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次教学

2024-05-27

深层次教学(共12篇)

深层次教学 篇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学管理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载体, 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支撑。然而, 随着高职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高职学生的素质下降了不少。高职学生的具有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等特点。为此, 对高职教学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 提升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十分必要。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马保仙、王秀兰认为, 高职学校学生具有学习情绪倦怠感、学习效率低下困顿感、学习自觉性和持久性缺乏以及学习兴趣缺乏等特点。杨健认为, 高职学生具有个人理想与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文化基础差和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以及学习习惯不好等特点。党红、金霄把高职学生分为低年级阶段、中年级阶段以及高年级阶段, 并认为低年级阶段的高职学生具有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等特点;中年级阶段学生具有适应感增加、独立性增强、学生分化现象严重等特点;高年级阶段的学生临近毕业了, 具有紧迫感、责任感及忧虑感等特点。

只有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特征, 才能有效做好高职教学的管理工作。我们认为, 应从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情绪、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等角度思索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高职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 对学习动机有着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生想学、要学, 有的学生“被学”, 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学习兴趣与情绪具有显著的阶段性, 低年级时学习兴趣较高, 中年级、高年级时兴趣和情绪较低。学习效率也同样具有阶段性, 低年级时学生接触的是公共课知识或专业基础知识, 学习效率较高, 中年级、高年级时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效率低下。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效果的测定依然采用考试的方法, 只需要考前努力一点, 就能解决考试问题, 平时不需要努力学习, 这说明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测定方法不科学。

二、高职教学管理的目标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 》指出, “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 “需要建立适应社会需要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保障体系, 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 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集成传统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 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因此, 我们认为高职教学管理的目标应该包括有效了解高职学生学习特征, 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积极调动各方力量,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等, 保证高职教学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过程阐述高职教学管理。

三、高职教学管理的方法

(一) 学前分析。

学生在步入高职院校以后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专业知识学习多样、学习压力增大等, 同时,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青春期现象日益显著, 已经有了相当独立的自我意识, 对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独立认识。若不能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学前分析, 就意味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 也就无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此, 需要做到:一是成立学生的学习特征学前分析组织;二是在学生入学后展开对学生学习特征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三是依托班级, 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类, 并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法。

(二) 过程管理。

教学管理贯穿于学生整个求学过程, 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能够做到“三同步”, 即学习与教学同步、知识与能力同步、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同步, 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全过程管控, 争取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特征设立专门档案, 并设立专用的档案室;待一届学生毕业后, 将毕业学生的能力素质、学习特征及采用的教学方法三者进行比较, 以修正原先的教学管理措施。二是做好日常管理, 每月组织教师、辅导员一起开展学生学习特征的检查、评议及评比,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找出应对的管理措施;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特征档案的完整性、记录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三是学习特征档案管理的软件化, 应采用相关软件对学习特征档案进行动态化管理, 对每个、每类学生的档案材料进行组卷、更新和归档。

(三) 自评与互评。

教师一是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特征自评的培训, 让学生树立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对象的意识, 注意自己的思维特点、思维方法和学习进程。学生刚开始进行自评活动时, 老师应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 发现自身的学习特征, 及时反思学习中的得与失, 从中悟出自己学习的规律, 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二是依据学习特征, 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告知学生, 以有利于学生随时根据自身情况自觉地对照评价。在日常管理结束时, 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进行反思, 总结一下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有否提高, 还存在哪些差距等, 以保证学习的持久性。

(四) 效果测度。

目前对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传统的评估方式, 即对师资力量、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条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这种教学效果测定具有一般性, 它不能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为此, 为与学生学习习惯及能力养成相对应, 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

1. 效果测度标准。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性”、“应用性”是评价标准制定中最基本的原则, 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关键性特征。只有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性”评价及其职业能力评价, 才能真正将高职教学管理落脚于培养目标, 才能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未来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 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有着更高的追求目标。

2. 测度内容丰富。

在高职教学效果的测度方法中除了知识评价以外, 还应广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获取相关信息、调控工作质量和进程、自我评价和总结以及创新、探究、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方法和内容。

3. 测度方法多样性。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也即教学管理质量, 应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 采取多样化的测度方式, 如通过编写报告、画图、任务操作、成果展示、课堂辩论等, 并根据成果作出定性或定量评价。

参考文献

[1] .马保仙, 王秀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措施[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 .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3] .党红, 金霄.高职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4] .贺祖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闫玉.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5

深层次教学 篇2

所谓的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再根据这分组情况在班级教学中制定相应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过程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实施分层次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学生存在着差异性。其次,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性。再次,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和国外的个别教学模式为分层次教学提供可行性。最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内容较为抽象,而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涉及面极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运用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行有效分层教学具有极大意义。

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开展分层次教学呢?其重要的教学措施及过程如下: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和学习态度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基本是思想品德科基础较差者,学习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失去学习的信心;B层学生大部分属于成绩中等者,他们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不稳定,只会做模仿性习题,另有一些学生属于“偏科”型学习失败者,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干扰,导致思想品德成绩不理想;C层学生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思维敏捷,成绩优秀。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应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用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着重分析重点难点,并制定出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为基本目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需要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教学内容。第二层次为发展目标: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即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的教学内容。第三层次为提高目标:独立分析和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和开放性习题,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性学习。

3.备课分层

这是根据设定的不同层次总体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知识的分化点。要做好备课分层,就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一般会呈现出好、中、差三个层次,这种客观存在的层次差异,不仅教师心中有数,往往大多数学生也能心领神会。师生间这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常常由于教师怕伤害一些中、下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难以启齿,不好明确。要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但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当众宣布学生的分层情况,而应十分注意讲究方法。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中等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层学习目标,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4.教学分层

学习组织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主。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可以5~7人为一组,好、中、差等生都要分配好;可以定期轮换组长,组长负责检查学习情况,个别指导。小组内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进行竞赛。

5.作业分层

首先,课堂练习分层。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的水平一致。其次,布置有弹性的作业与练习。一般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做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其次,布置有弹性的作业与练习。

6.测试分层

测试内容着重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拟订出不同层次的测试题,如分两份试卷测试,让学生自选。也可以采用同一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附加题或选做题等形式。总之,检测的内容、深度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以考核教学目标的落实。

7.评价分层

首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再次,对三类学生的评价要求不同。对A组和B组学生的作业要批改得格外仔细,有时进行面批。对C组学生可浏览抽批,或选择评价,或同他们探讨较深的问题,启发他们深入钻研。其次,对三类学生的评价要求不同,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答案,后进生会得到“优秀”,中等生得到“良好”,优秀生只能得到“及格”。再次,实施鼓励性的课堂教学评语与考察评价。

8.课外辅导分层

要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进行分层次辅导既是补差,又是补优。对于后进生,教师要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帮助他们找出问题,以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布置适量针对性强的练习,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另外,对优等生可进行兴趣小组形式的辅导。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深层次思考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育技术 课件

中国分类号:G434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日益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CAI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情景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目前,CAI正朝着网络化、标准化、虚拟化以及合作化的方向发展,当今席卷全球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就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完美展现。然而,和众多的新生事物一样,我们对CAI的认识也走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如何正确而深入地认识CAI并且充分发挥其优势,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使用课件教学不等于实现了CAI

