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控制

2024-09-24

多层控制(共11篇)

多层控制 篇1

摘要:引起多层砌体结构墙体开裂的原因很多, 裂缝的表现形式也各异。裂缝种类包括斜裂缝、竖向裂缝、水平裂缝、包角裂缝、X型裂缝等, 其原因很复杂。科学分析多层砌体结构裂缝原因, 采取不同的措施减少或避免裂缝的出现或增加, 对已经出现的裂缝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可以减少裂缝对结构的危害, 延长结构局部和整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关键词:多层砌体结构,裂缝,控制

施工时多层砖房通常会发生开裂现象。房屋建成后一年, 有的2-3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后。墙体产生裂缝, 裂缝的形态有斜缝, 垂直裂缝。水下裂缝, 八字缝等, 影响了建筑的功能和美观, 严重的导致结构安全度降低, 抗震性能差。因此防止砖墙开裂十分重要。

1 概述

砌体结构是我国应用较广的房屋建筑, 在多层住宅中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住宅建筑商品化, 为了满足其基本功能和它的特殊性, 对建设和设计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住宅建筑已从过去的单一满足使用安全功能延伸到满足视觉安全功能, 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不出现建筑病害。住宅建筑中出现的裂缝问题便是其病害之一, 墙面裂缝引起建筑饰面受损、脱落, 影响建筑物的装饰和使用效果, 严重的会给使用者造成心理上的恐惧。

砌体结构房屋墙面裂缝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种: (1) 地基不均匀沉降; (2) 结构荷载过大; (3) 材料质量差; (4) 施工方法不当, 施工质量低劣; (5) 自然界温度的影响; (6) 设计构造措施不完善等。对于前 (1) ~ (4) 项原因在相关的设计、施工规范文件中已有了具体规定, 只要严格执行, 即可以避免。对于后两项原因, 现行的结构设计规范还没有提出具体的计算方法, 只是依照设计者的实践经验和对建筑结构裂缝的认识程度, 采取一些构造措施来保证。这些因素往往容易被设计者所忽视和疏漏, 须引起高度警惕。本文主要谈一谈由温度原因引起裂缝的控制措施。

2 施工因素

2.1 施工速度过快, 有的一周一层, 甚至更快, 此时砌体的强度尚未达

到设训强度, 且地基快速变形, 土应力调整滞后, 使地基土过早产生沉降不均匀。导致在砌体内部已产生过大的初始应力和应变, 形成潜在的裂缝因子, 主体完工装修, 居民入产后, 进一步加载, 裂缝因子发生作用, 导致墙体开裂。

2.2 砂浆未充分搅拌, 和易性差, 操作时。饱满度不够, 水下灰缝厚度不均匀, 造成砌体强度下降。

2.3 砂浆强度不符合要求, 如砂子含泥量较大, 不均匀, 不严格训量,

配合比不准, 甚至根本未采用施工现场材料进行试配, 由实验室来确定配合比, 仅依据某些资料提供的参考配合比施工。

2.4 施工工艺错误。

砌体施工缝处留直, 甚至阴搓。浇筑构造柱时, 外檐墙无支顶, 由于流动状混凝土的侧压力造成外墙向外倾斜, 形成窗洞口下角部水平裂缝。

2.5 夏季施工砖缺乏浸水, 水分过早被吸收, 水泥水化反应不足。

在冬季, 机砖内吸收水分, 未注意砌体蓄热保温, 导致发生冻胀, 严重时产生冻胀裂缝。

3 设计因素

3.1 基础刚度和强度不足, 甚至内纵墙基础末拉通, 从而造成房屋整体刚度较差, 而导致整体弯曲变形过大。

3.2 建筑物过长, 内纵墙过少, 在垂直荷载作用下, 整体弯曲变形过大, 产生墙体开裂。

3.3 外墙设置暖气炉窑, 墙体局部减薄, 该处室内外温差增大。

墙体易开裂墙采用240墙, 外保温措施不满足热工要求, 外墙的内外面温差梯度较大。

3.4 门窗洞口开得过宽, 房屋整体刚度和强度下降, 洞口部位应力集中加剧。

3.5 进深梁或具他支承梁跨度过大, 墙体局部承压承载力不足, 或砌体对梁端的约束变形不协调造成墙体水下开裂。

3.6 电线及具他管线暗埋在墙内处理不当, 造成局部墙体强度减弱。

4 常见裂缝的形式及原因

4.1 斜裂缝。

由于多层砌体属于脆性结构, 其抗压强度一般比较高, 而抗拉强度比较低, 在剪切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后首先表现的就是与主拉应力垂直的斜裂缝。在大多数情况下, 斜裂缝主要在墙体开口处、转角处、纵向外墙两端出现的概率比较高, 如:门窗洞的转角、窗问墙、外强与内墙的交接处。裂缝的表现形式一般为:裂缝往往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 且窗口处裂缝较宽, 向两边逐渐缩小, 在纵墙上呈现为正八字形, 在靠近平屋顶下的外墙上或者在内横向隔墙上和山墙上的斜裂缝一般也呈八字形, 有时也成对角“X”形, 裂缝跨越水平灰缝和竖直灰缝甚至横穿砌块而延伸。

4.2 水平裂缝。

由于砌体结构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比较低, 而且不均匀, 外墙上的斜裂缝往往与水平裂缝互相结合出现, 形成一段斜裂缝和一段水平裂缝相结合的混合裂缝, 水平裂缝有时沿灰缝错开使人们错误地认为是斜裂缝, 造成原因分析错误和处理方法失当。

4.3 竖向裂缝。

这种裂缝常出现在窗台墙或窗洞两个下角, 有的出现在墙的顶部, 上宽下窄, 窗台墙竖直裂缝多数出现在底层, 二层以上较少发现。裂缝一般在施工后不久就开始出现, 并随时间而发展, 有些要延续数年才能稳定。有些建筑物在承重墙的中部出现竖向裂缝, 上宽下窄, 比如: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相邻结构变形等原因而承受负弯矩作用的墙体。

4.4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砌体结构的裂缝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建筑物裂缝形式单一、走向规则、宽度有规律, 一般引起这样裂缝的原因也比较明确简单;而有些裂缝形式多样且走向变化, 不同部位宽度规律不明显, 一般这样的墙体裂缝原因也较为复杂。

5 墙体裂缝的措施

在工程设计中, 设计者大都习惯于从强度方面考虑问题, 而忽视了温度这一导致裂缝的主要因素。结构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在承载力、抗震、风荷载条件的强度要求, 如在选择砌块及砌筑用砂浆的强度等级时, 一般是底层砌体选用强度较高的砌块和砂浆, 楼层越向上选择的砌块及砂浆强度等级越低, 建筑顶层及女儿墙甚至选用MU10砖、M2.5砂浆砌筑。这种习惯作法虽能满足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强度要求, 但远不能满足顶层砌体在温差应力下所需要的强度。为此, 控制砌体结构温度裂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5.1 提高顶层及女儿墙砌体的强度, 以加强整体抗剪能力。

5.2 在工程实例中, 砌体温度裂缝多是沿砌体水平灰缝或阶梯形灰缝发生的, 即为砌块的强度高于砂浆的强度所致。

为此顶层砌体所用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5, 且必须为混合砂浆。

结束语

控制砌体结构墙体温度裂缝应从其特性入手, 采取相应措施, 减小温差应力, 增强墙体的抗裂能力用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温度应力造成的影响, 使砌体结构墙体裂缝得到控制和减轻。

参考文献

[1]唐岱新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GB 50003-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P.50OO2-2001)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多层控制 篇2

关键词:多层数据库损害控制;系统设计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现有的安全的系统对于多种攻击来说依旧易于攻击,现有安全机制缺乏阻止攻击能力。入侵容忍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安全系统,扩展传统安全系统经历攻击后能够生存或可操作。入侵容忍系统的焦点在于面临攻击时有能力提供持续的基本服务。本文中,我们给出一个多阶段数据库损害控制的完整模型,并且设计和实现一个多阶段数据库损害控制系统。本系统的关键特性是实现多阶段损害控制,因此能够确保修复期间不会存在损害漏出。同时能立即控制多个恶意事务造成的损害,没有损害漏出,而且对于最终用户是透明的,因此数据库应用开发人员感觉不到损害控制的复杂。

