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精选12篇)
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篇1
一、分层教学实施的概念和背景
所谓分层次教学, 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 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 还因材施“助”, 因材施“改”, 因材施“评”,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从而达到总体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要求, 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体现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为了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 在这种社会形式的要求下, 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学生个人能力有很大差别的现实情况, 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有层次的主体要求, 实施分层教学。
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也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 只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 并最大程度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这样的教育才是有个性的教育, 才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
因此,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技能差异非常明显的这一特点, 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间的差异日渐扩大, 增加两极的分化, 而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在现有的条件下又实现不了, 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实施分层教学就有了很强的迫切性, 也有了用武之地, 即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二、学生的分层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才能制订出合理的分层计划, 根据学生原有基础的差异、能力的高低和学习需求的不同,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 这是分层教学的基础。
在分层之前, 掌握学生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所表现出来的兴趣, 主动学习能力的强弱, 这些都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考虑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知识和技能都稍差的学生;第二层为能力表现一般, 学习比较被动, 但基本上能够掌握教师新授知识的学生;第三层为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 思维活跃, 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 能够主动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的学生。这样, 在机房座位的安排上, 就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坐在一起, 避免水平相当的学生坐在一起, 出现某些共同问题的时候无法解决的情况。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 可以帮助、指导其他同学。这样, 不会的学生可以从同学那里得到帮助, 能力好的学生也可以在帮助同学的同时, 使自己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教师备课时以及设计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实行分层, 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练习, 使教学内容、进度与方法能够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
首先要制订面向全体学生, 相对比较基础、浅显的知识, 要求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达到基本要求, 保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其次是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 要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使用能力, 并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 提高综合能力。对于能力强的学生, 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 要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比如, 七年级学生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学习的不同, 在计算机操作水平方面的个体差异尤其明显, 因此, 在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的打字练习中, 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 要求他们练习“打地鼠”来熟记键盘26个英文字母和正确的指法训练, 对于第二层的学生, 则要求他们练习“青蛙过河”, 进行简单英文单词的训练并开始进行速度练习, 而对于第三层的学生, 则可以练习“警察抓小偷”, 进行速度方面的强化训练和比赛。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能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并在各自的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提高。
四、教学过程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分层中, 把握“合分兼顾”的原则, 保证在一节课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的环节, 也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的环节。每一节课既要制订一个所有同学都要完成的任务, 大家一起来完成, 也要有一些时间分层次安排不同的任务。
对程度好的学生, 在共同的任务完成之后, 可以使用任务驱动+自学的教学方式, 布置一个属于课本教学内容之外的知识进行扩展, 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 技术的操作与运用主要是靠自己动手探究和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来完成的, 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再来向老师请教,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扩展。
对第二层的学生, 一般刚好能跟上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时间正好可以完成布置的统一任务, 对于这部分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和重难点的讲解, 在课堂中完成统一任务后就不再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任务了。
对程度稍差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重点的引导和耐心的辅导, 上课时多关注这部分学生, 让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活动中, 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取得的进步, 使他们保持住对课程的兴趣, 逐渐的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达到知识的提高和进步。
程度稍差的学生为能最终独立地完成任务, 可先让程度好的学生帮助其学习, 加强组内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协作式的学习中, 不但得到知识的提高与巩固, 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从而使同学间关系更加融洽, 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有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有的学生练习掌握了知识。
五、评价的分层
对学生进行评价, 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 不能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 而应该淡化评价的区分和优劣功能, 以其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和提高来作为评价的标准, 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上给予分层评价, 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对程度差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多肯定, 多鼓励, 只要能够完成一定的技能操作, 就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表扬性评价,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对第二层的学生, 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 提示不足, 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鼓励他们往上一层次的目标靠拢。对于优等生, 采用期望性评价, 在给予肯定的同时, 要求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 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和实践, 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方面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六、作业的分层
作业的布置, 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 教师布置的作业, 也要有层次性。要求初级学生完成其中难度较低的部分, 打好基础;中级学生则要完成带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在掌握知识中寻求发展;高级的学生,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任务, 但要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形成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承认学生差异, 尊重学生差异, 实施符合个体需要的教学活动, 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中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过大的矛盾,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达到各自学习的目标具体,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兴趣, 个个都能学有所得,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素质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柏良.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 2002, (17) .
[2]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7) .
[3]罗付民.分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1, (3) .
