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2024-08-01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初探(通用10篇)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篇1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初中数学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教学模式颇受成效。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到,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当前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下面,笔者将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阐述,并分析其成因。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改中着重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探究式教学代替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但是大多数教师由于固有思维的影响,仍然只是单纯的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这门科目由于其逻辑性,所以本质上较为枯燥,而教师照本宣科的教育会使得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无法取得应有的成就,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课外学习活动单一

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生活、劳动还是学习,都无法离开数学作为工具。可以说,数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对初中数学教学而言,除了课堂上单纯的“填鸭”式知识灌输以外,学生在课堂外练习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唯一渠道就是习题,甚至许多教师将“题海战术”作为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唯一手段。不仅如此,如今所选用的多数数学习题仍然以生搬硬套为主,根本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中的许多练习题也只是单纯的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练习,根本无法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和探索,这种现状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也造成了极大阻碍。

(三)教学评价方法生硬

新课改对以往单纯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极大地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目标、多样化方法的评价体系,并且应当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全面的了解,最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升学这种现实需求的压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仍然是将数学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不顾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背景的客观差异,单纯的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或者“差”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仅极不科学,而且会导致对自身成绩欠佳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不利于其学习和进步,甚至会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这种极为错误的心理,不仅不会帮助其成绩的上升,而且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

二、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新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理论及他人的成功经验,在适应于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采取各种科学的措施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立体几何时,用多媒体展现其部分视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其余部分,学生们参与热情被极大提升,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改变原有“师道尊严”的观点,和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得学生敢提出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最终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注意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一门较为难学、枯燥的科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间的相互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予以直观的展现,比如以桌子讲解面和线的关系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此外,教师应当善于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如动画、视频等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生动形象、寓教于乐,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锻炼对于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教学的差异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于不同基础、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差异性对待,摆脱原有的以分数最为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在笔者的实践中,建立了考试分数和日常表现两部分结合的评价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差距,而且也能看到自身的进步,最终激发其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深入、完善、科学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意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教学的差异性等,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篇2

1 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 创设主动探究的平台

数学教材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资源, 教师若能“用教材”教, 通过探究教材内容、结构以及呈现方式, 研究和挖掘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改变、补充、重组教材内容, 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资源作用, 呈现出更加有效的教学功能。

案例1:在“不等式应用”的教学中, 笔者创设这样一段情景:博物馆的票价是每人5元, 一次购票满30张, 每张票可以少收1元, 某班有27人去博物馆参观。

问题1:如何购票更合算?

问题2:若有4位同学有小记者证, 可以免票参观, 是否也与上题一样购票?

问题3:参观人数在什么范围内购买团体票更合算?

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情景弥补了直接传授结论的局限, 为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提供自然的通道, 为数学的呈现方式转变为数学的生成方式提供具体的环境。在数学问题情景的引领下,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会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有效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开发与利用课程人力资源, 创造灵动课堂

课程人力资源既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和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 还包括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

案例2:问题1:一圆柱高8cm, 底面半径2cm, 一只蚂蚁从点A到点B处吃食, 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 。

这是一道学习勾股定理后的作业题, 大部分同学受前面题目思维定势的影响, 把Rt△ABC中斜边AB的长度误认为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笔者在第二天讲评时, 没有直接指出本题的错误之处, 而是首先肯定斜边AB确实是最短距离, 但蚂蚁要具有怎样的特异功能才能沿这条路线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同学几乎冲口而出“加一对翅膀”,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解题方法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逐渐浮出水面。从同学们兴奋的眼神, 快乐的笑容中能够感受到他们是多么享受成功的喜悦, 于是我顺水推舟, 把本节的新课内容往后移, 转移教学中心, 提出第二个问题。

问题2:一只蚂蚁从边长为3的正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 求它所走的最短路线长。

学生根据上面的经验很快就解决问题, 不免有点沾沾自喜, 笔者于是再抛出第三题。

问题3: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 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 求它所走的最短路线长。

学生甲很快算出答案11.4, 学生乙提出最短距离应该是10, 两人争论起来, 并各有支持者。这时同学们急切地把目光投向我, 希望我做出有利于他们的结论。

教师:对不对, 不要问老师, 应该问问你们自己, 同学们该怎么办呢?

