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的实践

2024-09-25

分层教学的实践(共11篇)

分层教学的实践 篇1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达成的前提,要在课堂教学达成合理分层的预期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曹卯林:以分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数学表达

在高三,特别是进入高考冲刺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有部分学生对解数学题没有方向,感到茫然。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解题目标是什么?如何在学习中围绕解题目标思考和解题?所以,我针对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思维能力来进行分层教学。下面,我以专题复习《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解题目标教学为例,谈在分层教学设计中的几点尝试。

例:已知点M(-2,0),N(2,0),动点P满足条件

1.求动点P的轨迹W方程;

2.过N(2,0)作直线l交曲线W于A,B两点,使,求直线l的方程;

3.若从动点P向圆C:x2+(y-4)2=1作两条切线,切点为A,B,令|PC|=d,试用d来表示,并求的取值范围。

对一般学生的提问与思考:

1.条件有什么含义?能推出什么结论?

2.第2小题中有几个条件?用到哪些知识点?

3.“直线l交曲线W”的意义是什么?

4.“”表示什么?怎样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5.“动点P向圆C:x2+(y-4)2=1作两条切线,切点为A,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你怎样表述?

6.对“令|PC|=d试用d来表示”能用到什么知识点?能推出什么结论?

7.你能将例题分解成几个小题目?

对高层次学生的提问与思考:

1.本题有多少个条件?用到了多少个知识点?有什么含义?

2.这些知识点你能否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怎样表达出来?

3.你从解答中能发现什么样规律?

设计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对各层次同学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可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同时,我还对学生强调,自己会做题还不表示你真正弄懂了一道题,只有你在对同学讲解后,别人能听懂才能说明你真正懂了。

陈晓斌:文理科班级学生分层教学设计——以《球面距离》为例

教学应当从学习者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尽最大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年我任教一个高二年级的文科班和一个理科提高班,在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我根据两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目标,设计了两套分层教学方案。

1.预习案“不分层”一针对薄弱,铺垫到位

考虑到学生对“球面距离”这一概念比较陌生,且学习时会涉及较多其他知识,故“预习案”不分层,重点解决如下问题。一是“球面距离”的理论依据,我将知识准备环节中的“两圆中弦长相等,半径越大,劣弧越短”的理论与图形相结合加以说明;二是学生对“经纬度”的认知仅凭高一地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将预习案的重点放在“经纬度”知识的“重建”上;三是针对学生对“球中大圆、小圆半径与大、小圆所在平面间的距离关系(d2=R2-r2)”掌握比较薄弱的情况,我将第一部分活动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薄弱环节上。

2.教学案“必分层”一强调类型,理清思路

课堂实施“教学案”时,两份教学设计都注意引导并强调解决球面距离相关问题的一般步骤:求A、B两点间的球面距离(大圆劣弧长)一求球心角一求弦长AB→求A、B两点所在小圆半径。同时,我对教学目标、内容安排等作如下分层处理。

文科班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会计算简单情形下球面上两点间的球面距离;能力目标是体验将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化归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活动方式以教师引导下以练习为主,理清解决问题的常规步骤。理科班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会计算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球面距离;能力目标是通过抽象、推理,培养较高的数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课堂活动方式以分析为主,鼓励学生探索,将知识系统化。

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文科班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案内容设计突出重点,例题力求精简实效,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既使问题有梯度又易于学生理解。同时,根据理科班的学习实际,我将“同经度”“同纬度”例题简洁化,加快学习节奏,又安排了“不同经度、不同纬度”类型的球面距离的探求环节,既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挑战意识,又保持了整个“球面距离问题”探究的完整性。

3.巩固案“仍分层”——适当变化,文理有别

文科班巩固案配备以巩固知识为目的5道习题进行基础练习,力求延续巩固课堂解决的前两类基本问题,同时在题型上也较例题略有变化。理科巩固案配备8道习题,前4题与文科巩固案一致,后4题则检验学生在新背景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综合运用知识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本身具有不同智能结构和认知方式,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也提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观点。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智力、认知、兴趣的差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少地区已开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有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观点,胡兴宏提出的“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模式等。本文结合自己在实施分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分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目标的有效措施。如何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使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分层教学的做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采用分层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更加明确具体了。比如,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课堂上,A层学生必须理解苏词风格,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词的意境美。B层学生理解苏词风格并与前文的柳词比较。C层学生只要了解词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即可。作业布置上,C层侧重检查背诵;B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A层学生查找资料,完成《苏轼对海南的贡献》,或改写《赤壁怀古》。这样,A层学生觉得作业有挑战性,趣味性,能提高自己。B、C层学生觉得作业力所能及,愿意做,及时交。这样避免了以往教学中一些学生因没有压力、动力而厌学,一些学生因听不懂,完不成作业而弃学的现象。

二、现行两种分层教学的弊端

(一)分层走班带来的困难

所谓“分层走班”,即对需要分层的课程,把同年级学生按一定标准分层组班,走班教学。这样当分层的科目不止一科时,经常要打破原来的班级上课,在教学课时、教室的安排上很难协调好,对原有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况且, A、B、C三个层次,一般层次高的纪律会好些,反之亦然,那么,在师资分配上,谁愿意教基础差的一层呢?

(二)分层不走班的尴尬

所谓“分层不走班”,即在一个班级里,依据某课程的需要,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但在授课、考试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仍在一起进行。要求授课教师从备课、讲课、练习设计、测验等环节,因层而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且不说教师们授课的学生多,难于记住谁在哪个层次。单说课堂上B层学生想答A层题,老师能说“不”吗?

