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阅读(通用12篇)
深层阅读 篇1
何谓语境?语境是使用语言时与言语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实际环境, 亦称“语言环境”或者“言语环境”。在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语境, 每篇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篇都是语境的产物, 由此可见, 由语境入手, 展开阅读教学是引领学生深层阅读, 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离开了语境也就谈不上对阅读的理解和分析, 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沉入语境, 深层阅读, 进而有效提高阅读水平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上下文语境、认知语境、虚拟语境、捕捉现场语境以及激活生活语境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善用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教学就是通过勾连文本上下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解读文本的方法。黄江厚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出发, 要有整体感知意识, 理解相关内容要联系全篇, 联系上下文, 避免断章取义。”由此可以看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时就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义场, 勾连上下, 领会词语、句子、段落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社戏》一课时, 文章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好词佳句的品味揣摩,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教学时, 有学生提出了质疑, 社戏并不好看, 豆也很普通, 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却这样描写“真的, 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 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我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了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的方法, 首先问学生:“作者在平桥村生活得怎样?”“很惬意。”“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因为有了远客, 村中的孩子得了大人们减少工作的许可, 来陪我玩, 我们一起掘蚯蚓, 钓河虾, 偷豆, 看戏……”“这些生活经历作者在自己家里有过吗?”“没有”。“你从哪看出来的?”“文章结尾”。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 学生通过勾连上下语境, 进而明白了正因为这些生活都是作者不曾经历的, 所以更令人难忘, 作者难忘的是农村的特有风光、新鲜的空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农村人民善良淳朴的品格。所以作者认为那社戏美好, 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这个课例中可以看出, 对于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想一想, 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巧用认知语境
所谓认知语境, 是指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背景。运用认知语境教学就是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未知问题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 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产生阅读期待, 进而对文章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 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修改或者回忆, 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端午日》一课时, 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个基本了解, 从阅读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课堂教学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巧妙地运用了认知语境引领学生阅读, 首先, 教师问学生, 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对初中生来说, 对这些知识都有了一定了解, 很快就说出了“春节, 端午节, 清明节, 中秋节”, 在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端午节有哪些了解, 你都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 有同学会说吃粽子, 有同学说赛龙舟, 有同学说喝雄黄酒……在这种认知语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为接下来的深层阅读打下了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 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在阅读教学中, 巧妙运用学生的认知语境展开教学, 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入。
三、妙用虚拟语境
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对话型语言交际活动, 因此, 结合教材文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虚拟语境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角色表演、想象写话等多种形式解读文本,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晏婴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从容应对的谈吐机制, 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分别站在楚王和晏子的立场上进行对话, 在这种虚拟的语境中, 学生好像穿过了历史的长河, 回到了那个针锋相对的历史舞台, 在学生的精彩对话表演中, 对晏子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外交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虚拟语境中, 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角色表演或者放飞想象。在这种语境里, 学生充分站在文本中人物的立场上思考解决问题, 与主人公亲密接触, 从而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
四、捕捉现场语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 有学生思维的碰撞, 有学生智慧表达的生成。捕捉现场语境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 教师适时捕捉教学中有价值的信息, 临时对教学目标、教学话题或者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以达到引领学生深层阅读, 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时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并说出理由, 在学生汇报交流环节, 有学生就“坐了好久, 他心里腻烦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 不如爽性出去试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 祥子的悲惨遭遇是他自己造成的, 他如果在家里不出去或者找其他工作来做, 这样的情景就不会发生, 他的一番话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共鸣。在这种教学情境下, 抓住这个现场语境, 我是这样引导的:真如这个学生所说吗?请你结合祥子家庭状况和当时社会背景想一想, 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再次深入文本, 感受到了祥子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社会造成的, 他只是生活在底层农民形象的一个代表, 不管干什么都摆脱不了受苦受累的悲惨命运。
在语文教学中, 适合教师捕捉的现场语境有许多, 有时可能是学生一次错误的回答, 有时可能是师生的一次逼真的模仿……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及时捕捉现场语境, 巧运用, 妙生成, 从而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五、激活生活语境
激活生活语境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 把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阅读教学服务。教育实践经验证明, 学生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越接近,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进而轻松推想出某个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意思。
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背影》一课时, 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 为了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认为文中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2儿子为什么一直想流泪, 他又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 这次为什么这么感动?教师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阅读兴趣, 在深入阅读中明白了文中父亲为儿子做的几件事是在祖母去世, 满院狼藉, 变卖典质, 父亲失业。失去亲人, 父亲的内心也非常悲痛的情况下发生的, 由此更可以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所以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一直想默默的流泪。至此, 学生对父亲做这些平凡的小事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感受, 为了有效拓展文本, 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我又继续引申, 在你的生活中, 爸爸妈妈曾经为你做的哪些事你印象最深刻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生活是学生赖以生存和学习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 生活是他们最熟悉的场所。在教学中, 灵活运用生活语境, 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带动下, 提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认识, 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语境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关于语境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要沉入语境, 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阅读, 真正体现按照语文的规律来教语文、学语文, 那么, 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陈剑峰.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管窥[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31) .
[2]袁爱国.读《面向多元化的语境:语文教育的反思》[J].语文建设, 2012 (19) .
[3]王耀华.论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时代, 2012 (16) .
