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共12篇)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1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学生认识和了解网络技术,认识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方法,获得计算机基本处理技术的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意识为主要目的。但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社交软件、网络游戏等阻碍了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学拉近学生与自身、与课程的距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寓教于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包括寓教于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正是处在玩乐的天性阶段,只有游戏才能更大几率地引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以游戏入学,采用趣味式教学法或者游戏性教学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玩游戏、练鼠标》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纸牌”游戏或者“扫雷”游戏的规则,在进行练习后让学生进行有奖游戏竞赛,在游戏和奖品的双重刺激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快地掌握鼠标的应用方法。
二、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的生理年龄就决定着他们存在生活经验少、逻辑思维差、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些晦涩的知识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创设情境、用画面更直接地体现知识的内容、增强故事性的情节等方法来降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具象性认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下载和安装软件》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将上课需要演示的内容提前准备,并将关键性步骤截图保存,将重点内容制成PPT演示文稿,在实践教导学生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行操作过程中有据可依,避免遗忘。
三、以情助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情助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坐不住等特点,学生难以对于一项任务进行长时间的探究学习,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以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方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输入词语和标点》这节课时,学生很容易因为找不着标点的输入方法而产生急躁的情绪,进而过早放弃课程学习,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打开“打字高手”作短暂的训练,这时学生可能就会出现“为什么在Word里打出来的标点在这里打不出来?”等问题,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将标点切换成空心才是中文标点,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还包括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是理论的来源,因此在教导理论课程时联系实际能够起到加深记忆、学会将理论用于实践的目的,这在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收发电子邮件》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发送祝福邮件,通过不断使用来加深学生对邮件使用方法的记忆。
五、以兴引行,鼓励学生多尝试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还有以兴引行、鼓励学生多尝试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两极化现象,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很容易上手操作,在家里接触不到计算机的学生在课堂上则更需要教师去引导,多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多多进行尝试性的学习,以此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工具绘画》这节课时,老师在讲述完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可以采取向学生命题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某种图画,让学生更好地练习画图工具的各项操作步骤,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生接触计算机网络技术、正确认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途径,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主要方法则有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情助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兴引行、鼓励学生多尝试学习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情感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贵玺.多媒体技术是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小学电教(下月刊),2013(5):41-44.
[2]李晶晶,苟丽敏.“故事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5(2):102-104.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2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影响全球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广泛,如 1. 科学计算和简单的事物处理 2. 管理领域
3. 电子商务(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引导经济、管理经济、调控经济、服务民众,实现管理区域、行业、企业、单位等职责.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化,提高行政、服务和管理效率,促进机构精简,办公简化及无纸办公)
4. 教育领域(网上课程学习、多媒体授课、多媒体作业、远程教育等.同时教育变得更直观化,学生更易理解学习,也减轻老师的负担,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5. 其他领域(网上购物、交通、金融等领域)6. 医疗卫生领域(医疗机构可以网上公布医疗信息,方便病人治疗,以及远程技术的使用甚至可以进行远程手术)7. 农业领域(民以食为天,农业是重中之重。农产品可以网上销售以及采购医保社保等管理、智能化农业管理)可见信息技术带动整个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国家发展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应从小培养信息技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关键字:信息技术、教育。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身处其中,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求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明:“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句话与半年后小平同志又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伟目标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战略走向。只有大量的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建设。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避免被社会淘汰,学校配备了一个50台机子的机房。我校按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信息技术课,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学生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这时就要充分的利用这点,把学生带入信息技术教育的海洋中。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要充分的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能更好让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不过从年龄特点看,他们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培养他们的兴趣,比如:找点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先做好课件。然后慢慢的引导他们自己完成,同时给点键盘游戏让他们学习的同时也能娱乐,保持学习的兴趣。另外兴趣对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这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是探索新东西的兴趣,在信息技术入门的教学中,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为主,知识为辅的方针。.一.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这门课和别的课不同,它不是那么的抽象,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动手操作的。但是学生大多对趣味性比较强的知识感兴趣,这时我们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在教会学生一些最基础的操作后,提供一些辅助学习的软件和益智学习游戏(键盘游戏、画图等)保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知识,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其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如;我们在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操作后,我们在多媒体上演示一次找到一个比较好玩的键盘游戏(金山打字通里面的太空大战的键盘游戏)让他们自己去学生机上实际操作实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两全齐美,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键盘和鼠标操作练习。或者我们在多媒体上操作打开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在里面画些简单的小动物并上色,然后让学生在学生机上操作,布置作业如:画一条鱼并涂上颜色。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对这门课感兴趣。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改变原来的那种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形式,要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大胆操作电脑,同时又要让兴趣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我们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刚开始时候,学生以键盘,鼠标的操作练习为主,这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英文字母,但是他们看到这样排列的字母会感觉很杂乱、很不好操作的感觉,很容易放弃,这时我们就要利用他们的学习兴趣来操纵他们去熟练键盘,那怎么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这时就要用到金山打字通2008这款软件了,在它的打字游戏里面有几个学生很喜欢的卡通打字游戏(如:太空大战、打地鼠、警察抓小偷等),使学生对熟悉键盘字母排列这个枯燥的过程变得更有趣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打的好的,熟悉键盘的学生才能过关,激发他们的求胜的心理,加强键盘的练习,还可以对过关的学生提出表扬,树立好榜样。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把强制学变成自己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还有就是利用学生的好胜的心理特点,适当的进行一些比赛,设置一些奖品比如练习本之类的小东西、小红旗等。在课堂上组织太空大战的竞赛以及打地鼠的竞赛这些,获胜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刺激鼓舞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键盘鼠标的熟悉程度。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对周围的东西都是充满好奇的,这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但是他们主要的以模仿为主,而不能自己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我们需要学生开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去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我们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如:我们在画图的教学中,关于圆圈、椭圆的画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和椭圆画出一些小动物,然后由学生自由发挥,看谁的创意最好,谁的最像。并表扬。这样可以大幅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我们教师从被动转为主动。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3