CAI给许多教师的第一感觉就是其多媒体表现形式,甚至就认为,只要将板书内容投影出来就实现了CAI。"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这已成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产生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丰富内涵。我们把凡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科教学的所有活动都纳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认识到这一点,将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会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天地是如此的广阔。

当然,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CAI应用的现状,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CAI的应用只能停留在课件的层次上,但CAI绝不仅仅是课件,它包含了许多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内容,并且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部过程。我们知道,教学实践活动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讲授、实验、答疑、作业与测试,课件仅仅在传授这一环节实现了CAI。我们要利用计算机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就是要在五个方面都全方位介入,利用计算机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共享。

二、不是任何课程的任何内容都适合采用CAI课件方式教学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从无到有、方兴未艾,在各门学科中的应用如火如荼,然而在应用CAI课件进行教学时,往往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任何课程都一哄而上使用CAI课件教学,表现形式也越来越花哨,仿佛只有这样才紧跟形势,站在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这种不顾课程本身的特点、不结合CAI应用实际情况的做法,常常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背道而驰。许多学生反映,虽然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采用投影,讲授速度过快,在初期的好奇心平静下来之后就发现课堂理解跟不上,听课很累;有的课程甚至只是简单的板书搬家,用投影方式显示从前在黑板上的内容,丝毫不能吸引人的注意,更谈不上创新。

从本质上讲,CAI课件是一种信息的发送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方法,具有高速度、大容量、模式固定化的特点,它要求信息的接收者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响应速度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跟上课件信息发送的节奏,在讲授与理解之间保持平衡。而且课件一旦形成,其流程就相对固定下来,但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其精髓在于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种交流与影响势必造成教学过程中事件的非预见性。课件的设计不可能把对这些事件做出的"反应"全部纳入可控流程,而恰恰是这些非预见性的事件实现了教与学的全过程。当课程涉及的原理复杂、理论抽象时,课堂上就容易出现"预定"流程以外分支,如果一味采用课件方式讲解,授课老师只能放弃做出反应,从而使学生出现理解障碍,其效果适得其反。这就是课程内容与课件属性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CAI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受到诸如场地、经费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所能利用的手段受到极大限制,无法充分施展现代化CAI的优势。于是由于物质条件不到位,我们无法针对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最合适的手段,就不得不面对课程内容多样性与表现手段局限性这第二种矛盾。这两种矛盾就带来了课程的适应性问题,即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采用CAI课件手段来表现。

三、使用CAI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教学

我们注意到计算机无法实现真正具有教学意义的交互反馈。CAI的应用中,计算机与人的交互只是一种预先设定好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显示相应内容的过程,这种交互活动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更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计算机也无法像教师那样对学生的情绪变化做出相应反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行干预,根据学生的反馈合理调整CAI的策略与资源,将学生最希望获得的知识以他们最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兼顾效率与效果。

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任何教育工具都只能作为知识的载体,而知识的传承只能由人来完成。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CAI就无从发展,甚至可能被扼杀。CAI的生命力在于能延伸教师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也只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才是CAI的发展方向。CAI的应用旨在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支持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解决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问题,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其重点是在"辅助"二字上,也就是说CAI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切不可本末倒置。既然它是一种手段,就不能离开人的使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自己的主动意识,要力图去主宰CAI的应用,而不是让CAI来影响自己的思路。

要在CAI的应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即使用CAI想要达到何种教学效果,是促进理解,还是巩固知识,是模拟实验,还是自我测试......。只有明确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才能根据这个目标组织相关内容,规划资源结构,决定计算机技术参与的最佳形式。这个决策与规划的过程正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体现。

深层次教学 篇4

一、美文美教,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名篇,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领学生走进文章唯美的意境,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文学味、文化味, 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 感受文字的魅力, 领略由文字营造的唯美世界。例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配以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 并且采取齐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 让学生在朗读中直击文本, 感受桂林的山奇水秀, 感受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 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给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是课文中描写的某个景点, 充分发挥想象, 写出自己的感想片断。有的同学想象自己站在风景旖旎的山顶, 俯瞰平静的湖面, 蓝天白云倒映水中, 写出了神清气爽的感受;有的同学想象自己乘一叶小舟, 山影与水声融合在一起, 遍访桂林名山大川, 抒发了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有的甚至想象自己与村民对歌跳舞, 写出了自己游历大好河山后的浪漫情怀。可见, 美文美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也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途径。

二、角色扮演, 引领学生对人物情感进行体验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表现欲望比较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精神世界,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 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体验文中主要人物晏子与楚王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课本剧创编。创编完成后, 小组成员选择角色, 进行角色扮演训练预演。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到教室前进行“汇报演出”。教师与学生组成评委, 对各小组的表演评比计分, 最后评选出角色扮演优胜小组。学生们在表演中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气等表现出了晏子的足智多谋和楚王的蛮横无礼, 表演惟妙惟肖。表演完毕后, 有的学生意犹未尽, 要求教师再给一次表演的机会, 保证表演会更加精彩。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创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课本剧的创编与表演过程实际上是走进文本与人物进行对话的过程。通过此过程, 教师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 质疑解疑, 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传统小学语文“输液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在无问题意识状态, 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学贵有疑,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理解离不开质疑, 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产生问题, 才能激发自身探究的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通过阅读提出问题, 通过思考与交流解决问题。例如, 执教《火烧圆明园》一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在阅读后悟出了一个“恨”字。接下来,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阅读后还有什么问题, 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有的学生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这个文明国度制造出了火药, 为什么英法联军却利用中国发明的火药打开中国的大门?”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 他们认识到: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要致力于发展, 致力于创新, 被动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 民族复兴, 才能使国家安全, 人民安居乐业。可见,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个性化阅读, 可以与文本意旨达成强烈共鸣。

四、 方法渗透,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促进学生深层次阅读的基础。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要放手让学生阅读, 在阅读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 使学生有效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上课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探讨应该如何来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学生说要通过阅读理解生字新词;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理解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及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哪些语言及细节描写来表现鲁迅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等等。这样, 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接下来就是学生根据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自主阅读。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探究, 加以解决, 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其实, 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渗透阅读方法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渗透, 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的深层次阅读。

参考文献

[1]李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 .

[2]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 (5) .

[3]乔亚娟.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 2013 (85) .

[4]曹兵江.语文拓展阅读的策略[J].读书文摘, 2 0 1 5 (1 0) .

[5]陈环.浅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J].课外语文, 2015 (2) .