(三)两种分层方式的相同弊端

1、分层标准不明确

现行的语文分层教学,其标准只是大致的,各层的教学目的很笼统,以致学生不明确自己学A层与学B、C层有什么区别,他们认为分与不分都一样,甚至有许多学生为了减轻压力,愿意到B层甚至C层、D层。

2、操作不规范

现行的语文分层教学是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为依据,明显地印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而无视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差异。这样的所谓分层,不仅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重蹈优差生区别对待,“重优轻差”的旧辙。

3、评价不合理

首先,一些分层考试的试卷只是个别题目难易不同,到底什么样的题目才算难,什么样的才算易,出题老师也没有什么衡量标准。其次,分层考试中倘若A层学生答了难度较大的试题,其结果是可能是B、C层学生的分数会超过A层,这对学生评优很不公平。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选择A层。

三、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几点建议

要使分层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为學生的发展着想。就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特色,结合各校实际进行分层。

(一)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看分层。

分层的初衷是照顾个体差异,分层的目的是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以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关注每位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一个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各有所长。语文卷面成绩低的学生,未必口语表达能力差;常规课堂上好动的学生,未必想象能力差。由此看来,简单地依据考试成绩来分层是不科学的。学生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兴趣、爱好的不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说法。因此,考虑到初中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语文分层教学应充分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分为普通型、特色型、升学型三个层次(即三大板块)。

1、普通型(基础型、普及型)

《初中语言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分必学、必选和自选3个部分。必学部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和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管怎么分层,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掌握,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普通型的教学层次要满足大众胃口,依《标准》要求教学,同时,作为普及性,授课、评价要求不能太高,以本班低层次学生能接受为主。

2、特色型(兴趣型)

《标准》还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发展特长的需要确定,学生可按自己意愿选修。”特色型教学层次的设置,正好迎合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某些兴趣爱好或专长的学生口胃。教材可选用校本教材。教学方法要灵活,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校本教材可开设《诗词赏析》、《阅读与写作》、《天祝文化》、《我的心声》、《爱好写作》、《口语训练》等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

3、升学型(挑战型)

不可否认,现行教材如果不进行深入挖掘,就很能适应当前的升学的需要,我们便在其它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加强,让他们扎实掌握语言基本功,让他们有很强的阅读和独立写作的能力,让他们能在升高中的应试中游刃有余。

现代教育观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此,拟定以上教学层次后,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层次,而绝不是强制性的。一学期后,学生可视情况重新选择或学校依学生兴趣调整各层次的内容设置。

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 篇3

汤靓:分层教学与“分组学习”相结合的尝试

随着高中的扩招,学生两级分化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统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教学现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机会,我选择了分层教学和“分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我的做法是通过分析学情,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针对这三个不同层次进行适当的分层教学。

首先,我把全班学生大致分成隐性的纵向三层,即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同时,我将学生大致分成显性的6到8个学习小组,以C层的学生为主,选择合适的学生担任学习组组长。我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订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教学为例,我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B组学生必须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C组学生要学会推导公式,且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要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将教学任务进行分层处理,就要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观念,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在班级授课过程中,我主要关注A、B层学生,将大多数时间放在完成第一、二层预习问题上,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对于C层学生的指导,我更多是放在课后的辅导上,由于人数较少,基础又好,师生可以较快地进入深层次交流。比如,他们在课上可以不听课而自己研究问题,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到办公室来和我讨论等。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空间,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同时,各个小组的分组学习主要依靠C层的学生,他们是各自小组的负责人,对于小组内A、B层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提供帮助,往往是C层负责B层,B层负责A层,一起努力。在给同学讲解的过程中,B、C层学生可以提高记忆的留存度、增加思维的深度,在解题方法、技巧及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教师的出题意图等方面有所总结。对于A层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听完之后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只有“自圆其说”才能解决“根源性”问题。在组员的帮助下,在集体荣誉的激励下,每次月考各小组都会激烈竞争,以夺取“精英组”的称号,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作者单位:上海市三林中学)

李志:高中数学课堂例题分层呈现

教育公平是建立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应该是一线教师深刻思考和付诸实践的大事。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直是教学过程的难题,分层教学无疑是体现教学公平的好方法。例如,在数学课堂例题的讲解时,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合理分层,提供不同难度和思考层次的选择空间,能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来发展思维能力。

例(A)对应法则是f(x)=x2,值域是{1,2}的函数共有几个?(答案9)

例(B)对应法则是f(x)=x2,值域是{0,1,2,3,4}的函数共有几个?(答案81)

例(C)我们把定义域和值域都是复数集合的函数称为复变函数。已知关于x的方程x3=a(a∈R+)在复数范围内有且仅有3个不同的根,那么对应法则为f(x)=x3,值域是{1,2,…,n}(n∈N*)复变函数共有几个?(答案n7)

上面三道例题的背景都是函数的概念,实际上是复习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的知识。例(A)是让学生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用枚举法解决问题,入手比较容易,设计的目的是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有所作为。例(B)学生用枚举法操作起来很烦琐,促使其用乘法原理来解决,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稍高,适合中等水平学生发展能力。例(C)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例题背景的本质,并且能应用乘法原理和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一般的问题,难度比较大,旨在培养智优学生的能力。

对于以上几个方法,我不提倡每个方法都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在考虑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和必要的讲解方法。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中学)

金华萍:高三数学文理分层教学模式实践

我校经过大量调研,试行了高三数学文理分层施教模式,让学生实行走班制。在此,我想就高三数学文理分层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1. 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保持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有些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讲,看看谁讲得好,讲得完整。平时我也多注意表扬学生,使学生发现其他人的优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2. 培养学习自觉