一、设计游戏,巧妙引入新课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把计算机新课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揭示主题。例如在教“五笔字形的基本字根”一节时,我先用小孩搭积木和搭汉字的示图,启发学生从几时搭过的积木联想到搭汉字,然后拿出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字根积木块),请学生分别到讲台来做搭汉字游戏。学生利用字根积木块搭出了许多汉字,我趁他们兴趣正浓时,适时提出了新问题:汉字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脱口而出:每个积木块。我接着又问: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也就是每个积木块)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回答:笔画。教师提示:我们搭汉字游戏用的积木块,五 笔字型叫做字根,字根组成了汉字,而笔画构成了基本字根。这样就轻松自然地揭示了主题。
二、抓住特点,通过联想巧妙记忆
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抓住计算机本身的固有特征,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联想,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往往会取得一些较好的效果。如讲授“几个重要键的作用”一节时,先提出:空格键、转换键键面上有什么特征?然后再通过和学生谈话,让学生抓住空格键键面上没有任何字符的特点,记住按下空格键,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产生一个空格,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输入空格。同样抓住转换键键面上有向上的箭头,联系到转换键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输入上标符号。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激发兴趣,培养思维和创造能力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也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教师。
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教LOGO语言时,我先利用LOGO语言趣味程序演示其绘图和演奏音乐的功能,而美丽的图形和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从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下,讲授了如何使小海龟向前走、转弯、捉迷藏等命令,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命令编制过程,令海龟随时等候指挥,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指挥海龟构成多种美丽奇妙而有趣的图形。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兴趣引诱了学生学习新知,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画出了电脑、学校、军舰等图形,还画出了一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的图形,可以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创设情境,巧妙提高教学效果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引导观察,巧妙培养才做能力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它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
六、设置问题,巧妙引导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發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要教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充分运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述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4
一、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想方设法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
1.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它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任务,对学生就是一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支架,创设情境,设计好问题和提示,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信息技术老师可以把课堂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并尽量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逐渐地信赖老师,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课堂上,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赞许地点头、恰当地表扬、肯定的眼光、得体的手势等,给学生以愉快的鼓励,使学生的心情放松,从而逐渐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3. 增加课外阅读辅导。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除了阅读学校规定的教材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的原则,向学生推荐部分优秀的信息技术书籍,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操作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引导,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根本任务就是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1.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良好判断力。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信息的同时,还应该对所搜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逐一的鉴别,而不是照单全收。信息技术课老师应教育学生,在利用所搜集到的信息前,要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识别信息中的谬误,辨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千万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同时,我们还应告诉学生,要善于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经过自己的分析和研判,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意见和看法。
2. 训练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实践性极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学如果没有实践,那将是纸上谈兵,使信息更加抽象化。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都应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力能使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努力实现预定目标。而意志力的培养,是在克服困难的不断实践中磨炼出来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要独立动手操作,集中每一分注意力,如果进行了某个错误的操作,有时会影响到整个任务的执行,甚至会功亏一篑。特别在小学低年级的指法练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学生要输入得既快又准,还要同时记住各个键位。这就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认真揣摩。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开拓思路;激发想象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如何进行实践和创新呢?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创新试作阐述。
1、激活兴趣,打开情感窗口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
生主体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情景教学模式,以宽广的通道,丰富的形式引发学生观察兴趣,激发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
2、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文字,很难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尽管我们使劲浑身解术,课堂花样百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不过是会读一篇课文,认识了几个字词,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没有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多媒体的介入让文字立体化,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美妙的音乐,真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如学生对革命时期恶劣的生活环境了解太少,在讲《金色的鱼钩》
前播放了一段红军战士顶风冒雪过雪山的场景,以及《长征》视频,配以文字,说明条件的艰苦,红军战士面临的种种困难,唤起学生的同情心,敬佩情,那么学生就能理解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再如在葡萄沟一课的开头,设计一段新疆维吾尔族乐曲,随着乐曲画面出现了一群新疆姑娘,她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欢乐的气氛感染了他们的情绪,各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甚至有的还随着音乐动了起来,仿佛真的来到了葡萄沟,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
3、使用信息技术,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的局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涵。如在《黄山奇石》中展示形态各异的古松图片,云海奇石的瑰丽景色,更多的了解黄山风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再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展示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
