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分层教学

2024-11-30

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精选8篇)

中学数学分层教学 篇1

数学课堂分层教学

为了在教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结合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特别是青浦的教改经验,探索了一条“班内分层教学”的新路子。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三、指导学习方法

“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就不再是主要靠听,而是靠解题。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龋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班内分层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班内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达到因材施教。这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题目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说,在学生按层次解了相应题目之后,再由教师控制师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决各层问题。在解决低档题时,虽然B、C两组学生没有做,但他们完全可以在A组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决策并迅速和出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同时A组学生回答了简单问题,坚定了他的学习的信心,又为他们解中档题打下了基矗在解决中档题时,由于A组学生刚解了基础题,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中档题,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C组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中档题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了。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A、B、C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高档题时,教师根据内 3 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尽量使A、B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又使C组学生有所得,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班内分层教学整个课堂自始至终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差生由于起点较低,容易入手,他们根据自己的程度解题并且随时都可以蹬上新的台阶。这样就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优生可以直接插高难题,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条件。这样的课堂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正效应场,各类学生互相激励、启发,共同进步、提高。

班内分层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一个班学生程度不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难度较大。其次是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所以说“班内分层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给广泛推广增加了难度。

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是有差异的,所以,怎样“因材施教”,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让后进生不落伍,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下面就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操作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学生的分层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分层时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作全面调查分析,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一般分为三层比较适中。即第一层是优生,第二层是中等学生,第三层是学困生。

二、备课分层

对于教学目标,学困生层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中层学生应 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优生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能力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层次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对于教学内容: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

三、.授课分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每层学生都应该中我的那些知识及其掌握程度,由浅到深,又简到繁,以中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教师统一授课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层次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层次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

四、作业分层

课堂练习要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层级学生回答相应层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学困 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中间层学生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联系,侧重于新颖易做的作业,旨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优生层学生在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即做创造性的练习,注意一题多解,侧重于应用实践型作业,旨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

中学数学分层教学 篇2

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因人施教;全员参与;学有所得

一、认清形势, 了解学生, 找出个性差异及其诱因

随着初中义务教育的实行, 独生子女增多, 市场经济的冲击, 学生的生活环境 (山村与城镇) 、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差异很大,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受教学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 不少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比较娇惯、任性, 自制力差, 缺少关心、体谅、尊重他人的习惯,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越来越大, 而数学上的差距比其他学科更为明显.但从个体上看, 来源区域广, 家庭教育、知识基础、个性特征、行为规范、承受压力的程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更为突出.再者,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智力和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 常常波动.若在班级授课制教学中, 统一要求, 统一分配知识量, 这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统一, 和学生的智力、能力发展不统一, 产生矛盾, 对相差悬殊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 必然束缚了高材生, 架空了学困生.部分尖子学生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骄傲情绪, 其智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而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跟不上, 厌学情绪更加严重, 成绩越学越差, 其智力同样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样, 在课内课外他们就会觉得无所事事, 实际上是不知如何去学习, 管学习的脑细胞就糊里糊涂地“休眠”三年, 还容易助长坏习气, 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要治好“休眠”病, 必须按病情的寒热虚实给药, 按病情的轻重给量, 不能对每个病人用同一个药方.要提高全班每个学生的成绩, 就要使全班每个学生参与学习, 按需学习, 充分利用时间学习, 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让每个脑细胞都清醒地工作着.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成绩和学生接受教学信息能力的差异, 还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 即每个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如何, 形成差异的原因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 是心理障碍还是教育不妥, 是技能问题还是学习方法问题等.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诱因进行动态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桃吃, 觉得有事可做, 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转化学困生, 培养尖子, 普遍提高的目的.

