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建筑(共12篇)
多层建筑 篇1
为多层住宅和商业建筑创造的一种新的WS砖系列产品“Unipor WS 10 Coriso”———这种新型粘土砌块用矿棉颗粒填充, 独特之处在于其良好的绝缘隔音性能与高强度结构组合。新型砌块在保温隔热方面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导热系数为0.10 W/m·K。特别开发的“Unipor's W07 Coriso”绝缘隔热粘土砌块能被住宅全方位使用。因为粘土砌块的导热系数为0.07 W/m·K, 就使建筑物整体外墙的传热系数的值约为0.14 W/m2·K成为可能。此砌块使用后墙体最大传热系数值达到0.15 W/m2·K。此外还有专用粘土砌块产品, 这个相当特别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以粘土为基础的百叶窗”。担当一个外部百叶窗辅助部件, 它能提供足够的空间以正常大小的百叶窗为形状阻止夏天过热的热气侵袭室内空间。
多层建筑 篇2
色彩的小面积与大面积的视觉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从城市地块规划及项目整体性考虑,多层建筑所构成的居住区一般占地面积是比较大的,其建筑立面的色彩延展、群化之后的可视面积也是较大的,这样就需要考虑其构成的心理影响力。每一种色系都具有独特的色彩表现力与影响力,在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明度与纯度的变化又是多元的。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中要遵循选定色彩、调试色彩、色彩搭配、群化扩大的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色彩的选择定位。在初步选定建筑立面色彩后,再反之从空间体验者的角度感受群化后的色彩氛围,最终确定主色调及具体色彩构成元素。
3.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与城市规划
(1)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色彩关系。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与之相对应,不同区域的建筑会有各自功能性的色彩表现。建筑的色彩总是要有其功能、风格、适用人群的定位表达,这样就要求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时要宏观考虑城市规划对于建筑所属区域、地块的功能形象定位,找到表达功能相呼应的色彩进行建筑立面设计。
(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风格协调。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所属国家、所处地域、居住人群、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会有独特的风格面貌,每个城市的独特性格可以由色彩来构建印、表达。在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前期,要综合考虑政策性、文化性的总体要求,在色彩定位中做到个体精彩服从整体风格。
4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心理影响力
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建筑色彩更是抽象的视觉表现因素,建筑色彩由其广阔的空间面积、围合的空间氛围,以及与自然光线的复合变化决定,对于人们的居住感受有着潜移默化、印象深刻的覆盖性影响。色彩作为独立的符号因素,以视觉示人,形成氛围、给人感受。不同的色彩搭配又会产生新的视觉形象、衍生出丰富的表现可能性。我们认识到的色彩是剥离了形象、体积、空间、质感等因素而独立存在的视觉符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很强的可塑性。
5结语
探讨多层住宅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篇3
【关键词】多层住宅建筑;住宅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1.多层住宅建筑的特点
如前所述,多层住宅一般是指4--6层的住宅,通过公共楼梯解决人们的垂直交通,借助6层的户内楼梯越入7层,使顶层住户获得屋顶花园或露台,改善其居住条件。一层住户免费获得私家花园,来弥补日照不足的缺点,提升一层住房的卖点。多层住宅的优点归纳如下:第一它比别墅类住宅占地节省,平均计算,建设用地费用大大节省,房价降低;第二购房者易于接受。公摊面积少,多层住宅不需像高层住宅那样设置公共走廊、消防连廊、电梯间、屋顶水箱间,设备管道井洞等等大量的公共面积,使住房的有效使用面积大大提高;第三多层住宅建筑具有较长的设计历史,成熟的设计经验和简单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第四多层住宅结构体系简洁,投入机械设备少,施工方法简单,施工工期短,销售快,开发商贷款周期短、利润高。基于上述优点,多层住宅是开发商和购房群体首选的住宅类型,是城乡最普遍最大量的住宅类型。
2.多层住宅建筑结构体系分析
多层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第一、混凝土空心砌块多层建筑体系,但其主要问题在于雨水容易从砂浆缝隙渗入,如果双面抹灰,又大大增加抹灰量;并且在光洁的砌块上抹灰难度很大,易空鼓、开裂;第二、框架轻板结构体系,结构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外墙均为非承重墙。可用陶粒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其它非粘土砌块以及陶粒混凝土轻质两面光条板、3E板等做内外墙;第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内外墙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配套的外墙保温体系。这类结构体系,亦可以把外墙做成预制墙板在现场预制生产后就地安装。
3.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特殊性
3.1局部质量问题等同于全部质量问题
因为多层住宅工程涉及到众多住户的个人利益,业主及住户都很重视,对工程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在施工中,即使工程质量控制得很好,若在一处出现小小失误,对住户来说,就是全部的问题。这就要求后期管理要过细、过硬。
3.2各工种相互制约问题
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另一个环节,或更多的环节,产生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如工序先后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成品保护,甚至给整个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3.3施工面过于分散
因为多层住宅楼墙体比较多,房间多,施工洞堵住以后,同一楼层不相通,往往造成对某处施工管理不到位,出现问题。
4.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管理控制方法
4.1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方法
要根据多层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严把材料质量关。采购的材料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克服質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要有创新和特色。抓好地下室、一层、顶层、屋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等关键部位施工。同时,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
4.2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方法
多层住宅建筑的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4.3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方法
要订立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特别是企业改制以后,安全设施投入更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你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
4.4做好多层住宅施工工程监理工作
工程监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投资控制,即工程造价控制。其次,执行工程监理的监理工程师都是工程技术专家,他们的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在设计及施工监理过程中能提出许多积极的降低工程造价的建议、尤其在施工阶段关系到是否要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的决定时,他们往往能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一点许多建设方代表因其经验、阅历及技术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而无法做到。再者,在施工过程中。甲、乙两方因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情况,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双方关系,确保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这样能为完成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有利条件。
5.多层住宅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验收的优化
样板管理制度是质量控制的发展纲要在多层民用住宅施工质量控制中,可以套用传统的优秀管理制度来对其进行优化,比如《项目经理部样板管理办法》是本项目经理部在工程质量管理上的主要举措之一,样板施工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施工质量的最终考评,而将其扩展到施工过程中各道工序施工程序的正确性、合理性的确认,使参与样板施工的分包队伍,在实施中接受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的培训,统一操作程序、统一施工做法、统一质量验收标准,为推广施工后的质量过程控制提供可靠的保证。为保证多层民用住宅工程质量,实现过程精品,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特点及质量目标,编制了高于国标的项目质量验收内控标准,并加大质量过程检查密度及实测点数,由常规的质量抽检,变为普查。在工序验收管理上项目部设立了内部三级检查制度,实行内部质量验收的层层把关。通过内部三级检查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施工质量,在监理公司验收中,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部分施工工序达到免检。
6.结语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通过对施工过程的行政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以及施工材料设备等管理等工作,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等都要正规化、标准化,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多层住宅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施工管理工作,加大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从技术、人事制度上等方面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提高每一个人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惠强.基于成本分析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案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
[2]杨洋.现代建筑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J].建筑工程资讯,2008,07.
[3]马洪涛.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实施重点[J].工程监理,2009,10.