4、引入信息,缩进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
历浅,常常感到课文陌生,难以想象其中蕴涵的无穷魅力,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文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陌生遥远的事物推到学生面前,激发情感的同时使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染也敏感起来。如教学《海底世界》中,设计让学生担当潜水员的角色,观察水面,随时报告海底所见所闻,这一创造性教学环节,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真切感,积极投身于教学环境之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利用信息工具,积极收集资料获取知识信息 教师布置收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范围,利用收集的材料为学习服务。例如在学习《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教师布置收集资料,内容如下:搜集关于雷锋的生平、事迹等资料,把学生引入雷锋生活的情境。请同学们上网查询。课上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穿插汇报,资料与课文内容揉在一起,文字更为立体化,内容得到拓展延伸。
更要养成学生上网自由浏览的好习惯,因为它同读书看报一样能丰富人的知识。自由浏览有一定目的性,但不确定具体内容,活动范围更大,更广阔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比如学习古诗,进行一次古诗大赛,要求描述诗的意境、写作背景,配以恰当的插图,大多数同学能从网上查阅到自己喜欢的古诗,并插入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
还要学会摘录下载。信息技术资料丰富,对获取的大量信息必须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在布置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中有的学生收集到许多目前海岛的政治经济状况,作为对西沙群岛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其中掺杂着许多历史回顾,对于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关系不是太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适时必要的下载。在众多的资料中,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课文中心来收集,有重点,简单明了,便于汇报,要学会归纳总结资料。
6、主动探究,操作解决疑点
教师不应把计算机作为控制学生的“现代武器”,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创设合适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发现疑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化解难题。如在学习《葡萄沟》第四自然段时,我这样处理:第一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指导分类整理,与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文件另存。第二步、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为问题,按顺序进行整理,提交交流中心。第三步、点击交流中心问题库,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也可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查阅有关内容。第四步、借助多媒体选用三维动画模拟制做过程,理解为什
么留小孔、搭木架、怎样利用热空气等问题,最后汇报交流。虚拟制作过程,改变了生活环境对学生造成的葡萄干制作的片面认识,探究解决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7、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必备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通过小组内互相之间的讨论、学习,对不同观点可以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首先在多媒体计算机的帮助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读懂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其次组织学生在网上细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互教互学,弄清五种新型玻璃各有哪些特点和用途,进一步理解课文。接着,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在电脑上为其做广告,向大家推销,以次促进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然后,学习小组成员在网上演示交流,交换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最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同学的意见。在计算机上修改自己的广告,再打印出来,分发给朋友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篇6
分层教学小学课堂信息技术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针对信息技术的课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利用分层教学,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级别的划分,针对级别差异的学生实行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个别教学,而且可培养不同能力群体学生的兴趣,促使其逐渐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简介
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需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主要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兴趣等因素进行划分,促使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符合学生现状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的环境,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掌握水平,实行层次划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避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程,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兴趣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据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事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个性、能力、兴趣、学习等方面也會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在对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都能掌握良好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2.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学习计划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准确、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以后,能够积极地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培养自己更高的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分层教学应用具备实践性意义,可保障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以下分析:
1.分层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类,在正式接触信息技术之前,基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由此教师首先进行最先阶段的层次划分,对三类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备课,暂时按照A、B、C三类进有针对性教学,例如,A类学生可学习基本电脑操作,熟悉简单软件的使用;B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识别与简单操作;C类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指法练习。教师可以月为单位,适当调整A、B、C三类学生的构成,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及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实行层次调整,实现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2.实行层次性任务布置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布置任务,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课程组合的任务下达,以贺卡制作、WORD操作为例,实行任务的层次性布置。例如,C类学生需掌握贺卡制作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步骤,大致掌握每个图标对应的功能,同时对PPT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可完成简单图案的插入和操作;B类学生以C类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根据个人兴趣,制作完整的贺卡图片,掌握各类静态图平的使用,同时将祝福语在WORD中编排,插入到PPT贺卡中;A类学生不仅要具备B、C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动态贺卡制作技术、PPT与WORD相互转换技术,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须进行贺卡的发送,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邮箱。最终教师根据A、B、C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特殊任务的安排,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便于分层学生的调动。
3.实现多层次的任务管理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的工作,时刻注意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布置,而且必须做好学生调动的工作,不仅要保障分层学生的到位指导,而且要保障调动学生可较好的适应新环境,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每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课堂汇总,避免班级内出现不透明教学。教师通过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层次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可保障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更多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可促使学生在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提升。因此,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具备较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顾虑,促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堂,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研究,制定分组方案,以此激发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避免班级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分层的动态调动,调控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始终保持在高效率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秀真.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J\].科技信息,2010,(11).