深层阅读 篇2
就国家而言,太平、安康、稳定、持久是理想的发展目标。就个人而言,岁月静好、心亦安然,似乎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中国人太浮躁了”。在当下中国,“浮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更是一种社会状态、公众情绪、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人们用以阐释社会运行逻辑的流行概念。人们对浮躁和摆脱浮躁有共识,却难逃“浮躁—焦虑”恶性循环。
从个人的急躁、惶恐,到社会整体对立竿见影的过度追求、对速成快富的推崇,再到制度层面对经济效率的倾向性引导及社会整体安全感的缺乏,浮躁突破了阶层、行业的藩篱,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良性运行。“个体的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浮躁。整个社会的阶段性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浮躁彻底失去约束。”对于中国而言,反思当前社会浮躁的成因,分析其形成机理,应该是正当其时。
社会浮躁为何会从点到线再演变到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什么,以至会如此被浮躁问题所困扰?对此,专家的解读有很多种。比如,社会浮躁与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社会转型大背景密不可分,急速社会变化引发制度变革造成的不确定感和人们在精神与心理上的失落感、压迫感造成社会浮躁;社会利益结构、关系网络、价值观念、利益需求模式和文化传统改变,导致主体心理机制趋于不稳定、冲动与非理性相交织的浮躁状态;社会竞争加剧、个人攀比心理、欲望过强等造成的个体心理亚健康;媒体的引导不当,渲染负面心理、负面价值,导致的浮躁蔓延等等。由此可见,社会浮躁的形成绝非简单的个人问题,而是各种因素交错影响下的综合作用。
社会发展变革决定了不确定性必然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确定性无从获得。在不确性中寻求确定是破解浮躁问题的切入点。既然社会浮躁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对社会浮躁的化解和消除,也应多管齐下。健康社会心态的形成需要社会与个人的互动与合作。在体制范围内作适当的制度调整以及进行价值重建,社会的基准共识才会显露出来,以可行的程序、机制来推进制度建设和公共治理,健康的社会公共生活才会慢慢形成。媒体客观理性的舆论导向,个体心理调适、正确归因、选择多重参照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浮躁的社会心态才会趋于沉淀消解。
本期策划我们约请朱力、管健、赵晖、蔡乐渭、褚松燕等诸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制度因素等角度探究社会浮躁问题,深入剖析社会浮躁形成机理以及深层原因、社会浮躁特性及其危害,并着重从制度建设与公共治理角度探寻化解社会浮躁的途径,以期促成良好健康的社会心态,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社会浮躁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可归纳如下:第一,没有计划性。第二,没有持久性。第三,没有稳定性。第四,急躁性。第五,恐惧性。第六,不平静。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朱 力
浮躁之气,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进步,也阻碍工作的创新、社会的发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由此而滋生。力戒浮躁之气,需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浮躁症候群由何而来,找到病灶。一个浮躁的领导只能好大喜功、盲目自大,一个浮躁的组织无法反躬自省,健康成长。力戒浮躁之气,需倡导求实之风。
—管 健
社会浮躁起源于个体心理活动的不稳定运行,并通过社会互动行为而扩大影响,进而成为一种非正常的、失衡的普遍社会心理。市场经济发展为产生社会浮躁心态创造了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程序规则意识淡薄、程序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了浮躁心态。遵循程序正义原则可以制约对结果的过分追求,帮助个体获得理性认知以避免认知偏差,限制情感欲求对心理机制的过分影响,进而达到认知理性与欲求感性的平衡,防止冲动多变、混乱无序的浮躁心态的形成,最终遏制社会浮躁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
—赵 晖 周 赟
社会浮躁既是一种社会心理状态,更是一种社会行为状态。对于制度来说,其所关注的是人们行为的调整,它并不能直接调整社会心理状态,但基于浮躁行为与浮躁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度(特别是其中的法律制度)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而达到间接调整浮躁心理的作用。
—蔡乐渭
化解社会浮躁之道就在于在不确定性中探究确定性,或者说,在社会中发现制约不确定性的规律或“定数”,用“定数”来稳民心。古今中外的治理智慧显示,这个“定数”,就在于一定价值共识基础上的制度建设和责任共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人们对社会浮躁的抱怨本身就意味着对社会浮躁的反思,这也使得通过制度建设和公共治理来约束、沉淀社会浮躁获得了较好时机。
深层阅读 篇3
一、反复诵读,进入作者营造的审美境界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诵中含英咀华,在诵读中使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信息,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者营造的审美境界。例如在学习郦道元《水经注》一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给学生的诵读配上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体味三峡山势的险峻、夏水的迅急,在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读出春冬之水的清幽,读出三峡秋意的凄清。然后,教师让学生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词语、一个片断,并且对三峡写景的语句进一步发挥想象,写出散文片断。这种读写结合的阅读方式,往往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将自己的想象沉淀为优美的文字,更深切地体味文字的色彩美、意境美,使学生进入文本营造的唯美世界,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染。
二、转换视角,进入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抓住文本中作者所留下的艺术空白,转换角度,促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渗透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当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文本意旨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当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以后,教师启发学生转换角度来理解人物情怀:“如果你是作者的父亲,站在父亲的角度给儿子写一封信,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怀与思念;有的则写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宽容与理解;有的甚至说作为一位父亲,会不惜生命的代价呵护儿子的成长。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转换角度:当“父亲”见到自己的亲兄弟于勒惟恐避之不及、逃离现场回到家后,在深夜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于是“父亲”起床写了一篇日记,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父亲”日记的内容。有的同学说出了父亲逃离现场后对兄弟的忏悔之情,有的同学则抒发了父亲对兄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等等。通过转换视角,让学生“换位”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意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三、自主设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着力于对课文的剖析与讲解,教师是课堂提问的主体,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提问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驱动学生对课文深入探究的动力。如果学生在阅读中人云亦云,缺乏自身独立的思考,就不会有效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课堂小组的互动与交流,释疑解疑,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母亲最后依从孩子的意见,决定要走小路?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学生提出: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讲义、对教学工作负责任,这本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为什么能够获得鲁迅先生的热爱与崇敬?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老斑羚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帮助年轻的斑羚逃生?学生们在讨论与探究中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从而走进了阅读理解的深层次,有助于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四、拓展阅读,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但是仅靠课堂有限的阅读时间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注重通过课堂的引导,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之后,笔者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文集》,并且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人物生平等知识。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小说集,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以及犀利而凝重的语言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形成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中心,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更深层次,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世界,与文本及人物的情感达成共鸣,增强阅读体验。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开拓学生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与探讨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文本意旨,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方法探究 篇4
一、寻美的轨迹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生活,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 我们常常会阅读到一些散落在课文中的段落, 也许其精彩的描绘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为人所忽视, 也许寥寥数语就可以勾勒出生动的形象、描绘出动人的场景、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如果要使学生从诗情浓郁的语言中享受到美的滋养, 必然要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 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感应。课本中的许多地方看似那么平淡, 但细细品嚼便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文字常常或托物言志, 或借景抒怀, 或假事寄情, 其志、其怀、其情, 都是世间真情、人生真谛, 读之, 往往可以心为之动、情为之属、梦为之牵、魂为之萦, 长久读之, 则心灵得到震撼、思想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品格得到提升, 这就是语言的情意之美。只有潜心地读、沉思地读, 以设身处地的情绪状态和思维方式, 力求达到与作者感同身受的阅读境界, 才能真切地体会其情感, 领悟其意蕴。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Book 2 Unit 2的“Pro- ject”时, 我选取其中的片段, 让学生品味文章所描述的风景之美。文章这样描述香格里拉的自然风景:
Three rivers joined together, steep mountains reached to the sky, and fields of long grass covered the earth.