分层次教学经验总结 篇5

三义中心小学:李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试着采用“分层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分出不同的层次或类别进行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作一总结。

一、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透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我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试题对班级进行测验,然后结合平时的调查,按3:5:2的比例分为“优”(A)、“良”(B)、“一般”(C)三个不同的分层,并将他们合理分组,编排座位,适当考虑男、女生比例,一般以四人(A组1人,B组2人,C组1人)前后桌就座较为恰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讨论,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于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各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时,再综合学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重新调整,做到“动态”分层。

二、目标分层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适应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制定的不同的教学目标,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三、教学分层

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的现代教学学观,要求在分层施教时,必须面对全体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去读读、想想、画画、说说、做做,让全体学生都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

四、练习分层

在练习的设计中,有“基本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要求C组的学生必须完成基本练习,鼓励做综合练习,B组的学生要求完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争取做发展性练习,A组的学生则全部完成或指导帮助B、C组同学做练习。他可为B、C的同学设置“选做题”。练习中,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和突破,体现教学的弹性,与此同时,在不断进行的巡视中,及时把握反馈的信息并作个别颠簸与矫正。

五、评价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必须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实行因人而异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具体做法是,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考察进行分层评价,各层次学生的测试卷面总分相同但是数量上有多少之分,程序上有难易之别,即使对同一学习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现了差异性和鼓励性,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使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深层次教学 篇6

2006年,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的根本性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重点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界普遍认为,16号文件的实施意味着国家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16号文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一、深化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

“实践”的过程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活动,具体表现为生产、服务及其管理活动;其对应的概念是“理论”,理论即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理论总结与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师生互动过程。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加强实践性教学不仅包括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量,加强学生的实训实习,而且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增强其就业适应性的培养目標这个根本点出发。按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按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这才是实践性教学更实质的内涵。

我们石化工程系既有校内实训基地也有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与广州石化一墙之隔,实训设备中的一部分就是企业淘汰或更新后得到的。因此,实训课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如机泵拆装和维修课,学生在实训中接触到的机泵与将来工作场所设备完全一样,避免了学的是水泵将来用的却是油泵的问题,学生可以实现校内实践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校外实训基地也是一个重要场所,我们学院就业实习基地在华德公司揭牌,并签订了“共建高等学校就业实习基地协议书”。此后,我院石化工程系的各专业师生可以登上位于岛上的原油码头,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

学院要求教师每年都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并且写出实践报告。我们系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某大型石化企业的出入证,可以随时到企业内实践,有效地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这样的一些措施,保证了教师的双师资格不仅仅停留在证书本身上,而是切切实实落在实处。教师通过社会实践,肯定在学习中能够有所提高,从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重要,特别要重视实践环节

石化专业的特色教学应有别于其他专业,在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应利用课件、模型和实物教具进行教学;利用化工过程装备素材库的二维和三维素材,给学生提供课本看不到的彩色或动态画面,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用相机拍下生产装置现场的照片带回到课堂讲解,可以让学生加深认识,实现“理论--实践”“实践—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特别是利用实物作为教具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

重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石油化工厂利用那里的生产装置进行实习,熟悉化工设备的形式与结构。学生们对实习很重视,每天能够准时步行或坐车到达工厂,在会议室听生产主管或培训员介绍生产装置情况,当工艺员带领学生到各装置现场,他们能够认真听工艺员师傅讲解流程和设备情况,有的学生还做笔记,不少学生在现场就一些实际问题向带队师傅提问。

《化工设备》部分的实习,主要是熟悉化工设备的形式与结构,从而理解化工生产对化工设备的基本要求。以下是其中几位同学的实习总结体会:“通过接触工业过程,了解装置的生产概况、化工生产特点,初步巩固了化工设备知识,也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次实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课本的二维平面转化为真实的三维实体,那是不可言喻的飞跃。”“虽然塔的内部结构我们这次没有看到,但通过师傅的讲解,我们还是了解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内容,同时巩固了我们的理论知识。”

这充分说明实习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有关塔、换热器等内容的教学上。同学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相关知识点,他们的课外作业既有理论依据也有现场数据,并且图文并茂。

由于同学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这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某公司对我们的一位同学提出在工厂实践时接触过那些设备等问题,并提问“压缩机的结构是怎样的,能否画出简图”,我们的同学很快就画出了压缩机的内部结构简图,获得了主考官的肯定。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仿真实训室建设

16号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可以认为我们的仿真实训室具有了虚拟教学环境,仿真,即逼真模仿研究对象。仿真可以分为物理仿真和计算机仿真两大类:物理仿真的优点是直接、形象、易信,但模型受限、易破坏、难以重用;而计算机仿真是将研究对象进行数学描述,建模编程,且在计算机中运行实现,它不怕破坏、易修改、可重用。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花最少的钱办好事,仿真装置能逼真地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状态。这种现代化的仿真培训系统,无需投料,没有危险性,节省费用,效率高。

实践证明,仿真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下厂实习“只许看,不准动”的现状,而且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模拟开车、停车和典型事故处理的训练,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向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购买了“常减压炼油工段实习系统”“流体力学仿真教学软件”“化工原理仿真教学软件”“自动化基础实验仿真系统”“化工基本单元实习仿真系统”以及化工原理素材库、过程装备素材库、电机与变压器素材库、低压电气与电气测量素材库、传感器及其应用素材库、物业电工素材库、油气工程素材库、油气储运素材库、锅炉安全技术案例篇、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基础篇等素材库。这些仿真教学软件和素材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仿真实训环境,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院已经与某大型石化企业达成共识,将该企业所购的仿真软件提供给我们,实现资源共享。该企业的仿真软件包括炼油、化工、热能动力等,既可以为我们提供教学使用,也可以提供企业培训服务。这样,学院可以减少投资,企业可以利用学院的机房和师资等资源,实现双赢。

四、努力体现校企深层次合作

我们的校企深层次合作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通过到石化原油码头和物流有限公司实践,同学们写的实践报告反映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一位化工物流班的同学写道:“通过看华德公司主操室的电脑控制,通过电脑来控制整个存储和输送程序,从马鞭洲首站到广州石化(末站)全长为173.5公里的输油管道,全程由电脑程序控制。其中在企业中应用到的Excel电子表格,电话录音、触摸屏、收发球工艺、GPS的应用等电子商务的技术。在华德公司油库的调度室,就应用到上述所提的电子技术,如EXCEL电子表格用来记录原油储存量和输送量等数据;电话录音则是把调度室里发出的指令录下,以便对这些送出的命令进行保存,而触摸屏应用到有紧急事情时可以迅速通知领导等;收发球工艺是通过电脑全程控制的管道清洗程序;在广石物流公司中GPS应用于车辆输送的监视和路线的指导,对输送车队的安全性有了大大的提高,减少了许多事故的发生概率。华德公司之行和广石物流公司的参观,让我们看到电子商务技术在物流行业的运用,以及在物流行业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电子商务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我觉得我们作为物流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跟上时代的脚步和科技的发展,把技术用到物流中去,提高物流的作业效率,为所在企业提高效益。”

实践结果证明,通过现场教学,同学们不但能够把所学习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进行联系,而且大大地推进认知事物的深度。在最近的高职院校评估工作中,我们学院的工作也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他们认为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获得了良好的成绩。评估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院长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意见反馈会上的发言指出:“我们感觉到这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真正的地比较深层次的融合,这种情况是很多职业院校想追求的一种目标。由于我们石化生产技术专业有着良好的企业因缘关系,也包括了我们学校的领导以及专业系的领导和职工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这个专业在这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当中,以及整个石化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方面,我们感觉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一种突破。”

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的肯定,连续几年都有国有大型企业到本学院招聘新员工,而且占到毕业生的几分之一,这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环境下确实非常不易。另外,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在9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对社会、对个人和学院都有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训、实习是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可以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积极推行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深层次教学 篇7

有些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往往采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而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仅仅局限于对阅读材料字面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的设问应具有层次性。教学中应尝试加大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对文章作深层次思考,进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以下,我总结了六种途径。

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于有些阅读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明显,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有利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调,理解文章内容的深层意义。例如:

SEFC BOOK 1B UNIT 19 The secret is out, 文章中Mrs.King为了获得工作而假扮Mr.King,作者的意图是通过事件揭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教师在学生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可设置选择题。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

A.Women pretended to be men to get jobs.