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篇2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要兼顾大多数的学生,使接受能力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很难有自己创新的活动;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由于一时难以掌握上课所讲的内容,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而接受能力一般的同学由于比较安于现状,在学习上缺少拼搏精神,即使有潜力可挖,也只求能够完成课中任务。所以,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都体会不到自己独立完成作品的快乐,在课堂上就表现为无论是哪一类的学生都会偷偷地玩游戏或和上网做其它的事。然而近两年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很受学生的欢迎。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该理论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并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
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下面是我在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首先我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首先经过测试,依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在学期开始我首先调查研究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既 A、B、C三个组。A组学生是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一般情况下这组人最多。C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在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学生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B组同学挨着C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 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信心;在此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软件的功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并在具体的应用或作业中加以体现,还能举一反三。高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
三、备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由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备课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哪些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掌握的,哪些是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哪些是中等层次的学生要知道的,哪些是优等生要了解的。
四、课堂教学及课堂练习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高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和低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低层次的学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高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每章节起始课时我先把总任务布置下去,在每节上课前,我会把这节课要完成的课堂作业给学生们演示一遍,并简单介绍该练习的重点难点所在让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我会重点的,详细地分析介绍练习中的重点、难点,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我会给每位学生一点练习时间,如果高层次的学生已经能够了解和掌握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那么在讲授时我就释放该组学生的学生机,让他们在下面独立完成本章的作品,而其他的学生则继续跟着我的思路走。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保证班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点,而高层次的学生又可以不被我牵着鼻子走,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每节课我都会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完成他们的课堂作业。这时,我会对高层次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看看该作业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能否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改进这些缺陷,或者是否还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实现同样的效果等。对于层次稍低的学生,我会看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点,如果他们已经掌握了,则鼓励他们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如果还没掌握,我会试着用一种他们更易接受的方法把该知识点再讲一遍,由于他们已经跟着全班听过一遍,所以再讲一遍,他们基本都能掌握知识点的内容。
比如在文字处理这一章的学习中,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先给出本章的最终作品是做一张科技小报,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对于学习程度较弱的同学,我先带领学生做一篇自我介绍,然后由学生总结都用到了哪些技术,该怎样用,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做小报,带领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探研。
四、评价分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于本学科用理论考试的方法比较难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我采用交作品的形式来完成考核任务。由于每一层学生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他们的考核标准也不同。对于 C组学生来说,他们交上来的作业即便是课堂作业的整合,也能够合格;对于B组学生,他们的作业不能只是课堂练习的整合,必须通过独立思考、用已学的知识来完成一个自己设计的作品;对于A组学生,独立设计作品还不够,在作品中最好还能包含一些课堂上没有讲过的知识点,要有创新点。
通过两年多的分层教学,我从中的体会是: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信息技术课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与自信,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分层教学”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帮助。
分层教学有 利于 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平等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且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容易进行协作式学习,更容易做到 “学有所获”;它有利于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就教学对象的层次性而言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任何机械的将学生人为定位分层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学习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在某些教学环节中,A组学生以一对一的模式辅导B组学生或者共同完成一个小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对一模式并不是固定的,随教学的需要可随时调整,让他们在互助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以此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素质。在分层次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当然,我们探讨的分层教学模式,不能形成思维定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4-0042-02
信息技术新课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的理论和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许多知识要靠自己摸索。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非常辛苦,课堂教学难度较大,而且问题也较多。主要问题有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资源问题、学习环境问题等。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有教材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1 解读分层教学的理念
基于《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归纳目前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方法一刀切,教学内容少数服从多数,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受限制,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目标脱节严重,导致上课不能专心,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得到发展,教学效率低下,信息素养难以提高。第二,教学评价标准没有分层,以唯一的标准来量化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这都是由于没有重视分层教学引起的,严重制约着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学优化的瓶颈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有的教师不想分层,而有的教师无法分层。
1)教学条件不足,教师不想分层。由于有些机房配备不全,如没有服务器、教学控制台等;另外,教师精力有限,无力开展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对教师要求提高,备课工作量变大,有时还要求教研组的集体协作。
2)关心学生不够。关心学生首先要在心里想着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任课班级较多,无法顾及更多的学生。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备课只注重教材,很少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没有切实关心过学生。教师应更多地了解包括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在内的方方面面。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将会有助于教学的实施和分层的落实。
3)教学理念不清,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实施。教学理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该很好地把握教学理念,把分层作为一种手段和策略,而不是目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理念的第一要义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分层教学是理所当然的。
4)专业程度不高,阻碍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希望教师是个综合型人才,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及时更新。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更新应来得更及时,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学习专业知识、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投入教学实践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起到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上述原因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分层的实施,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层教学呢?它是指关注学生的差异,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实施分层的教学过程评价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只要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就能促进其他教学问题的解决。同时,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形成“人人有任务,时时在学习,个个能发展”的和谐局面。
2 分层教学的实施
实施分层教学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协调,也就是要求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能同步实施。下面具体分析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2.1 准备阶段
1)背景分析。把握学生和教材,初步了解学生的程度,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程度分为基础层、中间层和提高层,明确各个层次的比例、各层次之间的差距。把握学生的程度,需要教师平时有空或晚自修的时候找个别学生进行访谈,进行质的研究。
2)设计目标。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及相应的练习,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为基础题、中级题和高级题。如何确定问题的难度呢?难度可以看作练习的复杂程度和抽象程度。目标的分层也就体现在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上。
3)创设环境。打造网络平台,布置层级任务、设置图文帮助、提供梯度练习、拓展学习链接。这样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不同层次学生可以进行异步学习,有些课堂无法完成的任务可以回家继续完成,适应异步的教学进程,真正提供因人施教的教学环境。
2.2 实施阶段
1)集体授课,示范导学。教师首先演示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讲授知识,操作示范,分析过程。一般可通过网络对计算机进行屏幕控制,即使水平高的学生也一样。
2)自主练习,提供帮助。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练习,投影白板提供简要帮助。模仿是技能学科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内容比较简单,可让每个学生有成就感。此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教师评析,布置任务。落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剖析教学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容易错的地方。
