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膜结构

2024-05-15

多层膜结构(精选12篇)

多层膜结构 篇1

在基底表面镀多层膜结构在微电子、光学窗口、保护膜层等众多领域有广泛应用.膜层中的热应力对多层膜结构的功能和可靠性具有重大影响[1,2,3,4]由于基底和膜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失配, 在高温下镀制薄膜, 当温度降低到室温时, 基底和膜层会产生不同大小的形变, 从而产生热应力[5,6].薄膜中应力的存在不仅影响薄膜-基底系统的牢固性[7], 对于光学薄膜还会严重影响器件的光学性能[8].研究薄膜的应力行为, 对提高光学薄膜的性能有重要意义[9-11].

薄膜应力通常分为张应力 (tensile stress) 和压应力 (compressive stress) 两类.在张应力作用下, 薄膜本身有收缩趋势, 如果膜层的张应力超过薄膜的弹性限度, 薄膜就会破裂, 破裂时薄膜会离开基板而剥落.在压应力作用下, 薄膜有向表面扩张的趋势, 薄膜向内侧弯曲, 当压应力超过薄膜的弹性限度时, 会导致膜层起皱[12,13].本文采用解析法对多层膜薄膜热应力进行了研究, 并且研究了Zn S--Y2O3--Si O2双层膜系红外窗口系统中气动热力作用下的膜层应力分布情况.

1 模型建立

图1给出了多层薄膜微结构计算模型的示意图.其中图1 (a) 为多层薄膜结构在未受到热应力时的结构状态, 建立如图坐标系, 以基底与薄膜的接触面为坐标轴z=0, 向上各层薄膜的厚度分别为hi (i=1, 2, 3, ···, n) , 基底自由表面坐标为z=-ts, ts为基底厚度, 下标s表示基底.图1 (b) 为在温差T作用下, 各层结构产生一定弯曲的示意图.

根据图1给出的示意图, 多层膜结构中由于热应力产生的应变ε可以分解为材料受温差影响产生的均匀应变以及由于各种材料膨胀率不同从而导致的弯曲应变两部分.其表达式为

式中, c是均匀应变, tb为中性面 (弯曲应变为0的平面) 位置, r为室温下最终n层结构的弯曲曲率半径, z为厚度方向的坐标, h为厚度坐标.

根据胡克 (Hooke) 定律, 基底以及薄膜材料受到的应力与应变存在以下关系

其中, E是弹性模量, 下标s和i分别表示基底与第i层薄膜, 对于非条状的尺寸结构而言, 应该用双轴弹性模量来替换, 即, vi是第i层材料的泊松比, α为线性膨胀系数, ε为应变, ∆T为温差.

在多层膜系统中, 应变以及应力分布受到均匀应变、中性面位置以及曲率半径的影响.首先, 由均匀应变产生的残余应力为0, 于是存在

因此, 均匀应变可以表示为

其次, 弯曲应变产生的残余应力为0, 则

因此, 可以得到中性面的位置为

由于系统中对于中性面的弯曲力矩之和为0, 可以得到

则弯曲曲率半径的表达式为

以上得到的为多层膜系统中应力应变计算的精确解.应该注意到, 当薄膜的厚度远小于基底的厚度时, 这些解可以进行相应的简化.对方程 (5) , (7) 和 (9) 取一阶近似, 可以得到如下解

根据上述结果, 对系统中的应力分布取一阶近似, 则有

对计算进行进一步的简化, 取零阶近似, 可以得到

式 (15) 和式 (16) 相当于Townsend等[14]提出的近似解.

2 结果与讨论

对于典型的红外窗口多层膜结构如图2所示, 基底材料为Zn S, 厚度为8 mm, 第1层保护膜为Y2O3, 厚度为1µm, 第2层保护膜为Si O2, 厚度为1µm,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 上下表面的温差为∆T=-308 K, 3种材料的物性参数如表1所示.

考虑不同膜层具有不同的弹性系数, 计算得到的均匀应变分量c, 总应变ε和弯曲轴, 如图3所示.

为了比较零阶近似和一阶近似两种情况下的计算精度, 分别用两种近似方法计算了基底和膜层上的应力分布.图4给出了零阶近似和一阶近似情况下基底上应力分布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 基底上应力分布在两种近似情况下基本一致, 大图中两条曲线几乎重合, 小图对大图进行了局部放大, 可以看到零阶近似的数值结果比一阶近似的数值结果略小.从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基底上应力沿着基底的厚度方向, 从底面向镀膜面呈线性减小.在基底底部应力值为正, 是拉应力, 基底上部应力值为负, 是压应力.

图5给出了零阶近似和一阶近似情况下Y2O3膜层和Si O2膜层上应力分布对比, 比较发现, 两种不同近似算法下, 薄膜应力计算差别依然较小, 在Y2O3膜层和Si O2膜层上应力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54%和0.09%.这表明在薄膜厚度远小于基底厚度的情况下, 采用零阶近似完全可以满足计算的精度要求.保护膜层中应力均为正值, 是拉应力.Si O2膜层中应力比Y2O3膜层中应力值大.

3 结论

多层膜系统中热应力对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应变分布分解为均匀应变分量和弯曲应变分量, 建立了多层膜系统热应力分析模型.为了分析热应力, 膜层间的协调性必须满足一定条件.该模型可适用于任何弹性多层膜结构, 针对任何膜层体系, 一般存在3个不确定量和3个边界条件.基于零阶近似和一阶近似算法得到了红外窗口多层膜结构体系Zn S--Y2O3--Si O2中的热应力分布特性, 结果显示, 采用零阶近似和一阶近似计算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 在Y2O3膜层和Si O2膜层上应力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54%和0.09%, 零阶近似可以满足工程上对计算精度的要求.

多层膜结构 篇2

笔者认为结构薄弱层主要是指在地震作用下,某些结构部位达到屈服强度并出现弹塑性位移,而这些结构部位承载力是为了满足在地震条件下承载力要求,通常情况下,7度以上地区才可能存在结构薄弱层,鉴于6度设防的房屋建筑,其地震作用往往不属于结构设计的控制作用。

1.1薄弱层判定要点

笔者认为薄弱层判定方式主要包括判定指定、个人计算以及强制认定等,设计人员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在PKPM软件中可指定某层为薄弱层,在软件计算过程中如抗侧移刚度小于上一层抗侧移刚度的70%、低于三个楼层侧向平均刚度的80%以及楼层承载力发生突变,便可认定该层为薄弱层,如结构布置转换层,其抗侧力竖向构件不能连续传力,对此设计人员可直接认定转换层为结构薄弱层。

1.2薄弱层结构优化设计

上文笔者己阐述薄弱层对建筑抗震较为不利,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结构出现薄弱层。消除薄弱层有效方法为提高楼层抗侧移刚度,主要是扩大柱、梁截面尺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结构层高、减少主体结构埋深。如无法消除薄弱层情况,在结构模型计算时务必根据规范要求釆取有效措施。笔者认为除了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需要放大薄弱层的地震剪力,还要验算主体结构的塑性变形,一旦不满足规范要求,应当调整结构布置情况。

2楼板开洞计算要点

在框架结构中,设计人员对楼板开洞情况较为常见。如建筑开洞面积过大,超过楼层建筑面积30%,其建筑平面属于不规则,设计人员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优化处理。对PKPM结构软件来讲,SATWE、TAT模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处理:SATWE模块主要把所有楼板设置为弹性板,计算楼板平面内刚度接近真实值,但是楼板平面外刚度与真实值存在差距;而TAT模块则是把无楼板节点设置弹性,这就反应该节点刚性楼板假定受到限制,其平动自由度对应节点梁则是柱交点。笔者认为假设某楼层开洞面积超过楼层面积的30%时,可把主体结构所有楼板设置为弹性,这与实际值较为接近。

3框架梁柱偏心要点

根据建筑专业需求,某些建筑外墙与柱边保持平齐,这就需要在框架梁布置挑耳或框梁面与框架柱偏心。有的设计人员对于上述两种方法产生疑惑,不知选哪种更好。如框架梁布置挑耳,不仅确保框架柱与框架梁保持中心对齐,而且对梁、柱整体受力发挥起有利作用。然而,框架梁布置挑耳会造成构造柱上、下部纵筋不容易锚固。

4选用正确的计算参数

4.1折减梁扭

在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如框架梁没有布置约束性构件,扭矩无须折减。一旦梁两端均布置楼板,则需要折减梁的扭矩,其折减系数通常控制在0.3 ̄0.5。对于普通工程,其梁配筋应当重复计算,需要折减框架梁的扭矩,并计算梁两端配筋。其次,设计人员需要不折减框架梁的扭矩,可计算出一端有楼板或两端无楼板的框梁配筋,其计算结果较为接近真实值,设计人员需要重视折减梁扭矩的内容。

4.2调整梁弯矩系数

在主体结构计算过程中,笔者认为在竖向荷载条件下,框架梁配筋率过大,则会形成超静定结构,不利于现场施工。除此以外,梁端负弯矩因框架梁还没达到承载要求情况下,必然造成对应框架梁塑性内力重分布。所以设计人员在竖向荷载条件下调整框架梁的负弯矩,在平衡条件作用下还应调整梁跨中弯矩。需要注意的是,设计人员应在框架梁的不利活荷载作用下考虑梁支座处负弯矩的控制,调整合理的框梁弯矩放大系数,避免因结构设计保守而造成建筑材料的大量浪费。

5结束语

论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框架梁;电算;配筋率;独立基础

0.前言

对于框架结构的内力目前多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来进行分析和计算,但是目前有的工程设计人员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而缺少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在一些图纸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为以后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本文就多层框架电算结果中梁、柱的配筋调整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一些改进措施和方法。

1.截面尺寸的选择

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选择是框架结构设计的前提,除应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取值范围,还应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以达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节点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强节点”。

2.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ll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 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

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 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剪力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配筋。

3.框架柱配筋的调整

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有时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但是实际工程中均不会按此配筋,因为在地震作用下的框架柱,尤其是角柱,所受的扭转剪力最大,同时又受双向弯矩作用,而横梁的约束又较小,工作状态下又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所以其震害重于内柱,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框架尤为明显,因此应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另外也可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计算后比较同一侧面的配筋,取其较大值,并采用对称配筋的原则,为了满足框架柱在多种内力组合作用下其强度要求,在配筋计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角柱、边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会产生偏心受拉时,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大25%;框架柱的配筋可放大1.2~1.6倍,其中角柱1.4倍,边柱1.3倍,中柱1.2倍;框架柱的箍筋形式应选用菱形或井字形,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对于二、三级框架的底层柱底和底部加强部位纵筋宜采用焊接,且当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并应焊接。

