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法教学

2024-08-21

层次法教学(共7篇)

层次法教学 篇1

曾经,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某大学与学生对话时, 提及了一个很重要的成功因素———借力。同理,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治愈学生的“厌写症”, 改变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无米下锅”的通病, 也需要“借力”, 即借“仿写”之力。以笔者拙见, 教师与其一开始便滔滔不绝地讲授作文习法, 布置大量作文, 篇篇训练辛苦讲评, 不如从小入手, 从句子语段入手, 以那些已经成形, 并具有写作中某些典型特征的示范语段为现成写作蓝本, 以仿写为主要训练手段, 并充分借助设境创设与想象教学,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

所谓仿写, 就是学生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 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它分为两种模式, 从整体上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称为全仿, 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叫点仿。其中, 点仿从局部入手, 可供选择的内容较多, 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具体操作角度来看, 以片段做仿写训练, 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 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例, 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 即范例中将被模仿的地方。教师最好能精心选择那些在思维拓展力、文笔、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段进行训练。

例如下面展示的这段范文, 便具有独具特色的写作点及仿写点。

“阳台上就不同, 放生一般把笛音放出去, 笛子的开朗广阔尽皆出来了。晚间对面是熠熠灯火, 市声沉淀, 而笛韵嘹亮, 仿佛是天籁, 凡心一动落在红尘, 从此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有风则更好, 笛声自身是风, 送到很远的地方, 那里有人听到了, 梦魂一惊, 忽起辽远之思。日间也有日间的情调, 望出去尽是密密沓沓的公寓洋房, 马路上轿车一辆接着一辆, 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 上坡的上坡, 下坡的下坡, 卖豆腐花的戴顶草帽叉着胖肚子一路吆喝上来, 阳光把遮阳篷下的灰尘照得鲜鲜活活, 吹吹笛子, 有一种人生在世的感觉。雨天吹起来异常沉闷, 笛音锁在雨帘中, 承不了上文, 启不了下文。可是笛子还是要在山头或是草原上吹, 才最能领略它的春光明媚, 春意剔透。”

本段文字淋漓尽致地书写了作者吹笛子听笛音的内心感受。以往我们司空见惯的描绘乐器声音的写法无非是单纯描绘音色特质, 罗列听者情绪随不同乐曲的变化, 用修辞美句堆砌铺陈等。本片段在写作上则具有独到之处。首先, 作者打破单一的时空界限, 将笛音放飞到城市的夜空和阳光之下, 随后又让乐声在雨中舞蹈, 在山头草原上恣意飞扬。其次, 作者实写笛音, 行文却少有笛音, 取而代之的是幅幅连缀成珠的城市风情小景, 这便让笛音有了灵动的生命, 丝丝缕缕缠绕在作者生活的每个空间。第三, 片段并非单纯写声音摹景物, 而是将生活哲理蕴含在字里行间, 使读者品味生命积淀下的哲思。如有风的日子飘荡起那份绵长的愁思, 日间那熙攘热闹街市上鲜活的生命力, 还有山头草原上那份宽广敞亮的心境……可以说, 选段在情景交融, 参悟生活内涵方面, 具有较高水准, 这也是本段文字的仿写点。

其次, 教师创设丰富情境, 荡起学生想像轻舟。

鉴赏语段并寻找到仿写点之后,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写作指导。显然, 情景交融, 蕴含哲理是本段精华所在。但若教师仅空泛解说, 学生很难参透如何写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也不知该如何将哲理孕育到文字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细化分析, 即多角度创设写作情景, 培养学生想像与联想的能力, 以达到激活思维, 感知生活, 产生激情创作欲望的目的。

针对例文, 教师至少要对学生进行如下几点仿写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初步更改语段写作对象, 进行初级仿写训练。例如, 将语段中写作对象“笛音”换成其他乐器, “钢琴”、“古筝”等均可。可将更改后的对象填入原段, 保持原段语句基本不变, 也可自己创设语境简单重创, 就可以由写一种乐器拓展到写其他乐器。如学生重新创作语段范例为, “打开窗棂就不同, 放生一般把琴音放出去, 钢琴的开朗广阔尽皆出来了。晚间对面是熠熠灯火, 市声沉淀, 而《月光奏鸣曲》的温婉, 仿佛是天籁, 凡心一动落在红尘, 从此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有风则更好, 琴声自身是风, 将思恋送到很远的地方, 那里有人听到了, 梦魂一惊, 忽起辽远之思。日间也有日间的情调, 望出去尽是密密沓沓的公寓洋房, 马路上轿车一辆接着一辆, 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 上坡的上坡, 下坡的下坡, 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 还有吆喝着叫卖的人们, 阳光把遮阳篷下的灰尘照得鲜鲜活活, 在琴音缠绕里, 有一种人生在世的感觉。雨天弹奏起来也并不感到沉闷, 琴音锁在雨帘中, 自有种迷茫惆怅之感。”这则仿写弹奏钢琴的语段, 便脱离了一般学生写作音乐或乐器的简单模板, 显得别有新味了。