4)分组练习,互相促进。学生自己组合,各小组协作练习。不重新排座位,4~6人一组,前后桌同学一起,就近组合,不严格分组;因为学生水平的差异是随机分布的,这样每个小组水平基本平衡,让每个小组选择中、高级练习进行探究。把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组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由于学生间的“最近发展区”往往比较接近,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和相互提高。学生之间的融合,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教师这时针对各小组的不同情况进行小组指导。
5)个案评析,课堂评价。教师选择不同难度的典型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组内互评,或组间互评。教师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是肯定他们的做法,使他们树立信心;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努力创新。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更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利于以后的教学。
2.3 反思阶段
1)教学效果。通过网络在线调查,可以获得学生的反馈。通过课堂的观察或课后作品分析,笔者发现实施分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目标更加明确,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获得其他教师的肯定。
2)存在问题。①分班问题。高二开设信息技术课分班可能会更合理。②层次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程度,觉得每次都选择基础题或中级题会不好意思。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程度,设计任务的难度。③帮助问题。帮助没有很好归类,学生需要时难以及时获得有效帮助。④评价问题。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我评价,可能就会出现评价的科学性问题。学生有不如实回答的现象,只能将重点问题进行设计。学生通过FTP提交作品,而一般教师任课班级数较多,如果认真去分析整理,工作量太大;采用档案袋的评价方法不太适合,如何处理这些作品也是个大问题。⑤协作问题。备课的工作量很大,教师之间应如何分工、如何协调的?笔者与其他教师只是分课时,根据情况个性化调整(需要进行规范化)。⑥资源问题。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教学资源缺乏。总之,分层教学必须有效实施,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3 小结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 篇4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有效教学
在各学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一直都存在并逐渐放大, 到高中阶段, 这一差异则更加突出。面对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的如此大的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显然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习主体不同层次的差异, 采取不同措施, 让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发展和提高。
那么,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分层教学如何实施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分析班级现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 首先要对执教的班级状况有相当的了解, 能够知道该班级信息技术学科学生主体的层次分布, 这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教者可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 将其分为三组:A组为基础组, B组为提高组, C组为优秀组。开学最初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可凭此展开, 但切忌以一个固定的分层模式在班级中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要以动态的管理模式开展分层教学。
●动态分层
分层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是动态的管理模式, 不能总是以一个固定的分层模式在班级中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要适时地了解学生主体的学习现状, 及时调整学生主体的分层状况, 形成良性的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了如指掌。例如, 当我们在接手一个新的教学班时, 可初步确立一个分层模式为A、B、C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内的成员应当是互有流动的, 动态分层的管理模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教学之中, 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因而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较快。
●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 在于设置学生主体各个层次的任务目标, 以便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都能够实现。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 应该是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 完成相对于其现有的知识水平而言达到更高一个层次的知识水平。
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使目标的分层次与不同层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 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任务目标。例如,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这节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和汉字的编码。前者“体验文字处理技术”涉及的内容是在文化层面上文字本身的发展历史, 要求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要达到“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无穷魅力, 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学目标, 后者“汉字的编码”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这里的设计为分层实施教学目标, 对于学习基础组的学生, 只需将教学内容推进到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了解汉字的编码方式”目标;但对于特长生, 则由教师引导、组织他们通过推理分析的方法将点阵字型、字模的概念、常见字模类型的存放字节数等内容分析透彻。实践证明, 这样的一个目标设计, 不仅使得特长生能“吃得好”, 同时也让普通生在有信心达到既定目标后, 更有向高一级目标进取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分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时, 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控制能力,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以教师讲授或模仿性学习为主, 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 给其提出较高层次的任务目标后,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方法, 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例如, 在讲授《文字及其处理技术》一课时,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地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 在机房上课, 利用教师机上的双向广播系统软件, 可分别选择各层次学生的电脑广播教学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相比较于其他学科, 这是信息技术课堂能够在教学方法上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先天优势。
(2) 在教学活动中解决“汉字的编码”这一教学难点时, 笔者设计为将这个难点分解为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为什么要编码”和“怎么样编码”, 基于教学广播软件的优势, 将“为什么要编码”的问题发送给基础组的学生去解决, 而“怎么样编码”的问题则发给提高组和优秀组的学生去探究, 最终让他们的代表将各自总结出的想法和答案在全班公布, 这个安排使得一个本来让人望而生畏的难题演变成为课堂上一个闪亮的话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智慧的火花在这里得到了碰撞, 课堂效果空前的好。
●课堂练习分层
课堂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学科一个重要内容, 有师生共同完成的, 有学生独立完成的, 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分出不同的层次, 使学生的操作练习更具有弹性,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好”和“吃得饱”。特别是在习题的难度上要设计出难易程度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分层次练习, 分为基础练习、巩固练习、提高练习,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仍以《文字及其处理技术》一课为例, 在布置“请同学们利用True Type造字程序制造出‘囧’字或其他生僻字, 并在Word文档中输出”的习题时, 笔者作了如下安排:
(1)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每个小组包含全部层面内的学生, 让他们开展互帮互助型的合作学习。
(2) 每个层面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任务, 基础组和提高组获得的课堂练习是“模仿教师的操作, 利用True Type造字程序制造出‘囧’字或其他生僻字”;而优秀组得到的是“请利用True Type造字程序制造出‘囧’字或其他生僻字, 并在Word文档中输出”这样的任务。教师选择基础差的学生以教师讲授或模仿性学习为主, 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 教师将任务直接发送给他们, 稍作提示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和归纳, 这两个层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同步进行的。
●学习评价分层
学习评价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落实分层教学模式最易实现的一个环节。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 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重要内容:
(1) 学习评价应该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而不是所有的表扬与赞美都落在优秀学生的层面, 所有的批评与指正都落在基础较差的学生层面。
(2) 不以统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 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公正地获得评价。
(3)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 可以针对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的大小, 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 这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衡量分层次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篇5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思考
姓 名:刘方方 单 位:新安县紫苑小学 电 话:*** 邮 箱:360449728@qq.com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思考
姓名:刘方方 单位:新安县紫苑小学 电话:***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尊重性、差异性提出了要求。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因素、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分层教学被适时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目前来看,各种形式的分层教学,成为解决这种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谈谈个人对分组与分层教学的理解及实践体会,希望更好地增进教师对分层教学的理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实践活动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新课标考虑到有诸多因素所造成学生的差异,强调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面对新课标,如何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是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地区不同、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接受水平、生活体验的差异等各个方面。之前统一的教学目标和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往往是基础好的学生等基础差的学生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这就使得前者因为太简单而失去兴趣,后者又因为太难而丧失信心,如此恶性循环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直面学生的客观差异,因材施教。实践表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认识和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去进行学习,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要求教师对应各级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来进行”。每进行一个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它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调和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根据这一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主张将集体讲授或谈话与个别化教学和小组教学结合起来,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既顾及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的有效模式。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其主动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孔子培养的七十二贤人,是集中授课因材施教的成就,所体现的思想正是分层教学这一教学理念。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重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弥补了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
