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教学

2024-05-09

多层次教学(精选12篇)

多层次教学 篇1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小班”教学实验,根据农村初中学生实际,认真贯彻“成功教育”思想,在“小班”环境下实施“多层次”教学,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一、“小班”环境使“多层次”教学的条件更为充分

1.“多层次”教学的意义

“多层次”教学,就是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过程的起点,使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参与学习。对于有一定深度、难度、综合性的问题,则采用铺垫过渡的方法降低难度,使学困生能学、中等生想学、优秀生乐学,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达标”。“多层次”教学的要素是定准起点、由浅入深,关键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

2.“小班”环境下开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优势

“小班”教学每班少于35人,可以发挥人数少、便于照顾个性发展要求的优势,也使增加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成为可能。由于课堂时间、空间相对拓展,可以提高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增加提问次数,增加关注重点学生的人数,增加当堂或当面批改作业的人次,增加当堂或当面背诵、默写的人数,增加理、化、生个人实验的次数;增加学生参与阅读、练习、自学、讨论等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加学生质疑的数量……

二、“小班”环境下“多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1.分析课程,找到要点

要点就是“突破点”,要找得精准。什么是重点、难点,什么地方要详细、什么地方要简略、什么地方可省略。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学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的。

如《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说。浓郁的亲情,纤细的哀愁,倾注笔端,让人心灵震撼。教师教学这篇文本的过程设计是:先用集体朗读课文的形式“整体感知”文本,再以两个问题作为“研读感悟”的切入点,最后以想象写作的方式“巩固拓展”文本。其中在第二阶段时教师紧紧抓住课文最后“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这一句话,用“你能从‘又团聚了’和‘终于’读出什么吗?”这个问题作为“研读文本”阶段的情境,不仅抓住了关键句和关键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而且它也成了学生感悟文本的切入点。“又团聚”说明一家人曾经分离过,“终于”说明一家的最终团聚曾经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这家人为什么会分离?最后是怎样团聚的?

这样的课堂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要点找得准、找得精,不仅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随着教程的进行,学生的体验不断发展,思维不断深化。

2.把握学情,定准起点

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有哪些,了解差生对这些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过程的起点。一般说来,这个起点要使差生努力一下才能接受。

如历史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中谈到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这三个方面的成就呢?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交流“你所知道的孔子的言论或主张,要求不能重复”。由于学生在语文学科里刚刚学过《论语》里面的内容,而且除了课文的内容外,还有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有关知识,学生发言特别踊跃积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则相反”“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和学生一起了解每句话的含义,通过孔子的名言了解孔子的思想,再引导学生把这些观点分门别类于思想主张、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三个方面。

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潜隐的经验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得以外显。这种学生资源的利用,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由浅入深,铺设台阶

剖析教学内容及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层次和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结构,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安排教学层次,包括教师讲课的层次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根据教学层次安排,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和练习题,使之形成梯度较小,层次分明的台阶,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这些台阶逐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

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较高层次的问题,在备课时要准备补充性问题,以便学生“启而不发”时,再给一个台阶,让学生能借助这个台阶攀上教学的较高层次。

另外,教师上课时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发展的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某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预设,同时注意掌握各教学层次的节奏使其与大多数学生相适应。

例如在教学初二思想品德课《孝敬父母长辈》一课时,教师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的孝敬父母长辈的故事,让学生在“说”中整体感知“孝”的方式、范围等初步内容,再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找一找”课文中对“孝”提要求的句子,深化对内容的理解,最后进行巩固拓展。在第二个环节,要学生找到课文中对“孝”提要求的句子,并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主动将这些要求分类有一定难度,于是教师就在大屏幕上列出了提纲:“社会主义道德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方面。”让学生根据提纲完成任务,为学生设置了解决问题的台阶。

4.适时深化,提高素质

对深化有两点需要考虑,一是深化到什么程度,二是什么时候深化,是安排在本堂课,还是在以后适当的时候。

例如在教学证明初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苏教版)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二时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探究“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剪一次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是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有了开始的铺垫,学生不难从几个角度找到证明的方法。

在得出定理后,教师回顾并小结了定理的证明过程:几种证明的辅助线其实是同样的两条线,虽然看辅助线的角度不同,但效果都是起到了中心变换的作用。通过添辅助线将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是几何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是教学中的适时深化提高。

之后,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梯形中位线性质”时,教师先引导提示:“有中点,是否可能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问题呢?如果要用,那么必须添辅助线将图形转化为定理的基本图形。”为学生设置台阶。问题解决后,再指出“这里通过添辅助线将梯形(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了三角形问题,也就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在课堂小结时,强调“化复杂为简单”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添辅助线的目的就是要化复杂为简单,将问题转化为基本图形问题。整个教学过程要点精当、起点恰当,通过引导点拨不断设置台阶进行铺垫,通过回顾总结不断深化,逐步提高。

“小班”环境下开展“多层次”教学,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统一课程标准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地协调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

多层次教学 篇2

2.1追求对差班差生的管理、教学能力

对差的班级不能因为差,就通过各种渠道来躲避,差班对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是非常的辛苦,但也是锻炼机会。锻炼了老师教学工作能力;心里辅导能力;技术教育能力;语言表达准确能力;心情耐性能力。通过提高差班差生的教学效果,会发现那些班级的学生,因为提高了技能,学会了做人而充满感激,会在很远的地方大声的喊您老师,过节日他们不会忘记对老师的短信祝福。尤其是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老师的理解和关爱更让他们倍感温暖,对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

对差的学生,从头开始都要用心教育,正确管理,真正从心里关心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技能和素质。

2.2追求对学生的心理分析和帮助能力

符合技术要求就是合格的产品和财富,对做错的同学,不能很好的完成课题,老师可能有批评甚至训斥。但对有些学生还不能大声的批评训斥,有些同学被老师训斥会很反感,会反抗,那老师还要先自我批评。一方面,老师要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检讨老师自己态度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批评,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批评,真正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重要性,安全和严格要求的重要性,达到接受的目的。特别是安全操作,安全纪律那是必须严格要求,要做到不能出现万一。遇到学生的态度过激,老师就是耐心抚育的园丁,不是怪学生,而是要感到处理问题的特殊性。不能说错话,不能出现言行有闪失,及时的调整出一个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平静心情,理解老师的培育目的和心情,真正从心里和行动来反映老师的尽职精神。否则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损失,那就是无法挽回。

