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精选8篇)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1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一现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关键词:数学
分层
教学
提高
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检测等都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多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他地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CA‖CA‖BB)编排如图: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在各层成员名单上,采取詹振权老师主张的“模糊学”的方法,不指名道姓地点出哪些差生,哪些学生是优生,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感情。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圆的面积”教学时,只要求C层学生在题目告诉r或d情况下能算出圆的面积;A层学生则在高一层的告诉圆周长的情况下求出圆的面积。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进行圆柱表面积计算练习,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时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A、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 B、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检测。同期达标是“分层式”教学的终端结果。虽然看起来不同层面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但都朝着不同的目标共同前进。在对学生检测时,也采用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具体方法为:有A、B、C三种层次的习题分别给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做,分别是优等生做A组,中等生做B组,后进生做C组。成绩计算方法为:后进生做C组题(C组题为100分),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中等生做B组题(C组题 + 20
80% + 加试题得分;优等生做A组题(C组题 + B分加试题),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
70% + B组加试题得分组的加试题<20分> + A组加试题20分),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50% + A组加试题得分。这样以来,学生所做的习题有难易之分,但分数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极大的保护了后进声的自尊心,促进了优等生的上进心。
三、动态优化法调整学生层次
动态优化是“分层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也是“分层式”教学发的核心问题。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四、实践效果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式教学可以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优等生有奔头,中等生有学头,后进生有望头。
后进生有望头后进生有望头我 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一现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关键词:数学
分层
教学
提高
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检测等都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多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他地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在各层成员名单上,采取詹振权老师主张的“模糊学”的方法,不指名道姓地点出哪些差生,哪些学生是优生,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感情。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圆的面积”教学时,只要求C层学生在题目告诉r或d情况下能算出圆的面积;A层学生则在高一层的告诉圆周长的情况下求出圆的面积。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进行圆柱表面积计算练习,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时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A、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 B、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检测。同期达标是“分层式”教学的终端结果。虽然看起来不同层面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但都朝着不同的目标共同前进。在对学生检测时,也采用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具体方法为:有A、B、C三种层次的习题分别给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做,分别是优等生做A组,中等生做B组,后进生做C组。成绩计算方法为:后进生做C组题(C组题为100分),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中等生做B组题(C组题 + 20分加试题),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80% + 加试题得分;优等生做A组题(C组题 + B组的加试题<20分> + A组加试题20分),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70% + B组加试题得分×50% + A组加试题得分。这样以来,学生所做的习题有难易之分,但分数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极大的保护了后进声的自尊心,促进了优等生的上进心。
三、动态优化法调整学生层次
动态优化是“分层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也是“分层式”教学发的核心问题。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四、实践效果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式教学可以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优等生有奔头,中等生有学头,后进生有望头。后进生有望头后进生有望头我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2
要想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分层教学, 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要抓好时间、内容、人员三个方面的统筹安排, 这样才能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成功。
(一) 时间统筹原则
时间统筹就是要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安排适当的时间, 恰到好处的时间, 一个是要保证学习时间的足量, 另一个是要保证学习时间的不浪费,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做得心中有数, 科学安排好时间。
(二) 内容统筹原则
在学习内容统筹上, 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合理适当的学习内容, 必须要保证难易适度, 任务量适度, 学习对象适度, 在三个“适度”的指导下, 为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打好基础。
(三) 人员统筹原则
在人员统筹方面, 就是要在实施分层教学法之前, 对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数学学习状况等进行一个系统的摸底, 并依据成绩和学习状态, 把学生们排成队、分成类, 为分层教学打好人员基础, 一般要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 若干个小组, 具体应依据学生数量而定。
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 小学数学在分层教学实施以来, 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始终是边总结边前进, 边摸索边完善, 经过归纳,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配合不协调
主要是指师生之间配合不够协调, 毋庸置疑, 师生之间配合是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果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协调、不顺畅, 就会直接影响分层教学效果, 甚至会阻碍分层教学的顺利完成。
(二) 观念不创新
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够创新, 总是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时, 按照老经验、老做法去生搬硬套, 即便是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明显, 也不予以及时修正和改观, 这都是教学观念创新不够的表现。
