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

2024-09-22

中华蜜蜂(共4篇)

中华蜜蜂 篇1

黑龙江省野生中华蜜蜂 (以下简称中蜂[1]) 多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 栖息于活体树洞中。地理位置在长白山山脉的老爷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 位于E121°08′~134°02′、N43°24′~47°34′。山地海拔大部500~1 000 m, 仅部分超过1 000 m。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年降水量最多之地, 山地南麓年降水量超过1 000 mm;一般年降水量500~800 mm。山地南部 (千山山脉) 属暖温带, 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中北部则为典型温带针阔针混交林, 分布在海拔500~1 200 m。其代表植被针叶树种以红松、沙冷杉占优势, 其它则为臭冷杉、红皮云杉等。阔叶树以枫桦、糠椴、紫椴、色木、水曲柳、山杨、白桦和蒙古栎为主。红松、枫桦在林中常占支配地位, 居林冠最上层, 为混交林代表林相。中下层则多为幼树和草本植物。海拔500~800 m排水不良低洼沼泽常形成以黄花松为主针叶林或纯林, 俗称“黄花松甸子”;500 m以下河谷或盆地主要为草甸植被, 杂草种类繁多, 称为“五花草塘”;而河漫滩、旧河道或牛轭湖沼泽植被发育。水系主要为纵顺向河, 北和西北部属松花江水系, 有松花江、牡丹江、穆棱河、倭肯河和挠力河等;该地区蜜源植物有紫椴[2]、糠椴、黄柏、茶条、色木、山杏、山桃、白三叶、柳树、蒲公英、大豆、玉米、瓜类、臭荆芥及益母草等上百种主要和辅助蜜粉源植物。野生中蜂栖息地介于深山与半山区交界处。2000年8月1日中华蜜蜂被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收录。

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人尝试饲养中华蜜蜂, 由于当时对中蜂饲养缺乏经验、蜜源条件的差异及东西方蜜蜂混养等原因, 使野生中蜂饲养和驯化没有获得成功。

1 调查时间和地点

调查时间为2009年3~11月。调查地点有齐齐哈尔市的富裕、依安和甘南3县;双鸭山市的饶河县以五林洞、石场、大顶子山、老鹰沟和红旗岭农场为主;佳木斯的桦南县;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东方红林场、榆树川林场和宁安市小北湖林场;东宁县大肚川和老黑山林区。走访调查人数300余人。

2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黑龙江省野生中蜂分布、生境情况、生活习性、蜂巢分布情况及蜜蜂体色、现代饲养情况和蜜蜂病敌害。

3 调查结果

3.1 分布与生境

通过对黑龙江省12个市县野生中蜂的走访调查、实地收捕和饲养可知, 黑龙江省野生中蜂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林区, 中部和西部尚没有发现野生中蜂迹象。经对野生中蜂实地考察和收捕得知, 饶河多次发现有从俄罗斯飞过来的野生中蜂, 其境内林区工人在冬季采伐也时常收到野生中蜂蜂蜜;东宁野生中蜂也分布在林区, 尚无人饲养, 在东宁县老黑山镇发现野生中蜂分布较多, 当地养蜂员经常遇到野生中蜂。由于东宁毗邻俄罗斯, 极有可能是由俄罗斯飞入我国境内而形成的野生小群体;东京城林业局主要分布在宁安市, 与吉林交界, 在东京城林业局尔站经营所、湾沟林场和宁安市小北湖林场每年都在树洞中采收到野生中蜂蜜。野生中蜂栖息地介于深山区和浅山区之间, 多选择僻静远离人们居住区的林区活体树洞中, 偶有废弃烟囱及老坟中也有分布。野生中蜂巢穴高度以自然形成树洞的高度为其巢穴, 最高可达十几米, 低的离地面仅几厘米。因活体树洞内的腐烂木纤维即保湿又保温, 有利于野生中蜂。

3.2 生活习性

由调查结果可知:野生中蜂具有迁徙性强, 在蜜源匮乏时极易整群迁徙到新的蜜源场地, 迁徙距离长达几十公里;巢门方向多向南或偏南方向, 黑龙江省野生中蜂怕惊吓, 遇惊吓蜜蜂极易飞逃。饶河野生中蜂具有嗅觉灵敏、活动敏捷, 盗性强, 受惊吓易脱脾, 较温驯, 比海南中蜂 (Apis cerana hainana) [3]温驯, 不太爱螫人;中蜂有啃老脾习性, 在野生中蜂巢穴中很容易发现中蜂啃食老脾的痕迹。野生中蜂分蜂季节性强, 多在5月末6月初出现大量雄蜂和自然王台;野生中蜂在蜜源缺乏时经常发现在蜂场有野生中蜂进入东北黑蜂蜂巢。