二是指导学生进行高级仿写训练, 即选择可适用于此段的各种话题, 对范文进行填充, 保持原文写作思路和结构不变, 在语句上可对其进行适合于所创设情境的改动, 甚至可改头换面完全创新。在情感哲思上, 把握住在每层含义结束时都要留下一些思考空间, 可自我感悟, 也可发人深思。经过教师情景创设的启发, 学生给出许多话题, 如“思念”、“友情”、“亲情”、“读书”、“自然”等。乍看之下觉得不可思议, 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 缘何与此段结缘?它们之间有相似点吗?下面展示几段学生写作的部分片段以探端倪。

如“友情”话题。“当我和她牵起手来, 鸟雀一般把青春激情放飞, 我们之间那份深厚浓情便尽皆出来。晚间趴在阳台, 对面是熠熠灯火, 市声沉淀, 而我们的喃喃低语, 仿佛是滑落的星子, 晶莹却平凡, 只渴望那一席安身之处。有风则更好, 我们咯咯的笑声乘着风, 被送到很远的地方, 那里有人听到了, 大概也会粲然展露笑靥, 想起自己的友人。日间也有日间的情调, 我们奔走在尽是密密沓沓公寓洋房的大街上, 看着马路上轿车一辆接着一辆, 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 可爱地上坡下坡, 卖冰棍儿的用各种嗓音吆喝着吸引我们这两个馋虫, 阳光把我们小小的身子照得鲜鲜活活, 拉着她的手, 有一种幸福绵长的感觉……”

如“读书”话题。“阳台上读书就不同, 放生一般把思绪放出去, 读书那样开朗广阔的心境便尽皆出来。晚间对面是熠熠灯火, 市声沉淀, 而思绪清醒又略带点犀利, 仿佛带有生命般, 凡心一动落在红尘, 从此自己就长于这个嘻闹的人间。有风则更好, 书页被风翻卷着, 思绪自身是风, 飘到很远的地方, 书中的人听到了吧?也许她会梦魂一惊, 在她的世界里忽起遐思。日间读书也别有滋味。不时抬头望出去, 满眼尽是密密沓沓的公寓洋房, 马路上轿车一辆接着一辆, 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 上坡的上坡, 下坡的下坡, 卖豆腐花的戴顶草帽叉着胖肚子一路吆喝上来, 阳光把遮阳篷下的灰尘照得鲜鲜活活, 读读书, 仿佛明了了人生在世的不易……”

从以上两例学生仿写范例中不难看出, 严谨的写作思路, 得体的言辞, 较为准确深刻的情感抒发, 都在短短小文中呈现。

最后, 在高级仿写训练基础上, 紧扣考场作文题目,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 将所仿段落融入作文, 进行考场作文片段写作训练。

如给出作文题目《我渴望……》。学生填充的作文主体是“走进自然”。以仿写模式, 将本段仿写变形, 作为文章开头。“作为一个惯于城市生活的人, 像我, 见惯了大城市晚间的熠熠灯火, 市声沉淀, 可我却渴望那一片仿若天籁的青翠, 想必它凡心一动落在红尘, 从此长于深寂的苍原。有风则更好, 那片翠绿摇碎了一地清风, 被吹送到很远的地方, 种下满眼迷人的嫩。日间的城市放眼望去, 尽是密密沓沓的公寓洋房, 马路上轿车一辆接着一辆, 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 一片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可我却渴望那一片蔚蓝天宇, 想必阳光把它照耀得鲜鲜活活, 带有蓬蓬松松的绒毛触感。渴望自然的那颗心啊, 就在无数个星月和晨晖中轮回, 难以平复。”这是多么美丽精妙的开头段!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与自然的两种不同生活态势, 句式和逻辑思维是原文的仿写, 却又颇有独创。这样的语段, 便可谓真正成功的仿写之作。

以上所述, 便是语文老师运用具有典型写作特点的语段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的三层次方法。从仿写角度看, 无论整篇文章还是具体段落, 可供选择的仿写角度都较广泛, 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可仿之“点”很多, 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哪些该仿, 哪些不该仿, 模仿哪些“点”, 怎样模仿等, 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循序渐进, 科学有效地进行仿写训练, 将读写结合高度统一, 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会潜移默化地掌握不同片段所展示的不同写法上的规律, 今后自我写作时便会做到有规可循, 有法可借, 有例可仿。当然, 仿写, 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仿”而“套”, 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把握仿写的核心内涵, 并加以创造性内容内涵的生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不是也说, “‘会模仿’绝不是劣点, 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模仿’的, ‘会模仿’又加以有创造, 不是更好么?”