一开始,学生很少提问,于是,我一方面在班级内调动学生互相讨论、积极提问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规定学生分文理班、分时间到我这里来交流问题或面批作业。现在,学生们都能将数学学习转化一种自觉的行为。

3. 掌握学习方法

在不同课型中,我建议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一是变式训练,反复练习,在变化中求重复。要想解题时能想得快,算得准,写得清,就必须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大量的反复训练。二是知识记忆,查漏补缺,让记忆通向理解。做好纠错,这是学生把知识结构化、复习系统化、训练综合化的有效方法。三是逻辑精确,吃好“正餐”。“正餐”指的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似懂非懂”,讲不出道理来,也不能举一反三,因此需及时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四是运算速度,讲究算理,以速度赢得效率,即先推理,再运算。我要求学生多记录实战心得,试卷、作业中做错的题一定要及时订正。五是分层作业,倡导自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教学的分层也决定了作业的分层。

对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篇4

经过近一年的“分层递进”教学实验,我们感悟到 分层递进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项研究是和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学校绝大多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精心敬业做好教育工作,希望在自己的教导下,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优质的教育和良好的发展。因此,教师们几乎都会去探寻优异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努力与时俱进,改变自己,教好学生。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因为研究和运用“分层递进教学”,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师德得到提高,专业能力得到发展,成为“转变教育观念的实践天地,提升专业能力的最佳现场”。一年以来,我们转变观念,研究学生。在看到了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差异以后,我们的共识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从自己做起,不是让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而是进行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其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下面将我们课题组这二年来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过程 学习教育理论从未知晓的新理论、新观念。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看录像,记笔记等形式转变了思想。教师的笔记本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记录,描绘着一个崭新的教育蓝图。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每位学生身上都有尚待我们去开发的金矿脉”、“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等,这一句句教育真谛滋润着每位老师的心田。2

让新的理念进入课堂。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断地充入到实验老师的头脑里,并被大家所接受。诚然,在以后的实验中,大家深刻地体会到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真正地成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还需要经过痛苦的脱胎换骨的过程。因为接受新理念和转化为行为有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我们提出了5个操作要点:①学生分层;②目标分层;③分层施教;④分层评价;⑤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实践表明,以上设想在教学中是可行的。“学生分层”,强调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目标分层”,强调对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要求,防止一刀切;“分层施教”,强调课堂上要努力做到有分有合,区别对待,全员参与,各得其所;“分层评价”,强调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矫正调节,分层提高”,强调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障碍,激励递进。这五个要点作为思考和设计教学的方向,老师们可以接受,并能在教学工作中有所体现,具体操作的方法则需要老师们自己摸索和创造。

通过分层教学试验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知道了分层递进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分层试教,是充分发掘学生潜能的手段;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高一层次目标递进是目的,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3 大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2009年12月开始,我们首先开展了“找我的长处”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找,老师同学帮助找,让学生发现自我,看到了自身之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学生产生不断获得进步和体验成功的欲望和信念。在摸清具体情况后,我们根据其具体的特长、学习成绩进行分层,然后对症下药,选择不同形式的活动,如:考察报告、兴趣小组、地理与生活等。4 课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由于学生基础差,所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尝试让学生组成互动小组,即组织班上每个好生带一两个差生,形成“师徒关系”,由好生在平等学习中带动和帮助差生学习。效果显著,但是使用该方法时,教师要始终进行监督和指导,要隔三差五的询问每个互助小组学习的进展清况,在长期之内形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这种方法才会有明显的成效。二

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两年的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得到进一步转变,教学成绩显著,主要体现在:

教师已认识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游共同特征,但个别差异性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处理、区别对待,游针对性的教学,既要游统一要求,又要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有所得,全面提高。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师的观念、理念、行为方式、专业进阶等,都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发展系统。以专业进阶为例,如果把“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比喻成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把“剑”,那么,我们的教学要经历以下四种状态:一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表里全无);一是“手中有剑,心中却无剑”(徒有虚表);一是“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表里全有);而最高的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化剑”(出神入化)。分层分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观得到巨大转变。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学习是点滴积累的过程,应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不断提高,在分层教学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追求成功的信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教师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无论是在原来的异质班中,还是在实行班际分层的同学科的同质班中,教学时都注意到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层递进教学下,教师不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是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4 分层递进教学促进了学校文化的产生。分层递进教学”2年来,已从一种教学策略演变为教学文化,许多教师对此的探索更充满了教育的寻味和文化的寻觅。而教师文化的日益清晰,显示了它对教师成长的长远效应。分层递进学校文化”就是在充分“了解差异、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将差异作为可资利用的资源”的总策略下,通过“差异定位、分层导航、有效递进、和谐发展”十六字流程的实践探索,逐步构建和完善满足学校每一个成员特别是每一位学生差异发展内在需求的教育关怀系统。通过二年多的实践,学校不断建构和优化教育关怀系统,既满足了学生差异发展的内在需求,又逐步满足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差异发展需求。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作用:(1)学校专业共同体的逐步形成;(2)从深层次改变了老师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方式和思维方式;(3)激活了每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原动力;(4)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创新潜能;(5)从源头上提升分层递进学校文化的品位。