B.Mrs.King told lies and she was punished.

C.Men can do jobs better then women.

D.Women and men are not equal in social position.

二、理解作品的内在涵义

作品的内在涵义对文章的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阅读中不明确作品的内在涵义,就可能会误解、曲解部分内容的意思,导致做题时出现失误。我在教授SEFC BOOK 2A UNIT10 At the tailor’s shop时,将体现文章内在涵义的关键句型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

1.A.I don’t know why he is in a tailor’s shop.Just look at his clothes.

B.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

C.I kno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

2.A.Do me the favor to put on this suit, and this suit.Ah, it is just the thing, the very thing!

B.Quite right, sir, quite right.But wait till you see.

C.We’ll make for your own measure.

D.I can wait all my lift, sir.

E.Let me show you out, sir.Good day, sir, good day.

根据第一组句型提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ager and the shop assistant?”学生得出答案:“They looked down upon the poor.”学生从第二组句型中得出:“The manager flattered to the rich.”最后再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通过例句和人物前后态度的对比,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品的内在涵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金钱万能。

三、文章的延伸发展

让学生猜测故事的结尾或将文章延伸扩展,有助于发展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应该是辅助相成的,不是单一存在或发展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例如,我在教授SE-FC BOOK 2B UNIT 17 Life in the future时,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后,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图片(My home in the future),让学生根据图片分小组“imagine your life in the future house”,学生以课文内容为语言基础,又凭借视觉材料,大大激活了语言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描述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未来生活图景。然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将之整理成一篇文章,从而,在阅读教学中,锻炼了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在教学中应突出其交际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师可抓住某些文章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特点,设置生动的与生活相关的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SEFC BOOK 1A UNIT 4 Travel后,我围绕“travel”这个熟悉的话题,设置了下列讨论任务。

1.Choose a good travel agency.

2.Useful things taken for traveling.

3.Instructions during the travel.

4.How to deal with an accident during the travel?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有旅行的经历,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因此学生的讨论相当热烈。在讨论第一个问题“选择一个好的旅行社”时,学生比较了我提供的几个旅行社的价格(cost),旅游路线(route)、饮食(food)、住宿(living condition)的情况后,先确定了旅行社。在讲座第二个问题“旅行中携带的有用物品”时,学生对必需的证件(necessary documents)、服装(clothes)、日常用品和药品(daily necessities and medicine)及照相机(camera)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于“旅行中注意事项”,我在学生讨论之后,收集了以下要点。

1.Contract your family on arrival and keep in touch with them.

2.Look after your bags in public places.

3.Eat fresh food and drink clean water.

4.Always get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members.

在讨论第四个问题“如何应付旅行中的突发事件”中,有一组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动地把如何丢了行李,又如何找到行李的过程表演出来。

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SEFC这套教材的某些文章对中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No smoking, please!”、“Saving the earth”、“Albert Einstein”等。我在教授SEFC BOOK 2A No smoking, please之前,要求学生对某个抽烟的长辈、亲戚或朋友进行了解调查。

A survey about smoking

(1) Smoker’s name____

(2) Age____Sex____

(3) □A light smoker____cigarettes per day.

□A heavy smoker____cigarettes per day.

□A chain smoker____cigarettes per day.

(4) You spend yuan buying cigarettes every week.

(5) You’ve been in this habit for%%%%years.

(6) Have you ever tried kicking the smoking habits?

□Yes□Not

(7) You failed to give it up because____.

(8) Do you smoke in public place?

□Yes□No

(9) Do people around you complain about your smoking?

□Yes□No

(10) How is your health condition?If bad, do you think it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smoking?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调查的结果,真正意识到抽烟不仅浪费金钱,而且危害自身的健康和他人的身体健康,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他们今后养成抽烟的习惯。

六、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SEFC教材的文章结构合理,语言表达连贯流畅,是学生写作训练的最佳示范文章。因此,教师可通过课文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教材中关于人物的文章后,可帮助学生归纳“人物”的写作结构:总写人物—人物的早期生活—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成功之处及原因—总写人物。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文章无结构可言。

综上所述,我认为,通过以上六种途径加大课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其他能力。训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例如,以上举例中的选择题形式,提问、呈现关键句、图片、讨论、调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

[2]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11) , 2003, (4) .

[3]沈燕琼.谈英语阅读的深层思考.玉林师范学院报, 2001, (1) .

深层次教学 篇8

一、E-Learning的基本概念讨论

E-Learning的概念最初是在1996年美国的Online Learning大会上第一次提出的, 就是网络化学习或电子化学习, 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 (ASTD) 关于E-Learning的定义是“指由网络电子技术支撑或主导实施的教学内容或学习体验”, 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或者是实施在线学习。根据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的比较权威的论述, 关于“E-Learning” (数字化学习) 这一概念, 有以下八种不同的说法: (1) “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 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形式来进行。 (2) E-Learning是指通过Internet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 (3) E-Learning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 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4) 学生在E-Learning中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 (5) E-Learning将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6) E-Learning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7) 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 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8) 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 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我国对E-Learning的翻译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网络学习、电子学习、数字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每一种翻译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E-Learning的特点, 有的学者笼统称之为e-学习。

何克抗教授根据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的论述, 结合个人的思考给出了定义:“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Internet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 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该定义进一步指出了E-Learning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学习与教学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打造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实现理想的教与学的效果。

这些论述从学习方式、学习媒介、师生关系、学习目标、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比较全面地总结了E-Learning学习的特点。E-Learning学习需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提供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与处在网络空间的学习者随时交流和沟通, 及时得到学习支持服务, 这种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通过这一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E-Learning学习方式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直接表现就是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当前E-Learning受到教育研究者关注的根本原因, 就是改革我们的教学, 具体应体现在师生间关系的改变, 从而能够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我们认为这是E-Learning的核心内涵。当然进行E-Learning学习时需要相应的技术, 但最重要的并不是技术, 而是学习观念和思想的变化。

二、E-Learning的意义

E-Learning的意义在于“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深入理解这句话应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比较, 才能发现E-Learning的价值。

多年来统治课堂的是教师,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 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程序学习, 这种方式教师感到教起来顺手, 学生学起来不需要更多地思考, 只要按部就班地按教学程序进行就行了。实际上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不利于教师个人成长, 更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

E-Learning学习方式恰恰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 为学习者提供了几乎无所不包的庞大的信息资源以及获取这些信息资源的各类软件和应用程序,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学习环境。E-Learning在线学习不再受课堂和教师的约束: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取舍、学习方式的选择等均可依照学习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另外, 网络信息通常成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成一个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的信息网。所以, E-Learning学习者不一定非得按照前后顺序或单一主线循序渐进地学习, 他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来选择学习。E-Learning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也被无限地扩大了,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网学习, 在任何时间上网学习。

可以看出, E-Learning学习方式使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改变, 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提供者和学习指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已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 甚至在学习交流中从“教师-学生”转变成“学生-教师”。

“所谓教学结构,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 所以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目前我国采用的教学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力, 但就目前来说学生这种自主学习能力还很有限, 还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 教师的作用被极大削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支持, 同样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注重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 力求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 同时把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结构形式, 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还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前两种教学结构分别在“教”与“学”的单方面做得比较好, “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并不是否定前两种教学结构的某些有益成分, 而是应当进行合理吸收。

