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心理学

2024-10-05

深层心理学(共8篇)

深层心理学 篇1

异装癖患者一般在5—14岁之间开始萌生异装兴趣,到了青春期就产生与异性装束有关的色情幻想,开始时一般在自己房间中穿异装,通过镜子自我欣赏。

异装癖又称异性装扮癖。是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兴奋一种性变态形式。这种性变态患者以男性见多,因为女性着男装现在已经常见,尤其在西方社会还很流行,故并不视为异常行为。

关于异装癖形成的原因已有很多的探讨与研究,归纳起来有:

1.心理因素。有的患者对两性关系有一种惧伯和忧患的心理。因此,有不少患者在不穿异性服装情况下性交出现明显的阳痉症状,而穿了异性服装则无此性功能障碍。这大概是异性装扮解除了患者潜意识中对性活动的忧虑情绪或罪恶感的结果。

2.家庭环境的影响。患者在幼年时本身性别受到环境的影响,如父母本来想要个女孩,却偏偏生了个男孩,或者相反。为了填补心理上的缺憾,便把孩子打扮成异性并给予更多更大的关注和爱抚。

3.教育引导不当,

管理资料

有些父母总认为女孩子温顺听话、讲卫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时,总爱把男孩当女孩来对待,还常拿邻居家的女孩作榜样进行教育。或者相反,把女孩当男孩来教育,使孩子在儿童和青少年期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养成异性化的气质性格。

4.迷信思想的影响。有些家长,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爷爷奶奶之辈,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总爱向算命先生算命问势,为求孩子平安成长,便将孩子打扮成异性形象,取异性名字。

异装癖患者一般在5—14岁之间开始萌生异装兴趣,到了青春期就产生与异性装束有关的色情幻想。开始时一般在自己房间中穿异装,通过镜子自我欣赏。以后逐渐频繁起来,出现在公众场合,或穿异装入睡;先是部分异装,偶尔穿一两样女性服装,以后逐渐增加异性衣饰的件数直至全部使用异性装束。他们穿着异装时大多会体验到平静和舒适感,有的还有一种文雅和美丽的感觉。如果不穿或被制止穿异装时,则会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的情绪。患者在穿异装后能引起性兴奋,最初是SY时穿,以后则是性交时穿。多数患者结婚后,与妻子有性爱,少数患者后来转换成易性癖患者。

深层心理学 篇2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戴忠恒和祝蓓里,1988)。通过调查学校的研究生4151人,正式发放调查问卷4151份,回收有效问卷4151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636人,女生1515人。对所有数据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16PF,当心理健康Y1<12时,说明心理健康欠佳;当心理健康Y1>32时,说明心理健康很好。并把这两种情况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心理健康欠佳者共有44人,心理健康很好者共有392人。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心理健康因素可以由16PF的稳定性C、兴奋性F、忧虑性O、紧张性Q4四个因素推得。它可以用来评判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个群体的平均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两个人或两个人群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单茂洪,1998)。但是,为了评定四个因素中是否存在因素对心理健康起决定作用,本文采用高点分析法,即每一个因素的高点分数—标准分小于4或者大于7:C<4、F<4、O>7、Q4>7,并对所有样本进行统计,其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这四种因素中没有那个因素的高分或低分对心理健康具有诊断意义。F<4的总样本高分人数为69人,而真正心理健康欠佳的人数只有12人,仅占17.39%,而C<4的总样本高分人数仅为2人。因此,心理健康欠佳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心理冲突与若干因素间协调性分析

由于存在无法解决的心理冲突,因而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即若干人格因素间的不协调性导致了心理冲突,从而损害人们的健康。而若干人格因素间的不协调性表现为两个层次:内在需要或欲望预期外部行为表现之间的不协调性,主要反映在乐群性A与兴奋性F、稳定性C与自律性Q3、敏感性I与幻想性M这三对因素的不协调性;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协调性。当多种因素不协调时,会产生心理冲突,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欠佳。

首先,本文对A与F,C与Q3,I与M这三对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详细数据见表2和表3。

根据16PF理论,如果这三对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都为正向相关,那么表示每对因素之间是协调的,即不存在心理冲突,因而,心理健康状况很好;如果这三对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都为负向相关,那么表示每对因素之间是不协调的,即存在心理冲突,因而,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这三对因素之间都是协调的,因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其次,本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协调性进行研究。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们才会健康发展(车文博,2004)。而本我所对应的是紧张性Q4,自我所对应的是稳定性C,超我所对应的是有恒性G,并且当Q4>7、C<4、G>7时,人们容易产生不协调,进而导致心理冲突。详细数据见(表4)和(表5)。

由(表4)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欠佳人群中,Q4=17.86>7,G=10.32>7,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即心理冲突;由表5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很好的人群中,C=21.87>4,Q4=4.06<7,存在明显的协调性,即心理健康。因此,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协调性是导致心理健康欠佳的主要根源。