层次法教学 篇2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映, 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减少后进生的出现, 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数学学科之所以成为“老大难”学科, 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 随着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时间的增长越来越明显。数学教师应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 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 达到一定标准, 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分层教学”,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 提供一个很好的评价依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 分层递进,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学会知识增长智能, 提高素质。

二、精心设计, 启迪思维, 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 必须重视课堂练习, 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要么使学生吃不饱, 要么使学生吃不了, 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 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 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 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 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例如《利息》这一节课, 计算利息的方法是本金乘利率乘时间, 在设计练习时, 第一层次设计:一些整存整取的练习题, 利用求利息的方法直接可以求出, 让全班学生能都得到巩固。第二层次设计:让学生充当银行职员, 储户取款时应该如何结算, 这里就要涉及到计算“本金”, 当然也就遇到许多生活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储户没有按时支取, 有的可能提前支取, 有的可能推后支取, 那么这里就要涉及到计算活期与定期的两种不同利率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有的甚至要综合运用两种方法。第三层次设计: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平时生活知识的积累提出问题:“零存整取”到期时应该怎么计算本金呢?银行里的工资卡又是怎么利息的呢?买房子贷款应该怎么付利息?……学生提的问题有的能在课堂解决, 也有的一时解决不了,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查资料、问家长、问银行工作人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像最后这一层次, 往往是以加“☆”来鼓励学生, 比一比到期末谁的五角星多。

三、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教学, 分层评价, 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乎分层教学, 分层评价, 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为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对知识的传播, 发展学生的智慧, 培养良好的品德及健全的人格。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 总会有一些学生成为落后生, 我总会花很多时间为这些学生补课, 但效果还是不理想。久而久之, 他们对数学失去了信心。运用“分层教学”, 使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都到了成功的体验。由此建立起自尊, 自强和自信心。。

我去年教过的一位同学, 原来上数学课时, 总是用一双疑惑不解的眼睛看周围的一切,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回答有的题目他不会做。自从用了分层教学后, 他找回了自信, 上课也能主动参与。当他得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个90分时, 他看着老师发自内心的笑了。后来我对他学习中每取得一点成绩都及时, 真诚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从此, 他上课听讲更认真了, 比原来做题快了, 数学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可见自信心对于一个学习困难者来说尤为重要。有位老师说过:“一个数学定理或定义对一个学生来说也许今后一生都用不了一次, 但自尊, 自信, 自强是每一个学生每天都需要的。”

“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验到了成功, 由此使学生不但学习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建立了自尊, 自强和自信心, 而学生一旦有了自信, 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此时我深深感到:人不怕不会, 就怕没有自信。自信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四、改善师生的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成。能否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分层测试题”为教师建立了一个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桥梁。原来我对学生的评价, 缺乏客观性, 有时比较片面, 总是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如果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 时间长了, 我便会逐渐失去了信心, 态度慢慢变得生硬, 导致师生的关系慢慢疏远。使用“分层教学”后, 我首先转变了观念, 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 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然后分层教学, 分层评价, 使他们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例如:教学“两个修路队共修一条路, 3天修完。第一队修了120米, 第二队修了102米,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教学中, 首先弄清两队修路的天数相等, 接着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 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当学生完成第二种解法后, 我们可以设问:“这道题为什么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如果两队修路天数不同, 修路的米数相同, 那又可以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 精心设问, 有的放矢, 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各种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层次数学作业法的探究 篇3

一多层次作业法的形式

教师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后将学生按学习程度不同进行分组, 一般分四个层次, 第一组是学习优秀的学生, 第二、三组分别是中上、中下的学生, 第四组是学习较差的学生, 然后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实行分层教学。课堂作业是由教师事先根据各层次学生的知识状况和教学内容分组编写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习题, 于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每一层次的学生在专心完成本层次的教学目标后再向高层次挑战, 这样的训练目标明确、有针对性、高效、且不易有挫折感。

二多层次作业法的习题配备

多层次作业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了。“作业分层”成功的关键是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大纲的精准把握和透彻理解以及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每节课为完成各层次教学目标, 进行具体讲授、指导以及练习的配置和作业的布置, 确实能锻炼学生能力。教师备课时, 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 而且对各个层次作业的要求和目的一定要明确, 对习题要精心地选择和安排。第一组是基础题和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各半;第二组以基础题为主, 同时配有一定量的中等难度的题目;第三组是基础题和少量中等难度题;第四组都是基础题。各组作业的题型基本一致, 但难度不同, 这样便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完成自己的作业。另外, 在各个层次的作业中插入个别与新课内容相似的旧题型, 能起到复习旧知识, 防止遗忘的作用。