E-Learning学习方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 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这种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教育方式, 决定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决定了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学习环境。与课堂教学环境相比, E-Learning学习方式中学生对学习的参与逐渐从被动学习走向自发学习, 通过交流和协作来挖掘个体的知识潜力, 改进个体的学习行为, 这就使学习者在参与E-Learning的过程中能够持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进行有效的学习, 使E-Learning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由于E-Learning学习方式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交互式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 使教育社会化, 使学习生活化, 说明了E-Learning带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的主体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但是教师的学习支持作用并没有被否定。

三、E-Learning怎样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融合

E-Learning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与终结, 而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由于E-Learning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补性, 所以两者的融合成为可能, 也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使各自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E-Learning应该在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地改革传统教学, 进行资源整合, 而不是盲目乐观地排斥传统教学。

我们认为将E-Learning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需要构建两个支撑环境条件:即社会支持环境和学习者支持环境。

所谓社会支持教学环境就是充分运用一切人力、物力资源, 为学习者提供可利用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的环境和条件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物质手段 (如: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库、网络课程、教学网站、教师、课程辅导专家、学习伙伴、学习讨论区等) 、非物质手段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政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

在物质手段的搭建方面需要集中专业技术人员、学科教师、专家以及学生参与的多方力量, 也可以借助高校优质的网络资源, 直接应用到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在非物质手段的建设方面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展开调查研究做出进行教学改革的论证, 提供政策引导。另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 积极探索E-Learning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即如何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上, 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切实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所谓学习者支撑环境就是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引导, 正确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 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心向, 借助信息工具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能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拓展知识, 发展思维的目的。

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来看, E-Learning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融合应着重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教师应注重E-Learning学习环境的设计。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学习总是与一定情景相联系, 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的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图式去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E-Learning的核心在于它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机制和交互作用的机制。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是通过网络而实现的, 学习者之间的学习是合作的、协商的。因此, 创设能够突出认知主体意义建构的E-Learning环境, 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感知到自由、宽松, 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 也就是能够产生学习兴趣, 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或学伴的帮助。

要将教师的想法与教学内容成功地通过E-Learning传递到学习者, 使之变成学习者的知识, 这个设计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项知识和技能:一要精通所传递的知识内容, 对之有深刻的理解;二要详细地进行计划管理;三要有深思熟虑的方法去实现课题的目标和各种特殊效果。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技术和美工人员的帮助, 才能完成E-Learning的教学设计。至于学科教师是否精通制作软件技术和开发工具也要因人而异, 关键是要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各部分功能深入了解, 并能够熟练操作。

第二, 教师应注重学习策略的设计。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几个基本特征。

E-Learning怎样使学习者的参与逐渐地从被动学习走向自发学习, 学习者在参与E-Learning的过程中能够持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进行有效的学习, 使E-Learning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如何使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众所周知, 学习是一种高度的个体行为, 当个人的学习体验是相关、可靠和吸引人时, 就能促进这种个体行为的发展。当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 能够解决一系列学习问题时就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投入。特别是遇到一个学习复杂程度较高的学习议题时, 教师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组织策略, 让学生经历从一般到特殊, 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更利于学习者对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学习动机直至走向成功的过程。

技术就其本身而言并不能保证有效学习, 但是技术能让我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获取信息, 恰当地使用它, 技术能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 同时, 增加和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就是学生恰当地和E-Learning学习环境融为一体。教师在每一个知识学习模块都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几种学习程序和学习路径供选择, 特别是对于初始学习者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学生对学习环境的熟悉程度提高, 学习兴趣基本形成, 教师可以弱化学习程序和路径的设计, 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学习步调自由进行选择。

第三, 教师应注重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设计。我们在谈论E-Learning或数字化学习时, 绝对不能撇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空谈。因此具体到怎样融合, 应充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整合中, 应当遵守的一些共同原则和指导思想有:

其一, 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 (特别是新型的建构主义理论-建立在“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基础的建构主义) 为指导。

其二, 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本质来进行整合。

其三, 要注意运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相结合”的新型教学设计理论 (即“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 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当然, 掌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

其四, 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

其五, 要注意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设易于实现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四、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按照资源的表现形态可把学习资源分为两类: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软件资源的设计, 也就是各种媒体化的学习材料和支持学习活动的工具性软件。媒体化的学习材料包括参考书或资料、CAI软件库、电子图书馆、Internet网等, 支持学习活动的工具性软件包括认知工具、交流工具、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效能工具等。

我们首先来分析影响学习者选择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高资源设计的针对性。这些因素主要有:

网络学习内容是否丰富;

学习资源是否便于获得;

知识内容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

学习交互是否容易实现;

学习情境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教师在进行E-Learning学习资源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要, 遵循有关教学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原则。所设计的学习资源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内容结构要合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模块化组织方法, 模块划分以知识点和教学单元为依据, 课程单元的排列顺序, 要符合学科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疑难关键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

层次性原则。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的动态知识单元层次结构, 通过建立知识点的关联, 确保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跳转。

广泛性原则。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人要偏好不同的媒体资源, 在设计学习资源时, 必须充分考虑大多数人对某种资源的需求。

适用性原则。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知识和能力差异, 涉及不同学习层次的学习内容。

交互性原则。网络学习者的学习交互是必须的, 无论交互对象是教师、学伴还是其他在线学习者, 无论是知识掌握程度好的学习者还是差的学习者, 有效的交互都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提高学生的学习反思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能提供教师与学生, 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交互工具, 如:电子邮件、聊天室、BBS、电子白板、记事本等, 并且能提供协作学习活动。网络学习环境提供的非线性知识还要为学习者提供多元交互学习情境, 而非单一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多维表征。

五、几点思考

目前, E-Learning学习平台中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 (LCMS) 只能提供静态的知识内容模块, 因此, 要想真正把学习过程与自由交互融合在一起, 并通过这些学习系统来获取各种动态的非正式知识和开展自由的信息沟通, 没有新型技术支持的E-Learning平台已经不可能提供类似的学习功能。目前网络上正在涌动的一些创新技术 (如:P2P, Blog, Wiki, Web服务等) 正在改变着这一现状, 从而也在改变着E-Learning的自由应用模式, 并使得有利于知识自由获取的、以各种非正式方式进行的、动态的信息化按需学习成为可能。

“E-Learning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 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 在碰撞中逐步融合, 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形成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信息化学习方式正是在对立与统一的过程中朝着Blending Learning和U-Learning的趋势发展。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当努力去了解和应用网络技术和资源, 了解E-Learning在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 并将它有机地融合在传统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区黄炜.E-Learning应用新进展及启示[J].计算机与信息枝术, 2007, (1) .

[2]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30.

[3]何克抗.E-Learning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2, (3) .

[4]何克抗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8:70.

[5]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涵义、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 2002, (12) .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 (修订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8:189.

[7]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 2002, (2) .

[8]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 [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3) .

[9]何克抗, 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73.