3.2另外多层框架电算时常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和垂直尺寸较大以及地基软弱土层较厚或地基土质不均匀时,可以适当放大框架柱的配筋,且宜在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基础梁,其配筋不宜按构造设置,应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

4.框架梁裂缝宽度、斜截面配筋调整

在满足梁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率的情况下,仍需在计算配筋后进行梁的裂缝宽度的验算和满足梁端斜截面“强剪弱弯”条件下的梁端配筋调整。

4.1影响裂缝宽度的因素和调整的办法

框架梁的裂缝宽度验算往往被工程设计人员忽视,对此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二是钢筋的级别和直径。由于混凝土等级与钢筋的级别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对于普通的混凝土构件,混凝土的高等级对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影响不大,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加大梁的配筋率或增大梁的截面尺寸的方法来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另外需注意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结构建模中的荷载输入时,一定要将恒、活载数值分开输入,以便进行内力组合和裂缝宽度的计算,不要贪图省事而将恒、活载合并输入,以防止梁、柱内力计算错误,致使所绘制的施工图不能使用。

4.2梁端斜截面的配筋调整

框架结构设计中,宜满足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的梁端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规范要求,即“强剪弱弯”。在具体设计和梁配筋调整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不放大梁端负弯矩钢筋而加大梁的跨中受力钢筋(一般放大1.1~1.3倍)(2)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2mm;(3)支座处尽量不设置弯起钢筋,宜利用箍筋承受支座剪力。

4.3在电算中合理、准确运用弯矩的调幅

规范规定只有在竖向力作用下梁端弯矩可调幅,水平力作用下梁端弯矩不允许调幅,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先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后,再将水平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叠加。在此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梁端的固定弯矩调幅后,再进行力矩分配;二是将由力矩分配法算得的梁端负弯矩直接乘以调幅系数。

5.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在框架结构中不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型式,楼、电梯间、局部突出屋顶的房间,均不得采用砖墙承重,因为框架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而砖混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为了使结构的变形相互协调,不应采用不同结构混合受力。

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甲方为了节约开支。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12I,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如下措施:1)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2)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l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3)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由于建筑的需要,有时需要框架梁外挑,且梁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中,有些设计人员对其受力概念不清,误认为此柱为构造柱,并且其配筋为构造配筋,悬臂梁也未按计算配筋,这样有可能导致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力不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实际上,在结构的整体计算中,此柱为偏心受压构件,柱与梁端交接处类似于框架梁、柱节点,应考虑悬臂梁梁端的协调变形。所以对于此柱应作为竖向构件参与结构的整体分析,并且柱与梁端交接处应按框架梁、柱的节点处理。

6.結束语

多层房屋结构构件吊装 篇4

多层混凝土构件中的柱子有单根柱和“H”型柱。当柱较长时,应根据构件的结构形式和施工单位选用的吊装机械性能,合理的将柱进行整体放放线、分段预制,必要时应进行吊装验算,其中单柱的吊装方法同单层工业厂房混凝土柱的吊装方法。

1.1“H”型柱子的绑扎与吊装方法

“H”型框架的绑扎点一般设在框架横梁的两端,采用兜梁法或捆扎法。起重机使用钢板式横吊梁,并在横吊梁的两端挂两个单轮滑,使长吊索在单轮滑上自由串动,且与绑扎吊索相连接,以保证起吊的框架与地面垂直,进行吊装就位。当“H”型框架柱较长时,在柱脚下1m处,设置临时支撑加固。

1.2 柱钢筋外伸吊装时的保护法

一般多层混凝土柱接柱,当采用榫接头时,连接钢筋均外露,吊装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外伸筋受弯。其保护方法有钢管保护法、垫木保护法和滑轮组保护法。

1.3 柱手的临时固定与效正

下节柱固定同单层厂房柱,上节柱应在下节柱永久固定后进行。上节柱吊装就位后,多采用管式支撑和环形固定器如加以临时固定,然后进行柱子垂直度校正。一般采用经纬仪、线锤进行校正,由于焊接后接头冷却收缩使柱产生偏差,应做两次校正,第一次安装时校正和第二次是焊接后校正。

柱接柱的垂直度偏差为应符合规定值,下柱中的线对定位轴线不得超标。上、下柱的接口中心线位移不得超过标准植,当下柱出现偏差,接上柱时应将上节柱的对位线向中线移动,然后根据中线抄测上节柱的垂直度。由于框架枉较长,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阳面与阴面会产生弯曲变形。

1.4 柱与柱的接头型式

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厂房柱较长,需分段后吊装。柱接头的形式有榫接头、钢板接头和浆锚接头,如图1所示。

(1)榫接头。上柱底部设有混凝土榫头,用来承受施工荷载,上、下柱预制时各伸出一定长度的钢筋,上柱安装时使上柱钢筋对准下柱钢筋采用剖。口加以焊接,用来传递弯矩。配置一定的箍筋、支模板,用高标号水泥或膨胀水泥拌制的比柱混凝土设计标号高25%的细石混凝土进行接头浇筑,待混凝土强度达到70%设计强度后,再吊上一层构件。

如筋产生错位应先冷矫正,如冷矫正有困难时,也可采用热矫正,加热温度不得超过850℃。钢筋坡口角度一般为45°,坡口间隙为4rnm,钝边为2mm,焊接时应加衬板,焊接后的焊缝加强高度不得小于0.2倍的钢筋直径。焊接时,为使校正好的柱子不产生变形,应由两名焊工对称并分层焊接。焊接顺序如图2所示。

(2)钢板接头。钢板接头是在上、下柱的两端连接位置,四周均采用钢板包住,并与柱内的柱筋焊接加以固定。上柱安装校正后,采用钢板焊接,用以传递弯矩,上、下柱经校正后如产生缝隙,用注浆的办法填满,使上下柱紧密接触。

(a)榫接头(b)(c)钢板接头(d)浆锚接头

(3)浆锚接头。浆锚接头是上柱底部预留伸出300~700mm的锚固钢筋,下柱顶部预留深350~700mm,直径为2.5d~4.0d(d为钢筋直径)浆锚孔,插入上柱前,先在浆锚孔内灌入C40以上的快凝砂浆,下柱顶面抹厚约10mm的砂浆,然后把上柱锚固在浆锚孔内,使上下柱联成整体。也可用灌浆法,采用1:1水泥或膨胀水泥砂浆,稠度为12~14mm,由一侧先灌,用竹片插捣,并注意洞孔排气。

2 梁、板吊装

2.1 梁的吊装

框架结构的梁有一次预制成的普通梁和叠合梁两种。叠合梁的上部留有120~150mm的现浇叠合层,能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梁柱的结合形式取决于结构的受力状况,有明牛腿式柱梁铰接接头、明牛腿式柱梁刚性接头、钢筋混凝土暗牛腿式柱梁接头、齿式柱梁接头和浇筑整体式柱梁接头。铰接接头不承受弯矩,采用贴角焊缝将角钢或钢板与柱埋件相焊接。柱梁间的缝隙用细石混凝土填实。刚性接头是将梁端上、下外伸钢筋与柱预埋筋用剖口焊加以焊接,然后再将梁端灌入混凝土,以承受梁端剪力,弯矩由钢筋承受。梁均采用两点绑扎一点起吊,绑扎点分别在梁的两端500mm左右捆扎,安装就位后进行焊接固定。对于简支梁应先焊梁的上端连接板,再进行梁的下端与牛腿焊接,并要一端一端施焊将焊缝应力释放出去。

2.2 板的吊装

多层框架结构的楼板有密助楼板、预应力形板、预应力空心板、组合板等型式,选择取决于跨度和楼面荷载。楼面板一般都是搁置在梁上并与梁焊接,接缝处灌以细石混凝土。板的吊装方法同单层厂房大型屋面板。

摘要:主要就多层房屋结构构件中柱子及梁板的吊装施工进行讨论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模式探析 篇5

Analysis of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Structure M ode in

China

时建中;刘国胜

Shi Jian-zhong;LiuGuo-sheng

Abstract:Capital market already have multi-level pattern of main,second and third market after developing for many years.But it is far away the design target requirements of the ”vertical stratification,horizontal body”.Through the analysis theimperfection,serious monopoly,lack of competition,the listed species segmentation and operation mode fossilization of thesingle subject,single-level structure of the capital market,urgent affairs are to build the multi-level,multi subject competitionoperation of the capital market as the center of two the main market,three second board market,seven third board marketand a plurality of four market,and give full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market.Key words: capital market;multilevelconstruction;marketstructure;securitiestrade;administrativemonopoly;competitiveMechanism.摘要: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一板、二板和三板市场的多层次格局,但与资本市场要求的“纵向分层、横向多体”的设计目标相距甚远。通过分析单层次、单主体的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垄断严重、缺乏竞争、上市品种分割及运行模式僵化等多重弊端,当务之急是构建以两个主板市场,三个二板市场,七个三板市场和多个四板市场为中心的多层次、多主体竞争经营的资本市场,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市场结构;证券交易;行政垄断;竞争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强调资本市场建设的多层次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强调市场体系的有序竞争性。

回顾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体系不合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市场存在严重垄断,运行模式僵化,缺乏有效竞争。如要真正解决该问题,必须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竞争性结构建设,构建“纵向分层梯形化、横向多体并行化”的整体结构布局。目前,“纵向分层”上虽然初步形成主板、二板和三板市场的构架模式,但“非上市非公众公司”(以下简称双非公司)栖身的四板市场建设尚未完成,而“横向多体”上前途暗淡,没有形成竞争结构模式,各层次市场主体构建单一,具有完全垄断性。我国资本市场“纵向分层、横向多体”整体结构的目标清晰、布局合理,但具体如何细分层次、如何多主体并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分析。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历史现状,研究结构缺失带来的严重缺陷和发展障碍,进一步探讨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具有竞争要素的结构模式。

一、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问题凸显,多层次建设提上工作议程。2003年中央首次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标志资本市场拉开多层次建设的序幕,时至2013年初股转系统正式挂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雏形。

(一)主板市场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先试行后开业,我国以上海、深圳为中心的证券主板市场正式建立,主要是为大型、成熟的上市公司提供良好的融资坏境③,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建设中构成整个“金字塔”形结构的顶部,居于最高层次地位。主板市场在沪深分市基础上建立竞争模式的同时,人为地将主板市场分为A股、B股两个市场。A股、B股股票都在沪深市场交易,A股股票主要是国内投资者以人民币进行交易,B股市场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主要是外国投资者以外币认购和买卖。自1991底上海电真空首只B股发行上市,我国正式建立B股市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B股市场的任务基本完成,B股市场理应退出证券历史的舞台。尽管2000年至今再没有发行新的B股上市④,但B股改革步伐总是太慢,与国际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二板市场