作为老师,要把自己的职业品质和能力,当着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追求,不断提高。用心分析理解学生心理,用心教育帮助学生。

2.3追求对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教学能力

对初中班级的学生,讲解技术与安全操作,必须反复的讲,不但要千叮咛万嘱托,而且还必须来回巡视检查,同时还要有不同的表达。有集中的讲评和纠正,有单个的指导说明,真正是全身心的投入,一点不能大意。带差的班级,老师教学最吃力,而且要用尽一切办法,叫哄好,管好,看好,听好,想好,就是掌握好指导好。

高中毕业的大专高职班,在教学管理,在技术指导上要比初中班好多少倍,那些学生个人很上进,八十几分要九十几分,增加一点分,有一点改进他们就非常高兴。高中班同学,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也很理解老师的心情,大多数同学都把听、记、学的技术当着从事就业的本钱。老师和学生,都把精力放在学的更精,更快,更全面上。学生还会问技术范围内外更多的问题,会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有些大专班的学生,虽然对学习高的技术动手能力差,尤其女同学向高技能迈进,如车床技术要进行多线梯形螺纹,大模数多线蜗杆车削,对心里,对刀具,对操作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一开车床就害怕,不敢动手做,一做就想不起老师讲的程序要求,急的`哭,这时老师还要很好的安慰她(他)们,鼓励她(他)们。 高学历学习高技术,开始都是非常的难,只有闯过了开始的技术难关,才会有成熟的技术。要从技术难度的开始,反复耐心的从基础,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的熟悉适应。胆量小、心里差的同学先看,多看,让有一定能力的同学操作,在同学之间进行互相帮助效果更好些。那些胆小心里差的同学,从掉眼泪,从低分到后来得高分,正常完成课题,老师看到学生那种喜悦,心里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大专毕业、高职后的同学,他们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经历,对老师的用心感到温馨和感激。对大学毕业、高职后的同学,在授课和技术教学指导必须要有严格的针对性,对课题具有的难度、精度,时间要求,测量评分,都必须讲的具体,不能含糊。

对于动手理解能力强的同学,他们就是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骨干,他们一学就会,速度快,精度高,喜欢先做、先完成。对于学习和掌握技术快的骨干,还要有调动积极性的鼓励办法,先完成的让他们休息;让他们帮助差的同学;这样他们心里很开心,他们纪律也很好。

技术差的同学会一整天忙碌,尽管技术差些,但这些同学的学习精神是要进行鼓励和肯定,对班级的教学管理能力,其实也决定了班级整体学习的状况。对满身是汗,一天辛苦训练的同学,真的不能再批评,要肯定他的吃苦精神,更要从学生的操作中分析不足,帮助他们总结提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更快的掌握技术能力。

对于差的学生要有分析,是掌握技术能力差,还是纪律差、理解不够,还是家庭状况的影响。老师要有职业技术教学的能力,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技术,严格的教学管理,要有善于关心帮助学生的热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严格,是老师培养技术人才的要求严格,体现在老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性。

教学能力是一个神圣殿堂,是热情,是温暖,是愉悦,是严格又趣味,是关心帮助,是教学管理艺术,是让职业技术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成为技术人才。

用各种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技术,从成绩到纪律,安全到技术,最终还是从利益和经济收入,这个职业技术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根本上体现出来,反映出来。

看到学生们,来时一无所知,能够在不长的教学时间里,学习到技术的难度和精度,安全的走出技术课堂,老师花费的心血,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值得,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这就是职业技术老师追求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多层次教学 篇3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 实践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9-02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目前面临的现状却是:高校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较薄弱,常常不能被用人单位认可。追本溯源,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是一个主要原因。学生们实践创新活动不能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实践教学占学生总学习时间比重依然偏小。如何改革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般高校在电子信息类的教学体系中,最初都是理论+实验的形式,即教师在课堂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带领学生做实验来加深印象。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更高的有求,于是陆续有高校开出独立的实践环节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避免毕业生出现眼高手低,会做题不会做项目的尴尬局面。

我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体系健全,但层次划分不够细

在教学体系中分别设置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初衷是理论教学学习基础知识,实验教学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实践教学综合运用,从而完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任务。但是实际执行中三个环节还没有完全打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教学条件问题还好,但是实验教学受师资、设备、学时所限,目前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直接导致了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不足,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设计流程。

1.2缺乏适合我校情况的实验、实践指导教材

各高校实验设备的种类及型号也各不相同,所以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材也不大可能有一个通行的统一的版本。由于指导教材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各种设备的性能不大熟悉,相关操作也不太熟练,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3多数学生对于专业没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本着知识点由易而难的思路制定,所以有很多相关的课程分散在各个学期进行,这样的安排虽然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循序渐进及构架的系统性。但是却无法使学生在单门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完成较大规模及较高层次的综合应用系统设计,设计成果难以达到一个应用系统的要求。最终的结果是:由于缺乏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系统设计的早期引导,学生的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兴趣缺失,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受到限制。所以,必须探寻一种辅助的实践模式,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时间、提供机会。【1】

2.改革的方向

2.1改革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推陈出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这一目标,应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但是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直接由验证性实验跨越到设计性实验还有一定难度,所以主要考虑采取以下措施逐步进行。

2.1.1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提前介入,在课堂上将验证性实验的一些基础工作在日常教学中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2.1.2增加过渡性实践环节。例如:在专业实习阶段,尝试给出某种方案,让学生改进该方案,或者给出几种方案,让学生分组实现,比较其优劣,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最终达到自主提出设计方案的程度。

2.1.3补充课程设置,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具有选修性质的综合实践环节——电子设计竟赛培训,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初期可以将这样的课程安排在假期,面向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后期扩大受众面。

2.2 搭建学科竞赛培训平台,夯实基础

适合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电子竞赛过少,只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几个有影响力的赛事,但是学生受限于现有条件,参与度不足,只能是少数人的游戏。不能普遍激发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促进教学而言,竞赛效果一般。对于这一点,解决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

