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模式

2024-10-14

多层次模式(共12篇)

多层次模式 篇1

部件装配技术专业是我校的一个特色专业, 培训层次主要包括生长干部本科学员和士官学员, 主要承担某部件装配检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任务。其中, 生长干部本科学员为学历教育, 侧重原理教学及指挥能力培养, 士官学员为职业技术教育, 侧重实践能力培养。针对两个培训层次的特点, 结合专业教学实际, 通过多年来教学实施过程中探索与实践, 摸索出了一套相近专业多层次融合培训的新模式, 充分发挥了各层次学员的特点和优势,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坚持“资源共享、有机结合、多方受益”的创新原则, 创建多层次学员融合教学培训新模式

通过不断对各层次教学训练规律与特点的研究, 针对教育资源有限、培训内容相关、任职岗位能力需求部分一致的实际, 在不改变各自教育规律与特点的原则下, 瞄准两个培训层次培养目标对专业技能要求的“共通点”,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保障条件建设、实践操作训练、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等方面入手, 加强各层次教学训练有机融合, 提出并实践了多层次学员融合培训的新模式, 实现了基于同一平台的“联教联训”及不同层次学员之间的“互导互学”, 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达到了不同层次学员相互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

2.坚持“区分层次、突出特点、存异求同”的组训原则, 构建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以任职岗位能力需求为牵引, 结合生长干部本科学员与士官学员不同的培训特点与目标, 分别制订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培养方案[1,2]。按照两个层次各自的培养目标, 分别优化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士官学员按照“强技能、懂管理、能组训、会指挥”的原则, 突出应用技能培训特点;生长干部本科学员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指挥”的原则, 突出技指合一的培训特点。针对两个层次学员应知应会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 寻求共同点, 设置通开专业基础课程、实践类课程、设备管理类课程以及拓展类课程。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 区分不同层次, 明确侧重点, 准确把握难度与深度, 结合学员基础实际及培训要求, 合理设置学时数与内容要点。

3.坚持“教用一致、多重并举、虚实共融”的总体原则, 创建多元融合的教学训练共享平台

按照教学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训练设备、教材规程、教学场地、网络平台、考核规范等条件建设并重的原则, 依托“2110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模拟训练设备建设、结合学校训练场地整体建设, 建成了军队重点实验室、专业教室, 建立了实践训练中心, 研制了一批模拟训练设备, 开发了部件装配虚拟操作系统、部件结构原理计算机三维仿真示教系统, 编写了实践操作规程20余册、各层次专业教材30余部, 制订了专业实习方案, 设计制作了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20余套, 建成了4门网络课程, 制作了教学模型30余件、原理教学挂图120余幅, 规范了专业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创建了满足课堂教学、现地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操作、专业实习、考核评价要求的综合性教学训练共享平台, 为促进各层次学员综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

4.坚持“教学创新、教练创新、教导创新”的教改原则, 建立了多层次学员融合训练的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本专业课程与实际设备结合紧密的特点, 对理论课程, 积极探索案例式、研讨式、现地式等教学方法[3]。注重收集整理用户在设备日常管理和操作使用中的经验教训, 整编成典型教学案例, 融入到专业教学训练中,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组织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重大课题研讨, 提高了学员安全意识与管理水平。广泛开展现地教学, 将课堂拓展至库房, 加深了学员对实际设备的认知水平。

在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具体教学组织中, 将两个层次学员的教学、训练与指导融为一体, 不断凝练了“学、练、导”三结合的“层次训练法”。其中, “学”是指在训练前期组织士官学员现地参观、学习规程、观摩操作、熟悉流程等, 以掌握设备操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练”是指学员按照操作要求, 开展部件装配各小专业的装配检测、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实际训练;“导”是指学员在“学”、“练”的基础上, 协助教员指导生长干部本科学员开展设备操作与管理训练。这种层次式训练法, 不仅培养了学员过硬的设备操作技能, 同时锻炼了学员的管理、指挥和组训能力。

5.坚持“一专多能、技指融合、全面发展”的培育理念, 打造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在目前教员队伍编制有限、实践训练教练员力量薄弱, 建成两支相对独立师资队伍存在困难的现实情况下, 采取融合式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保障, 实现了同一支教员队伍和实践训练教练员同时满足本专业两个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

针对新任课教员缺乏专业教学经验, 专门组织了生长干部本科学员与士官学员两个层次的教学培训活动;针对大专层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 组织开展了实践训练教练员教学经验交流会与教学方法研讨会;针对最新设备的教学需求, 组织教员到设备研制部门跟踪学习, 邀请设备研制专家来校讲学;针对教员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弱, 组织部分教员到设备使用部门见学;针对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使用单位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员, 充实教员队伍。通过采取这些措施, 整体提高了任课教员和实践训练教练员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组训能力, 建成了一支既能胜任生长干部学员专业教学又能胜任士官学员专业教学的人才队伍, 为搞好专业教学训练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

6.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评”的评价原则, 健全实践操作技能评价体系

为加强实践操作训练技能考评的科学性, 不断开展专业技能考评方法研究, 科学构建专业技能考评体系规范。制订了《部件装配技术专业学员技能考核标准》及《部件装配技术专业学员技能考核实施细则》, 明确了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方法、成绩评定方法, 细化了评价指标, 规范了组织与实施程序, 实现了专业技能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提出了专业理论课程考试的“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专业技能课程考试的“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制订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操作考试改革方案”, 实现了全过程全要素评价、学员参与评价, 有力地促使了考试目的以检验学习效果为主向以促进学习为主的转变, 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通过考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达到了总部对两个培训层次学员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 促进了学员学习训练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有效调动, 促进了专业教学训练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促进了专业教学评价的完善与发展。

多层次学员融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创造性地贯彻了高等教育理念,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 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教学训练, 有效解决了训练设施数量不足与多层次训练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 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现地教学法、“学、练、导”三结合的“层次训练法”、“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分段综合考试模式”等先进的教学、组训方法的应用, 充分发挥了两个层次学员的特长, 激发了学员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强化了设备操作技能的培养, 学员动手能力明显增强。融合培训模式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其理论思想与实践成果在我校多个专业的教学训练中得到推广应用, 发挥了较好的借鉴参考价值与示范作用。

摘要:针对本科生长干部学员和士官学员两个培训层次的特点, 通过创新融合培训的教学模式, 构建了多层次融合训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 搭建了多元融合的教学训练共享平台, 打造了一支过硬的教员队伍, 健全了实践操作技能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受到学员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为相近专业多层次学员的融合培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多层次,融合培训,创新,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M].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2005.

