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初探

2024-09-27

初中数学教学初探(共10篇)

初中数学教学初探 篇1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云南省马关县八寨镇浪桥中心学校 蔡治焕

摘 要:

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后,小学生毕业生全部进入了初中,在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加上受班级授课形式的制约,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到评价,不能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大多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常常是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来全面考虑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从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来说,分层教学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根据我多年从教初中数学的经验,对分层教学作粗浅探索。

关键词: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问题分层 教学练习分层 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辅导分层

正 文: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初入中学的学生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点,但是他们也有明显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分别表现在考试成绩、课堂接受能力、适应初中生生活、对社会的认知等方面。就课程学习能力差异来说,在数学、英语这二科的接受能力表现最为明显。当然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目前农村传统教法大多受大教学班(我校每班50人以上)、课时45分钟时间等限制,很多教师的教学切入点是中等学生(学习成绩、接掌能力中等),只用一种教法、一种作业和一种评估测试这种“一刀切”的教法,这种教法必然不能照顾各个层面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势必要求教师不但要在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有层次、有步骤地搞好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教学;而且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标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是分层教学,目前分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两种:班内分层、年段某些学科的分层,这里我谈的主要是指班内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分层教学既是教学指导思想,又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措施。在实验教学中,我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思想来指导教学的全过程;其次,将分层教学转化为具体的措施来使各层次的学生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C组学生,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建立分层档案

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是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高层学生、B层为中层学生、C层为低层学生)目的的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成绩和能力,跟踪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分层的标准

1、课堂接受能力为主要分层标准

2、学习成绩为次要分层标准。

3、影响学习成绩的各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辅助分层标准。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材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材中的正文、练习题、复习题A组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想一想”选做题、复习题B组属于较高要求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装实际出发,同时要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如在“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制订的教学目标如下:

基本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看着图形正确叙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

(2)使学生能够直接应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求解一步的计算题。

较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典型的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会添加辅助线和用分析法去寻求难题的解法。

要求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相应练习,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用权不同层面学生学有所得。对于基础题总是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既能使用权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四人小组集体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信心;特别是C层学生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同时得到了同组学生的帮助,以及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大激发了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由于A层学生负责本组的讨论、学习并对C层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他们感到有压力也决不敢放松,从面能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3、作业练习分层

(1)作业分必做和选做,否则会加重学生装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并注明A、B、C。保证练习题效益;同时每周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

(2)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类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或两类。两类题一般分基本题和提高题。

4、测试、评估分层

测试是对教学方面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的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我上的班级考试采用一卷盖三层,严格按ABC提早命题,A组全做、BC组折算后仍为满分、同时改革成绩册。这种分层命题多能化测试既不会使差生考得“灰溜溜”,也不会把优生考得“轻飘飘”。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某些C层按传统的评价方式永远是不及格的,采用A、B、C分层试卷后可考到及格乃至80分以上,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大大激发了C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鼓励B层学生向高一级努力,A层学生采用相互竞争与目标达成与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

5、课后跟踪辅导具体化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分层教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有效措施。

(1)加强C层辅导,促差转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或者说实验的关键是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水平。为此在辅导中首先要尊重他们人格、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面批,成立课外补课小组等形式,及时做好矫正和补救来消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同时利用四人合作小组学习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2)强化A(B)层辅导,促优拔尖。对B层学生建立自学小组,参加补缺活动,加强变化题指导;对A层学生成立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各种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加强竞赛辅导,发展其个性特长,A层同学间开展数学对抗赛;同时使他们成为一名数学“小教师”协助教师做好辅导工作。

二、分层教学效果及长处

(一)强化了学生主体作用

分层教学的落脚点是建立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只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分层教学中就能事半功倍,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听课、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结合四人学习小组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尤其是C层学生)改变了以前有少部分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有针对性