1多级数据库控制元素

1.1一阶段损害控制

可生存数据库系统执行一阶段损害控制,只对修复管理鉴别出被破坏的数据项进行控制,直到它们被修复。一个被控制的数据项不能被新的事务读取或更新。

1.2多阶段损害控制

可生存数据库系统实行多阶段损害控制:(1)一旦恶意事务B被发现,一组特殊的数据项,记做SE,将被立即控制。SE的定义是被B破坏的数据集,记做SD,是SE的子集。这个阶段叫做最初控制。最初控制应该迅速完成。被控制的数据集被称作控制集。为确保最初控制之后没有损害扩散,每一个活动事务应该被回滚到SE被控制之前。(2)整个多阶段损害控制过程是一系列控制集,即SE,S1,S2,...,Sk,...,这些集合汇聚到一个空集合¥,SE是最初控制的结果,而且可能包括很多错误控制的未被损害的数据项。Si(i>=1)是解除错误控制数据项或已经被修复的数据项的解除控制操作集合的结果。作为结果,当i

2应对多个恶意事务的算法设计

我们针对多个恶意事务提出一种多阶段控制算法,能够保证被控制的数据库部分不会有损害泄漏。处理多个恶意事务的具体算法如下:When系统只有一个恶意事务Bi正在被修复,且恶意事务Bj被发现:控制操作:(a)回滚所有当前活动事务(b)设置t2为当前时间(c)设置t1的值为min(tBis,tBjs)。这里tBis和tBjs分别是Bi及Bj开始时间。注意Bj可能早于Bi开始。(d)在U_SET被随后解除控制操作调整之后,允许新事务进入。解除控制操作:(1)Case1Bj早于Bi提交(a)从U_SET中移除所有数据(b)停止当前所有解除控制阶段(c)通过扫描Bj开始时间的日志来重启解除控制阶段A、B和C。被重启的阶段现在应该处理Bj和Bi,而不是仅仅处理Bi。例如,阶段A应该只把Bi和Bj都没破坏的数据项放入U_SET。(d)通过扫描Bj开始时间的日志来重启修复进程(连同解除控制阶段D)。被重启的修复进程现在应该处理Bi和Bj。(e)随时将解除控制的数据项放入U_SET。(2)Case2Bj晚于Bi提交If没有解除控制阶段完成这部分包含Bj提交之后执行操作的日志的扫描继续每一个解除阶段,方法是每一个控制阶段调整为不仅仅处理Bi,而是处理Bi和Bj。Else对于每个已经扫描到某些Bj提交之后执行的操作的解除控制阶段(包括修复进程)(a)停止解除控制阶段(或修复进程)(b)移除Bj提交之后被更新而且被这个阶段(或进程)从U_SET中解除控制的数据项(c)通过重新扫描Bj开始以后的日志重启这个解除控制阶段(或修复进程)。重启的阶段(或修复进程)现在应该处理Bj和Bi上述算法确保所有被恶意事务引起的损害将在恶意事务被检测到的时候立刻被控制,并且在如何时间点,不会有损害从被控制的数据库部分泄漏出去。

3系统组成本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控制执行器、解除控制执行器。系统的关键操作是通过三个主要事件触发的。

3.1控制执行器

当控制执行器从它的消息队列里取回一个恶意事务,它将执行算法1中的控制操作。特别的,它将(1)停止执行新事务,(2)中止所有活动事务,(3)调整控制时间窗口,(4)在从解除控制器和修复管理报告U_SET已经调整的“准备好”消息后,允许新事务执行。由于TRANS_LIST表包括活动事务的标识,控制执行器能够要求DBMS中止这些事务。因为事务的开始时间也保持在TRANS_LIST表,调整控制时间窗口将会很容易。当一个新的用户事务在上述控制操作完成后到达时,控制执行器需要这样实现损害控制:在控制时间窗口内更新的任何数据项都不允许访问,除非是U_SET中的对象。控制管理算法如下所示。注意损害控制管理的实现以SQL语句为单位而不是事务,因为:(1)读提取也是以SQL语句为单位;(2)在某些事务里某些稍晚的SQL语句执行可能依赖于先前的语句;(3)这中方法能够实现更快的控制检查。对于有多个SQL语句的事务,我们不检查任何其他SQL语句的读操作,就能够拒绝或延迟这个事务的访问。

3.2解除控制执行器

解除控制执行器负责解除控制阶段。为了实现控制,系统需要保持事务类型间的依赖关系。特别的,利用“类型图”表保持类型依赖。

参考文献:

多层控制 篇3

1.裂缝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在多层住宅中最常看到的裂缝是顶层纵横墙交接处有阶梯形裂缝产生;在屋面与墙体交接处或梁底与墙体间有水平裂缝产生;在底层窗台下有竖向裂缝产生, 各个楼层的窗台两角和顶层外墙窗口四角处有斜裂缝存在;在钢筋混凝土柱和砼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的相结处有竖向裂缝存在;在砌块周边产生裂缝。

2.裂缝产生的原因

(1)小砌块自身的因素。首先,砼小型空心砌块是由碎石或卵石为粗骨料制作的混凝土,它具有混凝土的脆性。同时砌块存在着干缩的重要特性,在28天自然养护后,其干缩约完成60%左右,因而这样的砼小型空心砌块用在墙体中就难免发生裂缝;其次,用于砼小型空心砌块和砌筑砂浆中的水泥、石灰、砂石等材料来源很广,其性能不够稳定,因此也会影响砌块和砌筑砂浆的质量。

(2)温度的影响。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差也会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在夏季尤其明显。屋面的温度比墙体的温度高,则屋面的变形也比墙体的变形大,屋面的变形受到墙体的约束,导致在屋面和墙体的结合处产生剪拉力。在剪拉力和屋面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墙体产生相应的主拉应力,当主拉应力超过墙体自身的抗剪、抗拉强度时,墙体势必会产生多种形状的裂缝。

(3)设计方面存在的因素。砌块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非常敏感,设计中如果对地基不均匀沉降估计不足,易在墙体中产生阶梯形裂缝及底层窗台墙体的竖向裂缝。此外,目前大部分屋面在檐口处没有隔热措施,导致顶层横墙产生阶梯性裂缝。对屋面保温材料的随意选择而不考虑减少温差的作用,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柱和砼小型空心砌块的相结处,缺乏相应控制裂缝产生的措施。

(4)施工中存在的因素。砌筑工人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别造成砌筑质量不稳定,是造成墙体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施工中,所用砂浆强度低、砌块表面浮灰等污物未处理干净、砌筑时铺灰过大,均会发生砂浆与砌块间粘结力差,导致裂缝的产生。其次,砌块出厂存放期不够,在砌块体积收缩尚未完成就上墙砌筑,产生收缩裂缝。砌块排列不合理,上下二皮砌块竖缝搭砌小于砌块高的三分之一或150mm的,没有在水平灰缝中按规定加拉结筋或钢筋网片,导致裂缝的产生。墙体、圈梁、楼板之间纵横墙相交处无可靠连接。施工现场对砼小型空心砌块的堆放场地、遮雨措施等未能按规范要求实施,上述这些都会造成墙体水平裂缝的产生。

3.砌块墙体裂缝控制的措施

3.1设计方面控制的措施

控制顶层墙体裂缝的关键是降低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必须同时采用保温层和隔热层,在檐口处的保温层厚度必须满足允许温差的要求。同时,隔热层应满铺,不得在檐口处出现空档。在屋盖适当部位应设置分隔缝。

顶层外墙交接处和纵横墙交接处的芯柱数由现在的5孔、4孔增加为8孔,其中在横墙或山墙上设5孔,在外纵墙上设3孔,以减少横墙斜向裂缝的产生。在顶层门窗洞口两侧均设置1孔芯柱,芯柱必须锚固于上下层的圈梁内,以增强墙体的抗剪强度。顶层两端第—开间的房间隔墙厚度若为190则应与山墙同时砌筑,在T字接头处设置4孔芯柱和φ4钢筋点焊网片,沿高度每600mm设置。后砌墙和填充墙用钢筋网片与山墙连接,墙顶离开屋面板底20mm,并用弹性材料嵌缝。上述两种墙体须沿墙通长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与芯柱网片、山墙拉结网片相连。

提高顶层墙体的小砌块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7.5级,并在外纵墙、内横墙沿高度每600mm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用来增强顶层墙体的抗拉、抗剪强度。