[2]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M].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2009.

[3]张鹏, 王臻臻, 何山.军校士官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8) .

[4]董三强, 王玉玲, 余文力.士官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二炮院校教育, 2013 (2) .

多层次模式 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预计,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三年,中国的经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韦霞,2010)。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达到47%(江维国,2010)。《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

相对于旺盛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就业还十分困难,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罗旭娟,)。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窦建华,2010)。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内容不系统,设施不完备,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王志伟,)。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李洪江,2010)。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多层次模式 篇3

关键词:多层次;课堂;学习模式

我们通过学习、研究、实践,确定了我们的基本教研教学流程:

1.课前:(1)教师备课。(2)师生共同备课。

2.课上:(1)复习。(2)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3)出示自学小帮手。(4)自学。(5)汇报及质疑。(6)检测。(7)全课总结及再次回顾目标。(8)布置作业。

3.课后:师生研课。

一、课前备课

(一)课前教师备课

教师备课的环节为:教师个人备课—年级组集体备课—教师个人二次备课。

(二)课前师生备课

师生合作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学情,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的过程。师生备课分三次完成。

1.第一次备课:看教材,提建议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调查学生关联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便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还可以根据学生精读教材的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动,使学生后面的自学更有效。具体做法是:选程度不同的学生各一名,通过学生“精读教材—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教师发现问题”来完成。

2.第二次备课:看学案,改教案

我们制订的学案包含以下四个基本要素:(1)学习目标。(2)重点难点。(3)学习过程。(4)课堂检测。

经过实践我们总结出师生二次备课的具体操作如下:

(1)将教师准备好的学案发给学生。(2)学生进行阅读、批改,发现并思考问题。(3)师生沟通。(4)结合学生在备课中发现的问题,完成第二次备课。

3.第三次备课:看教案,改教案

二、学习目标的制订(细化目标)

我们是这样来确定学习目标的:

(1)回忆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评估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2)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具体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学习目标更有针对性。

三、自学小帮手的设置

自学小帮手,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一个指导的作用。学生在低段,自学能力还没有形成,这时,教师要给出具体的、明确的知识性、过程性的自学帮助;中段的学生,经过一定的经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学的能力,教师的提示可以不再具体到概念、定义等,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到了高段,根据具体的课例,教师给出的提示就更为宽泛,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过多地干预学生的自学。

四、学生自学的指导

自学是发挥学生智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只有课堂教学充分培养起学生自学的习惯,打好了自学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五、汇报中学生的对话研究

说起“对话”,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今世界方方面面都在要求对话,追求平等对话。那么,缩影到我们小小的课堂上,关注到我们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又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在课堂上,由于一些问题在小组中就已经解决了,所以在全班汇报的时候就进行得比较顺利。那么,课堂的汇报又以什么为主呢?通过多次课例实践,我们发现以学生质疑的问题为主要的切入点,学生对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比较感兴趣,研究起来就更加有兴致。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而且有一些教师都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被学生挖掘了出来,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六、课后学生研课

听课后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师的互评课活动中来,教师先不要发言互评,而是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聊天放松,转化角色。(2)整体评价,内心感悟。(3)评价教师,客观实际。(4)评价同学,公平公正。(5)学生质疑,全面剖析。

其实,不管是哪个环节,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放低自己,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同时,心理学的学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的思想走得更深、走得更远。

多层次重刑犯心理矫治模式的构建 篇4

(一)重刑犯的概念

我国刑法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社会危害性的不同,对不同的罪犯科处不同的刑罚,具体规定了五种主刑和三种附加刑。①不同的学者对重刑犯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从犯罪人自身、社会影响和刑法规范的角度对重刑犯的概念进行界定:重刑犯是指由于主观恶性大,社会危害性严重,而依法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

(二)重刑犯的特征

1. 刑期特征

从重刑犯的概念可以看出,重刑犯的刑期主要包括三类: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因此,从刑期上来看,重刑犯的刑期都比较长,需要在监狱内度过漫长的监禁生活。

2. 犯因性需求特征

犯因性需要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其理解不太一致。②本文认为犯因性需要是犯罪人所具有的引起犯罪行为的需要。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犯因性需要也是由多种具体需要组成而成的系统,是对人的正常需要的一种歪曲,是一种不合理的需要。

重刑犯往往具有较强的反社会性,他们对社会持有敌意,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性,具有追求刺激的倾向,不能延迟满足需要,一旦产生某种歪曲的需要,便要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需要,行为异常冲动,具有冒险性,甚至为了满足自身犯因性需要而不惜剥夺他人生命。

3. 心理特征

(1)常态心理、犯罪心理和刑罚心理。罪犯在服刑过程中,不同时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大体来看,罪犯心理一般包括常态心理、犯罪心理和刑罚心理。常态心理是指罪犯作为人所具有的一般心理特征,如正常人所具有的需要、情感、自尊心等。犯罪心理是指促使罪犯准备和实施犯罪的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总和,是促使罪犯实施犯罪的内在原因,包括过分的物欲和情欲、变态心理和好逸恶劳等。刑罚心理是指罪犯对刑罚的心理预期和感知能力,主要包括刑罚带来的痛苦感、焦虑和恐惧感等。重刑犯相比较其他罪犯而言,犯罪心理较强,而刑罚感知较弱,更加容易从事严重犯罪。

(2)服刑初期心理特征、服刑中期心理特征和服刑后期心理特征。重刑犯的犯罪类型一般都比较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社会影响恶劣,服刑初期,他们大多会反省自我,进行忏悔,认识到其行为给被害人及社会造成了重大伤害,对于一些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他们往往还会庆幸没有被执行死刑。待重刑犯服刑二年以后,往往开始变得烦躁不安,一些重刑犯难以忍受监禁生活,实践中,大量越狱事件都是在罪犯服刑二年左右开始实施的。随着服刑时间的延续,重刑犯服刑多年以后,对监狱环境往往都非常熟悉,对监禁生活变得麻木。服刑后期,一般为罪犯刑满释放前两年,重刑犯开始表现出自我放纵,他们往往觉得马上就要出狱了,对监狱干警也无所顾忌,开始变得不服管教,甚至公然对抗管教。

