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2024-09-26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共12篇)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1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中医药实验教学由于学科专业的特殊性, 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存在诸多问题, 亟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笔者认为中医药学的实验教学工作, 需通过多个方面进行改善, 建立多层次、框架式、开放型实验平台。

1 构建完整系统多层次的中医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 中医院校的实验教学多以西医学科实验为主, 中医特色的实验教学缺乏, 而且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理论课教研室, 实验内容也单纯以验证性实验和简单操作训练为主, 同时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 致使实验内容重复, 规模效益不高, 形成了“小、散、少”的局面[1]。

为此我们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建设、多模块或多门课程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采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来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同学构建与其专业思想及知识背景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实习、教学实验、实践训练、科技活动、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融入创新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创新教育理念, 形成多层次的中医药学实践教学体系。将人员、实验室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实验室与实验技术力量进行资源共享, 促进学生探索性自主设计实验, 为最终形成框架式、开放型相结合的中医特色实验教学课程提供可能。

2 整合资源, 建设金字塔框架式实践教学硬件平台

以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依据, 建成与中医药学科特色相匹配、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本研共享的金字塔框架式三个层次实践教学硬件平台。

(1) 通过学校基础投入方式建成的中医药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室如:中医舌诊、中医脉诊、中药学等构成的中医药学公共基础实验平台, 对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实验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开放, 作为金字塔框架式的第一层。

(2) 由学校重点投入的中医类、针灸类、中药类3个大类学科组建共享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 该平台在体制管理和教学运转上实现了与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有机衔接, 每一大类学科共享的平台实验课程和平台课程实验实现了硬件资源共享。

(3) 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 以本科生专业和研究生学科实验教学共享为原则, 结合特色学科建设, 建立本科生专业和研究生学科实验教学共享硬件平台, 为三四年级本科生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毕业设计 (论文) 实践、创新实践以及研究生专业技能训练服务。

以上三个层次的框架式平台建设, 通过分层使用, 重点培养, 将成为教学实验室与学科实验室集成建设的典范, 与已建成的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和重点学科研究实验平台共同构成完整的框架式实验室体系, 为强化中医药教育的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提供理想的硬件环境。

3 注重创新, 创建基于多层次、框架式的开放型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在新世纪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 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开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中医药学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病症探讨及治疗方案的确立, 加强学生对传统医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利用专家与学生的交互性进行答疑解惑,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运用能力, 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方法、步骤去做, 得出预计的实验结果。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端是学生始终置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思维的发挥。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可通过开设设计性探索性实验等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自行安装调试实验仪器设备, 自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 写出实验报告。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一般应先开基础实验, 再开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开设基础性及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可开设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修, 以拓展实验教学空间, 在实验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的实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可应用电视录像、软件各种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与质量。实验课要由单一的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转变, 在完成正常实验教学的同时应逐步实现实验室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 让学生多进实验室, 多动手, 勤训练, 以提高其动手能力, 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和思维方法。

同时将以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开放教学等作为支撑, 建立了实验教学网站, 在高速教学局域网内实现了网络的完全交互化和多媒体化。建立虚拟的网络医院,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使用能力。实验教学大量引入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实际应用的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中医药实验课程内容中去, 使中医药学的实验教学更贴近科技研究前沿。引入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对丰富实验内容, 深入探究生命现象和规律, 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 实验中新技术的应用,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中医药实验的兴趣, 并对后继专业实验课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4 结语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如何做好传统中医药学实验教学工作, 既是提高中医药人才质量的需要, 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 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加强中医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实现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构建多层次、框架式、开放型中医药实验教学平台从而推动中医院校实验教学的更大发展, 以此与现代医学的发展相适应。

摘要:中医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实验教学进行多层次、框架式、开放型平台建设与改革, 以此提高中医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药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庄剑青, 韩志芬, 邹奎昌, 等.中医专业开设"医学基本技能"实验课程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2) :89-90.

[2]杜健.优化中医育人环境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J].中医教育, 2003, 22 (4) :3.

[3]邓德胜, 盛均全, 周芳.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构想[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 :62-64.

[4]杨宇科.加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5) :121-122.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2

一、研究的题目:《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

李洁

二、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一)目的:

1、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的弊端;通过与新课程标准的结合,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更加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

2、继续探索激励式阶梯的对象,形成经验材料(即激励式阶梯应围绕哪些因素进行),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索各激励式阶梯要素的具体激励式阶梯办法,形成经验文章。

3、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对学生数学成绩等方面的跟踪记录与反思,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使学生能够发挥潜能,持续发展.(二)意义:

1、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励式阶梯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普遍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

2、考虑各层次学生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是在学生激励式阶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式阶梯备课、激励式阶梯授课、激励式阶梯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研究现状:

1、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一级达标高中)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四)关键词: 初中数学 激励式阶梯教学 持续发展

三、研究假设:

通过课堂教学的层次化,就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从少到多、形式从单一呆板到多向互动、生动,从被动发展到较主动和谐地发展。

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后,课堂教学质量就可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素质就可能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就会显示出它的魅力,学生的发展就更具有可能性。

四、概念界定

(一)、所谓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激励式阶梯教学目标、设计激励式阶梯教案、采取激励式阶梯施教、进行激励式阶梯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二)、持续发展,就是

五、研究方法及途径:

(一)学生激励式阶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激励式阶梯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激励式阶梯备课。在学生激励式阶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激励式阶梯授课。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C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A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A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C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C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四)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A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A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五)分类竞赛: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竞赛标准,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A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与启动阶段: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开学之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认真学习,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内容;通过以上工作,教师们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到方向正确,内容准确,时间明确。

2、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讨,找出研究前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研究力量,制定出研究计划,这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保证研究力量,我校课题组研究的科研成员共有7人,使科研带动教研有保证。

4、重视相关资料搜集,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是课题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课题资料便于教师查找、阅读和打印,我们一开始就要求课题资料微机化,保证了实验资料的完整性,可信性。

(二)研究阶段:为保证研究计划的顺利实施,我们确定了以下的研究形式:

1、自主探索,定期交流。

“自主研究,定期交流“,即课题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根据各自确定的研究内容,自主地在所教班展开研究,定期于每周二下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周研究情况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既有利于教师在探索研究中,灵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又有助于研究教师间及时互通和反馈研究信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集体研究,共同进步 为了解决自主式研究中,研究力量的相对薄弱问题,我们设计了“集体研究,共同进步”这一活动形式,这是对第一种活动形式的补充。是在教师“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探讨展现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帮助研究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挖掘,对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肯定和完善。