[4]李惠强.基于成本分析的多层建筑施工方案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
多层建筑节能设计策略分析 篇4
据统计, 世界的全部能源消耗当中, 大约有一半是用于建筑的建造、使用和维护, 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一般占到全国总能耗的30%~40%。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建筑用能的状况关系全局。因此, 开展对建筑节能设计方法和策略的探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总体规划对多层建筑节能的影响
1.1 场地的选择和开发
场地的选取是一种综合的考虑, 场地的方位、风速和风向、地表结构、植被、土壤、水体等都会影响其整体状况。在总体规划和场地设计的时候, 从建筑设计的节能出发, 应考虑将支持建筑使用的公共设施布置在公共走廊中, 或在选址时尽量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管网。这种合并能使场地的破坏实现最小化, 并有利于建筑的维修和检查。公共的场地市政设施走廊应该沿着曾经受到干扰的地区或新修的道路或人行构筑物集中的地方, 这样既能尽量减少必要的场地清理和挖沟, 又为不断地维修提供方便。
1.2 合理利用太阳能
好的总体规划应保证建筑室内外在恰当的时间接受合适的太阳光照。设计之时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在使用室外公共休闲场所, 如广场、座位区和休息区时人的舒适感, 还可通过设计道路、景观和附属结构来使太阳的加热效果和阴凉、气流、湿度的制冷效果最大, 使场地的微气候冬暖夏凉, 形成适宜的生活环境。合理设计建筑间距, 保证每幢建筑物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 也是总体规划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1.3 利用外界气流来组织自然通风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减少空调制冷系统的能源消耗。如果设计师通过与自然界充分的合作而不是对立, 在过渡季节主要依靠自然通风满足工作环境的需求, 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空调能耗, 还能塑造一个比以往更加健康的工作环境。
2加强多层建筑单体的标准化节能设计
2.1 建筑体形设计
建筑的体形系数是建筑体形设计的重要参数。
为从空调节能的角度出发来控制建筑形状可以采取用形体系数和形状系数两个指标, 即用形体系数来控制建筑造型。选用建筑最佳“节能”体形设计是空调节能的先决条件, 因此, 建筑专业是否重视空调专业的设计是建筑节能与否的根本, 对节能而言, 空调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并非愈小愈好, 而是存在一个最佳节能体形系数的问题, 矩形建筑的最佳节能体形系数与建筑物的平面长宽比、建筑热工特性及当地气候有关, 而与建筑物的体量、层高无关。
2.2 围护结构
从多层建筑运行能耗的角度来看, 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是节能设计中最重要的措施。对于夏季炎热的地区, 外围护结构应设计成既可获得日照, 同时又能隔绝热量, 直接被太阳照射的外墙面应该是隔热的, 并且要注意其时间延迟的影响。外墙材料应该是有效的隔热构件, 或设计成“双层的”通风空间。
对建筑外墙所受热辐射的有效防护措施, 选择某些在炎热条件下具有吸收和辐射性能的材料。这些材料首先要对热辐射的反射大于吸收, 而吸收的热量又能迅速地以热辐射方式释放出去, 以降低室内温度。外立面色调应该越浅越好, 以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建筑的总空调负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 窗墙比也很重要。
2.3 开敞式室内空间
如果要降低能源消耗, 建筑中的开敞式空间将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补充。与这个开敞式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 同时可以减少制冷能耗。开敞式空间特别适合充分利用太阳能, 并将其功能在建筑物内充分扩展。根据使用要求还可以将该开敞式空间设计成热缓冲中庭、边庭、室内花园, 以进一步改善室内小气候, 其本质就是一种凹进开敞的空间。
3节能材料的合理选用
3.1 隔热材料的选用
对房屋进行隔热可以通过在墙体上增设隔热材料或设置空气间层等方法来实现。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也是建筑节能的关键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领域陆续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电敏感玻璃、调光玻璃、电磁波屏蔽玻璃等。设计师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 达到建筑的保温和采光要求, 如:吸热中空玻璃、热反射中空玻璃、低辐射中空玻璃、低辐射一热反射中空玻璃、硅气凝胶特种玻璃等, 这些先进的复合玻璃可使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大幅度提高。
3.2 蓄热材料的选用
采用蓄热材料作为建筑围护结构能够大大地减缓日照等因素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使室温更稳定、更均匀。在夏季夜晚利用室外温度较低的冷空气对蓄热材料进行充分的通风降温, 是改善夜间室内温度, 发挥蓄热材料潜力的有效手段。在建筑的节能设计时, 整体综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不同的地区, 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他降温技术如:喷洒蒸发冷却、地下冷空气降温、冷却水降温、机械辅助通风降温等结合起来, 以保证蓄热材料得到充分降温。
4多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实践性分析
建筑物的耗热量主要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①体形系数;②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③窗墙面积比;④楼梯间开敞与否;⑤换气次数;⑥朝向;⑦建筑物入口处设置门斗或采取其他避风措施。
在建筑物的朝向、体形系数、楼梯间开敞是否及建筑物入口处处理一定的情况下, 建筑物的耗热量与其围护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栋六层三个单元的单元式多层住宅, 其体形系数一般都小于0.3, 而且对于北方寒冷地区的住宅, 其窗墙面积比一般都能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 楼梯间均设计为封闭式楼梯间, 建筑物入口处常设置门斗或其他避风措施。
在同样的室内外温差条件之下,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流出或流入室内的热量的多少。从传热耗热量的构成来看, 外墙所占比例最大, 约占总耗热量的1/3左右;其次是窗户, 传热耗热约占总能耗的1/4, 空气渗透约20%;再次是屋顶和楼梯间隔墙 (在有不采暖楼梯间情况下) , 地面、户门和阳台门下部所占比例较小, 但这些部位的保温是不可忽视的, 否则, 建筑物的节能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都受到影响。随着外墙保温层厚度的不断增加, 节能效果的增加不再显著;当达到一定厚度以后, 节能效果将趋于不变。因此, 不仅要对围护结构的主体外墙、窗户和屋面进行保温设计, 而且必须对建筑物其他部位的构造做法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
5结束语
对多层建筑室内消防系统的思考 篇5
一、国内多层建筑室内消防体系的现状及弊端
尽管在新修改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增加了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范围,但我国多层建筑室内灭火系统仍以设置室内消火栓为主。实践证明,室内消火栓系统能有效使用的机率不高。火灾时,消防人员采用消防车水带接龙的方式将消防车内的水送入室内使用,或者利用消防车在室外对着火部位进行灌救的情况较多。这样,室内消火栓设置的意义无法得到体现。主要原因:一是在当前全民消防意识普遍不高,灭火技能和基本的灭火器材操作知识缺乏的现实条件下,火灾时一般民众不可能有效使用室内消火栓系统来灭火。所以室内消火栓系统最终还需要有严格训练的消防队员来使用。但火灾时起火单位熟悉本单位室内消火栓系统的人员不一定在现场,消防人员又对内部系统情况一般都不熟悉,很难快速有效利用室内消火栓来灭火;二是调查发现,室内消火栓系统多数得不到良好的维护保养,或是阀门锈蚀不能开启,或是水带水枪缺失,导致关键时候无法使用。三是从安全角度上讲,在可以利用外来水源灭火,特别是又没有人员被困火场的情况下,消防队员没必要冒险进入建筑内取用室内消火栓来灭火。
还有,众所周知多层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扑救初期10分种内的火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规》制定时的许多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已使得住宅、办公场所、消费场所的装修标准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建筑的火荷载,相应的火灾危险性和大火蔓延速度也大幅提高;灭火程度极低的室内消火栓系统极易耽误火灾初期极为宝贵的扑救时间,造成火灾的蔓延。