二、心理矫治

(一)罪犯心理矫治

1. 概念

罪犯心理矫治是从外国引入我国的一个概念,是指为了使罪犯能够在服刑期间适应监狱环境,认真服刑改造,出狱后不致重新犯罪,而系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纠正罪犯认知偏差,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完善罪犯人格结构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③

2. 意义

(1)对实现罪犯再社会化的意义。罪犯心理矫治能够疏解罪犯的不良情绪,改变罪犯的错误认知,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完善其人格,有助于其认真接受教育改造。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一方面使得罪犯在出狱以后不致重新犯罪,有效预防和控制犯罪,另一方面,有助于罪犯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积极融入社会,顺利实现再社会化。

(2)对促进监狱工作成效的意义。罪犯心理矫治可以提高我国罪犯改造质量,促进罪犯改造工作的科学化,有助于监狱及时了解罪犯心理变化,疏导罪犯负面情绪,及时发现并分析犯情,从而维护监狱安全,促进文明和谐监狱的建设。

(二)重刑犯分层心理矫治

罪犯交叉感染和纵深感染一直是监狱罪犯矫正工作最为头疼的难题,重刑犯服刑时间比较长,受监狱化影响严重,极易发生交叉感染和纵深感染。为了避免重刑犯之间相互影响,重刑犯的分类管理显得尤为必要。与此同时,重刑犯的心理矫治必须考虑到重刑犯自身的特殊情况,对其进行分层心理矫治,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提高矫治实效。

重刑犯分层心理矫治,是指结合重刑犯的自身特点,按照科学的矫治规律,依据不同的标准,针对重刑犯不同服刑时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措施,以提高罪犯心理矫治的实效性,从而达到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

三、多层次重刑犯心理矫治模式的构建

(一)国际发展现状

18世纪随着犯罪古典学派的兴起,逐渐产生了对罪犯进行改造和心理矫治的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罪犯心理矫治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国家纷纷对罪犯开展心理矫治工作。英国组织心理学家定期到监狱等矫正机构为罪犯提供心理学服务,美国逐渐出现在监狱内专门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人员,且数量不断增加。加拿大联邦监狱系统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已经相当成熟,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加拿大罪犯心理矫治的目标是通过向罪犯提供心理学服务,以帮助其解决精神健康问题和行为障碍,提供的心理学服务类型包括评估、治疗干预、危机干预和矫正计划的制定、提供与评价等。

(二)设想与探索

1. 不同罪行特征的重刑犯心理矫治模式构建

罪行具有实质和形式两种内涵,从实质上看,罪行分为重罪和轻罪,显然,重刑犯所犯的罪行基本上为重罪;从形式上看,罪名是罪行的重要表现。重刑犯从罪行上主要包含了暴力型重刑犯、财产型重刑犯、淫欲型重刑犯和信仰型重刑犯。暴力型重刑犯往往具有阴险、残酷、狠毒等人格特征,他们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情绪的稳定性差,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应该注意培养其情绪的稳定性,通过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等措施使其养成遇事冷静思考的思考方式,逐渐提高其情商。财产型重刑犯具有较强的权力欲望和金钱欲望,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取权力和金钱。淫欲型重刑犯常具有低层次的性欲,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应该培养这类罪犯的羞耻感,提高其对低层次性欲的自制力,另外,还可以引导其从被害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使其认罪悔过。信仰型重刑犯的信仰主要包括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对于政治信仰型重刑犯应着重培养其对党、对祖国和对人民热爱与拥护,对于宗教信仰型罪犯应该让其明白异端邪教的危害性,使其形成正确的宗教信仰。

2. 不同刑期特征的重刑犯心理矫治模式构建

对于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刑犯,其获得自由的希望比较大,对自由的渴望也较为强烈,应教育其通过良好的服刑表现争取获得减刑,早日刑满出狱获得自由。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重刑犯,一方面要引导其认真服刑,另一方面要培养其对音乐、书法等的兴趣爱好,有感兴趣之事对其遥遥无期的服刑生涯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排解方式。对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重刑犯,缓刑考验期内要引导其认真悔罪改过争取减为无期徒刑。

3. 不同人格特征的重刑犯心理矫治模式构建

重刑犯在人格方面大多存在反社会人格,冲动控制能力较差,攻击性较强,常以自我为中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自我调适能力。不同的重刑犯在人格特征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构建重刑犯的心理矫治模式,首先应当通过人格测验量表等技术手段对重刑犯的人格特征进行识别,然后,运用心理矫治中人格疗法等相关技术和手段,对重刑犯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4. 不同服刑阶段的重刑犯心理矫治模式构建

重刑犯从整个服刑期间来看,大致包含庆幸忏悔期、焦虑不安期、消极适应期、积极进取期和放肆嚣张期。新入监的重刑犯开始反思自我,这一时期应积极教育重刑犯认罪悔罪,改过自新。随着服刑时间的延长,重刑犯自身原有的人格缺陷和不良习惯逐渐暴露出来,这时要着重培养其积极的兴趣爱好,帮助其消除浮躁情绪。消极适应期和焦虑不安期相似,要充分利用文体活动和心理手段等对重刑犯进行教育和改造。积极进取期要引导重刑犯积极学习生活和工作技能,以促进其出狱以后顺利回归社会。放肆嚣张期要重视对重刑犯不合理情绪的疏导,严格管控其不良行为。

(三)保障机制

1. 对监狱干警的新要求

重刑犯的心理矫治工作需要具有专门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矫治技术和手段,因此,监狱干警必须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具备专门的心理矫治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为保障重刑犯心理矫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监狱干警还必须认真观察重刑犯的行为特点和人格特征,了解重刑犯的具体特点,掌握与之沟通的方式,掌握对其进行管控的手段和方式。

2. 加强物质设施建设,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重刑犯的心理矫治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要具备相对安静的专门的心理矫治场所,如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等,需要具备必要的软件设施、硬件设备等,这些是心理矫治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基础。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对罪犯进行人格测评等相关的心理矫治技术。另外,还要具有充足的时间保障才能够保障心理矫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宗宪.国外罪犯心理矫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14.