3.3 巢穴分布与蜜蜂体色

野生中蜂树洞巢门与蜂路多横向或斜方向分布, 新修巢脾蜂房壁薄易碎, 边脾和其他巢脾上部为饲料区, 下部为繁殖区。野外收捕到的野生中蜂2~4框 (标准) 不等, 不育王或育成王也不交尾, 饲养时间2~4个月不等。饶河野生中蜂体色 (背板) 观察以黑色为主, 有窄条白色绒毛带, 偶能见到2、3背板有黄色条纹的工蜂。

3.4 现代饲养情况

黑龙江野生中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饶河曾有人饲养, 饲养群数在3~4群, 饲养时间在4~6个月不等, 最终由于缺乏对野生中蜂生活习性的了解而导致饲养失败。进入21世纪在东京城林业局湾沟林场也有人饲养1~2群野生中蜂, 越冬失败。

3.5 野生中蜂病敌害

黑龙江省野生中蜂敌害有老鼠、黄鼬 (黄鼠狼) 、巢虫 (蜡螟) [4], 其中巢虫危害较为严重。2009年辽宁爆发中蜂囊状幼虫病,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牡丹江分院饲养的4箱野生中蜂没有该病的发生, 但其中1箱有巢虫危害。

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黑龙江省野生中蜂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 但由于林业资源的无序采伐和人工林的大量增加, 造成林业病害经常性发生, 势必给蜜源植物数量与质量予以削减, 饶河曾连续爆发椴树五毒蛾和食心虫危害, 使饶河东北黑蜂几年来椴树蜜产量大幅下滑, 也给野生中蜂栖息和生存带来极大威胁;近些年随着中蜂蜜价格升高, 野生中蜂也遭到一定量捕杀。据饶河养蜂员介绍, 野生中蜂数量比前十年减少很多, 十年前经常见到野生中蜂飞进蜂场空蜂箱, 现也不常见了, 其主要原因就是林业资源破坏太严重。

针对黑龙江省野生中蜂生存状况, 应加大对林业蜜源植物资源的保护, 对野生中蜂相对密集区建立保护区, 禁止非法采收野生中蜂蜜, 加强对野生中蜂资源的研究力度, 使其建立一个遗传性稳定的种性群体[5], 便于更好地保护这一蜜蜂品种资源。

参考文献

[1]龚一飞, 张其康.蜜蜂分类与进化[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徐万林.中国蜜粉源植物[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3]高景林, 赵冬香, 周冰峰, 等.海南中蜂资源保护与利用[J].中国蜂业, 2010 (6) :33-34.

[4]余玉生.中华蜜蜂飞逃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0 (2) :8.

[5]邵瑞宜.蜜蜂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中华蜜蜂 篇2

一、蜂桶新养法的思路

在西方蜜蜂引入我国之后, 养中蜂也就依葫芦画瓢似地跟了起来, 但用饲养西方蜜蜂的方法饲养中蜂, 在群势和生产性能上不尽人意, 使得国人对土生土长中蜂的饲养管理倒成了难题。其实饲养中蜂并没有深不可测的技术, 中蜂是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蜂种, 在无人侍弄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按饲养西方蜜蜂的方法饲养中蜂, 蜂巢被人为压扁, 蜂群热量损失快, 削弱了蜜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再者, 蜂王要具备一定产卵力, 才能维持一定群势, 扁形蜂巢巢房大部分用来育子, 在流蜜季节无地方贮蜜, 常见到“有满箱蜂却没有两脾蜜”的情况。半球形蜂巢是中蜂生存的根本要求, 是增加蜂蜜产量的可靠保证, 只有遵循中华蜂蜜的生存规律, 才能使蜜蜂为人类做出贡献。