为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与资本形成问题,管理层出于某些特别因素的考量,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先后启动中小企业市场和创业板市场。2004年6月,证监会根据“两个不变”和“四个独立”的建板方针要求,启动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条件与主板市场基本相同,不能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09年l0月为解决高科技、高成长的中小型公司和新兴公司的融资困难,设置创业板市场,截至2013年10月有355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上市企业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批,成为创业板的最大特色。创业板使我国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成为我国证券交易的第二个主战场,监管层也有意将创业板市场打造成我国场内交易市场的“发动机”。但是,创业板弊端重重,“三高”现象严重,已把创业板推到危险的边沿。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创业板能否托付起中小企业上市的重任,成为证券界人士对创业板的隐忧⑥。

(三)三板市场 2005年修改的《证券法》,为构建三板市场提供契机。《证券法》确立公司股票的“公开发行”制度,使得股份公司在学理上划分为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和非上市非公众公司。所谓非上市公众公司是指公司公开发行股票但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或者非公开募集使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公众性和非上市性,使得我国证券市场建设结构变得比较复杂,已有的场内交易市场无法包容其股票交易。理论上股份公司的股票,不管是否上市或公开发行,性质上都属于证券的范畴,都应当在证券法律的规范之下。基于《证券法》的规范模式,可以将复杂多样的场外交易市场分为两类:

1.直接依据《证券法》并由证监会进行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或者间接依据《证券法》,直接由国务院文件指导,由证监会以外机构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股份转让系统是直接依据《证券法》规定,并由证监会进行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该系统是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转变而来⑧,由主办券商提供报价转让服务,部分挂牌公司利用该系统实现定向融资功能。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的交易方式是买卖双方向主办券商报价,之后买卖双方直接交易。2012年8月该系统成功扩容,将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和天津滨海等高新区纳入试点。2013年1月正式更名,试点范围从局部走向全国,标志着我国完全以非上市公众公司为核心组成的证券市场板块,将从场外交易市场分裂开来,成为理论界期待已久的新三板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间接依据《证券法》规定,直接由国务院文件指导,由证监会以外机构进行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天津股权交易所和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2008年天津依据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的有关精神,设立两家各自独立的股权交易所。天津股权交易所以公司制运营为模式,主要为“两高两非”即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非上市非公众公司企业股权,以及私募股权基金的份额流动,提供规范有效的交易场所。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为天津市财政投资管理中心及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等所属机构共同出资组建,性质上属于第三方服务平台,专业从事企业股权投融资信息交易服务。全国各地的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的股权,只要能够满足股交所的挂牌条件均可申请到该所挂牌转让@。

2.依据地方政府或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批准设立,缺乏统一监管、统一规制的各地产权交易市场。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主要为解决国有企业转让而产生的市场,因其具有信息积聚、价格发掘、制度规范和中介服务等基本功能,颇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产权交易市场覆盖广阔,交易内容和交易活动丰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较强的制度性,很受市场交易主体欢迎。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几近结束,各地产权交易市场纷纷挖掘新的交易对象,开始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提供流动性服务的柜台市场。由繁多交易品种组成的产权交易市场,虽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融资功能,但这些交易品种并不能全部列入证券市场层次中来。只有新兴的股权交易业务,才算得上是证券市场多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资本市场分层次结构理论,应将其纳人证券交易市场的管理范畴,按照证券市场的行业规则进行规范和运作。由于没有《证券法》的直接或间接授权,产权交易市场的股权交易只能依托产权交易的外在形式,否则各地股权交易市场将不具有合法交易股权的资格。我国各省市都有这类股权交易所,上海、天津、成都、西安、郑州和武汉等地较有影响。这类股权交易所以地方金融建立为中心,有效聚集市场资源优势,目的为本地区中小企业服务。由于区域性股权交易所交易的是未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这类股权交易属于标准化的资产权益的转移行为,性质上属于股票交易行为。因此,各区域交易所在管理方式上,都倾向于以“证监会主导,地方政府承办”的监管方案。而证监会也就此类股权设立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表示积极推动出台统一的有关非上市公众股票发行及监管规定,将在产权交易市场挂牌转让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票监管纳入法制轨道(见图1)。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的严重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多年,因市场层次和板块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结构体系不完善,市场存在严重垄断,交易所缺乏有效竞争,市场层次和上市品种划分严格,运行模式僵化等诸多问题。

(一)市场结构体系不完善,场外交易市场分

资本市场成熟的标志就是多层次设计合理,市场立体,既有主板,又有二板、三板和四板市场。而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设计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证券流通市场的主要载体是场内交易市场即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即柜台交易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三板市场和四板市场还没有完全区分开来。现有市场主要服务于国企改革的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苛刻,门槛设置高,将很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排斥在外,形成罗纳德·麦金农所说的“市场分割”问题。党的经济会议要求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后,诸多部门都想在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建设中抢占先机。其中主要以证监会、国资委和地方政府为核心的三支队伍,都想参与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而分一杯羹,结果造成市场区域或行业分割,直接导致各板块市场主体各行其是,板块上市或挂牌条件不能够通盘考虑,甚至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

(二)资本市场的严重垄断

1890年美国《谢尔曼法》为世界反垄断提供一个崭新的模式,2008年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反垄断法》,但垄断思想一直是资本市场领域的主流思想,导致垄断问题在资本市场领域积重难返。

1.行政垄断严重阻碍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证券法》规定证券只能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法律不支持甚至禁止层次较低的场外交易市场,河南郑州产权交易所的关闭就是典型一例。创业板作为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战略的标志性举措,象征性意义大于战略性突破,使“板块”概念取代“多层次”战略。我国证券交易所设立及业务设计,完全基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用市场垄断的办法,规范证券市场准人标准,与我国完善资本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实践证明,理论上政府设计合理的市场规则,实施到市场马上失灵,甚至困难重重。分析原因,不仅是法律制度设计不足,重要的是没有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法律制度的执行。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安排不仅是证券市场转让问题,更是企业融资结构的安排问题。打破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政垄断,促进资本市场有效竞争机制的形成,成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2.行政垄断使资本发行市场受阻。行政垄断影响市场融资体系社会化和融资渠道开通。地方政府为保证地方财政收入,急功近利,很少考虑企业发展的成长性。而企业也将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包装上市”上,而不是全力生产经营和结构调整。很多上市公司上市前并没有实质性改制,主要的目的是“圈钱”,圈钱后也不能有效地发挥所圈来钱的功能。此外,行政垄断使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券商不能充分发挥职责的主要原因,就是一级市场“包赚不包赔”式的运作模式,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1999年以前股票发行市盈率一直受到严格限制,即使后来放松了对市盈率的限制,并没有改变“包赚不包赔”的现实。

3.资本市场政策化现象严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中,政府对企业有较浓的保护色彩,导致股票市场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市场政策化普遍存在,使得股市行情随着政府态度的变化而变化。政策化市场的典型就是行政权力干预市场问题。假设我国只建立一个表面标明“市场经济”的粮食市场,无论谁都管理不好。表面标明“市场经济”的粮食市场实质上是垄断且是唯一的,“粮民”买粮只能来这个市场。其次,“粮贩”也只能到这里来卖粮,去其他的地方都是违法的,因为其他市场就都是违法市场。市场的唯一性造成对“粮贩”的管制排队上市和对“粮民”的普遍开放,这种管制必然导致结构上“粮”的极度供不应求,在结构与制度上已经扭曲供求关系,必然造成“粮”价严重偏高,尤其当“粮民”大量涌入时,甚至会导致“粮民”的市场失控,垄断与管制导致市场利益严重冲突。垄断且唯一的资本市场结构下,市场结构、制度设置、发行价格,均以发行人融资为核心进行设计,价格由发行人来确定,市场投资者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完全不利于市场投资者。

(三)证券交易市场缺乏竞争

我国资本市场的总体布局是一个层次设置一个市场主体,即一个层次仅设置一个交易所或系统,以市场“错位竞争”为口号,人为构建市场层次的垄断模式。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创建初期分别由上海、深圳两地的地方政府领导。两家市场归属两个地方政府领导,且都属于创建初期,竞争劲头十足,对早期我国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好景不长,良好市场竞争关系没有保持多久就被1996年沪深两地因竞争所引发的牛市行情而彻底摧毁。人们并没有彻底反思竞争无度的监管缺失,却把市场管理失败的罪魁归因于市场竞争。为此,国家专门成立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因噎废食地将两家交易所从地方政府的管理中脱离出来。在市场“错位竞争”思想指导下,把上海证券交易所打造成主板的垄断者,把深圳证券交易所人为培育成二板市场的垄断者。两家交易所分道垄断发展,两厢安好无事,昔日竞争雄风不在,丧失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本能的竞争冲动。上市公司面对两家没有竞争服务意识的市场,不管所在市场对自己服务的是好是坏,没有转板的冲动,也没有转板的必要。这使市场管理主体丧失本应具有的良性竞争意识,十分固执的坚守自己的一方阵地,尽管这种坚守已经严重制约良性竞争带给上市公司的良好服务。为使资本市场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有必要对市场格局进行改造,同一市场层次上至少应该构建两家以上的交易市场,使其在法制框架下开展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

(四)证券交易市场分割

渐进式改革模式下推行股份制改造,诞生了我国证券市场。特殊的内外部环境,决定我国政府在推动证券市场发展时,以市场垄断为思维导向,使得我国证券市场在公司股权结构、股票流通方式、交易结算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分割设计⑩。以能否流通为特点将证券市场分割为完全独立的流通股市场和非流通股市场;以股权归属为标准,将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四类。法律将国家股、法人股和外资法人股界定为非流通股,只能够在特定的场所以协议转让或行政划拨等方式,实现公司股权的有限转移。同时,法律又将流通股市场按照投资者身份不同,划分为A、B、H股三个独立市场。三种市场交易不同,A股市场只允许境内投资者使用人民币交易,B股@和H股市场只允许境外投资者使用美元或港币交易,法律采用严格的投资限制,将A、B、H股三个市场截然分割开来。