(三) 态度不积极
主要是指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 配合教师与整个课堂完成分层教学的态度不积极, 而这种态度恰恰决定了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则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 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
(四) 设施不健全
主要是指完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相关教学用具和教学设施, 比如需要分层教学的要有足够的桌椅、足够的教学用具去调配, 如果不能保障足够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教学用具, 就会让分层教学产生阻碍, 进而直接影响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小学数学实现有效分层教学的方法
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有效分层教学的目标, 归纳起来就是四个“确保”, 分别是确保学生能动性、学习趣味性、师生积极性和附件科学性四个方面:
(一) 抓好配合, 确保学生能动性
师生之间的配合对于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师生之间如果配合不够默契,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能有效调动, 就是分层教学中配合的失败, 就难于实现有效的分层教学。例如, 在学习教学内容《文具店》的时候, 就是要通过货币去换取文具的过程, 从而让学生们通过购买文具与货币的交换, 这时就需要学生们对老师的教学指示做出积极的配合和互动, 才能有效地完成分层教学, 尤其是老师把类似货币的样币要分发到学生们的手中, 这就要根据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数学成绩来分发不同面值的货币。设定为铅笔一角钱1支, 笔记本一角钱1本, 其他文具也都各有标价。那么, 这时给数学成绩稍差的同学就要分发面值为1元、五角、一角的样币, 其他的同学则可以分发5元、10元的样币, 甚至成绩优异的分发100元的样币。那么, 样币分发完毕之后, 就可以实施学生们购买自认需要的文具, 这时也就需要学生们与老师的有效配合和互动。此时, 老师一人作为“售货员”, 不利于文具的购买, 也不利于同学在教学中都能完成对“文具的购买”, 那么, 就可以选几位数学成绩优秀、算数比较敏捷的学生与老师一同做“售货员”, 这时就可以在配合及互动下有效完成文具购买和分层教学了。由此可见, 师生之间的配合对于小学数学有效分层教学具有推动作用。
(二) 创新观念, 确保学习趣味性
创新观念, 主要是指教师观念的创新, 不能一味固守传统的、老套的分层教学方法, 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与时俱进, 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改变, 并且在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中, 确保学习的趣味性。如在教学案例《一个星期有几天》时, 教师就完全可以通过教学来实现对乘法口诀的学习, 而且还可以在理念上进一步地延伸, 就是把《一个星期有几天》转换成《一年或一月有几个星期》, 从而借此次教学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和7的其他乘法结果的一个延伸的过程, 比如2×7=14、3×7=21、6×7=42、7×7=49、9×7=63、12×7=84等六个关于7的乘法算式, 就可以两两一组地实施分层教学, 2×7=14、3×7=21两个算式为第一组, 6×7=42、7×7=49两个算式为第二组, 9×7=63、12×7=84两个算式为第三组, 按照难易程度实施升幂排列, 那么, 就是面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学习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习题。在有效完成分层教学的同时, 教师可以创新观念把《一个星期有几天》转换成《一年或一月有几个星期》, 完成了对“7”的乘法的学习, 随着教师观念的创新, 同时也增强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趣味性, 用趣味带动分层教学课堂。
(三) 转变态度, 确保师生积极性
这种态度的转变是指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共同的转变, 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地去应用分层教学、证明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而学生们则要迎合教师的分层教学要求,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确定位置》这一章节时, 以“导、学、练”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要素,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主要集中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尤其要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思想充分融入到教学中去。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两种态度的充分转变, 更是要体现在《确定位置》的教育教学中。当老师和学生都能切实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的时候, 再开始实施对《确定位置》的分层教学, 以学生小明为例,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即“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和“学一学”等, “找一找”就是要求在班级的座位图上找到小明的位置;“做一做”就是要把小明具体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或者叫做标注出来;“说一说”就是让小明或者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表示方法, 并说明这种展示的理由;“议一议”就是要引出数对, 强化对知识的学习;“学一学”就是认识数对, 强化对知识的记忆。那么, 在确定课题和提出问题以及实际操作的时候, 教师要做好分层, 即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 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态度的转变, 确保分层教学在积极的态度中完成。
(四) 健全设施, 确保附件科学性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 对教学设施和教学文具有着一定的要求, 所以说, 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肯于投入, 舍得投入, 保证分层教学的相关设施、设备、附件的齐全, 关键是要满足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例如, 在教学课题《认识角》时, 就需要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等教学用具, 而且在实际教学中, 需要大量的相关文具才能完成教学, 需要学生们去独立操作, 独立“找角”和认识角, 如果没有充分的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等用具做保障, 就无法完成相关的学习和分层教学。那么, 在《认识角》中实施的分层教学, 主要就是采取优秀带动中等、带动后进, 老师巡回辅导加提问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这次《认识角》的分层教学中, 一定要立足结合生活实际, 千万不能偏离于生活, 教学宗旨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更深一步则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此次分层教学中, 要对学生们进行科学的分组, 通过“找角、认角、摆角”等活动来完成分层教学和学习, 除了要带动学生们直观认识角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外, 还要通过“比一比”活动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以及其他关于《角》的知识中的重要元素, 教师要积极调动和发展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们能够在分层教学中实现对“角”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牢记, 当然,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 角在这期间所发挥的作用, 是由健全、齐全的教学设施和附件决定的, 是这些设施和附件确保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进程中, 分层教学必然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 必然还会在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可以预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教学观念的践行, 在今后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进程中, 必然会形成越来越完善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机制, 进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月明.小学数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有效实施分层教学[J].云南腾冲教研网, 2012 (6) .