全班同学马上又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 有的重新验算, 有的展开激烈的争论, 有的甚至拿出笔盒摆弄。最终这两道原计划复习课才讲解的题目在教师和同学的合作、互动中意外地顺利完成。

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和学生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时, 他会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新知识赖以出现的那些旧知识、经验、方法是否熟悉,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敏感地捕捉到学生一丝情感上的变化, 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会珍惜学生的“错误”、“差异”, 并积极加以利用;他会利用学生的典型疑问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时, 教学任务自然水到渠成,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 开发与利用校本资源, 营造数学学习氛围

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 教师可多途径地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教师可依据学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展示数学的奥秘, 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案例3:笔者曾在学校课外小组活动组织“填幻方, 学数学”、“探究九宫图中的数学奥秘”、“与魔方有关的数学问题”、“五局三胜制为什么是合理的”、“华罗庚与统筹法、优选法”、“internet信息检索中的数学”等专题讲座。笔者还曾利用校园橱窗举办“数学谜语大比拼”、“数学手抄报展览”、“轴对称图形学生作品比赛”、“数独擂台赛”等活动。以上活动均受到全校同学的热烈追捧。

在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 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 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震撼的, 吸引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崇尚和向往, 这种影响将使学生逐渐把数学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已知价值追求, 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

4 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 观察、实验、发现、猜想、验证等数学的实验部分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多。

案例4:在“图形的变换”教学中, 笔者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缩放和反射功能模拟图形的变换实验, 让学生探索图形变换的性质。在“概率”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模拟“掷硬币”、“摸球”等实验, 进行大量的重复实验, 学生不但掌握概率的内涵, 并掌握一种切实可行的进行模拟实验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出现便于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数学实验, 能促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当信息技术被有效地应用时, 它们能使数学的大门向所有的学生敞开。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课程资源的过程, 也是充分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 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现数学精神、数学文化, 让学生感受数学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毅力, 用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升华数学课堂教学, 使数学课堂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9.

[3]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5.

[4]孔凡哲, 马云鹏.论数学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程资源[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初中数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初探 篇3

一、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1.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自己去推导结论,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灌输。

2.新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灵活使用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

1.分组教学试验。2013年春,笔者开展分组教学试验的想法,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试验在艰难中进行。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说服其他科任教师一起进行试验,经过与各科任教师反复交流,大家基本上同意了这想法。开始把学生按六人一组进行编组,并让学生围圈而坐,每组中都分有成绩好、中、差生,以便进行学生互助,同时任命正、副组长,监督好大家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流程是:每节课前面布置好预习任务,由正、副组长组织预习,要做到全组人基本完成。课内前十分钟,由教师为学生讲解本节重、难点及要注意事项,然后由各组选派成员,把预习任务展示到各组自己的小黑板中。此时,还是问题的学生可以讨论,进行互助学习,时间应在十分钟左右。接下来,再由各组选派成员对各组的展示进行讲解,其他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及时引导纠正,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加以思考,时间也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然而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试验的第一个月,几乎没有上到一节正常的课,每节课都是闹哄哄的,每节课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规范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预习任务的布置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多了?少了?难了?易了?等等的问题。堂课的实施也颇费脑筋,时间分配总是难以把握,常常一节课下来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各科任教师更是怨声载道,纷纷退出了试验计划,又回到了从前。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笔者看到了希望,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个月后,课堂终于看起来像一节课了,学校分批组织教师来观摩,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2.导学案教学试验。到2013年秋,七年级一些刚分配来的教师,也开始了分组教学试验,然而,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组织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最后都失败了。以上事例让笔者想到,能否有一种教学方式,和现有的教学方式更为接近,而又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于是从2013年起,开始进行导学案教学模式试验。方法很简单,课前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内以导学案内容为主线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初探 篇4