根据有关市场分割理论,证券市场分割直接体现出双重上市公司在分割市场上的股价、风险及收益特征。但我国双重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风险和收益等特征,却呈现出与国际其他分割市场的特征截然不同。1997年,国际金融公司(IFC)研究统计表明,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外资股折价”国家,也就是说我国证券市场的外资股价格明显低于内资股价格。由此带来的双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和风险的特征规律也明显区别于其他分割市场的特征规律。“B股难题”成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分割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Errunza和Losq(1985)以投资限制程度为标准,将市场划分为完全分割、部分分割、完全整合三种市场分割状态,并建立了相应的资本市场均衡模型④。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各种政策创新、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出现,我国资本市场分割的原有格局、结构、表现等,也开始出现变化和演进,原来完全分割的A、B、H股市场,已经开始逐渐演化为部分市场分割,未来的CDR和QDII等金融创新,可能将进一步影响和改变现有证券市场的分割局面。

(五)运行模式僵化

资本市场运行僵化、各自孤立运行;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公司退市有去无回;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收效甚微;各层次之间缺少转板互动机制等,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市场体系固化,市场层次之间主体不能上下、左右流动;降低资本资源配置效率和上市公司融资效率;阻碍公司的积极竞争,使公司治理结构得不到优化;增加社会风险,难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增加公司上市费用;降低公司上市效率;行政审批手续复杂,降低行政监管效率等,究其根源在于市场各层次之间互动制度缺失。所谓互动制度缺失是指证券市场发展受初始条件制约,没有预先设置与安排转板制度,造成证券市场各层次孤立运行,价格形成机制不能充分发挥,无法有效反映市场信息,从而弱化证券市场的诸多功能。海外创建资本市场的同时,制定交易完善的多层次市场转板制度。我国转板制度缺失属于证券市场发展内在规律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之间的内生性缺失。根源于传统计划经济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金融体制过渡中产生的“制度供给”不足,旧的制度已被打破,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市场运行监管出现真空,抑制市场本来的运行机制,形成规范上的“木桶效应”,导致信息传递渠道受阻,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反映与传递,资本市场行为扭曲,减弱了证券市场资源的内在配置能力,证券交易所竞争意识谈薄。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分层模式探析

多层次资本市场基于风险分层管理要求,以多层次投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体系为立足点。从理论上分析,多层次资本市场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可以按照三个视域进行:首先,以市场覆盖经济区域为标准,可以将资本市场划分为统一市场和区域市场;其次,以市场交易组织形式为标准,可以将资本市场划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最后,以风险分层管理要求为标准,可以将各类市场进一步细化内部分层。从实践上分析,因各国资本市场的演进历史不同,法律制度不同,经济现实发展需求不同,使得各国资本市场体系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动态创新性,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模式。但是,因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的变化,统一市场正在逐渐取代区域市场,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的界限趋于模糊,内部分层正在成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主流形态。各层次分层、分块标准应当以各层次、各板块的基本功能为分层、分块标准,并重点突出各层、各块市场的基本功能。

我国资本市场的理想分层、分块标准以各层、各块的基本功能为基础。横向分块以突出各板块充分竞争为目标;纵向分层以各层次的基本功能为标准,应以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为主分模式,以主板、二板、三板和四板市场为细分的“四层次”分层模式。主板市场重在打造蓝筹股市场,为投资者打造一个投资的精品市场;创业板重在为创业和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为风险资本提供进入或退出渠道,重点突出二板市场的“发动机”功能;三板市场主要为退市公司和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票提供交易转让的场所,作为公司上市预演和退市的归宿,充分发挥三板市场的“孵化器”“蓄水池”和“练兵场”功能;四板市场即股权交易市场,主要为非上市非公众公司提供区域性信息交流、股权交易和转让股票的场所,担负着为场内交易市场IPO(Initial Public Ofering,简称IPO)上市提供后备资源的职能。

(一)主板市场

主板市场定位明确,针对成熟期企业打造蓝筹股市场,为投资者创造投资的精品市场。但我国主板市场结构强调一枝独秀”,人为制造市场垄断。2000年监管层决定停止发展深圳主板,完全不符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长期要求。从长远发展来看,充满竞争的市场才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市场。目前设计单一的主板垄断市场,仅是从世界范围内竞争进行考量的,如果从国内市场竞争的视角分析,这种设计是短视的。就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而言,未来的主板市场至少应当有两个主板市场,并促使其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方是我国主板市场的最佳路径选择。美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与美国证券市场的竞争政策关系密切。美国早期市场有纽交所和美交所并存,后期有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并存,两个竞争的主板市场推动美国证券市场领先世界。即使国土狭小的日本,也有两大主板市场并存。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世界第一,不论是经济发展、企业数量、还是整体社会的经济地位,开设一个主板市场完全不符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形势。近年来专家提出的“错位竞争”,本质上就是避免竞争,构建融资垄断市场,完全不符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形势。因此,我们应当构建两个以上的主板市场,建议续财政、金融研究时建中,刘国胜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模式探析发深圳主板的上市功能,从市场结构上阻断我国融资垄断的发展。要有大胸怀、大气度地探索国际板发展道路,争取近年内推出国际板市场,将我国打造成世界证券市场的国际融资中心。为便于国际板的监管,可以将我国证券市场上市的外国公司单独列出,使之构成主板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二板市场

二板市场主要为创业和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为风险投资资本提供进入或退出渠道的场所,重点突出其证券市场的“发动机”功能。二板市场主要交易高技术型、高增长型公司的股票,上市标准比主板市场要宽松,但在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方面比主板市场严格。鉴于目前二板市场的基本结构,应当对二板市场进行调整和补充。2009年我国创业板推出后,二板市场结构完备,已经具备容纳创新企业的上市平台。2004年为创业板建设开路、完全按照主板条件构建的中小企业板,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应当借助转板制度建设进行市场转移,将符合主板市场的中小企业转板到主板市场,其余不符合主板市场的中小企业应当转板到创业板市场国。我国创新企业数量众多,仅设深圳一家二板市场远远不够,结构设计缺乏竞争性,应当加设天津、西安两地为二板市场构设地。全国区域布局上既能照顾到东西差距,又能照顾到南北发展。三个市场同台竞争,不设区域限制,上市公司既可以就近上市,也可以到企业住所地之外的二板市场上市,实现全国范围内上市竞争。坚持市场结构合理原则,合理设置市场转板制度,制定公司转板法规,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竞争精神,增强上市公司的竞争意识,适时培养大批优秀上市企业,合理地为沪深主板股市输送上市公司资源,充分发挥创业板市场“发动机”的功能。

(三)三板市场

三板市场定位于解决创业过程中处于初创阶段中后期和幼稚阶段初期的高新技术非上市公众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非上市公众公司)融资问题。根据资本市场分层理论,场内市场服务于场内上市的公众公司,场外市场服务于场外挂牌的非上市公众公司。2006年《证券法》生效后,股东人数超过200人和定向募集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已经很多,尽管目前这类公司因材料欠缺不能得到具体确切的数据@,但是这类公司大量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三板市场的挂牌要求应当符合时代发展,仅将非上市公众公司安排三板市场挂牌交易⑦,彻底改变当前三板市场设置乱象,改变现在非上市公众公司和非上市非公众公司同在三板市场挂牌的混杂模式。目前,学界对三板市场的功能和模式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三板市场的内部结构分歧较大,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板市场的单一模式抑或复合模式?总结各家观点分析,三板市场内部结构应当采取复合结构。所谓复合结构是指全国范围内设有两家以上独立法人资格的三板市场,具有三板市场挂牌资格的公司选择挂牌交易时,可以任意挑选符合其利益目标和服务需求的市场进行挂牌。当不满意所在挂牌市场的服务环境时,可以任意转板到任一符合其利益需求的市场挂牌交易。反垄断理论告诉我们,构建多主体三板市场结构,必将推动三板市场的迅速发展。就目前全国经济发展形势,仅设置北京一处股转系统交易三板股份,既不符合我国中小公司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市场竞争理论。因此,考虑到我国领土范围、交通条件、经济差异及区域优势,应选择长春、北京、天津、深圳、兰州、成都、乌鲁木齐等七个区域性经济中心,构建全国性三板市场,才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才能充分利用并发挥这些城市的经济区域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以及交通中心的“辐射”功能。

三板市场多主体经营,挂牌主体全国统一。凡是我国范围内的任一企业,均可选择七个市场中的任何一个挂牌交易。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的发展需求不同,寻找适合自己的挂牌市场。设计七大交易市场的目的,在于增强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弥补单一市场的竞争不足。挂牌主体的挂牌任意选择权,能够保证竞争在全国内执行。由于允许挂牌企业可以任意选择挂牌市场,使得市场竞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为努力吸纳区域内的挂牌公司,就必然提高服务质量,形成以挂牌主体为“上帝”的市场竞争理念。尽管法律允许其可以选择其他市场,但竞争的最终结果,必定是企业挂牌遵循就近原则,客观上也就节约了企业为挂牌支付的旅途费用。

各区域经济中心作为三板市场交易总部的所在地,为企业挂牌而来的各路公司必然云集于此,必将带动当地经济的需求与消费,能够充分发挥三板市场的正外部性功能。依据我国现行的税收体制,市场设立所在地是市场纳税的主管机关,为当地税挥着积极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有区域经济中心,以中心经济发展实力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三板市场设立的区域必然形成以市场发展为中心的小型经济金融中心,推动区域金融的快速发展。三板市场选择部分市场设立在中西部地区,目的是通过区域经济市场培育,缩短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即为当地政府提供税收收入,又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资金。

