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

2024-10-28

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通用12篇)

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 篇1

分层教学法是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 在技能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分层教学。然而多数情况下, 教师考虑学生“差异”的落脚点仅停留在比较单一的“会”、“有点会”、“不会”三个层面上, 组织教学时只在有些环节进行“分类”的布置不同任务, 这看似已经分层教学的课堂存在目标不明确、分层较机械、分层没有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基于什么?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初一的学生来自各个地区, 初中体育课是男女分班上课的, 在篮球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篮球技能基础参差不齐, 差异很大, 于是自然而然的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对分层教学有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 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案例一:让每个学生都“吃饱”

在第一次上篮球课的时候, 安排的内容是原地运球。事先笔者对两个班近60名女生的篮球基础进行摸底, 有很多学生不会“运球”, 只会“拍皮球”, 而有一部分学生是从本集团学校升入初中的, 她们已经学过运球了, 基于以上情况下便开始“分层教学”。让会的学生自由组合去打半场, 不会的学生在教师教授动作重难点后单独练习, 在教这部分学生的过程中, 主要是让学生反复练习, 一节课几乎都在运球, 可是练习的效果不佳, 笔者还批评了学生, 责怪她们小学没有学好, 而且我还要抽时间关注在旁边自由活动的学生的安全。整堂课结束教师很累, 学生也很累, 基础好的和不好的都没有“吃饱”, 学生的表情告诉我她们不喜欢这样的课。

反思:通过理论学习知道了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即在承认学生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 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 对每个学生的付出都给予应有的肯定。笔者让一部分有基础的学生自由活动, 既没有目标要求, 又没有评价, 学生的篮球技术只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于不太会的学生, 只通过机械训练想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 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女生的情绪变化, 也没有考虑及时评价学生的进步, 所以这样的课是失败的, 这样的“分层教学”是错误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为了甄别学生的能力, 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改进:“内容分层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最佳学习路径。”在以后的运球教学中, 所有的学生都在一起学习, 但是对练习的内容进行分层:笔者要求已经会运球的学生采用左右换手原地运球, 有点会的学生采用原地高姿运球, 加大动作幅度;不会的学生采用低姿态运球, 重点关注手接触球的缓冲动作。还采用“老狼老狼几点啦”等学生喜欢的游戏, 让会的学生运球时能抬头看教师的手指数;让有点会的学生听到“5点”时变成低姿运球;让正在学习运球的学生按照教师儿歌的节奏用球撞击地面的声音呼应运球的节奏。经过练习, 如果有学生能达到教师的要求, 那就可以挑战更难的练习任务, 对基础好的学生我还准备了要求更高的内容。这样以内容分层的思想贯穿于运球教学, 通过内容分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笔者知道这样的分层教学是成功的。

案例二:让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目标

有一次准备教授“行进间两大步上篮”, 在备课的时候笔者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 但是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只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纬度的大目标入手, 对教学环节中细化的要求没有明确。在课堂上便眉毛胡子一把抓, 全体学生都按部就班地从徒手练习到运一步球上篮, 再到运三步球做两大步上篮动作。到最后环再“分层”, 让会的学生争取进球, 不会的学生避免走步。学生练习的效果不理想, 教学目标没有达成。

反思:体育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要求“目标统领内容”, 制订教学目标后还要看目标是否能达成。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案和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 学生是怎么学的, 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是怎么辅导的, 有多少学生能完成任务。如果每个问题都能有效解决, 那这节课就是一节有效的课堂。在分层教学中要做到“目标分层”, 每一个教学环节要贯穿细化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学会分解大的目标, 每个人达到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就达到了。

改进:通过事先了解和课堂观察, 笔者把学生分成几种:会运球会两大步上篮的;会运球不会两大步上篮的;只会原地两大步上篮徒手动作的。给第一种学生的课堂目标是, 能行进间运球五到七步, 两大步上篮, 第一步踏入指定区域, 如果能做到就要求进球;给第二种学生的目标是多练习徒手动作, 从运球上一步开始, 反复多练, 把运球和两大步结合起来, 如果会了要求运球三步后上篮;给第三种学生的目标是, 运球有节奏, 做到右脚跨出落地同时双手接住球, 反复运球, 如果掌握要求边喊口令“1、2、3”边运球, 紧接着做两大步上篮同时喊“1——2——投”。经过分解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都明确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目标是动态变化, 达到一个目标就可以向更高一级目标努力。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有了进步, 几节课后, 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行进间运球后两大步上篮动作。