在集体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各环节以照顾到班级中各层面的学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的“回报”,使学科成绩有较大幅度提高。初一编班时4个班级数学平均分相差在0.4以内,及格人数相差1~2个,优良率0.3%,因素也做到尽量均衡。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任课的两个班(50班和51班共99人)2006~2007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平均分高出其他二班平均分8.35分,及格率高出7.63%、优良率高出8.41%、较差率低于其他各班平均的3.28%。

(三)在分层教学中,分层档案的动态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升降级制度,自律目标的制订都是激励学生的手段,这些手段在分层教学中必不可少。

(四)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师生之间要努力建设融洽的双边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兴趣、良好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耐心指导学生,要经常对他们讲“你行,你有进步”;包括在作业中、测试时的评价语要以激励为主,这一切都可能成为他们学好数学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实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重要保证。实行分层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分层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因材施教的深入思考.东方艺术: 2004;09 2.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策略.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02 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附: 作者简介:

蔡治焕,1976年8月出生,女,汉族,云南马关县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云南省马关县浪桥中学,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14年,历任班主任,数学教研组长,基层工会委员等工作。联系地址:云南省马关县浪桥中学 邮编:663709 电话:***

初中数学教学初探 篇2

一、转变教师教学思想, 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 发展学生的智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数学教师, 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端正教育思想, 重新评估、认识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实施愉快教育, 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首先, 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教师是课堂环境的直接创设者, 其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因此, 教师要以“情”感动学生, 以“情”为纽带联系学生, 处处为学生着想, 处处用“真心”去善待学生。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就会专心听讲, 认真领会, 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特别重视情感教育, 把学生的大事小情都放在心上, 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 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学生也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 用发奋学习来报答学校、教师。

其次,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 不能偏爱一部分人, 对另一部分人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漠不关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也要让他们勇敢说出来, 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

再次, 教师应把握好评价时机,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 并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 使正确的情感得以强化, 错误的情绪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这样, 教师的评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评价时机, 把“真好真棒”送给那些语言、行为出众的学生, 把“智慧星”送给那些思维与众不同的学生, 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只有这样, 教师的评价才是真正适时、到位的, 才真正体现了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

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 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圆的定义》时, 教师可以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能做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 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 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 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因此学习的热情高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应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应当使学生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点化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让他们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讲“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 教师提出“考古学家发掘到破损的和氏璧, 你能帮他复原吗”这样的问题, 能引起学生思考, 尽管他们的回答不是全面的, 但这给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 设计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充分挖掘数学学科魅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方法时, 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比如, 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副三角板的三个角发现共同的结论:90°+60°+30°=90°+2×45°=×60°=180°。然后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这种关系吗?让学生任画一个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他们就会发现三角形的三个角之和都等于180°, 从而获得相应的结论。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以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

初中数学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师观念;指导;创造性

教师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而且必须研究学生的学法,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主要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研究解答问题的方法、学会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养成答题后再思考的习惯,要增强自主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对数学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要达到这一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做

起。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并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观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良好的看书习惯是人们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但是,有不少学生不重视阅读数学课本,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教师讲完课后只顾做习题,而不看课本内容,结果是不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好习惯。阅读课本时,要对课本内容通读,对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反复看,仔细读,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对例题的解答思路、方法和格式要认真琢磨,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结构要认真思考。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新课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等。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耐心地向学生传授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记忆诀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研究解题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勇于创新。对于一些可以用多种途径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加以解决。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每种解法的特点,从中发现规律,以求最简单解法。这样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做练习时,不要搞题海战术,指导学生引用习题进行演变,加强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对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思维”为核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会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学生来说,要想对知识学得深刻、理解得透彻,就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难易程度如何,都应当给予鼓励,并加以详细回答,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指导学生会提问题,训练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初中生好胜,喜欢争论,容易形成竞争氛围。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讨论法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或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新的疑点,从而继续讨论,直至把问题弄明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养成做完题后再思考的良好习惯