(四)四板市场

四板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旨在为初创的双非公司提供区域性集中信息交流、股权交易和股权融资的平台,并担负着为场内交易市场IPO上市提供后备资源的职能。对于公司股东人数在200人以内的发起设立的股份公司,学理上称之为双非公司。转让是股份的天然特征,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决定社会物品的最大商品化,商品化的典型特征就是要流动,不管是资本、劳动力还是权利。对虚拟的股权资本来说,只有流动快捷,才能在流动中获取最大增值,所以,必须解决双非公司的股份流转问题。目前这类公司有在天津天交所或滨交所挂牌交易,也有在各地产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乱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三板市场尚未成型,各方利益团体都想在三板建设上争得主动权,分享证券市场的利益;二是2012年《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前,非上市公司没有确切的分类标准,使得三板市场与各地股权交易市场界限不清,各方利益团体趁乱借机挖掘市场资源。2012年《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出台,为解决乱象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明确的将非上市公众公司和双非公司区分开来,以非上市公众公司为核心的三板市场,从场外市场独立出来,场外市场仅剩下双非公司。这类双非公司既不能登陆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也无法登陆新三板市场,又不能禁止它们转让。如果禁止它们股权转让,将是一个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为。如果允许它们转让而不进行转让流转监管,将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负责任。同时双非公司本身也是主板、二板或三板市场上市或挂牌的后备军,是IPO首发上市的主要来源,影响和阻碍双非公司的发展,将严重影响场内上市资源培育的可持续性。因此,对数目众多的双非公司,既要允许股权转让又要进行法律监管是较为妥当的处理方式。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国,并把股权交易从产权交易中独立出来,构建功能统一的的四板市场(即股权交易市场),作为解决双非公司股权交易的最佳选择。考虑到我国的领土范围、交通条件、经济差异以及区域优势,以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的省(区)会所在地,作为四板市场的建设中心,应是构建四板市场的最佳路径。选择这一路径主要基于双非公司的数量和分布。四板挂牌的公司规模虽小,但数量众多,设立一个或几个市场无法满足企业的挂牌需要。以省会城市为中心进行布局,决定中心设在省会城市的合理性。以省会城市为中心构设四板市场,不产生任何行政区域意义,仅考量四板市场结构的主体数量,强化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意识。市场挂牌主体坚持全国统一原则,我国范围内的任一企业,均可选择任一四板市场挂牌交易。挂牌主体的挂牌任意选择权,能够保证竞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如果挂牌主体随行政区域划分,不能任意选择挂牌市场,设立多个市场主体就失去意义。由于允许挂牌企业可以任意选择挂牌市场,使得市场竞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为努力吸纳区域内的挂牌公司,就必然提高服务质量,形成以挂牌主体为“上帝”的市场经营模式。

以省会城市为中心构建四板市场,主要是考虑我国各省市均有自己的产权市场,有关部门在整合场外交易市场的同时,也应当同时整合各省区的产权市场⑤,按照一个省区设立一个产权市场的原则,进行产权市场设置。将众多双非公司从产权市场拆分出来,单独设立四板市场,考虑到新设四板市场的费用支付,以及产权市场交易设备的闲置。将产权市场和四板市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利于四板市场快速发展,又有利于产权市场设施的充分利用。人员配备可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节约人员经费支出,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见图2)。

四、结论

浅论多层工业厂房的结构设计 篇6

【关键词】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的飞速发展,工艺水平不断进步,大量的工业建筑不能满足现实的经济需求,为此诸多的联合车间、灵活车间、工业大厦等多功能厂房顺势出现、应运而生。

多层工业厂房的特点是跨度大、荷载大、开洞多、有多层吊车。 这些在多层工业厂房的结构设计中是很值得研究和总结的。下文就多层工业厂房的结构设计进行详尽的探讨和分析。

1.多层工业厂房的结构体系

常用的多层工业厂房结构主要有三种:框架体系、纯框架体系、钢架加支撑的混合体系。

1.1框架体系,又称支撑体系

这种体系的横向设计结构为刚接框架,而框架体系纵向设计结构为柱形支撑,那么抵抗水平负荷载重的则是柱子之间的支撑。这种框架体系的优势在于经济实惠,节约环保,但是弊端却是占用大量空间,使得柱子之间的空间出于荒废状态。框架体系比较适用于纵向比例较长,横向比例较短的工业廠房使用。

1.2纯框架体系

这一体系的设置相对于框架体系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纵向和横向都采用刚接框架,中间没有柱间支撑。纯框架体系相较于框架体系的优势就是空间利用合理充分,但是对钢的使用量却是相对大大增加了,因为纯框架体系的柱不能采用工字型柱,需要运用两个方向惯性矩差别不大的 如箱形柱似的截面形式 。

1.3钢架和支撑的混合体系

钢架加支撑的混合体系的横向设计结构和框架体系的刚接框架一样,纵向设计结构则是钢架和支撑混合的形式,它是靠钢架和支撑两者共同抵抗水平力的。这种钢架和支撑的混合体系很有效的减少柱的纵向弯矩,但是对工业厂房的楼面钢韧度要求比较干,保证柱子间的变形很协调,否则很有可能致使柱间支撑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导致浪费甚至是事故。

2.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精髓

为了保证多层工业厂房的空间足够大,多层工业厂房结构通常采用上文提到的第一种即框架结构,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采用框剪结构。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原则是:结构设计简洁;柱网对称均匀;传力明确;设计规则。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工业厂房的空间扭转作用,避免应力集中和变形突变的凹角和收缩等情况的出现。因此在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横向控制

众所周知,多层工业厂房的空间跨度大,尺寸大、柱子少;但是柱距方向尺寸较小 , 柱子多。因此在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中应该注意控制横向框架与纵向框架的周期,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采用控制横向框架的,从而使纵横向的抗震能力实现同步,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自然灾害例如地震,也可以使设计中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少。

2.2电梯的位置

由于工业货物的运输量大且重,所以电梯在工业厂房中的应用很普遍。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中,应该避免将电梯井筒布置在工业厂房的角部和端部,同时还应对周围的楼板及框架进行保护和加固等,充分考虑电梯井筒对工业厂房的偏心影响,合理布置电梯的位置。

2.3伸缩缝、防震缝宜少

处在地震区的多层工业厂房应该少设置防震缝。当房屋较长时,在施工措施和构造措施等措施方面应以少设伸缩缝及防震缝为主,其中,在施工过程中,每相隔40m设置一道长1400m宽800m的后浇带,此外,后浇带当设置在结构受力影响相对不大的地方,还有,由于顶层、底层等部位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合理提高配筋率,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架空层和加厚多层工业厂房隔热保温层两种方式加强多层工业厂房的空气流通,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

2.4协调

工艺布置应与结构设计相协调。多层工业厂房是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因此在设计工业厂房时要与多层工业厂房的工艺设计人员相协商,尽量了解工艺布置,为设计和施工都省下了不少麻烦。主要需要协商的有:设备的布置、所提荷载的多少、开洞的地方......

3.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计算

尽管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计算的过程多由计算机来进行,但是在在计算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留心的。

3.1多层工业厂房等效荷载的计算

多层工业厂房等效荷载计算的精准度直接关系到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准度,因此多层工业厂房等效荷载的计算是很重要的。

3.2柱子的长度计算

据现实生活经验,一般的工业厂房都有吊车的,计算机的结构计算软件将牛腿作为一个节点输入,在计算时将牛腿以下作为一层,相应的会将牛腿以上的部分(到工业厂房的楼顶)作为另一层,这样计算的结果就和实际的需求不相符合,而且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安全的,所以我们在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计算过程中必须要对柱子的长度进行干预、调整,以达到安全、合理的状态。

3.3自然灾害的预计

随着气候等自然天气的日益变化,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日趋增加,所以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计算过程中需要对裂缝宽度的进行验算。做到抗震设计的三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中,万万不可贪图一时利益,而追悔后世,建造成豆腐渣工程,要切实实现高瞻远瞩、有预见性的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

3.4与电梯井筒相连的框架

与电梯井筒相连的框架如果单纯的按纯框架设计、电梯井壁按构造配筋的话会显得很不安全,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与电梯井筒相连的框架应该采取按壁式框架进行设计,同时对电梯井壁则应按剪力墙配筋以增加其安全度,实现安全施工、安全生产。

3.5多层吊车

在多层吊车的计算过程中,对一层应该采取吊车荷载输入,其余的多层应该采取活荷载输入。

4.总结

综合全文所述,我们发现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中重要的就是:

(1)要清楚了解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理念。

(2)合理对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进行选型。

(3)在设计施工图之前要充分考虑施工的环境和位置。

(4)施工设计图要和施工密切结合,以避免施工过程中的麻烦。

(5)多层工业厂房结构的计算要精准,反复试验,反复计算,反复调整截面,从而达到最佳的设计状态。

总之,仔细精确把握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是设计好的多层工业厂房的必须。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张维斌.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及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郑敏楠.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计算的探讨.福建建筑,1998,(总第57期).

[4]安一清.多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探讨.山西建筑,2003,2,29(2).

论多层厂房结构设计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厂房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单层厂房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多层厂房日益增多。下面,笔者结合个人设计经验,浅议一下多层厂房的结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2 工程实例

本工程为两层框架结构,1层为生产厂房,2层为培训厂房,建筑轴线宽度为24.3m,长度为54m,两层层高均为7.5m,在1层、2层分别设了1台5t的桥式吊车,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分组为第三组,基本加速度为0.1g,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框架梁、柱、基础的混凝土等级为C40,钢筋采用HPB300级、HRB400级,结构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PKPM系列软件(2010版),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2.1 大跨度梁截面形式的选用

对于本工程来说,跨度为24.3m的大梁的截面形式的选用尤为重要,为保证本工程满足“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笔者分别采用了型钢混凝土、钢梁、预应力混凝土梁3种截面形式进行了试算,其中预应力筋选用钢绞线(1×7)s15.2,具体梁参数见表1。

从工程造价、施工难度等方面综合比较,本工程采用用后张法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较为合适。

2.2 吊车荷载的输入

为方便加工件的运送,本工程在1层、2层分别设了1台5t的桥式吊车,对于吊车荷载的输入,在PKPM软件中可以直接由软件自动导入,在选取软件库中的标准吊车荷载后,即可完成本工程吊车荷载的布置。

2.3 考虑大型机床等设备布置,楼面活荷载的选用

本工程2层为培训教室,里面布置了大量的机床设备,考虑设备运行时的振动影响,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4.2.1条及附录C规定输入楼面均布荷载,本工程的机床型号为C6132型,属第四类金工车间,计算楼面板时,楼面活荷载取值为8.0kN/m2,计算楼面次梁时,楼面活荷载取值为6.0kN/m2,计算框架主梁、框架柱、基础时,楼面活荷载取值为5.0kN/m2,本工程楼面结构采用了井字梁结构,楼面板厚度为120mm。

另外,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4.2.3条规定,生产车间的楼梯活荷载,可按实际情况采用,但不宜小于3.5kN/m2,所以本工程楼梯间活荷载取值为3.5kN/m2。

2.4 主要计算结果

2.4.1 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结果

抗倾覆验算结果见表2。

2.4.2 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

稳定验算结果见表3。

该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10,能够满足规范(5.4.4)的整体稳定验算;该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20,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2.4.3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0.020°

2.4.4 位移

X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1/1290(第2层第1塔)。

Y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1/1490(第2层第1塔)。

X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1/4305(第1层第1塔)。

Y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1/2470(第1层第1塔)。

3 注意事项

3.1 考虑机器振动荷载影响

工业建筑楼面不同于民用建筑,设计时应考虑设备运行时的振动荷载,荷载输入应严格按荷载规范要求输入,如没用充分依据,应严格按厂家提供的设备参数进行折算。

3.2 抗震设计参数的输入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参数与普通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参数取值有所不同,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第3.1.2规定,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板柱-框架结构作为主要抗侧力体系的建筑结构,其阻尼比应取0.03,而普通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取0.05。

3.3 预应力锚具的位置

预应力筋的锚具设置应满足规范要求,不得随意设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第3.2.10规定,后张预应力筋的锚具不宜设置在粱柱节点核心区,并应布置在粱端箍筋加密区以外,所以本工程的锚具设置在框架柱外侧。

3.4 预应力梁纵向配筋率的控制

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第4.2.2规定,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按非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的配筋率不应大干2.5%(HRB400级钢筋)或3.0%(HRB335级钢筋),在软件计算完后,设计人应手工核算,这一点应引起设计人的注意。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S].