最后,本文研究了次级人格因素特别是内外向性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上述研究中涉及的C、F、O、G、Q4等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外,本文进一步比较来两组人群的基本人格因素和次级人格因素的得分,详细数据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在16PF的基本人格因素和次级人格因素中,两组得分差异最大的因素是敢为性H和适应与焦虑型X1。对于心理健康欠佳的人群来说,由于16PF的敢为性因素的平均得分较低,表现出畏怯退缩和缺乏自信心;通常在人群中表现羞怯,有不自然的姿态,有强烈的自卑感;拙于发言,更不愿和陌生人交谈;凡事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由于过分的自我意识而忽视了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事物与活动。因而,这一人群无法承受心理冲突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了心理健康水平欠佳;而其次级因素适应与焦虑型的平均得分较高,表现出对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达成的事情常感到冲突或不满意,进而可能会使工作受到破坏和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很好的人群来说,由于16PF的敢为性因素的平均得分很高,表现出敢于冒险,少有顾忌;通常不掩饰,不畏缩,有敢做敢为的精神,使他们能经历艰辛而保持刚强的毅力。因而,这一人群能够承受心理冲突所带来的压力,并不会把心理冲突放在心里,进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其次级因素适应与焦虑型的平均得分很低,表现出生活适应顺利,通常感到心满意足,能做到所期望的及自认为重要的事情,因而,这一人群能够承受心理冲突所带来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16PF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诊断,并通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协调性分析发现,心理冲突的协调性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为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首先,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协调性是导致心理健康欠佳的主要根源。这与贾玉梅等人(1998)对大学生的本我和自我之间不协调的研究结果有点差异。本我是个体原始的意识状态,在本质上是不受约制的,它遵循简单快乐原则,即需要满足时就马上希望得到满足,而超我是来自外在环境的道德、社会准则等影响而产生的意识状态,它遵循理想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超我大致与所谓的良心是相同的东西,在心理生活里,它代表我们一生中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联合力量。这些力量使人们透过双亲、老师、信仰影响和其他道德权威形式的接触而形成我们心理上的一部分。而本我所对应的紧张性为高分特征,即紧张困扰,激动挣扎;通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时常感觉疲乏,又无法彻底摆脱以求宁静。在社群中,他们对于从事一切都缺乏信心。每日生活战战兢兢,而不能控制自己。超我所对应的有恒性也为高分特征,即有恒负责,做事尽职;通常细心周到,有始有终;是非善恶是他的行为指针,所结交的朋友多是努力苦干的人;不十分欣赏诙谐有趣的场合。因此,本我和超我的理论本身和高分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由于研究生的教育和经历,比大学生的情绪要更加稳定、个性更加成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与此同时,其相应的责任感也更强,进而导致了研究生与大学生之间的差异。

其次,心理健康欠佳的人群的适应与焦虑的平均得分偏高。心理健康欠佳的研究生常常表现出对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达成的事情常感到冲突或不满意,进而可能会使工作受到破坏和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由于研究生的学业和科研要求,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科研压力,使得老师和研究生对自己的期望不断地提高,研究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心理健康欠佳的大学生内向人格的低分特征(贾玉梅,刘博宇和王明德,1998),反而有利于研究生在与别人接触中采取克制态度,也有利于从事精细的科研工作。

上述结果与本校特点及其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相符,从而保证了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低发生率。当然,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16PF人格因素间潜在的不协调性。总之,只有加强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保证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摘要:运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16PF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诊断和研究,并采用16PF问卷对4151名在校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本校研究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当然,也存在16PF人格因素间的不协调性,如本我与超我的不协调性,进而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最后,针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协调性分析,为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心理健康,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心理冲突

参考文献

[1]毛富强,毛光民,李洁.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评价[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

[2]戴忠恒,祝蓓里.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修订本)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单茂洪.正确使用SCL-90,16PF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

[4]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自我与本我[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减肥的深层心理需求 篇3

为了健康

绝大多数人减肥的目标,仅仅是想减掉自己高于标准体重的那一部分赘肉而已。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体重减轻对健康有利,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降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

为了美丽

第二个好处可能要更加重要一些,我们甚至可以说,减肥者主要就是为了这一好处,即为了漂亮。为什么肥胖不漂亮,苗条漂亮,这个道理可能需要玩一点文字游戏才能说得清楚。对于男性来说,性感女性的首要标准就是丰满。丰满与肥胖意思相近却略有区别,但无论如何,丰满与消瘦是两回事,把它们说成是反义词,在语文考试中是不会被扣分的。消瘦和苗条是近义词,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丰满女性对男性的吸引力,是由男性的遗传基因决定的。男性为了他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健康地繁衍下去,首先考虑的就是要为他们的种子寻找肥沃的土壤。丰满的皮下脂肪,便有着这样养育健壮后代的肥沃,男性当然要趋之若鹜了。

不想长大

从深层的动机上看,过度热衷于减肥(如无肥可减之人声称减肥)或者患了神经性厌食症,可以是下意识地拒绝成长的表现。对女性来说,生理上的成长标志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皮下脂肪增厚,这是为成年后受孕、生育所做的物质上的准备。一个女孩如果不希望自己“丰满”,可以被理解为拒绝在自己身上出现第二性征,也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不愿意成为母亲。她还把自己当成孩子,希望像孩子一样受到关心、呵护和宠爱。她希望通过身体上没有准备好的状态,来说明她在心理上也没有准备好。

自娱自乐

减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在一个富足的国度里,吃很少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无处不在的请客之风中,很少有主人是想驱走客人肚里的饿虫才备上山珍海味的。我们在吃喝中享受着自己照顾自己的愉悦,而在过度吃喝之后,我们又要花不少心思去防止过剩的食物变成我们身上过剩的脂肪,这是对自己的又一次重视和关心。这里面还包含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哲理,同时也可以使生活被吃喝与减肥这一矛盾体所充满,而变得不那么空虚了。

约束自己的本能

饮食是人的本能之一。相对于性本能而言,它实在是受到了人们的太多宽容。在城镇的大街小巷,餐馆酒楼是不论男女老少最愿意去的地方,而且也是实际上去得最多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谈论人的高级本能一样大谈吃喝这样的低级本能,而不必露出丝毫害羞之意。只要不是挥霍公款,一个人用自己的钱乱吃乱喝大概不太可能会受到什么伦理道德的谴责。但是,饮食本能也不是完全不受制约,由过度饮食造成的健康和美观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肥胖的问题,自然而然会使所有饕餮之徒有所收敛。天道公乎?天道公也!