二、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 相近诱因, 以保护学生自尊心, 激发热情为原则, 动态地划分层次

新生刚入学, 就要把进行分层次的意图告诉学生, 提出A、B、C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及达到的相应目标, 三个层次间的调整、奖励方法是:A层次首先做好学法指导和补差工作, 做好新知识与已学会的知识的衔接工作, 以模仿性学习, 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练习为主, 通过简单模仿练习举一反三, 从中找出规律, 掌握课本中最基础的内容;依据教学大纲落实单一知识点, 例题配备一题一解, 就题论题, 落实大纲要求, 作业以例题和课堂练习为主, 并包括B、C层次的课堂练习 (这样可防止A层次学生在讲解B、C层次的练习时开小差) , 添加一些补缺补差题, 面批面改, 当天订正, 提出口号“为会考合格而奋斗”, 达到人人合格, 向B层次进军, 顺利毕业.B层次要求掌握课本全部基本内容, 作业以习题和部分复习题为主, 添加一些简单综合应用题, 达到人人及格, 争取优秀, 升入普通大学, 力争升入重点大学.C层次着重自学辅导和辅优, 要以创造性学习为主, 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 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要求掌握课本中所有内容, 并给予适当的提高、加深和开拓;依据教学大纲, 对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内在分析以达到广泛落实;例题配备要求一题多变, 对同一例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引导一题多变, 作业以习题、复习题和部分自编题目为主, 添加一些提高开放题, 达到人人优秀, 在各级数学竞赛中获奖, 提出口号“我要第一”.配合家长, 征求家长意见, 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现实状况, 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然后采取自愿报名的分层方法, 并要求在同一层次内的学生配对进行比赛, 制订好学习计划, 装订成册, 以便事后督促检查.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如社会环境、师生关系、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智能差异等的影响,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有的退步, 有的进步, 通过观察了解和测试, 对各个层次的划分要作适当调整, 此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 千万别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分层次教学方法

教师要从学生的真实水平出发, 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认真备课, 精心规划, 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从例题讲解、课堂练习到作业布置与批改, 都要顾及全体, 适应各个层次, 按三个层次分别列出, 由浅入深, 采取不同方法, 从不同角度, 设计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提问, 对号入座, 使全班学生都在独立思考,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 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及时排除学习障碍, 做好补差辅优工作, 授予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适当组织C层学生帮助A、B层次的学生学习, 同时还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A层次的学生, 重在补差, 首先做好心理补差工作, 消除心理障碍, 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他们的头脑中时刻闪烁着“成为数学好苗子”愿望的火花.对他们要教而不厌, 多一份关爱, 要具体再具体, 该补小学知识的就补小学知识, 别觉得容易可笑.对C层次的学生, 重在辅优, 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超前意识, 掌握最佳解题方法, 为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指明方向, 戒骄戒躁、激励他们稳步前进, 使他们始终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 觉得“我将成为数学人才”, 对他们主要采用自学、讨论、点拨的方式, 指导他们要有超前学习的意识, 以先进促进中间争先, 并帮助学困生进步, 平时找些课外资料辅助他们自学, 为数学竞赛打下基础.在课堂上, 多让A、B层次的学生上黑板练习, 叫C层次学生来改正 (因为在黑板上做过、改过的东西会记得牢些) , 教师再作补充.在平时, 对于A层次学生的作业, 组织指导C层次的学生来批改, 使他们掌握寻找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 提高他们作业的正确率.在作业批改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层次, 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 如符号、提示、置疑、重做、另解、引申等, 让学生动手做“再生作业”, 得出正确结果.在课外, 每个班建立一个疑难解答专栏, 谁有疑难问题或做不来的题目, 把它写到纸上, 写上姓名和时间, 挂到栏内, 凡能解答者把它取来, 解答好, 写上姓名, 挂回原处, 其中,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 提供疑难问题, 解答疑难问题, 纠正错误.这样, 一方面能促进师生思想交流、学生相互讨论, 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 另一方面能调剂时间 (你闲我忙) , 有充分的考虑时间, 使解答完美一些, 使学生的疑惑尽快得到解决.

及时表扬, 多给鼓励, 培养上进心.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或进步, 特别是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并非一件易事, 而它恰恰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搞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之一.学困生成绩落后, 家长恨其不成龙, 教师怪其拖后腿, 在家在校听训斥、受冷落, 自卑感严重.实际上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按层次确定起点要求和评定标准, 减缓知识坡度, 尽量为他们创造进步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学习进步的愉悦, 多提问, 多练习, 在回答问题、练习的过程中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给予真诚的赞美, 精神上鼓励, 就能帮助其逐步摆脱自卑心理, 鞭策其上进, 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 要求C层次学生能讲的, 而A层次学生只要会读即可, 读得好、读得响都要适当给予赞扬, 要求C层次学生会默写的公式法则, A层次学生能抄对即可, 抄得好, 抄清楚, 也要给予适当赞扬, A层次学生的板演、作业虽然做错了, 但做得清楚、规范, 也要真诚地给予赞扬.对于初次举手的发言者, 也应给予适当的赞扬, A、B、C三个层次都有举手的, 先叫A层次的回答, 再叫B、C层次的补充.