凤庆县大河中学 李涛 电话08834639192 邮编675911 【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初中数学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数学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比例较大,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转化这些数学学困生是摆在我们每个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我们教师应充分关注学困生的学困现象,分析产生学困现象的因素,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整体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转化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在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自身的因素。如智商低,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习惯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其二是客观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家长们缺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再者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绝对统一造成的。学困生是教育体系的产物,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每个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的认识也就千差万别,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学困生自然会产生。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数学学困生是学困生中的最大群体,是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数学教育研究中的非常棘手的课题。为此省内外一线教师和学者对数学学困生有非常多的探索,但由于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不同解决方法不尽相同。因此,根据数学学困生的现状,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一系列转化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难的困境,是我们每个初中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结合大量教学实例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师生情感缺失和学习情商偏差,对学困生来说影响深远。在我的身边有一个数学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非常严厉,学生的行为稍不如其愿,就大声呵斥,把学生骂得体无完肤,从不注意学生感受,时间一长,多数学生有了抵触心理,不愿好好学习数学,大多敷衍了事,导致其所教班级数学成绩每况愈下。

我们在情感领域培养和开发的不足是形成这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要力求善于运用情感原理。首先要尊重、关爱学困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去喜爱、了解并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与同学的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学伴之间的心理距离,激起他们敢问、想问、好问的学习意识,进而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逐步树立“我能学”的自信心,增强“我要学”的能动性。随着学困生良好的反馈表现后,教师应该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增进师生情感,逐渐让学困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最终达到消除其学习过程中情感心理障碍。这是学困生发生转变的良好开端,也是消除学习过程中产生学困生的核心问题。我班有一个学生叫张金友,数学成绩一塌糊涂但书写非常工整,有严重自卑心理,我多次和他谈心,首先肯定他的一笔好字并鼓励他如果能多问、多思岂不是更好,听了我的话后,该同学心理逐步有了转变,意识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重视、肯定和尊重,逐渐克服了自卑,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兴趣,成绩也有了提高,现在虽然还不能算优秀生,但是和以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考试成绩也由原来的不会及格到现在的每次都能及格。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是探索、创造的原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农村部分中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缺少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降低知识的难度,使更多的同学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数学成绩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比较明显。特别是随着知识的深入,知识难度的增加,一部分学生有了厌学情绪,多数表现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我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把他们分成了A、B、C三个层次。A层次为优生,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多钻研一些有难度的知识,使他们吃得饱;B层次是中等生,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的同时,练习一些中等难度的题型,使其能消化得了;C层次为差生,主要解决基础知识,多重复、多训练,让其吃得好。如此做法,学生学习数学少了压力有了兴趣,整体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加强指导,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普遍对概念和基础知识都掌握得差或学得死板,更不能用这些知识去处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对概念要做到:会口述、会判断、会举例、会运用。对难懂的概念、容易出错的运算,老师要多加解释,并且为学生示范“几回”,再让学生完成,并逐一检查完成的情况。但要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初二学生王某,学习非常认真,一般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推论背

得滚瓜烂熟,但考试成绩总是不尽人意。究其原因纯属方法不当,学了不会举一反三。对其稍加开导,建议他学习知识之后要勤于练习,理解识记,果不其然,王某的成绩进步神速。

七年级数学中有理数运算法则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是初中数学基础的基础,老师必须要让学困生从掌握这些知识开始,就是到了高年级也首先要从这里补起。有一条行之有效的“蛮干”方法:反复训练。找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困生一遍又一遍的做,这样才能克服自己的毛病,理解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增强解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困生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变。

