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

2024-10-27

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通用12篇)

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 篇1

1 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现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信息技术从单纯的计算已经发展为现如今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时代, 即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发展到社会各个领域,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陈旧, 时代感不强。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

由于各地、各个学生经济条件不同, 有的学生家里就有计算机, 而有的学生可能还从没接触过计算机, 因此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 通常是搞“一碗水端平”教学, 结果是有的同学听得索然无味, 因为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 而基础差的同学则可能根本就听不懂, 这样一来, 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学习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 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但并不等于他们都喜欢信息技术, 原因是他们更喜欢聊天、玩游戏等。

2 信息技术教学连接教学提出原因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谈谈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况, 高中信息技术是由两部分组成: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及网络技术应用 (选修) 、多媒体技术应用 (选修) 、算法与设计 (选修) 。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是在高二学期的第一学期的12月, 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高二学期自开学到考试短短几个月用来总复习, 一般在高一两学期中完成两本书的教学, 内容较多, 进度上比较紧张。

大多数学校高一每班每周安排1~2节信息技术课, 如果按照高中信息技术中的教学章节按课时要求依次教下去, 内容多, 课时少, 时间不够。为解决这个问题, 不得不赶进度, 另外有些信息技术知识陈旧, 学生早已掌握或知晓, 进行教学时, 吸引不了学生注意力, 学生不认真听, 针对这几种现象, 提出连接教学。

3 信息技术教学连接教学阐述

连接教学就是前后内容联系教学, 寻找连接点, 通过教学设计将后一章节或多章节的某些内容融入前一章节某些内容中学习。通过此教学方式一方面加快教学进度, 另一方面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知识授予的新鲜感, 第三方面能反复复习知识, 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4 如何连接教学实施及实例介绍

连接教学设计时因要考虑两部分甚至多部分章节, 内容比较多, 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要仔细斟酌这份课堂教学设计, 应做到既要涉及内容全面, 又要让学生容易接受这么多的内容。

4.1 如何进行连接教学

首先教师要熟悉前后章节的内容,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接着找到前后内容的连接点;教学设计的制定, 这是最重要的步骤, 通过这一步将前后内容连接起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一步中注意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 仔细斟酌这份课堂教学设计, 做到既要涉及内容全面, 又要让学生容易接受这么多的内容。

4.2 连接教学实例介绍

Photoshop与Flash连接教学:首先利用Photoshop中画笔画一棵树, 树上很多叶子;利用Flash导入画好的树及叶子, 制作一个叶子从树上飘落的动画;由上形成Photoshop与Flash的连接教学。

优点: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 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并且能培养学生联想思维, 创造性思维。

5 连接教学发展应用

连接教学能够涉及信息技术课的多方面章节, 如Word和Excel的连接教学等等, 很多情况下, 将Word与Excel教学分开来讲, 但是在Word中有表格这块内容, Excel也是跟表格有关, 为何不可通过这个连接点将这方面内容连接起来讲解呢?这种连接教学的应用在信息技术其他很多内容种都可以运用。

其实, 连接教学不仅仅在信息技术课体现, 在其它学科的课中也有运用, 在现实教学中, 很多教师运用的也是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大大增强了课程前后内容的联系, 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可以多利用连接教学, 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连接教学具有一定重要性。

摘要:连接教学不仅仅在信息技术课体现, 在其它学科的课中也有运用, 在现实教学中, 很多教师运用的也是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大大增强了课程前后内容的联系, 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 笔者阐述现状, 并介绍实例, 以期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连接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连接教学,实例介绍