[2]吴宗宪.罪犯改造论——罪犯改造的犯因性差异理论初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62-65.

[3]柳维.罪犯心理矫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4-5.

[4]马立骥.罪犯心理与矫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14-20.

[5]张雅凤.罪犯改造心理学新编[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25-36.

[6]赵绪明.当前重刑犯的特征简析与管理探讨[J].中国司法.2006(9).

[7]刘运福,耿德勤,宋胜尊,徐建.重刑罪犯的人格特征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9(2).

[8]孔彦格.对发展与完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7(2).

[9]张坤.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研究述评[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6).

[10]刘邦惠.重刑犯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

[11]方银汇.重刑犯改造的新情况与心理矫正的新作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3).

分层次阅读教学模式 篇5

2、 熟读 要求读流利,不打坎,侧重于理清文路。

3、 精读 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理解疑点,把握特点,侧重于理解文意。

4、 赏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作品所描绘的景色美、语言美、内在美和心灵美,侧重于感悟意境。

五、具体操作

各年级各学段的语文教学中任意一篇课文,都可以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初读课文(主要方法是朗读)。学生会发现好多生字,生词,把生字、生词摘出来查字典拼读、查词典解释,并可抄在作业本上,同时进行组词、造句等多方面的训练,教师只检查,提问、发现新问题进行指导。学生通过放声朗读课文,只要能够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做到这一点就完成了初读这一层次。在这一层次中学生主要采取自主式学习方法。

2、熟读课文。要让学生放开自由地朗读,要读的通顺流利,不打坎,同时要通过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学生可以以讨论、交流、合作的形式归纳每一层次的.大意,能够分清文章的主次。

3、精读课文,精读主要内容,重点段落,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一句一句地去读,一句一句地去品味作者的构思,立意,选词、组句、内涵、外延等,这些都要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读出来。

4、赏读课文。课本上无论选的是什么体裁的作品都是名品,它的思想、寓意、语言都是很深很美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地有感情地去读,去表达,才能品出文中的真味,才能感悟到文章的意境,才能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但要教学有方。

多层次模式 篇6

关键词:电工电子 立体化 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电工电子行业的高速发展,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促使我国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工作的不断壮大。在加大人才输出数量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人才的质量,所以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电工电子技能教学模式,就成为我国电工电子技能教育工作者、教学单位的共同关注点。经过我国电工电子技能教学者、研究者不断地尝试和改进,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将这一教学模式广泛普及到我国各大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单位、院校。通过对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了解、探析、运用,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国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工作,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一、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内容、实际运用和作用

1.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简介

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的层次化,二是教学的立体化。

教学的层次化是根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将不同认识层次的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教学,体现了学习者在教学阶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笔者将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分成如下几个层次:电工电子的认识层次、电工电子的专业知识学习层次、电工电子技能的学习层次、电工电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层次、电工电子技能的运用和创新层次。

教学的立体化是由教学各个方面的点、线、面来组成的一整套教学模式体系,将教学的各种方式与教学理论相融合。所谓“点”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课程,“线”是指教学活动在学生教学工作中的整个学习过程,“面”是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层面。

2.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技能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电工电子技能教学的内容上,在有关软件与硬件并向发展、强电与弱电相互结合、分离电路与集成电路共同兼顾等电工电子知识的教学中,合理优化了可编程技术的比例。二是在增加电工电子软件应用课程的数量上,增加了Protel等课程。三是在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强了学生学习上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形式上,尝试单独设课、单独考试,采用一人一组,独自动手实践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举行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小发明小制作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等,实现个性化的电工电子技能人才培养。

3.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

(1)促进了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工作的发展。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层次上的划分,使不同状态、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电工电子技能学习中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带动了电工电子技能学生团体的整体学习能力,使电工电子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地展开。借助该优势,有利于加深电工电子教学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工作的发展。

(2)提高了电工电子技能教学的效率。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充分采用了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过程层次化、教学目的明确化等手段,使整个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工作高效运转起来,通过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带动教学效率的提升,促使电工电子教学的实际成效显著,使学生受到更有效的锻炼,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3)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电工电子技能的教学工作,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和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多样,容易被学生接纳;教学的可用资源与内容丰富,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摆脱老师既定的条条框框,化被动为主动;教学层次清晰,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精彩,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议

1.构建符合教学需要的模式体系

要开展电工电子的多层次立体化教学工作,首先要建立这一教学模式体系。笔者认为,可从电工电子技能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际操作、教学研究这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电工电子技能教学的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加强教学实际效果作为教学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高效性,促进电工电子技能教学落实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改善学生技能操作方法。

2.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在我国来讲,还比较短暂,所发挥的作用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有所减弱。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该从六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保证电工电子技能的教学;二是要继续丰富电工电子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像网络平台这样的信息资源渠道,来壮大自身的教学资源储备;三是要增加资金投入,置办更多先进的电工电子技能培训设备;四是要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五是要改变学生在电工电子技能培训上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六是要开办更多的电工电子技能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就目前我国电工电子技能教学模式的选择情况来看,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各大院校青睐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其教学方式多样性、教学形式实践操作性、教学资源丰富性、教学目的明确性、教学层次阶段性等优势,强化电工电子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加速电工电子技能人才的培养进程,从而促进我国电工电子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随着我国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如何运用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来满足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工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将是我国电工电子技能教学工作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将会被更多地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人才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1]武方俊.浅谈电工电子专业技能教学改革[J].群文天地,2013(2).

[2]邱勇进.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J].网友世界,2013(2).

[3]吴建明.浅析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模式[J].科学大众,2012(9).

[4]张峰,陈洪亮,田社平.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

[5]邵鸿翔,李广宏.电工电子实训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4).