[2]王鹏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24) .
[3]惠秋平.分层教学在小学英语中的操作探索[J].小学数学研究, 2008 (1) .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及目的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思维水平、智力结构等要素的差异,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多层次划分,并组合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各小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分析、交流、实验等方式自发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老师对不同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分层指导和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将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得好”、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吃得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吃得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学对象分层——分层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
教学对象分层是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教师必须通过测验、平时观察、座谈、家访等途径,掌握学生的综合表现,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原则下,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不同层次:A层次学生学习方法正确,接受能力强,成绩稳定且优秀;B层次学生学习比较自觉,智力水平一般,上进心较强,成绩中等。C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和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成绩欠佳。通过对学生的分层归类,为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分层前必须向学生和家长讲明,分层仅仅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困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学习轻松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鼓励C层次学生向A层次发展,如果A层次学生不努力,也有可能落入C层次。通过动态的分层管理,激励每一位学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分层教学首先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正确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达到对新知识记、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具体来讲,就是要求C层次的学生能够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识别和记忆,并能自如运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或者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要求B层次的学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解决典型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能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有深层次的认识和掌握,能够构建一个条理化的知识体系,并能综合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教学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相同教学内容的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能力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分层——分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1)分层设问。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明确提问的目的及对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层层递进,逐步延伸,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对数学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既要照顾数学能力弱的学生,提出一些基础的数学问题;又要对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提出一些具有难度、值得学生探讨的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分层练习。围绕教学内容,由易到难逐层安排课堂练习。安排一些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练习题,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这类练习应给C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机会;设计一些稍有变化、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新知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这类练习一般应由B、C层次的学生完成。对A层次的学生,可安排一些检查其对新知识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题目。这样的分层不应是绝对的,也可鼓励低层次的学生挑战高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竞赛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3)分层辅导。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在教师辅导下及时解决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
(4)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层次性,不能“一刀切”。不仅要在作业量上有区别,而且在作业的难易程度、知识的深浅度及知识能力的扩展度上也要有区别。
五、教学评价分层——分层教学取得成功的保障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C层次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B层次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找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激励他们积极上进;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虚心学习,不断超越自我。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横向评价及针对每个学生的纵向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始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增加危机感,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总之,分层教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生动实践。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初探 篇4
姚家寨小学 孙述凯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为此在 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这里必须着重说明的一点,就是在分层教学中,为了课堂教学的方便,简单地把学生分成一、二、三层,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差异,忽视了每个层次中又有多种层面的存在,这种分层教学势必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教者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第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应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如何地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这对教师上好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要彻底废除设置“线路”,给学生“划圈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填鸭式”的备课方式。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师的教案,他可谓颇费
一番苦心,教案写得“十分详细”尤其是教学过程写得更入微——“一行师问,一行生答”老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都一字不漏地写在教案里。看完这位老师的教案,我不禁为这位老师的“苦心”深感叹息!心想这样满堂问,到底能把学生问出什么来呢?再想,这位老师面对着那么多的学生,他又如何知道学生对他提出的问题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这个班级的学生会有一个按照他的答案回答吗?我想这样的教案再也不能再存在下去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不管他们如何想象,我们都要认真的去面对让他们充分地表现,即使他们说错了,也要耐心地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因此,备课一定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位学生的了解,切忌扼杀或抑制学生的创造性。
三、分层教学、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着的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我想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如果教学有什么模式,那么教育教学又有什么可研究的呢?所谓“教学模式”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
堂上的运用。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作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我想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不分层面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又如教学《三个儿子》同学们阅读后,对课文中老爷爷:“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在讨论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说:“老爷爷可能眼花了。”有的说:“老爷爷可能是视线被某个妈妈挡住了。”还有的说:“老爷爷是不是说瞎话呢?”在讨论老爷爷究竟看到了哪个孩子,他那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时,同学们也提出了许多看法。充分流露出不同层面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但经过热烈的讨论,不同层面学生的交融与撞击,最终达成了共识。即三个母亲都称赞自己的孩子,可在她们提水有困难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跑过去帮妈妈提水,值得称赞的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怪不得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孩子。这样在课堂上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
