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学习

2024-09-22

深层学习(精选12篇)

深层学习 篇1

摘要:目前教育界很多研究者认为现行高等中医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尤其是在中医思维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笔者认为, 中医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具有注重整体性和关联性、强调辨证思维和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深厚等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最终达到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建议在深层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进行中医学专业教学策略的设计与优化。

关键词:深层学习法,中医学专业,教学策略

一、深层学习理论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一) 内涵和特点

“深层学习”的概念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瑞典教育心理学家Marton等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研究者经过实验发现使用深层次学习法的学生对于学习有更多的内在兴趣, 更加重视理解、强调学习的意义, 也更能注意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能够系统地陈述问题或做出概念的整体结构假设。在此之后的研究者Ramsden、Gibbs等发展了相关理论, 认为深层学习是“学习通过对知识的整合与分析, 理解所学内容并形成内化”。在不熟悉的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中, 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复杂问题解决与探究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理解。Warren等则认为深层学习是通过共同体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促进知识及元认知发展的学习。

总的来说, 深层学习法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学习者对于学习具有内在的兴趣且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意义和乐趣, 能够采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学习策略。例如, 学习者会把学习内容和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联系起来;对论据和论点既进行联系又加以区分, 或者是把掌握的知识和同一门课程中的其他部分内容, 或者是其他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因此, 深入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深入探究、寻求意义、 学以致用和注重反思的学习。学习者批判性的检视事实和概念, 在概念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 并且把新的概念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从而理解并长期记忆概念, 使他们可以被用来解决不熟悉情境中的问题。

(二) 倡导深层学习法的意义

如前文所述, 深层学习是一种意义探寻型学习, 是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 深入探究, 寻求知识的内在意义、以达到彻底解决问题和情感满足。它是一种批判性审视学习材料的学习, 并与原有认知结构、生活经历与体验联系起来, 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效果, 获取高级经验用于理解世界现象和探究本质。因此深层学习具有整体性、探索性特点, 可以将其作为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学习方法的转变,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采用深层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变得更感兴趣, 能超越课程要求, 获得更高水平的学业成就[1]。 (2) 有利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深层学习法可以发展学生在特殊情境中起作用的条件性知识和反省思维活动本身的元认知能力, 使学生建构起更加复杂的、分类清晰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具有应用思想知识和概念于新情境的能力。 (3) 使学生具备担当学科创新与发展的自觉意识。深层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及学科本身的复杂性, 使学生熟知其历史和哲学、文化前提, 使学生注重提出寻求解释和原因的问题, 预测或解决知识的差异性问题和理论化问题。

二、在中医学专业教学中提倡深层学习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 中医思维本身具有注重整体性的显著特点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的中医药学理论, 其发生与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思维方法的影响。中医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 其特点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立体的、非线性的传统四通思维。中医学的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发生是不完全的抽象, 因此中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常常具有不完全精确的特征。中医概念的模糊性特征对于学习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为学习者提供了较大的理解空间。中医专业学习者的先有经验不同, 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感知不同, 尤其会影响对专业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内涵理解, 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基于中医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科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 注重从整体上, 尤其是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上来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成因, 也由此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特点。

(二) 中医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深厚的文史哲基础

中医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的认识方法, 其借助于语言,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 决定着中医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的方向。中医思维的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初始就是一种开放的状态, 广泛吸收了古代文学、哲学和史学以及天文地理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三) 中医思维的提升需要学习者从源头认识学科发展

中医药学在构建其理论体系初始之时, 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 综合运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法, 如司外揣内法、整体思维法、援物比类法、形象思维法和直觉思维法等思维方法, 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愈后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逐步形成以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藏相和经络理论作为基础, 以辩证论治和中医思维为显著特点的中医学知识体系[2]。医药学理论体系突出的特点就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哲学基础, 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 辩证论证和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是符合或者说领先于西方现代医学模式的[3]。以上是对中医思维特点的简要阐述, 概括来说就是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 且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知识体系渊源深厚。

三、中医学专业教学中倡导深层次学习法的策略选择

(一)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从中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 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主动重复和被动重复两个方面。主动重复是知识的横向分段所导致。如西医课程, 由于知识的横向分段和不衔接, 在讲授临床课时, 往往将前面基础课程内容再重复一遍, 从而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再者是教学内容牵连所致, 如中医课程基础课阶段, 为使学生理解, 拿临床的病案作例证;而在临床课程中, 又要对其生理和病理, 甚至对其理论源流进行分析, 其重复的内容就更多[4]。这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建立起学习者自主的知识谱系。

(二) 改进教学方法运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采用深层次学习法开展专业学习,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 应尽可能多的推广基于问题和团队的学习, 积极培养自主和独立学习的习惯, 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医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以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入手。其中,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 (简称PBL模式) 是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之一。PBL模式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精心挑选的问题来进行, 教师一般均会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供学生讨论和学习。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等。

(三) 推动评价手段改革

将学生引向深层学习是大势所趋, 而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学校的学业评价制度。开展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 首先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主体是指除任课教师外, 由同学、学习团队成员和学生本人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评价, 并把综合的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最终的学业评价结论。团队其他成员等能够了解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贡献和成长, 也容易看到除了最终成果以外在学习过程中独立个体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透过团队成员各方评价可以挖掘学习过程学生表露出来的隐性知识和能力, 对善于批判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评价和肯定, 并将评价结论纳入最终的考核中, 必然能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这种深度学习方式, 也能带动其他成员效仿和转向深层学习。

(四) 注重评价结果反馈

除了改进评价的过程外, 更要注重发挥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导向功能, 充分落实评价的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功能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分析和应用学习结果反馈对于引导学生采取深层学习方式作用明显。端正评价观, 注意发挥评价结果的检验和导向功能。通过分析检验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内容和情境的感知情况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 教师应及时分析收集到的信息, 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方法选择有一个科学的判断, 在下一阶段的学业指导和教学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考量与改进。只有这样, 才能使评价结果真正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服务, 切实实现其反馈与导向功能。有反思有反馈的评价, 才能再次促进学生持续性地采取深层学习, 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6]林银铃, 叶信治.论表层学习与深层学习——基于大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3) :151-156.

[2]张登本, 郑洪新, 皮明钧, 等.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0.

[3]马骏, 巨锋.和谐共融——王国强对话欧阳中石[N].中国中医药报, 2009-03-11 (1) .

[4]梁华龙, 彭新, 高天旭等.中医院校专业课程的整合[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3, (1) :68-71.

[5]胡文有.对中医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v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1 (7) :254-256.

深层学习 篇2

我们先看看实践中,促成员工离职的原因有哪些:

举例,CA公司书面数据显示:A.因不满福利待遇而离职的占20%;B.个人家庭因素占15%;C.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离职的占59%;D.不适应领导、组织文化的5%;E.不适应工作本身的1%.

这些因素看似都合理,公司也没办法。但事实上,并不如此。我从来不认为下定决心离开公司的员工会非常真诚地透露促使自己离开的真实原因。我们所得到的离职原因分析数据中能有20%的真实性,就已经很不错了。

以我自己的角度来看,如果促使我打算离开,无外乎就两个原因:

1、在企业内部,我感到自己受委屈了,而且这委屈会影响我的职业生涯,不值得我继续在此浪费自己的时间;

2、我受到了企业外部强烈的诱惑,这会帮助我的职业更上一层楼,或者有助于改善我自己的生活质量。

针对1,HR要做好的工作就是非常专业的”平衡“技术,不管是软性的各项制度,还是硬性的各项实效收入,企业内部要有自身量身自作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公平永远都是相对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可以并必须做到相对的公平,那就是”平衡“。只有实现了平衡,才不会让员工觉得受了委屈。为了做到平衡,企业HR更多的就是关注员工满意度,我不知道每提高1%的员工满意度真正能给你的企业带去多少的利润和收益,但我确认当你企业的员工满意度提高了1%,你企业单位人工成本的收益一定会增加。

针对2,这是HR和老板都很无奈的事实。人往高处走,我们只能面对。但前提是,我们的企业确实无法满足离职员工的需求。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对于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同样是讲究平衡性的,我们选择的是组合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物质利益最大化。这时候,就要去深入了解离职员工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希望个人能力得以向上发展?还是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一份工作A,需要六天工作制,不定时加班,月薪8000;一份工作B,5天8小时工作,月度2次培训机会,月薪6000元。这种情况下,不见得所有人都选A这时候,就要去深入了解离职员工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是希望个人能力得以向上发展?还是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

深层学习 篇3

关键词:问题设计;深层学习;表层学习

数学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目的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体验数学价值的有效途径.但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多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种表层的学习,或者说是一种记忆型、复制型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自主构建,强调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探索中,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产生高层次的思维、深层次的体验和内在品质的提升,或者说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深层式的学习,摒弃的是表层式的学习。

深层学习是深入的、有意义的,能够导致认知、态度、情感和价值持久改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深入钻研、学用结合的高级学习,即要求学生运用高于熟记的高级心智进行学习的活动;深层学习能够导致学习者在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整体改变,使学习者在身体、智力、情感、审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全面成长。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例题的选择与呈现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以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谈一点想法和思考。