平时,许多学生只顾做题,盲目追求解题数量,不求质量,做完习题后,认为大功告成,不再去思考它了,这样就不能在头脑里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进行巩固,其结果是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要教育学生解完题后应该很好地想一想,在分析和解题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原理、定理、法则、概念、公式等等,用到了哪些基本技能和解题技巧,哪些比较模糊、容易出现错误,需要加以注意。考虑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果还有其它解法就要试一试,然后再与以前做题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解答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法。虽然这样做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会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最佳效果。因此,解答问题后再分析、思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解题后再思考的良好习惯,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解题的技巧深化理解,而且能促进知识能力的相互转换,大幅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只有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论性强的数学学科,学生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满足这种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知识,增强数学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八、学习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我们要培养学生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初中数学教学初探 篇4

谭奇志

(重庆市忠县洋渡镇初级中学校)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以上理念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如何具体实施又是方法各异。根据笔者数学教学实践,就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是浅显易懂的。其知识来源、推导的方式方法、过程、原理、法则等浅显易懂,学生阅读后一般是能理解的。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就不需要教师这不放心那不放心,仍滔滔不绝多费口舌,徒增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思考。“眼经不如手经”,只要学生稍微跳一跳就够得着“桃子”时,就让他们动手去做。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成功的喜悦感,又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主要负责巡视释疑、提问题或启发提问题,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搭桥铺路”、控制场面。其教学程序设计为:引入―自读―生疑―师生释疑―练习―测评。

二、实践性内容的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别人总结出来的知识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获取知识,培养求知的能力和欲望,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些实践性的内容,脱离了实践就难以想象和理解,这就需要再现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出具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拆分、组装”整理。如,教学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和“垂线段最短”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或用直尺去量,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虽然书中有,但此结果却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成功之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仍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由于理解和方法运用错误而得出的不当甚至相反的结论,适时引导学生自己纠偏和释疑。其教学程序设计为:材料(问题)―实践探索―结论―验证。

三、综合性内容的教学

这种内容牵涉的范围广、内容多。从大范围来讲,有代数与几何的综合或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从小范围来看,有不同章节内容的综合或同一章节内容不同知识点的综合,但对某个具体问题而言,其综合内容又是有限的。教学时必须注意做好对相关内容的复习或学习。把综合性内容切分成较零碎的小块,各个击破,最后进行组装。如,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就是综合了“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两种方法的内容,新课前可出示典型性的题目进行复习。如,让学生分解因式:(1)ma+mb(2)na+nb然后把两题合二为一成为:ma+mb+na+nb。学生开始可能会不知所措,或受复习题的启发而自觉分组,也可能由于分组不当而出现分解不下去的情况。这时,教师可布置学生“议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注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大胆创新。这样自然而然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于愉悦欢畅的思维中掌握新方法、新技能、新技巧。其教学程序设计为:复习―切分―综合(创新)。

四、有一定难度内容的教学

教材编写中编者注意了适当分散和降低难度,但无论怎样编写,难点总是或多或少依然存在的。所谓“难”,要么是学生感到纷繁复杂理不出头绪;要么是因条件与结论“跨度较大”而学生思维感到“对不上号”;要么因学生缺乏某些专业性知识而感到困难。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就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找到症结所在而进行“对症下药”。

纷繁复杂的题目往往是已知条件较多,问题的解决又需要多个条件的综合参与。因而学生感到“杂乱无章”,把握不住要点。而恰恰这类题目解法灵活,是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载体。教师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寻找破题关键,选好切入点是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抓住已知与未知条件大胆联想和设想,进行思维发散。例如图1,过△ABC的顶点C任作一直线,与边AB和中线AD分别交于点F和E。求证:AE∶ED=2AF∶FB。

由于AE、ED和AF、FB分别是重叠线段,因此,过分点作平行线是证明本题的必然手段。问题是2AF该如何处理。若直接找2AF,在BA的延长线上取FM=2AF,则无论怎样作平行线都无法得证。这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设想、探索。