见,既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享学生自己的成果的目的。另外,课堂作业的安排也要分层次设置。总的原则是:少而精,难易适度,要富有选择性,适合不同层面同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多层的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目标都能逐一得到落实。
四、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总结 篇5
本学期我们三四年级组围绕”分层分类教学”模式这个课题进行探讨,采用”设计——筛选——试教——总结”的研究程序,按照”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优辅差”的原则,探求一种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各类学生充分发展的一种综合模式。
一、分层分类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进行分层分类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1.学生的分层。
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或(A、B、C)三个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2.目标的分层。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目标要求。
3.方法的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金钥匙”,获得学习”主动权”,变”死学”为”活学”,从”学会”到”会学”。教学过程要承认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这样,可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提问的分层。
提问要根据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可通过他们的自学、思考以及经老师点拔引导等来回答问题。再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回答问题的不完整,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由浅入深,来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
5.作业的分层。
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一刀切”。根据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及较高要求,遵循”下要保低,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课内作业按A、B两类设计和指导,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能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模式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着重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新授课)基本上可分为:基础训练导入新课(合)→探索新知,巩固新知(分)→课内总结(合)→布置作业(分)。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如下:
这几个环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要针对小学数学课的具体课型和教材的内容灵活运用。但要做到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培优辅差的”分”的环节。这样不但自然地融进了自学、讲解、质疑、探讨、操作、辅导、评价、练习、小结等教学过程,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各层次学生的动静支配的矛盾,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分层次的小组学习。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基本上是放手让优等生进行独立学习、讨论。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而对中等生可出示一些具有提示的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本,同时发挥小组的力量进行研讨,获取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于学困生,教师可直接参与辅导启发,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东胜区第七小学 白素琴
分层教学,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6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对同一种知识的接受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而分层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尝试,我们发现“分层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高效
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每个老师的愿望,也是当今社会教育的当务之急。因为高效的课堂不但能够很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能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而小学是一个孩子对数学最开始的认知阶段,如何让学生了解数学、爱上数学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笔者认为,若想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必须让学生们能够吃透教材的同时能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应该把成绩的好坏就简简单单地归结为这些个体的差异,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理解学生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想一想怎样来弥补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发展。我努力尝试着一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分层次的课堂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水平线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尊重差异,将学生合理分层
首先教师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需要强调的是,分层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就是对于学生不要明确好中差的等级,平时教学中更应注重让层次在学生心目中模糊化,避免挫伤差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环节,将教学分层
1.教学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就是将原来统得过死的单一性教学目标改为因人而异的弹性目标:基础性目标、综合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对A组同学要求注重公式定理的推导、来源及深化;对B组同学要求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及运算;对C组同学要求熟记公式,并进行简单运算。
2.教学和辅导分层
对于教师来说,其任务不再是讲解和讲授,而是了解学情,在宏观上给予调控,在微观上给予个别指导。根据A、B、C层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A层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B层则采用“启发-研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C层采用“低起点、多反馈”的方法。
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对疑难问题进行标示。授课时,前十分钟让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完成后,4人小组(小组成员构成结构为ABBC)合作学习:A层学生领导小组成员解决疑难问题,B层学生由A层同学进行辅导,C组的同学也由A、B组的同学进行辅导,发挥兵教兵、兵练兵的教育作用。
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课外辅导仍采用这种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B组的同学由A组的同学进行辅导,C组的同学也由B组的同学进行辅导。同时,教师对A层次的部分优秀学生加强课外竞赛辅导,对C层次的部分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
3.设计作业、练习分层
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作业、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在设计作业与练习时要体现出不同的层次。
比如在《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作业:
A.必做题
(1)看谁算得都对。
4×8+23 54÷9×8 3×6÷2
(2)春游时,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3)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4)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
B.选做题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四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三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只要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直接完成,让其巩固了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对于学优生,则以提高拓展为主,充分发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提高综合、灵活运用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检测分层
检测是一段教学的小结,它有达标检测、矫正强化、反馈和激励功能,在考试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试题可将100分的前面的80分左右为基础题,后20分分三个层次进行命题。减轻C组学生考试的心理压力,同时又可以提高优等生的上进心,充分地发挥考试的功能,打破了以往“一锅端”的教学、评价模式,摒弃一个标准、一张试卷的做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5.评价分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采用多样灵活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大化。要想达到这个教学要求,分层对学生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我们对于C层同学的教学评价要以表扬为主,尽可能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肯定他们的一切进步,全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B层学生主要采取激励性评价为主,不但要指出他们自身的不足,而且鼓励学生向A层迈进;对A层学生,我们要以竞争性评价为主,并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加学生的危机意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下取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育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策略以使分层教学顺利进行。小学教育可以看作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正式开始,是奠定今后学习基础的关键时刻。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工作从事者,要勇于担起这一重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进步铺平道路。尽管小学的学习教育不能决定学生的一生,但是对这个基础性的工作还是要有高度的重视,在采取了正确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分层教育会达到它既定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民霞.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2(12)