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优点及设置必要性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优点是:不需人员到起火点操作,值班人员只要在消防控制室就可以完全监控整栋楼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扑救。灭火成功率高,特别是对控制初起火灾极为有效、可靠。据国外的资料介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灭火成功率高达90%以上。以美国为例,从1925年到1969年的45年中,安装这一系统的建筑物共发生火灾81425次,灭火、控火成功率达96.2%。又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1886年到1968年的几十年中,安装这一系统的建筑物共发生火灾5734次,灭火成功率达99.8%。国内也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如1958年建的厦门纺织厂,曾发生过四次火灾,均由喷水头自动启动将火扑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其目的性强,直接面对着火点,效率高,水渍少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可以普及使用的主动固定消防设施。在美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仅在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工厂和仓库中普遍使用,而且已经发展到在家庭住宅中安装这一系统。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我国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已经有40多年的实践经验,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现在在技术、产品配套、全自动化程度、操作等方面都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经验;自动喷水灭火装置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以及国产化程度的提高,已经使得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相对价格大幅下降。据统计,国内安装该灭火系统的费用一般占工程总投资的1~3%。与室内消火栓系统相比,费用并没有升高多少,而灭火成功率却增长了数倍。完全符合经济利益的要求。
结论:
纵上所述,多层建筑建立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为主体的灭火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也是可行的。但受《建规》中以消火栓为主进行室内消防系统设计的规定以及消防设计人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影响,要实现以自动喷水为主的目标,势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修改《建规》,使设计者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以室内消火栓为主或以自动喷水为主的消防设计方案。肯定自动灭火系统的主力军地位,在多层建筑中逐步淘汰室内消火栓系统。
多层建筑 篇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19-01
摘要:
对多层砌体建筑地震破坏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特别强调了进行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筑抗震概念结构设计步骤和设计要点。
关键词:砌体建筑;结构抗震;震害破坏;概念设计
由于多层砖混砌体建筑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质,抗剪、抗拉、抗弯强度都很低,因此,砖混结构抵御地震的能力较差。造成砖混结构在地震中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质。所以,从根本上说,提高砖混结构抗震性能必须从改进材料着手。同时,无论从发生地点、时间和强度来说,地震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做到准确预测建筑将遇到的地震特性和参数,以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來看,是非常困难的。大量的抗震调查资料和破坏试验显示,静力作用下合理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未必合理。从结构动力计算、材料的时效性及阻尼变化等因素考虑,单靠“计算设计”是很难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因此,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也就是本文笔者所强调的“抗震概念设计”。下面,通过对多层砌体建筑结构震害的破坏情况加以分析,论述有关多层砌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步骤。
1 震害破坏情况及原因分析
从许多有关震害破坏实例、破坏试验和有关资料分析研究中,可以发现,多层砖砌体建筑震害破坏的主要情况有以下几方面。
1.1 承重横墙。承重横墙破坏情况主要表现在由剪切变形引起的剪切破坏,一般呈斜向交叉的X型,也即通常所说的交叉裂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砌体抗拉应力不足,在地震力的反复作用下而形成的,其变形特点表现为剪切变形,也是震害破坏的主要形式。当墙体高宽比不同时,裂缝的变形形式也有所不同。多层砌体建筑的承重横墙破坏具有以下特点:一般表现为底层比上层严重且大部分发生在底层,特别是当上层结构无大开间时尤为严重;与圈梁设置有重要联系。实践表明,地震破坏时,在上下圈梁间墙体往往会发现锯齿形塌落破坏,说明圈梁设置对墙体有显著的约束作用;增强了纵横墙连接,增加了建筑整体性及整体刚度,增加了墙体稳定性,提高了墙体抗剪能力,约束了墙面裂缝开展,抵抗了建筑不均匀沉降对建筑造成破坏等等;横墙门洞大小及布置的影响。横墙墙肢是以其抗侧移刚度的比例来分别承担水平地震作用的。因此,砖墙开洞比例要适当控制且洞口位置尽量上下对齐,保持一致。开洞位置不能影响纵横墙体整体连接,不要在砖墙上任意预留施工洞。
1.2 纵墙。纵墙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况:外纵墙整片倒塌。主要起因是施工中内外墙没有同时咬槎砌筑,交接处留有直缝或马牙槎;外纵墙窗间墙剪切破坏。其破坏情况与承重横墙破坏情况相似且多发生在底部1~2层墙体,主要起因是窗间墙抗剪能力较差;外纵墙受内横墙项推破坏。主要起因是由于内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开裂而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顶推两侧外纵墙而使得外纵墙发生破坏;内纵墙墙肢出现斜裂缝或交叉裂缝。这种破坏往往在内纵墙开有规则门洞且洞口间距较小时发生,其变形属于剪切变形。
1.3 墙角。这种破坏形式也经常出现。主要起因是地震对建筑扭转作用在墙角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加之墙角们于建筑尽端,建筑对它的约束作用相对偏弱,其破坏形式按墙肢高宽比不同而不同。特别当建筑端部存在楼梯或大开间建筑,由于其整体刚度相对较弱,墙角破坏更为严重,甚至会出现天面墙角被局部抛出,也即通常所说的“鞭端效应”的现象,危害特别严重。
1.4 楼梯间墙体。大量震害调查表明,楼梯间部位的墙体破坏往往比其它部位墙体破坏严重的多,而楼梯构件本身则很少破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部位墙体横向支撑较少,其整体刚度相对较弱,从而导致该部位容易产生较大变形而破坏。特别是当楼梯设置在建筑端部时,这种破坏更为明显。
1.5 其它部位。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破坏情况外,还有建筑附属结构破坏、山墙破坏、楼盖与屋盖破坏、施工质量影响以及伸缩缝太窄而引起的撞坏等其它破坏情况,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
2 多层砌体建筑进行抗震概念设计的意义
我国建筑设计的总原则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也即“多遇地震下不坏,设防裂度下可修,罕遇地震下不倒”的原则。对于多层砌体建筑的抗震设计,为了保证实现我国建筑设计总原则,必须首先进行抗震概念设计。
2.1 前面已经讲过,提高砖混结构抗震性能,从根本上讲,必须从改进砌体材料着手。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全面改进砌体材料还不太可能,只有通过抗震概念设计,才可以尽量避免由砌体材料脆性性质而引起的地震破坏;
2.2 第二:对于多层建筑砌体结构静力设计,设计人员比较容易控制。但大量震害表明,单靠静力计算设计是不可能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概念设计思想,许多规定来自于震害经验的宝贵总结,并吸取了试验研究的成果。
3 多层砌体建筑进行抗震概念设计的步骤
多层砌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在抗震设计基础上再进行静力计算设计,其具体设计步骤可按如下进行:
收集基本资料和数据→选择结构体系(对于6度区建筑,直接采用静力设计及抗震构造措施)→确定结构布置和构件尺寸→计算基本参数→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底部剪力法)→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及必要时的变形验算)→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若不满足要求,需相应调整结构布置或构件尺寸重新计算基本参数或者调整材料强度等级或采用配筋砌体等)→抗震构造措施→施工图设计。
4 多层砌体建筑进行抗震概念设计的要点
4.1 结构选型和布置的一般要求。建筑物形状力求简单规则、布置均匀、对称和上下对齐;词语平面突出部分长度和宽度必须符合规范要求;长宽比不宜过大;建筑物立面刚度和质量分布力求对称均匀。布置时尽量减小刚度偏心,尽量避免楼梯单独布置在建筑的端部;在选择结构体系时,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体系或纵横墙壁承重体系;对体型复杂的建筑物,宜采用防震缝,缝宽建议取80~120mm;
4.2严格按照抗震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工程设计。控制建筑高度、层高和层数,限制建筑局部尺寸,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对建筑总高度要用高度和层数两项指标来进行双控。有些设计人员经常疏忽这个问题;限制总度和总宽度比值。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筑整体稳定性;限制抗震墙最大间距。一方面可以起到加强纵墙横向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起到控制横向地震力作用。