选编的习题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以书本为主, 要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习题的数量、难易程度, 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和提高解题技能方面都要有的放矢。要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问题,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 够得着”。教者要亲自做一遍, 并且了解哪些题目哪些层次的学生容易出错, 哪些是难度较大的题, 哪些是综合性的较灵活的提高题, 哪些是属于一题多解的题, 真正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做到一题一得, 一题多得。

三作业评价的具体要求

1. 作业评价主体互动化

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主体的弊端, 作业评价要实施多主体评价, 加强自评、互评, 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这样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其激励与反馈作用。

2. 作业评价内容多元化

作业评价要克服对全体学生实施“一刀切”的做法,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在呈现评价结果时, 为了能够使评价公平、公正、合理, 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把定性与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

评价时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另外, 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作业评价过程动态化

评价的目的, 不是“选拔”和“淘汰”, 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数学作业评价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 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四作业后的矫正和调整

作业批改后, 第一、二两组组长汇报本组批改作业的情况, 推荐优秀作业、作业中的新颖解法以及存在问题较多的作业, 然后发下作业, 结合公布的作业答案进行订正, 对问题出现较多的作业, 教师请这些同学相互帮助寻找错误的原因。对于优秀的作业要及时给予表扬, 教完每章后, 学生自己将每次作业存好, 便于今后的复习。

教师所批改的第一、第四组的作业要详细批阅, 并注意发现四组作业中的“闪光点”, 及时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批语一般采用鼓励性语言为主。这样, 学习困难的同学从中能得到喜悦和力量,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对症下药, 弥补漏洞, 调整教学活动, 及时进行纠正, 强化学习内容。对于每次各组中的优秀作业要及时进行登记, 结合平时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及平时测试, 在调整分组时将他们提高一个层次, 而对于每次作业中错误出现较多, 平时测试在本层次中较差的学生做好思想工作, 鼓励其更努力学习。

五实施多层次作业法的好处

1. 有利于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多层次作业法, 可一改过去那种教师当“医生”, 学生等“治病”的被动局面, 促使作业的正确率提高。同时使优秀的学生有拼搏进取的机会, 也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信心。

2. 有利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

分层次作业能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缺。另外, 一组和四组的学生结成学习对子, 互帮互学, 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于作业是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的, 便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根据作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学和复习有关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学习任务能顺利完成。另外, 三、四组的作业习题编排坡度小, 循序渐进,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也能“高攀”, 从而明显地减少了抄袭作业的现象。

层次法教学 篇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时,特别设立了材料物理和化学专业。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宏观研究和发展进入到微观分析和研究,用电子、原子、分子的尺度来研究改变物质的性质,发展新兴的材料。特别是当今以服务于高科技,现代工业和国防为主的现代材料或新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速度也越来越快,因而涌现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和新问题越来越需要材料学家和物理学家等共同努力来归纳、整理、总结及创新。由此产生的材料化学新专业无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结果。它给现代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为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而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因为材料化学专业是技能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领域。如何通过材料化学各实验课程的改革,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多层次、多方向的掌握材料物理性能与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测试手段的关系。并且通过独立操作和控制实验进程,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我们材料化学专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分层次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次实验教学法研究

通过分层次开设实验,培养学生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研究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具体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加强有关材料化学专业基础性实验

在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具有了初步的化学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基础上,首先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从相关理论课程剥离,综合成材料化学专业专门的基础实验课程,集中训练学生的材料制备和材料性能检测技能,并以此为实验室的开发重点,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以巩固和提高。

2. 开展综合性实验并结合本专业开展远程网络虚拟实验教学

在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材料制备和性能检测的实验技能基础上,第二步开设综合性实验并结合远程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综合实验新体系中,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尽可能反映材料、生命、环境、信息等学科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材料化学研究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在高新科技学科中的应用成为我们新的建设目标。因此,不仅要打破专业的界限,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使综合性实验成为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在我们材料化学专业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中,与材料、信息相关的实验有新型能源材料的合成,SD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压电陶瓷的制备和表征等等;与生物相关的实验是天然物或中草药物的提取及指纹图谱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相关性能测试方法,掌握天然生成物质的提取方法和结构确定的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扩展了知识面。为今后学生进行主导型研究性实验奠定基础。

目前,网络建设日益完善,网络速度和宽带不再成为制约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的瓶颈。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无疑使得虚拟实验环境更加逼真、智能。当然,虚拟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误差分析能力等方面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实物实验教学方式。但是开设远程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可以使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获得与在校生一样的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我们专业来说,因为是新开的专业,很多实验还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很多综合性实验课程无法开出。但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可以与兄弟院校和我校其他院系的实验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从而使相关实验得以进行,实现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认知。