3、加强学习,取长补短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利用理论学习会,讨论会等时间,组织研究教师反复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使得研究教师对课题的各项工作与任务有了充分与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明了于心,这样,就避免了研究教师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迷失方向,大大的提高了研究效率。

(三)总结评定阶段:

我校课题的阶段总结应是一个学期一次。阶段总结的好处:一是提炼并展示、推广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能及时指导所有教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二是便于调整科研工作的进度。成果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上成果展示课。二是开展经验文章论文的交流。并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修改、丰富实验方案。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2、课堂教学的优化表现。完善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关键,以活动为依托”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

3、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得到一定的提高,课堂上的实施感到得心应手,使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也越来越浓厚,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持续发展,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成果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上成果展示课。二是开展经验文章论文的交流。并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修改、丰富实验方案。

八、研究可能存在的限制:

1、激励式阶梯可能会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被分到了基础层学生的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

2、激励式阶梯评价方面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能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激励式阶梯,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测验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3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特征是语言的应用。中职语文课程应形成“为用”的教育目的,“管用”的教学内容,“会用”的教学方法,“好用”的教学效果。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无疑要强调应用能力,口语训练对于学生的求职以及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开展语文课中的口语教学,值得广大中职语文教师思考。

口语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应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遵循教学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从低到高,对处于不同层次、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基础层: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教学中可借助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等古今中外的案例说明口才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参加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起步层:激发学生兴趣后,从简单的叙述入手进行练习。首先,要求学生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在此基础上,拟一些简单题目,如“我的梦想”、“我与朋友”等进行训练,以后逐步提高要求。

积累层:这一层次主要有两项任务。第一是“厚积薄发”,教学中,让学生广泛涉猎、逐步掌握词汇、成语、名言警句等,然后遣词造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掌握的词语进行造句、成文,使得语言得到丰富和升华。第二是能够正确表达思想。可以选择题材不同的文章,然后让学生边朗读边体会不同题材表现出的不同思想感情。朗读前,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朗读材料的写作背景、感情基调等,朗读时,提醒学生哪些字词、段落该重读、该停顿等,使学生能巧妙利用朗读技巧表达情感,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电教化设备,让学生模仿国家一级播音员跟读朗诵,纠偏。

讲述层:由说向讲的跨越。学生由浅入深,讲述从简单到复杂的题材。先可复述课文、三分钟笑话,加深到向人推荐经典文学著作,再过渡到结合本专业介绍旅游经典、介绍工种、介绍设备等。总之,不可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讲述过程中要求端正姿态、准确生动、语言流利地讲述事情。

提升层:这是口语表达的高级阶段,具体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照稿演讲。教师提前将演讲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素养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演讲前写好讲稿,演讲时照稿宣读,但是要避免低头念稿、肢体语言紧张等问题,要求学生虽未脱稿,但与观众有眼神和情感的交流;第二步是脱稿演讲。强调学生在训练时切忌无情感的背诵,需做到语音语调体现情感变化,使得演讲有较强鼓动性,让台下听众产生共鸣;第三步是即席演讲。训练前不告知内容,教师在课上以抽签选择情境等方式(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联系专业设置不同情境),让学生即兴发言,做到有言可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应用层:将语文课堂扩大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小教室换了大天地。鼓励学生(尤其是新一代的“宅男”、“宅女”们)走出家门,不拘泥于校内,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眼观平面立体媒体(包括通过报纸、网络、电视获取资讯),同时有条件的情况下游历山川,体会祖国美好江山和各地风土人情。耳听电台节目,听诗歌朗诵,听新闻评论,听文艺节目,听街谈巷议。口说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谈古论今,背唐诗宋词,吟名篇巨著,尝试随机采访。用心体会人生百态、感受人间疾苦,品味酸甜苦辣。手勤记录生活点滴、书写闲情逸致。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与他的社会阅历、文化底蕴是休戚相关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这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根据这六个层次,可将口语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设计为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学期)以朗诵为主的听说训练。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有较好阅读材料的语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敢于开口,大声清晰地读每一个字词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单字、单词、短句、单句跟读开始,逐步上升为齐读、个人朗颂等,教师时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敢于说话的勇气。这一阶段是以简单介绍和说明作为口语训练的主要目标的。职校的学生多为农村生源,又多为中考失败者,很多人内心羞怯,非常不善于表达自己,为了让学生能大胆说话,教师需要先帮学生树立信心。树立信心进行演讲的方式有很多:第一是指导学生在课堂发言之前写好演讲稿,做好演讲准备,再从半脱稿到脱稿逐步提高。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进去。

第二阶段(中职一年级下期、二年级上期)训练学生说。这个阶段是口语训练的演讲阶段,每周语文课抽出十分钟进行,需要学生运用标准普通话来表达。需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掌握四个技能(声速语言、语调、节奏、停顿),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表达,引导学生巧妙使用无声语言(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眼睛等)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在教学实践的对话与讲座中,老师应该设置不同的上下文,例如,专业导游可以结合特定的“景点”让学生找到感觉,“导游”的角色,是身临其境,应该怎么说,可以设置题为“电脑你说我说大家说”培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计专业可以安排“为什么我选择会计专业”的主题演讲,等等,口语教学应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而得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中职二年级下期、三年级上期)培训学生“能说会道”。这一阶段可以每周安排2个独立课时,培养学生先讨论再辩论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辩论学会用言语从容面对各种问题。可以以就业交际创设情境,教师根据现实,每周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交由学生讨论,然后分为正反方进行论辩。如“职校学生该不该化妆?”“读职校等于没出息吗?”等等,让学生热烈讨论。在初期辩论时,教师可先放“全国大中专院校辩论大赛”实况给学生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辩论的气氛,然后教师介绍辩论知识,最后开始辩论。培训学生分析命题,择优选题,收集素材,理清思路,设计方案,使用论证技巧等进行具体论证的能力。然后,通过引入抗辩讨论竞争的形式展开教学实施,提高学生的应变力和推理力。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模拟应聘,让学生尽早进入“临战”状态,等到适应了应聘现场的氛围后,他们就能在真正的应聘会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几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而要互相联系。在教学中切忌一刀切,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口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应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拓展,教学内容从课堂内推而广之到课堂外,学生将学习和实际工作,将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慧琴.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原因剖析[J].新课程研究,2008,(127).