参考文献

[1]吴淑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 篇2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研究。我通过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2.比喻教学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3.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革新 篇3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然而兴趣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童话情境: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小猴、小猫、小兔和小狗,分别乘坐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参加比赛。随着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尽管它们都很努力,但很快地拉开了距离。接着让学生预测比赛结果:究竟谁能得第一?为什么?课件中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画面,有趣的提问,激发了学生认知兴趣,产生了弄清未知的心理需要,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而知识的习得就由此轻松又愉悦。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疑难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如果只通过教师描述、比划,学生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和掌握。而采用多媒体教学中的模拟演示等操作,就可以使教学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如,教学《圆的面积》,利用多媒课件先在屏幕上画一个圆,启发学生想象: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在学生分组剪拼操作的基础上,课件演示:将一个圆分割成两个半圆,分别用黄、绿表示,再将两个半圆共16等分,通过动画把黄、绿两部分交错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一难点,课件继续演示: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并进行拼接。这样使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这样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教学重点、难点得到有效突破,而且让学生在数学思考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扩充课堂容量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不仅能给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便于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降低了知识难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学习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表格、题目内容、解题分析、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在课堂上适时地再现,大大减少了板书时间,使课堂时间得以有效利用,扩充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资源

新课标强调: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而网络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解决疑难问题,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培养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是积极有利的;但它不是教学中的唯一方式,不能在教学中不适当地应用,甚至滥用。有的知识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需要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建造模型、分类等操作活动才能获得。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物体的重量,要让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看一看等多种操作活动来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反思 篇4

一、巧设“悬念”, 精心“导入”

精心设计“导入”, 就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给学生讲授“二进制”及相关的内容时, 由于“二进制”在实际生活当中几乎接触不到, 而且习惯了“十进制”的学生们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于是, 我首先设计了一道题目“1+1=?”, 同学们异口同声, 脱口而出“2”。而当我显示结果“10”时,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我借此导出了计算机中信息表示采用的都是二进制, 以及采用二进制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激发起来了, 再根据设计步步引导、启发, 课堂自然而然就活了起来。

二、吃透教材, 适当拔高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又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再加之其时代性强, 知识更新速度比其他学科都要快。我们在进行教学时, 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 不仅会招来学生们的不满, 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同时, 活用教材, 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如在教学“Word字处理软件”中“对文字进行修饰”这一课时, 为了提高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同学们已经观察到我们计算机上能设置的最大字号是72磅, 而我现在却需要100磅的字号, 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一问题?”问题一经提出, 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 绞尽脑汁, 施展浑身的解数, 个个都想攻破难关。通过挖掘教材, 适当拔高,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使学生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更增强了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具有生成性。当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思相融与智慧碰撞的过程, 才能真正体现出学

和发挥好这一“错误”教学资源, 真正挖掘出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富矿”, 化错误为神

生的生命价值。奇,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三、生成的课堂, 彰显出精彩的建构观

下面, 以一位教师执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为例, 谈谈错误资源的巧妙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利用。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

当一位学生错把书中蝈蝈的叫声“咯咯”读成了“蝈蝈”时, 引来了同学们善意的笑声。常规的做法是老师马上纠正一下了事。但是, 这一位老师没有轻易了事, 而是大做一番文章, 层层剥笋。

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应注重学生的感悟和建构, 再也不能“死水一潭”。有时是汹涌澎湃;有时应是波光粼粼;有时是“百舸争流”。总之, 它追求真实的课堂, 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充满灵性。

一是表扬:“哟, 这只小蝈蝈叫得多欢哪!它的叫声与众不同。同学们能不能学一学它的叫声。”老师这样一启发, 顿时,

现在, 我们都已逐步认识到, 错误也

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是学生建构自身课堂里蝈蝈声响成一片。知识和能力体系螺旋上升中的一个插曲。

二是体验:“蝈蝈除了这样叫之外, 还会怎样叫呢?”于是, 同学们各种各样的叫声, 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旋律。

在学生与教材、教师、学生和自身对话时, 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巧妙地利用

三、自由探究, 先学后教

针对信息技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 我大胆尝试着放手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解决问题。往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又会发现不少新的问题, 老师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例如, 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空白版式的幻灯片上插入和删除文本框”, 我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问题。一位同学在总结“删除文本框”的方法时说:“先选中文字, 然后按一下删除键……”不等这位同学的话说完, 另外一位同学立马站起来说:“老师, 我有更简捷的方法, 你只需要在文本框上一点, 这时文本框的‘小斜线’就变成了‘小米粒’, 然后再按删除键, 就可以删除了。”“老师, 我还有一个方法, 按下鼠标左键不放, 把整个文本框用鼠标拖动的方法框起来, 再一按删除键就可以删除了。”第三个同学迫不及待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中, 可以看出他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最后, 我再把同学们的方法加以总结和深化。他们尝到胜利的甜头, 我也同他们一样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迅速、更新很快。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地自我加压, 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轻松、完整地传授给学生, 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 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的步伐。