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根本转化学困生,就必须提高他们较差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研究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水平,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针对每个知识点列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在新旧知识连接点处去尝试解答新问题,做到不难不易,“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比如抓住七年级数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来发展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有了这两部分内容的扎实基础,就能逐步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总之,注意学困生的思维特点,抓关键的知识和方法,在能接受的前提下来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合作,树立学困生主人翁精神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我的数学课堂是把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各组展开良性竞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开展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方法,使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六、密切与家长配合,共同营造学困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提倡教师家访、家长回访、电话问候等交流方式,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行为习惯及各种表现,另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对学生品行等方面的要求,家校双方就教育学生达成共识,并及时弥补家长有关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通过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良好发展。学生字某,原来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可是后来滑坡较大,一落千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学困生,找他做工作多次,均不得法。后来到他家家访,和他的父亲交流后方才得知是父母对他期望太高,而且扬言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不能升学。学生心里有了压力并自认为无法达到父母的标准,从而自暴自弃。我和他的父母交流后,父母也转变了态度,做了工作之后,字某又回到了正常的学习轨道。

七、持之以恒,搞好学困生转化教育工作

只要老师带着一颗爱心,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真正转变观念,锐意进行改革,认真总结经验,绝大部分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实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困生无论在家还是学校,常受到冷遇、排斥,感受到的大多是批评和指责,久而久之对学习和集体活动丧失兴趣,先是厌学,而后弃学,内心自然产生了一种对教师和好成绩学生的疏远感、冷漠感和对抗心理,这种心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其他原因而不自觉的被强化,并可能泛化到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上。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各人和各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转化他们的时候,要摸清情况、因材施教。同时,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做到多管齐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缪雷的《学困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分析及矫正》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5.11 [3]、郑君文 张思华《数学学习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2 [4]、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4 [5]、中学数学教学案例集 鲍建生等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初中数学小班教学模式初探 篇5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现行普通中学的初中数学小班教学模式,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人数少了,但数学素养差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仍然要从激趣,小组分工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特别对于学困生要有耐心,要有宽容态度,批评要委婉,达到教育目的又不伤他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上要分层,要进行变式教学,以启迪思维,达到人人都有不同的收获,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变抽象为直观。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激趣;分组;耐心;变式

当前的教育,农村的孩子跑到城里去读书,城里的孩子跑到知名的学校去读书,导致了一些学校的学生爆满,一些学校的学生比较少,究其原因,还不是大家相比之下觉得城里的知名的学校教学设施好,教学质量高。这就给很多的普通学校造就了很多小班,因此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事在必行。而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学有所获,探索如下:

一、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论语也说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初一“科学计数时”,我设计牛郎追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导入,以前孩子们的认知都认为七月初七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会了,而我现在从数学的数值角度评析了牛郎星与织女星不可能在“七月初七”相会的事实,完全颠覆了孩子们已有的认知,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明显。

二、分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的小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人情世故方面,特别是玩电脑方面是高手,但是小学数学却学得很差,初中入学摸一下底,2分的就有好几个,普遍都很差,进入初中数学,大都勉强跟着走,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因此把他们分成小组,成绩好、中、差、进行搭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学生学习效率提高。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勇于提出个人想法。其次,能够增加学生交往的机会,建立一种积极、多向的交往的交往模式。师生之间不仅形成反馈回路,还允许并促进学生间彼此交往、互助学习。不仅要求组内每位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要求每个成员认真倾听组内成员的意见。在小班化教学中,给每个学生更多的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的动态、表现。第三,能够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在如何讲解文本,而是如何组织学生去探究、去学习。教师的位置不在讲台,教师经常在小组之间来回地走动,观察、倾听、了解,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帮助。教师在处理学生与学生关系时,由鼓励竞争转变为鼓励合作,使学生把学习任务由个体化向合作化转变。

三、对待学困生要耐心细致地疏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现行的教育方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比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先回忆乘方的定义,aaaaaa……aaaaa=an。再给出23×25=?,52×53=?,6×64=?,35×37=?引导学生按乘方的定义,看看能不能得出结果。观察结果的底数,指数与等号左边的幂的底数指数有啥关系,再小组交流,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将这个规律用数学符号怎样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归纳能力。