[3]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篇8

砌体结构是当前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由于其原材料来源广泛, 易于取材、生产和施工, 造价低廉, 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热性、隔音性和耐久性, 在城乡建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因此, 如何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 将是建筑抗震设计中一个重要课题。在已有的震害调查结果表明, 不仅在7、8度区, 甚至在9度区, 砖混结构房屋经历震害后受到轻微损坏, 或者基本完好的例子也是不少的。通过这些砌体房屋的调查分析, 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要经过合理的抗震设计, 构造得当, 保证施工质量, 则在中、强地震区, 砖混房屋是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

2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破坏形式

根据四川地震灾区的震后灾害调查情况,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房屋局部及整体倒塌; (2) 预制板楼、屋盖破坏; (3) 楼梯间墙体破坏; (4) 外纵墙破坏; (5) 纵墙在室外地坪处产生水平裂缝; (6) 外纵墙洞口间墙体X型裂缝; (7) 其它破坏。

3 砌体抗震措施

基于砌体结构本身特点以及其震害的多样性和严重性, 工程人员在设计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以加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提高其抗震性能。

3.1 结构的选型与布置

对于多层砌体而言, 如果可以做到正确选择承重体系、科学进行结构布置、合理选择楼 (屋) 盖形式、正确设置防震缝等等的话, 就会大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1.1 正确选择承重体系

根据传递荷载的路线不同, 砌体结构的墙体承重体系可分为横墙承重、纵墙承重和纵横墙承重三种形式。横墙承重体系一般横墙间距较小, 数量较多且开洞较少又有纵墙作为侧向支承, 其横向刚度大, 整体性好, 所以横墙承重的多层砌体结构具有较好的传递和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纵墙承重体系, 横墙数量少且自承重, 横墙间距大, 形成大空间, 使得房屋的横向刚度差。楼板又直接搁置在纵墙上或搁置在梁上而梁搁置于纵墙上, 造成横墙与楼盖的联结较差, 横向地震作用很少能够直接通过楼 (屋) 盖传至横墙, 而大部分通过纵墙经由纵横墙交接面传至横墙。因此, 地震发生时外纵墙因板与墙体的拉结不力而成片向外倒塌, 楼板也随之坠落;纵横墙共同承重体系, 纵横墙体都可以传递竖向荷载, 沿纵、横向刚度均较大且砌体应力较均匀, 能比较直接地通过楼 (屋) 盖向横墙传递横向地震作用, 也能直接或通过纵横墙的连结传递纵向地震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当多层砌体房屋有抗震设防要求时, 宜优先选用横墙承重及纵横墙承重体系。

3.1.2 科学进行结构布置

多层砌体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避免由于布置不规则 (如:平面上墙体较大的局部突出和凹进, 立面上局部的突出和错层) 使结构各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而导致的震害加重。

承重墙体的布置要规则、对称。横向墙体间距不宜过大, 纵向墙体平面布置尽量不少于三道, 且宜沿各自轴线对齐贯通, 尽量避免断开和转折。这样可以减少地震剪力传递的中间环节, 使可能的震害部位减少, 避免局部破坏, 使震害程度减轻。

从墙体立面布置而言, 房屋的纵横墙沿上下连续贯通。建筑物底层不应设置车库、营业等需要大开间的建筑功能。灾区遭到震害破坏的多层砌体建筑有很多存在以下情况:底部一层甚至两层为大开间, 仅有楼梯间墙体及少量的分隔墙体下落, 而且还在正门大开洞, 造成一面无墙, 三面有墙。这样的结构布置造成的后果就是建筑平面刚度不均匀, 立面形成了严重的“上刚下柔”的情况, 底部仅有的少量墙体远远不能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及通常说的“鸡腿结构”, 抗震严重不利。

由于建筑功能要求和设备安装的需要, 往往要在墙体上留设洞口。洞口的存在使其两侧的墙体易形成应力集中, 成为地震破坏的隐患。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尽可能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少开洞, 开小洞”。横向墙体一般不要设置大洞口, 如果设置的洞口大于1000mm时应该在洞口两侧附加贯通本层的构造柱。纵向墙体应该尽量控制开洞率 (一般可以控制在55%左右) , 避免开大洞造成纵向墙体的中断。

综上所述, 合理的墙体布置, 避免对墙体的无谓削弱, 可以使建筑物整体形成空间受力体系, 增加房屋的空间刚度, 进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1.3 合理选择楼 (屋) 盖形式

多层砌体结构楼、屋盖宜优先采用整体性强的现浇混凝土板。

3.1.4 正确设置防震缝

当多层砌体房屋平面或立面形状复杂时, 可用防震缝把房屋分成若干个规则简单的体系的组合。大量的震害表明, 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 体形不对称的结构遭受的破坏较体形均匀对称的结构要重一些.对于多层砌体房屋, 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 (1) 房屋的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 房屋有错层, 且楼板高差较大; (3)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 两侧均应设置墙体, 基础可不分开, 缝宽应根据地震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 一般取60mm~100mm。

3.2 楼梯间的设置

楼梯间作为地震疏散通道, 而且地震时受力比较复杂, 容易造成破坏。楼梯间在楼 (屋) 面处无板, 空间刚度较差, 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或平面转角处。而且楼梯间比较空敞, 顶层外墙的无支承高度为建筑层高的1.5倍, 在地震中的破坏比较严重, 尤其是当楼梯间设置在房屋尽端或房屋转角部位时其震害更为剧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楼梯间采取下列加强措施: (1) 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7~9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 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 (2) 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 并应与圈梁连接; (3)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 构造柱应伸到顶部, 并与顶部圈梁连接, 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拉结钢筋。

4 结语

多层厂房结构易损性分析 篇9

关键词:多层厂房,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非线性静力分析,易损性

0 引言

吕大刚和王光远[1]提出了结构局部地震易损性的概念, 通过构造结构局部性能指标与其参数之间的一个新的功能函数, 给出了局部地震易损性的可靠度表达式;根据可靠性灵敏度的概念, 提出了构造结构局部性能指标概率密度函数的新方法, 并详细推导了结构可靠指标对局部性能指标参数的灵敏度表达式。张令心[2]采用概率方法借助于拉丁超立方采样技术和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对多层住宅砖房的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 其分析样本是根据多层住宅砖房目前常用设计参数值的范围选定参数的代表值, 并由这些代表值构成的。分析中考虑了地震荷载、结构反应和结构承载力的不确定性, 易损性曲线分别对五个不同结构破坏程度的极限状态给出。朱健[3]通过按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规定构造加速度反应谱作为随机激励, 构筑了我国四川地区典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厂房有限元模型, 采用拟动力时程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 得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的易损性曲线;同时, 针对原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柱基础容易发生屈服破坏的情况, 对原型结构基础采取了铅芯阻尼橡胶支座隔震加固措施, 并对加固后的厂房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得到了修正易损性曲线, 通过对比得到结构在地基不失稳的前提下, 在小震时发生中度以上损伤的概率非常小, 在大震时随着承重结构进入塑性屈服发生中度以上的损伤概率开始逐渐变大, 而且厂房结构纵横两个方向的易损性概率在大震时有差异, 采取隔震加固措施后结构损伤概率明显减小。但是多层厂房的易损性评价还没有人涉及。

1 多层厂房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1 多层厂房的特点

(1) 建筑物占地面积小, 这不但节约用地, 而且还降低了基础和屋顶的工程造价及工程管线的长度, 节约建设投资和维护管理费;

(2) 厂房宽度较小, 顶层房间可不设天窗而用侧窗采光, 屋面雨雪水排除方便, 屋顶构造简尽, 屋顶面积较小, 有利于节省能源;

(3) 交通运输面积大。这是出于多层厂房不仅有水平方向, 也有垂直方向的运输系统 (如电梯间、楼梯间、坡道等) , 这样就增加了用于交通运输的面积和体积;

(4) 内于多层厂在楼层上要布置设备, 易受梁板结构经济合理性的制约网尺寸较小, 不利于工艺改革和设备更新, 厂房的通用性较小;

(5) 在楼层L布置振动较大的设备时, 结构计算及构造处理复杂。

1.2 多层厂房的适用范围

(1) 生产工艺流程适于垂直布置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原材料大部分为柱状和粉状的散料或液体。经一次提升 (或升向) 后, 可利用原料的自重自上而下传送加工, 直至产品成型。如面粉厂、造纸厂、啤酒厂、乳品厂和化工厂的某些生产车间;

(2) 设备、原料及产品重量较轻的企业 (楼面荷载小于2t m2) , 单件垂直运输小于3t的企业;

(3) 生产上要求在不同层面上操作的企业, 如化工厂的大型蒸馏塔等设备, 高度比较高, 生产又需在不同层高进行;

(4) 生产工艺对生产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企业。由干多层厂房层间房间体积小, 容易解决生产所要求的特殊环境 (如恒温恒湿、净化洁净、无尘无菌等) 。属于这类企业的有仪表、电子、医药及食品类企业;

(5) 建筑用地紧张及城建规划的需要。

2 非线性元素的仿真

本文采用SAP2000分析多层厂房结构。在SAP2000程序中, 仿真杆件局部非线性行为的方式为采用非线性元素 (简称Nllink Element) , 其中包含了阻尼 (Damper) 、隔震器 (Isolator) 、塑性元素 (Plastic) 、开裂的纯压构件 (Gap) 与开裂的纯拉构件 (Hook) 等, 而这些非线性元素之行为仿真都是由线性弹簧之基本理论推导而来。

