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2024-10-23

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精选12篇)

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1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 也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 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一学生分层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将发挥他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在完全了解他的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智力, 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分层, 主要是分成三个层次: (A) 基础、智力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欠佳 (主要出现在文科生集中的相关专业和数学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 学习难度较大) ; (B) 基础和智力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左右 (主要是中学阶段已经形成被动学习方式, 不会根据自己特点研究学习方法, 喜欢模仿、记忆而不善于思考的部分学生) ; (C) 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 (能较好的理解数学概念, 抓住数学的核心思想及概念的本质意义, 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善于分析问题, 并能及时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 不宜对学生公开, 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 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 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 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教学要求分层

基于教学内容本身的教学要求分层: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体系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 但在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不应再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数学理论的严密性, 正像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并不需要绝对精确的数据结果而只要符合一定精确度要求的近似结果, 在高职高专的数学内容中只要不违背数学理论的基本要求, 尽量用通俗的生活化语言描述和解释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首先, 对每一阶段内容中的核心概念要求理解准确, 知道概念引出的依据和意义, 并且知道所学概念和结论能够解决哪一类实际问题。例如, 导数是研究函数随自变量的变化快慢即瞬时变化率问题, 。对概念要求不强调描述的完整性和精确性, 而关键是知道所学概念解决什么类型的实际问题, 即强调其应用性。其次, 对数学的计算强调基本的计算理念把握准确, 而对复杂的计算过程则降低要求, 如过于抽象的极限计算、过于繁琐的求导和求积分的计算都可以只作为学生的兴趣训练不作统一要求。最后, 在每个阶段布置与相应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数学建模练习, 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信息搜集和潜能开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得到直接体现。

基于学生基础特点的教学要求分层:主要是指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 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了解所学知识应用的方向,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 能抓住所学数学知识的核心思想, 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并能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 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根据建构主义原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 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对优生, (即处于c等级的学生) 以“放”为主, 让学生自主学习, 因为对优生一般具有这样的学习能力, 教师只要给出相应的帮助信息以及课外的辅助信息, 他们完全有能力接受和学习, 但是“放”中有“扶”, 教师必须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 后进生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 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果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来实现这个课堂教学分层, 教师必须兼顾不同等级学生的需求, 在授课的过程中, 必须事先准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并在课堂上提出, 这样特别有利于中等生及优等生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分层练习中,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同一练习分层要求。如课本上的题目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 做这类题时中上生没困难, 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 中下生 (特别是后进生) 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 并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团队, 使他们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通过努力也能完成。

四考核评价分层

要合理实现考核评价分层, 必须将平时课堂和作业表现、个人评价、学习团队评价、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更为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平时表现评价是根据学生属于不同层次的表现来衡量, 譬如有些属于A层的学生, 虽然基础比较差, 但他们学习认真, 积极向上, 尽他们的能力完成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 在这个表现方面的评价他们就是优等的, 作业不是简单地按正确率评价, 课堂提问也不是只看反应的速度, 而是看听课和作业中能否检验出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和方法上的不足, 学习态度决定了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

为了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组建学习团队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时, 要求每个团队都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好具备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有的学生更熟悉计算机操作便于从网络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强, 而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好更有利于团队的交流沟通和对解决问题方案的文字整理。总之, 是否充分发挥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是个人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 而团队成员的互相评价则会尊重事实客观地评价每个成员在团队中参与的积极性和起到的作用。

期末的阶段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评价环节,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别大和思维特点的明显差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文科生集中的班级和学生整体基础明显较差的班级单独组织命题考试, 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考试中客观反映出自己学习的效果。而由于每个班级中学生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 在考试命题中应当既有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试题, 又有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计算方法应用的考试题, 还应当有一定量的试题让一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记忆模仿来完成, 给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收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

[2]曹之江论优秀的数学教学中国大学教育2005/10

[3]葛世斌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与职业, 2008, (17) :85-86

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2

一、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划分层次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一年级老师就是他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如报读本校时的入学资料、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然后和学生进行交谈,观察了解他们,最后我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为了使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不受到破坏,和班主任商量学生以优秀、发展、努力等层次来代替ABC三个等级。同时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我们订为1:2:1,根据学校的坐位安排情况,我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坐位如示)不同的课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当小组长。如:在新授课教学时,为促进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起带头作用,指导发展和努力组的同学,我会让优秀组学生坐组长;在复习课时,为让后进学生有干劲有动力,我让后进学生当小组长。在教学中,我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会进行不间断地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它只是为了让中下生有更多的受指导机会,优等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层次划分,同时做好配合工作。