4.3 改善结构和构件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主要措施有:设置钢筋砼构造柱;合理布置钢筋砼现浇圈梁;采用配筋砌体等。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墙体发生剪切破坏。此外,对于软弱地基采用砖墙条基础时,还应在基础相应部位设置闭合圈梁一道且该处圈梁高度宜适当加大。
4.4 加强墙体纵横墙交接处的拉接。主要包括:纵横墙交接处要同时咬槎筑或留坡槎,不应预留直缝槎和马牙槎;严格按规范要求设置纵横墙交接处及构造柱与后砌墙体间的拉结钢筋。
4.5 其它构造措施。如在阳台转角处和女儿墙每隔半开间设置一后浇钢筋砼小柱;突出墙外的小烟囱配置双向构造钢筋;门窗洞口最好采用钢筋砼过梁等等。
综上所述,对于多层砌体建筑的抗震设计,熟悉静力设计的技术人员,必须把握并较深入地理解抗震概念设计要点,并结合实际工程不断进行实践、分析、总结。这样,设计抗震结构的能力必定会有一个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多层建筑桩基施工技术探讨 篇7
多层建筑的工程场地, 容易出现浅层的土质无法满足建筑物基础承载力以及变形的设计要求的问题。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地基处理措施, 一般情况下都会采用深基础方案。桩基础, 沉进和地下连续墙都是在坚实层或者岩石层作为持力层深基础的常用类型, 但以桩基类型应用最为广泛。
优先选用桩基础方案的建筑类型:
(1) 能够承受较大的垂直拔力和水平力防止建筑物倾斜, 如重工业的烟囱、电力输送塔等具有高结构的建筑物;
(2) 不允许有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的高层建筑物, 如大型仓库、粮仓等需要承受大载荷以及重型工业厂房;
(3) 对需要最大限度减弱基础的振动对建筑物的结构影响, 可控制建筑的沉降速率的基础, 如精密设备的基础;
(4) 软土层或松散土层上建设的永久性建筑, 为了达到最好的减震目的, 优先选用桩基础方案。
总之, 桩基的设计首先一定要做好对建筑工地的勘查, 选择最适合地基的基础结构, 满足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二、桩基的施工技术要点
1. 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1) 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施工的设备主要包括桩管、桩锤、桩架、卷扬机滑轮组以及行走机构, 主要适用于粘土、淤泥、砂土等软土质的施工场地。对于砂砾石、岩层等密实坚硬的土质则不能使用。首先要埋设一些混凝土的预制标杆, 然后对桩机进行精确的定位。在所有设备调试完毕之后, 就可以进行锤击沉管打孔工作。灌注混凝土之后, 就可以成桩了。在施工时, 用桩架起吊钢制桩管对准混凝土预制标杆, 并且将麻绳垫在桩管和桩尖处防止有地下水渗入。在桩管上方要套上桩帽, 缓慢的将桩管和桩尖压入土中。在此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桩管的垂直度偏差在5%以内, 并且桩管和桩锤一定要在同一直线上。开始锤击一定要轻, 以防过重造成不垂直。当轻击到标准程度并且没有偏移出现, 再用正常力进行敲打。深度达到标桩高度的时候, 一定要检查桩管内是否进水或者泥浆。检查完毕之后, 再灌注混凝土。
在拔管的过程中, 一般的土质每分钟拔出1 m左右, 在软硬土质交界处速度要尽量慢一些。因为在这些部位容易出现塌方, 速度控制在每分钟0.3~0.8 m。有时候会采用倒打拔管, 如果采用单动气锤, 每分钟不能少于50次;若采用自由落锤, 每分钟不能少于40次。
中心距大于3.5倍桩径的桩属于稀疏类型, 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连打的方法。如果两个桩的中心距小于3.5倍桩径的情况, 适合采用跳跃打桩的方法,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断桩现象的出现。如果土质比较差, 并且淤泥较多, 应该采用控制时间的连打方法。在相邻桩的混凝土凝固之前, 把在影响范围内的桩全施工完毕。
(2) 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与锤击沉管灌注桩不同, 振动和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更适合稍密和中密的砂土土质中。这两种施工中分别采用振动桩锤和振动冲击锤, 施工工艺完全相同。都是先将桩管先沉入土中, 然后再灌注混凝土。
施工时同样先安装好桩机, 将桩管下的活动桩尖先合起来。再把桩位对准, 保证桩管的垂直度, 然后慢慢的放下桩管, 压入土中。启动激振器, 直到桩管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振动。随后将准备好的钢筋笼放入到桩管内, 再把混凝土灌入, 再次开动激振器。一边将钢管拔出, 同时还能将混凝土振实。
一般施工中比较常用单打法的施工方法。在桩管达到要求的深度后, 一边灌注混凝土一边拔桩, 同时振实混凝土。但是在含水量比较少的土质层, 比较适合使用预制标杆, 一般土质适合用活瓣式桩尖。在灌入混凝土之后, 保证激振器先振动5~10 s, 然后再边振边拔。在每拔0.5~1.0 m时, 振动5~10 s然后再继续拔。如此这样反复进行, 直到桩管全部拔出。如果采用活瓣式桩尖, 拔出的速度不宜过快。在一般的土质中, 1.2~1.5 m/min为宜;在软土层中, 0.6~0.8 m/min为宜。
2. 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1) 预制桩的施工准备
首先要清理打桩的施工场地, 保证打桩的部位地下管路不会受到损坏, 或者存在阻碍打桩的硬基础设施。在地面上, 场地要平整, 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不影响桩机的移动和平稳性。基础桩最好是选用具有知名度的厂家生产的, 并且带有详细的技术资料和质量保证文件。对于运送到场地的桩, 要对其强度和表面平整度进行仔细检查, 配备型号相符的桩机。工程技术人员最好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 既保证了团队有新鲜的成员, 又不失团队的经验性。员工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施工技术、图纸的阅读、工艺流程的掌握, 尤其是施工安全方面的知识, 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 预制桩施工
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打入式预制桩的施工方案。
1) 抄平放线及定桩位
在施工现场不影响打桩的位置, 设置不少于两个水准点。目的是时刻检查预制桩的入土深度, 同时也能起到抄平场地的作用。控制桩的轴线, 保证桩的位置的准确度, 偏差不能超过20 mm。
2) 土方开挖和回填夯实
在土方开挖时一般采用工程机械, 一般选用一辆挖掘机和装载机, 留够回填用土。基础回填一般按顺序从下到上的分层铺筑, 每层铺筑30 cm左右。然后夯实3~4遍, 并且在周围50 cm需要用人工进行夯实。对回填的土一定要严格审查, 有机含量不能过高, 不能有垃圾掺杂。
3) 桩承台及承台梁的施工
桩基施工完毕之后还有承台和承台梁的施工项目, 但是施工的前提必须是桩基验收合格。首先要准确测量出承台梁的位置, 然后进行土方的开挖工作。地基的检查验收合格之后, 才能全面的施工。
4) 打桩的注意事项
开始打桩时, 落距一定要短而且力度要轻。当桩入土达到12 m时, 用全落距击打。记录桩每下降1 m所用的时间, 便于观察记录桩的下降速度, 并且保证下降均匀。还要注意, 每次锤击的间歇时间不能过长, 并且防止锤子的偏心造成桩的损坏或者偏心。经常检查桩机的工作状态, 如绳索是否牢固、桩机是否水平。最后为了保证设计的标高, 需要将桩头按要求截掉。
三、桩基的施工质量管理
1. 审核边缘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由于工程中原因的不确定性, 沉桩施工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 尤其是锤击桩特别容易出现偏差。承台的边缘尺寸一定要满足规定的要求, 不然很容易出现桩位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是桩身已经超出了承台梁的边缘的情况。
2. 审核桩顶标高正确性
在施工中, 经常会出现质量上的通病。在设计中, 施工图的桩标高经常会定的比较低, 这会给施工带来诸多问题。大部分原因可能是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经验不足, 在确定沉桩的桩顶标高的时候, 应该考虑到锚筋焊接长度、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嵌入承台的长度。
3. 规范破桩工作
在桩基开挖之后, 有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那就是破桩头。破桩头需要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去管理这项工作, 并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技术的交底工作。
破桩工作的顺序:去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凿出四角主筋→剔除凿出钢筋网片→松散混凝土块, 注意嵌入承台的长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4. 统一桩基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的控制最后主要取决于质量验收的标准和规范。由于技术规范的不断更新, 很容易造成许多旧的规范没有及时更新, 造成规范的执行出现混乱。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 必须严格规范统一规范标准, 按照新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
四、结语
桩基工程是整个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丈高楼平地起, 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 要严格把握各个环节, 严格履行规范要求, 并且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只有保证桩基的质量,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白新峰.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传播, 2011 (11) .