五、运用变式教学,加深理解和运用公式法则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

六、尊重爱护学生面子

现在的孩子面子观点重,稍不留意就伤了孩子,伤了自尊,他就不学你那一科了,有一次上课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练习题时,有个女生在计算幂的乘方时,把底数与指数相乘了,我为了警示他人,把她的解题过程放到展台上一展出,她的脸一下就黑下来,拉长了,坐在那里,像个焉了气的皮球,后面的练习也不做了。我赶紧就说,某某同学尽管范了错误,但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大家不再范相同的错误,大家应当感谢她。这时她的脸才阴转晴了,你上课,她又积极参加了。

七、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基本上是一天一个课时,对于学生来说,很少有预习和复习的,因此掌握得很差。为了巩固他们所学,我设计了每天课前3分钟,把上节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1道题的形式在展台上展出,让学生马上答题、上交。老师在展台上给出正确答案。然后进入下节内容,刚开始时学生们6分钟就不能答完,慢慢的就能迅速的得出结果了,隔一段时间发现学生掌握情况好多了。

八、课堂教学网络化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情趣盈然、丰富多采,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初探论文 篇6

新课程标准更注重素质教育,他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较好地锻炼、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掌握到学习知识的方法。一个人是否进步不仅仅要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还要看他的个人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因此,我们每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提高学生能力的研究,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既完成教学目标,又提高学生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我在教学前让学生收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几何图形,然后让他们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展示的同时描述自己拿的东西是什么形状。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几何图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且在讲解一些图形的特性时,他们也能够很快掌握和接受,既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二、设置适合学生的作业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留的作业仅仅是教材中章节后的练习题,或者学校统一的练习册、测试卷等内容。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作业的处理也应做精心的安排,而不是根据教学材料去制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来制定。我曾经按照章节后的练习题留了一次作业,在下次上课前,我收作业,有好几个同学都向我反映,课后练习题太简单了,一会儿就写完了。虽然是学生一个不经意的表露,但让我认识到这次作业的效果并不好,练习太简单根本无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我认为,我们应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课后练习题、练习册以及备课时预备的练习题,来制定课后作业。作业的设计应具有梯度性:有能够让学生信手拈来的题,也要有让学生通过简单思考就能完成的题。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在做完简单题后还有时间做一些稍微难一点的题,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有一些简单的题也不会打击到学习差的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还要注意作业的题量。作业太多会严重打击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甚至会给他造成负担,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作业一定要适量,要考虑到学生其他学科的作业量,使我们的作业做到质量高,数量精。

三、教师要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篇7

一、数学作业设计要精选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重新加工,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才能成为用得上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课本中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和课外习题中,精选作业题,或有针对性地自己改编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达到预期的目的,做到恰到好处.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比如: 在作业布置时,设置两类题目. 第一类为必做题,紧扣当天所学的基本知识,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的,浅显易懂,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类是选做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数学作业设计要有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 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 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给学生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发散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数学作业的设计,能真正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更能应用于生活,在实践中运用,并能进行创新. 例如: 在学完四边形后,给学生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 两个全等三角形,可以拼出几种类型的四边形?

同学们拿到这样的作业,大都经过实验操作,采用了多种方法,实现了图形的变换,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三、数学作业设计要体现实践

新课标指出: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也应给学生设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如: 学完函数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家庭都接入了网络,电信局规定了拨号入网的两种收费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A: 计时制: 0. 05元 / 分; B: 全月制: 54元 / 月( 限一部个人住宅电话入网) . 此外B种上网方式要加收通信费0.02元/分.

( 1) 某用户某月上网的时间为x小时,两种收费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 元) ,y2( 元) ,写出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 2) 在上网时间相同的条件下,请你帮该用户选择哪种方式上网更省钱?

这一问题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如果学生家有电脑可以上网,他就知道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收费方式了. 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数学作业设计要有趣味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从心理学角度讲,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 学生只有对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作业这一活动中去,所以数学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兴趣,就跃跃欲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完球赛积分表问题后设计如下问题:

如: 足球比赛的计分规则为: 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0分,一支足球队在某个赛季中共需比赛14场,现已比赛了8场,输了1场,得17分,请问:

( 1) 前8场比赛中,这支球队共胜了多少场?

( 2) 这支球队打满14场比赛,最高能得多少分?