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即要面向优等生,还要关注后进生。只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的目的。一年级,要了解优等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培养其思维能力,在第二学期开始,我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尝试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学本学期的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只需在新授过程中知道一些数学的理论知识,如数理的讲述等。允许他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进行奥林匹克教材的练习,同时和家长交流配合,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培养其对奥数的兴趣。如本学期末,谢俊同学就已经完成奥林匹克数学练习册三本之多,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列逻辑推理已基本掌握。在家长的配合下,暑假他开始自学二年级上学期的课本知识。在对待中下生方面,我以扶为主,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然后在课余,针对其不足,和家长配合联系,通过不同的形式,让他们多练习,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的减少。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让他们各有所得。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造条件。使分层教学的操作在课堂中更容易实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在数数的练习中进行了分层教学:在计算机上设计了抢答题,以分层小组为单位,我让优秀组的同学操作鼠标,同时负责裁判工作,其他组员进行抢答。学生通过与多媒体进行互动,在小组内进行抢答,兴趣盎然,反应热烈。在分层练习中引进竞争机制,符合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激起他们想要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尝试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多层次学生;分层教学;学法指导策略

对于那些多层次的学生来说,必须要采取分层次的数学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也不是很难,但是这种数学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也十分的重要,老师要分层授课,分类指导,给学生出一些题目,题目的难度就要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选定了,还要跟学生们互相沟通,这样一来,就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数学的知识,这在他们未来考试中,人生道路中,也是有着巨大的帮助的。

我们理解学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的性质,还有该课程的概念、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侧重点,对内容更加的细化,在突出教学方法,把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传授较高基础的学生学习中,把一些高难度的数学思想,传授给较高基础的学生,最后达到提高学生们的素质。

一、对于基础欠佳的学生,引导他们完善发展

很多学生基础都很差,但是他们也希望有所进步,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对学生们所认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指导,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整理的过程就会对知识有所熟悉了,对于数学来说,学生们整理更为重要,比如,在一章当中有几节小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一些小小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么个联系法,把这些数学中重点的内容,我们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列表来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这些不同点进行对比,还要对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当中的弱点和缺陷,按照这个顺序去检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概括能力有所上升,学生对学习的方法也有所掌握,根据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些比较孤立的数学知识建立成一个知识链,如果知识链组成了知识网,这对学生们学习数学也有益处,鼓励学生们学习,建立一个最好的认识知识机构,学生们根据这个知识机构可以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对一些不严谨学生培养最好的品质

很多学生都粗心大意的,尤其是在学习熟悉时候,总是算错数字,他们的这种思维看起来比较单薄,出现这种错误的问题,可以看的处学生们对定理、公式、以及法则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这种条件是否成立,而且这些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很死板,只是直接对照题型套用了这些公式,而没有去理解解题中遇到的困难,做练习时,对照题型直接套用公式,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针对这些学生不良装款,老师要用最好的方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

第一,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学生应该严格的遵守纪律,养成一个最好的习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讲究语言的逻辑性,要用数学的言语,还要对公式进行研究学习,对于数学公式,注意其局限性和严密性,在推理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到。

第二,在选例题的时候,还要设置一个陷阱,让学生对防范意识进行提高,比如一般的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很不理解,我们要让他学习下概念,还可以选用一些例题。

第三,可以查到别人的错误,对别人的错误进行改变,提高自己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弄来一些错误,这些错误是在课堂中体现的,然后再告诉学生,说:“这堂课上,一会我要做一些题目,可能再做题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错误,希望同学们来进行改正。”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有所变动,要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对他们的观察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养成知错就改的习惯。

三、对不勤恳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素质

学生们都喜欢老师把课程讲述清楚,被嚼烂的知识,在给学生进行输送,学生喜欢依葫芦画瓢,遇到一些有关数学的难题,就觉得很麻烦,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让他们在上课之前先学习下课程,对这些简单的练习题要勤加练习,让他们知道数学并不是难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且还要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们得起顺手,最后解决了数学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获得成就感。在讲题的时候,还要给学生穿插一下数学学习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还要知道这些题目解题的技巧,在上完课之后,还要给学生一些数学思考题,让他们进行解决,开导学生们去阅读,并且开发他们的脑筋,更灵活的去学习数学。

四、对多层次的学生实施多层次的教学方法

1.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对自己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要调查,在考试之后,看看学生的成绩如何,然后进行归类划分,根据学生们作业写作的程度,从表面上可以分配三个层次,有潜力的学生,基础良好的,能够接受一些新鲜事物的,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是第一层。潜力和智力都不错的学生,可是他们缺少的是学习的积极性,这可以分为第二层。最基础的能力和潜力智力都不租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弱的,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这可以归为第三层。

2.对于教学目标分层次。认真揣摩教材内容,对学生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能力不同,制订出一些数学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实施不同的辅导方法,采取一些不同训练的方法,不同的训练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3.对课程要进行分层。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这要根据他们能力大小进行分析的,还要明确什么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最后让学生对每一个小问题进行回答了解,在活动当中,为了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的课堂中受到感触,都能主动学习起来,作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总而言之,对于这些多层次的学生,一定要采取分层教学,虽然分层教学实施起来很有困难,但是要是分层教学必须要实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样一来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加主动,为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愉快,这必须要减轻他们的学习的负担,从而让学生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当分层教学改革进行实施之后,可以让多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进步,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百国.略议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J].学校管理.2011,47(22):102-104.