3. 开展学生主导型研究性实验的模式

学生主导型研究性实验是在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选题、查阅文献和设计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性实验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实验研究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为其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种新的实验模式也提高了实验室在学生学习中所占的地位,建立了进实验室学习的意识。设计性实验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时,对学生的培养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材料化学专业的主导型研究性实验采取在大学中后期开设,在学生已经完成材料化学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教师的课题或相关专业后开设(可参考材料化学实验教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具体过程一般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题;(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研究方案。学生设计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拟定实验所需药品、仪器,探讨实验时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容易发生的失误以及安全等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仪器、药品、操作步骤和实验表征仪器等。然后将审阅实验设计方案交给教师,教师在尊重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则下选出几种最佳方法,同时纠正某些实验方案的错误指出某些实验方案的缺陷,再将设计方案反馈给学生,将教师选中的方案交由全班同学讨论、完善。然后采取论文答辩的方式检验实验效果。在整个形式上基本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模型,通过这样的实验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最后,在整个分层次法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实验室采取的是开放式实验管理模式,在时间方面,我们安排了中午、晚上和双休日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一些探索,对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巩固和掌握。同时,有2~3周开展专门的实验时间。在人员配备方面,采用专业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结合的方式,使每个实验都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结语

层次法教学 篇5

一、 “ 道” 为源, 为养生所本“ 道” , 即养生之道。 它与道家所论的

“道”有类似之处。所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它存在于天地间, 存在于生命运动中, 但它却难以为一般人所认识、理解和掌握。虽然养生可以有千法万术, 但最根本的是要合于自然, 合乎“道”。这个“道”确实存在着, 并发挥着作用。首先, 它体现了宇宙间的一般规律, 反映了生命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遵循了这一规律, 也就遵循了“道”, 体验了“道”。这个“道”正是我们要不断探索、认识的, 而且需要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揭示于天下, 使其真正发挥养生之道的作用。其次, 它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所谓大道不繁, 道不远人, 它是自然而然,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再次, 它是养生的最终体现, 存在于人们的具体养生方法中。亦即是说, 人们在养生过程中, 处处时时反映“道”的内涵, 实践“道”的要求, 最终合于“道”, 达到养生的目的。可见“道”乃养生之源, 是养生的总规律。

二、“理”明“道”, 揭养生之秘“理”, 乃养生之理。它是养生的理论、道理、原理, 是用来解释说明养生之道的, 也是阐述养生方法、 原则的理论。 如 “ 天人相应” 、“整体观念”、“阴阳协调”及藏象理论、经络学说等, 均是阐明养生之“道”和养生机制的理论要义。它通过详细的论述, 能使人们理解养生之“道”, 使人们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使人们真正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可行性、实用性, 使人们在一定层次、水准上进行养生实践, 而不是道听途说的 “ 养生” , 更非 “ 歪理邪说” 下的“养生”。当然, 传统养生学中的“理”尚需现代化, 而不仅仅是对古籍的整理或改良所得出的“理”。

三、“法”通“理”, 立养生规则“法”, 是指养生的法则、方法。它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的原则、方法, 为具体养生方式、技术提供规范, 是某类养生操作技术或具体实践方法的指导性原则。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适宜”等原则要求;“情志养生法”、“环境养生法”、“娱乐养生法”等养生概括。 以“饮食有节”为例, 它是一个总体原则, 其中又有饮与食的不同要求, 饮与食又有质、量、时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要求, 还有饮食前后等保健措施。“法”体现养生之“道”, 遵循养生规律, 为养生实践指明方向。这些内容能为一般人所理解接受, 而有所选择地运用某些方法、原则, 贯彻于养生过程。

层次法教学 篇6

矿井平面布置,需要综合考率各种因素。其中,交通、安全和管理优劣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本文首先通过运用AHP方法,根据同一层次上的各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采用(1/9,9)EM法,根据专家对各层次指标评判结果,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通过构建模糊矩阵,利用权重和隶属度结合的方法把模糊问题量化,对问题进行综合评价。

2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多数系统,都是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对具体的因素进行评价时,并不能直接对其进行量化评价,必须运用模糊概念来描述,通过专家评判,将模糊问题量化。从而得到有效地评价结果。由于存在交通、安全、管理等难以量化的因素,所以,模糊评价在非常适用于矿井布置的评价。其评价过程如下:

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以矿井布局为研究对象,将问题层次化,建立评价指标集合,构成了布局方案的评价指标集合B={Bi|i=1,2,…,m},m为评价指标的个数。在模糊层次评价法中指标集是一个多级递阶机构的集合。所以,对于B层每项评价指标,又有不同的因素C={Ci|i==1,2,…,n},n为第二层评价指标的个数。