[6]廖红梅.电工电子实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

多层次模式 篇7

1“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的建设思路及框架

1.1 建设思路

将校内实训与基地实训相结合, 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理解专业内涵, 知晓岗位要求, 达成培养目标。

1.2 框架

第一阶梯 (第1、2学期) :让学生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病区进行认知见习;第二阶梯 (第3、4、5等学期) :让学生到“院校联盟”的协议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课程见习;第三阶梯:学生结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并通过操作考核后, 进入临床参加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

2 构建“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的具体做法

2.1 通过认知见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 教师在护理学入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安排1周时间让护理学生到第二教学病区 (我校附属东方医院) 进行临床护理的认知见习,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护理文化, 体会护士礼仪, 增强其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职业责任感,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护理、诠释护理、做好护理, 以实现未来美好的护理愿景。见习结束后, 语文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 让学生通过情景剧、演讲等方式来体验回味他们在临床护理环境中的所见所闻, 教师对学生的护理认识进行评价, 为其后期的护理专业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学生在认知见习中的表现 (成绩) , 将分别计入语文和护理学入门这2门课程的综合考评中。

2.2 将校内实训与“院校联盟”医院基地实训相结合

护理专业学生在第2、3、4学期学习护理学基础、护理技术、成人护理等课程时, 让其在校内实训基地边进行课程学习边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 集中时间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临床护理见习, 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立即应用到具体护理情景中, 以提高学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2.2.1 实训的具体安排

在教学进程表中分别在每学期安排2周的集中见习时间。以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我校“院校联盟”的医院实训基地, 学生每学期进行集中住宿式见习, 其学习、见习、生活都在医院, 并根据医院的管理制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白天由医院护理部带教教师进行全程带教, 晚上由医院护理部值班人员负责行政管理, 我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在为期2周的集中见习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去医院了解学生的见习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院护理部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解决, 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医院的“双向互动”。

2.2.2 实训基地建设的规范

为了更好地规范实训工作, 我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 并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 与医院签订了“院校联盟友好协议”, 以协议的方式规范各自的职责。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期教学进程的安排, 由见习医院护理部负责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为期2周的集中见习带教工作。

2.2.3 实训计划的落实

见习医院护理部根据见习、实训大纲, 制订带教方案, 做到内容、人员、场地三落实, 带教、考核、管理三具体。学生见习期间吃、住、学习都在见习医院, 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训, 有利于促进其专业技术、人文及社会素质的提高, 可实现学校和医院的双赢,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2.2.4 见习效果的评价

校院双方共同制订“集中见习2周的评分意见”, 从学生的见习日记、带教教师的评分、个人小结、出勤率和综合考评5个方面给予评价, 细化评分要求、制订评分标准, 从制度建设上确保学生的临床护理见习质量。“院校联盟”医院实训基地的建设, 使学生在见习的同时, 专业教师也能一起进入临床, 做到了“教、学、研”一体化。同时, 利用医院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医疗设备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 可以节约开支, 也使学生今后能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 实现了校院的双赢。

2.3 拓宽护理的服务功能, 建立卫生保健社区实践基地

在卫生保健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设置为期2周的卫生保健社区见习, 形成学校—社区—家庭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学生可作为社区实习的工作人员, 参与社区群众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切实做到为社区人群的健康服务, 从整体上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学生在其中积极、主动、持续地进行实践学习, 并把学到的知识内化, 使其成为个人护理工作经验的一部分。

(2) 专业教师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使学校和社区卫生单位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和促进, 将卫生保健社区实践教学、科研训练与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教学工作社会化、综合化、多样化。

(3) 卫生保健社区实践教学体现了以实践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展开, 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鲜明特点, 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建立卫生保健社区实践基地不仅是促进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护理学科建设和护理队伍的发展。

2.4 毕业实习

2.4.1 实习时间及安排

在我校进行课程改革后, 护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较之前提早了1学期, 时间安排约在第48周, 要求学生在内科、外科、手术室、急诊室等10个主要科室进行轮转, 并对学生在每个科室的实习确定了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要求, 在学生出科时对其进行考核, 将考核结果记入实习手册。

2.4.2 实习总结工作

在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前, 学校将召开大会, 先讲清实习总结的意义、总结的要求, 然后分班进行, 每个实习生需完成3份材料, 即:“实习总结一”, 填写实习科室、医德医风得分、实践能力得分、临床技能考核项目及得分、护理病历考核内容及得分、出勤情况;“实习总结二”, 根据自己1年的临床实践、认识、感受简明扼要地回答12个问题;“实习总结三”, 完成2份护理计划, 并全部要求加工成电子文档, 刻录到光盘中。最后,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业务小讲座等交流活动。

2.4.3 实习效果评价

在护理实践中, 对教师而言, 要督促学生记录好每一个步骤, 为其认真评好每一次成绩, 使学生能看到自己进步的每一个脚印。对学校而言, 应实现对实践教学考核的连续性, 便于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习总结一”的反馈, 学生的平均实习科室为14个, 医德医风均分为99.8, 实践能力均分为89.4, 临床技能考核项目均数为19.5个。通过“实习总结二”的反馈, 了解了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 如认为在实习期间最大的成功是得到教师和患者的认可者, 占21.8%;认为在临床实践中最重要的技能是静脉输液者占74.4%, 是无菌技术者占55.8%;认为在实践中最关键的能力是沟通能力者占43%;认为在临床实践中最不适应的方面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者占37.7%;认为在临床实践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护理理论和技能的提高者占39.8%。对学生而言, 做实习总结的过程也是其复习所学知识, 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过程。在带教工作会议上, 我们也向校院领导反馈了这些数据, 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与促进的作用。

3 对“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的几点认识

3.1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校建立的“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 是依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 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实现五年制高职 (包括四年制中职) 护理教育在“独立”、“特色”、“融通”的发展中与临床护理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基础。

3.2 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精神

“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的课程改革理念, 围绕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 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使得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

3.3 校院合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基于双方的共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场所, 也是对五年制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1], 促进了校院双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了医院在学生中及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校院双方获得了双赢。

3.4 有利于学校对实践教学考核的连续性

卫生部、教育部强调, 要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能使学生在医疗卫生环境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和城市社区进行社会实践, 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样多步骤、多层次、不断线的实践行为, 从宏观上保证了学生能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 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 也有利于学校对实践教学考核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多层次模式 篇8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 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 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相对于旺盛需求, 相对于供给不足, 就业还十分困难, 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 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 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 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 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 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 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2、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 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 但内容不系统, 设施不完备, 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 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 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 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 (如创业大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 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