关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4

分层教学的应用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2]. 分层标准很多,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入学成绩、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因素作为分层参考,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 在对学生进行初步划分以后, 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定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例如,数学教材第七章中“三角形”的学习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 A层学生能说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作高、中线、角平分线,并能做简单计算; B层学生要求能熟悉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地做题,并保证准确率; C层学生则要求能理解掌握整个推理过程,做思考与探究题,培养其更高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层

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数学任课教师在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后,备课时也应该要分层设计好教学内容. 要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初中数学教师在把握好教学内容以后,可以根据其难易程度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种类型合理安排课时进行教学.

1. 新授课. 新授课是首先就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主题. 比如“班长去购置班级卫生用具,在不超出班费预算的前提下可以购买几把笤帚、几块抹布? 分别有几种购置方案?”教师给出具体价格和预算后可以叫班长现在设计方案,学生在一旁也可以出主意,看只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不能将方案确定出来,以一种类似于讨论合作的模式导入教学.

2. 练习课. 教师要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给学生练习,例如“设两位的自然数的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4,则这个两位数是”. 高层次的学生就可以减少这类基础训练,多做不等式组的应用题了. 例如,“我市一山区学校为部分家远的学生安排住宿,将部分教室改造成若干间住房. 如果每间住5人,那么有12人安排不下; 如果每间住8人,那么有一间房还余一些床位,问该校可能有几间住房可以安排学生住宿? 住宿的学生可能有多少人?”像C层次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和A、B层次的学生一起做题以外,教师还可以单独发给他们一些奥数题进行高难度的挑战和训练.

3. 复习课. 教师应该偶尔在课时中穿插几堂复习课,集中来解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不懂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复习课上有意识地将各自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讨论,这样能使学生在水平相当的讨论环境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以B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进教学,分别解决各自层次内不懂的问题.

三、作业辅导分层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基本一致,但内容和要求不同. A层次的学生在做课本上的基础题时应该侧重于简单的示范型作业,例如,解比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2x - 3 = 0,旨在促进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 而B层次学生在完成了书上作业的基础题之上,还可以适当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练习; 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讨论型、开放性的问题,相较于其他层次的学生多增加一些应用实践型的作业,旨在让这类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更高水平的技能,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四、考核评价分层

分层考核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通过分层考核来鼓励或奖励不同层次的学生. 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面对A层次的学生时,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可以是教师鼓励的理由,“你的即使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教师都看在眼里”、“进步是点滴积累的,只要每天进步一点,你一定会变得更棒的”———以此来激励他们加倍努力追赶前面高层次的学生. 再针对B、C层次的学生,就可以采取竞争式的考核评价模式,让学生自己把做错的题、不懂的知识点拿本子记录下来,做一个“数学进步表”, 进行自我批评和奖励,教师只在其进步非常大的时候给予表扬即可,避免助长这类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5

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中学 刘杰平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借鉴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满足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本文就此粗浅谈一谈分层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 新课改

一、分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初中课程改革已有了四个年头,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新课改的探索与困惑。课程改革到底“革”什么?有人认为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换一本教材“教”而已。而我认为,新课改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在教学上分层要求,评价上更要分层评价。分析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归纳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这应该是分层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利用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宽优生的学习面。当然,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科学、合理、正确的将理论融于实践,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二、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五个原则:第一、全面与和谐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第四、让学生有可以支配的时间;第五、尊重儿童,尊重自我教育。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将布卢姆、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学家的理论运用于分层教学的实践主要从学生个体分析、学习目标、作业、辅导、评价五方面来展开。

1、分析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工作;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然后,再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时,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听懂、理解和掌握。

由于分层教学的课堂结构需要分类自学与分层指导适时切换,所以建立相配套的新的课堂常规尤为重要。其关键要做好两条:一要做好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二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常规培养和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自查、互批、矫正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2、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度)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又如在“19.1 测量”的探究中,我采用了实验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

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逐渐出现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3、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

传统的作业一般以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为目的,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无视学生差异,统一要求,以书面作业统贯始终,机械模仿,造成优等生对大量的重复要求的作业又厌又烦,体会不到作业带来的创新感和成功感,而后进生,由于长期完不成作业,达不到作业的要求,久而久之就造成惧怕作业的心理,长期以往,不管是优等生或后进生,都会以一种应付差事的被动态度来对待作业和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常常出现拖欠、抄袭、不交作业的现象。分层设置作业,使作业要求有梯度,学生能做;作业评价富于激励性,学生要做;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富有思考性和创造性,学生想做。分层设置作业时,一般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一般由低到高为A、B、C),低层次(A组)作业内容一般不低于课标的下限要求,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或例题的简单变形题,同时要适时配置与新知识相关连的旧知识的补缺补差题,作业量要适中;中层次(B组)作业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及复习题中的简单的综合应用题,作业量要充足;高层次(C组)的作业内容,可以是习题或复习题中较难的综合题,或新知识的拓深拓广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自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量不宜过多。