一、注重例题的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例题的问题设计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进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推理能力,课堂例题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问题的设计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要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否则,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

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五个问题,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拾级而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逐层展开,向问题的本质靠拢。

二、挖掘教材的例题,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思维起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是指问题指向不确定或不唯一,方法也不再唯一,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这类问题放松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形成扩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权威,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教材的例题,问题的设置往往是封闭的,有标准答案的。为此我们教师要深挖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大家都能参与的开放性问题。如:八年级数学(下)18.5.1实践与探索(华师大版):

例2.学校有一批复印

任务,原来由甲复印社承接,按每100页40元计费。现乙复印社表示:若学校先按月付给一定数额的承包费,则可按每100页15元收费。两复印社每月收费情况如图所示。

教材的三个问题的设置,局限性很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三个问题改为:从图象与文字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大,起点很低,但要求很高。它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不同的学生在探究中有不同的认识,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探究、挑战、创新的欲望,从而引起学生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论,有利于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例题的生长点,使问题具有生长性、延伸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例题的教学,最基本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训练其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观念、培养数学能力。而学生的知识只有自己长出来,才会最有用,才能充分培养创造能力。在例题的教学中,若能抓住其知识的生长点,在问题的设计中,注重它的拓展与延伸,揭示它本身蕴含的内在规律,使之反映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更为广泛、更为深刻,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把学生的思维层层引向深入。在研究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例题教学。

在新的学习中,学习者往往基于以往的经验去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新知识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而“生长”起来的。通过这样例题设计,促使学生在解决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问题时,依靠学生自己的经验、信念对新知识分析、检验和批判,从而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初步形成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以大大的提高。

从例题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有很多专家和学者的理念与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在教学中,我秉着“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理念,要在课堂教学中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引领学生展开深层的学习。促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探索中,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产生高层次的思维、深层次的体验和内在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叶信治,杨旭辉.深层学习与支持深层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国大学教学,2008(7).

深层学习 篇4

关键词:情商培养,言传身教,榜样作用

在少年宫的家长休息区,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件事:妈妈高兴地把一只刚买来的小鸡捧给孩子看, 孩子伸手就想抢过小鸡, 妈妈说:“轻点, 用力太大把鸡捏死怎么办?”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死了再买一只呗!”孩子的回答在令我感到诧异的同对, 也引起了我的深层思考。这位小朋友的回答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就是他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其实, 这个问题在不少学员身上也存在着。我不由地想起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人, 不仁而智, 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 是小器之勇”。可见, 陶行知先生把人格的发展摆在了与智力、体格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呼唤着我们在重视少年儿童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 决不能忽视孩子们情商的培养。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尤其在当前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的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应特别重视孩子们情商的培养。那校外教育应怎样发展少年儿童的情商呢?

一、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的确, 在学员心目中, 教师是最具权威的人, 孩子们习惯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师对人的态度、思想品行、行为习惯等对儿童有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教育者模范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直接学习的最好榜样。因此, 我们必须非常注意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员。我宫写生班杨××不幸身患重病, 急需一大笔钱住院治疗。我们知道了这件事, 首先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捐给了杨××小朋友, 使学员体验到老师的一份爱心, 接着对全体学员组织了一次“献爱心”的捐款活动, 孩子们省下了零花钱, 捧出了压岁钱, 捐给了急需钱治病的杨××小朋友。当家长从孩子们的手中接过这凝聚着浓浓师生情意的捐款时, 不禁流下了两行热泪。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牵动了老师和这么多同伴的心。通过这件事, 孩子们从老师身上懂得:我们要时刻去关心周围的人, 帮助弱者。在这一系列的感染和熏陶下, 孩子们似乎懂事了许多, 无论是“抗震赈灾”的捐款捐物现场, 还是“希望工程”的流动捐款箱前, 都少不了他们幼小的身影, 班上老师感冒了, 嗓子哑了, 不久, 就会发现办公桌上孩子们悄悄放上的润喉片、感冒药和水果。孩子们已初步懂得了对别人献爱心。由此可见“身教胜于言教”这一原则, 在教师对学员进行情商教育过程中是首先要遵循的, 我们要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学员, 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

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利用环境进行情商教育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 他说:“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都为形成情商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那么我们应如何利用社会生活来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呢?既要克服放任自流, 又要注意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

1.提高对孩子的期望, 逐步培养孩子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 他能做许多你不能做的事, 也能做许多你认为他不能做的事。”的确,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具备爱心、责任心, 那么教师家长都应对孩子充满信心, 对他们寄于希望, 必须要求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求他们学会关心除自身以外的一切人和事。例如, 我宫积极组织孩子们报名加入“爱心小天使”的队伍, 并集体为贫困学员庆祝生日、给社区孤巢老人送温暖等。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帮助集体和家长干些简单的劳动, 如通过为班级整理物品、擦桌椅等鼓励孩子们争当“环保之星”。随着年龄的增长, 安排他们所干的劳动和所负的责任可逐渐增强。

2.遵循“生活即教育”的原则, 教会孩子随时随地做好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行之行”的哲学基础上的, 他提出以生活为中心, 以实践为基础, 因此对学员进行情商培养, 让学员亲自实践, 亲身感受是必不可少的。陶行知先生还提倡“每天四问”, 他的这一方法不失为培养孩子爱心、责任心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帮助别人了吗?今天我礼让了吗?今天我做好事了吗?今天我收获到别人的笑脸了吗?”因为要想让孩子关心、爱护他人, 光靠老师家长说, 或者光靠让孩子们简单地背诵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是绝对不够的, 而必须让孩子亲身实践, 必须在生活中帮助他们形成这样的行为习惯。于是我宫组织开展“知荣 辱 树新风 争当进步之星”系列德育活动, 我们记录下班级内每个人每周所做的好事, 这些好事可以很简单的, 如为别人开门、帮生病的同伴拿小椅子等。当做好事成为一种习惯时, 我们发现孩子们已不满足这些了, 而去争做更有利于他人的事。接着, 我们通过评选“进步之星”, 组织学员讨论班级中发生的好人好事, 帮助学员提高认识, 让他们通过讨论, 由小见大, 学习别人的“闪光处”, 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 我们可喜地看到:桌椅脏了有人擦, 谁遇到困难大家都来帮忙。“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风气逐渐在少年宫形成。

3.依据“社会即学校”的原则, 在社会中为学员及时捕捉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陶行知先生比喻“社会即学校”, 就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只有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因此, 我宫常抓住生活中的良好契机, 不断为学员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例如, 我们在重阳节带领学员去福利院为老弱病残者慰问演出, 孩子们通过亲身的经历, 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在回少年宫后的讨论会上, 孩子们一致建议:以后我们要常去福利院看望老人、帮助老人, 要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元素, 抓住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让孩子们锻炼学习, 孩子们不仅能获得许多实际经验, 而且能逐步孕育出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优良品质, 并且懂得与他人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三、结语

深层搅拌桩竣工汇报 篇5

验 收 汇 报 材 料

扬州市金阳光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〇九年一月

扬州市利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3#厂房深层搅拌桩工程验收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你们好!

今天扬州市利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3#厂房工程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深层搅拌桩工程已竣工,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扬州金阳光建安公司项目部就工程施工情况作一简单汇报。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扬州大桥东广陵产业园内,由扬州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扬州东方设计院勘探,扬州金阳光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由扬州建扬工程监理公司监理。

本工程于2008年10月31日开始进行深层搅拌桩施工,至2008年12月4日完成全部桩基任务。本工程桩径为600mm,总桩数为994根,水泥掺入量为15%,具体桩长如下:(1)8.5米桩610根(2)7.5米桩309根(3)5.5米桩85根

二、工程基本技术要求

2#厂房桩径为600㎜,总桩数为994根。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55KPA,8.5米、7.5米桩单桩承载力为135KN,5.5米桩单桩承载力为94KN,三、现场现场施工

工程采用JB-1型深层搅拌桩机,在获得开工准许后进行现场施工,施工工艺严格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执行,并采用在“四搅四喷”的基础上进行桩头2米范围内二次喷浆搅拌的施工方法。

四、质量控制与检验

1、轴线定位与测量

根据甲方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定位、放好轴线,然后按施工图纸尺寸确定桩位。控制轴线偏差≤1㎝,桩位中心偏差≤2㎝,并经监理复核后正式施工。

2、垂直度

施工时桩机下铺设足量的枕木,铺垫平整,以确保桩机整体水平,前后及两侧水平偏差不超过5㎝,控制成桩垂直度偏差在1.2%以内。

3、搅拌速度

根据土质情况及桩机性能,每根桩的喷浆钻进速度和提升速度控制在0.8m/分钟。

4、水泥浆

根据每根深层搅拌桩长及配比确定水泥及水的用量,水灰比为1:0.55,现拌现用,做到不离析、不深沉。

5、桩长控制

根据设计桩底标高和桩机停机面标高确定入土深度,现场施工时在机井架上做好刻度,桩长达到设计要求施工电流一般均在60A左右。

6、桩体检验 首先对水泥进行复试并按设计要求做好水泥土试配,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施工观察记录工作,对每根桩的钻进下沉、提升的时间及水泥用量详细测定记录,施工中在监理旁站的情况下随机留取水泥土试块进行自然养护,然后送试验室进行强度试验。

施工结束后,由江苏工勘苑岩土工程测试有限公司进行了轻便触探、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单桩承载力检验,同时我单位对深层搅拌桩桩位偏差、桩径等进行实测。经检验深层搅拌桩保证项目:水泥质量、水泥用量、桩体强度、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项目:机头提升速度、桩底标高、桩顶标高、桩位偏差、桩径、垂直度均符合要求。由于水泥土试块龄期未到,因此本工程深层搅拌桩分项自评暂定为合格。

本工程在施工期间,得到了甲方、监理及设计单位的大力支持,使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深表感谢!