[2]周君.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6)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7
一、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 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达到统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有进步.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 在这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都不同, 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准备好, 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他们布置一些较难的题目, 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难题的同时, 提高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面对数学难题时的自信.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 让他们通过解决这些题目提高解决数学难题的信心,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战胜难题,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1. 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分层教学中, 如何进行分层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理解分层不是对学生分等级, 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 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让他们来提高数学的成绩.高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 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中一定不要表现出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态度的不同, 要一视同仁,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通过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这就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2. 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 因能划类, 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 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成绩拔尖, 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都较高, 能独立完成各种难题的学生.B层是中间层, 即学习成绩中等, 通过教师的指导, 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解决数学难题的学生.C层是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分层次学习, A层的学生可以帮助B层和C层的学生, 学生之间通过赶、比、帮、超, 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教学
(1) 教学目标层次化.学生分完层次之后, 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要注重全面发展, 同时兼顾优生和差生.在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为依据的同时,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学习任务的安排, 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 课堂教学层次化.在课堂教学中, 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按时完成教学目标,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教师在进行授课时, 要以B层为标准, 在B层以认真学习, 能理解的水平为标准进行授课.同时在课堂题目的设置中要兼顾A层和C层.对A层的学生, 教师在提问时要从起点较高的层次进行提问, 让他们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而不应该提A层认为较简单的题目, 这样反而会打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认为教师提的问题自己都会, 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会越来越差.在面对C层学生时, 教师要提一些对他们来说相对简单的题目, 来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在具备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后, 再提一些相对较难的问题, 让C层的学生体会到挑战成功的乐趣.
三、分层教学的效果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8
一、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达到统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有进步.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这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都不同,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准备好,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他们布置一些较难的题目,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难题的同时,提高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面对数学难题时的自信.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让他们通过解决这些题目提高解决数学难题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战胜难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分层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理解分层不是对学生分等级,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让他们来提高数学的成绩.高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中一定不要表现出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态度的不同,要一视同仁,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这就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成绩拔尖,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都较高,能独立完成各种难题的学生.B层是中间层,即学习成绩中等,通过教师的指导,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解决数学难题的学生.C层是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分层次学习,A层的学生可以帮助B层和C层的学生,学生之间通过赶、比、帮、超,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学生分完层次之后,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要注重全面发展,同时兼顾优生和差生.在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为依据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学习任务的安排,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课堂教学层次化.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按时完成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以B层为标准,在B层以认真学习,能理解的水平为标准进行授课.同时在课堂题目的设置中要兼顾A层和C层.对A层的学生,教师在提问时要从起点较高的层次进行提问,让他们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而不应该提A层认为较简单的题目,这样反而会打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认为教师提的问题自己都会,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会越来越差.在面对C层学生时,教师要提一些对他们来说相对简单的题目,来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在具备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后,再提一些相对较难的问题,让C层的学生体会到挑战成功的乐趣.
三、分层教学的效果
在进行分层过程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还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估,通过综合评估选出适合学生的层次.在分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择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理解水平选一个自己认为可以胜任的层次.通过自主选择,在学习中他们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还包括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代表着对自己的肯定.不断地肯定自我,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就不会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反而觉得充满乐趣.通过分层学习,让学生在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压力大大减小,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解决难题的乐趣,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11-16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10-10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策略初探论文10-24
议“分层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7-17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初探06-10
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初探07-30
让孩子们乐问、敢问、勤问、善问-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初探06-04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模式初探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