2.2 确定权重

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明确上下层之间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值。根据同一层次上的各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采用(1/9,9)EM法,根据专家对各层次指标的评判结果,分别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B1,B2,B3。采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指标权重。

2.3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有n名专家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按照评价集V={v1,v2,……,vn}做出评价。每一项评价指标在不同方案得出一个模糊评价矩阵。

2.4 综合评价

综合层次分析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模糊评价矩阵中得出的专家评价,计算出最终评价值。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1 建立系统评价指标集以及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平面布局评价的重要基础。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出矿井平面布置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层次分析法(AHP) 的实质是将决策主体对复杂系统的评价思维过程层次化和数量化。该方法以决策主体的定性分析和逻辑判断为主要依据,建立判断矩阵并通过一系列数学方法计算出各种候选方案的重要度,从而选择重要度最大的方案最为最优方案[1]。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3.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并根据专家评判构造判断矩阵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同一层次上的各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采用(1/9,9)EM法,根据专家对各层次指标重要性评判结果,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判断矩阵的判断尺度如表1所示。构造的判断矩阵符合性质: aij>0,aij=1/aji,aii=1。

3.1.2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以及进行一致性检验

本文根据几何平均法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对于判断矩阵中的每一行元素,计算元素的乘积Mi的n次方根Wi,并规范化由向量W=(w1,w2,……,wn) 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在求得特征向量后,根据公式undefined,计算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多样性,人们在判断时难免会产生某些片面性, 判断矩阵是否存在一致性, 实质上是检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判断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因此需要进行一致性检查[2]。层次分析法中,要计算一致性指标C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进行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CI=(max-n)/(n-1) = 0,CR=CI/RI来判断矩阵是否接受一致性。同阶平均一致性指标RI的值选如表2所示:

同理可应用到Ci层,最终确定B层指标权重K0以及C层各部分指标权重K1K2K3。

3.2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K名专家对指标体系中各决策指标按照评语集V={v1,v2,……,vn}进行评价,其中n为评价尺度的个数。第s位专家对第Ci项指标做出第Vj评价尺度,记为Rsij,Rsij=1或0,对于Ci项评价指标,其指标等级评分百分比为undefined,由此对于方案1来说,得出模糊指标C1C2的评价矩阵为:C1=T11,同理,对于其他方案的不同评价指标均可得出相应的模糊判断矩阵CN。

3.3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采用线性加权法。因系统层次分为三层(如图1),计算矿井总体布局评价结果,需要逐层推进,即BN=K0,A=K0BN。最终对评语集中各个等级赋予分值计算出总体评价分值,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最高分者为最优布局方案。

4实例验证

某矿井生产能力100万t/a,用地面积150000m2,所在地春、夏季盛行东南风,秋冬盛行西北风。工业广场按功能区域划分布置,方案1的具体布置如图2所示。

对方案1进行评价:根据实地调研、专家评价以及计算机仿真,结合表1确定各评价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B层相对于A的判断矩阵为:,对所得判断矩阵进行特征值计算求得λmax=3,第一层指标权重:K0=[0.375,0.5,0.125];第二层指标权重:K1=[0.567 0.433];K2=[0.2 0.2 0.6];K3=[0.567 0.433]。

由十位专家对C层中各因素进行评价,方案指标等级评分如表3,表中WB为B相对A的权重,WC为C相对于B的权重。各因素的模糊评价矩阵即可得:

根据BN=K0,A=K0BN,其中N=1,2,3。计A1=[0.473 0.41 0.107 0.01 0]。将各方案的综合模糊评语A综合为一个数,将专家组的意见给各级评语确定一个权数,因而,得出各方案总分为:

undefined

对多方案进行评价排序,指标值大者,方案优。

5结论

以矿井平面的设施布置为研究对象,量化矿井生产过程中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等问题,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的思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综合考虑,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武志军,宁汝新,王爱民.可重构制造系统布局规划方案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7,18(19):2313-2317.

[2]王少卫,李山,孙根正,陈冰.数字化车间布局模糊层次评价方法研究.计算机仿真[J],2009Vol.26No.7P.290-293.