多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探讨 篇8
水泥搅拌桩 (粉喷桩) 近10年来广泛用于道路软土地基加固, 特别是在结构物两端以及高填方地段的软土地基, 往往能得到更加明显的经济效果。水泥搅拌桩的强度, 是由水泥颗粒和软土间的水、土颗粒充分作用, 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 生成纤维状胶凝和网状结构物, 从而产生与原状土不同的结构特征, 形成整体性好的胶体并具有一定强度的水泥土搅拌桩。
水泥搅拌桩的成桩, 是利用工程钻机, 将旋喷注浆管埋置于预定的加固深度, 通过钻杆旋转, 徐徐上升, 将预先配好的水泥浆, 以一定的压力从喷嘴喷出, 冲击土体, 使土和水泥浆搅拌成混合体, 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人工地基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 。水泥搅拌桩不是匀质、同性材料, 桩体强度随水泥加入量多少 (掺入量一般为加固土体的15%) 和搅拌均匀程度决定。桩长、复搅深度按设计要求确定。水泥搅拌桩的直径通常φ377、φ426、φ500三种。
施工机械的参数在施工前试桩过程中作好标定。施工前必须进行成桩试验, 每个处理路段工艺性成桩试验的根数不得少于5根, 室内水泥土配比试验数量不得少于5组。桩周土先期进入承载力极限状态, 但它仍在约束桩体的侧向位移, 延缓了桩体的破坏, 增加了桩的破坏位移。因此,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从理论上讲应为:桩体、桩间土作用外, 还应考虑桩土之间的约束并以桩土应力比来反映。
2 水泥搅拌桩地基设计
2.1 地基承载力计算
2.1.1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首先根据地质资料情况, 定性确定水泥搅拌桩桩长, 即大致确定在哪一层土层。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所取得的结果较符合实际。实践中对体量不是很大的建筑物应多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
Pk——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KN)
Up——桩的横截面周长
Qsi——桩周第i层土的摩擦力标准值 (kpa) , (由地质资料提供)
Ap——桩的横截面面积 (m2)
Li——第i层土的厚度 (m)
qp——桩端土的承载力标准值
其中qp因施工时桩端土受到扰动, 其承载力降底, 故应按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确定, 一般取0.5。当桩端土为淤泥质土时, 实际计算中一般不考虑桩端土的支承能力, 对于淤泥质土通常采用公式Pk=Up∑Qsi×li。
在单桩设计中, 承受竖直荷载的搅拌桩, 一般应使土对桩的支承力与桩身强度所确定的承载力相近, 并使后者略大于前者, 这样桩身强度能充分发挥作用, 最为经济。
2.1.2 桩的面积置换率及总桩数
当桩径确定后, 置换率主要由设计所要求达到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和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决定。置换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大小, 也影响建筑物沉降量的大小,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桩的面积置换率:
式中
m——水泥搅拌桩的面积置换率
A——基础底面积 (m)
n——总桩数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采用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kpa)
ys——桩间土承载力的折减系数
面积置换率m不能太小, 否则单桩承载力要求过高, 水泥土强度或施工机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面积置换率也不能太大, 否则桩数太多, 桩距太密, 影响单桩承载力的发挥, 不经济。从最佳的技术经济指标衡量, 一般选m=20%左右较恰当。实际操作中一般应综合考虑比较而定。
2.1.3 布桩
根据总桩数n进行搅拌桩的平面布置。搅拌桩按其强度和刚度介于刚性桩和柔性桩的一种桩型, 但其承载性能又与刚性桩相近, 因此在设计搅拌桩时, 可仅在上部结构基础范围内布桩, 不必像柔性桩一样在基础以外设置保护桩。桩布置时要考虑充分发挥桩侧摩阻力和便于施工为原则, 如本工程实例中的软弱地基土, 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R=50Kpa~60Kpa, 在满足置换率的情况下, 桩距在1.5D~2.0D为好, 这样布桩能使桩实际受力与设计计算贴近。
建筑物的倾斜原因之一是基础的形心与建筑物的重心偏移太大所致, 尤其是软弱地基。水泥搅拌桩的布置, 要求群桩的形心与建筑物长期荷载作用下的重心重合, 同时使桩基在受横向力和力矩较大的抵抗力矩。
2.2 桩端下卧层的验算
由于每根桩不能充分发挥单桩的承载力作用, 故应按群桩作用原理, 进行下卧层地基验算:即将搅拌桩和桩间土视为一个格子状的假想的实体基础, 考虑假想实体基础侧面与土的摩擦力, 验算假想基础地面 (下卧层地基) 的承载力。
f′——假想实体基础底面压力 (kpa)
A1——假想实体基础底面面积 (m2)
As——假想实体基础侧表面积 (m2)
G——假想实体基础自重 (kN)
fsp, k——作用于假想实体基础侧壁上的平均容许摩阻力 (kpa)
fs, k——假想实体基础边缘软土的承载力 (kpa)
f——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经修正后的地基土承载力 (kpa)
当验算不满足要求时, 须重新调整单桩, 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2.3 水泥土搅拌桩沉降验算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变形S的计算, 包括搅拌桩群体的压缩变形S1和桩端下未加固土层的压缩变形S2之和, 即S=S1+S2, 其中S1是长范围内复合土层的压缩变形。根据大量的搅拌桩设计计算结果仅为10~30mm, 一般荷载大, 桩较长, 桩体强度较低时, 按经验取较大值, 否则取较小值, 也可按公式S1= (P+P0) ×1/2E0计算确定, P为群桩顶面的平均压力 (kpa) , P0为群桩底面地基土的附加压应力 (kpa) , E0为群桩体的变形模量 (kpa) 。S2一般按传统的分层总和法计算, 这里不再叙述。
从大量的工程设计中, 参照省标《建筑软弱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10-1-90) 进行计算, 从应用实践得出, 对于砖混或框架结构多层建筑, 复合地基中水泥搅拌桩大约承担80%左右, 桩间土承担20%左右, 按照这样的总量配置, 竣工时沉降量多为在60~100mm。由于目前国内水泥搅拌桩桩长一般不太长, 桩端一般有较好的持力层, 且建筑物等级较低, 因此沉降主要发生在复合地基层, 压缩变形较小, 均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
3 施工
从前述地基基础设计来看, 桩身强度、桩身面积、桩间距、加固土的强度影响着复合地基承载力。因此, 施工中应控制水泥用量, 搅拌均匀、桩身截面和间距是保证质量的关键。
⑴桩间距要准确: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桩间距 (置换率在0.1~0.25间调整) 有关, 当桩长相等而桩间距变小 (桩根数增加) , 承载力明显提高。由此看出, 准确控制桩的间距比控制桩长更有成效。因此, 应认真检查桩位平面图, 桩位位置, 以防由于人为、机械震动造成桩位偏移。
钻机要由专人负责, 保证钻头、钻杆、桩中心位置一致, 其偏差应在规范范围内。
⑵开钻后, 应连续作业, 严格控制下钻深度、浆喷高程及停浆面, 确保搅拌桩长度和水泥浆液喷入达到设计要求, 深度误差不得大于5cm水泥耗损量平均不得大于1kg/m水泥浆应按设计的配比拌置, 并加入缓凝剂, 使之在成桩前不致发生初凝现象, 保证每根桩所需浆液一次单独拌制完成。
⑶制备好的浆液不得停置过长, 超过两小时的浆液应废弃、浆液倒入集料时应过滤, 以免结块。泵送浆液前, 确保管路潮湿, 以利输浆。
⑷搅拌桩应穿透软土层, 到达强度相对高的持力层, 并深入硬土层50cm土层深度除依据地质资料外, 还应根据电流表读数确定。当电流表读数明显上升, 说明已进入硬土层, 如此能持续进入50cm以上时, 则说明已进入持力层, 如实际桩长与设计桩长相距50cm, 可以终钻。
⑸搅拌机每次下沉 (钻进开始与结束) 或提升 (泵送浆开始与结束) 时间, 由专人根据成桩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施工, 时间误差不得大于5s提升前要有等待浆液到达桩底的时间, 防止出现提升却未喷浆的情况。
⑹供浆必须连续, 拌和必须均匀, 一旦因故 (提升过快、堵塞、断电、机械故障) 停浆, 应使搅拌机钻头下沉至停浆面下50cm待恢复供浆后再喷浆提升。如停机超过3h为防止浆液硬结堵管$应先拆卸输浆管路, 清洗后备用。这根未完成桩作报废处理或在12h内采取补喷措施, 补喷重叠长度不得小于1m。
⑺输浆管要经常检查, 不得泄漏和堵塞。
⑻施工顺序应按先外围后内部并顺序推进的原则。
⑼若发生空洞, 应立即用素土回填, 重新下钻喷浆进行接桩处理, 直到成桩为止。搅拌桩的强度与设计要求, 偏差应小于0.4MPa搅拌桩应养护28d。