促进了各具特色的教研文化。分层递进教学”的不断推进,对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和深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文化建设体现本组教研内容的特点和功能,应该是各有侧重点的。在教研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实施分层递进的建设理念,各个教研组依据自身教研特点,创建具有本组特色的教研文化。承担中考学科教学任务的教研组,如语文、数学、英语、理化、体育就注重从基础型、递进型课程进行教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中贯穿、融合并渗透创新的知识,在教学全流程中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学科在教研时,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发展,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而非中考学科如政史地、音美是在完成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则更侧重于创新课的开发与研究。现在,各教研组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研文化,特别是非中考学科教研组在创新课的开发和实践中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实行分层教学,不应把目标定位于缩小差距上,而应在促进各类学生的发展上。否则在缩小差距的背后,会抑制优秀学生及学生特长的进一步发展。需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开展分层教学研究以来,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且提高了学校对课题研究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我们深感在研究过程中,对子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资料积累等方面。3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要进一步强化,由于长期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的角色转变相当程度的制约着课题的研究。因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程序,而是一种教学的理论。如果教学观念不转变,即使按照某种模式进行程序式的教学,教学效果仍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整个课题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变换自己的角色,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的素质;其次要不断加强先进的科学教育理论学习,扬弃自身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再次必须具备锐意进取的创新和开拓精神。4 进一步开展实践系列研讨和交流活动,拓宽和深入“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积极探索与新课标新课程的融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四

感悟

分层教学可贵的一点是,它克服了饱受指责的“快慢班”教学弊病,为程度差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学生的学习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就前者而言,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不一样,智力水平不一样,所以对教学的理解也不一样;学习习惯差异更明显,许多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掉队。就情感而言,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态度、自信心等集中表现为学习的持久力,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强弱都会影响这种持久力的长短,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分层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分层实施,因人施教,允许学生上下流动,鼓励学生勇攀“高枝”。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吃得了、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它克服了饱受指责的“快慢班”教学弊病,为程度差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与“快慢班”里程度差的学生备受打击受人冷落的情形截然不同,分层教学让这群学生备受鼓舞、重建自信,激励他们张扬个性、超越自我。对他们来说,情感的交流、自信心的获取,以及自主性的增强、创造品格的培养等等,远比考试成绩的提高更重要,也更可贵。后者让他们眼前高兴,前者却让他们受益终生。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5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分层次教学 实践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45-01

前言

分层教学是指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础情况、理解能力等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达到分层次提高学生成绩并培养学习习惯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融入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将学生学习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应于教学的各个要求,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或者团体,进行分层次的不同练习,采取分层次的不同辅导方式,并最终对其进行分层评价,各个层的学生均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各个方面的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 主体分层

分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根据不同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动态性原则 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能力均会有所区别,因此老师在划分层次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的阶段的情况及时更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变化之后,需要调整层次,始终保持教学对象的适应性,使之处于最佳的教学环境;②多样化原则 将学生分层次时,不仅需要按照成绩直接的将其进行划分,也需要将其的各种内在因素进行充分的考量,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等。在各个层次中还可以再将其细化出不同的层次,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③隐蔽性原则 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置于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中,而不是学生的最终评价,老师将其分层后,只需要了解情况,而无需将其在班级公布,避免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问题,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 全面把握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条件,并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需要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把握。层次划分组织完毕后,需要对学生的进行的各项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包括其认识能力、基础支持、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理想、兴趣倾向等,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各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学生,分析影响学生成绩的各项因素,并将其曾经进行和适当的调整,并将各个层次的学生资料建立档案,保障学习进度及能力提升的跟进及发展方向的引导。

3. 分层练习

该教学中的实施分层练习及分层作业体现其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的主要方面,也最能够体现出该教学方法的特点。在本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单个层次,因此需要实施三种不同的练习及安排三种不同的作业,第二类学生基础一般,各方面的能力较为平凡,需要强化基础题的联系,不定期加入稍有难度的题目;第三类学生基础较差,能力有限,应安排较为基础的练习题,并将其以往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扎实基础;第一类学生基础掌握的较为扎实,对于学习热情较高,理解能力强且思维较为开阔,该类学生则需要将基础练习提与拔高题进行结合,使之能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4. 分层评价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实施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目标及要求也有所区别,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其指标、侧重点等均需要调整及细化,区别对待,不能仅仅单纯的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有失公允。对于第一类学生,将评价的重点集中于提高和创新,即该类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其发散性思维的解题方法及创新;第二类学生需要将评价的重点集中于知识结构的完善,即其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即将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合理配合,迅速解题;第三类学生基础较差,因此需要将评价侧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5. 总结

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在教育方面,也因此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但是该理论还需要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分层次教学法即能够将该理念充分的体现出来。其对于不同基础、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群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中分析了该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表明该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各项能力,达到教学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崔淑湘.高中数学“五步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013(12):18.

[2] 顾燕平.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科学大众,2011(05):31.

[3] 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207-208.

[4] 朱春霞.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下实现因材施教[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42.

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6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 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A ( 学困生) 、B ( 中等生) 、C ( 优等生) ”三个层次 ( 此层次是动态的) , 再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1. 分层备课,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 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它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它确立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主要方面. 因为“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是以同时兼顾各类学生为出发点的, 因而“分层备课”首先是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如教科书中的正文、练习题、习题中的“复习巩固”是每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而习题中的“综合运用”“拓广探索”属于较高要求, 是为程度较好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同时要体现大纲基本要求, 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

要求A类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 C类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 做相应练习, B类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分层备课”在目标分层之后, 教师要对所教知识进行具体的分层, 即对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分层练习、分类测试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准备.

2. 分层授课, 落实不同层次的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

分层授课, 是教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 来落实不同层次目标的过程, 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这要求遵循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的原则. 从知识方面, 要求由浅入深逐步发展, 力求低起点, 小坡度; 从能力方面, 要求由低到高逐步加强;从思维方面, 要求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其教学过程可简单概括为: 分层置疑, 个体学习→小组讨论, 分类指导→信息反馈, 分层释疑→分层练习, 归纳小结.