除此之外, 我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 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 让学生在每堂信息技术课上都有新发现、新收获, 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涵的知识、技巧真多,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综上所述,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只要不断探索, 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 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 精心设计, 那么就能让每堂课都有它的精彩, 每堂课都可以成为精品。

(禹城市齐鲁中学)

三是启示:“蝈蝈为什么叫得这样欢?”联系课文, 学生自然而然地从蝈蝈欢快的叫声中, 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四是纠正:“我们读书时, 还是应该按书上写的读。来, 我们把书上写的这种叫声也读出欢快劲儿来。”孩子们同样也会兴趣不减, 都能读出自己的情趣来。

你看, 学生小小的一个错误, 竟能生成出这么多教学的资源。试想, 这样一来, 哪位学生不愿读书呢?

在注重生成的课堂中,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重视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 学生的个人见解是被尊重的, 学生的个人表达是被允许的。这样的语文课堂, 就会成为师生发挥潜力、表现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的舞台, 师生一起在课堂中快乐地成长。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5

首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和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使教师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基础。

其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转而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了,教师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迎接21世纪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要参加一些培训,请一些专家等来做讲座或通过自学等途径来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根据这一课的内容特点,应用CAI创设了“购物”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并在这个虚拟的“商场”中,摆设了很多常见的不同的种类的商品,这一生动而熟悉的生活情景一出现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让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便让学生认真观察商场,随之布置“购物”的任务:“明天,小力的爸爸要到广州出差一个月,需要准备很多生活用品,爸爸将这个购物的任务交给了小力,小力这会犯了难,该给爸爸买些什么东西呢?你能帮助小力吗?” 生动的画面配合亲切的话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烈的引导出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兴高采烈的对问题进行探讨,摩拳擦掌想要试一试。这样问题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三)善用交互,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这一环节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经常听到有教师对学生这样说:“这么一点的练习都不爱做,你实在是太懒了!”其实学生不爱做练习题是有原因的,那么枯燥乏味的习题谁都不爱做。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对习题感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设计包含有动画、图形、声音的练习题,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块,从易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学生既可以按顺序从易到难逐步练习,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喜好,跳过某一部分,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练习。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水平、选择内容,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关键词:恰到好处地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比如上面的一些例子就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质。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滥用。从而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德育;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代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都需不断探索中学德育教育方法。下面本人就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浅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产生爱护计算机设备、正确规范的操作设备的意识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護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等等。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

最后,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教师可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并且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也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二、加强学生网络道德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可借鉴和利用的东西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要给学生灌输一种意识,就是:网上信息可参考,用以给自己一点启发,但绝不可照搬,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有的同学将其他同学做的作品更改一下名字占为己有,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每制定一项任务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范围,学生可根据主题内容,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对于尽量体现原创性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那些照搬照抄的侵权行为要进行强化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作品提高了原创性,同时对自己的作品保护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篇7

关键词:挫折,挫折观,心理补偿,受挫环境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笔者以为,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

一般地说,产生挫折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如父母离异、或家人遭遇车货、或家被洪水淹没等等;二是内在的,如想学好但成绩老是上不去等自身的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无论何种情况都要让学生明白: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不遭遇挫折,要学会走路就得学会摔跤。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是普遍的、正常的。挫折虽令人不快,但它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是锻炼人的最好摇篮。能经受挫折考验的人,在学习或工作或生活中,一定是一个百折不挠的强者。只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正视失败,调整目标,坚定意志,增强信心,不懈追求,就能战胜挫折、不断进步、走向人生辉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与处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和信息免疫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的学生有较强的受挫能力,遇到技术难题,我们要迎难而上,不懈地查找资料,综合研究方能解决问题。