二、蜂桶新养法的方法

㈠蜂桶的使用

如用背篓或其他木桶, 容量最好与大箩筐相同, 小了会制约蜂群发展。在距桶口2cm处, 钉上一圈用火加热后弯曲的竹条, 用来支撑巢框。如用其他木桶 (箱) , 也要像活框蜂箱一样在箱口上沿钉上木条以支撑巢框。如有现成的意蜂蜂箱, 应加上继箱, 或将平箱加高10cm, 这样才能增加容量。底部要求平滑无缝隙, 用青漆涂刷桶 (箱) 底, 预防巢虫危害。巢门开在上部, 可以有效缩短进巢路线, 便于蜜蜂守护巢门, 对阻止巢虫进巢有一定作用。至于人们认为巢门开在蜂巢底部, 利于蜜蜂清除巢内垃圾, 这只是一个方面;笔者觉得开在底部的巢门, 因蜂群热量的向上性, 空气对流, 会导致蜂巢内部保湿性差, 而干燥的环境易生巢虫。

㈡巢框制作

“老蜂桶新养法”使用的“巢框”只是一根用木条或竹条做成的上梁, 宽度为2.5cm, 厚度为1.0cm~1.5cm, 巢框长度根据蜂桶内径及巢脾位置而定。用此法养蜂无需调脾、互换, 不用摇蜜机取蜜, 巢框长度由中向边逐渐缩短。制作材料最好不用松木, 因为松木易遭巢虫蛀, 可用椿木或其他杂木。

㈢巢脾上框

如收取自然分蜂团, 需在原群割取一幼虫脾, 用铁皮爪 (用长10cm~15cm, 宽2cm铁皮, 在一端剪成1.5cm的梳状齿, 折成“]”状, 使用时齿端按入巢脾, 无齿端钩挂于巢框上梁) 将脾钩挂于上框梁放入蜂桶, 其他空处按1cm间隙放上“巢框”, 将蜂团抖进桶后迅速盖上覆布并用线将布捆扎在桶上以防蜜蜂飞出。关闭巢门一昼夜待蜜蜂修复巢脾后再打开巢门;如没有修复, 打开巢门蜜蜂还要飞逃。如有现成的幼虫脾, 蜂团抖入后即可打开巢门, 如没有子脾作恋巢诱引, 蜂团抖入后多数要飞逃。

㈣取蜜

中蜂有中等以上蜜源就可取蜜。选择晴天的中午, 准备一只空桶, 把要取的蜜脾放入空桶内, 提蜜脾将蜂抖入原桶。脱尽蜂的脾放在比脾稍大的木板上, 用刀沿框梁把脾割下, 再沿子圈上部用刀整齐地将脾一分为二, 子脾用铁皮爪钩挂在原先巢框上放入原群内让蜜蜂修复。用同一方法把要割的脾割完。割下的蜜脾放入桶内用棍搅烂, 在桶口蒙上纱布并用线扎紧, 将桶倒置在架了两根木条的大盆上滴滤一夜即可得纯蜜, 而脾渣于夜晚放在巢门处让蜜蜂把蜜舔舐干净。

三、技术要点

㈠收蜂

根据中蜂飞逃时“先近后远”的特点, 分设远、近不同的收蜂点, 收蜂点应放置有蜡渣等气味吸引的“诱饵”, 便于飞逃群投入。

㈡饲喂

秋季收捕的飞逃群或上年飞走后的老桶群, 因采集蜂不足或采蜜期短成为饥饿群, 冬季必须饲喂。饲料应是它群取出的蜂蜜或蜜水, 而不能是蔗糖或其他工业甜味剂。

㈢管理

传统方式饲养中蜂, 有其特有的管理方式。因地域差异, 但不必套用西方蜜蜂操作频率较高的“四季管理”, 应集中于繁殖期 (上半年) 、取蜜期 (夏秋) 和非生产期 (冬季) 三点。其他时间则无需管理, 蜂群一般也都能正常生存。巢脾既是蜜蜂生儿育女的摇篮, 也是滋生病毒和巢虫的场所, 所以要特别注意防病防虫。一般情况下, 在干燥易滋生巢虫季节沿蜂路撒二次“巢虫净”, 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㈣场地