合理组织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专业科技竞赛,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院级别的、学校级别的专业竞赛。不断丰富竞赛内容,使竞赛难度有梯度,所有同学都能参加,提高学生科技竞赛的参与度、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为校代表队输送大量的后备力量。

形成专业竞赛的传统,提高专业竞赛的水平,先与省级竞赛相对接,逐步提高至全国竞赛水准,争取更多的同学取得好成绩。

2.3 以竞赛促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竞赛,对往期竞赛题目进行解析,引导有能力的学生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钻研,并随时可以与任课教师交流答疑。任课教师也注意总结,有意识的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强调与竞赛相关的知识点。并且争取编写出合适的教材、讲义,逐步完善,使得教学内容可以为竞赛服务,反过来,竞赛题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

2.4 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提升平台影响力

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园内制作展板,一是介绍各个竞赛的情况,使学生对各个竞赛的侧重点,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从而在学习相关课程时目的更加明确。此外,通过展示以往参赛成果,也起到可以提振士气、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的效果。

此外,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考虑通过网站/论坛这种学生比较熟悉的媒体同时进行宣传,提升平台影响力。

2.5 现阶段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辽宁赛区获得三等奖一项;在第七届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中取得了全国摄像头组二等奖一项,东北赛区摄像头组一等奖一项、光电组二等奖一项、电磁组三等奖一项。我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达内科技杯”电子应用设计大赛,多名学生参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结论

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竞赛促实践,以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华.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实践教学改革 电子世界 2012年18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2]黄果,吴恒玉,蔡莉莎.从电子设计竞赛角度探索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2,Vol.23,No.3.pp:82-84

[3]罗敏.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电子类实践教学的启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No.2.pp:69-70

[4]张新安,熊文元,包本刚.电子设计竞赛促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Vol.32 No.12.pp:78-80

多层次教学 篇4

一、药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 案例教学法符合药物化学的课程特点。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教学内容包括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性质、合成、代谢、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等, 其特点是涉及学科多、涵盖内容多、应用领域多、内容更新快。以上特点决定了其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要以教材为基础进行适当扩展;在教学模式上应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教学方法上, 从强调知识记忆型学习向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运用型学习转变。而采用案例教学法, 使学生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并扩展知识面, 提高了学习兴趣, 符合药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 是对传统课堂授课的有效补充。

2. 案例教学法符合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

案例教学法符合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与药学类专业主要培养临床药师和执业药师的培养目标不同,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 毕业生可从事药品生产、管理、经营及新药研发等工作。因此药物化学的教学应围绕制药工程的专业培养方向, 在教学中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和专业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法, 可弥补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局限, 在介绍药物基础理论的同时, 有意识地强化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适当介绍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国外高校在药物化学教学中也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 并出版案例学习教材《Medicinal Chemistry Case Study Work book》 (Bruce L.Carrie著) , 书中收集的案例涉及临床用药和配伍, 适合药学类专业学生使用[2]。国内高校在药物化学教学中也尝试了案例教学法。《药物化学-案例版》 (孟繁浩著) 主要提供了一些代表药物的临床应用实例[3], 内容稍显单一, 并不适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使用。下面就对多层次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1. 梳理教学内容, 实行多层次案例教学。

药物化学课程内容繁杂, 涉及知识领域多, 如果不对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梳理, 收集的案例资料就会难以全面反映课程教学内容。我们将药物化学的知识体系按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 (1) 药物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2) 药物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 (3) 药物设计和新药发现的原理和途径; (4) 新药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然后对以上四个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针对基础知识和理论采用“趣味性案例”, 案例资料以药物发展史实例、社会热点事件等为主。例如, 在抗疟药中介绍“青蒿素发现的故事”, 在学习普萘洛尔时穿插介绍詹姆斯·布莱克因发明该药获得诺贝尔奖的资料, 学习麻黄碱时介绍“感冒药制毒案件”, 学习抗生素时介绍“超级细菌”, 学习激素药物时介绍“运动员兴奋剂事件”。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增加了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热情, 增加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针对药物临床应用和生产方法采用“问题型案例”。在讲课时提出相关药物的生产或临床使用实例,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在学习中思考, 并能学以致用。例如, 在学习解热镇痛药一节, 课前先提出临床应用实例:“一名3岁男孩由于误服了大约半瓶对乙酰氨基酚, 被母亲送到急诊室, 医生为男孩洗胃后, 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治疗。然后提出问题: (1) 大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产生何种毒副作用?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2) 医生下一步应采取什么治疗方案?为什么?”。每个章节的药物介绍都通过类似的应用实例, 提出若干问题, 供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分析讨论。针对药物设计和新药发现采用“典型案例式”教学, 精选了10个新药研发案例, 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通过课堂案例介绍, 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提高了学生对创新药物研究的兴趣和认识。如“西咪替丁及其类似物的发现过程”、“卡托普利的发现过程”、“他汀类药物的发现过程”、“紫杉醇的发现过程”、“联苯双酯的发现过程”等。通过案例讲解和讨论, 培养了学生新药创新的概念和意识。针对新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采用“研讨式案例“教学。由于药物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 要及时跟踪新药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布置学生跟踪最新上市的新药, 组织课堂报告和讨论, 包括其中蕴含了哪些药物化学原理和方法, 有哪些创新性, 对我国新药研发有哪些借鉴意义等, 引导学生如何从文献资料中进行信息的归纳整理,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 收集资料。资料收集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收集案例资料有几个主要来源:一是参考文献和教材, 如《Medicinal Chemistry Case Study Work book》, 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直接使用, 如地西泮类镇静催眠药的临床使用案例;二是反映行业进展和动态的网上资料和文献报道。如美国默克制药公司的罗非昔布召回事件;三是上市新药的研发案例。这部分来源于文献和专利报道的近几年世界上市新药。另外参考已出版的药物化学百科丛书《新药研发案例》[4], 从中选择合适的案例, 如西咪替丁的研发过程; (2) 编写案例。对收集的原始资料及文献资料要进行整理、提炼, 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编写完整的课堂教学案例。编写案例的关键是凝练问题, 每个案例提出5个左右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在“瘦肉精 (盐酸克伦特罗) ”中毒事件案例中, 可讨论问题如下: (1) 瘦肉精为什么能增加猪的瘦肉率? (2) 瘦肉精为什么能在猪肉中蓄积? (3) 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为什么会引起中毒?可能的机理是什么? (4) 瘦肉精能否用来增加运动员的肌肉?是否会产生毒性? (5) 有哪些可能的方法能快速检测猪肉中的瘦肉精? (3) 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调动。要将案例和问题提前布置, 使学生课后主动查阅资料, 思考解决方案, 课堂上再分组讨论, 老师做适当的引导, 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案例的背景介绍和问题的提前布置很重要。由于学时有限, 课堂讨论一般要控制时间, 以15~20分钟为宜。 (4) 总结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最后环节就是老师的总结评价。对于很多案例的讨论结果, 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 重点强调学生讨论的参与程度, 讨论问题的过程, 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路等, 鼓励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老师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和讨论过程给出总结性评价, 并计入平时平时成绩。