二、帮助学生建立心理补偿机制,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

在挫折教育过程中,应尽力提高学生消除挫折的负面效应,强化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建立起心理补偿机制,使之冷静而理智地面对挫折。一方面,面对挫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如目标过高就容易遭受挫折,因此要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还要有豁达大度的心胸,为人处事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补偿来战胜挫折。自我安慰并非自我原谅,自我原谅常常是对自己的失误进行辩解,是受挫后为自己寻找的合理借口,这是有害无益的;而自我安慰是为了东山再起,冷静思考,改进方法,调整目标,以求再振其鼓、重新发展。遭遇挫折后,还可以把心中的郁闷向亲人、挚友、老师倾吐,以求得指导和帮助;而学校则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来引导学生解决受挫后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学生掌握了心理补偿机制,就不会在受挫后手足无措、或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甚或伤害他人等等。

三、供给学生战胜挫折的范例,让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

古今中外在挫折、磨难中奋起的事例不可胜数,是取之不尽的形象教材。有年少时学习成绩一般通过努力奋斗成为伟人的,如科学家牛顿读小学时,被同学称为“呆子”;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小时候有人说他是“笨蛋”;作家罗曼·罗兰在读中学时,学习数理课程感到十分吃力,后来不得不改学文科,等等。有生于破落、贫困的家庭却不屈于环境而成为伟人的,如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等等。有从小丧失父母、年少又多病战胜磨难而成为伟人的,如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著名作家老舍,等等。有身残志坚战胜磨难成为伟人的,如大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就成了聋子,大诗人弥尔顿双目失明,大作家塞万提斯在战争中失去了左手,著名文学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患有肌萎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等。当然,还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总之,在挫折教育中用好典型事例,发挥榜样力量的作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四、创设一定的受挫环境,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 篇8

1运用信息技术能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 怎样才能运用最短的时间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是老师们苦苦追求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师的这一目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如一堂课涉及到的例题、练习题、公式、概念, 教师在课前把它们制成课件, 上课时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 几秒钟就能把它们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这样的展示不但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学习任务, 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也节省了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无聊等待的时间。再有还能高效率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教学: “六 (1) 班分为甲、乙两个组采集昆虫标本, 共采集了35种。 已知甲、乙组采集的昆虫标本的比是3∶4, 每个组各采集标本多少种?”这道题至少有三种解法, 如果让学生到黑板上一一把解法板书出来, 既浪费时间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运用展示台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样方便快捷的效果都是因为有了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创造的声、图、形、光并茂的教学情境, 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 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 像, 化远为近, 化虚为实, 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费用分摊”问题时。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用多媒体先展示了一个电器铺, 有两个同路去的顾客在那儿买电器, 然后来了一辆货车帮他们俩运电器, 最后两个人为谁该出多少运费争吵起来了。接着老师设问:“他们为什么而吵起来了?”“你们认为该怎样分摊最合理呢?”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学生的注意力被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并且老师的设问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助推作用。本堂课因为老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了集声音、图像于一体的情境来激发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整堂课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3信息技术能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直观, 能很好地攻克重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是用文字叙述的, 即使是低年级的图画也是几幅简单的小动物或几朵小花, 所以传统的数学教学, 往往是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张挂图和几个枯燥的数字, 勉强能应付得过去。而现在的教材内容, 与时俱进, 就如学生的生活, 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 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 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 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 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从而调整学生情绪,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学习。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 化静态为动态, 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学生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利用信息技术, 就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学“认识圆柱的特征”时, 圆柱的上底下底是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怎么让学生把这一特征认可并深深刻在脑里?用语言来描述, 学生会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如果用实物来比对, 实物太小学生看不清楚, 实物太大老师操作起来困难;如果把这一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做成课件, 先让学生观察圆柱的上下底的形状, 并猜猜这两个圆的关系, 然后随着操作上下底迅速合二为一, “上下底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不用老师描述, 学生就牢牢记住了。再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叉口大小有关, 而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教学时, 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 设计这样的动画:在蓝天下, 一群大雁往南飞, 它们排成个“人” 字, 就像一个角, 这个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 所夹的角也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小, 所夹的角也就越小。而角的两边不管变长还是变短, 所夹的角的大小不变。通过利用信息技术, 将静态变成动态, 生动、直观地将“角叉口和边的变化与角大小的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难点就不攻自破。