2、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3、重视小学生在由幼儿园到少年时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引入分层教学思想,意义更深远。其原因在于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除了有常规的差异外,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1、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并相应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组。教师通过交谈、观察课堂表现、测验等手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划分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在学习上很努力,电脑水平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也往往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A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着重提高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B、C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一定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要重点培养B层学生的上进心和C层学生的自信心。
D层:降低学生的起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自信。在着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
3、教学方法的分层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A层:采取“导学”的方法,大部分情况下有老师指定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构建电脑知识结构;进行个别化指导,鼓励“冒尖”,使优生更优秀,而且在他们的积极带动下,努力争取集体优化;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互相之间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展开竞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寓教于乐,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利用现在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为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人机交流环境的同时,鼓励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加强、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B层:采取“帮学“的办法,在上课时多提问,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好课,思想不开小差,积极参与A学生的活动,让他们订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等级指标,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引导好他们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强烈的上进心。
C层:采取“教学”办法,介入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查漏补缺,进行知识的系统和归纳;进行个别化辅导,尤其教给他们学习电脑的有效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练习时多些鼓励和表扬。
D层:采取“诱学“方法,引入“激励教学机制”,加大感情投入,循循善诱,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和进步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让他们做一些浅易的练习操作,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学好电脑的信心,唤起他们学习电脑的热情。
4、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由于学生因个性差异而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那么评价他们的标准也应不同,对差等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优秀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优越自我。这样,不仅能使每个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建议
1、灵活应用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
分层教学是分组教学的细化,分组教学是分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分层教学应该建立在长远目标之上,在具体一节课中分组教学要适合一些。当然这些问题并非靠对理论的学习就能得出标准答案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灵活的应用
2、分层教学切勿搞形式主义
在优质课的评比中或者有的教师心血来潮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了临时的分层教学。可以说,这样的分层形同分组练习。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应当对已经实施水平分层的学生进行目标、内容、方法等分层操作跟进。即对学生根据基础能力水平分层后,再针对不同水平设计其不同目标、内容和方法。否则,缺少了后一环节的分层就隐入形而上学的形式。
3、注重学生心理教育
分层教学有可能导致学生曲解或误解教师的某些行为。教师在分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表现,避免学生产生不良感应,作到隐性分层和评价上的合情合理、适时而发。
4、最终目标不分层
教师在分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往往降低了对部分学生的要求。这是在实际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分层教学主要是避免“一刀切”、“ 齐步走”的传统教学方式,允许学生顺次达到教学目标。在分层教学中统一目标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统一目标的完全实现正是分层教学区别于统一教学的实质所在。统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有弹性的,它允许学生在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标期限上有所选择,也鼓励学生在统一目标之上争取实现程度上的差别,但体现基本要求的统一目标是决无弹性可言的,要求学生人人都必须达到。
六、结论
分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分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从教育的角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成教学具有相当客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这种方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究 篇6
【关键词】学习主体分等级;教学目标分层次;作业任务成梯度;点评标准分类型
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明显,就以初一新生为例,开学的第一节课,我想了解学生对键盘的熟悉情况,进行了初次打字测试,测试下来,有的学生能达到60字/min,有的学生只有3字/min,我认真了解情况并分析得知:速度快的同学就是在家经常上网,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能掌握,速度慢的同学在小学没有开设这门课,或开了这门课却被主科老师占用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来自教学质量比较差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拼音都无法完成。这种明显的差异性,不得不让我深思今后的教学如何实施,才能让每个学生“吃得饱”,而不能在教学过程上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咽不下”的情况,以下是我分层教学一些实施形为研究。
一、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和知识体系,给学习主体分等级
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体系。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样能使他们“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于是我为学生分组,给各个组制定了“自助餐”的“菜单”。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讲授转化到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的“自主用餐”。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通常将每个班级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基础组”、“提高组”、“拓展组”三个组别,三种类型的学生分别为“咽不下”、“温饱型”、“吃不饱”。
基础组:平时接触电脑比较少或接受能力不强甚至不感兴趣的学生。主要是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上课一讲就懂自己却无法独立完成任务甚至束手无策,属于“咽不下”类型。
提高组: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也具有相应的实践基础,学习能力较强,但是缺乏主观能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偷偷上网或玩游戏,属于“温饱型”类型。
拓展组:对计算机比较熟悉,求知欲强,思维比较活跃,已掌握相关实践技能,能独立完成任务,基至提前完成任务,自学能力较强,书本知识无法满足需求,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属于“吃不饱”类型。
二、教学目标分层次,确立分层教学的灵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吸收知识,达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材中的小报制作,我根据学生分级情况将教学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基础组的学生要求了解小报的基本框架和布局,掌握word文档插入图片等基本的操作;对于提高组的学生要求掌握基础性知识外,能够掌握图层的叠放次序的调整及图形的格式的设置等,注意多加训练,能够举一反三;对于拓展组学生要求能完善各平面的协调度(如色彩搭配),在基础知识上的拔高及延伸,自选图形的使用及其填充效果的使用等。关于word小报制作这个课题,我抽取了两个班实施分层教学。
统计结果显示,我明显感觉到分层教学带来的课堂效益,如果不改变课堂体系,咽不下的同学将白白浪费上课时间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温饱型的学生将变得懒惰无为混日子,吃不饱的同学将觉得课索然无味,求知欲无法得到满足,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作业任务成梯度,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作业分层,侧重于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不同的小组会领到不同的作业,对于基础组的学生,他们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每节课给他们的任务就是完成最基本的操作,能针对他们的学习实际设计能提高他们学习自信的作业。提高组的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有一定实践基础和学习能力,缺乏的是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力,这部分学生要加强引导和鞭策,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追求上进的思想品质。对于拓展组的学生,领悟能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强,对于基础组的学习任务,几分钟就能完成了,而且完成质量很好,完全是“吃不饱”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有作业的拓展与延伸,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四、分层评价学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对基础组的学生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在点评时及时发现他们作品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多多训练,熟能生巧;对提高组和拓展组的学生而言,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能更加严谨、谦虚,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分层教学是一项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要想成功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根据学生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某一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预期目标、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任务、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给出不同标准的有效评价,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建华.关注课堂细节.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内涵.《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3月NO.03[56期]
[2]王爱胜.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指向何处.《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7月NO.07[60期]
浅议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 篇7
分层教学便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实施分层教学, 体现分层次教学的优势与特点, 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 认为应该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进行分层教学
1.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 把他视为“副科”
据笔者了解到有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长期被“主科”挤占, 几乎很少上。城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能开齐开足, 那么学生的能力差异可想而知了。
2.学习条件各不相同