Three mountains, Meili, Baimang and Haba, which are cov- ered with snow, towered over the land. Their snowy mountaintops form a beautiful picture that will leave you at a loss for words.
Below the mountains, the sunshine reflects on the many lakes, making them shine like diamonds against the rich country- side...
通过该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味其语言的优美之处, 使学生从诗情浓郁的语言中享受到美的滋养, 并通过对段落内容的深层揭示, 体味大自然的瑰奇雄伟之美。河流相汇用join表达, 山的雄浑用steep描述, 山的高耸用towered over体现, 把山的神韵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状态之美使人难以言表, 用“leave you at a loss for words”表达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夕阳倒映在湖面上, making them shine like diamonds, 像无数的碎金洒落于湖面, 生动的比喻把湖光山色映衬得如此妖娆。马匹牛羊漫步于辽阔的草原, 形成了独特的风光。远离了尘嚣的香格里拉———这一人间天堂, 仿佛使人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品味到这风光秀丽的文字, 其情思会情不禁自地随着这跳动的文字去畅想、去遨游,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让人获得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的强烈, 让人感受到语言的“质地”与“芳香”。
二、欣赏的维度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很少会联系课文的内容展开思绪的想象, 也许许多看似非常平常的事物都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因此在学习课文时, 应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让其沉浸于英语语言的天地之中, 感受课文文字中所隐含的深层意境。
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模块2Unit2的课文时, 文中的文字叙述仿佛使人体验到其身临其境的感觉。We are going to ride camels through the Sahara Desert. It’s the biggest desert in the world—about the size of the US...I have heard that, in the Sahara, there is no shade during the day, and the stars seem especially brilliant on clear nights. 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令人望而生畏,
而作者却把此行描绘得如此诱人, 骑着骆驼漫步于沙漠中别有一番风趣。白天沙漠一览无余, 而在夜晚遥望清晰的夜空, 漫天的星斗则又是另外一种情趣, 使人的心胸特别的开阔, 一
切烦恼会荡然无存。A little way down the river from Lake Victo- ria, the water gets quite rough. So, we’ll go white-water rafting. It’s quite dangerous, but very exciting! 维多利亚湖的不远之处, 湖水变得湍急, rough凸显了水流的奔腾汹涌之势, 作者的想法
与其说是危险, 倒不如说是一种刺激, 一种征服大自然的豪情由此可见端倪。该段内容描述了作者在非洲草原的历险, 跟随野生动物的足迹, 近距离地观察其活动, 尽管危险重重, 但能拍摄到真实的照片, 这样的经历将令人难以忘怀。作者虽然描述的是个人的非洲之行, 但从侧面却让人感受到非洲草原的种种风貌, 大自然的美是千姿百态的, 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才能品味到这样的维度。
三、感知的涵泳
阅读某些课文内容常常会激起学生感知的涵泳, 吟读文人墨客在历史上留下的不朽的脍炙人口的杰作, 欣赏艺术大师们留下的不朽之作, 会使学生通过细诉文章内容, 产生敬佩之情, 仿佛透过文字的倾诉领略那浩瀚的精华。阅读某些段落的内容, 其色、香、味一一俱全, 只有沉浸于文章的内容之中, 才能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
如教学《牛津高中英语》模块8Unit1中Task部分的内容时, 简要地介绍了Virginia Fox的小说Attic, 小说中色彩词的运用, 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其内涵。阅读下面的段落会有更深的感悟。She often uses colours to describe how Cindy is feeling in the story. When Cindy is sad, she is always described in shades of grey:“a pale child with cheeks of grey lay crying in the dark.”The colour orange is used to describe Cindy when she is happy: “she wrapped the orange scarf around her hair and smiled to herself.”通过该段落的阅读, 学生明确:英语中的色彩词常常可以被用来描述个人的情感, grey常常与心情的忧郁或悲哀产生联系, 而鲜明的色彩orange则又暗指人的欢乐之情。作者通过特定的词汇渲染了人物的不同情感。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用词的高超手法, 让人沉醉于课文的深层含义之中, 这对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理解文章的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也使得学生从文字的表层叙述上升到思考的高度, 领悟到作家写作的微妙之处。段落中的两个例句形成了绝佳的对比:a pale child with cheeks of grey lay crying in the dark和she wrapped the orange scarf around her hair and smiled to herself, 生动地说明了色彩词的内涵。阅读文学作品, 会让人感悟英语语言运用的独特特色。
深层搅拌桩承包协议 篇5
一、单机定员:
工作人员定为六~~八人(主机人员四人)。
二、工作内容:
1.定位、机器移位。
2.钻进、喷料、上料、纸袋清理、水泥场地清理水泥验收、临建设施的搭棚等。
3.包括四喷四搅、做试块、定桩位。
4.机械设备的进退畅设备维修等。
三、技术要求
1.桩底标高、桩顶标高及桩长。
2.复搅深度、水泥掺量。
3.严格按照甲方提供的技术要求及图纸施工,保证施工质量,未达到技术要求的及时返工纠正。
4.做好施工范围内的具体工作,作好施工原始记录,并在当日交于甲方验收签字。
5.管理好现场的水泥、材料、机具,禁止浪费材料。
四、承包方法及奖罚制度
1.承包方法:按总延米每米两圆(¥2.00)计。
2.施工期间造成的停电、停水、台风等因素影响连续三天以上按待工结算(待工工资为20元/日)。
3.每个工地进、退场三日内为承包工作日,做好机械保养、维修、清理机械表面的水泥浆等。三日后按待工计算。
4.按甲方结算总延米承包工程量。完工后及时找甲方签证结算,拿到工程款后支付工资的80%,留20%为质量保证金,三个月内无质量事故结算付清。
5.超水泥用量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桩质量不合格或漏桩等经济损失应赔偿,赔偿按工程量的10%计。
6.机械操作不当、保养不当,指各润滑部件及变速箱、转盘缺油等,所造成的零部件损坏、工具、材料丢失等应赔偿。
7.施工期间做饭、杂工人员一人,工资及生活费按每月六百元(¥600.00)计,完工后不再计发。
8.防火、防盗及进入工地内必须遵守的安全条例,否则后果自负。
承包人: 委托人:
日期:年月日
如何培养学生深层次阅读的能力 篇6
一、反复朗读,领略文本唯美意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写景状物,或者记事抒情。教师需要运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唯美意境和情感世界,接受文本美的熏陶,接受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的感染。朗读是一种传统有效的语文阅读方式,朗读可以让学生直击文本,调动口、眼、脑等多种感官,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通过朗读进入文本内里,体味作者的唯美情怀,增强审美体验。如在教学《三峡》时,以精妙的语言营造了三峡山势险峻、夏水迅急、秋水清幽、秋意凄清唯美意境。在教师给学生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反复朗读。一幅幅不同季节的三峡美景在朗读感悟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好象感同身受的与作者交流观感与体验。此后,教师让学生根据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一处景点、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展开想象,并把自己的想象写成散文片断,与同伴交流。读写结合,使学生深切领悟了作者富有温度与色彩的精妙语言对于营造唯美意境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转换角度,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接受人文素养与人类美好情感的熏陶,只有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深层次,让学生感其情,悟其真,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染与洗礼,才能使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情感发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找准阅读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转换阅读的角度,触摸人物情感脉波,达成深切体验人物情感的目标。如教学《散步》,当学生阅读到母亲决定服从孩子的决定不走大路,而走小路时,教师以“母亲”的角度切入,问学生:“母亲为什么服从孩子的决定,而她走小路并不方便的,是吗?说一说母亲心里想了什么?”这样让学生站在母亲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可以直击文本意旨,进入母亲的内心世界,接受母爱的熏陶与感染。在交流与讨论中,有的学生体验到了母亲对后辈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说出了母亲对小辈疼爱与呵护的心理感受;有的甚至发挥想象读出了母亲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怜爱的情愫。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转换角度可以找准阅读的切入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质疑探究,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剖析的“输液式”教学模式,学生缺乏探究的机会,很难深入文本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学生在阅读中缺乏质疑,就只能处在阅读的浅层次,阻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阅读中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情感与文本的真正内涵。例如执教《藤野先生》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出:“藤野先生作为鲁迅先生的老师,是一个敬业的好教师,他认真执教,精心批改,关心学生。但是,这一切都是一个教师所应该做的事情,是一个教师的本分。为什么能赢得鲁迅先生如此高度的赞扬与怀念呢?”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积极交流讨论,最后理解了在当时那种歧视中国人的大环境中,藤野先生仍以公平的态度对待一个中国留学生,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教师的职责要求,也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国际大胸怀,他摒弃了民族偏见,致力于医学的发展与传播,这种精神品质是值得敬仰与尊崇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质疑能力,可以使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提升阅读能力。