三、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的一些思考

1.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成效。

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后, 学生逐渐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所接受, 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 取得的主要成效表现在:一是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主动收集资料, 表现出高度的学习动机;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和通过讨论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三是通过查阅资料和集体讨论, 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了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对老师而言, 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 同时对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 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理论教学相比, 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重要, 因此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更高, 预期效果难以保证。案例来源也受到一定限制, 难以全面反映课程内容。因此, 案例教学目前还只能作为理论授课方式的一个补充, 不能代替理论教学。安排适当比例的案例教学内容, 能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效果。

总之, 在药物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层次案例教学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但要成为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还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 在教学互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在许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性质, 结合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实施多层次案例教学法的体会, 讨论了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和实践探索过程, 总结了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成效和局限, 为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药物化学,制药工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

[3]孟繁浩.药物化学 (案例版) [Z].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多层次教学 篇5

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符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研究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使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高等学校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如何通过整合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一流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环境、拓宽实践内涵、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引入现代新技术、加强立体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国内的高校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2-10]。

以建设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传承百年教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中,构建了“基础厚、口径宽、多学科交叉、强弱电结合和软硬件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电气电子信息类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内涵,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一流实验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在电子电工实验教学方面,我们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宽口径专业教育引导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引导创新,培养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出类拔萃的工程

科技人才。”

注重应用软件技能,跟踪科技发展方向,构建了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并重、多学科交叉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强调教师承担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任务,鼓励教师主动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转化到实践教学中;必须合理利用多方资源,通过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以及采购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搭建实践教学的一流环境。宽口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3.1 拓宽实践教学内容

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必须处理好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坚持精英教育观念,深化改革,将实践教学拓展为包含电子、电气、信息、通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信息获取技术等宽口径综合技能的培养,强调基础厚、口径宽、多学科交叉、强弱电结合和

软硬件并重。

3.2 以学生为主体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学生是主体,服务是宗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验室开放管理,保证设备完好率,学生随到随用,有问必答,免费提供场地、设备、元器件和教师辅导,帮助学生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种国内外竞赛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3 向能力型人才培养转变

针对新世纪能力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有关工科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进行实验以及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进行部件、系统和工程应用的设计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必要的技术和现代化工具的能力;对现代技术和知识进步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把握能力;在跨专业团队中发挥作用、有效工作的能力。

3.4 实现自我学习、自主锻炼、个性培养

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过去实践教学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验证性实验统领的局面,增加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比例,丰富科技研究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课内外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立项的PRP项目、课外科技活动、国内外科技竞赛、企业联合实验室项目等挑战,激发兴趣、自我管理、自主完善,完成理论到工程认知的转变和创新。

4.1 拓宽实践教学的外延

电气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和仪器等)宽口径专业基础培养,构建了电气电子信息类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考虑到非电类专业对电工电子课程的不同需求,度身定制了非电类课程和实验模块,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拓展成为包含电路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四大知识模块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设计要求,涵盖了全校电类专业(1 000人/年)和非电类(1 800人/年)共30个

专业方向本科生培养的要求。4.2 深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并重、分离与集成电路兼顾,增加了可编程技术的比重,先后开设了微机原理与接口、可编程控制器PLC、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DSP应用技术和Labview虚拟实验等实验课程,跟踪科技发展方向;加强结合EDA技术,完成仿真、设计、制版等教学要求,增加软件应用实验课时数,传授PSPICE、Matlab、EWB 和Protel等应用技能;趣味性的研究型实践内容,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教学形式上,实

验课程单独设课,单

独考试;实验教学采用一人一组,独自动手实践。

4.3 丰富课内外实践的内容

通过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设计和创新实验等环节,深入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系统综合、设计和开发能力;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电子科技协会、PRP和PEP项目、实验公共选修课、全国科技竞赛、与企业联合开放实验室的项目等,完成创新性研究工作,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自主建设、开放运行

5.1 集中建设、资源共享

实验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才、资金、用房、政策等方面给予全力的支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中心拥有闵行新校区电院群楼中的一幢独立大楼,整合了电气电子信息类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面向全校的电工电子实验平台”、“电气电子信息类基础课实验平台”、“公共专业

课实验平台”及“科技创新实验平台”等4个实 验平台,实现了集中管理、全校共享。

5.2 自主研发、跟踪技术发展

通过实验室的建设,不仅使实验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可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自主研发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和深化实验内容,使实践教学不断向数字逻辑、可编程技术、DSP应用技术、虚拟技术等方面的拓展,紧跟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近5年开发的主要自制设备包括: JDEE-10型CPLD系统可编程器件实验箱、JDEE-6传感器实验仪和JDEE-6014型Labview虚拟实验装置等共9大类840余台套。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先后与ALTERA、TI、NI、TEK、ST、飞利浦、三菱等著名国际跨国公司建立了7个联合实验室,构成了技术含量高、覆盖面广、体系完整、设备先进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3 开放运行、规范管理

实验室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开放运行机制,从时间开放,到内容开放,再到完全开放,满足学生自主式实验方式、合作式实验方式和研究式实验方式等多种实验教学形式的需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实验室设备采用统一管理与分室管理相结合的个人责任制管理模式,健全了实验室管理条例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服务,面向全校学生,完成实践教学。