在各层窗台处均设置钢筋混凝土窗台梁,以减少由于压力差引起的裂缝。同时提高底层窗台下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若在不均匀地基的情况下,增加地圈梁的刚度,并在底层窗台墙体的第二与第四皮灰缝中各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用以控制竖向裂缝的产生。

3.2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砌筑工人应持证上岗,无上岗证者不得上岗。上岗前应做好技术交底,要求每一层的同部位墙体应由同一人施工。

墙体所使用砼小型空心砌块的生产厂家必须具有准用证。砌筑前,应将砌块表面的污物清除,不得使用28天龄期未到或潮湿的小砌块进行砌筑。断裂的小砌块或壁肋中有竖向凹形缝的小砌块不得在承重墙上砌筑。

砌筑水平灰缝时用座浆法铺浆,砌筑竖缝时先将小砌块端面朝上铺满砂浆,然后上墙挤紧,并用泥刀在竖缝中插捣密实,做到随砌随勒缝,用以保证墙体有足够的抗拉、抗剪强度。若需要移动已砌好砌体的小砌块或被撞动的小砌块时,应重新铺浆砌筑,控制砌块周围裂缝的产生。

配制砂浆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设计配合比应有良好的和易性,砂浆稠度宜控制在50-70mm,施工配合比必须准确,保证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顶层的内粉应在屋面保温层、隔热层施工完毕后进行,以降低温差的影响。外墙的粉刷宜在结构封顶后,并在墙体干缩基本稳定后施工,防止以后粉刷开裂。

多层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控制措施 篇4

1.1 斜裂缝

由于多层砌体属于脆性结构, 其抗压强度一般比较高, 而抗拉强度比较低, 在剪切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后首先表现的就是与主拉应力垂直的斜裂缝。

在大多数情况下, 斜裂缝主要在墙体开口处、转角处、纵向外墙两端出现的概率比较高, 如:门窗洞的转角、窗问墙、外强与内墙的交接处。裂缝的表现形式一般为:裂缝往往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 且窗口处裂缝较宽, 向两边逐渐缩小, 在纵墙上呈现为正八字形, 在靠近平屋顶下的外墙上或者在内横向隔墙上和山墙上的斜裂缝一般也呈八字形, 有时也成对角“X”形, 裂缝跨越水平灰缝和竖直灰缝甚至横穿砌块而延伸。

1.2 水平裂缝

由于砌体结构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比较低, 而且不均匀, 外墙上的斜裂缝往往与水平裂缝互相结合出现, 形成一段斜裂缝和一段水平裂缝相结合的混合裂缝, 水平裂缝有时沿灰缝错开使人们错误地认为是斜裂缝, 造成原因分析错误和处理方法失当。

1.3 竖向裂缝

这种裂缝常出现在窗台墙或窗洞两个下角, 有的出现在墙的顶部, 上宽下窄, 窗台墙竖直裂缝多数出现在底层, 二层以上较少发现。裂缝一般在施工后不久就开始出现, 并随时间而发展, 有些要延续数年才能稳定。有些建筑物在承重墙的中部出现竖向裂缝, 上宽下窄, 比如: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相邻结构变形等原因而承受负弯矩作用的墙体。

1.4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砌体结构的裂缝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建筑物裂缝形式单一、走向规则、宽度有规律, 一般引起这样裂缝的原因也比较明确简单;而有些裂缝形式多样且走向变化, 不同部位宽度规律不明显, 一般这样的墙体裂缝原因也较为复杂。上述几种常见的墙体裂缝中, 有些裂缝尤其是形式比较单一、走向规则、宽度有规律的裂缝原因基本上是清楚的, 有些到目前为止研究还不够深入, 原因没有定论一般情况下, 在纵墙上部、门窗洞的角上、两端山墙出现的正八字形的斜裂缝, 大多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 有些也可能由于墙体开洞太多或尺寸太大, 混凝土圈梁的温度变形和干缩也可能引起该种形式斜裂缝, 而窗角的对角“X”形斜裂缝一般多为地震引起。过梁端部和错层部位墙体裂缝, 往往由组合结构的变形差异引起的, 如过梁的收缩和降温变形在梁的端部达到最大值, 错层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在错层处的变形也达到最大值, 而砖砌体在这些部位却没有适应梁板端部变位的自由空间, 变形使部分墙体产生很大的内力, 当局部的拉应力达到其自身的抗拉强度后就必然出现相应的裂缝, 裂缝的形式取决于砌体结构的质量, 可能因为梁或板与墙体搭接界面抗剪强度不足而出现沿过梁底部或板底的水平裂缝, 可能因为砌块强度不足或砌筑质量不好而出现沿砌筑缝的竖向裂缝, 如可能出现斜向裂缝。

2 目前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2.1 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长期以来住房公有制, 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 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 在强度方面做必要的计算后, 针对构造措施, 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 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 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 尚无结构安全问题, 不涉及到责任问题。

2.2 防止屋盖温度变化与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措施

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 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 宜设置分隔缝, 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 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BGJ3-8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5.3.2条的规定外, 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 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2.3 设置控制缝

(1) 控制缝的设置位置。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竖向控制缝, 对3层以下的房屋, 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 可仅在建筑物1层~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 但在该部位宜做成假缝, 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控制缝做成隐式, 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 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 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 如聚硫化物、聚氨酯或硅树脂等填缝。

(2) 控制缝的间距。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在转角部位, 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2.4 设置灰缝钢筋

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 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在楼盖标高以上, 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 和靠近墙顶的部位;灰缝钢筋的问距不大于600mm;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 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mm2, 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 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mm;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 当不便通长设置时, 允许搭接,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 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灰缝钢筋应埋人砂浆中, 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 上下不小于3mm, 外侧小于15mm, 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

2.5 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在楼盖处和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的下部;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 400mm, 也不宜小于800mm;配筋带的钢筋, 对190mm厚墙, 不应小于2 12, 对250mm-300mm厚墙不应小于2 l6, 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 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 当不能通长设置时, 允许搭接,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 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 宜在控制缝处断开, 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 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 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对地震设防烈度不小于7度的地区, 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200mm, 配筋不应小于10;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m。

3 结束语

砌体裂缝是建筑工程的通病, 成因复杂, 以上论述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在设计、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范、采取合理措施, 就能把砌体裂缝控制在极小的程度内。在对裂缝采取控制和修补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建筑物的地基情况、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使用等, 综合分析, 才能做到措施得当“对症下药”。

摘要:建筑砖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而且较普遍, 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 造成渗漏水, 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因此, 正确分析原因、切实加以防治十分必要, 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常见裂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多层砌体结构,裂缝,控制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P.50OO2-2001)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围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多层次教学 篇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高校公共理论基本课程。它具有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等多方面功能。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现在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曾对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发现学生中有90%的同学认为这门课应该开设,而且对个人今后的发展作用非常大;有5%的同学对这门课根本不感兴趣,认为是没有用的,应该取消;也有5%的同学对这门课非常感兴趣,但现实又令人不尽满意。他们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做到师生真正的互动本文着重从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出发,对哲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一初步研究。

一、面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手段

目前,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据调查统计,目前学生比较关注的是与自身有切身利益关系的就业和薪金,以及国家、国际局势,而对学校公共理论课的学习则非常不重视,认为高校的公共理论课内容比较空泛,教师教学手段呆板。而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拿必修的学分,处于无奈的地步;有的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则基本没有学习动力。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相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太感兴趣,由于在中学里经历了考大学的“黑色期”之后,他们有一种逃避约束的自由感,而哲学也是使他们感到不自在的一方面,到了大学之后,学习哲学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要他们学,认为对今后的就业没有多大的用处,因而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许多,一个主要原因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是以前学生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平时只注重于数学等理科的学习,轻视文科的学习,认为文科是“捣糨糊”的东西,没有实际作用。现在呢,学生除了专业之外,忙乎于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英语中级口译、计算机二级证书、网络高手证书等,一张又一张,作为今后找工作的一个个砝码。由此而造成学习哲学的无用论。针对这种情况,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撰写论文的方式。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在于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资料,提炼内容的一种途径,对于现在哲学课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这是考察大部分同学的理论学习程度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相关章节,特别是讲到基本原理内涵时,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联系实际写一篇小论文,字数要求2000—2500字左右,如用哲学原理来分析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城市形象、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用哲学原理来分析理解青年资本价值论等。这种写小论文的方式,虽说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的被动的方式,但也是主动的,因为学生在教师规定的主题范围内,主动去寻找相关资料,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从最后的效果看,学生的小论文资料来源丰富,有事实依据,有个人观点,并能把原理渗透到实例中。