把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足球联系起来,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在数学作业设计方面还要进一步的研究,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作业设置好了,既能使学生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又能使教师通过作业反馈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业属于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既是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并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教师则通过批改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如果作业设计得好,既能为教师减轻负担,又能为学生提高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初探 篇8

人文数学 和谐数学 实用数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如何进行革新,从而使传统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是每位教师及育人单位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多采用老师“满堂灌”的单向信息传输模式,学生大多数时候都在进行机械记忆和枯燥练习。而实质上,数学教学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同化新知识,构建崭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从社会方方面面汲取教学创意和启发,为数学注入人文情怀,将生活实践中的点滴经验融入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互动模式。

一、人文数学——提倡人本观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数学,本质上虽是一门自然学科,但也肩负着文化传播使命。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严肃的外表下也蕴含着人文美学。例如,数字表达的简洁之美、公式定理的逻辑之美、几何图形的协调之美,等等。数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其在内心产生愉悦感和亲切感,特别是逻辑推理后的成就感,实现其内在的审美价值。而老师就充当了学生探索知识奥妙的那双明眸,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品味数学之美。

1.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氛围

人文视野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立人格主体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知识储备和性格特征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地渗透人文关怀。这一点对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尤为重要,完善的知识体系,高雅的文化熏陶,完满的性格塑造都需要情感滋润与人文关照。教师应将自由、平等、博爱的元素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为之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心境。在数学教育中多一些人文的关怀,使学生既成为一个“科学人”又成为一个“文化人”。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价值观

(1)体验知识的探索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认知事物都会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的过程。小学生受身心发育速度和身心现状的限制,自主发展的潜能还十分低下,自主实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作轨道。教师可借助直观演示与例证,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与落脚点,感知事物相对的规律与变异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去发现,总结完善数学的认知功能,全程地亲历数学相关知识体系,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本质特征与变异的规律,使课堂成为学生掌握技能、自我修炼的平台。

(2)尊重学生个性,不吝啬表扬与鼓励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更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洞悉学生内心世界,把握教学节奏。通过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真诚沟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形成愉悦轻松的教学状态。课堂中我们应该做到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对于表现力过强,不太遵守课堂常规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要一味批评、以偏概全;对于性格内向,惧怕公开发言的同学,要适时地给予机会,锻炼其勇气。总之,课堂中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情,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体察学生当时的思想与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人文环境。

二、和谐数学——自主探究与师生互动

1.师生关系的双向互动化

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实则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切磋,共同进步的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双方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来建立一种彼此沟通的模式。互动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好的交流,教学活动参与者双方的目标差异的减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知识结构的生成自动化

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的先天禀赋、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导致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教师与个性各异的学生应该针对彼此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争鸣与探讨,这样教学就会变得更具针对性,既使优等生的能力得以提升,又使学困生的困惑得以消解。

三、实用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1.生活为数学教学提供素材

人类生活环境中的万事万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生活中的各类物种不仅可以为初中数学提供教学素材,使之生动形象,而且可以扩展和启发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生活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数学奥妙,不仅为数学教学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囊宝库,也激发了初中生探索数学因子的无限兴趣。人类利用大自然创造出的各种产品不仅丰富了数学研究手段,也不断提升着数学发展质量。

2.初中数学应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价值

数学通常以模式化、程式化的形态呈现,似乎与多姿多彩、丰富多变的生活现象相去甚远。但通过探讨生活元素的数学内涵可以发现:生活既是数学赖以存在的根基,又是数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数学的标准定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见,将数学见诸实践乃是数学这门科学本身的应有之义。数学的广义作用有三:一是展示现象,描述生活;二是解决难题,便利生活;三是发展生产力,造福生活。人类分饰两角,既是生活与数学的中介,又是数学作用于生活的造福对象。如果抛开了生活谈论其他,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的成果已初见端倪。例如,九年一贯的综合课程设置已经基本普及;“难、繁、偏、旧”的书本知识已基本清除;课程评价更加实际和多元,等等。然而,改革核心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人心。鉴于初中数学科目的课堂教学现状,笔者结合多年研究和教学经验,提出了“人文数学”“和谐数学”“实用数学”三点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目的——变革与完善.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程玮.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科教文汇,2011,(04).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篇9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双龙街乡初级中学 陈云