[2]盛红武.浅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3]陈维.中职语文新教材“情境口语”教学实践与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0).

[4]李春喜.试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特质[J].龙岩师专学报,2005,(1).

[5]李传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4

传统的实践教学以课程实验为主, 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某一环节或教学点上, 容易忽略内容的衔接和层次的划分, 忽略各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递进, 导致部分实验技能的培训脱节, 实验内容重复, 而且各个课程相互独立, 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系统性认识和全局观把握, 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3]。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自2000年招生以来, 一直在不断进行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重应用, 强实践”的办学特色和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方面, 我们打破传统的实践课程设置模式, 以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为依托, 根据最新版《中国药典》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要求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 以药物的合成/提取、纯化、制剂、干燥、质量控制为主线, 将各自独立的实验课程循序渐进的进行融合, 构建“多层次、动态调控式”实践教学体系和“542”实践课程体系, 既能保证专业特色, 又能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能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一、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自2007年开始尝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在校院两级的支持下, 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和《中国药典》的要求, 逐步进行硬件建设, 购置了超临界萃取装置、微波萃取设备、发酵设备、分子蒸馏设备、喷雾干燥、冷冻干燥、超滤设备等设备, 确保学生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购置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凝胶色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仪、气质联用分析仪、逆流色谱仪等, 确保采用先进的分析手段对药物进行分析;购置了造粒、压片、包衣、胶囊灌装、泡罩包装等大型制药设备, 建成了近200m2的GMP固体制剂生产车间, 确保能以最新药品生产规范对学生进行药物生产过程训练;与同仁堂、安国市长安药材有限公司、安国市药材种植基地、上海科园信海等企业合作, 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确保学生能有机会到一流的医药企业进行实习。

我们通过对校内基础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室、实践教学中心以及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优化和整合, 基于已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平台”, 相继构建了“实践教学与科研共享平台”以及“教学科研与地方服务共享平台”。其中, “实践教学与科研共享平台”是基于学院分析检测中心和GMP药物制剂生产基地, 将教师科研成果与专业综合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将科研服务于教学落到实处;而“教学科研与地方服务共享平台”是基于教授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研究所、校外实践基地, 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将教师科研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在推动教学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实际需求的同时, 也推动教学科研的进步, 从而实现产学研共赢。

三大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动态调控式”实践教学体系和“542”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都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二、“多层次、动态调控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三个实践教学平台, 我们构建了4个实践课程层次, 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以不断更新的国家药典和GMP为准则, 以行业需求和专业科技发展前沿为导向, 并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 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 从而构建“多层次、动态调控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实现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市场为导向, 强实践、重应用”的专业特色。构建的动态调控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通过聘请企业兼职专家,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中国药典》的要求,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在校生和毕业生座谈等形式, 收集反馈信息, 再结合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 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更新实践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再优化。

例如, 我们将《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成一门独立设置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将《药剂学实验》与《制药工艺学实验》整合成一门独立设置的《药物制剂综合实践》。依据《中国药典》和老师的科研成果, 在原有《药物分析实验》的基础上, 每学年开发3~4个实践教学项目, 增设了《药物分析综合实践》, 要求学生“自行选题-查阅文献-确定方案-进行实验-整理数据-撰写报告”, 从而进行药物分析检测方面的综合性训练, 而且实践项目会随着老师科研成果和《中国药典》的更新而进行动态调整。如根据《中国药典》 (2010版) 内容的主要变化趋势, 增加了高校液相系统性实验部分, 将原实践教学中的“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的含量均匀度及溶出度的测定, 调整为“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含量均匀度及溶出度的测定;针对新版药典检验操作规程和新版GMP的要求, 将实验报告调整为企业的原始记录和报告书的书写形式, 按GMP及新操作规程对实验条件和过程进行记录和报告等。

三、“542”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我校学生特点和本专业多年办学经验分析, 对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修正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把实验当作是理论验证的认识, 将实验教学从依附和验证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更新为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将相互独立的实验课程整合为与理论课程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综合实践课程, 构建了专业基础、分析检测、工程实践、药物制剂和科技创新5个实践教学模块, 以培养学生药物制剂和分析检测专业技能2条主线为主导, 形成了基础型、专项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科技创新型4个实践层次, 创建了制药工程专业“54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比如, 在将化工原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后, 《化工原理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课程验证实验, 而是在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有个全面认识后, 要求学生以某一具体药物为载体, 了解其具体的生产过程, 然后将化工原理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单元操作进行组合, 构建他们自己的生产流程, 并通过可拆装的制药生产流程去实现。通过这种训练, 《化工原理》课堂上所学习的各个单元操作不再是各自独立的, 而是存在于一个个药物的实际生产流程中, 从而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各个单元操作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了解各个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 我们还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原本各自独立的实习实训环节进行内容上的整合, 使之涵盖“中药材种植-炮制-辨识-制剂-分析-使用”全过程, 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契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这种中药制剂全流程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让学生学会综合各种因素确定实验方案, 并设计合适的实验流程去实现, 从而让学生对药物制剂的整体流程有个总体的认识。

四、多元导师制下的学生科技创新性活动

我校始终注重对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培训, 与上海馥稷生物、北京德禾生态等公司一起共建双师型教学培训基地, 每年轮派1~2名青年老师前往培训基地进行短期或长期企业实践, 参与企业的管理、技术改进和产品研发, 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同时, 我们每年都会聘请2~3名企业专家到学校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技术培训, 并协助指导学生包括药厂车间设计、药品生产流程和技术、药房药品管理等在内的专业实践活动, 从而建立校内导师、高年级同学帮助、企业导师协助的多元导师制。

从大一开始,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并结合高年级同学帮助和企业导师指导的方式, 组建课外科研实践团队, 开展多元导师制下的科技创新活动, 申请并完成“启明星”大学生科技立项, 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启明星”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生通过申报并完成科技立项, 参加科技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多层面多角度反映教学效果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从学生实践效果和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两个层面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

在学生实践效果考核方面, 引入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现场考核、实训日志、现场答辩以及实训报告等形式, 对学生的实践内容的掌握情况、小组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考核。

在实践教学组织方面, 从实训项目、实训文件、实训条件、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等五个层面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 采用百分制评分, 各项权重分别为20%、10%、10%、40%、20%,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 以达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 科学、有效地反映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我校自2009年开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1年形成初步的实践教学模式, 2012年形成了“542”实践课程体系雏形, 到2013年建成并完善了“多层次、动态调控式”实践教学体系和“542”实践课程体系, 建成了“实践教学量化管理平台”。目前, 该成果已经惠及5届学生, 使学生在基础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及专业综合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也让我校毕业生更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连续五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 专业对口率更是由2009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85%以上。