3、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一切培养责任完全由高校承担。实际上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难以完全承担人才培养重任。高校实践设施不足, 制约了人才技能培养的质量。虽然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养基地等, 但大都是基于合作协议开展的, 并不是基于共同产权机制。企业合作的临时性和不积极态度, 大大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机制, 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三、市场细分视角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理论, 是企业根据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同把现有的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 然后依据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并为之服务取得收益的营销理论。市场细分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在目标市场中竞争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 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资源, 这种优势资源是独有的, 是高校树立特色的基础。同样高校资源也是有限的, 它并没有为所有市场需求服务的能力。利用自己优势的教育资源为一个或几个目标子市场服务, 是高校树立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三部分组成的。创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安排上创新;在结构设计上创新;在培养主体上创新。在内容安排上, 针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存的问题, 我们认为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加强教材建设。针对目标层次人才培养要求, 编写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教材体系。体现层次需求、反映时代特点, 尤其是实验、社会实践教材应大力开发。二是完善英语教育体系。将现有的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体系拓展为公共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实践英语。三是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体系;构建专业认识实习、岗位技能实习、调研设计实习体系。四是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在培养主体上, 应建立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途径。

在结构设计上,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 对教育内容要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 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 实现结构设计创新。

五、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优势

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教材建设可以更新知识体系和结构;实践课程的拓展可以提高人才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构建使人才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教育主体机制创新, 可以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 克服高校教育资源瓶颈障碍。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可以解决人才能力趋同所带来的三个问题, 即人才能力趋同、人才能力稀释、人才层次不分。人才能力差异化, 可以改变人才供给结构, 解决一些层次人才饱和而另一些层次人才稀缺问题。分层次设计模块, 围绕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集中构建该层次对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所须的课程体系, 可以解决人才能力稀释问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次培养人才, 可以提高人才针对性, 提高人才对各种工作要求的适应能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 最终将提高教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2) .

[2]江维国.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1) .

[3]罗旭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外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 2009 (04) .

[4]窦建华.国际经贸人才需求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0 (04) .

多层次模式 篇9

一、医学微生物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课包括验证性与演示性的实验, 基本是单向的一对一。此类教学模式有利于顺利的进行实验课流程, 提高操作成功率。但是学生的操作步骤均是按规定进行的, 被动的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思维没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为新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创作能力。

人才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核心, 人才改革模式能够提高学习的教学质量。本世纪的医学人才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教学知识与医学基础, 另一方面要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高质量的人才模式中要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精神, 为此进行研究型的教学研究可以转变学生向创新性人才转变。

二、传统医学微生物中的问题探究

(一)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实验项目是根据传统的理论课内容进行安排的, 实验课时较为分散, 导致无法在一次实验教学中完成学习。学生动手机会少, 教学内容多, 学生普遍处于被动的学习模式, 实验过程中的结果和印象不深导致安排的实验彼此孤立, 学生的学习基础尚未扎牢, 基础的技能训练以及掌握的不甚牢固, 很多都是较为敷衍的。

传统的医学微生物的教学模式多数是加深基本的理论掌握与医学微生物的感性认知。实验课时内容分散, 内容包罗万象, 其间包含多数操作, 大多是进行简单的理论教学验证。实验缺乏有机的教学联系, 综合的实验性少, 缺少研究型的实验, 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锻炼, 学生的综合与系统能力没能有效锻炼、及时提高。

(二) 教学方式单一, 缺乏自主空间。实验中的设置普遍依附于教学理论的配套, 缺乏独立性。在学生进行微生物的教学实验这一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 导致重视理论轻视实验。在规定的时间集中学生进行实验, 而实验课往往是理论教学中的辅助。实验教学中是由老师进行实验, 负责将实验的原理、操作的步骤讲解清楚。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这种实验方式以教师为主, 限制学生培养个性。

学生实验时间与进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在实验过程中的思考不多, 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都没能有效发挥, 实践能力也不得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一方面要做好教学实验中的备课, 实验中需要的试剂与仪器的清理需要老师将有限精力放于实验教学中。

传统的医学微生物教学中, 过于重视教师的指导, 没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只重视实验技术与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科学技术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中, 会出现很多困难, 这种设置不符合当下的人才培养与目标。

三、多层次教学模式

(一) 基础性综合实验。医学微生物主要研究的是病原微生物的结构、形态、遗传以及变异, 学习医学微生物的目的在于对微生物的生物性以及致病性的认识, 了解诊断原则与方法。基础性实验提高了学生对医学微生物的学习兴趣。综合性实验内容是学生在基础技能中的多门课程, 对实验方法进行的综合实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复杂, 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时亦提高了综合能力。

(二) 设计性实验。医学微生物的教学一方面需要经费的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具体的研究方向。设计性实验根据教学目标, 运用知识技能将各种步骤方法构思实验。设计性实验本质是一种解决开放的过程, 学校规定了学习的时间段,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由安排实验时间, 新型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获得了预期效果。在实践中教学方面仍旧存在不足之处, 设计中的模仿照搬导致实验教学过于集中。在开设基础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实验设计很有必要。设计性采用自主的实验模式, 三五个学生一个小组, 学生按照自身兴趣和能力进行实验操作分析结果, 及时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三) 创新性实验。学生的想象思维与智慧能力替学生提供了创新平台, 安排实验与训练环节。创新型的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拓展、时间与整合能力。创新型的实验源于教师科研成果与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在创新型阶段, 学生选题后可立即进行文件的审阅与设计。在实验中指导教学进行开题报告的组织浏览, 邀请相关的教师论证实验的可行性, 在实验过程中的事实加深了对科研立项的理解。在结束创新型试验后学生需要提交结题报告和研究论文, 这个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与总结能力, 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实验的开设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科研的氛围下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逐步加深, 有利于严谨治学态度的养成。

当然, 创新型实验离不开导师的帮助, 学校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名负责学习与品行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此类教学模式拉近了师生关系, 有科研意向的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也能及早进入科研领域。在现有条件的制约中, 此类方法的普及仍需其他条件的配套而行。

结束语:多层次的递进教学在医学微生物的教学模式中应用甚广, 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实验的教学内容, 实施了多层次实验。递进式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为学生提供多层思维与想象空间, 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探究深入学习的机会, 由浅及深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运芳, 赵祥彩.高职院校《医学微生物和免疫学》教学环节设计探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35 (4) :247-248.