深层次教学 篇9

一、语文教师要有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和大教法观

“大教材”观, 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成教材, 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 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 从影视中学, 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 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 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 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融入最大的信息材料。这就是所说的“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语文天地》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等于生活的外延。”由此可知, 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除了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之外,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不应该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走出作业堆, 奔向图书馆, 奔向大自然, 奔向广阔天地, 体味多彩生活, 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 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 改变课堂结构, 少来些某某主义、某某“性”, 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在基础教育中, 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 语文教育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 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语文教学不能离开语文本体, 不能以为只要是在进行读写听说活动就是在学习语文。因为读写听说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 也是中小学其他课程特别是文科类课程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因此, 教师有必要分清语文化与泛语文化、非语文化的两类读写听说活动。语文化的读写听说活动其立意是为了培养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泛语文化、非语文化的读写听说活动, 其立意则指向语文之外。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一是由于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有限, 第二是学生的基础较差, 第三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四是泛语文化这种现象其实也具有相当大的伪装性, 它往往会披上一件迷彩服来迷惑我们。比如, 前几年我们大力倡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 在语文教学中其实多数时候它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 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装饰。可是, 多数时候我们却意识不到。正因为有了这些原因, 泛语文化的现象才会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

二、语文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语言材料和情感的积累

现在中学生作文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读写脱节, 情感匮乏, 基础太差, 阅历太浅, 重视度不高。结果就是我们读学生作文的时候总感觉假、大、空, 甚至是废话连篇、千篇一律, 毫无真实的感情可言。于是, 我们常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真是越来越差了。”固然有学生的问题, 但我们教者也有很大的问题。然而, 我们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给了学生多少语言材料和情感的积累, 没有反思过自己的作文教学甚或是语文教学是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由义务应重视学生的基础, 重视知识和情感的积累, 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我个人一向认为, 要学好语文, 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累, 多读多写, 舍此无他。这不一定正确, 但我个人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我小的时候爱读书, 什么书都读, 小学高年级读了四大名著, 读了《大唐英烈传》《杨家将》, 初中读了《聊斋志异》, 虽然半懂不懂, 但常常幻想艳遇美丽的狐狸精。那么, 教师干什么?我认为, 教师就是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和习惯。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 让学生上台做个演讲, 说个故事, 积累几条成语。这种做法, 我是很欣赏的, 因为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课外花工夫去读、去写, 其课外所得要远远高于课内。这种做法, 如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成就不可限量。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自己做好表率作用, 自己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在语文教学中, 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教师的信任, 才能增进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 都有自己的特长。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更关心那些语文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当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光彩的时候,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 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争取更好的成绩。

三、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多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提升

当审视生命的时候, 我们会感到, 总有一股力量在左右着人生,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生活在21世纪热衷于电子网络、流行音乐、洋快餐的学生中扎根呢?怎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并由衷地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呢?如果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缺少了经典教育, 那么中华民族就会成为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 那样的教育后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深层次教学 篇10

从语言能力发展的顺序来说, 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 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需要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发挥作用, 就要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而随着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 要逐渐强化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制约表达教学的瓶颈

1. 小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话说, 有话不敢说。由于交际的直面性、交互性、情感性, 学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口语障碍, 有的学生因为准备不足无话可说, 有的因为怕回答不好或不完整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 这些因素阻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正常发展, 影响了健康的交际心理的形成。

思维混乱, 语言错乱。在课堂上, 一些学生回答问题前言不搭后语, 所写的文章条理不清, 逻辑混乱, 语句重复。

情感不真, 中心模糊。学生的习作或表达没有真情实感, 加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灌输一些模式, 从而误导学生说假话、套话、空话。学生不能“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心”, 不能吐露真情实感, 他们的表达自然缺乏儿童应有的情趣。

2.教师在表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主体不明。表达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与生活接轨, 要让学生意识到:表达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话, 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 就是抒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教法僵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应以句子训练作为重点, 中年级应以段落训练作为重点, 高年级应以篇章训练作为重点。不少教师不懂得应通过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去达到这些训练目的, 因而在各年级进行单纯地训练, 结果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甚至产生厌恶语言文字训练的心理。

要求过高。《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爱感动的内容, 进而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部分教师抬高了要求。特别是习作, 不少老师把小学生的习作当成文艺创作, 常常用成人的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容要新、奇、特, 语言文字要生动优美……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 小学生的习作往往显得稚拙、浅显。有些教师常常因此把孩子批得体无完肤, 久而久之, 使学生谈文色变, 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指导不到位。教师的指导要么过度, 造成越位现象;要么零指导, 造成缺位现象。指导过度, 就是老师的指导过细, 导致学生习作千人一面, 失去个性。零指导, 就是因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课改理念, 完全放手地让学生表达, 不进行任何指导。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因为表达教学既要放开又要有必要的指导。

增强表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培养健康的交际心理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对刚学着说或说得不好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和扶助, 使其充满信心和勇气, 不怕说错, 大胆表达。当学生说不出时, 教师要耐心等待;当学生说得不太完整时, 教师要给予引导;当学生说错时, 教师要给以启发;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 教师要表扬和鼓励这名爱动脑筋的学生。当学生中出现彼此嘲笑的现象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嘲笑别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明白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难免会出错, 不应该嘲笑别人。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交际心理。

2. 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 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时的基本素养。只有耐心地听别人讲话, 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 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认真听老师的讲和其他同学的发言, 听老师讲课的主要内容, 听同学的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听故事, 根据学生这个特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有较强趣味性的录音故事, 并要求学生说出重点, 交互设疑、解惑, 复述故事。学生听完后, 安排他们利用2~3分钟, 在头脑里把听的内容重现一遍, 然后要求学生做完以下“说”的内容:复述文章或故事内容;用最简练的语言慨括短文或故事大意;鼓励学生根据听的内容提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听后的感想。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练习, 学生大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对提出的问题能有条理地对答。

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在校外留心大人们的对话, 辨析人们口语交际中的语病, 学习幽默风趣的对话。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向生活、向周边的人学习口语和交际的方法。

3. 造句练习, 引导孩子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生的智慧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 这个年龄阶段是掌握词和句的最佳期。造句练习可以将积累的词语向运用迁移, 在运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此时就应培养学生说真话、吐真言的意识, 造句说真人真事, 能促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时时留心, 注意观察, 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从人格层面上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优良品质。

4. 引导孩子大量阅读, 为“会写”积累规范语言

孩子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不强,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说话常是无意识的, 而作文则是有意识地用笔说话。这种“口语”和“书面语言”规范程度的不同与“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的差距, 往往是孩子会说不会写的主要原因。

“会说”的同学一般思维灵活, 对外界事物反应较为敏锐。生活中许多事情看似平凡, 却能触及到孩子的心灵, 激起内心强烈的情感, 使孩子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若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句子, 思路被卡住, “灵感”就会瞬间消失, 因此, 应引导孩子进行大量阅读, 使其积累大量的词汇、规范语言、优美片段, 在无形中会增强孩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为孩子的“会写”提供广阔的空间。

5. 参与生活, 培养孩子说话的条理性

现在的孩子生活很单调, 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 孩子对日常生活感触不深, 说起话来自然没有条理, 甚至是语无伦次。倘若家长让孩子亲自参与购买日用品、做饭、洗衣、交煤水电费等, 孩子不但不亦乐乎而且会感受极深, 甚至会触及到他的灵魂, 一篇好文章也许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即使过一段时间再回想, 那一幕幕也会像刚刚发生的一样, 说起来自然就井井有条, 不会语无伦次。

