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

2024-10-05

论语十二章翻译(精选6篇)

论语十二章翻译 篇1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翻译 篇2

一国立语文教材教化国民文化思想

人类社会由野蛮集团而发展成政治社会, 以政治构造文明, 以文明促进繁荣, 是人类进步的基本轨迹。中国步入文明史的最初教化记载见于《尚书·尧典》:舜继尧位之后, 针对当时“百姓不亲, 五品不逊”的乱况, 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 又命夔施行礼乐之教。《韩非子》转述孔子为鲁哀公解释“夔一足”, 亦提及尧命夔为乐正教化民众的事迹。由此可见, 中国的教化史源远流长, 教化国民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而近二千年来更由儒学主持教化, 嬗变而袭至今日。

处于当前文化教育背景之下, 中国的国民文化思想的质地归属, 首要契成于义务教育阶段, 这是勿庸赘述的客观事实。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彰示国民文化思想的教化导向, 尤其强调国立语文教材编制的教化功能。其“前言”指明,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指出, 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上引述中的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明确界定中国国民文化思想的质地归属, 并指正国立语文教材古文选篇的根本导向。

二语文教材改革调节文化思想属性

教化国民, 调节国民的文化思想属性, 宜微不宜著。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斟酌选文, 革新的力度显得细微而精适, 尤其着力于古为今用的温养工夫, 于细无声处彰显文治导向。

回顾中国的语文教材史。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材主要由蒙学读物、经学课本和文选读本三部分组成。封建社会对于用作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编写颇为重视, 自秦时李斯著《苍颉篇》统驭蒙学, 它们流传极广, 沿袭至今, 甚至为朝鲜、日本诸国所效习。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 孔圣化为不可逾越的符号, 六经奉为不可违背的宗旨, 儒家思想以经学为载体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经学渗入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及学术文化当中, 经学课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化身, 被各阶层最广泛地研读奉行以为圭臬。清《四库全书总目》录经部书籍多达1770部, 计20427卷, 多少文人学者皓首穷经而不悔, 足见经学对于当时国民的文化思想教化之伟力。中小学语文教材古文部分以文选为体系, 遴选历代经典作品, 汲取中外文化精华,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往今来,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改革一向与时俱进, 在时代与社会大浪淘沙之际彰显着其必然而独具的作用及意义。

三儒学经典选篇彰示文治教化导向

显而易见, 语文教材编制与改革的意义首重教化, 而对其编制与改革的标准指向必须细加揣摩, 从而精确指导教学实践, 贯彻导引意图。

新版初语教材将原《论语·十则》改为《论语·12章》, 存五章 (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三人行) , 削五章 (由诲女知之乎;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增七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子在川上曰;博学而笃志) , 于不变处求变革, 对于儒学经典的选篇变革力度于诸篇之中最为显著, 不能不引起我们加以细致地体察与思索。

《论语》一书, 始成于战国初期, 著录孔圣及其弟子言行, 历来是经学代表、儒学正宗思想所寄。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以经术治国, 衍生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足以说明, 它不仅是文人学者用以研习上进的文化典籍, 更是教化国民、调理国政的文治利器。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 旧版初语教材选篇中原有今删。其中至少三则论及“仁”, 录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原第八则, 选自《泰伯》)

子曰:“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原第九则, 选自《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原第十则, 选自《卫灵公》)

曾子表态说要终身继承发扬孔圣的仁学, 自勉及人;孔圣向子贡解说仁道的施行原则, 申明儒学宗旨;以上八、十两则专述分明, 自不待言。而笔者将“岁寒”章归入同类, 或引纷议, 当此略释一二。孔圣于《子罕》开篇即言“仁”,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意思是孔圣极度反感谈“利”而大力主张奉天命、行仁德, 通计该篇, “仁”的思想贯串始终。“岁寒”章究其本义, 正是标榜君子应当坚守“仁”的原则, 处困厄而秉衷, 喻示生动, 感人至深。旧版初语教材所录《论语·十则》选此三则以作归束, 私拟之, 其用意在教化国民以奉施仁政。

回顾十余年来中央提倡“以德治国”, 要求干部“慎独”修身, 上行下效, 从而正国风, 致仁治。儒学主“仁”的基点是修身, 律己为范, 克己为先, 尔后讲倡推己及人, 万民同化, 与现代的“蝴蝶效应”如出一辙。所以儒家倡导人人做君子, “见贤思齐”, “为政以德”, 在同化自身的前提之下感化他人, 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究其本质, “以德治国”正是这种理想化的境界。

新版初语教材选录《论语》十二章, 依次照录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选自《学而》, 旧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学而》, 旧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选自《为政》, 新增)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选自《为政》, 旧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为政》, 旧有)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雍也》, 新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选自《雍也》, 新增)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选自《述而》, 新增)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自《述而》, 旧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选自《子罕》, 新增)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选自《子罕》, 新增)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选自《子张》, 新增)

粗观编次, 或以为仅据《论语》通行二十篇目依序排列, 自然而成。然而, 察其规模, 乃可将一至七章归为一类, 由“时习”述至“乐学”, 意在引导学法态度;八至十二章为一类, 由“取义”述至“求仁”, 意在教化秉政思想;其中六、七两章又似有过渡之用, 内蕴玄机。而细数其中序次, 第三、六、七、八、十以至十二为新增章节, 新增者集中于后半篇次, 显见编辑者良苦用心, 亦正合笔者始发之衷。