参考文献

[1]张思远.北京生物医药科技园区竞争力分析与战略选择[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2]杨桂秋, 孟艳秋, 刘学贵等.构建多元化本科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药学教育, 2014, 30 (4) :50-52.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5

一、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课题申报。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作文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少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作文教学法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应试教育”似乎越演越烈,重理轻文,特别是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我校的语文教师带着困惑和思考走到了一起。“提高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应运而生后,课题组人员热情高涨,积极准备。或阅读钻研理论著作,或进行调查研究,或向专家请教,进行实验设计,填写课题研究申报书。最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溧阳市教教科室批准,使本课题的申报得以成功

二、加强教学调查,确定实验班级与研究计划。课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教与学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的,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课题研究开始时本课题组就对全校学生的作文现状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课题研究开展的12个研究班级,并召开课题组会议,依据调查情况确定了课题研究开展的计划及方法。

三、积极参加课题培训。自本课题开题以来,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组的学习培训工作。“走出去,请进来”,学校多次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到外听课学习,多次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些都使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拓宽了视野,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这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小学工作计划《提高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四、加强课题研究中的理论学习。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让教师在观念上确定以提高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为目标,“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发展学生作文能力”的“生活作文”教育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点,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为此,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理论学习,以集中统一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后学习了《基础教育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理论专著,每人订阅了1—2份相关作文教学的杂志,汲取信息和营养,尽量使自己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并组织大家在学习中写读书笔记、心得,定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

五、积极进行课题的研讨和管理。在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深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共同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自觉参加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活动,或学习或讨论或开设公开课,使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下去,并且有所得。加强校际与校内的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各自开了一节公开课,实施开放性教学,形式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的平时管理,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商议后,拟定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约定,对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指定专人负责,保证各项工作及时落实到位。

六、阶段性成果明显,提升了学生成绩和教师素质。经过一年来的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由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求源头活水,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有米下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徐珂、陈姝吟两名同学在常州市现场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另有多名同学在溧阳市级作文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课题组编辑的校文化专刊《雏燕》也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了广大师生进行尝试性创作实践的积极性。课题组老师在理论学习,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经验总结或论文。多位老师在论文在省市级教学刊物中发表,另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92-02

英语教师在对话式语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通过自主提炼有效策略来提升对话的思维含量,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传统的阅读语篇教学采用的是“PWP”(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的教学模式,但笔者认为,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不仅可以采用“PWP”的教学层次,还可以运用“5P”教学模式,即复习旧知识(Preparation)、引入新知识(Presentation)、练习巩固(Practice)、灵活运用(Production)、拓展延伸(Progress)。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对话教学有助于实现交际性这一语篇教学的目标。因此,把握对话式的语篇教学的层次性设计是促进学生条理性学习的关键。

一、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

(一)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相对于词汇和语句教学,它是针对语篇这一结构进行教学,可以通过阅读和对话呈现。语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语篇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认知、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语篇教学应先从语篇的整体入手,了解语篇大致的内容;然后对语篇各部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捕捉重要的信息;最后再从局部到整体,概括语篇的中心思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篇学习能力。

语篇教学层次设计包括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Pre-reading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和激活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景知识对篇章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介绍好背景知识能为之后的语篇阅读扫清障碍。While-reading包括速读和精读两种形式,速读是为了掌握语篇的大意,而精读是对文章各部分的深层信息进行深入理解。Post-reading除了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对话式的语篇教学

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是围绕某个语篇而进行的语言交际课,从语篇的角度强调注重文本材料的整体性,促进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整体性认知;从对话的角度则强调让学生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学习运用语言。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师生通过自然的对话、交流而开展词汇、句型、语法等综合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通常是基于某个语篇,让学生学习新知、整段表达、拓展文化并最终能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境中自然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话式的语篇教学,牢固掌握对话式语篇教学的手段,从而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对话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

二、丰富对话式语篇教学层次的手段

为了丰富对话式语篇教学的层次,教师可采用话题导入、情景创设、话轮更迭、困境营造、操练对话以及人文浸润等手段。

(一)话题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话题导入具有活跃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兴趣和为新话题做铺垫的作用,话题导入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语篇的具体内容且以活跃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以苏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Seasons”为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之后,出示四幅美丽的具有鲜明季节特色的校园图片:My school is not very big,but its very beautiful.In spring,its...In summer,its...一下子就把开场白与本节课要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了。

(二)情境创设

在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来模拟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对话的内容。还是以“Seasons”为例,在介绍校园四季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了四季不同的生长植物。随后,教师请学生说出各植物的特点,谈谈可以在这四季分别开展什么活动,以拓宽学生思维。这样创设情境,利于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话,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三)困境营造

如果教师一味传授学习策略,而学生只是茫然机械地接受,就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学习困境,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激发内在动力,提高学习能力。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对话后,提出具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例如,在“Seasons”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冬季活动:“What can we do in winter?”学生一般会回答:“We can make snowmen.”这时候教师如果轻轻反问:“Can we often make snowmen?”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顺势讨论冬季的天气,从而获得更真实的表达。

(四)操练对话

操练对话的目的并不在于机械地重复教材上的对话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目标语句,在完成目标语这一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对其他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Season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当天的天气情况扩展到请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然后让同桌间或小组间展开相关的对话。当然,操练对话的方式有很多,如表演、游戏、任务和情境活动等,从而实现对话的交际目的,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人文浸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新课标的人文性是教师应该要注意到的内容。在对话式语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浸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语言熏陶、教学濡染实施人文浸润。以“Seasons”一课来说,教师既可以传授学生有关季节和天气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可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育。如精选一些美丽而令人向往的图片使学生对四季的美产生喜爱之情,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到语言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

三、对话式语篇教学的层次性设计

对话式语篇教学的层次性设计应包括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练习巩固、灵活运用、拓展延伸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复习旧知识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既能够巩固已学的内容,又能够顺利进入新知的学习。以“Seasons”一课为例,在上新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先对学过的季节单词做简单的对话活动,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旧知,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二)引入新知识