6. 在个性化的表达中求创意

习作练习是最具个性的行为, 每次习作练习都应该是学生有创意表达的过程。

在观察细致处表达:同一事物, 有的写起来只有三言两语, 有的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的表达, 就是有创意的表达。表达要具体形象, 除了遣词造句的功夫外, 最主要还是观察要细致, 要抓住细节, 把细节表达出来, 表现作者对事物的独特认识。

在生活精彩处表达:生活是精彩的, 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课外生活, 看似平淡无奇, 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大事可写, 但只要热爱生活、用心品味生活, 生活处处有精彩。如:有的同学写课外生活, 写捉迷藏, 写起来平淡无奇, 不具有什么创意。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捉迷藏, 藏在什么地方?怎么找到的?也有精彩的镜头, 可以具体地把它写出来, 像电影的特写镜头, 特别精彩。”经过指导, 同学们都能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精彩, 把它表达出来。

在心灵感受处表达:由于儿童心智水平的差异和生活境遇的不同, 往往对同一事物或事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 从各自心灵感受处出发, 表达自己的体验, 表达也就有了创意。

在偶然发现处表达:事件与联想, 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假如能在事件与联想的引发处表达, 就能使表达有创意。在课堂、校园、社会上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 学生往往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充满好奇。这时候,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因为突发事件是身边发生的事情, 学生对它更感兴趣, 更容易有感而发, 体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教师还要适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的程度直接关系习作质量。教师要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 明白习作表达的中心, 让他们在生活中选取相应的材料来写, 同时指导学生组织材料, 安排好这些素材。但教师必须认识到, 指导是引路, 而不是给学生规定模式, 路应怎样走要让学生自己创造、想象, 指导要突出重点, 不必面面俱到。

深层次教学 篇11

从语言能力发展的顺序来说,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需要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发挥作用,就要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而随着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要逐渐强化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制约表达教学的瓶颈

1小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话说,有话不敢说。由于交际的直面性、交互性、情感性,学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口语障碍,有的学生因为准备不足无话可说,有的因为怕回答不好或不完整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这些因素阻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健康的交际心理的形成。

思维混乱,语言错乱。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回答问题前言不搭后语,所写的文章条理不清,逻辑混乱,语句重复。

情感不真,中心模糊。学生的习作或表达没有真情实感,加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灌输一些模式,从而误导学生说假话、套话、空话。学生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不能吐露真情实感,他们的表达自然缺乏儿童应有的情趣。

2教师在表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主体不明。表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与生活接轨,要让学生意识到:表达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就是抒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教法僵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应以句子训练作为重点,中年级应以段落训练作为重点,高年级应以篇章训练作为重点。不少教师不懂得应通过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去达到这些训练目的,因而在各年级进行单纯地训练,结果学生学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语言文字训练的心理。

要求过高。《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爱感动的内容,进而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部分教师抬高了要求。特别是习作,不少老师把小学生的习作当成文艺创作,常常用成人的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容要新、奇、特,语言文字要生动优美……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小学生的习作往往显得稚拙、浅显。有些教师常常因此把孩子批得体无完肤,久而久之,使学生谈文色变,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指导不到位。教师的指导要么过度,造成越位现象;要么零指导,造成缺位现象。指导过度,就是老师的指导过细,导致学生习作千人一面,失去个性。零指导,就是因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课改理念,完全放手地让学生表达,不进行任何指导。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表达教学既要放开又要有必要的指导。

增强表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培养健康的交际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刚学着说或说得不好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和扶助,使其充满信心和勇气,不怕说错,大胆表达。当学生说不出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当学生说得不太完整时,教师要给予引导;当学生说错时,教师要给以启发;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教师要表扬和鼓励这名爱动脑筋的学生。当学生中出现彼此嘲笑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嘲笑别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明白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难免会出错,不应该嘲笑别人。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交际心理。

2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时的基本素养。只有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老师的讲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听老师讲课的主要内容,听同学的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听故事,根据学生这个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有较强趣味性的录音故事,并要求学生说出重点,交互设疑、解惑,复述故事。学生听完后,安排他们利用2~3分钟,在头脑里把听的内容重现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做完以下“说”的内容:复述文章或故事内容;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或故事大意;鼓励学生根据听的内容提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听后的感想。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练习,学生大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对提出的问题能有条理地对答。

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在校外留心大人们的对话,辨析人们口语交际中的语病,学习幽默风趣的对话。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向生活、向周边的人学习口语和交际的方法。

3造句练习,引导孩子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生的智慧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这个年龄阶段是掌握词和句的最佳期。造句练习可以将积累的词语向运用迁移,在运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此时就应培养学生说真话、吐真言的意识,造句说真人真事,能促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时时留心,注意观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人格层面上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优良品质。

4引导孩子大量阅读,为“会写”积累规范语言

孩子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不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说话常是无意识的,而作文则是有意识地用笔说话。这种“口语”和“书面语言”规范程度的不同与“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孩子会说不会写的主要原因。

“会说”的同学一般思维灵活,对外界事物反应较为敏锐。生活中许多事情看似平凡,却能触及到孩子的心灵,激起内心强烈的情感,使孩子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若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句子,思路被卡住,“灵感”就会瞬间消失,因此,应引导孩子进行大量阅读,使其积累大量的词汇、规范语言、优美片段,在无形中会增强孩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为孩子的“会写”提供广阔的空间。

5参与生活,培养孩子说话的条理性

现在的孩子生活很单调,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孩子对日常生活感触不深,说起话来自然没有条理,甚至是语无伦次。倘若家长让孩子亲自参与购买日用品、做饭、洗衣、交煤水电费等,孩子不但不亦乐乎而且会感受极深,甚至会触及到他的灵魂,一篇好文章也许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即使过一段时间再回想,那一幕幕也会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说起来自然就井井有条,不会语无伦次。

6在个性化的表达中求创意

习作练习是最具个性的行为,每次习作练习都应该是学生有创意表达的过程。

在观察细致处表达:同一事物,有的写起来只有三言两语,有的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的表达,就是有创意的表达。表达要具体形象,除了遣词造句的功夫外,最主要还是观察要细致,要抓住细节,把细节表达出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独特认识。

在生活精彩处表达:生活是精彩的,就看你会不会去发现。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课外生活,看似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大事可写,但只要热爱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生活处处有精彩。如:有的同学写课外生活,写捉迷藏,写起来平淡无奇,不具有什么创意。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捉迷藏,藏在什么地方?怎么找到的?也有精彩的镜头,可以具体地把它写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特别精彩。”经过指导,同学们都能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精彩,把它表达出来。

在心灵感受处表达:由于儿童心智水平的差异和生活境遇的不同,往往对同一事物或事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从各自心灵感受处出发,表达自己的体验,表达也就有了创意。

在偶然发现处表达:事件与联想,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假如能在事件与联想的引发处表达,就能使表达有创意。在课堂、校园、社会上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学生往往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充满好奇。这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因为突发事件是身边发生的事情,学生对它更感兴趣,更容易有感而发,体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教师还要适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的程度直接关系习作质量。教师要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明白习作表达的中心,让他们在生活中选取相应的材料来写,同时指导学生组织材料,安排好这些素材。但教师必须认识到,指导是引路,而不是给学生规定模式,路应怎样走要让学生自己创造、想象,指导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深层次教学 篇12

第一次教学

问题呈现:用4个相同的, 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每位学生事先都准备好4个相同的长方体学具)

师:请你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摆一摆, 同桌比一比, 看谁的拼法多?