先行揣度六、七两章 (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二者均出自《雍也》篇, 《雍也》在《论语》二十篇中列第六, 以宣扬德行为主旨。教材第六章中, 孔圣盛赞颜回之“贤”, 褒扬其居食鄙陋却“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操。坊间说法, 颜回之“乐”在于“乐学”, 然则, 其乐学之精髓恰在思想, 以追求儒家之崇高境界为至乐。第七章中所谓“乐之”亦通俗解读为“乐学”, 然则, 其乐学之精髓仍在思想, 以追求儒家之崇高境界为至乐。如此析解, 此两章确乎有崇尚修德之意, 虽为一家之言, 却合经学本旨。更妙的是, 第八章 (不义而富且贵) 亦含一“乐”, 此乐亦从粗茶淡饭中来, 于中取“义”, 为所当为, 修德而重行。

此三章新增者与旧版录选意旨须作甄别, 要在其间有与不当为者之比较。其第六章云“人不堪其忧”, 第七章云“不如”, 第八章云“不义而富且贵”, 矛头直指, 锋芒毕露, 教材编制之风格与前迥异。重以第八章说道, 所谓“不义”, 大如治国, 即是仗势凌人, 恃权而贪, 巧取豪夺, 以至于“富且贵”。不义者当自毙, 治国正道在于处其位而谋其政, 不计所欲, 惟行正义。由此看来, 此三章实有纠风指正, 针砭时弊之诚意, 其导引国民文化思想的教化用心著示于前。

再看末三章, 均出自《论语》外篇, 然别有深意。其深意亦在于寓示治国之道, 第十章借孔圣之口发出“时不我待”的感慨, 第十一章肯定民意的坚守, 第十二章指出务实为政的态度, 联系起来, 呈现出实干、亲民的姿态和决心。如前所述, 国立语文教材是施政者教化国民, 传达意旨的根本阵地, 其中所选篇章凡涉及文化思想之处, 编制者均当微言慎行, 于无声处蕴惊雷。此间入编三章, 其用意之鲜明, 实为罕见。

对比旧版, 细细读之, 窥见几点异处。其一, 新版篇章重于“行”, 较之旧版重“言”更显切实。其二, 删去部分重“己”篇章, 提出关注他人, 关注民意, 表现出积极有为的姿态。其三, 新版彰显“取义”之作为, 淡化“求仁”之言论, 透露出大刀阔斧, 发奋图新的壮志雄心。

见微知著, 国立语文教材如此微调, 所引发的教化导向变革却是这般的宏大。文治武功, 内圣外王, 行教化以诚心, 务民本而国治。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 改革的步伐永不止息。莘莘学子, 孜孜以诵, 潜移默化之间袭裔治国之道, 而其所习思想适与国运民生息息相关。叩问经典, 求真务实, 传承文化精神之本质。乃借子夏语作结:“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浅析《论语十二章》中的治学之道 篇3

【关键词】《论语》;治学之道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现存20篇,492章,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选录了《论语》中的十二则语录,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本文就从《〈论语〉十二章》中所谈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浅析孔子的治学之道。

一、自主学习

孔子的博学多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自身的勤奋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此处的“时习”,理解为“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此处的“温故”理解为“温习旧知识”。可见孔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复习巩固”这一环节。复习巩固不但能强化固有知识,同时还能促成知识的更新。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孔子在践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深刻認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使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不能代替的。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体现。一个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很容易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最终学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的人,那么他所做的学问也仅仅是搭建的空中楼阁。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孔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亦说乎”。

二、合作学习

学海无涯,一个人的学识犹如沧海一粟,孔子并非闭门造车之徒,他深谙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他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交往性,互动性的过程,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交流心得,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因此他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志同道合的人不惜从远方来拜访孔子,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便有了切磋学问、砥砺思想的风气。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同学问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学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因此孔子才会赞叹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探究性学习

孔子与他人互教互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思想的交流必然会砥砺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孔子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其中“择”字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学之道十分的严谨。对于知识他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孔子主张汲取别人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对于别人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对古代汉语的发展具有贡献作用。实质上,《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对学生进行古代汉语教学的课堂实录。“《论语》就是孔子门下弟子听课与日常发问的笔记,或是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时期孔子教学的真实情貌,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开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人。《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地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钩,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种治学之道并非始于今日,可以溯源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论语》以其隽永的语言,跨越时间的长河,至今焕发着勃勃生机,为莘莘学子指引了治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仇汝芸,李传信.论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J].城市建设,2010(8).

[2] 计莱.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漫谈[J].职业,2008(15).

[3]周利雅.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1(7).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论语〉十二章》巩固练习 篇5

一、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6、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

8、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9、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训练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有朋自远方来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四十而不惑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人不堪其忧

().(8)传不习乎

().(9)博学而笃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三、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表示热烈的欢迎。”

4《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中的许多句子演变成了现在的成语试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句子,默写下来,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态度的句子有两章,请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原文填空。

(1)亚奥理事会2011年10月13日宣布,南京市获得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举办权。届时喜迎各国嘉宾,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喜悦: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3)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四、理解课文

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答:

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答:

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答:

5.课文内容大多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答:

五、课内阅读

(2012·山西中考)阅读《论语》第一、四、五、七章,完成5~8题。5.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学而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8.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五 课堂小结。

12章主旨归纳,本问通过孔子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来谈,告诫人们要勤奋自勉,谦虚上进,加强修养,给每位求学之士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六 作业:

上一篇:深层心理学下一篇:答题纸12