第二、对于一小部分特别感兴趣的同学来说,他们感觉现在的教学还有待提高,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手段的呆板使这部分学生有所失望。以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滔滔不绝地讲上一节课,学生坐在下面安安静静地听,偶然的提问也缺乏启发和引导,直问直答,学生提不起兴趣。而现在,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逐渐代替粉笔板书,图片、文字的大量播放,使得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大了、内容丰富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了,但这种“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轻松了,学生象在看电影,教师只是电影放映员,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根本突破。因而他们认为应该以讨论、研究式的方法改进教学。

如何发挥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学习哲学的乐趣,是我 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采用课堂提问,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尝试。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评分体系,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得分的方法,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和作业、讨论、小论文等,其中课堂提问和讨论能够更好地激发这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同学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主动性的一种好形式,但应注意的是教师的提问不能只是直接问答式,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也不能无缘无故地提问,让学生不知所云。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实质时,我们可采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先让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其中西方各哲学流派的特征,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容等,再让部分同学来为大家演示这部分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分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这种先通过提问提供背景资料,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当一名同学为大家介绍他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和讨论,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如主动进行演示、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被记录在册,作为平时表现优秀最终加分的依据。

第三、对于特殊的少部分不感兴趣又不愿听课的同学来说,哲学课是他们做其他作业、逃课等的时间。这部分学生在社会功利主义影响下,学习兴趣比较偏颇,既对优秀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认为哲学是一门既高深又不能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学科,因而在来上课时就会主动“抓紧时间”做其他事情。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说教,而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提起他们的兴趣。故事型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好的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其基本原理和内容等语言比较难懂,而在其中穿插一些生活小故事既有趣又能说明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内容,因而在教学中应推行“浅入深出”的方法,通过生活实例总结归纳出教材内容。如在第三章“联系与发展”内容讲解之前,从整个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总特征,到“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涉及的内容,让学生收集各种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散见于中小学课本及各种新闻报道,或严肃,或生活化,也有滑稽可笑的,学生在收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筛选,把符合条件的小故事挑出来,并进行分析。教师在不同章节内容讲解时可穿插这些小故事,这样不仅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那部分不感兴趣的同学产生兴趣,在接受故事的同时接受哲学原理,如从恒星的演化到否定之否定规律,从台上台下的笑话联系到质量互变规律,从对立的格言到对立统一规律等。

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利弊分析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上课,由于目的不同、兴趣不同,因而造成教学中师生之间比较僵化,无法做到互动,因而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避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二是避免用辅助教学设备取代教师讲解,让学生像在看电影,要看听说相结合;三是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讲演,把教材讲活。一个好的老师,一个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如在第一届高等学校名师评选中,涌现出了一批学识渊博、教学效果佳,深受学生欢迎的名师,其中不乏基础课程教师。

在具体的哲学教学中,撰写小论文、搜集小故事、进行主题演讲等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种互动式教学,就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学生和老师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绝对不要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这样的教学互动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因为如果没有学生的响应,口才再好的老师,学生也只是在被动吸收,教学质量不高,而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动的效果变成主动的效果,才是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其次,要想实现这种教学互动模式,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在交流和讨论时,要善于引导,有时学生对所提问题答不上来或切不中要害,不要马上否决,说出答案,可以相互讨论。因为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能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这种教学方法第二个有利之处在于可以进行研究式教学。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哲学课程是一门富有研究思维的学科,需要一种研究精神,提问、回答、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调节教师学生双方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从而更能发现真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了对话的方式,通过主体间对话来揭示理性。因为哲学的本性不是理性的独白,而是一种理性的对话。同时,哲学也是一种高度探索性的活动,在整个理性揭示过程中,永远处在开放的对话之中,既不是在提问者这边,也不是在回答者这边,没有先在的和固定的答案,是一个不断地解构原来固定的观念和不断地重建新观念的一个动态过程。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个方面;小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过程,如何去收集资料,如何筛选资料,如何归纳总结,如何分析综合等;在演讲时,则是反映学生的总体研究状况。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哲学的理性升华过程。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小论文、小故事进行课堂主题演讲。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自己的观点,有些针对理论,有些针对新闻,在课堂上亮出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其他同学既是观众也是评委,对他的陈述可以进行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视野。在演讲时要求学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分析透彻,仪表端庄,注意演讲技巧等问题,根据学生演讲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些参加演讲的学生名单采用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他们准备充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虽然这种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实现了教师学生的互动,但它也有一定弊端。主要是:

第一,大学的教学目标不同,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科学、探索真理的能力,最后培养成综合型人才。因而在教学中体现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去进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对部分深奥的学科不能少了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和引导,哲学中的一些原理需要教师进行阐述,而不能只通过提问和回答或小故事来解决,或只是通过图象、多媒体教学来简单解决,所以在教学安排时,教师要适当考虑课时的分配,不能以“故事会”或“电影式”为主。

第二,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大部分学生。现在由于教学体制、学校教师编制、学生课业繁重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班的学生数一般都在100人以上,这么多的学生对于研究型教学讨论是一个难题,对哲学感兴趣的、思维活跃的同学往往表现的机会很多,最后会造成一小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争论中,而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观众而已,时间一长,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多层评价 强化运用 篇6

亮点一:量化考核标准

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年终考核的时候,就是凭印象。谈到考核,多数公务员是说不清的感叹。玉林市从2010年起实行了新的公务员年度考核实施办法,实行定量、定性结合,量化考核标准,以“量”定性,用分数说话,把考核变成了说得清的叫好。

玉林市采用“普遍考”和“职位考”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定量指标、减少定性指标,较好地实现了考核量身定做。“普遍考”以德、能、勤、廉为主线和普遍要求,以德才素质为基础,明确为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四大项内容,根据职务不同分为8-13 个小项。“职位考”以职位要求为核心,按照绩效考评被考核者所在单位、岗位所承担的职责工作,考核6个小项,实现了对公务员职业共性要求与职位工作个性的有机结合。

在考核打分环节上,玉林市对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考核结果等次规定了不同的分值:优秀95分,称职80分,基本称职60分,不称职50分。个人考核成绩为所有考核等次分值累加。这样一来,所有考核结果都对个人最终成绩产生作用,改变了定性考核时谁优秀票多谁就是优秀、其他票基本不起作用的片面性。

亮点二:双层评价打分

玉林市过去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某县副职领导到分管的所谓强势部门调研,没有大事急事需要处理的该单位主要领导避而不见,安排副职接待和汇报。个别所谓强势部门的领导和机关资深中层公务员只看上面主要领导眼色,对分管领导不够尊重的情形,恐怕不只是玉林市有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分管领导对分管部属没有适当的话语权是其主因。

玉林市把以往公务员个人年度考核由单位内部考核的方式调整为:单位民主测评量化评价和分管领导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双层量化评价”打分。其中,单位民主测评量化评价占80分,分管领导量化评价占20分。

这种考评方式实施一年来,上下级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分管领导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对自己分管的各部门都会花精力去了解和掌握情况。正如某领导同志说的“如果平时不去了解分管部门的工作,年终打分乱打一通,给真正干得好的打了低分,干得不怎么样的反而得了高分,那自己还怎么让部属信服?”部属主动向分管领导反映工作、争取支持的情形多起來了,密切了上下沟通联系,推进工作落实的合力更强了。

亮点三:县处级公务员单列考核

“一把手不得优秀,我得?真不敢想!”在年度考核结果公布后,玉林市公务员考核委员会对部门“一把手”未被评为优秀而副职被评为优秀者进行访谈时,有好几个被评为优秀的副职领导不约而同地说。

为了解决公务员年度考核中出现的权力化倾向、优秀等次向主要领导倾斜、向强势部门倾斜的不良现象,玉林市对县处级公务员实行优秀等次总体计划单列,按照考核产生优秀等次推荐人选、联评联选确定优秀等次报批名单、会议讨论决定的程序产生县处级公务员优秀等次的考核办法。由过去的单位自评自报,改为市公务员考核委员会组织专门考核组考核。县处级优秀等次人选的构成比例中,正处级公务员所占比例不超过40%。在产生的程序上,除了要述职、接受群众测评、领导评价外,还要进行“比”,看谁更优秀。为了提高可比性,玉林市把93个市直机关分为党政综合管理类、群团协调管理类、经济调节与经济管理类、社会管理与政务管理类和执法管理类等相互间可比性较强的五个类别。先是在各行业中比,产生各行业推荐的优秀等次人选,然后分五大类别联评,产生各类别向市公务员考核委员会推荐的人选,最后由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