经过课堂实践, 笔者对初一女生篮球采用分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1.分层教学基于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的全面了解。

接手初一的班级后, 教师可以通过小测试、问卷调查、口头调查等方式大致了解学生的技能储备, 便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2.分层教学基于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考虑。

体育教学不是运动员选拔, 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的任务也是要帮助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提高。因此分层的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层次的共同发展, 而不是简单分类、粗暴区别。

3.分层教学基于教学目标的分解和评价的分层。

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是不科学的, 同样用一个目标要求所有学生也是不可行的。分层教学的途径就是目标分层、内容分层和评价分层, 这样才能做到每个人都“吃饱”、“吃好”。

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 篇2

九龙桥明德小学徐连武

学习了分层教学的新理念,知道了分层的理念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用新的理念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惑。

困惑之一:怎样把握分层,分层后如何安排学生的座位。对学生的分层不好把握,是应该细化分层,就是把学生按能力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这样分层在实际产生的问题就是不好安排学生的座位。如果把学生的座位明显按层次排出,方便辅导和教学,但会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如果不按层次排定座位,分层教学和辅导不方便。还是粗线条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就是在教师心目中有优生、有学困生,学生不特定排座位,这种分层是有弹性的,学困生和中等生,中等生和优生的界线不明显,是比较模糊的分层。怎样安排才好一直困惑着自己。

困惑之二:在分层教学中,学困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保底,按成绩衡量还是按每节课的目标来衡量。如果按成绩来衡量,学困生的成绩达到多少分才算保底;如果按分层的目标来衡量,学困生经常做基本的练习、基本的作业,到单元测验或期末考试时,他们的成绩肯定会不理想,达不到上级和学校的要求,这样算不算保底。

困惑之三:平时什么都分层,期末考试试卷却不分层。备课时目标分层,辅导时方法分层,提问时问题分层,巩固时练习分层,作业时题目分层,评价时标准分层,但在期末考试时试卷却没有分层。全体学生考的是一张试卷,一样的考题,判卷时一样的标准,结果学困生的成绩会低于或远远低于优生,这时他们的心里在也没有成功的体验了。并且我们县把及格的标准提高了,一、二年级80分及格,三、四年级75分及格,五、六年级70分及格。及格标准的提高,不及格的学生就会增多,怎样解决好平时分层期末考试不分层的问题。

困惑之四:做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题学生得100分的怎么不多。看资料介绍的都是学困生把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题做对、做好,得了一百分。而我在实际应用时却不是这样的结果,就连班里优秀的学生有时基本练习题都得不了100分,经常出现问题。基本练习题的正确率经常会低于综合题或拓展题,当然有学生在做题时不细心马虎造成的,可能也有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自己也曾在教学中注意抓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也曾引导学生做题时要注意审题,但始终基本练习的正确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过对学生使用分层测试卡的实际应用,经过对分层测试卡基本练习题的研究,发现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题有些题目量过大,有个别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这样学生全部正确的机率相对较小。能不能调整基本练习的题目,让题目的量合适,难题调到综合练习中。

浅谈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种全新的更实用于现代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法。具体表现为:

一、分组

我担任的是七年级18班的班主任,担任17和18班的数学课,为了对比实验效果,17班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我把18班分成20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人,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都是由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组成,我把他们分为A、B、C、D四个层次。

二、预习

每天晚上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预习第二天要讲的新课,C、D两层次的学生只完成基础知识部分,B层学生除完成基础知识外,还要完成能力提升部分,A层学生除完成以上部分,还要完成拓展延伸部分,这样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既能吃饱,又不会感觉太累,这样既做到了因地制宜,又做到了因材施教。