\[2\]倪光一.“班内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6).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篇7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课堂,信息技术
目前,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 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针对信息技术的课堂, 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利用分层教学, 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级别的划分, 针对级别差异的学生实行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不仅可以实现个别教学, 而且可培养不同能力群体学生的兴趣, 促使其逐渐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简介
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 由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差异, 需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教学主要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兴趣等因素进行划分, 促使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层次, 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实行符合学生现状发展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学习的环境, 对其进行指导和鼓励, 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例如, 教师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 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掌握水平, 实行层次划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而且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可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 同时避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程, 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 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 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促使学生兴趣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 体会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据
1.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事都是不同的, 所以他们在个性、能力、兴趣、学习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在教学时, 不能一概而论, 在对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时,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开展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活动, 保证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 都能掌握良好的技能, 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2.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制订学习计划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制订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 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 对新知识进行准确、详细地分析和研究, 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 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加深学习的难度, 使学生在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以后, 能够积极地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 培养自己更高的能力, 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流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分层教学应用具备实践性意义, 可保障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 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以下分析:
1. 分层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 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通过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类, 在正式接触信息技术之前, 基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由此教师首先进行最先阶段的层次划分, 对三类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备课, 暂时按照A、B、C三类进有针对性教学, 例如, A类学生可学习基本电脑操作, 熟悉简单软件的使用; B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识别与简单操作; C类学生先进行理论学习, 之后进行指法练习。教师可以月为单位, 适当调整A、B、C三类学生的构成, 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及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实行层次调整, 实现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2. 实行层次性任务布置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布置任务,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课程组合的任务下达, 以贺卡制作、WORD操作为例, 实行任务的层次性布置。例如, C类学生需掌握贺卡制作的基本操作, 熟悉操作步骤, 大致掌握每个图标对应的功能, 同时对PPT软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 可完成简单图案的插入和操作; B类学生以C类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 根据个人兴趣, 制作完整的贺卡图片, 掌握各类静态图平的使用, 同时将祝福语在WORD中编排, 插入到PPT贺卡中; A类学生不仅要具备B、C类学生的操作能力, 而且必须掌握动态贺卡制作技术、PPT与WORD相互转换技术, 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 须进行贺卡的发送, 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教师邮箱。最终教师根据A、B、C类学生的表现能力, 进行特殊任务的安排, 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 便于分层学生的调动。
3. 实现多层次的任务管理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时, 必须充分做好任务跟踪管理的工作, 时刻注意分层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变化, 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任务的完成情况, 进行下一个任务的布置, 而且必须做好学生调动的工作, 不仅要保障分层学生的到位指导, 而且要保障调动学生可较好的适应新环境, 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教师针对每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进行课堂汇总, 避免班级内出现不透明教学。教师通过对分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 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层次任务,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又可保障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更多信息技术知识, 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术。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对分层教学的应用, 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同时可促使学生在实际能力的基础上, 实现技术的提升。因此, 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具备较高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兴趣, 降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顾虑, 促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能力, 选择合适的教学课堂, 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内涵,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研究, 制定分组方案, 以此激发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 避免班级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进行分层的动态调动, 调控不同层次的学生, 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始终保持在高效率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秀真.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J].科技信息, 2010, (11) .