深层学习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深层次学习;试题编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89—04

命题工作与其说是一种科学,不如说是一种艺术。一方面,命题需要依赖经典测验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等测验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在理解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题干措辞、消除选项暗示、增加选项干扰因素等诸多命题要素上,又说明命题可成为一种艺术品加工过程。深层次学习能力的考查,能告诉测验报告阅读者有关考生认知加工过程,有利于诊断答题出错的原因。深层次学习,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与建构,但又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例如,Carmean认为,深层次学习具有5个要素:社会的、主动的、情境化的、自助的(Ownership)、协商的(Engaged)。[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帮助考查学生深层次学习能力。多媒体是媒体与内容的结合,既能以名词(拥有多种内容表现形式的媒介)理解,也能以形容词理解。多媒体大大扩展了信息媒介的表现方式,是文本、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和其他可交互媒介的集合。[2]计算机支持的多媒体技术,能扩展教育与心理测量试题的表现形式,从而有利于考查被试深层次认知水平。

本研究提出“如何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深层次学习能力的测验试题编制”问题,拟从深层次学习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分析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设计多种新题型以作参考。

一、深层次学习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近十年计算机支持的语言类测验得到空前发展。一方面,它可以节省测验实施与评分时间,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还可根据考生答题水平变换试题,这些优势是传统纸笔测验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相对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测评技术不能满足用户获取教学反馈和富于启发意义的教学提升。例如,据John Jamieson的介绍,ForumEducation.net、Wordskills.com等早期在线英语测验系统,尚不能较好考查学生对语法、词汇的认知加工过程。[3]

1.深层次学习

关于学习的研究,指引我们更深刻理解学习,从而形成“深层次学习原理”的观点。深层次学习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交互和创造知识,而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与再认识。这些观点与一般学习理论研究有所不同,它是以学习者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基础知识,我们无法完成复杂问题的解决或进行调研,无法将类似或不同的概念进行区分,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等。本研究引用了深层次学习的研究课题,发现它们没有将基础知识作为复杂学习的前提,如表所示。[4]

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多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例如,葡萄牙学者J. R. Galvao探讨3D建模技术、Flash动画制作,以及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编程在设计、制作教育或培训素材等方面的可行性。[5]

引进拥有多媒体技术支撑的计算机测试技术可满足考核内部认知结构的要求。例如,人们开发音、视频综合的音乐常识考核题,给出Korean,Swan Lake,Irish,Jazz和Ribbon等5项舞种。[6]考生被要求将正确的音乐五线谱连接到相应的舞种配音当中,且题干中不加任何提示信息。该题考查了学生多项认知技能:五线谱韵律的识别能力,舞蹈技能掌握水平,五线谱阅读能力,乐器及其音色等,所有这些音乐学科的认知技能构成了成功回答这道题的因素。试题编制者另可设其他考核形式,例如采用视频特技,设计舞蹈演员的动作轨迹的拖曳效果,以掩盖民族服饰带给考生的提示,增加考试难度。

概念图试题也是一种创新题型。命题者可选择从考生的答题记录出发,探讨思维导图结合超媒体链接技术在测评中的应用。例如,利用概念图进行高中物理试题的设计与编制,研究表明:与传统测验陈述性知识的选择题相比,概念图试题具有建构性、发展性和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等特点。[7]

综上所述,仅依靠传统的测验思维和静态、缺乏互动的试卷,不能满足考生获取富于教学启发意义的反馈的需求。第2节从分析如何编制满足这一需求的试题出发,深入分析线上试题编制的QTI标准规范,探讨如何将计算机多媒体元素加入命题工作中,提出解决方案。

二、试题QTI标准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

1.试题资源的建设标准

本小节从技术实现层面阐述信息系统内,试题设计、编制的要求。试题互操作规范(Question And Test Interoperability, QTI)2.0版本是当前发展比较稳定的试题制作国际标准,其设计初衷是让测验题目设计者所设计的题型可以共享与再利用。经过多年技术积累,该标准的2.1版本具备21种题型的命制能力。在我国,CELTS—10.1基于QTI基础在试题、题项和响应部分提出:通常用题项类型或题型表示应答的类型都是不准确的,本标准定义了“响应类型”作为用户应答类型的惟一标识,如单选中的标识符响应或填空中所填入的字符串响应等。教育资源建设规范CELTS—41.1(CD2.0)所枚举的题型有:判断、单选、多选、匹配、填空、作图、计算、简答、问答、论述、实验、作文、改错等。同样的练习可有多种不同的呈现类型。

由上述分析得知:QTI规范兼容计算机多媒体元素的插入,可在题干、选项部分插入除传统平面文本文件之外的其他多媒体元素。下文将关注如何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的英语测验新题型。

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

选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题干、选项的多样化编著,是我国新课标发展的需要。

许多省市在高考英语卷命题工作中,应新课标要求,采用新题型对英语命题工作进行改革。例如,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强调“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供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2009年浙江高考英语卷推出信息匹配这一任务型阅读题的题型,真实反映了《课标》所强调的认知属性掌握水平。[8]

(1)程序类知识的考核

图1是笔者使用WondershareTM公司的QuizCreator进行浙江2009年英语高考题的模仿,橙色导航栏中的“旗帜”表示试题收藏功能,右侧是音量控制与试题锁定,这些新功能使考查、诊断学生的深度更向前迈进。

图2结合音频的形式考核学生对介词的语法掌握情况,指出某些短语在特定语境下的语义等。既可摆脱文本的枯燥,又可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又如拖拽题要求考生将正确的项目拖拽到正确的位置,听写题,或者给乱序的单词排序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陈述类知识的考核

旧的计算机支持测评活动中,多以选择题等客观题形式出现,以供施测人员读取最终结果。而与此不同的是,基于认知诊断评价理念设计、编制的试题,更注重考生答题“证据”的收集。施测者需要知道考生的解答步骤、过程,需要额外题型的帮助,亦即需要计算机项目自动生成技术的帮助。图3中,木箱在计算机屏幕随机移动,考生被要求根据木箱移动猜测即将要考查的词汇拼写,选填正确的字母,完成一个单词的拼写。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单词记忆与辨别能力。

图4根据试题QTI规范,设计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热区匹配”题型。其中(a)使用标准的文本呈现,图(b)使用带有热区的图形呈现。二者测试体验与认知考核的力度存在区别: 左侧(a)图考查记忆,右侧(b) 图考查记忆与地理位置鉴别。

(3)综合题的考核

学习者的内部认知技能有时还受到社交情境的影响。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构建虚拟的社区,这样访问者即可通过登录网站、使用摄像头与耳麦与他人沟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网络社区当中由多人共同访问、解答,这种协作技术的应用正日益增多,例如在协作设计三维玩具,锻炼美术编辑能力与协作能力。又如,利用Google Earth辅助自然地理教学、几何画板辅助数学平面几何教学。事实上,迄今为止很多新技术支撑的新题型都加深了对考生内部心理认知过程的评价。

图5这个英语综合题考核了学习者几方面的能力:识图及理解能力;听力能力(题目:Is Ana reading a book at 7:55?不是直接呈现出来,而是以听力的形式读出来);考察口语能力(题目读完之后会出来两个答案,学生不是选择答案,而是直接将答案读出来,语音识别技术可自动判断学生给的答案是否正确)。

总之,按照认知诊断理论的观点,在试题编制与设计上,通过改动题干的具体情境和题型的方式,来诊断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和基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属性掌握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探讨了诸多新题型在测评深层次认知技能的潜力。这一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尚未多见。本文尝试拓展试题编制、设计的表现形式,为此后认知诊断评价活动的继续开展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试题打基础。本文所设计的新题型不适用于任何需要革新的测验场景,而且受到试题编制工具的限制,因此它代表的是新题型在挖掘学生解题过程的内部认知水平上的潜力,供试题编制人员改善试题质量之时参考。

本研究建议:多媒体试题库的构建依靠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技术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Carmean.C. Mapping the Learning Space[EB/OL]. http://www.west.asu.edu/nlii/learningmap.htm. 2002—12—15.