三、课上

1.首先,小组合作交流,由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讨论导学案的内容,订正基础知识部分的答案,这部分主要由C、D两层次的学生发言,由A、B层次的学生纠正错误,然后由B层学生讲解能力提升部分,由A层学生讲解拓展延伸部分。这个过程主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由本组的4个学生分别上台讲解老师布置给每个小组的任务,基础知识部分由C、D两层次的学生讲解,B层学生讲解能力提升部分,由A层学生讲解拓展延伸部分,然后由其他小组点评,不足之处其他小组再做补充。这个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成果检测,为了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当堂检测,然后有针对性地留课下作业。

四、分层作业

C、D两层次的学生做课后的基础题A组题,鼓励C层次的学生完成中等难度的B组题,B层学生完成A组、B组题,鼓励B层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C组题,A层学生完成A组、B组、C组题。另外,老师也可以给A层次的学生留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既可以开拓思维,又可以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传统教学法,没有强调个别,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要求老师强调个别,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 篇4

一、学生分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这也是影响分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我们之所以提出分层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法,正是由于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影响,初中生在性格特点、学习方式、能力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是导致学生之间语文水平逐渐增大的主要因素。为了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现状,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来说,我们通常将全体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针对在语文学习中感到吃力,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这部分我们简称为基础层。第二层次的学生主要特点是能够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学习中对教师指导依赖性较强,这一层次我们可以称之为发展层,而第三层次主要是指学习领悟性较高,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即拔高层。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的依据并不仅仅是语文成绩,我们分层的目的在于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可以说,这种分层是短时间内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也就是说,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具体分组情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把握。另外,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实施不同方式的指导,主要可通过一对一、自主互动和特别指导的方式进行。

二、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反映分层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师要灵活机动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备针对性的目标,总的来说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明确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三个方面,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在遵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要求进行适度的降低和提高。例如教师在给基础层的学生设立目标时,教学重点应放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上,对于课程标准中设计的拓展延伸要求可以暂时降低,当基础层的学生在分层教学法的引导下能力有所提升时,再调整教学目标,制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指导整个教学活动,起的是“导向”作用。因此,目标分层也是应用分层教学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智能优势组合,设立“量其力所能至”的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要避免走入将学生之间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等同于其自身能力的差距的误区,同时要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对待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将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帮助学生实现成绩稳步提高,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内容分层

内容分层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深浅多少都是分层中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分层的思想。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资质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习者更加容易接受,这也是我们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原因。首先,教师要明确内容分层是在集体教学框架下的一种变革,它并等同于复式教学,内容分层的关键在于引导中上水平即发展层的学生实现循序渐进的发展,同时又能带动后进生,引导优秀生实现个人进步。我们以课堂提问为例,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可以搭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有效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具备一定层次性,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同时问题要给学生带来一定启发。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一文时,文中引用了几个典故,例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引用的是姜尚被周文王重用一事,有学生提出疑问,引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老师可以提问:“这个典故是讲什么内容的?它是在何种情况下被引用的?”等,这样教师在教师的启发下得知《行路难》中李白借此次典故表达自己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信心。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将语文课推向高潮,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这也是达到分层教学,兼顾全体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探寻更加符合初中生特点的教学措施,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感受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贾洋洋.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2016(15).

教学设计中的分层教学 篇5

景春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各自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现有的轻视甚至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整齐划一的模式化教学已经完全不适应新的时代,这种教学忽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胖的拖瘦,瘦的拖死的结局。

“分层教学”是以学生已有知识储存、技能技巧及语文学习能力为基础,就是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一种全员参与、共同发展、分层递进的现代教育科研理念,注重教学的大众性、普遍性。

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所以分层教学的关键首先是确定以学习为核心的教学观。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断推动学生去进行研究性学习,推动这个教育主体主动去“学会学习”。

其次,教师应创设一种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置分层的情境。下面我主要从教学设计中目标设计和教法设计方面谈一谈如何设置分层教学。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一般来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能力差异把学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A层次组为整体学习优秀者。

B层次组是学习基础差但某一方面有一定特色的学生。C层次组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分层过程中要坚持阶段性随时调整重新组合的原则。二.对目标进行分层

目标是课堂中学生实施学习活动的方向,一篇文章可以学习的内容很多,从三维角度来说,一篇文章的目标可以有3个,也可以有5个,甚至更多,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求精定目标,并做到梯度合理。