探索一:把系数2与线段ED组合,即证:AE∶2ED=AF∶FB,在AD的延长线上取EM=2ED易得证(见图2)。

探索二:若把2转化为1/2与线段FB组合,则原结论转化为AE∶ED=AF∶(1/2FB),这时取BF的中点M,则易证AE∶ED=AF∶FM,见图3。最后让学生回顾整题的分析方法和证明步骤。

以上两类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导”的成分相对要多一点,但学习活动的主体仍是学生,学生的角色是演员而不是观众。关键是要学生“动”起来,注重探索,突出思维过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解题思路的探索和发现解题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其教学程序设计为:(发现)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寻找途径―综合分析得结论。

初中英语分组教学初探 篇5

几年来,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实践,分组教学不但提高了差生的英语成绩,而且较好地解决了两极分化问题。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增强了训练的密度和广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初中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在小组活动中,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愿望,给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结构、理解语言功能的外部条件和参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他们在课前、课后就有兴致去积极准备、互相对话,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实施分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由于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般来说,单靠一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一个复杂任务的。故此,在一定背景下组织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协作、相互辅导、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的思维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互助、信任,就会促进共同进步。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在分组过程中,素质高的学生通过分享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素质较低的学生通过吸取他人的知识、方法来提高自己。也就是说,分组教学法正好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其他同学则在这一过程中吸取众人所长。

通过分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实现了逐步向各自的目标迈进,基本做到了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或接近自己的目标;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又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组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成绩。

二、实施分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分组教学,一定要用好激励竞争策略。分组教学不同于分层教学,我把全班分成5-6组,每组6人,每组都包括学习能力上、中、下的学生,这样就比传统的分组更有丰富的层次性,小组内的互补性更强。小组间经常展开比赛,看哪组最先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展示本组的实力,这一组的同学必须互相帮忙、共同进步,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篇6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举一反三;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用心观察,积累素材;指导学生写作技巧,授之以渔,大胆创新;培养学生互评作文,集体互评,共同提高.

作 者:宣昊 宣正生  作者单位:宣昊(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安徽,芜湖,241000)

宣正生(巢湖市炯炀镇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安徽,巢湖,238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探索  

初中数学趣味教学初探 篇7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 恰好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 可以丰富教学资源, 有利于数学知识点的延伸、拓展, 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发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脚踏实地、专心致志的治学态度和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研究精神, 认知数学问题的“产生→研究→解决”整个过程, 而且恰当地表现出人文关怀,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内涵,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 教师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 可以从简单地介绍“方程”的发展历史入手, 如介绍对“方程”发展有着较为突出贡献的学者 (波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法国数学家笛卡儿以及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李治、李善兰等) 和相关数学著作 (《对消与还原》《九章算术》《测圆海镜》等) , 其中着重介绍 《对消与还原》 (阿尔—花拉子米著)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解方程”, 书中提及的“对消”就是采取“成对消除”的方法, 处理方程中出现的同类项, 提及的“还原”就是采取“转换”的方法处理方程左、右边均存在未知数的问题, 以达到方程化简的目的.这与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合并”和“移项”大致相同.课后大部分学生反映, 教师把数学史穿插在课堂上讲解, 一改往日的空洞说教, 教师不再只是重复教材枯燥的内容, 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拓展, 且充满了故事性和趣味性.因此, 教师一定要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整体的掌握, 渗透数学史, 尽可能选取具备趣味性的史实材料, 并将其进行有效延伸、拓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趣味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复杂性等特点, 再加上“粉笔+黑板”这一传统教学方式, 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 甚至会厌恶数学.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特点, 它的动感画面、丰富色彩均可以让学生“眼前为之一亮”, 缓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紧张情绪和疲倦状态,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师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静态展示赵州桥、彩虹、水池喷泉等画面,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展示足球比赛的临门一脚、篮球架下的三分投篮、发射导弹的轨道痕迹等场景, 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抛物线”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又如, 在引导学生画二次函数的图像时, 教师用粉笔很难在黑板上精确画出图像, 此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动态展示从单独一点到连续多点、由静变动的函数图像形成过程.课后学生纷纷反映,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非常有趣, 多媒体对重难点的分析形象、直观, 让他们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并且印象深刻.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平时多注意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否则很容易出现“教学跑偏”现象.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后有计划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加深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知, 并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例如, 教师在讲解《统计调查》后, 可以安排学生调查全校学生对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排球五种球类运动的喜爱情况.让学生通过“收集 → 整理 → 描述 →分析”四个步骤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从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设计调查问卷”“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等知识内容的印象.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数学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家积极参与, 并且开动脑筋、拓展思路, 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 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如在数据收集环节, 部分学生另辟蹊径, 采取了网络调查方式;在整理数据环节, 学生采取了划记法来进行数据统计, 还有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用了SPSS软件进行统计;在描述数据环节, 学生除了手工绘制统计图之外, 还使用了Swiff绘图;在分析数据环节, 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数据, 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学生认为, 学校应根据统计结果, 多开展学生最喜爱的球类运动;有的学生建议, 应多开展学生忽略的球类运动, 原因在于学生对该项球类运动接触较少才会不喜爱, 如果增加其接触的频率, 就可以促进学生对该项球类的了解和认识, 从而提高该球类运动的普及率.教师除了要结合实际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外, 还要控制好数学实践活动占课堂教学的比例, 不能随意安排过多的数学实践活动.