[2]倪光一.“班内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6) .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8
1.1教育游戏的教育性优势
教育性是教育游戏区别于其他游戏的本质特征。教育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中的教育性优势主要表现在教育游戏的某些操作正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育游戏能够为学生的知识运用创设情景以及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常规的养成。
(1) 教育游戏的操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
教育游戏都具有实践操作的特征, 其某些操作本身就是基础性特征较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着的《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第三课 小小鼠标作用大”一节的教学为例,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鼠标左键单击、双击和拖动的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火眼金睛》、《救救小兔子》和《打扮芭比娃娃》3个教育游戏, 不仅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更能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内化知识, 锻炼技能。
(2) 教育游戏创设学生运用知识的情境
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和创新, 特别是对应用性特征明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游戏不仅以其华丽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 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的内容能够为学生的知识运用创设逼真、生动的情景。以《信息技术课》一年级上册“第七课 移动和复制图块”的教学为例, 在实现知识技能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运用“任意形状裁剪”工具编辑图像以及区分其与“选定”工具异同的过程中, 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方法相比, 让学生在画图软件中自己运用“任意裁剪”工具完成“青蛙垃圾桶”的拼图游戏就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学习向教育游戏内容的巧妙转化, 教育游戏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动的知识运用情景, 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游戏理念。
(3) 教育游戏促进学生良好常规的养成
低年级学生入校后, 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进行阅读、倾听、作业等常规的养成。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 虽然能通过表扬优点、批评缺点的方式达到常规养成的目的, 但容易让学生产生精神疲倦, 甚至是厌烦和抵触情绪。充分发挥学生喜爱的教育游戏的教育性, 以游戏为载体训练学生认真阅读, 仔细倾听等常规, 然后将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拓展,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常规的养成。例如, 在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常规时, 在学生开始《装配机器人》教育游戏之前, 不是教师讲述游戏规则, 而是将游戏规则用简单的语言写入游戏帮助中, 并告诉学生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和认真阅读的需要, 否则在游戏任务的完成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 甚至会导致游戏任务的失败。出于完成游戏任务的强烈意愿, 学生就会自觉地认真阅读。那些因不认真阅读游戏规则而无法进行游戏的学生, 则更能体会到认真阅读的重要性。
1.2教育游戏的娱乐性优势
娱乐性是教育游戏外在形式的价值体现, 也是教育游戏与其他教学媒体最显着的区别。教育游戏的娱乐性优势主要表现在交互性强、健康娱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
与其他教学媒体相比, 交互性强是教育游戏的突出特性之一, 也是教育游戏最能体现学生参与主动性的优势之一。正是由于教育游戏对学生操作进行及时信息反馈所凸显的强大交互性, 深深吸引着学生,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 教育游戏具有的健康性、科学性和教育针对性是使它具有游戏特性的同时获得教育性本质的砝码。学生在教育游戏中不会看到暴力和血腥, 不会遇到杀戮和色情, 但同样能够获得教育游戏带来的娱乐, 这就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从教育游戏中获得了更多的健康。
教育游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需要说明的是,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原本就带有浓厚的兴趣, 但这种兴趣更多的是出自于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强大功能和丰富资源的好奇心, 而非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熟识计算机之后, 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变淡, 而这正需要运用具有卡通形象、具有丰富色彩和强大交互能力的教育游戏来调动和提高。只有将知识融入到教育游戏的内容中或将游戏操作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接时,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游戏的价值, 才能真正实现“学得快乐, 导得轻松”。
2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建议
2.1提升驾驭力, 实现教育游戏应用最优化
首先, 教师要提醒学生学习的重点。教育游戏以其活泼的形式和趣味性吸引学生, 而学生出于自身的年龄特点, 其认知、自律和自学的能力还不足, 容易被游戏本身吸引而忽略对游戏承载和传递的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应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时, 更应当积极引导, 不时提醒学生学习的重点。
其次, 教师要对教育游戏的选择要慎重。教师在选择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教育游戏时, 首先要明确教育游戏也是一种教学媒体, 它的引入只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其次教师要根据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分析选择教育游戏, 并亲自进行试运行;最后要严格检查教育游戏知识的准确性、正确性和科学性。
最后, 教师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实现教育游戏最优化。只有具备了将教育游戏看作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意识后,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紧扣各个教学环节, 做好应对教育游戏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准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因教育游戏而耽误教学进度和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 不会出现对教育游戏进度的无法控制, 才能做到教育游戏应用的收放自如, 学生心力学习的收放适当。
2.2寻求团队合作, 保证游戏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目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教育游戏多是教师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免费资源。由于经验、资金和工作压力等方面的原因, 小学教师团队尚无能力开发出连续性的、整体性的教育游戏资源供教学使用。但互联网上的游戏资源除了免费的优点外, 其教育的针对性、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的连续性等参差不齐, 不能够很好的发挥教育游戏本身的优势。因此, 积极寻求与研究教育游戏的公益组织、高校机构及其他团体开展团队合作, 才能较好的保证教育游戏价值的充分发挥。
2.3家校沟通, 转变教育观念
受游戏沉溺负面宣传的影响, 家长对学生接触游戏和对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学, 多是有所担心的。虽然教育游戏具有不可抹杀的教育性, 但它毕竟是游戏的信念在家长心中挥之不去, 家长对孩子沉溺于游戏的担心更是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之间增强联系, 一方面向家长开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育游戏, 传达正确的应用理念, 另一方面需要联合家长对学生课下的游戏时间和游戏内容进行适当的监管和控制, 逐步转变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赵海兰, 祝智庭.关于教育游戏的定义与分类的探析[A].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 (GCCCE2006) 论文集[C], 2006.