个别老师认为, 这种授课方法固然是好, 能面向全体, 但优生的发展会受影响. 这是偏见, 因为“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要求“下保底, 上不封顶”, 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深钻教材, 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许多新的方案和程序, 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以及创造出新的结果的思维方式.

3. 分类指导,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促进达标

分类指导是教师接收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号后,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途径各不相同, 因而需要得到的指导也各不相同. 对各类学生的指导, 主要在课堂完成, 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 1) 课堂提问, 提问要照顾到各类学生,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2) 课前搞小测验, 当即抽样, 发现典型问题, 让学生思考、订正.

( 3) 课后分类测试, 对不达标者进行个别辅导.

( 4) 成立课外教学活动小组, 优、中、差搭配, 以优带中, 以中促差.

( 5) 作业提倡面批面改, 找出错题的错源“对症下药”.

4. 分层练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 提高效率

要使分层教学不是空谈, 就必须和练习作业紧密结合好. 练习的设计原则是紧扣大纲, 不搞题海战术, 一般分为基础性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等几个层次. 基础性练习全体学生都要做, 提高性练习C层学生全做, 鼓励B层学生做.

作业分必做和选做, 否则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出现抄袭现象. 作业本必做, 练习册选做, 并注明A, B, C, 保证练习题效益; 同时每周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 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 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类或三类题,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类或两类.

5. 分类测评, 增强学生自信心, 促进转化

测试是对教学方面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达标、检测功能, 矫正强化功能, 层次反馈功能等. 由于各类学生所达目标不同, 因而对他们的测评也就自然不会相同, 恰当地给各类学生制定测评标准, 提出不同要求, 让每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 是大有裨益的, 尤其是学困生只有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转化才变为可能.

我们的考试试卷设附加题, C层全做, A, B层不做附加题. 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B层学生向高一级努力, C层学生相互竞争与目标达成,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

当然, 实行分层教学是一项整体教育改革, 需在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让分层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梁彩云.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J].时代教育, 2010 (3) :42-43.

[2]姚红菊.浅谈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0 (4) :9-10.

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学,分层教学

中职数学分层教学, 是在承认中职学生之间差异 (包括数学基础, 数学认知结构, 同化新知识的能力, 个性品质, 终生教育等方面) 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教学都采取相应的教学设计, 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全面的提高, 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 近两年来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分层教学工作来达到目的。

一、分专业差别目标

根据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 各任课教师必须对各个专业中的学生的大体中考成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几个中职任课教师在新生进校时, 分析各专业的未来目标: (1) 会计专业、商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必须达到中职二年级或毕业时直接参加成人高考所具备的大部分数学知识; (2) 化工专业、服装专业、汽修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必须达到中职二年级会考时成绩合格; (3) 计算机专业、机电专业的学生一半左右达到中职二年级或毕业时直接参加成人高考所具备的大部分数学知识, 其他的必须达到中职二年级会考时成绩合格。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差别, 制订相关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教学。

二、分组差别教学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首先必须对相关专业的班级内的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 可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 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 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 B组为中等成绩组, 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 在分组时可对学生讲, A组为基础组, B组为中等组, C组为提高组。同时, 我们有时还使用另一种说法, 就是A组为铜牌组, B组为银牌组, C组为金牌组。这样学生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对学生说, 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 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 并且在学习中途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三、分层差别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并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分层教学后, 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都作了相应的调整, 而备课就成了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大纲, 熟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 基于各层学生的数学现状和特点, 分析讨论授课重难点、授课策略、教学进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 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 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 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四、分层针对授课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有点像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 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室上课, 因此, 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以中职一年级第一册《函数的基本性质》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给全班学生复习了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函数用解析法表示时的定义域和值域后, 通过图像法引入几类特殊函数所具有的特殊规律, 导出函数的增减性、函数的奇偶性和图像的对称性, 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时, 我对不同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要求:A组的同学主要能通过直观图形以及初中已经涉及的几个基本初等函数来判断相关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并根据图形判断单调区间;B组的同学在A级的基础上, 能根据相关的定义, 利用相关函数的解析式来判断奇偶性;C级的同学在B级的基础上, 能利用单调性的定义直接判断相关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并会加以证明。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各组同学的具体要求,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基础来掌握不同的内容, 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例题的内容而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

五、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学生作业进行相应的分层训练。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 我在对学生实施分层上课后, 对作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还是以《函数的基本性质》为例, 我是这样对学生布置作业的:A组作业:课内练习1和课内练习2的第一二题;B组作业:A组的作业作为课堂练习, 课内练习2的第三四题为作业;C组作业:A组的作业作为课堂练习, 课内练习2的第三四题, 提高部分的课内作业为作业。由于在作业过程中有区分地对待, 不同组别的学生都能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作业, 而且对各自来说基本能独立完成, 学生便不会出现抄作业、不做作业等现象。

六、分层系统测验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我们自从采用分层教学后, 对学生的测验采用同试卷不同要求, 按A、B、C三组层次不同的学生, 完成不同层次的试卷, 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 即A组的同学可以选择B组的试卷, 同样, B组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组的试卷。每次测验后, 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 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

当然, 对于职业教育, 寄希望于某一种教学模式能神奇地改变现状, 这是一种奢望, 毕竟事物的内在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因此, 我们只有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 去探索, 去发现, 使分层教学这棵幼苗结出希望的果实, 才能让我们越教越轻松, 学生越学越轻松。

作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不变的条件下,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分层教学除应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等教学原则外,还应坚持: (1) 自主性原则。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 (2) 流动性原则。层次的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可随时根据自己的水平在不同层次之间流动,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3) 整体性原则。由于分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分层不分班,因此要把握班级整体,把握每个学生是分层教学的核心,教师与学生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分层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达到整体效应。作为语文教师,我发现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语言水平、思想深度、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他们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作文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而个别学生却辞不达意、语不成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地按统一、唯一的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实施作文分层递进教学,因材施教,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一、分层依据