总之, 开展初中数学趣味教学, 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开展趣味教学,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内驱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探索各种具体措施, 开展趣味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一、实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

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对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要有清晰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交流中常谈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精讲多练,先做后说;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重复依靠变式,严谨形成理性等,这些已被数学教育者反复推敲提炼,语言已精练到极至的教学规律,其深厚的内涵足以够我们终身去领会和享用。其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做”并不是指单纯做数学题,而是指先提出问题。让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数学法则、定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到他们有了一定的领悟后,再下定义,归纳法则,其教学效果就比由教师一唯的说教好得多。数学是做出来的,讲得再多最后还是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逐步的理解。只有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揣摩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这是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关键。

二、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之前,每位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要充分备好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备好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完全靠老师来调动。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教育机智,随时都能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备课中,我们还要在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的广度、深度、自觉度上下功夫。要恰当合理的组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最贴切的情景材料和保证学生该用的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习有效,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确保有效,只有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保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有效教学的评估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

当我们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以后,我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能否使学习者在课堂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所谓有效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对新知识的准确认识和新技能的有效操作,学生呈现的是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精神。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能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以往听课我们只专注老师的表现,实际上听课更多是看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学生中所形成的广度、深度、自觉度如何,学生学的成效如何。所以说一节课搞好一次教学活动设计综合不合理,其评估标准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全面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任务

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困生”是极其必要也是极其艰巨的教育任务。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课余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补习就成了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端的指责学生不努力是不合适的。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我常常通过课堂小测验和作业来了解他们,同时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和困惑),做到持之以恒,并及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考虑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小灶式指导,这些都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学困生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群体,在帮助学困生工作方面,教师一定要有计划,要讲策略,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心目中要有足够的认识,要采取有有效的帮学手段,这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劳动。例如对于听课常常要“走神”的学生,我就常常不经意地发出提示信号:“请某某同学注意”“某某同学在思考吗”等等;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应采取“紧逼顶人”的方法,通过与家长联系配合一定要让他完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修。对他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给予个别辅导,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以便使他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不可想象没有足够基础知识的学生,怎么会在日益加深学习内容的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又能怎样的实现有效教學。所以说,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是实现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初探 篇9

摘 要:笔者通过预习指导,现场操作示范及实验操作考查等方法,强化了生物实验课教学,使毕业会考优生率达90%以上。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

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

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

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1 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181名学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九七级4-6班,初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初九六级3-6班171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平均成绩88 8分,优生率90 2%。其中四班人平94 2分,优生率95%;满分有八人,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初九七级5-6班116人,参加市毕业会考及格率100%,平均92 1分,优生率91 5,其中五班人平96分,优生率95%,满分6人。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10