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9
一、消除神秘感, 树立坚定信心
乡镇农村中小学生初次学计算机, 都有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 会战战兢兢地使用, 生怕一不小心弄坏了机子。这是刚学计算机的一大心理障碍, 也是常见的误区。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破计算机的神秘感, 帮助他们及早地走出怕电脑的误区, 从而树立坚定的信心,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做法是:可以打开计算机的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揭开计算机神秘的面纱, 也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硬件一一认识:“哦!电脑就由几块部件组成, 没什么!”脑海里的神秘感消失了, 对计算机有了感性的认识, 理性上就生成了“学好它, 用好它并不难!”的信心和决心, 这对他们今后学习计算机知识尤为重要。
二、正确引导, 大胆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光听光看不操作是学不好的, 要重实践边学边练, 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通过上机操作, 增强感性认识, 进一步学好这门功课。但是, 学生初学计算机常常屡次出错, 有的是不按课堂要求非法操作, 有的是无意识出错, 这时候, 部分学生不敢乱动、不知所措, 还以为是自己弄坏了机子, 害怕再次操作。教师面对错误要正确引导对待:一不要怕麻烦, 要边排除错误边讲解出错原因、注意事项, 强调操作步骤。二是不要谩骂指责学生。任何人对待新生事物都是从无知到有知, 学生犯错是正常的, 特别是无意识的错误操作, 我们教师应正确对待, 耐心温和地引导学生认知错误、改正错误、避免错误,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纠正中感到计算机功能强大的魅力。
三、形象比喻, 抽象术语
在计算机教学中, 我们会碰到许多专业术语, 有的甚至是英语,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记忆。这是因为农家的孩子信息闭塞, 见识少, 思维方式方法比城里的学生要差, 加上专业术语有它的抽象性。但是倘若我们把这些术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 就可以使抽象的计算机概念和理论形象生动化, 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如讲授“文件夹”时, 可以把它比喻成“袋子”, 袋子是用来装东西的, 为把东西区分开来, 我们要做几个袋子, 且每个袋子都有名字或编号。再如讲授“资源管理器”时, 可以把它比喻成“大管家”, 在这里可以查看、搬动计算机里所有的东西, 由此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深入讲解。这样一来, 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显得生动而形象, 学生也觉得易学易记, 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课堂学习效果。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向前发展, 已是我们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为了更好更快地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10
一、学生分层
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分层标准进行分层。可以将每班的学生按1∶2∶1的比例隐性地分成A、B、C三个层次, 其中, A层次的学生能力较强, 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 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B层次的学生学习中等, 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有所了解, 学习与操作并不困难;C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 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信息技术, 导致基础差, 缺乏兴趣, 接受能力弱。
二、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与学生分层是相互联系的。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应该把教学目标分为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和高层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分层定标。C层次的学生要求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具有初步技能, 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B层次的学生要求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能独立思考, 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 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并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走进多媒体一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基本目标: (1) 初步了解多媒体的含义, 认识多媒体电脑。 (2) 认识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文件。 (3) 学会媒体播放机的使用方法。发展目标: (4) 学会用录音机录制声音。这一条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 从只要求学生运用电脑播放声音提升到学会自己录制声音, 甚至进行简单的编辑操作。但这一提升拓宽了电脑对多媒体的处理功能, 也把电脑的运用与学生生活拉得更近了, 因为能录制声音了就能制作“配乐朗读”“个人专辑”等, 同样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分层
(1) 在课堂教学中, 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带领学生学习。
(2) 分层辅导:通过教师领学 (C层次) 、教师点学 (B层次) 、学生自学 (A层次) 的区别辅导教学, 做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集体达标。
(3) 组内帮扶: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 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之下, 为达成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督促组员自觉完成课堂上规定的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4) 组际交流:各组练习后进行组际交流, 每组派数名代表上教师机操作, 看是否达到该组规定要求, 通过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量加大。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合理流动, 对有较大进步的学生可让他升高一个层次, 对退步较大的作降级处理, 把组际的合理流动作为一种外在刺激, 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评价分层
1. 分层评价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分层评价应以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为目的, 具有鼓励性, 不搞“一刀切”。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后, 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A层学生采用竞争评价, 使其不断获得自主发展;B层学生采用激励评价, 促使其积极向A层递进;C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 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
2. 分层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发展性
对于学生作品, 尽量不要以“好”“非常好”“不错”来进行简单评价, 要注意评价的发展性, 如:针对各层的目标, 设定“电脑能手作品欣赏”“电脑能手进阶方案”“完美作品欣赏”“电脑高手专栏”“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具有肯定、激励、奖赏性质的评价项目, 让学生在评价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达到更高层次目标而努力。
综上所述,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做好分层递进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有利于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主体的转化, 让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个性特长都得到培养和发展。当然, 信息技术实行分层递进教学需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探索实践, 让分层递进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的先天素质、认知程度、家庭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面对这种差异, 促进学学生全面发展?目前, 各种形式的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成为解决这种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11