引入新知识即话题导入,可以通过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景导入、多媒体导入和歌曲导入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以“Seasons”为例,可以通过银杏树下学生真实的四季活动情境,使学生具有代入感。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的方法包括听音答题、听音正音、小组合作等。听音答题是指学生进行对话听力时,教师事先根据对话内容设计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听力活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听音正音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跟读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从而纠正自身发音。而小组合作可以让小组合作训练对话内容,加深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四)灵活运用

教师可通过设计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相关的对话,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获取、处理并使用信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课堂中一个好的教学延伸点也许就是一堂课的生命线。“课已毕,兴犹在”一直是英语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仍以“Seasons”为例,课尾,教师可通过一组美丽的动人心魄的世界各地风景图片,引领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在教师的带读下,创编本课小诗配乐朗诵,给学生美的启迪和熏陶。学生必将会把这种激情延伸到对英语本身的热爱。

总之,我们在设计基于整体语篇的对话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理发展规律,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7

课堂“任务活动”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意义的活动任务, 使学生在“做中学”, 以活动为载体来获取知识。“四层次”目标即了解层次、操作层次、领会层次、探究层次, 是用任务型学习加以整合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是教师以“四个目标层次”为前提, 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任务, 学生以“四层次目标任务”为动力, 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任务, 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完成是在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挑战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教学模式的特色: (1) 学生学习具有目标性和任务性; (2) 教学设计具有层次性; (3) 学习方式具有驱动性; (4) 作业、练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8

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 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家庭, 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增加。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 市场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 中国各个高校纷纷开始加大了专业口译教学方面的投入。2007年1月, 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正式设置, 不仅标志着翻译学科建设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初步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种走向, 更重要的是, 市场上也会迎来更多更专业的高级口笔译人才。但是, 仅就口译而言, 市场对口译员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既需要具备专业口译素质的高级口译人才, 也需要具备基本口译素质和技能的初级口译人才。因此, 中国高校纷纷开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选修课程,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初级口译人才。然而, 就目前而言, 国内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的院校尚且很少, 而且远未形成规模和系统,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仅就数量而言, 能够系统学习口译知识及掌握专业技巧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 具备专业能力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外交流对口译人员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下, 如何加强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口译人才是高校外语院系面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学生本身而言, 绝大部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至少接受过十年以上的英语教育, 很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能够满足口译训练对于语言基本功的要求。其次,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社会, 市场上对口译的需求越来越多, 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众所周知, 影响口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精通专业知识的口译人才无疑会给口译界增加新鲜血液。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本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如果能够在二三年级通过开设口译选修课的方式对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口译训练, 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口译技能结合起来, 甚至独立胜任这个领域的口译实践工作, 这将是英语专业的同学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此, 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口译选修课不仅具备强烈的必要性, 更具备坚实的可行性。

二、口译训练特点及理论基础

但是, 口译无论作为一种专业还是一门课程, 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因而任何口译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特殊性及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了解的基础之上。

1.口译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转换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有准备的情况下, 即刻进入双语切换状态, 进行现场口译操作。在此过程中, 译员必须同时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因此, 口译是一名双语学习者对于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口译训练过程包含多种因素, 如对双语传译的特点及过程的了解, 记忆力的操练, 笔记练习, 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差异及表达方式的处理等诸多方面,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口译分为交传、同传、视译、耳语等多种形式,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 口译工作的挑战性都非常高。作为一门高度技能型的工作, 口译要求译员具备极强的综合能力, 包括:流利的双语能力、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广博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文化知识等。因此, 要想掌握口译这门技术, 一方面, 需要努力加强两种语言的学习, 扩大知识面, 多掌握背景知识;另一方面, 还必须辅以大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才有可能使学习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 真正把这些技能内化, 使学生最终能在口译活动中胜任口译工作。

2.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关于口译训练, 国内外很多从事口译工作的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研究, 并形成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理论及模型。其中, 法国著名口译研究学者Daniel Gile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 并概括了口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技能。Gile (1995) 认为, 交替传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PhaseⅠ:CI=L+N+M+C交替传译 (第一阶段) =听力与浅析 (listening+analysis) +笔记 (note-taking) +短时记忆 (shortmemory) +协调 (coordination) PhaseⅡ:CI=Rem+Read+P交替传译 (第二阶段) :记忆 (remembering) +读笔记 (note-reading) +传达 (production) 。本质上来讲, 口译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信息输入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 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脑力都是不同的。口译活动的第一阶段即信息输入阶段, 主要完成信息的接受、处理、记忆和整理;第二阶段即输出阶段则是信息的再现和传达。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 口译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处理”过程。但是, 人的脑力有限, 即使是“多任务处理”也必须是人能力所及才行, 所以译员必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精力的合理分配、灵活调整和有效协调。而且, 由于口译工作具有高度的即时性, 译员必须能够在信息输入后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完成信息输出, 这就对译员的脑力活动提出了极高要求, 更需要译员协调好各方面所花的注意力。然而, “技能的训练由认知到掌握有内化的过程, 有从知识到能力的形成过程, 技能意识从潜在的自在状态到能动的自为状态, 翻译实践是变化的关键。”在口译训练过程中, 无论是能力的掌握, 还是技巧的积累, 抑或是语言的提高和知识的累积, 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双语训练,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各种能力的分配和协调。因此, 口译能力的培养, 不是要靠单纯的知识积累和信息输入, 而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艰苦训练。而口译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有效提高学生口译过程必备的各项技能, 通过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他们逐步体会口译过程中对各种能力要求及相互间的配合协调。因此, 口译训练必须围绕技能训练进行。

3.口译译员的知识结构。口译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所以, 译员除了精通双语知识以外, 还需要具备“百科全书般”广博的知识面。国内外很多口译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对此有过明确阐述, 都强调了, 一个好的译员要“通百艺而专一长”, 即除了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及翻译技巧之外, 还需要百科知识、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极强的跨文化意识。一个好的译员应该具备一下三部分知识结构, 即:双语知识部分、百科知识部分及技能部分 (专业口译技能包括译前准备、记忆、笔记、信息理解与重组、表达等) 。这样一来, 口译教师可以根据这三个部分来有重点、有步骤地设置课程安排。此外, 了解口译活动对译员有哪些知识要求, 还可以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与其专业相关的专题训练。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安排

根据上述理论,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口译课程, 也同样需要结合有针对性的大量训练和知识拓展。但是, 鉴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有各自的专业课程安排, 他们在学习目的、学习安排、学习时间等方面都有别于语言专业学生, 针对他们的课程也需要其他辅助手段及相应的课程安排。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口译练习方法, 帮助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 激发潜能, 最终使其具备基本的口译能力。因此, 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殊安排:

1.学生课前筛选。鉴于口译课程的独特要求, 学生需要具备学习口译课程的基本前提条件和能力, 如:流利的双语能力, 较强的沟通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 短期记忆能力, 心理抗压能力等等。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也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在学生选修该课程之前对其进行初步筛选, 才能保证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适应口译学习的要求, 同时保证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最重要的是, 才能保证学生今后能真正适应基础口译活动的要求。课前筛选以复述形式进行, 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口译的基本双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复述内容为两段叙述性文字 (中英文各一段) , 时长各3分钟左右, 语速适中, 话题限定在非专业性的日常生活领域, 避免过于专业和技术类的词汇和内容。复述考试音频只播放一遍, 学生听的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笔记, 听完后需要马上复述出刚听过的内容。学生的复述内容以录音形式保存下来, 由负责口译课程的老师来就其语音语调、复述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语音语调、语言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实践证明, 课前筛选是非英语类学生学习口译课程之前的必要程序, 只有经过严格筛选, 才能真正保证口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基本质量。

2.教学安排:阶段式教学+专题式教学。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抛开其英汉双语能力不说, 其专业课程设置、个人兴趣及训练时间的限制就使得他们不可能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一样心无旁骛地进行大量连续性口译训练。但是, 口译是一门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应用于实践的课程, 训练和积累是学有所成的必经之路。因此, 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出发来考虑课程的安排及内容。笔者认为,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他们提供分阶段、分专题相结合的教学。 (1) 专题式教学。口译专家Herbert说过, 口译译员需要“既是专才也是通才” (knowsomethingabouteverythingandeverythingaboutsomething) 。口译学习不单是语言和翻译技巧的练习和积累, 也应该有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而且, 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 对于口译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助力, 除了有助于信息接受外, 还可以帮助译员节省脑力, 更好地完成信息的转化和传达。林郁如等 (1999) 、Gi Ie (1995) 、仲伟合 (2003) 也都在其著作中强调, 百科知识是译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 通过专题式教学, 学生可以结合其自身和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专门领域进行学习, 在积累词汇及背景知识的同时, 把口译技巧的训练贯穿始终。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教师需要把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不同专题, 按照专题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技巧, 同时在不同时间段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学生的某些能力和技巧, 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把学习效果最大化。另外, 因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有各自所学的专业,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让他们能胜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口译任务。当然, 作为学生个人而言, 术业有专攻, 专题式教学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至于学生具体重点学习的领域和擅长的领域, 还需要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决定。 (2) 阶段式教学。“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因此, 口译的分阶段教学并不是把不同的教学内容放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去,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分阶段, 并不是把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割开来, 而是每个教学阶段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 而教学内容———即双语知识、语言转换能力及专业知识的训练和积累———则是贯穿始终的。口译训练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 非常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时候, 一旦适应不好, 会对学生产生绝对的负面影响。所以, 口译教学必须由易到难, 让学生慢慢适应, 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口译技巧和能力。口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 而综合能力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分而化之, 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而努力, 才能达到效果。就此而言, 口译训练需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语言技能巩固阶段;口译技巧积累阶段;语言及技巧综合提高阶段。 (3) 阶段式与专题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这三个阶段的分类, 并不是把语言能力和口译技能分开, 相反, 这两者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部分。但口译训练需要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 才能真正有效果、有效率。尤其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本身的一些特点, 必须要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在口译训练过程中, 第一阶段为语言技能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专题可以安排一些诸如日常生活、外事活动、商务会见等相对简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 主要加强听说训练, 同时让学生在听说能力的巩固中接触简单形式的口译练习, 既能提高语言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口译活动所要求的各种精力及精力的协调, 更能逐步建立起口译活动所需要的信心及抗压能力。当然, 语言技能训练必须要贯穿口译训练始终, 而在第一阶段需要着重加强。在第二阶段, 也就是口译技巧积累阶段, 则可以逐步增加难度, 安排一些具有适度专业性的专题, 如环境保护、外交政治、气候变化、文化交流等。让学生在这些有一定专业性的领域接触一些有时效的真实材料, 通过训练掌握口译技巧, 同时积累专业词汇及相关知识。而第三阶段, 其实也是综合运用和提高前两个阶段的所学内容和能力的阶段。除了专题难度加大外, 还需要补充实际操练的内容, 让学生模拟真实外事及会议场景, 运用所学技能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好能力和心理建设。

最为重要的, 在口译课上, 专题式和阶段式教学必须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即:专题必须围绕不同教学阶段的重点而设置, 由浅入深安排。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基本的语言能力开始, 逐步扩大到口译技巧的学习和提高, 同时积累不同领域的知识, 最终能够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和知识。

参考文献

[1]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Jean Herbert.口译须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3]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与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3) :27-31.

[4]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1, (2) :26-29.

[5]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 2008, (4) :45-48.

[6]陈振东.口译课程培养模式探索[H].中国翻译, 2008, (4) :49-53.

[7]林郁如, 等.新编英语口译教程 (学生用书、教师用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设计课程的阶段式教学方法研究 篇9

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如城市详细规划等设计课程的教学手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甚大, 原来方法实施起来成效欠佳。设计课程改革常有讨论, 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有益探索, 大体有三种倾向:一是“放羊”式, 让学生直接到设计院所实习, 其末交回作业;二是“开放”式, 给学生课程任务书, 规定题目及具体要求, 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不必到教室, 定时集中, 其末交回作业;三是传统式, 让学生在教室自己设计, 老师陪着, 其末交回作业。三种方法各有弊益, 其比较如表1所示。

二、阶段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 增加了设计课程教学的自由性。为既提高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又有效管理学生, 使设计课程教学做到放而不乱, 管而不死, 我们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课程实践中采取“分阶段, 多步骤, 教学结合, 逐步完成”方法。小区规划设计教学分明确任务、收集资料, 分析、确定规划初步构想, 总平面规划图绘制, 学生方案汇报、调整, 各类分析图绘制, 街景立面、局部透视、全景轴测图绘制等六个阶段, 各阶段互相衔接, 环环相扣;每阶段又分教师讲解、学生绘制、师生交流、总结归纳等四个步骤。