4、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我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我主要强调对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优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它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我对学生的分层辅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扎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可忽视。

5、分层评价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

以前的评价是“唯分数论”,究竟考6分的同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名语文考8分的同学,“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我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8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魏老师的鼓励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

学生其实十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如果上面的评价换成:“你怎么这么笨,才考8分,你这个书读着还有什么意思,干脆别读算了。”那样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有人说,教师认为学生是魔鬼,学生就会变成魔鬼;教师认为学生是天使,学生就会变成天使。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帮助,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评价不只是放假前填写的一纸评语,平时教学中或课后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学困生,评价应该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即使某位同学考了6分,只要他确实尽力了,我觉得同样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对于中等生,也需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正确的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作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四、总结分层教学中的得失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 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学困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5)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分层教学特别欢迎,学生和家长都特别支持。同时,我校的分层教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数学中考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总之,当前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分层教学是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会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胡德海 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2、《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6

一、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并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层次及组别

将学生分层是我们整个实验开展的前提,盲目分层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失去意义。因此,每学期初,课题组教师会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的爱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结合观察、测试、家访等不同的方法,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将学生分为A(低层)、B(中层)、C(高层)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建立4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以学科集体备课为保障,探讨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分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之处,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备课质量,我们设计了分层备课用教案纸,其中既有每一单元的分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分层情况),又有每一节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训练设计、分层作业布置与评价、分层辅导记录。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数学组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以一课为例,集中进行研讨,集体设计分层授课过程,跟踪观察并进行集体反思。重点研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组织讨论分层、练习作业分层等。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层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三)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学生分类、备课分层的前提下,结合我们的理论学习,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不同施教方法:A层学生采用的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方法;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法;对C层学生采用的则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使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解决,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机。事实证明,分层施教充分调动起了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是很明显的。

(四)尝试布置分层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质量,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题组教师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获到学习的喜悦。

(五)实施分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课堂评价。鼓励实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同评价对象所处的层次,采用适合这一层次标准的人性化评语,帮助差生找回失落的自信,寻找到快乐的收获,使优生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体会到超越自我的乐趣。

2.作业评价。我们尝试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的作业要求,同时也给予不同的批改方式。A层的学生作业做错后,暂不打分,让他们在小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下真正弄懂,自己再订正,等到他们订正后再给A+,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乐趣,学起来也就开心轻松多了;而B层的学生,完成了基础题,并选做了灵活性题目,才能拿A+;C层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综合性的题目才能得A+。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得A+,个个享受成功的喜悦。

3.考核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一、二两级试卷。一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卷,二级为要求略高的提高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试卷。也可以在一张试卷中使考试内容更富弹性,一部分为基础题,另一部分为略高教材内容的附加题,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做。

二、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分层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收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种研讨、评比活动中,构建出适合校情的分层教学模式。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研究课评比、研究反思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拓展了实验教师的视野,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总结和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数学学科分层教学的“合—分—合—分”式教学基本模式,即:“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学校对实验班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召开了专门的质量分析会。我们发现:除四一班数学成绩略低于四二班之外,其他几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均高于非试验班。课题研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三年间,课题组成员在市、区级的各种比赛中作课十余节。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生在课程中更加健康活泼,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主动参与,乐学好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如何通过分层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信心和动力,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2.分层对部分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对表现出“自卑”的学生随机做了思想工作,但是通过A层面个别学生的实际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工作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客观地宣传分层教学有利的一面,做好学生或家长思想工作尤为重要。

3.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科学评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高三数学分层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7

关键词:高三数学,分层教学,尝试

在高三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 若按以往的“等量, 同速, 同要求”授课, 就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原则。面对这些现实情况, 在高三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 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 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下面谈一下本人在分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 学生分层。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新一届高三的时候, 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 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及高二期末成绩将各班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 其中A组为基础组, B组为提高组, C组为能力组。同时我对学生说明, 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 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 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 备课分层。

高三的备课大部分都是针对复习课与讲评课, 因此比基础年级的新授课备课要求更高。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 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 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 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复习课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要以“面向全体, 兼顾两头”为原则,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 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例如, 在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 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 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 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 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

3. 预习分层。

高三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 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 只要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 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 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例如, 在指导学生预习《三角函数图象及性质》时, 可要求A组学生认真复习三角函数图象及性质的课本知识, 完成讲义上相应的练习题, 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 带着疑问听课;B组学生通过看书理解三角函数图象的作法, 掌握三角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并据此完成讲义上相应的练习题, 遇阻时能主动求教别组;C组学生主动回忆该节内容, 深刻理解三角函数图象的作法, 灵活掌握三角函数性质的应用, 能独立完成讲义上相应的练习题, 遇阻时再回归课本, 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4. 授课分层。