多层次模式 篇10

自1974年美国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概念至今, 信息素养已经走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 但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信息和知识与所有人的生活、工作都密切相关,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源中快速、准确地攫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资源,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已经成为必备素质之一。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特质及与外界沟通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 信息素养已成为立足社会的一种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全社会都需要注重对于个体数据素养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如何建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信息检索技能的培训, 还是对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涉及信息辨识意识、信息辨识能力、信息道德及终身学习。信息素养教育是综合教育, 涉及图书情报学、信息技术、法律等多门学科, 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和几个培训就能完成的。

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其拥有的信息资源和专业馆员优势自然成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 承担着它应尽的教育职责和义务, 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 多层次全方位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组成的能力素质, 信息素养教育就要从意识、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信息时代处理信息的素质。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信息素养教育全过程, 深入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要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

多层次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将教育对象细分,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阶段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同层次是指教育对象的层次不同, 比如本科学生、青年教师及图书馆新进人员等;不同学科则是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进行专业性的教育;不同阶段是指对于学习的不同阶段, 如新生入馆、学年论文、毕业开题、文献调研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全方位信息素养教育是将教育内容与手段多元化, 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不同的对象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手段, 注重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手段的结合, 利用数字时代交流习惯及各种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3.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立足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化技术, 借助微信、微博、MOOC等多种社交媒体平台, 发布图书馆活动信息、新闻、推广活动、书籍资源更新信息等, 延展馆藏资源, 创新服务方式, 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 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与读者形成强大的互动社群, 将日渐流失的用户重新“带回”图书馆。

3.1 开发全新的图书馆检索工具, 使用户能够无缝地从互联网或移动终端快速检索文献全文资源。

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整合馆藏纸本书刊、电子期刊、各类数据库、机构知识库和多媒体视听等资源, 提供简洁、专业的检索操作, 满足用户快捷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

3.2 构建开放的图书馆博客平台。

由图书馆组织实施、校园内跨部门合作, 按专业划分, 创建多个与学科服务相关的博客空间。内容涵盖课程教学、科研展示、营销活动、图书检索、电子图书阅览、在线问答主题, 为不同的需求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3 构建微信公众号交流平台。

高校图书馆利用移动终端, 构建微信公众号平台。平台围绕信息发布、视频教学、在线检索、用户交流等内容展开。利用其短小精悍、易下载、易扩充、交互性强的特点体现在信息素养教学的优势中。

3.4 MOOC信息素养教育。

MOOC是2011年以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 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一般MOOC学习者的日常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课程网站中提供的各种资源, 浏览课程的通知, 通过讨论组分享观点, 与其他学习者及教师互动讨论, 产生更多的想法和知识;参加在线讲座, 通过微博、社交网站等发布信息, 将课程中的知识和内容运用到实践中。这些名师讲授的信息素养课程利用MOOC平台开放和分享给需要学习的人, 同时学习者可与教师便捷交互, 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基于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通过掌握信息工具有效地利用和掌握分析信息, 并进行信息交互, 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 MOOC教学模式正是将信息获取、分析、生成和传播融合在整个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开发和提供信息资源、培养信息素养的职能, 对MOOC资源进行搜集、分类等, 让学习者轻松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 高校图书馆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实践

以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形势为背景, 高校图书馆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其具体构建实践途径要从不同方面入手, 具体为下文阐述内容。

4.1 多级分层新生素养教育。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处于生源扩招的状态, 图书馆属于高校建设的一部分, 要跟上当前及未来高校发展的节奏。通常, 高校每年新生入学除了要开展新生欢迎仪式以外, 图书馆也要相应开展“入馆教育”活动。从当前情况看, 大多数高校选取的活动方式多为校领导及专家讲座, 或者开展文艺会演等方式活动, 其中以诗朗诵或者是学生群体辩论赛等形式为主, 保证“入关教育”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是新生群体能够接受认可的方式。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主要向新生群体介绍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不同类型图书分类及图书馆不同区域功能等, 保证新生群体能够充分了解认识图书馆。大部分高校均设有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就此在开展“入馆教育”活动过程中将新生群体本科生及研究生分开教育, 这主要是由于本科生及研究生两者学习情况、学习目标及学习特点等不同方面原因造成的。对本科生教育的侧重点为学生能够注重图书馆信息交流及信息意识的树立等;对于研究生教育的侧重点为培养研究生探寻科学信息来源的能、自我评价信息正确性的能力, 能够保证图书馆学科信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性作用。但是“入馆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高校浓重的图书馆气息, 真正认识到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这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4.2 线上及线下结合的公共选修课。

从传统角度讲, 大多数课程科目均是采取线下形式教育, 均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共同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对教学内容予以讲解、学生接受教育即可。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环境要求, 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双重教育方式。线下教学活动与传统教育方式一致, 线上教学活动主要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予以网络上传,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教学视频观看,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内容。同时这种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更新颖,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不同层次学生均乐于参与其中, 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3 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

就目前而言, 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进行图书馆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发现, 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其又可以被称为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从当前情况看, 这种教育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教学学者及高校认可接纳。从不同方面来讲,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嵌入专业课程, 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种就是嵌入研究课题。从嵌入教育的不同方式角度来讲的话, 根据不同课程内容、性质选取相应嵌入教育方式即可, 可以实行一次介入式模式, 同时可以实行具有典型意义的全程跟踪式。对学生予以个性化信息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 “术业有专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过于落后, 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大多数高校开始创新, 从改变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入手。例如, 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在进行学生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分别开展“闯关达人”游戏及“信息寻宝大赛”等活动, 这种新型活动方式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吸引不同群体学生参与其中, 对于增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信息时代,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 为了使学生随时随地地获取有效信息,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需要与多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 让学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势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素养, 具备信息素养能力。如此, 既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又有助于学生今后在其他领域的工作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秦颖, 高彦静.大叔据时代微课助理高校信息素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4) .

[2]白明凤.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构建[J].兰台世界, 2015 (14) .

[3]李懿, 陈振英.移动学习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情报科学, 2015 (10) .