(一) 明确任务、收集资料阶段。

一是让学生了解修建性详细规划实际编制过程中项目准备、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方案阶段、成果编制、上报审批等几个基本步骤, 各阶段基本工作要求。二是提供3~4个小区地形地质图或直接让学生测量所规划区域地形地质图, 通过访谈、踏勘、索取收集各种相关资料。

(二) 分析、确定规划初步构想阶段。

分析基地内部及周边建筑、道路、人口、经济、地形等基本情况,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地方法规、任务书要求确定小区人口容纳、目标定位、公共建筑、户型选择、交通方式、规划结构等具体设想。

(三) 总平面规划图绘制阶段。

让学生明白图纸的编绘要经过反反复复多次才能完成。边做边学, 边做边看, 边做边问。多次反复, 最终形成较完整的方案。可先贴出教学挂图, 分析总平面规划图的建筑、道路、绿化、技术经济指标、简短文字说明等具体内容, 特点及需进一步改进之处。

(四) 学生方案汇报、调整阶段。

一是让学生遵循预先设定的思路与时间向全班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方案;二是其他同学对该方案进行提问和评价, 各抒己见, 互相讨论;三是老师综合各位同学建议, 对该同学方案给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意见进一步调整、完善总平面规划图。

(五) 各类分析图绘制阶段。

在总平面规划图基础上, 学生进行道路交通、绿化景观等各类分析图的编绘。步骤与前基本一致, 先让学生介绍方案, 然后指出其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地方, 但每一个地形只选一位同学介绍、讲解以缩短时间, 其他同学则可参照修改。

(六) 街景立面、局部透视、全景轴测图绘制阶段。

这些图件同学已在建筑设计课程里绘制过, 学生可据本身具体情况选择绘制, 不必安排过多时间。

三、结语

设计课程教学不照搬传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设备配置、学生能力、学生就业方向等具体情况,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讲求特色性、实践性。真正做到放而不乱, 管而不死;“分阶段, 多步骤, 教学结合, 逐步完成。”最后达到教学融洽, 课堂活跃, 有效解决“放则自由, 管则死板”的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设计课程现存三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提出设计课程教学应适应技术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 采取灵活、师生融合的阶段式、多环节教学方式。

关键词:阶段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法规文件汇编[R].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07级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学生共110名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生108人、男生2人, 年龄19~21岁。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 (55人) 和对照组 (55人) , 2组采用相同学时、课程目标、教材, 其年龄、性别、入校成绩、已修课程、授课教师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示教—学生练习—再示教—再练习”的教学方法授课。

1.2.2 实验组

通过重组教材, 重修教学大纲, 侧重专题授课, 增加实训及见习课时, 增设模拟病房设施等, 实施“专题授课—阶段性先课间见习后实训—情景模拟训练”的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

(1) 专题授课。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单元, 每个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 由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 使其掌握有关理论知识, 让学生预计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 教师给予指导和提示。

(2) 资料准备。专题授课结束后安排时间让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看录像等方式, 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疑问, 准备进行课间见习。

(3) 阶段性先课间见习后实训。教师组织学生到临床教学基地有目的地进行阶段性课间见习, 学生结合真实病例, 与临床带教教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进行技能操作训练, 完成教学任务。

(4) 情景模拟训练。教师组织学生自由结合分组, 4~6名学生为一小组, 指定1名学生负责协调组织、角色分配工作。训练场景可选择在附院病房示教室或校内实训室, 按照选择主题的问题设置情景, 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感情景, 并适当向学生提供引导性提示, 帮助和鼓励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场景设置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5) 分析总结。教师就教学知识点结合课间见习及情景模拟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肯定学生的优点, 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高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教师还可通过变换某些条件, 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一些新问题让学生讨论, 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1.2.3 评价方法

对2组学生进行相同难度的理论考试、单项技能考核、综合考评。

(1) 理论考试。从学校题库随机抽取相同试题, 2组统一考试, 由同一教师阅卷。

(2) 单项技能考核。考核前让学生随机抽签决定考核内容, 每名学生考一项技能操作, 包括操作前的物品和患者的准备、操作中相关问题的处理以及操作后的整理工作。由其他教师进行监考, 每3名教师为一组, 评分标准相同, 3名教师的平均分即为该学生技能考核成绩。

(3) 综合考评。结合临床病例设置模拟场景, 设置综合技能考核内容, 严格细化考核计分, 以客观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水平, 提高考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2.4 问卷调查

期末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55份, 收回有效问卷55份, 有效回收率100.00%。

1.2.5 统计学方法

将2组学生成绩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2组学生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2.2 实验组学生对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

3 讨论

3.1 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由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依赖性增强, 缺乏问题意识, 创造思维、独立性、自觉性和个性都被淹没, 学习积极性不高[2]。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 重在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 发掘学生的潜力[3]。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管理、引导作用, 同时教师还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际给予解答。在理论授课、真实岗位见习的基础上创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真实的情景, 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他们有目的地进行理论学习、课间见习、技能培训, 然后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对情景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 教师遵循赏识教育理念, 对学生作出即时评价, 给予其正面的肯定、鼓励与赞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及主动性。表1显示, 实验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 说明采用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参与性不强, 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医院相结合,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并有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4]。教师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处理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同时, 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一些新问题让学生讨论, 有利于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5]。由表2可知, 89.09%的学生通过主动学习, 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有所提高;83.64%的学生认为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提高了临床应用及处理问题能力。

3.3 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增强了学生团队精神

采用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促使学生相互交流与分工合作。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 分别扮演“患者”“门诊护士”“病区值班护士”“主管护士”, 或口头交班、电话联系、搬运“患者”, 各负其责, 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 采用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中掌握和运用知识, 提高了操作能力。实践证明,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 三阶段式循环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及综合技能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薛梅.启发式教学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12C) :3372~3374.

[2]濮丽萍.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3) :96.

[3]刘黎明.论罗杰斯教学过程的本质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 2 (2) :37~40.