四、语文活动,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文本情感相融合,与作者达成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例如,执教《皇帝的新装》一文,笔者让学生反复阅读,对童话中每个人物的性格进行角色定位,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并且改编后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对课本剧进行表演训练的过程也是对文本人物、文本意旨深入理解的过程。当各组到教室前汇报演出时,学生能够惟妙惟肖地从语言、语气、动作、神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的小组对角色人物的性格演绎得精准到位。教师与学生组成评委,对表演小组进行评分,对精彩的学生表演进行肯定,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在表演中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了提升,也尝到了深入阅读的乐趣。
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转换角度、质疑、开展课堂语文活动等措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世界,与人物情感达成共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综合语文能力。
深层阅读 篇7
一、从阅读中认识作品创作背景
文本的深层含义关系着作品的创作背景, 包括作者的生平、历史环境、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是对阅读文本中的英语字词进行讲解, 或者只是针对其中一些重要的表达进行拓展, 最重要的是关注到文本所表达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在文章主旨的引导下再去感受作者的用意。
例如, 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三上中的Unit7“The Po-etry of Nature”时, 教师可以抓住“poetry”和“nature”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教学活动。 比如一首小诗中的一句: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诗中提到了“agrain of sand”, “a wild flower”, 这两种自然物体就是蕴含了无限的意境。教师在分析时就不能只关注:如何形容sand和flower, 或者这两句话的对偶关系, 最关键的是:作者为何要创作这首诗, 或者创作这首诗时作者内心感情是怎样的。而应该告诉学生这两句话表达的是:不能忽略身边细小的物体, 因为从渺小的物体身上可以学到巨大的道理。
又例如, 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三下中的Unit2“Growing up”, 关于成长话题的阅读文本有很多。比如The house on the Mango Street, 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这篇小说,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其中的意义, 了解作者写书的意图。书中小女孩对自家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做出了一番感慨, 表达了她作为一个外来人搬到芒果街, 对整条街上的一切表示恐惧和无奈的心情。这便是对这篇文本阅读后所应该产生的感想和共鸣, 也是指向文本深层含义教学的阅读目标。
二、仔细体会, 共同感悟
文本的创作有着其特殊的创作背景, 蕴含着作者特殊的感情。因此, 学生在欣赏各种作品时, 要主动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作者表现文章感情时, 除了对整个篇幅的归纳外, 对字词的选用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在讲解阅读时也要注意 “融情于字”的妙处, 鼓励学生学习这种表达技巧。
例如, 在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三下中的Unit5“Future Education”时, 对于这个话题可以拓展许多课本以外的内容, 如海伦凯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可以联系到ed-ucation, 如其中“In the afternoon of that first seeing day”, 就是作者对自己生平回忆的表达, 简明清晰, 把读者带到了作者当时所处的情景中。“The first seeing day”点明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敬畏, 读者也应该从seeing这个词中去体会作者的用意。然而education这个主题如何与这篇小说连接起来呢, 往后阅读便能发现, 作者的遭遇没有让自己颓废和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而是通过教育来完善自己, 从教育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这将课本教材的主题与课外读本相结合, 让读者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接触到课外的阅读文本, 了解更多与education有关的故事, 促使学生感悟人生和珍惜生活, 达到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又例如, 学习Unit6“Career Preparation”这篇课题, 关于career, 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堂活动来对其进行讨论。谈论的内容可以包括“What careers do you like most?”、“How can you achieve your goal?”等。关于这些问题, 学生也可以借助书籍或者网络来查找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 如Steve Jobs、Bill Gates等的生平文章, 在阅读关于他们事迹的文章时, 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说明性和议论性的英语表达, 这些文章最明显的特点是作者的态度蕴藏在文章里, 学生在阅读完后需要指明作者的表达态度, 这也是阅读的目的之一, 与作者共同感悟。关于career这个主题, 学生通过阅读名人的文章并且和同学进行讨论后, 能够意识到career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可能是勤奋、机遇、毅力、智商等, 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也可以通过阅读来认真思考和总结。指向性文本深层含义便通过学生的感悟体现出来。
三、保持批判性思维, 不断创新观念
阅读作品代表着各个作者的价值取向, 而每种观念不一定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去探究文本深层含义的同时, 也要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创造新观点。
例如, 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高一上中的 “Think Before You Eat”时, 这篇课文的主题有着明显的观点, 表达的含义是:行动之前要认真思考。但是结合学生的实际, 有可能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并不正确, 学生有可能会认为“Eat Before You Think”才是真, 因为实践过后才会出真知, 只有自己亲自尝试后才会得出相应的认识。学生做出的解释说明学生对教材观点的批判, 有着鲜明的批判精神, 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指向性深层含义阅读教学的目的。学生需要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万物, 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也要用批评的思维去接触作品, 并且形成自己更为先进的认识。
深层阅读 篇8
一、美文美教,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名篇,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领学生走进文章唯美的意境,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文学味、文化味, 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 感受文字的魅力, 领略由文字营造的唯美世界。例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配以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 并且采取齐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 让学生在朗读中直击文本, 感受桂林的山奇水秀, 感受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 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给自己印象比较深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是课文中描写的某个景点, 充分发挥想象, 写出自己的感想片断。有的同学想象自己站在风景旖旎的山顶, 俯瞰平静的湖面, 蓝天白云倒映水中, 写出了神清气爽的感受;有的同学想象自己乘一叶小舟, 山影与水声融合在一起, 遍访桂林名山大川, 抒发了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有的甚至想象自己与村民对歌跳舞, 写出了自己游历大好河山后的浪漫情怀。可见, 美文美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也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途径。