体会标题的深层含义 篇4

例文:

最贵的项链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

店主狐疑地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

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

她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他对小女孩说:“拿去吧,小心点。”

小女孩满心欢喜,连蹦带跳地回家了。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

“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姑娘说:“我妹妹只有几枚硬币,这条宝石项链却货真价实。她买不起。”店主接过盒子,精心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给了姑娘:“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有的一切。”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题目中“最贵”的含义?

一是-----------------。二是-----------------。三是-----------------。

给予是快乐的我有一位朋友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一辆新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节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到:“先生,这是你的新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啊!希望......”他犹豫了一下。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

“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哥那样。”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兜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

体会标题的深层含义于老师

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那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儿,保罗看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回来得很慢。他背着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他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保罗下了车,把那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做进了车,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一个美妙的夜晚。

1、说说“给予”的多重意思:

一是-----------------。二是-----------------。三是-----------------。

方法:

人物品质或精神主旨

城市文化广场的深层意义 篇5

关健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社区和谐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24-02

湛江广场文化“开心广场”是市委宣传部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启动,主要用于文艺演出的公益性广场文化活动,至今还保持每年100多场的文艺演出活动,其主要动力与文化资源来源于社区。而通过文化广场的活动,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和社区的和谐。

群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职业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它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的概念,涉及到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娱乐,群众体育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份,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同属上层建没。群众文化与其文化类型的根本差别在于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内部特质和职业外这一特质。

一、广场文化,新兴的群众文化现象

广场文化是源于社区文化形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广场是群众生活最集中的地方,而在广场上进行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是开放式的。每天的清晨或晚上,在公园里,在广场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人群在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在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在工作中,生活快节奏带来的压力,展示自己的才艺,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在活动中,大家和谐相处,平等交流,而广场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的一个特点。如:中老年人的交谊舞、太极扇舞、秧歌舞、健身操、青年人的街舞,有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歌手,有舞剑,练拳术的人们等等。所参与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完全是随意而为,进出自如,没有强迫性,也没有约束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

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精神、城市风格以及市民生活方式非常集中的折射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场文化从初始阶段发展到高层次的阶段有三个转折点。

(一)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水平等条件限制,以自娱自乐为目的,以调节身心,陶冶情操,增进人际交往的初级阶段。

(二)由商家为组织者,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广场文化活动,其作用是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传递了科学文化信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这是中等层次的广场文化活动。

(三)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鲜明的主题,明确的目标,有演出质量,有艺术水平的要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振奋人们向上的精神,鼓舞群众的斗志,凝聚民族的力量,这是高层次的广场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是开展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表演形式丰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群众的广泛参与,这是其它形式的文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二、广场文化促进社区文化繁荣与提高

广场文化活动(开心广场)以文艺演出形式,开展全市性的公益性活动;为社区文化及广场文化活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才艺,互相交流,提高技艺的演出平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场文化的空前活跃,各社区或个人纷纷组建了各种类形的表演团队。随着广场文化的深层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创作本土特色节目,扩大影响

人们的生活,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物质生活,二是文化生活。物质生活主要是满足人的肉体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文化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重要内容。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的生活重心必然会向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倾斜。物质文明的丰富,意味着以文化生活为主向的人越来越多,对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随着广场文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演出团体不再满足于移植或照搬别人的节目。而是结合社会形势,本地民俗风情、创作出形式多样,有本土文化特色,群众喜欢的舞蹈节目。

如湛江市紫荆花艺术团,团长是一位农垦文工团的退休舞蹈演员,退休后积极参与广场文化活动,该团组建初期,演出的节目,基本是学习或移植别人的优秀节目,(市内的中老年舞蹈团队基本是走同一方式。)随着广场文化的深入发展,该团结合本土文化,开展了创新的新思路,先后创作了“人欢虾跃、”“甜橙飘香”等有地方特色的舞蹈,由于节目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且有浓郁的本土风味,在本市两个开心广场演出后,得到社会各届广泛认同。

(二)大胆创新,提升艺术感染力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有重大意义。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公益性事业,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思路、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的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口味的精神粮食。

作为粤西城镇群中心的湛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深受群众欢迎的粤剧、雷剧、歌舞、遂溪醒狮、雷州姑娘歌、吴川飘色、陶鼓、廉江木偶戏、安铺八音等。而粤剧更是湛江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品种,市内的曲艺社就有几十个,主要是演唱粤曲片段或折子戏。如南方艺术团,在排练“潞安洲”小戏时,在乐队中加入高音萨克斯这件乐器,在唱段“抒素手,敬杯酒,愿君英风长照潞安洲„”夫妻对唱中,用次中音萨克斯和高音萨克斯为主奏乐器,它那独特的音色,令人耳目一新。在排练过程中,多次请来湛江粤剧团团长,著名粤剧名家孔雀屏女士来指导,在乐队伴奏方面也得到她的认同。经过专家的言传身教,使该团的艺术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演唱原创歌曲,激发创作热情