如在确定《乡土情结》的教学目标时,C层的学生只要求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B层学生则进一步要求分析理解表述课文的中心;欣赏文章中的片段,品味其艺术魅力;A层学生要能够在此基础上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并写出片段。

三、对教法进行分层:

目标梯度确定后,如何实施目标就成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率不同,课堂容量也不能要求一样;学生认识、理解能力不同,在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方面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就不能采用陈旧的模式。

1、可采用自主合作学习

教师围绕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告知学生哪些目标是都要解决的,哪些目标是三分之二的人必须解决的,哪些目标只须要三分之一的掌握,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行解决C层目标,利用合作解决B层目标,少数同学利用课后时间通过查资料等形式探究A层目标。

2、分层次提问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成果,并肯定成绩,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目标实现的愉悦。如我在设计《乡土情结》时,设计了几个问题:

1、依据作者情感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中心。

2、出示讨论题

(1)要求(一般生):①文中写了哪些事?②文中联想了哪些诗句?

(2)要求(大部分学生)分析理解文中联想的文学片段,培养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

(3)要求(优等生):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写作训练——培养、训练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层次较高)。

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让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更高层次学生的能力。

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 篇6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即“因材施教”。也就是说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就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初步基础

一、分层教学含义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各组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允许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用各自适宜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才干与“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内,努力促进各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这样,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学生在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

二、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分清层次。

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层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因素,然后在对全班学生做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相对地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再作必要的层次调整,做到因人制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为主要依据合理流动,适当调位,这样可以激励学困生奋起直追,逐步为进入中层作好准备;对于中等生,让他们认清“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对于优生,为了确保自己的优势和超层发展而也会不断地努力。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相互鞭策,相互促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把握合理的课前预习内容。

针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较弱的特点,要求教师能深钻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例题的推演自行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

3.精心设计,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来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游乐场的门票原来每张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张门票能省多少元?教学中,首先弄清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把什么看做单位“1”,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先求出节省的百分率,再求节省了多少钱?这样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大家交流展示,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应以模仿性的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简单模仿教材中例题的方法或例证问题方法,让学生找出一些规律,同时要求他们在听课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再亲自做例题,最终让差生能落实大纲要求,掌握单一、基本的知识点;对于优生,则应以创造性的学习为主,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教师应要求他们对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及内在联系的分析,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从深度和广度加以落实。

5.分层检测,反馈小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分层测试的方式完成课堂作业,以检查学生对于新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如: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教师在学生测试过程中就开始有针对性地批阅部分同学的作业,再组织小组内互批,查找问题,指导及时纠错、小结。课堂中没批改完成时课后由小组长组织批阅,并写出作业情况分析交老师审阅。各层次达标学生给予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努力。让所有学生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 篇7

当前,初中数学作业普遍存在机械重复性较多,形式单一,缺乏思维含量,作业量分布不均;忽视学生间差距和潜能,形成“一刀切”的局面等问题。学生对这样的数学作业非常反感。那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下,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本文通过案例对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从分析影响初中生作业低效的原因出发,实现从原先所谓的“任务”转化成学生自身学习的一种需求。我们尝试从改变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行分层作业模式,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合理、有效地完成作业,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教师不但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的情况,还能及时发现教师“教”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结构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案例1:

整式加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基础上的提高。在布置做教科书“整式加减”课后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探究”题时,我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大半节课后,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做完了所有的题,没事可干了;而基础差的同学一节课就在一个题上磨蹭,丝毫没有进展。我看了很着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说:“不会做。”

案例2:

今天,我们利用课堂时间来检测“整式的加减”的掌握情况。我把练习试卷分发给学生,学生拿着试卷后便“八仙过海,置、作业布置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对于层次低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层层深入。而作业的布置也是,不强求程度低的学生一下子达到高层次的水平,给他们设定一个目标,在实现他们自己的层次目标后进入下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在分层次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摘取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学习就更有信心了。这种分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强调小组的合作性,提倡小组的共同进步。