学生的分层依据是以写作差异水平为主,即作文成绩为主,但不忽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因素、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据此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思想认识较为深刻,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B层学生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尚可,但选材一般,语言平淡,内容不够生动;C层学生作文水平相对较差,选材能力较低,语句不通,错别字较多,字数达不到写作要求。

在分层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标签效应”,抑制其负面影响,教师应该事先在课下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先采用隐性分层法,即在教师心目中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教学活动逐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教学的优势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进行交流,自主选择层次。

二、教学实践

1. 目标分层。

它指的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作文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只要求学生做到语句通顺,意思表达完整,不偏离题目,不出现错别字,这就是“近纲靠本”,适用于低层学生;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和升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要求学生的作文达到中心明确,布局合理,言之有物,更高层次的要达到构思新颖,语言流畅优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就是“达纲拓本”,适用于中层和上层学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标,具有普适性,低层次学生由此减少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后者是选择目标,具有挑战性,扩大了中上层学生的作文空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2. 教学分层。

分层递进教学是在班级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施教时应首先用足够的时间保证基础目标的落实,重在以低起点步子的形式让下层学生掌握作文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低层次学生推荐几篇范文,让他们认真揣摩、仿写,中上层学生则自己构思作文。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仅仅依靠短短的九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外时间对每一层次的学生进行面批面改,面对面地交流。

3. 练习分层。

作文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写作练习,这也是作文分层教学付诸实践的重要一环。在每次作文练习当中,我没有局限于单一、固定题目的框框,而是采用了作文题目分层布置、作文练习分层完成的方法。同一体裁、不同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充分发挥。

4. 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坚持鼓励性原则,具有总结、反馈、提高的功能。抓好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对低成就学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以鼓励为主,增强其竞争意识;在作文评价时,不以作文成绩论优劣,而是以递进幅度为标准进行评价,即使幅度微小,也不能吝啬表扬的微笑、赞许的目光。

在实施作文分层教学时,要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对学生采用分层而不定层,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因层而异,因人而异,以教适应学生的学,以教促进学生的学,不拘泥于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教师还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成功—愉悦—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应,畅通师生的双向交流,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三、体会与收获

教学实践证明,作文分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提高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与自信,而新的成功与自信又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使之争取更大的成功,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本领。

分层分组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9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关系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策略上搞“一刀切”。课前忽视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研究,课上以统一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数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助互动;对学生的评价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如此僵化和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迫使我们深入地思考和寻找改革之路。分层分组教学的构想就是在这种局面中应运而生的。

二、实验的理念及构想

1.分层分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正如布鲁姆所正确地指出的:造成学习差异的原因并不在于遗传与智力,而在于家庭与学校的环境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分层分组教学就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使其能够有兴趣、有信心地主动学习。

2.分层分组教学中的自主择标异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分层分组教学中的自主择标异质小组合作学习,即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闻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独立地选择恰当的分层目标,去探索新知识。同时,开展小组互助学习,也推动了学生的互相影响、互助合作,使教学过程成为自主发展的过程。

3.分层分组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分组教学,可望改变只顾少数尖子,片面强调升学需要的现状,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使其学业成绩上学有所得,心理素质上健康发展。

三、实验的对象、时间等

(略)

四、实验的做法

(一)了解研究学情,合理分层分组

用检测法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

用观察、访问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生活背景。

建立学生“学情个案卡”。

掌握了学情,便可以据此分层分组了。

1. 隐性分层。

可根据学生“学情个案卡”反映的先期学习情况,结合平时教学时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特别注意有个性特点的学生)进行考察与综合能力评判,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大致分成“优(A)、良(B)、一般(C)”三个层次;或视其心理承受力,分别找学生谈心,引导他们冷静地面对差异,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只让学生本人知道,教师注意为他保密。

2. 动态分层。

分层而不定层。教师每学期在节、章、册结束时,可根据学生的作业、单元测验、期末综合检测以及学生平时学习的具体表现进行检测与综合评价,为学生进入高一层次创造机会,使动态分层落到实处。

3. 正确分组。

为了兼顾学生个体的需要,发挥学生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1)异质分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兼顾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把相同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组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有差异而各组间无差异,其目的是为了在分层施教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创设一个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2)同质分组(临时组):为了便于教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在学生个体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可根据学生意愿在班内寻找相应的竞争对手,将学科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相当的同一层次的学生临时分组。

(二)科学地制订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学习内容

教学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教师须精心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制订出既源于又高于学生实际的明确而具体的分层教学目标。将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基本目标,中层目标与发展目标三个层次。其中,为学习较差的(c层)学生制订基本目标,即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以及分析中较为简单浅显的部分;为中等生(B层)制订中层目标,即指大部分学生可掌握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部分;为学习较好的(A层)学生制订发展目标,即可以掌握复杂分析以及综合运用部分。供学生对照本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去自主探索。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可制订这样的分层目标:基本目标是能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会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做一些步骤相对较少的习题;中层目标是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稍有变化的问题;发展目标是能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为使各层次学生实现分层教学习标,教师还应根据教材,组织相应的分层教学内容,分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学习。

例如,设计基础目标的学习内容为:

①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7厘米,面积是多少?

②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厘米,面积是多少?

③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④什么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⑤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要求六个面的总面积怎样求?