文化及其艺术应把根扎在人们的心中,表达民族的情感和理想;文化产品应具有民族性、区域性与本土性的特质。只有具备以上的特质,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民族是重视并弘扬精神生活的民族,然而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这种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勇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对文化生活的执着与褒扬,不仅如此,它还应使文化生活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主向。

为了弘扬本地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以政府主管部门及各民间团体,多次组织市内专业及业余文艺爱好者,下基层进行采风、调研,创作了大量的本土文化作品;如歌曲、相声小品、小戏等。通过多次评比、选出部分优秀的曲目,进行全市性的各类比赛,并多次在文化广场上演出。

如声乐:湛江市第四小学文艺演出队,霞山银铃音乐沙龙演出队等,选用了适合孩子演唱,很有儿童特点的,本地文艺业余作者创作的儿歌“阳光·校园”和“野炊”这两首歌曲来演唱,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成人作品“绿色的梦,”“迷人的甘蔗林,”“东海渔歌”等也得到群众广泛的认可。由此可见,广场文化让词曲作者的谱面作品转化为舞台上形象生动的,可视听的艺术成品;激活本地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热情,鼓励更多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出更多、更好,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群众喜爱的具有地方风味和社区特色的文艺作品。

三、广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文化衍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广场文化,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一个品牌,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阵地,在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广场服务时,要考虑在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只有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公益性文化广场服务,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而社区文化的载体,是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注点。主要表现有三项:

(一)繁荣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呈现了多样化。企业的转制,政府职能的转变、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等、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提升对社会的稳定与社区的和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心广场的文艺演出,主管部门每年都提前地,有计划地将演出任务分配到各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从而促进各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要经常性地进行文化建设(就是积极开展社区文化生活,繁荣社区文化,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表演,吸引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构建和谐社区)与艺术提高。

(二)拓宽活动空间,创造和谐环境

广场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性展示了它强大的吸引力,对社区文化产生强大的辐射力。而依托广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社区文化的提升与创建和谐的环境是最佳的途径。

社区群众文化,由于受到区域的局限,只能因地制宜地在各街道社区,或居民小区的空地上开展,极大地制约了社区文化的深层发展。而广场文化的群体性活动,拓宽了社区文化活动的空间,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增进各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重要枢纽,易于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对构成和谐的社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增强归属感,增添和谐因素

广场文化,通过充分协调各方关系,凝聚各方共识,取得各方支持,把社会各阶层的广大群众吸引在一起;积极参与,易于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是增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场文化,既承载着群众娱乐休息、学习提高的实用功能,还肩负着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等重大使命,对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四、小结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篇6

一、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我们知道,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了研究、了解的方便,我们在教材中把这一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心理准备阶段的“虚静”、感知阶段的“感物”、心意层面的“会心”和神志层面的“畅神”等等。其中,“会心”和“畅神”比较难以理解,在这里着重谈谈审美体验的这两种精神状态。

我们用了“会心”这个平易的词语,就暗示了审美是发生在一切人生活中的现实体验,一点也不神秘。我们常说,心领神会,会心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就是对于所感觉到的东西心有所感,意有所动。这种心意层面上的审美体验就是“会心”。“会心”,是审美体验的第二层次或第二种境界。不过,我们应明确指出,对自然现象的审美体验中的“会心”,是在一种比喻的意义上说的。意思是说,主体精神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愉悦,像两个人在倾心对话一样。

心意层面的“会心”,标志着审美体验进入精神活动。这可以更具体地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从对象方面说,它的形式和结构所体现的存在,传达了一种活跃的生命。人们常说,山含笑,水含情,风在呜咽,云在流连……无非是说山水富有活力,显得生机勃勃。在这些景象之中,人读懂了天地的“心”。第二,从主体方面说,他的情感和想象运动把一切对象都变成了心灵跃动的符号。“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外在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主体情感的运动模式形成了一种异质的同构,白鹤飞翔在晴空,诗人的情感也升华到碧霄之上。主体与对象、我与物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了,精神在这种主体与对象的交融中获得了愉快。“会心”,就是对事物生命的把握,又是主体情感的投射。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单方面对心灵的感动,也不是主体向事物的单向度移情,而是主体和对象的互相对答、同情与共鸣。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会心”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这里的心,不是逻辑的心,而是妙悟的心。妙悟是通过直觉一下子就切中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被体验着的对象的“心灵”。“对象的心灵”就是事物默然运化的节奏和韵律,是宇宙内部的“生生之条理”,通俗地说,就是事物的运动规律。主体心灵和“对象心灵“的交会,就是主体精神与事物运动节奏、与宇宙秘密韵律的契合,这种契合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就是对事物生命的妙悟。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两句诗深刻地描述了这种以生命感悟生命、以心灵领悟心灵的审美体验:“谁沉冥到/那无澹si)际的‘深’,/将热爱着/这最生动的‘生’”(宗白华译)。“沉冥”,意味着全身心的投入,以主体生命的整体去感悟事物的深度;“热爱”,意味着情感的移入,情感的交流,实现普遍的同情,达到心物合一,应和共鸣的境界。不论从那一方面看,“会心”,是人与物之间的双向交流,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