互动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在探究式的学习当中,通过强调小组的合作,小组成员在共同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当中,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小组的共同进步。小组能够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各显神通”地做开了。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做得好的同学有得满分或九十多分的,做得差的有近十个人在四十分以下。他们通过一节课的做题完全没有进展,因为这些同学数学基础差,再加上每天都跟着“大部队”走,天天“坐飞机”,作业不是抄就是欠,所以练习更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了。这些同学在练习时很累,他们心里也很着急,一节课咬着笔杆,心急如焚。

一、案例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形成,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大都是由于无效学习造成的。的确,我们很多时候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东西,怕学生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衡量学生。然而,这样做的效果恰好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没有尝到成功的快乐,反而被一次次失败所打击,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可见,教学中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信心问题。教学中不但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即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应该从作业布置中承认他们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布置

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好的为A组,成绩中等的为B组,成绩较差的为C组。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下等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做些变化,视为提高性作业,供B组和A组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探索性作业,便于A组同学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分层作业设计实施所取得的成果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切合自身实际,学习负担也减轻了,学习过程比较轻松、灵活、主动,培养了学生如,在学习立体几何这一章内容当中,可以通过小组共同完成用纸来制作正棱柱、正棱锥、正多面体等,之后进行小组成果的分享,达到对几何体的性质和数学知识深刻认识。

探究式教学模式力求做到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的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行向个体学习与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性教学,寓“学法指导”于同步教学之中。教师讲课应尽量暴露思维过程,优化思维品质。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问题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发现和探求知识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王海燕

(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擦火石。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触发思维,积极踊跃地投身数学课堂,精彩而富有艺术的提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创设疑问情境,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其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精彩而艺术的课堂提问,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技巧谈几点体会。

一、紧贴内容,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提问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很多,可以提出问题的地方也很多,但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则会导致学生把握不住重点,分散精力。因此,教师的问要问在点子上。为此,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备课,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每一节的教学重难点,力求对每一节的内容、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维,避免设置的问题脱离教学中心这根主线,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提问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对就知的复习型提问,引发新知的铺垫型提问,启迪思维的理解型提问,巩固新知的应用型提问,检测效果的评价型提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采用相应的提问形式。

二、精心预设,设计富有梯度的问题

为了调动班级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梯度。例如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E,直线BM,CN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在讲解这道题时首先要明白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解决这道题有困难,如果不降低难度,许多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可以提问:由题目中已知条件能证出哪两个三角形全等?当学生回答出能证△ACN≌△MCB后,接着问能否证出△MC-F≌△ACE,再问能否证出△CEF为等边三角形。这样给学生的思维搭上阶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同学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既重视学生的共同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的个性差异。

2.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教师改变了以往面向少数,忽视多数,忽视全面发展的现象。教师的着眼点是全体学生,能重视各类学生的发展,使各类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提高,有效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促使学生的整体优化。

3.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作业的研究与实施恰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

当然,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沉淀,并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正

自己的收获,这样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动脑,精神始终处于兴奋激昂的状态,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思维,巧妙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提问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数学思维的两大思想方法。一道题拿到手后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一般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这往往对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这些题目老师不能为解题而讲题,要明白教育的实质,要通过这些题目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所以提问时可以用综合法问同学们由已知条件能得到哪些结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再问哪些结论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帮助。再从结论入手问要解问题可以有哪几种途径,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学会探究的方法,锻炼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面向全体,提问要有广泛性和层次性

要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应尽可能面广,更不能只盯住几个同学提问,只为了那几个成绩好的同学提问,否则必然会让另一部分同学受到冷落,削弱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认为提问的问题与他们无关,从而不开动脑筋思考,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在证明上述题目中的△ACN≌△MCB时,可以将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让层次不同的三个同学来回答,这样既增强了提问的广泛性和层次性,又让所有同学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使每一个同学都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五、拓宽视野,提问要注意巧妙引申

提问时注意巧妙引申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的新知识。比如在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引申提出:连接什么样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是菱形?是正方形?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中点四边形的认识。

六、面对实际,教师的提问要深浅适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能把数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提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便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浅显的,确树立新型的数学作业观,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在平时设计作业时避免“题海战”,防止“熟而生厌”,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探索教改新路实施“分层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

[2]周俊,肖婵婵.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研究,2000(6).