可分设放蜂场地和收蜂场地两类, 其地势、朝向、聚集的群落各有不同, 但养蜂户均已总结有规律性的标准。

四、效益

浅淡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防与治 篇3

1 发病症状及规律

1.1 症状

中华蜜蜂传染上囊状幼虫病后, 在脾面上可以观察到, 病群中5~6日龄大幼虫约有1/3死于封盖之前, 2/3死于封盖以后。被感染的幼虫虫体翻转, 体表干黄, 死亡的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 上翘, 苍白、无光泽、无臭味, 用镊子拉出来如同一个小囊, 内含液体, 末端积聚透明的小液滴。封盖后死亡的接近羽化的老幼虫, 工蜂会在其房盖上咬一小孔或将房盖咬开。病死的幼虫若残留在巢房, 体色渐变黄褐, 最后成一干片。 (1) 急性型发病在早春或晚秋都易发生, 查蜂可观查到蜂脾上大幼虫大面积死亡, 有较少封盖子, 并且伴有成蜂增长, 蜂群群势变弱, 如不能及时发现与治疗, 将引起蜂群飞逃。 (2) 慢性型发病时, 蜂群采集、繁殖活动基本正常, 部分幼虫发育不正常, 并且出现部分染病幼虫, 可以观察到不太严重的“花子”现象。慢性型如果不能及时查出或治疗便会转为急性型, 最终造成蜂群丧失生产力或集体飞逃。

1.2 季节气候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发病高峰期与当地季节性气候和蜜粉源有密切的关系。当外界具有较好蜜粉源条件, 且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时, 蜂王产卵积极, 蜂群孵化出大量幼虫, 如果蜂、脾不对称, 受到季节性寒流侵袭、气温变化剧烈时, 保温不好的蜂群最容易感染上囊状幼虫病, 而且多为急性型。通常温差大的山区, 发病率高, 发病后较为严重, 也不易治愈。此病高发期多为每年的5~8月间。

1.3 囊状幼虫病与欧洲幼虫腐臭病的关系

这两种幼虫病经常在同一蜂群内同时发生, 特别是急性爆发期, 群内出现大量幼虫时, 蜂群的保温程度及饲喂条件较差, 易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的侵害降低了蜂群整体抗病能力, 继而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 通常情况下先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 继而引发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是由病菌引起的疾病, 而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是病毒感染所致, 施治时应特别注意对症用药。

2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 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只能采取加强管理结合药物治疗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2.1.1加强保温 春秋繁殖期, 特别是春繁期间, 实行活框养殖的蜂场, 应对蜂箱采取适当保温措施, 如蜂脾两侧放上草把缩小繁殖区空间、副盖上方加盖草帘等, 以达到增温保温的效果。

2.1.2适当撤脾, 使蜂多于脾在春繁期间, 1~3框蜂的群势, 主张由1框起繁, 3~5框蜂由2框起繁。

2.1.3适当补饲或奖励饲喂 保证饲料充足。

2.2断仔

对病群蜂可以采取换王断仔或幽王断仔, 换王断仔通常在预先育王的情况下除去病群蜂王, 换入成熟王台;而幽王则是控制蜂王产卵, 将蜂王用王笼囚住幽闭7~10 d, 消毒或治疗后再放出蜂王继续繁殖。

2.3 严格消毒

对蜂箱、蜂具、发病群仔脾和场地进行消毒处理, 常用石灰水泡洗蜂箱、蜂具或用苏打水喷洒场地等。

2.4 选择抗病蜂种

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进行人工育王, 尽快用场内无病群作育种群和育王群进行人工育王, 用新王替换抗病能力差的蜂群中的蜂王。

2.5 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上通常采用中草药治疗为主, 结合一些抗病毒、病菌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效果较好。中草药治疗药方:贯众、金银花、甘草、野菊花、射干、贯众、生侧柏叶各1份, 以一个成人剂量治疗15框蜂剂量, 使用时应统计全场蜂量, 将需用药量统一煎煮过滤, 配制成1∶1糖浆饲喂, 连续饲喂3~5 d为1个疗程。此外, 金不换、半枝莲等中草药也有一定疗效。

中华蜜蜂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中华蜜蜂, 采自洛阳周边的养蜂场, 共计50只, 用于DNA的提取。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由于蜜蜂体外包裹着坚固的几丁质外壳, 因此要先去除蜜蜂的翅、腿和腹部, 以防止植物基因组DNA的污染, 将剩余的头和胸部组织自然风干, 用研钵将其研成粉末, 利用动物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蜜蜂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PCR扩增及检测