[2]维基百科. Multimedia[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ltimedia. Access Date:2012.3.15.

[3]Joan Jamieson. Trends in computer—based second language assessment.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Printed in the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5, 228—242.

[4]Patricia McGee. Learning Objects: Bloom’s Taxonomy and Deeper Learning Principles[M].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2003.

[5]J.R. Galvao, P.G. Martins and M.R. Gomes. "Modeling Reality With Simulation Games for a cooperative learning,"[M].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2000: 1692—1698.

[6]Irene Cheng, Walter F. Bishchof. Multimedia item type design for assessment human cognitive skills[R].2007.

[7]刘桂花.物理教学测验新题型——概念图试题的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6.

[8]田福军.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揭秘:信息匹配题[EB/OL].http://bj.xdf.cn/publish/portal24/tab16990/info591034.htm, 2010—11—10.

沉入语境,深层阅读 篇7

一、善用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教学就是通过勾连文本上下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解读文本的方法。黄江厚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出发, 要有整体感知意识, 理解相关内容要联系全篇, 联系上下文, 避免断章取义。”由此可以看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时就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义场, 勾连上下, 领会词语、句子、段落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社戏》一课时, 文章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好词佳句的品味揣摩,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教学时, 有学生提出了质疑, 社戏并不好看, 豆也很普通, 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却这样描写“真的, 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 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我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了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的方法, 首先问学生:“作者在平桥村生活得怎样?”“很惬意。”“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因为有了远客, 村中的孩子得了大人们减少工作的许可, 来陪我玩, 我们一起掘蚯蚓, 钓河虾, 偷豆, 看戏……”“这些生活经历作者在自己家里有过吗?”“没有”。“你从哪看出来的?”“文章结尾”。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 学生通过勾连上下语境, 进而明白了正因为这些生活都是作者不曾经历的, 所以更令人难忘, 作者难忘的是农村的特有风光、新鲜的空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农村人民善良淳朴的品格。所以作者认为那社戏美好, 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这个课例中可以看出, 对于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想一想, 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巧用认知语境

所谓认知语境, 是指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背景。运用认知语境教学就是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未知问题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 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产生阅读期待, 进而对文章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 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修改或者回忆, 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端午日》一课时, 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个基本了解, 从阅读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课堂教学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巧妙地运用了认知语境引领学生阅读, 首先, 教师问学生, 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对初中生来说, 对这些知识都有了一定了解, 很快就说出了“春节, 端午节, 清明节, 中秋节”, 在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端午节有哪些了解, 你都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 有同学会说吃粽子, 有同学说赛龙舟, 有同学说喝雄黄酒……在这种认知语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为接下来的深层阅读打下了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 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在阅读教学中, 巧妙运用学生的认知语境展开教学, 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入。

三、妙用虚拟语境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对话型语言交际活动, 因此, 结合教材文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虚拟语境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角色表演、想象写话等多种形式解读文本,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晏婴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从容应对的谈吐机制, 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分别站在楚王和晏子的立场上进行对话, 在这种虚拟的语境中, 学生好像穿过了历史的长河, 回到了那个针锋相对的历史舞台, 在学生的精彩对话表演中, 对晏子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外交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虚拟语境中, 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角色表演或者放飞想象。在这种语境里, 学生充分站在文本中人物的立场上思考解决问题, 与主人公亲密接触, 从而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

四、捕捉现场语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 有学生思维的碰撞, 有学生智慧表达的生成。捕捉现场语境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 教师适时捕捉教学中有价值的信息, 临时对教学目标、教学话题或者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以达到引领学生深层阅读, 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时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并说出理由, 在学生汇报交流环节, 有学生就“坐了好久, 他心里腻烦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 不如爽性出去试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 祥子的悲惨遭遇是他自己造成的, 他如果在家里不出去或者找其他工作来做, 这样的情景就不会发生, 他的一番话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共鸣。在这种教学情境下, 抓住这个现场语境, 我是这样引导的:真如这个学生所说吗?请你结合祥子家庭状况和当时社会背景想一想, 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再次深入文本, 感受到了祥子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社会造成的, 他只是生活在底层农民形象的一个代表, 不管干什么都摆脱不了受苦受累的悲惨命运。

在语文教学中, 适合教师捕捉的现场语境有许多, 有时可能是学生一次错误的回答, 有时可能是师生的一次逼真的模仿……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及时捕捉现场语境, 巧运用, 妙生成, 从而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五、激活生活语境

激活生活语境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 把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阅读教学服务。教育实践经验证明, 学生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越接近,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进而轻松推想出某个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意思。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背影》一课时, 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 为了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认为文中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2儿子为什么一直想流泪, 他又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 这次为什么这么感动?教师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阅读兴趣, 在深入阅读中明白了文中父亲为儿子做的几件事是在祖母去世, 满院狼藉, 变卖典质, 父亲失业。失去亲人, 父亲的内心也非常悲痛的情况下发生的, 由此更可以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所以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一直想默默的流泪。至此, 学生对父亲做这些平凡的小事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感受, 为了有效拓展文本, 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我又继续引申, 在你的生活中, 爸爸妈妈曾经为你做的哪些事你印象最深刻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生活是学生赖以生存和学习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生活是他们最熟悉的场所。在教学中, 灵活运用生活语境, 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带动下, 提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认识, 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语境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关于语境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要沉入语境, 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阅读, 真正体现按照语文的规律来教语文、学语文, 那么, 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陈剑峰.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管窥[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31) .

[2]袁爱国.读《面向多元化的语境:语文教育的反思》[J].语文建设, 2012 (19) .

马原《虚构》的深层意蕴 篇8

《虚构》文本本身最大的特色的确是它“小说的小说”叙事模式。从作者、隐含作者的区分来看, 作者马原是多文本的创作综合体, 它不仅创作了《虚构》, 还有其他的众多小说, 他是他所有作品的复合体。作为《虚构》作者的马原即隐含作者, 只是作者马原这个三维立体物的一维, 他只“在”《虚构》这一文本中, 而在其他文本中则是“不在”和缺失的。世界上所有存在都是相对出现的, 有隐含作者必有隐含读者的存在, 《虚构》作者所期待的隐含读者是摆脱传统小说接受视野的读者, 这个读者应该接受隐含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小说创作就是虚构, 隐含作者期待的隐含读者是能将小说创作与现实明确区分的理想接受者。作者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形式方面的先锋探索是很引人注目的。但是作者如果只停留在艺术形式的特异性追求上, 为“元小说”的建构而建构, 最终必将解构自身。故而笔者认为马原的《虚构》能至今都让人驻读的原因还在于其文本所带给读者的人文反思。

《虚构》的叙述者“我”是隐含作者的代言人, 他并不等于作者马原, 也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 他只是隐含作者在创作小说时虚构的人物, 并借他的视野和话语来阐发自己的故事。可以说, 《虚构》隐含作者借叙述者的叙述制造了一个多重的“他者”世界。作者马原在“他者”世界的框架建构中以人文的精神关怀使其文本丰润厚重起来, 这使得文本形式的躯壳不显得干瘪空洞, 从而使文本获得直击人类心灵的震撼力。

一、被叙述者的他者世界

叙述者处于正常人的、男性的世界;被叙述对象是麻风村的全体封闭世界, 这是一个非正常人 (残疾人) 的、非男性的世界。后者相对于前者的“自我”而言是一个他者的世界。萨义德曾提出:世界是完整的, 但当我们面对我们所陌生的事物时就会将这个陌生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分离开来, 因为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总是会感到恐惧, 并且为了克服这种恐惧而将“他者”世界主观的定义为是在思想与行为上与“我们”相异的, 进而将其视作比“我们”低级的对象, 使得“我们”有了看和叙述的权利, 而将“他者”置于被看、被言说的失语状态。由此看来, 叙述者作为有话语权的“自我”, 因为他处于正常人和男性的世界而具有了随意进入非正常人的非男性的世界的权利, 有了言说作为弱势群体的“他者”的权利。作为“他者”的麻风村被叙述者则不能随意离开这个被主流意识形态人为划分出来的“他者”世界, 他具有被看与被言说的权利, 却没有看与言说的权利。

二、非正常的女性的他者世界

叙述者“我”不想作为旁观者而想作为参与者走入这个“他者”世界, 但是他无法跨越主流意识形态下创造出来的“自我”与“他者”世界的泾渭分明的界限。他作为正常人进入麻风村是通过非正常的途径, 这是叙述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 但这种反叛的力量是孱弱的。进入非正常人的世界后他遇到了村中会说汉话的唯一女性, 这个女性是“无名”的, 他们两者可以沟通的缘由是“这个女子是会说汉话的”, 语言在此也有了区分“自我”与“他者”的力量, 汉语作为主流意识社会的语言与“玛曲村”的藏语之间的两级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除了语言的认同, 男性叙述者与女子的界限依然泾渭分明。这种界限既是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也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形成的。打破这两种对立的途径是———“我”与女子产生感情并发生性关系。叙述者“我”又将自己置于“自我”的地位, 女子因为有生育能力而沦为男性的“他者”地位, 因为在叙述者作为男性的视野中, 女子之所以成为他的性伙伴, 只是因为她仍具有作为女性应该具有的生育能力从而有了作为人的生命力, 否则她只是一个物的存在, 不可能与主流社会闯入者产生任何联系。从这一角度而言, 女子相对于叙述者仍然是处于“他者”的地位。