⑥如果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你能求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⑦一个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中层目标的学习内容是:取用基本目标学习内容中的③~⑦,另加。

⑧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盒子长7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⑨把两个棱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体完全对接越来,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发展目标的学习内容是:取用中层学习内容中的④~⑨另加:

⑩小明自制了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玩具箱,为了美观,他想用长2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的白纸把它糊上,至少要用多少张纸?

这样明确具体切实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变成了可能。

(三)开展小组合作竞争学习

以异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为主,同质小组竞争学习为辅,不失为理想的教学形式,主要做法是:

1. 改变座位编排形式

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为若干个异质小组,每组4~6A不等,组员一般由2个优生、2个差生、2个中等生搭配组成,每个小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表现定期推选一位同学轮换担任组长,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教学需要,变“秧田式”座位为马蹄形、T形、或前后座位组成“蜂音组”等排列,使学生既能西对老师,又能面对学生,通过言谈、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沟通、交流思想。

2. 改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各小组提出目标、内容相同的基本任务。各小组为了多得分,胜过其他小组,可选择难度不同的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分工或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教师通过检查各小组的集体成果来确定优胜并给予奖励。让小组里每个成员都意识到:“我在组里的作用很重要,小组里的同学取胜离不开我,他们需要我的贡献。”这样把每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小组集体的共同努力之上,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帮助顺利实现。

(四)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1. 尝试自学课本。

激励,引导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去亲自体验。通过学生自立学习,独立思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之达到“愤悱”的状态。

2. 交流互助。

学生在自学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产生不同程度的疑问。这时,在小组里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讨论、辩论中,借鉴、批判、认可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同时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言交流,介绍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想法、存在的疑难,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倾听对方的观点,吸取对方的长处,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然后针对老师在分层学习内容时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自学课本中产生的疑问,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发现的问题,以及所教和所学的新知加以整理,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对于在小组里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待到全班汇报时,交全班讨论和教师帮助释疑。

(五)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异步指导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教师施予的异步指导,及时进行矫正性学习,实为一种动态的调节过程,使“教”与“学”更富有成效。

1. 及时搜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①在检查性反馈中,获取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

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在新旧知识联系紧密之处,设计复习旧知识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从中了解学生学习新知的知识基础。过关者可以进入新知学习,不能过关的,教师当即给予补救。

②在效应反馈中获知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

当分层目标和相应的分层学习内容提出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积极投入到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在自学、交流讨论中,学生遇到疑难向老师或同伴寻求帮助,这些对教师来说,就是相当及时而又准确可贵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从中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教师迅速把它与谙熟在心的本课教学目标相对照,立即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节。例如,在教学时,如果发现分层目标和相应的分层学习内容在实施中与学生的学习距离过大,那么,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以便能更好地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

③在深化反馈中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

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新知去分析解决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设计的分层学习内容已体现了知识的互相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并在每节课的中层目标、发展目标中,巧设了较复杂的综合练习题供学生探究。在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向更高一层次展开学习,通过检测达标情况,获取学生对新知掌握的深度,以便达到深化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2. 有效地实施异步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目标

异步指导是相对同步教学中教师统一集体指导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小组在尝试自学课本、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困难给予区别对待,施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在分层分组教学中,笔者根据对每个层面、每个学生变化情况的了解,及时反馈,即时施予了因人、因组、因时而异的异步指导。例如,在教学方法上,对A层次的学生以“引导一讨论一点拔一探索”的教学方法为主;B层次的学生以“引导一讨论一自练”的方法为主;c层次的学生以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在学法指导上,A、B层次的学生以创造性学习方法为主,举一反三,通过质疑发展智力、培养能力。C层次的学生以模仿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从中找出规律。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异步指导的同时,注意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即大面积的问题集体辅导,小组存在的问题对小组进行指导,个别性的问题单独指点;注意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即教师在讲清关键、要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钻研。注意发挥“小助手”的作用。即让小组里的骨干当“小先生”,使中等、后进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先生”的帮助下得以解决,同时也使骨干生在帮助中等、后进生的过程中完善思路,发展思维。这样使上、中、下三部分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帮助下,各自完成自选的分层学习的内容,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六)动态分层评价,激励学生实现递进

评价是依据测验目的和测量结果对学生行为变化或倾向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传统评价制度的缺陷日益凸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仅以某次考试成绩为标准总结性评价去衡量学生,忽略形成性、诊断性评价,从而使评价的诊断性、反馈和矫正功能大大削弱。

2. 屡屡滥用的相对评价既模糊了学生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要求的真实差距,又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

3. 学生成绩评价的单维模式严重阻碍了教育目标的整体实现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针对这些缺陷,分层分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分层目标和学生学习进步为评价标准,采用动态分层评价的方式,实行充分奖励,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矫正、激励等教育功能,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变用划一的绝对标准衡量每个学生为用与不同层次目标相对应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分组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达到每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了相对应分层学习内容(即相对应的层次试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和检测。同时规定最低基本要求。对任何一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各自的要求就给予奖励,有超层学习,并达到该层要求更要给予嘉奖,鼓励学生在完成各自所需达到的目标的同时,尽自己的努力去不断完成高一层次的学习,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评价。这种动态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层次达到学习目标,而且更注重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开发了其潜在的学习能力。

变单维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过多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单方面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在课堂的有限时空里,单靠教师对所有简学进行评价是不可能的,为此,采用学生自测互评和自我评价的方法,可使该问题得以较好地解决。

在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后,学生为了验证自己是否达到目标,对照分层试题逐一解答进行自测,然后在小组里进行自改、互改、集体订正,在互评中,教师不急于、更不能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而应适当延时,待信息一次、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如发现错误,叫其立即纠正,然后再让其把正确的解法、答案说给组员听,最后其他组员根据该同学的改错情况给予评定。这样,把学生从被测地位转到主动地位,使评价运用落实到每节课、每个人身上,及大地发挥了评价矫正的功能。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与学习目标的距离、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看到进步,产生成就感,从而使自己更加不断努力。在学习更高层次目标时遇到困谁与挫折能善于自我调控,具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毅力。此外,教师还从多侧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知、情、意任何方面的点滴进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通过努力实现递进。

