问题:本学期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及德育活动安排过多,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同时专注于教学与研究,导致个别教师的分层作业设计与上交分层作业电子稿是两张皮,即当天教学内容完成后的作业设计是认真思考完成的,学期末上交的则是下载敷衍的,降低了研究的实效性。改进措施:

1、和教师交流谈心,统一认识,做到表里一致,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2、和教务进行协商,通过学科层面教学教研活动的安排,做到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互渗透,深化推进课题研究。

3、学生层面:

存在问题:依然有个别学生不能参与分层作业的完成。

改进措施:

1、任课教师多加沟通,提升认识,强化学法指导,突破学习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2、与班主任沟通,多给机会,鼓励此类学生多参与班级或学校一些大型德育活动,通过班级和学校德育活动的推进,多给与展示个人亮点的平台,激发树立个人自信心的同事,引导其能够多专注于学科学习。

(二)客观原因:

1、学校数学组两个课题立项,全员参与,无法全神关注。

2、课题组成员认识不一,完成情况良莠不齐。

3、课题外教育教学事务繁杂,分散老师精力。

六、下一阶段工作安排

1、进一步深化、细化分层作业有效批改、纠错策略的实践研究

2、进行分层作业有效性检测策略的实践研究

七、几点思考

1、课题研究中好的方面

进一步深化、细化了作业分层、批改、纠错策略的研究,使得单薄的预设策略,通过实践、改进、完善,变得更为丰满,既强化了针对性,又凸显了实效性,使得课题研究更为深入、厚实。

2、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1)主持人尚需继续加强学习,切实提升课题研究问题解决能力。(2)对课题组成员思想行动跟进不足。

八、附:完善后的分层、批改、纠错策略(具体详见实践报告)

(一)改进完善作业分层策略研究。

1、学生分组。及时解决好分组分层问题。借鉴学校学习北郊中学理解性教育下的“小组合作模式”,对学生重新进行分层。具体做法如下:将全班学生按不同层次、性别、性格等合理搭配,进行分组,每组八人,每组各选一名正副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等工作。

2、作业分层。在原有的预设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层要求。

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作业分层,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目标定为A、B、C三个层次。

A层目标:理解、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公式、例题、习题等核心内容。B层目标:除了达到A层目标外,还应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自学习惯,课本习题做到题题过关。

C层目标:除了达到B层目标外,还应该自觉坚持拓展学习,在思维的速度、严谨性、灵活性、发散性、表达的规范性等方面高标准要求自己。

作业相应分层为:

基础组A组:必做题为基础层次作业,注重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

巩固组B组:必做题为基础层次作业,选做题为巩固层次作业,巩固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重在技能训练;

提高组C组:必做题为巩固层次,选做题为提高层次,提高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

(二)补充完善作业分层布置策略

(1)紧扣四点设计作业是前提。作业设计必须紧扣四点,即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中考考点及学生实际进行作业设计。

(2)以B层作业确定A、C层作业,具体如下:首先设计好B层作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删减难题、增加基础题等方式设计A层作业,再在B层作业基础上通过减少简单题,增加开放题、综合题等方式设计C层作业。(3)刚性作业与弹性作业相结合。A、B、C各层次作业属于刚性作业,必须完成,在此完成的基础上,各层次学生还可自由选择弹性作业。弹性作业可自行确定完成。

(三)改进完善分层作业有效批改的策略研究

1、改进分层作业有效批改模式

为解决批改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和班级间存在偶的个体差异,作业形式单一化改进为作业批改形式多样化,改进批改形式及操作流程如下:

(1)两种分层批改模式相结合:即分两个层次批改和三个层次批改,可以根据作业布置内容随机选择。A、分两个层次批改

沿袭原预设批改模式----学生自助批改,教师随机抽查

操作流程:①4-8人分为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批改作业。②教师对组长进行当面批改,传授批改方法与技巧。③组长再对组内学生作业进行面批、面评、解疑。④教师及时了解作业情况,及时点评、反馈。⑤学生分批定期轮流,全员参与自主批改。

B、分三个层次批改

操作流程如下:教师批改A层学生作业,A层学生批改B层学生作业,B层学生批改C层学生作业。操作程序与批改形式一类似。

(四)补充完善预设分层作业纠错策略

(1)面批纠错,老师点评;(2)小组纠错、学生互评;(3)顾问纠错、学生自评;(4)纠错本纠错,加强反思

(1)面批纠错,老师点评

纠错原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面批纠错方式。

(2)小组纠错、学生互评

小组长批改作业后,发放组内成员,先由组内成员独立改错,如有疑问,可想其他成员或者小组长请教。(3)顾问纠错、学生自评

从学生小组长中学生中选出5-8位数学学习态度认真,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顾问小组”,主要纠错职责如下:①对结对的后进生或其他同学出现学习困难时给予辅导;若练习中遇到自己也有困难的可先向老师提出相应问题,明确相应解答过程后再指导别人;②收集同学们做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在作业互批过程中同学发现的共性问题(并向老师汇总),并和老师一起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张贴“纠错栏”供学生参阅订正;;③收集作业中解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并及时记录张贴于“学习园地“中让全班同学欣赏交流。(4)纠错本纠错,加强反思 ①实行“三步纠错”法。

第一步,作业或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及时在原处订正纠错,同常规的纠错方法。第二步,让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很容易出错的典型的题目收入其中,并注明错在哪里,找出原因,每章小结时进行纠错检查交流。让学生养成平时有空翻一翻,考前认真看一遍的习惯。使学生在纠错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第三步,教师也要备有一个“易错题记录本”,收集学生的常见错误,对学生的错误做到心中有数,最好能够预见学生所犯的错误,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争取教学的主动权。在复习时分类、分期进行再次辅导。

②加强反思

上一篇:见证友情下一篇:中学月考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