一、做好基础技能教学工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课程改革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索引技术。在此基础之上文字的输入、简单的操作编写还有连接互联网都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技能。对于这些简单技能应该要求学生做到熟练地掌握。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家庭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之后多使用计算机,体验计算机使用带来的乐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决定了通过实际操作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学方式。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师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情绪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用积极的一面面对学生。此外,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不用教师督促学生就会自己主动投入到计算机学习之中。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对学生温和亲切,平等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给学生自由发言和表达想法的权利。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潜能发挥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规矩和自由的结合。即适当的用规矩约束学生,维护课堂纪律性,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教师也不能管得太死板,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主人翁的地位。教学过程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的教学应该做到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三、制定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
科学明确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督促自己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给学生设定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之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会有一定的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目标制定的过程之中教师要设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目标实现的基础所在。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制定。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身份看待教学内容。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知识教授,这样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效率会明显提高。另外,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计算机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会产生灰心、沮丧等情绪,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况,在学生遇到克服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及时的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12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自提出转眼已有10年的时间, 但是课程目标如何落实依旧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 广大信息技术教研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立足于创新与探索, 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下面, 我以“图像的魔力”单元教学为例, 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常规教学中落实信息素养培养目标进行一些粗略探讨。
“图像的魔力”, 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7年级用书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Photoshop软件的使用方法, 初步领略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创意表达的优势。
一、认真研读教材, 领会新课程理念
学科教材是将课程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系统化、结构化, 并加入时间流程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可行的教育方案和计划, 为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提供必要教学框架和课程资源[1]。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因此, 认真研读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前提。
教师在开始课程教学前, 特别是新课程实验初期, 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并认真研究教材。值得注意的是, 研究教材绝不能就课论课, 要对整套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析, 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编写意图等。实践表明, 教师在对整个教材体系还没有达到充分领会的状态下, 在教学中盲目地凭感觉论取舍很容易形成偏差。对于教材, 首先要做的事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是遵守教材, 严格秉承教材要求, 领会教材所传达的教学理念, 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而当我们已经对教材把握到位、游刃有余时, 创造性使用教材则是我们需要且必须要做的, 因为伴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合理使用都是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二、把握学科定位, 落实课程目标
技术是人类丰富的、充满魅力的、伟大智慧的结晶。不但如此, 在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以及实现的方案和步骤。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 更能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对学生成长有着深层次的影响。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不应当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更要让学生体验技术思想与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 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在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 在单元教学中, 应注重让学生在“时尚封面设计”、“电影票设计”、“电子贺卡制作”等图形图像处理活动中, 学习应用Photoshop软件工具加工、表达多媒体信息的方法, 享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所带来的乐趣。教师应注意始终将技术作为素养的支撑, 同时又把素养作为技术的引领, 从而实现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的双重建构。
三、注重单元第一课, 充分发挥范例作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各单元第一课通常起着统领整个单元教学的作用, 重在展示单元活动目标, 用以形成学生自我预期, 激发、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活动设计的目的。因此, 教师通常会在单元教学活动伊始, 选择大量教学范例进行赏析。但常规教学中, 我们通常看到的作品分析教学大多停留在带领学生欣赏的层面, 缺乏对范例作品的深度剖析。这样, 范例的作用就被弱化到“激趣”的层面。信息技术课程中, 作品制作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够根据信息需求, 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 开展合作、交流思想、发表观点。例如, “图像的魔力”这一单元的学习就有着鲜明的创意表达的特点。因此, 要想充分发挥这些范例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现由“激趣”到“维趣”的华丽转身, 教师就应带领学生透过作品, 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所要传达给受众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又是如何感受到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创意方式进行表达的等等, 并很好地明晰、解决这些问题。长此以往,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 同时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 能够有意识地、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让学生学会思考———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让学生勇于创造———单纯的模仿变成有目的的创意表达, 这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有效。
四、关注教学过程,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对课堂导入、新授、练习强化、评价、小结等各个环节予以关注。许多教师对课堂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视, 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好的开始。这固然重要, 但是教师更应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例如, 本单元第15课中“矩形工具”选择范围的大小可能导致图片中的“对象”不能完全消失的问题;再比如, 练习阶段会遇到图片边界颜色反差过大不易衔接过渡等问题。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 其实在图片合成中是经常会遇到的, 教师应抓住类似的教学时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对这些看似“细节”的处理, 让学生了解到进行图像合成时源素材的选择是有讲究的, 素材的背后是制作者反复遴选的过程, 每一幅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精益求精的结果。可以说, 学生的信息素养, 就是这样在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所引发的思考中, 每一个源自于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中得以逐步养成与提升的。但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不足, 或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 因而采取回避态度, 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也应注意, 除了对技术方法的归纳总结之外, 还应对技术思想、技术应用等方面予以提升及适度延伸。