由许多实际地震结构物损伤案例得知, 多层混凝土结构多自梁柱接头部分开始损坏, 而从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之理论得知, 受地震力影响之楼房结构, 以梁柱接头部分所承受之弯矩为最大, 为首先破坏之主因。为进一步仿真结构物达屈服后, 较真实之非线性行为, 本研究分别于梁柱杆件二端以具回滞特性之元素来进行仿真。因本文采用有限元素分析软件SAP2000作为辅助工具进行研究, 在模拟过程中除用Ritz Vector Method进行模态分析以了解其基本周期外, 主要是利用逐步直接积分之方式, 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 目的为了解楼房结构之杆件消能过程, 进而得知其受损状况及耐震能力。大部分之建筑结构动态反应分析中, 不同来源之阻尼, 均以迟滞阻尼比来表示。此时, 迟滞阻尼是用等值阻尼比来考虑, 但通常若变形较大将导致较大之误差;在较细部的分析, 迟滞阻尼经常以考虑非弹性回复力的特性用劲度来反应, 即透过非弹性分析。在高楼分析中, 钢构件之迟滞阻尼比可取约2%来做计算。建立多层厂房结构非线性模型来进行地震时程反应分析, 藉助SAP2000作为辅助分析工具, 故上段说明在SAP2000程序中, 结构物分析模型的非线性行为仿真方式。为了了解杆件非线性之反应过程, 本研究使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来观察杆件之消能现象。此分析法是在结构物上加载与时间相关之作用, 如地震力。并逐步求解每个时间点之动态反应反应。

本文将用SAP2000建立一个实际的厂房模型, 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非线性侧推分析, 进而得知高科技厂房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 并利用分析后所得到数据和所定义的损伤程度, 经由统计学的方法, 最后得到结构物的易损性曲线。

3 多层厂房模型和分析结果

分析采用的多层厂房模型如图1。分析选取10条地震波, 其性质见表1。

易损性曲线的建立需要定义损伤程度的界限值, 本文所采用的损伤为层间相对转角, 其值由非线性静力分析曲线、规范HAZUS[4]与SEAOC的规定所得到, 其值整理如表2。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由Pushover分析所得之易损性曲线, 在Sa=0.4g时, 损伤率小于7.23%, 属于轻度损伤;在Sa=0.6g时, 损伤率大于7.23%小于19.5%, 属于中度损坏;在Sa=1.2g时, 损伤率为56.9%, 大于50%, 此时属于严重损坏;而在Sa=3g时, 已非常接近倒塌的状态。最后比较Pushover分析所定义的损坏度界限值与规范定义的损坏度界限值绘出的易损线彼此之间的差异, 如图2所示。由图可看出, 由于规范所订的损伤度界限值较高, 故其易损性曲线会有低估的情形, 其中HAZUS所定义的界限值所绘出的易损性曲线期趋势与Pushover分析较为相近。

由此可知, 规范所定义之损伤度界限值可能无法完全符合厂房的实际损伤情形, 故需进一步做详细的实验与软件分析得到真正符合多层厂房损坏程度的界限值。

4 结论

(1) 在本研究中由Pushover分析定义之界限值所绘出之易损性曲线可用来评估位于多层厂房在不同强度地震力的影响下, 发生损失的程度, 而在与灾害风险评估规范HAZUS与耐震性能规范SEAOC所定义的界限值所绘出的易损性曲线进行比较后, 可看出由规范定义之界限值其绘出的易损性曲线较为低估。

(2) 在将Interstory Drift Ratio换算成结构物损伤率 (Damage Ratio) 时, 如果用线性内插会有在低Sa被高估, 而高Sa被低估的情形发生, 故在计算结构物易损性曲线前, 需将损伤界限值经由对数常态分布公式绘出后, 再利用期望值的概念计算出Interstory Drift Ratio与Damage Ratio的关系图, 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5 建议

(1) 本研究所分析的厂房模型为二维模型, 仅考虑厂房较弱的方向, 且并未加入阻尼器, 故未来可以建立三维的分析模型并加入阻尼器, 使分析的结果更准确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2) 本研究主要探讨厂房的外部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损坏程度, 但厂房的设备昂贵, 甚至为厂房受灾害损失的主要来源, 故将来可在决定厂房的易损性时, 加入地震所带来的震动对于厂房内部设备损伤程度的影响。

(3) HAZUS与SEAOC所定义损伤界限值, 可能不够完善, 希望藉由非线性静力分析与非线性动力分析加以研究, 找出真正符合多层厂房结构的损伤度界限值。

参考文献

[1]吕大刚, 王光远.基于可靠度和灵敏度的结构局部地震易损性分析.自然灾害学报, 15 (4)

[2]张令心, 江近仁, 刘洁平.多层住宅砖房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2 (1)

[3]朱健, 谭平, 周福霖, 基于位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厂房易损性分析.振动与冲击, 29 (1)

岩体力学行为多层结构模型研究 篇10

1 岩体力学分析研究现状和发展

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描素岩体的力学特性一直是岩体力学的重点研究对象。通常我们直接采用模拟和等效连续介质模拟两种方法。直接模拟岩体节理和内部特性为基础, 对其各种所受应力分析。显然, 这种方法可以直观简洁的阐述出岩体真实的形态。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有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等。在有限元法中, 主要是描素节理特点。边界元法中常用节理单元或位移不连续法,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 (FLAC) 也可以用于节理岩体的应力分析;对于少量节理, 可用界面单元, 而对复杂密集的节理岩体则采用遍历节理模拟。

随着计算机技术、高等数学教育、线性代数及概率试验技术与测试技术的发展, 岩石力学数值分析将不再简单的认为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之内。国际上岩石力学上具有崭新的趋势。岩石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使全球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岩石力学由固体力学问题向多方向各种力学性能发展。

2 岩体的力学特性及其结构模型

岩体的应力主要取决于岩体中的裂隙断面几何形态, 但是由于裂缝和天然节理的复杂性, 节理缝隙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非常困难的。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加上不懈的努力, 很多问题都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例如, 在软弱岩体地段, 各种介质都会被视作是连续体, 都是以弹性理论为核心处理的, 但是, 对于比较薄的断层和软弱的夹层, 规模比较大的节理就会以单元模拟的形式来视为客观的裂缝岩体构成的复杂关系, 这样就给研究造成了困难。近些年来, 很多国外的专家也都专注于节理裂缝岩体的研究, 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节理岩石模型进行了多轴模式实验,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力学特性, 尤其在强度上各种力学性能具有不同的特点模式。对于建立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虽然一些力学特性仍很不充分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岩石力学测试和计算在国内的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和结果, 裂隙岩体的关系和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出现在人们范围内。科研人员主要是把岩体抽象模型这种相对复杂的东西转变为较简单的模型, 这种模拟试验不用在户外而是在室内就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来, 完成实验构成, 并辅以一定的计算方法, 找到之间的规律性, 在规律上发现一定的特点。力学特性试验的测量则需要在室内和室外共同进行才能真实地模拟出来好的效果。这些研究仅仅是初步尝试。针对工程岩体这种大型、复杂、系统、全面的研究, 国内外都不多, 所以对与我们来说不能浅尝辄止, 而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完成实验模拟。

岩体是一种不均匀介质。在建筑过程中, 我们要需要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力学性能以及各种力学之间的关系, 是协作还是互相抗衡。为此通常需要进行相应的试验, 对岩体的力学性能和计算数据加以处理与检测, 同时理论与实际要相结合, 更多的分析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裂隙岩体的力学特性非常复杂, 应该说, 有关不连续岩体的计算理论知识还是很欠缺的, 因此需要很多假设以应对其不定性。

3 岩体多层结构模型理论

在工程断裂等情况, 不同的岩体结构, 在结构面中, 对影响极其大, 设计者总是将这个看作重中之重。一般情况下, 结构面数量较少, 需要一些特殊模拟在有限元分析。结构面密集需要用等效连续介质方法模拟, 需要考虑其影响。把岩石切成不同层状, 使其具有不同的方向性, 层状节理更具有向异性。假设应变和应力的主轴时刻处在重合状态, 即不考虑旋转造成的影响。然而实际工程中, 比如边坡, 由于应力主轴由旋转导致的塑性变形, 因而塑性力学不能完整的反映出岩体力学机制。

非线性本质特征是岩体特有的, 主要表现在:在变形之后, 在整体变形进入塑性前, 占主导因素的是非线性因素, 这就构成了系统中出现变形和非线性等复杂的力学行为, 而岩石力学和工程都属于自然化学工程, 在自然情况下规模大, 存在比较复杂的系统, 更是具有原始条件和环境信息的不确定性。通常, 岩体演化过程通常是一个非线性过程, 非平衡态系统力学方法无法体现的力学行为。岩石材料的分布不均匀, 岩体内应力时刻变化不定, 岩石成份更是具有不确定性, 岩体工程施工的也带来了许多的可变因素, 使得岩石力学具有非线性关系。多数工程岩土都处于弹塑性状态, 在工程设计上要考虑到岩体弹塑性问题, 而且这个特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我国对岩体研究、治理越来越重视, 其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一些大型工业等建设中, 经常需要开挖一些坡度较高的地方。高边坡的稳定性与高边坡处理往往是工程难题也是关键的地方, 也是确保整个工程安全及人员安全、财产安全的部分。

本文在系统学习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本课题的特点, 对裂隙岩体结构模型处理与研究方法进行一定分析。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岩体力学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分析了裂隙岩体的变形特性力学性能变化, 塑性力学原理与重要性, 包括各种岩体不同理论和准则、以及加工原理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问题, 并进一步揭示岩体发展的局限性。阐述了裂隙岩体分析的等效连续模型层结构模型, 详细推导了层结构模型弹塑性理论。各岩体及岩体模型的计算问题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问题, 需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大量的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重大基础建设的深入, 西部大开发涌现出更多环境灾害下重大工程的安全问题研究, 复杂的岩土工程难题也大量涌现, 复杂岩土工程的有限元分析也具有很大难度。本文系统研究了开采与岩体力学结构研究, 从理论和实践更加深入研究, 应用多层结构模型理论来分析岩体力学性能, 制定非线性计算方法, 阐述岩体计算模型。深入研究问题, 为国家“十五”计划做出贡献。

关键词:岩体力学,非线性,模型

参考文献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工程浅谈 篇11

【关键字】钢结构;安装;厂房;施工技术

1、引言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安全、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是人民对建筑业的主要追求,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钢结构作为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以自重轻、强度好和抗震性能高等优势为主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在钢结构工程施工中,更是具有着施工效益高、速度快、节能环保能力强等优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建筑生产行业的核心重点,更是整个工期和施工质量的关键点。因此在目前的工程建设中,加强工程的质量和钢结构安装整体性十分必要,对于整个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2、钢结构施工中的缺陷问题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造成钢结构安装施工质量和缺陷的存在原因较为复杂,有些是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安装施工工艺不当造成的,也有些是由于违反了施工规定和相关的规范而引起的,更有甚者是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施工敬业精神不可靠而造成的施工质量忽视和缺陷存在等原因。因此就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而言,其在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质量缺陷与不足隐患。