再说“畅神”。这个词语在中国的六朝时代非常流行,它表示人对自然的审美达到了相当高的阶段。究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简单说,是主体因精神意志的通达、舒展和生长而感受到愉快。所以,“畅神”是神志层面上的审美体验,是审美体验的第三层次,或第三境界。如果说,“感物”是直接感知事物的形式和结构而获得的感官愉悦,“会心”是主体心灵与对象心灵交会而产生的心意愉悦,那么,“畅神”就是主体对意义的瞬间感悟而获得的一种自由感、解放感,即神志的愉悦。

关于这种神志层面上的愉悦,我们应该强调两点:它首先意味着主体精神意志的通畅,其次它意味着精神意志的提升。为了便于记忆,可以把这两点简化为“通畅感”和“提升感”。

先说“通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通畅感呢?这是由于主体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在交互作用中达到了契合的`境界。从对象方面说,它在人的审美体验中已经渗透了主体的情感,因而客观的自然景象就具有了主观的生命情调。草色云影,已经是心爱人儿的音容笑貌;余霞中孤雁的鸣叫,已成为天涯断肠人的哀歌;波澜壮阔的大海,蕴涵着无限自由的元素。总之,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从主体方面说,他在审美体验中已经感悟到了客观对象的深刻本质,默然觉察出事物内在节奏,因而主体就通过想象活动把客观对象变成了心灵的符号。“豪华落尽见真淳”,可谓平淡极了,也自由极了,通畅极了,心与物、人与天之间的契合也深刻极了。这种由审美体验带来的通畅感,说明审美就是对自由的体验。

再说“提升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提升感呢?因为审美体验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人的多种需要之中的高级需要,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对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人生有如植物,开花的季节实在是太短暂了,能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自由与快乐的时间实在是在短而又短的瞬间。而审美体验,就是这样的瞬间,但审美体验更多地是对自我价值与意义的领悟,是象征性的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的一瞬间就产生了一种强度体验,一种极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就是在一瞬间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落魄。这种体验可能出现在漫不经意的时刻,像婴儿梦中的微笑一样,令你忘却生活中的苦恼;可能出现在充满激情的恋爱中,似水的柔情和火热的情波,让热恋的男女感到天下之美尽在己;可能出现在创造的快乐中,如那全神贯注的讲演者在听众狂热的眼光中眉飞色舞,妙语连珠;可能出现在对大自然的观照中,登山则情满青山,观沧海则意溢于海……在这一瞬间,人的精神意志仿佛一下子被提升到了“尽善尽美”的高度。审美体验在一瞬间领悟到自我最高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感到精神意志的提升,这就是“畅神”。

所以,“畅神”,是神志层面上的审美体验,意味着人因为主体精神意志的通畅和提升而获得的快乐。

把这两种发生在审美体验中的精神状态总结一下:“会心”,就是心意层面上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心灵通过直觉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畅神”,是神志层面上的审美体验,意味着人因为主体精神意志的通畅和提升而获得的快乐,是在一瞬间领悟到自我最高的价值与意义。有必要指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可以发生在人的现实生活中的心理事实,任何把它们神秘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审美体验与艺术

审美体验,作为美感心理的建构和展开,作为意义的瞬间生成,它始终是发生在个体生命中的过程,令人震撼而又难以言说。不过,通过艺术活动,审美体验可以被具体化和符号化。艺术活动正是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在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都关联着审美体验。我们今天讲艺术创造环节上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审美体验是意义在在一瞬间的生成,那么,艺术创造就是人在符号实践中创造性地赋予这一瞬间以感性形式。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在其中的创造性动力因素。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由多种精神活动和技术活动构成的复杂过程,又有多层次的心理活动交错地介入其中。但为了具体地分析研究,一般我们把艺术创造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艺术创造的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在各个环节上审美体验对艺术创造的作用。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阶段是指艺术主体创造欲望的兴起和创造激情的发动。艺术的兴发看起来是突然降临在主体身上的一种欲望和激情,但它却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过去和现在的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钟嵘有一段非常优美的文字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欲望与激情,他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也。嘉会寄思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序》)这是丰富的痛苦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积聚和酝酿,由此激活了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操千曲而后识其器,这是音乐家的丰富体验;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画家的丰富体验;遍历人生百态,尝尽苦辣酸甜……,这是深刻的文学家的丰富体验。体验越是丰富,感受越是深刻,情感越是强烈,审美的创造力也越是巨大。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几样事物在诗人心中组织成如此凄美的审美意象,就是由情感的支配而形成的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被情感浸透、为情感所凝集在一起的诸种意象,通过想象生成为审美意象。由此可见,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审美体验。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符号实践和运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画中山水”。艺术家艰辛而快乐的劳动,就是要把丰富的生命体验变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贝多芬与邪恶的命运、凶狠的死神搏斗,最后是在他那些雷霆万钧的乐章中把痛苦的生命化为崇高的旋律,永远催人战胜苦难;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都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之中,其中满纸荒唐言,实在是一把辛酸泪。从上述两个例子看来,无论是音乐的旋律,还是小说的形象,都是主体心灵中审美意象的物化。而审美意象正是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无形影象,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从艺术兴发、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上看,审美体验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没有审美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造。