重视软件建设 实验教学的软件包括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实验多媒体建设、实验网站建设等多个环节。加强人才引进,重视内部培养,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之间的界线,鼓励知名教授和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参与指导学生PRP课外科技活动。完善课程组负责制,实现课程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对现有青年师资通过培训、交流和在职攻读学位等途径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实行考核制和聘任制相结合,部分岗位公开竞聘。在教材和网络资源建设上,积极进行实验教材建设和实验讲义编写,开发制作各种多媒体实验教学件,录制实验教学录像,建设实验室网站等,形成了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完善教学检查制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坚持教学督学及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系主任和教学督导以随堂听课的形式,对各层次教学质量、教案、教学备课等进行检查;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反馈意见。明确的激励机制可以体现教学的重要地位。根据学校规定,制定并实施了对各种教学成果获奖、规划教材出版、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获奖给予奖励,并在职称评审、工资定级中,对在实验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如精品课程的课程组成员、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可以获得政策倾斜。

结 语

上海交通大学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每年为全校电类和非电类的2 800名本科生服务,完成14万实验课时数和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受益面大, 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5年来,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支撑建设了1门国家精品课程和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竞赛获奖百余项,成绩显著,为国内其他高校的电工电

多层次实验体系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多层次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17-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现有的实验课程内容势必要不断更新,保持实践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重形式、重验证”的实验教学模式,尝试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使相近课程的专业知识交叉点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高校目前主要以本科生的实践教学需求为根本目标,可将实践课程体系划分为系列化的教学模块,在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教学试点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完善更新验证演示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尝试开展创新研究性实验。通过不断改革实验形式和教学模式,不断建设完善实验各教学模块,来健全丰富实践教学的知识结构。

实践课程体系各模块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必须相互衔接,逐渐深入;在取材上力求做到先进新颖、理论实际并用,体现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知识层面上由基础到专业基础再到专业,层次逐渐加以提升;在知识结构上由点及面再到系统,特别注重加强系统观念的培养和系统设计方法的训练,增强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在实践指导思想上转变以往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直接将以搭试、焊接为主的实验过渡到以系统设计、模拟分析和系统实现为主,尤其要强化EDA 技能训练和加强工程意识培养,以合适的方式反映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

对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根据示范中心实验教学要求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易及难,分别开设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进一步推广扩大开放性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安排形式要多样化,同时鼓励学生选做研究开发性实验。

二、实验多层次教学模式的特征

多层次实验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引导为辅助,以实验室开放为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建立针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在探索中形成一套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教学指导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使开放性实验教学不只是徒有形式,关键是要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效果。开放实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和开拓创新条件,使学生逐渐克服以往过度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学生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的良好实验习惯。

实验时间上的开放,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安排实验,拥有自由发挥想象力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这能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设备自由开放,学生只要具有进实验室的资格,在实验室预约登记,凭学生证就可以随时去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室会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安排指导。

实验内容上的开放,也是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探索的关键。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项目,对同一实验内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对比,在内容上实行分层教学,对待低年级和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主要开展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掌握常用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专业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能力。对具有一定技能和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命题等形式设定目标,开设“一题多方案”的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完成实验任务。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独立设计创新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可以大胆构思,参与有前瞻性和开发性的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科研成果紧密衔接起来。老师只需要掌握学生的动态,适时加以引导和提示,这也为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技术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实验网络平台提升教学模式优势

以网络为基础,构建实验教学交互系统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登录实验系统平台,查询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明确实验任务要求,了解实验设备,掌握实验方法后,就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并通过网络实时提交实验测试结果,查询实验最后的成绩。教师也可以在任何一个能连接到校网的地方,设置课程的实验内容,查看学生登录信息,批改学生网络作业,提交最终实验成绩。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实时跟踪学生实验情况,准确考核学生实验情况。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就课程问题在平台上实时发布、专题讨论、网络释疑、信息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对教师教学情况调查学生反馈意见等教学辅助工作。

目前开设的《电子测量技术》、《信号与系统》、《DSP技术》、《现代逻辑技术》等教学模块实践课程,在网络平台上尤其显示出其教学模式的优点。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可以进一步渗透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系统开发设计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提升工程实践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校实验内容和手段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提升,开展多层次实验体系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创新导向的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是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重点之一。多层次实验体系的教学模式,完成了学生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实验、电子类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了电子系统设计、制作、调试、测试等实践训练过程,丰富了实践课程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践环节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当然,实验教学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才能建立更加趋于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辜良瑶.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的实验教学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06,(4).

[2] 卢慧芬.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6).

[3] 高新科.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教学改革新探[J].福建电脑,2006,(4).

[4] 曹爱红.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5).

[5] 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

[6] 王海霞.体验式教学浅谈[J].大学教育,2012,(2):63.

多层次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低起点、多层次”,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据江西省现行的初升高招生政策, 即使是重点高中, 每届学生的入学成绩也是参差不齐的, 且成绩差异较大。即对高一新生而言, 原有基础不等, 又由于初升高试题重考查学生能力不够, 有些靠初中用功学习而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 因高中学习理性要求较初中高或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不适应, 产生了一些入学成绩较高不适应高中学习的后进生, 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高中历史教学, 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才能真正体现这一点呢?对此, 我做了“低起点、多层次”教学试验,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低起点、多层次”及其做法

所谓“低起点”, 就是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适当放低教学过程的起点, 使全班学生从教学过程开始, 都能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所谓“多层次”, 就是在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由低到高的梯度较小而又层次分明的问题, 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一步一个台阶, 逐步达到本节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同时又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层次, 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思想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适当放低教学起点, 适当提高教学层次, 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这种做法, 尤其适用于专题教学和拓宽引用方面的教学。

(一) 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 了解后进生对这些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 确定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起点, 一般说来, 这个起点要比传统教学过程起点低, 使后进生都能接受。上课时, 从这个适当放低了的起点出发, 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 剖析教学内容及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层次和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结构, 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 安排教学层次, 包括教师讲课的层次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三) 根据教学层次安排, 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和练习题, 使之形成梯度较小, 层次分明的台阶, 上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这些台阶逐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

(四) 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较高层次的问题, 在备课时要准备补充性问题, 以便学生在“启而不发”时, 再上一个台阶, 借助这个台阶攀上教学的较高层次。