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 篇8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兼顾班中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各类目标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地确定重、难、疑点,恰当地划分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还要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准确地制定相同和不同的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梯形》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困生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及等腰梯形的性质;要求中等生能运用梯形的有关知识进行简单计算和证明,并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要求优生能熟练灵活地添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学困生能尽自己努力学到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学有所得;使中等生有较高的学习要求,既不感到困难,又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使优生有更高的学习追求,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努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分两个层次,一是教师所提问题本身具不同的层次,是依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教学提问;二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是依据不同教学对象而设置的教学提问。教学提问本身的层次性要求建构递进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是教学内容层次的要求。如教学正方形时,我们建构下面一组递进问题:

1.四边形ABCD在%%时为平行四边形?2.荀ABCD在%%时为矩形?在%%时为菱形?3.四边形ABCD在%%时为矩形?在%%时为菱形?4.矩形ABCD在%%时为正方形?菱形ABCD在%%时为正方形?5.荀ABCD在%%时为正方形?6.四边形ABCD在%%时为正方形?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这样几个层次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层层深入,直至最后,水到渠成。

针对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层设疑,让大家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学困生尽可能提出较基本、浅显、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则提出适当思考即可回答的问题;对优生可提出较难的问题。如在复习《线圆位置关系》时,提问学困生:直线和圆有哪几种关系?提问中等生:线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怎样用线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区别?提问优生:线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怎样用d、r的关系来判定?若d=1, r分别取何值时,线圆的位置关系依次为相离、相切、相交?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个性差异得到尊重,从而促进个性发展。

三、巩固练习的层次性

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的延续,一定量的作业是学生应完成的任务。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有不同的要求,其体现在练习作业的数量、难度与内容上。对学困生应限制数量,控制难度,并重在基础知识概念层次上;对中等生应调节数量,把握难度,重在双基和能力训练上;对优生则不限数量,放开难度,重在方法及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上。体现下有底、上无顶的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作业,使各层次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同时可以避免学困生抄袭作业而造成恶性循环。

四、作业批改的层次性

作业批改要注意内容、要求、对象的层次性。基本题全批全改,基本题是知识层次,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重点题细批细改,重点内容不仅在教学中要突出,还要在练习中突出、在批改中突出以便查漏补缺,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学困生要面批面改,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且其个性问题适宜在面批中解决,体现教学的对象的层次性。

五、课外活动的层次性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故有必要开设课外活动小组,为优生举办竞赛班,为学困生举办补习班,同时加强教师个别辅导,指导学生成立互帮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六、教学评价的层次性

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必须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为积极的形成性与诊断性评价,使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层次性教学目标有高度相关的联系,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激励奋发向上的信心。

由于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就有相对应的不同层次的考核内容,以基本题面向全体,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以提高题、附加题面向优生。另外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并允许学困生补考,承认其成绩,千万不能让偏低的分数在学困生的心灵中留下一丝的伤痕。变原来的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对学困生给予分数上的“帮困”,让学困生看到自己数学学习的曙光和希望。

显然,只有实施分层教学并注重分层教学的层次性,才可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摘要:分层教学是素质教学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种探索, 是针对学生差异的实际实施同班教学, 分层发展、分层达标的教学策略。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实施分层教学, 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篇9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 就是以整个班级的教学为主, 辅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的互相兼顾的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分层教学中, 教师授课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认识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指导思想是将应试教育提升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拓展思维, 敢于创新。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有助于直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求学校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并提供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树立民主教学作风, 使得课堂活跃起来。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 从侧面指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同时, 教师也应该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分层教学是为了让他们每个人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使学生心理得到平衡, 从而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 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取得不同的发展与进步。当今, 教学方式仍为传统的“平行分班”模式,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潜在能力、学习方法、基础知识状况、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 其领悟教学内容的情况也就参差不齐, 并且每个班里学生人数数量太大, 假如教师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 那么长此以往, 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对于后进生来说也赶不上教师的进度, 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 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的目标。因此, 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通过之前实行的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学, 我们发现被试验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 在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方面均提高百分之十几。同时, 在数学竞赛方面, 实验班中有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由此可见, 分层教学方法的试验施行,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实现了我们教学中一直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目标。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 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