4运用信息技术, 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 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 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创设虚拟化场景,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 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圆柱, 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说是长方形, 有的说是正方形, 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 学生自己用学具动手操作, 但不同的圆柱得出的结论不一, 让学生讨论后我用课件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 一目了然。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 独立思考,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能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将数学教学中枯燥、乏味、不易表述的内容, 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既节省时间又提高课堂效率。如今, 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手段已进入课堂, 我们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以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学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探究 篇9

教学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与主题相关,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小品,小品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短而精,占时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合理的把握小品的演出时间能够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比如可以结合人物轶事、小游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小品都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实践也证明:这些小品的有效演出都能激发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强化并且还能促使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更加的活化。例如,在教学“文件的路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讲述一下他(她)上学和回家的路线,并且再将这种“路线”引申为查找文件的路径。再问学生路径是唯一的吗?你走不同的路线回家是不是会迷路呢?学生在这种简单的比喻中还能够愉快的接受这些新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愉快情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赏心悦目的课件对创建愉快的教学情境来说更是锦上添花。信息技术教学将学生们的视觉、听觉有效结合在一起,促使他们多个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有助于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领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奥妙和真谛。例如,在教学“VB”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下载《西游记之VB篇》的Flash版,让学生在笑声中主动的了解VB程序设计以及其的应用,这样利于激发学生以后对Flash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Power Point”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还可以精选一些学生们的获奖作品来进行情境创设,学生们也能够在这种图、文、声、乐并茂的课件中真实的感受到“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利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认真,而且还会力求做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

三、创设合作情境

当下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因此,这也就使得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在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合作情境,借助网上多种交流工具,比如QQ、微信语音聊天或者是电子邮件等,让学生进行合作竞争等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再让他们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去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例如,在探究“键盘操作与学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一节键盘指法比赛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键盘指法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仍有不少学生的这项基本功不过关,比如打字的姿势不对、指法不规范以及输入的速度太慢等。单单让他们去练习指法则会让他们觉得比较枯燥无味,不想下工夫去练习,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让他们以比赛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们一听到要比赛,学习的劲头也就出来了,这样也利于促使他们的打字姿势端正,“一指神巧”或者是“二指禅”也就在比赛中不知不觉的消失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有问题时也会及时的看课本或者询问教师、同学,利于他们领悟指法学习的奥妙之处。小组长还主动的去查看组员的练习情况,并及时地给予指导。开展这样的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键盘指法的练习效率。

四、利用第二课堂创设愉快情境

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也可以适当的开展第二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黑板报开展“请驻足一分钟”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熏陶,设计的内容要短而精,一般一分钟左右就能够看完,然后再定期刊出。比如,计算机的发展史、或者是一些风趣、幽默的漫画、计算机的一些应用小技巧、计算机的发展新动向以及智力测试等。这些黑板报都是很受学生们欢迎的,也会成为他们的必看内容,每到课余时间,黑板周围也都会聚集很多的学生,他们在笑声中既求得了知识,又扩大了自己的视野范围,而且还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这种兴趣还利于迁移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们也会自觉的带着这种良好的心情去听课,给愉快的课堂情境教学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情境教学,要想收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计算机教师真正的树立起“情境真正服务于教学实际”的理念,从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又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充分的交互性活动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美感彰显的淋漓尽致。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一、信息技术将“实验”引入教学, 为数学发现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 从这个方面看, 数学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 创造过程的数学, 看起来却是实验性的归纳学.”现代数学学习认识论进一步阐述: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常包括数学理论的内化、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和数学经验、思想、观念的获得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互相区别, 又密切联系, 共同决定数学学习的质量.其中, 数学操作技能作为学生顺利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条件.由于操作技能可把人从对细节的思考中解放出来, 把意识集中到最重要的问题上, 从而使积累更丰富的数学经验和策略、获得创新能力成为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要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三个方面, 但针对目前中学数学教育的基础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实验、操作技能更为重要.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数学思想的脉络, 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由“听数学”变为数学“实验”.从直观, 到发现、猜想, 然后给出理论证明, 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能力, 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例1】 2000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国家领导人去澳门濠江中学参观时提到一道几何名题——密克定理:延长凸五边形各边在五边形外形成五个三角形, 这五个三角形外接圆的五个不在五边形上的交点共圆.