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 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因此分层授课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 同时兼顾A、C两层, 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不至于受冷落。

以《函数的概念》为例, 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 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2) 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 (a) ?并说明f (a) 与f (x) 的异同。

(3) 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4) 说出二次函数f (x) =2x2+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并求f (0) , f (1) , f (a) , f (x+1) 。

(5) 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6) 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先让A层学生解决 (1) (2) 题后, 请B层学生解决 (3) (4) 题, 再由C层学生解决 (5) (6) 题。通过提问分析, 既复习了旧知识, 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 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 在“成功的体验”中, 不知不觉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好教学节奏, 消除“满堂灌”, 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此外还应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 层次落差不宜太大。从旧知识的复习到知识点的应用再到思想方法的提升, 过渡尽量做到衔接自然, 层次分明。要保证A层基本听懂, B层完全领会, C层有所收获, 即A层“吃得了”, B层“吃得好”, C层“吃得饱”。

5. 作业分层。

在复习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 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课后作业一刀切, 往往使A层学生吃不消, C层学生吃不饱, 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可将作业分成Ⅰ、Ⅱ、Ⅲ三组, 具体而言, Ⅰ组是基础习题, 讲义上不做记号;Ⅱ组是提高型习题, 基础中略带灵活性, 标注“★”;Ⅲ组是能力型习题, 思维含量较高, 综合型较强, 标注“★★”。要求A层学生必须完成Ⅰ组题, 争取完成Ⅱ组的部分题, B层学生必须完成Ⅰ、Ⅱ组题, 争取完成Ⅲ组的部分题, C层学生完成Ⅰ、Ⅱ、Ⅲ三组题, 余下时间可自行钻研。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 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题组, 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 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 够得着”的境地,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对B层、C层的学生有所锻炼, 有所收获, 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 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 考核分层。

每一章节复习完后, 可安排一次过关考核, 它以课本回归题为主, 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 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 提出不同的要求, 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自由选择完成, 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 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 (可用附加题形式) 。在每次考核后, 各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 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 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这样一来, 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 基础好的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放松。

7. 辅导分层。

教师应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因材施教, 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 给C层学生增加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 能奋发向上, C层学生“吃得饱”, 能充分发展,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总之, 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分层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高三分层次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 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讨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2005

[2].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篇8

一、诊断学情, 恰当分层, 因材施教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几个层次, 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1.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

A层:学习品质好, 数学基础较好, 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 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基础中下, 思维能力一般, 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不够强。

D层:学习能力差, 数学基础较差, 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2. 制订目标和策略:

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 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 成为数学尖子。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 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 鼓励他们提出数学问题, 自主学习, 能一题多解。

B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学, 鼓励他们一题多解, 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优生, 使其一部分转向A层。

C层: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 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解题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使其中一部分转向B层。

D层:多辅导、多鼓励, 尽量多提问, 提高听课兴趣, 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1.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讨问题, 讨论问题, 最后独立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 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和进行一题多解,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加强个别辅导。

2. 课内课外分层设计数学习题。

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题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要对每课时的习题作精心设计和安排。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

C和D层次习题: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掌握其基本解法。

B层次习题:在基本熟悉解题步骤的同时, 加深巩固以前的知识。

A层次习题: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应用。

学生在进行尝试训练时, 要做好课堂巡视, 及时反馈信息, 加强对C、D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B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辅导, 开拓视野, 丰富数学知识。在课堂训练时, 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B层次的学生帮助C、D层次的同学完成, 通过互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

3. 对学生的引导由简到繁,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所需的启发。

在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 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回答: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 (鼓励C、D层次学生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 (要求学生画图探讨和讨论, 然后讲出答案或猜想答案)

学生猜想: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板书学生猜想的结论, 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

学生活动: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

该学生板书后, 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 该学生作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纠正该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活动: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

要求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 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 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教师点拨: (1) 能不能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引导后检查A、B层次学生有多少能写出证明过程。 (2) 如何把你画的梯形转化成以梯形中位线作为它的中位线的三角形?让学生讨论这问题后再去证明。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 (3) 在梯形ABCD中, 过D、M作射线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点E得△DEC。引导后, 我再检查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证明过程。 (4) 能不能证明线段MN是△DEC的中位线?点N已是DC边的中点, 要证MN是△DEC的中位线先要证明什么?让C、D层学生回答。

师引导:要证明DM=EM先要证明什么?要证明△ADM≌△BEM。够条件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提问C、D层次学生, 直到他们答对为止)

接着, 检查A、B层次学生对这个命题的另外的证明方法, 抽其中部分学生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

三、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对比

从学生学习状态观察, 实施分层教学的二班比用传统教学法的一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主动性强, D层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教学进度来说, 进行分层教学的二班要比用传统教学法的一班快。教学成绩比较:二班的优秀率、及格率都比一班高。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 2002 (7) .