二、角色扮演, 引领学生对人物情感进行体验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表现欲望比较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精神世界,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 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体验文中主要人物晏子与楚王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课本剧创编。创编完成后, 小组成员选择角色, 进行角色扮演训练预演。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到教室前进行“汇报演出”。教师与学生组成评委, 对各小组的表演评比计分, 最后评选出角色扮演优胜小组。学生们在表演中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气等表现出了晏子的足智多谋和楚王的蛮横无礼, 表演惟妙惟肖。表演完毕后, 有的学生意犹未尽, 要求教师再给一次表演的机会, 保证表演会更加精彩。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创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课本剧的创编与表演过程实际上是走进文本与人物进行对话的过程。通过此过程, 教师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 质疑解疑, 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传统小学语文“输液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在无问题意识状态, 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学贵有疑,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理解离不开质疑, 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产生问题, 才能激发自身探究的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通过阅读提出问题, 通过思考与交流解决问题。例如, 执教《火烧圆明园》一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在阅读后悟出了一个“恨”字。接下来,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阅读后还有什么问题, 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有的学生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这个文明国度制造出了火药, 为什么英法联军却利用中国发明的火药打开中国的大门?”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 他们认识到: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要致力于发展, 致力于创新, 被动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 民族复兴, 才能使国家安全, 人民安居乐业。可见,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个性化阅读, 可以与文本意旨达成强烈共鸣。
四、 方法渗透,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促进学生深层次阅读的基础。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要放手让学生阅读, 在阅读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 使学生有效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上课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探讨应该如何来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学生说要通过阅读理解生字新词;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理解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及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哪些语言及细节描写来表现鲁迅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等等。这样, 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接下来就是学生根据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自主阅读。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探究, 加以解决, 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其实, 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渗透阅读方法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渗透, 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的深层次阅读。
参考文献
[1]李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 .
[2]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 (5) .
[3]乔亚娟.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 2013 (85) .
[4]曹兵江.语文拓展阅读的策略[J].读书文摘, 2 0 1 5 (1 0) .
[5]陈环.浅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J].课外语文, 2015 (2) .
深层阅读 篇9
有些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往往采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而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仅仅局限于对阅读材料字面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的设问应具有层次性。教学中应尝试加大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对文章作深层次思考,进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以下,我总结了六种途径。
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于有些阅读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明显,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有利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调,理解文章内容的深层意义。例如:
SEFC BOOK 1B UNIT 19 The secret is out, 文章中Mrs.King为了获得工作而假扮Mr.King,作者的意图是通过事件揭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教师在学生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可设置选择题。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
A.Women pretended to be men to get jobs.
B.Mrs.King told lies and she was punished.
C.Men can do jobs better then women.
D.Women and men are not equal in social position.
二、理解作品的内在涵义
作品的内在涵义对文章的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阅读中不明确作品的内在涵义,就可能会误解、曲解部分内容的意思,导致做题时出现失误。我在教授SEFC BOOK 2A UNIT10 At the tailor’s shop时,将体现文章内在涵义的关键句型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
1.A.I don’t know why he is in a tailor’s shop.Just look at his clothes.
B.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
C.I kno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
2.A.Do me the favor to put on this suit, and this suit.Ah, it is just the thing, the very thing!
B.Quite right, sir, quite right.But wait till you see.
C.We’ll make for your own measure.
D.I can wait all my lift, sir.
E.Let me show you out, sir.Good day, sir, good day.
根据第一组句型提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ager and the shop assistant?”学生得出答案:“They looked down upon the poor.”学生从第二组句型中得出:“The manager flattered to the rich.”最后再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通过例句和人物前后态度的对比,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品的内在涵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金钱万能。
三、文章的延伸发展
让学生猜测故事的结尾或将文章延伸扩展,有助于发展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应该是辅助相成的,不是单一存在或发展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例如,我在教授SE-FC BOOK 2B UNIT 17 Life in the future时,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后,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图片(My home in the future),让学生根据图片分小组“imagine your life in the future house”,学生以课文内容为语言基础,又凭借视觉材料,大大激活了语言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描述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未来生活图景。然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将之整理成一篇文章,从而,在阅读教学中,锻炼了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语言,在教学中应突出其交际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师可抓住某些文章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特点,设置生动的与生活相关的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SEFC BOOK 1A UNIT 4 Travel后,我围绕“travel”这个熟悉的话题,设置了下列讨论任务。
1.Choose a good travel agency.