在当前的钢结构工业厂房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生产要求使得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施工速度快、效率高以及抗震性能好等优势。而钢结构恰恰都具备了这诸多的要求和工程质量问题,因此在目前的施工建设中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其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更是备受人们的青睐和欢迎。但是在这种施工基础上,由于钢结构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的工程缺陷和隐患也比比皆是,最为常见的工程质量缺陷与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材质问题

就目前的钢结构工程施工而言,其在施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钢材大多都属于低合金高强度钢筋,在施工的过程中这些施工环节和合金元素在施工的时候起总量约为整体总数量的五分之一,且对于屈服度的控制和强度要求在275Mpa以上,这种钢材结构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焊接性和成型的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且这些工程环节在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钢结构较好的强度和成钢。目前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钢材大多都是直接运输到工程现场然后进行保管的方式,但是在运输、储存等方面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成为目前工作人员施工的主要技术隐患,这就需要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针对各种质量隐患和施工缺陷进行系统全面的处置,避免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整体性能差而引起了相关的施工缺陷和隐患。

2.2施工问题

钢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其任何一个部位和环节都会出现问题的,且这些质量问题更是一种相互变动和相互发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钢结构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都极容易引起整个工程质量发生变动,且造成了严重的质量隐患和安全事故。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我们极容易出现种种的质量问题和不良现象,且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多都是在钢结构安装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来说,钢结构的施工极为方便,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是一种以施工质量流程为基础的工作模式,在施工技术的指导下,通常我们都是针对整个安装质量问题和施工隐患环节进行全面的处治和保护,对于各个施工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总结和分析。

2.3失稳问题

失稳现象可以说在目前的钢结构工程安装中是一种屡见不鲜的工程质量缺陷,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主要是由整体性失稳和结构件失稳两种不同的情况构成的,其在施工的过程中是一种结构面外部失稳的现象和工作模式,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面内不存在着其他的失稳现象和失稳模式。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对于整个构建整体造成的失稳现象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及時的进行总结和处理,根据整个构建的内力结构相关的环节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总结,这种问题通常都是表现在内部零件方面的质量缺陷问题。

3、钢结构安装施工要点

3.1加强钢材检验

在钢结构安装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针对各个钢材构件和器材的质量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在施工的过程中设计标准、构件的尺寸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总结和处理,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针对钢结构的安装标准和相关国家规范进行完善和优化,这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管理要求都存在着巨大的管理和控制要求,且在施工的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质量缺陷和隐患问题加以研究和总结,使得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施工的过程中钢材结构内部的夹层数分析总结,其一旦超过应有的施工标准和施工质量,极容易引起施工出现不必要的隐患,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设计 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优化,确保施工质量能够满足发展需要。对于一些不达标的零部件,在用于非承重中非重要部位时,应当在安装完成后进行DNT检测。

3.2钢构件的制作

钢构件的制作是整个钢构件安装施工的首要工序,钢构件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工作。在制作钢构件前,必须熟悉图纸,严格按照图纸放样下料,严禁不熟悉图纸制作钢构件或擅自修改图纸制作钢构件。要严格检查并控制钢构件制作胎架划线、搭设尺寸、拼装基准线以及定位方式。钢构件制作中,要及时的针对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控制,在长条或薄板类型构件中要切割出容易发生变形的部分。

3.3钢结构的焊接

焊接是钢结构安装施工中的隐蔽工程,极容易产生质量问题,此类总是必须专业的检测公司应用专业的检测工具才可以检测出来,但一旦产生问题会给整个钢结构工程造成巨大的质量隐患,因此在焊接时必须严格注意。采用火焰切割时,应当将钢材切割边缘附近表央的锈迹、污渍清除干净,采用精密切割高氧气纯度的方式。

3.4钢结构的装配

钢结构吊装就位后,应对构件定位轴线、标高等设计要求控制点进行测量做好标记,对吊装对接接头质量进行焊前检查。安装好临时支撑及钢浪索以使钢屋架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稳定。钢结构安装时,施工单位应提交每榀构件吊装后的标高尺寸、焊接、涂装等分别向监理提交验收。

4、结束语

多层砌块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篇12

目前我国仅烧制粘土砖一项每年就毁坏耕地1万多公顷, 其中良田六千多公顷, 用煤量超过四千万吨, 同时砖厂占地约七万公顷。与国外同体积材料相比, 单位生产能耗高一倍以上, 实心粘土砖占我国墙体材料的87%的局面必须尽快扭转, 在这种状况下, 我国每年不光要毁掉农田, 还要付出破坏自然生态的代价。混凝土砌块与传统实心粘土砖的比较优势: (1) 节约土地资源。粘土砖采用优质粘土烧结而成, 经计算每万块粘土砖需取土毁田0.0007~0.01亩; (2) 节省能源。每块粘土砖仅烧结就需900kcal, 而混凝土砌块包括水泥、成型和蒸气养护的总耗能, 折合成标准砖为429kcal, 其能耗不足粘土砖的一半; (3) 自重轻, 有利于地基处理和抗震。混凝土砌块标准块尺寸为390×190×190, 空心率46%, 重18kg, 有效减少墙体自重20%~40%。从而相应地减少基础设计宽度, 基础处理费用要降低10%~12%; (4) 小型砌块, 对多层及中高层房屋均可采用190 厚墙, 在同等建筑面积条件下, 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3%~5%; (5) 小型砌块的砌筑工作量小, 砂浆用量也少。每平方米190 厚小型砌块墙的砂浆用量, 仅为粘土砖的20%~30%。另外由于小型砌块外型比粘土砖做得更规整, 外型尺寸误差更小, 墙面抹灰可减薄或作成清水墙, 简化了抹面工序, 使墙面抹灰厚度也较粘砖墙减少25%以上, 减轻了墙的重量; (6) 缩短建设周期20%, 提高劳动效率。由于砌筑1m2 的小砌块墙需标准块12.5 块, 而1m2 240厚砖墙需用128块砖, 工人砌筑同面积的小砌块墙时弯腰取块挂灰的次数将可减少90%, 不仅降低了砌筑的劳动强度, 而且提高了砌筑速度。 (7) 降低建设成本, 节约资金。根据实际工程决算, 每平方米降低成本约10%, 相同建筑面积的材料用量减少15%~20%; (8) 装饰面层可工厂化生产, 可变性强。以房屋外墙而言, 当采用劈裂块、凸凹块, 或某些表面加工的砌块时, 其造价也低于贴釉面砖或马赛克的墙面。

2 砌块结构住宅的一些设计要点

砌体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设计要求一般由相应的构造来保证, 除采用砖混结构中常用的构造柱、圈梁、柱墙拉接钢筋、梁墙连接钢筋、马牙槎等构造措施以外, 砌块砌体还通过设置混凝土芯柱、钢筋混凝土芯柱、局部或全部孔洞混凝土灌实、配置通长钢筋网片等方法来改善砌体的脆性和不均匀性, 提高砌体的弹性模量和剪变模量, 增强砌体的抗弯、抗剪能力, 加强建筑物的空间整体性, 最终达到减少裂缝数量和宽度的目的。

(1) 保证砌体的稳定性。

墙太宽 (净宽≥6.0m) 时宜在墙中部配合门窗洞边设置稳定构造柱, 主筋锚入上下层圈梁内;墙太窄 (净宽≤0.3m) 时宜采用芯柱或构造柱;对于水平方向无收头的悬墙端部应设置芯柱或构造柱;对于垂直方向无收头的悬墙顶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压顶。

(2) 减少干缩裂缝。

砌块的干缩和受潮膨胀值较普通砖大得多, 而建筑结构本身的整体性阻碍了砌体的自由收缩, 导致干缩应力的产生, 当某些部位的附加应力大于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时墙体就开裂。因此一方面要严把施工质量关 (如控制砌块28d 龄期以后才能上墙;严禁受潮和浸水砌块上墙;保证砌块间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的饱满度、均匀性;限制每天的砌筑高度等) , 对易受潮墙体做好墙面的防水处理工作, 减少干缩变形量, 降低附加应力值。另一方面在设计中加强对易产生干缩裂缝部位的刚度, 如设置通长钢筋网片提高墙体的抗拉、抗剪能力;在抹灰层中设置钢丝网片或掺加界面剂 (防裂纤维的一种) 以提高墙面的抗裂性等。

(3) 减少温度裂缝。

温差变化引起砌体的热胀冷缩, 加上砌块、砂浆和钢筋混凝土楼屋面之间线膨胀系数的不一致, 使得各部位变形量的不同, 结果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墙体内产生程度不一的温差应力, 薄弱处墙体开裂。因此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施工后浇带和永久性温度缝、加强保温措施、改变局部结构形式等方法达到减少温差应力的目的, 如在顶层、次顶层外墙的砌块孔洞内, 填充膨胀珍珠岩等保温隔热材料;改变局部屋盖与支承结构之间的连续连接为可滑动连接;屋盖封顶时间避开炎热夏天和寒冷冬季, 以秋天为最佳;在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或设置架空通风屋面;对屋面保温隔热层上的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设置分隔缝等;另一方面加强对温差应力比较敏感部位的刚度, 减少发生裂缝的机率, 如在房屋的顶层、次顶层设置圈梁;顶层墙体内设置通长钢筋网片;在外墙窗台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门窗洞口两侧设置构造柱或芯柱等。

(4) 调整建筑结构布置, 增加抗震能力。

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抗震缝, 调整建筑物的形状满足规则建筑的布置要求, 调整墙体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满足规则结构要求, 减少扭转影响, 避免应力集中, 形成薄弱部位、薄弱层;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构造措施 (构造柱、芯柱、圈梁等) 的实施, 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施工图绘制时可借助程序进行, 对自动布置的构造柱和芯柱、需要填实的孔洞位置等, 通过交互修改编辑方式, 满足规范、规定要求。

3 结束语

本文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说明了多层砌块住宅设计的一些要点, 当然要点通俗易懂, 但是在设计中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粘土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力度的加大, 混凝土砌块必将成为墙体材料的主导品种, 砌块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随着研发工作逐步深入, 实践经验不断积累, 技术难点将逐步地克服, 这一新型建筑材料所产生的社会综合经济效益将是十分明显的。

参考文献

[1]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997年版) .

[2]GBJ68-8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3]JGJ99-9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上一篇:高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下一篇:轮机英语分层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