初中数学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尝试 篇9

1、水平相近原则

分层时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将情况相近的同学化为同一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按照3:5:2的比例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数学基础扎实, 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接受快, 能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及习题;B层学生:成绩中等, 学习勤奋, 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完成习题;C层学生:学习有困难, 在别人的帮助下可以掌握教材内容, 完成简单习题。

2、合作交流原则

教师在做好班级学生分层的同时, 还需要在班内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班内可按照事先的分层划分“一A、二B、一C”的若干学习小组, 在教学中展开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促使学生在充分与教师交流, 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做到各小组内的优势互补, 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又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辅导、提高”的学习过程中,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动态可调原则

分层合作教学中需要注意, 分层和分组都是相对的, 并非一成不变。经过一段学习之后, 一般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 作必要的调整, 有进有退, 从而激励学生进步, 使A、B层的学生越来越多。

4、控制激励原则

针对各层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要求, 教师要制定适合各层的教学目标、练习、作业等, 并在课堂上做到巧妙激趣、适时引导, 调节并控制好全体学生的学习, 做好课堂的分层指导和课下的分层辅导。

二、分层合作教学的实施建议

1、教学目标分层

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合作教学的重要前提。要根据所分三个层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制定共同目标和各层次目标。在做好目标的分层定位时, 要注意所定分层目标应使不同学生跳一跳, 才可摘到“苹果”为宜, 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A层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较大灵活性和难度的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B层学生应设计略带难度的问题, 使之做到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和方法, 增强理解力, 训练思维能力;对C层学生的目标要稍微简单一点, 要求能够掌握主要知识, 学习基本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

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节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

共同目标:

记住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分层目标:

A层:掌握用类比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方法, 证明判定定理, 并能熟练运用它解决一些有难度、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

C层:了解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记住判定定理的内容, 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2、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过程一般包括课堂授课、练习和作业以及课下辅导三部分, 在这三部分中都要注意分层训练和分层指导。首先在课堂教学上若能做到起点低, 坡度缓, 层次化, 就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课堂中提问问题时, 应将简单的问题让给C层的学生, 难度适中的问题留给B层的学生, 而需要举一反三、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放给A层的学生。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适时的予以肯定, 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适时予以引导。这样, 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并能在教师的肯定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三个层次编排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这样才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 又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初步巩固。课堂练习的编排时, 最基本的是对单一知识点的落实, 中度要求是对知识点的简单运用, 而对A层学生则要加上对知识点的分析和广泛落实。课下作业也要分层次选编基础巩固、提高练习、拓展训练等习题,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对A层学生要求做完全部内容, 对B、C两层次学生要求紧扣课本, 要求C层学生完成书上习题和基础巩固作业, B层学生完成书本习题、基础巩固和提高练习部分。例如, 在教授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后, 可以设计下面的作业:

基础巩固:因式分解练习

提高练习:因式分解练习

拓展训练:因式分解练习

另外, 课外辅导也要实行分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具体来说, 对C层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 在作业批改上力求做到面批, 及时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掌握方法, 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B层学生可采用多人讨论、教师提示的方式, 使之能相互取长补短;对A层学生要给予独立思考的空间, 适时个别点播, 可是适当增加小规模的数学竞赛来激发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要倡导学习小组内相互辅导、讨论,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为整个班级同学的学习进步做出贡献, 从而使更多的人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评价分层

只有做好分层评价, 分层教学能有保证的进行下去。作为教学评价很大一方面的试卷测评, 也要注意要分层次来设计试卷, 统计分数。试卷设置要注意大部分基础题, 少数变式题和综合题, 并分必做和选做部分, 对不同层次同学提出不同要求。在学期末的综合评价时, 要摒弃之前一刀切的模式, 采用发展性评价, 即主要与该生过去的表现作比较看是否取得进步。此评价要综合考试成绩, 平时组内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各方面, 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分层分组做一适当调整。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有利于实现分层提高, 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做到学有所得, 使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合作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分层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操作策略.蔡远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2004 5 (4)

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10

一、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 并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层次及组别

将学生分层是我们整个实验开展的前提, 盲目分层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失去意义。因此, 每学期初, 课题组教师会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的爱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 结合观察、测试、家访等不同的方法, 认真调查研究,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 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 将学生分为A (低层) 、B (中层) 、C (高层) 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建立4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 密切关注学生表现, 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 以学科集体备课为保障, 探讨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是分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之处, 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备课质量, 我们设计了分层备课用教案纸, 其中既有每一单元的分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 (分层情况) , 又有每一节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训练设计、分层作业布置与评价、分层辅导记录。每学期, 我们都要组织数学组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以一课为例, 集中进行研讨, 集体设计分层授课过程, 跟踪观察并进行集体反思。重点研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组织讨论分层、练习作业分层等。在备课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根据学生层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三)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学生分类、备课分层的前提下, 结合我们的理论学习,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 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不同施教方法:A层学生采用的是“低起点, 补台阶, 拉着走, 多鼓励”的方法;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 多练习, 小步走, 抓反馈”的方法;对C层学生采用的则是“小综合, 多变化, 主动走, 促能力”的方法。课堂上, 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 使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解决,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机。事实证明, 分层施教充分调动起了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效果是很明显的。