(在这个操作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时间, 学生的操作比较自由也很热闹, 思维非常活跃。)

师:你们摆出了几种长方体?

生:我摆出了3种。

生 (马上补充) :不止3种, 我摆出了5种呢。

生:我比他们还要多, 我摆出了7种。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 谁愿意上台展示一下你摆的作品? (学生很积极)

很明显, 这里学生的拼摆完全凭直观意识, 是随意、零散、无序的, 也正因为如此而导致出现了一些重复或遗漏的现象, 如 (3) 和 (7) 、 (4) 和 (5) 只是拼摆的方向不一样, 形状是一样的。

(针对重复的现象, 教师组织进行了对比, 通过自己演示变换图形摆放的位置和方向, 说明形状相同的道理。)

(针对遗漏的现象, 教师以“我也想出了几种拼法和你们不一样, 你们想看看吗”的问题展开补充, 最终归纳出了6种摆法。)

课后, 随意调查了一部分学生, 让学生再次拼摆这4个长方体, 结果多数学生依旧出现了重复现象, 而且没有一个人把6种情况都摆出来。

分析反思

这个习题出自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7页。作为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实践操作的巩固练习。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感受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 同时由于答案不唯一, 在多种形状的拼摆中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明显, 本案中教师十分重视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 这一点可以从参与面广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的空间得见。按常理说, 教师如此“投入”, 应该有对应的“产出”, 可是课后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在二次拼摆中仍停留在一次拼摆的思维状态, 这种现象不得不使人引发思考。

为什么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和交流过后仍停留在原始的思维状态, 没有提升?导致操作效度低下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习题教学教师需要关注什么, 目标该如何定位?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从学生出现的问题中反思, 得到启发。

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重复和遗漏。重复现象有两种, 一种是单纯的重复, 形状和摆放的方向都一样, 这表明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目的的识记, 拼过就遗忘了, 亦或是缺乏“有序”的思想。另一种是把形状相同而拼摆方向不同的看成是不同的拼法, 反映出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缺乏沟通和辨识度。至于遗漏的现象, 主要是学生随意拼摆, 凭直觉操作, 有序拼摆的自我需求不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更多地关注“我能拼几种”而不是“一共可以拼出几种”, 再加之教师本身也缺乏指导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 那么出现以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了以上的分析, 再回过头来思考实际教学, 方向就应该很明朗了。

学生需要什么?这里的操作不能仅仅只是感性化的操作, 停留于动作表面, 也需要理性化的思考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有序思考和关联想象是活动中值得关注的两个维度, 让学生通过操作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和发展其空间观念, 使操作得到意义的回归。可能有教师会质疑:这样的目标定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拔高要求了?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 没有介入意义地思考, 即使给予了学生再大的空间, 那么这样的活动也肯定是无意义的,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并不会带来太多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以一种适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 理解其中的基本观念。像这个长方体拼摆的操作活动, 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实现人人都能不重复、不遗漏摆出6种长方体的理想状态, 然而至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思想和方法, 收获一点经验, 获得空间想象上的一些发展。毕竟,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虽然是隐性的, 而这些恰恰才是学生后续发展中有用的东西。毫无疑问, 它才是教学中的灵魂。

第二次教学

1.搭前思考

师:想一想, 怎样拼才能使自己拼出的方法多又快, 而且不重复?

生:按顺序、按规律拼。

师: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拼呢?

(学生一下子有点说不上来, 班上一位平时思维比较灵活的学生提出了方法。)

生:可以像造房子一样, 先搭一层的, 再搭两层的……这样一层一层搭上去。

师:这个方法不错, 我们就照这样的方法试试好吗? (组织学生展开操作)

2.适时辨析

在学生拼的过程中, 教师进行巡视, 捕捉两种形状相同但方向不同的拼法进行辨析, 见下图。

师:这两种拼法一样吗?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改变图 (1) 的方向使其和图 (2) 的方向一致。现在你看出来了吗?

师:如果不改变形状, 还可以怎么摆呢?

(学生继续操作, 给予一定的操作时间。)

3.展示交流

指名上台拼摆, 台下学生有不同意见的进行及时补充, 然后把每一种摆法都一一呈现在讲台桌上。

在几个学生上台拼摆过后, 依旧出现了许多重复的现象, 于是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此时学生就要发挥想象进行沟通, 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请学生上台操作, 适当地改变方向, 一一验证。

4.师生一起按顺序拼摆

在课后,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 随机抽取了班上的10位学生进行回访, 结果有9位学生都能做到有序地去拼摆, 并且有6位学生能相对比较快速地把6种情况不重复地拼摆出来了。

二、思考

为什么同样的拼摆操作, 效果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很明显, 这一差异性源于教师对操作的认识和定位。倘若仅仅定位于让学生单纯地自我操作, 而不加引领和指示, 那么定会使操作大打折扣, 陷入“原地打转”的尴尬境地。反之, 如果能以操作活动为载体, 把认知参与从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积累活动经验的视角上来进行定位, 那么这样的操作活动才是“真参与”, 这样的认知学习才是“真思考”, 真正体现活动的价值。从以上的两个案例中, 不难得到以下的启示。

(一) “手工操作”不等同于“数学操作”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条件, 创造时空, 充分展开活动和交流, 使学生通过活动感悟知识、形成方法、积累经验。但是需要分清的是, 如果只是简单、随性地让学生像“手工课”一般进行拼摆, 毫无指示和引领, 那么即使参与面再大, 交流空间再广, 也只能算是一种机械重复的操作, 而缺乏“数学”的影子。这样的操作体验, 必然不能使学生充分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有效建构数学知识, 更谈不上数学能力的发展。从本质上说, 学生的活动是否属于思维活动才是关键, “质”和“量”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教师要走出误区, 摒弃操作活动“表面化”的现象。如果对教材把握不准确, 活动目的理解不全面, 认为学生活动了就体现了主体性, 那么就会渐渐地迷失方向。

(二) 有序拼摆是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关键

不可否认, 课堂上任何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都离不开教师的恰当引导、设问以及监控, 而引导学生在拼摆中进行有序思考能使学生的操作处于一个“高水平”的活动状态。在上例中, 笔者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了有目的的引导。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操作前设问“想一想, 怎样拼才能使自己拼出的方法多又快, 而且不重复”“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拼呢”, 开门见山提出有序操作的要求, 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投入到拼摆的活动当中。接着, 即时捕捉学生拼摆中出现的形状相同但摆放方向不同的两种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在辨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长方体都按一个方向来摆”的策略, 使有序思维更进一层。这一系列的举措, 促使学生的操作活动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 由表及里, 转化成了“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保证了活动的效度, 促进了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 沟通想象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一环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外化的实践操作, 也需要内在的沟通与想象。学生之所以会把形状相同而方向不同的拼摆看成是不一样的形状, 不能从各种造型中提取出本质进行沟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是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致。因此,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展开想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组织学生对相同的拼摆情况进行辨析的时候, 不单单满足于演示, 而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发挥想象:“如果不改变形状, 还可以怎样摆”, 逐一呈现三种造型, 使学生在对比中深化认识。展示汇报中当学生又一次出现拼摆重复时, 再次引导观察比较、想象沟通, 并通过操作加以验证。这样, 操作与想象并重, 使活动更加“丰满”, 不但帮助学生有效建构了知识, 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上一篇:自主呼吸下一篇: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