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软件

2024-05-28

多层软件(共3篇)

多层软件 篇1

摘要:文中首先分析了的软件的分类, 接着对ESIP进行了分析, 包括可扩展性和相关的维护性、组件的重用、访问模式等方面, 然后对ESIP体系结构包括Java EE体系结构, 满足各阶层、各地域客户不同环境的需求等进行了分析, 最后探讨了ESIP的安全性。

关键词:计算机多层软件,ESIP,Java EE体系结构,安全性

一、软件的分类

1.1 系统软件。

一个计算机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靠组成此计算机的小组件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合作才促进计算机的整体运行。经调查得到, 就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说, 计算系系统总体包括了有一下几种:文件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器、操作系统、编译器等, 但是, 除了这些系统软件还需要一些硬件的配合来对工作进行协调, 以求更好的工作成果。

1.2 应用软件。

每个不同的软件都各具其特色, 我们必须在对其进行开发前对此应用软件可以用到的领域、其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使其尽到自己的责任。而这种探究不能仅仅靠着闭门造车就可以研究的出来, 软件公司应该首先将其推广, 之后根据消费者的信息回馈, 从中找到软件的优势和缺陷。应用软件是一个适用面较广的功能软件, 其既可以自己担任在系统中自行工作, 还可以将自身作为一个组件与其他软件相互配合共同来达到某种系统的要求。

二、ESIP简介

ESIP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流畅程度, 保持其稳定程度是其先进是否的表现。作为一个数据服务体系, 它的责任就是能否成为一个可供广大平台访问的基础平台, 也就是说只有ESIP做到最好才可以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优质售后服务。尤其是在其设计的过程中, 对其他种类的软件如何进行管理和如何更好的配合设计者提供出更好地设计计划或设计产品。

2.1 可扩展性和相关的维护性。

与其他软件相比, 其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其可扩展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尤其是在模块扩展方面, 正是由于其可以扩展到新的软件才成为其最大的优势, 还有一点就是可对系统进行扩展, 系统扩展可带来的好处肉眼可见, 尤其是大量提高访问量这一方面, 几乎是完全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将软件的性能提高一个档次。

2.2 组件的重用。

在服务器和客户端量方面是其组件最受到欢迎的两方面:只有在其设计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还可以保证客户端方面的正常或是超常运行, 才可以实现其实现组件复用并且提高其在客服插件方面和设计技术方面的水平。

2.3 访问模式。

可以满足来自层次的、需求不同的用户访问, 也就是说其在访问网络的建设方面具有极大的独立运行的优势。

三、ESIP体系结构

ESIP可分辨来自不同平台的数据, 并且一一地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 除了可稳定的完成这方面的基层平台服务, 还可以在系统中实现独自运行。ESIP有两个通道访问数据库的:平台服务层、数据服务层。因为在此访问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到各种高科学技术, 例如:2层群集、负载均衡技术等方面。以下本人分析以下其系统结构的特点:

3.1 Java EE体系结构。

图1为电力领域应用的分层体系结构, 其中在在ESIP设计过程中还根据其特点创建了例如Java E等方面的服务系统, 实现了对服务器进行了的简化、容易操作等方面的创新。

3.2 满足各阶层、各地域客户不同环境的需求。

由于其用户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其在运行过程中与WEB相互配合, 共同创建了统一性的接口来访服务, 缩小了各用户技术方面的不同。

四、ESIP的安全性

在使用ESIP的时候, 不仅要使用应用程序本身提供的管理措施, 在使用之前还必须要经过身份验证才可使用。正是由于ESIP的安全性能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其在扩展性能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现在我国教育部门对其的使用是最普遍的。ESIP技术在设计的时候由于其开发商几乎没有参与到设计中, 所以其数据库、安全、和各种创新几乎都是由开发技术人员来设计出的这种客户端程序。

参考文献

[1]樊勇.浅谈计算机多层交换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 2011, 26617:12.

计算机多层软件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多层软件,应用分析

一、需求分析

基于A20开发板的某综合温度监测系统, 管理了16个红外温度探头和16个空盒温度探头。系统需要两个层次的计算来解决环境平均温度的问题, 为了保证软件的稳定性, 我们计划将两个层次的计算分包给两个核心完成, 而两个核心之间的通讯需要在内存中划分区域进行传值。

模块1的任务是实现温度的拟合运算, 通过空盒温度计测得的温度, 对于红外温度计进行拟合计算, 实现两组温度计同点数据之间的拟合计算, 得到16个不同点之间的实测温度点。

模块2的任务是根据16个点的实测温度通过BP神经网络解算的方式得到中央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对策。

需要在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数据包括16个8位数据 (整型) 。如果采用双工传递的方式, 应该考虑到数据的读写冲突的问题, 但是, 在目前的DDRII内存架构下, 数据可以在写入的同时完成读取。

二、内存规划

ARM A20的内存地址从0x30000000到0x38000000, 每个地址码包含四个8位组, 因为本文系统的内存资源比较富裕, 所以计划采用16个32位组也就是16个独立地址来存储以上16个数据, 数据采用右侧8位作为有效地址位, 也就是每个地址的0~7位作为地址存储节点。

同时, 因为本文系统需要考虑到系统在写内存的过程中直接读取, 可能会遇到数据读取不完整的情况, 所以, 我们在执行变量写入时, 首先提供一个标志变量, 通过标志变量判断是否等待一个周期。

三、软件实现

写入片段。假设ARM A20使用核心A的AX的模块存储系统拟合后的温度信息, 那么, 其写入模块可以写为:

那么, 假设之前确定了温度拟合控制模块为Vo i d TEMCHECK () 。那么, 系统执行写入的过程为:

而模块二读取该信息的方式就相对简单, 其读取方式为:

其读取控制算法可以由寄存器累加算法实现:

那么假设读取第3条个温度信息的算法可以在后续软件中直接写为:

四、结束语

综上, 该系统的操作难点在于全系统的寄存器变量和内存变量的管理上, 在编程过程中并不会给软件带来太多的难点。但是, 由于本软件采用了运行在独立核心上的独立模块采用固定分配的内存地址进行传值, 所以, 其运行过程会更加稳定, 更加体现出SCM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此种分层软件编写模式, 在其他的SCM系统甚至PC系统中都可以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多层软件 篇3

首先简述了MVC模型的原理和标识,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多层增强MVC模型的概念,深入探讨该模型的原理和结构,以及基于新模型开发系统的优势。接着详细阐述了平台的具体实现,分别包括业务实体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控制层、视图层等各层的设计与实现。

2 MVC模型基本原理

MVC即Model-View-Controller,它是一个设计模式,它强制性地使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使用MVC应用程序被分成3个核心部件:模型、视图、控制器。

这样一个应用被分3个层———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如图1所示。

2.1 视图(View)

是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

2.2 模型(Model)

表示企业数据和业务规则。在MVC的3个部件中,模型拥有最多的处理任务。例如它可能用象EJBs和Cold Fusion Components这样的构件对象来处理数据库。

2.3 控制器(Controller)

控制器接受用户的输入并调用模型和视图去完成用户的需求。

3 多层增强MVC模型原理

在3层MVC的架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细化各层功能,使得各层的功能职责变得更为内聚,尽可能地消除各层间的耦合度。得到如下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3中来看,初步应该可以看出这是MVC的设计模式。前面的“显示层”就是MVC模式中的V,也就是View。作用是用来展现界面给用户的。第二个“交互层”就是MVC模式中的C,也就是Control控制层,用来处理请求的控制转发的。后面的4个层,就是属于MVC模式中的M部分了,即Model逻辑处理层。

3.1 数据层

从后往前看,“数据层”指的就是应用中的数据所存放的地方。例如,数据可以存放到数据库中,也可以存放到文件中等。

3.2 持久层

这一层的作用就是用来访问数据层,根据不同的数据存储方式,来实现不同的访问方式。

3.3 领域层

领域层的最大作用就在于从持久层获取领域对象信息,然后进行业务逻辑运算,实现代码的复用。

3.4 应用层

本层主要作用是将显示层的请求进行转发,将显示层的数据进行转换,并交由交互层进行处理。之后再将交互层获得的结果转换成显示层可识别的数据结构,交由显示层予以处理。

再往下就是交互层。交互层也是MVC模式中的C部分。

3.5 交互层

交互层也叫控制层(Command),这一层的作用主要就是:

(1)转发业务请求,错误处理,异常处理,页面导向。

(2)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管理,提供用户层的展现逻辑和对应用层的接口访问。

(3)这一层还包含单点登入,会话管理,用户输入的逻辑校验,错误处理。信息提示等等。不过这些大部分不需要开发人员再次进行控制,而是由框架内置进行处理。

(4)是显示层的统一接入点。并在这一层里面使用配置文件来实现反转控制(IOC)。同时由分层的原则决定,它只和下一层应用层打交道,并向显示层提供访问接口。

3.6 显示层

显示层又称为客户层或者展现层。它的作用就是使得系统最终用户使用界面和设备,负责数据的展现。这一层的就是用户能够直接体验到的一层,即是用户看到的页面。

由于是用户直接看到的一层,所以这一层有一些主要的要求:

(1)界面美观大方,风格统一,交互性好。

(2)界面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3)尽量减少与后台的交互,出于分层的设计决定,这一层只作数据的展现,不做任何其他的无关的工作。

(4)只与下一层交互层,即Control层打交道,这个是分层的原则。

4 各层间调用流程

现在来看一下各层之间的调用流程,如图3所示。

还是以一个销售商品的业务为例子来说明一下整个流程。

首先用户在界面上看到的就是一个商品信息录入的界面,这也就是一层显示层。主要是采用JSP来展现页面。

当用户输入完对应的商品信息,并将提交请求后,由控制层(command)进行负责请求的转发,并调用下一层应用层(service)的对应的接口来完成商品销售的业务。这个时候前台的数据对象(viewbean)在就被传递到了应用层的实现类里面。

在service层里面进行整体的事务控制后,就调用下一层领域层(domain)里面对应的商品录入的接口以及发货通知等接口。

这个时候,就由各个领域层的实现类来处理对应的业务逻辑运算了。例如保存所订购的商品的信息时候,需要调用持久层提供的对应的接口来实现数据的存储。这就到了持久层,在这一层里面要做的就只是对资源的纯粹的访问。例如指保存订购的商品的信息到数据库中去。

这个数据库就是存放资源的数据存储层。

数据保存完成后,就将保存的信息返回到了领域层,然后领域层在根据信息进行其他的业务逻辑处理。处理完成后,在将结果返回给应用层。

最后应用层把得到的结果做一下转换,把后台的逻辑对象(databean)转换成为在前台展现的视图对象(viewbean)。并将这个对象交给交互层来处理。交互层(CMD)得到视图对象后,就进行页面的定向,决定用户在提交了商品订购请求后应该看到什么样的页面展现。

最后变又回到了显示层,一般指的是JSP页面上,然后在这个页面上进行数据的展现。整个流程的大致顺序就是这样。

5 配置文件

各层之间的初始化和调用依赖于Spring的架构配置文件。通过配置文件采用Ioc依赖注入的机制,使得数据流可在各层顺利地流转,jsp页面在提交或获取数据时也必须通过配置文件寻找对应的处理类。

配置文件内容如下所示:

参考文献

[1]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陈臣,王斌.研磨设计模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文化遗产经济学下一篇: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