笔者让学生用《几何画板》验证.有一个学生拖动点使五边形变成四边形后, 验证结论也成立, 最后给出了证明.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未知的, 还可以说是学生“发现”的.学生不易掌握的概念和难点通过《几何画板》验证变得容易了.

【例2】 原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图象若有交点, 其交点必在直线y=x上.

对该结论学生普遍认为是正确的.举反例:函数y=1x, 可说明命题是错误的 .但学生总认为反例太特殊, 提出有没有其他反例?于是构造函数y=-18 (x+1) 2+112 (x-1) , 其反函数y=-8 (x-112) -1 (x112) . 利用《几何画板》验证出两函数图象有三个交点, 一个交点在直线y=x上, 另两个交点在直线y=x的两侧, 通过计算得出两交点为 ( 1, 5) , ( 5, 1) .学生“看”得明, “想”得清.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其实验一般在头脑中进行, 而信息技术的“动态显示”和“绘图功能”, 使“思维过程”视觉化, 使的数学教与学彰显时代的活力.

二、信息技术使学生着迷于问题解决, 有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

笔者用《几何画板》上了一节求动点轨迹的复习课, 其中有一题:

【例3】 如图1, 已知点P在直线x=2上运动, 直线L过原点且于OP垂直, 通过点A ( 1, 0 ) 及点P的直线和直线L交于点Q, 求动点Q的轨迹方程.

用《几何画板》可作出动点Q的轨迹——椭圆.学生求出了点Q的轨迹方程4 (x-12) 2+2y2=1, 其图形是焦点在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椭圆.学生拖动点A时发现:动点A在x轴负半轴时, 点Q的轨迹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当点A在直线x=2的右边时, 点Q的轨迹为双曲线;当点A坐标为 (2, 0) 时, 点Q的轨迹为直线x=2.学生通过研究概括出如下题目:

已知点P在直线x=2上运动, 直线L过原点且垂直于OP, 通过点A ( a, 0 ) (a≠0) 及点P的直线和直线L交于点Q, 求动点Q的轨迹方程.

学生求出点Q的轨迹方程:·y2=1, 通过对a的讨论得出了上述各种情形.学生又将该题中直线x=2换成圆, 则该题为:已知点P在圆 (x-2) 2+y2=1上运动, 直线L过原点且垂直于OP, 通过点A (a, 0) (a≠0) 及点P的直线和直线L交于点Q, 求动点Q的轨迹方程.

学生用《几何画板》作出了点Q的轨迹, 由于A是x轴上的一点, 故拖动点A可观察轨迹的渐变过程.也可改变圆的大小观察轨迹.点Q的轨迹奇妙的变化,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形”已知“数”是怎样?学生求出点Q的参数方程, 又根据方程研究曲线的形状.有些学生将圆改成椭圆、双曲线后再探求轨迹.学生的思维激活了, 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出现不同的变式问题.这种教学手段更加贴近学生, 使学生的学和研究相一致, 使知识接受变为知识创造.

三、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由于农村班级人数少,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計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3.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3.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6.4.

[2]王跃.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中国电化教育,2007.4.

[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将是今后教学方式的一个趋势,我们的一线教师也在教学中尝试着使用信息技术,但我们的教师发现信息技术并没有带来意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使用不合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这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课题,对此,本人总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存在的一些错误和误区,并提出个人的观点.

1.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

备课是作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做课件也成为备课的组成部分.而且很多课件条理清晰,设计形象生动,很好地展现了教师的智慧.但有的课件却只是单纯地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上课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对其他教学手段置之不理,使课堂由“人灌”变成“机灌”,这些只是简单应用了计算机的演示功能,教师成了播放员,学生成了观众.这完全违背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有着大容量、快速度的特点,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有损学生的视力,容易产生眼睛疲劳,反而影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其实从课堂教学效益角度讲,有些可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得清清楚楚的知识点,就没有必要用课件演示.