在新学年开始, 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然后通过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等来判断学生的可塑性, 通过两者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 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主动性、平时表现、智力水平、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组。一组学生可塑性好, 基础知识也扎实;二组学生可塑性中等, 基础知识水平中等;三组学生可塑性差, 基础知识不牢固。而且二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占整体学生的一半以上, 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心理感受。分组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 这样可以使三组的学生积极向上, 争取到一组或二组。一组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两个组, 争取实现三组逐渐消失, 二组逐渐壮大的目标。

(二) 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一组的学生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 扩展一组学生的思维;二组的学生属于需要教师点拨的类型,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提问他们, 与他们进行互动, 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与能力, 争取向一组靠拢;三组的学生属于依赖同学及教师型。教师可以在课下多提醒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让一二组的学生帮助他们, 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可。

(三) 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 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行差异化要求。对于一组的学生, 教师应该严格要求, 使其在完成课本习题、做配套的参考书练习之外, 总结解题方法并将同类型的题整理到一个专用笔记本上, 以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要求他们做有关数学竞赛方面的习题, 提高其创新能力, 扩展其思维方式。对于二组的学生, 教师就没必要要求其做数学竞赛习题, 而应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总结并思考, 争取进入到一组。对于三组的学生, 完成课本习题, 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即可, 从而不断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 对考试试卷进行分层

由于对学生进行分层, 为了检测出各个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水平各异的考试试卷, 以切实做到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 为下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分层调整做好准备。同时, 对于进步大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表扬;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 保护其受伤的自尊心, 使学生慢慢进步。

四、总结

总而言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 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使之趋于完善。分层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来达到提高自己学生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连实.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分层教学[J].新校园:理论版, 2012 (4) .

[2]李四军.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 (1) .

浅析教学中的英语分层教学 篇10

1、教学过程中的分层。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如:A等学生 (学习好的) 这部分学生虽然人数很少, 但认真的学习态度、自觉精神应加以肯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应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他们, 要求他们掌握听、说、读、写、练的全部。在课堂提问中把难度大的问题, 让他们来回答。

B等的同学 (学习一般的) 在教学中应把稍微容易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处理, 同时, 选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如果对话中生词不多可让他们读, 为其他人树立榜样。

C等的学生 (学困生) 对他们就提简单的问题, 容易做的题, 让他们多做多练。对于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这类题, 应选择一些简单的让他们做。一是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使他们产生成功感、自信心。学生若做不出, 采用适当提示的方法, 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

2、作业分层。作业的布置不应一刀切, 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如, 在刚学习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这一语法项目时, 大多数学生感到很难弄懂。如:“I’m very glad to visit your factory.”said the visitor.有的学生把这个句子改成:“The visitor said that I was very glad to visit your factory.”有的学生没有改人称, 还有的学生没有改时态.。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错误, 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因为书后语法不可能涵盖所有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所以, 在分析练习时就得联系实际讲解。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进步, 把书上的八道题让A等学生先做, 给B等学生设计八道相对简单的题, 做连接句子的练习, 给C等学生设计八道选择填空题。接下来要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条分屡析的讲解,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听有所获。学生们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 激发了学习兴趣, 品尝了成功的快乐, 更愿意学英语了。

分层教学从理论上来讲有许多的优点, 但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 仍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 首先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

2、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 而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 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 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3、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 所接的班不同, 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判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我认为应当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 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各自不同, 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就不同。采取分层教学, 目的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认为“分层教学”能弥补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些不足, 改变学校教学滞后的现象, 促进外英教学的发展, 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摘要:目前, 学校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按学科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 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 教师应改变用同一内容、进度、方法授课的传统模式,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以达到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 并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本文就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谈些见解。

关键词:英语,分层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吴莉萍:《中学英语作业的布置与评价初探》,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3期。

[2]郭宝仙:《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4期。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篇11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86-01

教师和学生是作为教学这个整体中具有同等地位的两个部分,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相激励,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弱到强,从无所谓到感兴趣,直到内化为一种内在的需要甚至渴望,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根据《大纲》要求既要有层次、有步骤地搞好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教学,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标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分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两种:班内分层、年段某些学科的分层。