多层次模式 篇11

学生现状分析

每当信息技术教师走进教室,学生都会问:咱们什么时间上机房,机房里能聊天吗?能上网吗?有游戏吗?由此看出,升入初中的新生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的兴趣在游戏、聊天等一些娱乐项目上,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不能独立操作:比如建立文件夹、给文件重命名、辨别文件类型等操作不能独立完成,对键盘的特殊键不会使用。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在教学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提高。

一、分组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受家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影响,使其信息素养很高,有的却很低。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在课前分配座位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按学习能力将他们搭配分在一起。

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提出要求,帮助同组的同学。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互助互学效果很好,有的学生在接受同学帮助时接受的比教师的帮助接受得快,同学之间没有拘束感,沟通融洽,能起到教师起不到的作用。

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信息素养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比如在office word的综合学习中,我设计的教学任务是制定一期班级电子版报,在授课之前,制做了一期电子版报,演示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剖析制作的流程。

然后对学生提出要求:可以按照教师的思路制作自己的版报,也可以自己发挥重新规划。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有收获。

三、教学任务情况化

多层次模式 篇1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以来, 我国各高校都在探索采用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以适应学生朝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方向发展的需求。随着各高校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其先进、方便、快捷、信息量大, 许多教师开始依赖于计算机及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进行大容量、填鸭式的教学, 造成学生吸收不了、消化不良, 提高不快。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如何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充分锻炼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仍存在一些问题。

1.语言文字信息量输入不足, 学生对目的语语料教材的内容兴趣不大

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多以反映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 有的还经过了改写, 而且现在提倡的主题式教学法使得所有的语篇材料及声音材料都是围绕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展开, 这些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 都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材料, 学生听完和看完之后还是不能灵活地用, 也就没有自己的输出,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流畅、得体、正确地使用英语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学生倾向对语言要点进行强制式机械记忆, 不善于从语篇或句子中去记忆

学生倾向对语言要点进行强制式机械记忆, 不善于从语篇或句子中去记忆, 从而割裂了语篇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 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词汇, 根本没有兴趣去记。而对一些流行的汉语的相应的英语的表达方式却很感兴趣。因此, 在课堂口语复述和相关的阅读语篇练习中, 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义上相互连贯的词和表达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更不能依据英文语篇的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规律再现原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缺乏必要的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的交际环境

除了课堂之外, 学生很少有应用英语的机会。不仅小班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如此, 条件差的大班教学情况更糟, 学生依赖的课堂英语交际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他们了解的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知识和在此背景下的高校生活。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材语言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背景知识的交际语境不协调, 这反映在学生的日常主题交际和写作中, 对于通过汉语媒体所报道而熟悉和了解的社会及身边的高校生活, 却无法调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来描述。

二、大学英语多层次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根据学校本科教学的发展目标和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笔者所在的学校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为“以应用语言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吸收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 以人为本, 实行分级教学, 设立多模块课程体系, 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一目标体系立足于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构建以“课堂教学、网络学习、课外语言实践”三个模块共同作用下的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成为紧密联系、循环发生、彼此促进、统一的社会过程。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新模式的解释,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即教学要个性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 实现教学的超文本化。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学生实际的多层次课堂教学模式, 强调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1.情景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 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 使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 有如身临其境, 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 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目前, 我们在视听说课上较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开始一个新单元教学前, 教师首先从课文中提炼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活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知识性的, 课文内容方面的, 也可以是文化方面的或现实生活方面的。启迪思维、拓宽知识面的问题设置, 使学生感到课堂内容有新鲜的东西, 从而消除了他们对英语课的厌倦情绪。此外,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 使他们将课堂语言内容与现实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积极主动地调动一切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一切都为我们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教学设计上, 教师利用Powerpoint或Frontpage编写教学演示文稿, 并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等设备进行课堂教学, 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利用Author Ware、Visual Basic等软件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电影、录音、录像以及网上资料作为辅助材料, 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以听、说为中心,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创设情境, 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 结合值日报告、对话练习、讨论、演讲、课本剧、口头作文等, 目的在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培养语言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2.大班讲授+网络自学+反馈式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网络教学为辅;以纸质教材为主, 网络资料为辅。我校的读写课程因为班级规模较大, 基本全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精讲课文, 组织各种课堂活动, 以英语语言知识及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及翻译的能力, 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书面信息的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课后,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络自主学习, 学习的内容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各种听、说、读、写、译练习任务及其他相关的教辅材料, 学生也在网络上做测试, 使教师能够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估。网络自学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大班讲授课的有益补充, 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学生在完成网络自学后, 教师又可以通过随堂检测、定期测试、抽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日志、报告等方式来实施形成性评估,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反馈, 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愉悦;通过反馈, 让他们看到学习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它的特点是将教师的课堂作用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各自的主动性, 特别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它能适应于课堂规模较大时的教学, 一来保留了传统课堂模式教师讲授的部分, 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对知识进行集中、生动地阐述, 使众多学生同时了解某一概念或知识点;二来借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课外由学生自主完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及时反馈则能针对每一学生的特点进行特别启发, 更能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 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3.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于一身,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交互功能, 从而创造学习者最理想的意义建构环境。现代技术能够解决多种媒体对某一知识结构进行形象化阐述, 能够示范标准的语音语调, 能够“不厌其烦”进行重复、答问等,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这种交互性, 教学能实现非定时、多地点、个性化、自主式。本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 并充分发挥计算机可以帮助个体学习者反复进行语言训练, 尤其是听说训练的功能,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 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借助计算机, 较快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系统安装在学校的中心服务器上,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的任何地点如多媒体语言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院的联网教室, 甚至学生宿舍等联网的计算机上进行学习。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或发现式的学习, 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及相互间的合作, 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通过人机交互掌握了一定的实用主题和语言知识与技能后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教学任务加以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是如何使用的, 从而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使学生一看到这个任务就愿意参与、愿意主动去完成;教学活动安排要动静结合, 要使学生在人机交互后有一定时间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 否则长时间面对电脑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 甚至厌倦感。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教师个体劳动色彩较浓的一项工作, 不同教师针对同一门课程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思想;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认知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案。有开放性的多媒体课件的支持, 有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 有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 必将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只有研究探索怎样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才能更为有效地推进与落实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结合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实践, 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多层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有效地推进与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顾世民.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3) .

[2]郝涂根, 鄢洪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弊端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3]贾国栋.基于课堂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7) .

[4]唐雪莲.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语文学刊, 2006, (10) .

[5]文秋芳.压缩教学周期, 增强教学密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J].中国外语教育, 2008, (3) .

上一篇:舞出我人生下一篇: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