三、他者世界中的他者

作为珞巴人的小个子与说汉话的女子之间, 由于传统的种族观念而使珞巴人小个子在麻风村的封闭世界中也处于“他者”的地位。虽然小个子与汉话女子之间曾有过亲密关系,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因为种族的等级关系使麻风村中的年老妇女可以说是最弱势的群体, 首先是作为相对于正常人世界的残疾人成为“他者”, 其次是作为相对于男性世界的女性成为“他者”, 三是由于年老而丧失作为女性体征的生育能力而成为正常女性的“他者”, 三重他者的地位使这群麻风村的年老妇女完全处于失语状态———她们基本上不说话以至于叙述者在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在楼下还还住着一群妇女, 和女主人公在一起的两位老年妇女除了晒太阳外, 唯一的乐趣是互相喷鼻烟, 这是她们唯一的生活乐趣。

四、主流世界中的他者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文本中麻风村的唯一会说汉话的老汉:叙述者进入麻风村所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会说汉话的老汉, 老汉在麻风村是从来不与人来往的, 叙述者会说汉话以及他的来自外部世界, 使老汉事先构设好的叙述模式得以实践。老汉与叙述者的对话是存在于老汉的无意识层面的, 我们知道人的无意识层面是由于个人受到压抑或遗忘而形成的, 他通常是存在于人的梦境中, 而叙述者与老汉的叙述恰如在老汉的梦境中, 是属于老汉无意识层面的叙述模式。老汉因为长期处于失语状态, 在他的意识层面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意识, 而只具有动物的意识, 就是这种动物意识使得老汉违背常理的与“淫狗”之间存在不寻常的关系, 纯粹动物性的关系是建立在动物性的意识层面上的。当叙述者“我”打断了老汉无意识层面的叙述程式, 造成老汉无意识层面的东西闯入他的意识层面, 使它作为人的意识觉醒, 从而对之前的动物性的意识感到羞耻, 最终使得老汉在十分厌恶的杀死“淫狗”后自杀。

从主流社会中分离出来的他者世界到他者世界中的等级世界, 马原在《虚构》中确立了很多的他者形象, 这仅仅是他的“白日梦”吗?他为什么要设计这样惨烈的故事, 仅仅是作为叙事手法所玩弄的游戏吗?也许隐含作者的意图未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层面上。在掩卷沉思之余, 我们能体味到的是“马原”这一叙述者背后的隐含作者除了能娴熟运用西方新叙事手法外还有深切的人文关怀隐藏其间, 并给读者心灵带来一种启示的力量。作为先锋代表作家的马原建构接纳并内在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 这一行为本身必须被置于其所身处的特定历史语境中考察。在面对先锋作家对于形式追求的目的时, 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写作的自由”和“解放想象力”。同样身为先锋派代表作家的格非在他1989年发表的被视为先锋派宣言的《虚伪的作品》中就提出:“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 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 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正是这样一场“象征的革命”是马原的《虚构》不可能只停留在形式的追求与内容的虚构和空洞上。

正如马原在《虚构》中所说:“我当然还写了一些我的同类的生生死死, 写了一些生的方式和死的方法……大概我这样做是为了证明是不同凡响的作家。”马原的不同凡响如果只体现在形式的追求上, 很多写手都可以竞相模仿来成就“不同凡响”, 但为什么马原对叙事形式的探索能震撼人心, 正是他独具的慧眼、能洞穿事物的真相, 见人所未见而言人说未言。

他者的概念曾被黑格尔所使用, 他认为如果没有他者的承认, 人类的意识使不可能认识到自身的。《虚构》中构设的他者形象是富有层次性的, 从被主流世界摒弃的他者麻风世界的建构, 到麻风世界中的源于男女种族及年龄差异造成的人类普遍意义上他者世界的建构, 多重他者世界的严密构建体现了马原对他者即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我们不应该忘记, 当我们有差别的对待或谴责他人时, 我们实际上是在拒绝我们自己视为与我们完全对立的不协调的那些方面。麻风村的人被正常世界拒之门外, 是因为正常的我们发现他们是危险的, 并由此对他们做出强烈的排斥反应, 是因为我们难以将局外人纳入我们的范畴。“一个人对局外人的处理, 反映出个体对她/他无意识的恐惧和欲望的态度”。马原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敢于打破世俗观念、冲破主流意识形态并有对他者认同和关怀的叙述者, 这一叙述着有着对他者世界的融合与包容, 从而使他具有了跨越他者界限的勇气并从朦胧模糊的他者世界中找回镇静。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认为的:“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我们所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东西, 而不是把他者理解为一种威胁, 或至多是一种讨厌的东西, 而尽力不予接近。”马原正是通过虚构麻风村的他者世界和塑造勇敢地他者世界的闯入者来表达自身对他者的关注与关怀。如果如马原所说他有时候开始动笔了, 还没有构思好整个情节, 而是边编边写, 经常是把创作尝试和被创作世界合并起来的话, 这种富于层次性的含有理性的逻辑严密的设计凌驾于非理性世界的建构, 不能不说是隐含作者马原对他者人文关怀的良苦用心。

马原虚构的被遗忘的他者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意识形态的错误的认知。当主流意识形态将我们的存在和居住的世界奉为存在的一个中心的负责的自由的代表的时候, 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幻觉, 有主流意识形态创造的主流世界实际上也是一个虚幻的存在, 如果意识形态受到反驳或反对, 他的神秘的自我与信赖就会瓦解暴露。马原在《虚构》中也想通过这种形式的革命来对主流社会虚设的等级制度进行解构。这种虚构是对本身就是虚设的主流与非主流、自我与他者、男性与女性、多民族与少数民族、年轻与年老间众多二元对立的消解, 由此消解我们也能体味出作者马原对二元对立世界的挑战和对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马原马原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84.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绩效考核的深层思考 篇9

1、设定原则

(1) 考核的真实客观性。在制定设计之初, 就要本着设计制定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应针对客观考评资料进行评价与考核, 以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如果设计不顾本单位实际, 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 既失去了真实性, 也失去了客观性。即使模式再新潮、再优越, 也是别人的, 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也就难以有效。

(2) 要有差异性。不同的岗位、不同类型的人员, 要有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设计与考核, 考核等级之间应有鲜明的差别界限。这里的差异需要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者细心分析研究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找出人员之间的异同, 针对性地设计制定绩效管理内容。

(3) 公开透明性。设计和制定绩效考核方案要有透明性, 让被考评者了解考核的程序、方法和时间等事宜。只有公开透明才能使被考评者对绩效考核工作产生信任感, 对考评结果也易理解、接受。

(4) 要有沟通性。任何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会有它不足的一面或欠缺的一面。这是因为: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要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高度吻合, 否则就会出现制度漏洞。这是其一, 另一个原因是形势在不断变化, 有它与时俱进的一面。不断地沟通一方面能弥补漏洞,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 另一方面能通过考核者与被考评者的沟通, 解决被考评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 要具有发展性。绩效考核不能就考核而考核, 考核是手段, 是方法, 而不是目的。因此绩效考核内容方式都应是动态的、发展的。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人员和团队的成长与发展, 而不是惩罚。

2、应注意的问题

(1) 领导层对绩效管理系统的态度和关注程度是决定系统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绩效管理是一个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关键之处, 涉及到整个团队的竞争能力。绩效目标的确定是围绕一个单位的工作方针确定的, 是与各项发展相协调的, 所以说领导层要对绩效管理系统的建设全力支持。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 人员都有个理论与实践的水平问题, 理论部分是专业基础在哪个水平上, 专业知识是否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即使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或企业员工也有个应知的理论基础。但应知的再多, 考核成绩再好, 与实践相合不够, 还不能达到绩效管理的最佳程度。理论是应知, 实践是应会, 应知应会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高效。

(3) 在绩效管理系统制定之初就应有公开公正、有透明度的原则, 如果不坚持这个原则, 设计制定的系统再细致, 也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绩效管理系统是长效的, 公开公正、有透明度正是保证这种长效的原则。保证公开公正, 提高透明度, 要有发布绩效评价和诊断公平的申诉程度, 就是俗话说的“有理有处讲”。