一、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分层教学既是教学指导思想,又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措施。在实验教学中,我主要思路:第一,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思想指导教学的全过程;第二,将分层教学转化为具体的措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尤其是C组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是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为高层学生、B层为中层学生、C层为低层学生)目的的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成绩和能力,跟踪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

分层的标准:学习成绩为主要分层标准。影响学习成绩的各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辅助的分层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省编义务教材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科书中的正文、练习题、复习题A组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想一想”选做题、复习题B组属于较高要求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装实际出发,同时要体现大纲基本要求,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如在“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制订的教学目标如下:

基本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看着图形正确叙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2)使学生能够直接应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求解一步的计算题。

较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典型的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使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会添加辅助线和用分析法去寻求难题的解法。

要求A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做相应练习,C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用权不同层面学生学有所得。对于基础题总是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既能使用权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四人小组集体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信心;特别是C层学生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同时得到了同组学生的帮助,以及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大激发了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由于A层学生负责本组的讨论、学习并对C层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他们感到有压力也决不敢放松,从面能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2、作业练习分层

(1)作业分必做和选做,否则会加重学生装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并注明A、B、C。保证练习题效益;同时每周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2)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类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或两类。两类题一般分基本题和提高题。

二、实验结果与反馈

1、强化了学生主体作用。分层教学的落脚点是建立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只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分层教学中就能事半功倍,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听课、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结合四人学习小组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尤其是C层学生)改变了以前有少部分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有针对性。在集体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各环节以照顾到班级中各层面的学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的“回报”,使学科成绩有较大幅度提高。初一编班时4个班级数学平均分相差在0.4以内,及格人数相差1~2个,优良率0.3%,因素也做到尽量均衡。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任课的两个班(99人)2001~2002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平均分高出其他三班平均分8.35分,及格率高出7.63%、优良率高出8.41%、较差率低于其他各班平均的3.28%。

3、在分层教学中,分层档案的动态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升降级制度,自律目标的制订都是激励学生的手段,这些手段在分层教学中必不可少。

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12

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 存在着个体差异

1. 智力差异。

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 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 有的人愚钝, 有的人形象思维强, 有的人逻辑思维强, 有的人记忆力超人, 但推理能力较差, 有的人记忆力较差, 但推理能力强。

2. 学习基础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 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十分优秀, 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 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 学习品质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 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得轻松愉快;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 学得十分艰难, 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 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 课堂上要求太高后进生跟不上, 要求太低优等生又吃不饱, 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我们实施的数学分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班内分层, 而是打破行政班的限制, 跨越班级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我们每三个班分成一个实验组, 每个组将学生分成三层:提高层为C层、中间层为B层、基础层为A层, 各层自成一个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同时在指定的不同教室上数学课。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1. 学生分层原则。

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分层自愿。教师首先按学生成绩给所有学生排序, 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 然后每个学生都填写分层自愿, 并说出理由, 理论分层与自愿不相符的学生, 要征求原科任教师意见, 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 教师要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 及时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

2. 分层教学动机。

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各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 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 进而都有进步。对A层学生突出一个“扶”字, 让他们学会学数学, 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 推他一把, 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 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

3. 教师配备原则。

分层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快慢班办学理念, 即用最优秀的教师教最好的学生, 最“差”的教师教最“差”的学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 他们在数学上求进步的要求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因此, 我们根据三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以及实验组三个教师的优势进行配备。一般安排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师任教A层学生, 安排对课本知识研究较深且善于带优生的教师任教C层学生, 二者兼而有之的教师任教B层学生。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又可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4. 课堂标高设置。

因为学生层次不同, 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 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 每个教师都应悉心研究所教层次学生的状况 (即层情) , 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对A层学生教师应主攻基础, 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 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B层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C层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 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论哪个层次教师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 是课堂的最高追求。

5. 动态管理原则。

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 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 我们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 由学生申请, 每个实验组三个教师协商, 对学生所在的层次随时进行调整。其目的有二:一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 把学生尽量调整到他比较满意的层次;二是在实验中形成竞争机制, 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 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上一篇:人才措施下一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