总之, 水泥搅拌桩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水泥土搅拌桩法由于将固化剂 (水泥浆) 和原地基软土就搅拌混合, 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土;搅拌时不会使地基侧出挤出, 所以对周围原有建筑物影响小;按照不同地基的性质及工程设计要求, 合理选择固化挤及其配方, 设计比较灵活;施工时设备较简单, 振动、噪音均极小, 而且无污染, 可在市区内和密集建筑群中进行施工;土体加固后, 重度基本不变, 对软弱下卧层不致产生附加沉降;与钢筋混凝土桩相比, 节省了大量钢材, 并降低了造价。
摘要:多层建筑的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而与之相适应的基础选型成为影响结构安全和建筑经济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 对水泥搅拌桩在多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多层建筑,地基,施工
参考文献
[1]杜志刚.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在多层建筑基础地基加固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 2005, (01)
[2]李富有, 李达兴.浅谈水泥搅拌桩在桥头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03)
[3]张建国.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施工控制[J].西部探矿工程, 2007, (07)
[4]潘俊武.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应用[J].浙江建筑, 2003, (05)
[5]张银川.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施工控制[J].山西建筑, 2006, (23)
[6]刘汉伟.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在某小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多层住宅建筑设计浅谈 篇9
1 多层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
多层住宅建设的设计理念大多来自于沿海地带, 在新疆地区的住宅建筑开发企业中也以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居多。但是, 根据新疆特有的气候条件, 多层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必须以符合新疆人民的生活习惯为基础, 满足新疆地区居住人群的不同需求。因此, 需要体现舒适性、合理性、统一性的住宅建筑设计理念。
1.1 住宅建筑舒适性设计
在需要满足人们现代化居住要求的条件下, 对于多层住宅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要能够“住得下”, 更要能够“住得好”。也就是说, 现在的住户越来越看重的是住房在居住时的舒适性, 他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主要包括了景观、采暖、通风、日照、室内采光、美观、自由、舒适、方便等多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对于新疆地区的多层住宅建筑, 由于新疆的气候早中晚温差大, 冬天较为寒冷, 所以人们会更加多地去关注住宅的采暖、日照、通风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因而对于舒适性的满足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 使住房更加趋于自然, 不仅要具有当下的时代感, 还要体现出家庭、自由的那份温馨、舒适感。
1.2 住宅建筑合理性设计
就现在住宅建筑的整体设计趋势来看, 未来的多层住宅标准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 最为明显的就是在细微之处, 小的细节将会得到更大的重视。当然, 这是要在整体布局相对合理、功能性比较齐全的基础上再进行的。细部的设计更加看重房屋的深刻文化内涵, 体现出房屋主人的某种特殊风格。任何一个设计的体量、尺寸都应当从人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去考虑。作为房屋的最主要接收者———主体人在接触到建筑时感觉到的那种舒适感就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该设计的好坏程度。所以在设计过程当中千万不能够忽视一些很细小的细节问题, 从人的需求方面考虑才是获取成功的最大关键所在。
1.3 住宅建筑统一性设计
现在的住宅建筑修建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私人一幢或是几幢的修建, 而是一个集团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因此, 设计也是以规模性的小区为前提来进行相应的小区规划和设计。那么, 在进行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时, 就不光要考虑到室内的结构设计和功能安排, 还要综合考虑到室外优美环境的营造, 室内外功能的合理搭配。以做到让我们的居住者在其中能够更加舒适、卫生、安全、方便地生活。如在新疆地区, 还要结合该地区的自身城市特色、气候环境等, 主要保证该居住区内的房间通风良好、日照充足, 各种暖气供应设施齐全, 不仅能够达到取暖的效果, 还要能够满足节能要求。这样对小区的总体进行规划, 可以帮助提升小区整体的建筑风格品味, 还能保证内部设施的齐全, 是进行设计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
2 新疆地区特殊设计分析
2.1 错层式的户型
在多层住宅建筑的发展进程当中, 有一段时间“错层”式的户型曾经在新疆的多层住宅建筑设计市场当中出现过, 它主要是通过将整个套型内的原来就是同一个标高的这样一部分地面、楼提高大约300毫米到450毫米左右, 就以此来进行使用功能区的划分, 那时的房地产销售商曾大肆宣传, 以此来作为房屋的一大卖点, 并且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一大客户群。但是后来因为对于建筑的抗震设防非常不利 (新疆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是8度) 、又不方便家中的那些行动较为不便的老年人们使用, 所以就又渐渐地退出了房地产市场, 但是现在它又伴随着基本没有抗震要求的那些南方房产商再次回到了新疆的房地产市场, 重新掀起了购买一个小高潮。
2.2 屋面的独特设计
1) 新疆的屋面是直接选用的南方住宅方案当中的多层式住宅建筑, 在冬季, 气候寒冷, 特别是雨雪天气, 屋檐挂冰的现象尤为严重, 经过我们专业的建筑师进行改造设计之后, 在屋檐口处加设了檐沟并且将坡屋面的排水向平屋面引导, 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冬天发生挂冰现象伤到人的危险情况发生。
2) 新疆的气候通常是昼夜温差大, 冬季漫长, 每当冬春交接、降雪后、或是秋冬交接时, 屋面的积雪开始融化, 屋面的采用外部排水设置的檐口挂冰的现象就会尤为突出, 因为冰柱的断裂在坠下的时候很容易造成人员的伤害事故, 因此新疆在两千年之前在设计这样的多层式住宅建筑时, 大多数都是采用的平屋顶的、有组织的内排水系统。
2.3 飘窗、凸窗的设计
不能否认, 住宅建筑的飘窗、凸窗能够为建筑增加非常立体的造型上的视觉变化, 我们的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也非常地喜欢采用这样的设计, 同时, 该设计还能够为业主们提供一定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可供使用的空间, 并为房地产商们销售房屋带来了又一个卖点。但是, 飘窗、凸窗这些大量被南方的住宅建筑设计所应用的惯用手法, 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入到新疆地区市场后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房地产市场, 因为房地产商只一味要求多增加飘窗、凸窗的设计, 而不管该住宅建筑是什么方向的走向。其实, 对于向新疆地区那样的天气气候要求, 也就是严寒地区, 除了南向以外就不应该再设置凸窗了, 在这时候就该调整一下施图设计及设计方案了。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当中, 多层式的住宅建筑应当在设计的方法上严格应按照国家所规定的多层住宅建筑标准来施行。并且, 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以最切合实际的建筑设计技术和建设条件, 按照住宅的类型和工程项目来具体选择, 尽量保证实现多层住宅建筑设计在标准化上的完善。总之, 住宅建筑的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的各种需求, 以最优化的方式呈现出最完美的住宅形式。
参考文献
[1]严剑斌.浅析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探讨[J].四川建材, 2009.
[2]农晓英.住宅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元素[J].陕西建筑, 2008.