四、分层次教学的测试和评价要灵活多样, 以鼓励鞭策为原则,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分层次教学中, 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就是如何测试和评价的问题.测试和评价不是为了排队, 而是为了发展.教学测试和评价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 应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现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去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要改革测试和评价结果的报告形式, 选择描述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 促进他们的数学素质不断提高.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测试和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也可以交替使用.

(1) 教师命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目标测试题.平时测验采用分A、B、C三个不同层次出卷, 内容不同, 评分标准不同, 统一考试, 在同一张登分表中统一登分, 同时对不同层次的优秀者和进步者给予同等奖励.这样从表面上拉平了三个层次的分数距离, 使学困生在心理上产生平衡, 体验到了平等和进步后的愉悦, 降低自卑感, 增强了上进心.

(2) 测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本、课本为主, 分A、B、C三个层次, 满分为120分, A层次完成A类题为满分;B层次学生完成A类题为80分, 完成B类题为满分;C层次学生完成B类题为100分, 再完成C类题为满分.这样无形中可以缩小分数差距,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 统一命题, 两次阅卷 (考查阅卷和订正阅卷) , 考查分+订正分=评价分.这样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错误、及时订正错误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4) 统一命题, 定性与定量结合, 考查分 (评价分) +等级:100+一般;100+良;100+优;多解者适当加分.考查分, 对正确程度而言;等级, 对策略是否具有创新性、方法是否优化而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同一层次内的学生自己出题, 互换练习进行考查.

经过一个阶段的分层次教学, 通过测试和评价, 以检验教学效果, 总结教学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 解决出现问题.测试后要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和教学评价工作, 分层讲评, 查漏补缺, 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缺陷, 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及时给个别学生作层次调整.

五、分层次教学要重视思想, 持之以恒

要搞好分层次教学, 达到培育数学尖子, 推动中间争优, 帮助学困生脱差的目的, 教师就要了解学生, 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认真备课, 精心规划, 搜集资料, 精选适应三个层次的例题、习题、作业题和提问, 批改三个层次的作业, 工作量也比会过去增加了几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困生脱差, 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不可能一次实现, 需要反复教育, 逐步提高.教师既教书又育人, 要做大量工作, 要花许多精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既具爱心又存恒心, 不仅要教好学生学习, 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认真钻研业务, 学习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 走心理研究的道路.我认为只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进行分层次教学, 必能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中学数学分层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分层次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这些因素是教师不能控制的,但是学生出现差距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差距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利用学生之间的层次,使学生得到最大进步。作为教师,首先要端正对待学生的态度,无论是学习好的或是学习差的都要用一样的态度进行教学,努力帮助学困生提高,使学困生变得优秀。

一、研究课本,制订教学计划

作为一名教师,在每次讲课之前就应该仔细研究教材,通过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会注意到其实数学课本上的知识也是分层的,教材有的知识是简单的,而有些知识是需要拓展和挖掘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分层处。如果在讲课的时候教师直接对学生说这些题目适合优等生做,那些题目需要学困生掌握,这样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进行分层,安排不同层次的题目和知识让学生依次学习,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知识,还可以激励学生之间互相追逐的学习,挖掘潜力。

二、按照分层的方法布置作业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授课还要在学生做作業的时候也分层次进行。教师可以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进行布置;第二个是运用定理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对知识拓展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学会拓展和延伸,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两个层次学习:(1)直接运用定理进行证明,通过一个定理可以直接得到结论。(2)根据三角形之间的特点间接证明三角形全等,这就要求学生灵活掌握每一条定理,然后学会灵活结合和运用。这样分层次布置作业会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知识并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

分层次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先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再帮助学生进步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协调好,让学生都可以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然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习知识,相信学生一定会在分层教学中高效学习。