2.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评价课堂质量的唯一标准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的评价有这样的论述: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对此有些教师就产生了误解,认为对过程的评价就是你是否应用了信息技术.于是出现了为了用计算机而用计算机,为了公开课而使用信息技术的可笑行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而放弃传统教学手段.我们的课堂应由教师主导,教师应是一节课的灵魂,只有通过教师的语言、板演、手势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等反馈手段,教师灵活掌握教学策略,因势利导,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开展数学活动的工具,它必须依靠教师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才能发挥它的效能.

3.快餐文化入侵课堂

快餐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主要是快,不强调质量.而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很多教师将我们的课堂变成了西方快餐文化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表“黑板板书”,讲课只需点击鼠标,配上讲解.当学生正在思考这一页的问题时,屏幕已经显示到下一页的内容.或者当学生正在解题过程中,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标准答案——解题思路、步骤、结果.同时由于教授过程加快,内容的密度也加强,于是就出现了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故事,讲完了,下课了,而内容呢,忘记了.

4.人机对话取代师生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表扬或者鼓励的言语往往通过文字和图片表示,教师变成了课堂的旁观者,面无表情地上课,使得课堂变得干枯.我们一再强调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实际上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教师的鼓励的言语或者一个微笑往往给学生无穷的信息.因此信息技术不应使我们的课堂失去原来的甘泉.

二、如何走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误区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应当标本并治.

(一)治本

那么如何治本呢?就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和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观念.下面给出笔者的一些观点:

1.信息技术的辅助性

现代教师要改变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但现在也不是告别“黑板+粉笔”的时代,不是告别书本,只需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代.我们的教学要合理地使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手段,使学生学得更好,而在这里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结合是一种趋势,这一趋势体现了信息技术和传统手段的有机结合,而这个根本属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主导,而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知道课堂上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交融是无论多先进的机器也取代不了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传授及先进媒体的策划控制者.如果把教师比做教学过程的“导演”,而现代媒体只能算是“道具”,导演利用先进的道具,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这个“主角”的潜能,使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地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而这里的核心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而信息技术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手段.

2.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而且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且可以主动地参与、研究学习.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果通过明显真实的实验演示、激烈的讨论争辩以及科学的分析推断等方式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不必非得使用课件,以免造成画蛇添足.

3.信息技术的科学性

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注意科学性,不能只顾画面生动、色彩鲜艳、声效特异而失去科学性.多媒体的科学性有其丰富的内涵,它包括课件阐述的数学概念规律科学、展示的时间顺序科学、场景和实验的模拟及表现形式科学、声音的搭配科学、课堂上教师对先进媒体操作使用科学等.否则,不但起不到理想的辅助作用,反而会将学生带入误区,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讲授对数的性质时,借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能够经历发现的过程,但由于某些教师对几何画板应用不熟练,最后在屏幕上只有大片的黑影,并不能得到性质,反而给教学带来了麻烦.

(二)治标

在改变了核心理念后,我们还应治标,对此笔者给出几个观点: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导致很多教师不切实际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本原因是对评价体系理解错误,因此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显然是必要的.首先,不能把是否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其次,评价一节多媒体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技能培训.

2.适时、适量、适当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些可以由教师讲清楚,由其他教学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例如上面提到的关于概率的一些概念,其原始来源便是游戏,为什么不让学生去经历这个过程呢?

同时不能让计算机辅助教学彻底代替教师,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只强调形式,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比如,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地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动态地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R<d;相切⇔R=d;相交⇔d<R.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的脑海里就想到旋转着的图象.

3.注重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及时反馈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应当体现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应当体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只出现简单的“对话”.比如,可以采用超文本结构,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课件运行时改变与控制教学活动的内容和顺序,不仅能呈现信息,而且能接受学生对指定问题的回答,并对回答给予判断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实现自主学习创造环境,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现象,实现因材施教.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如前所述,反馈信息带有一些启发性,不仅仅是“你真聪明!”或“再思考!”的字样.

上一篇:现代建筑设计人本思想下一篇:安全采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