关于美感的培养与美育,可以认真学习教材的内容。

马原《虚构》的深层意蕴 篇7

《虚构》文本本身最大的特色的确是它“小说的小说”叙事模式。从作者、隐含作者的区分来看, 作者马原是多文本的创作综合体, 它不仅创作了《虚构》, 还有其他的众多小说, 他是他所有作品的复合体。作为《虚构》作者的马原即隐含作者, 只是作者马原这个三维立体物的一维, 他只“在”《虚构》这一文本中, 而在其他文本中则是“不在”和缺失的。世界上所有存在都是相对出现的, 有隐含作者必有隐含读者的存在, 《虚构》作者所期待的隐含读者是摆脱传统小说接受视野的读者, 这个读者应该接受隐含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小说创作就是虚构, 隐含作者期待的隐含读者是能将小说创作与现实明确区分的理想接受者。作者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形式方面的先锋探索是很引人注目的。但是作者如果只停留在艺术形式的特异性追求上, 为“元小说”的建构而建构, 最终必将解构自身。故而笔者认为马原的《虚构》能至今都让人驻读的原因还在于其文本所带给读者的人文反思。

《虚构》的叙述者“我”是隐含作者的代言人, 他并不等于作者马原, 也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 他只是隐含作者在创作小说时虚构的人物, 并借他的视野和话语来阐发自己的故事。可以说, 《虚构》隐含作者借叙述者的叙述制造了一个多重的“他者”世界。作者马原在“他者”世界的框架建构中以人文的精神关怀使其文本丰润厚重起来, 这使得文本形式的躯壳不显得干瘪空洞, 从而使文本获得直击人类心灵的震撼力。

一、被叙述者的他者世界

叙述者处于正常人的、男性的世界;被叙述对象是麻风村的全体封闭世界, 这是一个非正常人 (残疾人) 的、非男性的世界。后者相对于前者的“自我”而言是一个他者的世界。萨义德曾提出:世界是完整的, 但当我们面对我们所陌生的事物时就会将这个陌生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分离开来, 因为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总是会感到恐惧, 并且为了克服这种恐惧而将“他者”世界主观的定义为是在思想与行为上与“我们”相异的, 进而将其视作比“我们”低级的对象, 使得“我们”有了看和叙述的权利, 而将“他者”置于被看、被言说的失语状态。由此看来, 叙述者作为有话语权的“自我”, 因为他处于正常人和男性的世界而具有了随意进入非正常人的非男性的世界的权利, 有了言说作为弱势群体的“他者”的权利。作为“他者”的麻风村被叙述者则不能随意离开这个被主流意识形态人为划分出来的“他者”世界, 他具有被看与被言说的权利, 却没有看与言说的权利。

二、非正常的女性的他者世界

叙述者“我”不想作为旁观者而想作为参与者走入这个“他者”世界, 但是他无法跨越主流意识形态下创造出来的“自我”与“他者”世界的泾渭分明的界限。他作为正常人进入麻风村是通过非正常的途径, 这是叙述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 但这种反叛的力量是孱弱的。进入非正常人的世界后他遇到了村中会说汉话的唯一女性, 这个女性是“无名”的, 他们两者可以沟通的缘由是“这个女子是会说汉话的”, 语言在此也有了区分“自我”与“他者”的力量, 汉语作为主流意识社会的语言与“玛曲村”的藏语之间的两级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除了语言的认同, 男性叙述者与女子的界限依然泾渭分明。这种界限既是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也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形成的。打破这两种对立的途径是———“我”与女子产生感情并发生性关系。叙述者“我”又将自己置于“自我”的地位, 女子因为有生育能力而沦为男性的“他者”地位, 因为在叙述者作为男性的视野中, 女子之所以成为他的性伙伴, 只是因为她仍具有作为女性应该具有的生育能力从而有了作为人的生命力, 否则她只是一个物的存在, 不可能与主流社会闯入者产生任何联系。从这一角度而言, 女子相对于叙述者仍然是处于“他者”的地位。

三、他者世界中的他者

作为珞巴人的小个子与说汉话的女子之间, 由于传统的种族观念而使珞巴人小个子在麻风村的封闭世界中也处于“他者”的地位。虽然小个子与汉话女子之间曾有过亲密关系,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因为种族的等级关系使麻风村中的年老妇女可以说是最弱势的群体, 首先是作为相对于正常人世界的残疾人成为“他者”, 其次是作为相对于男性世界的女性成为“他者”, 三是由于年老而丧失作为女性体征的生育能力而成为正常女性的“他者”, 三重他者的地位使这群麻风村的年老妇女完全处于失语状态———她们基本上不说话以至于叙述者在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在楼下还还住着一群妇女, 和女主人公在一起的两位老年妇女除了晒太阳外, 唯一的乐趣是互相喷鼻烟, 这是她们唯一的生活乐趣。

四、主流世界中的他者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文本中麻风村的唯一会说汉话的老汉:叙述者进入麻风村所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会说汉话的老汉, 老汉在麻风村是从来不与人来往的, 叙述者会说汉话以及他的来自外部世界, 使老汉事先构设好的叙述模式得以实践。老汉与叙述者的对话是存在于老汉的无意识层面的, 我们知道人的无意识层面是由于个人受到压抑或遗忘而形成的, 他通常是存在于人的梦境中, 而叙述者与老汉的叙述恰如在老汉的梦境中, 是属于老汉无意识层面的叙述模式。老汉因为长期处于失语状态, 在他的意识层面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意识, 而只具有动物的意识, 就是这种动物意识使得老汉违背常理的与“淫狗”之间存在不寻常的关系, 纯粹动物性的关系是建立在动物性的意识层面上的。当叙述者“我”打断了老汉无意识层面的叙述程式, 造成老汉无意识层面的东西闯入他的意识层面, 使它作为人的意识觉醒, 从而对之前的动物性的意识感到羞耻, 最终使得老汉在十分厌恶的杀死“淫狗”后自杀。