为了确保真实性和可比性,被推荐为优秀等次的县处级公务员要填写《年度创新性突出工作汇总表》,成绩桌面摆、透明化。

实行县处级公务员单列考核,由于各大类别之间工作差异性不大,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处级正职与正职比、副职与副职比,也易于对照比较,考核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在2010年年度考核的93个市直机关中,有21个单位处级公务员没有评为优秀等次,有11个单位副职领导被评为优秀等次,有个别单位调研员也评上了优秀等次,真正实现了考有依据、比得信服,得者高兴、失者服气。

亮点四: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玉林市新的考核办法规定:公务员基本称职以上才能享受年度考核奖金、具备晋升职务资格;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具备破格提拔的基本资格;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的,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予以辞退。上一年被评定为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的公务员,下年度工作性津贴分别按70%、50%计发。同时,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安排2周以上的离岗培训。

该市在2010年年度考核中有41人被评为基本称职,有3人被确定为不称职,在年度考核结束后,组织人事部门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谈心谈话,督促扬长补缺,跟踪问效抓落实。

在褒“优秀”的同时鞭“后进”,使年度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公务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2011年,玉林市在面向社会各界开展的随机调查中,公众对公务员的满意度比上一年提高近13个百分点。行政效能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政务中心受理服务事项18.79万件,2010年增加到55.47万件,2011年为85.79万件, 2011年办结率达到99.8%,群众满意率100%。2010年公众对全市服务窗口的投诉为101件,2011年减少到65件。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玉林市被评为全区先进集体和集体记二等功35个,有65名公务员被自治区有关部门评为先进个人及获记二等功,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多层控制 篇7

(一) 裂缝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在多层住宅中最常看到的裂缝是顶层纵横墙交接处有阶梯形裂缝产生;在屋面与墙体交接处或梁底与墙体间有水平裂缝产生;在底层窗台下有竖向裂缝产生, 各个楼层的窗台两角和顶层外墙窗口四角处有斜裂缝存在;在钢筋混凝土柱和砼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的相结处有竖向裂缝存在;在砌块周边产生裂缝。

(二) 裂缝产生的原因

1. 小砌块自身的因素。

(1) 砼小型空心砌块是由碎石或卵石为粗骨料制作的混凝土, 它具有混凝土的脆性。同时砌块存在着干缩的重要特性, 在28天自然养护后, 其干缩约完成60%左右, 因而这样的砼小型空心砌块用在墙体中就难免发生裂缝。 (2) 用于砼小型空心砌块和砌筑砂浆中的水泥、石灰、砂石等材料来源很广, 其性能不够稳定, 因此也会影响砌块和砌筑砂浆的质量。

2. 温度的影响。

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差也会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在夏季尤其明显。屋面的温度比墙体的温度高, 则屋面的变形也比墙体的变形大, 屋面的变形受到墙体的约束, 导致在屋面和墙体的结合处产生剪拉力。在剪拉力和屋面荷载的共同作用下, 墙体产生相应的主拉应力, 当主拉应力超过墙体自身的抗剪、抗拉强度时, 墙体势必会产生多种形状的裂缝。

3. 设计方面存在的因素。

砌块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非常敏感, 设计中如果对地基不均匀沉降估计不足, 易在墙体中产生阶梯形裂缝及底层窗台墙体的竖向裂缝。此外, 目前大部分屋面在檐口处没有隔热措施, 导致顶层横墙产生阶梯性裂缝。对屋面保温材料的随意选择而不考虑减少温差的作用, 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柱和砼小型空心砌块的相结处, 缺乏相应控制裂缝产生的措施。

4. 施工中存在的因素。

砌筑工人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别造成砌筑质量不稳定, 是造成墙体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施工中, 所用砂浆强度低、砌块表面浮灰等污物未处理干净、砌筑时铺灰过大, 均会发生砂浆与砌块间粘结力差, 导致裂缝的产生。其次, 砌块出厂存放期不够, 在砌块体积收缩尚未完成就上墙砌筑, 产生收缩裂缝。砌块排列不合理, 上下二皮砌块竖缝搭砌小于砌块高的三分之一或150mm的, 没有在水平灰缝中按规定加拉结筋或钢筋网片, 导致裂缝的产生。墙体、圈梁、楼板之间纵横墙相交处无可靠连接。施工现场对砼小型空心砌块的堆放场地、遮雨措施等未能按规范要求实施, 上述这些都会造成墙体水平裂缝的产生。

(三) 砌块墙体裂缝控制的措施

1. 设计方面控制的措施

控制顶层墙体裂缝的关键是降低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必须同时采用保温层和隔热层, 在檐口处的保温层厚度必须满足允许温差的要求。同时, 隔热层应满铺, 不得在檐口处出现空档。在屋盖适当部位应设置分隔缝。

顶层外墙交接处和纵横墙交接处的芯柱数由现在的5孔、4孔增加为8孔, 其中在横墙或山墙上设5孔, 在外纵墙上设3孔, 以减少横墙斜向裂缝的产生。在顶层门窗洞口两侧均设置1孔芯柱, 芯柱必须锚固于上下层的圈梁内, 以增强墙体的抗剪强度。顶层两端第—开间的房间隔墙厚度若为190则应与山墙同时砌筑, 在T字接头处设置4孔芯柱和φ4钢筋点焊网片, 沿高度每600mm设置。后砌墙和填充墙用钢筋网片与山墙连接, 墙顶离开屋面板底20mm, 并用弹性材料嵌缝。上述两种墙体须沿墙通长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与芯柱网片、山墙拉结网片相连。

提高顶层墙体的小砌块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应不低于7.5级, 并在外纵墙、内横墙沿高度每600mm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 用来增强顶层墙体的抗拉、抗剪强度。

在各层窗台处均设置钢筋混凝土窗台梁, 以减少由于压力差引起的裂缝。同时提高底层窗台下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若在不均匀地基的情况下, 增加地圈梁的刚度, 并在底层窗台墙体的第二与第四皮灰缝中各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 用以控制竖向裂缝的产生。

2. 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砌筑工人应持证上岗, 无上岗证者不得上岗。上岗前应做好技术交底, 要求每一层的同部位墙体应由同一人施工。

墙体所使用砼小型空心砌块的生产厂家必须具有准用证。砌筑前, 应将砌块表面的污物清除, 不得 (下转第52页) (上接第93页) 使用28天龄期未到或潮湿的小砌块进行砌筑。断裂的小砌块或壁肋中有竖向凹形缝的小砌块不得在承重墙上砌筑。

砌筑水平灰缝时用座浆法铺浆, 砌筑竖缝时先将小砌块端面朝上铺满砂浆, 然后上墙挤紧, 并用泥刀在竖缝中插捣密实, 做到随砌随勒缝, 用以保证墙体有足够的抗拉、抗剪强度。若需要移动已砌好砌体的小砌块或被撞动的小砌块时, 应重新铺浆砌筑, 控制砌块周围裂缝的产生。

配制砂浆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 设计配合比应有良好的和易性, 砂浆稠度宜控制在50~70mm, 施工配合比必须准确, 保证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顶层的内粉应在屋面保温层、隔热层施工完毕后进行, 以降低温差的影响。外墙的粉刷宜在结构封顶后, 并在墙体干缩基本稳定后施工, 防止以后粉刷开裂。

综上所述, 多层住宅的砼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应设计到位, 并且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 所出现的裂缝是完全可以控制并解决的。

摘要:分析了小型空心砌块裂缝的成因, 并对裂缝的产生机理及小型空心砌块影响开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裂缝,产生机理,温度变形,干缩变形,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03-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

多层控制 篇8

1 裂缝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在多层住宅中最常看到的裂缝是顶层纵横墙交接处有阶梯形裂缝产生;在屋面与墙体交接处或梁底与墙体间有水平裂缝产生;在底层窗台下有竖向裂缝产生, 各个楼层的窗台两角和顶层外墙窗口四角处有斜裂缝存在;在钢筋混凝土柱和砼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的相结处有竖向裂缝存在;在砌块周边产生裂缝。