(五) 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某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层次, 同时注意掌握各教学层次的节奏, 使其与大多数学生相适应。

(六) 每节课都要安排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 作为机动内容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研究,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 就留给学生课外研究。

三、收获与体会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成功, 使后进生建立了自信心、自尊心、胜任感、成功欲和学习兴趣, 从而为提高整体水平扫清了障碍;其次,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最后是使教师摸索到了备课和上课的规律, 能分层次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教和学密切配合, 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有以下优点: (1) 由于起点低, 学生学有所得, 逐渐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为实现后进生学习上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 由于提高了教学层次, 减缓了坡度, 从而减少了后进生学习上的困难, 使他们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 由于教学层次分明, 一步一个台阶, 便于启发学生思考,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4) 由于实行多层次安排教学, 避免了简单重复, 增加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课堂效益; (5) 由于教学层次的科学安排, 随着教学活动由低到高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相应地得到提高; (6) 由于每节都安排了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 优生也受益匪浅; (7) 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 促使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有利于教师掌握备课和上课的规律,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8) 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 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寓于教学的层次安排之中, 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贯彻启发式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具体化, 解决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 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还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地协调配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 1-2.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基本功.

[3]李兴怀.素质教育与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 1996, 6.

多层次教学 篇8

1. 显形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 不是教学上装点门面的摆设, 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是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 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教学目标这个问题, 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 如布卢姆、加涅等的研究都是非常著名的。他们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

2. 短期与长期的目标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应是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学好最有价值的数学 (基础性、发展性、现实性的知识) , 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短期目标是指本课和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要求, 这种知识性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最低目标;长期目标是指过程与方法, 是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指热爱科学、勤苦于思考, 善于探索, 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学内容分层渐进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考虑到层次性, 由浅入深、分层渐进,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 采取因人而异的措施。起点较低的同学教学指导要有所倾斜, 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优生设计的教学问题要灵活一些, 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更要有一定的梯度, 由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发展题, 还要设计一些机动题,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来取舍。

1. 分层提问。

首先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如果问题过难, “学困生”的思维就跟不上, 甚至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 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 造成注意力分散。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

2. 分层练习。

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 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练习, 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同一练习, 分层要求。把统一层次的课堂练习变为多层要求的训练,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自己的训练目标, 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潜能, 以期达到“你到达目的地, 我也到达目的地”, 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 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2) 不同学生, 不同的练习。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层次, 在设计练习上也应该是多层次的, 这是课堂教学分层的延续, 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自由选择”,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首先, 应把练习设计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一类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题, 及难度稍大的课本和配套《作业本》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提示的习题, 让学困生经过努力, 尽力完成, 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步达到学习目标。一类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等要求设计的, 面向大多数学生设计的练习, 供中等生练习, 让他们在练习中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再一类是根据优等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教育, 难度稍大的习题, 让他们在探索中发展提高。

三、教学形式分层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组织形式上要改变传统的固定方式,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临时进行分层组织:

1. 按能力隐性分层。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 大多“学困生”是暂时性的, 特别是刚进学校的低年级同学, 他们当中有的是缺乏家庭辅导, 有的是前期开发不够。如果多给他们机会, 多关爱、多鼓励, 他们也会变成优生, 所以我采取的都是隐性分组教学, 通常采用的是分类自学、分类质疑、分类指导、分类练习。把这类环节自然地融入正常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之中, 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培优辅差。

2. 按兴趣显性分层。

多层次教学 篇9

一、教学目标:立足每位学生的数学发展

1.显形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完善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 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 、价值观等发展和生成, 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内容。如《美丽的校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主题图“美丽的校园”内容十分丰富, 有在空中飞的小鸟, 有在草坪上踢足球的男生, 有跳绳的女生, 还有大树、红花与黄花……从主题图上看数数。这也是这课的“认知目标”, 是显性目标。但从中蕴含了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2.短期与长期的目标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应是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是指本课和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要求, 这种知识性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最低目标;长期目标是指过程与方法, 是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指热爱科学、勤于思考, 善于探索, 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长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课中的短期目标来实现的, 而每节课的短期目标必须体现长期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有短期目标, 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 眼光短浅的。因此, 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学内容: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

1.分层提问

首先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如果问题过难, “学困生”的思维就跟不上, 甚至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 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 造成注意力分散。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 教师要善于将既定的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具体问题, 并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景。让优生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针对“学困生”的提问, 主要是为他们设计一些陈述性和程序性的问题, 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 学习陈述性、程序性的知识。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这样给每类学生都有一个弹性去完成学习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增加了优生, 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练习

(1) 同一练习, 分层要求

把统一层次的课堂练习变为多层要求的训练,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自己的训练目标, 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潜能, 以期达到“你到达目的地, 我也到达目的地”, 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 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同是《美丽的校园》, 根据学情, 在认识“9”、体会“9”的数感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从“1”开始一个个往上数, 还可以与“8”、“7”等数进行比较。你有哪些说法?第一组的同学每说出3种奖一个“机灵狗”, 其他组的同学每说出4种才奖一个“机灵狗” (奖品) , 表示法越多, 奖品越多。

(2) 不同学生, 不同的练习

在分层练习中, 在每个学生保证一定题量的基础上, 让他们自由选择, 同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突破, 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和半时。据课前调查, 有30%的学生已会认整时和几时半, 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就考虑每一类学生的知识水平, 设计了一系列闯关的题目, 鼓励每一个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攀登。说一说, 下列钟面的时刻, (课件出示下列钟面上的时刻:9时、12时、10时半、5时半、1时、11时半) ;在作业纸上写出以上钟面的时刻。以上练习虽然提供的是同一个条件信息, 但两题的要求却不一样, 第②题写出时刻比第①题说一说的要求要更高些。通过反馈交流让只做第①题的同学也了解到第②题的写法, 同样在倾听同伴的发言中了解了时刻的写法。接着同样设计了第二组题目让学生选择:①按要求拨出下列时刻:7时半、8时、4∶30、6∶30;②同桌合作, 一个同学拨自己喜欢的时刻, 另一个同学写出该时刻 (两个角色自由选择、伙伴也自由选择) 。