从主流社会中分离出来的他者世界到他者世界中的等级世界, 马原在《虚构》中确立了很多的他者形象, 这仅仅是他的“白日梦”吗?他为什么要设计这样惨烈的故事, 仅仅是作为叙事手法所玩弄的游戏吗?也许隐含作者的意图未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层面上。在掩卷沉思之余, 我们能体味到的是“马原”这一叙述者背后的隐含作者除了能娴熟运用西方新叙事手法外还有深切的人文关怀隐藏其间, 并给读者心灵带来一种启示的力量。作为先锋代表作家的马原建构接纳并内在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 这一行为本身必须被置于其所身处的特定历史语境中考察。在面对先锋作家对于形式追求的目的时, 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写作的自由”和“解放想象力”。同样身为先锋派代表作家的格非在他1989年发表的被视为先锋派宣言的《虚伪的作品》中就提出:“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 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 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正是这样一场“象征的革命”是马原的《虚构》不可能只停留在形式的追求与内容的虚构和空洞上。

正如马原在《虚构》中所说:“我当然还写了一些我的同类的生生死死, 写了一些生的方式和死的方法……大概我这样做是为了证明是不同凡响的作家。”马原的不同凡响如果只体现在形式的追求上, 很多写手都可以竞相模仿来成就“不同凡响”, 但为什么马原对叙事形式的探索能震撼人心, 正是他独具的慧眼、能洞穿事物的真相, 见人所未见而言人说未言。

他者的概念曾被黑格尔所使用, 他认为如果没有他者的承认, 人类的意识使不可能认识到自身的。《虚构》中构设的他者形象是富有层次性的, 从被主流世界摒弃的他者麻风世界的建构, 到麻风世界中的源于男女种族及年龄差异造成的人类普遍意义上他者世界的建构, 多重他者世界的严密构建体现了马原对他者即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我们不应该忘记, 当我们有差别的对待或谴责他人时, 我们实际上是在拒绝我们自己视为与我们完全对立的不协调的那些方面。麻风村的人被正常世界拒之门外, 是因为正常的我们发现他们是危险的, 并由此对他们做出强烈的排斥反应, 是因为我们难以将局外人纳入我们的范畴。“一个人对局外人的处理, 反映出个体对她/他无意识的恐惧和欲望的态度”。马原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敢于打破世俗观念、冲破主流意识形态并有对他者认同和关怀的叙述者, 这一叙述着有着对他者世界的融合与包容, 从而使他具有了跨越他者界限的勇气并从朦胧模糊的他者世界中找回镇静。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认为的:“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我们所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东西, 而不是把他者理解为一种威胁, 或至多是一种讨厌的东西, 而尽力不予接近。”马原正是通过虚构麻风村的他者世界和塑造勇敢地他者世界的闯入者来表达自身对他者的关注与关怀。如果如马原所说他有时候开始动笔了, 还没有构思好整个情节, 而是边编边写, 经常是把创作尝试和被创作世界合并起来的话, 这种富于层次性的含有理性的逻辑严密的设计凌驾于非理性世界的建构, 不能不说是隐含作者马原对他者人文关怀的良苦用心。

马原虚构的被遗忘的他者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意识形态的错误的认知。当主流意识形态将我们的存在和居住的世界奉为存在的一个中心的负责的自由的代表的时候, 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幻觉, 有主流意识形态创造的主流世界实际上也是一个虚幻的存在, 如果意识形态受到反驳或反对, 他的神秘的自我与信赖就会瓦解暴露。马原在《虚构》中也想通过这种形式的革命来对主流社会虚设的等级制度进行解构。这种虚构是对本身就是虚设的主流与非主流、自我与他者、男性与女性、多民族与少数民族、年轻与年老间众多二元对立的消解, 由此消解我们也能体味出作者马原对二元对立世界的挑战和对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马原马原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84.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深层挖掘 感受形象 篇8

【知识要点】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可以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象征等。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形象,都属文学作品形象的范畴,文学作品的主题通常是由形象来体现的。

文学形象具有“三性”: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即生动地描绘出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的情感性,也就是说文学形象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其客观性,但它是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着个人的褒贬和爱憎,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因素;形象的典型性,任何文学形象都是作者根据生活素材经过集中、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性。

因此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也是多层面的,它需要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体味这种形象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具体丰满。

高考对“鉴赏文学作品的的形象”的考查主要有:

1. 人物的性格特征。如2001年全国卷《黄土》要求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2007年宁夏卷考查“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人物的精神或人物的思想特征。如2007年湖北卷考查“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3.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如2007年全国Ⅰ卷考查“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方法指津】

鉴赏文学作品,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及语言背景。考生尤其应当明白的一点是,文学形象都是在相互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基本思路是:

1. 划——在文章中划出有关对人物语言、行为、神态、动作等描写、叙述的句子;或者是物象特征的句子。

2. 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对物象的分析要注意解读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 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和意义;鉴赏物象要领会其象征意义,从而准确理解物象蕴含的意义和深层内蕴。

答题时,应紧扣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的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要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同时不要架空分析,要结合作品内容作分析归纳。

组织答案时,对形象应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形象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概括时要尽可能做到要点全面,并按某一顺序排列。

实战演练

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

冯曙光

双牛镇1945年8月15日的这天清晨,一个日本军人用刀柄重重地撞在尤再三酒店的门上。尤再三提着裤子打开门,把腰弯成一架桥:“太君,早请,早请!”