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视角下的建构 篇7

关键词:层次,翻译法,逻辑,汉语,英语

到目前为止, 有关翻译方法的文章大多数是围绕传统的翻译方法, 如“增译法、减译法、重译法、分译法、词序调整法、词类转换法”等等进行探讨。与此不同的是阎德胜 (1994) 从层次翻译法的角度探讨了这一翻译法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他指出:文章的层次多种多样, 所运用的翻译技巧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 多从逻辑立层、逻辑补层、逻辑组层和逻辑顺层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翻译技巧。层次翻译法就是根据原作上下文的逻辑分析与逻辑综合, 查明篇章结构内部大小不同的逻辑层次, 按照这些逻辑层次的用语需要来探讨各种语言结构的合理翻译手段。受此启发, 我们试从汉语与英语句子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1 汉英句子差异的研究

从过去的有关句法方面的汉英对比的学术文章中, 学者们的研究角度逐渐从结构走向思维, 从微观走向宏观 (潘文国, 2002) , 在汉英句子对比研究上得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结论, 如:“树式结构”对“竹式结构”, “焦点视”对“散点视” (申小龙, 1988) , “形态律”对“逻辑律” (潘文国, 1997) , “三分法 (SVO) ”对“二分法 (话题-评论) ” (马秉义, 2000) 等等。从前人的观点可以得出汉英句子的主要差异是下面几点。

1.1 用词层面

英语常用名词, 且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 采用非动词的形式 (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 表达动词的意义, 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 具体表现在动词连用, 用动词 (词组) 充当各种成分, 动词重复或重叠等, 因而叙述呈动态 (连淑能, 1993:104-127)

1.2 表达层面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逻辑思维有许多不同之处。英语句子的逻辑表达大体上有三种类型:逻辑“缺层”、逻辑“跳层”、逻辑“并层” (张伯敏, 1997:110) 。

1.3 语序层面

英语是分析型、综合型的语言, 因此语序既有固定一面, 又有灵活的一面而汉语时分析型的语言, 因此语序比较固定, 在语言的组织中, 需要有一根线将一个个语音语义串起来, 即逻辑, 由人的思维逻辑决定语音语义团块安排的先后次序, 遵守“逻辑律”, 具体表现有时序上的先后律、空间上的大小律、心理上的重轻律和事理上的因果律 (潘文国, 1997:257-276) 。

1.4 结构层面

英语的句子结构常式为“三分” (SVO) 汉语的句子结构常式为“二分” (话题句=话题与+评论语;实事句=实事语+动作语) 。英语句子视点固定, 以动词为中心搭起固定框架, 以“形”役“意”, 是以整驭零的封闭式“树式”结构;汉语句子视点流动, 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 以“意”统“形”, 是以零聚整的开放式“竹式结构”。

2 层次翻译法在汉译英中的建构

2.1 逻辑立层

汉语句子里述题的最大特点是习惯于大量使用动词, 动词基本按时间顺序安排;英语句子里述题的最大特点则是只注重一个 (或几个) 中心谓语, 其它成分则由各种关系词相连。在汉译英时, 我们要从原文句子的外形束缚中解放出来, 根据英语译文句子的需要, 另外成立一个或几个逻辑层次。

如:她做实验时心不在焉, 几乎引起化学药物爆炸。

Her absent-mindedness during the experiments nearly caused an explosion of the chemical.

析:原文使用两个动词, 而汉译英时, 根据英语译文的需要, 将“her absent-mindedness”当作主语, 另外成立一层关系, 将后面的谓语动词“caused”与之密切联系起来, 这完全符合英语语言表达的习惯要求。

如:你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

You have made good progress in your work, but you should not get conceited and arrogant.

析:原文通过“你的工作”建立主语这一层含义, 译文则跳出这个框架束缚, 按照英语主谓必须密切相关的习惯, 灵活改用“you”为主语一层, your work置于介词in之后, 充当介词宾语一层。

2.2 表达差异———逻辑补层

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 它所突出的是主题而不是主语。在汉语篇章中, 某些句子的主语是往往省略的, 有时还一定得省略, 否则文字不顺畅。英语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则要明晰, 以免句子结构混乱, 影响意义的传递。因此, 在进行汉译英时, 就必须灵活地运用逻辑补层法对原文语义进行补足, 使译文表达完整。

如:热烈欢迎世界各地客商来此进一步加强合作, 建立发展贸易关系。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warmly welcom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陈宏薇, 1998:191)

析:原文的主语应该是“我们”, 此处被省略掉, 这不仅反映了汉语重主题而非重主语的语言特点, 同时还反映了汉民族喜欢以主人的姿态欢迎客人的这一文化特征。由于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 故译者在译文中将主语补出, 但补出的主语不是原文的被省略的“我们”而是原文中的宾语“客商” (customers) 。这是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的习惯要求。

2.3 语序差异———逻辑组层

语序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 它体现了词语 (符号) 之间的关系, 是言内意义在句法层的突出表现。语序反映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由于汉族和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是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语言表达顺序也就存在差异。

2.3.1 定语位置差异

汉语中定语常置于名词前, 在表示大小、地点的概念时往往把较大的地点作定语, 放在较小的地点名词之前;而在英语的定语由单词充当时才置于名词前 (特殊情况下要置于名词后) , 而由词组或从句充当时则要放在名词后, 往往较小的地点名词置于较大的地点名词之前。因此, 在进行汉译英时, 运用逻辑组层法就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解。

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有日本的东京, 美国的纽约, 英国的伦敦和中国的上海。

The largest cities of the world are Tokyo, Japan;New York U.S.A.;London, England;and Shanghai, P.R.C.