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己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个个层而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既是新世纪、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分别从整合实践的背景意义、实践的结果与分析、实践的反思等方面谈谈。

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需求的。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新课程大纲或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们开展这一实验是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是于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相吻合,相适应的。

2、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整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研究,是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3、师生欢迎 我们设计了《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调查表》、《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调查表》、《教师使用教学课件来源情况调查表》(共250份)、《学生对应用媒体手段教学所持认可度调查表》(200份)、《学生方面的调查表》(250份)、《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情况调查统计表》(40份)。经调查统计发现:①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有80%的教师会基本的WindowsXp操作,能利用Word或Wpsoffice进行文字处理的占67.6%,表明已具备制作电子教案和使用课件的能力,但是具有编辑、开发教学资源技能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如会上网查找教学资料的占56.8%,会收发E-mail的仅占43.7%。同时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青年教师在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方面占较大优势。②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约有60%的青年教师掌握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课件制作工具,他们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生力军,但目前他们的制作水平还很低,制作的课件缺乏交互性、动感等。③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来源情况。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10%的直接采用商品软件,有40%直接采用网上下载软件,有12%直接采用自制课件,这说明教学软件不足或质量水平很难满足实际教学要求,成为制约“整合”的瓶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45%采用加工改造后的教学软件。④ 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大体上持欢迎态度。⑤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仍存在不足。⑥学生在除信息技术课外的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极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每学期几乎没有。⑦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理解,但当前尚未达到我们的初衷。⑧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⑨75%的学生对“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持欢迎态度(包括非常欢迎),20%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只有5%的学生持不欢迎态度;30%的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15%的教师稍微会一点,55%的教师希望多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很欢迎的。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现代化的农村综合示范性中学,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综合性中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有现代化理念为指导的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给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 了基础;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的长处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以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张掖市普通中学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实践,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初探论文 篇10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所评价的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以 期初步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1.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制定评价的目标系列需要经过一个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双向过程。首先由教师在深入学习大纲,把 握教材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点的分布、能力培养的载体以及思想教育的因素,初步制定出评价的目标系列;然 后由教科研人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研究评价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最后确定评价的目标系列,并向师生公布。

经过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评价的目标系列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知识评价系列。教材把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化了,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每一节课、每 一单元、每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构建一个知识评价系列。如:第一册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 减法的知识评价系列:

能力评价系列。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数学知识和必 要的教学活动,数学能力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认为,建立能力评价系列既离不开“数学知识”这 个载体,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建立能力评价系列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鉴 定性的评价,而是为了促使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中自觉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建立 各年级的能力评价系列。(参见表一)

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即对学生学习数学时所表现的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定性的评价。根 据大纲的要求,我们初步拟定出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

2.评价时空过程化

评价时空过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从时间上看,应有学习前的准 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评价、活动课 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和其它活动的评价。

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行 为,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要求注重平时的了解、考查,包括课堂提问、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课时达标测试、课堂操作、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等。显然,实现评价时空过程 化,评价的指向是唯一的,而评价者既可能是学生本人,也可能是同学、教师、家长或其他教育者。因此评价 时空过程化,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3.评价方法多样化

(1)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

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理,即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面试的主要内容是操作,如操作 小棒演示算理,拼摆学具推导公式,测量,制作等。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加强 口试与面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和临场心理素质。

(3)免试与重试相结合。

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认真,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允许免试。对于评价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应当给他 们重新应试的机会,并以重试的成绩为准,这样能使学困生在重试之前找出不足,进行重点学习,同时可调动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评价结果的表现科学化

以往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因此 ,应寻求评价结果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科学化,尽可能地把评价结果描述得准确些。

(1)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以平时的结果为主。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单元作文我的理想作文400字下一篇:主题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