2.Useful things taken for traveling.
3.Instructions during the travel.
4.How to deal with an accident during the travel?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有旅行的经历,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因此学生的讨论相当热烈。在讨论第一个问题“选择一个好的旅行社”时,学生比较了我提供的几个旅行社的价格(cost),旅游路线(route)、饮食(food)、住宿(living condition)的情况后,先确定了旅行社。在讲座第二个问题“旅行中携带的有用物品”时,学生对必需的证件(necessary documents)、服装(clothes)、日常用品和药品(daily necessities and medicine)及照相机(camera)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于“旅行中注意事项”,我在学生讨论之后,收集了以下要点。
1.Contract your family on arrival and keep in touch with them.
2.Look after your bags in public places.
3.Eat fresh food and drink clean water.
4.Always get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members.
在讨论第四个问题“如何应付旅行中的突发事件”中,有一组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动地把如何丢了行李,又如何找到行李的过程表演出来。
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SEFC这套教材的某些文章对中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No smoking, please!”、“Saving the earth”、“Albert Einstein”等。我在教授SEFC BOOK 2A No smoking, please之前,要求学生对某个抽烟的长辈、亲戚或朋友进行了解调查。
A survey about smoking
(1) Smoker’s name____
(2) Age____Sex____
(3) □A light smoker____cigarettes per day.
□A heavy smoker____cigarettes per day.
□A chain smoker____cigarettes per day.
(4) You spend yuan buying cigarettes every week.
(5) You’ve been in this habit for%%%%years.
(6) Have you ever tried kicking the smoking habits?
□Yes□Not
(7) You failed to give it up because____.
(8) Do you smoke in public place?
□Yes□No
(9) Do people around you complain about your smoking?
□Yes□No
(10) How is your health condition?If bad, do you think it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smoking?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调查的结果,真正意识到抽烟不仅浪费金钱,而且危害自身的健康和他人的身体健康,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他们今后养成抽烟的习惯。
六、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SEFC教材的文章结构合理,语言表达连贯流畅,是学生写作训练的最佳示范文章。因此,教师可通过课文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教材中关于人物的文章后,可帮助学生归纳“人物”的写作结构:总写人物—人物的早期生活—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成功之处及原因—总写人物。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文章无结构可言。
综上所述,我认为,通过以上六种途径加大课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其他能力。训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例如,以上举例中的选择题形式,提问、呈现关键句、图片、讨论、调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
[2]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11) , 2003, (4) .
[3]沈燕琼.谈英语阅读的深层思考.玉林师范学院报, 2001, (1) .
深层阅读 篇1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教育部2003) 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 设计深层问题, 帮助学生建立文本信息、语言、情感、态度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挖掘文章蕴含的价值, 让学生体验阅读过程, 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然而, 在英语文本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问题设计并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
从上课开始到下课, 好像学生的知识、能力是问出来的,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问”。教师备课, 只注重备问题, 往往不注重备教法。走进课堂, 问题就如连珠炮弹似地砸向学生, 学生只有招架之力, 绝无“读书”之时, 一节课都在忙着找答案。
(二) 教师设计的问题过细
问题往往涉及文本表层信息, 学生在文本中就可轻而易举地找到, 不需要太多理解与分析, 有些甚至根本不需要阅读文本。一些过细、过浅、过滥的问题, 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 不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三) 问题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
有些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Yes”或“No”、“True”或“False”;有些问题未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教学重难点;有些问题则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 超出他们的认知能力。这样的问题教学方式让课堂索然无味, 长此以往, 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 反而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笔者认为, 文本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不应过多、过细、过碎、过滥, 应抓住文章主线, 注重主问题的设计, 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充分激发学生思考, 从而逐渐形成阅读思维, 提升阅读能力。
二、主问题的定义及作用
(一) 主问题的定义
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晏晖2009)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 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 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余映潮2004) 。可以说, 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 它的设计着眼于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 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每一次提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较长时间的教学活动“板块”, 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 主问题的作用
1. 主问题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文章脉络, 抓住文章主线,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主问题由表及里, 抓住本质, 可以提升思维的高度;主问题由浅入深, 逐次递进, 可以挖掘思维的深度” (王梅红2010) 。中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 而精炼灵活、深入本质的主问题, 能使教学线条明朗, 教学过程简明,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重难点上, 从而深入文本的理解, 得以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
2. 主问题阅读教学有利于形成教学互动, 形成有清晰层次的课堂教学结构,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主问题阅读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 调整教学方案, 适应学情, 其灵活性大大胜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 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过程, 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内在的、本质的、规律的东西, 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主问题”的设计, 恰似一个“连环套”, 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 达到教学目的。
三、基于文本深层解读的主问题设计原则
(一) 主问题应注重启发性, 忌直贵曲
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把握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 学生无需动脑就能轻易回答出来, 实际上, 学生只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次理解, 学生的思维也只是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 我们设计问题时, 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教学特点, 转换角度, 凡问必曲, 注意浅层次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的合理搭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又能启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思考,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信息。
如人教版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主要涉及不同国家的几个节日, 以及这些节日的特点, 反映出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异同点。因此, 我们可以设计下列主问题:
Q1:What festival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Q2:What are these festivals about?
Q3:Compare the festivals of the dead in Mexico, Japan and China.What do these festivals have in common?
Q4:Why should we celebrate festivals in our daily life?
前两个问题涉及信息的表面理解, 只需要学生了解文中所提到的四个节日以及所庆祝的内容即可。属于浅层次问题, 但却有带动全局的理解, 抓住了全文的脉络。而后两个问题则需要学生开动脑筋, 思考并比较分析, 从而更好地理解节日不仅是文化的反映, 不同节日间其实有共通的地方。每个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课堂的节奏而活跃起来,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 对于节日不同的认识, 每个答案都会不尽相同。
(二) 主问题应把握整体性原则, 忌多而杂
整体性原则在实践上是基于人的认识的全过程, 在理论上则是源于系统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原理, 阅读也是如此, 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也应该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学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 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 主问题设计必须是基于文章整体内容上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应能引领整篇文章的阅读。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 若无法抓住文章的主线, 那么提出的问题势必多而杂。因此, 在设计主问题时, 应深入解读文本, 对文本进行整合和重组, 从中提炼出对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
以Module 6 Unit 4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为例, 本篇阅读文本主要是基于全球变暖这一事实, 从导致原因和科学家对此的态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因此, 在进行文本主问题设计时, 应注重抓住这两个方面, 设计问题如下:
Q1:What questions did the writer rai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ssage?