[3]王振东.房地产商开发多层住宅设计的经济意义之我见[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多层住宅建筑承重体系的研究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居住理念的更新, 可以说粘土砖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已是问题多多, 主要表现在:
1.1 粘土砖的烧结过程中破坏环境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能源和土地紧缺的国家, 以实心粘土砖为主的传统房建材料耗能毁田严重, 每年实心粘土砖产量约6000亿块标砖, 砖瓦企业12万个, 占地30多万公顷, 每年烧砖毁田数万公顷, 与此同时, 每年排放2亿多吨粉煤灰和煤矸石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不仅占用大量土地, 而且污染环境。
1.2 粘土砖维护结构的房屋使用过程中节能效果差
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住宅外墙保温隔热性能相差4-5倍, 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能耗为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 每年北方房屋采暖能耗高达1.2亿吨标煤, 南方空调降温能耗每单位建筑面积是北方采暖能耗的3倍, 每年仅墙体材料生产能耗和北方房屋采暖能耗就占我国全年能源消耗总量的15%以上。
1.3 建筑的科技含量低, 无法使建筑行业成为支柱产业
可以说.粘土砖住宅己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了。
2 技术分析
2.1 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架--加气混凝土砌块体系
2.1.1 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架--加气混凝土砌块体系的特点
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架结构加气温凝土砌块是近年来比较多见的一种结构体系, 它主要同剪力墙结合, 应用于小高层住宅中。现在我们做一创新, 把剪力墙去掉, 将异型柱纯框架结构引入多层住宅, 它的优点有:
2.1.2 统框架结构相比, 房型简洁, 不露梁祝。同砖混住宅相比, 增加有效使用面积2%。
2.1.3 施工工艺成熟, 施工速度快, 质量易保证。
2.1.4 相同地震等级下地震力较小
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架结构毕竟不同于普通框架结构, 它有自己的一些问题:柱 (尤其是L形、T形桩) 为单轴对称, 在偏心受力和水平受力下会产生扭转, 对柱体产生附加剪应力, 这就要对一些关键部位的柱 (如角柱) 进行剪扭验算以调整配筋。根据外省市的经验, 在设计中宜将柱箍筋沿柱全高加密以做到强剪弱弯;柱的轴压比应偏严, 比之规范要求减小0.05, 许多结构设计软件也是这样做的;将框架抗晨等级提高为二级, 更充分体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以上几条都是自己的体会加上先进单位的设计经验而总结的, 待异型柱的国家规范出台后可再做调整。
2.2 新型砌体材料黄河淤泥砖承重围护体系
2.2.1 黄河淤泥砖承重围护体系的特点
黄河淤泥砖顾名思义是以黄河淤泥为原料烧结而成的新型砌体材料, 它同传统的粘土砖相比有如下优势: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家鼓励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墙休材料, 以替代量大面广的实心粘土砖.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0%;列入国家开发银行的基本建设政策性投资项目, 可享受政策性贷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免征进口设备关税和进口产品增值税;应用新型墙体建造的北方节能住宅,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0%等等。黄河淤泥砖的生产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这两条是国家墙改文件中多次强调的) , 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设计、施工与粘土砖相比无需做大的改动, 创新带来的问题少;黄河淤泥砖比粘土砖容重小30%, 可减轻建筑自重10%-15%, 从而减小基础造价和地基处理费用。
2.2.2 黄河淤泥砖承重围护体系施行技术措施
前面我们讲了, 设计、施工与粘土砖相比无需做大的改动, 只需做一些细部处理即可。应用之前急需做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黄河淤泥砖同砂浆组合砌体的力学指标要具体化, 比如抗压、抗剪、抗折强度, 在暂时无规范的情况下可参照兄弟单位的经验取值、或自己组织做力学实验、或参照规范中粘土砖相关条目做折减处理;施工管理、质量监督要适合黄河淤泥砖的特点, 比如砌砖前适宜的含水量、孔型砖砌筑时砂浆的调配等都要在大规模应用前做好实验;工程中如何套用定额也需预算人员根据砖的单方造价尽早得出。总之, 这些数据都是不难得到的, 技术措施比较简单这也是如前所述黄河淤泥砖应用起来的一大优势。
2.3 轻型钢结构
继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轻结构之后, 配合国家有关限制使用粘土砖及鼓励建筑业多用钢材的政策, 新型钢结构住宅正引起建筑业内人士广泛关注。目前天津、北京、上海、长沙等地正在进行相关试点工作,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轻钢结构体系住宅进行技术方面的探讨。
2.3.1 结构方案:
轻型钢结构多层房屋中最常用的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 根据建筑方案的需要有时也采用悬挂体系。梁柱多为轧制或焊接工程截面, 有时柱也可采用箱形截面。由于受到我国型钢品种和供应的限制, 目前主要采用焊接构件。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 各部分刚度比较均匀, 构造简单, 易于施工。其自振周期较长, 自重较轻, 对地震作用不敏感。但其侧向刚度小, 侧向位移难以控制。对于一些设有电梯的多层房屋, 为增强侧向刚度, 结合其电梯井的布置, 还可以采取框架--抗剪架体系或框架--剪力墙 (通常为钢板剪力墙) 结构体系。
2.3.2 支撑体系:
为了加强多层房屋钢结构的侧向刚度, 抵抗水平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通常用槽钢或角钢在墙体平面内布置垂直支撑体系。根据要求可以沿纵、横单向布置或双向布置。支撑与框架衔接, 按拉杆或压杆设计。考虑到门窗的布置, 可以采用x形、单斜杆形、人字形、倒人字形、w形、倒w形、门式等形式, 还可采用偏心支撑。在不影响建筑功能的前提下, 在平面上支撑应均匀布置。对后五种支撑应验算梁上支撑轴力引起的附加弯矩。偏心支撑的优点是在较小或中等的水平荷载作用下有足够的刚度, 而在严重超载 (如大地层) 时具有良好的延性, 是一种较好的抗剪支撑。
2.3.3 楼盖体系;
多层房屋钢结构的楼板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整体性。当前较常采用的是在钢梁上铺设压型钢板.再浇柱100-150mm的钢筋混凝土板, 即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压型钢板与钢梁之间用栓钉连接。
另外还可用预应力薄板加混凝土现浇层或一般钢筋混凝土楼板, 此时应保证楼板和钢梁之间的可靠连接。设计时如考虑钢梁和楼板的组合作用, 可显著提高梁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 并有效降低梁高。主梁与次梁的连接一般为简支等高连接, 有时也做成不等高连接, 如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时, 为便于铺设压型钢板, 主次梁顶面相差压型钢板厚度, 同时还可以增大建筑净层高。
2.3.4 围护结构:
为了减轻多层房屋钢结构的自重, 围护结构多采用轻质材料。外墙墙体多采用轻质填充材料, 如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等, 有时可采用压型钢板加轻质保温层组成的复合墙体, 也有很多房屋外墙采用轻质美观的玻璃幕墙结构。内隔墙可采用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等轻质填充墙或轻钢龙骨石膏板, 目前也有采用铝合金框玻璃隔断的。对轻型钢结构房屋来说, 传统的油毡加沥青的屋面防水层很不经济, 现大都采用卷材防水。屋顶也放气了传统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和炉渣保温层, 而采用轻质保温材料, 如JQN板、聚乙烯混凝土扳等, 可根据要求做成变厚度而取消屋面找平层。
2.3.5 基础形式:
多层轻钢房屋基础常用柱下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十字形基础, 有时也可采用片筏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时, 应注意各基础相对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基础梁常用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时根据要求也可采用钢基础梁, 但通常将设置在地面以下的柱脚和钢梁外包混凝土, 以解决防腐问题。
3 结论
如前所述.三种承重、围护体系技术性能优异、经济合理、并各有其独持的优势, 它们的一些不足经过我们努力也是可以克服的。
摘要:多层住宅的承重 (围护) 体系有多种多样, 而粘土砖承重围护结构无疑占主导地位。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 “秦砖汉瓦”之说就充分说了它的悠久历史。在千百年的应用过程中, 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 归纳总结了成熟的设计理论, 加之取材方便, 使之成为建筑、尤其是住宅建设中一种十分成熟、廉价的承重围护结构。
关键词:多层住宅,承重体系,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多层建筑 篇11
多层建筑基层以深基坑形式进行修筑,对其加固可保障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国家最新出台的建筑工程管理条款中,将深度超过5米的基坑定义为深基坑。在挖掘过程中,由于支护结构是临时的,很容易出现边缘土壤流动,或者大面积坍塌,对施工安全要加强管理。
多层建筑修筑过程中对上部结构的强度以及抗震性能要求极高,基层进行加固处理后可通过优化结构来满足使用需求。现有的施工技术可做到多个结构同时进行,为工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对质量的要求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在广泛引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建筑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做出整改,可使结构得到优化,增强承载力的同时大幅度降低自重。多层建筑在设计阶段要保障上下部分的对称性,各承重结构相对独立,但互相之间又起到促进作用,使功能得到更完全的发挥。
其承重结构常使用的修筑材料为混凝土与钢筋,墙体下部结构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使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更具有稳定性。具体加固方案要根据建筑物的楼层进行设定,其高度大于等于6层时可采用条形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可将作用在墙体上的剪力均衡,并在内部形成与之抵消的应力,降低建筑物受到的损伤,可有效延长使用年限。
多层建筑地上结构施工技术的分析
1.斜爬模技术的研发和使用
多层建筑上层结构施工地点距离地面较高,传统的保护以及支护措施并不能满足多层施工的需求。斜爬模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可应用在承重墙体修筑中。传统结构的多层建筑外部结构纵向垂直,使用升降梯支撑架等器材便可完成施工任务。但随之城市建筑的发展,多层外部结构也丰富多样,纵向支护结构并不能满足其需求。斜爬模在搭建过程中要重点检查固定点是否牢固,避免出现松动现象。随着工程的开展,多层施工点也随之升高,对斜爬模进行升高时要将顶部的支撑结构扳回,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升降杠的上升高度不可超过50mm,若超出此范围会对承重性能造成影响。斜爬模顶面的高低落差不可超过100mm。在升降过程中可借助千斤顶等承重支撑设备,避免结构发生松散。
2.多层建筑施工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的应用
多层建筑是分阶段性进行施工的,在对整体框架结构进行搭建时,通常会借助可收分整体提升平台。采用金属钢材料修筑的提升平台可承载更多的建筑物资,同时满足多种使用需求。以传统承载平台相比,其使用平面更为宽广,可在施工过程中完成升降,定位在需要的施工点。在建筑结构的中心部分安装固定点,选用质量较轻但强度可达到使用标准的钢板或来搭建此平台。起到防护作用的脚手架需安装在平台的下面。使用过程中借助升降设备将其移动至需要的楼层,在工程进展的不同阶段可能要将脚手架卸载,来进行墙面的修筑,此时可在承重剪力墙表层安装临时结构。