(四) 尝试布置分层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质量, 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题组教师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 视为基本作业, 允许优生不做, 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 将题目作些变化, 视为提高作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 视为超额作业, 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 收获到学习的喜悦。

(五) 实施分层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 课堂评价。

鼓励实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同评价对象所处的层次, 采用适合这一层次标准的人性化评语, 帮助差生找回失落的自信, 寻找到快乐的收获, 使优生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 体会到超越自我的乐趣。

2. 作业评价。

我们尝试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的作业要求, 同时也给予不同的批改方式。A层的学生作业做错后, 暂不打分, 让他们在小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下真正弄懂, 自己再订正, 等到他们订正后再给A+, 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乐趣, 学起来也就开心轻松多了;而B层的学生, 完成了基础题, 并选做了灵活性题目, 才能拿A+;C层学生在此基础上, 完成综合性的题目才能得A+。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得A+, 个个享受成功的喜悦。

3. 考核评价。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一、二两级试卷。一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卷, 二级为要求略高的提高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试卷。也可以在一张试卷中使考试内容更富弹性, 一部分为基础题, 另一部分为略高教材内容的附加题,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做。

二、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分层教学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主要收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种研讨、评比活动中, 构建出适合校情的分层教学模式。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研究课评比、研究反思交流活动。在活动中, 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 拓展了实验教师的视野, 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 总结和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数学学科分层教学的“合—分—合—分”式教学基本模式, 即:“合” (激趣入题、明确目标) ——“分” (学习新知、巩固练习) ——“合“ (反馈口授, 课堂小结) ——“分” (课内作业, 巡视指导) 。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 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学校对实验班进行了跟踪监测, 并召开了专门的质量分析会。我们发现:除四一班数学成绩略低于四二班之外, 其他几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 均高于非试验班。课题研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内, 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三年间, 课题组成员在市、区级的各种比赛中作课十余节。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生在课程中更加健康活泼, 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习主动参与, 乐学好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目前, 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 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 是否科学、客观, 有没有参考价值,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 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 “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 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如何通过分层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 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信心和动力, 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2.分层对部分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表现为“自卑”, 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 对表现出“自卑”的学生随机做了思想工作, 但是通过A层面个别学生的实际表现, 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工作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所以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 客观地宣传分层教学有利的一面, 做好学生或家长思想工作尤为重要。

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11

【关键词】教学作业;分层批阅;尝试

所任教班级中平日里总有一些学生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交作业,甚至于根本不知道是谁没交作业,还要耽误时间去调查。或者,即便是交了作业也写得乱七八糟,就算你磨破嘴皮子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让我很是头痛。针对与这些情况,本学期我在对待作业批改的问题上,做了一些尝试,采取了分层式批阅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觉得很有成效,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

首先我选了三个数学课代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上交:优秀生作业为上层,上交给第一个课代表;中等生的作业为中层,上交课给第二个课代表;学困生的作业为下层,上交给第三个课代表。并给每个课代表印发作业名单,便于教师在批作业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进步或退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益处颇多,学生作业上交层次清楚,让老师心中更有条理,作业批语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这种上交作业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写好作业的信心,促使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互相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欲望。

其次,我在作业的批改顺序上也作了一番研究,我的批改顺序是:下层一中层一上层,作业的下发订正顺序也为:下层一中层一上层。下层作业最先批改好,并在批阅中层作业之前下发,再去批改中层作业,再在批改上层作业之前下发,最后去批改上层作业,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差”来下发作业。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困生订正时的抄袭现象。这样的方式既符合教师自己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大班额人数多的特点。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情绪和精力刚开始作用教学对象时保持高涨,但会随着对象“作业”的优劣而产生起伏变化,而先劣后优的顺序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的批阅热情,同时也减弱了因长时间批阅作业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是教学效果的最佳反馈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各层次的作业情况明显好转,无故不交作业的情况不见了、字迹变得工整了、正确率也提高了。特别是“下层”作业的数量已从原先的十五本减少到现在的六本。在分层批阅的尝试中,我充分享受到了有针对性的尊重学生作业事实基础上构建的科学合理的批阅所产生的成果,必须给以及时的总结与改进,及时激励学生争取更大进步,鼓励降级学生寻求原因,摆正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周应权