初三数学分层教学 篇4

一、课题出台的背景

升上初三的学生,数学成绩层次很清晰,界线很分明,“头细,尾大,中间稀”。此时,大面积的班级授课已十分不利:照顾了差生,优材生得不到发展;照顾了优材生,差生只是“陪坐”,中间生又两头靠不着。考虑到学生水平分了层,就想到“教学也应该分层”。

二、操作步骤

(一)准备

1、将学生分层

第一步:在开学预备周,找来学生的历次成绩,按80~100、60~80、40~60、20~40、20以下的分数段分层,再参照中位数归层。如学生甲历次成绩的中位数是70,便把他划入60~80分这一层,学生乙的中位数是53,就把她划入40~60这一层。

第二步:亲自出题、监考、评卷,在开学第一天作一次摸底测试,以测试成绩再次分层。

第三步:测试后,接着询问学生的学习动机,观察其学习表现,又根据基础、智力、态度等方面分好、一般、差三类。

第四步:综合一、二、三步的情况,确定为优、良、中、差、较差、很差六个层次,并依次称为一、二、三、四、五、六类。

2、订教学计划

首先,制订阶段性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把一学年分为授课、复习、训练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用较短的时间授完课(讲完《代数》到《几何》)。第二阶段,用更短的时间按知识系统进行复习。第三阶段——训练,这是重点阶段,按章节强化训练,让各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巩固、提高。

其次,确定层次教学目标和要求:(1)学生能在教师讲课时掌握最基础、最主要、最简单的知识(如定义、公式、定理等),掌握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最简单的题型。(2)在复习阶段,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掌握知识,消化教学内容和重点题型的解法。(3)在训练阶段,全体学生应熟练掌握常用的解题技巧,并能用之解一般变式题或较为复杂的题,而一类或接近一类的学生,则须能解有一定难度的变式题和综合题。

接着,处理教材。我把《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化为“概念”、“解法”、“应用”三部分--就是把方程、方程组及其有关定义、概念,归入“概念”,其解法归入“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及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归入“应用”。在《函数及其图象》里纳入《三角函数》,形成“解析几何”。《统计初步》一章则着重指导学生自学“众数与中位数”、“方差”、“频率分布”等内容。《圆》一章,我用一幅图囊括“圆的有关性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等内容,冠以“图中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和圆中简单的构图、判定”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分析、掌握。然后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正多边形和圆”这两节分为“关系”、“计算”两个内容来处理。

(二)讲课

做好了充分准备,便开始按计划、按设定的“听讲—看书、识记—掌握”的课堂形式上课。老师用10来分钟的时间重点提示基础的、主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圈点勾画,做好笔记。然后巡行点拨、指导,让学生人人过关,层层落实。讲课总的要求是多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让他们阅读、练习、发现疑点、提问。

(三)复习

1、每堂课用开始的两三分钟复习上一堂或前面学过的知识。

2、完成一个学习内容后,再梳理一遍。梳理时,每一个内容布置适量练习或作业,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3、让学生自己梳理一遍,以加深认识,巩固提高。

(四)训练

训练时间约为全学年的三分之二。训练题设计为三个梯度:① 最基本、最简单,有明显的定型性和可仿性的基础题,如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三角函数值”等。② 有一定的综合性、迁移性,有点灵活、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变式题。其题目中的知识、技能,有的横向联系,有的侧向探伸,有的逆向思维,但还谈不上有什么难度,是“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类型,如“不解方程、判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解直角三角形”等。③综合性大、转变较多、思维力强的发展题。这三个梯度的题这样处理:①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识记的,②是一二三类学生必做、四五六类学生选做的,③类题是专供“吃不饱”的一类学生“充饥”(其余各类学生选做)的。

(五)检测

完成了一个学习阶段,就检测一次。测试题按易、中、难三个层次组合,分填空、选择、解答三部分。填空题是①②类题,选择题绝大部分是②类题,只插入一道接近于③类题的题。解答题一般设计4道,前两道是②类题,第3道比②类题略难,第4道是③类题。

测试完毕便总结得失和经验教训,鼓舞前进。

三、课题实验的一些成果和意义

1、克服了那些怕数学的学生的“怕”字心理,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激起了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鼓舞了全体学生的斗志,培养了参与实验的师生的战斗情谊,陶冶了师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情操(这对他们走今后的生活道路很有启迪意义和鼓舞意义)。