项目完成后要对各楼层临时安装的防护设备进行拆除,并对墙面开展复原处理,使之恢复原有的完整性。可收分整体提升设备的应用对多层建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施工高效进展,最大限度的节省作业时间。
多层建筑的绿色施工技术的研究
城市建筑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绿色施工技术的提出也使得多层建筑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新型施工技术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其作用效果同时表现在多个方面,解决了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1.多层建筑施工的安全防护技术
安全问题一直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讨论对象,传统施工方法中最常见的恶劣影响是高空坠落物体对人身安全的威胁。绿色施工技术中大量使用清洁材料,例如加气混凝土砌块。从自重角度分析,同等体积的新型砌块其重量要远远低于传统的红砖砌块,在制作过程中采用先进工艺,承载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由于其单位体积较大,在施工时可快速完成墙体的堆砌,为工程节省了大量时间。
2.多层建筑施工的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以及粉尘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新型施工技术中针对此类现象做出了解决方案。噪音主要是在浆料振捣阶段产生,绿色施工技术对现场做出了隔离处理。在对混凝土浆料搅拌时会有粉尘出现,可对现场湿度进行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再进行排放,其中提炼的废弃物质在加工后可再次投入到生产加工中。
3.多层建筑施工的混凝土回收利用技术
因为在进行多层建筑施工的时,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经常会面临怎样穿越人行道或者使用中的楼层等问题。所以,我们根据这些问题设计了门架式泵管支架以及配套的回收利用截止阀,有效的解决了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特殊泵管布置和泵管里面的余料进行回收的问题。在建筑现场的地面上,通过有效的交通协调,将人行道的一部分临时划归为非机动车道,把机动车道来进行泵车的布置,地面泵管使用门架式泵管跨越人行道,减少施工队交通带来的影响。
小结
多层建筑施工在整体的建筑施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工程建筑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层建筑施工各个环节的技术问题,必然成为建筑工程中的重点问题。我们要想更好的完成多层建筑施工,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多层施工中的应用技术。
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探讨 篇12
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和结果的迅速产生, 通过计算机得出运算结果的方法较为普遍, 但是计算机得出的结果往往较为理想, 也忽略了一些变化因素和不定性的因素。所以计算机的结果并不能代替实际结果, 应当利用自身的头脑, 综合考虑后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说明。本文对于计算机结果下的梁柱数据调整进行说明, 指出应当考虑的内容, 提出解决办法。
2 截面尺寸的选择
梁体和柱体的横截面积应当和总体的设计相互配合, 对于文件应当给予充分重视, 并且要考虑柱子的强度大于梁的强度一倍以上, 在强度非常大的地震情况, 可以有利于抗震。节点一方面要求非常稳定, 并且有足够的弹性来支撑,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强柱弱梁强节点”, 应当充分注意。
3 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 独立基础埋置较深, 在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 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 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丙类建筑, 建筑场地为ll类:层高33m, 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 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 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 首层层高取3.35m, 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
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 选取这样的计算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 第一, 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一2002) 第7.3.11条规定, 框架结构底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 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 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 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 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 计算剪力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 层2层高为3.35m, 层3、4层高为3.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 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当设拉梁层时, 一般情况下, 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 对这样的计算简图, 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 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 并复算一次, 按两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配筋。
4 框架柱配筋的调整
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 有时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 但真实情况不一定如此, 如果发生晃动, 受力最大的点是角柱。不但受到重力和水平方向的剪力。还受到旋转力作用。受到横梁的控制很小, 在平时的情况下多个方向受力, 所以受伤最大的是内部结构。质量分布有差异的框架更为突出。所以计算的时候应当以情况最坏的地点进行计算。此外也能针对横竖两个方面开展运算, 将最大值考虑进来。根据水平对称的原则进行运算。若想要满足各个力相互作用的情况, 应当将下列应当注意的问题考虑进去。
角柱、边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会产生偏心受拉时, 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大25%;框架柱的配筋可放大1.2~1.6倍, 其中角柱1.4倍, 边柱1.3倍, 中柱1.2倍;框架柱的箍筋形式应选用菱形或井字形, 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对于二、三级框架的底层柱底和底部加强部位纵筋宜采用焊接, 且当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超过3%时,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 并应焊接。
多层框架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忽略温度导致的变形和下降不均匀产生的问题, 如果框架的各个长度都比较长的时候可以考虑将配筋的的尺寸也放大, 并且最好要在上下和左右两个方面增设基础梁。配筋应当以框架的梁体作为参照主体, 并利用加密配筋的工作增大坚固程度。
5 框架梁裂缝宽度、斜截面配筋调整
在满足梁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率的情况下, 仍需在计算配筋后进行梁的裂缝宽度的验算和满足梁端斜截面“强剪弱弯”条件下的梁端配筋调整。
5.1 影响裂缝宽度的因素和调整的办法
裂纹的宽度计算由于数值较小常常被忽视, 应当特别关注, 宽度的影响应当从两方面进行维护, 一个是混凝土的硬度, 另一个是结构上的等级, 因为混凝土的硬度和钢筋的规格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 所以针对通常的混凝土结构, 不是说强度与裂缝的宽度之间有多大影响, 所以通过梁的配筋率和尺寸之间的关系来使裂纹变窄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应当注意到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结构建模中的荷载输入时, 一定要将恒、活载数值分开输入, 以便进行内力组合和裂缝宽度的计算, 不要贪图省事而将恒、活载合并输入, 以防止梁、柱内力计算错误, 致使所绘制的施工图不能使用。
5.2 梁端斜截面的配筋调整
框架结构设计中, 宜满足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的梁端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规范要求, 即“强剪弱弯”。在具体设计和梁配筋调整时, 可采用以下方法: (1) 不放大梁端负弯矩钢筋而加大梁的跨中受力钢筋 (一般放大1.1~1.3倍) (2) 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2mm; (3) 支座处尽量不设置弯起钢筋, 宜利用箍筋承受支座剪力。
5.3 在电算中合理、准确运用弯矩的调幅
规范规定只有在竖向力作用下梁端弯矩可调幅, 水平力作用下梁端弯矩不允许调幅, 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先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后, 再将水平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叠加。在此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梁端的固定弯矩调幅后, 再进行力矩分配;二是将由力矩分配法算得的梁端负弯矩直接乘以调幅系数。
6 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框架结构的形式选择应当统一, 不可采用多种方式。在楼梯和结构特殊的地段不可选用砖墙作为结构。因为应当保证房屋整体的变形一致, 不可将硬度较高者和较低者混合在一起, 这可能造成相互不融合, 产生变形冲突。
施工操作常常考虑在屋顶装置其他设备, 为了减少资金花费, 常提出不和设计规定的要求, 例如在填充墙减少尺寸或是直接在墙上开洞用于窗户或挂饰等, 这样就改变了墙体的结构, 因为柱子脆性较强。如果弹性不足或抵抗力不足就会瞬间断裂。并带来房屋和居住点的倒塌。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减少这一点发生:第一, 降低高度。使得稳定性更强, 连接方式采用铰接。第二, 使箍筋数量变大, 减少箍筋相间距离, 要小于100mm为宜。纵向配筋距离不应大于150mm, 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因为施工建设的原因, 框架梁的形状可能涉及成外挑型。并在下方架设混凝土柱子。在计算柱子和配筋之间的关系时候, 将承力柱与构造柱之间的关系弄不清楚, 实际操作时候也会误将构造配筋的设计方法是用进来, 因此带来承重能力下降, 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其实, 在运算结构时, 这个柱并不是中心受压点。对于节柱点的设置应当考虑整体变形的协调性。因此, 这个柱的位置应当是作为竖直方向的结构部件被进行分析的。梁和柱的中介点应当是作为节点部分。
7 结束语
在框架结构的运营和实现过程中, 应当将结构框架熟记于心, 不但应该参照设计规范来实行, 更应该活学活用, 懂得结构原理和必要的结构设计依据, 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一手的处理。提升完成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