要顺利开展有效教学,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与实施。优化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基础;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一、优化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基础

韩愈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备课至少要三次,一是集体备课(突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学习者特征分析(突出因村施教),三是备教师个人(突出自身的教学风格)。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能够更好地剖析课标 与吃透教材,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意识,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优化的教学策略等,是教师协作探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集体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如:在备《空气》这一节内容时,对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空气,再通过举例说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怎样让学生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呢?在集体备课时有一老师提出:增加一个演示《白糖与铁屑的混合》的实验,将白糖与铁屑混合后,再将磁铁放在混合物的上方,学生可观察到磁铁将铁屑吸引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加能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2、学习者特征分析,因材施教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因此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与所任教班级学生特点不同,仅依靠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仍然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出现教学的低效与无效,为此我们应该在备课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备好学生。备学生主要针对两个层面: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现有学习能力两个方面。

3、扬长避短,培养当代学者风范

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课程资源,在备课中备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独特风格,备出真正“自我”。基于教师自身人人生阅历与教研资历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对教材的加工与处理也不尽相同,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资源也各不相同。诚然每一位化学教师要具有科学探究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必须广泛收集资料,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博学多才,并在实践中研读课标,通读教材,活用教参,网络教研,与时俱进,具有当代学者风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一节时,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情感较缺乏,在上课时为了增加学生的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我引出了令人沉思的话语:“一滴水做不了很多事,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都节约一滴水,那13亿滴水就是260吨,可供1人吃约26000天就是约70年。”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能够引起多么惊人的后果!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教师只有把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机地结合,内化成自我,把文本“熟透”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怎样的引入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资源,补充那个实验才更有效地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等,就显得游刃有余。备的作业应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备自己的“心理”,上每节教师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饱满的激情迎接你的学生,开展你的课堂教学。再加上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能使初中化学教学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切创新的起源,好奇心是创新的前驱。没有兴趣与好奇心的学习,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等都无法谈起。初中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意在驱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1、激趣导入重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趣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让学生发现初中化学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例如:第一节课我并未按教材的安排环节去上课而是先做了几个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指示剂变色”等趣味实验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们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深厚兴趣,同时还利用多媒体图片介绍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承上启下注重知识的衔接

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诠释或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衔接。例如:我在上“元素”一课时,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导入,先让学生思考“水通电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回顾这个实验,有效地导入了新课课题“元素”。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重视了问题之间的衔接,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①不断地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②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构建以学生为本富于教学机智的智慧型课堂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根据我的教学历程,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的种种模式与策略,不断地探究教育的本质。从中总结出了新时代的智慧型课堂,必须有以下几个风格。

①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有的放矢地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让每位学生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

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例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联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③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听课效率,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技巧。

三、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相长,因此课后反思不但要针对教师,同时更要针对学生本身。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回顾课堂中的不足和亮点,及时总结,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效果。而学生所要进行学习反思,回忆所学知识,有效进行梳理与巩固,使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1、学生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梳理与巩固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主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此学生除了课堂高效率地学习知识外,关键在课后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发现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息息相关,促进自身的知识结构的体系化,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复习与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解题能力,以此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等学习效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要有所不同)。

2、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

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是非常关键志必要的,反思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①预设教学效果很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好;②预设教学效果很好,但实际教学却不好;③预设教学效果不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④预设教学效果不好,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很好。教师按照以上四种情况分析这节课属于哪一种,然后剖析其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然后找到改进的方案与措施,唯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唯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课后的听课反思

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听课反思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善于发现,才能更好地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好地组织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本学科听课,也可以跨学科听课,不断地进行听课反思,积累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4、积极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课题研究

在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中,要善于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确定恰当的课题,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如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的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提升,并形成一定的教育论文或教育成果,为教学科研留下珍贵的文字依据。

上一篇:企业管理专业实习总结下一篇:历史名人小故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