3、各层次差距明显缩小,总体水平飙升:30分以下的低分层被消灭; 90分以上的人由1人上升为5人;满分的人数由原来的0变为2;平均分由原来的37.8上升到57.7;合格率由原来的33.3%上升到64.9%、优秀率由原来的5.3%上升到31.6%。参加市组织的数学综合素质竞赛有1人获二等奖(在初

一、初二时没入过奖)。

4、扭转了“头大,尾细,中间稀”的局面,给全校在教育、教学科研上带来了许多启示。

5、使师生都认识到: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终究会有收获的--不是这方面的收获,就是那方面的收获。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试析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篇5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尤其进入高中后,这门学科的逻辑性更明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对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49-01

数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科目,其要求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法和数学应用能力。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并逐渐的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数学教学考试尝试分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使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一、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原则

1、个体差异原则。个体差异原则是指学生在意志、认识和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生理特点、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的不同,同时学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个体差异原则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层次教学内容,进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以人为本原则。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制定与学生能力相符的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要求和愿望,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主体性原则。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根据学生数学成绩分层,而要由学生自己根据学习能力、数学基础、成绩情况,自主的选择,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选择中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层次调整也要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学生自主选择层次学习一阶段后,感觉不适应,要自主选择进入适合自己的层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发挥和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1、学生分层。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中,学生分层是第一环节,学生分层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注意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自主性。首先,通过初步分析设定每层学生人数,按照自主性原则指导学生分层。其次,建立各层间流动机制,针对不能适用所在层次的学生,学生有权力提出调整,对于没有提出调整,但是学习情况不适应所在层次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沟通,动员学生调层。最后,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进行学生分层,显性分层是指将同一位教师教授的所有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生自主愿意,将学生分为水平相近的甲乙两组。隐性分层是在班级进行内部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分为AB两个层次,隐性层次的划分只要教师自己了解就好,不需要向学生透露。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标准和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制定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来制定,同时要满足层次性、适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度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设定难度要适中,目标的设定既要能实现,但是又不能轻松的就实现。为了确保教学目标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学目标分层还包括短期目标分层和长期目标分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逐层的深入,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课堂教学分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分层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学任务完成后,要提出课后预习关注点,使学生把握预习的关注点,要简练具体而又明确,这样学生在预习中能更有针对性,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次日的课上教师要对A学生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鼓励B层学生积极的思考,并能够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尝试提出新问题。第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目标要使每层学生都有自己的明确目标,根据学习目标使A层学生能够讲解和说明相关数学内容,讲解不够透彻的内容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使学生达到分层教学的目标。B层学生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遇到不懂的知识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将问题解决。第三,课堂练习分层。要求A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练习,B层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基础把关的练习题,对于在完成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巡视中要加以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后能独立完成。

4、布置作业分层。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分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将课后作业分为一、二、三类难度的题型。一类是难度低的题型,只要掌握课上学习的内容,便可以完成作业。二类题型的难度适中,习题稍有变化,在掌握基础知识上加以分析便可以解决。三类题型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和研究才能解决。一类题型作业布置给班级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二类题型可以布置给班级中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班级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三类题型。通过不同类型课后习题的设置,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落实。因此,在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中,要遵循个体差异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个体性原则,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反思 篇6

在分层教练习中,强化了学生主体作用分层教学的落脚点是建立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只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分层教学中就能事半功倍,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听课、练习、作业测试等环节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结合四人学习小组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尤其是C层学生)改变了以前有少部分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有针对性在集体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各环节以照顾到班级中各层面的学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的“回报”,使学科成绩有较大幅度提高。初一编班时6个班级数学平均分相差在0。4以内,及格人数相差1~2个,优良率0。3%,因素也做到尽量均衡。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任课的两个班(85人)2015——2016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平均分高出其他三班平均分8。35分,及格率高出7。63%、优良率高出8。41%、较差率低于其他各班平均的3。28%。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7