体系为20 μL, 其中10×Buffer (含20 μmol/L Mg2+) 2.0 μL, 10 μmol/L dNTPs 0.4 μL, 10 μmol/L上、下游引物 (见表1) 各0.6 μL, 模板DNA 1 μL, 2 U/μL Taq DNA 聚合酶0.3 μL, 超纯水15.1 μL。PCR反应条件:95 °C预变性5 min;94 °C变性30 s, 退火30 s (温度见表1) , 72 °C延伸1.5 min, 共36个循环;72 °C延伸10 min。PCR产物用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NCBI网站的ORFfind程序 (http://www.ncbi.nlm.nih.gov/gorf /gorf.html) 进行开放阅读框寻找和蛋白氨基酸序列的预测;用TMHMM程序 (http://www.cbs.dtu. dk/services/ TMHMM-2.0/) 进行跨膜区预测;用SignalP程序 (http://www. cbs.dtu.dk/services/ SignalP/) 进行信号肽预测;用BioEdit软件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及测序

PCR扩增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出现的目的条带见图1, 片段大小与预期的一致, 回收测序后得到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5, 9, 11, 12基因序列。

M.DL-2 000 Marker;1.气味结合蛋白5;2.气味结合蛋白9; 3.气味结合蛋白11;4.气味结合蛋白12。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开放阅读框分析

通过开放阅读框分析发现, 研究克隆的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5基因包含1个长为432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143个氨基酸残基;气味结合蛋白9基因包含1个长为39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 编码132个氨基酸残基;气味结合蛋白11基因包含1个长为43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 编码143个氨基酸残基;气味结合蛋白12基因包含1个长为45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 编码150个氨基酸残基。

2.2.2 氨基酸序列的多序列比对分析

利用BioEdit软件分析发现, 气味结合蛋白的同源性较低, 没有特别保守的区域, 具体见图2。

2.2.3 信号肽预测

经SignalP程序预测发现: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5前22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 信号肽的氨基酸序列为MHVKSVLLLITIVTFVALKPVK;气味结合蛋白9前23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 信号肽的氨基酸序列为MFKNYHFFFILVITLIFLYFGEA;气味结合蛋白11前24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 信号肽的氨基酸序列为MKAAEIWLVSLYWYLILQIALVYG; 气味结合蛋白12前23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 信号肽的氨基酸序列为MLYNNLTIVIILIMCGVQNLRAR。

2.2.4 跨膜区分析

经TMHMM程序预测发现: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5, 12没有跨膜区;气味结合蛋白9的C端第6~20个氨基酸可能为跨膜区序列;气味结合蛋白11的C端第7~29个氨基酸可能为跨膜区序列。

3 讨论

气味结合蛋白在昆虫的触角等嗅觉器官中具有很高的表达量。以往的研究表明, 气味结合蛋白在内质网中合成, 后经高尔基体运送到致密颗粒中, 最后在致密颗粒中进行浓缩。本试验通过对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5, 9, 11, 12的信号肽分析发现, 这些蛋白都有长度在22~24个氨基酸之间的信号肽序列。信号肽是分泌型蛋白的特征之一, 可以引导合成的蛋白进入高尔基体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并被准确运输到特定的细胞器中, 这与气味结合蛋白在内质网中合成后被转运到嗅觉细胞淋巴液中的结果相符。

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5, 9, 11, 12的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 气味结合蛋白的同源性较低。在早期的研究中, 曾经使用简并引物的方法寻找与气味结合蛋白同源的新基因, 但结果并不理想, 这可能与气味结合蛋白较低的同源性有关。气味受体的同源性也不高, 物种间的同源性只有17%~26%, 在一些较近源的昆虫才能够达到40%~60%, 说明气味结合蛋白及其受体高度分化[5]。自然界中的气味物质有成千上万种, 特定的气味结合蛋白只能与特定结构的气味物质结合, 因此气味结合蛋白及其受体具有较低的同源性也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文献

[1]穆兰芳, 董双林, 修伟明.无脊椎动物是怎样感受外界化学信号的[J].自然杂志, 2004, 26 (5) :305-309.

[2]KRIEGER J, MAMELI M.Binding proteins from the antennae of bombyx mori[J].Insect Biochem Mol Biol, 1996, 26:297-307.

[3]吴少英, 王桂荣, 吴孔明, 等.烟青虫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 (9) :1817-1824.

[4]刘晓光, 安世恒, 罗梅浩, 等.烟实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3cD-NA的克隆、序列分析与原核表达[J].昆虫学报, 2006, 49 (5) :733-739.

上一篇:电子设备的太阳能供电下一篇:深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