【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1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明显不足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机械地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却剥夺了学生发挥想象、挖掘教材、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机会。记得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表现很精彩,学生回答很踊跃,但听完后总觉得缺少精神内核,师生似乎都默契地在设置好的范围内活动,整节课讨论的两个问题:“文中谁骗了谁”,“他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其实读完全文后大部分学生已能解决了,于是不少的学生都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相似的答案,思维的深刻性,震撼心灵的审美观都被老师的重分析、轻思想的熏陶掩盖了。试想,如果老师提出:“假想你是这幕闹剧中的大臣,你会如何应对皇帝和两个骗子呢?”课堂上学生思维辐射的广度和善恶是非的辨别力会得到更有效的锻炼,人性之美更能激起他们的热情。

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持观望态度,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浪费时目,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初中升学率的高低。教师由此走进了一个可怕的误区,犯了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老错误。其实笔者认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人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

2审美情感形成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审美习惯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首先应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审美习惯。

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古诗文朗诵”课,…开始学生只热衷于朗诵,也较有感情,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或者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或者利用音乐的旋律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使个人的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战册推荐给校文学社。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可有感情地朗读,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3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仞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因此学生角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中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人“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自蔡,泣不成声。

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12

一、分层次教学中的学生分组

在老师心里把班里学生分为A、B、C三大组,有较浓厚学习数学兴趣、基础较好的认定为C组;愿意听讲,能完成作业,有部分知识断链的认定为B组;有大面积知识断链与破网, 失去学习信心的认定为A组. 每组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编号,最弱的为1号.

二、课前的问题设计

对上节课教学内容的回顾中, 设计B组、A组学生都能做的基础问题. 如学习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例5解方程(5y - 1) /3=5 /6的课前回顾,要求同学“解方程2(5y - 1) = 5”, 学生纷纷举手上黑板板演. B组生1、A组生1分别板演以便查漏. B组生1口述解题思路:我想把方程化为最简形式ax = b(a ≠ 0),步骤是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 ,最后系数化为1得x =7 /10. 不仅缩小 “认知前提能力差异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还使例题难度降低,台阶密集坡度小. A组生1再模仿讲一遍.

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探索学习基础知识,采用A、B组学生回答、C组学生补充的方式. 例5解方程(5y - 1)/ 3=5/ 6的教学过程中, 把重点放在两种去分母方法的分析上. 通过以下问题串展开

1.师:“ 例5解方程(5y - 1)/3 =5/6比解方程2(5y - 1) = 5 复杂在哪? ” 问题有适度探索性,重在知识的发生过程,老师的手势把学生无意观察引向有目的思考.

2. 师:“用什么方法 ‘化去分母 ’?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试一下. ”问题可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求知欲,使思维定向.

请C组生2、B组生2上黑板板演讲解化去分母的方法. B组生2指着板书回答 :“原方程变形为6(5y - 1) = 3 × 5. 根据‘比例里,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化去分母,相当于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18得到”. 我及时表扬:很好,你的小学知识掌握的不错. C组生2指着板书说:6 ×(5y - 1)/ 3=5 /6× 6即2(5y - 1) = 5,符合等式性质,左边乘以6,约分3后得2. 右边也乘以6约分后得5.

3. 师:“哪种化去分母的方法比较简便? ”

C组生3回答:可见,根据等式性质2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即得2(5y - 1) = 5最简便,这一步叫“去分母”. (他接着在C组生2板演下面,用红粉笔化一个 “√”,并在例5下面写 “解:去分母得” 以下解方程的步骤同前节课学的步骤).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顺着多数学生的思路,稍加点拨,很快使学生信服并接受“去分母”的方法.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一例多解, 寻求最佳解法是例题分层教学的好方法. 及时引导C组学生比较解法的优劣,充分发挥C组学生补充完善小结的作用,使各层次学生处于积极参与之中,感到学无止境,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老师适时从思维一般方法上加以补充小结, 使学生在思想、 方法上得到熏陶.

四、教学过程重在探索体验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充分探索体验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其形成发展性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 解法步骤就成为学习思路的自然归纳. 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整理,不仅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组织性. 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的回答清晰呈现, 目标是使A组学生学会模仿解方程,尝到成功的喜悦,而C组要掌握解题规律. 最后,教师规范地展示解题的正确方法,起到分散难点、强化算法的作用. 问题的设计,力争台阶密集,坡度小,照顾到各层面的学生.

五、再一次讨论、纠错、讲明原因就要回到小组里落实

要求会的同学帮助A组学生解答例5,并及时复习对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 在学生自己艰苦探究的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学习能力与发展性学习能力. 建立一种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焕发和个性获得适度释放的教育环境,比老师强调好的多.

六、巩固练习量学生能力而备

各层次学生要进行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以使每一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这是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所必须. 在作业环节,分层次布置作业,对各组都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的要求.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教学富有弹性,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经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七、教学注意事项

1. 老师要以爱动其心

老师以爱动其心,平等的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 应避免由于学生自尊心受挫、学习积极性受损,甚至A组学生“破罐子破摔”现象的发生,保证教学环节的和谐流畅.

上一篇:复合治疗论文下一篇:学生数学作业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