二、绩效的激励机制

1、责任激励

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与其工作动机被激发的程度直接相关。因此, 在设计制定激励机制时都要考虑到激励点。在现实中, 不但能力相同的人常常会做出不同的成绩, 而且能力差得人往往还可能比能力强的人做得更好。这就是由于管理者对下属能发正确实施责任激励。赋予下属责任时, 一定要善于把握时机, 把交代责任作为实施责任激励的起点, 鼓舞士气, 激发责任人的上进心。在检查下属员工责任时, 要有步骤和目的, 还要善于把检查督促的过程变成“二次激励”的过程, 在追究下属员工责任时, 也不能忽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应在分析造成履行责任不力的原因基础上, 根据责任的大小, 区别情况采用不同的追究形式, 并尽可能融隐性激励于追究, 力求使追究的下属少受一点挫折, 多得一份鼓励。

2、分类激励方法

(1) 对高热情、低能力人员的激励。这类员工工作热情高, 工作态度端正, 但工作能力较低, 多见于一些刚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和刚走入社会的青年。其一, 培训激励, 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首要的是要有一个短期的导入性教育培训, 使他们能在短期内熟悉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然后深入到一线, 熟悉运作流程。等到熟悉一段时间后, 最好为每个人指定一位指定“导师”或“师傅”。一旦员工进入岗位后, 还要进行岗前培训。这部分人往往比较有进取心, 素质也比较高, 培训的重心应放在专业或技能上, 以尽快进入角色。其二, 精神激励, 增强员工主人翁精神。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对这类员工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比如经常召开一些座谈会, 直接倾听他们有无实际困难, 进入新单位有无不适应或有什么打算和要求。这种沟通一方面能解决员工的很多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其三, 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精神激励的对应面, 就像是战车的双轮, 少一个都无法运行。只有精神激励会使激励空洞无物, 而光有物质激励更会使员工偏离单位的价值取向, 会产生“一切向钱看”的后果。

(2) 对高能力、低热情人员的激励。工作能力较高, 但工作热情比较低的人往往是那些对于自己的岗位或长期的发展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对于此类人员的激励应首先了解他们为什么工作热情不高, 是对薪酬待遇不满, 还是对领导有意见, 或是人际关系有问题, 只有找到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其一, 激励和鞭策相结合。高能力、低热情的人有较高的专业能力或岗位技能, 不需要太多的培训, 只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和鞭策措施就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一方面要对他们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 不断地鼓励,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前景, 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方面又要对他们提出具体的期望目标和要求, 给予他们一定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不断鞭策其努力, 以不断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组织的目标。其二, 竞聘上岗和岗位轮换相结合, 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或多或少都会使人产生一种倦怠的心理, 对于这些对现有岗位失去兴趣的高能力人来说,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换岗位。因此, 要积极探索和采用岗位轮换、竞聘上岗的方法, 使有能力的人可以竞聘到具有更高岗位要求和更高待遇的岗位上, 将重新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其三, 加强沟通与及时疏导相结合。对于一些有能力、有贡献的人单位领导要区别对待、特别要防止一些“怀才不遇”者的牢骚和不满感染到整个单位, 那样, 对其他员工的影响就太大了, 甚至会影响到单位的声誉。因此, 采取及时的、全方位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3、绩效工资的激励

(1) 向关键岗位的激励。其一, 对关键岗位实施激励倾斜时, 要注意一线、二线各部门的激励平衡, 不能因为部门职能的不同, 或由于岗位所在部门的区别, 出现大幅度的待遇差别。这一点在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中要引起注意。所谓向关键岗位倾斜, 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个限度就是统筹兼顾, 做到合理地倾斜, 适当地倾斜。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个部门重要, 哪个部门不重要。目前有的事业单位在向关键岗位倾斜时存在问题。如有的人认为, 在研究院所, 管理部门重要, 科研部门不重要。管理部门职工的绩效工资普遍高于一线部门, 这是一种“重管理, 轻业务”的不正确导向。如果按照这种思路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 对关键岗位实施倾斜, 会引起部分职工的不满, 导致职工不愿意到一线部门工作, 影响一个单位的发展。还有的人认为正相反。认为科研部门重要, 管理部门不重要, 职工的收入出现明显差距, 由于待遇的差别, 使得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在管理部门工作, 即使在管理部门工作也没有工作积极性, 致使管理混乱, 因此, 在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时, 要注意一线、二线各部门的激励平衡, 做好统筹兼顾。其二, 向关键岗位倾斜突出的是岗位, 不是部门。因为, 一个部门并不是每个岗位的工作责任程度都相同, 工作复杂程度都一样, 有责任大的, 也有责任小的, 有工作复杂程度高的, 也有工作复杂程度低的。也就是说, 在确定向关键岗位倾斜时, 不能一概而论, 凡是某一部门的岗位奖励性绩效工资都比另一部门同等条件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高, 如果一个事业单位出台这样的分配激励倾斜政策, 必然引起部分人员的反对。其三, 建立绩效量化考核体系。这是向关键岗位倾斜的前提条件, 也是基础工作。如果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绩效指标不明确, 或绩效考核不到位, 激励倾斜就出现问题。现在, 有的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绩效工资普遍低于一线部门, 其中原因之一与此有关。一线部门的绩效指标都是量化指标, 工作业绩容易被大家承认, 能够说清楚, 容易实现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 体系岗位价值。而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都是定性指标, 说不清楚, 岗位价值难以体现。如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 无论是一线部门, 还是二线部门都采用绩效量化考核, 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中, 就能够合理地解决向关键岗位激励倾斜问题。

(2) 向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人员的激励。所谓向业务骨干激励倾斜, 就是以绩效论英雄, 以能力论成败。不管是老职工, 还是年轻人, 只要是业务上的主力, 就应当给予奖励。对于行政级别高、技术职称高的人, 其岗位工资高, 对其能力和过去的贡献给予承认。对于业务骨干, 无论其行政和技术职务高低, 都应给予激励倾斜。这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在事业单位并非完全如此。有的事业单位奖励额度完全是与行政级别挂钩, 与技术职称挂钩, 一个行政级别或技术职称低的人, 即使是一位业务骨干, 肩负着重要责任, 完成了大量工作, 也有可能奖励性绩效工资低于他人。此种状况应当引起注意。一般情况是行政级别高、技术职称高的人, 通常是业务骨干。但也存在个别行政职务高、技术职称高的人不是业务骨干, 对这样的人就不应当给予激励倾斜。因此, 在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 要处理好行政职务、技术职称以及业务骨干三者之间的关系, 即通过岗位系数设定和工作专项奖励措施, 对干活的人进行激励倾斜, 不要让干活的人吃亏。所谓向突出贡献人员激励, 就是向绩效卓越者倾斜, 即他 (她) 不但是业务骨干, 完成了大量工作任务, 而且还在某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就是向突出贡献人员激励倾斜的内涵。此项激励政策非常重要, 它能帮助解决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在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 哪些岗位或哪些人员会做出突出贡献, 不好预测, 很难以设定岗位系数的方式给予激励。解决此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对于年终考核绩效卓越者, 贡献突出者, 在兑现岗位系数绩效工资的同时, 另加一次性专项奖, 体现其工作价值, 实现向突出贡献人员激励倾斜。

(3) 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绩效工资激励倾斜原则为:一要做的稳定, 二要产生激励。稳定是首要的, 不能因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 而引起一个单位的不稳定, 产生消极情绪。如果为了稳定, 而“吃大锅饭”, 搞平均主义, 也是不行的。要在稳定的前提上, 通过设置专项奖励, 让奖励性绩效工资产生激励作用。这两者须同时兼顾, 一是岗位系数的倍数不宜差距太大, 一般事业单位的岗位系数控制在2倍左右, 行政级别较高或管理层级较多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可控制在3—4倍。这样的倾斜力度一般不会引起矛盾或不稳定。二是必须经过民主程序。岗位系数的设定, 无论根据什么因素或根据什么条件设定, 都要经过职工充分讨论,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认可。否则都不能采纳, 不能实施。三是向业务骨干和关键岗位倾斜。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重点向实干、能干工作的人员倾斜, 体现工作价值。四是向突出贡献的人倾斜。对于做出工作实绩, 绩效突出, 有贡献的人给予专项奖励。

摘要:薪酬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是企业或事业单位需要长久探索的课题。现代管理不仅摒弃了传统的经验管理, 而且进入了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的新时期。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 设计制定的合理与否、科学与否, 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竞争实力。

绩效考核管理的深层思考 篇10

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 所以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以保证绩效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 通过绩效管理把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分解到部门和员工, 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发展捆绑在一起, 形成利益共同体, 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二、绩效考核管理的背景

1、没有营造好企业绩效氛围

大锅饭的传统思想已经在员工头脑中根深蒂固, 多少年来趋于平均分配的制度和绩效差异很大。我们要扭转过来, 消除阻碍, 得树立全新的绩效管理理念, 观念是无形的, 却要实实在在的深入到员工心中。

2、绩效分配不均衡

实施绩效管理前, 企业员工收入只能靠出班不出班等简单的表面的现象来拉开档次。甚至出现一定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也就是没有抓住关键绩效指标, 导致企业薪酬分配不均匀。事不公则心不平, 心不平则气不顺, 气不顺则难和谐, 分配不公不仅单纯是经济利益问题, 而且是关系企业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所以在理顺管理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 要有一套切合企业实际的一套薪酬分配制度。