析:原文中的定语“日本的”、“美国的”、“英国的”、“中国的”是大的地点, 放在较小的地点名词之前, 但是英语译文则恰恰相反, 且两者之间只用逗号隔开即可。若译者不了解汉英此类定语的位置差异, 则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歧义。

又如:他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

He has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

析:原文中的定语“重要的”, 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事情”之前;译成英语时important修饰something, 却必须放在其后。如果译者不懂得英语中的此类不定代词的定语位置要求, 则很有可能会出现误译。

2.3.2 状语位置的差异

汉语的状语位置往往处于主语之后, 谓语之前。 (除了为加强语气置于主语前外) ;而英语的状语位置较灵活, 若是由单词构成的则根据需要放在句首、动词之前、组动词与动词之间或放在句末, 而较长的状语则往往放在句首或句末。

李芳通常骑自行车上学。

Li Fang usually goes to school by bike.

析:汉语中的状语通常置于动词之前, 而英语的频度副词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 也可以放在句首。

小强早晨起得很早。

In the morning Xiao Qiang gets up very early.

析:汉语时间状语“早晨”放在动词之前, 英语的时间状语In the morning要放在句首或句末。

在一系列表示时间或地点的状语连在一起使用时, 汉语习惯按从大到小、从宽到窄、由远及近的顺序排列, 而英语则大体与汉语相反。

如:他家住浙江杭州西湖路192号。

He lives at 192 West lake Road, Hangzhou, Zhejiang.

析:汉语表示地点的状语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而英语则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3.3 叙事与表态的差异

在汉语中, 句子的叙事部分通常在句首, 表态部分在句末。而英语往往相反, 即表态部分在句首, 叙事部分在句末。

如蒙早日寄来样品或产品册, 不胜感激。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samples and or brochure could be soon forwarded to us.

析:显而易见, 汉语的叙事部分在句首, 表态部分在句末, 译成英语时, 则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调整顺序。

2.4 结构差异———逻辑顺层

汉语句子是以零聚整的“竹式”结构, 其脉络往往靠词组的铺排来体现, 形式上以排偶句或排偶与散句互相交错, 讲究“气韵”, 重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有时为了这种一致性不惜冒重复啰嗦之嫌。而英语是以整驭零的封闭式“树式”结构, 其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是句子的核心。因而, 在汉译英时要尽量使译文做到词与词、句与句以至段与段的语言形式顺着一个方向、一个角度进行安排, 务使上下一致, 和谐自然 (阎德胜, 1994:52) 。

到去年年底, 我部已同有关省市签订了100余艘中小船舶的建造合同和协议。

By the end of last year,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were signed with some provinces and cit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re than 100 medium-and small-sized vessels.

析:原文的主语“我部”并不是句子的最重要的信息。因而, 为了使句子的中心突出, 在译成英语时将“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合同和协议) 安排在主语的位置, 这样做也是符合西方人重物质的心理文化的要求。

长飞公司严格执行自上而下的一条线管理和自下而上的一条线汇报制度, 确保了公司高效率快节奏的运转。

The strict management and report system have been carefully enforced, which ensures Changfei Corporation to run efficiently.

析:原文的主语是“长飞公司”, 句子用了主动语态, 而译成英语后主语换成“the strict management and report system”, 句子改用被动语态。这样既能令句子的重点信息突出, 又能保证句子行文的简洁、流畅、自然。

3 结束语

汉语和英语句子在词汇、语序、结构和表达这四个层面上的差异必定造成汉语和英语在安排和逻辑层次上的区别。因此, 在汉译英中运用层次翻译法是可行的。由于句子生成的过程中都会涉及词汇、语序、结构和表达这四个层面, 所以, 在汉译英时上述四种组织逻辑层次的方法很有可能要同时运用, 这主要取决于英语行文和表达的需要。此外, 在汉译英的实践中, 译者应该注意积累多种经验模式, 深刻理解并掌握原文中的各种逻辑层次, 从而在实际运用中灵活掌握、灵活运用层次翻译法。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183-191.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04-127.

[3]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257-276.

[5]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 2002 (1) :60-84.

[6]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7]阎德胜.层次翻译法[J].外语研究, 1994 (2) :50-54.

上一篇:数学课件教学的利弊下一篇:多壁碳纳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