2 裂缝产生的原因

2.1 小砌块自身的因素。

首先, 砼小型空心砌块是由碎石或卵石为粗骨料制作的混凝土, 它具有混凝土的脆性。同时砌块存在着干缩的重要特性, 在28天自然养护后, 其干缩约完成60%左右, 因而这样的砼小型空心砌块用在墙体中就难免发生裂缝;其次, 用于砼小型空心砌块和砌筑砂浆中的水泥、石灰、砂石等材料来源很广, 其性能不够稳定, 因此也会影响砌块和砌筑砂浆的质量。

2.2 温度的影响。

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差也会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在夏季尤其明显。屋面的温度比墙体的温度高, 则屋面的变形也比墙体的变形大, 屋面的变形受到墙体的约束, 导致在屋面和墙体的结合处产生剪拉力。在剪拉力和屋面荷载的共同作用下, 墙体产生相应的主拉应力, 当主拉应力超过墙体自身的抗剪、抗拉强度时, 墙体势必会产生多种形状的裂缝。

2.3 设计方面存在的因素。

砌块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非常敏感, 设计中如果对地基不均匀沉降估计不足, 易在墙体中产生阶梯形裂缝及底层窗台墙体的竖向裂缝。此外, 目前大部分屋面在檐口处没有隔热措施, 导致顶层横墙产生阶梯性裂缝。对屋面保温材料的随意选择而不考虑减少温差的作用, 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柱和砼小型空心砌块的相结处, 缺乏相应控制裂缝产生的措施。

2.4 施工中存在的因素。

砌筑工人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别造成砌筑质量不稳定, 是造成墙体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施工中, 所用砂浆强度低、砌块表面浮灰等污物未处理干净、砌筑时铺灰过大, 均会发生砂浆与砌块间粘结力差, 导致裂缝的产生。其次, 砌块出厂存放期不够, 在砌块体积收缩尚未完成就上墙砌筑, 产生收缩裂缝。砌块排列不合理, 上下二皮砌块竖缝搭砌小于砌块高的三分之一或150mm的, 没有在水平灰缝中按规定加拉结筋或钢筋网片, 导致裂缝的产生。墙体、圈梁、楼板之间纵横墙相交处无可靠连接。施工现场对砼小型空心砌块的堆放场地、遮雨措施等未能按规范要求实施, 上述这些都会造成墙体水平裂缝的产生。

3 砌块墙体裂缝控制的措施

3.1 设计方面控制的措施。

控制顶层墙体裂缝的关键是降低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必须同时采用保温层和隔热层, 在檐口处的保温层厚度必须满足允许温差的要求。同时, 隔热层应满铺, 不得在檐口处出现空档。在屋盖适当部位应设置分隔缝。

顶层外墙交接处和纵横墙交接处的芯柱数由现在的5孔、4孔增加为8孔, 其中在横墙或山墙上设5孔, 在外纵墙上设3孔, 以减少横墙斜向裂缝的产生。在顶层门窗洞口两侧均设置1孔芯柱, 芯柱必须锚固于上下层的圈梁内, 以增强墙体的抗剪强度。

顶层两端第一开间的房间隔墙厚度若为190mm, 则应与山墙同时砌筑, 在T字接头处设置4孔芯柱和Φ4钢筋点焊网片, 沿高度每600mm设置。后砌墙和填充墙用钢筋网片与山墙连接, 墙顶离开屋面板底20mm, 并用弹性材料嵌缝。上述两种墙体须沿墙通长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与芯柱网片、山墙拉结网片相连。

提高顶层墙体的小砌块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应不低于7.5级, 并在外纵墙、内横墙沿高度每600mm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 用来增强顶层墙体的抗拉、抗剪强度。

在各层窗台处均设置钢筋混凝土窗台梁, 以减少由于压力差引起的裂缝。同时提高底层窗台下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若在不均匀地基的情况下, 增加地圈梁的刚度, 并在底层窗台墙体的第二与第四皮灰缝中各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 用以控制竖向裂缝的产生。

3.2 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砌筑工人应持证上岗, 无上岗证者不得上岗。上岗前应做好技术交底, 要求每一层的同部位墙体应由同一人施工。

墙体所使用砼小型空心砌块的生产厂家必须具有准用证。砌筑前, 应将砌块表面的污物清除, 不得使用28天龄期未到或潮湿的小砌块进行砌筑。断裂的小砌块或壁肋中有竖向凹形缝的小砌块不得在承重墙上砌筑。

砌筑水平灰缝时用座浆法铺浆, 砌筑竖缝时先将小砌块端面朝上铺满砂浆, 然后上墙挤紧, 并用泥刀在竖缝中插捣密实, 做到随砌随勒缝, 用以保证墙体有足够的抗拉、抗剪强度。若需要移动已砌好砌体的小砌块或被撞动的小砌块时, 应重新铺浆砌筑, 控制砌块周围裂缝的产生。

配制砂浆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 设计配合比应有良好的和易性, 砂浆稠度宜控制在50~70mm, 施工配合比必须准确, 保证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顶层的内粉应在屋面保温层、隔热层施工完毕后进行, 以降低温差的影响。外墙的粉刷宜在结构封顶后, 并在墙体干缩基本稳定后施工, 防止以后粉刷开裂。

综上所述, 多层住宅的砼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应设计到位, 并且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 所出现的裂缝是完全可以控制并解决的。

摘要:随着国家保护耕地措施的实施, 粘土砖的使用逐步得到控制, 砼小型空心砌块在住宅工程中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了让砼小型空心砌块住宅工程的质量能使更多的用户感到满意, 减少裂缝对住宅质量影响, 因此必须对墙体裂缝进行有效控制。

多层控制 篇9

1 主要的施工质量问题

1.1 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钢筋搭接不规范。 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 即层高+35d, 并通常将搭接位置设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 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随意, 搭接长度也未满足35d的要求, 甚至还出现了I级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 在同一截面的接头数量不符合要求。 箍筋松散、歪斜且数量不足。 箍筋施工存在问题较多, 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如绑扎间距过大或大小间距不等。 在砌体施工期间, 由于成品保护不好, 造成严重滑移、歪斜、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整。 箍筋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规范中对构造柱箍筋的弯钩角度及长度虽未作明确规定, 但提出“ 对于有关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 应按照《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执行。

1.2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骨料级配问题。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一般为240mmx240mm, 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都超过2.6m。 对于这样较小的断面尺寸, 为保证混凝土浇筑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情况, 规范提出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0mm, 但许多施工现场对骨料选配很不认真, 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情况。 坍落度问题。 规范要求构造柱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50- 70ram, 以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充分流入马牙槎洞内, 从而有效地与砌体结合。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由于混凝土较小的坍落度和较差的流动性, 造成混凝土内部有很多孔洞出现, 这样一来, 混凝土表面就会出现马面和蜂窝的状态, 尤其是构造柱的根部, 很容易出现腐烂的问题。按照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 应该预留清扫口在构造柱的根部, 主要的目的是对砌筑过程中的落地灰、 碎砖块等杂物进行及时的清除, 但是很多的施工人员都忽视这个环节的存在, 在砌筑之前并没有预留清扫口, 造成的结果是层层柱根存在隔层问题, 促使整个构造柱呈现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的形式, 这样一来, 构造柱的抗震性能就降低了很多, 对墙体节点处的整体性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3 砌体施工存在的问题。 砌筑方法不当, 墙体砌筑前不立杆摆样, 存在有竖向通缝现象, 影响砌体的整体性。 砌筑用砖、砂浆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有的在施工中为力求施工方便添加影响砂浆强度的外加剂。 马牙槎留设不规范。 留设马牙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混凝土构造柱与砖砌体的有效结合, 形成整体。 增强抗震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露出砌体的混凝土面来检查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2 有效的控制措施

2.1 控制钢筋施工质量得措施。 首先是控制钢筋材料的垂直度。为了有效的保证建筑施工过程中构造柱的垂直度, 施工人员在各层房屋建筑施工之前需要对柱子的轴线位置进行定位处理。 而在砌筑施工过程中, 钢筋材料的垂直度需要得到严格、有效的控制。 如果将砖当做模的话, 构造柱的垂直度一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因此施工人员在砌筑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的调整钢筋笼的位置, 也可以利用构造柱和砌体的拉结筋来进行钢筋笼的固定。 其次应该准确的进行钢筋的下料处理, 纵筋下料长度的确定可以依据一个楼层的高度和搭接长度等的和。 按抗震要求为135/135 进行箍筋的弯钩角度的计算。 按楼层所需数量在施工之前进行拉筋的制作, 并将其运输到砌筑操作现场, 这极大的方便施工, 能够有效的避免漏放问题出现。不应该在构造柱的中间穿过拉结筋, 而是在构造柱的靠近纵筋的边缘进行拉结筋的穿插, 避免阻碍混凝土的浇筑。