3、指标难以量化

绩效工资会遭遇诸多技术性问题, 有一些岗位无绩效评估基础信息和关键数据等。这些要搞不好可能会引起巨大的矛盾甚至群体性的不满, 成为绩效工资的障碍之一。

三、绩效考核管理实施的过程

1、制定目标:各个岗位应该遵守和完成目标。

2、指标考评:各项指标制定要切合实际, 科学规范, 能体现员工的差别。

3、面谈沟通:对员工利益和成长负责, 可以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

4、检查考核:按照一定要求对员工进行日常检查和年终考评等。

四、绩效考核管理实施的对策

要想真正的实现绩效工资制度, 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方法和体系, 当然绩效工资的执行到位也很关键。企业内部要在公平上做好功夫, 要在人才鼓励、职务晋升、岗位评估、工作绩效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绩效改革就是让员工参与让大部分人受益的过程。

1、将绩

破除平均主义思想, 深入细致的宣传绩效分配的意义, 树立企业竞争意识, 消除对绩效的不良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培训进行绩效知识的灌输, 叫员工接受, 最重要的是叫大家参与设计绩效考核指标。

2、以人为本, 以劳为主,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原则

企业的各种举措包括收入分配要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 在实施收入分配方案时要给员工激励也要给压力, 使员工要不断的提升自己, 创造更多的业绩, 采用效率优先, 公平的分配制度, 适当的拉开工资差别, 充分体现岗位和能力贡献的不同。

3、科学定岗, 明确职责,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和确保酬薪激励作用

科学合理地定岗、定员、定工作量, 建立健全的目标管理制度、质量评估制度、考勤制度等。充分考虑各岗位工作量、责任、风险等因素, 制定和测算出适当的岗位绩效分配系数和标准。组织全体员工对企业结构和岗位重新梳理, 重新划分, 使各项工作分工明确, 职责分明, 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价值作出明确规定等等。制定一套合理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必须坚持考核主体和考核方法的多样化。被考核者自己、被考核者下属、被考核者的同事及客户等都是考核主体。考核方法是多样的, 比如360全方位考核法, 量表考核法, 平衡计分法等, 我们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 中和各个方法, 找到适合本企业考核方法。调动全体职工都参与关注企业的理财状况, 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 减少浪费等确保整个企业效益。企业和员工形成风险共担、责任共负、效益共创的联动关系。绩效考核方案要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 经员工大会集体讨论并通过。接受财政、人事、审计和统计部门的监督和审查。

4、引入宽带酬薪制度

宽带酬薪就是指原有数量较多的工资级别的跨度范围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代替。将原来狭窄的工资级别进行重新整合压缩, 将酬薪压缩成几个级别, 同时将每一个酬薪对应的范畴拉大。这种宽带酬薪打破了等级森严的官僚层次型组织结构和束缚员工主动性和潜能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能支持企业的发展, 注重员工的技能增长, 工作能力的提高和绩效的提升。拉动员工参与薪酬决策, 推动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加强激励机制

激励指创造各种满足需要的条件, 激发企业员工的动力, 使企业成员产生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激励可以让员工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使员工感到力有所得, 才有所展, 劳有所得, 功有所奖, 能自觉努力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进。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工资和福利作为物质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动力。但光有物质激励可能会使员工的价值取向产生向钱看的后果, 所以精神激励也尤为重要。领导关心员工, 开座谈会之类的, 听取员工的心声和要求, 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促进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既兼顾企业经济承受能力, 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激励性薪酬体系。绩效管理将员工的职责, 能力, 绩效和薪酬统一在一起, 将高素质人才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旭尧:《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法制与社会》2011, 08。

[2]《企业绩效管理中的绩效沟通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 2010 (10) :72。

让“对话”走向深层 篇11

一、重视语感,注重语理

新课标强调“感悟”和“人文性”,但这两个概念均带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难以把握。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分析时,常常忽略语文课科学理解的一面,使其变成主观感受型的课程。这种只凭感悟不讲理解、用“人文性”来冲击“科学性”的倾向,比之说教与灌输语言教条,同样具有危险性,同样有违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文字的优劣一般可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则要从表达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炼、创新入手。完全不从语理上分析,悬空而无据地去感悟,学生连分析鉴赏都难以学会,更遑论通过学习别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了。

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杜甫的《水槛遣心》,其中有“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两句,编者用“锦江水满”来注释“澄江平少岸”;课本中还有王维的《观猎》,其中有“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两句,编者用“暮云沉沉”来注释“千里暮云平”。老师们常常难以解释,为什么“平少岸”的“平”是“满”而“暮云平”的“平”却是“低”?他们觉得这是诗人的主观体会,其实这是客观词义的体现。这两首诗的“平”都当“平齐”讲,它们不同的形象来自不同的语境。锦江的水与岸平齐了,水当然就“满”了,暮霭平铺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与地面平齐了,当然就有“低沉”的感觉——诗人是不能离开客观词义来传达思想情感的。

再比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按照“诗无达诂”的说法,“舟自横”的“舟”是放在岸上还是飘在水里,可以任凭鉴赏者去主观想象,没有客观的标准。但是,“横”是有客观词义的,它的本义是“门阑”。《说文》:“横,阑木也”,“關(关),以木横持门户也”。段玉裁在《门部》其他字下曾解释“關”字说:“關,横物”,“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之义。“江水横流”、“才华横溢”等词语中“横”的意思是“不顺的”、“不定向的”。“舟自横”的“横”字用的正是这个义项。船在渡口的湾里,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泊,完全是一种动态的景象。如果说它是被放在岸上,而不是在水里,不但诗意不够浓,而且在语理上也讲不通,这里正是“横”的客观词义决定了诗意。

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在语言对话中,语理的作用很重要。但时下某些语文课,只对文本语言稍作理解,导致学生很难有实质性收获。

二、体验个人感情,品悟积极情感

文学文本以情感为经,以物事为纬。“物事”具有客观性,在认知和理解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而“情感”却因人而异,从而导致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多样性。然而,语文课必须运用情感来教学,依据“文章情感”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或以读带情,或移情体验,或触发共鸣,情知并进。

而目前的情感对话,常停留于对个人情感的体验。从符号美学角度看,艺术作为一种符号,能指是其形式结构,所指是“积极情感”。这种情感通常包括面对挫折的勇气、对爱的态度、对美的追求、对信仰信念的实践等内涵,反映了人性在深层次上的共同性,有时甚至具有超阶级、超民族、超时空的特点,具有永恒性。

如对《春》的鉴赏,以前仅仅认为它是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这种理解显然停留在文本表层,其隐含的深层含义可以是赞美以“春”为意象的新生命的勃勃生机。《荷塘月色》表层上反映的是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感,深层意蕴则可以是揭示个体生命欲超脱尘世困扰、回归自然的愿望,体现了人性中深沉的超越意欲。《项脊轩志》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但实际上这篇文章还可以理解为归有光对人生中美好事物飘忽易逝所抒发的感慨,可以理解为写“人”的一种困境、一种生存状况——即“多可喜,亦多可悲”(如弘一法师所说的“悲欣交集”)。 再如对《雷雨》主题的把握,有人从社会现实与历史内容层面来理解,认为它是对封建家庭专制的暴露与批判;也有人从哲学与人生层面来理解,认为它是对人性、人生、命运之谜的呼问与探索。但笔者更倾向于从审美与情感层面来理解,认为其是对人类永久的关爱与悲悯,体现了周朴园人性中的尴尬,而不是片面批判周朴园。

总之,热爱新生命、渴望回归自然、追求真善美等都是人类共同的积极情感。读者也正是以作品为媒介,通过领悟作者之情,最后获得对人类积极情感的感悟。这种对话阅读,注重对文本中“人类积极情感”的把握,注重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这样的引导,把“对话”阅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三、重视审美,学会审“丑”

与作品对话,要感受美。从发生论看,人有爱美的天性;从心理学看,人有审美的艺术需求。陀斯妥耶夫斯基说:“美,是这个世界最终的拯救者。”美文的阅读,虽然只是一种审美形式,实际上却涉及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知识,以这些知识为基础,方能回归阅读的本质,在阅读中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渐染。

《诗经》时代“关关雎鸠”的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唱,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有我无我之境,明清末造的纷繁世俗图景……当我们合上发黄的书页,惊奇地发现:历史虽早已冷却,美却留了下来,如一豆灯、一盏火,依然温暖着一代代后来者的心……

在文艺的视阈里,人作为审美主体,总是以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以诗性的方式看待世界。审美可以帮助我们弥补现实世界的不足,唤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生活中丑陋的东西也会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审美角度关照,“丑”也有自己的审美价值。如: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里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它带给我们无尽的悲哀与无奈,川端康成的作品,带给我们青春的悸动和忧伤,艾略特拓开的一片文明的荒原,曹雪芹构造的一座衰世的大观园,鲁迅晚年写下的《野草》……读者应当具有“精神的明辨力”,以审美的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一些文学作品在“丑”的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反思等。总之,在阅读当今文学作品时,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能走出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从而提升其救赎作用。