“酒店的开了开了,我的喝酒!”

听了这话,尤再三长出一口气。情绪的巨大落差使他眼前一片黑暗,险些跌倒。双牛镇人也都觉得奇怪:这个刽子手,怎么敢一个人出来喝酒?

中午,据点那边几声沉闷的枪响后,田中正二一声嚎叫,出现在小镇的石板街上。

这一天,不仅对田中正二,对双牛镇,对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日子。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但双牛镇的人不知道。

田中正二没醉。他一下跪在地上,两眼注视着远方。那里的天地已经区别开来,一线玫瑰色的红霞正冉冉升腾……

又有一连串枪声从据点那边传来。他的部下在自杀。他一把撕开军衣,抽出军刀。这一刻,他觉得神圣庄严,丝毫没有绝望。

双牛镇的人壮起胆步步挪动地围上来。就在他们嘴里惊叫出声的时候,巷尾,张货郎挑着货担边跑边喊:“乡亲们,日本鬼子投降了,据点的鬼子全死了!”这是一声炸雷。也就这时,田中正二队自己举起的刀,收了回来。

张货郎拨开人群指着田中正二:“这样死便宜了他,乡亲们,把他捆起来!”

人群挤动了一下,张货郎借势一推。未及田中正二顺过刀柄,十几个人便压在他的身上。

血从田中正二的嘴角流出。他被捆成一团,这使他的形体失去了军人所有的气质,包括他的残忍和孤傲。还是张货郎的声音:“给他灌辣椒水,再剥皮,烧死他!”

这个小贩,长期在据点里进进出出,拍着日本人的屁股骂自己的祖宗,还把骗来的闺女往据点里引。怎么一夜间换了另一个模样?

张货郎找来辣椒,撕碎,浸泡在一碗酒里,酒即刻鲜红。他端起酒,向田中正二走去……

“住手!”一声呐喊,抽打在张货郎的身上,使他一颤。双牛镇德高望重的寿星,96岁的贝母大爷威严地出现在眼前。他的一只手被田中正二砍去。贝母大爷说:“就是砍下我的头,我还是说你们的日子长不了!”

贝母大爷接过碗,向田中正二走去。

“田中队长,今天并不是我们双牛镇的人要你死,这是天意,是阎王爷招你们这群害人精回地狱!我不想再提起这只手,不过当时有一句话,不知你忘了没有?”

田中正二燃烧着双眼,他没有忘记这位可以做他爷爷的老人与他打的赌。对,那是一次极不公平的打赌,他肆意地砍去了一个中国人的手臂。为了要贝母大爷看到他们的胜利,田中正二没杀死他。结果他赌输了。今天,他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下头:“嗨!你的赢了!”

人群蠕动了一下,没有欢呼。长期的煎熬,人们麻木了。

张货郎抱来了一堆干草,叫道:“贝母大爷,把辣椒酒给他灌了,再点燃他,好看的很哩!”

贝母大爷的手一挥,碗飞出在墙上撞了个粉碎。他凝视着张货郎:“你是人吗!”

“我怎么不是人?”张货郎惊讶。

“你连畜牲都不如!”

张货郎指着贝母大爷,一边后退一边惊呼:“你……你疯了。”

这是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双牛镇上自杀了一个日本军人,他很年轻。这一天,双牛镇赶走了一个中国人,一个小贩。人们忘不了这一天,用刀,刻在心里。

捆绑田中正二的绳索被割开,为此,他跪向一片灾难深重的大地,跪向一群被他们践踏蹂躏的人民。然后举起刀,奋力剖开自己的胸膛。

这一天,从不哭的双牛镇人,扶着门框,扶着拐杖,扶着镇上那棵干死的大树,全都哭了。

1. 结合作品分别简析贝母大爷和张货郎的形象。

2. 结合作品简析“贝母大爷接过碗,向田中正二走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 作品最后一段写道:“这一天,从不哭的双牛镇人,扶着门框,扶着手杖,扶着镇上干死的大树,全都哭了。”

(1)这句话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含有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句话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 (1)贝母大爷:在与田中正二的矛盾斗争中,他坚信抗战胜利,表现了他对正义的坚守;他宁可被杀头,也决不屈膝背叛,具有凛然的民族气节。在与张货郎的矛盾斗争中,他表现出人性的善良、正直、磊落。

(2)张货郎:对强势日军的谄媚和对弱势日人的残暴,表现了其卖国求荣,见风使舵,见利忘义的市侩、汉奸嘴脸,是中国人中卑鄙、无耻的下作小人。

2. (1)突出这位受尽苦难的可敬老人,从而引出下文—对侵略者的质问,向侵略者的控诉;

(2)引起悬念,为后文挥手摔碗,痛斥张货郎的情节逆转做铺垫。

3. (1)这句话反映了历尽浩劫,人们从麻木、沉默到肆意宣泄的情感变化(或从坚强不屈到伤心悲怆的情感变化),饱含着作者对日本侵略者荼毒生灵的愤恨,对付出巨大民族牺牲的灾难深重的大地的哀叹。

(2)①对比的手法(“从不哭”“全都哭了”),通过前后情感的变化,突出了侵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②排比的修辞(扶着……扶着……扶着……),细腻、逼真地写出了经历战争的人们疲惫与无助的形态,如一声声叹息,富有表现力、感染力;③象征的手法(“干死的大树”),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给生灵带来的灾难,使人产生联想,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辩论式辩证分析作文下一篇:论语十二章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