一、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 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达到统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有进步.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 在这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都不同, 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准备好, 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他们布置一些较难的题目, 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难题的同时, 提高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面对数学难题时的自信.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 让他们通过解决这些题目提高解决数学难题的信心,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战胜难题,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1. 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分层教学中, 如何进行分层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理解分层不是对学生分等级, 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 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让他们来提高数学的成绩.高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 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中一定不要表现出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态度的不同, 要一视同仁,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通过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这就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2. 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 因能划类, 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 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成绩拔尖, 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都较高, 能独立完成各种难题的学生.B层是中间层, 即学习成绩中等, 通过教师的指导, 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解决数学难题的学生.C层是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分层次学习, A层的学生可以帮助B层和C层的学生, 学生之间通过赶、比、帮、超, 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教学

(1) 教学目标层次化.学生分完层次之后, 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要注重全面发展, 同时兼顾优生和差生.在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为依据的同时,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学习任务的安排, 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 课堂教学层次化.在课堂教学中, 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按时完成教学目标,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教师在进行授课时, 要以B层为标准, 在B层以认真学习, 能理解的水平为标准进行授课.同时在课堂题目的设置中要兼顾A层和C层.对A层的学生, 教师在提问时要从起点较高的层次进行提问, 让他们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而不应该提A层认为较简单的题目, 这样反而会打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认为教师提的问题自己都会, 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会越来越差.在面对C层学生时, 教师要提一些对他们来说相对简单的题目, 来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在具备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后, 再提一些相对较难的问题, 让C层的学生体会到挑战成功的乐趣.

三、分层教学的效果

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篇8

教学目标分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起点目标(全班学生都应达到),基础目标(中优生应达到),提高目标(优等生达到)。例如:在“平方差公式”这节课中,起点目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能做直接套用公式的简单题。基础目标:会计算当字母a表示的单项式,系数是负数时稍复杂一点的题,使公式应用深入一步。提高目标:会将题目变形后,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利用公式计算综合问题。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到层,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知识的条件。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将授课水平定位于中等程度的学生,然后采取分层设疑、讲解、实验、提问的方法,使优生学得充实,差生经过努力也能消化得了。例如:在新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首先让所有学生尝试练习“任作△ABC,用量角器分别度量∠A、∠B、∠C,并计算∠A+∠B+∠C=?”虽然学生所作的三角形形状各异,但经过度量都发现:其内角和约为180°。这时,教师便提出问题:“是否三角形的内角和会等于180°呢?”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操作,把所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A、B、C,剪掉∠A,∠B,然后按图所示和∠C拼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点B、C、D在一条直线上,三个角的和构成一个平角,进一步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引导学生寻求证明方法,围绕证明,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A、 实验操作过程中,∠A,∠B拼凑成的公共边CE与AB有什么关系?(研究确定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B、 在实验操作启示下,如何画(或作)一个角等于∠A或∠B?(研究未确定的直线和画角的问题)

C、 在实验启示下,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教师组织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巡回分类指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各组讨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上述对A组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得出CE∥AB,教师进而点拨:若作出∠1=∠A或∠2=∠B,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讨论便会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得出结论,从而找出了作(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问题的关键,这就分散了A组学生添加CD、CE两条辅助线这一难点;对B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点拨作∠1=∠A或∠2=∠B,自然发现CD、CE两条辅助线这一关键,学生便领会意图,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C组提出的问题,可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灵活性方面进行点拨:一是作∠1=∠A或∠2=∠B,分析难点及解题思路;二是过点C作AB的平行线(或过点A作BC的平行线等)的证明思路,培养了C组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样A、B、C三组学生都能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尝试,引发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观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在练习、作业的布置中,既有统一的习题,又有分层次的选做题,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布置一些在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提高题。例如:在复习“ 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时,设置了以下三组练习题:

A组题(基本题):已知某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P(-1,-2),Q(-3,4),求此函数的关系式。

B组题(综合题):已知直线与直线平行,且过点(4,6),求此函数的关系式。

C组题(能力提高题):某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随身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如果超过规定,则需要购买行李票,行李票费用(元)是行李质量(㎏)的一次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1) 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多少千克的行李?

此例练习能使A组学生会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B组学生能结合一次函数的性质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C组学生则能灵活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相关知识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解决有关问题。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达到了相应的目标,使差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避免了优生对做题不感兴趣的现象。对于同一道题也可有不同的要求,对于A组学生要求用一种方法解,对于B、C组的学生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练习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纠正。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期中工作小结下一篇:李芳-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