如此引领“对话”走向深入,才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发展其深度分析问题、全面深刻地认识美的能力。

四、解读可多元,注重选崇高

目前,讲“学生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感受和理解”,大家都能达到共识。课堂上教师也都能尽量地让学生活动,各种自主性阅读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学生的自主阅读走到了“惟自主论”的极端。具体表现为:教师迁就学生的感受而没有自己的感受,教师督促学生与文本对话而没有自己对文本的透彻理解。阅读教学既然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就不能光有学生的“发言”。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无限和万能的,它理应受到作者、作品的制约。近年来,有人把《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新解为“朱自清因婚外恋而苦闷”, 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的原因新解为“刘兰芝的不孕症”,诸如此类随心所欲、“戏说乾隆”式的理解是很不严肃的,也是违背理解规律的。

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学生多样解读,是建立在阅读主体对作品的深刻感受、积极丰富的联想和正确思考分析的基础之上,读者应尊重作者、作品的原创主题,避免走入盲目批判、哗众取宠的误区。如果把创造性阅读理解成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则会只有“创造”而无“阅读”了。德国的伊瑟尔认为:读者的解读不能完全离开文本、超越文本,文本就像一个“内核”,指示着读者。思想是一把天火,阅读是薪火传承,“对话”便要实现其价值。教师在“对话”中应引领学生选择崇高的解读。

如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主题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尖锐地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也可以说是通过主人公的性格及生活境况的变化来揭示“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的生活哲理,还可以说是表达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对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我们还可以引领学生从玛蒂尔德身上读出诚实、守信和勇于负责的品性。

学完《离骚》后,有的学生觉得屈原应该珍惜生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有必要投江自尽,完全可以寄情山水,过优哉游哉的隐士生活。以前教完《谭嗣同》后,也有人认为他应该逃走,保全生命以求东山再起,不必坐以待毙。这当然可以理解成是不同价值观和生死观的碰撞,但更是在用俚俗消解崇高,以现实曲解历史。笔者于是顺势引导,提出下面的问题:“孔子是教育家,弟子三千,可衣食无忧。可他明知不可而为之,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这是为什么?”“司马迁忍辱含垢,生不如死,在屈辱中隐忍完成巨著,又是为什么?”“文天祥放弃锦衣玉食、高官厚禄,坦然就死,这又是为什么?”……

经过如此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虽然在芸芸众生眼里,他们可以有不同选择,但在他们心里,却只有一个选择——舍生取义。这是古代仁人志士努力追求的境界,屈原、谭嗣同等人当然也不例外。

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笔者认为,真正的人文思想,首先要是独立的思考与批判的意识。缺乏必要的批判,不过是盲从和媚俗,这种对话教学,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高贵精神素质的人才。

五、感受生命,培养生命意识

与作品对话,就是与作品中的生命进行交流。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使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尽情吸取各种文化滋养,移情化性,培本丰源,发展其个性和创造性。让阅读的诗意体验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中学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生命、亲情、友情。课文不但可以作为学生读写的范文、样本,同时还可以用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健全人格。在语文课本中,有充满积极入世精神的《论语》、表现庄子渴望自由潇洒于天地间的《逍遥游》、体现史怀哲敬畏生命的《我的呼吁》、凸现托马斯·刘易斯讴歌和谐生命的《这个世界的音乐》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美育渗透的好材料。

此外,在《我与地坛》中,我们读到了史铁生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地坛中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忽飞忽走、时隐时现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的留在雪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和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撼动,使作者和读者体悟到生命的真谛。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文学作品就是为了教导人们如何珍爱生命。

对话阅读,更应该是生命的阅读。阅读,在价值论上是一种生命存在的状态,一种人生的必需,一种信念,一个支柱。真正的阅读者,会从阅读中寻找活着的依据、存在的意义。

“对话”阅读如果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就会使人真正感到快乐和幸福。

深层学习 篇12

语文教学的本质状态就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研究语言。这样的课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装饰的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朴实的课堂。曾在数年前有幸参加了“丽水市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专题研讨活动,两堂本色本位的语文课和老师的精彩点评、独到见解依然记忆犹新,从那时起将自己的语文教学目标明确定位为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深层内化、灵活运用”语言,力求体现“语文味”,颇有收获,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含英咀华,层层剖析,引领学生透彻理解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语言是提升学生语言感悟水平的前提。只有让学生触摸、理解和品味语言,进行切实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训练,才能有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谈得上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文章的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语言呢?

1.层层深入,挖掘“言外之意”

一定语境中的语言往往蕴意丰富,而对于理解和感悟水平尚处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引导。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碰壁”一词,就别具匠心。她在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鲁迅与周晔“谈碰壁”这一组对话后,即问“伯父究竟碰了什么壁?他为什么碰壁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介绍当时社会背景的一段话),请学生联系这一背景谈谈对“碰壁”的理解,学生自然说出所谓“碰壁”就是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朱老师乘兴追问:“这时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么的伯父昵?”由对“碰壁”一词的理解到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解读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层层深入,透彻而到位。

2.提纲挈领,培养思维品质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人要借助语言思考、表达。学生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掌握思维的工具,并使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人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与思维品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是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程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阅读视角难免片面或歪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通过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感悟句子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而这些思维品质的形成又为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打下扎实的基础,可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咀嚼品味,感知语言温度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每个字词都是体现情感的符号,每个字词都充盈着生命的呼吸,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字皆有情。”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语义、情感是不同的,这正是语言的情意功能。所谓语言的“温度”,就是指蕴含其中的情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一句话、一个词可以融化心中坚冰,有时仅一个字,却透出阵阵寒意。引领学生享受语言之美,感知语言传递的冷暖,也是促使学生透彻理解语言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就用诗歌般的语言,扣住“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句,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先读准字音,再读懂“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等词语的涵义,在读中感受小时候阿炳的天真无邪,在读中想象成年阿炳“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的艰难生活,在读中领悟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在学生与阿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多次诵读中,充分体会到阿炳的不幸命运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从中理解了两次听泉,为什么小时候的阿炳只能听到泉声,而十多年后却听出了泉声中丰富的内涵。

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学生深层内化语言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深层内化”是语言积累的存在形式,也是沟通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积累丰富了,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我们不妨从以下两点着手内化语言:

1.反复诵读和复述精彩片段

朗朗上口的片段,词汇丰富的章节,隽永经典的美文,都是学生诵读积累的好材料。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佳句美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于生动鲜活的言语中,使自己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文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化为悦耳动听的声音,洋溢出浓浓的韵味,悄悄流入学生的心田,也激起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浓厚兴趣,从而为自如地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精心提炼语言的表达形式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言的结合形式,文间的留白,段落间的呼应,遣词造句的精妙等,有助于促进语言的深层内化。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曾组织学生读鲁迅先生与侄女“谈碰壁”这一段对话前,通过课件演示了没有提示语、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等对话描写形式,让学生明白用好提示语也是一门学问,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这样一强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提示语的用法的吸收内化。一位老师在教学《刷子李》时,抓住文本中的“果然”“居然”“竟然”“忽然”这几个词感知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也让学生惊觉语言表达之妙。

三、情景交融,迁移创新,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习得,将丰富的语言积累灵活运用,逐渐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归宿。

1.语写结合,模仿迁移

语言能力的形成大都经过由吸收到模仿再到独创的过程。谈写结合的实质是根据待定需要学习课文的结构特点、表现手法,通过模仿学会迁移。我在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补白、仿写句子、扩写下文等写话练习,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亲密对话,一举多得。

2.创设情境,抒写心声

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抽象的,它不能脱离人的见解和思想而孤立存在,语言文字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也来源于具体的情境,学生只有在丰富的经历和活动中使用语言文字时,才能积极地学习语言文字并掌握它的规律。我曾在本校举行“各级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抓住学生临近毕业分别的契机,设计了一堂以“依依惜别”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始以“别”字作引,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语言学习活动:积累表达离愁别绪的词语→诵读古代离别诗中的经典名句→述说六年小学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往事(捕捉习作素材)→抒写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离别之情→聆听老师的离别寄语→交流20年后的名片,播下理想的种子。这一系列的活动将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听、说、读、写、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于“依依惜别”情境中,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体验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学生的如珠妙语,也让我感受到创设一定的语言活动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的文采,丰富学生的情感。

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愿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耕耘于小学语文课堂,追求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当今,不少语文课堂依然是“浮华侵占,本质被弃”,课堂追求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热闹,教师关注的不是真正的学习质量,而是学习形式。语文教学的本质状态就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研究语言,这样的课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装饰的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朴实的课堂,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阐述如何体现语文教学“透彻理解、深层内化、灵活运用”语言的目标:含英咀华,层层剖析,引领学生透彻理解语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学生深层内化语言;情景交融,迁移创新,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上一篇:中华蜜蜂下一篇:生态园林景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