三、教学策略:因人而异, 以学定教

1.按能力隐性分层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按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层。但采用的都是隐性的分组教学。如:在上《认识人民币》一课, 课前就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有50%的同学已会认人民币, 于是课前的头一天就分别要求, 对已经会认的同学, 要求他们晚上跟家长一起去购物;对还不认识的同学, 要求他们回家让家长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来认一认。这样为第二天的新课扫清了许多障碍。

2.按兴趣显性分层

按兴趣分层很容易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更有益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特长与亮点而增长成功的信心。在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统计》一课就采用了按兴趣分层的方法来进行。“统计”的第一课原来安排在省编教材的四年级教学, 而在新教材中却安排在第一册, 跨度很大, 要让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并在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上表示数据及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确有一定的难度。但画画是小朋友都喜欢的, 所以可以让喜欢画画的同学引领大家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评价:着眼数学学习兴趣的可持续成长

新课程强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进, 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上进;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同时在评价过程中, 不但要对结果进行评价, 更要对过程进行跟踪评价, 对一些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结果的, 也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实施分层评价, 挖掘出有价值的成分, 特别是对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 教学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 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摘要:“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 是根据新课程提出的个性化教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有差异的教学, 主要体现为目标分层要求、内容分层渐进、形式分层组织和评价分层实施。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杨世诚, 王明荣.动态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教学, 2004, (2) .

[2]钟树祖.新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教学设计.物理新课程.

[3]章长林.关于构建“目标·启发·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西湖教育集团.

多层次教学 篇10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映, 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减少后进生的出现, 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数学学科之所以成为“老大难”学科, 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 随着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时间的增长越来越明显。数学教师应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 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 达到一定标准, 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分层教学”,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 提供一个很好的评价依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 分层递进,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学会知识增长智能, 提高素质。

二、精心设计, 启迪思维, 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 必须重视课堂练习, 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要么使学生吃不饱, 要么使学生吃不了, 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 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 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 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 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例如《利息》这一节课, 计算利息的方法是本金乘利率乘时间, 在设计练习时, 第一层次设计:一些整存整取的练习题, 利用求利息的方法直接可以求出, 让全班学生能都得到巩固。第二层次设计:让学生充当银行职员, 储户取款时应该如何结算, 这里就要涉及到计算“本金”, 当然也就遇到许多生活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储户没有按时支取, 有的可能提前支取, 有的可能推后支取, 那么这里就要涉及到计算活期与定期的两种不同利率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有的甚至要综合运用两种方法。第三层次设计: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平时生活知识的积累提出问题:“零存整取”到期时应该怎么计算本金呢?银行里的工资卡又是怎么利息的呢?买房子贷款应该怎么付利息?……学生提的问题有的能在课堂解决, 也有的一时解决不了,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查资料、问家长、问银行工作人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像最后这一层次, 往往是以加“☆”来鼓励学生, 比一比到期末谁的五角星多。

三、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教学, 分层评价, 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乎分层教学, 分层评价, 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为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对知识的传播, 发展学生的智慧, 培养良好的品德及健全的人格。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 总会有一些学生成为落后生, 我总会花很多时间为这些学生补课, 但效果还是不理想。久而久之, 他们对数学失去了信心。运用“分层教学”, 使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都到了成功的体验。由此建立起自尊, 自强和自信心。。

我去年教过的一位同学, 原来上数学课时, 总是用一双疑惑不解的眼睛看周围的一切,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回答有的题目他不会做。自从用了分层教学后, 他找回了自信, 上课也能主动参与。当他得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个90分时, 他看着老师发自内心的笑了。后来我对他学习中每取得一点成绩都及时, 真诚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从此, 他上课听讲更认真了, 比原来做题快了, 数学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可见自信心对于一个学习困难者来说尤为重要。有位老师说过:“一个数学定理或定义对一个学生来说也许今后一生都用不了一次, 但自尊, 自信, 自强是每一个学生每天都需要的。”

“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验到了成功, 由此使学生不但学习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建立了自尊, 自强和自信心, 而学生一旦有了自信, 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此时我深深感到:人不怕不会, 就怕没有自信。自信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四、改善师生的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成。能否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分层测试题”为教师建立了一个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桥梁。原来我对学生的评价, 缺乏客观性, 有时比较片面, 总是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如果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 时间长了, 我便会逐渐失去了信心, 态度慢慢变得生硬, 导致师生的关系慢慢疏远。使用“分层教学”后, 我首先转变了观念, 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 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然后分层教学, 分层评价, 使他们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例如:教学“两个修路队共修一条路, 3天修完。第一队修了120米, 第二队修了102米,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教学中, 首先弄清两队修路的天数相等, 接着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 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当学生完成第二种解法后, 我们可以设问:“这道题为什么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如果两队修路天数不同, 修路的米数相同, 那又可以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 精心设问, 有的放矢, 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各种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教学应关注多层次经验的积累 篇11

一、创设观察与操作的平台,帮助学生生成体验性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经验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体验性经验;其二是方法性经验;其三是思想性经验。在这三个层次的经验中,体验性经验是基础,方法性经验是提升,思想性经验是积成。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孩子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时,往往不是按照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看到的、摸到的积累在脑海中,渐渐地生成一些感觉与认知,最后再将这些感知与认知整合起来,形成原始性(体验性)的经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就需要我们创设观察与操作的平台,便于学生多观察、多操作,从而形成体验性经验。

“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分数的认识是学生认识“数”的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它无论是在意义、读写及计算方法上都与其他“数”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接受。为此,我在教学时,创设一系列的观察与操作的平台,先帮助学生生成关于“分数性质”的原始经验,进而再阐述分数的概念实质。首先呈现“分蛋糕、分苹果”等关于“均分”的模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现实生活中关于“均分”的情景,让学生生成“均分”的表象认知。其次,我与学生一道,从“折纸”切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均分”的内涵。再次,我让学生随便对一些事物进行均分,让学生们在这些均分的过程积累原始的体验。最后,再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归纳、总结“均分”的实质。由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性的元素,所以在教学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住均分的实质。

二、关注探究与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生成方法性经验

从观察中、实践操作中获得的经验是浅层性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对这些经验进行适当的提炼,就无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迁移与生长。为此,当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获得相关经验后,我们还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与思考,进行深层打磨,从而帮助学生生成方法性经验或策略性经验,进而获得具有生命力的经验策略。