部分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 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 而另外的学生, 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 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3.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如, 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习惯等。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限制, 如果教师仍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势必会造成有人吃不饱, 有人吃不了的情况。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势在必行。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 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办法。为此, 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
三、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1, 学生层次的分层
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首先,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各不相同, 有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 基础好, 自主学习能力强;相反的, 接触电脑机会少的部分学生, 接受能力差, 课堂习惯又不好。其次, 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从上面两个特点, 我将学生分为三层次, A组:基础好、进步快;自信心强:B组:基础一般, 自主性较低。C组:基础比较差, 进步慢, 自卑感强。
根据前面的三层标准, 每个学期前,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 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 将学生分到三个组别中, 并将他们分别安排在机房不同的位置, 以便于进行分类指导。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例如, 在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五节《设计封面》教学中, 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A组:掌握图片的插入。B组:熟练掌握图片插入, 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C组: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叠放次序”调整等。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 各层次的学生掌握得都相当不错, 课堂效果很好。
3.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例如, 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网络改变生活》这一课时,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 对于高层次的学生, 稍微做些必要的提示, 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讨论。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 演示一种博客开通方式, 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对低层次的学生, 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手把手地辅导学生。
4.课堂练习的分层
信息技术课堂练习必须参照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 也要做到分层布置。基础和创造性相结合,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作业中得到提高。
例如, 在学完《网页制作》后, 我布置了如下三种类型的作业: (1) 提供一个预先制作好的网页, 让学生模仿着做出样本。 (2) 提供大量素材, 再提供样本,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 参考样本, 完成自己的作品。 (3) 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确定一个具体的任务, 如, 制作一份介绍自己家乡的网站, 教师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 让学生独立收集素材, 完成作品。
综上所述, 分层教学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 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灵活恰当地使用分层教学能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4版.中国教育报, 2002 (09) :20.
[2]钟和军.中学信息技术课分层导学模式的构建和实现.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 2001 (01) :6.
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次教学
所谓“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指的就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按照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高低,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再根据分组情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接受到同等层次的教学方案,进而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练习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作业布置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个性化特征的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层教学,主要是学习内容的分层、技术训练内容的分层和考核要求的分层。
(一)教学内容分层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采用多鼓励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低层次的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成绩;对中等掌握水平的学生采用多联系的教学方法, 帮助中层次的学生不断地积累信息技术知识, 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而对高层次学生采用高密度的教学方法,让高层次的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语言编程的选修课教学中, 就要实行分层教学,对那些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学生就不做选修要求。
(二)练习内容分层
将高中信息技术平时练习与月考结合起来,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目标进行对应的检验。采用“三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三层”是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练习,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第二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简单综合题,以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让学生动一番脑筋,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中等的学生形成初步的信息技术思维;第三层次为综合性的信息技术问题,适宜优秀的学生进行延伸拓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很多,难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练习中就要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否则,不顾及学生差异,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练习要求,那样就会出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够做,而成绩差的学生做不完的状况,缺乏针对性。
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课程,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动手操作的艰巨性,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
(一)注重高中信息技术备课过程的分层
为了保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优秀学生应该提高他们的高中信息技术练习难度,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应该让他们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最为基础的东西。例如,在对“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进行备课时,要求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了解照片编辑器的基本功能即可,然而对于优秀水平的学生则不仅要熟练掌握其基本功能,还要掌握其快捷处理方式。这就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恰当地分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运用适当的、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信息技术掌握水平层次学生都有充足的自信心去完成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过程。
(二)注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对他们的约束度,采用加强引导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严格规范这些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较多,而且学习的相关知识也要稍微超前一些,对于那些相关水平较低的同学,则是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秀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试着自己来解决信息技术问题,并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需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于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例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用图像素材组合作品》 里面的习题,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得掌握,然而这种题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学生来说很简单,就可以在完成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软件的使用,提升优秀学生对图像素材的处理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是存在着显著差异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进行对所有学生的统一教学,势必会难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得到信息技术训练。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以高中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层次为切入点,从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理清思路,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继慧.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3,08.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分层教学 篇9
比起其他学科,小学生普遍对计算机课有着很大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学生知道使用计算机可以了解很多很神奇的事情,可以说是个百宝箱。而信息教师却说上课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以至于老师、学生不重视,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有个别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时常被留上半节课改作业,后节课过来上课,但学习已经进入后半阶段,他又不主动问老师和同学,每节课留下的知识漏洞就慢慢体现出来,差异可想而知。(2)学生自控能力不一致。有些学生上课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而教师经常因为这些极个别学生,而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3)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计算机,甚至从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了,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4)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5)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
的教学过程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教学意图,利用集动、静、音、像、形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英语课堂听、说训练,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的方式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感到如同身临其境,置身于英语环境之中,将语言与实践应用完整地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在英语语境中轻松学习到英语知识,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永铭.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J].山东师范大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限制,出现了好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或者对计算机并没有什么兴趣,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针对以上现象,分层教学模式就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
二、在信息课程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要求教师对应各级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来进行。”每进行一个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
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01):45-48.