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策略, 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应当注意的是, 任务驱动式中的“任务”应当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基本技能练习, 又能带来真实情境的任务, 应具备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2]。因为来源于生活、工作、学习实际的真实任务, 它所生成的问题是真实的, 那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策略必定是具有针对性的, 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可以迁移的, 形成的经验是可以推广的。不仅如此,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技术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相对系统而完整的。总之, 这样的“任务”驱动才是有效的。反之, 那些仅仅从技术目标出发, 机械的、凭空臆想出来的零碎的、彼此毫无关联的所谓“任务”, 是根本无法达成以上目标的。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时, 通常采用“提出任务→分析讨论→探究质疑与操作→反馈小结”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为了使任务的驱动更有效, 教师在提出任务后, 应注意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将任务目标适度分解,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任务链。进而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予以探究, 使得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在这个脉络中, 由于任务分解清晰, 问题解决策略大多来自于学生,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会得到极大提升。同时, 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指导者, 教师通过对课堂节奏的适度把握, 将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既轻松活泼, 又严谨有序的局面。
事实上, 教学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只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学情, 针对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及特点, 或任务驱动、或自主探究、或讲练结合、或自学加点拨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难点的突破, 以期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 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技术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 教师要注重适时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及引导。例如, “图像的魔力”单元教学, 技术目标面向图形图像处理工具的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利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美好, 可是与此并存的利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欺骗、造谣、犯罪的现象却令人深思。教师应注意抓住教学时机, 正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结出善良之果, 也可以催生罪恶之花。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 使用者的意图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后果和道德判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乐于被学生接受的, 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承载的, 从而更好地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七、关注学生差异, 任务设计体现梯度
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同时,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分化又很快,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次组织教学, 成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面对的课题。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的设计, 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能力, 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在课前准备中, 既要为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策划好任务的拓展, 又要根据学生的邻近发展区, 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合理的支架。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 通过任务分解、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此外, 在作业设计方面也应呈现梯度, 体现差异。
八、加强对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是过程性评价机制的缺失, 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方法与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注重通过鼓励性语言, 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尝试, 这些做法值得肯定。但是, 以下类似的现象和问题也比比皆是:课堂表象一:没有学生自评环节。这反映出教师还没有能够把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发表观点、交流思想作为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表象二:互评环节表述或过分笼统, 缺乏深度, 或没有建设性意见, 缺乏指导性。这反映出一方面教师缺乏对评价的学习和研究, 另一方面, 学生在判断、评价信息的能力方面有待于培养和提升;表象三:没有作品修订环节, 草草了事。这反映出教师对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学生课堂练习作品的评价环节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因为课堂练习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监测和反馈, 是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更是学生通过自评环节进行创意表达、反思, 通过互评取长补短, 通过对建议的选择性吸纳得到提升的过程。如果缺失了这一重要的过程性评价环节, 学生看不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进步, 信心和兴趣自然会逐步消退, 教学也就不称其为教学了[3]。
那么, 如何通过预先提供给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量表, 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制作, 以及如何通过批改学生作品, 来合理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保持和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不要只对学习成果进行优劣评价, 更要指出问题所在, 以及改进建议等。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评, 组织同学互评或小组互评, 以评价促进学习, 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4]。我们应当加强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更好地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 在广大信息技术教研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中,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一定会在信息技术常规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实现.中国电化教育, 2005 (8) .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国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 .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9-22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07-17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05-14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8-10
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09-18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09-2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分析10-2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11-0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小结08-2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规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