—“How has this come about and does it matter? (cause/attitude) ”
Q2:What is the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Q3:What attitudes do scientists hold towards this phenomenon?
Q4:If this phenomenon continues, what will happen to us?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直入文章涉及的两个主要方面,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线。第二、第三两个问题则通过对数据、引语以及图表等信息的解读与分析归纳, 得出全球变暖是人为因素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引起, 而对于这一现象的态度, 通过对比分析, 学生也较轻易地理解对待同一问题科学家态度也会不尽相同。最后一个问题是基于作者留给我们的“Are the risks too great?”以及前面科学家态度比较后需要学生去猜想、去思考的, 具有启发性, 也能引起学生较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对文章标题和首段话题的把握, 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文章的脉络, 并完成了对信息从寻找到比较分析归纳的过程。而最后一个问题, 既是对文章的进一步延伸, 也是一种升华, 让学生了解到全球变暖人人有责以及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三) 主问题应该因“体”设计, 忌一概而论
因“体”设计, 既是按照文本的体裁特点来设计主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体裁, 从时间顺序、地点流程、情节发展、内容结构等角度对文本主线进行提炼” (梁美珍等2013) 。从研究文章体裁出发, 我们可以将文本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小说、剧本等。而任何体裁的文本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与层次体系以及叙事方式, 把握了这一关系, 就可以弄清文本脉络, 准确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如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或总分总结构, 语言相对客观。这两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在于往往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的主题, 因此, 在设计主问题时, 只要抓住主题, 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相对于这两类文体, 记叙文的结构特点难以马上把握, 因为它往往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 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另外, 由于涉及到太多的细节性故事情节, 在设计主问题时往往会遇到很大障碍。但只要抓住记叙文的四要素和人物经历及情感线索, 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问题。
因此,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 把握文本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 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 就能把握住不同文本的不同的“切入点”, 从而设定相应的主问题阅读教学模式。
以Module 3 Unit 3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Act1 Scene3) 为例, 本幕是故事的开始, 以两兄弟的bet为主线, 了解故事背景。围绕主人公Henry的经历以及情感的变化, 故事介绍了Henry为什么到伦敦以及怎样得到了百万英镑, 从中反应了Henry得到百万英镑前后的情感变化———从绝望迷茫到获得希望。因为此文本是戏剧场景, 以对话为主, 因此, 只有抓住戏剧的特点, 从旁白中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 从对话中感知人物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 本节课才算是进入正轨。我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两个变化 (经历和情感) , 设计了如下主问题:
Q1:What is the bet about?
Q2:What happened to Henry before and after in London
Q3:How did he feel before being called by the two brothers?what about his feelings after giving the letter with money?
Q4:Is Henry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ir bet?why do you think so?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设问, 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的主线都是围绕着打赌bet而展开, 也就不难明白身无分文流浪在伦敦的Henry为什么会成为两兄弟打赌的对象。而第二个问题的设问主要是围绕发生在Henry身上的故事, 了解男主人公所处的境地, 从而为更好地了解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做好铺垫。第三个问题是基于对于这一幕故事的了解, 从中感受Henry内心的情感变化———从饥饿无助到获得一丝希望。而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我们解开了所有的故事谜底后, 回绕到bet打赌这一主线, 进入主人公心理和了解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关键问题, 从而更好地了解剧本百万英镑试图要表达的主题———钱并非万能。可以说, 此剧本设计的主问题既很好地抓住了剧本的主线, 又抓住了剧本的文体特点———从旁白了解故事背景, 从对话中获得故事情节、感知人物情感变化和性格特征。
结束语
阅读材料是一个整体, 在文本阅读教学时应强调整体性,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充分发挥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 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把握住不同文本的体裁特点, 从启发性和整体性原则出发, 设计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挖掘思维深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并且适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指导, 必定能加强学生在阅读中对于不同文本的驾驭能力, 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最终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梁美珍, 黄海丽, 於晨, 陈一军.2013.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王梅红.2010.英语阅读教学要有效设计主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10) :137.
晏晖.2009.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教育导刊, (8) :41-43.
深层阅读 篇11
一、探究篇章逻辑之理
在执教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教材第五模块Unit1 Great Scientist的reading部分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时,由于借班上课,执教教师首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描绘了执教本节课的心情,内容如下:Im Lily,and I think Im a little silly for I choose to expose myself to a new environment.Meanwhile,I guess you suspect my ability.Whats more,I ask so many teachers to attend my class.这个小文本既巧妙地将本单元的单词与词组融合在了一起,并迅速的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与平时听到的阅读课前大量且收效甚微的warming-up相比更直接也更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文本中,也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乐意与新教师一起互动,同时也为本篇文章的整体线索做了铺垫,继而问了学生下面的问题:What is an argument ? What does an argument consist of? 同时在对上面的小文本进行简单的分析后如上述文本的Im silly是一个argument,而后面的是reasons最后询问学生:What is your conclusion: do you think Im silly? 并邀请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结论也是这堂阅读课的主线 an argument= reasons + a conclusion 并再进一步的引申为 a good argument= strong/sound reasons + a conclusion 然后依此为纲要,对本篇阅读进行了深层阅读如:对于第一段的处理是这样的: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John Snow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aragraph?(Be aware:a conclusion doesnt necessarily come from the last sentence of the paragraph; Sometimes it comes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or other part of a paragraph.)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本段的conclusion以及得出结论的reasons,在这个过程中,执教教师既训练了学生去阅读的阅读策略,练习学生归纳概括大意,也引导学生站在逻辑的高度去看待文本。
二、品读语言修辞之美
高中新课标的必修教材第一模块中Unit 1 Earthquakes 中的reading: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介绍了1972年中国唐山大地震的有关情况,内容包括震前,震中,震后的情况。这是一篇记叙类的纪实文本,但是我校一位刚刚从事教学的新教师却另辟蹊径,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诠释了这篇文章:
Activity 1: Enjoy the beautiful sentences of this passage and share the good sentences that you think with your classmates,and tell us the reasons.