五、实验切入阶段呈现出来的良好态势

本项实验设计周期是三年。至今已经进行了三个月,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为实验的切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实验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10

一、学生档案分层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我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并建立了分层档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分层的依据包括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自学能力和作业处理能力等,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二、学习目标分层

学习目标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终归宿。现行的义务教育的教材其实本来就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教科书中的正文、练习题、复习题都有不同的层次:“A组”题是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想一想” “选做题” “复习题”则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是为学习程度较好或者学习上仍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所以,我们在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标准,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可以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基本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的意义。(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层学习目标: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的意义解决字母系数取值问题。较高学习目标: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可以要求A层的学生达到较高学习目标,做相应的练习。要求B层学生达到中层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要求C层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中层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求D层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练习。

三、问题分层

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更能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学有所得。具体操作时,可以先在基础问题上让C层和D层学生参与回答;对于逻辑性较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和B层学生参与。这样做,可以让C层和D层学生有优先回答问题的机会,他们既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也受到了老师的赞赏,可以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另外,A层同学可以负责对其他层次的同学进行帮助和指导,这样既使他们有了责任,也使他们有了压力,从而激励他们去冲击更高的学习目标。这样做既兼顾了全体,又发挥了个体参与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肯定,体验到学习乐趣和成就感。

四、作业、练习分层

布置作业应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基本题和提高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做。由组长负责本小组作业的批改,并对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向老师汇报,以便于老师及时查漏补缺。同时,每周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智力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去做。

五、测试、评估分层

测试是对教学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达标检测、矫正强化、层次反馈等功能。我对试卷也采用了分层模式,按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情况命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我还改革了成绩册的计分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计分模式。这样,既锻炼了优等生的能力,也提升了后进生的信心。这种分层命题多能化测试,既不会使学困生考得“灰溜溜”,也不会让优等生考得“轻飘飘”,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某些D层的学生可能永远都是不及格的。采用新的评价标准之后,他们都有可能及格,甚至是优秀。此举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对于A层的学生,还可以采用一些相应的措施,开展相互竞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辅导分层

要加强对C层和D层学生的辅导,以便于促差转优。在辅导中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采用作业过关法,进行作业面批面改。同时,我还成立了课外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团队合作,及时消除学习上的障碍。对A层和B层学生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便于促优拔尖。对B层学生建立自学小组,加强对他们做变式题的指导。对A层学生则成立课外兴趣小组,通过各种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加强竞赛知识辅导,发展其个性特长。同时,他们又要成为“兼职教师”,协助老师做好对其他层面学生的辅导工作。

分层教学是一项整体教育改革,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才能让分层教学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成为一种让师生受益的教学方法。

高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11

一、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教学任务观。

作为高职数学教师, 我们要明确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坚持以问题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以应用为重点, 以能力为本位。转变传统的教学任务观念, 不能把传授数学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始终注重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 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陶冶健康情操, 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培育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更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合格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选择分层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高职生源情况的变化, 我们实行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在充分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把教学内容和目标按“低起点多层次”的原则精心设计将知识能力、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结为同一层次, 如将现有自然班级按照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分成A、B班分别授课等。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和测验, 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发展区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指导、激将、引思, 调控好各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类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做到“收”“放”有度、“启”“发”有章。例题习题也要分出层次, 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教师真正起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树立现代教学质量观, 使学生人人成才。

过去人们总习惯于用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 而现代教学观不但看数学考试分数, 还要看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更要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高职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人。高职数学教学是以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数学文化、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 以数学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另外,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 如果我们的毕业生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就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因此,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以应用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面向未来。按照“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精心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需要施行模块化组合。使教材更加贴合专业的需要, 为培养优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避免盲目照搬、设置繁难且实用价值不高的课程内容, 白白消耗师生的精力, 力求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最有用的知识, 达到本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准确把握内容深度难度, 始终围绕应用这一主线。还要注意学生未来继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 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 多举措、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需求, 概念和方法的切入点要符合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机会, 同时还要创造条件, 给学生思考、提问、探讨、交流的机会, 并能及时地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检查对知识和方法应用能力的检验。总之, 教会学生知识不是最终目的, 教会学生应用知识才是教学的核心目标。

2. 根据职业教育中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应“淡化理论, 强化应用”。

但是淡化抽象理论不能抛弃数学核心思想, 应当更强调和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的本质揭示和内涵渗透, 对重要概念, 要讲清背景和形成过程, 以及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意义和作用。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

3.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高职高

专的数学内容中, 在不违背数学理论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用通俗的生活化语言描述和解释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降低对复杂的计算过程要求。对每一阶段内容中的核心概念要求理解准确, 讲明概念引出的依据和意义, 并且使学生明确所学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哪一类实际问题。

六、注重能力发展, 加大学习过程评价权重。

目前由一份试题确定学生成绩, 是学校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检查教学质量也大多是通过闭卷笔试来进行, 这样的考试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它只注重了笔头答题的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熟记, 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在分层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由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学习态度, 通过出勤率、课上提问、学生作业、读书笔记等进行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各种不同形式的阶段性训练与评价, 还可以将个体表现评价与团队合作的整体评价进行结合, 对各种数学活动中表现积极和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寻求相应的数学应用模型, 将其纳入高等数学考试命题中。

上一篇:实训室BA系统下一篇:共享和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