“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材呈现内容的步骤是:“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记录,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由此引导学生根据所填写的数据来推导‘比’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与操作,学生都能初步积累有关“比”的原始表象,但他们还不能将原始性的经验表象进行深层提炼,还不能化作策略性经验。为此,我在教学时,基于学生原始经验的表象,引导他们从思维层面进行探究与思考,并努力地将“比”的基本性质与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进行整合,从而让学生从已经生成的知识经验中找到方法上的共通,进而让学生在探究与思考过程中获得一个方法性的经验感知。

三、进行概括与反思的训练,帮助学生生成思想性经验

“数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对人类世界种种现象理性分析的思想。”为此,在帮助积累原始性经验、策略性经验后,还要关注这些经验的思想性,努力从这些原始的、策略的经验中获得一生有用的东西。

“测量方法”的教学。小学教材之所以安排测量的内容,是因为想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渠道,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方法,并生成相关的思想性经验。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只进行解决具体问题,那么显然违背了编排的初衷,显然不能给学生带来有益的东西。为此,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常规性的测量,如,测量铅笔的长度,接着,我让学生用常规的工具去测量“非常规”事物的长度,用学生的小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度,由于测量的难度增加,所以测量的结果千差万别。面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分析、反思,用替代法测量黑板的长度,即先用一根线,来测量黑板的长度,然后再用常规的测量工具(小尺)来测量这根线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接近了许多,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一思想,我又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测量其他“非常规”物体的长度,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测量过程时,既学到了测量的方法,又生成替代的思想。

多层次教学 篇12

电子仪表系统EIS(Electronic Instrument System)是现代民航飞机的显示终端。当飞机出现故障时,机务维修人员需要依据EIS系统提供的故障效应,结合故障隔离手册(FIM)、飞机维护手册(AMM)等技术资料,实现故障排除,确保飞机的安全飞行。因此,从系统功能认知、操作实践、故障隔离和综合维护多个方面,形成多层次综合化的EIS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深层次理解EIS系统原理,提高解决实际维修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1,2]。

二、多层次EIS系统实验体系设计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电子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机务维护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我国民航规章与标准规定,民航培训机构在培养机务维护人员时需要满足CCAR-147部[3,4]的要求。因此,EIS系统实验内容必须符合CCAR-147部的内容要求。

CCAR-147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规定EIS系统主要由电子飞行仪表系统EFIS(Electronic Flight Instrument System)和发动机指示与机组警告系统EICAS(Engine Indication and Crew Alerting System)/飞机电子中央监控系统ECAM(Electronic Centralized Aircraft Monitoring)组成,培训内容包括系统概述、系统组成、系统功能和系统转换与控制关系,如图1所示。

针对EIS系统的培训要求,结合航线维护工作流程(故障现象→故障隔离→故障排除)[5],设计EIS系统功能认知、EIS系统操作实践、EIS系统故障隔离和EIS系统综合维护四个层次的实验体系,如图2所示。EIS系统实验体系旨在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系统而有序地加强学生对机载系统的了解,能够利用所学解决飞机维修实践中出现的实际故障。

1.EIS系统功能认知。EIS系统功能认知实验主要用于帮助学生了解EIS系统显示组件的整体布局,结合理论教学内容深入学习EIS系统各显示器的正常及故障显示。通过EIS系统虚拟仿真软件代替静态的教学图片,使学生深入认知机长外侧显示组件、机长内侧显示组件、上显示组件、副驾驶内侧显示组件、副驾驶外侧显示组件、下显示组件的显示内容。通过设置不同的显示组件故障类型(如:电源、信号丢失等),加深学生对系统故障的感性认知。通过上述的实验设计,学生可以生动直观地认知EIS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EIS系统操作实践。EIS系统操作实践主要涉及EIS系统转换和控制关系,属于操作类实验。此阶段主要解决EFIS控制面板对PFD和ND的控制,显示源面板对组件的控制,显示选择面板显示内容的转换,显示亮度控制面板对显示器亮度的控制等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过程中教师设置不同的外部状态,学生根据课堂讲授的系统工作原理,深入了解EIS系统是如何从飞机的导航系统、发动机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获取飞机状态参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对EIS系统结构、控制关系和信号交换的整体把握,为后续的故障隔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

3.EIS系统故障隔离。EIS系统故障隔离实验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利用EIS系统提供的故障效应和维修文件,解决故障隔离问题。实验过程中教师设定不同的故障,学生根据不同的故障效应,包括警告信息、警告灯、故障旗等,结合课堂讲授的系统原理分析故障原因,并且针对所分析的故障原因进行系统检查,查找故障隔离手册,并依据维修排故手册进行分析测试并最终确认故障点。

4.EIS系统综合维护实践。EIS系统综合维护实践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维护保障能力,通过引入EIS系统典型故障案例,从故障效应、故障确认和故障隔离等各个排故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了解EIS系统体系结构,熟悉维修标准步骤,提高故障点定位等实际工作能力。一个标准的EIS系统综合维护流程如图3所示。

教员首先设定EIS系统典型故障,学员根据故障效应,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系统的测试,获取故障代码。然后查找故障隔离手册,制定故障隔离步骤,严格按照排故手册要求执行排故程序。学员更换相应故障组件后,重新进行故障测试检查,验证故障点是否排除。若故障没有排除重新执行上述步骤直到故障排除为止。故障排除后,打印无故障报告,提高故障排除程序,结束综合维护实验。

三、结语

针对EIS系统的培训要求,结合机务维护人员航线维护工作流程,设计多层次的EIS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从故障的效应、故障的确认和故障的隔离等各个方面,对学员进行培训,有利于学员系统了解EIS系统工作原理,建立清晰的排故逻辑,提高实际排故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庆霞,郝瑞,耿宏.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航空电子实验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64-165.

[2]樊智勇,王娟,王勇.多功能飞机维护训练器的建设和教学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82-184.

[3]陆宏.浅谈CCAR-147培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J].科教导刊,2013,(24):93-94.

[4]王洪涛,邓君香.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CCAR-147培训)的现状及发展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6):206-207.

上一篇:地面变电所下一篇:环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