(after some minutes)
Student1: 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 No wind,however,could blow them away.
(I think this sentence is very good,for it can show us a vivid picture of how serious the earthquake is,and that the earth seems breathless.)
Student 2: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 is very good---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and the last sentence ---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I think they are both good,for the author compare the earth as a person,it will make us get closer to the affair)
Student 3: 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But how could the survivors believe it was natural? Everywhere they looked nearly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
(In my opinion,these sentences are great,the first one used the phrase “as if ” to show how sad the people feel and how serious the situation is. The second one use a question,but the author doesnt want us to answer it,he just want us to feel the event.
……
The teacher made a conclusion: these students did very good jobs,just because these sentences made our passage lively and vivid,also it makes us nearly on the scene.
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使得学生在欣赏文本的同时,引入了修辞的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文章的细节,严格意义上似乎做到了新课标中用英语获取信息的基本要求,然后怎样用英语分析获取信息,进而用英语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没有的,除了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以外很难让学生在源于文本的基础上实现高于文本的理解,即实现read between lines乃至read beyond lines。
深层阅读 篇12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后两项, 本文将结合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作出分析, 逐一对深层目标进行说明、剖析。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的效率是决定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词汇的教学, 不是一项“教师告诉学生这个词怎么念, 是什么意思, 再给个例句就完成了”的任务;教师应负责“有效地介绍目标词的声音信息、词形信息给学生,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 并对其形成长时记忆”的全过程。
1. 在语境中实现词义教学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如果没有语境, 词就没有意义。”一个词语只有在语篇中与其他词语运用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时, 该词的意义才能被准确地理解。以单词“tear”为例, 如果仅仅满足于名词“眼泪”和动词“撕、扯”的理解, 那么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再加上该词的使用频率不高, 学生对这个词掌握得就不那么牢固。正好课堂上做到一篇阅读理解是关于母亲的, 文字很感人, 我问同学们, “Can you feel your mother is here?”他们齐声回答“yes”, 我觉得这时应该加点评价升华一下, “As a mother, I feel these scenes are tearing my heart.I should be more dedicated to caring my son.”这时教室里一片哑然, 我把“tear”这个词随手写在了黑板上, “Never tear your mother’s heart.Never put tears into her eyes.”“tear”一词在师生的心领神会中得到掌握。
2. 在练习中实现词汇运用的教学
既然语言是工具, 就要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学。词汇的运用练习必须遵循及时、方法多样、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等原则。又鉴于深层教学目标必须包括运用能力和人格情感的提升, 所以设计题目时应结合语境、教育功能、社会意义等因素。如:前一天课堂上教授了一篇有些孩子宁愿生活在领养父母家中也不愿跟着生身父母过, 但是又存在很多的纷争而受不到法律保护的文章。第二天课堂上我就结合“favor”这个词让学生操练, 即“The judgment is true of those whose biological parents are favored by the law but that live an unhappy life.”继而我问学生“Do you favor your present life?”他们都回答“是的”, 于是我又带着他们说“We are living a favorable life now.Cherish it and work hard to make it better.”这样的情节设计既巩固了词汇用法, 又加强了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还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有感而发, 也提升了英语课的品味。
二阅读理解的教学
积极阅读是学好英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做了规定:学生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并能摘录要点, 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增强英语积极阅读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已成为当前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适时评价, 让学生成为阅读理解的主力军
“态度决定一切”。为了能够端正学生对待阅读理解的态度, 我曾在某一堂课上特地挑了几篇不同类型的文章, 分别以朗读、解读等方式带领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最后学生得出结论: (1) 阅读理解能带领我们感受各地的风土民情; (2) 阅读理解能传输给我们很多常识; (3) 阅读理解能引导我们正确地看待困难; (4) 阅读理解能帮助我们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5) 阅读理解能培养我们的情商。有了这么多正面的铺垫, 如果再能让学生尝到一点甜头, 那必定能扭转上文所提及的尴尬境遇。我又挑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 这一次的文章全是有故事情节的, 它们不仅给孩子们开启了不同的人生, 而且我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那就是全部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的经过, 并且视不同故事的特点挑选不同性格的叙述者, 有的诙谐幽默, 有的深情生动, 有的意犹未尽, 效果出奇地好。
2. 培养阅读成就感, 扩大词汇量, 让阅读抹上人性的色彩
成就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 能激起学生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学生生活经历较少, 艺术修养不足, 思想认识水平肤浅, 对作品的把握不够深刻而又缺乏有效的指导。人们常说, “语言是有温度的。”女同学对文学、情感、哲理类的文章往往能把握得较准确, 而男生则偏好于科技、说明、介绍性的作品。但不论是哪一类的文章, 无论台阶的高低, 疏通词汇也就铺就了一条道路。针对以上各点, 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 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以期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人格的双重提升。
在做阅读理解时, 我总是挑1~2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一开始对学生还是很有挑战的, 渐渐地, 在我的不断鼓励下, 这已成为他们不自觉的行为了。读到描写童年的文章, 学生会这样总结, “Tough as my childhood is, I feel satisfied and warm.For me, everyday is a new day.”讲到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对外政策时, 学生们会加入自己的政治观点, 比如, “They are birds of a feather.”等等。学生沉浸在人文情怀的世界里, 情操得到了陶冶。
三结束语
语言是武器、是力量, 也如同左臂右膀, 更像呼吸一般[责任编辑:李锦雯]
陪伴着我们行走、生长。要想征服第二语言, 就要切中要害、攻其软肋。词汇和阅读正是我们所要把握的要害之处。
唤醒语言达人, 就获得了驾驭语言的力量和能力, 从而实现其价值, 求得其真谛。
[责任编辑:李锦雯]
摘要:素质教育的号角仍在回荡,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能真正沐浴春风, 教得其所, 学有所成。究其原因, 其中之一是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上还存在漏洞, 有效教学和优质教学还不能得到保障。如何设置具体的任务目标,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活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完成任务, 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从而在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促进学生心智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这是值得当代英语教师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