[2]李林.基于网络资源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3]陈富云.计算机网络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初探[J].经济师,2009
[4]罗能文.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探析[J].内江师范学
院学报,2008,(S2):73-74.
[编辑:昌曙平]
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分配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 对学生分层
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差异最大的方面是原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要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调查是获得真实情况的一种有效的办法。采用发调查表和与学生开座谈会等形式来调查和了解情况。主要了解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有多长,学过什么软件,掌握到什么程度,家中有没有计算机,是不是经常上网,在网上主要进行些什么操作,等等。课前的调查,只是打一个基础,深入了解要在课内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当然,学生对计算机课的期望是什么,也应列入调查的范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究竟希望学什么,怎么学,给我们尝试的“分层”作一个参考。从中,我们也可以从另一方面了解到学生的差异。不可否认,学生的智力、认知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学生分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目前差异最大的是学生原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影响面最广的差异也是学生原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我们不可能,实际也没有必要从知识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认知方式的差异三方面分别去分层。我们只要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其差异有一定共性。表现在学习能力上大致可分为高、中、低三层。能力高的一类的学生主要指,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已基本接触过,包括“电脑爱好者”此类学生,这类学生计算机知识比较丰富,学习计算机知识欲望高,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中层次学生主要指对教材上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或学习能力较强,这类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最后一类学生是指接触计算机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对学生的分层不是给学生贴上一张永远不变的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干预和帮助,做到心中有数。包括学习任务的难易,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目标的高低,学习方式的选择,等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分层情况会发生变化。这主要由于学生原有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不同,以及通过一阶段学习后,在认知方式方面又产生新的差异造成的。例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阶段,高层次学生的比例相对就比较低,而在“画图”教学阶段,高层次学生的比例相对就比较高。同时,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学生学习类别分布的情况也不相同。这要求教师随时掌握变化了的情况,区别对待。
2. 备课分层次
分层次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上课前教者要先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将学习目标分层次。笔者带的年级是四年级,许多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一样,有的学生已经是某一方面的“小专家”;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有的学生是其它学科的尖子生,但在信息技术学科却是个弱势群体。所以,上课前要先确定好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层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不同的学习任务,既要让全体学生在基本目标上拓展思维,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让差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例如:在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教学中,笔者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一样,对中、低层的学生要求是:能掌握“用艺术字作标题、插入图片、插入自选图形”,对高层学生除了上面的目标要求,还要求能合理修饰、调整版面布局,使宣传画美观、和谐、自然,通过图文混排的制作和设计起到更好的宣传环保的作用。通过目标分层,减轻了学生的一部分负担,让学生学起来不觉得乏味。
3. 上课分层
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让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分组情况,可根据学习阶段性的内容,依据学生的类别,可大可小,可分可合。学生在学习中选择的目标是否切实可行?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是否有待改进?在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应当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进行关注,而且应分层提出切实可行对策和实施办法。分小组是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分层”支持和帮助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策略。“分层”不是“分家”,教学过程中仍然不时有“共性”的问题产生,应当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不同“层次”学生都会有收获。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最感困难的是如何兼顾各层次的不同要求,除了教师合理安排外,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群体优势,是兼顾各层次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教师有目的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强带弱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 操作练习上的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所以,操作练习在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比如:在指法练习上,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操作目标:基础好的A组,指法正确,姿势端正,盲打英文速度(50个/分钟);基础较好的B组,指法正确,姿势端正,盲打英文速度(40个/分钟);基础一般的和较差的C组:指法正确,姿势端正,盲打英文速度(30个/分钟)。当然,分组是根据原有的成绩定的。合格之后得“★★★★★”。同时,也鼓励向更高一组挑战,如果挑战成功,在原有基础上加一颗“★”。
5. 评价分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来考虑。作业的评价,对各个层次的要求要有必要的区别。基本的原则是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在作业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自己作业的看法。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可以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追求,将注意力放在发展能力上。测试评价,可根据阶段性的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办法。既有基础性的试题,也有提高性的试题,也可包含发展性的试题。评价少量采用笔试形式,多数采用课题的形式。课题型试题事先可公开,课题的难度也分层次。让学生去收集资料,上机独立完成。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评价。为了解决学生对分数过分追求的毛病,课题型的测试宜采用等级制。在测试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了促进各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纵向评价为主,倾听学生自我评价意见。通过反馈,及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整,以便组织更适应“分层”的教学。
四、分层教学的利弊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可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但班内分层教学的层次还是较为模糊,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好教学目标,仍然会出现一个层次学生吃不饱另一层次学生吃不了的教学状态,达不到分层教学的要求。
五、实践后的效果
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尝试“分层次”教学法,笔者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自主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1. 教学方式多样,学生兴趣有所提高
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初级的学生给予了较多的讲解,中级的学生按照教材内容顺利展开,层次高一级学生给予了较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很欢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
2. 课堂纪律有所改善
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纪律也有很大改善。教师在上课时不需要费工夫维持纪律。分层以后,学生按层次划分,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难度,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 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作品水平有所提升
分层以后,教师能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例如:电子报刊的制作,对于初级学生在讲解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示范,对于中级学生只是将较难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不需要讲解,请学生观摩获奖作品,让学生直接完成进行展示。由于学生作业的难度有所不同,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教师能较好地关注学生。学生的学习作品完成情况也比原来好很多。
摘要: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生活水平、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效果存在着差异,如何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是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它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的背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意义等方面谈谈分层次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蔡柏良.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02,(17).