2.2 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混凝土材料中粗骨料粒径应该控制在2cm以下的范围, 在施工现场可以利用筛子进行骨料的筛选, 从而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通常情况下, 施工人员会采用一次性缓凝土浇筑方式进行构造柱的浇筑, 并保证单个楼层的混凝土浇筑, 不是同时进行, 因此施工人员需要严格的控制混凝土的级配、坍落度和振捣方式, 并按照相关的制度规范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从而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在建筑混凝土之前, 施工人员需要对构造柱跟部垃圾进行认真的清理。 为了使构造柱的柱口内的垃圾能够被清理干净, 施工人员在对构造柱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需要保证每层混凝土的浇筑高度需要超过楼面板高度, 并控制高度差在5cm以内。 在砌筑楼层的过程中, 构造柱柱口需要分2~3 次进行清理。 在正式浇筑混凝土施工之前, 施工人员需要使用清水进行构造柱的清洗工作, 然后按照工程的规定标准进行混凝土的正式浇筑, 在这之前需要浇筑1~2cm厚度的水泥砂浆。

2.3 控制砌筑质量的措施。 要想让砌筑质量有所保证, 就要在每一道施工工序开工前, 对施工技术进行交底工作, 明确施工安全制度, 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 从而让质量管理力度有所增强。在砌筑施工时, 还要对砂浆饱满度还有砂浆强度进行随时抽查的, 外加剂也要依据规定标准进性添加使用。 让构造柱轴线和墙体轴线保持一致, 让结构能够对应上, 并对垂直度进行控制。 让马牙槎达到规定的施工要求, 遵循先退后进的原则, 浇筑马牙槎砂浆一定要饱满, 并有一定的密实度。 同时, 还要让砖模表面有较高的清洁度, 要是有砂浆被挤揉出来, 要及时清除干净, 不能让砂浆凸出来, 并进入到构造柱内部, 影响砌筑质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在现在的建筑行业中较为常见, 能够满足用户对建筑工程的高需求, 对提高国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因此施工人员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过程中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增加施工工艺的技术含量, 同时施工人员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只有这样,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才有保证, 整体房屋建筑的质量也就有保证, 有利于促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受到了社会和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多层砖混结构的房屋建筑工程较为常见, 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因此受到了普遍的应用, 但是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 造成砖混结构房屋的施工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 从而影响到了整个房屋项目的整体质量, 缩短了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现就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进行探究, 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存在问题,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施楚贤.砌体结构[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2.

[2]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l990.

[3]李长海.浅谈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9) .

多层控制 篇10

1 裂缝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在多层住宅中最常看到的裂缝是顶层纵横墙交接处的阶梯形裂缝;屋面与墙体交接处或梁底与墙体间的水平裂缝;在底层窗台下的竖向裂缝, 各个楼层的窗台两角和顶层外墙窗口四角处的斜裂缝;在钢筋混凝土柱和砼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的相结处的竖向裂缝以及在砌块周边产生裂缝。

2 裂缝产生的原因

(1) 小砌块自身的因素。砼小型空心砌块是由碎石或卵石为粗骨料制作的混凝土, 它具有混凝土的脆性。同时砌块存在着干缩的重要特性, 在28天自然养护后, 其干缩约完成65%左右, 因而这样的砼小型空心砌块用在墙体中就难免发生裂缝;

(2) 砌筑用材料影响。用于砼小型空心砌块和砌筑砂浆中的水泥、石灰、砂石等材料来源很广, 其性能不够稳定, 因此也会影响砌块和砌筑砂浆的质量。

(3) 温度的影响。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差也会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在夏季尤其明显。屋面的温度比墙体的温度高, 则屋面的变形也比墙体的变形大, 屋面的变形受到墙体的约束, 导致在屋面和墙体的结合处产生剪拉力。在剪拉力和屋面荷载的共同作用下, 墙体产生相应的主拉应力, 当主拉应力超过墙体自身的抗剪、抗拉强度时, 墙体就会产生多种形状的裂缝。

(4) 设计方面存在的因素。砌块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非常敏感, 在设计中如果对地基不均匀沉降估计不足, 易在墙体中产生阶梯形裂缝及底层窗台墙体的竖向裂缝。此外, 目前大部分屋面在檐口处没有隔热措施, 导致顶层横墙产生阶梯性裂缝。对屋面保温材料的随意选择而不考虑减少温差的作用, 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柱和砼小型空心砌块的相结处, 缺乏相应控制裂缝产生的措施。

(5) 施工中存在的因素。

(1) 砌筑工人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别造成砌筑质量不稳定, 是造成墙体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

(2) 在施工中, 所用砂浆强度低、砌块表面浮灰等污物未处理干净、砌筑时铺灰过大, 均会发生砂浆与砌块间粘结力差, 导致裂缝的产生。

(3) 砌块出厂存放期不够, 在砌块体积收缩尚未完成就上墙砌筑, 产生收缩裂缝。

(4) 砌块排列不合理, 上下二皮砌块竖缝搭砌小于砌块高的三分之一或150mm的, 没有在水平灰缝中按规定加拉结筋或钢筋网片。墙体、圈梁、楼板之间纵横墙相交处无可靠连接, 导致裂缝的产生。

以及施工现场对砼小型空心砌块的堆放场地、遮雨措施等未能按规范要求实施, 都会造成墙体水平裂缝的产生。

3 砌块墙体裂缝控制的措施

3.1 设计方面控制的措施

控制顶层墙体裂缝的关键是降低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必须同时采用保温层和隔热层, 在檐口处的保温层厚度必须满足允许温差的要求。同时, 隔热层应满铺, 不得在檐口处出现空档。在屋盖适当部位应设置分隔缝。

顶层外墙交接处和纵横墙交接处的芯柱数相应增加数量, 以减少横墙斜向裂缝的产生。在顶层门窗洞口两侧均设置1孔芯柱, 芯柱必须锚固于上下层的圈梁内, 以增强墙体的抗剪强度。

顶层两端第一开间的房间隔墙厚度若为20cm时, 则应与山墙同时砌筑, 在T字接头处设置四孔芯柱和钢筋点焊网片, 沿高度每600mm设置。后砌墙和填充墙用钢筋网片与山墙连接。上述墙体最好沿墙通长设置Φ4钢筋点焊网片与芯柱网片、山墙拉结网片相连。

提高顶层墙体的小砌块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且不低于7.5级, 并在外纵墙、内横墙增加钢筋网片数量, 沿高度每600mm设置钢筋网片, 用来增强顶层墙体的抗拉、抗剪强度。

在各层窗台处均设置钢筋混凝土窗台梁, 梁下用实心砖砌筑, 且深入两侧墙体超过20cm以上, 以减少由于压力差引起的裂缝。同时提高底层窗台下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用以控制竖向裂缝的产生。

3.2 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砌筑工人上岗前应做好技术交底, 要求每一层的同部位墙体应由同一人施工。

墙体所使用砼小型空心砌块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和准用证, 不得使用28天龄期未到的砌块。砌筑前, 应将砌块表面的污物清除, 不得使用潮湿的小砌块进行砌筑。断裂的小砌块或壁肋中有竖向凹形缝的小砌块不准用于在承重墙上砌筑。

砌筑水平灰缝时采用座浆法铺浆, 砌筑竖缝时先将小砌块端面朝上铺满砂浆, 然后上墙挤紧, 并用泥刀在竖缝中插捣密实, 做到随砌随勒缝, 用以保证墙体有足够的抗拉、抗剪强度。已砌好砌体的小砌块被撞动的时, 应重新铺浆砌筑, 控制砌块周围裂缝的产生。

配制砂浆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 设计配合比应有良好的和易性, 砂浆稠度宜控制在50-70mm, 施工配合比必须准确, 保证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顶层的内粉应在屋面保温层、隔热层施工完毕后进行, 以降低温差的影响。外墙的粉刷宜在结构封顶后, 并在墙体干缩基本稳定后施工, 防止以后粉刷开裂。

综上所述, 只要多层住宅的砼小型空心砌块墙体设计到位, 并且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 所出现的裂缝是完全可以得到控制和解决的。