[4]聂荣.护理实践教学中的人本化教育[J].全科护理, 2008, 10 (122) :2698~2699.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听力  支架式教学法  自主学习

【基金项目】2014常州大学校教改立项课题 SCZ131950000T/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32-01

一、引言

“听”是交际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Coope(1988)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正常人在清醒的状态下,约有70%的时间用于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其中,至少42%的时间用于听。当今社会,为了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分享情感,人们都需要形成和发展听的能力。从语言习得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语言,有声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语法是第二性的。语言的学习始于听。听,在外语学习“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师应重视基础阶段学习听力能力的培养,积极探讨听力教学方法与策略,努力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

二、西班牙语听力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有效地提高基础阶段西班牙语专业学生的听力能力困难较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大多数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直奔主题,直接练习,缺乏对听力活动的设计,缺少搭建听力练习之前必要的支架或者搭建的支架不合理(陈红娟,2013),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出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出现打击自信心,丧失兴趣。第二,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限。“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自主学习不能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制约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支架式听力教学法

1.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是通过提供一套适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架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构建意义。”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构建的一种教学策略。该教学法强调,在让学习者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之前,先把这个学习任务根据其特点分解,并把部分重难点提前通过一些活动让他们有所了解或掌握,以降低学生完成它的难度,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强化学习者自信心。

2.支架式理论在西班牙语基础阶段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借鉴“支架式教学”的相关实践经验,设计出由“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几个步骤组成的“支架式听力教学法”。

1)搭建支架——围绕每个学习主题,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建立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架。

以《循序渐进西班牙语2》的第3单元Mi vida en la escuela secundaria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了解、练习“回忆校园生活时使用的語言”从而建立起有利于构建“特定场景下语言表述”的概念框架的情境。在第2单元结束后,提出围绕第3单元主题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一些问题,如:

?覩De qué hablarás en una reunión de antiguos alumnos de la escuela secundaria?

Habla en cinco minutos de tu vida en la escuela secundaria y comparte tus experiencias con tus compa?觡eros.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搜集西班牙中学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的资料;第二小组搜集与阿根廷、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校园文化生活相关的资料;第三小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搜集他在学校读书时的资料。每组各个成员分工不同,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信息或视频、音频,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也可向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人请教。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教师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思考,以后逐步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不断进步。

Para empezar la conversación:

?親Huy!... Hace mucho que no te veo. Me han dicho que tú...

?親Hombre Miguel!?親Cuánto tiempo sin verte!?覩Cómo te ha ido?

?覩Qué sabes de Manolo, aquel compa?觡ero calvo de nuestra clase?

No has cambiado nada desde que terminamos la carrera hace diez a?觡os.

(注意时态的使用)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按照老师的补充以及自己课前的准备与小组成员分享所了解的信息,讨论课前的问题。当小组成员在各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后,将知识分享给全班同学。

5)效果评价

学生在经过自己搜集材料、小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后对本单元的主体“描述校园生活使用的语言”有了充分的认识。教师这时候给学生放录音,听本单元听力材料“Un día en la vida de un maestro mexicano”、“Mi vida en la escuela secundaria”。因为学生在听材料前做了大量准备,会根据刚才情境建构起来的新知识,马上投入到记录听力有效信息点的任务中去,听力材料难度自然的降低了。听完听力材料后,教师会根据内容进行提问,以便检查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比如:

Durante la estancia en la secundaria, ?覩Felipe obtuvo algún honor?

?覩Por qué Felipe quería mucho a sus maestros del tercer a?觡o?

四、支架式听力教学法应用结果

通过支架式教学法在听力课堂上的应用,学生不会再被动的听文章,也不会因为缺乏准备而使得听文章时不知所云。学生的积极性被教师调动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前积极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熟悉与之相的句型结构,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尽力听懂文章的内容。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与老师互动,进行了大量的对话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結束语

支架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营造出轻松愉快、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佳,蒋学清,邵钦瑜.大学生听力策略的特点及其教学管理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刘永信,谭博,魏媛媛.循序渐进西班牙语听说(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3]谢庆,梁贵书,葛玉敏.建构主义支架教学法应用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1期

[4]刘国忠.对听力教学模式的思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0年04期

阶段式多层次教学法 篇1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全球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愈发融合的大潮中, 英语作为一门必备的科研和沟通工具, 其重要性已为大众所认可。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大学英语教学, 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基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要不但要注重单词、语句、语音、语法等的学习与训练, 更应突出该课程的实践性, 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流利地利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要勇于突破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达到上述目标, 应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阶段式”教学模式。

一、大学英语 “阶段式”教学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活动不应是书本知识的照本宣科, 而应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该理论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强调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他们是认识和知识加工的主体, 而教师应是协助、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获取而不是一味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学生获得知识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强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构建相关情境的重要性, 突出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地位, 教学管理主体和教师应提供各种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基于上述理论, 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阶段式”教学模式格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 根据“阶段式”教学模式的要求和特征, 可以将学习活动分解为相互之间存在明显区别但又密不可分的四个阶段, 即提出问题阶段、分析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和拓展知识阶段。其中, 提出问题是基础, 它推动了学生探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发动机; 随后,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 通过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 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深入领会并掌握学习内容; 经过学生的协作讨论,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已经对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教师在解决问题阶段的任务是解答学生尚未解决的难点;拓展知识阶段则要推动大学英语教学链的不断延伸, 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活的、有生命力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阶段式”教学模式特别强调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其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调控者, 对自身作用及教学活动要具备科学的认识, 必须清楚地理解自己的作用和定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非常熟悉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 还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习惯、自身特长等。此外, 教师还是具体教学活动的调控者, 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反馈, 及时调节教学进程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前提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相对, 学生应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阅读等手段和途径, 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此外, 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要重视与老师及其他同学的交流, 认真听取并科学对待他人对自身的客观评价, 及时调整自我状态。

二、“阶段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首先, 坚持灵活性原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在坚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知识的基础上, 还应充分考虑到大学英语课程的自身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实际的教学条件以及师生的综合情况等, 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效利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此外,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灵活多样。如综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课堂练习及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阶段性测试结果以及最终考试成绩等各方面情况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判。

其次, 坚持启发性原则。引入“阶段式”教学模式就是要突出教学中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既定目标, 特别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并及时调整各类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开拓学生的思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认真设计教学环境和内容, 主动引导学生依靠自我能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 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 通过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或者开展实践活动, 给学生充分的认识和思考时间, 积极、深入地启发和引导。

最后, 坚持包容性原则。传统教学模式并非完全错误, 其最大特点在于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引入“阶段式”教学模式决不是要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模式, 而应积极借鉴、学习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 并将其有效融入自身教学活动中来。再如在教学方法上, 不应简单只使用一种并拒绝其他手段, 而应做到兼容并包, 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并做到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文月娥, 吴莉.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5) .

[2]王丽美.体验哲学视域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学探索[J].英语广场, 2015 (5) .

[3]王文花.建构主义视角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4) .

[4]宋军, 李晶洁, 韩巍峰.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

上一篇:艺术性一下一篇: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