[2]连燕玲.分层教学实验[J].机械职业教育,2003,(2).
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篇10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 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学生间的差异分析
1.1 个体间的差异
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 每个同学的表现都是有差异的, 就像是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记忆力特别好, 老师讲述的内容基本上一遍就可以记住了, 而有的同学记忆力不是特别好可能要两遍三遍才能记住, 而有的同学逻辑性比较强, 对一些数据处理的内容理解能力强。这样学生在统一的教学条件下, 学习成绩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1.2 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现在有些家庭家里已经有计算机, 在家里也经常使用计算机, 而有些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甚至学习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现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机的应用, 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基本功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1.3 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异:大致可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其教学进度都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不考虑学生间的差异, 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授课, 很容易造成主动型学生“吃不饱”, 失去学习兴趣;而有些学生却“吃不了”, 加剧厌学情绪。
2 学生层级划分依据
2.1 根据实际, 划分层次
给学生分层, 可以依据考试成绩, 应该看到, 对学生能力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经过摸底考试, 根据学生情况, 分为三个学习层次。第一层次: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成绩较好, 个别人还学有余力;第二层次: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但质量不高, 学习成绩平平, 经过努力会有较大提高;第三层次: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成绩不好, 有的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信心。
2.2 跟踪调查, 及时调整
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 它的发展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差别性等特点。因此, 对学生层次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另外对于学生层次的第一次划分也不一定是准确的,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和观察, 老师就会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时再进行调整, 这个时候的划分才是比较准确的。
2.3 有效管理, 井然有序
如果管理制度不健全, 分层教学模式可能会出现纪律松弛、课堂秩序不严格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以往经验, 可以给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确定分层次学号, 任课老师可以行使班主任的权利, 每个班设班长一位协助任课教师负责考勤、秩序维持, 设学习委员一位负责收缴作业、调查反映同学的学习情况和建议, 每个学生按照固定座位安排座次表。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课堂秩序, 使分层教学处于井然有序的状态。
3 分层教学具体实施
3.1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 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目标层次化, 要求对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良好 (第一层) 层次的学生, 除了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培养其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相应的创新能力。对于一般 (第二层) 层次的学生, 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一定的技能运用能力。对于较差 (第三层) 层次的学生, 以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 着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战胜惰性。
3.2 课堂教学过程多层次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合理的设问方式, 既要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 又要有诊断性的提问等等。通过各种提问, 找出各层次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绪、态度等各方面存在的缺陷, 实施有针对性的补救。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 要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造思维。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可多问几个“为什么”, 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 主要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他们答对了, 教师要及时表扬;如果打错了, 教师要及时点拨,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3.3 多层次的考试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也要采取分层次的原则, 老师要针对授课过程中的知识点, 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 力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每节课结束时都给学生评价, 通过评价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排除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如果发现有低层次的学生学习进度很快, 很够更快的完成本层次的学习目标, 可以对学生进行实时的调整, 允许个层次间的学生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是永远客观存在。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尝试实验用分层次教学法, 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自主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 还能同时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基于分层教学是适合学生心理个性发展的, 最终必将使信息技术教学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瑜.中学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教育探索, 2010, 10.
[2]李妍, 王洪录.“一主三分”式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03, 6.
信息技术在分层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分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89
最近笔者和同事们一直在慢慢地探索、分析,在分层教学中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惊喜,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笔者和同事们都很兴奋。当然,我们也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和困惑,不过正是这些困惑和挫折无数次激发了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层教学的思考。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增强分层教学的针对性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在同一课堂开展分层教学,满足同一个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满足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平时备课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位教师往往带有不止一个层次的班级,因为有奥赛班(尖子班),有重点班,有普通班,有希望版(踩线班)等不同层次的班。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他的原有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有很大差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的引导、传授就很难生成预期的、达到期望的学习目标,除非每位教师带有几个层次的班级就提前准备好对应的不同的授课内容、方式和教案。但是,现在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准备起来要轻松的多、还节省时间。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改善、去调整如何更好地组织教学、管理课堂。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增强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准备大量的材料,以备组织课堂教学、实施管理过程中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分析研究准备足够数量的问题,教师课堂上为了能够尽可能达到预期的气氛、状态和效果,课前所准备的问题要巧妙、要有挑战性,还要激起大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斗志和好奇心,然而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内容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完成,如果像原来那样进行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可谓学生苦,教师也累,效果也不理想。然而现在教师可以借助确实需要的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有效实施。例如,教师备课时搜集到一份对本节课具有很好的铺垫、辅助或解析作用的文本或者图片材料,原来教师就习惯于抄写在、画在教案本上花时间、费工夫,而且上课时还要在黑板上又给学生写一遍或画一遍。这样耽误了很多时间,用粉笔重新写、画出来之后还会走样,影响了学生的理解。现在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将电子版的文本、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做适当的标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调整、修改。对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搜集到纸质材料,上课时教师可以将文本或图片利用投影仪进行投影,不但不会走样,而且可以调整字体和图片的大小、对比度等。
三、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今天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形、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但能集中学生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专心听讲的毅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饱满的热情、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每一个问题的分析、讨论当中。主动地查阅资料、积极而又兴奋和小组内的学生讨论、和班上其他组的学生探讨。讨论结束后在师生互动、展示交流环节能大胆自信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一定时间后,由于信息技术各种先进性和优越性,还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所自然生成的良好的氛围,教师适当地引导,原来胆小的学生、基础薄弱的学生已不再担心自己回答的是否完全正确,都会很自信、很爽快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班级内、班级与班级之间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互之间可以作为很好的榜样。