摘要:针对砼小型砌块多层住宅墙体裂缝, 从材料、设计、施工等方面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控制裂缝的对策。

多层控制 篇11

1 建筑平面和立面很重要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 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 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 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 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 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 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 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 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 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即使不可避免时, 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 将体型复杂, 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 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 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2 应控制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

历次震害证明, 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 高度越高, 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规定的限值。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 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 房屋总高度相同, 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 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 因倾覆力矩过大, 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 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 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 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 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 增加房屋的整体性, 增大楼板的刚度, 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 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 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 平面上, 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 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 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 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 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 并配置些构造钢筋, 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 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 增强空间刚度, 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 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4 纵墙和横墙应合理布置

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 沿平面内宜对齐, 沿竖向应上下连续, 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 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 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 间距大, 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 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 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 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 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 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 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 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时, 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 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 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 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如2Φ6@500, 以加强房屋整体性, 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

在地震中多层砖混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 不仅要求横墙有足够的承载力, 而且楼盖必须具有能将地震力传给横墙的水平刚度;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构造规定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规定: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规范中表决7.1.5的要求, 其中, 8度设防时,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砖混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15m。当横墙间距过大时, 纵向砖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出平面的弯曲破坏, 使楼盖失去传递水平地震力的能力, 从而导致地震力还未传到横墙, 纵墙就已先破坏;所以有效地控制横墙间距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5 合理提高砂浆强度增加墙体面积

历次震害表明, 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 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中, 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较小, 容易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 而底部一、二两特别是第一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 是薄弱层, 往往不容易满足要求;但若改变部分墙体的承载面积或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 如将部分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mm宽的墙, 或将砂浆强度等级由M5体高到M10, 则在抗震结果中显示满足抗震要求。可见在进行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时, 适当增加底部1~2层墙体面积或提高砂浆强度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比照以上两表, 可见对于相同类别的砌体, 烧结普通砖或烧结多孔砖用不同强度等级的砂浆砌筑, 其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是不同的, 随着砂浆强度等级的提高, 同类别砌体的以上各设计强度也相应提高, 所以可见提高砂浆强度等级, 能有效提高砌体的强度, 增加砌体的承载力, 从而达到提高砖混房屋抗震性能的目的。

6 按规范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 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 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减轻震害。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 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 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 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 使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圈梁作为边缘构件, 对装配式楼、屋盖在水平面内进行约束, 可提高楼盖, 屋盖的水平刚度, 同时能保证楼盖起一整体横隔板的作用。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 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 且不沿伸超出两道圈梁之间的墙体, 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 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 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 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 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 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

多次实验表明, 砖墙增设构造柱后能提高砖混房屋的延性, 发挥防止砖砌体侧向挤出塌落的约束作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使砌体的抗剪承载力提高10%~30%, 提高砌体的变形能力, 是有效的抗倒塌措施。另外, 在多层砖混房屋中合理地设置构造柱, 能起到增强房屋整体性的作用, 还可以利用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 从而大大提高抗震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的设置部位应符合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取240mm×180mm, 8度超过五层时, 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Ф14,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房屋四角的构造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 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Ф6拉结钢筋, 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7 在薄弱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 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 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承力验算。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 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 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 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 减少脆性, 增加延性, 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水平配筋砖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水平钢筋宜采用HPB235、HRB335钢筋, 配筋率不应小于0.07% , 也不宜大于0.17%, 间距不应大于400mm;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mm。

8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8.1 防止温度变化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砌体房屋顶层墙体开裂的措施

为防止或减轻由于混凝土屋盖和墙体间的温差变形和墙体干缩变形引起的顶层墙体的开裂,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或选择下列措施:

(1) 根据砌体房屋墙体材料和建筑体型、屋面构造选择适合的温度伸缩区段。石砌体、砼小型砌块砌体房屋的最大伸缩缝间距宜为烧结类块体材料的砌体伸缩缝间距的0.8倍。

(2) 屋面应设置有效的保温层或隔热层。

(3) 采用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或瓦材屋盖。

(4) 屋面保温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设置分隔缝, 其间距不大于6m, 并与女儿墙隔开, 缝宽不小于30mm。

(5) 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分割缝, 间距不宜大于20m。

(6) 当现浇混凝土挑檐或坡屋顶的长度大于12m, 宜沿纵向设置分隔缝或沿坡顶脊部设置分隔缝, 缝宽不小于20mm, 缝内应用防水弹性材料嵌填。

(7) 当房屋进深较大时, 在沿女儿墙内侧的现浇板处设置局部分割缝, 缝宽不小于20mm, 缝内应用防水弹性材料嵌填。

(8) 在混凝土屋面板与墙体圈梁间设置滑动层。滑动层可采用两层油毡夹滑石粉或橡胶片;对较长的纵墙可只在两端的2~3个开间内设置, 对横墙可只在其两端各1/4墙长范围内设置。

(9) 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混凝土圈梁, 并沿内外墙拉通, 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内适当配置水平钢筋。

(10) 顶层挑梁与圈梁拉通。当不能拉通时, 在挑梁末端下墙体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 其从挑梁末端伸入两边墙体不小于1000mm (规范图6.3.2) 。

(11) 在顶层门窗洞口过梁上的水平灰缝内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 并应伸入过梁两端墙内不小于600mm。

(12) 顶层墙体内适当增设构造柱。

(13) 女儿墙应设构造柱, 其间距不大于4m, 构造柱应伸入女儿墙顶, 并与现浇混凝土压顶梁浇在一起。

8.2 防止或减轻房屋其它有关部位墙体开裂的构造措施

(1) 设置基础圈梁或增加其刚度。

(2) 在底层窗台下砌体灰缝中设置3道2Φ4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或采用现浇混凝土配筋带或窗台板, 灰缝钢筋或配筋带不少于3Φ8并应伸入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3) 在墙体转角和纵横墙交接处沿竖向设置拉结钢筋或钢筋网片。对砖砌体拉结筋的数量每120mm厚墙不少于1Φ6, 竖向间距不大于500mm;对砌块砌体拉结网片不小于2Φ4, 竖向间距不大于600mm。拉结钢筋和钢筋网片埋入砌体的长度, 从转角墙或交接墙内侧算起每边不小于600mm。

(4) 对灰砂砖、粉煤砖砌体房屋尚宜在下列部位加强:

①在各层门窗过梁上方的水平灰缝内及窗下第一和第二道水平灰缝内设置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 其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②当实体墙的长度大于5m, 在每层墙高中部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3Φ6的通长水平钢筋, 其竖向间距为500mm。

(5) 对混凝土砌块砌体房屋尚宜在下列部位加强:

①在门窗洞口两侧不少于一个洞口中设置不小于1Φ12钢筋, 钢筋应在楼层圈梁或基础梁锚固, 并采用不低于Cb20混凝土灌实;

②在顶层和底层设置通长钢筋混凝土窗台梁, 窗台梁的高度宜为块高的模数, 纵筋不少于4Φ10, 箍筋Φ6@200、C20混凝土, 其它各层门窗过梁上方及窗台下的配筋要求, 宜符合本节4.1) 的要求;

③对实体墙的长度大于5m的砌块, 沿墙高400mm配置不小于2Φ4通长焊接网片, 网片横向钢筋的间距为200mm, 直径同主筋。

④在门窗洞口两边墙体的水平灰缝中, 设置长度不小于900mm, 竖向间距为400mm的2Φ4焊接网片。

(6) 灰砂砖、粉煤灰砖砌体宜采用粘结性好的砂浆, 混凝土砌块应采用专用砂浆, 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b10。

8.3 在墙体中设置竖向控制缝

本措施可用于所有材料的砌体, 但更适于干缩变形较大的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砌块等砌体结构的裂缝控制, 房屋墙体控制缝设置的位置和间距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在建筑物墙体高度或厚度突然变化处, 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并宜在房屋阴角处设置控制缝;

(2) 对3层以下的房屋, 应沿墙体的全高设置, 对大于3层的房屋, 可仅在建筑物的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列部位设置;

(3) 控制缝在楼、屋盖的圈梁处可不贯通, 但在该部位圈梁外侧宜留宽度和深度均为12mm的槽作成假缝, 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

(4) 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9m;落地门窗口上缘与同层顶部圈梁下皮之间距离小于600mm者可视为控制缝;建筑物尽端开间内不宜设置控制缝;

上一篇:寒地景观下一篇:声带肿物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