四、运用信息技术能让教学内容或形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全新的方法构建知识;用形象化、电子化、声像化的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精髓。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量使用的仍是语言、文字、黑板、粉笔等传统媒体,这是知识信息的主要载体,但这些教学媒体是相对静止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化静为动,把文字内容诉诸于可视的画面,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准确、直观、形象、生动的剖析事物的原理、来龙去脉,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宽度,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熏陶。动态形式展示,使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轻松的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另外,生动、形象的动态过程展示、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原理的剖析,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教师肩负实施新课程改革、创新高效课堂的重任,本着育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要大胆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有效的、有特色的分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熟才能生巧,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辅助教学作用,我们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使用的技巧,多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等,多积累一些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做到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到“教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学生所嫌弃、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时刻走在前头,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篇12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
我针对这些情况, 经过认真分析, 认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上课“齐步走”, 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其结果一定是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进而导致信息技术课只是为少部分学生上, 而另外的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因跟不上课堂节奏, 而逐渐失去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信心。近则可能造成部分学生上课无所事事, 课堂纪律一片混乱, 远则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为此, 我认为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 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 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传统教学方法虽也有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但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其特殊性:一是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是“死搬硬套”传统分层教学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因此, 我在参照传统的分层教学理论和其它学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 改进了分层教学的实施。
1. 学生课堂位置排列形式的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学习能力, 让他们相对集中地坐在不同的区域。高层次学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电脑知识, 学习自觉, 理解接受能力强, 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 需要教师指导或辅导的机会不多, 可以让他们坐在机房的两边, 离教师较远的地方;低层次学生, 他们电脑基础差, 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 往往学习上也最不努力, 可以把他们放在中间, 这样他们离讲台最近, 也是教师能直接看到、最方便辅导和督促的地方;而中层学生, 他们电脑基础较好, 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好, 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 缺乏强烈的进取心, 可以让他们坐在上述两种学生之间, 这样教师可较方便地走动到他们中间, 进行辅导和督促 (座位方式如下图所示) 。另外, 每个区域都分配一到两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领导”, 规定他们的权力和职责, 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负责本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督促、帮助, 以及及时向教师汇报检查情况。
2. 教师教学方法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差异性的教学活动,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 老师的教学方法可分层如下。
(1) 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Word 2000编小报这部分内容时, 我先确立一个小报的主题。对高层次的学生, 要求他们:自己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 编写出来的小报要主题明确、内容新颖、版面美观, 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效果美化, 如插入适宜的花边和艺术字等进行修饰;对中层学生, 则提供几份样张和相关的文字和图片素材库,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设计一张电子小报;对低层次的学生, 仅提供一到两个样张和样张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让他们模仿着做出这样的一份小报来。设置了这样不同的教学任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能使他们都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有助于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
(2) 练习目标的分层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以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 每节课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要达到整个课堂时间的70%以上。课堂练习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要进行分层教学, 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 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
例如在Windows基本操作的教学中, 练习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粘贴”这部分内容时, 对高层次的学生, 我要求他们除了掌握用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和用快捷菜单的操作方法练习外, 还要能用组合键在资源管理器中进行拖动练习;而对中等层次的学生, 只要他们会前两种就行了, 至于在资源管理器中用组合键进行拖动的方法, 不作硬性要求;而对低层次的学生, 我只要求他们能按部就班地用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达到练习要求就行了。
(3) 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关注的是学生的学, 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主要看学生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能力提高的大小。对高层次学生, 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谦虚、严谨, 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对中等层次的学生, 应采用激励评价, 既揭示其不足之处又指明其要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鼓足信心、积极向上。对低层次的学生, 应努力寻找其闪光点, 多采用正面表扬评价, 及时肯定他们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总之, 要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层教学的注意点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做法。当然, 教无定法,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完美无缺的。在采用分层教学时, 教师还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要真正面对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教师并没有另眼相看, 只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而已, 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这一点, 在做分层安排的时候如果有必要, 要向学生阐明。
2.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是动态的, 可以相互转移。并不是开始是低层次的学生, 就永远是低层次, 有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会升入中等层次甚至是高层次。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相对高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滑入低一级的层次。不同层次之间的升降可以在同层次之间和不同层次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竞争, 从而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全班形成良性竞争, 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3.对于各个层次的“小领导”, 特别是中低层次的“小领导”, 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可以督促, 可以从旁指导, 但绝不能大包大揽, 完全替代中低层次学生的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这种分层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不仅有效解决了有的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 而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是基础较差的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再没出现有的学生“吃不了”, 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状况。分层教学开展之后,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信息技术课堂再不是吵吵闹闹、浑浑噩噩、草草了事。学生的学科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近年来的中考, 我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成绩优异, 常列于地区前茅。
总之,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灵活应用分层教学方法,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 可使每一层次的学生, 甚至每一个体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提高, 能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适应学生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 能真正达到“按需分配, 各取所得”。
参考文献
[1]浅谈分层教学.中国电子简历网, 2006.
[2]孙彦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2006, 6.
【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08-15
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总结11-30
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08-19
石嘴山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信息技术分组教学分层教学项目教学论文选题题目11-21
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05-31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07-04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11-20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09-03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09-03
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学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